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識字一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7-23高一化學醇教案。
3.1醇酚第1課時醇學案(人教版選修5)
目標要求 1.從乙醇斷裂化學鍵的角度學習乙醇的化學性質。2.由乙醇的化學性質類比醇類的化學性質,了解多元醇的用途。
一、醇的概述
1.概念
________與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碳原子相連的化合物,也可以看作是烴分子里的氫原子(苯環(huán)上的氫原子除外)被________取代后的生成物。
2.分類
按所含羥基數(shù)目可分為醇,如等;醇,如等;醇,如等。
3.通式
飽和一元醇的通式為__________或__________。
4.醇類的物理性質
(1)乙二醇、丙三醇的物理性質
都是____色、______、有____味的液體,都____溶于水和乙醇,其中________可作汽車用防凍液,________可用于配制化妝品。
(2)醇的沸點規(guī)律
①相對分子質量相近的醇和烷烴相比,醇的沸點____烷烴,這是由于醇分子間存在______。另外,甲醇、乙醇、丙醇均可與水以______________,是由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具有相同碳原子數(shù)的飽和醇,分子內的羥基個數(shù)越多,沸點越________。
二、乙醇的化學性質
醇的化學性質主要由官能團羥基決定,氧原子吸引電子能力________碳原子和氫原子,所以碳氧鍵和氫氧鍵易斷裂。以乙醇為例,可發(fā)生如下反應
1.與鈉等活潑金屬反應
反應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去反應
乙醇在______作用下,加熱到______時可生成乙烯。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
3.取代反應
(1)與氫溴酸反應
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子間脫水反應
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氧化反應
(1)燃燒反應
化學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催化氧化反應jAB88.com
化學方程式:
(3)可被強氧化劑氧化為酸
乙醇可使酸性KMnO4溶液________,使酸性K2Cr2O7溶液__________。
知識點1 醇的概念及分類
1.下列有機物中不屬于醇類的是()
2.用分液漏斗可以分離的一組混合物是()
A.溴苯和水B.甘油和水
C.乙醇和乙二醇D.乙酸和乙醇
知識點2 醇的化學性質
3.下列乙醇的化學性質不是由羥基所決定的是()
A.跟金屬鈉反應
B.在足量氧氣中完全燃燒生成CO2和H2O
C.在濃H2SO4存在時發(fā)生消去反應,生成乙烯
D.當銀或銅存在時跟O2發(fā)生反應,生成乙醛和水
4.乙醇分子中不同的化學鍵如圖:,關于乙醇在各種反應中斷裂鍵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乙醇和鈉反應,鍵①斷裂
B.在Ag催化下和O2反應,鍵①③斷裂
C.乙醇和濃H2SO4共熱140℃時,鍵①或鍵②斷裂;在170℃時,鍵②⑤斷裂
D.乙醇完全燃燒時斷裂鍵①②
5.寫出分子式為C4H10O屬于醇類的同分異構體,判斷它們能否發(fā)生消去反應和催化氧化反應,并預測其產物數(shù)目及類型。
參考答案
知識清單
一、1.羥基 烴基 苯環(huán)側鏈 羥基
2.一元 乙醇 二元 乙二醇 多元 丙三醇
3.CnH2n+1OH CnH2n+2O
4.(1)無 粘稠 甜 易 乙二醇 丙三醇 (2)①高于 氫鍵 任意比互溶 醇與水形成了氫鍵?、诟?br>
二、大于
1.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2.濃H2SO4 170℃ CH3CH2OH――→濃H2SO4170℃CH2===CH2↑+H2O
3.(1)CH3CH2OH+HBr――→△CH3CH2Br+H2O
(2)2CH3CH2OH――→濃H2SO4140℃CH3CH2OCH2CH3+H2O
4.(1)CH3CH2OH+3O2――→點燃2CO2+3H2O
(2)2CH3CH2OH+O2――→Cu或Ag△2CH3CHO+2H2O
(3)褪色 變色
對點訓練
1.C [羥基直接與苯相連的有機物屬于酚類。]
2.A [用分液漏斗分離的物質應互不相溶。A選項中溴苯不溶于水;甘油和水任意比互溶;一般情況下有機物易溶于有機物。]
3.B
4.D [乙醇燃燒時分子中的化學鍵完全斷裂,則D不正確。]
5.CH3CH2CH2CH2OH能發(fā)生消去反應得到一種烯烴,能發(fā)生催化氧化反應得到醛;
能發(fā)生消去反應得到兩種烯烴,能發(fā)生催化氧化反應得到酮;
能發(fā)生消去反應得到一種烯烴,能發(fā)生催化氧化反應得到醛;
能發(fā)生消去反應得到一種烯烴,不能發(fā)生催化氧化反應。
相關知識
高一化學氯教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方面無論做什么事都有計劃和準備,作為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容,幫助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學氯教案”,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高一化學必修1學案設計
第四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
第二節(jié)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掌握氯氣與NaOH、Ca(OH)2溶液反應
2、掌握氯離子(Cl-)的檢驗
3、掌握實驗室氯氣的制取方法
4、了解鹵素單質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知識梳理:
一、活潑的黃綠色氣體─氯氣
4、化學性質
①與NaOH反應制漂白液
在常溫下,將氯氣通入NaOH溶液中可以得到以__________為有效成分的漂白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該反應中的氧化劑為_______,還原劑為_______,漂白液的有效成分為_______。
②與Ca(OH)2反應制取漂白粉
將氯氣通入冷的消石灰(_______)中即制得以_______(_______)為有效成分的漂白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若氯氣與Ca(OH)2反應充分,并使___________成為主要成分,則得到_________。
5、用途
⑴重要的化工原料,是合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的重要原料。
⑵自來水消毒。
二、氯離子(Cl-)的檢驗
思考:檢驗氯離子(Cl-)時,為什么滴加AgNO3溶液后還要再加稀硝酸?
