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的美術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9-27七年級上冊《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學案北師大版。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對工作更加有幫助!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七年級上冊《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學案北師大版”,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七年級上冊《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學案北師大版
教學目標:
1、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①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審美元素,激發(fā)學生潛在的審美意識,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的感悟。
②對悲劇式美麗的感性體驗;英雄情感的體驗與認同。
2、知識與技能:
①掌握文中景物描寫的手法,學會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能做到恰當地安排線索與結構。
②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整體感知和概括能力,鑒賞評價能力
3、內化與遷移:
萃取、體驗文本中歷史典故所體現的人文思想,在審美中思考自然,思考歷史,并能形諸文字。做到既能進行審美體驗,又能進行審美表達。
教學重點:
1、培養(yǎng)學生欣賞和表達自然之美的能力。
2、體驗幾次日落內容的不同所反映的精神內涵。
教學難點:
1、品味和評價文本由自然之美的表述轉向人文思想表現的語言藝術。
2、分析文中對羅曼羅蘭塑造約翰克利斯朵夫這一典故的使用所表現出來的思想。
教具準備:課件、音樂歌曲、錄音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音樂《我心永恒》
2、學生回顧劉亮程散文《今生今世的證據》里關于村莊外景的描寫內容;教師點出幾個帶“大”字的詞語,引出西部曠遠廣博的特點。
3、教師抒情性導入:用課件播放大西北的曠遠、遼闊、蒼涼、岑寂、廣漠、蠻荒……無不體現一個“大”字。大西北有長河落日、大漠孤煙,有秦漢明月、千年關闕,有攪云長幡,有羌笛之怨。久遠的絲綢之路、偉大的敦煌壁窟……深厚的歷史文化沉淀,形成了她特有的神秘,對人充滿了誘惑。大多數人去到大西北,都會油然而生一種朝圣的莊嚴。我們今天來學習高建群的《西地平線上的落日》,來體驗大西北的日落,體驗世間的“大美”。
4、用錄音機播放課文錄音。
二、學生瀏覽課文,教師用課件展示課題。
三、學生談課文主要寫作內容,找出寫日落的主體部分,完成段落劃分(本文結構很清楚,學生不用教師指導,應該能輕松完成。如果有學生將第二部分分成三段,教師予以肯定)。
用課件展示段落劃分
1、第一部分(第1節(jié))總寫落日印象。
2、第二部分(2—23節(jié))分寫三次落日。
3、第三部分(第24節(jié))結束全篇,照應開頭。
四、學生談第一部分寫作的必要性。
1、提出“世間有大美”,引出寫作的主體,引起閱讀的興趣并備于與結尾照應。
2、師生討論“我每年去一趟新疆”一句的作用。
①寫去的次數多,使得觀察落日機會多、欣賞三次落日的體驗才顯得真實可信。
②去的次數多,對大西北的體驗才夠深刻。這樣落日與其它景物相比才有可能,與其它地區(qū)相比才有可能,“世間有大美”才有所依附。
五、研讀第二部分師生互動過程:
1、師:寫景最重要要注意什么?
生:抓住特征。
師:本文寫日落抓住了哪幾個方面的特征?
生:顏色、形態(tài)。
2、師:請同學們在文中劃出三次日落在顏色和形態(tài)上的變化,比較有什么區(qū)別,完成后由兩位同學分別就這兩個方面發(fā)言(教師板書相應內容)。
生1:(顏色上)第一次 春聯的紅
第二次 灰白 → 血紅
第三次 燒紅了 → 熱烈的紅→ 炫目的紅
生2:(形態(tài)上)第一次 勒勒車
第二次 硬幣 → 一輪
第三次 躲在背后揮舞魔杖
3、請學生體會用“春聯”來寫紅的效果。
生:體現出一種凈化心靈的“靜”(年冬的效果);更體現一種歷史文化氛圍。
4、體會“勒勒車”寫形的表達效果。
生:體現出一種民族特色。
5、學生體會“硬幣”的修辭效果。
生1:圓(教師適當評價)。
生2:寫出一種蒼白的感覺。與氣氛相對應。
6、學生討論“躲在背后揮舞魔杖”的修辭效果。
生1:變化多端。
生2:熱烈、神奇。
生3:不可思議。
7、學生發(fā)言三次日落顏色形態(tài)的變化表現出來的特點。教師總結。
三次對日落顏色形態(tài)的描寫,體現出一個由靜到動的過程。日落過程中有動與靜的分別描寫,也有以靜寫動,以動寫靜的體現(學生在文中劃出相應內容)。
8、師:除了對日落的直接描寫外,作者還寫了什么內容來表現的?
