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16在地圖上辨別方向教學設計。
在地圖上辨別方向教學設計
第三節(jié)地圖第二課時(在地圖上辨別方向)教學設計鄭州市二七區(qū)侯寨一中徐龍強
[內(nèi)容簡析]
本課時的學習重點是在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辨別方向,這也是學習的難點。要在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辨別方向,首先要確定圖上的經(jīng)線是東經(jīng)還是西經(jīng),緯線是南緯還是北緯;其次在以極地為中心的經(jīng)緯網(wǎng)上,從北極看,所有的經(jīng)線都是指向正南;從南極看,所有的經(jīng)線都是指向正北。當然,辨別方向包括兩個層次,其一是能在各類地圖上辨別方向,包括指向標地圖、經(jīng)緯網(wǎng)地圖和無特殊方向標志的地圖;其二是能在地圖上辨別兩點之間的相對方位。這里要求學生能掌握在地圖上辨別方向的基本方法,但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日常需要,最好不要讓學生在極地投影的地圖上辨別方向。而在世界地理的認識區(qū)域部分學習有關極地內(nèi)容時,再讓學生學習在極地投影的地圖上辨別方向,就比較自然了。特制定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如下:
[學習目標]
1.學會應用在地圖上表示方向的方法。
2.學會在地圖上用指向標和經(jīng)緯線判別方向。
3.通過運用地圖方向的方法以及實踐活動,培養(yǎng)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在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技能,在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教學難點]在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教學用具]計算機課件及地圖冊中的各種地圖,畫有校園平面圖的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興趣激發(fā),明確目標
師:同學們,當你在聽天氣預報時,你能根據(jù)衛(wèi)星云圖上的氣旋分析推測風的走向嗎,你能通過地圖規(guī)劃你的出行路線與前進方向嗎?你想出外活動不迷路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學習地圖的第三個要素──方向,好不好?
生:好。
師:那么,我就要問大家一個問題,你知道我們通常會見到哪幾類地圖,分別怎樣辨別方向嗎,辨別方式一樣嗎?你能判別出黑板上三副地圖中A點在B點的什么位置嗎?(并出示三種辨別方式的地圖三幅。)
[用談話法開門見山地切入主題,提高教學的導向性,并明確地向學生說明了學習內(nèi)容。以習題的形式點明學生本節(jié)課應達到的學習要求,增強教學目標的直觀性,也為學生自主探討指明方向。]
二、引導自學,交流合作
師:怎么做呢?請小組間合作探討。(巡回指導學生閱讀交流課本第14頁第2段)
閱讀嘗試,合作學習。
師:同學們,時間到,每個小組都準備好了嗎?請上來講解。
生:依次逐題分析,示范判別方法及答案。
師:引導總結,通常應用三類地圖上的方向的判定方法。
生: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按指向標判讀方向,一般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面對北方,背后是南,左西右東;在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首先要區(qū)分北緯、南緯,東經(jīng)、西經(jīng)。經(jīng)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在既沒有指向標也沒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進一步可以確定東南、東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
[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的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能讓學生總結的讓學生自己總結,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通過學習的成功感受學習的快樂,并通過競賽性激勵方式的實施提高學生的參與性,積極性。]
三、知識運用,能力訓練
師:大家都領會了嗎,你堅信你能行嗎,咱們不妨來個小測試,看誰先完成課本第15頁活動題,并且答案正確。
生:先計時訓練,再展示交流,核對答案。
師:真棒,大家作的都很不錯,誰又技高一籌呢,咱們再進行一個搶答性反饋測試,一決雌雄。
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要根據(jù)指向標定_______方。
2.在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要根據(jù)_______定方向,經(jīng)線指示_______方向,緯線指示_______方向。
3.讀課本附圖“世界政治地圖”,回答下列問題。
(1)中國位于亞洲的_______部,瀕臨太平洋,蒙古位于中國的_______部,泰國位于中國的_______部。
(2)請你在圖中找到長江、黃河,判斷:長江、黃河的總體流向都是自_______向_______。
(生的回答及教師及時更正、點評略。)
[進行形式多樣的訓練,保證學生充分領悟和掌握地圖上的方向的判讀方法,還能及時地發(fā)現(xiàn)問題,針對出現(xiàn)的錯誤釋疑,是學生達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四、點撥矯正,講解補充
師:在學習當中,我們還會遇到極地地圖,你知道怎樣判讀方向嗎?在生活當中,我們還經(jīng)常遇到路口指示牌標志性地圖,你知道如何識讀嗎?
