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的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3《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你們知道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l.了解聲音的特性.
2.通過觀察實驗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fā)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fā)聲體的振幅有關
3.不同發(fā)聲體發(fā)出樂音的音色不同.
教學重點
1.能對生活中音樂的三個特性進行辨別.
2.音調、響度、音色的概念及其決定因素.
教學難點探究音調、響度與什么因素有關
教學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講練結合法
教具準備粗細長短不同的飲料管、鋼尺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引入新課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聲音的產生、傳播,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豐富多彩的聲音世界,先來聆聽一組音樂。(播放不同樂器的演奏聲)。
學生聆聽指出這些聲音是千差萬別的,有強有弱,有高有低。那么聲音有哪些基本特性呢?這些特性又與什么有關呢?現(xiàn)在我們就一起來探究聲音的特性。
(設計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走進聲音,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板書:聲音的特性
二、展示學習目標
三、新課教學
1.音調
實驗探究一:音調的決定因素
小組討論猜想聲音高低與什么因素有關,并設計進行實驗,得出結論。
(師:同學們剛才的探究括動很成功,為同學們成功的合作及探索鼓掌。)
(設計理念:教學“以學為主”,讓學生參與探究的過程,有效地激活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開啟了學生的心智。)
板書:音調:聲音的高低。與發(fā)聲體振動的快慢有關,而發(fā)聲體振動的快慢用頻率表示。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內容.回答下面的問題.
課件展示:
1.頻率的物理意義是什么?什么叫頻率?
2.在國際單位制中,頻率的單位是什么?
3.物體振動的快慢、頻率跟音調的關系是什么?
4.大多教人能夠聽到的頻率范圍是多少?
5.什幺叫超聲波?什么叫次聲波?
6.生活中你對超聲波、次聲波了解多少?能說出它們的一些用處嗎?
學生展示:物理學中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shù)------頻率,來描述物體振動的快慢。
音調的高低與發(fā)聲物體的振動頻率有關。振動頻率越大,發(fā)出的聲音音調越高;振動頻率越小,音調越低。
人能聽到的聲音頻率范圍:20Hz至20000Hz
超聲波:頻率高于20000Hz的聲音
次聲波:頻率低于20Hz的聲音
超聲波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超聲波加濕器、治療咽喉炎及氣管炎的藥液霧化器
(2)超聲波清洗污垢.
(3)聲吶利用超聲波基本上沿直線傳播探測水中的暗礁、敵人的潛艇,測量海水的深度.
(4)超聲波探傷儀利用超聲波沿直線傳播探測金屬、陶瓷、混凝土制品內部是否有氣泡和裂紋.
(5)醫(yī)院利用B超(B型超聲波)分析體內的病變.
次聲波的應用:地震,海嘯等伴隨有次聲波產生。
自查自糾:參考課件展示,自糾錯誤。
(設計理念:學生“先學”、“自查”,教師“后教”。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實踐能力,讓學生親自體驗學習的喜悅。)
教師演示:發(fā)聲體發(fā)聲頻率與哪些因素有關?
吹粗細長短不同的吸管,聽它們發(fā)出的聲音
學生分析總結:音調是由頻率決定,頻率與發(fā)聲體的長短、松緊、粗細有關。
短、緊、細,音調高。
視頻:感受不同頻率的聲音。
總結:頻率(音調)高的波形比較密一些,頻率低的波形比較疏一些。
(設計理念:拓展知識,開闊學生的思維,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2.響度
實驗探究二:聲音的大小和尺子振動的幅度有什么關系?
學生小組討論設計進行實驗:保持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一樣,以不同大小的力撥動同樣長的尺子,觀察尺子振動幅度,聆聽聲音的大小變化,填入表格。
實驗探究三:聽老師講課,前排和后排的同學比較聲音的大小。
(設計理念:將手邊的物體應用于物理探究,體現(xiàn)了物理與生活的聯(lián)系。)
板書:響度:聲音的大小。.響度跟物體的振幅、距離發(fā)聲體的遠近有關。
練習:黃牛的叫聲與蚊子的叫聲相比,哪個音調高?哪個響度大?
3.音色
學生活動:請一位同學閉上眼睛,讓另一位同學大聲說“報告”,請前一位同學猜出是誰發(fā)出聲音的?