在用AgNO3溶液檢驗Cl-時,一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成鹽元素—鹵素
1、鹵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些元素原子的最外電子層都有_____個電子,是典型的非金屬元素。
2、化學性質
鹵素單質在化學性質上具有相似性。
⑴都具有氧化性,其氧化性由強到弱順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將Cl2分別通入KBr溶液和KI溶液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溴水滴入KI溶液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向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入淀粉溶液會有何現(xiàn)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Cl2、Br2、I2與水或堿溶液的反應極其相似。
與水反應的通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Cl、Br、I)。
與NaOH溶液反應的通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Cl、Br、I)。
四、實驗室制取氯氣
1、藥品:二氧化錳,濃鹽酸
2、反應原理:_________________。
3、儀器裝置:固+液氣
主要儀器:鐵架臺、酒精燈、石棉網(wǎng)、圓底燒瓶、分液漏斗、集氣瓶、燒杯等。
4、收集方法
⑴_________排空氣法(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⑵排飽和食鹽水法(氯氣在飽和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且用此法還可除去實驗過程中揮發(fā)的HCl氣體)。
5、驗滿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尾氣處理
氯氣有毒,易污染空氣,需用________吸收。
課下作業(yè):
1.檢驗Cl-時,所用試劑為AgNO3和HNO3,后者的作用是()
A.防止CO32―干擾
B.防止Cl―的干擾
C.防止NO3―的干擾
D.為了更好地析出AgCl沉淀
2.自來水是用氯氣殺菌消毒的,不法商販用自來水冒充純凈水出售,為辨別真?zhèn)危捎孟铝心姆N試劑鑒別()
A.酚酞溶液B.FeCl3溶液
C.AgNO3溶液D.NaOH溶液
3.當不慎有大量氯氣逸出時,可以用浸有一定濃度的某種物質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該物質最適宜選用的是()
A.NaOHB.NaCl
C.Ca(OH)2D.Na2CO3
4.將氯氣通入含有大量下列離子的各組溶液中,無任何現(xiàn)象發(fā)生的是()
A.Na+H+SO42-
B.H+Ag+NO3-
C.K+HCO3-Cl-
甲乙丙丁
甲――↓↓
乙↓――↓↑
丙↓↓――↓
丁↑↓――
D.Na+NO3-Fe2+
5.甲、乙、丙、丁分別是鹽酸、碳
酸鈉、氯化鈣、硝酸銀4種溶液中的
一種。將它們兩兩混合后,觀察到的
現(xiàn)象如表所示,其中丁與乙混合產生
的是無色氣體。
請回答下面的問題:
(1)寫出丁與乙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四種溶液分別是:甲:___
乙:____、丙:______、?。篲___(用溶質的化學式表示)。
6.在實驗室中制取純凈、干燥的氯氣時,可使氣體依次通過()
A.飽和食鹽水、濃硫酸
B.NaOH溶液、濃硫酸
C.NaHCO3溶液、堿石灰
D.濃硫酸、飽和食鹽水
7.制取漂白液的化學方程式是:Cl2+2NaOH=NaCl+NaClO+H2O,該反應的氧化劑與還原劑之比為()
A.1:1B.1:2
C.2:1D.3:2
8.有一些二氧化錳牢固地附著在試管壁上,能洗掉它的試劑是________,其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如圖所示,將氯氣依次通過盛有干燥有色布條的廣口瓶和盛有潮濕有色布條的廣口瓶,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
(1)為防止氯氣尾氣污染空氣,根據(jù)氯水顯酸性的性質,可用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氣,原理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jù)這一原理,工業(yè)上常用廉價的石灰乳吸收工業(yè)氯氣尾氣制得漂白粉,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學式),長期露置于空氣中的漂白粉,加稀鹽酸后產生的氣體是________(用字母代號填)。
A.O2B.Cl2C.CO2D.HClO
10.在下在下面的裝置中,A是Cl2發(fā)生裝置,C、D為氣體的凈化裝置,C中裝有飽和食鹽水,D中裝有濃H2SO4,E是硬質玻璃管,其中裝有細鐵絲網(wǎng);F為干燥的廣口瓶,燒杯G為尾氣吸收裝置試回答:
(1)A、B、G中各裝有什么藥品:
(2)為什么從A中生成的氣體一定要通過C、D兩個裝置?
