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球的運動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9-25地球上的大氣導學案(附答案)。
學習目標:1.運用示意圖學會分析風所受三個力的影響及最終風向
2.學會在等壓線圖上判斷某點的風向、風力或由風向判斷高低氣壓
學習重點:高、低空大氣水平運動所受各種力的影響及最終風向
一、自主學習:
1.風:在力的作用下,大氣由氣壓區(qū)向氣壓區(qū)作水平運動形成了風。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注意與根本原因相區(qū)別)
①水平氣壓梯度:。
2.水平氣壓梯度力②水平氣壓梯度力:
方向:垂直于,指向。
3.高空的風受力和力共同作用,風向
4.近地面的風受、、三個力的共同作用,風向與之間成一夾角。
二、合作探究:閱讀教材32頁活動,據(jù)圖2.8完成該頁活動中的兩個問題。
三、重點知識點撥:
1、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原動力,沒有它就不會形成風。它既影響風的大小又影響風的方向。
2、地轉偏向力與風向始終保持垂直,它只改變風的方向,不改大小。受其影響,北半球風向右偏
南半球風向左偏。
3.摩擦力:與風向相反,減弱風速,影響風向。
4.根據(jù)風向判斷高低壓中心。首先明確風向是高空中的還是近地面的;其次根據(jù)風壓定律判斷出高低壓中心的位置。
高空:在北半球背風而立,高壓在右方,低壓在左方。
近地面:在北半球背風而立,高壓在右后方,低壓在左前方。
四、當堂達標訓練:
1、關于大氣運動的敘述,正確的是()
A、高低緯度間的熱量差異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B.大氣受熱上升后地面可形成高氣壓
C、大氣運動只表現(xiàn)為水平運動D、熱力環(huán)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復雜形式
2、下圖為北半球理想等壓線圖,圖中的風向箭頭代號正確的是(________)
3、右圖四幅等壓線分布圖中,①②③④四地風力由大到小的正確排序是()
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D.④>③>①>②
4、如圖所示,一架飛機在北半球自東向西飛行,x
飛機左側是高壓,判斷()
A、順風飛行
B、逆風飛行
C、風以南側吹來
D、風從北側吹來
5、讀某地實際大氣中的風向圖(圖12),分析回答
(1)圖中箭頭表示的含義是: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2)①與等壓線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無④,只受①、③影響,則②與等壓線的關系
是__________________。此時,①與③的關系
是__________________。
(4)實際大氣中,②與等壓線的關系是_________。
此圖表示的地區(qū)在___________(南或北)半球,理由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圖中M、N兩地相比,風力較大的是_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6、讀北半球某地氣壓分布圖,完成下列要求:
(1)在圖上畫出有摩擦力時,A點空氣勻速運動方向V,以及空氣所受的三種力F1、F2、F3。
(2)回答F1、F2、F3三種力的合力為;(3)圖中虛線是線;
圖中B點風速較A點為;其原因。
相關知識
行星地球導學案(帶答案)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習的趣味性,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高中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保證學生們在上課時能夠更好的聽課,幫助高中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您知道高中教案應該要怎么下筆嗎?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行星地球導學案(帶答案)”,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高一地理集體學案
課標導讀:重點與難點
1、地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了解宇宙、天體、天體系統(tǒng)的概念,掌握天體系統(tǒng)的層次。
3、立即太陽系的組成,掌握八大行星的特征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宇宙:
1、組成物質:、、衛(wèi)星、、流星、、星際間的氣體和星際物質等不同形態(tài)的天體,最基本的天體是、。
2、天體系統(tǒng):以質量大天體為中心,其它天體圍繞這個中心旋轉的天體集團。
總星系
其它行星系
其它恒星系
二、太陽系
中心天體:
距日由近及遠依次為:、、、、
、、、
成員八大行星公轉特征:、、
按遠近、質量、體積等分為三類:、、
衛(wèi)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和星際物質等
三、地球
1、普通性:從和來看,地球是太陽系一顆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唯一存在的天體,其原因包括:
⑴外部條件:
⑵自身條件:
基礎達標:
1、有關宇宙的說法,錯誤的是
A.宇宙是用時間和空間來表達內涵的
B.宇宙是物質的,物質處于難以預料的運動和發(fā)展中
C.目前,人類所能觀測到的宇宙半徑大約是200億光年
D.隨著空間探測技術的發(fā)展,人類觀測到的宇宙范圍將不斷擴大
2、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我們看到的星星多數(shù)是:
A.恒星B.行星C.衛(wèi)星D.流星
3.下列屬于天體的是()
A.天空飄動的白云
B.在太空運行的“嫦娥一號”衛(wèi)星
C.2007年6月22日安全著陸的美國“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
D.地球上的隕石
“太陽大,地球小,太陽帶著地球跑;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帶著月球跑?!敝販貎簳r的童謠,完成2~4題。
4.童謠中出現(xiàn)的天體,按先后順序排列的是()
A.恒星、行星、衛(wèi)星B.星云、恒星、行星
C.恒星、行星、小行星D.恒星、小行星、流星體
5.童謠中出現(xiàn)的天體都屬于()
①太陽系?、诘卦孪怠、坫y河系?、芎油庑窍怠、菘傂窍?br>
A.①③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
6.童謠中涉及的天體系統(tǒng)共有()
A.1級B.2級C.3級D.4級
當前各國新一輪空間競爭正向深空拓展,被稱為“袖珍地球”的火星正成為新一輪空間競爭的焦點。由于各國在空間探測中一般遵循“誰先占有,誰先開發(fā),誰先受益”的原則,多位專家預言,在未來幾個世紀內,各個發(fā)達國家將在火星開發(fā)中掀起一場新的“圈地運動”。分析下表,完成2~3題。
行星質量(地球為1)體積(地球為1)平均密度(g/cm3)公轉周期自轉周期四季更替
地球1.001.005.521年23時56分有
火星0.110.153.961.9年24時37分有
7.在下述條件中火星與地球最接近的是()
A.重力加速度大小B.公轉周期長短
C.表面溫度高低D.晝夜交替周期長短
8.人類深空探測對火星情有獨鐘的原因是()
A.有生命存在B.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
C.有晝夜交替D.是八大行星中與地球自然環(huán)境最相近的行星
9、讀太陽系模式圖,回答:(12分)
(1)圖中行星A____B____
(2)圖中小行星帶位于___與___軌道之間
(3)八大行星共同的運動特征是_____、_____、____
(4)圖中最高一級天體系統(tǒng)的中心是___,最低一級天體系統(tǒng)的中心天體是___。
(5)圖中地球因______,使地球上的溫度適中;因_______,使地球外部聚集大氣層;同時由于地球具備一種比較安全的_______。從而使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
10、夜晚觀察星空,看到的輪廓模糊的天體是,在星空中移動的天體是,不停閃爍的天體是,一閃即逝的天體是,拖著長尾的天體是。
班級姓名
高一地理集體學案
地理1.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學案
一、課標導讀重點與難點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二、基礎知識體系
(一)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陽輻射
概念:太陽源源不斷地以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能量來自太陽內部的反應。
2.對地球的主要影響:
(1)直接為地球提供資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長發(fā)育離不開太陽。
(2)維持著溫度,是促進、和的主要動力。
(3)被古代生物固定后積累形成了。
(4)日常生活中和生產中所用的主要來源。
