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中國的成立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05中國藝術(shù)表現(xiàn)里的虛和實備課。
經(jīng)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nèi)容,幫助高中教師掌握上課時的教學節(jié)奏。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高中教案內(nèi)容嗎?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中國藝術(shù)表現(xiàn)里的虛和實備課”,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備課資料關(guān)于虛實說
中國古代哲學和美學的重要理論。認為宇宙萬物和一切審美活動是虛和實的統(tǒng)一,把虛實結(jié)合定為藝術(shù)創(chuàng)作和審美觀照的基本原則之一。
哲學上的虛實說主要源于道家。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老子》1章)申明宇宙的本體——“道”既具有“無”(虛)的屬性,又具有“有”(實)的屬性。所謂“無”,即“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無極”“無名”。(《老子》14、28、32章)也就是沒有確定的形體和物象,沒有極限和規(guī)定。而宇宙造化的妙處卻蘊藉其中。所謂“有”,作為“無”的對立方面,即有差別、規(guī)定和極限,有確定的形體和物象。正是由于“道”具“有”的屬性,才產(chǎn)生出形形色色無限多種的具體事物。又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薄坝袩o相生”。(《老子》40、2章)肯定“道”是有和無的統(tǒng)一,但有以無為基礎,“無”比“有”更根本。
“道”作為宇宙的本體和根本規(guī)律,決定了天地萬物統(tǒng)統(tǒng)是無與有、虛與實的統(tǒng)一。老子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老子》5章)依老子看來,天地猶如一架風箱。在蒼莽浩瀚的虛空之中充滿元氣,元氣的流動,造成了萬物實有的運化。所以無是生命之源,有(實)以無(虛)為存在和產(chǎn)生的根基。老子又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11章)車輪、陶器、房室等形器,都是虛實并濟,方成一物。
莊子發(fā)揮了老子的虛實理論。《莊子天地》載一寓言:“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薄靶椤毕笳魈斓?,“知”象征智慧,“離朱”象征聰明,“喫詬”象征言辯。莊子認為憑靠“知”“離朱”“喫詬”都不能得道,只有利用“象罔”才可得道。而“象罔”正是有象與無象、虛與實的結(jié)合。寓言表明,由于道本身是虛與實的統(tǒng)一,故得道和顯道的途徑也要依靠兼具虛實二性的“象罔”。老子的“有生于無”和莊子的“象罔”成為后來美學虛實說的淵源。
道家以虛為本,儒家立足于實,但儒家亦主實與虛的統(tǒng)一。孟子說:“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孟子盡心下》)這“不可知之”之“神”即為虛。充實之美發(fā)展到最高層,即進入了神妙的虛的境界。儒家重要著作《易傳系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薄耙字疄榈酪?,累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碧搶嵞岁庩柕木唧w表現(xiàn)之一,故依《易傳》,道亦含納虛實屬性。宇宙是在一虛一實中變化流轉(zhuǎn),生生不已。透視萬物的虛實節(jié)奏,系把握宇宙之道的必要前提。
虛實觀念本為中國民族發(fā)祥遠古的傳統(tǒng)觀念。商周時代留傳下來的文物和作品已顯露出虛實結(jié)合的審美意向。那時的青銅器、雕刻、建筑、繪畫、書法以及文學作品《詩經(jīng)》,都表現(xiàn)出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藝術(shù)方法。但是美學上的虛實理論卻是在哲學的影響下,到六朝才逐漸形成,唐宋則臻于成熟。美學的虛實說大體包括以下三層含義:
1.“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
中國藝術(shù)主張表現(xiàn)宇宙的生氣活力、流姿動象、韻律節(jié)奏,要在自然萬物之中,發(fā)現(xiàn)音樂和舞蹈的美。六朝時藝術(shù)家們認識到,既然道和宇宙萬物是虛實的統(tǒng)一,體道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追求的目標,那么藝術(shù)作品也必須自覺地做到虛實并濟,方能表現(xiàn)宇宙那一陰一陽的律動、氣韻和魅力。并且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是一個系統(tǒng)整體,其每一個細小的組成部分,都涵納宇宙的全部結(jié)構(gòu)和信息。因此,要在藝術(shù)作品中形象地顯示道的微妙,就必須表現(xiàn)物象與宇宙整體的聯(lián)系,同時使作品本身在結(jié)構(gòu)上成為一個小的宇宙。這也促使美學家更為重視作品中實象與虛象、物體與空間的相互關(guān)系。南齊謝赫說:“若拘以體物,則未見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厭膏腴,可謂微妙也。”(《古畫品錄》)唐司空圖:“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詩品》)“象外”即指物象之外的虛空。他們主張,沖出具體物象的局限,從實象達到虛象,從有限進抵無限,藝術(shù)地再現(xiàn)實物與其周圍虛空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是傳達宇宙生命氣韻,流蕩道之妙用的必要途徑。孤立的實象則不能反映天地造化和宇宙的內(nèi)力。
為了更好地在審美實踐中貫徹這一思想,唐人提出“境”的范疇,要求藝術(shù)作品進入“境”的高度?!熬场奔磳嵪蠛拖笸馓摽盏娜诤稀M醪g:“處身于境,視境于心?,撊徽浦?,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詩格》)皎然:“夫境象非一,虛實難明?!?《詩議》)劉禹錫:“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記》)“固當繹慮于險中,采奇于象外,狀飛動之趣,寫真奧之思。”(《詩評》)唐代美學認為,境比象更能點化道的生氣、恢宏、遠大。蒼莽涵渾、似真似夢、無形、無跡的藝術(shù)境界,正是得神的妙處。在虛實錯落之中,可以流蕩出一陰一陽、一明一暗的空間節(jié)奏,涌現(xiàn)出萬物生命的源泉和律動。
