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二年級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29初二年級上冊語文期中復習輔導訓練: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我們一定要有信心迎接一個學期的到來。期間,考生可以適當放松,同時也要靜下心來做好下學期的規(guī)劃。下文為您準備了初二年級上冊語文期中復習輔導訓練。
1?給加點的詞注音:?秈()????黔()????????缽()???????????鑒()于
2?下面詞語解釋不正確的是:(?????)
A父本:參與雜交的親本之一。在動植物中是雄性個體或產生雄性生殖細胞的個體。
B大相徑庭:比喻相差的太遠。徑:路,庭:房子
C矢志不移:立下志愿絕不改變。
D劫后余生:遇上災難而僥幸活命。
3?判斷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產稻國之一,水稻種植面積為播種面積的三分之一。
B1926年,英國科學家瓊斯最先報道了水稻雜交的優(yōu)勢現象。
C國家科委發(fā)明評選委員會授予以袁隆平為首的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xié)作組特等發(fā)明獎,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頒發(fā)的特等發(fā)明獎。
D有人甚至說,雜交水稻是中國繼指南針、火藥、紙張、印刷術“四大發(fā)明”之后,對人類的第五大貢獻。
4?簡要總結一下,用課文中的數字說明雜交水稻對中國和世界的貢獻:(?????)
5?“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之所以能夠在科研上取得這樣的成績,試分析一下原因。
6?結合附文,說說袁隆平的夢有什么含義?jab88.CoM
小編為大家提供的初二年級上冊語文期中復習輔導訓練就到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學期努力,豐富自己,鍛煉自己。
編輯推薦
初二語文同步練習:8課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初二語文同步8課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A基礎知識
1給加點的詞注音:
秈()黔()缽()鑒()于
2下面詞語解釋不正確的是:
A父本:參與雜交的親本之一。在動植物中是雄性個體或產生雄性生殖細胞的個體。
B大相徑庭:比喻相差的太遠。徑:路,庭:房子
C矢志不移:立下志愿絕不改變。
D劫后余生:遇上災難而僥幸活命。
3判斷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產稻國之一,水稻種植面積為播種面積的三分之一。
B1926年,英國科學家瓊斯最先報道了水稻雜交的優(yōu)勢現象。
C國家科委發(fā)明評選委員會授予以袁隆平為首的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xié)作組特等發(fā)明獎,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頒發(fā)的特等發(fā)明獎。
D有人甚至說,雜交水稻是中國繼指南針、火藥、紙張、印刷術“四大發(fā)明”之后,對人類的第五大貢獻。
4簡要總結一下,用課文中的數字說明雜交水稻對中國和世界的貢獻:
5“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之所以能夠在科研上取得這樣的成績,試分析一下原因。
6結合附文,說說袁隆平的夢有什么含義?
維度B閱讀能力訓練
閱讀下列人物通訊的節(jié)選,回答問題:
在世界腎病學領域爭金奪銀
——記全軍腎臟病研究所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劉志紅
她,創(chuàng)造了三次中國第一:第一次走上國際腎臟病講壇、第一次在《國際腎臟病雜志》上發(fā)表論文、第一次在美國腎臟病年會上作學術報告;
她,攻克了兩道困擾國際醫(yī)學界的難題:首次攻克免疫球蛋白A腎臟病的發(fā)病機理;首次找出免疫球蛋白A腎病與紫瘢性腎炎的關系;
她獲得三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榮立二等功一次。最近,江澤民主席又親筆簽署通令為她記一等功。
她,就是全軍腎臟病研究所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劉志紅。
“我們是中國的國家隊,就是要在‘國際大賽’中爭金奪銀,為國爭光!”
1996年10月,第七屆國際免疫球蛋白A腎臟病研討會在新加坡召開。當大會執(zhí)行主席宣布中國腎臟病專家劉志紅作報告時,與會的各國專家都感到十分驚訝,因為這是中國代表第一次走上這個高水平的國際腎臟病學講壇。
當劉志紅闡明了免疫球蛋白A腎臟病的發(fā)病機理時,聽眾的熱烈掌聲響徹大廳。他們沒有料到這道困擾國際醫(yī)學界20多年的難題竟然被這位年輕的中國女性破解了。也是在這一年,她的論文發(fā)表在國際上最具權威的學術雜志《國際腎臟病雜志》上,這是第一篇來自中國的學術論著。此后,劉志紅在該雜志上又連續(xù)發(fā)表了4篇高質量的論文。
此時此刻,劉志紅忘不了她的恩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著名腎臟病專家、全軍腎臟病研究所主任黎磊石。“我們是中國的國家隊,就是要在‘國際大賽’中爭金奪銀,為國爭光?!闭菍煹倪@些話激勵著劉志紅朝世界腎臟病學研究的高峰不停地攀登。
1998年11月,劉志紅應邀在第31屆美國腎臟病年會上作學術報告。美國腎臟病年會是世界最高水準的學術講壇之一,劉志紅所要闡發(fā)的免疫球蛋白A腎病與紫瘢性腎炎的關系是近20年來腎臟病界爭論不休的課題,難題在這個堅韌的中國女性面前又一次破解了。她的這一研究成果被評為當年這一領域研究中最重要的進展。從那以后,連續(xù)3年她都作為中國的唯一代表在那里作學術報告。
7這篇人物通訊的主人公是誰?
