高中教案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8教案《鴻門宴》。
教案《鴻門宴》
[教學(xué)目標(biāo)]
1.了解“鴻門宴”斗爭的起因、經(jīng)過,認(rèn)識這一斗爭的性質(zhì),正確評價有關(guān)人物。
2.學(xué)習(xí)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征的寫作方法。
3.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xiàn)象,掌握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語言規(guī)律,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詞。
[教學(xué)過程]
一、知人論世
1.司馬遷(約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司馬談之子。少時隨父在長安研習(xí)經(jīng)史,二十歲后,游蹤幾遍全國,考察風(fēng)俗,探訪古跡,采集傳說。初任郎中,后繼父任太史令,博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承繼其父遺志,著《太史公書》(即《史記》),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辯解,而受腐刑下獄。出獄后任中書令,發(fā)憤著述,完成《史記》。
2.時代背景
這場斗爭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陳涉、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起義,各地紛紛響應(yīng)。楚國舊貴族項梁率侄項羽(24歲)于會稽起義,泗水亭長劉邦(48歲)也在沛起義后,歸項梁領(lǐng)導(dǎo)。后來項梁由于恃勝而驕,被秦將章邯擊殺。章邯得勝后,移師圍趙。這時楚懷王一面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北上救趙;一面命劉邦攻秦,并與諸將約定:“先入關(guān)(函谷關(guān))者王之”。宋義停軍不進,為項羽所殺。項羽率軍隊與秦軍大戰(zhàn)九次,最后在鉅鹿徹底擊潰秦之主力軍,章邯率二十萬大軍投降。秦丞相趙高逼殺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嬰為王。由于秦主力軍為項羽所破,劉邦就很順利地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劉邦入咸陽后,為了收買民心,與秦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并申明軍紀(jì),廢除了秦朝一系列嚴(yán)刑苛政,得到了廣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關(guān),想作關(guān)中王,駐軍于霸上。項羽擊敗秦軍后,也向函谷關(guān)進軍,破關(guān)而入咸陽,駐軍于鴻門,并準(zhǔn)備消滅劉邦軍隊。就在這樣的劍拔弩張形勢下,出現(xiàn)了“鴻門宴”這場激烈的政治斗爭。
3.關(guān)于《史記》
是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130篇,包括12篇本紀(jì),30篇世家,70篇列傳,10篇表,8篇書。本紀(jì)記帝王,世家述諸侯,列傳敘人臣,表是大事紀(jì),書記禮、樂、音律等。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妒酚洝烽_創(chuàng)了我國紀(jì)傳體史書的體例,是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史書(通史)。書中記述了歷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的情況及帝王、公侯、將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跡,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xué)價值,也是一部優(yōu)秀的史傳文學(xué)作品匯編。書中對國家統(tǒng)治者敢于批判、諷刺,同情農(nóng)民起義,歌頌了我國人民的革命傳統(tǒng)、群眾的優(yōu)良品質(zhì)和殊異才能。作者有極高的寫作技巧,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了人物的重要特征,有極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該書被魯迅贊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br>
4.關(guān)于座位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為北向,西向侍坐。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東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張良則為侍坐。從座位可看出雙方力量懸殊與項羽的自高自大。
5.關(guān)于輩位
在我國的舊歷中,春季的3個月分別叫孟春、仲春和季春;伯﹑仲﹑季、叔是兄弟次第之字。比賽中將成績最佳者稱冠軍,第2名稱亞軍,第3名為季軍。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本文節(jié)選自《史記項羽本紀(jì)》?!而欓T宴》是《項羽本紀(jì)》中精彩的一段,文中詳細地記載了鴻門宴上項羽、劉邦雙方緊張、驚險的場面,揭示了劉、項兩大勢力間的矛盾,刻畫出項、劉兩人不同的性格特點及其在斗爭中所起的作用。同時也刻畫了張良、樊噲、項伯、范增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2.主要人物介紹
項羽和劉邦是我國歷史上的兩個重要人物,也是鴻門宴中的主要人物,司馬遷在《史記》中用生動的筆觸刻畫了這兩個人物的性格。
項羽,名籍,字羽,秦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在巨鹿之戰(zhàn)中摧毀秦軍主力,又坑殺章邯所部降卒二十萬人。秦亡后,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諸侯王。鴻門宴上不忍殺劉邦,放虎歸山,導(dǎo)致了與劉邦展開的長達五年的楚漢戰(zhàn)爭,于公元前202年,終于在垓下為劉邦所敗,突圍到烏江自刎而死。司馬遷用喜愛的筆觸為這個失敗的英雄作本紀(jì),字里行間傾注著極大的熱情。
劉邦,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司馬遷的筆下,這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帝王形象。他有遠大目標(biāo),顧全大局,雖“貪于財貨好美姬”,但為與項羽爭奪天下,進咸陽城絲毫不犯。他善于聽取不同意見,能及時改正錯誤,當(dāng)張良講明情況后,他改變派兵守關(guān)的策略,親自到項羽軍中道歉。他有膽有識,在劉弱項強,雙方力量極為懸殊的情況下,劉邦冒險到項營,騙取項羽的信任,經(jīng)過種種斗智斗勇的艱難曲折的斗爭,終于脫險逃回營地,擺脫了困境。這一切都說明,劉邦能夠統(tǒng)一天下絕不是偶然的。
故事中的其他人物描寫得也栩栩如生。范增的老謀深算,張良的忠誠智慧,樊噲的大膽果斷,形象逼真,互相映襯,躍然紙上。
3.情節(jié)脈絡(luò)
全文故事情節(jié)可分為三大段,即宴會前,宴會上,宴會后。
宴會前(開始—“項王許諾”)這是故事開端,發(fā)展部分。第一件事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告密”激怒項羽。第二件事是項羽的主要謀士“范增進言”,使矛盾激化,起到推波助瀾作用,情節(jié)迅速發(fā)展。第三件事是項伯夜告張良被利用。
宴會上(“沛公旦日百余騎來見項王”到“樊噲從良坐”)這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也是全文的主體,寫了劉、項雙方明爭暗斗,劍拔弩張的緊張局面。作者寫了劉邦謝罪,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闖宴四件事。其中樊噲闖宴,氣懾項王,是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高潮點。這部分顯示了項羽內(nèi)部的意見分歧和情勢急轉(zhuǎn)直下,項羽走向被動的形勢。
宴會后(“須臾”到結(jié)束)這是故事的結(jié)局,寫劉邦安然脫身的經(jīng)過。劉邦回壩上,“立誅殺曹無傷”,消除隱患,是故事的尾聲。
三、基礎(chǔ)知識
(一)通假字、異體字
1.距─拒: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2.內(nèi)─納: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
3.要─邀:張良出,要項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7.桮─杯:杓─勺: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
8.坐─座:置之坐上。
(二)古今異義
1.山東古:指崤山以東地區(qū)。今:指太行山東邊的一個省。
2.常古:意外的變故。今: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3.北古:黃河以北地區(qū)。
4.河南古:黃河以南地區(qū)。今:黃河南部的一個省。
5.壽古:敬酒。今:長壽。
(三)詞類活用
1.名詞用如動詞:
沛公軍(駐軍,動詞)霸上。
沛公左司馬使人言(告訴,動詞)項羽曰:……
沛公欲王(為王、稱王,動詞)關(guān)中。
不可不語(告訴,動詞)。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動詞)之。
籍(登記,動詞)吏民。
范增數(shù)目(使眼色,動詞)項王。
刑(施加肉刑,動詞)人如恐不勝。
道(取道,動詞)芷陽。
2.形容詞用如動詞:
素善(友善、交好,動詞)留侯張良。
3.意動、使動: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以之為王,稱王,意動)。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動)。
沛公旦日從(使……跟從,意即帶領(lǐng),使動)百余騎來見項王。
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動)不內(nèi)。
4.名詞作狀語: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用對待兄長的禮節(jié))事之。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像鳥用翅膀)蔽沛公。
(四)句式
1.數(shù)詞作謂語: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賓語前置:客何為者?(何為─為何)大王來何操?(何操─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3.判斷句: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4.省略句:欲呼張良與(省略“之”)俱去。毋從(省略“之”)俱死也。奉厄酒為(省略“之”)壽。旦日(省略主語“沛公”)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將軍戰(zhàn)(省略“于”)河北,臣戰(zhàn)(省略“于”)河南。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五)成語凝集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四、探幽覽勝
1.矛盾的開端與發(fā)展
就宴前的形勢看,劉邦無疑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史記項羽本紀(jì)》載沛公“軍霸上”以前,項羽亦在拼力往關(guān)中趕路,沿途收秦降將章邯,“擊坑秦軍卒二十余萬人新安城南”,幾乎掃清了入關(guān)的障礙。緊接著“(項王西)行略定秦地,函谷關(guān)有兵守關(guān),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dāng)陽君等擊關(guān)。項羽遂入,至于戲西?!睆倪@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兩個直接原因?qū)е铝恕傍欓T宴”的發(fā)生。
其一是,項羽入函谷關(guān)受到了阻礙,而其阻兵就是劉邦的部隊。這對于擁有四十萬軍隊(號稱百萬)的項羽來說,當(dāng)然不能接受。攻關(guān)就勢在必然。這一點,《高祖本紀(jì)》是這樣記載的:“(漢元年十月)或說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今聞?wù)潞淀椨?,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guān)中。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關(guān),無內(nèi)諸侯軍,稍征關(guān)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計,從之。’”劉邦聽從了謀臣的建議,于是派兵守著函谷關(guān)。到了十一月中“項羽果率諸侯兵西,欲入關(guān),關(guān)門閉。聞沛公已定關(guān)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guān)”,“十二月中遂至戲”。戲在函谷關(guān)以西、霸上以東界于咸函之間。當(dāng)時項羽就準(zhǔn)備攻關(guān)以后直接攻打劉邦了,可是,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聞項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于項羽,欲以求封”的曹無傷卻導(dǎo)演了一場千古鴻門宴。
正是劉邦手下出了一個曹無傷,把劉項的矛盾推向了高潮。當(dāng)然如果沒有曹無傷,戰(zhàn)爭也會照樣進行,只是沒有那么動火罷了。
其二是,聽說沛公已先項羽入函谷關(guān),那么根據(jù)先前的盟約,沛公就有可能稱王。這對于不可一世的項羽來說簡直是難以承受的打擊。所以不免“大怒”。“一怒”而破關(guān),“二怒”欲“擊沛公軍”,并且準(zhǔn)備工作業(yè)已做好,事件正處在危急關(guān)頭。這時又一個“程咬金”,使事件發(fā)生了根本的轉(zhuǎn)機。那就是項羽部下的“楚左尹”、“項羽季父”項伯,在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的當(dāng)兒,念于私情?!耙柜Y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事,欲呼張良與俱去”,要張良跟他一塊出走。豈知張良并不為之所動,這就為下文鴻門宴的發(fā)展和高潮打下了基礎(chǔ)。
在項羽欲攻沛公、劉邦可能不勝之時出現(xiàn)了曹無傷,也正是劉邦可能失敗,才引出了一個背主求仁的項伯。要是沒有這兩個人,那也就不會有鴻門宴了。
2.高潮與結(jié)局
《鴻門宴》的高潮與結(jié)局主要在于項羽的地位由主動轉(zhuǎn)向被動,劉邦則由被動一步步地轉(zhuǎn)向主動的變化。這一點無論是在軍事史、政治史,還是文學(xué)史上,都有其典型的意義;這也是后人們對這篇文章頂禮膜拜的根本原因。
劉邦廣泛征求謀賂,計高一籌,事前作好了各種應(yīng)急準(zhǔn)備,所以他在鴻門宴上也就從容不迫,任憑張良樊噲幕后操縱,最后大功告成。從劉邦的角度來講,他是由被動一步步地走向主動的。相反項羽卻在鴻門宴上由主動走向被動,“豎子不足與謀”,最后失卻了他的天下。
整個鴻門宴中,項羽的表現(xiàn)是最主要的,所以問題就應(yīng)該圍繞項羽來進行,去其枝葉,取其主干;“為了自身的利益,劉邦不得不與項羽在新豐鴻門相見了。本來這時的主動權(quán)是在項羽手里的,劉邦的生死存亡就在項羽的一念之間。然而項羽卻一次又一次地放過了殺死劉邦的寶貴機會。請問項羽有哪些殺死劉邦的機會?是怎樣由主動轉(zhuǎn)向被動的?”