生:側面烘托;歷史典故的渲染。
9、師:請一位學生讀出文中側面烘托的句子并簡要分析作用(教師板書相應內容)。
生:第一次 驚呆了
第二次 遺忘 臉上的紅光
第三次 驚駭 向紅光走去 自己的卑微
10、師小結:三次落日,都有側面的烘托,但我們并沒有感到一絲的枯燥,原因是每次都有變化,而且體現出了一種由“旁觀”到“向紅光走去”的變化,這是落日對人的感染。三次落日,一次比一次熱烈,一次比一次壯闊,由靜態(tài)美到動態(tài)美,由“恍若夢境”的一瞬到“揮舞魔杖”讓人倍感平庸的“驚世駭俗”,作者在我們面前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奇幻的畫面。
11、學生體會“向紅光走去”的表達效果。
生:雙關。既是事實上行走的方向的陳述,也是心靈上依附的表現。
12、師:“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的眼睛”面對三次落日,我們都被打動了,陶醉了。實際上,這樣的落日,我們身邊也有,天天都有。但是不是也像作者所寫的這樣,讓人感覺到一種無與倫比的美麗呢?
學生討論能否寫出同樣的落日,能寫,如何寫;不能寫,為什么?
師:美之為美,不只是因為我們的感官感覺到了它,更主要是因為我們在心靈上理解了它,接受了它。課文三次寫日落,在我們的視覺當中融進了其它一些東西,虛擬出一個現實與虛幻并存的世界,讓你縱覽古今,神游中外。積蓄在我們身心深處的情結一旦被激發(fā)出來,我們便感覺到美了。
13、師:實際上,真正讓我們感覺西地平線上這三次落日偉大動人之處的原因,在于作者對歷史、文化典故的回顧上。請學生回答文中三次落日引出的相關文化內容。
生:第一次:左公柳(左宗棠征西)
第二次:薩克斯曲《我心永恒》 羅曼羅蘭對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塑造
第三次:匈奴的外遷 成吉思汗(元朝的外擴)
14、點名讀課文第5段提及“左公柳”的內容。體會抒情性的描寫所帶來的審美享受。
(結合古人“折柳”典故進行開放性的分析,答案不一,可集中在思鄉(xiāng)、為民造福、文人的雅行等點上。)
15、師:大家一定看過電影《泰坦尼克號》并為其主題曲《我心永恒》所打動。哪位同學說說這首曲子給你的感受?
生1:悲傷的感覺。
生2:死亡的氣息。
生3:悲壯而又令人感傷。
師:也可以調過來說,“令人感傷又覺非常悲壯!”
