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數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9-22《必修數學1》。
《必修數學1》
1.1集合(約4課時)
1.集合的定義與表示
(1)通過實例,了解集合的定義,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于”關系;
(2)能選擇自然語言、圖形語言、集合語言(列舉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體問題,感受集合語言的意義和作用。
2.集合間的基本關系
(1)理解集合之間包含與相等的含義,能識別給定集合的子集;
(2)在具體情境中,了解全集與空集的含義。
3.集合的基本運算
(1)理解兩個集合的并集與交集的含義,會求兩個簡單集合的并集與交集;
(2)理解在給定集合中的一個子集的補集的含義,會求給定子集的補集;
能使用Venn圖表達集合的關系及運算,體會直觀圖示對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函數概念與基本初等函數Ⅰ(約32課時)
1.2函數及其表示
(1)通過豐富實例,進一步體會函數是描述變量之間的依賴關系的重要數學模型,在此基礎上學習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來刻畫函數,體會對應關系在刻畫函數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構成函數的要素,會求一些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2)在實際情境中,會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恰當的方法(如圖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數。
(3)通過具體實例,了解簡單的分段函數,并能簡單應用;
(4)通過已學過的函數特別是二次函數,理解函數的單調性、最大(?。┲导捌鋷缀我饬x;結合具體函數,了解奇偶性的含義;
(5)學會運用函數圖象理解和研究函數的性質。(參見例1)
2.1指數函數
(1)通過具體實例(如細胞的分裂,考古中所用的的衰減,藥物在人體內殘留量的變化等),了解指數函數模型的實際背景;
(2)理解有理指數冪的含義,通過具體實例了解實數指數冪的意義,掌握冪的運算;
(3)理解指數函數的概念和意義,能借助計算器或計算機畫出具體指數函數的圖象,探索并理解指數函數的單調性與特殊點;
(4)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指數函數是一類重要的函數模型。(參見例2)
2.2對數函數
(1)理解對數的概念及其運算性質,知道用換底公式能將一般對數轉化成自然對數或常用對數;通過閱讀材料,了解對數的發(fā)現(xiàn)歷史以及對簡化運算的作用;
(2)通過具體實例,直觀了解對數函數模型所刻畫的數量關系,初步理解對數函數的概念,體會對數函數是一類重要的函數模型;能借助計算器或計算機畫出具體對數函數的圖象,探索并了解對數函數的單調性與特殊點;
(3)知道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互為反函數
2.3冪函數
通過實例,了解冪函數的概念;結合函數的圖象,了解它們的變化情況。
3.1函數與方程
(1)結合二次函數的圖象,判斷一元二次函數根的存在性及根的個數,從而了解函數的零點與方程根的聯(lián)系;
(2)根據具體函數的圖象,能夠借助計算器用二分法求相應方程的近似解,了解這種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3.2
函數模型及其應用
(1)利用計算工具,比較指數函數、對數函數以及冪函數增長差異;結合實例體會直線上升、指數爆炸、對數增長等不同函數類型增長的含義;
(2)收集一些社會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數模型(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分段函數等)的實例,了解函數模型的廣泛應用。
實習作業(yè)
根據某個主題,收集17世紀前后發(fā)生的一些對數學發(fā)展起重大作用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開普勒、伽得略、笛卡兒、牛頓、萊布尼茨、歐拉等)的有關資料或現(xiàn)實生活中的函數實例,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寫一篇有關函數概念的形成、發(fā)展或應用的文章,在班級中進行交流。
例1田徑隊的小剛同學,在教練指導下進行3000米跑的訓練,訓練計劃要求是:
(1)起跑后,勻加速,10秒后達到每秒5米的速度,然后勻速跑到2分;
(2)開始均勻減速,到5分時已減到每秒4米,再保持勻速跑4分時間;
(3)在1分之內,逐漸加速達到每秒5米的速度,保持勻速往下跑;
(4)最后200米,均勻加速沖刺,使撞線時的速度達到每秒8米。
請按照上面的要求,解決下面的問題:
(1)畫出小剛跑步的時間與速度的函數圖象;
(2)寫出小剛進行長跑訓練時,跑步速度關于時間的函數;
(3)按照上邊的要求,計算跑完3000米的所用時間。
例2家用電器(如冰箱等)使用的氟化物的釋放破壞了大氣上層的臭氧層。臭氧含量呈指數函數型變化,滿足關系式,其中是臭氧的初始量。
(1)隨時間的增加,臭氧的含量是增加還是減少?