生:探究依時間,學習情況酌情安排。
[依據(jù)上一環(huán)節(jié)學生掌握情況而定,不做過高要求,結合課堂情況有機滲透,只對部分特長生予以引導即可,因材施教,區(qū)分對待,最大限度地開發(fā)每個學生的潛能。]
五、延伸拓展,擴充視野
師:以上探究的都是我們有地圖時如何判讀方向,但是在生活中,我們還會遇到?jīng)]有地圖,大家知道如何判定我們所處的地點的方向呢?你有什么高招呢?
生:回答略。
[學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應用意識與技能,對于學生有創(chuàng)新的方法及時肯定,增強學生地理學習的自信心,點到為止。]
六、合作交流,提高認識
師:經(jīng)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呢?
生:總結交流(略)。
[培養(yǎng)學生不斷反思自我,養(yǎng)成良好自學習慣,樹立學習效率意識,形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
精選閱讀
《地圖上的方向》說課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我們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清楚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地圖上的方向》說課”,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地圖上的方向》。
本節(jié)主要介紹了在地圖上如何判斷方向和在野外辨別方向的方法。關于地圖上的方向的教學,重點在于訓練學生在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確了地圖上有三種定向方法,它們是:一般定向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指向標定向法:指向標指示北方。經(jīng)緯網(wǎng)定向法: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經(jīng)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其中經(jīng)緯網(wǎng)定向方法最為精確,是今后學習地理課和實際應用最廣泛的方法。
在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辨別方向,首先要確定圖上的經(jīng)線是東經(jīng)還是西經(jīng),緯線是南緯還是北緯。根據(jù)第一章所學經(jīng)度、緯度的劃分方法,讓學生認識并總結在方格狀或弧狀(以南北極為中心)的經(jīng)緯網(wǎng)上,經(jīng)緯度遞變的規(guī)律。這一部分教學可通過典型實例分析,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為了能使學生把所學知識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首先介紹了在室外看地圖的方法:手持地圖,面朝北,背朝南。然后又通過學生活動,讓學生學會在野外、在北半球確定方向的方法。本節(jié)教材既介紹了在地圖上確定方向的方法,又介紹了在野外確定方向的方法,使學生能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培養(yǎng)了學生正確的學習觀,使他們懂得學好地理知識將會終身受益。
據(jù)此,根據(jù)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本節(jié)課的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為:讓學生知道地平面上的八個基本方向,并且學會在不同類型的地圖中判斷方向的不同方法。
能力目標為:能在地圖上判斷方向,能在野外辨別方向。
情感目標為: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所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
接著我再說一下教學重難點的確立及其依據(jù):根據(jù)新課標對學生認知水平的要求,結合教學目標和教材內(nèi)容,確定在不同類型地圖上方向的確定為教學重點。其中經(jīng)緯網(wǎng)定向方法最為精確,是今后學習地理課和實際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因此,在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辨別方向是本節(jié)的重點。
由于中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相對較差和知識儲備不足,故確定在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中辨別方向為教學難點。
綜上所述,我把本節(jié)內(nèi)容安排一課時,結合北京的旅游交通圖、校園平面圖、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運用計算機課件使知識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地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
“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這一部分教學通過典型實例分析,在學中練,在練中學。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先用簡圖的形式用計算機課件復習第一章所學經(jīng)度、緯度的劃分方法,然后用教材中方格狀或圓弧形(以南北極為中心)的經(jīng)緯網(wǎng)地圖,讓學生認識并總結經(jīng)緯度遞變的規(guī)律。
本節(jié)內(nèi)容教學方法以“讀圖分析”為主,講授法相結合,并安排分組討論與課堂練習等教學活動,充分發(fā)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小組討論,提高學生與人交往、處理問題的綜合素質(zhì)。
于是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首先,我是這樣導入的。
十一黃金周就要到了,你打算外出旅游嗎?你知道在新中國成立的那天,毛主席是在哪宣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的嗎?我聽說天安門的人民廣場布置的可漂亮了,并且長安街上花山樹海,還有形態(tài)各異的造型呢。你想不想去親自瞻仰一下雄偉的天安門?你想不想踏著古代帝王足跡逛一逛紫禁城?
