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課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21杠桿的平衡條件(共1課時)。
杠桿的平衡條件(共1課時)
教學目標:1.理解杠桿的平衡;
2.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3.學會通過實驗研究杠桿平衡條件;
重點: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難點: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教學媒體:實驗器材:鐵架臺、細線、粗細均勻的直桿、鉤碼若干;
教學方法:實驗演示、由實驗現(xiàn)象歸納原理;
教學過程:
一示標:由物體受力平衡引出杠桿平衡的概念,既而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是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二達標:
1.杠桿平衡的概念:若杠桿在力的作用下處于靜止狀態(tài),我們就說它平衡了;
注意:不包括勻速轉(zhuǎn)動情況;
2.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
①實驗時,應注意以下幾點:調(diào)節(jié)杠桿自身,使它靜止時處于水平位置,每次都要求杠桿靜止時處于水平位置,這樣力臂的數(shù)值就能杠桿上直接讀出;
1l1=F2l2F1l1=F2l2F1l1=F2l2
③實驗結(jié)論:杠桿平衡條件:動力乘以動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
力臂;也叫杠桿原理;F1l1=F2l2;
3.典型例題:
F
G=10牛
F'
①如圖所示:在拉力F的作用下,杠桿保持平衡;現(xiàn)將拉力F的作用方向移至如圖位置,則力將如何變化?(投影片)分析:F變向后,動力臂減??;根據(jù)F1l1=F2l2
可知:l1變小,F(xiàn)1變大。
②:取一根粗細均勻的鐵絲,在中
(投影片)點用細線懸掛起來,鐵絲剛好平衡;若把它的右半段對折起來,那么它是否還能保持原來的平衡狀態(tài)?
分析:兩側(cè)力的大小不變,右側(cè)力臂變小,所以不能保持平衡狀態(tài)。
三測標練習:
《學習指導用書》P99
四補標;
五布置作業(yè):
課堂練習:課本P150作業(yè)22、4
課外作業(yè):《學習指導用書》P991、2、3、4、5
板書設計:略
延伸閱讀
理杠桿的平衡條件-
課題
第九章機械與人
第一節(jié)科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課時總1課時課型:科學探究
整改意見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觀察生活、生產(chǎn)中的一些常用的杠桿,能從中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桿上確認動力、阻力、支點、動力臂和阻力臂。2、能根據(jù)一定的標準對杠桿的使用特點以及作用效果等進行分類。3、通過參與探究活動,能對杠桿的平衡條件進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4、理解杠桿平衡條件,嘗試用杠桿的有關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培養(yǎng)探索杠桿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興趣。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的熱愛。
重點
1、杠桿及杠桿的五要素2、杠桿的平衡條件3、杠桿的分類
難點
1、正確畫出力臂和利用杠桿條件解決簡單問題2、正確利用杠桿的平衡條件進行簡單計算
教具
開瓶器,扳手,剪刀,天平,鑷子,起釘錘等杠桿,鐵架臺,鉤碼(一盒)學法
教法提前預習法,讀書指導法,討論法,實驗探究法,舉例法
板書設計
第九章機械與人一、杠桿1、定義2、五要素二、科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1、探究實驗:2、杠桿的平衡條件:省力杠桿:,如:
3、杠桿的分類:費力杠桿:,如:
等臂杠桿:,如:引入新課進行新課師生互動探究新知認識杠桿杠桿的五要素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一、交代第九章機械與人明確第九章我們將要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交代第一節(jié)科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二、進行新課1.請同學們觀察圖9-1中所示的各種杠桿,通過討論說出他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教師展示部分杠桿。經(jīng)過討論,讓生說出他們的共同特征,總結(jié)得出杠桿的定義: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zhuǎn)動的硬棒,物理學中叫做杠桿。教師引導分析:杠桿可能是獨立的,也可能是某個組合機械的一部分,杠桿的外形多種多樣,可直可彎、可粗可細。作為杠桿的條件:一根硬棒、有力的作用、必須能繞某固定點轉(zhuǎn)動。例如:汽水瓶起子在沒有使用時,就不能稱為杠桿。讓部分同學舉例生活和生產(chǎn)中的杠桿。2.明確杠桿的五要素,讓學生明確它們的概念,結(jié)合圖9-2找出杠桿的五要素。