明清美學家對藝術(shù)作品中虛與實的關(guān)系做過較多論述。清笪重光說:“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xiàn)。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畫筌》)空景神境的顯現(xiàn),仰賴于實景真境的逼攝與映襯,令讀者發(fā)揮能動的想像,廣攝四旁,摶虛成實。王船山說:“論畫者曰,咫尺有萬里之勢,一勢字宜著眼。若不論勢,則縮萬里于咫尺,直是《廣輿記》前一天下圖耳。五言絕句以此為落想時第一義?!珰馑?,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詩繹》)藝術(shù)家在真景實象中蘊藉了無窮的力量和潛能,從而使筆墨未到之處,亦有深情靈氣蕩漾。明李日華說:“然又有意有所忽處,如寫一樹一石,必有草草點染取態(tài)處。寫長景必有意到筆不到,為神氣所吞處。是非有心于忽,蓋不得不忽也。”(《紫桃軒雜綴》)這是就實象本身言,亦有清晰(實)和模糊(虛)之分。這種虛實的結(jié)合,意在產(chǎn)生傳神寫生,有限中蘊涵無限的微妙效果。不僅繪畫詩歌,中國的書法、戲劇、音樂、建筑、園林等也都普遍應用虛實相生,摶虛成實的方法。中國戲曲舞臺不設布景,通過演員的表演動作,展現(xiàn)劇情的真實環(huán)境,一方面使演員和觀眾充分交流,共同步入作品意趣的深處,另一方面給演員表演和觀眾體味留下了無垠的天境。中國園林則廣泛利用空間布置,以虛帶實化實為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通過隔景、對景、分景、借景,擴大空間,豐富美感,創(chuàng)造出與道同體的藝術(shù)境界。
2.“陶鈞文思,貴在虛靜”
老子說:“滌除玄鑒,能無疵乎?”“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老子》10、16章)意思是要想觀道和認識世界,須排除主觀成見和內(nèi)心雜念,使心靈保持虛靜狀態(tài)。管子和荀子也有“虛壹而靜”的提法,與老子相接近。莊子提出“心齋”“坐忘”則把這一點推向了極端。韓非說:“思慮靜則故德不去,孔竅虛則和氣日入。”(《韓非子解老》)“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之正?!?《韓非子主道》)此為“滌除玄鑒”的發(fā)揮。這種哲學認識論的觀點后來移用到美學,形成審美欣賞和藝術(shù)構(gòu)思的重要理論。南朝宋宗炳提出“澄懷味象”(《畫山水序》),意在說明清澄心胸,滌盡雜念,方可體味賞玩自然物象,從中得到美感和宇宙人生的真諦。西晉陸機:“佇中區(qū)以玄覽,頤情志于典墳?!?《文賦》)南梁劉勰:“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文心雕龍神思》)把寧心凈神作為缊文思、構(gòu)織妙章的重要前提。唐司空圖:“空潭瀉春,古鏡照神?!?《詩品》)劉禹錫:“虛而萬景入?!?《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引》)北宋蘇軾:“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送參寥師》)他們都主張,審美活動之前,主體內(nèi)心世界應當清凈。以主體的虛靜去觀照、融納和加工外物的真景實情,是從事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思維規(guī)律。
3.“以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
虛和實是相對概念。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劃分。在討論作品與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時,中國古典美學把客觀存在的真情實境視做“實”,把作品中的藝術(shù)形象稱作“虛”。清方士庶說:“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地。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于天地之外,別構(gòu)一種靈奇,或率意揮灑,亦皆煉金成液,棄滓存精,曲盡蹈虛揖影之妙。”(《天慵庵隨筆》)藝術(shù)作品中的形象非世間實有,為藝術(shù)家以手運心之創(chuàng)化。然而它們?nèi)∽詫嵕?,又高于實境,其中融會著藝術(shù)家的深情奇想,冥心遠思。方士庶稱藝術(shù)形象為“虛境”,正是要強調(diào)創(chuàng)作過程是一個無限廣闊,可以隨心揖蹈渾化的自由天地,藝術(shù)家必須把主觀的理想情意和追求灌注到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去,要從實存的物象中提煉出美和真來。然而欲使這美真實,這真可靠,則須處理好作品中的虛實關(guān)系,故又稱藝術(shù)創(chuàng)作系“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
宋范晞文說:“不以虛為虛,而以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從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難也。”(《對床夜語》)藝術(shù)創(chuàng)作,將客觀的真實境象轉(zhuǎn)化為充滿作者主觀情意的藝術(shù)形象,這是“以實為虛”。如果就作品本身來分析,那么境象為實,融入境象之意為虛。由藝術(shù)形象的創(chuàng)作,到揚動讀者的思緒情感,這也是一種“以實為虛”。中國美學講求創(chuàng)造美的意境,使心靈客觀化,景物情感化,做到情與景交融,從而化出最深厚的情,最瑩透的景,在天地之外,造出一個能夠豐富人的想像,凈化人的靈魂的嶄新世界。這個由美的意境構(gòu)成的新世界,正是虛(情)與實(景)圓通契合的統(tǒng)一體。
延伸閱讀
中國藝術(shù)表現(xiàn)里的虛和實教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nèi)容,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所以你在寫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中國藝術(shù)表現(xiàn)里的虛和實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中國藝術(shù)表現(xiàn)里的虛和實●說課
課文的標題指出了本文的論述重點:中國藝術(shù)表現(xiàn)里的虛和實。這“中國藝術(shù)”,包括詩歌、戲曲、繪畫、書法、建筑、印章、音樂、舞蹈等,主要論述了繪畫和戲曲?!疤摵蛯崱?,指中國藝術(shù)中表現(xiàn)空間上的虛實結(jié)合、虛實相生。實際上,課文重點論述的是:中國繪畫、戲曲藝術(shù)空間表現(xiàn)方面的虛實結(jié)合、虛實相生。