師:你知道北京在我們的什么方向嗎?
師:我們坐火車通常是在北京西站下車,那你知道北京西站在天安門的什么方位嗎?這就是本節(jié)課要重點討論的。
板書:《地圖上的方向》
首先課件展示地圖上的八個方向。
接著展示北京地圖,首先確定地圖上的方向,我們通常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確定方向。
首先找到本圖最中心的方城,那就是紫禁城,看一看,北京西站在它的什么方向?
那如果我們坐汽車從北京回廊坊,你知道去哪個長途客運站嗎?
看看木樨園在天安門的什么方向?
找一找北京動物園在天安門的什么方向?
板書:一般定向法為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課件展示實驗中學平面圖,我們看到在平面圖的左上角有一個指向標,我們這時就要按照指向標來確定方向了。
板書:指向標定向法
首先請請同學判斷一下,在此圖中哪面是北?
那么教學樓在南門的什么方向?操場在南門的什么方向?
通過一系列問題,讓同學們掌握利用指向標確定方向的方法。
接著我們學習如何在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板書:經(jīng)緯網(wǎng)定向法
①首先復習舊知:經(jīng)線指示什么方向?緯線指示什么方向?
②接著教師講解如何判斷圖上的緯線是南緯還是北緯,通過數(shù)值由上向下遞減的規(guī)律,確定在此圖上赤道應標在上面還是下面,從而確定為北緯,用同樣方法確定經(jīng)線為東經(jīng)。
③標注X、Y、Z三點的四個方位,確定三點的位置關系。
師:無論哪種地圖,在實際應用時都應手持地圖,面朝北,背朝南,這樣地圖上的方向就與實際方向一致了。可問題是:假如我們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或者在野外,找不到“北”了怎么辦?如何找到“北”?怎樣才能走出困境?誰有在野外辨別方向的經(jīng)驗或者是書本上介紹的經(jīng)驗也可以,請大家來談談。
在這里我設計了學生搶答的探究活動,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
(1)在晴天的夜晚,可以用北極星確定方向;(2)在白天利用太陽確定方向;(3)白天觀察樹木確定方向;(4)利用房屋確定方向;(5)利用果實先紅的一面確定方向;利用雪地里,朝陽面雪融化快的現(xiàn)象定方向。
之后,課件展示在野外辨方向的圖片。
同學們已經(jīng)掌握了好多辨別方向的方法,那你能否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練習一下。
活動一:
某日,你和同學正在玩耍,一位司機路過問到二廠怎么走,你手邊正好有一幅平面圖,你能告訴司機怎么走嗎?
你能確定小河的流向嗎?
活動二:在經(jīng)緯網(wǎng)地圖上確定方向。
活動三:在極點俯瞰圖上判別方向。師:當一個人站在南極點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站在北極點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地球儀,當一個人站在南極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北;當一個人站在北極點上時,他的前后左右都是指向南方。
下面請同學以前后桌為組,討論一下,為什么我們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要這樣定方向?