這位同學為什么能準確猜出是誰的聲音呢?我們先來欣賞一組音樂再來探討這個問題。
(設計理念:通過學生活動、音樂欣賞體會不同聲音的音色,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讓學生愿學、樂學,體現(xiàn)了“以學為主”的理念。)
教師介紹:我們能夠辨別出不同的物體發(fā)聲是靠音色。不同的發(fā)聲體音色不同,音色是由發(fā)聲體本身決定的。
板書:音色:聲音的品質。由發(fā)聲體的材料、結構等因素有關。
活動:觀察各種樂器發(fā)出同一音調時的波形圖,比較各波形有何異同。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頻率相同,振幅相同,但波形不同,說明不同的樂器發(fā)出的音色不同。
想想議議:電子門衛(wèi)靠什么辨別每個人的聲音?
(設計理念:通過資料“電子門衛(wèi)”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物理,能從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會。)
小結:學生填表,小結本節(jié)內容。
反饋練習:
1、音調表示聲音的_____,它由發(fā)聲體振動的頻率所決定,頻率越大,音調越____。
2、響度表示聲音的_____。它與發(fā)聲體的振幅有關,振幅越_____,響度越____。
3、樂音除了音調、響度兩個特征外,還有第三個特征叫______。
4、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聲歌唱,為他輕聲伴唱的是位女高音。他們誰的音調高?誰的響度大?
鞏固練習:
1、“震耳欲聾”是指聲音的___大
“脆如銀鈴”是指聲音的___高
“悅耳動聽”是指聲音的___好
2、往保溫瓶里灌開水的過程中,聽聲音就能判斷水是否快灌滿了。其判斷的依據(jù):瓶里水位升高,空氣柱變短,振動____(加快或減慢),___逐漸升高。
3、“男高音在引吭高歌”中的兩個高的意思一樣嗎?
(設計理念:通過練習起到鞏固作用,通過反饋,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以及時幫助學生查缺補漏,提高學習效率。)
布置作業(yè):動動手和課后閱讀
(設計理念:讓學生能及時將物理知識應用于實踐,提高應用知識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聲音的特性
一.音調
指聲音的高低,與發(fā)聲體振動的快慢有關。發(fā)聲體振動的快慢用頻率表示。
二.響度
指聲音的強弱。與振幅和距發(fā)聲體的遠近有關。
三.音色
指聲音的品質。與發(fā)聲體的材料、結構等因素有關。
擴展閱讀
聲音的特性
【教材分析】
1.本節(jié)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本節(jié)內容是《聲現(xiàn)象》一章的重點和核心內容,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掌握聲音三大特征,更主要的是讓學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聲現(xiàn)象。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實驗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2.教學重、難點
重點:表征聲音的三要素及其決定因素。
難點:響度與音調的區(qū)別。
3.教學模式:
自學閱讀,討論與探究,通過各種探究實驗和自主實驗完成本節(jié)教學目標。
【教學器材】
1.演示用:多媒體課件、音叉、乒乓球、細線、學生電源、發(fā)聲齒輪、硬卡片。
2.學生用:鼓、碎紙屑、梳子、硬卡片、棉布。
【學情分析】
本節(jié)教材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有關,只是學生平時沒有注意觀察和缺少理論知識,但是學生們都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很容易聯(lián)系到本節(jié)的知識中來,學生的學習情趣和興趣將會很濃厚,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聲音的響度與聲源的振動幅度有關,聲音的音調與聲源的振動頻率有關。
·知道不同聲源發(fā)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響度與振幅的關系”和“音調與頻率的關系”,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現(xiàn)實世界物體的發(fā)聲是豐富多彩的,培養(yǎng)學習聲樂基礎知識的興趣,提高音樂審美能力。
