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體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1-09《逍遙游》教學一體化案。
《逍遙游》教學一體化案
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
【專題解說】
本專題包括兩個板塊:“心連廣宇”和“偉大的情思”。專題采用問題探討的學習方式,第一板塊探討的問題是人如何認識宇宙萬物,超越個體有限的存在和經(jīng)驗的世界。王羲之面對人生短暫與宇宙的永恒之間的矛盾,表達了他的達觀與自我排遣的情懷,而莊子則描繪了一個非經(jīng)驗、超現(xiàn)實的宇宙,讓我們的精神“逍遙游”。第二板塊探討的問題是靠思想和理性來探究外在廣袤宇宙和內(nèi)在復雜的人性。帕斯卡爾談到思想的重要性,羅素則說明一個脫離平庸的人所具有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境界。
【三維目標】
⒈結合課文注釋及工具書讀通全文,增加文言積累,訓練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⒉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為了強調(diào)“無所待”的觀點,從反面提出問題,緊緊扣住“有所待”論證,最后給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張。
⒊初步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其形象化說理的風格。領略莊子散文的特點,欣賞其渾莽開闊的意境和獨具特色的氣韻美。
⒋能一分為二地恰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學法建議】
1、從文本出發(fā),抓住文章的主要觀點。
2、本文文學色彩較濃,應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重點挖掘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圍繞“逍遙游”的理想精神境界進行探討:文章極寫鯤鵬的神奇,畫面極其壯美,它們達到了逍遙的境界了嗎?蜩與學鳩上下翻飛自如,作者為什么批評它們?作者談小大之辨是不是否定小而肯定大?你認為逍遙的境界是什么?莊子的思想對我們今天又有什么啟發(fā)和意義?[迷你句子網(wǎng) jz139.COM]
【學習重點】
⒈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
⒉賞析本文形象化說理的特點
【學習難點】
⒈解莊子世間萬物若“有所待”則不自由的思想。
⒉理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思想。
【教學方法】
⒈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⒉問答法。對文中較容易的問題,采用問答法,簡捷明快。
⒊討論法。對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如:對“逍遙游”的理解),必須廣泛地談論。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案】
1、作者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我國戰(zhàn)國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國人。大體與孟軻同時而稍后。他出身于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一生大都從事于講學、著述,但從游者不多。在諸子百家中,他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成為戰(zhàn)國中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莊”之稱?!肚f子》,也稱《南華經(jīng)》或《南華真經(jīng)》,計52篇,今存33篇,其中內(nèi)篇7,外篇15,雜篇11。一般認定內(nèi)篇為莊子自撰,其余則出自莊子門人及后學之手。
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于唯心主義體系。從這種認識論出發(fā),他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虛構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義色彩。
延伸閱讀
《蘭亭集序》教學一體化案11
《蘭亭集序》教學一體化案
【三維目標】
1.掌握常見文言實詞虛詞、部分詞類活用,以及文言句式。
2.引導學生抓住感情這根線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進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3.科學地指導學生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于盡的深沉感慨,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重點難點】
1、掌握重要的文言詞語,學會聯(lián)想與比較,在“語境”中對其意義確認。
2、理清文章結構,提高誦讀能力,體會作者由樂到悲的思想感情變化過程。
3、領會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學思考與人生認識。
【教學設想】
1.強調(diào)課前充分預習,預習要求:①反復朗讀,運用工具書,并參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掃除閱讀障礙。②提出疑難問題。
2.注重學生分組討論,尊重學生的討論結果。
3.第一段本文語言精練、樸素、優(yōu)美,教學時把重點放在體味語言特色上,由語言美去體悟自然美,體會作者樂山樂水的心情。要多讀(可采取聽讀、范讀、齊讀、個人讀、分組讀形式)讀到情隨聲出。
4.第二、三自然段作者由樂轉(zhuǎn)悲,對人的生死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多讓學生進行討論,教師只做適當組織、引導。
5.確定教學重點: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難點: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案】
1、作者簡介
王羲之,世稱王右軍,東晉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出現(xiàn)了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圣”的美稱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最為有名,它被后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蘭亭集〉序》既是佳作,又是名帖,可謂文、書雙絕,相得益彰,千古傳誦。
2、解題
《蘭亭序》由來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請當時社會名士謝安、孫綽等41人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他們引酒賦詩,將所寫的詩結成詩集,王羲之當場為詩集書寫一篇序言,即本文《蘭亭集序》。
文體序序,也叫敘或引,是說明作品的寫作目的或作者情況,也有對作品的評論和相關問題的闡發(fā)。序一般寫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稱后序或跋。
3、給下列加線漢字注音。
癸()丑會稽()修楔()激湍()觴()
4、解釋下列加線詞。
山陰()崇()山峻嶺映帶()列坐其次()
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人之相與()
或()取諸()懷抱晤言()放浪()形骸()
向()之所論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若合一契()
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
5.翻譯重點語句,分析句式特點:
①雖無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②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6.學生齊讀課文,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1)“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xiàn)實里,總要與各種人、事打交道,這就是世俗生活。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哪些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
(2)在作者看來,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最終的結果是什么呢?就此作者抒發(fā)怎樣的人生感慨?
