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15八年級生物下冊常見知識點解析。
八年級生物下冊常見知識點解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下冊)》(以下簡稱為教材)在使用過程中,許多教師向教材編寫人員提出一些涉及教材內容的問題,其中一些涉及知識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在此略作回答,希望能夠對教師有所幫助。
1關于變態(tài)發(fā)育
“變態(tài)發(fā)育”一詞是在講昆蟲的生殖和發(fā)育時給出的,這是因為在胚后發(fā)育期間,大多數昆蟲要經過變態(tài)發(fā)育。雖然變態(tài)發(fā)育不限于昆蟲,但昆蟲的變態(tài)過程比其他任何動物更引人注目。
《辭?!罚?009年10月版)中對“變態(tài)發(fā)育”的描述是:“動物在胚后發(fā)育過程中,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方面所出現的一系列顯著的變化,亦即經幼體期而達到成體期的現象?!庇纱丝梢钥闯觯@個概念使用的范圍不僅僅是昆蟲,還包括其他動物,如甲殼動物、兩棲動物等。變態(tài)發(fā)育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如漸變態(tài)、半變態(tài)等。在修訂后的教材中,與實驗本一致,僅介紹了“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和“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掇o海》對“不完全變態(tài)”和“完全變態(tài)”的描述分別是:“昆蟲變態(tài)的一個類型。即昆蟲的個體發(fā)育過程中,只經過卵、若蟲和成蟲三個時期?!薄袄ハx變態(tài)的一個類型。即昆蟲的個體發(fā)育過程中,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完全變態(tài)的昆蟲,其幼蟲的形態(tài)構造和生活習性與成蟲顯著不同,而蛹是一個不活動時期?!睆倪@兩個定義可以看出,這兩個名詞的使用范圍僅限于昆蟲,而它們的區(qū)別是是否有化蛹這個階段。
對于完全變態(tài)的昆蟲來說,要經歷四個時期。經常有老師會問:這里的“卵”指的是受精卵嗎?如果指的是受精卵,為什么教材里不寫“受精卵”呢?
有研究者說,變態(tài)發(fā)育的基礎是有性生殖,所以這里所說的“卵”一般指受精卵。但是,在昆蟲中,孤雌生殖是普遍存在的。孤雌生殖也稱單性生殖,即卵不經過受精也能發(fā)育成正常的新個體。例如,蜜蜂中的雄蜂就是由未受精的卵發(fā)育來的。
2未受精的雞卵有胚盤嗎?
學生在觀察雞卵時,都能發(fā)現一個盤狀的小白點。這個小白點在受精的雞卵和未受精的雞卵中都是存在的,我們稱其為胚盤。但有老師指出,國家名詞委對胚盤(blastodisc,embryonicdisk)的定義為:“魚類、爬行類和鳥類等受精卵在無卵黃的動物極經過不完全卵裂形成的細胞盤。此區(qū)域的細胞群將來發(fā)育成胚胎?!备鶕@個定義,未受精卵的相應結構應該不能被稱為胚盤。有研究者更是將這個區(qū)域在受精之前稱為胚珠(germinaevesicle),卵裂后才稱為胚盤(家畜解剖學及組織胚胎學,農業(yè)出版社,1995年)。但是,也有學者認為,自卵黃心(白卵黃)向上有一由白卵黃構成的卵黃頸直達卵黃表面并擴展成盤狀,稱為潘氏核。潘氏核與生發(fā)點聯結,總稱胚盤。胚盤受精之后發(fā)育為胚胎,未受精則為一淡色的小圓盤區(qū)(鳥類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
筆者認為,既然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那么,我們沒有必要給初中學生增加名詞,對于學生來說,掌握一個名詞就足夠了。
3關于轉基因鼠的示意圖
在修訂后的教材中,對獲得轉基因鼠的示意圖稍微做了一點調整。以前經常有老師和學生對圖中畫出的操作步驟提出一些問題,現說明如下。
(1)實驗前要對小鼠進行怎樣的處理?