·通過介紹我國在研究聲現(xiàn)象方面的成就,滲透中華民族文明史的教育。
【教學方法】
通過學生自己的聽、看、想、做等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聲音的特征,并能在實際中分辨這些特征。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引入新課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聲音是什么,今天我們再次走進豐富多彩的聲音世界,先來聆聽一組音樂。(播放不同樂器的演奏聲),學生討論,這些聲音有哪些特點呢?指出這些聲音是千差萬別的,有強有弱,有高有低,那么聲音有那些基本特性呢?這些特性又與什么有關呢?現(xiàn)在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些問題。
二、新課教學
1.響度
我們先來探究聲音的強弱與什么因素有關。
(投影:活動1:探究聲音的強弱與什么因素有關)
(投影:物理學上聲音的強弱叫做響度;很強的聲音震耳欲聾,我們說它響度大;微弱的聲音幾乎聽不見,我們說它響度小。)
同學們桌上都有一只鼓,要使它發(fā)出聲音,怎樣做呢?要使鼓聲更響些,又要怎樣做呢?學生操作,你們認為鼓聲的響度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呢?讓學生思考,勇敢說出自己的猜想,根據(jù)猜想的科學性,找出有價值的猜想,進行檢驗?!肮穆暤膹娙蹩赡芘c鼓面振動的幅度有關。”能設計出顯示鼓面振動幅度大小的方法嗎?讓學生討論得出實驗方法。鼓面上放些碎紙屑,根據(jù)碎紙屑跳起的高度來顯示鼓面振動幅度的大小。學生實驗。輕敲鼓,聽發(fā)出的聲音,并觀察鼓面上紙屑的振動情況,敲擊由輕逐漸加重,再聽聲音強弱的變化,并觀察鼓面上紙屑的振動情況。試一試,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換個聲源,情況又會怎樣?我手上有音叉和乒乓料,怎樣設計顯示響度與振幅關系的實驗呢?學生回答,教者演示。
(投影:物理學上聲音的振動幅度稱為振幅)。
(投影:聲音的響度與聲源振動的幅度有關,_________越大,響度越大。)
2.音調
播放小孩、大人唱歌聲,投影“小孩、大人唱歌”圖,讓學生就圖中提出的問題和學生的音樂知識,通過交流和辨析,引入聲音高低即音調的學習。
(投影:活動2:探究決定聲音高低的因素)
同學們桌上都有木梳,用一張硬卡片分別撥木梳的粗齒和細齒,你聽到卡片發(fā)出的聲音有什么不同?卡片撥動細齒聽到的聲音比撥動粗齒聽到的聲音高,以不同的速度撕棉布,聽到的聲音也有什么不同?由此你認為聲音的高低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呢?設置問題,引起猜想。
教者演示發(fā)聲齒輪實驗,檢驗猜想。使電動機的轉速逐漸增大,注意塑料片發(fā)出聲音高低的變化。啟動電動機,使齒輪敲打塑料片,可聽到塑料片的“軋軋”聲;隨著轉速逐漸增大,塑料片發(fā)出的聲音就會變高;當轉速達到一定程度時,塑料片還會尖叫起來。齒輪轉速越快,塑料片振動越快,塑料片發(fā)出聲音的音調越高。
結論:齒輪轉速越快,塑料片振動越快,塑料片發(fā)出聲音的音調越高。
(投影:音調部分信息快遞內容)
(投影:聲源振動的頻率_________,聲音的音調高;聲源振動的頻率_________,聲音的音調低。聲音音調的高低決定與聲源振動的頻率,)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34一段文字。
日常用語中聲音的“高”“低”有時指音調,有時指響度,含義不是唯一的。
(投影:例如,合唱時有人說“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來”,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調;而“引吭高歌”“低聲細語”里的“高”“低”指的卻是聲音的響度。物理學中的用語要求清楚準確,含義惟一,不能產生歧義,所以在物理語言中,聲音的“高”“低”只用來描述音調,而用聲音的“大”“小”來描述響度。)
練習:一個男低音放聲歌唱,一位女高音輕聲伴唱,誰的音調高?誰的響度大?
3.音色
(投影:活動3:辨別聲音)
(聽一聽)、(辨一辨)播放用幾種不同的樂器先后演奏的同一首歌曲,它們發(fā)出的聲音有什么區(qū)別?“不同的物體發(fā)出的聲音具有不同的特色?!蹦隳芊裰粦{聽覺辨出聲音是哪個樂器發(fā)出來的?