【課間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浙江紹興的蘭渚山是個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jīng)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蘭亭集序》吧。
二、解題、作者介紹
(根據(jù)課前案內(nèi)容)
三、課文朗讀
1、聽讀前提醒學生注意:1、讀音正確2、停頓與流暢3、把握情感
2、古琴曲《高山流水》配樂的朗讀。配樂朗讀(教師范讀)。讀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最后學生齊讀。
四、疏通字詞句(投影顯示)
癸(guǐ)丑會稽((kuàjī)禊(xì)急湍(tuān)、
流觴(shāng)、騁(chěng)懷、趣(qǔ)舍、嗟悼(jiē)、彭殤(shāng)。
詞語助讀: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咸:都,全。已學例句: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桃花源記》)賢:形容詞活用為名詞,賢士。少、長: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年少的人、年長的人。
②茂林修竹。修:長、高。已學例句:鄒忌修八尺有余。(《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惠風:和風。
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極: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極盡,窮盡。信,確實)。
引以為流觴曲水。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請一個學生看投影讀這些字。
五、概括文章三段大意。
第一部分:記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抒發(fā)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
六、布置作業(yè)
1.反復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2.整理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
3.如何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七、板書設計
蘭亭集序
作詩緣曲蘭亭修禊群賢畢至
作詩情形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成書經(jīng)過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本書意義后之覽者有感于斯
第二課時
一、導語
東晉時人評論王羲之書法筆勢為“飄如游云,矯若驚龍”,意思是像浮云一樣飄逸,像驚龍一樣矯捷?!短m亭帖》無疑是一代表。唐太宗生前太喜愛這帖,死時把它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從此真跡永絕于世。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唐摹本。有人說,《蘭亭集序》只適合作為字帖,文學性、思想性不強。是這樣的嗎?那我們就再度走進《蘭亭集序》。
二、三個學生朗讀課文(檢查作業(yè))
三、詞句梳理疑難之處處理
四、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全文共有三段,試從每段中找出最能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字眼。(感情線索)
分三組討論:
2.是什么使作者樂呢?可以概括為哪幾個方面?除了寫樂,作者還交代了什么?(第一組討論)
人眾、景美、事趣、時美、騁懷。(王實甫的《西廂記》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院”,說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本段共四美俱全,足可樂也。)
蘭亭盛會的時間、地點、事由。
再次朗讀第一段,加深體會。
3.“痛”,是緣何而痛?(第二組討論)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后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于心”,但隨著時境的變化,心境也隨之而發(fā)生變化,“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痛”由此而生。
下面請大家自由朗誦第二段的內(nèi)容,注意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
4.又悲什么呢?(第三組討論)
“一死生”、“齊彭殤”。
5.理解“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隨波蕩漾,飄到哪里就是哪里。當然,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謂“一死生”“齊彭殤”。
作者批判了時人的人生虛化的思想,認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視之。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
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當“兼濟天下”,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
6.第三段作者還交代了什么?
作序目的:“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后之覽者”也會“有感于斯文”。
五、設計討論環(huán)節(jié)。
(一)討論1:
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發(fā)起一場關于《蘭亭》真?zhèn)螁栴}大討論。他認為字體、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寫極樂,突然轉(zhuǎn)為悲痛,悲得太沒道理了。你認為呢?
(以學過的課文為例,如《赤壁賦》《始得西山宴游記》,問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感是不是單一的,引導學生思考作者蘊于文中的復雜情感。本文作者由眼前的蘭亭相聚的歡樂,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處的情境: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情隨事遷,喜歡的會不再喜歡,擁有的會不再擁有,再圓滿的團聚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進而想到生命短暫,深切感悟到,再堅強的生命終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終究會曲終人散,面對不可逆轉(zhuǎn)的自然規(guī)律,由生離到死別,自然樂極而生悲,令人痛心。在這個古今人共同面臨的無奈面前,作者不由發(fā)出“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這種情感變化是十分正常的。)
(二)討論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極悲觀?為什么?