(3)E中的現(xiàn)象為;生成的物質是
(4)寫出A、G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和E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化學緒言
第一單元豐富多彩的化學物質
第一課時 緒言:化學――人類進步的關鍵
教學目標:
1.了解化學的發(fā)展簡史
2.了解化學在人類進步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3.了解新課程化學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改變,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講演法
教學用具:CAI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由中國四大發(fā)明引入
[講述]一、化學發(fā)展簡史
簡要介紹化學發(fā)展的五個時期,每個時期的時間區(qū)域和主要特征。
1.遠古的工藝化學時期:制陶、冶金、釀酒、染色等工藝主要是在實踐經(jīng)驗的直接啟發(fā)下經(jīng)過多少萬年摸索而來的,化學知識還沒有形成。
2.煉丹術和醫(yī)藥化學時期。(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煉丹術士和煉金木士們,為求得長生不老的仙丹,為求得榮華富責的黃金,開始了最早的化學實驗。
3.燃素化學時期(1650年到1775年)。認為可燃物能夠燃燒是因為它含有燃素,燃燒的過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過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為灰燼。
4.定量化學時期,即近代化學時期(1775年前后)。拉瓦錫用定量化學實驗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開創(chuàng)了定量化學時期。這一時期建立了不少化學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學說,發(fā)現(xiàn)了元素周期律,發(fā)展了有機結構理論。
5.科學相互滲透時期,即現(xiàn)代化學時期。二十世紀初,量子論的發(fā)展使化學和物理學有了共同的語言,解決了化學上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化學又向生物學和地質學等學科滲透,使蛋白質、酶的結構問題得到了逐步的解決。
[講述]二、化學與人類進步
1.化學的歷史功績
以圖片的形式簡要介紹化學的發(fā)展歷史和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1)四大發(fā)明與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化學加速了人類文明人傳播
東漢永元五年的木簡畢生的活字印刷
化學改變了戰(zhàn)爭方式,拓展了生存空間
古代戰(zhàn)爭原始的投石機古代用于戰(zhàn)爭的火藥箭
2合成氨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保障
介紹哈泊及其合成氨工業(yè),說明合成氨工業(yè)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對人類生存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合成氨工業(yè)及發(fā)明人哈伯
2.現(xiàn)代化學與人類現(xiàn)代文明
教師聲情并茂地從以下幾個方面去介紹現(xiàn)代文明,并配以介紹圖片。
(1)化學與人類的衣食住行
(2)化學材料與通訊
(3)合成化學與健康
營養(yǎng)補品的制取、合成藥物、癌癥的攻克等。
(4)化學是生物科學、物理科學的基礎
[講述]三、新課程高中化學的學習方法。
分別介紹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化學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要善于思考、勤于動手、自主學習。
1.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轉變學習方式.
(1)自我制定計劃自我監(jiān)督管理
(2)積極思考動手動腦
(3)學會合作善于交流討論
2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1)重視認知策略問題解決策略的學習,克服死記硬背、機械記憶的習慣
(2)學會探究活動的各種方法,方案設計,資料搜索,實驗研究等。
(3)學會正確的利用各種資源,正確向老師和同學求助
3做好化學實驗,培養(yǎng)實驗能力,鞏固知識,解決問題。
[課堂小結]:略
[教學反思]:
1.本節(jié)課我們仍采用原教材的緒言課標題,因為我們認為這樣更能展示化學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的化學興趣。新課程十分重視學生化學情感的培養(yǎng)和體驗的豐富,所以我們在備課時十分注意這方面內容的充實。
2.很多教師都認為緒言課好上,沒有什么知識目標,隨意扯,講到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我們在備課時感到要真正備好一節(jié)緒言課,上好一節(jié)緒言課并不輕松。要上的生動,就搜集很多的資料,這節(jié)課上下來我們才感到自己知識的匱乏。我們原來對化學的應用了解得太少,對化學前沿的最新成果了解的也太少。
第二課時物質的分類及轉化
教學目標:
1.能夠說出常見物質的類別
2.利用概念圖的方法明確酸堿鹽之間的轉化關系
3.能夠對所給物質進行分類
4.歸納常見反應類型的特征,并能舉例說明
5.能夠用示例法初步了解復分解反應的條件
6.根據(jù)化合價的變化判斷反應是否屬于氧化還原反應
教學重點:
1.根據(jù)物質的組成對物質進行分類。
2.酸、堿、鹽、氧化物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
3.四種化學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從物質的宏觀性質的學習和研究轉入從微觀角度分析研究問題。
學法指導:
預習、討論交流,實驗操作。
教學用具:CAI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們知道,化學世界絢麗多彩,千姿百態(tài),奧妙無窮。請同學們我們在初中學過哪些種類的物質,我們是任何對它們行分類的?
學生討論回答:水、空氣、食鹽、酒精、蔗糖、甲烷、硫酸、燒堿、氫氣、
鐵、銅……
[板書]:物質的分類及轉化
一、物質的分類
[交流與討論]:請同學們根據(jù)課前預習的內容,將我們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接觸的幾種物質:空氣、乙醇、硫酸銨、銅、碘酒、氫氣、石墨、食鹽水進行分類,(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參與討論、給予指導)
[小結]:從存在狀態(tài)分:固態(tài)----硫酸銨、銅、食鹽、石墨;
液態(tài)----食鹽水、乙醇、碘酒;
氣態(tài)----空氣、氫氣。
從組成和性質分:混合物----空氣、食鹽水、碘酒;
有機物----乙醇;
單質----銅(金屬)、氫氣、石墨(非金屬);鹽----硫酸銨。
[交流與討論]:根據(jù)物質組成的分類方法
1.怎樣判斷單質和化合物
2.有人說H2O2是由H2和O2組成的混合物,你同意嗎?
3.KClO3是不是氧化物?