(游戲)“聞其聲,知其人”,找?guī)孜粚W生讀一段文字,其他人閉上眼睛,能否說出讀書人的名字?“正因為各各位同學發(fā)出的聲音具有不同的音色,我們才可以區(qū)別出他們?!?/p>
(投影:聲音的另一特性──音色)
閱讀課本P35“不同樂器發(fā)聲的波形圖”。投影:不同樂器發(fā)聲的波形圖。
閱讀課本P35“生活、物理、社會”,看編鐘圖片,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小節(jié)
四、課堂練習
1.聽力題:
2.填空題:
①課堂上回答問題時要大點聲,自習課研究問題時要小點聲,指的是()
A.響度B.音調C.音色
②我市溪橋鎮(zhèn)素有“小提琴之鄉(xiāng)”的美譽。制作小提琴用的木板和弦線非常講究,如弦線有羊腸線、尼龍線、鋼線等,不同的弦線做出的弦在發(fā)音時()不同。
A.響度B.音調C.音色
③一個人從兒童到青年有一段變聲期,經(jīng)過邊聲期,發(fā)出聲音的()變低了。
A.響度B.音調C.音色
五、課后作業(yè)
1.課本36頁1、3
2.上網(wǎng)查閱,完成課本36頁4
3.找四個相同的玻璃杯,往玻璃杯里裝不同高度的水,如圖所示:當用金屬湯勺敲擊玻璃杯時,聽到的聲音有高有低,試試看,并將音調按從高到低的順序排列。
ABCD
聲音的特性教案設計
第2節(jié)聲音的特性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聲音的三個特性。
2、知道聲音的音調跟發(fā)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fā)音體的振幅和與距離發(fā)聲體的遠近有關;
3、不同發(fā)聲體發(fā)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影響音調與響度的因素,進一步了解和學習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感
體會現(xiàn)實世界物體的發(fā)聲是豐富多彩的,從而更加熱愛世界,熱愛科學,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探究中體會和理解音調、響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關因素。
【教學難點】
音調與響度的區(qū)分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示波器或計算機、樂器(有條件的老師或學校)
學生準備:鋼尺、鼓、音叉(256Hz和512Hz)和小錘、系線的乒乓球、鐵架臺、手機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及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情境】振動會發(fā)出聲音,可是,在生活中,你聽到過蝴蝶翅膀振動發(fā)出的聲音嗎?聽到過蚊子發(fā)出的聲音嗎?你猜想是什么原因呢?
鼓勵學生對精彩回答掌聲鼓勵,然后乘勢提出問題:剛才為什么用力鼓掌比輕輕拍掌發(fā)出的聲音大?
【導入新課】可見不同的聲音有強弱、高低之分,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所要探究的內容。
板書課題:§2.2聲音的特性
(設計意圖:從學生習以為常但又不能科學解釋的生活現(xiàn)象入手,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點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主題。)學生對問題很感興趣,積極說出自己的想法。
積極討論,踴躍發(fā)言
聽老師總結,步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之旅。
二、合作探究:
探究問題一:音調
1、音調
2、音調與頻率的關系
3、超聲波與次聲波【創(chuàng)設情境】播放男低音演唱的《送別》和女高音發(fā)出的《海豚音》。讓學生感受兩首歌曲中聲音有什么差別?
【提出問題】我們接觸到的各種聲音有的高有的低,在物理學中,把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聲音為什么會有音調高低不同?什么因素決定音調的高低呢?
【探究實驗】如圖,將一把鋼尺緊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撥動鋼尺,聽它振動發(fā)出的聲音,同時注意鋼尺振動的快慢,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再次撥動鋼尺。比較兩種情況下鋼尺振動的快慢和發(fā)聲的音調,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強調:兩次實驗要用相同大小的力)
教師巡視,對個別學生的實驗過程進行指導,讓學生代表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描述并填寫記錄表格(答案見附件1)
鋼尺伸出長度振動快慢聲音高低
伸出5cm
伸出10cm
伸出15cm
(設計意圖:簡單易操作,直觀易感知,學生很容易將音調的高低與振動的快慢聯(lián)系在一起,找到它們之間的關系。)
【自主學習】指導學生自學,并思考下列問題:
1、物理學中描述物體振動快慢的物理量是什么?怎樣定義的?單位是什么?
2、如果一個物體的振動頻率是100Hz,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3、你認為影響音調的因素是什么?
4、人的聽覺頻率范圍是多少?
5、什么是超聲波?什么是次聲波?
6、閱讀小資料說明:為什么有時在你認為很靜、沒有任何聲音時,狗卻突然表現(xiàn)得非常警覺?