項羽有多次殺掉劉邦而獨霸天下的機會:
(1)“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項羽要是有稱王之心,則可乘機殺之,然而項羽放棄了這一機會。相反,他還出賣了曹無傷。一時高興,居然邀請劉邦“與飲”,表現(xiàn)自己的大度。哪知,這就暴露了他的懦弱,亦足見他缺乏遠見和計謀。
(2)在宴會上,“范曾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yīng)?!闭绽碚f,先前沒能殺劉邦,在宴會上采取補救措施也并不晚,然而項羽無動于衷,再一次錯過時機。
(3)范增眼看事情并不會按原來的意愿發(fā)展,就不得不采取一條鋌而走險的辦法?!俺稣夙椙f,謂曰: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并且還明確告訴了項莊事情可能發(fā)生的嚴(yán)重后果。“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沒想到項羽手下的項莊也是那樣一個不知變通的人,非要慢悠悠舞半天才去殺劉邦,當(dāng)然目的也就達不到了。
(4)更令人不可思議的還是項羽手下的項伯,他不僅向劉邦告了密,在項羽面前還居然膽敢護衛(wèi)劉邦,“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由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項伯身居高位,而在主子面前卻保衛(wèi)了敵人。從整個環(huán)節(jié)看,項羽由主動而走向被動也就出于必然了。
清代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漢惟利是視”條評云:“漢……屢改窮蹙,不以為辱,失信廢義,不以為愧也。若以沛公居項羽之地,在鴻門必取于杯酒之間,在垓下必渡烏江而王江東矣?!庇帧绊検现囉嬎摹睏l云:“項王之失不在粗疏無謀,乃在苛細多猜疑不任人。至于屬坑降卒,嗜殺失人心,更不待言,”這些無一不是對項羽爭斗失策的原因切中肯綮的評價。
相反,劉邦卻在按部就班的謀劃之中以及謀臣們的勇猛兼?zhèn)渲幸徊讲綌[脫了險境,使文章中的殺與不殺、能殺與不能殺構(gòu)成了精彩動人的一幕,從而形成文章的高潮。最后以張良樊噲的動人表演和范增的千古一罵成為結(jié)局。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劉項雙方是如何展開一場殊死斗爭的。而劉邦在這場斗爭中求勝,顯然與他及其謀臣有很大的關(guān)系。
3.關(guān)于項羽形象
(1)勇而少謀。(當(dāng)聽到劉邦“欲王關(guān)中”,即怒不可遏,必“擊破沛公軍”,當(dāng)聽到劉邦一席虛假言辭之后,怒火即消,而說出告密人姓名。)
(2)沽名輕敵。(拒范增之諫,信劉邦之謊,納項伯之言,剛愎自用,項羽根本不把劉邦放在眼里,從宴會上的排座次,到改變進攻劉邦的決定;從對范增在席間想殺死劉邦的企圖不表態(tài),到沛公逃席安然受璧,均可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3)自矜功伐。(劉邦“欲王關(guān)中”觸犯了他的尊嚴(yán),所以決定進攻。而獲悉劉邦“籍吏民,封府庫”待他處理,便輕信劉邦的屈從、臣服,便不把劉邦視為主要對手,最終遭致失敗)正是項羽的這些弱點性格特征,揭示了項羽這一悲劇形象的實質(zhì)。正是從這一點上,我們才說鴻門宴的斗爭雖然是劉、項斗爭的開始,卻已經(jīng)預(yù)示了這場斗爭的結(jié)局了。
4.關(guān)于劉邦的形象
(1)機變狡詐的性格。(劉邦有“欲王關(guān)中”之心,但一旦危急,就籠絡(luò)項伯為己用,在項羽面前謙詞卑禮,唯恐有所不至。)
(2)堅決果斷。(親往鴻門謝罪,阻止項羽進攻,能屈能伸中見大膽、果斷,對曹無傷的處理則是“至軍,立誅”。)
(3)虛心下問。(危急時,能聽進下屬意見,求教于張良、樊噲。使他處劣勢而變主動。)
劉邦:有膽量有氣魄,善聽人言,多有心計,處事果斷!
其善于用人(與項羽約為婚姻,對張良言聽計從)、能言善變、狡詐多端、當(dāng)機立斷(誅殺曹無傷)的性格特征,這些都是為突出主要人物項羽服務(wù)的。
一個以“斗力”見長,一個以“斗智”見長。
5.關(guān)于其他人物形象
項羽集團中的人物
范增。有遠見卓識,性格剛烈,他斷言劉邦“志不在小”,叫項莊擊殺劉邦。舉所佩帶玉玦,示意項羽殺劉邦。碎玉斗,斷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項伯??粗厍榱x,而不易為假情義所迷惑。
劉邦集團中的人物
張良:忠心耿耿,足智多謀。請項伯調(diào)停,使項羽氣消。項莊舞劍關(guān)鍵時刻,他叫來了樊噲解圍;“留謝”一事也處理得恰當(dāng)。
樊噲:五贊。竭盡忠智,威而有膽,勇而有謀。
“樊噲闖帳”是《鴻門宴》中一個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片段,太史公用如椽巨筆,飽蘸激情,四方著墨,八面鋪彩,為我們刻繪了一個忠勇神武、足智多謀的英雄好漢的形象。具體而言,我以為太史公對其心目中的英雄樊噲欽贊有五:
一贊其忠。鴻門宴上殺氣騰騰,危機四伏,劉邦命懸一線,張良趨出告急,然而未等張良開口,樊噲已從其匆匆步履中窺知鴻門宴上已是劍拔弩張,險象環(huán)生,焦急關(guān)切之情不由沖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沒有寒暄,沒有客套,有的是一份憂慮,一種機警,一顆赤膽忠心。當(dāng)?shù)弥绊椙f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時,樊噲迫不及待請命:“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寥寥十字,說得斬釘截鐵,擲地有聲,其勢之迫,其性之急,其情之切,足見樊噲與主公生死與共、患難同當(dāng)?shù)木贾x。
二贊其勇。心急如焚闖軍帳,奮不顧身救主公。軍營帷帳之內(nèi),主帥宴飲之時,肯定是重兵把守,層層設(shè)防,衛(wèi)士交戟,刀劍如林??墒牵f火急之際,生死存亡之時,樊噲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闖龍?zhí)度牖⒀?,也在所不辭,義無返顧。只見他“帶劍擁盾”,側(cè)盾沖撞,一路闖去,所向無敵。“衛(wèi)士仆地”,“欲止不內(nèi)”,可見酒宴布控嚴(yán)密,戒備森嚴(yán),猶如銅墻鐵壁一般令人望而卻步,又從側(cè)面烘托出樊噲單槍匹馬勇闖軍帳的強悍驍勇。三句話,三個動作,或正面,或側(cè)面,勾畫出樊噲橫沖直撞,粗豪威猛的勇武形象。
三贊其威。“噲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边@幾句話運用夸飾的手法,漫畫的筆調(diào),描神繪態(tài),神韻十足,氣勢充沛。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樊噲的形象:火冒三丈,怒目圓瞪,熱血沸騰,情緒亢奮,直視項王,咄咄逼人,怒發(fā)沖冠,忍無可忍。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完全是一個眼露兇光,面帶殺氣,威震敵膽,怒殺萬夫的彪形大漢。
四贊其壯。樊噲帶劍擁盾,直闖軍帳,說輕點是莽撞無禮的舉動,說重點是武裝挑釁的行為,項羽對此卻不怒不責(zé),反而一再稱其為“壯士”,還賜酒,賜肉,賜坐,這種反常的表現(xiàn)一者見出項王糊里糊涂,敵我不分;二者見出項王坦蕩直率,光明磊落。他看重的不是不共戴天,鏟除異己,而是粗豪勇武,坦率直爽,他自己本身也是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好漢,他怎么能不對眼前這位突如其來的力敵千鈞,氣雄萬夫的壯士欽羨有加呢?項羽的欽羨、贊賞從側(cè)面烘托出樊噲的威武豪壯、霸氣逼人。有意思的是,文中還寫了一個樊噲吃肉的細節(jié)?!胺畤埜财涠苡诘?,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羽賞賜給他的是一大塊半生不熟的豬腿,樊噲當(dāng)即倒扣盾牌,放下豬腿,拔出寶劍,把豬腿切成幾塊,幾下功夫,狼吞虎咽,“消滅”得干干凈凈。如此粗豪勇猛,如此干脆直爽,怎么能不讓胸?zé)o城府同樣直率爽快的項羽深深佩服呢?