力臂的畫法是一個難點,應采取圖示說明的方法,使學生明確力臂是支點到動力作用線或阻力作用線的距離。練習課后作業(yè)1題。練習探究P631題,P647題。3.學生自己閱讀課本P153頁實驗探究。教師展示一簡單杠桿的平衡實驗現(xiàn)象由此引出問題:杠桿的平衡條件是什么?及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猜想與假設,以及制定驗證猜想與假設的計劃。(教師應注意:實驗如采用課本實驗裝置,杠桿自重不會對實驗結(jié)果產(chǎn)生任何影響,但若用上面圖示實驗,杠桿自重將影響實驗結(jié)果,故應盡可能選擇質(zhì)量較輕的代用器材。)實驗中教師強調(diào)要采取科學的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對通過實驗得不出平衡條件的學生,要引導他們分析實驗過程,找出錯誤所在或誤差過大的原因。應組織學生充分討論與交流探究的結(jié)果。最后教師演示實驗過程,和同學們共同分析,得出杠桿平衡條件的結(jié)論。及:F1×l1=F2×l21分鐘5min6min10min
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
知識點
教學活動
估時
整改意見
師生互動探究新知杠桿的分類練習題杠桿練習對實驗結(jié)論和所學知識的應用。練習課后作業(yè)2、3、探究P644、6題。4.請同學們對圖9-1和圖9-4中的杠桿進行分類,并說出你分類的方法。讓學生對杠桿進行分類,沒有固定的分類原則,沒有固定的答案,學生可以從使用、特點、效果等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無論學生怎么分類,都及時給予肯定。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確有的杠桿可以省力,有的杠桿可以方便工作。(讓學生知道“分類”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一種科學方法,也是研究問題的需要)三、開放作業(yè)形成能力1.家中常用的剪刀、理發(fā)用的剪刀、醫(yī)生用的剪刀、裁縫用的剪刀、花匠剪枝用的剪刀、建筑工地上剪鋼筋的剪刀,進行分類。2.課后練習題3.探究開放性作業(yè)部分教師據(jù)反饋講解。四、小結(jié)本節(jié)形成知識網(wǎng)絡師生據(jù)板書內(nèi)容小結(jié)注意所學主要內(nèi)容,重難點五、作業(yè)及預習1.完成探究剩余題目2.預習第二節(jié)滑輪的應用6min10min5min2min教后小結(jié)
《杠桿的平衡條件》第一課時學案
《杠桿的平衡條件》第一課時學案
課題名稱
杠桿的平衡條件(第1課時)
共1課時
執(zhí)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杠桿的概念。能在杠桿上確認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能力目標:通過學習,掌握力臂的畫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歸納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探索杠桿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興趣。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是五、六兩章力學知識的延續(xù),也是學習滑輪、滑輪組及功等知識的基礎,是力學的重點內(nèi)容。日常生活中的杠桿現(xiàn)象學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教材并沒有詳細分析杠桿的基本概念,而是將重點放在后面的科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上。所以,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應當從生活入手,引導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并對力臂的畫法加以訓練,為后面內(nèi)容的學習做好鋪墊。
學生分析
學生對杠桿的認識是感性的,但這些認識可能膚淺、片面,甚至錯誤。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們積極地去觀察、討論、猜想、探究,從中歸納出杠桿的特征。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fā)生變化。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學生主動觀察、歸納,闡述自己的結(jié)論,做學習的主人。
教學重點
教學內(nèi)容
措施
信息技術、資源應用策略
杠桿的概念及五要素
引導學生歸納
利用投影講解、演示
利用投影儀展示
教學難點
教學內(nèi)容
措施
信息技術、資源應用策略
力臂概念的理解和畫法
舉例、演示、練習
利用投影輔助
《杠桿的平衡條件(第1課時)》教學設計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內(nèi)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信息技術、資源使用方式方法
新課導入
由阿基米德的名言引入課題。
活動:
捏粉筆頭比賽
一、認識杠桿
歸納共同特征給杠桿下定義
檢驗學生對杠桿概念的理解情況
議一議
(尋找生活中常見到的杠桿)
二、認識杠桿的五要素
三、力臂的畫法
舉例
鞏固練習
思考討論:
作業(yè)布置
教師講述并發(fā)問
(阿基米德的名言的依據(jù)是什么?能夠?qū)崿F(xiàn)嗎?