可能的兩種觀點:(言之有理、有據(jù)即可)
1、這是悲觀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劉禹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積極進取,樂觀曠達。英國大哲學家羅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論老之將至》中,也將生死這個永恒的主題升華到了壯闊高遠的境界:“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應該像河水一樣——開始是細小的,被限制在狹窄的兩岸之間,然后熱烈地沖過巨石,滑下瀑布。漸漸地,河道變寬了,河岸擴展了,河水流得平穩(wěn)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顯的間斷和停頓,而后便毫無痛苦地擺脫了自身的存在”。能夠這樣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將不會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為他所珍愛的一切都將繼續(xù)存在下去。
2、第二種觀點:這種悲哀,這種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并不必然導向消極悲觀。性格剛強的曹操同樣有“人生幾何”的感嘆,但是它最后導致的不是消極無為而是一統(tǒng)天下的豪情壯志。《蘭亭集序》在憂生嘆逝中包含著對美的幻滅的悼惜,它否定老莊“一死生,齊彭殤”,認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應做點事,不應空談玄理,表現(xiàn)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本文第一段,從作者對蘭亭盛會的描述中不難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第二段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抒發(fā)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第三段中批判了“一生死”“齊彭殤”的虛無主義,這在玄談盛行的東晉也是難能可貴的。
六、教師小結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投影王羲之的書法作品)
七、學生思考
關于王羲之的人生觀,大家談了不少自己的見解,下面再請談談你對人生有什么新的體驗?(引導學生樹立積極而科學的人生觀)
九、課堂總結
作者由蘭亭盛會寫起,極寫盛會之樂。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極易引發(fā)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對蘭亭美景,不由得興盡悲來,感慨萬千,進而展開議論,抒發(fā)了“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溝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簡而意深,不愧為千古名篇。
(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加深體會)
十、作業(yè)布置
1.比較莊子的《逍遙游》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可從文學性與思想性兩方面比較)
十一、板書設計:
享盛會樂
議死生痛
感斯文悲
【課后案】
一、課文研讀:
(一)研讀課文第一段:
1.第1段本段寫了哪些內(nèi)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作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作者的這種情感是怎樣表現(xiàn)的?
(二)學習課文第二段:
1.同學看注解,弄懂下列詞義,疏通文意:
人之相與()茂林修()竹
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雖取舍萬殊()向之所欣()
2.翻譯重點語句,分析句式特點:
①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3.試譯本段文字。
4.學生齊讀課文,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1)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哪些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有何異同?
(2)在作者看來,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最終的結果是什么呢?就此作者抒發(fā)怎樣的人生感慨?在這人生感慨中包含著那些含義?
(3)這一節(jié)作者的悲嘆與上一節(jié)的敘事有何聯(lián)系?
(三)學習課文第三段:
1.學生齊讀第3段,識記重點文言詞語。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不能喻()之于懷
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
其致()一也亦將有感于斯()文
2.翻譯重點語句,分析句式與詞語活用特點:
①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②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3.試譯本段文字。
4.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找出表達作者情感的關鍵詞,并分析作者情感因何而出?
(四)分析全文的情感變化
1.思考:從三段文字中,作者情感的有哪些起伏變化?這種變化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怎樣的看法?
2.作者的這種變化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說明理由。
二、課外延伸
翻譯短文《王羲之愛鵝》中的語句:
1.會稽有孤居姥養(yǎng)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息彌日。
2.山陰有一道士,養(yǎng)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jīng)》,當舉群相贈耳?!濒酥廊粚懏叄\鵝而歸,甚以為樂,其任率如此。
歐洲的經(jīng)濟區(qū)域一體化
俗話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nèi)容,幫助高中教師能夠更輕松的上課教學。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歐洲的經(jīng)濟區(qū)域一體化》,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課題:第24課歐洲的經(jīng)濟區(qū)域一體化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歐共體的成立、《羅馬條約》的內(nèi)容、歐洲走向聯(lián)合的原因、歐盟的性質(zhì)、歐洲一體化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問題探究、利用圖表資料等有效信息,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概括歐洲一體化的原因和意義。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讓學生認識到世界經(jīng)濟的全球化和區(qū)域集團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發(fā)展觀,樹立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的進取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歐洲走向聯(lián)合的過程及影響
難點:歐洲走向聯(lián)合的原因歐洲一體化中整體利益與各國出讓部分國家主權的關系
教具、資料:
多媒體課件
史料
圖片
視頻
教學過程
主導調(diào)控
主體活動
導入新課
哪一種貨幣使用的國家最多呢?
