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26第一單元“認識自我”教案。
第一單元“認識自我”教案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方法論,做好高中新階段學習的思想準備。
2、結合各課特點,學習議論文、散文的一般寫法。
3、學習語言。
4、教法上注意:
①整體感知,揣摩語言;
②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③篩選信息,概括要點;
④研究探討,轉化能力。
⑤適用343教學法。
*單元導語
討論:1、為什么“認識自我”是世上最大的難題?用書上的話回答。
2、為什么說“高中時期是確立自我意識最為關鍵的階段”?
*參考閱讀
第一課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
朱光潛
一、作者:朱光潛,現(xiàn)當代美學家和文藝理論家。主要著作:《文藝心理學》、《談美》、《西方美學史》、《悲劇心理學》等。
二、詞語:
洗練渣滓zhāzǐ惰性叨tāo天之幸附麗瑣屑xiè席不暇暖奔波勞碌長沮jǜ桀jié溺nì退隱躬耕夤yín緣幸進因循茍且貪污淫佚yì窮究隨俗浮沉蹶jué倒
補充詞解:
瑣屑:瑣碎細小。
席不暇暖:座位還沒有坐熱就走了。形容忙得很。
退隱躬耕:辭官隱居,親自耕田。
窮究:徹底追究。
隨俗浮沉:隨著世俗上升或下降。
蹶倒:跌倒;受挫。
三、學習研討:
(一)自讀課文一遍,劃下生字詞。
(二)思考探究:
1、作者從自己學作詩填詞的失敗中得到什么感悟?
——第六頁倒數(shù)第7行――第七頁第五行(集體朗讀)。
歸納成兩點:
①“我的毛病確是在沒有下過力……只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徑走?!?br>
②“在立身處世的任何方面,貪懶取巧都不會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br>
2、全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在立身處世的任何方面,貪懶取巧都不會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br>
(集體朗讀)
3、“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在文中的寓意是什么?
——人要敢于追求,敢于克服困難,艱苦奮斗,才能取得成功,才能體現(xiàn)生命的價值。
4、為什么人應該“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
——第9頁第二自然段。(集體朗讀)
5、作者認為,人如果“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徑走”,就會“失去最高生命的價值”。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試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參看第7頁倒數(shù)第二自然段。(集體朗讀,回答)
6、全文可分幾個部分?第二部分可分幾層?每層大意是什么?(寫出來)
——第一部分:由填詞一事引出中心論點。
——第二部分:從理論上和事實上論證中心論點。
①從理論上論證(人不是動物,應不為抵抗力所阻);
②舉兩個事實論證(人必須克服惰性);
③聯(lián)系實際,從反面(某學生因懶而墮落)論證;
④上升到民族高度論證,深化了主題。
——第三部分:結論。提出希望。
7、一共舉了幾個例子?這幾個例子在類型上有什么不同?
——四個。自己;凡人;偉人和隱士;反面。
8、作者將孔子與長沮桀溺比照著寫,有何用意?
——意在說明選擇的路徑不同,人生的結果也不一樣。偉大人物之所以能有偉大成就,就在于他肯向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
9、舉例證明倒數(shù)第二自然段的觀點。
四、小結:學習了本課后,你對“認識自己”有了什么新的體會?
