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shù)說課及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1-09高二語文下冊《逍遙游》練習(xí)題及答案。
一、選擇題
1.選出下列加點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
A.北冥(míng)塵埃(āi)坳堂(āo)摶扶搖而上(chuán)
B.鯤鵬(kūn)夭閼(yān)蓬蒿(hāo)學(xué)鳩(jiū)
C.晦朔(shuò)泠然(líng)宿舂糧(chōng)決起(jué)
D.蟪蛄(huì)榆枋(fāng)蜩與學(xué)鳩(tiáo)數(shù)然(shuó)
2.下列句子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是鳥也,海運則將徒于南冥
B.復(fù)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
C.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
D.定乎內(nèi)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
3.選出加點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相同的一項()
A.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B.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
C.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4.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5.與“則芥為之舟”中的“為”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其名為鯤B.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C.以五百歲為春D.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二、簡答題
6.在《逍遙游》一文中,“逍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作者根據(jù)神話傳說,寫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任意變化遨游,給人展示出一個十分開闊的意境。作者認為,要達到“逍遙游”的境界,就得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fēng)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fēng)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fēng);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蜩與學(xué)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7.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
(1)怒而飛________________
(2)六月息________________
(3)置杯焉則膠________________
(4)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________________
(5)控于地而已矣________________
(6)宿舂糧________________
8.大鵬南飛,須“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這其中的道理,用文中的話來解釋,就是因為
三、閱讀題
(一)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fēng)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9.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
(1)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________
(2)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________________
(3)辯乎榮辱之境________________
(4)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________________
10.對下列文句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①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②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A.①世人都非議他而不因此沮喪。
②(列子乘風(fēng))雖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風(fēng)則不能行)還是有所依靠。
B.①世人都反對他但并不增加沮喪。
②(列子乘風(fēng))既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風(fēng)則不能行)還是有所期待。
C.①世人都非議他而不因此沮喪。
②(列子乘風(fēng))既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風(fēng)則不能行)還是有所期待。
D.①世人都反對他但并不增加沮喪。
②(列子乘風(fēng))雖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風(fēng)則不能行)還是有所依靠。
11.下列對本段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善行能聯(lián)合一鄉(xiāng)之人,宋榮子嗤笑他們,而沒有向他們學(xué)習(xí),這是不對的。
B.世人都稱贊宋榮子,他并不因此奮勉,這表明他成功后的懈怠。
C.宋榮子對世俗的榮譽并沒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脫俗,樹立至德。
D.只有無所待的人才能達到至人境界。
(二)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范云,字彥龍,南鄉(xiāng)舞陰人,六歲就其姑夫袁叔明讀《毛詩》,日誦九紙。陳郡殷琰名知人,候叔明見之,曰“公輔才也”。云性機警,有識具,善屬文,下筆輒成,時人每疑其宿構(gòu)。(竟陵王蕭)子良為會稽太守,云為府主簿,后子良為南徐州、南兗州,云并隨府遷,每陳朝政得失于子良。尋除尚書殿中郎。子良為云求祿,齊武帝曰:“聞范云諂事汝,政當(dāng)流之。”子良對曰:“云之事臣,動相箴諫,諫書存者百有余紙。”帝索視之,言皆切至,咨嗟良久,曰:“不意范云乃爾,方令弼汝?!蔽幕萏訃L幸東園觀獲稻,云時從。文惠顧云曰:“此刈甚快?!痹圃唬骸叭龝r之務(wù),亦甚勤勞,愿殿下知稼穡之艱難,無徇一朝之宴逸也?!蔽幕莞娜葜x之。及出,侍中蕭緬先不相識,就車握云手曰:“不謂今日復(fù)見讜言?!毙院V睦,事寡嫂盡禮,家事必先諮而后行。好節(jié)尚奇,專趨人之急,少與領(lǐng)軍長史王咳善,云起宅新成,移家始畢,咳亡官舍,尸無所歸,云以東廂給之。移尸自門入,躬自營晗①,招復(fù)如禮,時人以為難。及居選官,任寄隆重,書牘盈案,賓客滿門,云應(yīng)答如流,無所壅滯,官曹文墨,發(fā)植若神,時人咸服其明贍。性頗激厲,少威重,有所是非,形于造次,士或以此少之。武帝九錫②之出,云忽中疾,居二日半,召醫(yī)徐文伯視之。文伯曰:“緩之一月乃復(fù),欲速即時愈,恐二年不復(fù)可救?!痹圃唬骸俺勏λ?,而況二年。”文伯乃下火而壯③焉,重衣以覆之。有頃,汗流于背起。二年果卒。
(《南史》)
注:①晗:通“玲”,古殯殮時,放在死者口中的珠玉。②九錫:古代帝王賜給功高勢顯的諸侯大臣的九種物品。③壯:中醫(yī)艾灸。
1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候叔明見之候:等候
B.不意范云乃爾,方令弼汝弼:輔佐
C.家事必先諮而后行諮:詢問
D.性頗激厲,少威重少:缺少
13.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時人每疑其宿構(gòu)宿構(gòu):抄襲
B.云之事臣,動相箴諫箴諫:勸告,規(guī)誡
C.官曹文墨,發(fā)植若神文墨:文書
D.有所是非,形于造次造次:輕率
1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虛詞,其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15.下列句子,全部說明范云有才識的一項是()
①善屬文,下筆輒成②不意范云乃爾③愿殿下知稼穡之艱難,無徇一朝之宴逸也
④家事必先諮而后行⑤躬自營晗,招復(fù)如禮⑥云應(yīng)答如流,無所壅滯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③⑥
1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齊武帝誤以為范云是一位阿諛奉承之輩,準備流放他,后來聽說他在輔助子良時,經(jīng)常規(guī)勸子良,陳說朝政得失,就改變了主張。
B.范云隨從文惠太子在東園觀看農(nóng)民收獲稻谷時,委婉含蓄地勸告文惠太子不要安于一朝的逸樂,受到太子和侍中蕭緬的敬重和贊賞。
C.范云敬重寡嫂,家中事總要先聽寡嫂的意見再做;關(guān)心朋友,朋友去世后,讓出新房中的東房代停尸之用,并親自為其發(fā)喪,深受世人的贊賞。
D.范云擔(dān)任吏部尚書掌管選舉事宜之后,皇上對他寄予厚望,每日文書滿案,賓客滿門,但是他應(yīng)對自如,口無阻滯,官府文書,處理如神,當(dāng)時的人都敬佩他聰敏明鑒。
一、1.D(A.摶扶搖而上“tuán”;B.夭閼“è”;C.決起“xuè”。)
2.C(A.徒—徙;B.復(fù)—覆;D.辨—辯。)
3.B(A.古義:真正的顏色。今義:純正的顏色。C.古義:不求名聲;今義:沒有名聲。D.古義:四季。今義:春天和秋天。)
4.C