【演示實驗】為了很好地了解物體振動發(fā)聲的情況,我們可以將聲音的波形在示波器或計算機上展現(xiàn)出來。
分別把兩個不同的音叉(256Hz、512Hz)發(fā)出的聲音信號輸入示波器,注意聽音調上的差別以及觀察聲音在的波形上的區(qū)別。
(設計意圖:形象,直觀,通過觀察波形圖,易于把頻率與音調關系密切聯(lián)系起來,有助于學生的理解。)
【回眸】蝴蝶飛行時,翅膀振動在2min內振動了600次,蚊子在飛行時,翅膀振動在1min內振動了21000次,則它們的發(fā)聲頻率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你能聽到__________發(fā)出的聲音。欣賞音樂,說出感受:男歌手的聲音比較低沉、渾厚;女歌手的聲音比較尖細、清脆。
聽講,思考提出的問題。
在老師的指導下分組實驗,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描述:
——鋼尺伸出桌面越長,振動的越慢,聲音越低沉,音調越低。
——鋼尺伸出桌面越短,鋼尺振動越快,聲音越尖銳,音調越高。
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完成表格。
認真自學,回答問題:
1、物理學中用物體物體每秒振動的次數(shù)即頻率來描述物體振動的快慢。單位:Hz
2、表示這個物體在1s內振動了100次。
3、音調的高低與頻率有關,頻率越高則音調高,頻率低則音調低。
4、多數(shù)人能夠聽到的頻率范圍大約從20Hz到20000Hz;
5、高于20000Hz的聲叫做超聲波,低于20Hz的聲叫做次聲波。
6、狗的聽覺范圍比人的要大,能聽到人所聽不到的聲音,如:超聲波、次聲波。
仔細聽不同頻率聲音音調的高低,同時觀察不同頻率聲音波形圖的疏密。
小組內討論并總結:頻率低,波形圖稀疏,頻率高,波形圖密集。
思考,回答:5Hz350Hz蚊子
探究問題二:響度
1、響度
2、影響響度的因素
3、音調與響度的區(qū)別【教師演示】分別輕輕敲擊鼓面和用力敲擊鼓面。請學生辨別聲音的變化。
點撥:物理學上把聲音的強弱叫響度。
【提出問題】根據(jù)上面的實驗,你猜想什么因素決定聲音的響度呢?
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探究實驗】你的如圖將正在發(fā)聲的音叉輕觸系在細繩上的乒乓球,觀察乒乓球彈開的幅度;使音叉發(fā)出不同響度的聲音,重做上面的實驗。
提問:你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乒乓球的作用是什么?
點撥:物理學中在用振幅來描述物體振動的幅度。音叉的振動的幅度不便于直接觀察,通過乒乓球擺動的幅度可以間接反映出音叉振幅的大小,這樣我們就把音叉微小的振動給放大了,也便于我們直接觀察,這種方法叫做轉換法。
【得出結論】現(xiàn)在你能說出響度和振幅之間的關系嗎?
鼓勵學生回答,總結出結論。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滲透轉換法。)
【情境演示】將手機鈴聲調到合適音量后,從講臺走到教室后面,再返回講臺。同學們聽到的聲音會有什么變化?
【得出結論】上面實驗說明了什么?生活中如何增大聲音的響度?
引導學生發(fā)言,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緊密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把物理知識和生活實踐相結合,也體現(xiàn)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
【反饋練習】牛的叫聲與蚊子的叫聲相比較,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A、牛叫的聲音音調高,響度大
B、牛叫的聲音音調低,響度小
C、牛叫的聲音音調高,響度小
D、牛叫的聲音音調低,響度大
剖析:音調取決于發(fā)聲體振動的頻率,而響度取決于發(fā)聲體的振幅。牛叫的聲音較低沉,即振動頻率低,音調較低;蚊子聲音尖細,即振動頻率高,音調較高,但牛的叫聲明顯比蚊子大,即響度大。說出聲音的特征變化:強弱發(fā)生變化
學生討論,提出猜想:
——可能與用力的大小有關
——可能與振動的幅度有關
分組實驗,仔細觀察發(fā)生的現(xiàn)象,小組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描述:用力越大,響度越大,乒乓球被彈起得越高。
傾聽老師的講述,理解記憶。
組內討論,回答:物體的振幅越大,產生聲音的響度越大;振幅越小,響度越小。
注意傾聽聲音的變化,回答:聲音的響度會變化,
思考,組內討論回答:說明聲音的大小還與距離發(fā)聲體的遠近有關,生活中經(jīng)常用喇叭減少聲音的分撒。
結合所學知識回答:D
探究問題三:音色
1、音色
2、與音色相關的因素【播放聲音】多媒體播放鋼琴、二胡、笛子等一些樂器的聲音,讓學生判斷是什么樂器發(fā)出的。
提問:你是是怎樣分辨出不同聲音的?僅僅是根據(jù)音調和響度嗎?
點撥:音色就是指聲音的品質。
(設計意圖:緊密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把物理知識和生活實踐相結合,容易形成音色的概念,同時體現(xiàn)課堂的趣味性,也體現(xiàn)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教師演示】下面分別是音叉、鋼琴與長笛發(fā)出的C調1(do)的波形圖,用計算機播放這幾個聲音片段,邊聽邊比較它們的波形有何異同。
音叉波形圖鋼琴波形圖長笛波形圖
【提出問題】針對上圖,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
1.從波形圖上能得出哪些信息?
