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2-07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八課探問生命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嗎導學案。
為了促進學生掌握上課知識點,老師需要提前準備教案,大家應該在準備教案課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這對我們接下來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有沒有出色的范文是關于教案課件的?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八課探問生命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嗎導學案”,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生命可以永恒嗎
【學習目標】
1.懂得生命來之不易,生命是獨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暫的;了解生命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
2.能正確認識生命的短暫性和接續(xù)性,學會從容面對生命,擔當一份使命。
3.培養(yǎng)熱愛生命、珍視生命的情感,認清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
學習重點:生命有接續(xù)。
學習難點:生命不僅是“我”的,還是“我們”的。
一、自主學習
1.生命有時盡
(1)生命。每個人的生命是在無數(shù)的 中產(chǎn)生的,在這一點上我們是幸運的。
(2)生命是 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每個人的生命都不可替代。
(3)生命是 的。從嬰孩成長為兒童,又從兒童成長為少年,生命的時光一去不復返。
(4)生命是 的。在時間的長河中,個人的生命很短暫。
2.生命有接續(xù)
(1)在歷史的長河中,一代又一代的個體生命實現(xiàn)了人類生命的 。
(2)生命的接續(xù),使得每個人的生命不僅僅是“我”的生命,還是 的生命。
(3)在人類生命的接續(xù)中,我們總能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個,擔當一份 。
(4)在生命的 關系中,我們能更好地認識和面對自己的生命。
(5)生命對于我們而言,不僅僅是 的生命,還包括中的生命、上的生命;我們每個人都不僅僅是在身體上接續(xù)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斷繼承和創(chuàng)造人類的。
二、合作學習
1.生命的特點是什么?
2.怎樣對待生命的接續(xù)?
三、復習鞏固
1.擁有生命才能擁有一切。若將生命與其他利益相比,生命是“1”,名譽、金錢、愛情、地位、房子等用數(shù)字“0”來表示,有了生命“1”,后面的“0”才有價值,并且這個數(shù)可以是十、百、千、萬乃至無窮大;若沒有生命“1”,后面的名譽、金錢等再多也是“0”。這告訴我們()
A.生命是我們享有各種權利的基礎,是創(chuàng)造有意義人生的前提
B.生命是不可重復的,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
C.生命無比珍貴,不容他人侵犯
D.生命是短暫的
2.豐富多彩的生命裝扮了美麗的世界。生活在這個美麗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A.都是相同的B.少部分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
C.大部分都是一樣的,少數(shù)不同D.都是獨一無二的
3.個體生命具有獨特性,這就要求我們()
①注意彌補不足,塑造完美的自我②珍愛自己的生命,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展示個人風采③肯定自己的生命具有獨特的意義④尊重自我的生命,不顧他人的生命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4.48歲的“最美司機”吳斌,為保護24名乘客的安全,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對此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他為社會作出了較大貢獻,他的生命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B.吳斌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C.生命短暫,人生應該追求快樂
D.因為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所以他這樣做不值得
5.關于生命的理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生命不可能十全十美;②不幸的生命就不用尊重了;
③每個人的生命對他人都有價值;④生命可以做到十全十美
A.①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③④
6.下列關于生命的接續(xù)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在生命的接續(xù)中,人類生命不斷發(fā)展,人類的精神文明也不斷積累和豐富
B.在生命的傳承關系中,我們能更好地認識和面對自己的生命
C.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與他人、社會無關
D.在人類生命的接續(xù)中,我們總能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個位置,擔當一份使命
四、能力提升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美國女作家和教育家海倫·凱勒在一歲半的時候,一場重病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就在黑暗而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學會讀書和說話,并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美國拉德克里夫學院,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yè),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并得到許多國家的嘉獎。
材料二 近年來,中小學生因課業(yè)負擔過重而自殺的消息時時見諸報端,暴露出當代中學生對生命的輕視和珍愛生命意識的淡薄等弱點。例如,據(jù)報道,山西臨汾某小學五年級學生甜甜因無法承受“作業(yè)過多”的壓力而上吊自殺。
閱讀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一中海倫·凱勒對生命的態(tài)度是什么?材料二中這名小學生對生命的態(tài)度是什么?