(二)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1.太陽大氣層的結構:從外到里分為、和。
2.太陽活動的重要標志:
類型黑子耀斑
位置層層
周期大約年大約年
3.太陽活動地球的影響:
(1)引起電磁層擾動,使受到影響。
(2)擾亂地球磁場,產生“”現(xiàn)象。
(3)產生美麗的。
(4)地球上許多的發(fā)生與太陽活動有關,如地震、水旱災害。
基礎達標:
1.關于太陽的正確敘述是()
A.巨大熾熱的氣體球B.距地球最近的天體
C.主要成分是氫和氧D.表面溫度約為1500萬度
2.太陽的能量來源于()
A.黑子和耀斑的強烈活動B.強烈的太陽風
C.內部物質的核聚變反應D.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
3.下列地球現(xiàn)象的產生,主要是由于太陽的光熱引起的是()
①陸地表層巖石的變化、土壤的形成?、诘厍蛏系乃h(huán) ③地球大氣環(huán)流?、苤参锏墓夂献饔?br>
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下列各項中,不屬于太陽輻射對地球影響的是()
A.為生物提供生長發(fā)育所需的光熱B.使地球上出現(xiàn)風云雨雪等天氣現(xiàn)象
C.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能源D.造成火山等自然災害
5.有關我們日常生活和生產使用的太陽輻射能,合理的敘述是()
①人們可以利用太陽能發(fā)電,為我們日常生活和生產服務?、谖覀內粘I詈蜕a中使用的煤和石油,就是地質歷史時期固定下來的太陽能 ③我國西部農牧區(qū)人們用太陽灶做飯,就是在使用太陽輻射能?、芪覈栞椛淠茏钬S富的地區(qū)位于長江上游地區(qū)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我國太陽輻射能量最少的地區(qū)是()
A.黑龍江北部B.海南省南部C.四川盆地D.青藏高原
6.讀“太陽外部結構示意圖”,回答:
(1)耀斑出現(xiàn)在圖中字母代表的太陽大氣層中。
(2)太陽活動增強時,發(fā)出的強烈射電會擾亂地球上空的層;太陽風拋出的帶電粒子流會產生使指南針失靈的現(xiàn)象。
(3)平常我們看到像圓盤一樣,明亮發(fā)光的太陽表面是圖中字母表示的太陽大氣層。
(4)圖中溫度最高的太陽大氣層是,它的名稱
是。
7、讀“我國部分地區(qū)太陽總輻射量圖”和“我國某些城市的地理緯度與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表”,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城市
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
地理緯度(北緯)
南京
2182.4
32°04′
上海
1986.1
31°12′
成都
1211.3
30°40′
杭州
1902.1
30°20′
寧波
2019.7
29°54′
拉薩
3005.1
29°43′
(1)①圖示各省級行政中心中,的年太陽總輻射量最高,原因是。
②在直轄市中,市的年太陽總輻射量最低,原因是。
(2)由上表所列數(shù)據(jù)可以推知,在這些地區(qū)中,我國最能有效直接利用太陽能的城市是。
《地球上的大氣》知識點總結
《地球上的大氣》知識點總結
[知識要點]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大氣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
?。?)大氣是地球的保護層,使地球表面的熱量變化不至于過劇烈,并使地表少受外來天體的撞擊。
(2)大氣是天氣變化的物質基礎,同時大氣對水的循環(huán)、地表形態(tài)等都起著重大影響。
?。?)大氣是生物和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都離不開大氣。
2、大氣的組成及其作用
成分
含量
作用
干潔
空氣
氮
(N2)
約占78%
地球上生物體的基本成分
氧
(O2)
約占21%
一切生物維持生命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
(CO2)
很少
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對地面有保溫作用
臭氧
(O3)
很少
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輻射,保護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線傷害。
水汽
很少
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也能吸收地面輻射,起保溫作用。
固體雜質
很少
作為凝結核,促成水汽凝結
3、大氣的垂直分層
層次
高度
特點
形成原因
對流層
①低緯17-18千米
②中緯10-12千米
③高緯度8-9千米
①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平均氣溫每上升100米,氣溫降低0.6℃
②空氣對流運動顯著
③天氣現(xiàn)象復雜多變
①對流層大氣的熱量直接來自地面,因此離地面愈高的大氣,受熱愈少,氣溫愈低
②對流層上部冷下部熱,有利于空氣的對流運動
平流層
從對流層頂?shù)?0-55千米高度的范圍
①氣溫起初不隨高度變化或變化很小,到30千米以上,氣溫隨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②上部熱,下部冷,大氣穩(wěn)定,不易形成對流,大多以水平運動為主。水汽含量極少,能見度好,天氣晴朗,對高空飛行有利
平流層氣溫基本上不受地面的影響,到30千米以上,平流層中的臭氧層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而使氣溫升高
中間層
從平流層頂?shù)?5千米高度的范圍
①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
②上部冷、下部暖,空氣的垂直對流運動相當強烈,又稱高空對流層
因為這一層幾乎沒有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的緣故
電離層
從中間層頂?shù)?00千米高度的范圍
①氣溫隨高度增加上升很快
②大氣處于高度電離狀態(tài)
該層中的大氣物質(主要是氧原子)吸收了所有波長小于0.175微米的太陽紫外線的緣故
散逸層
電離層頂以上的大氣
一些高速度運動的空氣質點,經常散逸到星際空間去,是地球大氣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層次
受地球引力場的束縛很弱
二、大氣的熱狀況
1、太陽輻射
?。?)太陽輻射的概念:太陽源源不斷地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能量,稱為太陽輻射。它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
?。?)太陽輻射波長:太陽輻射的主要波長范圍是0.15--4微米,包括紅外線(大于0.76微米)、紫外線(小于0.4微米)和可見光(0.4-0.76微米)三部分。太陽輻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因此太陽輻射又稱為短波輻射。
(3)太陽輻射強度:1平方厘米的表面上,在1分鐘內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叫太陽輻射強度。太陽高度角是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
2、大氣的熱力作用(見下面的圖)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傥眨撼粞跷詹ㄩL較短的太陽紫外線;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長較長的太陽紅外線
?、诜瓷洌涸茖雍蛪m埃對太陽輻射進行反射。云層愈厚,云量愈多時,反射作用愈強
?、凵⑸洌阂钥諝庵械姆肿印m埃、云滴等質點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開來。散射改變了太陽輻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①大氣吸收太陽短波輻射能力很差,使大部分太陽輻射能透過大氣射到地面。
②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能力很強,從而能把地面放出的熱量保存在大氣中。
③大氣輻射除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間外,大部分向下射回地面,稱為大氣逆輻射,這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
3、氣溫的時空分布
(1)氣溫的時間分布
?、贇鉁氐娜兆兓?br>
時間
日出→正午
正午→14時左右
14時左右→日出前后
太陽輻射強度
不斷增強
開始減弱
繼續(xù)減弱
地面儲存熱量
不斷增多
增多→盈余→虧損
繼續(xù)虧損
地面溫度
不斷增強
升高→13時達最大值→降低
不斷降低
地面輻射
不斷增強
繼續(xù)增強至13時達最大值→減弱
不斷減弱
氣溫
不斷上升
繼續(xù)上升至14時達最高值
不斷下降,日出前后達到最低值
②氣溫的年變化
太陽輻射最強月份
氣溫最高值月份
太陽輻射最弱月份
氣溫最低值月份
形成原因
大陸
6月(北半球)12月(南半球)
7月(北半球)1月(南半球)
12月(北半球)6月(南半球)
1月(北半球)7月(南半球)
地面儲存熱量
海洋