2.讓同學總結音色與哪些因素有關?
3.能否舉出在生活中利用音色來辨別不同物體發(fā)聲的例子。
【互動小游戲】全體同學閉上眼睛,找三名同學分別說一句話,讓學生猜分別是哪位同學的聲音,并說明依據(jù)。
(設計意圖:在增加課堂愉快氣氛的同時,增強對銀音色的理解。)聆聽聲音,判斷是何種樂器,并說出依據(jù):是根據(jù)它們音色的不同來分辨的。
仔細觀察三個波形圖,討論,交流,回答問題:
1、音調相同的不同樂器發(fā)出的波形總體上的疏密程度是相同的,即頻率相同;但是波的形狀不同,即音色不同。
2、不同發(fā)聲體的材料不同、結構不同,發(fā)出聲音的音色就不同。
3、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回答音色在生活中的應用:用手拍西瓜,利用音色來判斷西瓜熟不熟;輕輕敲打瓷器,利用音色來判斷瓷器是否有裂紋……
做互動游戲,并說出分辨理由:不同人說話的音色不同,所以能“聞其聲而知其人”。
探究問題四:科學世界:樂音和樂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36“科學世界---樂音和樂器”。(有條件的教師和學??裳菔具@些樂器。)
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
1、什么是樂音?
2、樂器的主要有哪幾種類型,它們是怎樣來改變音調和響度的?
(設計意圖:擴大學生的視野,了解聲音的三個特性與樂器的完美結合,了解物理知識在更廣泛領域的應用)認真閱讀科學世界,討論交流,回答下列問題:
1、許多聲音悠揚、悅耳,聽到時感覺非常舒服,人們把這類聲音叫樂音
2、樂器主要分成打擊樂器、弦樂器和管樂器
-----改變用力程度,可以改變各種樂器的響度。
------改變發(fā)聲體的長短、粗細、松緊等可以改變樂器的音調。
三、課堂小結引導學生回憶、總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解決學生疑惑:
1、什么是音調?影響音調的因素是什么?
2、人能夠聽到的頻率范圍是多少?什么是超聲波?什么是次聲波?
3、什么是響度?影響響度的因素是什么?
4、什么是音色?影響音色的因素是什么?學生討論交流,梳理本節(jié)知識要點。
四、課堂檢測老師巡視、點撥完成檢測題
見附件2
五、布置作業(yè)出示作業(yè),見附件3課后完成,
【板書設計】
§2.2聲音的特性
含義決定因素相關知識
音調聲音的高低發(fā)聲體振動的頻率頻率:物體每秒內振動的次數(shù)。
單位:赫茲(HZ)
人的聽覺頻率范圍:20HZ-20000HZ
超聲波與次聲波
響度聲音的大小發(fā)聲體振動的振幅
距離發(fā)聲體的遠近振幅:物體振動的幅度。
音色聲音的品質發(fā)聲體本身的材料、結構音色是辨別不同發(fā)聲體的依據(jù)。
【教學反思】
一、亮點之處:
1、本課設計了兩條主線,一是以問題為主線,在新課導入和引導學生探究“音調”、“響度”和“音色”三個知識點時,都是首先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進而提出探究的問題,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二是以活動為主線,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之后,引導學生圍繞問題設計探究方案,并積極參與、實際操作,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啟發(fā),深化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
2、本節(jié)的名詞、術語比較多且比較抽象,教學時以聽聲為導引,以生活為背景,讓學生直觀感受,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熟悉聲音的三種不同特征,易于學生理解,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體現(xiàn)課堂的趣味性和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二、不足之處:
1.學生對日常生活的關注不夠多,缺乏對物理現(xiàn)象觀察的針對性和敏銳性,如笛子、吉他的聲音,有的學生根本沒聽過,生活經(jīng)驗的薄弱與物理知識的脫節(jié)會對本節(jié)教學有影響。
2、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夠強,又由于本節(jié)課物理概念比較多,導致某些學生對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夠準確,有些現(xiàn)象和結論能意會卻難以用恰當?shù)恼Z言去描述,缺乏對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視和訓練。
附件1:鋼條振動快慢與聲音高低的關系
鋼尺伸出長度振動快慢聲音高低
伸出1/5最快最高
伸出1/3較快較高
伸出1/2慢最低
附件2:課堂檢測
1.男低音獨唱時由女高音輕聲伴唱,則男低音比女高音()
A、音調低,響度大B、音調低,響度小
C、音調高,響度大D、音調高,響度小
2.下列關于聲音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震耳欲聾”主要說明聲音的音調高
B、“隔墻有耳”說明固體也能傳聲
C、“聞其聲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據(jù)音色來判斷的
D、“輕聲細語”主要說明聲音的響度小