這篇課文難度較大,學生在閱讀中,不可能完全讀懂,總有相當部分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碰到這種情況,應該怎么辦?這篇課文的教學,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例子。在學習中,為了把握課文內(nèi)容,首先要理清全文的思路。第1至6段,主要是提出文章的觀點,即:“全”和“粹”、“虛”和“實”辯證地統(tǒng)一、結(jié)合,是中國藝術(shù)傳統(tǒng)中的重要表現(xiàn)手法。第7至12段,主要闡述中國繪畫、戲曲空間表現(xiàn)方法:虛實結(jié)合、虛實相生。第13段至結(jié)尾,主要說明中國繪畫、書法、戲劇、建筑里的空間感和空間表現(xiàn),都是由舞蹈動作延伸,展示出虛靈的空間。這是它們的共同特征。可以說,全文論述從抽象到具體,層層深入,最終使讀者信服作者的觀點。其次有必要把課文中所引的文言文弄懂,這樣有助于把握課文內(nèi)容。這些引文,包含了作者傾向和觀點。課文的不少內(nèi)容,都是對這些引文的解釋、發(fā)揮和分析。弄懂了這些引文,就要進一步領(lǐng)悟課文中的材料與觀點的關(guān)系。例如,課文闡述中國戲曲也是由舞蹈動作顯示虛靈的空間時,先加以分析:“中國舞臺動作在兩千年的發(fā)展中形成一種富有高度節(jié)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風格,這種風格既是美的,同時又能表現(xiàn)生活的真實,演員能用一兩個極洗練而又極典型的姿勢,把時間、地點和特定情景表現(xiàn)出來?!苯又e“趟馬”這個動作,說明“我們的舞臺動作,確是能通過高度的藝術(shù)真實,表現(xiàn)出生活的真實的”。又如,課文在論述笪重光那一段話時,也是先略加分析,然后以川劇《刁窗》《秋江》和齊白石的畫為例加以證明。閱讀課文時,把觀點和材料搞清楚了,有助于把握全文的精髓,對全文內(nèi)容的融會貫通。還要做到觸類旁通,用課文觀點闡明其他問題。指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觀賞經(jīng)驗和閱讀經(jīng)驗來理解課文。可以說,學生大都聽過戲,看過畫,看過書法作品,參觀過建筑,欣賞過音樂、詩歌朗誦,所有這一切,都應該與理解課文聯(lián)系起來。
●教學目標
1.把握層次,理清全文思路
2.領(lǐng)悟材料與觀點的關(guān)系,理解文章內(nèi)容。
3.通過擴展,深化對文章內(nèi)容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材料與觀點的關(guān)系
●教學難點
深化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特別是培養(yǎng)詩歌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聯(lián)系實際,實現(xiàn)學生與作者、與文本、與同學之間的對話。
●教學用具
古典樂曲《漁舟唱晚》,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蘇園六紀》中的有關(guān)剪輯,馬遠名畫《寒江獨釣圖》,褚遂良摹王羲之書法作品《蘭亭序》作品。
●學習導航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語
(課間播放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罚?,上課)剛才我們聽的是有名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簡單地說,這首曲子是由聲音的高低、快慢構(gòu)成的。那大者,金鼓齊鳴,眾樂齊奏,勢若排山倒海,動地驚天。小到一兩聲笛鳴,猶如林間細雀低低絮語,或是弦樂輕輕彈奏,似微風吹拂,牽起絲絲漣漪。甚而至于有時音響全無,成為空白,給人以無限遐想。所謂的此時無聲勝有聲。就是這聲音的高低伏起,時斷時續(xù),使音樂變化無窮,氣象萬千。從美學的角度上說,這就是音樂中的虛實相生的絕妙效果。
二、整體初讀,感悟課文
1.提出三個問題供在通讀課文時思考。(1)本文主要闡述什么問題?(2)虛與實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作怎樣的概括?(3)本文分幾個層次來論述的?
明確:課文的標題指出了本文的論述重點:中國藝術(shù)表現(xiàn)里的虛和實。這“中國藝術(shù)”,包括詩歌、戲曲、繪畫、書法、建筑、印章、音樂、舞蹈等,主要論述了繪畫和戲曲?!疤摵蛯崱?,指中國藝術(shù)中表現(xiàn)空間上的虛實結(jié)合、虛實相生。實際上,課文重點論述的是:中國繪畫、戲曲藝術(shù)空間表現(xiàn)方面的虛實結(jié)合、虛實相生。
虛與實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用16個字來概括:“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實為本,以虛為用”?;颉皩嵵写嫣?、以虛帶實、化虛為實、虛實映帶”
理清全文的思路。第1至6段,主要是提出文章的觀點,即:“全”和“粹”、“虛”和“實”辯證地統(tǒng)一、結(jié)合,是中國藝術(shù)傳統(tǒng)中的重要表現(xiàn)手法。第7至12段,主要闡述中國繪畫、戲曲空間表現(xiàn)方法:虛實結(jié)合、虛實相生。第13段至結(jié)尾,主要說明中國繪畫、書法、戲劇、建筑里的空間感和空間表現(xiàn),都是由舞蹈動作延伸,展示出虛靈的空間。這是它們的共同特征??梢哉f,全文論述從抽象到具體,層層深入,最終使讀者信服作者的觀點。
2.說說下列引文的含義,并說明它們在闡釋課文觀點方面的作用。
(1)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
明確:不是既全面豐富地表現(xiàn)生活,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現(xiàn)生活,就不能稱之為美。所闡釋的觀點是:“全”“粹”結(jié)合才能形成藝術(shù)美。
(2)洗盡塵滓,獨存孤迥。
明確:去粗存精。所闡釋的觀點是:由于去粗存精,藝術(shù)表現(xiàn)里才有“虛”。
(3)錢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門矣。與余友。一日,在司寇(漁洋)宅論詩,昉思嫉時俗之無章也,曰:“詩如龍然,首、尾、爪、角、鱗、鬣,一不具,非龍也?!彼究苓又唬骸霸娙缟颀?,見其首不見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鱗而已,安得全體?是雕塑繪畫者耳!”余曰:“神龍者,屈伸變化,固無定體,恍惚望見者,第指其一鱗一爪,而龍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見,以為龍具在是,雕繪者反有辭矣!”