5.C(A.是,叫;B.表反問語氣;C.作為,當(dāng)作;D.替。)
二、6.優(yōu)游自得的樣子鯤鵬無己無功無名
7.(1)奮發(fā)(2)氣息,這里指風(fēng)(3)粘,著地(4)阻塞(5)投,落下(6)搗掉谷殼
8.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fēng)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三、(一)9.(1)功效,這里是“勝任”的意思(2)使……到來(3)界限(4)拼命追求的樣子
10.A11.D
(二)12.A(探望。)
13.A(事先作好。)
14.A(A.的,助詞。B.表遞進;表目的。C.就;竟。D.表目的;用。)
15.B(句②,寫齊武帝對范云的贊賞;句④,寫范云尊重寡嫂。)
16.B(委婉含蓄改為直接。)
相關(guān)推薦
高二語文逍遙游教案
教學(xué)目標
1.簡單了解莊子的哲學(xué)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為”句式的特點,歸納“志、圖、名、置、窮”五個詞語的義項。
3.理清思路,背誦第1段,并理解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點。
教學(xué)重點
歸納五個多義詞“志、圖、名、置、窮”義項,理解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點。
教學(xué)難點
莊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xué)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xué)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xué)要點]簡介莊子思想,熟讀課文,理清思路,并背誦課文。
[教學(xué)步驟]
一、導(dǎo)語
莊子的散文在先秦諸子中具有獨特的風(fēng)格。大量采用并虛構(gòu)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義色彩。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辟閡,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保ā稘h文學(xué)史綱要》)郭沫若也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保ā肚f子與魯迅》)今天,我們學(xué)習(xí)《逍遙游》一課,來體會莊子散文的特點。
二、莊子及莊子思想簡介
結(jié)合注釋①教師補充
投影:
莊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xué)家。屬于道家學(xué)派。他繼承老子順其自然的觀點,更進一步認為無可奈何的叫“命”,不可違離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憑它的擺布。他的思想相當(dāng)復(fù)雜,攻擊儒、墨,主張回歸自然;憤事嫉俗,痛恨黑暗現(xiàn)實,楚威王重金聘他為相而遭拒絕;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時又想取消斗爭。他的人生觀很消極,帶有濃厚的悲觀和虛無主義的色彩。
三、熟讀課文
1.聽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2.投影生字難詞,通過做練習(xí)的形式,來強化掌握。
投影:
根據(jù)漢語拼音寫出相應(yīng)的漢字,并給加點字注音。
(1)其()若垂天之云
(2)海運則將()于南冥
(3)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闕()()者
(6)()與學(xué)鳩笑之曰
(7)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
(8)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
(9)適百里者,宿()糧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國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
(14)彼且惡()乎待哉?
學(xué)生看課本,查閱工具書,思考,回答。
明確:⑴翼⑵徙⑶⑷⑸⑹蜩⑺
⑻⑼舂⑽⑾⑿⒀⒁
3.叫3名同學(xué)朗讀課文,檢查掌握字詞的情況,如有問題,師生及時糾正。
4.教師做朗讀提示。
第一段:“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要把選擇問句的語氣讀出來?!扒曳蛩e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句中“且夫”是發(fā)語詞,讀“夫”時可稍拉長一些,“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也”后停頓一下,千萬注意,“也”作為語氣詞應(yīng)放在上半句尾,即“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下文如有類似情況,朗讀方法相同。
第二段,應(yīng)重讀“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辯也”中“小”“大”“辯”。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為發(fā)語詞,朗讀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應(yīng)讀得干脆而響亮。
5.各自讀課文,借助注釋理解課文。
以學(xué)習(xí)小組為單位,要求學(xué)生在閱讀中標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組其他成員提問,幫助自己解決。教師巡視中可參與小組的活動。
6.學(xué)生齊讀課文。
四、引導(dǎo)學(xué)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
提問:題目《逍遙游》的含義是什么?
明確:就是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們看看作者用眾多的比喻所描寫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借,悠游自得呢?)
提問: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寫鯤鵬之大?(要求學(xué)生能合書回答。)
明確:“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提問:形體碩大無比的鯤鵬如何飛上九萬里高空的?《齊諧》書里如何說?(學(xué)生看書思考,合書回答。)
明確:“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問:這說明鯤鵬上九萬里,非逍遙,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確:是海運時的六月巨風(fēng)。
提問:課文用了哪些比喻說明世間萬物都要憑借外力才能活動?也是非逍遙的?
明確:“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薄扒曳蛩e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提問:蜩與學(xué)鳩怎樣嘲笑大鵬南飛,作者是怎樣解釋的?
明確:“蜩與學(xué)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作者反駁:“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提問:蜩與學(xué)鳩“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說明什么?(學(xué)生討論)
明確:照樣說明它們也非逍遙,都是不自由的。
教師對第1段稍加點撥,帶領(lǐng)學(xué)生背第1段。
學(xué)生齊背第1段。
提問:作者為了說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個道理,舉了哪些例子?
明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作者以上寫的都是物,它們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遙的。
第3段。
提問:這一段作者提到的兩個人說明什么?
明確:同樣說明兩人也還未逍遙。
提問:那作者所認為的真正的逍遙到底適什么?這是怎樣的境界?哪種人能達到這種境界?
明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也只有課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
最后通過對本節(jié)課內(nèi)容的回顧,歸納寫作方法,先破后立,從而明確莊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點。
由學(xué)生概括、歸納、最后再由教師明確。
齊背第2段,齊讀第2、3段。
五、布置作業(yè)
熟背課文,做練習(xí)三。
第二課時
[教學(xué)要點]總結(jié)文言知識,通過比較,進一步理解莊子散文風(fēng)格,并對本課小結(jié)。
[教學(xué)步驟]一、檢查學(xué)生熟背課文情況
1.單獨背、齊背
2.小組比賽
二、分類歸納總結(jié)文言知識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寫出本字。
(1)三飡而反(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辯(4)而征一國者(5)旬有五日(6)御六氣之辯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譯成現(xiàn)代漢語,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為
答案:1。(1)“飡”同“餐”“反”通“返”(2)“知”通“智”(3)辯”通“辨”(4)“而”通“耐”(5)“有”通“又”(7)“辯”通“變”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哪用得著高飛九萬里再往南去呢?