在實驗前,需要對小鼠進行預先處理,而不是像有些學生想象的那樣,找?guī)字恍∈缶涂梢宰鰧嶒灹?。例如,對供卵母鼠,要進行超數排卵處理,即用孕馬血清(含有促性腺激素)和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等進行注射處理,其目的是促進小鼠多排卵。對代孕母鼠,要進行假孕處理,也需要使用激素,并與結扎了輸精管的公鼠交配,其目的是使代孕母鼠(受體)和供卵母鼠(供體)進行同期發(fā)情,使它們的生理條件達到同步或一致,這樣才能使胚胎移入受體后有相同或相似的生存條件。關于這部分知識,學生將在高中接觸到。
(2)受精卵中的兩個核為什么一大一小?
受精后,精子和卵子會形成各自的原核,即雄原核和雌原核。剛形成初期,雄原核和雌原核兩者的大小沒有差異,但隨著時間的延續(xù),雄原核膨大。雄原核具有吸收外源DNA的能力,所以要在雌、雄原核融合之前將外源DNA(含目的基因)注射到雄原核里。
(3)產出的幼鼠有大有小,是否大的就是轉基因的?
雖然受精卵都被注射了目的基因,但這些目的基因有可能表達不成功。即使表達成功,小鼠剛出生時,其體積大小并不會有特別大的差別。因此,對剛產出的幼鼠,我們不能根據其體型大小來判斷它是否轉基因鼠。
(4)照片上給出的兩只鼠的尾巴為什么都是斷的?
在小鼠體內,是否轉進去了目的基因,單靠肉眼觀察是不能得出結論的,一定要進行基因檢測。一般是剪取小鼠的一段尾巴提取DNA進行檢測,來判斷是否是轉基因鼠。
4齲齒是傳染病嗎?
齲齒,俗稱“蟲牙”、“蛀牙”,是人類發(fā)病率極高的疾病,世界衛(wèi)生組織已將它與腫瘤、心血管疾病并列為人類三大重點防治疾病。據我國2005年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每一百個5歲兒童中就有超過66人嘴里有齲齒,35~44歲中年人群中,這一比例上升到88.1%,而65~74歲老年人的患齲率則高達98.4%。導致齲齒的發(fā)病原因包括致齲菌(如變形鏈球菌)、易感的牙和碳水化合物,所有其他因素都是通過影響這些要素來發(fā)揮作用的。
對照傳染病的定義分析,齲齒是屬于傳染病的,西方很多國家也早已把齲齒列入傳染病的范疇而加以預防。但為什么我們不強調它是傳染病呢?其一,不同傳染病的傳染力是不同的,有強有弱,傳染力強的更容易造成傳染病的流行,也會更引起人們的注意。其二,不同傳染病引發(fā)的后果是不同的,有些傳染病人一旦得上就會致命,但齲齒引發(fā)的后果看似是不很嚴重的,所以大家也就不在意了。相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會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健康,包括口腔健康,也會逐漸養(yǎng)成更加健康的生活習慣,比如不會再咀嚼食物給幼兒吃。
5乙肝能通過飲食傳播嗎?