(屏幕顯示歐元)
用歐元導入2007年歐盟的50華誕之際,世界再次把目光投到這片大陸,今天也讓我們通過歐盟揭開歐洲經(jīng)濟一體化的神秘面紗,回顧昨天,了解今天,暢想一下歐洲,乃至世界的未來!學習新課什么是經(jīng)濟一體化呢?以知識卡片的形式闡述概念.一背景歐洲經(jīng)濟一體化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的呢?(板書背景)看這組材料(屏幕顯示)是什么為歐洲一體化提供了可能?(板書共同的文化)有什么共同的思想文化?近代又共同經(jīng)歷了文藝復興、啟蒙思想的洗禮。這為歐洲一體化提供了可能性。我們來看下一組資料:(屏幕顯示)從這組材料中你看到了什么?戰(zhàn)爭、死亡、仇恨和痛苦,(板書戰(zhàn)爭的災難)再看下組材料(屏幕顯示材料)美蘇爭霸,冷戰(zhàn)中卻加強對歐洲的控制,在歐洲陳兵對峙,(冷戰(zhàn)中的尷尬)法德和解為歐洲的聯(lián)合奠定了基礎。歐洲的一體化已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二過程1950年的5月9日,二戰(zhàn)后法國外長舒曼提出“把法國、德國的全部煤鋼生產(chǎn)置于一個其他歐洲國家都可參加的高級聯(lián)營機構的管制之下”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分析啟發(fā)學生學生分析(屏幕顯示材料)提問:為什么要把煤鋼工業(yè)共同管理呢?
“舒曼計劃”得到了法、德、意、荷、比、盧幾個國家的支持1952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標志著歐洲經(jīng)濟一體化的開始。
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大大加快了歐洲一體化的步伐,1957年六國簽署了《羅馬條約》請看大屏幕:(屏幕顯示)有人說《羅馬條約》是歐洲一體化的第一個里程碑甚至我們今天說歐盟50華誕也從這一年算起,為什么?
《羅馬條約》簽定后到1992之前,歐洲一體化經(jīng)歷了怎樣一個過程呢?我這里有一個表格并不完整,請大家參照教材為我補充一下。1992年歐共體的12個成員國簽署了《歐洲聯(lián)盟條約》,亦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請看大屏幕(屏幕顯示《馬約》內(nèi)容)大家發(fā)現(xiàn)歐洲一體化的什么趨勢?歐盟是一個什么性質(zhì)的組織呢?(屏幕顯示盟旗)根據(jù)〈馬約〉歐盟成立后第一項任務就是什么?用憨豆先生的故事導出歐元的啟動。思考歐元誕生的意義?隨著經(jīng)濟一體化的加深,歐盟也在忙著另一件事情??催@樣一幅漫畫,它反映了什么?(屏幕顯示護照、駕照、歐洲杯、電影節(jié)等圖片)
課前探究一體化對世界的影響?小組展示探究成果1對成員國2對美國:3對亞洲課后探究1、1946年9月,英國首相丘吉爾曾提議建立“歐洲合眾國”。你認為他的夢想會實現(xiàn)嗎?談談你的想法。2、全球化和區(qū)域一體化沖擊下,你認為國家會消亡嗎?說明理由。教師小結用歐盟盟歌歡樂頌結課里程碑1啟發(fā)學生學生分析學生思考歸納填充
里程碑2學生分析里程碑3顯示變化的地圖教師點評板書設計:
背景:昨天過程:今天影響:明天共同的文化《羅馬條約》……戰(zhàn)爭的災難《馬約》冷戰(zhàn)的尷尬
《逍遙游》教學設計之一
教學目標
1.結合課文注釋及工具書讀通全文,增加文言積累,訓練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其形象化說理的風格。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思路縱橫、氣勢非凡、汪洋恣肆的特點,欣賞其渾莽開闊的意境和獨具特色的氣韻美。
3.能一分為二地恰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為了強調(diào)無所待的觀點,從反面提出問題,緊緊扣住有所待論證,最后給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張。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莊子臨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靜。弟子們想厚葬老師,莊子倒覺得難過了:弟子們在這關鍵時刻并沒有勘破生死關。于是他說:
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為珍珠,天地用萬物來為我
送行,我的葬物還不齊備嗎?