3.一詞多義,結(jié)合完成練習(xí)三。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志
例句
出處
釋義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陳涉世家》
志向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訓(xùn)儉示康》
立志
《齊諧》者,志怪者也
《逍遙游》
記述、記載
博聞強志
《屈原列傳》
記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桃花源記》
標記、做標記
(2)名
例句
出處
釋義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
《逍遙游》
名稱、名字
名之者誰
《醉翁亭記》
命名、起名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逍遙游》
聲名
人雖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口技》
說出、指出
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nèi)懷猶豫之計
《赤壁之戰(zhàn)》
名義
(3)圖
例句
出處
釋義
而后乃今將圖南
《逍遙游》
圖謀
圖窮匕首見
《荊軻刺秦王》
地圖
如有離違,宜別圖之
《赤壁之戰(zhàn)》
謀劃、籌劃
乃強起扶杖,執(zhí)圖諧寺后
《促織》
圖畫
無使滋蔓,蔓難圖也
《鄭伯克段于鄢》
謀取、設(shè)法對付
(4)置
例句
出處
釋義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
《逍遙游》
放上、安放
鄭人有且置履者
《鄭人買履》
購置、添置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
《鴻門宴》
放棄、放下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
《王忠肅公翱事》
擺、設(shè)
(5)窮
例句
出處
釋義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
《逍遙游》
盡、止
子孫習(xí)其家風(fēng),今多窮困
《訓(xùn)儉示康》
生活困難
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桃花源記》
走到頭
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孟子·盡心上》
不得志,與“達”相對
三、比較
教師將《秋水》與課文比較,進一步體會莊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虛構(gòu)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點。
四、小結(jié)
同學(xué)們,莊子散文有時像風(fēng)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時像萬斛源泉,隨地涌出,汪洋恣肆,機趣橫生,確實有它獨特的地方,但是,莊子本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放蕩不羈、玩世不恭的生活態(tài)度是不可取的,《逍遙游》中的思想,是沒落階級不滿現(xiàn)實的一種自我超脫的空想,實際上這種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幻想。他企圖以此達到逃避現(xiàn)實、保存自己的目的。我們當(dāng)代中國的青年,應(yīng)該拋棄一切私心雜念,勇于面對現(xiàn)實,勇于挑戰(zhàn)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創(chuàng)造更好的明天。
五、布置作業(yè)
寫一篇短文,說說你對莊子《逍遙游》中“無所待”思想的認識。
[板書設(shè)計]
高二語文《逍遙游》教案
作為杰出的教學(xué)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作為高中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xué)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nèi)容,幫助高中教師緩解教學(xué)的壓力,提高教學(xué)質(zhì)量。所以你在寫高中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高二語文《逍遙游》教案,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高中語文必修五《逍遙游》教學(xué)設(shè)計
教學(xué)目標:1、理解逍遙境界的真正內(nèi)涵。
2、引導(dǎo)學(xué)生理清文章思路。
3、探尋莊子逍遙境界的積極意義。
重點難點:1、莊子“三無”思想的理解。
2、用新時代的眼光重新審視莊子。
教學(xué)步驟:
一、導(dǎo)語設(shè)計:
有人說,在文化屈從權(quán)勢的傳統(tǒng)中,莊子是一棵孤獨的樹,一棵孤獨地在深夜看守月亮的樹。當(dāng)我們大都在黑夜中昧昧昏睡時,月亮為什么沒有丟失?就是因為有這樣一兩棵在清風(fēng)夜唳中獨自看守月亮的樹。又有人說,開宗不了逍遙字,空讀南華三十篇。莊子傾注一生看守的月亮,他的靈魂、魅力便是逍遙,逍遙是莊子思想的精髓,這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學(xué)習(xí)第二課時,共同探尋莊子逍遙境界的真正內(nèi)涵。
“讀莊子像是讀一本偉大的神秘主義的書?!薄终Z堂《信仰之旅》
二、知識鏈接:
(學(xué)生閱讀《全優(yōu)設(shè)計》及課文注釋)
1、莊子其人:
莊子,名周,約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戰(zhàn)國時宋國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xué)派的重要代表,與老子并稱為“老莊”。“我寧可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一語可見其性格特點。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xué)無所不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并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莊子·天地》)。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胠篋》)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現(xiàn)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人世間既然如此沉濁,“不可與莊語”(《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里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游》。
2、莊子思想:天人合一,順應(yīng)自然,安時處順,無為而治,精神自由。
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于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fā),他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是:一切順應(yīng)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3、作品《莊子》:又名《南華經(jīng)》、《南華真經(jīng)》,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義色彩,擅長用寓言故事來說明道理,《史記》載:“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顰、望洋興嘆、鯤鵬展翅、不龜手之藥等,都是巧妙雋永、妙趣橫生的寓言。
(今天我們再一次接觸莊子,我們要通過《逍遙游》了解莊子的哲學(xué)世界,走進莊子內(nèi)心的深處)
三、整體感知:結(jié)構(gòu)和論證方法。
(引導(dǎo)學(xué)生思考,總結(jié)本文論證思路,并提示所用論證方法)
1、學(xué)習(xí)角度:
(1)扣標題,提出問題:何為逍遙?
(找同學(xué)談一下你對“逍遙”兩字的理解)
教師明確:“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優(yōu)游自得的樣子;“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
那么,莊子又是如何詮釋他的逍遙觀的呢?通過預(yù)習(xí)和整體閱讀,我們能看出莊子在文中哪段明確提出了自己的逍遙觀。
(2)扣行文關(guān)鍵詞:文中出現(xiàn)了幾個“笑”字?各笑什么?
提示:文中三個“笑”字,分別在第一、二、三節(jié)。
明確:蜩與學(xué)鳩笑之;斥鴳笑之;宋榮子猶然笑之。
——笑其不逍遙,其實自己也不逍遙。真逍遙什么?