教材中在講到傳染病時,安排了一個資料分析,其中一則資料講甲肝的預防。有老師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常與老百姓口中所說的“肝炎”混在一起。廣義的肝炎通常指由多種致病因素(如病毒、細菌、寄生蟲、化學毒物或藥物、酒精等)侵害肝臟,使肝臟受到破壞、肝功能受到損害而引起的身體一系列不適癥狀。而我們在生活中所說的肝炎,多指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更多指乙肝。
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染,與患者密切接觸,共用餐具、茶杯、牙具等,吃了病毒污染的食品和水,都可以受到傳染。而乙型肝炎是流行最廣泛、危害最嚴重的一種,其傳播途徑與艾滋病的傳播途徑是一樣的,主要是血液傳播和性傳播等,因此,與乙肝患者的一般接觸,如在同一辦公室辦公、同住一個宿舍、在同一餐廳用餐及擁抱、握手、共用廁所等不會感染乙肝。
延伸閱讀
九年級物理《電壓》知識點解析
九年級物理《電壓》知識點解析
知識點一:電壓
1.電壓
如下圖所示,要想使水輪機轉動,需打開閥門,由于左側容器中的水位高于右側容器,所以水會自左至右流過水輪機,水輪機轉動。
但是水輪機的轉動是短暫的,如果兩側水面相平時,水不再流動,水輪機就會停止轉動。要得到持續(xù)的水流,兩側必須保持一定的水壓。如下圖所示,用抽水機不斷地把水從右側容器抽到左側容器中,,使兩側始終保持一定的水壓,水管中就有了持續(xù)的水流,水輪機就能不停地轉動了。
類似的,下圖中,要想使小燈泡持續(xù)發(fā)光,自由電子需要在電路中形成定向移動,才有持續(xù)電流通過。要獲得持續(xù)的電流,電路兩端要有電壓。
在電路中,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它使得電路兩端保持一定的電壓,電壓使自由電荷發(fā)生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2.電壓的單位
在國際單位制中,電壓的基本單位是伏特,簡稱伏,用V表示。
一節(jié)干電池的電壓為1.5V;一片鉛蓄電池的電壓為2V;對人體的安全電壓為不高于36V;我國家庭電路的電壓為220V。
比伏小的有毫伏,比伏大的有千伏。
1V=1000mV;1kV=1000V
【典型例題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B.規(guī)定自由電子定向移動方向為電流方向
C.電壓是使自由電荷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的原因
D.導體中沒有電流通過時,導體中就沒有電阻
【答案】AC
【針對訓練1】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B.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
C.電流是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的
D.電路兩端只要有電壓就一定有電流
【答案】
【解析】
B、有電壓才可能形成電流,就像有水壓才能形成水流一樣,不符合題意;
C、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不符合題意;
D、形成電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①電路兩端有電壓;②電路是一個閉合的通路.所以說,電路兩端只要有電壓就一定有電流是錯誤的,符合題意;故選D.
【針對訓練2】經驗表明,對人體安全的電壓不能高于()
A.12VB.36VC.220VD.380V
$來源:【答案】
【針對訓練3】手電筒的構造如圖所示,電源為兩節(jié)干電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按鍵相當于開關
B.彈簧為絕緣體
C.燈泡發(fā)光時,兩端電壓為4V
D.燈泡發(fā)光時,電能轉化為化學能
$來源:解析$來源:
(2)并聯:電壓表必須并聯在被測電路兩端,
(3)使電流從“+”接線柱流入電壓表,從“-”接線柱流出電壓表。
(4)使被測電壓不超出電壓表量程:在已知電壓大小的情況下,直接選擇合適的量程;若不能判斷,則先用大量程“試觸”,然后再選擇合適的量程。
2.實驗:用電壓表測電壓
測量下圖中小燈泡兩端的電壓和電源電壓
結論:在只有一個用電器的電路中,用電器兩端電壓與電源電壓相等。
【典型例題1】小明用電壓表測電壓時,電壓表接線柱的接法如圖所示,下面是同組同學的看法,其中正確的看法是()
A3~15V
B.該電壓表可以測出電壓值
C.該電壓表沒有正接線柱
D.該電壓表不能測出電壓值
【答案】D
A.電流表、電壓表都可以直接與電源相并聯
B.電流表可直接與電源相聯,電壓表不能
C.電流表、電壓表都不能直接與電源相并聯
D.電壓表可直接與電源并聯,電流表則不能
【答案】D
【解析】D.