6月(北半球)12月(南半球)
8月(北半球)2月(南半球)
12月(北半球)6月(南半球)
2月(北半球)8月(南半球)
海洋熱容量大,受熱和放熱都比陸地慢
(2)氣溫的水平分布
①一般情況下氣溫從低緯向兩極遞減,這是因為太陽輻射能量因緯度而異的緣故。由于氣溫的分布還與大氣運動、地面狀況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等溫線并不完全與緯線平行。
②南半球的等溫線比北半球平直,這是因為南半球的海洋比北半球廣闊得多,而海洋表面的物理性質比較均一的緣故。
③北半球1月份大陸上的等溫線向南(低緯)凸出,海洋上則向北(高緯)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這表明在同一緯度上,冬季大陸比海洋冷,夏季大陸比海洋熱。
④7月份世界上最熱的地方出現(xiàn)在北緯20°--30°的沙漠地區(qū),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熱中心。1月份西伯利亞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極端最低氣溫出現(xiàn)在冰雪覆蓋的南極洲大陸上。
三、大氣的運動
1、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
①大氣運動的狀況:大氣運動包括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前者叫對流,后者叫風。
②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于太陽輻射能。
③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由于太陽輻射對各緯度加熱的不均勻,造成高低緯間的冷熱差異,這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④大氣運動的直接原因:冷熱不均引起空氣上升和下沉的垂直運動,空氣的上升或下沉導致了同一水平面上氣壓的差異,氣壓差異又是形成空氣水平運動的直接原因。
2、大氣的水平運動的三種力(見下圖)
(1)水平氣壓梯度力:同一水平面上氣壓差而產生的一種力,如果沒有其他外力的影響,風向應垂直于等壓線,從高壓指向低壓。
(2)地轉偏向力:由地球自轉而產生的一種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受其影響使風逐漸偏離了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在沒有摩擦力的情況下,風可以一直偏轉到風向平行于等壓線為止。
(3)摩擦力:實際大氣中,特別是近地面的風,由于受摩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并不完全平行,而是有個角度。
3、大氣運動的形成
(1)氣旋和反氣旋--最常見的運動形式
氣旋
反氣旋
概念
等壓線閉合,中心氣壓低于四周氣壓的區(qū)域,叫低氣壓。在低氣壓區(qū)出現(xiàn)的大型空氣旋渦叫氣旋。
等壓線閉合,中心氣壓高于四周氣壓的區(qū)域,叫高氣壓。在高氣壓區(qū)出現(xiàn)的大型空氣旋渦叫反氣旋。
形成
在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低氣壓的氣流由四周向中心流動,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北半球向右偏轉成按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旋渦,在南半球形成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旋渦。中心的氣流被迫上升運動。
在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高氣壓的氣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動,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北半球向右偏轉按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旋渦,在南半球形成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旋渦。紅心形成下沉氣流。
天氣狀況
中心空氣在上升過程中容易成云致雨,因此氣旋過境時,常出現(xiàn)陰雨天氣。夏秋季節(jié)我國東南沿海的臺風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fā)展的特殊形式。
中心空氣在下沉過程中,由于氣溫升高,水汽逐漸蒸發(fā),不容易成云致雨,天氣晴朗,夏季炎熱干燥,冬季寒冷干燥。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就是在副熱帶高氣壓反氣旋控制下形成的。
(2)大氣環(huán)流--全球性有規(guī)律的大氣運動
①意義:具有全球性的有規(guī)律的大氣運動,通常稱為大氣環(huán)流。大氣環(huán)流輸送熱量和水汽,從而使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汽得到交換,調整了全球熱量和水汽的分布。
②氣壓帶和風帶:不計海陸分布和地形的影響,引起大氣環(huán)流的因素是高低緯之間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從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沿緯向帶狀分布的氣壓帶和風帶。
環(huán)流圈
氣壓帶或風帶
范圍
形成
對氣候的影響
低緯環(huán)流
中緯環(huán)流
赤道低氣壓帶(赤道無風帶)
南北緯5°之間
接受太陽輻射最多,氣溫很高,近地面空氣層受熱膨脹,氣流上升,氣壓下降。
上升氣流為主,全年高溫多雨
信風帶
副熱帶高壓帶與赤道低壓帶之間
從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赤道低氣壓帶的定向風,受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形成東北信風,南半球形成東南信風
一般少雨,但大陸東岸風從海上吹來,降水較多
副熱帶高氣壓帶(回歸高氣壓帶)
南北緯30°附近
氣流在高空堆積下沉,使低空空氣密度增大,氣壓升高
下沉氣流為主,降水少,氣候干燥
中緯環(huán)流
高緯環(huán)流
西風帶
南北緯40°--60°
從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副極地低氣壓帶的風,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轉為偏西風
大陸西岸,風從海上吹來,降水豐富,向內陸逐漸減少
副極地低氣壓帶
南北緯60°附近
西風氣流與極地東風相遇,互相推動上升,近地面形成相對的低氣壓帶。
氣旋活動頻繁,多陰雨天氣
極地東風帶
極地高氣壓帶與副極地低氣壓帶之間
從極地高氣壓帶吹向副極地低氣壓帶的風,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偏轉為東風
嚴寒,少雨烈風
極地高氣壓帶
南、北極附近
接受太陽輻射量很少,氣溫很低,空氣冷重下沉、氣壓高
氣候嚴寒,降水稀少。
③海陸分布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由于海陸之間熱力性質的差異,使氣壓帶和風帶受到破壞,形成冬夏海陸氣壓活動中心,進而形成了季風環(huán)流。
氣壓活動中心
北半球
月份
形成原因
氣壓中心
大陸
海洋
7月
副熱帶高壓帶被大陸熱低壓切斷
印度低壓
夏威夷和亞速爾高壓
1月
副極地低壓帶被大陸冷高壓切斷
亞洲高壓
阿留申和冰島低壓
南半球
海洋面積占絕對優(yōu)勢,氣壓帶基本上呈帶狀分布。
季風環(huán)流
地區(qū)
季節(jié)
形成原因
風向
東亞
冬季
空氣由亞洲高壓吹向太平洋低壓
西北季風
夏季
空氣由太平洋高壓吹向亞洲的印度低壓
東南季風
南亞
冬季
空氣由亞洲高壓吹向赤道低壓
東北季風
夏季
東南信風向北越過赤道偏轉成西南風
西南季風
四、大氣降水
1、降水的形成:大氣中含有一定數(shù)量的水汽和凝結核,它們是形成降水的物質基礎??諝庵械乃吭黾踊蜻\行過程中氣溫下降,促使水汽達到飽和狀態(tài),形成降水。
2、降水的分類
類別
對流雨
地形雨
鋒面雨
臺風雨
成因
近地面空氣強烈受熱,濕熱空氣上升,水汽凝結,形成降水
暖濕空氣前進途中,遇到地形阻擋,被迫迎風爬升,水汽凝結形成降水
暖濕空氣在鋒面上抬升,水汽冷卻凝結形成降水
暖濕空氣繞臺風中心旋轉上升時,水汽凝結形成降水
特點
強度大,歷時短,范圍小,常伴有暴風、雷電
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稀少
持續(xù)時間長,范圍廣,強度小
強度很大,多為暴雨,且伴有狂風、雷電
分布
赤道地區(qū)常年發(fā)生,中低緯地區(qū)夏季午后
山地迎風坡
多分布于中緯地帶
熱帶洋面上
3、降水量的變化
(1)季節(jié)變化:降水量在一年內的變化或分配狀況,稱為降水量的季節(jié)變化。世界上有的地方在一年內各月降水量相差不大,分配比較均勻,例如赤道地區(qū)、西歐等地屬于這種情況;有的地方降水量在一年內分配不均,例如我國東部廣大地區(qū)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而地中海地區(qū)則夏季干燥少雨,冬季多雨。
(2)年際變化:降水量在各年間的變化狀況,稱為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在海洋性氣候地區(qū)降水量年際變化不大,而在季風氣候地區(qū)大些,內陸干旱地區(qū)變化最大。