2、學(xué)習(xí)思路:
提示:不逍遙——逍遙(駁論,先破后立)(如已學(xué)過的《拿來主義》)
提出兩問題:
(1)每一段列舉了哪些事物,是否達到了逍遙?(第一、二自然段)
(2)找一下體現(xiàn)作者觀點的句子(即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遙游)并翻譯。(第三段)
四、梳理探究
(一)、引導(dǎo)學(xué)生梳理第一、二自然段。
1.通假現(xiàn)象
(1)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辯也(辯通“辨”)
(5)而征一國者(而通“能”)(6)而御六氣之辯(辯通“變”)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虛詞、實詞
怒而飛(怒:奮發(fā))志怪者也(志:記載)
以六月息者也(去:離開;以:憑借)
則風(fēng)斯在下矣(斯:則,就)莫之夭閼者(夭閼:阻塞)
之九萬里(之:到……去)之二蟲(之:這)
眾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適(奚:哪里)
是鳥也(是:這)摶扶搖(摶:環(huán)旋著往上飛)
置杯焉則膠(置:安放;膠:粘著地)而后乃今陪風(fēng)(陪:憑)
而后乃今將圖南(圖:計劃,打算)適百里(適:往)
以久特聞(特:獨)窮發(fā)之北(發(fā):毛,指草木)
惡乎待哉(惡:何;待:憑借)
3.詞類活用
(1)水擊三千里(水:名詞作狀語,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將圖南(南:名詞作動詞,南飛)
(3)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斷句)(2)《齊諧》者,志怪者也。(判斷句)
(3)莫之夭閼者。(賓語前置)(4)之二蟲又何知!(賓語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6)彼且奚適也?(賓語前置)
(7)彼且惡乎待哉?(賓語前置)
5.古今異義詞
果然:古義:充實之狀,文中為食飽之狀;今義:表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雖然: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zhuǎn)折連詞
6.固定句式
(1)奚以……為?(表示反問,譯為“哪里用得著……呢?”)
(2)其……?其……?(表示選擇,譯為“是……呢?還是……呢?”)
7.文化常識(關(guān)于紀日法)
晦: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農(nóng)歷每月的十五;十六為既望。
朔:農(nóng)歷每月的第一天。
學(xué)生深入文本,思考以下問題:
1、第一段列舉了哪些事物,是否達到了逍遙?
明確:鯤鵬——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馬、塵?!镆韵⑾啻挡诲羞b(有待)
蜩與學(xué)鳩——槍榆枋而止
2、為了論證事物有所待,還用了哪些比喻
大舟漂浮,有待深水
芥草為舟,杯水負載均有待
行路備糧,所待不同
3、第二段寫了那些事物,作者如何歸類
小知不及大知,?。撼瞅?/p>
小年不及大年大:冥靈大椿彭祖
湯之問棘大:鯤鵬
?。撼怿?/p>
4、第一二段之間關(guān)系如何
明確:萬物在有待的范圍內(nèi)有大小之分
教師點評:在五彩繽紛,變幻無窮的大千世界里,有動物、有植物、有云氣、有人類。其物種形狀,其所占時間,所占空間,大者大,小老小,絕不相同,它們都不是自由的,皆“有所待”,即未達到逍遙之境。自然界如此,社會亦然,文章的論述自然由自然界過渡到人類社會。
(二)探究賞析
1、齊讀第三段找一下體現(xiàn)作者觀點的句子(即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遙游)并翻譯。
明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順應(yīng)天地萬物的本性,把握六氣的變化,而在無窮無際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們還憑借什么呢?
2、其中“待”字如何翻譯,若將最后一句改成陳述將是什么意思。
明確;待:憑借,依靠。他們不憑借任何東西。
3、如何用兩字概括逍遙境界
明確:無待
4、社會中的人如何做到“逍遙”,莊子認為哪些人才“真逍遙”
明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5、引導(dǎo)學(xué)生對莊子“三無”思想理解:
所謂“無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祿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謂“無名”,就是忘掉榮辱毀譽得失,褒貶任人。
所謂“無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縛,達到恬淡自適的境界
6、文中其它生命形式如何不逍遙
知、行、德、征……有名、有功、有己(社會理想人格)
宋榮子……無名、無功、但有己(有我與彼的區(qū)別,猶有未樹)
列子……無名、無功無己(物我合一)但乘風(fēng)而行(有待)(不能真逍遙)
第四層次:至人、神人、圣人(超越一切的境界)
無名、無功無己無所待(真逍遙)
7、標題詳解:
逍遙: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悠游自得、任性適意
游:心游、精神漫游、精神與心靈的放任
逍遙游:獨立精神的自由翱翔?!疤斓嘏c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
五、結(jié)構(gòu)主題及寫法
1、結(jié)構(gòu)思路:
萬物皆“有所待”→萬物所待有“大小之辯”→世人亦“有所待”(有所待→不逍遙)
(怎樣才算“逍遙游”?)
乘天地之正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無所待→才逍遙)
(什么樣的人可以入此境?)
提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2、寫法:
①論證方法:駁論,先破后立;②藝術(shù)風(fēng)格:浪漫主義
③善用寓言,神奇想象,大膽夸張,并對比
概括本文主旨。
明確本文追求一種“無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遙境界,即順應(yīng)萬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適心任性,達到物我一體的精神上的絕對自由。
這樣消除了物我對立,使精神與道融和為一,超越一切現(xiàn)實的矛盾,步入超越現(xiàn)實的絕對自由
六、拓展思考
1、試比較莊子和孟子、韓非子作品中寓言
明確:①孟子、韓非子作品中也多用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守株待兔等。這類寓言多為擴大化的比喻,運用的目的,在于將寓言作為抽象理論的形象例證。莊子寓言則注重以寓言本身來說明觀點寄寓思想。
②諸子寓言多取材于人們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熟知的歷史傳聞。莊子寓言則善于發(fā)揮驚人的想像力,虛構(gòu)出神奇莫測令人嘆為觀止的故事,創(chuàng)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形象。
2、討論:我眼中的莊子?