8她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9標題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維度C探究應用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訊,想一想,人物通訊的寫法與小說有什么不同,找?guī)灼宋锿ㄓ崳谡n堂上讀給大家聽,看看它的獨特之處在哪。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同步練習2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同步達綱練習】
一、選擇所給注音都正確的一組()
A.橫渡(hèng)累計(lěi)秧苗(yāng)
B.鑒定(qiān)豐碩(shuò)籠罩(zhào)
C.披掛(pī)曲折(qū)邀請(yāo)
二、下列各組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扁遠鍛練大相徑廷
B.繁值遺傳矢志不移
C.雄蕊攪拌收效甚微
三、選詞填空
1.與會人員對袁隆平()的學術報告和答辯報以雷鳴般的掌聲。
A.精彩B.精湛C.優(yōu)美D.嚴謹
2.袁隆平發(fā)明的雜交水稻,還以()之勢沖出亞洲,走向世界。
A.迅猛B.迅速C.兇猛
四、根據語言環(huán)境解釋加粗字
1.這劫后余生的四缽秧苗,袁隆平倍加珍惜。
劫后余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兵不解甲,袁隆平又帶領人馬投入再越優(yōu)勢關和攻克制種關的戰(zhàn)斗。
兵不解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的成績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世界的驕傲。
驕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閱讀練習
(一)
1964年袁隆平邁出了雜交水稻研究的第一步。可是不久,“文化大革命”便開始了。
袁隆平所有搞過試驗的壇壇缽缽全被砸得稀巴爛,心愛的秧苗不是被折成幾截,就是與濕泥污水攪拌成一團。面對這種慘景,他落下了傷心的淚……
所幸的是,他的兩個忠實支持者藏了四缽試驗秧苗。這劫后余生的四缽秧苗,袁隆平倍加珍惜,到1968年,已發(fā)展到四分秧田了。
為了照顧這得來不易的“秧寶寶”,袁隆平像慈母似的守護在秧田邊。然而,就是他視為生命的四分秧田,在一個星期天的早上,還是被掃蕩一空。
袁隆平來到試驗田邊,像瘋了似的在狹窄的田埂上走過來,又走過去,狂()亂()。當走到一口深井旁,像()了什么,把衣服一(),“撲通”一聲()了下去,原來他發(fā)現那里面有幾棵秧苗。
1.當他的實驗受到打擊后,他是如何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原文的括號中填上適當的詞語。
3.文中畫線語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選段表現了袁隆平什么品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熱愛生命
不過,我對隨時告別人生,毫不惋惜。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享受生活要講究方法。我自認為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為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著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時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緊時間,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我想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暫,我愈要使之過得豐盈充實。
1.結合語境解釋“稍縱即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為什么“對隨時告別人生,毫不惋惜”?用直線在原文中標出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讀完選段,你認為作者有哪些生活態(tài)度?至少寫出兩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摘抄至少兩句有關珍惜時間的格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寫作活動
1.寫一則消息,報道本?;虮景嘈陆_展的一項有意義的活動。要求真實準確,迅速及時,簡潔明快,用事實說話。
2.課外練筆:將自己近日從廣播、電視中聽到或看到的新聞記錄下來,從中挑選一則你認為最有價值的,經過概括與提煉,寫成“一句話新聞”,并在班級或小組舉行的交流會上交流。
參考答案
【同步達綱練習】
一、C
二、C
三、1.A2.A
四、1.災難,浩劫。
2.把束縛著或系著的東西解開。
3.自豪。
五、
(一)1.發(fā)瘋似的尋找秧苗,執(zhí)著地進行實驗。
2.奔,走,發(fā)現,脫,跳
3.比喻,形象地表現了袁隆平對實驗的癡迷,對秧苗的關愛。
4.對科學實驗的瘋狂迷戀,矢志不移地進行科學實驗。
(二)1.稍微放松一下便立即消失了。
2.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
3.樂觀、珍惜時間、關心生活
4.略。
《雜交水稻之父》教學札記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我問孩子們:請大家讀一讀第三至第六自然段,然后告訴老師,你從哪里看出袁隆平付出了極大的艱辛和努力?
有一個孩子站起來,說了一些我極為滿意的答案,他說:我是聯(lián)系課文的前面來理解的,在文章的第二小節(jié),我們可以看到袁隆平是在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下定決心要攻克這道世界難題的,到了第六小節(jié),我們就看到了袁隆平在1970年,才剛剛發(fā)現一顆種子,中間經過了十年的時間,要想想對于一個人來說,你能有幾個十年呢?更何況在這十年當中,袁隆平可是一直在找尋適合栽培的種子啊,他一定吃盡了千辛萬苦!
另外一個孩子估計是受到了他的啟發(fā),說道:我也是聯(lián)系課文的前面來理解的,在文章的第二小節(jié),我們可以看到袁隆平以前一直是待在湖南安江農校做一名普通的教師,但是十年后,他卻是在海南的三亞發(fā)現了適合的種子,這兩個地方相隔的有多遠呀,這說明了袁隆平在這十年里,說不定是跑遍了祖國的很多地方,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至寶,我打心眼里敬佩他!
這兩個孩子的答案我特別欣賞,因為他們學會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課文的意思了,他們真棒!
《別了,“不列顛尼亞”》《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及練習
別了,“不列顛尼亞”》、《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二.教學重難點:
1、了解特寫的特點。
2、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3、理解典型事例對于表現人物形象的作用
4、理解細節(jié)描寫和運用數據的作用。
《別了,“不列顛尼亞”》
一、寫作背景:
香港回歸的背景:香港問題是歷史遺留的問題。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英國人的到來,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紀,英商來華進行鴉片貿易,賺取大筆財富,換取中國的白銀、絲綢、茶葉和香料。清廷擔心老百姓受到鴉片煙毒影響,決定禁止鴉片的進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強地位,不受滿清朝廷控制,因此導致鴉片戰(zhàn)爭(1840~1842年)的爆發(fā)。英國船堅炮利,中國戰(zhàn)敗。香港島就在1842年所簽訂的《南京條約》中,永久割讓給英國。1856年英法聯(lián)軍發(fā)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60年英國迫使清政府締結《北京條約》,永久割讓九龍半島尖端。1898年英國又乘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之機,逼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00多個島嶼,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滿。
鄧小平同志在接見時任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的時候,明確地表達了中國政府將收回香港主權的意愿,同時,這也是國家主權神圣不可侵犯的體現。
1997年7月1日零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在香港升起,經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終于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政府開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時刻,將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再現在讀者面前。
二、標題的理解:
1、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fā)表之時,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題。
2、以英國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象征英國在香港的統(tǒng)治。
3、“別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諷的口氣,表明這之中統(tǒng)治的結束。
三、需掌握的字的讀音:
níngjīngbóyǎnzhǔzhì
凝重紫荊停泊掩映世人矚目旗幟
四、研討課文:
1、找出本篇報道的導語部分和主體部分。
明確:(一)導語
這篇通訊的導語部分有三個重點。一個是點題,點明了英國國旗降落后,查爾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將乘坐“不列顛尼亞”號回國?!安涣蓄嵞醽啞碧枌⒆詈笸瓿山虞d英國王子和港督撤離的使命。這樣就賦予了“不列顛尼亞”號以象征意義。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飄揚了156年的英國米字旗即將下降,香港即將回歸。三是導語結束在時間上,為通訊主體部分的時間順序奠定基礎。
(二)主體
通訊主體部分采用的是時序結構與文學手法相結合的方式。時序結構的特點是按時間順序將事件的始末說清楚;文學手法則是在此基礎上增強文字表現力,增強可讀性。
2、文章按時間順序特寫了哪幾個場景?