【典型例題3】如圖所示是小明同學測量小燈泡L1兩端電壓的電路。圖中有一條導線接錯了,接錯的導線是
A.導線1B.導線2C.導線3D.導線4
C
【針對訓練1】在如圖所示的電路中,電源電壓保持不變,燈泡或中有一個發(fā)生了短路故障。當開關S閉合時,下列現象中不可能出現的是()
A.電壓表無示數,燈泡不發(fā)光
B.電壓表有示數,燈泡不發(fā)光
C.電壓表和電流表都沒有示數
D.電壓表和電流表都有示數
C
【解析由圖可知,燈泡L1或L2串聯,若燈泡L1發(fā)生了短路故障,電壓表無示數,燈泡L1不發(fā)光;若燈泡L2發(fā)生了短路故障,電壓表有示數,燈泡L2不發(fā)光;由于電流表測串聯電路的電流,不會沒有示數。故選C針對訓練2】某實驗小組連接了如圖所示的串聯電路,電源電壓為3V恒定不變。連接好電路,閉合開關后兩燈都不亮,他們用電壓表先后測得Uab=Ubc=Ucd=0,Uad=3V。為進一步確認電路故障,他們先用導線將a、b連接起來,先后測得己Ubc=Ucd=0;再用導線將b、c連接起來,先后測得Uab=0,Ucd似等于3V;最后用導線將c、d連接起來,先后測得Uab=0,Ubc近似等于3V。則故障原因可能是
A.燈Ll和燈L2都發(fā)生了斷路
B.燈L2和開關S都發(fā)生了斷路
C.燈Ll和開關S都發(fā)生了斷路
D.燈Ll、燈L2和開關S都發(fā)生了斷路
B【解析電源電壓為,電壓表示數,說明電壓表與電源并聯,且電壓表和電源正負極接通,即a到電源正極和d到電源負極的電路接通,不存在斷路。先用導線將a、b連接起來,電壓表,由于b端已經和電源正極接通,電壓表,說明c段與電源負極之間即開關S為斷路,電壓表根據d用與電源負極接通,說明c端與電源正極之間有斷路,由于b端已經和電源正極接通,所以燈泡為斷路。根據再將導線將b、c連接起來,說明b到電源負極不是通路,而導線將b、c連接說明是開關S不通,為斷路。電壓,說明b到電源正極和c到電源負極的電路接通,不存在斷路。說明燈沒有斷路。最后用導線將c、d連接起來,先后測得Uab=0,說明bc之間即燈泡有斷路。綜合判斷可得選項B對?!踞槍τ柧?】如圖所示,用電壓表測小燈泡L1兩端的電壓。此電路連接有誤,請用文字說明其中的錯誤。圖中的錯誤: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電壓表連在了L2兩端,并且正負接線柱錯誤.
【針對訓練4】(1)下圖所示是常用的電壓表。當使用“一”、“3”兩個接線柱時,最程為V,它的讀數是;當使用“一”、“15”兩個接線柱時,它的讀數是。
(2)如圖甲圖電路所示,當開關S閉合后,兩燈均發(fā)光,電流表的指針偏轉如乙圖所示,其中a電流表測的是通過(選填“干路”、“L1”或“L2”)的電流,b電流表的讀數應為,L2中的電流是A。
【答案】
九年級物理《變阻器》知識點解析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你們知道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九年級物理《變阻器》知識點解析》,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九年級物理《變阻器》知識點解析
知識點一:變阻器
1.變阻器
在電子技術中有一中能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大小的元件,叫做變阻器。下圖為學生實驗中常用的滑動變阻器。
其中ABCD為四個接線柱,P為滑片,可以左右滑動,改變滑片P的位置,可以改變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電阻。
2.滑動變阻器的使用:
把滑動變阻器的不同接線柱接入電路,移動滑片,觀察小燈泡亮度,判斷電阻的變化情況:
以下兩種接法,不能改變燈泡亮度和電路中的電流,是無效的:
由以上實驗可知:滑動變阻器是靠改變接入電路的電阻線的長度來改變電阻,從而調節(jié)電路中的電流的。
3.用滑動變阻器控制電阻兩端的電壓:
在以下電路中,(1)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使定值電阻R兩端的電壓成整數倍地變化;(2)換用不同的定值電阻,使電阻成倍地變化,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使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保持不變。