明確:浙江杭州人洪昉思很久以來就在山東桓臺人王漁洋門下。同我是朋友。有一天,洪昉思與刑部尚書王漁洋一起議論詩,他痛恨當時流行的詩歌沒有章法,說:“詩好像龍,頭、尾,身上的鱗片,頸上的長毛,一個不具備,就不是龍?!毙滩可袝λf:“詩好像神龍,見頭不見尾,或者在云霧中露一個爪子一個鱗片而已,怎么會露出全體?那是雕塑繪畫!”我說:“神龍屈伸變化,固然沒有固定的身體,恍惚望見它的只是它的一鱗一爪,而龍的頭尾完整,所以好像都在。假如拘泥于所看到的,以為龍的全體都在這里,那么雕塑繪畫者反而有話說了!”所闡釋的觀點是:就詩歌說,寫出來的精粹的詩是從豐富的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也就是精粹從全體中來。但就詩的本身說,又要求完整。要寫一鱗一爪而沒有支離破碎之感,且能給人以完整的龍的感覺,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條完整的龍在。
這段文字,指出了對詩歌藝術(shù)性的三種看法。一是洪昉思要求完整,畫龍,要把整條龍畫出來,連它的首尾鱗爪都不能忽略。王士稹則認為,神龍見首不見尾,有時只在云中露出一鱗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畫出來就行了。趙執(zhí)信則認為,完整和精粹兩者是不可分的,要在全體中求精粹,離開了完整就談不上精粹。他們的根本分歧點就在于如何理解和處理完整(即課文所謂“全”)與精粹(即課文所謂“粹”)的辯證關(guān)系。洪昉思強調(diào)“全”,王士稹強調(diào)“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趙執(zhí)信能夠不失偏頗,兼顧“全”“粹”,正好體現(xiàn)了中國藝術(shù)傳統(tǒng)中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
(4)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xiàn)。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明確:虛空本來就難以畫出來,實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虛空的景顯露出來了。精神、神氣很難畫出來,實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產(chǎn)生了。虛和實位置相反,畫的景物不和諧,有畫的地方大多屬于多余的累贅。虛和實互相作用、生發(fā),沒有畫的地方也能構(gòu)成奇妙的境界。所闡釋的觀點是:虛實結(jié)合、虛實相生是中國繪畫處理空間的方法。
三、課文感悟
教師舉出一些藝術(shù)上的實例,學生分析何者為虛,何者為實。虛與實之間是怎樣的關(guān)系。
1.作家反映現(xiàn)實描繪生活時,對對象本身時而采取正面描寫,在形似的基礎上傳神地寫出事物的形象特征;時而采取側(cè)面烘托或暗示的寫法,藏頭露尾、若隱若現(xiàn)地描繪出那些難以描繪的、富于動態(tài)變化的對象特征。
明確:這兩種寫法,前者稱之為“實寫”,后者稱之為“虛寫”。這兩者手法相互補充,相輔相成,以實為體,以虛為用。
2.古人說“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木寫之;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
明確:草木、煙霞為實,春之精神與山之精神為虛。虛與實之間是互相依存的。對立存在,因相輔相成而統(tǒng)一。
3.我最近在火車站,看到一幅雕塑,是兩只相握的手,其余別無他物,試分析何者為實,何者為虛。
示例:相握的手為實。讓人聯(lián)想的東西很多,這是兩個怎樣的人,是萍水相逢,還是他鄉(xiāng)遇故知,性別、年齡、膚色、國籍等正是因為其構(gòu)圖的虛,才把全部內(nèi)容都涵蓋進去。其次還有表現(xiàn)的主題,握手是兩人之間的友誼,還是表示兩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這些都可任人想像。
4.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四句皆實,而過訪不遇之情跌宕變化,請挖掘其“虛”。
示例1.“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不僅寫出隱者的品格,抒發(fā)了未見其人的悵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從中還可以引申出某種哲理性的意蘊:人們在探尋真理或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往往會感到某種困惑,即直覺地感到所探尋和追求的事物就在近處,卻由于種種原因而不能發(fā)現(xiàn)或得到。這也是由實見虛,虛實結(jié)合。
示例2.《尋隱者不遇》,寥寥二十字,既體現(xiàn)了淺層的“虛”,也隱含了深層的“虛”。淺層的“虛”表現(xiàn)為“問”的語句完全隱去,讓讀者去想像。其深層的含義主要是靠隱在畫面背后、活躍在畫境深處的隱者表達的,透過畫面可以看出,他出沒在高山云霧中,所處的環(huán)境縹緲莫測,但隱者的閑適高雅以及賈島本人悠遠恬淡的心境,追求高古超脫的美學思想,在此“虛”境中卻如茶香四溢,令人回味。
四、拓展延伸,重點解讀
1.“八大山人畫一條生動的魚在紙上,別無一物,令人感到滿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宮陳列的齊白石畫冊里的一幅畫上,畫一根枯枝橫出,站立一只鳥,別無所有,但用筆的神妙,令人感到環(huán)繞這鳥的是一個無垠的空間,和天際群星相接應,真是一片‘神境’?!痹囋倥e幾個繪畫方面的例子,加以闡釋,說明虛實是如何相生的。
示例:如我們所熟悉的《踏花歸去馬蹄香》,畫者只畫了一個人騎著馬,馬蹄起落處,有幾只蝴蝶繞著馬蹄翻飛,足以表現(xiàn)出騎馬踏花的情景。然而,若是真畫一個人騎著馬踐踏花叢,那不但失卻了美感,失卻了趣味,而且也表現(xiàn)不出那個“歸”字的含義了。又如《蛙聲十里出山泉》,若不是幾只小蝌蚪在澗溪中順流游動,又怎能十里之外聽得見青蛙的鳴叫?暢游的小蝌蚪是實,但實中存虛,待蝌蚪游出十里之外,不也就長成青蛙了么。雖說這游到十里之外的景象以及蛙聲是“虛”,但已經(jīng)完全可以想像得出了。至于膾炙人口的《深山藏古寺》,更是令人叫絕。畫面上只見崇山峻嶺,山路蜿蜒,一小僧在山下河邊汲水……古寺“虛”掉了,但并不等于沒有,不然小僧擔水又去何處?自然是自古寺而來,再回古寺而去了。這也是實中存虛。人們可以想見古寺就藏在山的深處。南宋著名畫家馬遠的名畫《寒江獨釣圖》,只畫了漂浮于水面上的一葉扁舟和一個在船上獨坐垂釣的漁翁,四周除了寥寥幾筆微波之外,幾乎全為空白,然而,正是這片空白表現(xiàn)出的煙波浩淼的江水和極大的空間,才烘托出了江上寒意蕭瑟的氛圍。對這種寒意的感受,既是畫面人物的,也是畫家自己的,它是作者心靈感受的外化。這里的“虛”已不再是“無”,而是由“無”升華而成的藝術(shù)境界,是藝術(shù)品的精髓。