4、降水量的地理分布: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受緯度、海陸分布、大氣環(huán)流和地形等因素的制約。從緯度分布看,全球可分為赤道多雨帶、溫帶多雨帶和副熱帶少雨帶、極地少雨帶。
五、天氣和氣候
1、天氣和影響天氣的主要因素:天氣是指一個地區(qū)短時期內大氣的冷暖、干濕、風雨、陰晴等物理狀況。它是由影響大氣物理狀況短期變化的因素造成的。氣團和鋒面的活動是影響天氣的主要因素。
(1)氣團:
概念
在廣大范圍內物理性質比較均勻的大團空氣
形成條件
①大范圍性質均勻的下墊面(大陸和海洋)②穩(wěn)定的環(huán)流形式
分類
按溫度
①冷氣團(氣團溫度低于移經地區(qū)氣溫)②暖氣團(氣團溫度高于移經地區(qū)氣溫)
按源地
①冰洋氣團②極地氣團(大陸、海洋)③熱帶氣團(大陸、海洋)④赤道氣團
與天氣的關系
①單一氣團控制,天氣單調②兩種氣團交替,天氣變化③兩種氣團交界地區(qū),天氣變化最劇烈
對我國的影響
冬季:蒙古、西伯利亞極地氣團,天氣寒冷干燥;夏季:副熱帶太平洋的熱帶氣團和印度洋的赤道氣團,帶來豐沛降水
(2)鋒面:
①鋒的概念:鋒是鋒面與鋒線的統(tǒng)稱。鋒面是兩種性質不同的氣團相遇所形成的交界面。鋒線是鋒面和地面相交的線。
②鋒是特征:鋒面是一個狹窄而傾斜的過渡地帶;鋒的兩側是一個溫度和濕度差異很大的地帶,鋒面附近天氣變化劇烈,常伴有云、雨、大風等天氣現(xiàn)象。
③鋒面與天氣:
鋒面的分布
冷鋒與天氣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的鋒叫冷鋒。冷氣團前緣插入暖氣團下部,使暖氣團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冷卻過程中成云致雨。冷鋒過境時,會出現(xiàn)大風,云層增厚和雨、雪天氣。冷鋒過境后,冷氣團占據(jù)原來暖氣團位置,氣溫下降,氣壓上升,天氣轉好。根據(jù)冷氣團的移動速度,可將冷鋒分為兩類:一類是慢行冷鋒,冷氣團移來速度較慢,暖氣團被迫沿冷氣團平穩(wěn)爬行,逐漸冷卻凝結,多產生連續(xù)性降水;另一類是快行冷鋒,冷氣團移來速度很快,迫使暖氣團急劇抬升,鋒面上往往出現(xiàn)狂風暴雨等惡劣天氣。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節(jié)的大風或沙暴天氣,以及冬季的寒潮,屬冷鋒天氣。
暖鋒與天氣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的鋒叫暖鋒。在暖鋒上,暖氣團沿冷氣團主動地徐徐爬升,冷卻凝結產生云、雨。當暖鋒過境時,云層加厚,形成連續(xù)性降水;暖鋒過境后,受單一暖氣團控制,氣溫升高,雨過天晴。春季,長江以南和東北地區(qū),常有暖鋒活動。
準靜止鋒與天氣
準靜止鋒是指移動幅度很小的鋒。其時,冷、暖氣團勢均力敵,或遇地形阻擋,鋒面移動緩慢,或較長時間在一個地區(qū)擺動,造成陰雨連綿的天氣。夏初,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梅雨就是準靜止鋒造成的;冬半年的昆明準靜止鋒使得昆明和貴陽天氣有很大差異。
2、氣候和形成氣候的因素:
氣候是指一個地區(qū)多年的天氣特征。它是由影響大氣物理狀態(tài)的長期變化的因素造成的。一個地區(qū)的氣候是由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和地面狀況等自然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人類活動對氣候也有一定的影響。
(1)太陽輻射:太陽輻射隨緯度的變化而變化,造成高低緯度熱量的差異,是氣候形成的最基本素。
(2)大氣環(huán)流:大氣環(huán)流促進了高低緯、海陸之間熱量與水汽的交換,在不同的氣壓帶、風帶控制下,氣候不同。
(3)地面狀況:地面是對流層中熱量與水汽的主要來源,直接影響大氣中的水熱狀況,主要表面有:①地面性質不同,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不同,地表獲得太陽熱量不同;②海陸分布不同,海陸熱容量與傳熱方式不同,造成相同緯度上的水熱狀況不同;③地表形態(tài)不同,對氣流影響的程度不同,造成水熱狀況不同;④洋流性質不同,熱能的輸送和交換也不同,暖流對流經沿岸地區(qū)有增溫加濕作用,寒流對流經沿岸地區(qū)有降溫減濕作用。
3、人類活動與氣候的關系:
(1)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①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②對水利建設的影響;③對城市建設的影響;④對交通工程建設的影響;⑤對人類健康的影響;⑥對形成自然災害的影響。
(2)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①改變地面狀況,進而影響局部地區(qū)氣候。如人工造林、修建水庫和灌溉工程,可以引起地面熱量和水汽發(fā)生變化,使局部地區(qū)降水有所增加,氣溫的變化緩和。如果任意砍伐森林,則可能使氣候惡化。②人類的生產活動、生活活動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會引起溫室作用、熱島效應,使全球氣溫升高;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會破壞臭氧層;排放出發(fā)塵埃會削弱太陽輻射導致氣溫降低。③在人口密度大,工業(yè)集中的城市,氣溫比郊區(qū)高,風速比郊區(qū)小,上升氣流顯著,霧和低云增多。
4、世界氣候類型
氣候帶
緯度
氣候類型
分布地區(qū)
氣候特征
熱
帶
大致在南北緯度30°之間
熱帶雨林氣候
大致在南北緯10°之間,主要位于非洲剛果河流域,南美亞馬孫河流域,亞洲印度尼西來等地。
處于赤道低壓帶控制下,盛行赤道氣團,高溫多雨。全年皆夏,年平均氣溫在26°C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且全年分配比較均勻。
熱帶草原氣候
大致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如非洲中部大部地區(qū),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東部,南美巴西等地。
處在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地區(qū),干季濕季明顯交替。當赤道低壓帶控制時,盛行赤道氣團,形成悶熱多雨的濕季;信風控制時,盛行熱帶大陸氣團,形成干旱少雨的干季。全年降雨量在750毫米-1000毫米之間。
熱帶季風氣候
大致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以亞洲中南半島、印度半島最為顯著。
在一年中風向隨季節(jié)轉變非常明顯。夏季風來臨,赤道氣團帶來大量降水;冬季風來臨,降水明顯減少。全年氣溫高,年平均氣溫在20°C以上,年降雨量大都在1500毫米-2000毫米左右。
熱帶沙漠氣候
大致在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之間的大陸內部和西岸,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區(qū),亞洲阿伯半島和澳大利亞大沙漠區(qū)。
在副熱帶高壓或信風帶控制下,盛行熱帶大陸氣團,常年干旱少雨,年降雨量不足125毫米,日照強烈,氣溫極高。
亞
熱
帶
大致在南緯或北緯30°-40°之間
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主要位于大陸東岸,如我國秦嶺以南,北美大陸,南美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東南部等地。
前者夏熱冬溫,季節(jié)變化明顯。夏季風時,熱帶海洋氣團帶來大量降雨;冬季風時,受極地大陸氣團影響,降雨減少。后者冬夏溫差比前者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較前者均勻。
地中海氣候
主要位于大陸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緯度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澳大利亞大陸和非洲大陸西南角等地。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因副熱帶高壓帶北移控制這里,受熱帶大陸氣團影響,干旱炎熱;冬季受西風帶控制,多氣旋活動,暖濕多雨。年降水量在300毫米-1000毫米左右。
溫
帶
大致在南緯或北緯40°-60°之間
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于亞洲大陸東部,如我國華北、東北、俄羅斯遠東地區(qū),日本和朝鮮半島。
冬夏風向明顯交替。冬季風時,受極地大陸氣團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風時,受極地海洋氣團或熱帶海洋氣團影響,暖熱多雨。年降水量在500毫米-600毫米左右。
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于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內陸地區(qū)。
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干旱少雨。冬季嚴寒,夏季炎熱,氣溫年變化很大。
溫帶海洋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西歐、北美和南美大陸西海岸狹長地帶。