六、課堂反饋:生字詞的書寫與解釋。
七、小結:
八:布置作業(yè):
1、生字詞的理解。
2、描寫一種自然景物。
板書設計
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
www.lvshijia.net
環(huán)境:黯淡
定西高原落日顏色:血紅平靜、從容神圣
形態(tài):像勒勒車的輪子
西沉過程:依戀、貪戀、夢境
莊嚴
世間有大美----落日
環(huán)境:壓抑反襯
羅布淖爾荒原落日顏色:灰白-------------輝煌悲劇感
形態(tài):五分硬幣
延伸閱讀
八年級上冊《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教案北師大版
教案課件是老師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著手準備教案課件了。將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制定好,這樣我們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加好!你們知道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內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上冊《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教案北師大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八年級上冊《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教案北師大版
課題
仰望蒼穹比較探究4、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高xx
學習
目標1.知識與能力:學習文中景物描寫的方法,能做到審美體驗并進行審美表達。
2.過程與方法:提高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概括以及鑒賞評價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審美元素,激發(fā)潛在的審美意識,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的感悟。
重點
難點重點:學習文中景物描寫的方法,能做到審美體驗并進行審美表達。
難點:體驗文中歷史典故所體現的人文思想,在審美中思考自然和歷史。
教法
選擇朗讀、討論、點撥課型新授課
課前
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熟讀課文、勾劃字詞是否采用多媒體是
教學
時數1課時教學
時數第1課時備課
總數第5課時
課堂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一、揭示學習目標
1..導言:大家都看過日出,我們已經學習了劉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麗景象,今天讓我們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輝煌。
2.揭示學習目標
二、指導學生先學
1.參考課前預習資料了解作者。
2.初讀課文,勾劃生字詞并了解文章大意。
3.再讀課文,理清思路并根據老師的提示進行賞析。
三、學生先學,教師巡視
四、檢查學生先學效果
1.走進作者
高建群西安市人,生于1954年。當代作家,國家一級作家,當代重要的西部小說家,其代表作長篇小說《最后一個匈奴》。
2.掌握字詞
誕(dàn)語埡(y?。┛诰穑╦ué)取
物什(shí)安謐(mì)羅布淖(nào)爾
3.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
第一部分(1):總寫對西部落日的印象感受與評價。
第二部分(2—18):分寫兩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偉景象。揭示文章主題,突出落日的莊嚴、神圣和悲劇感。
聽導言,初步感知學習內容,產生求知的欲望。
默讀目標明確學習任務
掌握先學的方法
自主學習
快速回顧內容及生字詞
讀課文,自主思考后小組交流討論,質疑問難。揭示學習目標引入新課,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板書課題、作者。
多媒體出示教學目標
多媒體出示學法導航,進行學法指導。
對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巡視指導
引導朗讀,巡視指導,發(fā)現問題,及時點評。
4.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繪定西高原落日美麗景象的?
環(huán)境:黯淡顏色:血紅形態(tài):像勒勒車的輪子
西沉過程:跳躍著、顫抖著、依戀、貪戀、恍若夢境
狀態(tài)及作者的感受:柔和、美麗、安謐、平靜、從容
5.品讀第六自然段,說說作者怎樣描寫定西高原落日美麗景象的?
擬人,以情及物,孩子常用的詞語
6.文章第四段插敘“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寫景中插敘歷史故事,增強文章的文化底蘊.)
7.“羅布淖爾荒原”和“羅布泊”落日各有何特點?
“羅布淖爾荒原”落日特點:環(huán)境:壓抑荒涼蒼茫
顏色:灰白形狀:五分硬幣
“羅布泊”落日特點:血紅鮮艷溫柔停駐在地平線
8.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寫出了羅布淖爾荒原落日的輝煌景象?(反襯手法)
9.面對羅布淖爾荒原落日的輝煌景象作者有什么感想?