2.作者說:“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運用虛實相生的審美原則來處理的,而表現(xiàn)出飛舞生動的氣韻。”結(jié)合自己對印章或建筑或其他藝術(shù)樣式的認識,談談其中的虛實。
示例1.治印,以著字處為實體,以其配字、偏旁、點畫間的空隙為虛處。其一,治印講究虛實的對立、調(diào)和、生發(fā)。其二,既要講字畫線條、偏旁實體的安排,又要注重于字畫線條分割出的所有空間(諸如形態(tài)、部位、大小等)的安排;其三,既要講究空間大分割塊面的虛實顧盼,又要講究包括每個小分割空間在內(nèi)的全部的虛實顧盼。虛實之說,體現(xiàn)在線條處理上就是斷而氣連,晦而透明。這類有虛實的線條,表現(xiàn)為粗細有主次,節(jié)奏有輕重,表里有起伏。鈐于平面紙上能產(chǎn)生出浮雕般的立體感、層次感。此外,一印刻就,在鈐蓋時要注意虛實的運用。初學鈐印如同治印,只關(guān)注于文字實體,而忽視空間虛部。重實輕虛,是一大通病。其實,鈐印時也應該實中見虛,如果惟恐印面不清晰,印泥豐而濕,用力實且重,則事與愿違,鈐出的印蛻,勢必會“逃掉”許多迷蒙空靈,可資玩味的東西。
示例2.中國建筑的虛與實的處理:由小見大,移遠就近,由小空間進入無限時空,就使中國建筑產(chǎn)生空間美感。天壇的祭臺,面對的不是屋頂,而是一片虛空的天穹。頤和園的亭子稱“畫中游”,亭本身不是畫,外面的空間才如同一幅大畫。蘇州留園冠云樓,借虎丘山景,豐富了自身景致。拙政園兩宜亭,突破圍墻局限,隔壁景色盡收眼底。樓臺亭閣這類建筑實體,都是“移遠就近”,將無限的空間納入了有限的空間。
示例3.名曲《漁舟唱晚》,一曲將終時,樂曲節(jié)奏漸漸疏緩,聲音漸漸遠去直至曲終。給人的聽覺效果是,船槳劃水漸劃漸遠,最后消失在暮色蒼茫中,幻化為一片迷蒙……雖然有聲的音樂在純生理上的聽覺已無法感知,但聽者心理上的感官卻處于極度興奮狀態(tài),美妙的“有”如炊煙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或許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余音繞梁”吧。
示例4.《蘭亭序》的虛與實的處理:《蘭亭序》中有十八個“之”字,每個結(jié)體不同,神態(tài)各異,暗示著變化,卻又貫穿和聯(lián)系著全篇。既執(zhí)行著管領(lǐng)的任務,又于變化中前后相互相應,構(gòu)成全篇的脈絡,使全篇從第一字“永”到末一字“文”一氣貫注,風神瀟灑,不粘不脫,表現(xiàn)出王羲之的精神風度。
示例5.被譽為中國二十世紀舞蹈之一的《荷花舞》,運用戲曲的水上漂似的圓場舞步,舞者的雙腳被荷花筐遮住,看上去有如荷花在水面上漂游。腰肢的搖曳和臂膀的左右晃動,更給人以荷花隨風搖擺的美感。舞蹈者以優(yōu)美的箅姿,營造出清新、典雅的意境,觀者眼里無荷花,但心里卻有無比美麗的一片荷花。
五、延伸閱讀,難點突破
賞析古典詩歌中的虛實辯證處理的手法。
教師講解:一般地說,“虛”是指抒情,“實”是指寫景。抽象的抒情和純粹的寫景都沒有生氣和韻味,必須避免,故寫詩歷來重視虛實相生之法。范晞文《對床夜語》卷二引《四虛序》說“不以虛為虛,而以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即是虛實相生的一法?!耙詫崬樘摗敝ǖ囊c在于“化景物為情思”,也就是要景中寓情,托物言志,把外在的客體物景與內(nèi)在的主體情志依附在一起,溝通成整體。試賞析下面的詩句:
1.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br> 示例:通過春天的花鳥景物,表達他在戰(zhàn)亂年代的驚恐心理和恨別愁緒,既形象又深刻。有些詩句以內(nèi)在的邏輯之序排列景物,看似純景,實則寓情。
2.溫庭筠《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br> 示例:這六種景物是按“晨起”“客行”的特定時空感組合而成的,從而透出了客行的辛苦。搞亂了它們之間的序列,就不能化實為虛。另外一法是化虛為實,即作者把情緒、心境和感觸等物化,變無形為有形。
3.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示例:把“愁”物化為“東流”的“一江春水”,多而不絕的愁緒被形容得淋漓盡致。這一手法,也見于詩人通過物境描寫表現(xiàn)對時空的特殊感受,從而反映他在特定環(huán)境的曲折心態(tài)。
4.杜甫詩:如“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
示例:老杜以顏色字置第一字,卻引實事來。不如此,則語既弱而氣亦餒?!凹t”本屬于客觀景物,詩人把它置第一字,就成了感覺、情感里的“紅”。它首先引起“我”的感覺情趣,由情感里的“紅”再進一步見到實在的桃花。經(jīng)過這樣從情感到實物,“紅”就加重了,提高了。實化成虛,虛實結(jié)合,情感和景物結(jié)合,就提高了藝術(shù)的境界。
5.歐陽修:“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棋罷不知人換世,酒闌無賴客思家?!?br> 示例:這里情感好比是水,上面漂浮著景物。一種憂郁美麗的基本情調(diào),把幾種景致聯(lián)系了起來。化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于是成就了一首空靈優(yōu)美的抒情詩。
6.《詩經(jīng)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lǐng)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br> 示例:前五句堆滿了形象,非常“實”,是“錯采鏤金、雕繪滿眼”的工筆畫。后二句是白描,是不可捉摸的笑,是空靈,是“虛”。這二句不用比喻的白描,使前面五句形象活動起來了。沒有這二句,前面五句可以使人感到是一個廟里的觀音菩薩。有了這二句,就完成了一個如“初發(fā)芙蓉,自然可愛”的美人形象。
●板書設計
中國藝術(shù)表現(xiàn)里的虛和實