明確:場景一: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
場景二:下午6點15分,在添馬艦軍營東面的廣場舉行象征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場景三: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國國旗升起;
場景四:零點40分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離開香港。
3、將文中表示時間的句子畫出來,看看這篇通訊是從什么角度,按什么順序把“香港回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記錄下來的
明確: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降下旗桿;
下午4點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車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
下午6點15分——距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東面的廣場——舉行“告別儀式”,查爾斯宣讀女王贈言;
下午7點45分——“威爾士親王”軍營旁——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鐘——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來臨的第一分鐘——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qū)升起;
1997年7月1日
零點40分——中國南海——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不列顛尼亞”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4、這篇特寫在報道新聞的事實時,還適當地運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請找出來并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明確:4、7、11段介紹了一些背景材料,這樣一來,就像電影中的閃回一樣,將歷史與現實用鏡頭方式交錯出現,不僅畫面很強,且突出了英國對香港156年統(tǒng)治的終結。歷史的回顧更強化了永不再來的意味。
5、第5段寫到“不列顛尼亞”號和紫荊花的細節(jié)有什么意義嗎?
明確: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日落儀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灣中的‘不列顛尼亞’號”,一是“紫荊花圖案”作為英國告別儀式的背景,標志著英國對中港150年來的殖民統(tǒng)治結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始。
6、最后一句“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明確:全文最后一句語言莊重而含蓄,有深刻含義。“從海上來”指當年不可一世的英國遠征軍強占了中國的領土,開始殖民統(tǒng)治?!皬暮I先ァ敝赣趁窠y(tǒng)治的結束。
7、把這篇通訊改寫成一篇新聞,你省略了哪些語言?體會一下這些語言的好處。
明確:“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等描述性的語言使描述對象生動、形象、可感?!澳┤胃鄱焦俑鎰e了這個曾居住過25任港督的庭院”……交待告別的細節(jié),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體清楚。
“蒙蒙細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氣狀況的實寫,但兩處用筆,寫出過程,對儀式的氣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對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寫,但在這里交代,對“告別”的儀式的氛圍起了點染的作用。
五、文章主旨:
這則通訊通過對香港回歸祖國這一歷史盛事的回顧,證明了只有國家的強大、民族的昌盛,我們才不會被別人欺辱,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閱讀與寫作上,要求學生了解消息及特寫性消息的特點。學習作者語言表達上的技巧。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寫作背景: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在北京,1953年畢業(yè)于西南農學院,畢業(yè)后一直從事農業(yè)教育及水稻雜交的研究。1980年~1981年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91年受聘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擔任首席顧問,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水稻雜交專家,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chuàng)者和帶頭人,為我國糧食生產和農業(yè)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2000年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方面,我們看到了國家以及國際組織給了袁隆平崇高的榮譽,另一方面,我們更應看到,袁隆平作為一名農業(yè)科學家,在進行農業(yè)科學試驗過程中所付出的巨大艱辛,幾十年如一日,執(zhí)著地進行科學實踐活動。這期間有來自于同行的懷疑,有來自于實驗失敗的苦痛,更有來自于社會的打擊,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更是受到史無前例的重創(chuàng)。但是,袁隆平仍然矢志不移地進行他的科學實驗,表現出一位科學家超人的素質和崇尚科學的品質。本則新聞正是集中表現了袁隆平的這種精神和品質。
二、課前熱身:
1、需掌握的字的讀音
xiānzhàoruǐfánzhíjìngshǐ
秈型籠罩雄蕊繁殖大相徑庭矢志不移
bōjiǎojiéyāngjiě
壇壇缽缽攪拌劫后余生秧苗兵不解甲
2、重點詞語解釋:
大相徑庭:比喻彼此相差太遠。徑,門外的小路。庭,堂外的院地。
劫后余生:遇上災難而僥幸活命。劫,災難。
矢志不移:立下志愿絕不改變。矢,發(fā)誓。
三、研討課文:
1、“聽了向福財的話,袁隆平心情很沉重。”袁隆平為什么心情沉重?
明確:因為他認為自己是教農作物栽培學和遺傳物種學的,沒有培育出適合山民種植的好稻種來,感到很慚愧,很自責。表現了他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培育雜交水稻最重要的困難是什么?袁隆平是怎樣解決的?
明確:水稻是一種花器很小的自花授粉作物,異花授粉十分不易。袁隆平提出通過“三系”來利用水稻雜種優(yōu)勢。
3、用課文中的數字說明雜交水稻對中國和世界的貢獻。
4、概括一下,課文中選取了哪些典型事例來展現人物形象的?
提示:作者在這兒選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來表現人物形象。如寫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財餓著肚子來回爬過四十公里山路換回稻種后,心情很沉重,從而開始思考“怎樣才能使人們不挨餓”的問題,表現出一個科學家的責任感。
5、本文是怎樣通過具體、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來反映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動的?
明確:文中寫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將劫后余生的四缽秧苗發(fā)展到四分秧田時,他“像慈母似的守護在秧田邊”;而當這四分秧田又被掃蕩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發(fā)現了僅有的“幾棵秧苗”時,他竟奮不顧身“把衣服一脫,‘撲通’一聲跳了下去”。這些細節(jié)描寫,把一個遭受苦難而又執(zhí)著追求理想、充滿獻身精神的科學家形象活脫脫地勾勒了出來,令人久久難忘。
6、多種表現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生動有力地解釋和深化主題。
四、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訊。用事實說話,報道了袁隆平在雜交水稻方面對中國和世界農業(yè)的卓越貢獻。通過生動的細節(jié),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一位純樸、實干、敬業(yè)、執(zhí)著的老科學家的形象,贊頌了袁隆平嚴謹認真、堅定執(zhí)著的科學態(tài)度和矢志不移、兢兢業(yè)業(yè)的科學精神。
五、新聞和通訊的主要區(qū)別是:
1、新聞中的事實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訊則要求通過具體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現實生活。
2、新聞敘述要簡潔、明快,篇幅短??;通訊則要有較細致的描寫,往往還含有作者的議論,一般篇幅比較長。
3、新聞的時效性比通訊更強。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25分鐘)
一、知識積累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旗幟()掩映()矚目()展拓()
冉冉升起()凝重()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錯別字,并改正。
(1)英國的告別儀式是30日下午在港島半山的港督府拉開緒幕的。()
(2)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稈。()
(3)英國國旗就要降下,中國國旗將飄揚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國管制既將告終。()