(2)多少年以后將會有一半的臭氧消失?
相關知識
新課標人教版A版必修1數學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
課題:集合的含義與表示(1)
課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
(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體會集合中元素的三個特征;
(2)理解元素與集合的“屬于”和“不屬于”關系;
(3)掌握常用數集及其記法;
教學重點: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學難點:元素與集合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軍訓前學校通知:8月15日8點,高一年級在體育館集合進行軍訓動員;試問這個通知的對象是全體的高一學生還是個別學生?
在這里,集合是我們常用的一個詞語,我們感興趣的是問題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對象的總體,而不是個別的對象,為此,我們將學習一個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課題),即是一些研究對象的總體。
閱讀課本P2-P3內容
二、新課教學
(一)集合的有關概念
1.集合理論創(chuàng)始人康托爾稱集合為一些確定的、不同的東西的全體,人們
能意識到這些東西,并且能判斷一個給定的東西是否屬于這個總體。
2.一般地,我們把研究對象統(tǒng)稱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組成的總體叫集合(set),也簡稱集。
3.思考1:判斷以下元素的全體是否組成集合,并說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數;
(2)我國的小河流;
(3)非負奇數;
(4)方程的解;
(5)某校2007級新生;
(6)血壓很高的人;
(7)著名的數學家;
(8)平面直角坐標系內所有第三象限的點
(9)全班成績好的學生。
對學生的解答予以討論、點評,進而講解下面的問題。
4.關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確定性:設A是一個給定的集合,x是某一個具體對象,則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兩種情況必有一種且只有一種成立。
(2)互異性:一個給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屬于這個集合的互不相同的個體(對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應重復出現(xiàn)同一元素。
(3)無序性:給定一個集合與集合里面元素的順序無關。
(4)集合相等:構成兩個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樣。
5.元素與集合的關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屬于(belongto)A,記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不屬于(notbelongto)A,記作:aA
例如,我們A表示“1~20以內的所有質數”組成的集合,則有3∈A
4A,等等。
6.集合與元素的字母表示:集合通常用大寫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寫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7.常用的數集及記法:
非負整數集(或自然數集),記作N;
正整數集,記作N*或N+;
整數集,記作Z;
有理數集,記作Q;
實數集,記作R;
(二)例題講解:
例1.用“∈”或“”符號填空:
(1)8N;(2)0N;
(3)-3Z;(4)Q;
(5)設A為所有亞洲國家組成的集合,則中國A,美國A,印度A,英國A。
例2.已知集合P的元素為,若3∈P且-1P,求實數m的值。
(三)課堂練習:
課本P5練習1;
歸納小結:
本節(jié)課從實例入手,非常自然貼切地引出集合與集合的概念,并且結合實例對集合的概念作了說明,然后介紹了常用集合及其記法。
作業(yè)布置:
1.習題1.1,第1-2題;
2.預習集合的表示方法。
課后記:
課題:集合的含義與表示(2)
課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
(1)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能正確選擇自然語言、圖形語言、集合語言(列舉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體問題,感受集合語言的意義和作用;
教學重點: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學難點:選擇恰當的表示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1.集合和元素的定義;元素的三個特性;元素與集合的關系;常用的數集及表示。
2.集合{1,2}、{(1,2)}、{(2,1)}、{2,1}的元素分別是什么?有何關系
二、新課教學
(一).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們可以用自然語言和圖形語言來描述一個集合,但這將給我們帶來很多不便,除此之外還常用列舉法和描述法來表示集合。
(1)列舉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舉出來,并用花括號“”括起來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舉法。
如:{1,2,3,4,5},{x2,3x+2,5y3-x,x2+y2},…;
說明:1.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無序性,所以用列舉法表示集合時不必考
慮元素的順序。
2.各個元素之間要用逗號隔開;
3.元素不能重復;
4.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數,點,代數式等;
5.對于含有較多元素的集合,用列舉法表示時,必須把元素間的規(guī)律顯示清楚后方能用省略號,象自然數集N用列舉法表示為
例1.(課本例1)用列舉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數組成的集合;
(2)方程x2=x的所有實數根組成的集合;
(3)由1到20以內的所有質數組成的集合;
(4)方程組的解組成的集合。
思考2:(課本P4的思考題)得出描述法的定義:
(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屬性描述出來,寫在花括號{}內。
具體方法:在花括號內先寫上表示這個集合元素的一般符號及取值(或變化)范圍,再畫一條豎線,在豎線后寫出這個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一般格式:
如:{x|x-32},{(x,y)|y=x2+1},{x︳直角三角形},…;
說明:
1.課本P5最后一段話;
2.描述法表示集合應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y)|y=x2+3x+2}與{y|y=x2+3x+2}是不同的兩個集合,只要不引起誤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x︳整數},即代表整數集Z。
辨析:這里的{}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寫{全體整數}。下列寫法{實數集},{R}也是錯誤的。
例2.(課本例2)試分別用列舉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x2—2=0的所有實數根組成的集合;
(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數組成的集合;
(3)方程組的解。
思考3:(課本P6思考)
說明:列舉法與描述法各有優(yōu)點,應該根據具體問題確定采用哪種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較多或有無限個元素時,不宜采用列舉法。
(二).課堂練習:
1.課本P6練習2;
2.用適當的方法表示集合:大于0的所有奇數
3.集合A={x|∈Z,x∈N},則它的元素是。
4.已知集合A={x|-3x3,x∈Z},B={(x,y)|y=x+1,x∈A},則集合B用列舉法表示是
歸納小結:
本節(jié)課從實例入手,介紹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舉法、描述法。
作業(yè)布置:
1.習題1.1,第3.4題;
2.課后預習集合間的基本關系.
課后記:
課題:集合間的基本關系
課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
(1)了解集合之間的包含、相等關系的含義;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利用Venn圖表達集合間的關系;
(4)了解空集的含義。
教學重點:子集與空集的概念;能利用Venn圖表達集合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弄清楚屬于與包含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1.提問:集合的兩種表示方法?如何用適當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10以內3的倍數;(2)1000以內3的倍數
2.用適當的符號填空:0N;Q;-1.5R。
思考1:類比實數的大小關系,如57,2≤2,試想集合間是否有類似的“大小”關系呢?
二、新課教學
(一).子集、空集等概念的教學:
比較下面幾個例子,試發(fā)現(xiàn)兩個集合之間的關系:
(1),;
(2),;
(3),
由學生通過觀察得結論。
1.子集的定義:
對于兩個集合A,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個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們說這兩個集合有包含關系,稱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記作:
讀作:A包含于(iscontainedin)B,或B包含(contains)A
當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時,記作
用Venn圖表示兩個集合間的“包含”關系:
蘇教版高中數學必修1全套學案
§1.1集合的含義及其表示(1)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數集的概念及其記法.
2.理解集合的三個特征,能判斷集合與元素之間的關系,正確使用符號.
3.能根據集合中元素的特點,使用適當的方法和準確的語言將其表示出來,并從中體會到用數學抽象符號刻畫客觀事物的優(yōu)越性.
【考綱要求】
1.知道常用數集的概念及其記法.
2.理解集合的三個特征,能判斷集合與元素之間的關系,正確使用符號.
【課前導學】
1.集合的含義:構成一個集合.
(1)集合中的元素及其表示:.
(2)集合中的元素的特性:.
(3)元素與集合的關系:
(i)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記作__________讀作“___________________”;
(ii)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記作______或______讀作“_______________”.
【思考】構成集合的元素是不是只能是數或點?
【答】
2.常用數集及其記法:
一般地,自然數集記作____________,正整數集記作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整數集記作________,有理數記作_______,實數集記作________.
3.集合的分類:
按它的元素個數多少來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有限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無限集;
(3)_______________叫做空集,記為_____________
4.集合的表示方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列舉法;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描述法.
(3)_______________叫做文氏圖
【例題講解】
例1、下列每組對象能否構成一個集合?
(1)高一年級所有高個子的學生;(2)平面上到原點的距離等于2的點的全體;
(3)所有正三角形的全體;(4)方程的實數解;(5)不等式的所有實數解.
例2、用適當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由所有大于10且小于20的整數組成的集合記作;
②直線上點的集合記作;
③不等式的解組成的集合記作;
④方程組的解組成的集合記作;
⑤第一象限的點組成的集合記作;
⑥坐標軸上的點的集合記作.
例3、已知集合,若中至多只有一個元素,求實數的取值范圍.