學生:思考討論
教師:在學生完成討論后。找學生回答,說明以下幾點
1.單質和化合物的區(qū)別是看組成物質的元素種類
2.組成與構成的區(qū)別
3.氧化物是指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種為氧元素
[歸納小結]: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3頁圖1—2,熟悉按組成分類的概念關系圖。向學生說明這是中學階段運用最多的一種分類方法。
[問題解決1]:把P3頁“問題解決中”的物質按組成進行分類。經(jīng)過交流和討論,得出結果。讓學生歸納總結。
在學生回答的同時,教師多媒體呈現(xiàn)正確答案。
混合物----氯化鐵溶液;
有機物----葡萄糖;
單質----鈉(金屬)、氯氣(非金屬);
氧化物----氧化鈣
酸----硫酸;
堿----氫氧化鈉;
鹽----碳酸鈣。
[問題解決2]:學生完成P4頁“問題解決”,為了防止學生把 K2SO3誤寫成 K2SO4 (因為學生對K2SO4 比較熟悉)。可要求學生同時寫SO3與KOH的反應。
學生:思考、書寫方程式。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jù)“同類物質具有相似的性質”這一特點進行遷移應用。
要求學生先寫出CO2與KOH的化學方程式。
在學生完成后進行評講、校正。
2KOH + CO2 = K2CO3+ H2O
遷移
2KOH + SO2 = K2SO3+ H2O
遷移
2KOH + SO3 = K2SO4+ H2O
根據(jù)練習說明分類研究物質的意義。
[課堂小結]:結合板書設計用多媒體對本節(jié)課進行小結。
[板書設計]:一、物質的分類
物質按組成分類的概念圖(略)
[教學反思]:
1.本節(jié)課雖然是初中已經(jīng)學過的內容,但學生還是會把分類搞錯,主要原因是學生對一些物質不是很熟悉,譬如NaOH,由于學生在實驗時見到的都是配制好的溶液狀態(tài),故而學生很容易把它歸為液體一類。
2.酸性氧化物的概念不清楚,一是與非金屬氧化物混淆,二是理解為能溶于水生成相應的酸,因為初中沒有學習SiO2不溶于水的知識。
3.化學教學中要注意前科學概念的影響。如酒精,生活中多是酒精溶液,所以學生易它歸為混合物;冰水混合物,學生受生活經(jīng)驗的影響,不能從物質組成分類的本質去理解,把它歸于混合物。其它如石墨等,學生也易認為是混合物。
4.作業(yè)內容有不合理的地方,如蔗糖,學生沒有學過,又沒有給化學式,多數(shù)學生誤認為是混合物。CCl4學生不知道是有機化合物,當然也說明教學中存在著化學與生活脫節(jié)的現(xiàn)象。
第三課時 物質的分類轉化
[復習檢查]:找學生復述按組成分類的概念圖。教師以手勢引導學生按圖的結構來回憶。
[過渡]:對于豐富多彩的化學物質,我們要分類研究。不同的物質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不同的物質之間在相互轉化時,有哪些規(guī)律呢?下面我們就來研究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
[板書]:二、物質的轉化
教師:在初中,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一些化學反應,我們知道不同的物質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交流討論1]: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4頁,交流討論,完成表1—1。
物質的轉化類型化學方程式
單質→化合物C+O2H2+O2H2O+CO2
金屬氧化物→氫氧化物Na2O+H2O
酸→鹽HCl+NaOHH2SO4+NaOH
堿→鹽NaOH+HNO3
金屬氧化物→鹽CuO+H2SO4(稀)
非金屬氧化物→鹽CO2+KOHSO2+KOH
學生:完成表1-1,并與其它同學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盡可能列舉更多方程式,待學生完成交流后,用多媒體呈現(xiàn)表中紅字答案部分。
[學法指導]:對于書寫化學方程式來說,通常將物質分為七類:金屬、非金屬、堿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堿、酸、鹽。無機物即單質、氧化物和堿、酸、鹽的相互關系如下圖。
[交流討論2]:請同學們根據(jù)已有知識,自己完成鈣及其化合物間的相互轉化,然后小組討論.
展示學生自己完成的化學方程式:
1、CaO+H2O2、CaO+HCl3、CaCO3+HCl4、CaCO3
5、Ca+H2O6、Ca+O27、Ca+HCl8、Ca(OH)2+HCl
9、Ca(OH)2+Na2CO310、CaCl2+CO2…….
[歸納整理]:請同學們對照自己寫的方程式,根據(jù)化學反應的特征,按照化學反應類型進行分類,填充下面的表格。
反應類型實例
A+B+…==AB化合Ca+H2O===Ca(OH)2
AB==A+B+……分解CaCO3CaO+CO2↑
AB+C==A+CB置換Zn+2HCl===ZnCl2+H2↑
AB+CD==AD+CB復分解Ca(OH)2+Na2CO3===CaCO3↓+2NaOH
[舉例]:請同學們分析下面的反應:CuO+COCu+CO2,這個反應屬于上面四類
反應中的哪一類?學生討論,都不是。教師解釋:有些化學反應不屬于上述四種反應中的任何一種,如果分類,就要從另外的角度去分類。從反應前后某些元素是否有化合價變化來分類,屬于氧化還原反應。
[歸納整理]:從反應前后是否有元素化合價變化來分析四種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
[交流討論]:部分化合反應、部分分解反應和置換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有化合價變化),其它的不是氧化還原反應(沒有化合價變化)。
[課堂小結]:有單質參加的化合反應、有單質生成的分解反應和置換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
[課后作業(yè)]:教研室“教學質量檢測講義”專題一第一單元(第一課時)。
[板書設計]:物質的分類及轉化
一、物質的分類:教材第3頁圖1---2。
二、物質的轉化:
物質的轉化類型化學方程式
單質→化合物C+O2H2+O2H2O+CO2
金屬氧化物→氫氧化物Na2O+H2O
酸→鹽HCl+NaOHH2SO4+NaOH
堿→鹽NaOH+HNO3
金屬氧化物→鹽CuO+H2SO4(稀)
非金屬氧化物→鹽CO2+KOHSO2+KOH
反應類型實例
A+B==AB化合Ca+H2O===Ca(OH)2
AB==A+B分解
CaCO3CaO+CO2↑
AB+C==A+CB置換Zn+2HCl===ZnCl2+H2↑
AB+CD==AD+CB復分解Ca(OH)2+Na2CO3===CaCO3↓+2NaOH
三、氧化還原反應:反應前后有元素化合價變化的反應稱為氧化還原反應。
[教學反思]:
1.初中所學的知識很少有規(guī)律性、理解不深刻多是識記性,在遷移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寫出2AgOH+CaCl2==AgCl+Ca(OH)2 CaO+H2==Ca+H2O等反應
2.學生對反應基本類型掌握的較好,氧化還原反應沒有整體概念,因為初中是按得失氧分成氧化或還原兩個反應學的,所以學生會問,到底是氧化反應還是還原反應。
課題: 物質的量 第2周 星期一 ~ 星期六 總4-6 課時
主備教師:楊 帆?。?6年9月11-15日)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的含義
2.識記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近似值
3.經(jīng)歷物質的量、物質的粒子數(shù)、物質的質量、摩爾質量之間的關系的推理過程,并對結果識記。
4.學會歸納推理的方法
5.運用物質的量進行計算的能力
教學重點:n=N/NAn=m/M及其應用 物質的量與微粒種類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物質的量與微粒種類之間的關系
學法指導:類比、抽象概括
教學用具:CAI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情境創(chuàng)設]我們在初中時知道,分子、原子、離子等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粒子,可以構成客觀存在的、具有一定質量的物質。
C + O2 ====CO2
宏觀:12g32g44g
微觀1個原子1個分子 1個分子
這說明,在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粒子與物質的質量之間,必定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32gO2中有多少O2分子呢?聯(lián)系他們的橋梁是什么呢?