五贊其智。樊噲不僅僅是一個忠勇可嘉、威壯可賈的勇士,更是一個機智干練、能言善辯的智士。這一點從他義責(zé)項羽的一番慷慨陳辭當(dāng)中可以看得出來。樊噲喝酒壯膽,借酒發(fā)威。他瞅準(zhǔn)時機,巧妙發(fā)難,一番理直氣壯、滴水不漏的陳辭讓項羽心服口服,無言以對。最后假以推心置腹之語,設(shè)身處地替人著想,前硬后軟,引君入甕,最終滿足了項羽沽名釣譽之心,剛愎自用之志,徹底摧毀了他“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的那份怒火和霸氣。
五、資料附錄
1.司馬遷論項羽: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guān)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zé),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ā妒酚涰椨鸨炯o(jì)》后“太史公曰”。)
2.劉邦對項羽的評價
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jì)》)
3.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
杜牧《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王安石《烏江亭》: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李清照《詠項羽》: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4.毛澤東在《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南京》(1949.4)這首七律中也寫出了對項羽的看法:鐘山風(fēng)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xué)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5.周恩來“一”字評價項羽
1960年,周恩來總理在北京審查出國節(jié)目。在審查京劇《霸王別姬》時,他對該戲的每一個場景都做了評論。有意思的是,他說的每句話只有三、四個字而且都是用“一”字打頭的。當(dāng)戲演到項羽不顧形勢,不聽勸阻,執(zhí)意出戰(zhàn)時,周總理評道:“一言堂?!表椨鸹貙m后,虞姬規(guī)勸再三,要他千萬不可發(fā)兵,以免中劉邦奸計。但項羽不容分說,回拒到:“孤意已決,明日發(fā)兵?!敝芸偫碓u道:“一家之長?!表椨鸨焕й蛳拢芸偫碓u道:“一籌莫展?!睉蜓莸接菁渚?,項羽吟唱“力撥山兮”時,周總理再評道:“一曲挽歌。”項羽四面楚歌,漢兵將至,虞姬自刎。周總理評道:“一敗涂地?!?br>
6.項羽詩《垓下歌》賞析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楚霸王項羽在進行必死戰(zhàn)斗的前夕所作的絕命詞。在這首詩中,既洋溢著無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著滿腔深情;既顯示出罕見的自信,卻又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嘆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現(xiàn)出如此豐富的內(nèi)容和復(fù)雜的感情,真可說是個奇跡。項羽是在秦末與叔父項梁一起舉兵反秦的。由于其輝煌的戰(zhàn)功、無雙的勇力、杰出的才能,實際上成為反秦群雄的領(lǐng)袖,在推翻暴秦的統(tǒng)治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但在秦亡以后,曾經(jīng)是項羽盟軍的另一支反秦部隊的首領(lǐng)劉邦為了統(tǒng)治全國,與項羽之間又展開了殘酷的戰(zhàn)爭。它以項羽的失敗而告終。作這首詩時,項羽被包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壁縣南沱河北岸),糧盡援絕,他自知敗局已定;作詩之后,他率部突圍,雖曾殺傷敵軍多人,終因兵力單薄,自刎于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詩歌的第一句,就使讀者看到了一個舉世無匹的英雄形象。在我國古代,“氣”既源于人的先天稟賦,又依賴于后天的培養(yǎng);人的品德、能力、風(fēng)度等等均取決于“氣”。所謂“氣蓋世”,是說他在這些方面超過了任何一個人。盡管這是一種極其概括的敘述,但“力拔山”三字卻給讀者一種具體、生動的感受,所以在這一句中,通過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他把自己叱咤風(fēng)云的氣概生動地顯現(xiàn)了出來。然而,在第二、三句里,這位蓋世英雄卻突然變得極其蒼白無力。這兩句是說:由于天時不利,他所騎的那匹名馬——“騅”——不能向前行進了,這使他陷入了失敗的絕境而無法自拔,只好徒喚“奈何”。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騅的“不逝”為什么會引起那樣嚴(yán)重的后果?對此恐怕只能這樣回答:他之得以建立如此偉大的功績,最主要的依靠說是這匹名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無敵。換言之,他幾乎是單人獨騎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戰(zhàn)友就是騅,至于別人,對他的事業(yè)所起的作用實在微乎其微,他們的和與背對他的成敗起不了多少作用,從而他只要注意騅就夠了。這也就意味著:他的強大使得任何人對他的幫助都沒有多大意義,沒有一個人配作他的主要戰(zhàn)友,這是何等的傲岸,真可謂天地間唯我獨尊!不過,無論他如何英勇無敵,舉世無雙,一旦天時不利,除了滅亡以外,他就沒有別的選擇。在神秘的“天”的面前,人是多么渺小;即使是人中間的最了不起的英雄,也經(jīng)不起“天”的輕微的一擊。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jīng)無可避免,他的事業(yè)就要煙消云散,但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甚至也沒有嘆息。他所唯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jīng)常陪伴他東征西討的美人“虞姬”的前途;毫無疑問,在他死后,虞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于是,尖銳的、難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嚙著他的心,他無限哀傷地唱出了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譯成白話,就是:“虞啊,虞啊,我把你怎么辦呢?”在這簡短的語句里包含著何等深沉的、刻骨銘心的愛!是的,相對于永恒的自然界來說,個體的人確實極其脆弱,即使是英雄豪杰,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里也不過像一朵大的浪花,轉(zhuǎn)瞬即逝,令人感喟不已。但愛卻是長存的,它一直是人類使自己奮發(fā)和純凈的有力精神支柱之一,縱或是殺人不眨眼的魔頭,在愛的面前也不免有匍伏拜倒的一日,使人歡喜贊嘆?!钝蛳赂琛冯m然篇幅短小,但卻深刻地表現(xiàn)了人生的這兩個方面。千百年來,它曾經(jīng)打動過無數(shù)讀者的心;其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
【模擬試題】
1.選出加點字讀音錯誤的一項是()。
A.王(wàng)關(guān)中饗(xiǎng)士卒美姬(jī)左尹(yǐn)
B.要(yāo)項伯籍(jí)吏民戮(chuō)力從百余騎(qí)
C.數(shù)(shuò)目項王翼(yì)蔽仆(pū)地目眥(zì)盡裂
D.彘(zhì)肩切而啖(dàn)之參乘(cānshèng)須臾(yú)
2.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張良入謝(感謝)置之坐上(同“座”,座位)置車騎(留下)道芷陽(動詞,取道)
B.軍霸上(駐軍)還軍霸上(軍隊)沛公軍在霸上(駐軍)至軍中(軍隊)
C.與項伯有故(老交情)故遣將守關(guān)者(特意)大禮不辭小讓(講究)何辭為(告辭)
D.距關(guān)(拒絕)毋內(nèi)諸侯(通“納”,接納)數(shù)目項王(屢次)兄事之(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那樣)
3.下列各句加點詞不屬于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A.約為婚姻B.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C.財物無所取D.沛公居山東時
4.下列各句文言句式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此乃天子氣也。②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
③還軍霸上。④旦日不可不早自來謝項王。
⑤得復(fù)見將軍于此。⑥沛公安在?
⑦因擊沛公于坐。⑧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
⑨大王來何操?⑩吾屬今為之虜矣!
A.①⑧/②⑤⑥⑨/③④⑦/⑩
B.①⑤⑧/②⑦/③④/⑥⑨⑩
C.①⑧/②⑤⑦/③④/⑥⑨/⑩
D.①⑤⑧/②⑦/③④/⑥⑨/⑩
5.下列句子中成語使用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ǎ?br>
A.項羽聽說“沛公欲王關(guān)中”的密報,不禁勃然大怒,說:“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br>
B.劉邦在千鈞一發(fā)之際,采納張良的建議,熱情款待項伯,約為兒女親家,并竭力為自己的行為辯解。
C.樊噲闖帳一節(jié)中,他“披幃西向立,嗔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著墨不多,卻使讀者有如耳聞目睹,心情頓感緊張。
D.《鴻門宴》中,劉邦與項羽、張良與范增、樊噲與項莊,都形成鮮明的對比;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主觀深化】
6.出自本文的成語有哪些?
答:
7.鴻門宴上的斗爭時而緊張,時而和緩,可謂扣人心弦,其情節(jié)可概括為四起四落,請你加以說明。
答:
8.劉邦見項羽時所說的話有哪幾層意思?想達到什么目的?
答:
9.樊噲闖帳后斥責(zé)項羽的話有理有節(jié),請你試作分析。
答:
10.本文刻畫人物形象有何特點?