【課堂檢測】
1.下列對象組成的集體:①不超過45的正整數;②鮮艷的顏色;③中國的大城市;④絕對值最小的實數;⑤高一(2)班中考500分以上的學生,其中為集合的是____________
2.已知2a∈A,a2-a∈A,若A含2個元素,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①a取全體實數;②a取除去0以外的所有實數;
③a取除去3以外的所有實數;④a取除去0和3以外的所有實數
3.已知集合,則滿足條件的實數x組成的集合
【教學反思】
§1.1集合的含義及其表示(2)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加深對集合的概念理解;
2.認真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3.熟練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逐漸培養(yǎng)使用數學符號的規(guī)范性.
【考綱要求】
3.知道常用數集的概念及其記法.
4.理解集合的三個特征,能判斷集合與元素之間的關系,正確使用符號.
【課前導學】
1.集合,則集合中的元素有個.
2.若集合為無限集,則.
3.已知x2∈{1,0,x},則實數x的值.
4.集合,則集合=.
【例題講解】
例1、觀察下面三個集合,它們表示的意義是否相同?
(1)(2)(3)
例2、含有三個實數的集合可表示為,也可表示為,求.
例3、已知集合,若,求的值.
【課堂檢測】
1.用適當符號填空:
(1)(2)
2.設,集合,則.
3.將下列集合用列舉法表示出來:
【教學反思】
§1.2子集全集補集(1)
【教學目標】
1.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會判斷和證明兩個集合包含關系,會判斷簡單集合的相等關系;
2.通過概念教學,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滲透等價轉化思想;滲透問題相對論觀點.
【考綱要求】
1.能判斷存在子集關系的兩個集合誰是誰的子集,進一步確定其是否是真子集.
2.清楚兩個集合包含關系的確定,主要靠其元素與集合關系來說明.
【課前導學】
1.子集的概念及記法:
如果集合A的任意一個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則稱
集合A為集合B的子集,記為_________或_________讀作“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用符號語言可表示為:________________,如右圖所示:________________.
2.子集的性質:①AA②③,則
【思考】:與能否同時成立?
【答】
3.真子集的概念及記法:
如果,并且,這時集合稱為集合的真子集,記為_________或_________讀作“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
4.真子集的性質:
①是任何的真子集符號表示為___________________
②真子集具備傳遞性符號表示為___________________
【例題講解】
例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_
(1)若集合是集合的子集,則中的元素都屬于;
(2)若集合不是集合的子集,則中的元素都不屬于;
(3)若集合是集合的子集,則中一定有不屬于的元素;
(4)空集沒有子集.
例2.以下六個關系,其中正確的是_________
(1);(2)(3)(4)(5)(6)
對數(1)教案蘇教版必修1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方面無論做什么事都有計劃和準備,作為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在上課時充分理解所教內容,讓教師能夠快速的解決各種教學問題。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對數(1)教案蘇教版必修1”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3.2.1對數(1)
教學目標:
1.理解對數的概念;
2.能夠進行對數式與指數式的互化;
3.會根據對數的概念求一些特殊的對數式的值.
教學重點:
對數的概念,對數式與指數式的相互轉化,并求一些特殊的對數式的值;
教學難點:
對數概念的引入與理解.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chuàng)設
假設2005年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為a億元,如每年平均增長8%,那么經過多少年,國民生產總值是2005年的2倍?
根據題目列出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問:此方程的特征是什么?已知底數和冪,求指數!
情境問題:已知底數和指數求冪,通常用乘方運算;而已知指數和冪,則通常用開方運算或分數指數冪運算,已知底數和冪,如何求指數呢?
二、數學建構
1.對數的定義.
一般地,如果a(a>0,a≠1)的b次冪等于N,即ab=N,那么就稱b是以a為底N的對數,記作logaN,即b=logaN.
其中,a叫作對數的底數,N叫做對數的真數.
2.對數的性質:
(1)真數N>0,零和負數沒有對數;
(2)loga1=0(a>0,a≠1);
(3)logaa=1(a>0,a≠1);
(4)a=N(a>0,a≠1).
3.兩個重要對數:
(1)常用對數(commonlogarithm):以10為底的對數lgN.
(2)自然對數(naturallogarithm):以無理數為底的對數lnN.
三、數學應用
例1將下列指數式改寫成對數式.
(1)24=16;(2);(3);(4).
例2求下列各式的值.
(1)log264;(2)log832.
基礎練習:
log10100=;log255=;
log2=;log4=;
log33=;logaa=;
log31=;loga1=.
例3將下列對數式改寫成指數式
(1)log5125=3;(2)log3=-2;(3)lga=-1.699.