終年盛行西風,受海洋氣團影響,終年濕潤,冬雨較多,冬不冷夏不熱,氣溫年變化較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毫米-1000毫米之間。
亞寒帶
南北極圈附近
亞寒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歐洲、亞洲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
主要受極地大陸氣團和極地海洋氣團控制。冬季漫長而嚴寒,暖季短促;降水量少,而且集中在夏季。
寒
帶
極地附近
苔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冰洋沿岸。
全年嚴寒,皆為冬季。最熱月氣溫僅達1°C-5°C。降水少,多云霧,蒸發(fā)極弱。
冰原氣候
主要分布于南極大陸和格陵內陸地區(qū)。
全年酷寒,各月氣溫皆在0°C以下,是全球年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qū)。南極大陸年平均氣溫約在-29°C--35°C,北極地區(qū)在-22°C以下。
高原氣候和山地氣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區(qū),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等。
隨著高度增加,氣候垂直變化非常明顯,如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日照強,風力也大。
[主題]情感教育地理成長旅途視點賞悅開心騎行精博幸福轉載圈子關注
[復習指導]
復習本單元應抓住兩條脈絡:一是大氣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和各層的特點;二是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對流層大氣的情況。
大氣溫度的時空分布、大氣的運動、大氣的降水、天氣和氣候等,都是指對流層大氣而言。本單元的一大特點是概念多、原理多,內容豐富,涉及知識面廣,并貫穿到地理學科的各個領域之中,所以在復習時應注意弄懂原理,搞清概念,抓住重點,掌握規(guī)律,注意把大氣對地理事物各個方面的影響聯(lián)系起來復習。
概念多、原理多,特別是形成空間概念就更不容易。借助讀圖、畫圖訓練,就能比較容易掌握。圖的特點是形象、直觀、容易表示空間概念;知識容量、內在聯(lián)系可以清楚地表現(xiàn)出來。因此,復習本單元最能做到邊復習邊畫圖,在此基礎上,運用比較、分類、綜合等方法,來提高復習的深度和廣度。
一、大氣的垂直分層
掌握大氣垂直各層特點的關鍵是各層氣溫的垂直變化,而各層氣溫的垂直變化又取決于各層大氣成分對輻射波長的選擇吸收特征。例如: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二氧化碳,能強烈地吸收地面長波輻射而使大氣增溫,所以,離地面(熱源)愈近,氣溫愈高,離地面愈遠的上空,氣溫愈低。正因為此,對流層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上冷下熱,導致對流層運動顯著;含有水汽的空氣在上升過程中遇冷凝結,易于成云致雨,所以天氣現(xiàn)象復雜多變。
二、大氣的熱狀況
1、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陽高度角,這是因為:太陽高度角愈大,等量的太陽輻射散布的面積愈小,光熱集中,地表單位面積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愈多;太陽高度角愈大,太陽輻射經過大氣的路程愈短,被大氣削弱得愈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能量就愈多;反之,太陽高度角愈小,太陽輻射強度就愈小。
2、大氣的熱力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上述兩個問題的掌握關鍵在于抓住大氣對輻射波長的選擇吸收特征。例如,了解大氣成分對太陽輻射中不同波長的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的選擇特征,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太陽輻射能夠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上來。再如,了解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和對地面長波輻射的選擇吸收特征,也就容易理解大氣為什么對地面具有保溫作用。
3、氣溫的時間變化: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地面,而地面熱量的多少又取決于地面熱量收支狀況。當?shù)孛娴臒崃渴杖耄ㄖ饕翘栞椛浜痛髿饽孑椛洌┐笥跓崃恐С觯ㄖ饕堑孛孑椛洌r,地面存儲的熱量增多,地面溫度升高,地面輻射增強,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后,氣溫隨之升高;反之,當?shù)孛鏌崃渴杖胄∮跓崃恐С鰰r,地面儲存的熱量減少,地面溫度下降,地面輻射減弱,氣溫隨之下降。
4、氣溫的水平分布和變化特點應從分析等溫線分布的熱點入手進行復習:①等溫線愈密,氣溫差別愈大;等溫線愈稀疏,氣溫差別愈小。②等溫線走向與緯線平行,說明氣溫受緯度的制約明顯;等溫線走向與海岸平行,說明氣溫受海洋的影響大。③等溫線呈封閉曲線,則表示是溫暖或寒冷中心。④等溫線的走向與山脈的走向平行,則表示氣溫受地形影響顯著。⑤等溫線向高緯彎曲,則說明該地區(qū)氣溫比同緯度高;等溫線向低緯彎曲,則說明該地區(qū)氣溫不同緯度低。
三、大氣的運動
1、氣壓與溫度、高度的關系一般情況是:①在同一高度上,氣溫高,氣壓低;氣溫低,氣壓高。②在不同高度上,愈往高空,氣壓愈低,近地面氣壓高低往往與高空相反。
2、氣旋與天氣:氣旋的不同部位,大氣運動情況不同,因而天氣特點也有很大差異。在北半球氣旋的東部以偏南氣流為主,因其來源于較低緯度,氣溫較高,水汽含量較大,可出現(xiàn)云雨天氣;在氣旋的西部,以偏北氣流為主,因其來源于較高緯度,一般氣溫偏低,水汽含量少,可出現(xiàn)降溫、大風天氣;在氣旋中心,氣溫以上升運動為主,若水汽充足,經常出現(xiàn)云雨。
3、反氣旋與天氣:在北半球,反氣旋的東部以偏北氣流為主,因其來源于較高緯度,氣溫較低,水汽含量少,多出現(xiàn)降溫風沙天氣,在反氣旋的西部,以偏南氣流為主,氣溫較高,水汽含量多,可出現(xiàn)升溫和云雨天氣;在反氣旋的中心附近,以下沉氣流為主,不利于云雨的形成,多晴朗天氣。因反氣旋范圍廣大,又經常穩(wěn)定少動,所以在其籠罩下的廣大地區(qū)經常持續(xù)干旱,重者成災。
四、天氣和氣候
1、鋒面與天氣:不論冷鋒、暖鋒還是準靜止鋒,造成天氣變化的實質都是冷暖氣團相遇,冷氣團插入暖氣團之下,暖氣團沿冷氣團斜坡上升,上升冷卻才有凝云降水現(xiàn)象出現(xiàn),這是共同特征。不同點要看冷氣團向暖氣團方向移動,還是暖氣團向移動,因而產生冷鋒和暖鋒的區(qū)別;冷暖氣團勢均力敵或因地形所阻,推進遲緩就形成準靜止鋒。鋒面是重要的降水系統(tǒng),對天氣變化影響很大,不同性質的鋒面可造成不同的天氣。復習時,要從鋒的生成、移動和變化的規(guī)律入手,落實到所產生的天氣現(xiàn)象。
2、如何判斷氣候類型:判斷氣候類型的主要依據(jù)是氣溫和降水。氣溫要從下列方面入手:①全年各月平均氣溫值;②最熱月、最冷月的月份;③最熱月均溫和最冷月均溫。降水要從下列方面入手:①全年降水量;②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即屬于年雨型、夏雨型還是冬雨型。
運用比較法,找出幾種容易混淆的氣候類型的異同點,是判斷氣候類型的關鍵:
①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相同點:各月氣溫都高達20℃以上,有明顯的干季和濕季(旱季和雨季)。
不同點:熱帶季風氣候只存在北半球,雨季降水量比熱帶草原多;熱帶草原南北半球都有分布,雨季降水量比熱帶季風氣候少。
②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
相同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不同點:最冷月平均氣溫,亞熱帶季風氣候在0℃以上,而溫帶季風氣候在0℃以下;亞熱帶季風氣候雨季長(4、5月--9、10月),而溫帶季風氣候雨季短(集中在7、8月)。
③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
不同點:最冷月平均氣溫,溫帶大陸氣候在0℃以下,而溫帶海洋氣候在0℃以上;溫帶海洋性氣候各月降水分配比較均勻,而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夏季稍多。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細心籌備教案課件中。我們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教學目的
1.獲得關于地球大氣的基礎知識,知道大氣運動是如何發(fā)生和進行的,掌握大氣運動
的規(guī)律及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熟悉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知道全球氣候的變化趨勢。
