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集合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2高二數(shù)學集合的運算教案4。
第2課時集合的運算
一、集合的運算
1.交集:由的元素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與B的交集,記作A∩B,即A∩B=.
2.并集:由的元素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與B的并集,記作A∪B,即A∪B=.
3.補集:集合A是集合S的子集,由的元素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補集,記作,即=.
二、集合的常用運算性質(zhì)
1.A∩A=,A∩=,A∩B=B∩A,A∪A=,A∪=,A∪B=B∪A
2.=,=,.
3.,,
4.A∪B=AA∩B=A
例1.設全集,方程有實數(shù)根,方程有實數(shù)根,求.
例2.已知,或.(1)若,求的取值范圍;(2)若,求的取值范圍.
變式訓練1.已知集合A=B=當m=3時,求.
變式訓練2:設集合A=B
(1)若AB求實數(shù)a的值;(2)若AB=A,求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
1.在解決有關集合運算題目時,關鍵是準確理解題目中符號語言的含義,善于轉化為文字語言.
2.集合的運算可以用韋恩圖幫助思考,實數(shù)集合的交、并運算可在數(shù)軸上表示,注意在運算中運用數(shù)形結合思想.
3.對于給出集合是否為空集,集合中的元素個數(shù)是否確定,都是常見的討論點,解題時要有分類討論的意識.
(工作總結之家 Www.dG15.com)
相關知識
高二數(shù)學集合的概念教案3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打無準備之仗,會提前做好準備,作為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钴S,幫助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nèi)容。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教案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高二數(shù)學集合的概念教案3”,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第1課時集合的概念
一、集合
1.集合是一個不能定義的原始概念,描述性定義為:某些指定的對象就成為一個集合,簡稱.集合中的每一個對象叫做這個集合的.
2.集合中的元素屬性具有:
(1)確定性;(2);(3).
3.集合的表示法常用的有、和韋恩圖法三種,有限集常用,無限集常用,圖示法常用于表示集合之間的相互關系.
二、元素與集合的關系
4.元素與集合是屬于和的從屬關系,若a是集合A的元素,記作,若a不是集合B的元素,記作.但是要注意元素與集合是相對而言的.
三、集合與集合的關系
5.集合與集合的關系用符號表示.
6.子集:若集合A中都是集合B的元素,就說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記作.
7.相等:若集合A中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時集合B中都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集合A等于集合B,記作.
8.真子集:如果就說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記作.
9.若集合A含有n個元素,則A的子集有個,真子集有個,非空真子集有個.
10.空集是一個特殊而又重要的集合,它不含任何元素,是任何集合的,是任何非空集合的,解題時不可忽視.
例1.已知集合,試求集合的所有子集.
例2.
例2.設集合,,,求實數(shù)a的值.
例3.已知集合A={x|mx2-2x+3=0,m∈R}.?(1)若A是空集,求m的取值范圍;?(2)若A中只有一個元素,求m的值;?(3)若A中至多只有一個元素,求m的取值范圍.?
例4.若集合A={2,4,},B={1,a+1,,、},且A∩B={2,5},試求實數(shù)的值.
變式訓練1.若a,bR,集合求b-a的值.
變式訓練2:(1)P={x|x2-2x-3=0},S={x|ax+2=0},SP,求a取值?
(2)A={-2≤x≤5},B={x|m+1≤x≤2m-1},BA,求m。
變式訓練3.(1)已知A={a+2,(a+1)2,a2+3a+3}且1∈A,求實數(shù)a的值;?
(2)已知M={2,a,b},N={2a,2,b2}且M=N,求a,b的值.?
變式訓練4.已知集合A={a,a+d,a+2d},B={a,aq,},其中a≠0,若A=B,求q的值
1.本節(jié)的重點是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對集合的認識,關鍵在于化簡給定的集合,確定集合的元素,并真正認識集合中元素的屬性,特別要注意代表元素的形式,不要將點集和數(shù)集混淆.