----提示:重點在題目的寓意(即主題),結合本單元的學習目的。
五、練習:
1、評析漫畫《決心》,寫一篇小作文。(見第二頁)
2、抄寫生字詞,并翻譯孔子和孟子的話。
3、預習第二課。
延伸閱讀
復習, 第一單元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作為教師就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制定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幫助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容。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復習, 第一單元》,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復習教學設計第一單元1.隋朝大運河
①了解隋朝大運河的目的和條件。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的經濟有了顯著發(fā)展,尤其是會稽郡(今浙江紹興一帶),成為江南最富庶的地區(qū)。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經濟雖然發(fā)展較快,但兩京和邊防軍所需的糧食相當多,需要江淮地區(qū)供應。陸路運輸,速度慢,運量小,費用大,無法滿足北方的需要。開通運河,利用水利運輸,成為當時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從政治上看,隋政府為加強對東北和江南地區(qū)的控制,也需要開通一條南北向的大運河。隋煬帝個人,也抱有開運河乘龍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時候,隋朝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fā)展,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糧食、布帛和財富。這就為開通運河提供了足夠的物質條件。
②大運河的地位和作用:隋朝大運河是世界上偉大工程之一。大運河的長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寬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力。和我國古老的長城一樣,大運河千百年來飲譽世界。運河開通以后,“商旅往返,船乘不絕”。唐朝文學家皮日休說,運河“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皮子文藪·汴河銘》)他還在《汴河懷古》一詩里贊頌這條大運河說:“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運河的開通,還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fā)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榮起來。另外,運河的開通,對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中央集權,也起了促進作用。
2.“貞觀之治”
這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為我國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主要業(yè)績。參見前面的導引部分。
3.“開元盛世”
要知道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年號叫開元,政治比較安定,經濟繁榮發(fā)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4.農業(yè)生產工具的改進、絲織業(yè)和陶瓷業(yè)的發(fā)展、唐都長安的地位與繁榮
生產工具的改進從兩方面掌握:典轅犁、筒車、絲織業(yè)和陶瓷業(yè)的發(fā)展,重點掌握唐三彩的制造,唐都長安不僅是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且也是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
5.回紇、吐蕃及其與唐的關系
“回紇”是團結、聯(lián)合、協(xié)助的意思。公元788年,自請改漢字譯音為“回鶻”,鶻是一種兇猛的鳥,“回鶻”含有“回旋輕捷如鶻”的意思?;丶v長期過著游牧生活,《新唐書》、們日唐書》都說回紇‘‘居無恒所,隨水草流移,善騎射”?!顿Y治通鑒》說:“初,回紇風俗樸厚,君臣之等不甚異,故眾志專一,勁健無敵?!币陨喜牧险f明回紇人風俗樸厚,安史之亂以前內部矛盾并不尖銳,崇尚勇敢,改名回鶻也可反映出來。