(2)請你設計兩條珍愛生命的宣傳標語。
延伸閱讀
第八課、熱愛生命
第八課、熱愛生命
教學目標:
1.學習快速閱讀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閱讀小說的能力;
2.能夠多角度、多側面欣賞文學作品,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感悟人生,培養(yǎng)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珍愛生命;
3.采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研讀品味精彩片段,領悟課文震撼人心的力量。
4.體會小說心理描寫的特點,把握主人公的心理變化過程。
教學重點、難點:學會欣賞文學作品,感悟人生,培養(yǎng)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珍愛生命。
教學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1、簡介作者及作品
杰克倫敦是著名的美國小說家,他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約50部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有《野性的呼喚》《海狼》《白牙》《馬丁伊登》和一系列優(yōu)秀短篇小說《老頭子同盟》《北方的奧德賽》《馬普希的房子》等。杰克倫敦是一個自幼當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后半工半讀才取得成就的作家?!稛釔凵吩艿搅袑幍馁澷p,列寧在逝世的前幾天,手里還捧著它。
2、整體感知
.快速閱讀課文,思考并完成下列問題。
(1)標出生字、詞語,查工具書注音釋義:
狼嚎(háo):大聲叫。轉瞬(shùn)即逝:轉眼就消逝了。咀嚼(jǔjúe):用牙齒磨碎食物。
半身不遂(suì):原指身體一側發(fā)生癱瘓,不能動彈。
(2)提煉故事主要情節(jié)后復述梗概,在復述的基礎上進一步梳理故事情節(jié),把握課文內(nèi)容。
然后分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①理清課文主線,思考課文寫了怎樣一個故事,展現(xiàn)了哪幾個畫面?主人公在荒原上面臨著哪些生死考驗?
提示:課文是小說的節(jié)選,寫一位淘金者在求生旅途的種種遭遇、感受以及他對生命的渴求。首先寫到主人公恐懼的心理,因為狼嚎的聲音而恐懼;到傍晚產(chǎn)生了矛盾的心理,死也許就是解脫。以后的幾天中,他憑著生命的意識前進,在極度虛弱時,他看到了希望──一只大船,同時也遇到死敵──病狼;于是出現(xiàn)人狼對峙──同樣虛弱的人與狼的對峙。在瀕臨死亡的時候,他靠近了大船,看到了生的希望,而人與狼也開始挑戰(zhàn)生命的極限,進行了一場聞所未聞的生死決斗??梢酝ㄟ^板書展示文章的主線:
饑餓覓食(狼嚎、恐懼、矛盾)──產(chǎn)生幻覺(遇大船,“激動”、麻木)──遇病狼(冷靜、沉著)──與狼決斗(超越極限)──戰(zhàn)勝病狼
②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揭示了什么樣的主題?
提示:這是一支弘揚生命的贊歌,我們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感受作者對人生的積極態(tài)度,對生命的珍愛,感受到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潛能,這種能量讓你不管面對什么,哪怕是吞噬你的荒野、野獸,折磨你的饑餓、疾病,你都能勇敢地戰(zhàn)勝它們。生命永遠與我們同在!
小說之所以產(chǎn)生了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課文通過“他”的經(jīng)歷,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生命垂危者求生的畫面,那么,是什么促使他如此頑強?在塑造這一人物時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1.共同賞析精彩片段。
(1)抽讀52頁第二、三自然段寫主人公見到馴鹿骨頭的段落:
提示:這是在主人公饑餓難忍、無處覓食之時的思維獨白和動作描寫,一頭可愛的小馴鹿只剩下了骨頭,他聯(lián)想到什么呢?(聯(lián)想到自己,聯(lián)想到生命是如此脆弱,這說明即使意志堅強的人也有內(nèi)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環(huán)境和困難斗爭的時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軟弱,真實地反映了人物的內(nèi)心。)
那他是否消沉,退縮呢?行動就是最好的證明,即使生肉、碎骨也讓他感到欣喜,可見對生命的熱愛,對生的渴求。同時他不覺得痛則說明身體的虛弱,反應開始遲鈍了。
(2)人和病狼最后較量的情節(jié)是小說最為精彩的場面,也是高潮部分,可齊讀最后兩段:
在這部分中,寫到了他的感受,突出了心理活動,生動形象地描寫了人與狼搏斗的動作、過程。哪些詞語或句子用得最精彩?一個瀕臨死亡的人最后為什么能戰(zhàn)勝狼呢?
通過上述對主人公內(nèi)心世界和細節(jié)、動作的刻畫,揭示了主人公身處困境卻不肯向困難低頭,頑強不屈同自然作斗爭的堅強意志和熱愛生命的深刻主題。
(3)同時,主人公也在同自然和自身弱點的斗爭中不斷磨煉自己堅強的意志和求生的信念,培養(yǎng)了頑強的生命意志和勇敢精神,成為頑強不屈、具有超人勇氣的強者。
2.學生自由解讀其他部分,感悟生命:找出自己感悟較深或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談認識,談感受,體會這樣寫的作用。重點從人物心理、動作、細節(jié)描寫等方面進行賞析。
建議:如果學生基礎較差,教師還可以作進一步的提示、指導,如成功的心理描寫是小說的一大特色,可指導學生探究:作者對“他”的內(nèi)心世界進行了怎樣的刻畫,表現(xiàn)出了人物哪些性格特點?