2.利用相等集合的定義解題時,特別要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異性,對計算的結果要加以檢驗.
3.注意空集φ的特殊性,在解題時,若未指明集合非空,則要考慮到集合為空集的可能性.
4.要注意數(shù)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運用,如化歸與轉化、分類討論、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應用.
高三數(shù)學集合的運算
課題:集合的運算
教學目標:理解交集、并集、全集、補集的概念,掌握集合的運算性質(zhì),能利用數(shù)軸文氏圖進行集合的運算,進一步掌握集合問題的常規(guī)處理方法.
教學重點:交集、并集、補集的求法,集合語言、集合思想的運用.
教學過程:
(一)主要知識:
1.交集:;并集:;
補集:若;
2.,;
3..;
4..,。
(二)主要方法:
1.求交集、并集、補集,要充分發(fā)揮數(shù)軸或文氏圖的作用;
2.含參數(shù)的問題,要有討論的意識,分類討論時要防止在空集上出問題;
3.集合的化簡是實施運算的前提,等價轉化常是順利解題的關鍵.
(三)高考回顧:
考題1:(2006安徽理)設集合,,則等于()
A.B.C.D.
考題2:(2006安徽文)設全集,集合,,則等于()
A.B.C.D.
考題3:(2006福建文)已知全集且則等于()
(A)(B)(C)(D)
考題4:(2006遼寧文)設集合,則滿足的集合的個數(shù)是()
A.1B.3C.4D.8
考題5:(2006全國卷I理)已知集合M={x|x<3},N={x|log2x>1},則M∩N=
()
(A)(B){x|0<x<3}
(C){x|1<x<3}(D){x|2<x<3}
考題6:(2006陜西理)已知集合P={x∈N|1≤x≤10},集合Q={x∈R|x2+x-6≤0},則P∩Q等于()
A.{2}B.{1,2}C.{2,3}D.{1,2,3}
(四)典型例題:
例1.設全集,若,,,則,.
例2.已知集合,,則,
;
例3.已知集合,,若,,求實數(shù)、的值.
說明:區(qū)間的交、并、補問題,要重視數(shù)軸的運用.
例4.已知集合,,若,求實數(shù)的取值范圍.
例5.已知集合,
,若,求實數(shù)的取值范圍.
分析:本題的幾何背景是:拋物線與線段有公共點,求實數(shù)的取值范圍.
(五)鞏固練習:
1.設全集為,在下列條件中,是的充要條件的有()
①,②,③,④,
個個個個
2.集合,,若為單元素集,實數(shù)的取值范圍為.
(六)課后作業(yè):
1.設全集I={1,2,3,4,5},若AB={2},={4},={1,5},則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A.B.C.D.
2.已知M=,N=,則MN=()
A.B.MC.ND.R
3.設A=,B=,C=,且AB=C,則a=
b=。
4.設含有4個元素的集合的全部子集數(shù)為S,其中由3個元素組成的子集個數(shù)為T,則=。
5.集合A=,B=,若AB中有且僅有一個元素,則r=。
6.設集合A=,B=,求集合C,使其同時滿足下列三個條件:(1);(2)C有兩個元素;(3).
7.設集合P=,Q=
I.若PQ,求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II.若;求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
III.若,求實數(shù)a的值。
高一數(shù)學集合的運算教案
一.課題:集合的運算
二.教學目標:理解交集、并集、全集、補集的概念,掌握集合的運算性質(zhì),能利用數(shù)軸或文氏圖進行集合的運算,進一步掌握集合問題的常規(guī)處理方法.
三.教學重點:交集、并集、補集的求法,集合語言、集合思想的運用.
四.教學過程:
(一)主要知識:
1.交集、并集、全集、補集的概念;
2.,;
3.,.
(二)主要方法:
1.求交集、并集、補集,要充分發(fā)揮數(shù)軸或文氏圖的作用;
2.含參數(shù)的問題,要有討論的意識,分類討論時要防止在空集上出問題;
3.集合的化簡是實施運算的前提,等價轉化常是順利解題的關鍵.