遼闊,曠遠、雄奇壯麗莊嚴、神圣、悲劇感
10.分析歸納文章的寫作特色,我們要學習本篇文章的哪些寫作方法,才能讓自己的文章也引人入神。
(1)寫景抓住地域特征
(2)寫景中插敘歷史故事,增強文化底蘊
(3)融情入景,以情動人(“以情及物”的寫法。作者將自己的感情融入了落日,從而使得落日很富有人情味。)
(4)文章采用總分式結構,并且在每個大的部分和小的層次之間使用標志文脈的語句,使得行文的脈絡清晰。
五、學生討論訂正,教師點撥
六、當堂訓練、拓展延伸
1.說說古詩文中有關描寫落日的句子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2.說說我們所看到的落日和作者寫的落日景色一樣嗎?你所看到大漠的落日景象是怎樣的,請動筆寫一寫。
(通過幻燈片給學生看一些大漠落日照片)
學生先自主學習,而后小組交流,而后選代表在班中交流。
思考討論交流,小組合作探究結果。補充明確要點,并做好筆記。
指名說說探究結果,學生互相補充,對好的意見提出激勵。
進行個性化感受的表達。書面完成大漠落日景象的片段描寫。
多媒體出示思考問題及學習內容。組織學生自主學習,討論交流。
巡視指導,教師相機引導、點撥,補充明確。
激勵先進,糾正問題,歸納總結。鼓勵那些后進生多發(fā)言。
書面完成大漠落日景象的片段描寫。從文本到生活。
作業(yè)設置1.完成配套練習本課習題2.書面完成大漠落日景象的片段描寫
教
學
反
思等級評價
(A/B/C/D)
八年級上冊語文《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教案北師大版
做好教案課件是老師上好課的前提,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寫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規(guī)范的完成工作!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八年級上冊語文《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教案北師大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八年級上冊語文《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教案北師大版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文中景物描寫的方法,學會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能做到恰當的安排線索和結構。
2、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整體整體感知和概括能力、鑒賞評價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精讀課文,在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體驗文中歷史典故所體現的人文思想,在審美中思考自然、思考歷史,并能形諸文字。
情感與價值目標:
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審美元素,激發(fā)學生潛在的審美意識,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的感悟。
教學重點:
體驗文中歷史典故所體現的人文思想,在審美中思考自然、思考歷史,并能形諸文字。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中反襯手法的運用。
教學過程:
導入:
我們大家都看過日出,我們已經學習了劉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麗景象,今天我們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輝煌。
二、題目解說
《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首先點明描寫的物象是落日,而不是日出?!拔鞑俊秉c明物象的環(huán)境,為什么是地平線呢?因為西部是平原,很平坦,所以才能看見地平線。
理解閱讀
全文共18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總寫對西部落日的印象評價。
第二部分(2—16)分寫兩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偉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文章主題,突出落日的莊嚴、神圣和悲劇感。
二、學生精讀課文,對文章進行圈點勾畫,提出疑難問題。
三.就疑難問題小組成員展開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如有同學不能解答的疑問,以提交紙條的形式向老師提問。
四.教師邊串講課文邊對學生提出的給予解答。
1、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提問:第一部分主要講什么?
明確:總寫對西部落日的印象評價
提問: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2、分析課文第二部分: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繪定西高原落日的美麗景象的?
2、文章第四段插敘“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課堂小結
黎明象征新中國的誕生。新中國的誕生正是從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標志著舊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來。此時此刻,作者對日出景象的贊頌,與對新中國的贊頌,已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一種雄偉奇麗而又蘊含哲理的藝術境界。(可謂“意與境渾”)
導入:
我們大家都看過日出,我們已經學習了劉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麗景象,今天我們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輝煌。
認知閱讀
一、檢查字詞。
二、簡介作者:
三、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
1、全文共18段,可分為幾部分?
第一部分(1)總寫對西部落日的印象評價。
第二部分(2—16)分寫兩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偉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文章主題,突出落日的莊嚴、神圣和悲劇感。
2、第一部分主要講什么?
3、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繪定西高原落日的美麗景象的?
4、文章第四段插敘“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理解閱讀
1、分析課文第二部分:
1、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寫出了羅不淖爾荒原落日的輝煌景象?
2、面對羅不淖爾荒原落日的輝煌景象作者有什么感想?
3、文章第十六段插敘“羅曼.羅蘭創(chuàng)作”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分析課文第三部分:
體會感悟: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莊嚴、神圣和具有悲劇感.