因為:一般情況下地球儀的擺放是北極點在上,南極點在下,把從地球儀上切下來的一部分水平放置時,即成為某一區(qū)域的區(qū)域地圖,圖的上方離北極點近,圖的下方離南極點近,即“上北下南”。接著我們輕輕地撥動放在桌子上的地球儀,使它自西向東旋轉,這時看地球的運動是從左(西)向右(東)轉動,因此地圖上的方向自然就是“左西右東”了。
地圖上的方向說課
地圖上的方向說課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地圖上的方向》。
本節(jié)主要介紹了在地圖上如何判斷方向和在野外辨別方向的方法。關于地圖上的方向的教學,重點在于訓練學生在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確了地圖上有三種定向方法,它們是:一般定向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指向標定向法:指向標指示北方。經(jīng)緯網(wǎng)定向法: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經(jīng)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其中經(jīng)緯網(wǎng)定向方法最為精確,是今后學習地理課和實際應用最廣泛的方法。
在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辨別方向,首先要確定圖上的經(jīng)線是東經(jīng)還是西經(jīng),緯線是南緯還是北緯。根據(jù)第一章所學經(jīng)度、緯度的劃分方法,讓學生認識并總結在方格狀或弧狀(以南北極為中心)的經(jīng)緯網(wǎng)上,經(jīng)緯度遞變的規(guī)律。這一部分教學可通過典型實例分析,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為了能使學生把所學知識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首先介紹了在室外看地圖的方法:手持地圖,面朝北,背朝南。然后又通過學生活動,讓學生學會在野外、在北半球確定方向的方法。本節(jié)教材既介紹了在地圖上確定方向的方法,又介紹了在野外確定方向的方法,使學生能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培養(yǎng)了學生正確的學習觀,使他們懂得學好地理知識將會終身受益。
據(jù)此,根據(jù)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本節(jié)課的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為:讓學生知道地平面上的八個基本方向,并且學會在不同類型的地圖中判斷方向的不同方法。
能力目標為:能在地圖上判斷方向,能在野外辨別方向。
情感目標為: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所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
接著我再說一下教學重難點的確立及其依據(jù):根據(jù)新課標對學生認知水平的要求,結合教學目標和教材內(nèi)容,確定在不同類型地圖上方向的確定為教學重點。其中經(jīng)緯網(wǎng)定向方法最為精確,是今后學習地理課和實際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因此,在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辨別方向是本節(jié)的重點。
由于中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相對較差和知識儲備不足,故確定在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中辨別方向為教學難點。
綜上所述,我把本節(jié)內(nèi)容安排一課時,結合北京的旅游交通圖、校園平面圖、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運用計算機課件使知識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地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
“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這一部分教學通過典型實例分析,在學中練,在練中學。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先用簡圖的形式用計算機課件復習第一章所學經(jīng)度、緯度的劃分方法,然后用教材中方格狀或圓弧形(以南北極為中心)的經(jīng)緯網(wǎng)地圖,讓學生認識并總結經(jīng)緯度遞變的規(guī)律。
本節(jié)內(nèi)容教學方法以“讀圖分析”為主,講授法相結合,并安排分組討論與課堂練習等教學活動,充分發(fā)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小組討論,提高學生與人交往、處理問題的綜合素質(zhì)。
于是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首先,我是這樣導入的。
十一黃金周就要到了,你打算外出旅游嗎?你知道在新中國成立的那天,毛主席是在哪宣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的嗎?我聽說天安門的人民廣場布置的可漂亮了,并且長安街上花山樹海,還有形態(tài)各異的造型呢。你想不想去親自瞻仰一下雄偉的天安門?你想不想踏著古代帝王足跡逛一逛紫禁城?
師:你知道北京在我們的什么方向嗎?
師:我們坐火車通常是在北京西站下車,那你知道北京西站在天安門的什么方位嗎?這就是本節(jié)課要重點討論的。
板書:《地圖上的方向》
首先課件展示地圖上的八個方向。
接著展示北京地圖,首先確定地圖上的方向,我們通常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確定方向。
首先找到本圖最中心的方城,那就是紫禁城,看一看,北京西站在它的什么方向?
那如果我們坐汽車從北京回廊坊,你知道去哪個長途客運站嗎?
看看木樨園在天安門的什么方向?
找一找北京動物園在天安門的什么方向?
板書:一般定向法為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課件展示實驗中學平面圖,我們看到在平面圖的左上角有一個指向標,我們這時就要按照指向標來確定方向了。
板書:指向標定向法
首先請請同學判斷一下,在此圖中哪面是北?
那么教學樓在南門的什么方向?操場在南門的什么方向?
通過一系列問題,讓同學們掌握利用指向標確定方向的方法。
接著我們學習如何在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板書:經(jīng)緯網(wǎng)定向法
①首先復習舊知:經(jīng)線指示什么方向?緯線指示什么方向?