虛實結(jié)合、虛實相生、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實為本,
以虛為用、實中存虛、以虛帶實、化虛為實、虛實映帶
詩歌
戲曲
繪畫
書法
建筑
印章
音樂
舞蹈
高三語文教案:《中國藝術(shù)表現(xiàn)里的虛和實》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把握課文的寫作思路、行文脈絡,由荀子的話談起,述及繪畫、舞蹈,條分縷析,思路,脈絡極為清晰的特點。
2學習從全文總體上把握內(nèi)容,融會貫通的閱讀方法。
3從文中諸多引文和述及的作家作品中,感受民族文化的輝煌。
教學難點
文中涉及各種門類的藝術(shù),學生恐難一一明白,但不管怎樣,好的作品總給人留下足夠大的空間——虛,以虛來襯實,使作品更堅實更厚重,這是不管哪一門藝術(shù)所共通的。對換“虛”“實”的理解是講授難點。
教學重點
重點講授趙執(zhí)信《談龍錄》中引文。
教學過程
導入:教師講述以下內(nèi)容,通過提問,啟發(fā)學生思考。
某著名國畫家應邀去國外開畫展,取得了轟動性的效應。在媒體的強列請求下,畫家在一次招待會上揮毫獻藝。只見他鋪開宣紙,泡蘸濃墨,頃刻間,一塊巨石上,一只蒼鷹傲視遠方。大家連稱奇絕。此時也有人提出異議:原來中國畫這么好畫。畫家對這位記者說:是的,畫起來不難,但學起來不易。我已經(jīng)學了“五千年”了。大家一片驚呼!同學們聽懂了畫家的回答嗎?
可隨機提問學生,讓他們就畫家的回答談自己的見解。最后由教師歸納如下:這位畫家的回答十分巧妙,飽含著對民族藝術(shù)的驕傲和自豪。它的“五千年”是虛的,人不可能活那么長,學那么長,但“五千年”又是實的,它是文明歷史的積淀,深含著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底蘊。
教師板書課題
介紹文章出處,作者
學生默讀課文,同時找出作者行文的脈絡,找出文章里面和注釋當中涉及到的文學常識。
教師歸納行文思路,在講解同時板書。
由荀子的話引出藝術(shù)中虛和實的話題 ?引《談龍錄》點明藝術(shù)的最高成就是虛實統(tǒng)?由此及彼,述及繪畫、舞臺藝術(shù)、書法、建筑都有此特征?“虛實相生”的表達形式,是一份寶貴的獨創(chuàng)的藝術(shù)遺產(chǎn)。
對于《談龍錄》中的引文,分析三者的藝術(shù)理論觀點:
洪思——重實輕虛(自然主義)
王漁洋——重虛輕實(抽象主義)
趙執(zhí)信——虛實相生(現(xiàn)實主義)
提問學生有關(guān)文學常識的內(nèi)容:如“司寇”“新城”指誰?這是一種什么稱呼?閻立本是什么人?重要作品有什么?“八大山人”,張旭分別是什么人?
以上當堂提問,鞏固文學常識內(nèi)容,又可檢查學生默讀成果。
教師總結(jié):從以下三點專談
1“虛實相生”是我國獨創(chuàng)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觀點,當引以為榮。
2要用此觀點專審視一切藝術(shù)作品。
3本文思路清晰,行文結(jié)構(gòu)嚴謹、值得仿效。
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設計
以“虛——無限想象的藝術(shù)空間”為主題,開展一堂能力訓練的探究課,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美的鑒賞能力,寫作能力。而這一切都是在閱讀第6課課文之后完成,所以,不啻于又培養(yǎng)、鍛煉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布置預習——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在課下搜集資料,以做為自己的評論對象。所搜集資料可以是一幅國畫,一幅書法,一件小型雕塑的原件或大型雕塑或建筑的照片,一首詩歌,舞臺演出的文字資料或影像資料……根據(jù)所選資源,運用虛實相生的藝術(shù)特征,加以鑒賞,何處實,何處虛,好處何在。將上述思考內(nèi)容或列成提綱,或形成詳細文字材料。
課堂討論——學生帶著自己所搜集的材料在課堂上展示,并宣讀自己的鑒賞文章。
中國古典小說(詩歌)中虛實手法的運用
研究方法:
(1)理論準備。了解寫作理論中實中存虛、以虛帶實、化虛為實、虛實映帶的基本思想。
(2)材料搜集。閱讀古代文學作品,尋找運用虛實寫作手法的語言材料。如漢樂府《上邪》,唐人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盂浩然的《春曉》、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宋人葉紹翁的《游園不值》,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三國演義》第五回關(guān)羽“溫酒斬華雄”,《紅樓夢》第四十二回中的“寶釵論畫”、第九十八回中的“絳珠魂歸離恨天”等。
高考作文立意創(chuàng)新:由虛入實法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課堂積極的參與互動,幫助高中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寫呢?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高考作文立意創(chuàng)新:由虛入實法,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高考作文立意創(chuàng)新12招:由虛入實法高考作文時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苦惱:一些題目看起來頗為抽象甚或“空洞”,如“嘗試”、“誠信”、“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識”、“時間啊,時間”,有些描寫議論的對象難以直接表現(xiàn),