于丹曾經(jīng)說過:儒家給我們一方堅實大地,道家給我們一片自在天空,人在其中,是以心靈無疆。莊子是道家學(xué)派的杰出代表,于丹對道家的評價,為我們重新審視莊子提供了平臺。
(1)思考并討論;故事中的莊子,面對富貴、功名不為所動,眼里只有濮水的清波,你是否支持莊子的做法
明確:
①志向遠大,不局于功利。(傳揚)
積極②追求精神自由,個性解放。
一分為二看莊子
消極無為思想:虛無主義絕對自由(摒棄)
消極遁世
(2)這就是莊子的個性,幾千年前的莊子至今仍有魅力,下面我們用新時代的眼光重新審視莊子。(討論)
明確;笑對人生,現(xiàn)實世界從容不迫;超越自我,心靈天地自在逍遙。
3、教師總結(jié):
實際,莊子早就將這種人生態(tài)度寄托到了大鵬鳥身上,他是一個奮斗者的形象盡管前途渺茫,盡管隨處都有學(xué)鳩、斥燕式小人的嘲笑。但是,奮斗者還是要高飛,要在那廣野之鄉(xiāng)找尋心靈停泊的港灣。面對大鵬,我們感慨萬分,他時刻在指引、激勵著后人如何面對困難、挫折。中國就是那只矯健的大鵬,他將永遠高飛、遠飛。
莊子的影響:莊子在諸子百家中是獨樹一幟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孔子仁愛,孟子仁政,墨子兼愛,法家強國,兵家攻戰(zhàn),都是不離現(xiàn)實生活的,可以稱為現(xiàn)實主義。但莊子講逍遙,講齊物,卻是遠離人間煙火,并且行文灑脫,意象新奇,如天馬行空,屬于百家中的浪漫主義。所謂“莊狂屈狷”,正道出了他們獨具的浪漫主義精神。他教會了我們用另一種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觀照這個世界,直接影響著后人的思維和創(chuàng)作。特別是那些浪漫主義大師,如李白,李賀,毛澤東……郭沫若說:“秦漢以來的一部中國文學(xué)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響之下發(fā)展。”(《莊子與魯迅》)從上面這些詩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脫胎于莊子《逍遙游》的描寫。
4、文章啟示:
一首汪峰《我要飛得更高》送給莊子及所有的炎黃子孫。
生命就像一條大河/時而寧靜時而瘋狂/現(xiàn)實就像一把枷鎖/把我捆住無法掙脫/
這謎樣的生活鋒利如刀/一次次將我重傷/我知道我要的那種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
我要飛得更高/飛得更高/狂風(fēng)一樣舞蹈/掙脫懷抱/我要飛得更高/飛得更高/翅膀卷起風(fēng)暴/心生呼嘯/飛得更高
一直在飛一直在找/可我發(fā)現(xiàn)無法找到/若真想要是一次解放/要先剪碎這有過的往
我要的一種生命更燦爛/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藍/我知道我要的那種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
5、作文布置:以“我要飛得更高”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逍遙游》讀后感。
【教學(xué)反思】
這篇文章,我覺得優(yōu)點在于:莊子的思想深邃玄妙,具體體現(xiàn)在《逍遙游》一課中也是如此。雖然課文中用了大量的寓言和神話故事來體現(xiàn)作者思想,但仍然比較隱晦含蓄。對此,我采用了先入為主的方式,先講了兩個莊子的故事,以便讓學(xué)生對莊子有大致了解,然后讓學(xué)生在課文中找出主旨句,由果溯因去把握文中寓言和神話,將難度變小了。
授課時,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亮點在于把莊子的故事與其思想完美地連接起來,讓學(xué)生對莊子“逍遙游”思想有了直接生動的感受和理解。并且用新時代的眼光解讀了莊子,探尋了他對現(xiàn)實世界的指導(dǎo)價值。課堂氣氛輕松,學(xué)生接收得比較好。教學(xué)達到了預(yù)期目的。學(xué)生很好的理解了“逍遙游”的境界,并對莊子有了新的認識。既增加了知識,又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小的問題,如應(yīng)該保證一些課堂交流時間,學(xué)生與學(xué)生之間,學(xué)生與老師之間,大家對莊子思想可以各抒己見,特別是對莊子中其他寓言故事的解讀。這樣課堂教學(xué)效果會更加顯著。這個問題我在課后也明確提了出來。所以在練習(xí)完成后,我又安排了一節(jié)閱讀課,單獨把這一點教學(xué)內(nèi)容補上,讓學(xué)生自由地對課文、對莊子思想進行討論交流,當(dāng)然我也參與其中。在這個過程中,我解答了學(xué)生對莊子思想的不少疑問。大家共同探討,效果的確不錯。
但更重要的是:學(xué)以致用,于是又布置了作文“我要飛得更高”。
高二語文《逍遙游》課時教案
《逍遙游》教學(xué)設(shè)計
一、教學(xué)設(shè)想:
本篇歷來是難篇,不光是詞句的掌握,尤其是莊子的思想與寫作的手法,都對理解全篇造成了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xué)中應(yīng)重點引導(dǎo)學(xué)生在合作、討論中去推斷、疏通文意,在反復(fù)的誦讀中去分析寫作手法,領(lǐng)悟莊子的思想,從而導(dǎo)出其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
二、教學(xué)重點:
1、疏通文意,重點歸納賓語前置句的規(guī)律。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寫作手法。
3、莊子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
三、教學(xué)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dǎo)入課文
1、同學(xué)們以前學(xué)過《秋水》的,我們一起來讀讀背背。
2、《秋水》講的是一個河伯見海神的故事。其實莊周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他講的故事流傳至今的也有很多。你能再舉出幾個嗎?
(濠梁之魚莊周夢蝶曳尾而涂涸轍之鮒擊缶而歌……)
莊周在《逍遙游》里又要給我們講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二)自讀課文,教師引導(dǎo)
1、對照書下注釋,逐句翻譯課文。有疑問處圈畫出來。
(教師在穿行的過程中關(guān)注學(xué)生的疑難點,解決個別疑難,并收集學(xué)生反映比較集中的字詞疑難板書在黑板上。)
2、集中解決同學(xué)們反應(yīng)的共同問題。
3、問:在疏通整個文章中,覺得哪一類句子最難把握?
多媒體展示下列句子:
A、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B、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C、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D、彼且奚適也?
E、彼且惡乎待哉?
F、句讀之不知/惟命是從
重點歸納賓語前置句的規(guī)律:
①在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置于動詞前;
②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動詞的賓語要前置(有時是介詞帶賓語);
③“之”或“是”式的提賓句
(三)文本探究,師生合作
1、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理解“逍遙”的?
(逍遙就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2、也就是說,有約束就不逍遙了。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幾千年前的莊子也是如此看的。請找出課文中的原話讀一讀。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重點強調(diào)“惡乎待哉”。這是一個反問句,即“無待”?!盁o己”、“無功”、“無名”就是“無待”的具體表現(xiàn)。那么課文前面兩段與這一結(jié)論究竟有什麼關(guān)系呢?