3.有一種專門存放貴重物品的“銀行”,當人們存放了自己的貴重物品后.要用儀器記錄下自己的“手紋”“眼紋”“聲紋”等,以便今后用這些細節(jié)獨有的特征才能親自取走物品,防止被別人取走。這里的“聲紋”記錄的是人說話的()
A、音調B、響度C、音色D、三者都有
4.如圖所示,拿一張硬紙片.讓它在木梳齒上劃過,當劃得快時,紙片振動產生聲音的音調________,當劃得慢時.紙片振動得_______,產生的音調_______。如圖所示,撥動張緊的細橡皮筋產生的音調比撥動張緊的粗橡皮筋產生的音調___________。
5.往熱水瓶中灌開水時,可以根據(jù)發(fā)出聲音的_________變化來判斷水是否灌滿;看電視時,調節(jié)音量按鍵實質是改變電視機發(fā)出聲音的_________。
6.蜜蜂1min振動21000次,則蜜蜂發(fā)聲頻率是____,當它都從你耳邊飛過時,你_______(“能”或“不能”)聽到它發(fā)出的聲音。
7.聲波可以在示波器上展現(xiàn)出來。先將話筒接在示波器的輸入端,再將敲響的甲、乙兩個音叉分別對著話筒發(fā)出聲音.在示波器上出現(xiàn)了如圖所示的波形。通過對被形的分析,可知________音叉的音調高。
參考答案:1.A2.A3.C4.高、慢、低、高5.音調響度
6.350Hz能7.乙
附件3:作業(yè)題
請你根據(jù)所學知識試著制作一件樂器,和同學們一起舉辦小小音樂會,看看誰的樂器有新意,誰演奏的好,說說你的樂器的原理。
參考答案:
方案一:8個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細調節(jié)水的高度。敲擊它們,就可以發(fā)出“1、2、3、4、5、6、7、ⅰ”的聲音來。
方案二: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個活塞。用水蘸棉花后插入兩端開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發(fā)出悅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音調就會改變。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與教后反思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有兩條主線,一是以活動為主線,創(chuàng)設物理情景,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和探究體驗熟悉聲音的三種不同特征,二是以問題為主線,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啟發(fā),深化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聲音的特征對學生而言比較陌生,為合理分化難度,在新知識的學習中,本課設計都特別突出幾個環(huán)節(jié):豐富感性認識→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識別→深化概念理解→應用、交流與想象→矯正認識偏差→小結知識要點,以便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采用實驗、觀察、比較、探究、討論、想象、練習、歸納、演繹等多種方法,積極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huán)境,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方法與創(chuàng)新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獲得知識、應用知識的快樂,從而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教材分析】
1.通過體驗、探究等方式引導學生了解聲音的三個要素。
2.通過聲音的速度估測增強學生對聲速的感性認識,熟悉速度的測量。
【學情分析】
1.學生有強烈的活動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環(huán)節(jié)的把握上不夠成熟。
2.學生對聲音較為熟悉,而對其特征、規(guī)律缺乏認識。
3.學生的直觀感性思維較好,而對音調、音色等的抽象思維不夠。
【教學目標】
1.借助生活經(jīng)驗了解聲音的三個要素和聲速。
2.借助探究活動增強體驗,培養(yǎng)能力、學會思維與合作。
3.通過過程感受激發(fā)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心理需求
1.播放音樂(千差萬別的聲音)
2.這些聲音有何不同?
(生):聽音樂、描述感受
二、活動1:探究聲音的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
(師):創(chuàng)設問題,引發(fā)表現(xiàn)欲和求知欲
問題設置、過程引導:(以打鼓為例)
1.鼓聲是怎樣產生的?
2.怎樣能顯示出鼓面的振動?
3.要使鼓聲更響些,你會怎樣做?
4.鼓聲的強弱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5.怎樣做能顯示出鼓面振動幅度的大???
(生):首戰(zhàn)告捷,獲得心理滿足
思考、表述、操作、討論、對比、總結
(師):多媒體課件放映并解說:示波器顯示聲音的強弱
三、活動2:探究決定聲音高低的因素
(師):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探究,激發(fā)學生自我發(fā)現(xiàn),追求過程和方法體驗
問題設置、過程引導:
1.你能發(fā)出高低不同的聲音嗎?