答:
【拓展】
〖甲〗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得復(fù)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yīng)。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表椡踉唬骸斑?。”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11.選出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從百余騎(使動用法,使……隨從)
B.若入前為壽(如果)
C.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請允許我)
D.翼蔽沛公(名作狀,像鳥展開翅膀那樣)
12.下面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句是()。
A.良曰:“長于臣?!?br>
B.得復(fù)見將軍于此。
C.因擊沛公于坐。
D.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13.下列各句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因擊沛公于坐。(因此將劉邦擊倒在座位上。)
B.(范增)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范增舉起所佩帶的玉玦三次向項羽表示。)
C.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項伯也拔出劍舞起來,常常用自己的身體掩護沛公。)
D.范增數(shù)目項王。(范增屢次看著項王。)
14.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段意思的是()。
A.劉邦親自帶著一百多人馬來到鴻門向項王陪罪,使矛盾得到緩解。
B.項伯掩護劉邦,使項莊不能擊殺劉邦。
C.范增屢次暗示項羽殺掉劉邦,項羽堅決反對。
D.項羽已答應(yīng)項伯要好好款待劉邦,因此不理睬范增的多次暗示。
〖乙〗籍(即項羽)少年時,學(xué)書不成,去;學(xué)劍又不成,去。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xué),學(xué)萬人敵耳?!庇谑橇浩嫫湟猓私桃员ā<笙?,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xué)。梁嘗有櫟陽逮,請?zhí)I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史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項梁嘗殺人,與籍避仇吳中,吳中士大夫皆出梁下。每有大徭役及喪,梁常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子弟,以知其能。秦始皇東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漢書項籍傳》)
15.選出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xué)(從頭至尾)
B.于是梁奇其意(以……為奇)
C.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子弟(勒索)
D.毋妄言,族矣(滅族)
16.下列加點的代詞指代的內(nèi)容正確的一項是()。
A.于是梁奇其意(代項籍所說的話)
B.彼可取而代也(代項梁)
C.以知其能(代項籍)
D.梁以此奇籍(代項籍見秦始皇后說的這句話)
17.下列譯文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①吳中士大夫皆出梁下。②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子弟
A.①吳中地區(qū)的士大夫都出自項梁的門下。②(項梁)暗暗地用兵法來統(tǒng)率那些賓客子弟。
B.①吳中地區(qū)的士大夫的才能都不及項梁。②(項梁)暗暗地用兵法來統(tǒng)率那些賓客子弟。
C.①吳中地區(qū)的士大夫都出自項梁的門下。②(項梁)暗暗地傳授那些賓客子弟兵法。
D.①吳中地區(qū)的士大夫的才能都不及項梁。②(項梁)暗暗地傳授那些賓客子弟兵法。
18.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項羽從小就想“學(xué)萬人敵”;見了秦始皇后就說“彼可取而代也”,可見他年輕時就胸懷大志。
B.項梁曾經(jīng)殺了人,因怕在櫟陽被逮,所以才與項羽避仇吳中。
C.項梁在吳中時,主辦“大徭役及喪”,并“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子弟”,目的是考查賓客子弟的才能。
D.從這段文字中,還顯現(xiàn)不出項梁此時有起兵反秦的打算。
〖丙〗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表椡跣υ唬骸疤熘鑫遥液味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dāng)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蹦肆铗T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zhàn)。獨籍所殺漢軍數(shù)十人;項王亦被十余創(chuàng)。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汝德。”乃自刎而死。
(《史記項羽本紀(jì)》
19.解釋下面加點詞語:
①地方千里
②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③馬童面之
④令騎皆下馬
20.翻譯下列句子: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為?、谖崧劃h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汝德。
21.項羽為何不愿渡江而東?請你試作分析。
【試題答案】
1.B。戮念lù;騎念jì。
2.C。A、張良入謝(謝罪);B、沛公軍在霸上(軍隊),至軍中(軍營);D、距關(guān)(把守)。
3.C。A.親家。B.意外變故。D.崤山以東。
4.C。①⑧是判斷句;②⑤⑦是倒裝句,狀語后置;③④是省略句,省略介詞“于”;⑥⑨是倒裝句,賓語前置;⑩是被動句。
5.C?!岸勀慷谩睉?yīng)改為“身臨其境”,因為這里沒有描寫聲音。
6.出自本文的成語有:①項莊舞劍,意在沛公;②勞苦功高;③人為刀俎,我為魚肉;④秋毫無犯(出自本文“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及《史記淮陰侯列傳》“大王之入武關(guān),秋毫無所害”。)
7.一起:范增舉玦,一落:項羽“默然不應(yīng)”;二起:項莊舞劍,二落:項伯翼蔽;三起:樊噲闖帳,三落:項羽款待:四起:劉邦逃席,四落:項羽受璧。
8.有四層意思:①先敘舊,“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②再論眼前,“得復(fù)見將軍于此”;③否定“王關(guān)中”;④把矛盾歸罪于小人,為自己開脫。言辭非常謙卑,如再三稱臣。目的是平息項羽的憤怒,避免遭受“滅頂之災(zāi)”,保存自己的實力以圖爭霸天下。
9.樊噲作為參乘,負(fù)有保衛(wèi)劉邦的職責(zé),闖帳表現(xiàn)了他的勇敢和忠心,但他斥責(zé)項羽的話卻有理有節(jié),一點也不鹵莽?!坝欣怼敝饕憩F(xiàn)在:說劉邦破了咸陽,又還軍霸上,勞苦而功高;遣將守關(guān)是為了防止出現(xiàn)意外情況;如今聽信小人之言,“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薄坝泄?jié)”主要表現(xiàn)在:說劉邦勞苦功高,等待項羽的“封侯之賞”,非常尊崇項羽,甚至高于“共主”懷王;最后一句“竊為大王不取也”,規(guī)勸項羽吸取秦亡的教訓(xùn),語氣非常委婉。
10.本文描寫的人物個性鮮明,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①在矛盾中刻畫人物。如作者塑造項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個問題:是否發(fā)動對劉邦的進攻;是否在鴻門宴上殺死劉邦;對樊噲的闖帳行為采取什么態(tài)度;對劉邦的逃席又采取什么態(tài)度。從中集中而鮮明地表現(xiàn)了項羽自矜功伐而又優(yōu)柔寡斷、“為人不仁”的特點。②運用對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如劉邦的虛偽狡詐與項羽的直率粗疏,張良的足智多謀、臨事有方與范增的老謀深算、洞察深刻。通過對照,人物互相映襯,形象鮮明生動,躍然紙上。
11.B。若入前為壽(你)。
12.D。A、B、C都是狀語后置;D是省略句,與(之)飲。
13.C。A.應(yīng)為“趁機將劉邦擊倒在座位上?!盉.應(yīng)為“范增舉起所佩帶的玉玦多次向項羽示意”。D.應(yīng)為“范增屢次對項王使眼色?!?br>
14.C。項羽只是“默然不應(yīng)”,不是“堅決反對”。
15.C。勒:統(tǒng)率。
16.D。A、代項籍;B、代秦始皇;C、代賓客子弟。
17.B。
18.A。B項項梁曾經(jīng)殺人與怕在櫟陽被逮無關(guān);C項“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子弟”目的是反秦;D項項梁此時已有起兵反秦的打算。
19.①土地方圓;②讓我做王;③名詞作動詞,面對;④騎兵。
20.①這是上天要讓我滅亡,我還渡河干什么呢?②我聽說漢王懸賞千金和萬戶封地要我的頭。那我就給你好處。
21.一是作為敗軍之將,覺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表現(xiàn)其性格中剛烈、果決的一面;二是他深知自己的處境,即使渡江而東,即使在江東稱王,仍不免被漢軍圍困的命運。
Jab88.com
延伸閱讀
鴻門宴教案
俗話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作為高中教師就要好好準(zhǔn)備好一份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xué)生更好地進入課堂環(huán)境中來,使高中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xué)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鴻門宴教案”,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鴻門宴教案
了解司馬遷與《史記》,了解鴻門宴會的時代背景。
2、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語言現(xiàn)象,掌握“為”、“因”等古漢語詞,能夠翻譯全文。
3、學(xué)習(xí)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征的寫作方法。
【學(xué)習(xí)重點】
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句式。
【學(xué)習(xí)難點】
掌握文中的多義詞和詞類活用現(xiàn)象。
【教學(xué)方法】誦讀+探究討論
【知識銜接】
1、作者介紹: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字子長,西漢著名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繼父職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辯護,入獄遭宮刑。發(fā)憤著書,歷盡艱辛,著成《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間的歷史。全書共130篇,含本紀(jì)12篇、年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本紀(jì)記帝王,世家述諸侯,列傳敘人臣,書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史記》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學(xué)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xué)價值。被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楚漢之爭概況簡介