②接著教師講解如何判斷圖上的緯線是南緯還是北緯,通過數(shù)值由上向下遞減的規(guī)律,確定在此圖上赤道應標在上面還是下面,從而確定為北緯,用同樣方法確定經(jīng)線為東經(jīng)。
③標注X、Y、Z三點的四個方位,確定三點的位置關系。
師:無論哪種地圖,在實際應用時都應手持地圖,面朝北,背朝南,這樣地圖上的方向就與實際方向一致了。可問題是:假如我們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或者在野外,找不到“北”了怎么辦?如何找到“北”?怎樣才能走出困境?誰有在野外辨別方向的經(jīng)驗或者是書本上介紹的經(jīng)驗也可以,請大家來談談。
在這里我設計了學生搶答的探究活動,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
(1)在晴天的夜晚,可以用北極星確定方向;(2)在白天利用太陽確定方向;(3)白天觀察樹木確定方向;(4)利用房屋確定方向;(5)利用果實先紅的一面確定方向;利用雪地里,朝陽面雪融化快的現(xiàn)象定方向。
之后,課件展示在野外辨方向的圖片。
同學們已經(jīng)掌握了好多辨別方向的方法,那你能否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練習一下。
活動一:
某日,你和同學正在玩耍,一位司機路過問到二廠怎么走,你手邊正好有一幅平面圖,你能告訴司機怎么走嗎?
你能確定小河的流向嗎?
活動二:在經(jīng)緯網(wǎng)地圖上確定方向。
活動三:在極點俯瞰圖上判別方向。師:當一個人站在南極點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站在北極點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地球儀,當一個人站在南極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北;當一個人站在北極點上時,他的前后左右都是指向南方。
下面請同學以前后桌為組,討論一下,為什么我們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要這樣定方向?
因為:一般情況下地球儀的擺放是北極點在上,南極點在下,把從地球儀上切下來的一部分水平放置時,即成為某一區(qū)域的區(qū)域地圖,圖的上方離北極點近,圖的下方離南極點近,即“上北下南”。接著我們輕輕地撥動放在桌子上的地球儀,使它自西向東旋轉,這時看地球的運動是從左(西)向右(東)轉動,因此地圖上的方向自然就是“左西右東”了。
在地圖上辨認地面的高低起伏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閱讀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等高線繪法示意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使學生明確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等高線概念;了解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的構成和特點。
能力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對等高線地形圖中的等高線間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讀、分析,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運用地形圖的能力.初步學會在地圖上辨認地面的高低起伏。
情感目標:
通過填、繪、用地圖的實踐活動和小組的討論,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起圖的空間概念,使學生懂得學習地理知識必須有科學的方法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是在學習了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圖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如何在地圖上辨認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備較系統(tǒng)的地圖知識。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的學習奠定基礎。
教材首先說明地球表面有陸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別很大。如何在地圖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而海拔和相對高度、等高線和等深線的概念又是辨認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的基礎。
教材首先以圖示的形式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圖說明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使學生明確由于起點不同,有海拔和相對高度兩種高度值,但在地圖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關于等高線地形圖這部分教材內(nèi)容,是將立體圖形轉換成平面圖形,內(nèi)容抽象,比較難掌握。教材主要用圖來闡述,等高線繪法示意圖既有直觀的山體,也有經(jīng)過等高線的分割后,把等高線投影在水平面轉換成的等高線地形圖,非常形象、生動,很好的起到了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概括。此圖的優(yōu)點還在于注重轉換的過程,,學生可以清晰把這幅圖的轉換分為幾步,并通過對比分析山體和平面地形圖的特征,從而找到在等高線圖上辨認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的方法。緊接著教材用想一想等高線陡坡和緩坡示意?quot;,進一步強化等高線圖的空間概念,通過觀察分析,得出等高線密----坡陡;等高線稀疏-----坡緩。通過閱讀分析這兩幅圖,學生較易獲得正確的空間概念,提高他們的空間思維和想象的能力。
同理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從等深線所標注的深度,梢鑰闖齪Q蟮納釙?;磽砣赦S叩氖杳蘢純觶?梢鑰闖齪5灼露鵲拇笮?/p
教材又通過做一做,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山頂、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幾種地形的素描圖極其對應的等高線地形圖。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jù)等高線的圖形特征了解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學會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辨認這幾種不同的地形。