(4)將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3、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有記者問現代新加坡之父李光耀:“1997年之后香港將遭遇什么?”李光耀答道:“1998?!崩罟庖捳Z的言外之意是:。
4、下面句中加點成語使用不當的一項是()
A、為了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李老師工作非常勤奮,常常廢寢忘食。
B、只有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能取得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
C、我們必須以艱苦奮斗的精神,去實現全民夢寐以求的偉大理想。
D、他操作計算機非常熟練,已經達到了無所不為的程度。
5、本文按時間順序主要描寫了四個場景,請寫出文中表明時間和事件的標志性語言。
A、B、
C、D、
6、這篇課文是文學性很強的一則特寫,文中許多詞語運用得恰到好處而且富有深意,仔細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l)課文中“最后”一詞一共出現了多少次?認真找出來,并體會每一句中“最后”的含義。
(2)課文中有兩處打雙引號的詞,分別是“日落余音”和“日落儀式”,它們分別用來形容什么呢?用“日落”一詞,除了表明具體時間概念外,還有什么用意呢?與課文中其他用雙引號的地方相比較,學習雙引號的不同用法。
(3)仔細閱讀課文,體會一下,文中褒義詞、中性詞、貶義詞哪種用得最多?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4)課文的題目中“不列顛尼亞”是船的名字,作者僅僅是對一艘船告別嗎?體會這種寫法。
7、填空。
作者在寫到英方在告別儀式上降下英國國旗時說:“一百五六十年前,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占領了港島,在這里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這里作者運用的是的修辭手法,使用這一手法的作用是:。
8、課文的語言莊重而含蓄,全文最后一句“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有深刻的含義。
“從海上來”是指:;
“從海上去”是指:。
二、強化閱讀
在香港飄揚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這里降落后,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這是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時刻。
英國的告別儀式是30日下午在港島半山上的港督府拉開序幕的。在蒙蒙細雨中,末任港督告別這個曾居住過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點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根據傳統(tǒng),每一位港督離任時,都舉行降旗儀式。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4時40分,代表英國女王統(tǒng)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帶有皇家標記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了港督府。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個半世紀中,包括彭定康在內的許多港督曾對其進行過大規(guī)模改建、擴建和裝修。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歷史的陳跡。
9、用一句話概括選文第一段的大意。
10、“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歷史的陳跡?!闭埥Y合課文內容,體會這句話的深刻涵義。
【試題答案】
一、
1、略
2、(1)序(2)桿(3)治、即(4)幕
3、香港平穩(wěn)過渡。
4、D
5、A——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降下港督旗;B——晚上6時15分:軍營廣場降下英國國旗;C——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D——7月1日零點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6、(1)略
(2)分別用來形容降下港督旗幟時的號角聲和象征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英國歷史上被稱作“日不落帝國”,這里用“日落”一詞,含蓄地點明了英國對香港長達半世紀的殖民統(tǒng)治的結束。
(3)(4)略
7、對比,飽含對長達半世紀的殖民統(tǒng)治的結束的欣喜。
8、當年不可一世的英國遠征軍強占了中國的領土,開始殖民統(tǒng)治;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結束。
二、
9、英國將結束對香港長達半世紀的殖民統(tǒng)治。
10、香港被英國統(tǒng)治的歷史將結束,一切將成為歷史,就像港督府一樣成為歷史遺跡。
《雜交水稻之父》相關知識
1.水稻基因組草圖的意義
2002年4月5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的封面出現了中國云南紅河哈尼梯田。原來,這份世界權威學術期刊,以封面文章形式,登出了中國科學家繪出的關于水稻基因組草圖的論文。
《科學》雜志總編肯尼迪說:毫無疑問,中國基因組學研究已達到世界水平。破譯世界上最重要的農作物水稻的遺傳密碼,將加速改進農作物的營養(yǎng)、產量和可持續(xù)農業(yè)的發(fā)展,以滿足世界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從近期應用和改進人類福利方面來說,水稻基因組草圖也許比人類基因組草圖還要有意義。
2.水稻基因比人多但并不比人聰明
酵母有4000多個基因、人類有3萬到4萬個基因,而我國科學家發(fā)現,水稻竟有4.6萬至5.5萬個基因。中國科學家的研究著實讓人們吃了一驚:作為低等生物的水稻,基因數目竟然比萬物之靈的人還多。那為什么比我們低等許多的水稻卻比我們的基因要多呢?
專家解釋說,雖然水稻的基因總數要比人類多,但是這并不表明水稻比人類要進步。在進化歷史上,人類無疑是最智慧的生物。打個比方,人類的基因就好像一把多功能的瑞士軍刀,它可以讓你用一個基因干很多不同的事;如果你沒有瑞士軍刀,那你只能在口袋里攜帶一大堆工具,就像水稻基因那樣。
3.草圖用處何在?
民以食為天,正如專家們所說,繪出水稻基因草圖最大的貢獻在于世界糧食安全,它會成為提高糧食生產的利器。
水稻基因組的價值,不僅在于水稻是人類的主食之一、地球上最重要的谷物,還在于它是研究玉米、小麥、大麥、高粱和甘蔗等其他作物的理想模型。它為科學家們識別抗病等基因、分析基因功能,并進而改良物種、甚至改進其他谷物的生產提供了可能。
《雜交水稻之父》教案之二
教學要求:
1、能自己讀懂課文,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2、理解課文中某些詞語的意思。
3、能從課文中感受到袁隆平搞科學研究的奉獻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了解袁隆平的研究作出的巨大貢獻。
教學難點:能從袁隆平的具體事跡談自己的感受。
教具準備:小黑板。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概括介紹袁隆平的生平事跡)
二、進行新課
1、初讀課文
2、小組討論
3、討論回答:
a、袁隆平為什么決心攻克人工雜交水稻這一世界難題?
b、袁隆平為了研究付出了怎樣的艱辛和努力?
c、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樣的巨大貢獻?
4、回答問題。
5、給課文分段,并寫段意。
三、總結
四、作業(yè)
談學后的體會
五、教學后記
《雜交水稻之父》教案之三
教學目標
自學課文,了解袁隆平敢于創(chuàng)新,經過細致、艱苦的科學研究,歷經失敗和磨難,終于取得大面積栽種水稻的成功的歷程,學習其身上不畏艱難、執(zhí)著追求的可貴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具準備及輔助活動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最高科學技術獎及袁隆平的生平事跡
作業(yè)設計、安排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了解概況
1、自讀課文,讀通課文,并對課文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2、討論交流。
3、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二、抓住全文,指導讀懂
1、分清課文層次
學習第二段
1、袁隆平為什么決心攻克人工雜交水稻這一世界難題?
閱讀第二三自然段解決問題
2、袁隆平為此付出了怎樣的艱辛和努力?
閱讀三、四、五、六自然段,找出有關語句。
想像當時的情景,如何艱苦,如何細致等,指導朗讀。
3、默讀第六自然段。
找出這部分內容里的幾個有關數字,從中體會到什么?感受袁隆平經受的無數次失敗
4、自讀七、八自然段。
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樣的巨大貢獻?
三、總結全文
1、為什么稱袁隆平為雜交水稻之父?
2、為什么本文以雜交水稻之父為題?
3、袁隆平為什么能取得成功?
教后感:
這篇文章淺顯易懂,在閱讀中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組塊要大,讓學生談課文中最深的感受,不必逐字逐句去理解,學生愿意談哪一方成就談哪一方面。可以結合朗讀、想象說話、算算帳等各種學習活動,讓學生去體驗、感悟。
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第8課《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同步練習
內容預覽:
語文版八上第8課《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當堂訓練(含答案)
一、積累運用,我最棒!