①唐與回紇的關系:政治上:回紇汗國存在96年共13名可汗,其中12名接受了唐朝冊封,安史之亂時回紇兩次出兵援助唐政府,自758年唐肅宗的幼女寧國公主出嫁回紇可汗開始,唐朝前后三次將公主(寧國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嫁給回紇可汗?;丶v吸取自匈奴以至突厥失敗的教訓,知道和好比戰(zhàn)爭有利,始終遵循不同于任何漠北強國的態(tài)度來與唐建關系,唐玄宗設邊防節(jié)度使,也不把回紇列為敵人。唐與回紇為鄰,北方邊境平靜無事,雙方建立了一種歷史上罕見的和好關系。
經濟上:唐與回紇的經濟往來十分密切,回紇經常用馬匹交換唐的絲織品、茶葉和糧食,每年往往用幾萬匹馬從唐朝換回絲織品幾十萬匹,并把其中的一部分轉運中亞出售。
文化上:相互交流。長安、洛陽漢人喜穿回鶻服裝,出現(xiàn)“回鶻衣裝回鶻馬”的景象,說明漢和回鶻兩族在文化上是相互交流的。
②吐蕃的社會生活:
六七世紀之交,吐蕃人已經經營農業(yè),有小麥、青稞麥、蕎麥等農產品,但畜牧業(yè)仍是重要的生產部門。家畜有牦牛、馬、羊、豬和獨峰駝等,取牛羊乳酪為食,用毛織衣,住氈帳中。礦產有金、銀、銅、鐵、錫。人民愛用赭(土紅)色涂面以避風寒。樂器有海螺和鼓。用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十二屬(鼠、牛、虎……)紀年,以麥熟時為一年的開始。他們非常勇敢,以戰(zhàn)死為榮,幾代都戰(zhàn)死的人家被視為高門大族;戰(zhàn)敗脫逃的在他頭上掛一狐尾,表示奇恥大辱。軍法很嚴,戰(zhàn)時前隊皆死,后隊方進。武器精良,平時人人佩劍,鎧甲堅利,戰(zhàn)士全身披甲,惟開兩眼,勁弓利刃也不能傷。
當藏族還處在原始的民族部落時代,就和漢族有了聯(lián)系。年輕的松贊干布決心跟唐朝建立友誼o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訪問長安,唐朝使臣很快到吐蕃回訪,成為漢藏兩族友好關系的良好開端。松贊干布遣使獻貴重禮物向唐王室求婚,唐太宗未允o640年,又命大相(宰相)祿東贊為使官,以黃金5000兩及珍寶數(shù)百件作聘禮,請許婚。唐太宗允將宗室女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對漢藏兩族的友誼和吐蕃社會的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直到今天藏族民間仍流傳著許多有關公主的美好傳說;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內還供奉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達拉宮還保存著他倆結婚的洞房遺跡;大昭寺前的唐柳,傳說是公主親手所栽。藏族的史書用大量篇幅來記載公主的事跡。這一切都說明早在七世紀時,漢藏人民就建立起親如一家的親戚關系。
710年,唐中宗以親王女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并賜錦帛數(shù)萬匹,大批雜伎工匠及龜茲樂隊。工匠將生產技術傳到吐蕃,至今拉薩還保存著許多唐代樂器?!睹姟贰ⅰ抖Y記》、《左傳》、《文選》等書籍也在這時傳人吐蕃。漢族文化進一步傳播,唐蕃關系更加密切。730年尺帶珠丹給唐玄宗上書說:“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引日唐書·吐蕃傳》).
唐和吐蕃的關系,長時期內是友好相處,雖然統(tǒng)治者之間也發(fā)生過戰(zhàn)爭,但這些戰(zhàn)爭一般為時不長,而且遭到人民的反對。如唐玄宗時,金城公主剛死,玄宗就派大將哥舒翰攻打吐蕃o‘后來,詩人杜甫寫詩指責說:“贊普多教使人秦,數(shù)通好合止煙塵。朝廷忽用哥舒將,殺伐慮悲公主親’’(《喜聞盜賊總退口號》五首之二)o安史之亂期間,吐蕃乘機占有隴西許多地方,一度攻占長安。后來與唐時戰(zhàn)時和,基本上保持親戚關系。
6.唐和新羅的友好關系、唐和日本的友好往來、玄奘西游
唐和新羅的友好關系,玄奘西游參見前面導引部分。
日本古稱倭國,唐代始改稱日本。日本自漢朝開始和我國發(fā)生正式交往。《后漢書》記載,東漢光武帝時,日本派使者來中國,光武帝贈以印綬。這枚金印上刻有“漢委奴國王”字樣,于近代在日本九州發(fā)掘出來,證實了史書的記載。唐朝時候日本發(fā)生“大化改新”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唐朝封建經濟的高度發(fā)展與日本的社會變革結合起來,出現(xiàn)了中日經濟文化交流的高潮。通過中日兩國的不斷交往,日本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產技術以至生活習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國的深刻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這次改革,在中國長期留學的高向玄理和僧曼起了很大作用。他們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參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寶律令扎