幾種地形有關的特征如下:
隆起而高于四周的高地稱為山地,山的最高部分稱為山頂。山的側面部分稱為山坡。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表示山頂?shù)牡雀呔€是一個小環(huán)圈。小環(huán)圈的等高線高程比周圍其他等高線的數(shù)值高。凹地是指比四周低,大范圍低地成為盆地。地形圖上表示盆地的等高線是一個環(huán)圈。環(huán)圈的等高線高程比周圍其他等高線的數(shù)值低。地形圖上表示山脊的是一組由山頂向低處凸出的等高線圖形。各等高線凸出部分頂點的連線稱為分水線。山谷是指兩個山脊間的低凹部分是山體的集水部分,山谷的最低點的連線稱為集水線,地形圖上表示山谷的是一組沿集水線方向朝高處凸出的等高線。鞍部指相鄰兩個山頂之間的低下部分,形如馬鞍。
教材介紹了分層設色地形圖,特別強調(diào)了分層設色地形圖是在等高線地形圖的基礎上繪出來的;圖上的顏色是按海拔高低加以區(qū)分的,根據(jù)圖上的顏色可以判斷某個地區(qū)的地勢高低起伏狀況,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附有高度表。用做一做的填表練習,強化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加強讀圖能力的訓練。
地形剖面圖作為更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某一方向地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這部分較難理解,教材以地形剖面圖的繪制方法,一圖,詳細表達了等高線地形圖如何轉化成了地形剖面圖的過程,清楚直觀,有利于學生鞏固前面剛形成的空間觀念,又用了從地形剖面圖上看地形的高低就象用刀切開蛋糕,可以從切面看出蛋糕的厚薄這樣生動形象的語言。使學生易于理解。
總之,本節(jié)教材內(nèi)容,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由簡單到復雜,把直觀的山體轉化為較為抽象的等高線地形圖,符合學生的認知,有利于發(fā)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教法建議:
等高線地形圖及分層設色地形圖的知識都是建立在空間觀念基礎上的,但初一學生空間的觀念薄弱,抽象思維能力低,難以將具體的地形特征與平面地圖掛鉤,并容易產(chǎn)生氣餒、畏難、等負面情緒,建議盡量多用直觀圖示,多設計學生活動。
建議用討論法、學習指導法和講授法相結合起來授課。對本節(jié)內(nèi)容,教師充分利用書上的邏輯思路和編排體系,循序漸進,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進行,先進行讀圖分析圖,以圖為突破口,幫助學生建立起空間概念,然后設計活動,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
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這部分內(nèi)容,只須指導學生讀懂圖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圖即可,通過讀圖,明確甲點有兩種計算高度的方法。學生很容易理解由于起點不同,有海拔和相對高度兩種高度,但在地圖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等高線地形圖這部分內(nèi)容是本節(jié)的重點,需要將頭腦中的立體圖形轉換成平面圖形,內(nèi)容抽象,比較難掌握,但也是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思維的好時機。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等高線繪法示意圖,特別注重圖形的轉換過程,在讀圖中,指導學生清晰把這幅圖分為幾步,特別注意對比分析山體和平面等高線地形圖的特征,如,等高線的數(shù)值變化規(guī)律、等高線間的疏密程度和山體形態(tài)的關系。從而找到在等高線圖上辨認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的方法。
通過教材的想一想中的等高線陡坡和緩坡示意圖使學生在剛了解等高線地形圖后,馬上用高線圖來分析等高線間的疏密程度和山體形態(tài)的關系,通過觀察分析,得出等高線密----坡陡;等高線稀疏-----坡緩。通過分析此圖,學生鞏固了空間概念,提高他們的空間思維和想象的能力。
在學生獲得了有關地形圖的知識后,利用教材的做一做,給學生獨立學習和相互討論的機會,可分成小組,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山頂、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幾種地形的素描圖極其對應的等高線地形圖,經(jīng)過小組討論后,由學生代表說明每一個等高線的圖形特征和山頂、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幾種地形的對應關系。教師給予糾正、補充,通過討論,初步學會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辨認這幾種不同的地形。
分層設色地形圖的教學,可讓學生直接做做一做的填表練習,強化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加強讀圖能力的訓練。
地形剖面圖部分的教學,充分利用地形剖面圖的繪制方法,一圖,指導學生理解等高線地形圖如何轉化成了地形剖面圖的過程,如有計算機課件幫助演示,效果更好。有利于學生鞏固前面剛形成的空間觀念??捎媒滩纳系男稳輳牡匦纹拭鎴D上看地形的高低這部分可以一邊講,一邊讓學生跟著畫,(在填圖作業(yè)上或老師發(fā)給的印有等高線的紙)。
--示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等高線概念,等高線形態(tài)與地勢高低、坡度陡緩的關系。
〈教學手段〉
計算機課件(關于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圖等高線繪法示意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及地圖冊中的各種地形圖、示意圖。
〈教學過程〉
(引課)導入:世界最高峰喜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瑪峰高度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測得珠穆朗瑪峰高度為4000多米?同一個珠穆朗瑪峰為什么會出現(xiàn)兩個高度值?而這兩個高度值又是怎么測出來的呢?