今天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學習新的知識:杠桿的平衡條件。)
教師說明規(guī)則并組織學生比賽
(通過比賽讓我們知道了想鑷子這類工具的好處。像鑷子這樣為我們提供方便的工具成為機械,今天我們從最簡單的機械之一杠桿說起。)
觀察投影,找出共同特征
請學生歸納總結(jié)
請學生根據(jù)特征給杠桿下定義
讓學生思考:如何幫助類人猿解決問題。
對學生的回答做總結(jié)及評價。
教師組織學生回答
(通過舉例可看出杠桿與人的關系非常密切,所以將進一步了解杠桿)
根據(jù)投影的圖片及動畫講解
講述畫力臂的步驟
配合ppt講解畫力臂的步驟及注意事項
教師布置任務并巡視輔導學生作圖
1、力臂一定在杠桿上?
2、杠桿一定是直的嗎?
3、當力的作用線過支點,力臂等于多少?
請學生小結(jié)
播放《蹺蹺板》動畫,根據(jù)動畫提出問題,為下節(jié)課鋪墊。
學生思考
學生觀看圖片并思考
學生參與歸納
學生思考并回答
學生思考并回答(像古人用木棒和小石塊組合,撬動石塊)
學生思考并回答
學生聽并記錄
聽并記錄
學生聽并記錄
動手作圖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
學生思考并小結(jié)
看動畫并思考問題
投影圖片
投影本節(jié)課課題
投影比賽規(guī)則及相關問題
投影三幅動畫
投影杠桿的特征及定義
展示圖片
投影生活中的杠桿圖片,展示古代杠桿的應用
投影杠桿五要素相關圖片及動畫
投影畫力臂的步驟
投影例題及作圖過程
投影練習題
投影問題
播放動畫
板書設計
10.1杠桿平衡條件(課時1)
一、認識杠桿
定義:在力的作用下,繞某個固定點轉(zhuǎn)動的硬棒
二、杠桿五要素
支點(O)、動力(F1)、阻力(F2)、動力臂(L1)、阻力臂(L2)
力臂: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
三、力臂的畫法
1、找點:找支點
2、畫線:確定動力作用線和阻力作用線
3、做垂線段:從支點向力的作用線引垂線
4、標力臂:標垂足、標大括號和對應字母
課后
教學
反思
待寫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物體受力時怎樣運動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二力平衡的條件。知道二力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⑵了解物體在非平衡力作用下運動狀態(tài)是變化的。
過程與方法
⑶通過實驗探究,學生自己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⑷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等學習活動,感性認識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時運動狀的改變。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⑸在逐步深入探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的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
2.教材說明
本節(jié)主要內(nèi)容有:二力平衡及其條件,物體受平衡力作用時的運動狀態(tài),物體在非平衡力作用下怎樣運動。這些內(nèi)容是運動和力關系的深化。
本節(jié)教材的編寫思路是:本節(jié)教材緊接上一節(jié)的思路,步步設疑,層層遞進,深入探究運動和力的關系,最后認識到物體在平衡力和非平衡作用下分別怎樣運動。上一節(jié)已經(jīng)知道:物體不受力的作用時,總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不變。教材圖9-36展示的情景表明,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也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不變。這是為什么呢?原來物體受到的兩個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從而引入二力平衡的概念。但是生活中也有很多二力不平衡的現(xiàn)象,學生不禁要問:兩個力作用在物體上,什么情況下這兩個力才能相互平衡?“活動1”正好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利用小車和砝碼進行實驗,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知道了物體不受力和受平衡力時的運動狀態(tài),自然又會想到:物體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時,又將怎樣運動?為此教材安排了“活動3”,探究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時的運動狀態(tài)。學生通過活動3感性地認識到: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體運動的速度或者方向會發(fā)生改變,即: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時“運動狀態(tài)”是變化的。
本節(jié)教學重點:二力平衡的條件,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時運動狀態(tài)是變化的。
本節(jié)教學難點: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是指速度的大小或運動方向發(fā)生改變,這一點學生不容易理解,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對此要結(jié)合實驗現(xiàn)象和生活事例,讓學生慢慢感悟。
3.教學建議
本節(jié)課要營造探究的氣氛,通過不斷發(fā)問,引導學生思考,并展開研究,逐步深入認識運動和力的關系。
什么是二力平衡
可以結(jié)合牛頓第一定律引入: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那么能不能反過來說,凡是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都沒有受到外力的作用?