2.能夠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天氣和氣候方面的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的方法和過程;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shù)據(jù)等地理資料的技能。
3.加深對人與大氣環(huán)境關系的理解,形成正確的人地觀;增強環(huán)境保護意識、資源合
理利用意識、災害防御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huán)境的社會
責任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了解全球大氣環(huán)境與發(fā)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
下載地址://files.eduu.com/down.php?id=165277
《地球上的大氣》系統(tǒng)知識點匯總
作為優(yōu)秀的教學工作者,在教學時能夠胸有成竹,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幫助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所以你在寫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經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地球上的大氣》系統(tǒng)知識點匯總”,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地球上的大氣》系統(tǒng)知識點匯總
[知識要點]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大氣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
?。?)大氣是地球的保護層,使地球表面的熱量變化不至于過劇烈,并使地表少受外來天體的撞擊。
?。?)大氣是天氣變化的物質基礎,同時大氣對水的循環(huán)、地表形態(tài)等都起著重大影響。
?。?)大氣是生物和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都離不開大氣。
2、大氣的組成及其作用
成分
含量
作用
干潔
空氣
氮
(N2)
約占78%
地球上生物體的基本成分
氧
(O2)
約占21%
一切生物維持生命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
(CO2)
很少
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對地面有保溫作用
臭氧
(O3)
很少
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輻射,保護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線傷害。
水汽
很少
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也能吸收地面輻射,起保溫作用。
固體雜質
很少
作為凝結核,促成水汽凝結
3、大氣的垂直分層(見下面的圖表)
層次
高度
特點
形成原因
對流層
①低緯17-18千米
②中緯10-12千米
③高緯度8-9千米
①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平均氣溫每上升100米,氣溫降低0.6℃
②空氣對流運動顯著
③天氣現(xiàn)象復雜多變
①對流層大氣的熱量直接來自地面,因此離地面愈高的大氣,受熱愈少,氣溫愈低
②對流層上部冷下部熱,有利于空氣的對流運動
平流層
從對流層頂?shù)?0-55千米高度的范圍
①氣溫起初不隨高度變化或變化很小,到30千米以上,氣溫隨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②上部熱,下部冷,大氣穩(wěn)定,不易形成對流,大多以水平運動為主。水汽含量極少,能見度好,天氣晴朗,對高空飛行有利
平流層氣溫基本上不受地面的影響,到30千米以上,平流層中的臭氧層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而使氣溫升高
中間層
從平流層頂?shù)?5千米高度的范圍
①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
②上部冷、下部暖,空氣的垂直對流運動相當強烈,又稱高空對流層
因為這一層幾乎沒有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的緣故
電離層
從中間層頂?shù)?00千米高度的范圍
①氣溫隨高度增加上升很快
②大氣處于高度電離狀態(tài)
該層中的大氣物質(主要是氧原子)吸收了所有波長小于0.175微米的太陽紫外線的緣故
散逸層
電離層頂以上的大氣
一些高速度運動的空氣質點,經常散逸到星際空間去,是地球大氣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層次
受地球引力場的束縛很弱
二、大氣的熱狀況
1、太陽輻射
?。?)太陽輻射的概念:太陽源源不斷地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能量,稱為太陽輻射。它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
(2)太陽輻射波長:太陽輻射的主要波長范圍是0.15--4微米,包括紅外線(大于0.76微米)、紫外線(小于0.4微米)和可見光(0.4-0.76微米)三部分。太陽輻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因此太陽輻射又稱為短波輻射。
?。?)太陽輻射強度:1平方厘米的表面上,在1分鐘內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叫太陽輻射強度。太陽高度角是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
2、大氣的熱力作用(見下面的圖)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傥眨撼粞跷詹ㄩL較短的太陽紫外線;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長較長的太陽紅外線
?、诜瓷洌涸茖雍蛪m埃對太陽輻射進行反射。云層愈厚,云量愈多時,反射作用愈強
?、凵⑸洌阂钥諝庵械姆肿印m埃、云滴等質點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開來。散射改變了太陽輻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俅髿馕仗柖滩ㄝ椛淠芰懿睿勾蟛糠痔栞椛淠芡高^大氣射到地面。
?、诖髿馕盏孛骈L波輻射的能力很強,從而能把地面放出的熱量保存在大氣中。
?、鄞髿廨椛涑徊糠稚湎蛴钪婵臻g外,大部分向下射回地面,稱為大氣逆輻射,這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
3、氣溫的時空分布
(1)氣溫的時間分布
①氣溫的日變化
時間
日出→正午
正午→14時左右
14時左右→日出前后
太陽輻射強度
不斷增強
開始減弱
繼續(xù)減弱
地面儲存熱量
不斷增多
增多→盈余→虧損
繼續(xù)虧損
地面溫度
不斷增強
升高→13時達最大值→降低
不斷降低
地面輻射
不斷增強
繼續(xù)增強至13時達最大值→減弱
不斷減弱
氣溫
不斷上升
繼續(xù)上升至14時達最高值
不斷下降,日出前后達到最低值
②氣溫的年變化
太陽輻射最強月份
氣溫最高值月份
太陽輻射最弱月份
氣溫最低值月份
形成原因
大陸
6月(北半球)12月(南半球)
7月(北半球)1月(南半球)
12月(北半球)6月(南半球)
1月(北半球)7月(南半球)
地面儲存熱量
海洋
6月(北半球)12月(南半球)
8月(北半球)2月(南半球)
12月(北半球)6月(南半球)
2月(北半球)8月(南半球)
海洋熱容量大,受熱和放熱都比陸地慢
(2)氣溫的水平分布
①一般情況下氣溫從低緯向兩極遞減,這是因為太陽輻射能量因緯度而異的緣故。由于氣溫的分布還與大氣運動、地面狀況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等溫線并不完全與緯線平行。
②南半球的等溫線比北半球平直,這是因為南半球的海洋比北半球廣闊得多,而海洋表面的物理性質比較均一的緣故。
③北半球1月份大陸上的等溫線向南(低緯)凸出,海洋上則向北(高緯)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這表明在同一緯度上,冬季大陸比海洋冷,夏季大陸比海洋熱。
④7月份世界上最熱的地方出現(xiàn)在北緯20°--30°的沙漠地區(qū),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熱中心。1月份西伯利亞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極端最低氣溫出現(xiàn)在冰雪覆蓋的南極洲大陸上。
三、大氣的運動
1、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
①大氣運動的狀況:大氣運動包括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前者叫對流,后者叫風。
②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于太陽輻射能。