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就應充分肯定。
3.分析環(huán)境描寫在小說中的作用,邊閱讀邊圈點批注。
4.小結:通過對課文的欣賞,讓我們從字里行間看到了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潛能,它會讓你活下去?!八迸c其說同饑餓和死亡抗爭,不如說是與恐懼抗爭;杰克倫敦作為文學大師,用精湛的手法,生動逼真地描繪了這場戰(zhàn)爭。故事情節(jié)緊張,卻沒有一點作者人為的痕跡,它只是向我們清晰地展示了一個人在荒原中歷盡艱難的求生過程,不動聲色地描繪出了生命的偉岸和強大。它告訴我們,請敬畏我們的生命,熱愛我們的生命,和我們的生命結成最緊密的“聯(lián)盟”,我們就會盡享生命的美麗與神奇。
二、拓展訓練
1.“他”是小說的主人公,可文中一直沒有名字,是作者的失誤嗎?談談自己的想法。
2.課外閱讀《熱愛生命》全文。
3.學生展示搜集的有關熱愛生命的資料,并談感受。
4.我們時常在各種媒體中看到中學生因生活、學習的不如意而自殘,甚至輕生,學習這篇課文以后有什么啟發(fā)?你能對他們說點什么嗎?
第八課《交流與文化傳播》導學案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應該要寫教案課件了。我們要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第八課《交流與文化傳播》導學案”,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第八課《交流與文化傳播》導學案學習目標:
1、了解馬可。波羅東來的史實,了解中國四大發(fā)明和阿拉伯數(shù)字傳播的意義。
2、認識四大發(fā)明和阿拉伯數(shù)字是中國和印度、阿拉伯古代人民對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他們的廣泛傳播,對人類科技、文化和軍事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無可估量的作用。
新知預習
一、馬克波羅的東來
1、時間:晚期,旅行家馬克波羅抵達中國。
2、成就:他的經(jīng)歷和見聞留在膾炙人口的中,此書被譽為。
3、影響: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開闊了歐洲人的,對
歐洲人的有所啟示。
二、中國四大發(fā)明外傳
4、造紙術的外傳:造紙術的對外傳播首先及于亞洲東部的、、等國,年,之戰(zhàn)以后,造紙術才正式開始西傳。隨后,造紙術經(jīng)由傳入歐洲
5、火藥的外傳:中國的火藥和火器技術向外傳播,始于的
。再次充當了傳播人類文明成果的不自覺的工具。隨著火器的迅速推廣和日臻完善,整個發(fā)生了變革。
6、指南針的外傳:指南針用于海上導航,始于中國時期。大約后期,經(jīng)傳往歐洲。
7、印刷術的外傳:中國的雕版和活字印刷術大概從起外傳。
三、阿拉伯數(shù)字
8、發(fā)明:最早由發(fā)明。
9、傳播:經(jīng)過北非沿岸,傳入西班牙和各地,取代了數(shù)字,并逐漸流行于世界各地。
10、作用:大大便利了活動,直接促進了和整個自然科學的進步。
自我評價:
優(yōu)秀()良好()繼續(xù)努力()
快樂探究:
1、四大發(fā)明和阿拉伯數(shù)字的廣泛傳播對世界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
2、各地文明交流傳播的方式主要有哪些?請各舉例說明。
3、阿拉伯人在文明交流傳播的過程中做出了哪些主要貢獻?