讓學生觀察教材圖9-36所示的情景,分析下列物體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若受力,請畫出其受力的示意圖:
⑴停在樹枝上的小鳥;
⑵被托起在空中靜止不動的雜技演員;
⑶在空中勻速下降的跳傘運動員。
學生畫圖后,很自然引出一個新的問題:為什么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其運動狀態(tài)跟不受力時一樣,即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
教師介紹:這是由于物體受到的兩個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的緣故。一個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我們就說這兩個力互相平衡或二力平衡。
可結(jié)合教材圖9-36,讓學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在圖(a)中,小鳥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小鳥保持靜止狀態(tài);在圖(b)中,上方的雜技演員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平衡,演員靜止不動;在(c)圖中,跳傘運動員受到的重力和阻力平衡,運動員做勻速直線運動。
二力平衡的條件
在上面的例子中,物體受到的兩個力都是互相平衡的。那么是不是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一定就會平衡呢?可以做一個演示實驗:如圖圖1所示,找一個大一些的鉤碼,掛在橡皮筋下,橡皮筋的上端固定,用力向下拉鉤碼,使橡皮筋繼續(xù)伸長,問學生:“若放開手,鉤碼將受幾個力?它還能保持靜止狀態(tài)嗎?”放手后,學生觀察到鉤碼由靜止變?yōu)橄蛏线\動。
通過演示實驗引出問題: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有時候二力平衡,有時候兩個力不平衡,那么兩個力滿足什么條件才能互相平衡?由此引入“二力平衡的條件”。
可以先讓學生猜一猜。
然后讓學生完成“活動1”中的實驗。也可以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猜想嘗試設計實驗,然后按教材進行實驗。實驗前要讓學生明確操作的主要步驟,實驗時提醒學生注意及時記錄觀察結(jié)果。
用下列物品自制學具進行實驗,效果也很好:在裝有支架的木板上固定兩個定滑輪(或者釘兩個鐵釘,在釘子上套上細管),取方形的硬紙板一張,在上面鉆兩個對稱的小孔,兩小孔之間畫一條虛線,再取幾個相同的鉤碼,兩段細線,按圖2裝配好,即可進行實驗。該裝置不僅可以研究二力平衡時,必須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還能研究二力必須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當實驗進行到最后時,用剪刀將硬紙板從中間剪斷,結(jié)果硬紙板的兩個部分都不能平衡,如圖(d)所示。
(a)(b)(c)(d)
圖2
通過對實驗結(jié)果的分析,容易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必須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線上。
為方便學生記憶,可以把二力平衡的條件概括為八個字:“同物、等大、反向、共線”。
“活動2”目的是讓學生運用二力平衡的知識分析具體問題,從而加深對二力平衡條件的理解。
在教材圖2(a)圖中,兩個力沒有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不是一對平衡力;在(b)圖中,兩個力不符合“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條件,不是平衡力;在(c)圖中,F(xiàn)1和F2完全符合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一對平衡力;在(d)圖中,兩個力不在同一直線上,不是平衡力;在(e)圖中,兩個力的大小不相等,不是平衡力。所以只有(c)圖中的物體能處于靜止狀態(tài)。