8世紀后期,日本遷都平安京(今京都),都城的建設規(guī)模完全模仿長安,甚至街道的寬度與排列方法也幾乎一樣,也有“朱雀街”、“東市”、“西市’’等名稱。
8世紀以前日本使用漢字作為表達記述的工具,留學生吉備真?zhèn)浜蛯W問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國漢字的標音表意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fā)展。同時日文的詞匯和文法也受到漢語的影響。
日本人的生活習尚、節(jié)日風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響。
7.安史之亂和唐末農民戰(zhàn)爭
安史之亂的影響可從兩個方面分析、掌握。
①安史之亂造成的破壞:安史之亂對人民是一場浩劫,給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洛陽四面數(shù)百里州縣,“皆為丘墟”(《治通鑒》卷222),“汝、鄭等州,比屋蕩盡,人悉以紙為衣,或有衣經者”(引日唐書·回紇傳》)?!皩m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榛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于相土,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整個黃河流域,一片荒涼?!凹拍鞂毢?,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杜甫《無家別》)這詩句描畫了由于戰(zhàn)亂廣大人民無家可歸的悲慘狀況。
②安史之亂后的藩鎮(zhèn)割據(jù):安史亂起后唐王朝分崩離析,無力鎮(zhèn)壓叛亂,只得采取姑息政策,對安史部下的重要降將仍舊讓他們做節(jié)度使,留駐原來的地方。于是,李懷仙做盧龍節(jié)度使,據(jù)河北北部一帶;田承嗣做魏博節(jié)度使,據(jù)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帶;李寶臣做承德節(jié)度使,據(jù)河北西部一帶,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zhèn)”o三鎮(zhèn)逐漸“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貢賦不入于朝廷”,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集于一身,“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們日唐書·李懷仙傳》),以后其他地區(qū)如淄青(山東)·李正已等,都不聽朝廷詔命,與唐王朝分庭抗禮。安史之亂以后,河北、河南、山東、江淮、關中等地都設有節(jié)度使,“大者連州十數(shù),小者猶兼三四”。節(jié)度使“自署文武將吏,不供貢賦”,所有“法令、官爵、甲兵、租賦、刑殺,皆自專之”,—不接受唐政府命令。他們父子相承,兄終弟及,或軍將自行擁立,事后脅迫中央承認,名義上是唐的藩鎮(zhèn),實際上是獨立的小王國。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阻礙了全國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削弱了中央政權的兵力和財力,使唐朝由強盛轉向衰落。
唐末農民戰(zhàn)爭的重點是它瓦解了唐朝的反動統(tǒng)治。
8.雕版印刷術和火藥的發(fā)明,李春、孫思邈的成就
雕版印刷術發(fā)明的年代還不能確知,學術界認為在隋唐時期。
中唐時期的《真元妙道要略》一書里,記載了:“有以硫磺、雄黃合硝石并蜜燒之,焰起,燒手面及燼屋舍者”,“硝石……生者不可合三黃·(即硫磺、雄黃和雌黃)等燒,立見禍事?!笨梢娖鋾r人們已熟知火藥的燃燒和爆炸性能?!墩嬖畹酪浴酚涗浟酥瞥苫鹚幍姆椒?。
據(jù)宋路振《九國志》記載,當唐哀宗天祜初,鄭蹯進攻豫章時,“發(fā)機飛火”,把豫章的城門龍沙門燒了,他率壯士冒火登城,渾身都被燒傷。五代末、北宋初的許洞解說,“飛火H·是指火炮、火箭兩種東西。在豫章的那次戰(zhàn)爭說明了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于軍事。
李春,隋朝建筑工匠,趙州橋的設計者。趙州橋的建筑結構科學,堅固耐用,防洪省料,造型美觀,在中國甚至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它的設計者卻并沒有受到重視,直到趙州橋建成100多年后,唐朝開元十三年(725年)中書令張嘉貞在《安濟橋銘》中,才簡略地提到:“趙州汶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边@樣才使人們得以知道安濟橋是普通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除此之外,歷史上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無法查考其生平。李春對我國橋梁工程的巨大貢獻將永載祖國史冊。