(三)例題分析:
例1.設全集,若,,,則,.
解法要點:利用文氏圖.
例2.已知集合,,若,,求實數(shù)、的值.
解:由得,∴或,
∴,又∵,且,
∴,∴和是方程的根,
由韋達定理得:,∴.
說明:區(qū)間的交、并、補問題,要重視數(shù)軸的運用.
例3.已知集合,,則;
;(參見《高考計劃》考點2“智能訓練”第6題).
解法要點:作圖.
注意:化簡,.
例4.(《高考計劃》考點2“智能訓練”第15題)已知集合,,若,求實數(shù)的取值范圍.
解答見教師用書第9頁.
例5.(《高考計劃》考點2“智能訓練”第16題)已知集合,
,若,求實數(shù)的取值范圍.
分析:本題的幾何背景是:拋物線與線段有公共點,求實數(shù)的取值范圍.
解法一:由得①
∵,∴方程①在區(qū)間上至少有一個實數(shù)解,
首先,由,解得:或.
設方程①的兩個根為、,
(1)當時,由及知、都是負數(shù),不合題意;
(2)當時,由及知、是互為倒數(shù)的兩個正數(shù),
故、必有一個在區(qū)間內(nèi),從而知方程①在區(qū)間上至少有一個實數(shù)解,
綜上所述,實數(shù)的取值范圍為.
解法二:問題等價于方程組在上有解,
即在上有解,
令,則由知拋物線過點,
∴拋物線在上與軸有交點等價于①
或②
由①得,由②得,
∴實數(shù)的取值范圍為.
(四)鞏固練習:
1.設全集為,在下列條件中,是的充要條件的有(D)
①,②,③,④,
個個個個
2.集合,,若為單元素集,實數(shù)的取值范圍為.
五.課后作業(yè):《高考計劃》考點2,智能訓練3,7,10,11,12,13.
高二數(shù)學向量的坐標表示及其運算016
一名愛崗敬業(yè)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nèi)容,幫助高中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zhì)量。優(yōu)秀有創(chuàng)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樣寫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高二數(shù)學向量的坐標表示及其運算016”,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8.1(2)向量的坐標表示及其運算(2)
一、教學內(nèi)容分析
向量是研究數(shù)學的工具,是學習數(shù)形結合思想方法的直觀而又生動的內(nèi)容.向量的坐標以及向量運算的坐標形式,則從“數(shù)、式”的角度對向量以及向量的運算作了精確的、定量的描述.本節(jié)課是8.1向量的坐標及其運算的第二課時,一方面把“形”與“數(shù)、式”結合起來思考,以“數(shù)”入微,借“形”思考,體會并感悟數(shù)形結合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通過例5的演繹推理教學,體會代數(shù)證明的嚴謹性,也為下節(jié)課定比分點(三點共線)的教學提供基礎.
二、教學目標設計
1.掌握向量模的求法,知道模的幾何意義;
2.理解并掌握兩個非零向量平行的充要條件,鞏固加深充要條件的證明方式;
3.會用平行的充要條件解決點共線問題;
4.感悟向量作為工具解題的優(yōu)越性.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課本例5的演繹證明;
分類思想,數(shù)形結合思想在解決問題時的運用;
特殊——一般——特殊的探究問題意識.
四、教學流程設計
五、教學過程設計
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
問題一、已知向量.
(1)在坐標平面上,畫出向量;并求=;
(2)若向量終點Q坐標為,則向量的始點P坐標為_______;
(3)向量的模與兩點P、Q間距離關系是.
若,則
練習1:已知向量,求
[說明]在問題一中,先給出向量,要求學生在坐標平面上畫出向量,增強數(shù)形結合的解題意識,感悟向量的模即平面上兩點的距離.由此發(fā)現(xiàn)并掌握向量模的求法及幾何意義.安排(2)小問的目的在于復習鞏固位置向量與自由向量的概念,體會并感悟到任何一個自由向量都可轉化為位置向量.通過自由向量與位置向量的學習,引出向量平行的概念.