學完二力平衡的條件,可以將二力平衡的有關知識與牛頓第一定律對比,并對二力平衡作一個簡要的小結(jié):從理論上講,物體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的條件是: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受任何外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實際見到的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的物體,都是由于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在物體只受兩個力作用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進行如下推理或判斷:
物體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二力平衡符合二力平衡條件
即根據(jù)二力平衡的知識,已知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可以分析確定二力的大小、方向關系;已知物體的受力情況,又可以判斷出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可列舉一些實例讓學生分析。如:空中飄落的雪花,如果它受到的重力和阻力相等,此時雪花怎樣運動?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的汽車要保持勻速,發(fā)動機的牽引力和阻力應滿足什么關系?怎樣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受到的重力?為什么此時測力計的示數(shù)等于物體受到的重力?在“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為什么要水平拉動彈簧測力計,并使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
非平衡力和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
關于物體受非平衡力時的運動狀態(tài),學生在活動1的實驗中已有所感受,但由于該實驗中物體運動狀態(tài)改變較快,學生對物體運動狀態(tài)變化的過程,缺乏直觀的認識,為此教材安排了“活動3”。
活動3共有三個實驗,最好先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示意圖,明確各物體受到哪些力?是否為平衡力?然后進行實驗。
實驗時要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個實驗:在保證小車做加速運動的前提下,小車的質(zhì)量要大一些,鉤碼的質(zhì)量小一些,這樣小車加速緩慢,便于觀察;
第二個實驗:斜面不要做得太高,以能觀察到小球在水平面上做減速運動,最后停下為宜;
第三個實驗:可用橡皮代替小球,既安全又方便,提醒學生從側(cè)面水平觀察,學生實驗后,教師可用噴出的水流來演示斜拋物體運動的路徑。
學生分組實驗后,匯報交流,讓學生列舉觀察到的現(xiàn)象,如小車由靜變動,速度越來越大等,教師把學生列舉的現(xiàn)象板書在黑板上,然后結(jié)合板書用大括號總結(jié):物體由靜變動,由動變靜,由慢變快,由快變慢,都是速度的大小發(fā)生了變化;物體做曲線運動時,運動方向發(fā)生變化;當物體運動速度發(fā)生變化,或運動方向發(fā)生變化時,不再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統(tǒng)稱為“運動狀態(tài)改變”??梢?,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時,運動狀態(tài)是變化的(在學生搞清了有關名詞后,該結(jié)論也可以啟發(fā)學生自己總結(jié)得出)。這一結(jié)論進一步說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得出結(jié)論后,可以讓學生列舉或解釋生活中非平衡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事例。如:騎自行車時,為什么起動時很費勁,而已經(jīng)騎快的自行車卻不需要很大的力量去維持?當客車突然左轉(zhuǎn)彎時,坐在客車哪一側(cè)(左或右)的乘客會受到車廂對他的作用力?這個力起到什么作用?(第一個問題的參考答案為:自行車起動時做加速運動,此時必須用力蹬車,使自行車獲得的動力大于阻力,這樣才能不斷改變其運動狀態(tài),使自行車由靜變動,由慢變快。已經(jīng)騎快的自行車,只需使動力等于阻力,即可勻速運動,所以不需要很大的力量蹬車。第二個問題的參考答案為:右側(cè)。這個力改變乘客的運動方向,使乘客隨汽車一起“左轉(zhuǎn)”。)
關于本節(jié)課的總結(jié),可以參考下面的“課堂測評”第1題。
4.教學評價
課堂測評
1.本章第三節(jié)和第四節(jié)研究了運動和力的關系,請你對“運動和力的關系”作一個簡要的總結(jié)。