同步達標:
A級基礎訓練(小試牛刀)
選擇題:在每小題所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的
1.創(chuàng)立了包括“0”在內(nèi)的阿拉伯數(shù)字的是
A.古代阿拉伯人B.古代腓尼基人C.古代印度人D.古代希臘人
2.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是哪國人
A.阿拉伯B.印度C.英國D.意大利
3.生活在13世紀的意大利人如果想了解中國的歷史,他會選擇下列哪部書作為參考
A.《荷馬史詩》B.《三國演義》C.《馬可·波羅行紀》D.《天方夜譚》
4、《馬可·波羅行記》一書記述的中國見聞的時期是()
A、元朝B、唐朝C、明朝D、北宋
5、下面哪項不是《馬可·波羅行記》流傳后,產(chǎn)生的作用()
A、游記內(nèi)容宏富,妙趣橫生B、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
C、開闊了歐洲人的地理視野D、對開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有所啟示
B級能力檢測(登高望遠)
選擇題:在每小題所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的
6、以下事例中以和平往來的方式促進文明的傳播與發(fā)展的是()
A、十字軍東征B、馬可·波羅來華C、亞歷山大東征D、希波戰(zhàn)爭
7、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區(qū)和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主要是通過暴力沖突與和平交往的形式實現(xiàn)的。下列哪一個選項體現(xiàn)的交往形式與其他三個明顯不同
A希波戰(zhàn)爭B亞歷山大動征C羅馬帝國的擴張D馬可·波羅來華
8.下列表述不正確是
A.絲綢之路是連接歐亞大陸的重要通道
B.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C.中國的糖、稻米、棉花等經(jīng)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D.《馬可·波羅行紀》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憧憬和向往
9、把火藥、火器知識和制作技術傳往中亞、西亞和歐洲的歷史事件是
A、希波戰(zhàn)爭B、亞歷山大東征C、蒙古西征D、馬可·波羅來華
10、火藥、火器知識及制作技術西傳表明
A、歐洲制作火藥武器比中國早B、刀槍鎧甲的軍事作用徹底消失
C、作戰(zhàn)方式發(fā)生了部分變革D戰(zhàn)爭充當了傳播人類文明成果不自覺的工具
11、阿拉伯人被譽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對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做出過重大貢獻,下列史實不能說明這一觀點的是
A、指南針經(jīng)阿拉伯人傳入歐洲B、火藥和火藥武器經(jīng)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C、改造印度人創(chuàng)制的從0到9十個數(shù)字計數(shù)法并傳入歐洲
D、佛教產(chǎn)生后經(jīng)阿拉伯人向西傳入歐洲
12、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區(qū)和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主要是通過暴力沖突與和平交往的形式實現(xiàn)的。下列哪一個選項體現(xiàn)的交往形式與其他三個明顯不同
A希波戰(zhàn)爭B亞歷山大動征C羅馬帝國的擴張D馬可·波羅來華
材料分析
“這三種東西曾改變整個世界的面貌和狀態(tài),第一種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種是戰(zhàn)爭中,第三種是在航海上。由此又產(chǎn)生了無數(shù)變化,這種變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教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機械發(fā)明在人類的事業(yè)中產(chǎn)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
———弗蘭西斯培根
請完成:
(1)材料中所指的“文字方面”“在戰(zhàn)爭上”“在航海上”的發(fā)明分別是指什么?
(2)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除了上述三種發(fā)明外,另一大發(fā)明是什么?材料中的“力量和影響”指的是什么?
課外拓展:
1、馬可·波羅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其艱難是可想而知的,甚至有人懷疑這次遠行的真實性。課下收集資料研究一下,馬可·波羅的歐亞之旅是如何成行的?(思路:交通方面;中國的對外政策方面)
2、對照唐元時期中國造紙術和火藥西傳以及晚清時期西學東漸、列強侵略中國的歷史,談談自己的感想。
拓展閱讀
馬可·波羅
約1254—1324年,出生于意大利著名的商業(yè)城市威尼斯,他的父親和叔叔都是當?shù)赜械匚坏母簧?,長期在近東一帶經(jīng)商,1260—1269年間,因擔心君士坦丁堡政局有變,前往東方,到過蒙古帝國的夏都上都(今中國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多倫縣西北),1269年回到威尼斯。1271年,17歲的馬可·波羅同他的父親、叔父三人,離開了威尼斯。他們穿過西亞和中亞,到達元朝朝廷。他們受到了元世祖的接待,馬可·波羅為元朝政府服務17年。1295年,馬可·波羅回到威尼斯,以后在一次對熱亞那的戰(zhàn)爭中被俘,他在獄中口述了東方見聞,他的口述由一個叫做羅思蒂謙的人記錄下來,成為《馬可·波羅行紀》。在書中,他描繪了中國的富庶景象和繁榮的城市、眾多的人口。他在書中稱元朝大汗的禁衛(wèi)軍為男爵,共1.2萬人。他說,大汗每年“頒賜此1.2萬男爵袍服各13次。每次袍色各異……由此共為13色。此種袍服上綴寶石珍珠及其他貴重物品,每年并以金帶與袍服共賜此1.2萬男爵,金帶甚麗,價值亦巨,每年亦賜13次……君主亦有袍服13襲,顏色與諸男爵之袍服同。唯較為富麗,而其價值未可以數(shù)計也?!彼€敘述了東南亞和南亞各國的宮殿和佛塔,特別說到那里富有黃金、珠寶。馬可·波羅的敘述中有些荒誕的地方,例如說日本“據(jù)有黃金,其數(shù)無限……君主有一大宮,其頂皆用精金為之……宮廷房室地鋪金磚,以代石板,一切窗櫳亦用精金,由是此宮之富無限,言之無人能信?!?h2 style="color:red">第八課辛亥革命導學案