前207年10月,劉邦入關(guān),降秦王子嬰,還軍霸上;12月項羽破關(guān)而入,劉、項在鴻門會面,雙方斗爭開始。次年春,項羽以盟主身份召開戲西(今陜西臨潼東)之會,封18人為諸侯王,本人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劉邦為漢王,都南鄭(今陜西省南境)。
劉邦到南鄭后,積極準(zhǔn)備反攻,先奪取關(guān)中三秦之地作為根據(jù)地,然后出兵東向,進攻項羽,曾多次被項羽打敗,到前203年秋,得到韓信的幫助,才形成足以跟項羽抗衡的力量。項羽乃與劉邦約定:“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倍s后,項羽東歸,劉邦也準(zhǔn)備西歸。這時張良、陳平向劉邦提出建議,趁此時機消滅項羽。后在韓信、彭越幫助下,圍項羽干校下(今安徽靈壁南)。項羽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
《鴻門宴》寫的是劉邦和項羽的斗爭。故事開始時,項羽擁兵40萬,而劉邦只有10萬。從“鴻門宴”的情節(jié),讀者已經(jīng)能清楚地預(yù)見到將來劉邦勝項羽的結(jié)局了。項羽由主動步步轉(zhuǎn)化為被動,而劉邦卻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動轉(zhuǎn)為主動。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dāng)如此也!”項羽直率粗獷與劉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鴻門宴”這個故事發(fā)生在陳涉起義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陳勝起義后,各地云起響應(yīng),其中有楚國貴族出自身的項梁、項羽叔侄,有農(nóng)民出身的劉邦。陳勝失敗后,項梁扶楚懷王的孫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劉邦也投靠了項梁。公元前207年,項梁戰(zhàn)死,懷王派項羽等去救援被秦軍圍困的趙國,同時派劉邦領(lǐng)兵攻打函谷關(guān)。臨行時,懷王與諸將約定,誰先入關(guān),便封為關(guān)中王。項羽在鉅鹿(今在河北)大敗秦軍,消滅了秦軍的主力。同時,劉邦從黃河以南打進武關(guān),攻下咸陽,秦王子嬰投降。劉邦與當(dāng)?shù)馗咐霞s法三章,廢除秦苛法,準(zhǔn)備在關(guān)中稱王。后來在謀士勸說下,退出咸陽,還軍霸上,派兵把守函谷關(guān),以防諸侯軍入境。
項羽大破秦軍后,聽說劉邦已出咸陽,非常惱火,就攻破函谷關(guān),直抵新豐鴻門。這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暗中派人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在關(guān)中稱王。項羽聽了,更加惱怒,決定第二天發(fā)兵攻打劉邦。劉邦面臨危急的情況,在紛紜頻仍的戰(zhàn)斗中,產(chǎn)生了這一次酒宴上的斗爭。
【學(xué)習(xí)過程】
一、初讀課文,給下面畫線的字注音。(A級)
饗士卒()美姬()卮酒()郤()鯫生()玉玦()目眥()跽()戮力()參乘()()彘()啖()刀俎()樊噲()
二、再讀前兩段,整理文言知識。
(一)、一詞多義(B級)
為(1)君為我呼入。(2)若屬皆且為所虜。(3)何辭為。
(4)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5)誰為大王為此計者。(6)使子嬰為相。
因(1)不如因善遇之/因擊沛公于坐。(2)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3)因擊沛公于坐(4)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之(1)吾得兄事之(2)切而啖之(3)為之奈何(4)珍寶盡有之
(5)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6)今日之事何如(7)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
(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B級)
1、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2、張良出,要項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三)、找出句中古今異義的詞(B級)
1、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2、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
3、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4、沛公居山東時5、亡去不義6、范增說項羽曰7、今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
(四)、找出句中詞類活用的詞語,并說明活用類型,解釋(B級)
1、沛公軍()霸上。2、沛公左司馬使人言()項羽曰:……
3、沛公欲王()關(guān)中。4、不可不語()。
5、吾得兄事()之。6、素善()留侯張良。
7、項伯殺人,臣活之()
8、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9、此其志不在?。ǎ?br>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類型。(B級)
1、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2、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3、欲呼張良與俱去。4、奉厄酒為壽。
5、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6、孰與君少長?
7、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8、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六)、翻譯下面句子。(C級)
1、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2、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
3、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
4、吾入關(guān),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5、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七)、口頭翻譯文章第一段。
三、整體感知:分析討論課文一、二兩段:
1、課文第一段記敘了哪幾件事?這些事件對情節(jié)展開起了什么作用?(B級)
2、項羽接獲曹無傷的密報,當(dāng)即“大怒”,這一個“怒”字內(nèi)涵相當(dāng)豐富。請說說其中包含了些什么?(C級)
3、課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fā)展有什么作用?(C級)
【學(xué)習(xí)反思】選擇整理《鴻門宴》中的名言名句。(C級)
【作業(yè)布置】1復(fù)習(xí)導(dǎo)學(xué)案,掌握課文一、二段知識點。
2自讀課文三、四兩段,利用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
【拓展閱讀】殺死劉邦小兒!
我很敬佩項羽,雖然他沒有贏下楚漢之戰(zhàn)!喜歡他的豪爽,坦蕩,勇猛,喜歡他的真性情,喜歡他的仗義!話說項羽破釜沉舟于巨鹿橫掃秦軍一戰(zhàn)成名,既而征降秦將章邯,為亡暴秦立下不世之功!怎料劉邦這老滑頭卻趁項羽不備占領(lǐng)秦首都咸陽,奪了亡秦首功。楚漢兩家矛盾也由此而起,遂引發(fā)了長達4年的楚漢爭霸戰(zhàn)。劉邦這為世人所不齒的無賴本毫無勝算,卻硬是他逼得曠世英豪西楚霸王兵敗自刎。時乎?運乎?命乎?人乎?悲哉,悲哉!可你又曾知道項羽足以四殺劉邦!?
一殺劉邦。當(dāng)屬鴻門宴。那時的項羽掌四十萬虎狼之師無往而不勝:而劉邦僅十萬兵將.力量懸殊有目共睹!鴻門宴上,亞父范增幾次三番示意項羽下手,可霸王他楞是下不了手。劉邦嚇的借口上廁所就溜了,氣得范增直說;豎子不足與之謀!虧得項羽勇猛無雙,滿身血性,卻也這般婦人之仁優(yōu)柔寡斷?怒!
二殺劉邦。鴻門宴后,劉邦被項羽放至巴蜀大山,氣的嗷嗷叫卻又奈何不了他。雞蛋碰石頭,劉邦可不干,至少也不第一個,畢竟生命誠可貴呀!孰料,劉邦這廝得張良,蕭何相助,拜將韓信,不出一年居然以一招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出山平三秦,取關(guān)中,更甚趁項羽東征齊國之機奪了項羽的都城彭城.還揚言要把彭城作為自己的第二都城.于是大會諸侯平天下.他還當(dāng)真把項羽給忘了?若是這樣就被你劉邦給打敗了那項羽那霸王還算是什么霸王?就在劉邦飄飄然時,項羽帥三萬精騎回彭城將60萬漢軍殺得落荒而逃,死傷無數(shù).此時的劉邦儼然一難民,身邊只有一個夏侯嬰,窩囊之至,狼狽之至!項羽決意活捉劉邦,這可把那膽小鬼嚇?biāo)懒?眼看著楚軍就要追上自己了,天公卻幫了劉邦一把,頓時狂風(fēng)大作,黃沙四起,劉邦就這么趁亂逃了.命乎?
三殺劉邦.彭城一戰(zhàn)未活捉劉邦,項羽快馬加鞭直追漢軍,直至滎陽城.劉邦至此已是甕中之鱉,破城之日怕是不遠了.怎么辦怎么辦?若是被項羽活捉那后果是不要想的了,誒,只怪自己太大意,太狂妄.卻是有一叫陳平之人,向劉邦出一離間計.要離間的不是別人,正是項羽最敬重的亞父和他最鐘愛的虎將鐘離昧!枉他項羽英豪蓋世卻連這點知人判事的能力都沒有,他居然中計了!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難道帶兵這么多年他連這都不懂?何況亞父他現(xiàn)在已是古稀之年,除了你項羽他又有何私利可言?義憤,絕望,悔恨,傷感,這位可敬的瀟灑的老人就這么撒手西去了.假若你聽了范增只言,趁韓信,英布,彭越都不在劉邦身邊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強攻這一座孤城,那破城指日可待,將劉邦走馬生擒亦不在話下.現(xiàn)在倒好,給敵人喘息的機會還害死了自己最可靠的謀士.嘆!
四殺劉邦.幸好項羽中計不深,亞父一死他就明白了一切.立刻集全力圍剿滎陽,劉邦自知難逃一死,便與項羽商議投降.條件是:不殺降卒,饒自己一死.項羽欣然允諾.另外還有一個不情之請就是:投降的時間要在晚上.這也無可厚非,畢竟投降也不是什么很光彩的事.可你霸王知道嗎,這是劉邦這滑頭故意安排的.當(dāng)晚,城門一開,一彪人馬沖出城來,情況不對,項羽喝道:給我打!不出兩下,楚軍就抓住了那領(lǐng)頭的,項羽一看:不是劉邦!此時,劉邦已趁亂從側(cè)門跑了.項羽終于錯失最后一次殺劉邦的機會.這煮熟了的鴨子居然還給飛了?!霸王啊霸王,難不成真是你個頭太大,心也就太粗了?你還真以為劉邦那小子會送死?你還真以為天下的人都象你那樣大丈夫?
劉邦跑了,找到了韓信,平了齊國,又聯(lián)合英布彭越夾擊項羽.親提60萬大軍將項羽不足十萬人馬困在垓下.最后便有了霸王兵敗一幕,可是有誰能真的打敗項羽,他殺出重圍,來到了烏江邊上.對面就是他的家鄉(xiāng),當(dāng)年他帶著8000子弟兵過江東,如今8000子弟兵無一所剩,他只身又有何面目回去呢?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沒人能殺得了霸王,他是自殺的,好死!
這我不禁想起霸王那最后率28騎斬將奪旗一幕.1000多汗軍追來,霸王掉轉(zhuǎn)馬頭昂首馬上,對身邊的將士說:我霸王不是被劉邦打敗的,只是不忍心追隨我的將士為我付出太多.且看我這最后一次單騎砍帥奪旗!你們28人分為四隊,項羽縱馬而下,所到之處,血肉橫飛,人仰馬翻,漢軍四散,只剩下那領(lǐng)頭之將.就憑他想拿擒霸王的首功?!結(jié)果眨眼就成了霸王戟下亡魂!砍下將旗!縱馬而回,清點下人馬,還剩26騎.怎么樣?霸王問.沒錯,大王!眾將士答.這就是英武的霸王!