趙州橋原名安濟橋,俗稱大石橋,建于隋煬帝大業(yè)年間(605~616年),至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是今天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石拱橋是用石塊拼砌成彎曲的拱作為橋身,上面修成平坦的橋面,以行車走人。在世界橋梁史上,石拱橋出現(xiàn)是比較早的。我國石拱橋更為悠久。大概在戰(zhàn)國時已經有了石拱橋的建筑。而趙州橋的特點是“敝肩式”,即在大拱的兩肩上再辟小拱,是石拱橋結構中最先進的一種。這在歐洲是14世紀才出現(xiàn),就是法國的賽雷橋,比趙州橋晚700多年,并且早已毀壞。
趙州橋全長52.82米,寬9.6米,橋上有3股道,中間走車馬,兩側行人。趙州橋的凈跨度長達37。37米,是當時中外跨度最大的石拱橋。橋的跨度雖大,但拱高只有7,23米。因此橋面坡度平緩,有利于交通和運輸。
孫思邈的成就參見前面導引部分。
9.詩歌的黃金時代
尤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為重點中的重點。學習時參見前面導引部分。
本單元難點
1、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選官制度(科舉制的創(chuàng)設)
a,三省六部制:581年,隋文帝即位不久,采納大臣崔仲方的建議,“依漢魏之舊”建立中央機構。皇帝是全國軍事、政治、經濟的最高主宰,擁有絕對權力。輔佐皇帝處理全國軍政要務的主要是三省。其中,尚書省管的事最多,為此下設六部,分管各項政事。三省六部的關系和職權,課本的注釋里已說得很明確。三省的長官:尚書令和左、右仆射(必仆射是尚書令的副手),納言(門下省的最高長官),內史(內史省的最高長官)都是宰相職務。六部的最高長官稱尚書。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形式上是繼承漢魏舊制,實際是總結了秦漢以來的統(tǒng)治經驗,發(fā)展和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制度??梢苑乐雇馄荽蟪紝啻畚缓偷胤絼萘Ψ至迅顡?jù)。三省六部的官員晶位不高,職權有較明確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權和任免官吏。
b.改革選官制度和科舉制的形成:隋朝以前,用九品中正制選官,但到西魏、北周時期,選用官吏已經不大注重門第。隨著統(tǒng)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的重建,最高統(tǒng)治者要求從地主階級中廣泛地吸收有才干的人參加政權,以鞏固統(tǒng)治。按門第高低選用官吏的九品中正制,不能適應這種需要。隋文帝即位以后,廢除九晶中正制,改革選官制度,按德才標準選拔官吏,由地方送士人(包括州、縣學的生員)到中央,參加秀才、明經等科的考試,考試合格的,錄用為官。秀才考政論文章,后來還加了雜文。雜文的題目比較難,如《司馬相如上林賦》、《賈誼過秦論》等。那時秀才錄取標準很高,及第的人極少。明經是考經書的記憶和經義(對經文大意的解釋),及第的人數(shù)較多。隋煬帝時,增加了進士科,那時的進士科以考政論文章為主。煬帝時還增加了科舉錄取人數(shù)。至607年,考試科目已經有了十科。
2.對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三個歷史人物的評價
評價歷史人物要從政績人手,全面、客觀地評價其歷史功過。
3.正確認識隋唐時期民族關系
通過學習,認識到友好互助是各族關系的主流,各族統(tǒng)治者之間的戰(zhàn)爭則是一時的歷史現(xiàn)象。
4.安史之亂的過程,藩鎮(zhèn)割據(jù)的概念
參見前面導引部分。
第一單元期中復習教案提綱
作為優(yōu)秀的教學工作者,在教學時能夠胸有成竹,高中教師在教學前就要準備好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幫助高中教師掌握上課時的教學節(jié)奏。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第一單元期中復習教案提綱”,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單元期中復習教案提綱
(課時建議:1.5~2課時)
1.1人類認識的宇宙
一、人類目前觀測到的宇宙
1、地心說、日心說、星系說
2、現(xiàn)在人類認識的宇宙
宇宙是形態(tài)多種多樣的物質世界
天體系統(tǒng):見附表1
宇宙的演化過程
二、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見附表2
2、地球又是一個適于生物生成和繁衍的行星
地球所處的光照條件一直比較穩(wěn)定。
地球處于一種比較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中。
地球自身具備有生物生成所需的溫度、大氣、水等條件。
問題:地球上原始大洋是怎樣形成的?