③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由于太陽輻射對各緯度加熱的不均勻,造成高低緯間的冷熱差異,這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④大氣運動的直接原因:冷熱不均引起空氣上升和下沉的垂直運動,空氣的上升或下沉導致了同一水平面上氣壓的差異,氣壓差異又是形成空氣水平運動的直接原因。
2、大氣的水平運動的三種力(見下圖)
(1)水平氣壓梯度力:同一水平面上氣壓差而產生的一種力,如果沒有其他外力的影響,風向應垂直于等壓線,從高壓指向低壓。
(2)地轉偏向力:由地球自轉而產生的一種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受其影響使風逐漸偏離了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在沒有摩擦力的情況下,風可以一直偏轉到風向平行于等壓線為止。
(3)摩擦力:實際大氣中,特別是近地面的風,由于受摩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并不完全平行,而是有個角度。
3、大氣運動的形成
(1)氣旋和反氣旋--最常見的運動形式
氣旋
反氣旋
概念
等壓線閉合,中心氣壓低于四周氣壓的區(qū)域,叫低氣壓。在低氣壓區(qū)出現(xiàn)的大型空氣旋渦叫氣旋。
等壓線閉合,中心氣壓高于四周氣壓的區(qū)域,叫高氣壓。在高氣壓區(qū)出現(xiàn)的大型空氣旋渦叫反氣旋。
形成
在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低氣壓的氣流由四周向中心流動,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北半球向右偏轉成按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旋渦,在南半球形成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旋渦。中心的氣流被迫上升運動。
在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高氣壓的氣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動,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北半球向右偏轉按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旋渦,在南半球形成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旋渦。紅心形成下沉氣流。
天氣狀況
中心空氣在上升過程中容易成云致雨,因此氣旋過境時,常出現(xiàn)陰雨天氣。夏秋季節(jié)我國東南沿海的臺風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fā)展的特殊形式。
中心空氣在下沉過程中,由于氣溫升高,水汽逐漸蒸發(fā),不容易成云致雨,天氣晴朗,夏季炎熱干燥,冬季寒冷干燥。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就是在副熱帶高氣壓反氣旋控制下形成的。
(2)大氣環(huán)流--全球性有規(guī)律的大氣運動
①意義:具有全球性的有規(guī)律的大氣運動,通常稱為大氣環(huán)流。大氣環(huán)流輸送熱量和水汽,從而使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汽得到交換,調整了全球熱量和水汽的分布;
②氣壓帶和風帶:不計海陸分布和地形的影響,引起大氣環(huán)流的因素是高低緯之間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從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沿緯向帶狀分布的氣壓帶和風帶。
環(huán)流圈
氣壓帶或風帶
范圍
形成
對氣候的影響
低緯環(huán)流
中緯環(huán)流
赤道低氣壓帶(赤道無風帶)
南北緯5°之間
接受太陽輻射最多,氣溫很高,近地面空氣層受熱膨脹,氣流上升,氣壓下降。
上升氣流為主,全年高溫多雨
信風帶
副熱帶高壓帶與赤道低壓帶之間
從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赤道低氣壓帶的定向風,受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形成東北信風,南半球形成東南信風
一般少雨,但大陸東岸風從海上吹來,降水較多
副熱帶高氣壓帶(回歸高氣壓帶)
南北緯30°附近
氣流在高空堆積下沉,使低空空氣密度增大,氣壓升高
下沉氣流為主,降水少,氣候干燥
中緯環(huán)流
高緯環(huán)流
西風帶
南北緯40°--60°
從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副極地低氣壓帶的風,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轉為偏西風
大陸西岸,風從海上吹來,降水豐富,向內陸逐漸減少
副極地低氣壓帶
南北緯60°附近
西風氣流與極地東風相遇,互相推動上升,近地面形成相對的低氣壓帶。
氣旋活動頻繁,多陰雨天氣
極地東風帶
極地高氣壓帶與副極地低氣壓帶之間
從極地高氣壓帶吹向副極地低氣壓帶的風,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偏轉為東風
嚴寒,少雨烈風
極地高氣壓帶
南、北極附近
接受太陽輻射量很少,氣溫很低,空氣冷重下沉、氣壓高
氣候嚴寒,降水稀少。
③海陸分布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由于海陸之間熱力性質的差異,使氣壓帶和風帶受到破壞,形成冬夏海陸氣壓活動中心,進而形成了季風環(huán)流(如下圖)。
氣壓活動中心
北半球
月份
形成原因
氣壓中心
大陸
海洋
7月
副熱帶高壓帶被大陸熱低壓切斷
印度低壓
夏威夷和亞速爾高壓
1月
副極地低壓帶被大陸冷高壓切斷
亞洲高壓
阿留申和冰島低壓
南半球
海洋面積占絕對優(yōu)勢,氣壓帶基本上呈帶狀分布。
季風環(huán)流
地區(qū)
季節(jié)
形成原因
風向
東亞
冬季
空氣由亞洲高壓吹向太平洋低壓
西北季風
夏季
空氣由太平洋高壓吹向亞洲的印度低壓
東南季風
南亞
冬季
空氣由亞洲高壓吹向赤道低壓
東北季風
夏季
東南信風向北越過赤道偏轉成西南風
西南季風
四、大氣降水
1、降水的形成:大氣中含有一定數(shù)量的水汽和凝結核,它們是形成降水的物質基礎??諝庵械乃吭黾踊蜻\行過程中氣溫下降,促使水汽達到飽和狀態(tài),形成降水。
2、降水的分類
類別
對流雨
地形雨
鋒面雨
臺風雨
成因
近地面空氣強烈受熱,濕熱空氣上升,水汽凝結,形成降水
暖濕空氣前進途中,遇到地形阻擋,被迫迎風爬升,水汽凝結形成降水
暖濕空氣在鋒面上抬升,水汽冷卻凝結形成降水
暖濕空氣繞臺風中心旋轉上升時,水汽凝結形成降水
特點
強度大,歷時短,范圍小,常伴有暴風、雷電
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稀少
持續(xù)時間長,范圍廣,強度小
強度很大,多為暴雨,且伴有狂風、雷電
分布
赤道地區(qū)常年發(fā)生,中低緯地區(qū)夏季午后
山地迎風坡
多分布于中緯地帶
熱帶洋面上
3、降水量的變化
(1)季節(jié)變化:降水量在一年內的變化或分配狀況,稱為降水量的季節(jié)變化。世界上有的地方在一年內各月降水量相差不大,分配比較均勻,例如赤道地區(qū)、西歐等地屬于這種情況;有的地方降水量在一年內分配不均,例如我國東部廣大地區(qū)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而地中海地區(qū)則夏季干燥少雨,冬季多雨。
(2)年際變化:降水量在各年間的變化狀況,稱為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在海洋性氣候地區(qū)降水量年際變化不大,而在季風氣候地區(qū)大些,內陸干旱地區(qū)變化最大。
4、降水量的地理分布: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受緯度、海陸分布、大氣環(huán)流和地形等因素的制約。從緯度分布看,全球可分為赤道多雨帶、溫帶多雨帶和副熱帶少雨帶、極地少雨帶。
五、天氣和氣候
1、天氣和影響天氣的主要因素:天氣是指一個地區(qū)短時期內大氣的冷暖、干濕、風雨、陰晴等物理狀況。它是由影響大氣物理狀況短期變化的因素造成的。氣團和鋒面的活動是影響天氣的主要因素。
(1)氣團:
概念
在廣大范圍內物理性質比較均勻的大團空氣
形成條件
①大范圍性質均勻的下墊面(大陸和海洋)②穩(wěn)定的環(huán)流形式
分類
按溫度
①冷氣團(氣團溫度低于移經地區(qū)氣溫)②暖氣團(氣團溫度高于移經地區(qū)氣溫)
按源地
①冰洋氣團②極地氣團(大陸、海洋)③熱帶氣團(大陸、海洋)④赤道氣團
與天氣的關系
①單一氣團控制,天氣單調②兩種氣團交替,天氣變化③兩種氣團交界地區(qū),天氣變化最劇烈
對我國的影響
冬季:蒙古、西伯利亞極地氣團,天氣寒冷干燥;夏季:副熱帶太平洋的熱帶氣團和印度洋的赤道氣團,帶來豐沛降水
(2)鋒面:
①鋒的概念:鋒是鋒面與鋒線的統(tǒng)稱。鋒面是兩種性質不同的氣團相遇所形成的交界面。鋒線是鋒面和地面相交的線。
②鋒是特征:鋒面是一個狹窄而傾斜的過渡地帶;鋒的兩側是一個溫度和濕度差異很大的地帶,鋒面附近天氣變化劇烈,常伴有云、雨、大風等天氣現(xiàn)象。
③鋒面與天氣:
鋒面的分布