弟子們不覺垂淚,說:我們怕烏鴉和老鷹吃您的遺體。
莊子笑道:天上有烏鴉和老鷹來吃,地上也有螻蟻來吃啊,要是奪了前者的
食物給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頗了嗎?(《列御寇》)
二、簡介作者及背景
莊子(約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縣城東郊人(今城關鎮(zhèn)東城路)。曾為漆園吏,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莊周一生著書十余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xiàn),標志著在戰(zhàn)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jīng)發(fā)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我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吏、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莊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內(nèi)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nèi)篇一般認定為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出于莊子門人及后學之手。
《逍遙游》是《莊子內(nèi)篇》的首篇,是莊子的代表作,比較集中地表現(xiàn)了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逍遙游》全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論證世間萬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無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過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以及通過無為達到這一境界的主張。全篇集中表現(xiàn)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即虛無主義與絕對自由。課文選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遙?從語義學意義上說,這是個聯(lián)綿詞,聯(lián)綿詞往往表達一種難以言傳的行動和悠遠舒長的意境。此外,它還是個疊韻詞,因為韻母相同,逍遙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試想一下安適自得優(yōu)游歲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遙?!跺羞b游》是《莊子》第一篇,是莊子的代表作。逍遙游即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于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天下》)即游心于談,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莊子》的無為主義,也可以叫作逍遙主義。
三、朗讀課文,粗通文意。
1、聽錄音,注意字音與節(jié)奏。
2、指名朗讀,集體正音正句。
鯤(kūn)摶(tun)坳(o)蜩(tio)
決(xu)起而飛搶(qiāng)小知(zh)
斥鴳(yn) 數(shù)數(shù)(shu)然泠(lng)然、
3、疏通、積累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
辯辨而耐有又
重點實詞(單音詞):
怒而飛志怪摶扶搖六月息負大舟覆杯培風決起槍榆枋控于地適千里小年知其修絕云氣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點實詞(雙音詞及短語)
海運扶搖野馬坳堂夭閼莽蒼果然泠然數(shù)數(shù)然羊角
重點生字
摶坳蜩舂蟪蛄斥鴳
四、整體感知
《逍遙游》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文筆汪洋恣肆。誦讀時,針對不同描述對象,應讀出不同情感。誦讀大鵬怒飛一層,要讀出氣勢和力量;讀蜩與學鳩一層,要讀出其渺??;讀小年與大年一層,要讀出鮮明的對比;讀湯之問棘一段,要讀出對鯤鵬的贊美,讀出對斥鴳渺小、短視的蔑視。第三段舉例論證,對知效一官而征一國擴,讀時要帶不屑顧的態(tài)度;對宋榮子、列子,要有贊美之情,又要強調(diào)他們猶有未樹、猶有所待。結尾故曰句是結論,要讀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這一段中寫了哪幾種事物?請選取其中感興趣的一個作介紹。
鯤、鵬、野馬、塵埃、大舟、杯、芥、蜩、學鳩等
2、作者對這些事物的感情傾向是否一致?
對鯤鵬作者抱贊美態(tài)度;對蜩與學鳩則明顯表示嘲諷、貶斥。
3、作者寫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業(yè)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寫的事物的所待。
附:板書設計
鯤(kūn)摶(tun)坳(o)蜩(tio)
決(xu)起而飛搶(qiāng)小知(zh)
斥鴳(yn) 數(shù)數(shù)(shu)然泠(lng)然、
3、疏通、積累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
辯辨而耐有又
重點實詞(單音詞):
怒而飛志怪摶扶搖六月息負大舟覆杯培風決起槍榆枋控于地適千里小年知其修絕云氣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點實詞(雙音詞及短語)
海運扶搖野馬坳堂夭閼莽蒼果然泠然數(shù)數(shù)然羊角
重點生字
摶坳蜩舂蟪蛄斥鴳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1、鯤鵬上九萬里,非逍遙,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確:是海運時的六月巨風。
2、蜩與學鳩槍榆傷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說明什么?
明確;照樣講明它們也不逍遙,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1.這一段可分幾層?