3、齊聲朗讀第一段。
問:第一段主要寫了哪些事物?強調(diào)了一個什么觀點?
(明確:鵬徙南冥“以六月息者也”,“野馬”、塵?!耙韵⑾啻狄病?。作者用一大一小兩種事物概括了宇宙間的萬物“皆有所待”。)
問:寫“杯水芥舟”、“適遠備糧”有何作用?
(水要負大舟就得“積之厚”,風(fēng)要負大翼也得“積之厚”,而要出行,糧食的儲備也要根據(jù)路途的遠近或多或少。這就從生活常識的角度闡明了萬物不光“有所待”,而且“所待”還有大有小,也使得“萬物有所待”的道理從前邊的大鵬、塵埃等個例延伸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具有了普遍性。)
4、這樣看來,道理到這里似乎已經(jīng)說完了,那么第二段又是從什么角度來論述的呢?自由讀一讀第二段。
(明確:“大知不及小知,小年不及小年”在文中起一個過渡作用。第一段是從廣闊的宇宙既空間的角度取材,而第二段則從時間的角度取材。強調(diào)了“大小之辯”。)
問:一、二兩段中有什麼明顯的相同甚至可以說是重復(fù)的內(nèi)容?你能說出其中的用意嗎?
(明確:三次寫到鵬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說的,第二次用《齊諧》這一典籍說明,第三次則引用了湯問棘的史料,雖然側(cè)重點略有不同,但用意卻是一致的:佐證自己所說為真實。這便是莊子行文慣用的“以重言為真”。
穿插幾乎相同的“蜩鳩笑鵬”和“斥鷃笑鵬”故事,一則為了對比襯托出鵬的形象;二則則可以造成行文的波瀾,正可謂“文似看山不喜平”。這便是莊子強調(diào)的“以卮言為曼衍”。
問:你認為作者寫鵬、寫蜩等動物,還有什么深層的含義嗎?
?(明確:大鵬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莊子自己——向往著自由逍遙卻又無法逍遙。所以他在眾人與彭祖相比時,用了一個“悲”字。他在悲著眾人,笑著蜩、鳩時,也在悲著自己。鵬盡管有能力,有恒心與毅力,能夠“摶扶搖而上九萬里而南”,但它終究“有所待”,不能隨心所欲。這不正是莊子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寫照嗎?他參透世事,不愿被“供于神龕”,也能夢蝶忘我,不為喪死而悲,但他終是一條“涸轍之鮒”,不得不為“五斗米”而苦?!跺羞b游》便是他在痛苦中的掙扎,也是掙扎中的期盼。但是正是有了這一份純美的期盼,坎坷的人生才充滿了詩意。
?那么蜩、鳩自然也隱喻著生活中的那些無知而自大的人。這就是莊子的寓言故事——“以寓言為廣”。)
5、最后一段寫了幾類人?有何共同的特點?
(明確:承接上文的“萬物皆有所待”而來,由物及人,點明“知”、“行”、“德”、“耐”者“猶然可笑”;宋榮子“猶有未樹”;列子“猶有所待”。為最后點出觀點做了最后的鋪墊。)
6、有人說:莊子的“逍遙游”太虛幻了,在我們現(xiàn)實中根本就不能實現(xiàn)。那么還有什麼學(xué)習(xí)的必要嗎?
(明確:莊子的逍遙游的確是一種理想的人生。我們置身于自然社會中,不能不受到客觀法則的限制,這是必然的痛苦,但莊子告訴我們安時處順,則窮通自樂;我們在蠅營狗茍地追求名利時,常會扭曲本性、迷失自我,莊子告訴我們敝屣富貴、淡泊名利,則能悠游自得。所以如果說儒家思想是糧店,是我們立身處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藥店,在我們處于精神困境中時,幫我們開出一劑解困的良藥。這也是莊子思想歷經(jīng)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
四、拓展作業(yè)
“文為心聲”。莊子借助于大鵬婉曲地表達了自己的愿望,我們當(dāng)然也有自己的許多心愿??缛氲揭粋€新的年級,融入到一個新的班級,此時此刻,你最真切的愿望又是什麼呢?請以“我真想——”為題,寫一篇文章。
《逍遙游》教案
教學(xué)目標
1.結(jié)合課文注釋及工具書讀通全文,增加文言積累,訓(xùn)練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莊子的哲學(xué)思想及其形象化說理的風(fēng)格。領(lǐng)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思路縱橫、氣勢非凡、汪洋恣肆的特點,欣賞其渾莽開闊的意境和獨具特色的氣韻美。
3.能一分為二地恰當(dāng)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yǎng)學(xué)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為了強調(diào)“無所待”的觀點,從反面提出問題,緊緊扣住“有所待”論證,最后給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張。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xué)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新課
莊子臨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靜。弟子們想厚葬老師,莊子倒覺得難過了:弟子們在這關(guān)鍵時刻并沒有勘破生死關(guān)。于是他說:“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為珍珠,天地用萬物來為我送行,我的葬物還不齊備嗎?”弟子們不覺垂淚,說:“我們怕烏鴉和老鷹吃您的遺體?!鼻f子笑道:“天上有烏鴉和老鷹來吃,地上也有螻蟻來吃啊,要是奪了前者的食物給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頗了嗎?”(《列御寇》)
二、簡介作者及背景
莊子(約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縣城東郊人(今城關(guān)鎮(zhèn)東城路)。曾為漆園吏,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xué)家。
莊周一生著書十余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xiàn),標志著在戰(zhàn)國時代,我國的哲學(xué)思想和文學(xué)語言,已經(jīng)發(fā)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xué)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學(xué)家。無論在哲學(xué)思想方面,還是文學(xué)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我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xué)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吏、文學(xué)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莊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內(nèi)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nèi)篇一般認定為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出于莊子門人及后學(xué)之手。
《逍遙游》是《莊子·內(nèi)篇》的首篇,是莊子的代表作,比較集中地表現(xiàn)了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逍遙游》全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論證世間萬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無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過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以及通過“無為”達到這一境界的主張。全篇集中表現(xiàn)莊子哲學(xué)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即虛無主義與絕對自由。課文選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遙”?從語義學(xué)意義上說,這是個聯(lián)綿詞,聯(lián)綿詞往往表達一種難以言傳的行動和悠遠舒長的意境。此外,它還是個疊韻詞,因為韻母相同,逍遙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試想一下安適自得優(yōu)游歲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遙。《逍遙游》是《莊子》第一篇,是莊子的代表作。逍遙游即“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于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天下》)即“游心于談,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莊子》的“無為”主義,也可以叫作“逍遙”主義。
三、朗讀課文,粗通文意。
1、聽錄音,注意字音與節(jié)奏。
2、指名朗讀,集體正音正句。
鯤(kūn)摶(tuán)坳(ào)蜩(tiáo)決(xuè)起而飛搶(qiāng)小知(zhì)
斥鴳(yàn)數(shù)數(shù)(shuò)然泠(líng)然
3、疏通、積累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
辯——辨而——耐有——又
重點實詞(單音詞):
怒而飛志怪摶扶搖六月息負大舟覆杯培風(fēng)決起槍榆枋控于地適千里小年知其修絕云氣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點實詞(雙音詞及短語)
海運扶搖野馬坳堂夭閼莽蒼果然泠然數(shù)數(shù)然羊角
重點生字
摶坳蜩舂蟪蛄斥鴳
四、整體感知
《逍遙游》“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文筆汪洋恣肆。誦讀時,針對不同描述對象,應(yīng)讀出不同情感。誦讀大鵬怒飛一層,要讀出氣勢和力量;讀“蜩與學(xué)鳩”一層,要讀出其渺小;讀“小年與大年”一層,要讀出鮮明的對比;讀“湯之問棘”一段,要讀出對鯤鵬的贊美,讀出對斥鴳渺小、短視的蔑視。第三段舉例論證,對“知效一官……而征一國擴,讀時要帶不屑——顧的態(tài)度;對宋榮子、列子,要有贊美之情,又要強調(diào)他們“猶有未樹”、“猶有所待”。結(jié)尾“故曰”——句是結(jié)論,要讀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這一段中寫了哪幾種事物?請選取其中感興趣的一個作介紹。