冷鋒與天氣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的鋒叫冷鋒。冷氣團前緣插入暖氣團下部,使暖氣團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冷卻過程中成云致雨。冷鋒過境時,會出現(xiàn)大風,云層增厚和雨、雪天氣。冷鋒過境后,冷氣團占據(jù)原來暖氣團位置,氣溫下降,氣壓上升,天氣轉好。根據(jù)冷氣團的移動速度,可將冷鋒分為兩類:一類是慢行冷鋒,冷氣團移來速度較慢,暖氣團被迫沿冷氣團平穩(wěn)爬行,逐漸冷卻凝結,多產生連續(xù)性降水;另一類是快行冷鋒,冷氣團移來速度很快,迫使暖氣團急劇抬升,鋒面上往往出現(xiàn)狂風暴雨等惡劣天氣。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節(jié)的大風或沙暴天氣,以及冬季的寒潮,屬冷鋒天氣。
暖鋒與天氣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的鋒叫暖鋒。在暖鋒上,暖氣團沿冷氣團主動地徐徐爬升,冷卻凝結產生云、雨。當暖鋒過境時,云層加厚,形成連續(xù)性降水;暖鋒過境后,受單一暖氣團控制,氣溫升高,雨過天晴。春季,長江以南和東北地區(qū),常有暖鋒活動。
準靜止鋒與天氣
準靜止鋒是指移動幅度很小的鋒。其時,冷、暖氣團勢均力敵,或遇地形阻擋,鋒面移動緩慢,或較長時間在一個地區(qū)擺動,造成陰雨連綿的天氣。夏初,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梅雨就是準靜止鋒造成的;冬半年的昆明準靜止鋒使得昆明和貴陽天氣有很大差異。
2、氣候和形成氣候的因素:
氣候是指一個地區(qū)多年的天氣特征。它是由影響大氣物理狀態(tài)的長期變化的因素造成的。一個地區(qū)的氣候是由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和地面狀況等自然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人類活動對氣候也有一定的影響。
(1)太陽輻射:太陽輻射隨緯度的變化而變化,造成高低緯度熱量的差異,是氣候形成的最基本素。
(2)大氣環(huán)流:大氣環(huán)流促進了高低緯、海陸之間熱量與水汽的交換,在不同的氣壓帶、風帶控制下,氣候不同。
(3)地面狀況:地面是對流層中熱量與水汽的主要來源,直接影響大氣中的水熱狀況,主要表面有:①地面性質不同,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不同,地表獲得太陽熱量不同;②海陸分布不同,海陸熱容量與傳熱方式不同,造成相同緯度上的水熱狀況不同;③地表形態(tài)不同,對氣流影響的程度不同,造成水熱狀況不同;④洋流性質不同,熱能的輸送和交換也不同,暖流對流經沿岸地區(qū)有增溫加濕作用,寒流對流經沿岸地區(qū)有降溫減濕作用。
3、人類活動與氣候的關系:
(1)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①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②對水利建設的影響;③對城市建設的影響;④對交通工程建設的影響;⑤對人類健康的影響;⑥對形成自然災害的影響。
(2)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①改變地面狀況,進而影響局部地區(qū)氣候。如人工造林、修建水庫和灌溉工程,可以引起地面熱量和水汽發(fā)生變化,使局部地區(qū)降水有所增加,氣溫的變化緩和。如果任意砍伐森林,則可能使氣候惡化。②人類的生產活動、生活活動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會引起溫室作用、熱島效應,使全球氣溫升高;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會破壞臭氧層;排放出發(fā)塵埃會削弱太陽輻射導致氣溫降低。③在人口密度大,工業(yè)集中的城市,氣溫比郊區(qū)高,風速比郊區(qū)小,上升氣流顯著,霧和低云增多。
4、世界氣候類型
氣候帶
緯度
氣候類型
分布地區(qū)
氣候特征
熱
帶
大致在南北緯度30°之間
熱帶雨林氣候
大致在南北緯10°之間,主要位于非洲剛果河流域,南美亞馬孫河流域,亞洲印度尼西來等地。
處于赤道低壓帶控制下,盛行赤道氣團,高溫多雨。全年皆夏,年平均氣溫在26°C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且全年分配比較均勻。
熱帶草原氣候
大致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如非洲中部大部地區(qū),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東部,南美巴西等地。
處在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地區(qū),干季濕季明顯交替。當赤道低壓帶控制時,盛行赤道氣團,形成悶熱多雨的濕季;信風控制時,盛行熱帶大陸氣團,形成干旱少雨的干季。全年降雨量在750毫米-1000毫米之間。
熱帶季風氣候
大致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以亞洲中南半島、印度半島最為顯著。
在一年中風向隨季節(jié)轉變非常明顯。夏季風來臨,赤道氣團帶來大量降水;冬季風來臨,降水明顯減少。全年氣溫高,年平均氣溫在20°C以上,年降雨量大都在1500毫米-2000毫米左右。
熱帶沙漠氣候
大致在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之間的大陸內部和西岸,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區(qū),亞洲阿伯半島和澳大利亞大沙漠區(qū)。
在副熱帶高壓或信風帶控制下,盛行熱帶大陸氣團,常年干旱少雨,年降雨量不足125毫米,日照強烈,氣溫極高。
亞
熱
帶
大致在南緯或北緯30°-40°之間
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主要位于大陸東岸,如我國秦嶺以南,北美大陸,南美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東南部等地。
前者夏熱冬溫,季節(jié)變化明顯。夏季風時,熱帶海洋氣團帶來大量降雨;冬季風時,受極地大陸氣團影響,降雨減少。后者冬夏溫差比前者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較前者均勻。
地中海氣候
主要位于大陸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緯度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澳大利亞大陸和非洲大陸西南角等地。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因副熱帶高壓帶北移控制這里,受熱帶大陸氣團影響,干旱炎熱;冬季受西風帶控制,多氣旋活動,暖濕多雨。年降水量在300毫米-1000毫米左右。
溫
帶
大致在南緯或北緯40°-60°之間
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于亞洲大陸東部,如我國華北、東北、俄羅斯遠東地區(qū),日本和朝鮮半島。
冬夏風向明顯交替。冬季風時,受極地大陸氣團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風時,受極地海洋氣團或熱帶海洋氣團影響,暖熱多雨。年降水量在500毫米-600毫米左右。
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于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內陸地區(qū)。
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干旱少雨。冬季嚴寒,夏季炎熱,氣溫年變化很大。
溫帶海洋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西歐、北美和南美大陸西海岸狹長地帶。
終年盛行西風,受海洋氣團影響,終年濕潤,冬雨較多,冬不冷夏不熱,氣溫年變化較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毫米-1000毫米之間。
亞寒帶
南北極圈附近
亞寒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歐洲、亞洲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
主要受極地大陸氣團和極地海洋氣團控制。冬季漫長而嚴寒,暖季短促;降水量少,而且集中在夏季。
寒
帶
極地附近
苔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冰洋沿岸。
全年嚴寒,皆為冬季。最熱月氣溫僅達1°C-5°C。降水少,多云霧,蒸發(fā)極弱。
冰原氣候
主要分布于南極大陸和格陵內陸地區(qū)。
全年酷寒,各月氣溫皆在0°C以下,是全球年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qū)。南極大陸年平均氣溫約在-29°C--35°C,北極地區(qū)在-22°C以下。
高原氣候和山地氣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區(qū),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等。
隨著高度增加,氣候垂直變化非常明顯,如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日照強,風力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