1.你能準確讀出下列加點的字嗎?
秈米()雄蕊()豐碩()頒發(fā)()秧苗()衣缽()
2.你能補全下列詞語嗎?
夜不能()()后余生大相()庭
()成名就披掛上()()志不移
3.下列句子,依次填入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愿一切生命不至于因①在石縫間而凄凄切切。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在我的心頭②。
笑是一種個人的創(chuàng)造,也是一種集體生活感情③的表現。
A.①飄落②蕩漾③融洽
B.①飄飛②游蕩③融會
C.①飄揚②浪蕩③融化
D.①飄蕩②蕩漾③融通
4.下列句子中加點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A.10級四班班長陳娜學習好,工作好,人品好,在班級同學中德高望重。
B.進入九年級以來,我們班的好多同學都比以前更加苦心孤詣的學習,很多同學的成績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C.比起貝殼里的生命來,我在這世間停留的時間也算長的了,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茍。
D.在一次數學考試中,他做一道選擇題足足花了半個小時才完成,真是小題大做。
5.填空。
本文是一篇________,用_______說話,報道了袁隆平在_______水稻方面對中國和世界的卓越貢獻,贊揚了他____________的精神。
6.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前面高聳的斷橋便是整個圓明園唯一完好的遺橋了。
B.在這里我們所要展開給讀者看的乃是過去十多年生活的。
C.笑,是人們心情愉快的表現,對于健康是有益的。
D.成熟的荔枝大多數都是深紅色或紫色。
7.下列句子,排列順序正確的一項是()
①《家》已經盡了它的歷史的任務了。
②我沒法掩飾二十二年前自己的缺點。
③這次人民文學出版社重印《家》的時候,我本想重寫這本小說。
④而且我還想用我以后的精力來寫新的東西。
⑤可是我終于放棄了這個企圖。
A.③⑤②④①B.①②④③⑤C.③②⑤①④D.①③⑤②④
8.下面句子的橫線上應填入的恰當的一項是()
我快樂,因為我喜歡幻想。所有的石頭上都開滿了花朵,______,幻想已如此豐茂,我有什么理由感到沉重和悲哀呢?
A.荒蕪處都長忙了無數的植物
B.無數的植物都長滿在荒蕪處
C.植物都長滿在所有的荒蕪處
D.所有的荒蕪處都長滿了植物
9.仿照例句,發(fā)揮想象,在下列橫線上把句子補充完整,每句補寫部分不得超10個字。(任選兩句作答)事業(yè)說:人生就是建筑歷史的一塊磚石.友誼說:人生就是幫助別人攀登的階梯。
奮斗說:人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勤勞說:人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困難說:人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挫折說:人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分析,我能行!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節(jié)選)
①聽了向富財的話,袁隆平的心情很沉重。他是教農作物栽培學和遺傳學的,但沒有培育出適合山民種植的好稻種來。向福財為換良種,餓著肚子爬高高的八面山,一個來回就是四十公里??!
②怎樣才能使人們不挨餓呢?袁隆平為此深深思索和不安了。
③袁隆平回到學校,借書買書,讀書抄書,開始了它的科學實驗。
④他先從旱糧作物起步,研究來研究去,收效甚微。從1964年起,他轉向了研究水稻。因為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產稻國之一,水稻種植面積為播種面積的三分之一,水稻產量占糧食產量的百分之四十。從國際上看,全世界約有一半人口以大米為主要糧食,有九十個國家種植水稻。這就是說,進行水稻的研究還具有世界意義。
10.袁隆平聽了農民向福財的一番話,心情為什么就沉重起來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②段中的問句有什么作用?袁隆平為什么會不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袁隆平為什么會轉向了水稻研究?請用文中的一句話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動手寫作,我可以!
根據提示,按要求作文。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訊,模仿課文寫一篇文章,報道你身邊的優(yōu)秀人物。
請以我熟悉的一個人為題,寫一篇作文。
參考答案
1.xiānruǐshubānyāngbō
2.寐劫徑功陣矢
3.A
4.C
5.人物通迅、事實、雜交、嚴謹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學精神。
6.C7.A8.D
9.奮斗說:人生就是與風浪搏斗的那雙槳。勤勞說:人生就是耕耘大自然的老黃牛。困難說:人生就是那在暗礁中行進的船。挫折說:人生就是那條坎坷曲折的山路。
10這是因為袁隆平覺得自己是教農作物栽培學和遺傳學的,但沒有培育出適合山民種植的好稻種來,而是人們還在挨餓,所以內心充滿歉疚。
11.文句表現了袁隆平的深深思考,從表現手法上能引起讀者注意。不安表現了他高度的責任感。
12.他先從旱糧作物起步,研究來研究去,收效甚微。
《雜交水稻之父》教案之一
教學目的
1.了解袁隆平為科學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和奉獻的精神,感受他的可親可敬。
2.閱讀課文,學會加小標題。
教學重難點
了解課文內容,學習以抓主要內容加小標題的方法。
教學準備
師生:搜集袁隆平的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中國的萬里長城是世界聞名的奇跡,可是,另外一個奇跡卻少有人知。你們知道是什么嗎?那就是我們僅用了占世界7%的耕地,養(yǎng)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了全世界。
這偉大的奇跡是怎樣實現的呢?這完全依靠袁隆平為科學事業(yè)的認真奉獻、執(zhí)著追求。為此,國家重獎了他。他是怎么獲得如此殊榮的呢?我們今天就來學一學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的故事。引出課題,板書、齊讀課題。
二、交流資料,初步了解袁隆平
你們課前搜集了袁隆平爺爺的相關資料,現在分小組交流。說說通過這些資料,你對袁隆平有哪些初步的了解。(給時間讓學生充分交流)
三、自由讀文,運用抓住中心句閱讀課文的讀書方法讀懂課文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什么?文中哪一句最能概括課文的內容,體現文章的思想?請用筆勾畫出來,多讀幾遍,并寫出自己的體會。
2.交流讀文后的收獲。
教師出示主要問題:袁隆平為什么學農?雜交水稻是如何培育成功的?為什么說袁隆平還是一位可親可敬的長者?文章分為三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請找出來做上記號。(讓學生圍繞主要問題和中心句進行交流,感受圍繞中心句展開描述,使文章條理清晰的寫作特點)
3.結合閱讀感受和搜集的資料,說說你心目中的袁隆平爺爺是怎樣的一個人?