鯤、鵬、野馬、塵埃、大舟、杯、芥、蜩、學(xué)鳩等
2、作者對這些事物的感情傾向是否一致?
對鯤鵬作者抱贊美態(tài)度;對蜩與學(xué)鳩則明顯表示嘲諷、貶斥。
3、作者寫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業(yè)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寫的事物的“所待”。
附:板書設(shè)計
(大)(?。?/p>
鯤鵬海運水擊三千里野馬、塵埃以息相吹
持扶搖培風(fēng)芥覆杯水于坳堂
大舟水之積蜩學(xué)鳩(適莽蒼、百里、千里具糧各別)
皆“有所待”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1、鯤鵬上九萬里,非逍遙,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確:是海運時的六月巨風(fēng)。
2、蜩與學(xué)鳩“槍榆傷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說明什么?
明確;照樣講明它們也不逍遙,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1.這一段可分幾層?
第一層,歸納上文,闡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安患啊保豢蛇_到和不能了解兩重意思。作者舉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靈“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大椿“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彭祖以長壽聞名于世為例,說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壽命短的不能了解壽命長的?!靶≈迸c“大知”,“大年”與“小年”的不同,實際上強調(diào)的是人的認識上的大小區(qū)別。在莊子看來,萬物既有所待,又要人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層,引“湯之問棘”的一段話對前文補充印證,并點明“小大之辯”?!皽畣柤币欢卧捙c第1段“北冥有魚”內(nèi)容好像重復(fù),其實不然。今人劉武《莊子集解內(nèi)篇補正》對這兩段話有很好的解釋:“前語近怪,且出《齊諧》,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湯棘問答以實之。且前后詳略各異,足以明之。前言鵬背幾千里,當(dāng)指其修也,此則以泰山形其高與大。扶搖不知其狀也,此則以羊角形之。野馬等不知其實也,此則以云氣二字釋之。騰躍而上,明槍之勢也。數(shù)仞而下,明槍之高也。非此,則前語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復(fù)而非復(fù)也?!庇纱丝梢?,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復(fù)。在論證上,它與篇首的內(nèi)容相照應(yīng),并歸結(jié)前文所述種種現(xiàn)象,點明為“小大之辯”。
2、作者為了說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個道理,舉了哪些例子?
明確:“朝菌不知晦朔,編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
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3、根據(jù)本段中的“小”“大”觀點,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從時間上說,朝菌、蟪蛄是“小年”,冥靈、大椿是“大年”。與眾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與冥靈、大椿比,又是“小年”。鯤鵬是“大智”,蜩、學(xué)鳩、斥鴳等見識淺陋,只能算是“小智”。
總結(jié):在五彩繽紛,變幻無窮的大千世界里,有動物、有植物、有云氣、有人類。其物種形狀,其所占時間,所占空間,大者大,小老小,絕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會亦然。作者以上寫的都是物,它們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遙的。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
1、這一段寫了哪些人?可分為幾類?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宋榮子、列子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2、作者對這幾類人的看法是怎樣的?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自視甚高,但只不過是斥鴳之類)
宋榮子、列子
(遠勝于第一種人,但“猶有未樹”“猶有所待”)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順應(yīng)萬物的本性,達到物我一體,才能無所待,才是逍遙游。)
3、莊子所說的逍遙是什么?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絕對的精神自由。
四、總結(jié)
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議、先破后立的寫法,運用對比與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結(jié)論,氣勢闊大而思路嚴謹,夸張、虛幻的描述中隱藏著熾烈的情感,堪稱一篇奇文。
本文開頭以背負青天,具有奇?zhèn)チα康拇簌i和纖細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蕩的“野馬”為喻,論證世間萬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遙游。可謂想像奇特。論證時,首先指出大鵬南飛,有待“海運”,有待六月的巨風(fēng);而“野馬”“塵?!钡娜我庥问幱写凇耙韵⑾啻怠?。為了強調(diào)大鵬“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作比喻,論證“風(fēng)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為了使人們對結(jié)論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這個生活常識為喻,證明“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芍^說理透徹。
莊子渴望“逍遙游”,即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達到這一境界,就要“無為”,做“無己”、“無功”、“無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其實,莊子并非生來就無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現(xiàn)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層抱負。人世如此污濁,他的心靈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因此,《逍遙游》其實是莊子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
而且,莊子自己也很難達到他所主張的“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強調(diào)大至鯤鵬小至塵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復(fù)強調(diào)“小大之辯”。只有把莊子放到他所處的時代和環(huán)境中去審視,才能更好地認識莊子其人及其文。
五、鑒賞
1.借用寓言說理。魯迅《漢文學(xué)史綱要》評論莊子散文的特點說:“著書十余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薄跺羞b游》運用大量的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動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鯤、鵬、蜩、學(xué)鳩、斥,有的是根據(jù)神話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納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他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豐富,意境開闊。如文章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鵬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寫鵬的南徙,一“擊”,一“摶”,“三千里”,“九萬里”,“扶搖”直上,意境何等壯闊。豐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磥砘恼Q無稽,卻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流露。
3.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如第1段,寫積水負舟是以水比風(fēng),以大舟比鵬鳥;寫鵬鳥南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夸張;描寫學(xué)鳩,賦與人的情性,是擬人。這些都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六、作業(yè):搜集莊子有關(guān)資料,寫一篇讀書筆記
板書設(shè)計
逍遙游
莊子
1、世間萬物有所待:(1)、鯤鵬——————形體的變化(描寫)
————有所待
——————依賴巨風(fēng)(六月息)