知識點二:變阻器的應用
1.變阻器的銘牌:變阻器通常標有最大電阻和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
如“50Ω1A”,這表明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是50Ω,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是1A,如果電流超過1A,變阻器會被燒毀。
2.變阻器的作用:通過調節(jié)其接入電路的阻值來改變電路中的電流。
3.變阻器的種類:滑動變阻器、電阻箱、機械式電位器、數字電位器等。
【典型例題1】【2016屆福建泉州惠安縣城北教研聯盟初三上期期中物理卷】(多選)如圖是滑動變阻器的結構示意圖,若當滑片向右移動時,接入電路的電阻變小,那么,應連接的接線柱為()
A.A和CB.B和DC.A和DD.A和B
【答案】BC
當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動時,在圖中的哪種連接方法可使變阻器連入電路部分的電阻減?。海ǎ?/p>
【答案】
【解析】當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動時,如圖為“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電流”的實驗.
(1)在閉合開關前,滑片P應移動到最____端(選填“左”或“右”)。
(2)滑片向A端滑動時,小燈泡_____(選填“變亮”,“變暗”或“不變”)
(3)開始實驗后,如果甲同學發(fā)現無論怎樣移動滑片P,燈的亮度都不發(fā)生變化,而且一直很暗,這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左(2)變暗(3)滑動變阻器同時把下面兩個接線柱接入電路
【針對訓練1】【2016屆湖北武漢漢陽區(qū)初三期中物理卷】電位器是變阻器的一種,小菲同學買了一個電位器,如圖所示.小菲想把它與燈泡串聯起來,利用它改變燈泡的亮度;請仔細觀察,現想使滑動觸頭順時針轉動時燈泡變亮,以下接線方法正確的是()
A.A、B兩個接線柱分別接入電路
B.B、C兩個接線柱分別接入電路
C.A、C兩個接線柱分別接入電路
D.以上連接方法都正確
【針對訓練2】【2016屆四川遂寧南山學校初三上期半期考試物理卷】一個滑動變阻器銘牌上標有“50Ω1.5A”的字樣它的意義是()
A.電阻的最小值是50Ω,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是1.5A
B.電阻的最小值是50Ω,允許通過的最小電流是1.5A
C.電阻的最大值是50Ω,允許通過的最小電流是1.5A
D.電阻的最大值是50Ω,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是1.5A
【針對訓練3】【2016屆福建泉州惠安縣城北教研聯盟初三上期期中物理卷】圖是大型電子地磅的電路原理圖。當稱重物時,在壓力作用下滑片P向下端滑動,變阻器連入電路的電阻__________,電流表的示數__________(以上兩格均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這樣把電流對應的重量刻在電流表的刻度盤上,就可以讀出被稱物體的重量。
【針對訓練4】【2016屆廣東深圳北環(huán)中學初三上期期中考試物理卷】如圖所示,選取一個自動鉛筆芯,使鉛筆芯一端的a夾子固定,當來回移動另一端的b夾子時,燈泡的亮度發(fā)生了變化,這說明了鉛筆芯是______(填“導體”或“絕緣體”),還能說明導體的電阻大小與______有關.下列電器中_________(填“電水壺”、“可調光臺燈”或“電動機”)應用了而此原理。
【針對訓練5】【2015-2016學年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九年級期中物理卷】收音機、復讀機上的“音量Volume”旋鈕,能夠控制聲音的,它的實質是一個.滑動變阻器是通過改變電阻絲接入電路的來改變接入電路的電阻值,從而改變電路中的電流;一個滑動變阻器銘牌上標有“10Ω2A”,其中10Ω表示.