只要學生言之有理,言之成理,教師就給以鼓勵。對于說得特別好的要及時給予表揚。
4你們能不能自己概括一下,試著給每個部分加上一個小標題。
(1)教師提示學生,小標題要能反映這個部分的主要內容,并且盡量簡潔明了。
(2)學生自己練習。
在學生練習加小標題的時候,他們可能不那么盡如人意,教師要多引導,讓學生一次一次比較,在反復的練習和比較中逐漸懂得加小標題的方法和技巧?;蛘咦層欣щy的學生以縮句的方式進行,以達到減緩坡度、降低難度的目的。
(3)全班交流,教師小結。
5.創(chuàng)設情境,結合搜集的資料和錄像,再次深入感受袁爺爺的偉大和可親可敬。
播放袁爺爺領獎的現場錄像,展示當時新聞和媒體對袁爺爺的高度評價和贊譽,讓學生受到教育,受到鼓舞,激發(fā)他們?yōu)榭茖W獻身的激情和自豪感。隨后話鋒一轉:有人說袁隆平不過是種出了幾株水稻,不配受到這么高的贊譽,對此你怎么看?在學生暢所欲言之后,教師有意讓學生聯(lián)系我國60年代自然災害的資料,以及袁隆平培植雜交水稻的艱辛過程,引導學生感受袁隆平的偉大。
6.回顧全文,指導朗讀。
袁隆平爺爺多么偉大,相信大家的心里一定充盈著對他深深的敬仰與欽佩,請大家把這種感情融入朗讀中吧,選擇你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
四、拓展練習
學了本文,聯(lián)系生活學習實際,你認為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學習和生活?
五、回顧全文,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全文
附:板書設計
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大科學家
追求農業(yè)高產
改良水稻品種
可親可敬的長者
愛好廣泛
語文版《別了,“不列顛尼亞”》《雜交水稻之父
《別了,“不列顛尼亞”》、《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二.教學重難點:
1、了解特寫的特點。
2、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3、理解典型事例對于表現人物形象的作用
4、理解細節(jié)描寫和運用數據的作用。
《別了,“不列顛尼亞”》
一、寫作背景:
香港回歸的背景:香港問題是歷史遺留的問題。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英國人的到來,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紀,英商來華進行鴉片貿易,賺取大筆財富,換取中國的白銀、絲綢、茶葉和香料。清廷擔心老百姓受到鴉片煙毒影響,決定禁止鴉片的進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強地位,不受滿清朝廷控制,因此導致鴉片戰(zhàn)爭(1840~1842年)的爆發(fā)。英國船堅炮利,中國戰(zhàn)敗。香港島就在1842年所簽訂的《南京條約》中,永久割讓給英國。1856年英法聯(lián)軍發(fā)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60年英國迫使清政府締結《北京條約》,永久割讓九龍半島尖端。1898年英國又乘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之機,逼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00多個島嶼,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滿。
鄧小平同志在接見時任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的時候,明確地表達了中國政府將收回香港主權的意愿,同時,這也是國家主權神圣不可侵犯的體現。
1997年7月1日零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在香港升起,經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終于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政府開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時刻,將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再現在讀者面前。
二、標題的理解:
1、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fā)表之時,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題。
2、以英國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象征英國在香港的統(tǒng)治。
3、“別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諷的口氣,表明這之中統(tǒng)治的結束。
三、需掌握的字的讀音:
níngjīngbóyǎnzhǔzhì
凝重紫荊停泊掩映世人矚目旗幟
四、研討課文:
1、找出本篇報道的導語部分和主體部分。
明確:(一)導語
這篇通訊的導語部分有三個重點。一個是點題,點明了英國國旗降落后,查爾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將乘坐“不列顛尼亞”號回國。“不列顛尼亞”號將最后完成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撤離的使命。這樣就賦予了“不列顛尼亞”號以象征意義。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飄揚了156年的英國米字旗即將下降,香港即將回歸。三是導語結束在時間上,為通訊主體部分的時間順序奠定基礎。
(二)主體
通訊主體部分采用的是時序結構與文學手法相結合的方式。時序結構的特點是按時間順序將事件的始末說清楚;文學手法則是在此基礎上增強文字表現力,增強可讀性。
2、文章按時間順序特寫了哪幾個場景?
明確:場景一: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
場景二:下午6點15分,在添馬艦軍營東面的廣場舉行象征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場景三: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國國旗升起;
場景四:零點40分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離開香港。
3、將文中表示時間的句子畫出來,看看這篇通訊是從什么角度,按什么順序把“香港回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記錄下來的
明確: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降下旗桿;
下午4點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車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
下午6點15分——距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東面的廣場——舉行“告別儀式”,查爾斯宣讀女王贈言;
下午7點45分——“威爾士親王”軍營旁——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鐘——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來臨的第一分鐘——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qū)升起;
1997年7月1日
零點40分——中國南?!闋査购团矶档巧稀安涣蓄嵞醽啞?,“不列顛尼亞”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4、這篇特寫在報道新聞的事實時,還適當地運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請找出來并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明確:4、7、11段介紹了一些背景材料,這樣一來,就像電影中的閃回一樣,將歷史與現實用鏡頭方式交錯出現,不僅畫面很強,且突出了英國對香港156年統(tǒng)治的終結。歷史的回顧更強化了永不再來的意味。
5、第5段寫到“不列顛尼亞”號和紫荊花的細節(jié)有什么意義嗎?
明確: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日落儀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灣中的‘不列顛尼亞’號”,一是“紫荊花圖案”作為英國告別儀式的背景,標志著英國對中港150年來的殖民統(tǒng)治結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始。
6、最后一句“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明確:全文最后一句語言莊重而含蓄,有深刻含義?!皬暮I蟻怼敝府斈瓴豢梢皇赖挠h征軍強占了中國的領土,開始殖民統(tǒng)治?!皬暮I先ァ敝赣趁窠y(tǒng)治的結束。
7、把這篇通訊改寫成一篇新聞,你省略了哪些語言?體會一下這些語言的好處。
明確:“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等描述性的語言使描述對象生動、形象、可感?!澳┤胃鄱焦俑鎰e了這個曾居住過25任港督的庭院”……交待告別的細節(jié),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體清楚。
“蒙蒙細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氣狀況的實寫,但兩處用筆,寫出過程,對儀式的氣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對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寫,但在這里交代,對“告別”的儀式的氛圍起了點染的作用。
五、文章主旨:
這則通訊通過對香港回歸祖國這一歷史盛事的回顧,證明了只有國家的強大、民族的昌盛,我們才不會被別人欺辱,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閱讀與寫作上,要求學生了解消息及特寫性消息的特點。學習作者語言表達上的技巧。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寫作背景: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在北京,1953年畢業(yè)于西南農學院,畢業(yè)后一直從事農業(yè)教育及水稻雜交的研究。1980年~1981年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91年受聘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擔任首席顧問,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水稻雜交專家,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chuàng)者和帶頭人,為我國糧食生產和農業(yè)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2000年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方面,我們看到了國家以及國際組織給了袁隆平崇高的榮譽,另一方面,我們更應看到,袁隆平作為一名農業(yè)科學家,在進行農業(yè)科學試驗過程中所付出的巨大艱辛,幾十年如一日,執(zhí)著地進行科學實踐活動。這期間有來自于同行的懷疑,有來自于實驗失敗的苦痛,更有來自于社會的打擊,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更是受到史無前例的重創(chuàng)。但是,袁隆平仍然矢志不移地進行他的科學實驗,表現出一位科學家超人的素質和崇尚科學的品質。本則新聞正是集中表現了袁隆平的這種精神和品質。
二、課前熱身:
1、需掌握的字的讀音
xiānzhàoruǐfánzhíjìngshǐ
秈型籠罩雄蕊繁殖大相徑庭矢志不移
bōjiǎojiéyāngjiě
壇壇缽缽攪拌劫后余生秧苗兵不解甲
2、重點詞語解釋:
大相徑庭:比喻彼此相差太遠。徑,門外的小路。庭,堂外的院地。
劫后余生:遇上災難而僥幸活命。劫,災難。
矢志不移:立下志愿絕不改變。矢,發(fā)誓。
三、研討課文:
1、“聽了向福財的話,袁隆平心情很沉重。”袁隆平為什么心情沉重?