如“獨到的感覺”等。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硬著頭皮直接從正面去寫,其效果恐怕不會好,這就需要用由虛入實法。它需要你把虛擬的東西寫得真實、可信,把隱寓的道理說得看得見、摸得著,把看起來很空洞的論說表達得具體形象、文采斐然。古語云:“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闭菍@種表現(xiàn)技巧的形象化說明。1991年全國高考作文題,要求把圓想像成一個具體物體,寫出一個畫面、鏡頭或場景。這就要用化虛為實的手法,把圓想像成旭日、夕陽、瓷盤、足球、露珠、車輪……運用這種技法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理解題目的隱含意義。題目除字面上的意義外,還有豐富、深刻的隱含意義。這就需要我們對重點詞語,進行反復推敲,理解蘊意,從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如“誠信”包括誠實、有信用,抓住這兩個方面才能真正做到切題。若把誠信理解為真誠、誠意等顯然不十分切合本意。
二、先發(fā)散,后聚合。在準確審清原意的基礎上,依據(jù)事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橄鬄榫唧w,由物想到人,由自然現(xiàn)象想到社會現(xiàn)象,由虛擬事物想到現(xiàn)實事物,由個別想到一般等。在聯(lián)想中應特別注意兩者的相似點或相通點。如上海高考作文“時間啊,時間”,有考生這樣寫“是什么使稻米變成香醇的佳釀?是時間。是什么使咿呀學語的孩童變成沉默的老人?還是時間。是什么使我們一窮二白的祖國變成今天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大國?也還是時間。時間,是一個多么偉大的魔術(shù)師??!”作者在議論說理時,采用“虛則實之”的方法,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干巴枯燥的說教,把“虛”的概念闡述得真切可感。
例文1
隨著科技發(fā)展,對記憶移植的研究又有了新的進展,于是愛幻想的人們提出:假如人的記憶可以移植又將如何?
是啊,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們就可以不再拼命學習――換個愛因斯坦的腦子,我們不就可以受用一輩子嗎?反正愛因斯坦的腦子里有的是相對論!
是啊,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們又何必要什么北大、清華呢?每個人都把鄧小平爺爺?shù)挠洃浺浦惨槐?,不就不必搞什么“三講”教育了嗎?
是的,移植記憶可以帶給我們許多許多,但在不經(jīng)意中我們又失去了人生最重要的能力:創(chuàng)造。移植了別人的記憶,我們將一遍遍地重演昨日的故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英雄氣概大概也能再重溫一下吧?但想想今天,想想明天呢?
記憶代表過去,移植記憶實際上不過是一種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做法,它讓人忘記創(chuàng)新,它滋生人們的惰性,使人不思進取。沉湎昨天,放棄思考,這將使人沒有前途,這將使一個民族喪失希望。
那么,該何去何從呢?
答曰:學會創(chuàng)新,學會創(chuàng)造。
“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創(chuàng)造就是創(chuàng)新,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的進步,使人們能在新的起點上去從事新的實踐活動,去改造世界,去探求新知,從而擁有一個更美好的天地。在創(chuàng)造過程中,人可以變得更聰明、更偉大。我們要移植記憶是出于對偉人的敬仰,“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我們都跪著”,當我們站起來的時候,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自己也很偉大。
當然,不移植記憶不代表忘記記憶,忘記過去,記憶的價值不在于自身而在于它所提供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當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除了大無畏之斧,還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而這一切的一切還得來源于學會前人的記憶中的精髓。愛因斯坦之所以偉大,在于他不僅學習牛頓的經(jīng)典力學,還比牛頓看得更遠。倘若愛因斯坦移植了牛頓的記憶,想必我們將失去一位科學偉人。
愛因斯坦如此,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在今天這個科技創(chuàng)新的知識經(jīng)濟時代,與其幻想移植記憶,不如學會創(chuàng)新、學會創(chuàng)造。
“假如記憶可以移植”話題本身的假設性,使許多考生發(fā)揮想像力,用科幻的形式去構(gòu)思文章。本文作者卻獨辟蹊徑,避實就虛,用分析議論的方式,表達了對移植記憶的看法:“移植記憶不如學會創(chuàng)新”,論證深刻全面,閃耀著唯物辯證法的光輝。
例文2
“爸,你怎么可以這樣做?你這樣做會害死人家,何況也犯法。這事傳出去,會給我們的飯店帶來損害,我們的誠信會全毀了?!蔽也粷M地對爸爸說。
“你懂什么,要是我不這樣做,我一天能賺多少?你不想一想,你上大學要多少錢。你還是快去學好你的功課,考大學。要是考不上,就不要怪我不客氣?!卑终f完,離開了屋子。
今天下午,我在家里發(fā)現(xiàn)爸爸正在用水和酒精調(diào)和某種材料,將其倒進帶有貴州醇標志的酒瓶里。我知道他一定會將這些酒帶來店里賣給顧客飲,這種酒近期一直暢銷。這樣做,會給爸爸帶來暴利,但對于顧客卻是災難,況且這樣也會違背誠信原則,這可是商業(yè)者最重要的一條。
該怎么辦?爸爸一定不會聽我的勸阻,但任由爸爸這樣做,他遲早會走進監(jiān)獄,我越想越害怕。
我決定將這件事告訴媽媽。媽媽聽后,大吃一驚:“怪不得近期顧客老是抱怨這種酒的味兒不正,生意也因此差了許多,也難怪。我們的誠信沒有了,生意也差了?!蔽覄駤寢屨f:“不如我們一起行動來挽救爸爸,挽救小店,挽救我們的誠信?!蔽野盐业挠媱澑嬖V她,她十分贊成。
我和媽媽先到市場購進一批真正的貴州醇,把爸爸制的貴州醇悄悄調(diào)換過來。然后由媽媽來監(jiān)督爸爸,打理小店。晚上,我聽見爸對媽說:“今天這么怪,連最挑剔的??屠贤跻矝]對我們酒有意見?!眿寢屨f:“有什么怪,我們賣的都是正品,難道你認為我們的酒是假的?”爸趕忙說:“當然不會?!蔽衣牶笥X得十分好笑,計劃成功一半。
接下來,我監(jiān)督爸爸在家的一舉一動。每當他打算制酒,我故意叫我同學到家里玩,搞得爸爸不好意思干下去。