第一層,歸納上文,闡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達到和不能了解兩重意思。作者舉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靈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大椿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彭祖以長壽聞名于世為例,說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壽命短的不能了解壽命長的。小知與大知,大年與小年的不同,實際上強調(diào)的是人的認識上的大小區(qū)別。在莊子看來,萬物既有所待,又要人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層,引湯之問棘的一段話對前文補充印證,并點明小大之辯。湯之問棘一段話與第1段北冥有魚內(nèi)容好像重復,其實不然。今人劉武《莊子集解內(nèi)篇補正》對這兩段話有很好的解釋:前語近怪,且出《齊諧》,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湯棘問答以實之。且前后詳略各異,足以明之。前言鵬背幾千里,當指其修也,此則以泰山形其高與大。扶搖不知其狀也,此則以羊角形之。野馬等不知其實也,此則以云氣二字釋之。騰躍而上,明槍之勢也。數(shù)仞而下,明槍之高也。非此,則前語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復而非復也。由此可見,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復。在論證上,它與篇首的內(nèi)容相照應,并歸結前文所述種種現(xiàn)象,點明為小大之辯。
2、作者為了說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個道理,舉了哪些例子?
明確:朝菌不知晦朔,編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
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3、根據(jù)本段中的小大觀點,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從時間上說,朝菌、蟪蛄是小年,冥靈、大椿是大年。與眾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與冥靈、大椿比,又是小年。鯤鵬是大智,蜩、學鳩、斥鴳等見識淺陋,只能算是小智。
總結:在五彩繽紛,變幻無窮的大千世界里,有動物、有植物、有云氣、有人類。其物種形狀,其所占時間,所占空間,大者大,小老小,絕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會亦然。作者以上寫的都是物,它們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遙的。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
1、這一段寫了哪些人?可分為幾類?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宋榮子、列子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2、作者對這幾類人的看法是怎樣的?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自視甚高,但只不過是斥鴳之類)
宋榮子、列子
(遠勝于第一種人,但猶有未樹
猶有所待)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順應萬物的本性,達到物我一體,才能無所待,才是逍遙游。)
3、莊子所說的逍遙是什么?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絕對的精神自由。
四、總結
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議、先破后立的寫法,運用對比與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結論,氣勢闊大而思路嚴謹,夸張、虛幻的描述中隱藏著熾烈的情感,堪稱一篇奇文。
本文開頭以背負青天,具有奇?zhèn)チα康拇簌i和纖細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蕩的野馬為喻,論證世間萬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遙游??芍^想像奇特。論證時,首先指出大鵬南飛,有待海運,有待六月的巨風;而野馬塵埃的任意游蕩有待于以息相吹。為了強調(diào)大鵬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作比喻,論證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為了使人們對結論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這個生活常識為喻,證明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芍^說理透徹。
莊子渴望逍遙游,即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達到這一境界,就要無為,做無己、無功、無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其實,莊子并非生來就無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現(xiàn)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層抱負。人世如此污濁,他的心靈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因此,《逍遙游》其實是莊子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
而且,莊子自己也很難達到他所主張的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強調(diào)大至鯤鵬小至塵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復強調(diào)小大之辯。只有把莊子放到他所處的時代和環(huán)境中去審視,才能更好地認識莊子其人及其文。
五、鑒賞
1.借用寓言說理。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評論莊子散文的特點說:著書十余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跺羞b游》運用大量的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動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鯤、鵬、蜩、學鳩、斥,有的是根據(jù)神話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納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他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豐富,意境開闊。如文章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鵬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寫鵬的南徙,一擊,一摶,三千里,九萬里,扶搖直上,意境何等壯闊。豐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磥砘恼Q無稽,卻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流露。
3.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如第1段,寫積水負舟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鵬鳥;寫鵬鳥南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夸張;描寫學鳩,賦與人的情性,是擬人。這些都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六、作業(yè):搜集莊子有關資料,寫一篇讀書筆記
板書設計
逍遙游
莊子
1、世間萬物有所待:(1)、鯤鵬
形體的變化(描寫)
有所待
依賴巨風(六月息)
(2)、野馬、塵埃
也有所待
善用比喻
(3)、大舟、草芥
想象奇特
(4)、蜩與學鳩
也有所待物
1、世間萬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
(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補充驗證前文
(3)、湯之問棘
(4)、斥鴳之語人
3、真正的逍遙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無所待
(人世間)
(1)知、行、德、征(耐)四種人
(2)宋榮子、列子仍有未樹,猶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
無己、無功、無名逍遙者
追求絕對的自由(主旨)
附
《至樂》記載:莊子妻死,他不但不悲哀,反倒鼓盆而歌,當惠施責怪他太不盡人情時,他說: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慨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
運斤成風
惠子是莊子的朋友,也是辯論對手。兩個人經(jīng)常為了: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絕等觀點相互爭論?;葑铀篮螅f子去送葬,回頭對門徒說:楚國郢都有個人搗石灰時把一滴泥土濺到了鼻尖上,這滴泥土就象蒼蠅翅膀一樣薄。搗石灰的人請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揮動一把大板斧,揮得呼呼作響,若無其事地隨手一斧劈了下去,把那一滴泥土完全削去,但鼻子卻沒有絲毫損傷。搗石灰的人站著神色不變。宋元君聽說了這件事,就把匠石找來,說:你能不能給我表演一下?匠石說:我過去可以這么削,但現(xiàn)在不行了。因為能站著讓我用斧子劈去泥點的人已經(jīng)死了。自從惠子去世,我就沒有對手了,沒有可以推心置腹談論的對象了。
每況愈下
戰(zhàn)國時有一個叫東郭子的人,聽說莊子對道很有研究,就去向莊子請教,問他道到底在什么地方。
莊子說:我講的道各處都有,無處不在。
那請您具體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嗎?東郭子非??蜌?。
莊子不加思索:在螞蟻洞里。
東郭子非常奇怪:道,是很高尚的東西,怎么會存在于這么卑下的地方?