(計算機演示)動畫: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提問:圖上甲的高度是多少?
學生看圖回答:
(1)以海平面為標準,高度為1500米,這是海拔高度
(2)以乙點為標準,高度為1000米,這是相對高度
圖上乙處的高度是什么高度?是海拔高度。
小結:地面高度有兩種計算方法:海拔(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它們都是指垂直距離,但起點不同。在地圖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板書)一.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1.海拔
2.相對高度
(承轉)珠穆朗瑪峰高度8848米指的是海拔高度,4000多米則指的是珠穆朗瑪峰與青藏高原相對高度。珠穆朗瑪峰和青藏高原都是以高著稱,地球表面還有高低起伏的各種地形,如何在地圖上表示它們呢?下面我們來學習等高線地形圖。
講授新課
(板書)二、等高線地形圖
(計算機演示)動畫:等高線地形圖
提問:
1.這是什么?(一個山體)
2.圍繞山體的線是等高線,在山體上同在一條等高線的點有什么特點?(海拔相同)。
3.山體各層等高線被壓入同一平面,等高線的排列有什么特點?和原來的立體圖有什么對應關系?(山頂比四周高,所對應的等高線數(shù)值,中心高,周圍低;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學生活動)完成想一想
(計算機演示)動畫:分層設色地形圖
(板書)分層設色地形圖
(學生活動)完成做一做的填表作業(yè)。
〈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在地圖上辨認地面的高低起伏
一、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1.海拔
2.相對高度
二、等高線地形圖
1.等高線的概念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根據(jù)等高線的特點,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地形種類。
訓練讀圖能力。
〈教學難點〉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地形種類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地形剖面圖)教材及地圖冊中的各種地形圖、示意圖。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完成做一做
上節(jié)課我們已學習了等高線的概念,了解了等高線地形圖的構成和等高線的閱讀方法,現(xiàn)在再給你們幾種地形的素描圖極其對應的等高線地形圖,分小組討論,討論后,由學生代表上臺做講解。請閱讀?quot;不同地形的等高線表示狀態(tài),每小組集中討論一種地形,要求對比說明山頂、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幾種地形的特點和所對應的等高線形態(tài)的特點,同時請同學們讀圖時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等高線的數(shù)值變化規(guī)律;
(2)等高線間的疏密所對應的地表形態(tài);
(3)等高線彎曲方向和高度變化的關系;
(4)特殊地形所對應的等高線的形狀
學生派代表發(fā)言,教師糾正、補充。
(總結板書)等高線地形圖:
1.等高線的疏密:稀疏表示緩坡
密集表示陡坡
2.等高線的形狀:彎曲部分向高處凸表示山谷,向低處凸表示山頂;
兩個山頂之間的部位是鞍部(有兩組對稱的等高線組成)
等高線重疊的地方表示陡崖
(計算機演示)動畫:地形剖面圖
教材生動的描述:從地形剖面圖上看地形的高低就象用刀切開蛋糕,可以從切面看出蛋糕的厚薄。
(板書)地形剖面圖
(學生活動)提問:刀從哪兒切?(明確剖面線的含義)在地形圖上如何做切面?發(fā)給學生地形圖,在教師指導下:
1.確定剖面線位置;2.在下方劃線段平行于剖面線;3.做一個縱軸的高度表,形成一個坐標系;4.從等高線和剖面線交點處做垂線,到高度表所指示的坐標點處;5.連接所有的坐標點,繪制完成地形剖面圖。
(反饋練習)習題