[講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
1.物質的量是一個聯(lián)系宏觀與微觀的物理量,是一數(shù)目微粒的集合體。
2.物質的量的單位是摩爾。
單位名稱換算關系示例數(shù)量質量
摩爾1mol=6.02×1023個1molO2 1molO3 相等不一定相等
打1打=12個1打啤酒1打手套相等不一定相等
3.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NA,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數(shù)目(人為規(guī)定)。
近似值約為6.02×1023個。
[問題解決]見教材P7問題解決1(1)、(2)、(4)
[方法指導]列出計算式,注意題中氫分子、氯離子、鈉離子的表述。
(1)0.5molH2中的氫分子數(shù)為:0.5mol×6.02×1023mol-1=3.01×1023
(2)1molNaCl中的氯離子數(shù):1mol×6.02×1023mol-1=6.02×1023
(4)1.204×1024個水分子的物質的量:1.204×1024÷6.02×1023mol-1=2mol
[歸納概括]:物質的量、微粒數(shù)量、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之間的關系
摩爾是一個巨大數(shù)量粒子集合體,可以有0.5molO2,0.01molH2SO4等,而分子、原子等,就不能說0.5個或0.01個。
[交流與討論]如將(1)改為:0.5molH2中的氫原子數(shù)為______________,又該如何計算。
方法指導:明確H2分子的組成,分子與原子的關系,一個氫分子有幾個氫原子構成。
0.5molH2中的氫原子數(shù)為:0.5mol×2×6.02×1023mol-1 = 6.02×1023
[小結]物質的量并沒限制粒子種類,所以,使用摩爾時應注明所指粒子是哪種。
[問題解決]:
1.見教材P7問題解決(3)
2.1mol氨氣中有_________個分子,__________個氫原子,個電子
3.0.2molCaCl2中的氯離子數(shù)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與討論]:
1.1molH2SO4中含有的氧原子數(shù):1mol×4×6.02×1023mol-1 = 2.408×1024
2.1mol氨氣中有分子數(shù):1mol×6.02×1023mol-1 = 6.02×1023
氫原子數(shù):1mol×3×6.02×1023mol-1 = 1.806×1024
電子數(shù):1mol×10×6.02×1023mol-1 = 6.02×1024
3.0.2molCaCl2中的氯離子數(shù):0.2mol×2×6.02×1023mol-1 = 2.408×1023
[課堂小結]:物質的量是一個基本物理量,單位為摩爾,它表示含有一定數(shù)目的粒子集體,1mol物質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個粒子。
課后作業(yè):教研室“課堂導學訓練”專題一課時2:普通班T13、T14、T15選做。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學生對大小微粒之間的轉換關系,感到不理解。如不能說出1molH2SO4中含O原子的個數(shù),認為既然是1mol就應該是NA個?;蛘咧脫Q錯誤,如1molO原子,則lH2SO4是4mol。解決方法是前者運用類比的方法,后者也運用數(shù)學列比例式的方法。
2.物質的量作為一個工具,其實不需要追求學生一次性完全理解,只要會用就可以了。本節(jié)課用類比教學法將摩爾引入,應該是比較成功的,學生接受得比較好。
第二課時
[復習準備]
1.寫出物質的量、微粒數(shù)量、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之間的關系式
2.在使用mol的時候要注意哪些問題?
答:略
[問題情境]“老師這兒有一杯水,體積為500mL,老師想知道這杯水里有多少個水分子,現(xiàn)在讓你們來數(shù),能數(shù)得清嗎?”
問題分析:知道水的體積,我們可以求出水的質量,要想求出水的分子數(shù),就要求出物質的量,如果能知道1mol水的質量是多少,就可以求出500mL水的物質的量。
[自學討論]:摩爾質量
1.摩爾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的有什么關系?有什么區(qū)別?
2.離子的摩爾質量應該怎么求?