莊子又說:道,在稗草、磚瓦碎石之中。
這不是愈加卑下了嗎?東郭子更為奇怪。
莊子繼續(xù)說:我的道在屎尿之中!
東郭子聽莊子越說越低下,心里很不高興。
莊子這才向解釋:要滿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質(zhì)說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檢查豬的肥瘦一樣,愈是豬的下部,愈能看出豬的肥瘦。因為豬腿的下部是最難長膘的,如果腿部也長滿肉,其他部位當然更肥了。所以,我今天告訴您道所在的地方,盡是卑賤的地方,這些地方都有道,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噢,原來是這樣。東郭子很佩服莊子的才學。
這個故事出自《莊子知北游》。原來的意思是說,越從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實情況。后來意思逐漸轉(zhuǎn)變?yōu)楸硎厩闆r越來越糟糕的意思。
盜亦有道
春秋時期,最有名的大盜叫盜跖。盜跖的部下問盜跖說:做大盜也有法則嗎?盜跖回答說: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有法則。做大盜怎能沒有法則呢?憑空能猜出屋里儲藏著多少財物,這就是圣;帶頭先進入屋里,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就是義;酌情判斷能否動手,就是智;分贓均勻,就是仁。不具備這五種素質(zhì)而成為大盜是不可能的。
枯魚之肆
莊子家貧,所以去向監(jiān)河侯借糧。監(jiān)河侯說: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給你三百金,可以嗎?莊子見監(jiān)河侯不愿馬上借糧,有點生氣,臉色都變了,說:我昨天來這兒的時候,聽到路上有個聲音在叫我。我回頭一看,只見車輪碾過的車轍中,有一條鮒魚。我問:鮒魚啊,你在這兒干什么呢?鮒魚說:我是從東海來的,被困在這兒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嗎?我說:好。我去游說吳越之王,請他開鑿運河,把長江的水引過來救你,可以嗎?鮒魚生氣地說:現(xiàn)在我被困在這兒,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這么說,不如早點到賣干魚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殺龍妙計
朱萍漫是個很愛好學習的人,為了想學會一項特殊的本領,他變賣了家產(chǎn),帶了錢糧到遠方去拜支離益做老師,跟他學殺龍技術。
轉(zhuǎn)瞬三年,他學成回來。人家問他究竟學了什么,他一面興奮地回答,一面就把殺龍的技術:怎樣按住龍的頭,踩龍的尾巴,怎樣從龍脊上開刀指手劃腳地表演給大家看。大家都笑了,就問:什么地方有龍可殺呢?
朱萍漫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世間上根本沒有龍這樣東西,他的本領是白學了。
龍是人們想象中的東西,實際并不存在,因此,雖有高超的沙龍的本領,也只能落得一個英雄無用武之地。
這篇寓言告訴我們:學習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一定要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如果無的放矢,為學習而學習,那么學來的本領再好也是一錢不值的。
逍遙游
教學目標
【積累】1、識記莊子的文學常識2、識記字音字形
3、歸納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重要實詞虛詞的意義與用法詞類活用
【審美】4、領略莊子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創(chuàng)新】5、評價鯤鵬、蜩、學鳩等所謂的逍遙游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完成知識積累
1《莊子》是時期家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所著。現(xiàn)存()篇。
莊子所向往的逍遙游是()的境界。
通過本文我們可以領略《莊子》()的奇麗色彩和()的藝術風格。
2給下列字注音
北冥()有魚將徙()于南冥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我決起而飛,
宿舂()糧斥鴳()笑之曰未數(shù)數(shù)()然也泠()然善也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北冥有魚“”通“”2其正色邪?“”通“”
3三餐而反,“”通“”4此小大之辯也?!啊蓖ā啊?/p>
5而御六氣之辯“”通“”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
7小知不及大知“”通“”
4抄寫第一段(或?qū)W習后默寫本段)
二、研讀課文【一】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1、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2、《齊諧》者,志怪者也:
3、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4、腹猶果然:
5、眾人匹之【二】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現(xiàn)象
1、怒而飛2水擊三千里
3而后乃今將圖南。4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5彼于致福者6絕云氣,負青天
7不過數(shù)仞而下【三】指出句中的倒裝現(xiàn)象
1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2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3奚以知其然也?4彼且奚適也?而彼且奚適也?