2200多年過去了,人們還記得那自刎的霸王!因為后人敬你是英雄!即使他有缺點也是英雄般的驚世駭俗!可再回顧這歷史我又不免有些怨霸王了,真的英雄當(dāng)是大氣磅礴,知人善任,謙虛謹(jǐn)慎,勇猛剛果,能屈能伸.而他鴻門宴上優(yōu)柔寡斷縱虎歸山;滎陽城一戰(zhàn),剛愎自用氣死范增;烏江自刎能伸卻不能屈!真的大丈夫是不會以死謝罪,死是一種逃避,英雄就不應(yīng)該逃避,尤其是面對災(zāi)難時!英雄應(yīng)該以行動來謝天下,而不是死!倘若項羽重返江東,痛改前非,重整旗鼓,那劉邦這老小子是不是還得死四次?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徒留后人空感嘆……
『補充』大風(fēng)歌
劉邦
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鴻門宴》-
一名優(yōu)秀負(fù)責(zé)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xué)生盡職盡責(zé),作為教師就要早早地準(zhǔn)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xué)生更好地進入課堂環(huán)境中來,幫助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zhì)量的完成教學(xué)任務(wù)。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呢?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鴻門宴》-”,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鴻門宴》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guān)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表椨鸫笈唬骸暗┤震嬍孔?,為擊破沛公軍!”當(dāng)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guān),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睆埩荚唬骸俺紴轫n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br>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事犞?。”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dāng)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迸婀唬骸熬才c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睆埩汲?,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迸婀唬骸爸Z。”于是項伯復(fù)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guān)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得復(fù)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yīng)。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鼻f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表椙f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眹堅唬骸按似纫樱〕颊埲耄c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樊噲側(cè)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表椡踉唬骸皦咽?,賜之卮酒?!眲t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眲t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fù)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衽婀绕魄厝胂剃?,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官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yīng),曰:“坐?!狈畤垙牧甲?。
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jǐn),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于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jǐn)諾。”當(dāng)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jì)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謹(jǐn)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表椡踉唬骸芭婀苍??”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知識點
一、通假字
1、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距,通“拒”,把守;內(nèi),通“納”,接納,使進入)
2、張良出,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5、令將軍與臣有卻(卻,通“隙”,隔閡,嫌怨)
二、古今異義
1、沛公居山東時(古義:函谷關(guān)以東的地方;今譯:山東?。?br> 2、將軍戰(zhàn)河北(古義:黃河以北;今譯:河北?。?br> 3、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義:指意外的變故;今譯:副詞,十分,極)
4、今人有大功而擊之(古義:現(xiàn)在,別人;今譯:現(xiàn)在的人與“古人”相對)
5、而聽細說(古義:指小人的讒言;今譯:詳細的說)
三、一詞多義
舉: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舉起)
殺人如不能舉(盡)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發(fā)動)
孫叔敖舉于海(推舉)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攻下,占領(lǐng))
軍:沛公軍霸上(駐扎)
為擊破沛公軍(軍隊)
意: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圖)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意料)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神情,神態(tài))
謝:噲拜謝,起,立而飲之(感謝)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道歉)
乃令張良留謝(兼道歉和告辭的意)
使君謝羅敷:“寧可共戴不?”(告訴)
如: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好像)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往)
萬事如意(順隨)
為:使子嬰為相(做)
為擊破沛公軍(給,替)
約為婚姻(成為)
竊為大王不取也(認(rèn)為,以為)
何辭為(句末語氣助詞)
若屬皆且為所虜(被)
軍中無以為樂(作為,當(dāng)作)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是)
因: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于是就)
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趁機)
蒙故業(yè),因遺策(繼承,沿襲)
然后賤華為城,因河為池(借用,憑借)
四、詞類活用
1、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2、吾得兄事之(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一樣)
3、頭發(fā)上指(名詞作狀語,向上)
4、沛公軍霸上(名詞用作動詞,駐軍)
5、沛公欲王關(guān)中(名詞用作動詞,為王)
6、道芷陽間行(名詞用作動詞,取道)
7、范增數(shù)目項王(名詞用作動詞,使眼色)
8、籍吏民封府庫(名詞用作動詞,登記)
9、刑人如恐不勝(名詞用作動詞,以刀割刺)
10、此其志不在?。ㄐ稳菰~用作名詞,小的方面)
11、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詞用作名詞,危機的事)
12、素善留侯張良(使動用法,友善交好)
13、項伯殺人,臣活之(使動用法,使活)
14、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使動用法,使跟從)
15、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使動用法,使止)
16、拔劍撞而破之(使動用法,使破)
五、特殊句式
1、此天子氣也(判斷句)
2、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判斷句)
3、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判斷句)
4、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判斷句)
5、為擊破沛公軍(省略句)
6、欲呼張良與俱去(省略句)
7、范增數(shù)目項王(省略句)
8、籍吏民封府庫(省略句)
9、還軍霸上(省略句)
10、豎子不足與謀(省略句)
11、若屬皆且為所虜(被動句)
12、吾屬今為之虜矣(被動句)
13、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賓語前置句)
14、不然,籍何以至此(賓語前置句)
15、客何為者(賓語前置句)
16、大王來何操(賓語前置句)
17、沛公安在(賓語前置句)
18、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狀語后置句)
19、具告以事(狀語后置句)
《鴻門宴》教案
《鴻門宴》教案
因替李陵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fā)憤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后稱《史記》,對后代史學(xué)有深遠的影響。對許多歷史人物的敘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yōu)秀的傳記文學(xué)作品。
二、分析課文。
讓學(xué)生齊讀第一段,在預(yù)習(xí)基礎(chǔ)上,讓學(xué)生自行梳理文言詞語,教師作重點點評。
插入背景介紹:
秦始皇創(chuàng)建的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集權(quán)國家——秦朝,由于對農(nóng)民實行殘酷的經(jīng)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變。在公元前209年七月爆發(fā)了陳勝、吳廣領(lǐng)導(dǎo)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nóng)民大起義。戰(zhàn)旗一舉,應(yīng)者云集,反秦怒濤遍及中原。在農(nóng)民起義的高潮中,劉邦和項羽,也于同年九月起兵江東,卷入農(nóng)民起義的洪流。當(dāng)時劉邦48歲,項羽24歲。不久,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陳勝、吳廣相繼犧牲,“世代楚將”的項梁,為了招納人馬和形成旗號,采納了范增“復(fù)立楚之后”的建議,趁機擁立老楚懷王的孫子(名心)為“楚懷王”,作為反秦勢力的傀儡首領(lǐng)。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懷王召集諸將結(jié)成反秦聯(lián)盟,命令主力軍劉邦、項羽兵分南北兩路,合力西擊秦軍,并約定“先人定關(guān)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統(tǒng)率南路軍先于項羽人關(guān)破咸陽,但為了“待諸侯至而定約束”,退駐霸上;然而又恐失掉關(guān)中,于是派兵守關(guān),“毋內(nèi)諸侯’’。十一月,項羽率軍西來,聞訊震怒,屯軍新豐鴻門,揚言馬上要同劉邦開戰(zhàn)。
提問:為何兩支反秦勢力,突然劍拔弩張,廝殺起來?
明確:這有著極為深刻的原因。首先,劉、項各自都有南面稱孤之心。想當(dāng)年,劉邦在咸陽服役時看見了秦始皇,曾經(jīng)十分羨慕地說過:“嗟乎,大丈夫當(dāng)如此也!”項羽在公元前210年看見秦始皇游會稽時,也曾頗為自負(fù)地過:“彼可取而代也!”因此,這就決定他們對農(nóng)民起義的勝利成果必然拼死相爭。其次,項羽是一個性情激動的人,帶有極強的個人英雄主義作風(fēng)。司馬遷《史記》的《項羽本紀(jì)》中間寫項羽最常用的詞就是大怒。項王大怒,項羽大怒,《史記》中間幾乎沒有寫過項羽笑,項羽是最后笑了一次,在哪兒笑呢?在他烏江自殺之前,他笑了一次,笑完就自殺了。同學(xué)們可以很容易的發(fā)現(xiàn),在課文的第二行就出現(xiàn)了這四個字“項羽大怒”。
提問:大家體會一下,這時項羽發(fā)怒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項羽激動是有原因的。一個是劉邦派軍隊把住他不讓他進,這個是他大怒的一個原因;另一個,他聽說劉邦已經(jīng)進了關(guān)中了。對于項羽來說無疑是一種羞辱,因為此時的項羽剛剛結(jié)束了歷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戰(zhàn),破釜沉舟的成語就出自這場名戰(zhàn)。這場決戰(zhàn)他殲滅了秦軍主力三十萬人,項羽的聲威因此而大振。他已經(jīng)習(xí)慣了把自己看做是秦末大起義中的最大功臣,也習(xí)慣了天下諸侯對他的尊崇。而此時他萬萬沒有想到劉邦竟然對他說:不。劉邦現(xiàn)在竟然把住函谷關(guān)不讓項羽進,這充滿了敵意,就是把項羽當(dāng)做敵人。如果拿劉邦跟天下諸侯一比,一個是充滿敬畏,一個是充滿敵意,這個反差太大了,這個項羽確實受不了,這個對他的自尊的傷害非常大。另外,項羽進了函谷關(guān)一往下來又接到劉邦手下的一個人的一個密告,曹無傷給項羽寫了封信,說劉邦想做關(guān)中王,讓子嬰做丞相,珍寶要完全占有,這三句話,每一句話都激怒了項羽,結(jié)果項羽大怒。這三句話怎么讓他大怒了:第一,劉邦想做關(guān)中王,這個我們剛才講過了,項羽是不能允許,也不承認(rèn)劉邦做關(guān)中王的,這是第一點。第二點,讓子嬰,讓一個投降的秦朝的皇帝做丞相,這也是項羽絕對不能允許的,項羽有一種強烈的仇秦心理,項羽的爺爺項燕是楚國最后滅亡的時候,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的時候,楚國最后一個戰(zhàn)死的大將,是被秦將殺了。項羽的叔叔項梁是被張邯殺了??梢哉f項羽他們老項家跟秦朝是有世代血仇的。第三,珍寶盡有之,他把所有的珍寶都占有。這三句話,每一句話都激怒了項羽,所以項羽又大怒,一怒之下,項羽做了一個決定,“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了解了這個前因后果,我們接下來看對項羽的這個決定各方面的態(tài)度。
讓學(xué)生分局梳理第二段文言知識,教師作點撥。
提問:對于相遇的決定,有幾個人有了反應(yīng)?