[交流討論]:
1.摩爾質量: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所具有的質量稱為該物質的摩爾質量
2.摩爾質量在數(shù)值上等于該物質的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
3.摩爾質量用M表示,單位是g/moL
4.對于離子來講,由于電子的質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計,所以1mol離子的質量在數(shù)值上就等于該原子或原子團的式量。如Na+的摩爾質量是23g/moL。
[變式練習]:
1molH2O的質量是
1molSO的質量是
1molS的質量是
NaCl的摩爾質量是
H2SO4的摩爾質量是________
[小結]:質量的單位是gKg,摩爾質量的單位是g/moL
[例題講解]:見教材P7例1
問題表征:要求Na+、SO的物質的量→求Na2SO410H2O的物質的量→已知質量→求出摩爾質量即可。
提醒學生注意解題規(guī)范,如Na2SO410H2O的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的表示方法。
[問題解決]1:
?。?)9.8gH2SO4的物質的量是:n(H2SO4)?。健。?.1mol
(2)5.3gNa2CO3的物質的量是:0.05mol
(3)0.25molCaCO3的質量:m(Na2CO3)=n(Na2CO3)×M(Na2CO3)?。健?.25mol×100g/mol
?。健?5g
(4)2molH2O的質量是:36g
[概括總結]:物質的質量、摩爾質量、物質的量之間的關系
n=m/M
[問題解決]3:略,根據(jù)學生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強調方程式中的反應比可以是物質的量的比。
[問題解決]4:在反應H2SO4+2NaOH=Na2SO4+2H2O中,要使1molNaOH完全反應,求需要H2SO4的物質的量。
解:H2SO4+2NaOH=Na2SO4+2H2O
12
x1mol
解得x=0.5mol
答略。
課后作業(yè):教研室“課堂導學訓練”專題一課時3:重點班全做,普通班T8、9選做
教學反思:
1.缺少分析問題和設計思路的習慣,學生拿到問題后,不是先分析問題的起始狀態(tài)、目標狀態(tài),不能設計從起始狀態(tài)到目標的思路,找不到所用知識。習慣于憑感覺解題,稍復雜一點的題目感到無從下手。
2.學生對質子、電子及其二者的關系不清楚,元素的質子數(shù)不熟練,解題時需要臨時背一遍才能找對。
3.在問題解決4中,學生明顯不能適應用物質的量列比例式,多數(shù)學生將其還原到初中的質量比進行計算。應強化這方面的訓練。
第三課時(練習課)
教學目標:
1.鞏固復習物質的量、摩爾質量、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之等概念。鞏固兩個物質的量與質量、微粒數(shù)的關系式。
2.提高學生運用物質的量及n=N/NAn=m/M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問題表征、思路分析設計的習慣和方法。
教學方法:練習評講
學法指導:復述 問題表征
教學用具:CAI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檢查]:找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有關物質的量的主要內容,檢查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情況。
學生復述后,激發(fā)其它學生補充。
老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評講、總結,并用多媒體呈現(xiàn)主要知識體系:
N/NA ==n=m/M
[示例1]:0.3mol氨氣和0.4molCO2的質量___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下同),所含分子數(shù)_________________,所含原子數(shù)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質量
問題表征:
已知條件:物質的量n→ 目標:質量是否相等
思路分析:根據(jù)公式n=m/M先求出NH3和CO2的質量(m),再進行比較。
解題過程:m(NH3)=M(NH3)×n(NH3) =17g/mol×0.3mol=5.1g
m(CO2)=M(CO2)×n(CO2) =44g/mol×0.4mol=17.6g
答:二者質量不相等
(2)所含分子數(shù):
問題表征:
已知條件:物質的量n→ 目標:所含分子數(shù)是否相等
思路分析:根據(jù)公式n=N/NA ,先求出NH3和CO2分子數(shù)(N),再進行比較。
解題過程:N(NH3)=NA ×n(NH3)?。健?.3mol× 6.02×1023mol-1
N(CO2)=NA ×n(CO2)?。健?.4mol× 6.02×1023mol-1
答:二者所含分子數(shù)不相等。
(3)所含原子數(shù):
問題表征:
已知條件:所含分子數(shù)相等 → 目標:所含原子數(shù)是否相等
思路分析:
根據(jù)物質的組成先進行大微粒與小微粒的換算,由分子數(shù)求出各處的原子數(shù),再進行比較。
解題過程:1個NH3含有4個原子,0.3molNH3含有的原子數(shù)為:0.3mol× 4?。健?.2mol
1個CO2含有3個原子,0.4molCO2含有的原子數(shù)為:0.4mol× 3 = 1.2mol
答:二者所含的原子數(shù)相等
[歸納概括]:引導學生從(2)的解題中概括中如下公式:n1∶n2==N1∶N2
[練習]1:0.3molO2和0.2molO3的質量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含的分子數(shù)之比是____________所含的原子數(shù)之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進行問題表征和思路分析,不要把過多的精力用在計算過程上。