(2)、野馬、塵埃
也有所待善用比喻
(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
(4)、蜩與學(xué)鳩也有所待
物
1、世間萬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補充驗證前文
(3)、湯之問棘
(4)、斥鴳之語
3、真正的逍遙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無所待(人世間)
(1)知、行、德、征(耐)四種人
(2)宋榮子、列子——仍有未樹,猶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無己、無功、無名—逍遙者
——————追求絕對的自由(主旨)
高二語文下冊《逍遙游》教案人教版
高二語文下冊《逍遙游》教案人教版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fēng)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fēng)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fēng);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蜩與學(xué)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fēng)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翻譯:
北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鯤。鯤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鯤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做鵬。鵬的嵴背,也不知道有幾千里長;當(dāng)它振動翅膀奮起直飛的時候,翅膀就好像掛在天邊的云彩。這只鳥,大風(fēng)吹動海水的時候就要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個天然的大池子?!洱R諧》這本書,是記載一些怪異事情的書。書上記載:“鵬往南方的大海遷徙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濤,環(huán)繞著旋風(fēng)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乘著六月的風(fēng)離開了北海?!毕褚榜R奔騰一樣的游氣,飄飄揚揚的塵埃,活動著的生物都因為風(fēng)吹而運動。天空蒼蒼茫茫的,難道就是它本來的顏色嗎?它的遼闊高遠也是沒有盡頭的嗎?鵬往下看的時候,看見的應(yīng)該也是這個樣子。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沒有負載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當(dāng)作是一艘船,放一個杯子在上面就會被粘住,這是水淺而船卻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風(fēng)不夠強大的話,那么負載一個巨大的翅膀也就沒有力量了。因此,鵬在九萬里的高空飛行,風(fēng)就在它的身下了,憑借著風(fēng)力,背負著青天毫無阻擋,然后才開始朝南飛。蟬和小斑鳩譏笑鵬說:“我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止,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飛九萬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帶當(dāng)天吃的三餐糧食,回來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時間舂米準備干糧;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積三個月的糧食。蟬和小斑鳩這兩只小蟲、鳥又知道什么呢。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長壽。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與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蟬,不知道一年的時光,這就是短命。楚國的南方有一種大樹叫做靈龜,它把五百年當(dāng)作一個春季,五百年當(dāng)作一個秋季。上古時代有一種樹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當(dāng)作一個春季,八千年當(dāng)作一個秋季,這就是長壽??墒腔盍似甙賮須q的彭祖如今還因長壽而特別聞名,眾人都想與他相比,豈不可悲!商湯問棘,談的也是這件事。湯問棘說:“上下四方有極限嗎?”棘說:“無極之外,又是無極!在草木不生的極遠的北方,有個大海,就是天池。里面有條魚,它的身子有幾千里寬,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只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鵬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邊的云;借著旋風(fēng)盤旋而上九萬里,超越云層,背負青天,然后向南飛翔,將要飛到南海去。小澤里的麻雀譏笑鵬說:‘它要飛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飛起來,不過數(shù)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蒿叢中盤旋,這也是極好的飛行了。而它還要飛到哪里去呢?’”這是大和小的分別。
所以,那些才智能勝任一官的職守,行為能夠庇護一鄉(xiāng)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個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夠取得全國信任的,他們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說的那只小鳥一樣。而宋榮子對這種人加以嘲笑。宋榮子這個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稱贊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別奮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誹謗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喪。他認定了對自己和對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榮辱的界限,就覺得不過如此罷了。他對待人世間的一切,都沒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還是有未達到的境界。列子乘風(fēng)而行,飄然自得,駕輕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對于求福的事,沒有拼命去追求。這樣雖然免了步行,還是有所憑借的。倘若順應(yīng)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游于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借什么呢?所以說:修養(yǎng)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yǎng)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于求功,有道德學(xué)問的圣人無意于求名。
簡介:
《逍遙游》是《莊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藝術(shù)上都可作為《莊子》一書的代表?!跺羞b游》的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作者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游于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游”。
背景: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xué)無所不窺”,并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雖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現(xiàn)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人世間既然如此污穢,“不可與莊語”,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里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游》。
字詞:
1、逍遙游:閑適自得、無拘無束的樣子。
2、北冥:北海,因海水深黑而得名。冥,通“溟”,指廣闊幽深的大海。下文的“南冥”和“冥?!倍加么艘狻?/p>
3、鯤(kūn):本義魚子,小魚。在此被莊子借用為大魚之義,這符合莊子的《齊物論》本旨和莊子的獨特的奇詭文風(fēng)。
4、幾:本義為極微小,引申為“極為接近”?!肚f子》中此種用法不少,如《人間世》中“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又引申為“盡”,《莊子》中此種用法更多,如“適得而幾矣”(《齊物論》),“無時無幾”(《則陽》)。此處當(dāng)解釋為“盡”。舊說“不知其幾千里也”都解釋為“不知道它有幾千里大”,恐誤。因《莊子》一書中表數(shù)量的詞都用“數(shù)”,如“數(shù)仞”、“數(shù)金”釋為“幾仞”、“很多金子”;若要表達“幾千里大”之義,應(yīng)為“不知其數(shù)千里也”(《逍遙游》后文有“其廣數(shù)千里”)。
5、千里也:應(yīng)有千里之大。
6、鵬:傳說中的大鳥。
7、怒:通“努”,奮力飛舉。
8、垂天:天邊。垂,通“陲”,邊際。
9、海運:指海嘯。形容海動風(fēng)起之時。
10、徙: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