2.用一張硬紙片撥動梳子,怎樣做可以發(fā)出高低不同的聲音?
3.聲音的高低不同時,梳齒的振動情況有何不同?
4.猜想:聲音的高低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什么關系?
5.怎樣檢驗你的猜想?
(生):感受過程,抽象思維,體驗知識發(fā)生
思考、表述、操作、討論、對比、總結
(師):多媒體課件放映:齒輪敲打塑料片、示波器顯示聲音的高低、弦樂器的音調
(生):閱讀課本(信息快遞),認知概念。
四、活動3:辨別聲音
(師)(生):(樂器演奏表演、少數(shù)學生發(fā)音,其余學生閉目靜聽、識別)
1.辨別不同樂器的聲音
2.辨別不同人的聲音
(生):閱讀課本:(1)體驗聲音的另一特征──音色
(2)感受不同樂器發(fā)聲的波形圖。
(3)生活、物理、社會
五、階段小結
(師):引導歸納
(生):自主回顧,感受成功
1.聲音的強弱叫做響度,聲源振動的幅度稱為振幅。
2.聲音的響度與聲源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3.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聲源每秒振動的次數(shù)叫做頻率,單位是赫茲。
4.聲音音調的高低決定于聲源振動的頻率,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5.聲音的三要素:響度、音調、音色。
六、想一想,議一議
(師):問題設置
(生):練習、交流、矯正
1.聲音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
2.“震耳欲聾”是指_______很大,“聲音刺耳”是指_______很高。
3.男低音獨唱時由女高音輕聲伴唱,他們的聲音有哪些要素不同?有什么不同?
4.聽起來感覺不同的兩個聲音,可能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七、活動4:估測聲音傳播的快慢
(師):問題設置:
1.光的傳播有多快?
2.聲音的傳播比光更快還是更慢?你有什么事實依據(jù)?
3.要測出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需要用哪個公式?要測出哪些物理量?
4.給你一把發(fā)令槍和一個秒表,怎樣測出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生):思考、表述、討論、閱讀
(師):問題設置、引導想象
1.假如你是一名鐵道檢修工人,如何判斷火車離你的遠近程度?
2.假如你駕駛著一架超音速飛機,且能聽到外面聲音,這時你會感覺到什么異樣的情景?
3.如果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變?yōu)?.1米/秒,我們的世界會有什么變化?
(生):自由想象,合理陳述,獲得深層心理慰藉
想象、思考、討論、表述、
八、課堂回顧
(生):整理歸納、形成結構、自主表述
(師):播放結束曲
九、布置作業(yè):課本P36:1、2、5、6
教后反思:在寬松而又熱烈的氣氛中,我的《聲音的特征》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優(yōu)美的旋律、動感的視頻、多樣的活動、豐富的聯(lián)想,給在座的師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聲音的特征》一節(jié)中,教材力圖通過實驗,讓學生在體驗與探究中了解聲音的三個要素;通過聲音的速度估測增強學生對聲速的感性認識,熟悉聲速的測量方法。
為了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我事先進行了較為充分的準備,通過實踐教學的體驗,感覺效果不錯。成功之處大約有如下幾點:
第一,以聽聲為主線,通過莫扎特交響樂播放、擊鼓、樂器演奏、辯音、結束曲播放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豐富的聽覺體驗中反復感受,逐步從無意轉向有意,在潛移默化中體驗聲音的三個特征。
第二,以生活為背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探究、討論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維,培養(yǎng)合作能力和理論聯(lián)系實踐、物理結合生活的意識。
第三,以媒體為依托,通過精心備課,理順各知識點的銜接關系,做到過渡自然、流暢,方法科學、有效,語言簡潔精練。從始至終,教師都是學生的學習合作者、點撥者、促進者。
第四,以問題為平臺,通過解疑過程導引學生的思維,循序漸進、注重發(fā)散,層層推進;在問題的設置上堅持面向全體,“橫看成嶺側成峰”,使每個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但是,在具體教學中,也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
1.學生的表達能力不夠強,一方面是由于對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夠準確、熟練,更重要的還在于平時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對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視和訓練。
2.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思考不夠,缺乏對物理現(xiàn)象觀察的針對性和敏銳性,這也說明學生物理聯(lián)系生活的意識比較淡薄,這一狀況的改變同樣需要平時的日積月累。
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雖然已領會了一些理念,摸索了一些做法,但要真正落實課堂教學的多元目標,實現(xiàn)高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還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