一天晚上,爸爸由店里帶來許多好東西,說今天晚上我們慶祝,因為這幾天生意好極了。爸爸在席間說生意好全是他的功勞。媽聽了笑了一下,說:“恐怕不是吧,要不是我們母子倆將你制的‘好’酒調(diào)換過來,挽救小店的誠信,恐怕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爸爸笑了一下,說:“你怎么知道這件事,不過我們也很久沒賣那種酒,我也很久沒制了。我制的那么多,良心也不安,覺得沒了誠信,渾身不自在。”“知錯就好,爸,你以后要珍惜誠信,誠信才是你的?!蔽艺{(diào)皮地說。
誠信是個抽象的概念,因此,立意時需要聯(lián)系實際,適當引申。本文作者以自己親身經(jīng)歷,運用第一人稱手法,記敘了家庭中發(fā)生的一件不誠信事。作者對題意理解準確,中心突出,緊緊圍繞“誠信”二字作文章,通過這個故事凸現(xiàn)了珍惜誠信這一主題。
例文3
一株胚芽,它選擇了生長。
一個女孩,她選擇了生存。
胚芽含苞待放,是在一個酷熱的盛夏,它在與其它花對話時,剛剛知道:自己還有一個月的生命。
女孩得知病情,是在高二的下學期,在一次暈倒之后,她被告知得了白血病,還剩下一年多的時間。
花兒蔫了,它還沒有接受陽光,它還沒有吮吸雨露,它的生命才剛剛開始呀!
女孩兒哭了,她還沒有考上大學,還沒有走向社會,她的青春才剛剛揭幕呀!
一個晝夜,花兒沒有說話,它用心靈作出了最后的選擇――面向著太陽開放,即使短暫的生命只能擁有片刻的芳華;與其哭著死,不如笑著生。
三天三夜,女孩兒不吃不喝,她用心靈作出了最后的選擇不做逃避的懦夫,用溫暖的微笑讓另一個生命升華;生命只是一種形式,關(guān)鍵是對生活的熱愛得以延續(xù)。
花的母親是一片貪瘠的土地,它竭盡自己的全力向上生長著。在每一個陽光普照的清晨,它都愉快地睜開眼睛,跟太陽打個招呼,然后,繼續(xù)醞釀著自己短暫的美麗。
女孩的前桌兒是一個頑劣的男生,她用全身心的愛溫暖男孩冰凍的心靈。一次又一次,女孩耐心地面對男孩漠然的臉,為他講解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美好。但她卻從未告訴過男孩兒自己的秘密。
花兒的頑強不被小草兒知道,但它選擇蓬勃。
女孩兒的關(guān)懷不被男孩理解,但她選擇堅持。
人們駐足于盛開的花兒面前,嗅著它芬芳的氣息,贊不絕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br> 男孩剪掉了披肩的長發(fā),改掉了種種的玩世與不恭。為了女孩兒的友誼,他變得勤奮而努力。
花兒笑了,它的生命贏得了人類的稱贊。
女孩兒笑了,她的付出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對生活的執(zhí)著得以在另一個健壯的生命里繼續(xù)。
一個月后,花兒謝了,它用自己的選擇證明:短暫中也能孕育奇跡。
一年之后,女孩死了,她用遺書告訴男孩:存在即合理,熱愛是一種美。
心靈往往在最關(guān)鍵的時刻作出選擇,而那其中又常常包含著美麗,正如這朵花兒,這個可人的女孩兒。
《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shù)》備課教案
《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shù)》備課教案
一、漢字與書法藝術(shù)
1、漢字的發(fā)展歷程:
(1)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圖畫文字”出現(xiàn)。
(2)象形字后來逐漸符號化,脫離圖畫,形成漢字。
(3)至商朝,漢字已形成完整體系。其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
2、書法藝術(shù)的形成:
魏晉以前基本上是自發(fā)階段,魏晉時期開始進入自覺階段。中國書法兼具審美功能與實用功能,自覺地創(chuàng)造書法美成為體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點:
(1)魏晉楷書有定鼎之功,鐘繇、王羲之貢獻最大。
(2)唐代楷書步人盛世,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quán)的楷書各具特點,分別被稱為歐體、顏體和柳體,成為后人學習、臨摹的范式。
(3)魏晉以來,草書盛行不衰,名家輩出。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唐朝的張旭、懷素等,都是草書大家。
(4)行書兼具楷書的規(guī)矩和草書的放縱,東晉王羲之、唐朝顏真卿、北宋蘇軾、元朝趙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書,歷來備受世人喜愛。
二、筆墨丹青中國畫
中國畫的發(fā)展歷程:
(1)彩陶畫:《鸛魚石斧圖》是其中的杰作。
(2)戰(zhàn)國帛畫:《人物龍風圖》《人物馭龍圖》,造型準確,線條流暢,色彩絢麗,表明中國繪畫藝術(shù)從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晉時期,顧愷之留下了《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傳世佳作,提出“以形寫神”,畫人物要注重表現(xiàn)人的精神氣質(zhì)。
(4)隋唐時期,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等創(chuàng)作出《游春圖》《步輦圖》和《送子天王圖》等許多優(yōu)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畫。
(6)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三、京劇的出現(xiàn)
1、發(fā)展歷程: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以樂舞戲謔為業(yè)的藝人,稱為優(yōu)伶。
(2)元雜劇把中國的戲曲藝術(shù)推向了成熟。
(3)明朝時候,江蘇昆山一帶形成的昆曲,流傳甚廣。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劇戲班進京演出,風行一時。
(5)道光年間,形成“徽漢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個新劇種,就是后來的京劇。
(6)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長庚、譚鑫培等號稱“同光十三絕”的著名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