明確:四個,范增、項伯、張良、劉邦
提問:他們的反應(yīng)有什么不同?
明確:第一個做出反應(yīng)的人是范增,范增立即表示贊同,范增說劉邦這個人這么克制自己的欲望,說明他的志向不小。另外,劉邦頭上的云氣是一種五彩之云,這個五彩之云意味著劉邦有天子之氣,他將來有可能做天子,所以范增最后的意見是四個字“急擊勿失”趕快攻打他,不要失去這個機會。第二個做出反應(yīng)的人項伯,項伯這天晚上就鬧了一件事,夜見張良。因為項伯跟張良有過一段交往,就是當(dāng)年在秦朝的時候,項伯曾經(jīng)殺過人,按當(dāng)時的規(guī)定殺人要償命的,張良救了他,所以項伯要報恩,他來個夜見張良,想把張良自己叫走,所以他就見張良了。他見了張良,他就把項羽的計劃跟他一說,明天大軍一打玉石俱焚,你趕快跟我逃,但是項伯低估了張良。張良當(dāng)時就看穿了項伯是個把個人的“義”放在集團根本利益之上的一個政治糊涂蟲,所以他看出項伯的弱點在這兒,所以張良馬上就利用他的弱點,以義喻義。張良說:我并不屬于劉邦手下的人,我是替我的主公韓王來護送劉邦入關(guān)的,我現(xiàn)在要是逃了,不告訴劉邦一聲,不義氣,你來救我是為了“義”我去救劉邦也是為了“義”,用這個“義”這一說,項伯啞口無言,只好讓人家張良把這個重大絕密的軍情告訴了劉邦。所以劉邦是第四個做出反應(yīng)的人。劉邦第一個反應(yīng)大驚失色,原因很簡單,因為劉邦知道自己犯了一個錯誤,在他的軍事力量沒有強大到跟項羽集團能夠平起平坐的時候,他太急了,把自己的這些野心全部暴露出來了,結(jié)果惹了項羽,非要滅了他不行。不過劉邦在關(guān)鍵時刻說了四個字,說得太巧妙了,“為之奈何”翻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說“我怎么來處理這個事呢?”這是劉邦的一大長處,你看劉邦,行軍打仗不如韓信,治國理財不如蕭何,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可以說劉邦不能打仗,不能治國,不能出謀劃策,你說劉邦會什么?他會“為之奈何”。他知道在關(guān)鍵時刻他向他的部下去尋求解決難題的方法,所以劉邦叫做用人之人。韓信,蕭何,張良只能叫做可用之人,所以劉邦就高在這兒。于是張良就給他出了主意。享譽馬上付諸實施。
提問:從這一段,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劉邦有什么性格特征?
明確:老謀深算,精明。當(dāng)張良告訴他解決方案的時候,他馬上明白過來了,于是反過來他連著問了張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怎么和項伯有這個老交情呢?大戰(zhàn)的前夜項伯在敵隊陣營中間跑過來告訴你,你倆有啥勾結(jié)。張良很從容的回答了,這一問把劉邦對他的懷疑解除了。跟著劉邦問第二問,你跟項伯你們倆誰大,張良說他比我大。于是劉邦馬上就打算認(rèn)親戚了,可謂轉(zhuǎn)變之快。
提問:劉邦是怎么應(yīng)對項伯的?
明確:項伯一進來,劉邦太會來事了。先端著酒敬酒,敬完酒就跟人家套近乎,一套近乎,一問人家家里的情況,有沒有孩子,問完以后,馬上跟項伯兩個人定為兒女親家,這個兒女親家一拉太有用了。第二天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誰保護了他,起來保護他的就是他那個親家。今天結(jié)兒女親家就是為了明天你救我一命,至于將來咱們成不成兒女親家,那(是)后話。等到項羽死了,項伯一點價值也沒有了,劉邦當(dāng)了皇帝了,項伯敢向當(dāng)朝皇帝去提當(dāng)年親家的事嗎?他絕對不敢,劉邦也再不會提這個親家,這個事就到此為止了。但是當(dāng)時就跟項伯套近乎,然后他就開始編理由了。
提問:劉邦的說辭取到效果了嗎?
明確:說完之后,項伯說了一句話,說第二天一早你應(yīng)當(dāng)?shù)进欓T去給項羽解釋一下。項伯完全相信了劉邦的謊言,完全相信,而且給他出了個主意:你第二天一早趕快給項羽解釋一下,劉邦馬上就答應(yīng)了。
提問:從項伯回營后的動作,我們可以看出什么?
明確:項伯當(dāng)天晚上就回到軍營中,他就把這一番經(jīng)過全部給項羽說了一番,而且說了最關(guān)鍵的這么幾句話,說人家劉邦如果不先入關(guān),不滅了秦,你怎么敢進來,人家立了這么大的功,你再去滅了人家,這不仗義。所以我就發(fā)現(xiàn)項伯這個人漢字只認(rèn)一個字“義”,我救張良為了“義”;我同意張良去告訴劉邦,那也是為了“義”;現(xiàn)在說服項羽,人家有大功你再打人家,這叫不仗義,這就把項伯給蒙住了,我們看項羽的反應(yīng),結(jié)果呢,項羽竟然同意了,取消了第二天軍事消滅劉邦集團的決定。這一點極其充分地表現(xiàn)了項羽的政治糊涂和政治幼稚,這不是一般的幼稚,政治糊涂。我覺得項羽這個時候最少應(yīng)當(dāng)要問一句話,劉邦一旦緩過神來還問了一句話:君安與項伯有故?那么仿照著這句話,項羽至少應(yīng)當(dāng)問一句啊,君安與張良有故?連這句話都沒有問。劉邦問這個話說明劉邦的政治警覺性非常高,項羽連這個話都沒有問說明項羽的政治警覺性極差,他就這么輕信了項伯轉(zhuǎn)達劉邦的話,輕信了劉邦的謊言,撤銷了第二天消滅劉邦集團的決定。
再齊讀第二段。
三、布置作業(yè)。
1、歸納本課所學(xué)文言知識。
第二課時
一、分析課文。
今天我們大家都知道只要說請你去喝酒,這個酒不好喝,你就說這個宴,就是鴻門宴,充滿了兇險的那種宴會,我們叫鴻門宴。當(dāng)年劉邦是怎么赴宴的呢?
讓學(xué)生齊讀第三段,在預(yù)習(xí)基礎(chǔ)上,讓學(xué)生自行梳理文言詞語,教師作重點點評。
提問:劉邦是怎么向項羽解釋當(dāng)時的情況,并化解險情的?他的話可以怎么理解?
明確:劉邦這番話有三個要害,他第一層說咱們共同抗秦,這段話可以概括兩個字“敘舊”。項羽的性格中間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念舊”,用人只用自己的同鄉(xiāng)(八千江東子弟)。劉邦上來就來了一番念舊,這個話可是用心叵測。劉邦和項羽的關(guān)系,抗秦的時候他倆是友軍,秦一亡他倆是敵軍,劉邦光說當(dāng)年咱倆如何如何。項羽本來就不知道他們兩家的關(guān)系隨著歷史的變化有一個演變,劉邦這個“敘舊”讓他徹底意識不到他和劉邦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轉(zhuǎn)折。這是第一個要點。第二他說我沒有想到,我能先入關(guān),這個話是拍項羽的馬屁,劉邦采取貶低自己來抬高對方。言外之意,在我的心中先入關(guān)能夠滅秦的天下沒有第二個人,就是你項羽。項羽的自尊就得到很大的滿足了。第三點,說有人挑撥離間。這個話叫“化必然為偶然”,挑撥離間是一個偶然性的因素。他兩家的矛盾是必然性的矛盾,不是小人挑撥離間、偶然性爆發(fā)的。劉邦把它大事化小了。劉邦的鴻門說辭了不得,先敘舊拉近兩個人的關(guān)系,再逢迎滿足項羽的自尊,最后化必然為偶然、化大為小、避重就輕?!妒酚洝分虚g寫劉邦說話最常用的是兩個字,劉邦一說話就是高祖“罵曰”、漢王“罵曰”、沛公“罵曰”。給人的感覺是劉邦張口就罵人??墒乾F(xiàn)在他一句“罵曰”都沒有,劉邦還有一句口頭禪叫“乃翁”,就是你老子,劉邦從來不說我,他用“你老子”來代替。可是劉邦現(xiàn)在對項羽說了這番話,既沒有“罵曰”又沒有“乃翁”,多么謙恭。這在劉邦一生中間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他為的是避開這次打擊,這就是劉邦政治上精明之處。
提問:從項羽的反應(yīng)中我們可以看出什么?
明確:項羽說了一句話: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羽這時候不用“我”,用了一個“籍”,說如果不是你的左司馬曹無傷這么說,我怎么能對你這個樣子呢?這一句話斷送了曹無傷的命,這一句話也道盡了項羽的政治上的無知和幼稚。人家是一派謊言,他竟然慚愧得不得了,沒法向自己的老戰(zhàn)友解釋了,他推出曹無傷為自己開脫責(zé)任,這說明項羽已經(jīng)內(nèi)心里非常難受,項羽現(xiàn)在后悔得不得了。到這兒為止項羽算是徹底受騙了,再不認(rèn)為劉邦是他的政治對手了。此時的項羽看不出秦亡以后即將出現(xiàn)的楚漢相爭的新局面,更不相信與自己表面和解的劉邦正是自己未來最大的敵人。
提問:鴻門宴的危險就此化解了嗎?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項羽的什么性格特征?