第一單元人口與環(huán)境教案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作為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幫助教師更好的完成實現(xiàn)教學目標。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教案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第一單元人口與環(huán)境教案”,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單元人口與環(huán)境
教材內容剖析
教材圍繞人地關系對人口問題深化闡釋。人口問題是全球的第一號問題,全球諸多問題都和人口問題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和人口數(shù)量、人口素質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如糧食問題、資源問題、環(huán)境問題的形成都是由于人口與糧食、資源、環(huán)境、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所引發(fā)的。
本單元是高中地理選修課第一冊的第一單元。本單元圍繞著“人口與環(huán)境”這一主題,安排了六節(jié)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到第三節(jié)講述的是人口數(shù)量與環(huán)境的關系,第四節(jié)探討的是人口遷移的歷史和現(xiàn)狀。因此,前三節(jié)內容聯(lián)系十分緊密,其中第一節(jié)是學習第二節(jié)和第三節(jié)的基礎。
人口再生產主要講述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人口再生產類型及其轉變”屬于人口學的知識,講述了人口再生產的概念,不同歷史階段出現(xiàn)的四種人口再生產類型,深刻地揭示出人口再生產類型是由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決定的這一客觀規(guī)律。第二框題“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qū)分布”屬于人口地理學方面的知識,通過對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人口再生產類型的比較,總體上描述了世界各國和地區(qū)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分布情況。
重點難點透視
1.不同階段的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對應著不同的人口再生產類型。人類再生產類型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所決定。在歷史上曾先后出現(xiàn)過幾種不同的人口再生產類型,都是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
2.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qū)分布。
目前世界各地區(qū)的人口再生產類型主要分為兩種情況:
(1)發(fā)達國家已完成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即人口再生產類型已處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現(xiàn)代型”。
(2)發(fā)展中國家人口再生產類型總體上處于“過渡型”。目前,發(fā)展中國家或地區(qū)的人口死亡率雖然已經降至與發(fā)達國家持平,但是出生率仍然很高,尚處于下降過程中,人口再生產類型屬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的“過渡型”。
3.環(huán)境人口容量
環(huán)境人口容量,簡單地可看成是環(huán)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shù)。但由于對影響環(huán)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的理解不同,所以存在著不同的環(huán)境人口容量的定義。課本給出的是應用較為廣泛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這一定義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環(huán)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具有不確定性,要隨時間而變;
(2)資源、科技水平是制約環(huán)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3)生活(包括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是制約環(huán)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4)如果研究某一些國家或地區(qū)的環(huán)境人口容量,要以該國或地區(qū)所能利用的資源和技術為依據(jù),而所能利用的資源和技術,不見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義中所說的“其他”(如國外或地區(qū)以外的)資源和技術。
關于環(huán)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資源的種類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慮的是幾種人類生存所依賴的資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2)生活消費不僅指物質生活消費,同時也包括文化精神生活的消費;
(3)還有許多因素,如社會分配制度,對環(huán)境人口容量也有影響。
4.人口數(shù)量增長對環(huán)境的影響
(1)人口增長無疑對環(huán)境惡化有一定的影響,但影響的程度有多大,值得討論。事實上,與人口增長過程相聯(lián)系的,還有經濟發(fā)展、科技進步等過程,這些過程也對環(huán)境產生影響。因此,很難說環(huán)境污染就是人口增長造成的,也沒有直接的證據(jù)或充分的理由說明人口增長是環(huán)境惡化的主要原因。
(2)至于人口增長對環(huán)境的影響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也很難下定論。就已觀察到的事實,有些污染如農業(yè)活動中的環(huán)境污染,與人口增長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而有些污染如工業(yè)污染,更多的是與經濟發(fā)展和科技進步相關聯(lián),這或許可認為是人口增長對環(huán)境的間接影響,因為工業(yè)生產的擴大和科技進步,目的無非是為了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需求。