五、分析文章的寫作特色
我們要學習本篇文章的哪些寫作方法,才能讓自己的文章也引人入神.
明確:
1.寫景抓住地域特征.
2.寫景中插敘歷史故事,增強文化底蘊.
3.以情入景,以情動人.
課堂小結
黎明象征新中國的誕生。新中國的誕生正是從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標志著舊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來。此時此刻,作者對日出景象的贊頌,與對新中國的贊頌,已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一種雄偉奇麗而又蘊含哲理的藝術境界。(可謂“意與境渾”)
拓展閱讀
說說古詩文中有關落日的描寫的句子。
(參考內容:通過幻燈片給學生看一些日出照片)
板書設計:
七年級上冊《展開與折疊》學案北師大版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規(guī)劃教案課件的時刻悄悄來臨了。需要我們認真規(guī)劃教案課件工作計劃,這樣我們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加好!你們會寫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請您閱讀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七年級上冊《展開與折疊》學案北師大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上冊《展開與折疊》學案北師大版
教學
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操作活動中認識棱柱的某些特性.
2、了解棱柱展開圖的形狀,能正確地判斷和制作簡單的立體模型.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展開與折疊、模型制作等活動發(fā)展空間觀念,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2、在大量活動經驗的基礎上,形成較為規(guī)范的語言.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操作活動中揭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思考的習慣,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
材
分析重點在操作活動中,發(fā)展空間觀念,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認識棱柱的某些特征,形成規(guī)范的語言。
難點根據棱柱的展開圖判斷和操作簡單的立體圖形。
教具電腦、投影儀
教
學
過
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出新課
上一節(jié)課我們從構成圖形的基本元素為出發(fā)點,認識了常見幾何體的某些特征.還有一位同學提出了一個問題;棱柱有幾個面?幾個頂點?幾條線?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重點研究棱柱,學習了這節(jié)課后,你就可以很輕松地回答上面的問題。
二、講授新課
從做一做中認識棱柱的特性
1、棱柱上下底面的形狀、大小是一樣的;
2、側棱都相等,側面都是長方形;
3、棱柱的底面是n邊形,它的側棱就有n條,它的棱應有(n的3倍)條。
三、隨堂練習
1、如圖(1)長方體有_____個頂點,_____條棱,_____個面,這些面形狀都是_____.
(2)哪些面的形狀和大小一定完全相同?
(3)哪些棱的長度一定相等?
分析:讓學生觀察圖形,可以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回答.
解:(1)8126長方形
(2)相對的兩個面形狀和大小完全相同;
(3)相互平行的四條棱的長度相等。
教
學
過
程
2、如下圖,哪些圖形經過折疊可以圍成一
個棱柱?先想一想,再折一折。
3、一個六棱柱模型如圖,它的底面邊長都是
5厘米,側棱長4厘米.(課本第2頁圖1—1)
觀察這個模型,回答下列問題:
(1)這個六棱柱一共有多少個面?它們分別是什么形狀?哪些面的形狀和大小完全相同?
(2)這個六棱柱一共有多少條棱?它們的長度分別是多少?
分析:圖1—4下問題中的面是指圍成六棱柱的側面和底面.
解:(1)8個面;其中6個側面是長方形;兩個底面是六邊形;2個六邊形形狀、大小完全相同,所有側面的形狀,大小完全相同;
(2)這個六棱柱一共有18條棱,6條側棱的長度分別是4厘米;圍成底面的所有棱長相等,均為5厘米.
四、課時小結
1.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動手操作發(fā)現了棱柱的幾個特性:
(1)上下底面完全相同;(2)側棱長都相等;(3)側面都是長方形等。
2.我們還通過想一想,折一折發(fā)現空間觀念,積累了關于棱柱的展開與折疊的數學活動經驗。
布置作業(yè)練習冊展開與折疊(1)
教學后記本節(jié)課內容較為簡單,學生掌握良好,課上反應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