2.起重機吊著4t的貨物靜止不動,貨物受到的重力是N,受到的拉力是N;當貨物勻速上升時,它受到的拉力于重力;當貨物勻速下降時,它受到的拉力于重力;當貨物勻速水平移動時,它受到的拉力于重力。
3.在圖3所示的四種情況中,F(xiàn)1與F2為一對平衡力的是()。
圖3
4.蘋果掛在枝頭靜止不動,下列每一對力中屬于二力平衡的是()。
A.樹枝對蘋果的拉力與蘋果對樹枝的拉力
B.蘋果受到的重力與蘋果對樹枝的拉力
C.蘋果受到的重力與樹枝對蘋果的拉力
D.樹枝受到的重力與樹枝對蘋果的拉力
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其運動狀態(tài)一定改變
B.物體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時,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C.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一定沒有受到力的作用
D.物體受平衡力作用時,一定處于靜止狀態(tài)
6.做一做:用彈簧測力計吊起一個鉤碼,靜止不動,觀察測力計的示數(shù)。手提測力計使鉤碼勻速上升或下降,觀察測力計的示數(shù)是否變化?為什么?若使鉤碼急速上升或下降,觀察測力計的示數(shù)是否變化?為什么?
7.“不倒翁”的上部是極輕的外殼,底部填充密度較大的物質(zhì)(如鐵塊),它的質(zhì)量集中在底部,重心很低,如圖3(b)所示。
(a)(b)(c)
圖3
⑴請在(c)圖中畫出水平面對“不倒翁”的支持力的示意圖;
⑵試分析:為什么當“不倒翁”傾斜時,能自動站立起來?
8.宇宙飛船在太空沿橢圓或圓形軌道繞地球運行,例如我國神舟6號飛船繞地球一圈需要90min,飛行速度約為7.82km/s。請問宇宙飛船為什么能繞著地球做曲線運動?
參考答案
1.及時對知識進行梳理能夠把眾多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形成知識體系,不僅有利于記憶,而且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鼓勵學生用多種形式進行總結(jié)。如:
提綱形式:
⑴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
⑵物體受平衡力作用時,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
⑶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時,運動狀態(tài)是變化的。
表格形式:
受力情況表現(xiàn)形式運動狀態(tài)
是否改變遵循的規(guī)律或滿足的條件
不受力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不改變牛頓第一定律
受平衡力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不改變二力平衡的條件
受非平衡力速度的大小改變或方向改變改變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圖示形式:
此外還可以用大括號、知識樹等形式進行總結(jié)。
2.3.92×1043.92×104等等等3.B4.C5.B6.手提測力計使鉤碼勻速上升或下降,測力計的示數(shù)不變化,因為此時鉤碼受到的拉力和重力平衡,即測力計的示數(shù)始終與鉤碼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若使鉤碼急速上升或下降,測力計的示數(shù)變化,因為鉤碼的運動狀態(tài)是變化的,鉤碼受到的拉力和重力不平衡,測力計的示數(shù)與鉤碼受到的重力大小不再相等。7.⑴如圖4所示,F(xiàn)即為水平面對“不倒翁”的支持力。⑵由圖7-12可知,當“不倒翁”歪倒時所受的支持力和重力不平衡,所以會逆時針轉(zhuǎn)動,從而站立起來。8.宇宙飛船繞地球運動時受到地球?qū)λ囊?,引力不斷改變其運動方向,使飛船做曲線運動。
“自我評價與作業(yè)”指導
1.⑴他的說法不對。因為汽車在水平方向受到地面的阻力和空氣的阻力作用。⑵打開巨大的降落傘,可以增大空氣的阻力,使飛船的速度很快減小,避免落地時受到大的撞擊力。2.2N豎直向上3.C4.B5.均為10N。因為兩次拉動時,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均沒變,所以摩擦力不變,仍為10N。又因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根據(jù)二力平衡的條件可知,拉力與摩擦力相等,所以物體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都是1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