明確:因為他認為自己是教農作物栽培學和遺傳物種學的,沒有培育出適合山民種植的好稻種來,感到很慚愧,很自責。表現了他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培育雜交水稻最重要的困難是什么?袁隆平是怎樣解決的?
明確:水稻是一種花器很小的自花授粉作物,異花授粉十分不易。袁隆平提出通過“三系”來利用水稻雜種優(yōu)勢。
3、用課文中的數字說明雜交水稻對中國和世界的貢獻。
4、概括一下,課文中選取了哪些典型事例來展現人物形象的?
提示:作者在這兒選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來表現人物形象。如寫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財餓著肚子來回爬過四十公里山路換回稻種后,心情很沉重,從而開始思考“怎樣才能使人們不挨餓”的問題,表現出一個科學家的責任感。
5、本文是怎樣通過具體、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來反映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動的?
明確:文中寫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將劫后余生的四缽秧苗發(fā)展到四分秧田時,他“像慈母似的守護在秧田邊”;而當這四分秧田又被掃蕩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發(fā)現了僅有的“幾棵秧苗”時,他竟奮不顧身“把衣服一脫,‘撲通’一聲跳了下去”。這些細節(jié)描寫,把一個遭受苦難而又執(zhí)著追求理想、充滿獻身精神的科學家形象活脫脫地勾勒了出來,令人久久難忘。
6、多種表現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生動有力地解釋和深化主題。
四、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訊。用事實說話,報道了袁隆平在雜交水稻方面對中國和世界農業(yè)的卓越貢獻。通過生動的細節(jié),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一位純樸、實干、敬業(yè)、執(zhí)著的老科學家的形象,贊頌了袁隆平嚴謹認真、堅定執(zhí)著的科學態(tài)度和矢志不移、兢兢業(yè)業(yè)的科學精神。
五、新聞和通訊的主要區(qū)別是:
1、新聞中的事實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訊則要求通過具體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現實生活。
2、新聞敘述要簡潔、明快,篇幅短小;通訊則要有較細致的描寫,往往還含有作者的議論,一般篇幅比較長。
3、新聞的時效性比通訊更強。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25分鐘)
一、知識積累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旗幟()掩映()矚目()展拓()
冉冉升起()凝重()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錯別字,并改正。
(1)英國的告別儀式是30日下午在港島半山的港督府拉開緒幕的。()
(2)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稈。()
(3)英國國旗就要降下,中國國旗將飄揚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國管制既將告終。()
(4)將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3、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有記者問現代新加坡之父李光耀:“1997年之后香港將遭遇什么?”李光耀答道:“1998。”李光耀話語的言外之意是:。
4、下面句中加點成語使用不當的一項是()
A、為了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李老師工作非常勤奮,常常廢寢忘食。
B、只有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能取得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
C、我們必須以艱苦奮斗的精神,去實現全民夢寐以求的偉大理想。
D、他操作計算機非常熟練,已經達到了無所不為的程度。
5、本文按時間順序主要描寫了四個場景,請寫出文中表明時間和事件的標志性語言。
A、B、
C、D、
6、這篇課文是文學性很強的一則特寫,文中許多詞語運用得恰到好處而且富有深意,仔細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l)課文中“最后”一詞一共出現了多少次?認真找出來,并體會每一句中“最后”的含義。
(2)課文中有兩處打雙引號的詞,分別是“日落余音”和“日落儀式”,它們分別用來形容什么呢?用“日落”一詞,除了表明具體時間概念外,還有什么用意呢?與課文中其他用雙引號的地方相比較,學習雙引號的不同用法。
(3)仔細閱讀課文,體會一下,文中褒義詞、中性詞、貶義詞哪種用得最多?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4)課文的題目中“不列顛尼亞”是船的名字,作者僅僅是對一艘船告別嗎?體會這種寫法。
7、填空。
作者在寫到英方在告別儀式上降下英國國旗時說:“一百五六十年前,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占領了港島,在這里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边@里作者運用的是的修辭手法,使用這一手法的作用是:。
8、課文的語言莊重而含蓄,全文最后一句“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有深刻的含義。
“從海上來”是指:;
“從海上去”是指:。
二、強化閱讀
在香港飄揚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這里降落后,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這是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時刻。
英國的告別儀式是30日下午在港島半山上的港督府拉開序幕的。在蒙蒙細雨中,末任港督告別這個曾居住過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點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根據傳統(tǒng),每一位港督離任時,都舉行降旗儀式。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4時40分,代表英國女王統(tǒng)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帶有皇家標記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了港督府。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個半世紀中,包括彭定康在內的許多港督曾對其進行過大規(guī)模改建、擴建和裝修。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歷史的陳跡。
9、用一句話概括選文第一段的大意。
10、“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歷史的陳跡。”請結合課文內容,體會這句話的深刻涵義。
【試題答案】
一、
1、略
2、(1)序(2)桿(3)治、即(4)幕
3、香港平穩(wěn)過渡。
4、D
5、A——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降下港督旗;B——晚上6時15分:軍營廣場降下英國國旗;C——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D——7月1日零點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6、(1)略
(2)分別用來形容降下港督旗幟時的號角聲和象征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英國歷史上被稱作“日不落帝國”,這里用“日落”一詞,含蓄地點明了英國對香港長達半世紀的殖民統(tǒng)治的結束。
(3)(4)略
7、對比,飽含對長達半世紀的殖民統(tǒng)治的結束的欣喜。
8、當年不可一世的英國遠征軍強占了中國的領土,開始殖民統(tǒng)治;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結束。
二、
9、英國將結束對香港長達半世紀的殖民統(tǒng)治。
10、香港被英國統(tǒng)治的歷史將結束,一切將成為歷史,就像港督府一樣成為歷史遺跡。
初一年級上冊語文期中復習輔導訓練之《古代寓言二則》
身為一位人名教師,我們要給學生一個優(yōu)質的課堂。為了不消耗上課時間,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在上課時遇到各種教學問題都能夠快速解決,你知道怎樣才制作一份學生愛聽的教案嗎?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一年級上冊語文期中復習輔導訓練之《古代寓言二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來閱讀。
想要學好語文,一定要多做練習,以下所介紹的初一年級上冊語文期中復習輔導訓練,主要是針對每一單元學過的知識來鞏固自己所學過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閱讀下面的課內評估語段,回答問題。
甲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p>
乙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敝壑?,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遽契..其舟()()
2.區(qū)別下列加點的詞不同的意義。
①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②先自.度其足()其劍自.舟中墜于水()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3.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而忘操.之(2)及.返
(3)遂.不得履.(4)遽契..其舟
(5)何不試之以.足(6)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4.翻譯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寧信度,無自信也。
④是吾劍之所從墜。
⑤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5.找出甲文中兩個通假字。
(1)通(2)通
6.給甲文擬個標題,并說說這個寓言諷刺了什么樣的人?