例4已知loga2=m,loga3=n,求a2mn的值.
練習:
1.(1)lg(lg10)=;(2)lg(lne)=;
(3)log6[log4(log381)]=;(4)log3=1,則x=________.
2.把logx=z改寫成指數式是.
3.求2的值.
4.設,則滿足的x值為_______.
5.設x=log23,求.
四、小結
1.對數的定義:b=logaNab=N.
2.對數的運算:用指數運算進行對數運算.
3.對數恒等式.
4.對數的意義:對數表示一種運算,也表示一種結果.
五、作業(yè)
課本P79習題3.2(1)1,2,3(1)~(4).
人教版高一數學必修1表格式教案
教學目標:
了解高中階段數學學習目標和基本能力要求,了解新課程標準的基本思路,了解高考意向,掌握高中數學學習基本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強調布置有關數學學習要求和安排。批注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高中數學學習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用具:投影儀.
教學方法: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思考.交流.討論和概括,從而更好地完成高中的學習.
教學過程:
一、歡迎詞:
1、祝賀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高一級學校深造。希望同學們能夠以新的行動,圓滿完成高中三年的學習任務,并祝愿同學們取得優(yōu)異成績,實現(xiàn)宏偉目標。
2、同學們軍訓辛苦了,收獲應是:吃苦耐勞、嚴肅認真、嚴格要求
3、我將和同學們共同學習高中數學,暫定一年,…
4、本節(jié)課和同學們談談幾個問題:為什么要學數學?如何學數學?高中數學知識結構?新課程標準的基本思路?本期數學教學、活動安排?作業(yè)要求?
二、幾個問題:
1.為什么要學數學:數學是各科之研究工具,滲透到各個領域;活腦,訓練思維;計算機等高科技應用的需要;生活實踐應用的需要。
2.如何學數學:
請幾個同學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共同完善歸納為四點:抓好自學和預習;帶著問題認真聽課;獨立完成作業(yè);及時復習。注重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在學習中有的放矢,形成學習能力。
高中數學由于高考要求,學習時與初中有所不同,精通書本知識外,還要適當加大難度,即能夠思考完成一些課后練習冊,教材上每章復習參考題一定要題題會做。適當閱讀一些課外資料,如訂閱一份數學報刊,購買一本同步輔導資料.
3.高中數學知識結構:
書本:高一上期(必修①、②),高一下期(必修③、④),高二上期(必修⑤、選修系列),高二下期(選修系列),高三年級:復習資料。
知識:密切聯(lián)系,必修(五個模塊)+選修系列(4個系列)
能力: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像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應用能力。
4.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①構建共同基礎,提供發(fā)展平臺;②提供多樣課程,適應個性選擇;③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④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⑤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⑥與時俱進地認識“雙基”;⑦強調本質,注意適度形式化;⑧體現(xiàn)數學的文化價值;⑨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⑩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
5.本期數學教學、活動安排:
本期學習內容:高一必修①、②,共72課時,必修①第一章13課時(4+4+3+1+1)+第二章14課時(6+6+1+1)+第三章9課時(3+4+1+1);必修②第一章8課時(2+2+2+1+1)+第二章10課時(3+3+3+1)+第三章9課時(2+3+3+1)+第四章9課時(2+4+2+1).
上課方式:每周新授5節(jié),問題集中1節(jié)(雙節(jié)連排時)。
學習方式:預習后做節(jié)后練習;補充知識寫在書的邊緣;
主要活動:學校、全國每年的數學競賽;數學課外活動等。
6.作業(yè)要求:(期末進行作業(yè)評比)
①課堂作業(yè)設置兩本;②提倡用鋼筆書寫,一律用鉛筆、尺規(guī)作圖,書寫規(guī)范;③墨跡、錯誤用橡皮擦擦干凈,作業(yè)本整潔;④批閱用“?”號代表錯誤,一般點在錯誤開始處;⑤更正自覺完成;⑥練習冊同步完成,按進度交閱,自覺訂正;⑦當天布置,當天第二節(jié)晚自習之前交(若無晚自習,則第二天早讀之前交)。⑧每次作業(yè)按A、B、C、D四個等級評定,每本作業(yè)本完成后自行統(tǒng)計得分并上交科代表審核、教師評定等級,得分A,B為優(yōu)良等級,A為優(yōu)秀等級。
三、了解情況:
初中數學開課情況;暑假自學情況;作圖工具準備情況。
四.請同學們預習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