(總結)通過本章學習,我們了解了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以及等高線等基本知識。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地圖上量算兩地之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別方向。初步學會在地形圖上識別地形種類,這部分的知識非常重要,下一章學習的世界的陸地和海洋和以后各章學習都會用到的,我們必須要學好它。
〈板書設計〉
2.等高線的特點
⑴等高線的疏密:稀疏表示緩坡
密集表示陡坡
⑵高線的形狀:彎曲部分向高處凸表示山谷,向低處凸表示山頂;
兩個山頂之間的部位是鞍部(有兩組對稱的等高線組成)
等高線重疊的地方表示陡崖
三、分層設色地形圖
四、地形剖面圖
〈總體設計思想〉
根據(jù)本節(jié)教材對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三個方面的要求,本節(jié)課設計了兩個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提出具體問題引導學生閱讀各種地形圖、示意圖,通過讀圖理解等高線的概念,建立起對地形圖的空間思維和想象。由于讀等高線地形圖,需要將立體圖形轉換成平面圖形,內(nèi)容抽象,比較難掌握,信息量很大,學生又是初次接觸這張圖,如果沒有教師的指導,會感到困惑,產(chǎn)生畏難情緒。因此,本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特別注意,提問要具體、明確,問題的難度要由淺到深,給學生一個適應過程,使學生逐步掌握由空間到平面的轉換方法。教材中的讀圖編排很好地體現(xiàn)了上述思想,這部分內(nèi)容,用多媒體幫助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讀圖初步學習了地形圖的知識后,需要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使知識進一步得到鞏固,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以學生活動為主,主要是組織學生,分小組分析討論不同地形的等高線的形態(tài)特點,總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地形如山頂、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幾種地形的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這時,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也愿意主動參與。通過分析討論使學生初步學會在地形圖上識別地形種類,讀圖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與人合作學習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在價值觀念上,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使他們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探究活動
等高線地形圖判讀模型的制作
1.制作材料及方法
(1)山體模型的制作:用泡沫塑料制作成有緩坡、陡坡的山體。在繪出等高線圖以后,按照一定的高程進行切割。山體最好切割成六層。每層穿兩個用作固定在底板上的小孔。
(2)木框:用木條制作成木框,呈長方形,每框內(nèi)安上繃緊的透明塑料薄膜(木框最好制五個),每個塑料薄膜上分別繪有不同高程(100米至500米)的等高線。
(3)底板:用木板作底板,在底板的四角安置四個立柱。立柱上標高程。
(4)固定山體模型的木柱兩根:木柱為圓柱體,長度以略低于山體模型高度為宜。在底板上開有兩個安置木柱的圓孔。也可不用木柱,而在上下兩層之間用磁鐵固定。
(5)等高線圖的繪制:用同底板大小一致的較厚的白紙,繪出山體模型的等高線圖一張,標明高程。
(6)安裝:將山體模型的各層和薄膜木框,按由下至上的次序,依次安置在底板上的相應位置。
2.使用方法步驟:
(1)底板上有山體模型,向學生說明這是一座山的模型,山的海拔高度為550米。讓學生形成山體印象。
(2)依次加入每個高程(從100米到500米)相應的薄膜框架。側視可見山體,俯視可見等高線圖。
(3)將實體模型從底板及木框中取出,讓學生觀察底板及木框。這時,側視仍可顯出山體,俯視則可見清晰的等高線圖。
(4)再將厚紙繪制的等高線圖放到底板上,俯視時薄膜上的等高線與底板上的等高線大體重迭;而后將木框薄膜依次重迭在底板上,則見薄膜上的等高線與底板上的等高線相互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