【針對訓練6】【2016屆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九年級(上)期中物理卷】如圖所示是某同學設計的一種測定油箱內油面高度的實驗裝置.
(1)它的工作原理是:油箱內油面時(選填“上升”或“下降”),金屬滑片向上端移動,電流表示數會(填“變大”或“變小”).
(2)請你對該同學在設計中使用電阻R1做出評價:.
(3)你認為該設計中值得改進的方面是:.
【針對訓練7】【2016屆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九年級(上)月考物理卷】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將圖中實物連接完整.要求:
電壓表測量燈泡兩端的電壓.
滑動觸片向右移動時,通過燈泡電流變大.
導線不能交叉.
八年級生物下冊《生物的進化》知識點復習
老師在新授課程時,一般會準備教案課件,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寫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使接下來的工作更加有序!你們清楚有哪些教案課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生物下冊《生物的進化》知識點復習”,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八年級生物下冊《生物的進化》知識點復習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科學的推測:①需要有確鑿的證據,憑空想像是站不住腳的;②還需要有嚴密的邏輯;③也需要有豐富的聯想和想像。
地球大約是在46億年前形成的,在36億年前,逐漸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1、原始地球特點:天空中赤日炎炎,電閃雷鳴;地面上火山噴發(fā),熔巖橫流;表面籠罩著原始大氣。
2、原始大氣成分:水蒸氣、氫氣、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氫等。原始大氣中沒有氧氣。
3、生命起源的條件:原始大氣、原始海洋、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
4、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因為原始地球上沒有生命存在的環(huán)境條件。
5、生命起源的過程:無機小分子物質→有機小分子物質→有機大分子物質→多分子體系→原始生命。
6、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中
根據米勒以及其他學者的實驗結果可以推測,原始地球上盡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產生構成生物體的有機物。因此,生命的起源從無機物生成有機物,這一階段是完全能夠實現的。
多數學者認為:原始大氣中的無機物到有機物,再到原始生命,這一過程是在原始地球上進行。
7、根據隕石中含有構成生物體所需要的有機物的事實可以推測:構成生物體的有機物能夠在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帶到地球。
8、蛋白質、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質。
二、生物進化的歷程
1、學習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比較法
比較是指根據一定的標準,把彼此有某種聯系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通過對各個事物特征的比較,可以把握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事物的本質。
①化石在地層中埋藏的順序比較:在越古老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也越多;在越晚近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復雜、越高等,陸生生物化石越多。
②始祖鳥的身體結構既與爬行動物有相同之處,又和鳥類有相同之處,是爬行動物向鳥類過渡類型。(古代爬行動物→古代鳥類)
③蛋白質分子差異比較:動植物體都有細胞色素C的事實說明動植物具有一定的親緣關系,親緣關系越近的生物,細胞色素C的差異越小;親緣關系越遠的生物,細胞色素C的差異越大。——分子生物學上的證據
2、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于種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形成的。例如:始祖鳥化石(古代爬行動物→古代鳥類)——古生物學上的證據
3、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形態(tài)結構由簡單到復雜,生理功能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環(huán)境由水生到陸生。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種類產生,也有一些生物種類絕滅。各種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各自適應環(huán)境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
三、生物進化的原因
1、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動物在適應古環(huán)境過程中所表現的一個方面,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動物的保護色有利于躲避敵害或捕食獵物。
保護色、警戒色、擬態(tài)等都是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方式。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是長期的自然選擇的結果。
2、自然選擇: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
3、自然選擇學說的過程:過度繁殖(條件)生存斗爭(基礎)遺傳變異(基礎)適者生存(結果)
4、意義: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
遺傳和變異是進化的基礎(內因),自然選擇是進化的動力(外因)。
5、在人為控制的條件下,選擇是人類有利的生物變異以形成新品種,這屬于人工選擇。
6、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是定向的。遺傳和變異是進化的基礎(內因),自然選擇是進化的動力(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