5其自視也,亦若此矣6彼且惡乎待哉!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畫線詞的意義和用法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博聞強志
《齊諧》者,志怪者也聊齋志異
尋向所志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項脊軒志與天地兮比壽
高宗胛上有赤志比權量力
賦比興風雅頌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櫛比如鱗
斯用兵之效也朋比為奸
恐托付不效比至夜深
何以效之天涯若比鄰
信者效其忠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
莫效此兒形狀行比一鄉(xiāng)
以警效尤宰嚴限追比
【五】、下列句中“之”的用法為代詞的項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之為舟
D、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E、之二蟲又何如
三、閱讀導引與補充
1精段品析:精讀“北冥有魚……之二蟲,又何知!”體會其用寓言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動物的對話中,從而超出以故事為例證的意義的表現(xiàn)手法。
《逍遙游》開頭的“鯤鵬”描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鵬之徙于南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憋@示了沖決一切網(wǎng)羅的的意志,這是屬于莊子個人的,也是屬于我們民族的。
2學習難點:對“至人無己”境界的理解。
《逍遙游》中“逍遙”有行動自如、無所拘束、自由自在等含義。本篇就是對這種境界的贊美??梢哉f追求逍遙是莊子思想的一個基本方面。他認為: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就能與天地渾然一體,邀游在絕對的自由之中。但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擺脫外在世界的束縛。這當然是一種不能實現(xiàn)的幻想,但卻也間接地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動亂的社會帶給人們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使得一些人渴望逃離社會。
2把握其宗旨:人的精神擺脫一切世俗羈絆,化同大道,游于無窮的至大快樂。欣賞其用藝術形象來闡明哲學道理的藝術手法。
莊子生活在群雄爭霸、弱肉強食的戰(zhàn)國時代,他痛恨“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黑暗現(xiàn)實,看透了人世間的沉濁骯臟,于是耽溺于美麗而自由的理想境界。莊子醉心于花鳥蟲魚以及“至人”、“神仙”的境界,所以,文章中的事事物物絕大部分都是虛的、空的、幻想的。即使涉及到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他們的所作所為也都是經(jīng)過了作者的虛構加工。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莊子》的“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莊子。天下》)的背后,其實蘊含著作者深深的苦悶,虛幻的“無何有之鄉(xiāng)”以及“逍遙游”境界產(chǎn)生于對黑暗社會的不滿與絕望。清代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金圣嘆把《莊子》同《離騷》、《史記》、《杜詩》、《牡丹亭》、《水滸傳》等一起列為“六才子書”,足見對《莊子》一書的重視。我們在教學課文《逍遙游》時,除了引導學生了解莊子生平及其哲學思想,學習、借鑒寫作技巧,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識外,對本文所體現(xiàn)的作者的感情若能細加品味,那么會更加有助于我們了解、認識莊子其人其書的。..逍遙游朗誦.rm高中語文第四冊目錄
四創(chuàng)新寫作俗話說:“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結合本文談談你是如何看待自由的?
【參考譯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真不知道大到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鵬。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云。這只鵬鳥呀,隨著海上洶涌的波濤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個天然的大池?!洱R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沖九萬里高空,離開北方的大海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來”。春日林澤原野上蒸騰浮動猶如奔馬的霧氣,低空里沸沸揚揚的塵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種生物的氣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藍湛藍的,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顏色嗎?抑或是高曠遼遠沒法看到它的盡頭呢?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不過也就像這個樣子罷了。再說水匯積不深,它浮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處,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給它當作船;而擱置杯子就粘住不動了,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了。風聚積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負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夠。所以,鵬鳥高飛九萬里,狂風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