明確:沒有。項羽一個人糊涂并不等于項羽集團所有的人都糊涂,范增能放過劉邦嗎?下面范增一連串就做了兩個小動作,第一,舉玦,不斷地舉這個“玦”向項羽發(fā)信號,這個“玦”諧音,諧“決”,決定趕快實施斬首行動。但項羽這個時候已經(jīng)覺得很慚愧了,他不可能再殺劉邦了,所以范增是一個勁地舉“玦”。司馬遷寫項羽寫了六個字“項王默然不應(yīng)”。范增采取了第二個行動,趕快出來召集項莊,這個人是個武士,他告誡項莊舞劍的時候把劉邦給殺了。項羽答應(yīng)項莊舞劍,當(dāng)時在座的還有五個人,以劉邦的老道精明,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一定是心知肚明。張良是整個這里邊最高明的謀士,張良怎么會不知道。這里面還有一個項伯,這個糊涂蟲這個時候也不糊涂了,他一看見項莊舞劍,他也拔出來佩劍,而且常常用他的身子擋住項莊,就讓項莊刺不了劉邦。項羽這個時候?qū)畛錆M了一種懺悔之情,他要是知道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能同意項莊舞劍嗎?他同意舞劍的本身就說明在場的六個人中間就他不知道“意在沛公”。我們說鴻門宴集中表現(xiàn)了項羽的政治幼稚、政治糊涂。
讓學(xué)生齊讀第四段,在預(yù)習(xí)基礎(chǔ)上,讓學(xué)生自行梳理文言詞語,教師作重點點評。
提問:范增的危機是怎樣被化解的?樊噲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張良一看情況不對立即就出來找樊噲,樊噲的妻子和劉邦的妻子是親姐妹,所以樊噲一聽這個消息,就闖了進去,樊噲一闖進去,“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把項莊舞劍的場面全給攪和了。項羽以為是刺客來了。張良解釋說:這是劉邦的保鏢樊噲。這一說,項羽很贊賞,就讓他喝酒吃肉,這一吃把武將的膽魄表現(xiàn)出來了。樊噲抓住機會就慷慨陳詞。樊噲的話,在鴻門宴中間是兩段重要陳辭之一。一個是劉邦“鴻門說辭”,再一個就是樊噲闖進來的“樊噲陳辭”。這個陳辭是拿剛剛滅掉的秦和項羽對比,如果你要殺劉邦,那你走的就是滅亡的秦朝的老路,這一點對項羽是有震懾作用的,第二點,他又把懷王之約給點出來。劉邦都沒有敢提懷王之約,劉邦要是提懷王之約他怕項羽殺了他,可是樊噲點出來了,意思就是說你項羽實際上是沒有遵從懷王之約,這就在道義上壓制了項羽,而且這番話又出自一像樊噲這樣一個武夫之口,所以更有震懾力。樊噲說了這一大番話,實際上是一派謊言。劉邦說了一派謊言,鬧得項羽感到很對不起,只好撂出曹無傷,樊噲又重復(fù)了一番謊言,司馬遷就寫了一個字“坐”,項羽這個時候慚愧得竟然答不上人家的話來,就說了一個“坐”。這個“坐”把項羽的尷尬,項羽的無知,項羽的幼稚,項羽的糊涂都寫境盡了。
樊噲一闖進來,得到機會的是劉邦,劉邦一看機會來了,馬上“如廁”,“如廁”就是上廁所,借著上廁所立刻招樊噲出來,安排逃營,安排逃走,因為劉邦再不能在這兒待了。因為項羽不殺他,他也看出來了,那個范增可不是一個等閑之輩,一會兒舉玦,一會兒舞劍,不知道再待下去有什么結(jié)果,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在鴻門宴上,項羽不愿殺掉自己親密的戰(zhàn)友,這體現(xiàn)了項羽的情,再加上樊噲點中了項羽的軟肋,項羽更是不忍心殺劉邦,這體現(xiàn)了項羽的義。而此時的劉邦早已是如坐針氈。
二、布置作業(yè)。
1、歸納本課所學(xué)文言知識。
第三課時
一、分析課文。
讓學(xué)生齊讀第五段,在預(yù)習(xí)基礎(chǔ)上,讓學(xué)生自行梳理文言詞語,教師作重點點評。
提問:這段重點講的是什么?
明確:劉邦逃走。
提問:一般人們逃命的時候總是荒不擇路,劉邦呢?
明確:劉邦細致的安排了逃離計劃。他做了三件事:第一,研究逃席,樊噲說:做大事不要拘小節(jié),現(xiàn)在人家是案板和刀,我們是人家案板跟刀中間的雨肉,任人宰割了,還告什么辭啊,這就決定不告辭了。第二,安排善后。兩件事:辭行;獻禮。劉邦選了張良善后,而且還給張良特意交待他說從現(xiàn)在這個鴻門到我駐軍的霸上四十里地,我抄小路走還有二十里地,你估摸著我這二十里地騎著馬跑回軍營你再去辭行。他怕什么,他怕萬一說得早了,范增派人一追,可以看出劉邦心很細。第三步,處置隨從。100多個人全部扔下來不要了,他還帶了四員大將,這四員大將一個都不準(zhǔn)騎馬,只有劉邦一個人騎馬。這個我們應(yīng)當(dāng)做兩層理解,第一,騎馬的人一多,動靜肯定很大。還有一層,劉邦的一個很自私的想法,四員大將沒有馬,萬一追兵來了,四員大將只能轉(zhuǎn)過身來拼死力戰(zhàn),成了劉邦最好的屏障。
提問:張良辭行時,項羽的反映表現(xiàn)出了他的什么性格?和劉邦存在什么差異?
明確:張良進去辭行,項羽說了全過程第三次話:沛公安在。劉邦安排逃席的三件事和項羽的一個“沛公安在”做了一個對比,可以看到項羽的糊涂到了何等程度,然后張良說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回到軍營中了。把這句話特地說出來,范增也沒戲了,項羽還心安理得地把禮給收了,范增氣得拿劍把禮一下子給剁碎了。劉邦回到軍營中間,第一件事立即處死曹無傷。我們通過鴻門宴,可以看得很清楚,劉邦的精明老道,項羽的幼稚糊涂。
二、總結(jié)本課文言知識。
(1)一、通假字、
1.距─拒: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2.內(nèi)─納: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3.要─邀:張良出,要項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2)成語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大行不顧細謹(jǐn),大禮不辭小讓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3)古今異義
非常古:意外的變故。今: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4)一詞多義
1.謝謝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感謝: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辭謝、告別:乃令張良留謝。
2.辭推辭: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
告別: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3.故故舊、交情:君安與項伯有故?
因此:故聽之
特意:故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4.且將:且為之奈何?
況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
5.幸寵幸、親近:婦女無所幸。
幸虧、幸而:故幸來告良。
6.之到: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代詞,這: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結(jié)構(gòu)助詞,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詞,襯字,無義:珍寶盡有之。
7.去距離:相去四十里。
離去,離開:脫身獨去。
8.于向,對: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
比:長子臣。
在:復(fù)得見將軍子此。
9.因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趁勢、趁機: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10.為任,做:使子嬰為相。
替,給: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被: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作為:軍中無以為樂。
是: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句末語氣詞:何辭為?
(5)詞類活用
1.名詞用如動詞:
沛公軍(駐軍,動詞)霸上。沛公左司馬使人言(告訴,動詞)于項羽曰:
沛公欲王(為王、稱王,動詞)關(guān)中。不可不語(告訴,動詞)。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動詞)之。籍(登記,動詞)吏民。
范增數(shù)目(使眼色,動詞)項王。刑(施加肉刑,動詞)人如恐不勝。
道(取道,動詞)芷陽。
2.形容詞用如動詞:
素善(友善、交好,動詞)留侯張良。
3.意動、使動: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以之為王,稱王,意動)。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動)。
沛公旦日從(使……跟從,意即帶領(lǐng),使動)百余騎來見項王。
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動)不內(nèi)。
樊噲側(cè)(使……斜側(cè)著)其盾以撞
4.名詞作狀語: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用對侍兄長的禮節(jié))事之。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像鳥用翅膀)蔽沛公。
項伯乃夜(在夜里)馳之沛公軍。
頭發(fā)上(向上)指。
道芷陽間行、間至(抄小路)軍中。
(6)句式變換
1.數(shù)詞作謂語: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賓語前置:客何為者?(何為─為何)大王來何操?(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3.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具告以事貪于財貨
4.判斷句:
此天子氣也。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亞父者,范增也。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5.省略句:
欲呼張良與(省略“之”)俱去。毋從(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為(省略“之”)壽。旦日(省略主語“沛公”)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將軍戰(zhàn)(省略“于”)河北,臣戰(zhàn)(省略“于”)河南。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時與臣游、項羽兵四十萬、置之坐。
6、被動句:
珍寶盡有之(被占有)若屬皆且為所虜吾屬今為之虜。
7、固定句式:
奈何:奈,動詞。何,疑問代詞。譯為“如何”、“怎樣”。如“為之奈何?”
孰與:與……相比,誰……?表示比較。如“孰與君少長?”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事知所以距子也?!?br>
為……所:被……,表被動。如“若屬皆且為所虜”
無以(無……以……)沒有會么東西拿來……如“軍中無以為樂”
何……為:表反問。為:用在反問句尾的語氣詞。如“何辭為”
教學(xué)反思;
1、課堂上花大量時間講解字詞,可學(xué)生聽課效果并不理想,基礎(chǔ)差的還是書本一片空白。
2、文言文應(yīng)該怎么上?學(xué)生自覺習(xí)慣依賴教師,沒有自主預(yù)習(xí),課堂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