注意解題過程的規(guī)范,要運用公式,運算過程中要帶單位。
[示例2]:12.4gNa2R中含Na+0.4mol,則Na2R的摩爾質量為_______________,R的相對原子質量為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表征:
已知:Na2R的質量m,Na+的物質的量n, →
目標:Na2R的摩爾質量(M),R的相對原子質量(Ar)。
思路分析:
根據(jù)公式n=m/M要求出M(Na2R),需要求出n(Na2R),n(Na2R)可根據(jù)大小微粒之間的轉換由Na+求出。
解題過程:1個Na2R中含有2個Na+,含Na+0.4mol,則Na2R的物質的量為0.2mol。
M(Na2R)= m(Na2R)÷n(Na2R)?。健?2.4g÷0.2mol==62g/mol
Na2R的相對分子質量為62,R的相對原子質量為62-2×23 = 16
答:略
[練習]2:A、B兩容器分別貯有NH3和H2,若它們所含氫原子個數(shù)相等,則兩容器的氣體的質量比是 ()
A 3∶2 B 2∶3 C17∶3 D 17∶2
引導學生進行問題表征,特別注意審題中的氫原子數(shù)相等,然后分析解題思路,要運用兩個公式:n=N/NA 和n=m/M 。
N(H)→ N(分子)→ n(分子)→ m(分子)
解題過程和評講略。
[示例]3:在NaOH溶液中Na+和H2O分子的個數(shù)比為1∶20,求此溶液的質量分數(shù)。
問題表征:
已知條件:Na+和H2O分子的個數(shù)比 →目標: 溶液的質量分數(shù)。
思路分析:
NaOH溶液的質量分數(shù)?。健(NaOH)÷[m(NaOH)+m(H2O)] → 需要求出m(NaOH)和m(H2O),→ 需要求出n(NaOH)和n(H2O) → 需要求出N(NaOH)和N(H2O)。
解題過程:
N(Na+)∶N(H2O)= N(NaOH)∶N(H2O) = 1∶20
n(NaOH)∶n(H2O)?。健(NaOH)∶N(H2O) = 1∶20
m(NaOH)∶m(H2O)?。健(NaOH) × M(NaOH) ∶ n(H2O)× M(H2O)
?。健?0g/mol×1mol∶20mol×18g/mol?。健?∶36
NaOH溶液的質量分數(shù)?。健(NaOH)÷[m(NaOH)+m(H2O)]
?。健?g ÷?。?+36)g= 0.1 = 10%
答:略
課后作業(yè):《新課標名師大課堂》P6-7
普通班:A組T11 T12 T15 T16、選做B組 T22 T25
重點班:A組T15 T16 T22 T25
附:板書設計:
知識準備:
解題技能:
問題表征:已知條件→ 求解目標
思路分析:正向分析(由條件到目標),逆向分析(由目標到條件)
教學反思:
1.本節(jié)課學生對問題表征和思路分析表現(xiàn)出一定興趣,感覺對解決問題有幫助。但方法和能力顯然較差,要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xù)強化。
2.從作業(yè)反饋情況來看,學生應用知識和解題能力都較差。且有抄作業(yè)現(xiàn)象,應檢查。
3.《新課標名師大課堂》P7的T19為電荷守恒題,暫時不宜講,等學完離子反應再加入。
課題:物質的聚集狀態(tài) 第3-4周總7-13 課時
主備教師:王秋霞(06年9月18-26日)
教材的設計思路分析
本節(jié)教材首先介紹了聚集體,然后給出物質的聚集狀態(tài)有氣態(tài)、液態(tài)和固態(tài)三個狀態(tài)。再通過表1-3詳細對比了不同聚集狀態(tài)物質的結構和性質這些舊教材上都是沒有的,所以本節(jié)教案一開始就對新添加的內容做了一個詳細的介紹,這對學上理解決定物質體積的因素以及氣體摩爾體積是非常有用的。
緊接著1-4對比引入,通過比較1mol固、液、氣體的體積,引導學生分析、發(fā)現(xiàn):在相同條件下,1mol固態(tài)、液態(tài)物質所含的體積各不相同,而1mol氣態(tài)物質所含的體積卻大致相同。然后通過演示實驗組織學生討論: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物質的體積的大小取決于什么因素?為什么1mol固態(tài)、液態(tài)物質所含有的體積個不相同,而1mol氣態(tài)物質在相同條件下的體積卻近視相等?最后啟發(fā)學生從摩爾質量的定義類推出氣體摩爾體積的定義,并說明22.4Lmol-1是在特定條件下的氣體摩爾體積。
在習題的選擇上,首先選擇基礎的練習讓學生對本節(jié)所學的新知道有個系統(tǒng)的回顧,對于例題,應讓學生演算,然后對照教材,由教師講評,著重強調單位的一致和格式的規(guī)范化。
三維目標
1.了解物質三種聚集狀態(tài)在形狀、體積和能否壓縮等方面的特征,并能從結構上加以解釋。
2.了解影響物質體積的因素,能夠解釋1摩爾固體、液體體積不同,而1摩爾氣體體積在相同狀態(tài)下幾乎相同的原因。
3.在了解物質的狀態(tài)和氣體的體積與溫度和壓強有密切關系的基礎上,理解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和使用條件。
4.通過問題解決,推導并識記公式
5.初步學會運用物質的量、氣體摩爾體積等進行簡單的化學方程式計算。
教學重點
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及與氣體體積的關系
難點:相同狀態(tài)下氣體摩爾體積相同的原因
教學方法:自學探究 交流討論 講解
學法指導:基于問題閱讀理解 經(jīng)驗理解法
教學用具:CAI課件 模型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物質聚集狀態(tài)氣體摩爾體積概念的建立
一、聚集體的狀態(tài)及其物理性質
[閱讀理解]:宏觀物質都是由無數(shù)微觀粒子的聚合體。不同狀態(tài)的聚集體又有宏觀的物理性
質呢,請同學們自學教材8-----9頁教材內容并填下列兩個表格
1.不同的聚集狀態(tài)在形狀、體積及能否被壓縮方面有什么特征?