教案課件是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大家應該在準備教案課件了。只有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使接下來的工作更加有序!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第八課辛亥革命導學案”,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八課辛亥革命導學案
學習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是學生了解和掌握有關孫中山創(chuàng)建興中會和中國同盟會、三民主義、武昌起義等歷史基礎知識。
2、通過看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通過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搜集資料以及從資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武昌起義的槍聲,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爭精神的張揚,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不斷進取意識。
重點和難點
1、重點是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革命綱領。
2、難點是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文中的圖畫和形勢圖等,提示或交給學生一些思考問題的方法和角度,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2、學習歷史要注意對歷史知識的比較和聯(lián)系,本課中的興中會創(chuàng)立和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可指導學生制成簡表進行比較分析,以探求較好的學習方法。
學習過程:
自主學習(指導學生快速瀏覽課本,完成下列問題,不明白的做好標記。)
(一)、孫中山創(chuàng)建革命黨
1、年,孫中山在組織了革命團體興中會。
2、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在召開,大會選舉
為總理,通過的綱領是、
、、。
3、中國同盟會創(chuàng)辦了機關刊物,孫中山在發(fā)刊詞中,把革命綱領闡發(fā)為、、三大主義。
4、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二)、武昌起義
1、年月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fā)動起義。起義軍迅速占領,奪取槍支彈藥。
2、年元旦,孫中山在宣誓就職,選到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3、辛亥革命的意義是推翻了,結束了
,使。
4、辛亥革命的果實被竊取了。
5、1912年2月12日,下詔退位。
合作探究(小組合作,共同提高。)
1、讓學生制成簡表,比較興中會和中國同盟會(名稱、時間、地點、創(chuàng)建人、綱領、性質)。
2、討論:有人說:“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敗的一面?!蹦阃膺@種說法嗎?為什么?
課堂小結(形成知識網(wǎng)絡)
學史感悟:
達標檢測:
一、選擇題
1、孫中山領導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成立于()
A、北京B、夏威夷C、紐約D、檀香山
2、中國同盟會成立于()
A、1894年B、1905年C、1898年D、1901年
3、中國同盟會創(chuàng)辦的機關刊物是()
A、《萬國公報》B、《中外紀聞》C、《民報》D、《新青年》
4、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包括()
(1)民主(2)民族(3)民生(4)民權
A、(1)(2)(3)B、(2)(3)(4)C、(1)(3)(4)D、(1)(2)(4)
5、武昌起義發(fā)生于()
A、1911年B、1910年C、1912年D、1913年
6、中華民國正式成立于()
A、1911年B、1910年C、1912年D、1913年
7、建立起北洋軍閥反動統(tǒng)治的是()
A、袁世凱B、左宗棠C、宋教仁D、段祺瑞
8、武昌起義中,起義軍首先攻占的地區(qū)是()
A、南京B、武昌C、漢口D、漢陽
二、材料分析:
中國現(xiàn)今正處在一次偉大的民族運動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勢。
孫中山
請回答:
(1)孫中山所預言的這場“偉大的民族運動”是一場什么性質的運動?這場運動和維新變法運動在領導力量上有何不同?
(2)這場偉大的民族運動終成“燎原之勢”,即出現(xiàn)一個高潮。你認為這個高潮是什么?其結局可謂失敗,你認為失敗在哪里?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知識鏈接:
孫中山與中山裝
中山裝曾經(jīng)是中國男子最常見的衣服之一,它的創(chuàng)始人就是孫中山先生。
辛亥革命后,孫中山趕到西裝式樣繁瑣、穿著不便,而中國傳統(tǒng)的長衫等又不能充分表現(xiàn)中國人奮發(fā)向上的精神。于是他就以當時日本流行的學生制服為基樣,請裁縫設計制作了一套新式服裝,把立領改成直翻領,前面開四個口袋,每個口袋上各家加一個“倒山形”筆架勢的袋蓋,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中山裝的基本樣式。這套衣服一經(jīng)孫中山提倡,就很快受到歡迎,后來成為中國官方的禮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