(3)人口增長與環(huán)境污染并不呈現(xiàn)正相關,不能認為人口多,環(huán)境污染程度就高,人口少環(huán)境污染就輕。換一個角度看,某一地區(qū)人口多,增長快,并不一定其環(huán)境污染就嚴重;另一地區(qū)人口少,增長慢,也不見得其環(huán)境污染就輕。這不難從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對比中得出結論,發(fā)達國家人口少且增長緩慢,但環(huán)境污染的程度比發(fā)展中國家重。
教學方法建議
本單元共有6節(jié),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人口數(shù)量與環(huán)境、人口素質與環(huán)境及人口遷移與環(huán)境,這三個內容反映了人口與環(huán)境的內在關系。其中1-3節(jié)主要講人口數(shù)量與環(huán)境的關系,第4節(jié)講人口素質與環(huán)境的關系,5-6節(jié)講人口遷移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
歷年高考試題都十分關注人口這一重大問題,有關人口知識的考查幾乎為每年高考的必考內容。本單元的學習,須重點注意利用圖表數(shù)據(jù)分析人口再生產的類型和特征,比較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口再生產類型、形成原因,出現(xiàn)的人口問題及人口政策;分析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人口遷移的方向、原因及后果;根據(jù)資料繪圖,分析人口增長和土地、經濟增長的關系;正確認識人口與環(huán)境的關系,確立正確的人口觀念;掌握人口數(shù)量、素質、遷移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
第一單元天朝的危機
第一單元天朝的危機
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一、列強“修約”(背景):
1、起因:①鴉片戰(zhàn)爭之后,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英國自1854年起就提出了中國全境開放、鴉片貿易合法化、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要求,醞釀全面修改條約。
②隨后,法國和美國也提出了大致相同的要求。
③清政府拒不接受,交涉沒有結果。1856年,英、法、美三國再次要求“修約”,仍遭拒絕。
2、導火線:1856年10月,英國利用“亞羅號事件”,法國也以“馬神甫事件”為借口,發(fā)動戰(zhàn)爭。
3、實質:因這次戰(zhàn)爭的實質是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和擴大,所以史稱“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又稱“英法聯(lián)軍之役”。
二、戰(zhàn)爭進程與結果:
1、第一階段:《天津條約》的簽訂:A、1856年戰(zhàn)爭爆發(fā)。1857年底,英法聯(lián)軍攻陷廣州。B、1858年春,英法聯(lián)軍攻陷大沽,侵入天津城郊,京師震動。C、在俄、美的“調?!毕拢逭謩e與英、法、俄、美四國簽訂《天津條約》。
《天津條約》主要內容為:
①增開牛莊(后改營口)、漢口、九江、南京等1O口通商;
②允許外國人到內地游歷、通商、自由傳教;
③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自由航行;
④外國公使駐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設領事館;
⑤賠償英國白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
條約簽訂后,英法聯(lián)軍退出天津。
2、第二階段:1860年擴大侵華戰(zhàn)爭:A、8月,英法聯(lián)軍攻占大沽,直入天津,咸豐帝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B、1O月,英法聯(lián)軍攻占北京,搶劫、焚燒了圓明園。咸豐帝倉皇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
C、清政府被迫與英、法兩國分別簽訂《北京條約》。
條約規(guī)定:①《天津條約》完全有效;
②增開天津為商埠;
③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qū),即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qū),歸入英屬香港界內;
④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白銀800萬兩。
(評價·影響):《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條約,進一步打開了中國的門戶,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三、沙俄趁火打劫(注意地圖)
沙俄對中國一直懷有領土野心:
1、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前:17世紀中葉,隨著沙俄向西伯利亞擴張,侵入中國的黑龍江流域。康熙時,清軍通過兩次雅克薩之戰(zhàn)給俄軍以沉重打擊。隨后,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1689),劃定中俄東段邊界,此后這一地區(qū)長期保持較長時間的和平。
2、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沙俄趁英法聯(lián)軍侵略中國之機,誘迫清政府先后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1858)、中俄《北京條約》(1860)。1864年,俄國又逼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沙俄強占了中國東北與西北144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
3、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19世紀80年代,沙俄還通過中俄《伊犁界約》等幾個邊界議定書,割占了中國西北7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在近代歷史上,沙俄是侵吞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
沙俄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的中國領土:
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黑龍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
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包括庫頁島在內的烏蘇里江40萬平方公里1864年中俄《北京條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qū)44萬多平方公里
19世紀80年代中俄《伊犁條約》等幾個邊界議定書伊犁地區(qū)7萬多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