7.乙文中那個楚國人能找到他的劍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現在是不是覺得學期學習很簡單啊,希望這篇初一年級上冊語文期中復習輔導訓練可以幫助到大家。努力哦!
二年級語文上冊期中復習資料:動物過冬
二年級語文上冊期中復習資料:動物過冬
原文
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是好朋友。它們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過得很快樂。
秋風刮起來了,天氣漸漸涼了。一天,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到一起商量過冬的事。
燕子說:“冬天快要來了,蟲子也快沒啦。我要飛到南方去,那兒暖和,還有很多蟲子。等明年春暖花開的時候,我再飛回來?!?/p>
燕子接著問小青蛙:“青蛙哥哥,你不是也吃蟲子嗎?可你不會飛,怎么到南方去呢?”
小青蛙說:“我不到南方去,就在這里過冬。我準備吃得飽飽的,過兩天鉆到泥土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覺。等到來年春天,再出來找蟲子吃?!?/p>
燕子又問小蜜蜂:“蜜蜂妹妹,冬天地上都是冰雪,沒有鮮花,你怎么生活呢?”
小蜜蜂說:“我早就采了很多蜜,藏在蜂巢里,夠吃上一個冬天的?!?/p>
它們商量好了,約定第二年春天還在這里相見。
字詞
青蛙、燕子、蜜蜂、跳舞、暖和、冰雪、蜜蜂、蜂巢、商量、相見
句子
燕子說:“冬天快要來了,蟲子也快沒啦。我要飛到南方去,那兒暖和,還有很多蟲子。等明年春暖花開的時候,我再飛回來?!?/p>
小青蛙說:“我不到南方去,就在這里過冬。我準備吃得飽飽的,過兩天鉆到泥土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覺。等到來年春天,再出來找蟲子吃?!?/p>
燕子又問小蜜蜂:“蜜蜂妹妹,冬天地上都是冰雪,沒有鮮花,你怎么生活呢?”
練習題
一、看拼音寫詞語。
ɡuòdōnɡyànzishuìjiàoshūfushùlíndōnɡm(xù)iánliánɡshizhōuwéinuǎnnuǎnhuohuo
二、給加點的字注音。
安靜睡覺舒服糧食
三、讀課文,填空。
1.燕子、杜鵑、黃鸝它們到_________去過冬,明年________才回來。
2.喜鵲把窩墊得________的,就在北方過冬。
3.青蛙要________了,整個冬天都________,不________也不________。明年春天再出來。
4.螞蟻準備好過冬的________,在________過冬。
二年級語文上冊期中復習資料:清清的溪水
二年級語文上冊期中復習資料:清清的溪水
原文
小兔的家門前,有一條清清的小溪,溪水又涼又甜。
一場雨過后,溪水突然變黃了。這是怎么回事呢?
小兔沿著小溪,朝上游走去。他遠遠望見大象和棕熊正在拔樹。走近一看,一片小樹林快被他們拔光了。
小兔跑過去,大聲喊:“喂,別拔啦!你們?yōu)槭裁窗螛渫?”
大象和棕熊停下來,說:“這兩天我們在比賽,看誰的力氣大,還沒分出勝負呢。”
“比力氣?你們毀掉了樹林,也毀了小溪!”小兔氣憤地說。
大象和棕熊互相看看,不解地問:“這和小溪有什么關系?”
“這么多樹被你們拔掉了,雨水把泥土都沖進小溪里啦!不信,你們去看看?!毙⊥蒙鷼獾卣f。
大象走到小溪邊,伸出長鼻子吸水,泥沙一下子把鼻孔堵住了。棕熊跳進小溪,想洗個澡,可是越洗身上越臟。原來,往日清清的溪水變成渾渾吧的了。
大象和棕熊知道自己錯了,立刻行動起來。棕熊刨坑,大象栽樹;棕熊培土,大象澆水……他們倆重新把一棵棵樹栽好。
過了幾天,溪水又變清了,歡快地唱著歌向前流去。
字詞
小溪、棕熊、拔光、比賽、勝負、樹林、氣憤、鼻孔、刨坑、澆水、栽好、歡快
句子
小兔沿著小溪,朝上游走去。他遠遠望見大象和棕熊正在拔樹。走近一看,一片小樹林快被他們拔光了。
大象和棕熊停下來,說:“這兩天我們在比賽,看誰的力氣大,還沒分出勝負呢?!?/p>
大象走到小溪邊,伸出長鼻子吸水,泥沙一下子把鼻孔堵住了。棕熊跳進小溪,想洗個澡,可是越洗身上越臟。原來,往日清清的溪水變成渾渾吧的了。
大象和棕熊知道自己錯了,立刻行動起來。棕熊刨坑,大象栽樹;棕熊培土,大象澆水……他們倆重新把一棵棵樹栽好。
練習題
一、看拼音寫詞語。
shànɡyóulìqibùjiěnítǔhuānkuàiyězhūqīnɡqīnɡchónɡxīnhúnhúnpáokēnɡɡuānxìshēnɡqìxínɡdònɡzhīdaozāishùníshābáshùpéitǔjiāoshuǐ
二、在下列括號中填上合適的詞。
一條()一場()一片()一棵()清清的()可愛的()動聽的()用力地()
三、選字填空。
近進由游
1.小明離終點越來越()了。
2.他走()自己的房間開始寫作業(yè)。
3.小兔沿著小溪朝上()走去。
4.這次()同學們民主選舉班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