向量平行的概念:對任意兩個向量,若存在一個常數(shù),使得成立,則兩向量與向高考¥資%源~網(wǎng)量平行,記為:.
問題探究反思
問題二.在坐標平面上描出下列三點,完成下列問題:
(1)請把下列向量的坐標與模填在表格內(nèi):
向量坐標(1,2)(2,4)(3,6)
向量的模
(2)通過畫圖,你得出什么結論?
三點A、B、C在一條直線上
(3)分析表格中向量的模,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4)分析表格中向量,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
,,
[說明]養(yǎng)成解題后反思的習慣,總結如何判斷三點共線?
方法一:計算三個向量的模長關系.
方法二:看兩個非零向量之間是否存在非零常數(shù).
(5)分析表格中向量坐標,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向量坐標之間存在比例關系.
思考:如果向量用坐標表示為,則是的()條件.
A、充要B、必要不充分
C、充分不必要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由此,通過改進引出
課本例5若是兩個非零向量,且,
則的充要條件是.
分析:代數(shù)證明的方法與技巧,嚴密、嚴謹.
證明:分兩步證明,
(Ⅰ)先證必要性:
非零向量存在非零實數(shù),使得,即
,化簡整理可得:,消去即得
(Ⅱ)再證充分性:
(1)若,則、、、全不為零,顯然有,即
(2)若,則、、、中至少有兩個為零.
①如果,則由是非零向量得出一定有,,
又由是非零向量得出,從而,此時存在使,即
②如果,則有,同理可證
綜上,當時,總有
所以,命題得證.
[說明]本題是一典型的代數(shù)證明,推理嚴密,層次清楚,要求較高,是培養(yǎng)數(shù)學思維能力的良好范例.
練習2:
1.已知向量,,且,則x為_________;
2.設=(x1,y1),=(x2,y2),則下列與共線的充要條件的有()
①存在一個實數(shù)λ,使=λ或=λ;②;③(+)//(-)
A、0個B、1個C、2個D、3個
3.設為單位向量,有以下三個命題:(1)若為平面內(nèi)的某個向量,則;(2)若與平行,則;(3)若與平行且,則.上述命題中,其中假命題的序號為;
[說明]安排此組練習快速鞏固所學基礎知識,當堂消化,及時反饋.
知識拓展應用
問題三:已知向量,且A、B、C三點共線,則k=____
(學生討論與分析)
[說明]三點共線的證明方法總結:
法一:利用向量的模的等量關系
法二:若A、B、C三點滿足,則A、B、C三點共線.
*法三:若A、B、C三點滿足,當時,A、B、C三點共線.
課外探索學習
課外作業(yè):
1.練習冊P38:4、5、6、7
補充作業(yè):
1.關于非零向量和,有下列四個命題:
(1)“”的充要條件是“和的方向相同”;
(2)“”的充要條件是“和的方向相反”;
(3)“”的充要條件是“和有相等的模”;
(4)“”的充要條件是“和的方向相同”;
其中真命題的個數(shù)是()
A.1B.2C.3D.4
2.質(zhì)點P在平面上作勻速直線運動,速度向量=(4,-3)(即點P的運動方向與相同,且每秒移動的距離為|v|個單位.設開始時點P的坐標為(-10,10),則5秒后該質(zhì)點P的坐標為()
A.(-2,4)B.(-30,25)C.(10,-5)D.(5,-10)
3.已知向量,則的最大值為.
4.設C、D為直線上不重合的兩點,對于坐標平面上動點,若存在實數(shù)使得,則=.
5.在直角坐標系xOy中,已知點和點,若點C在∠AOB的平分線上,且,則=_________.
6.已知=(5,4),=(3,2),求與2-3平行的單位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