2.從結構上對物質的這些特性進行解釋。
物質的聚集狀態(tài)固定的形狀固定的體積能否被壓縮
固態(tài)有有不易
液態(tài)無有不易
氣態(tài)無無易
表1-3不同聚集狀態(tài)物質的結構與性質
物質的聚集狀態(tài)微觀結構微粒的運動方式宏觀性質
固態(tài)微粒排列緊密,微粒間的空隙很小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動有固定的形狀,幾乎不能被壓縮
液態(tài)微粒排列較緊密,微粒間的空隙較小可以自由移動沒有固定的形狀,不易被壓縮
氣態(tài)微粒間的距離較大可以自由移動沒有固定的形狀,容易被壓縮
[交流討論]: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學情況對上述問題進行討論(尤其是氣體有無固定體積),然后評講在多媒體上呈現(xiàn)問題答案(表中紅字部分內容)。
[歸納總結]:總結歸納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物質中,微粒的運動方式微觀粒子的距離是不同的。不同的聚集狀態(tài)的物質在微觀社會的差異導致了物質性質的不同。
二 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的建立
[交流討論]1:
1.我們知道1mol任何微粒的集合體所含微粒數(shù)目相同,但質量不同,那么體積是否相同呢?計算1mol下列物質的體積,并將結果填入表1-4。
2.比較計算結果,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表1-41mol物質的體積
物質狀態(tài)摩爾質量/g.mol-1密度1mol物質的體積
Al固態(tài)26.982.70g.cm-39.99cm3
Fe固態(tài)55.857.86g.cm-37.11cm3
H2O液態(tài)18.020.998g.cm-318.06cm3
C2H5OH液態(tài)46.070.789g.cm-358.39cm3
H2氣態(tài)2.0160.0899g.cm-322.43L
N2氣態(tài)28.021.25g.cm-322.42L
CO氣態(tài)28.011.25g.cm-322.42L
(說明:固體、液體均為293K時的測定值,氣體為1.01×105Pa、273K時的測定值。)
[歸納概括]:通過比較1mol固、液、氣體的體積,引導學生分析、發(fā)現(xiàn):
在相同條件下(1.01×105Pa、273K)1mol固態(tài)、液態(tài)物質所含的體積各不相同,而1mol氣態(tài)物質所含的體積卻大致相同。
[交流討論]2:影響物質的體積因素有哪些?為什么會有上述結論?
引導學生自學教材P10頁有關內容,討論影響固體、液體、氣體的主要因素,并對上述結論作出解釋。
在學生充分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完成如下總結。
因素固體液體氣體
粒子數(shù)目主要主要主要
粒子大小主要主要
粒子間的距離主要
[展示模型]:用多媒體展示結構模型,加深學生對物質體積影響因素的理解。
1molFe1molAl1molPb 1molH2O1molH2SO4
固體液體 氣體
[結論]1. 1mol固體或液體所含的粒子數(shù)目相同,但粒子的大小不同,故1mol固體或液體物質的體積大小往往是不同的。
2.1mol氣態(tài)物質所含的粒子數(shù)目相同。雖粒子的大小不同,但是粒子間的距離比微粒本身的直徑大很多倍,所以1mol氣態(tài)物質的體積主要決定于微粒間的距離,而氣態(tài)物質中微粒之間的距離與外界的溫度與壓強有關。
溫度升高,壓強不變,體積增大。(如加熱帶橡皮塞的試管)
壓強升高,溫度不變,體積減小。(針筒)
3.當溫度和壓強一定時,粒子間的距離微粒間的距離近似相等。因此,在溫度、壓強一定時,任何具有相同微粒數(shù)的氣體都具有相同體積。
[自學閱讀]:氣體摩爾體積
1.氣體摩爾體積的符號、單位及數(shù)值
2.氣體摩爾體積的使用條件。
[講解歸納]:
1. 符號“Vm”,單位Lmol-1或m3mol-1 標況下(273K、101KPa)約為22.4Lmol-1
2.使用條件:標況下(273K、101KPa),氣體。
[問題解決]:
1、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為什么?
〈1〉標準狀況下,氣體的摩爾體積都約是22.4L
(2)1CO2的體積約為。()
〈3〉1H2O在標況下的體積約為。()
(4)3.22.4L氣體所含分子數(shù)一定大于11.2L氣體所含的分子數(shù)
2、填寫下列空白。
〈1〉標況下,0.5H2
〈2〉標況下,2O2占有的體積是
〈3〉標況下,33.6H2的物質的量是
[歸納概括]:在引導學生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強調氣體摩爾體積及使用條件。
推導出氣體摩爾體積與氣體體積的關系式:
[課堂小結]:運用多媒體根據(jù)板書設計進行小結。
課后作業(yè):1 自學預習教材P10例2和問題解決
2 教研室“課堂導學訓練”專題一課時4:T1-7
附:板書設計
一、物質的聚集狀態(tài)
1.不同聚集狀態(tài)的物質的物理性質
物質的聚集狀態(tài)固定的形狀固定的體積能否被壓縮
固態(tài)有有不易
液態(tài)無有不易
氣態(tài)無無易
2.結構原因
物質的聚集狀態(tài)微觀結構微粒的運動方式宏觀性質
固態(tài)微粒排列緊密,微粒間的空隙很小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動有固定的形狀,幾乎不能被壓縮
液態(tài)微粒排列較緊密,微粒間的空隙較小可以自由移動沒有固定的形狀,不易被壓縮
氣態(tài)微粒間的距離較大可以自由移動沒有固定的形狀,容易被壓縮
二、影響物質體積的因素
1.各種因素對固、液、氣體積的影響
因素固體液體氣體
粒子數(shù)目主要主要主要
粒子大小主要主要
粒子間的距離主要
2.氣體摩爾體積
單位mol/L
標準狀態(tài)下:22.4Lmol-1
使用條件:標準狀態(tài) 氣體。
教學反思:
1.學生將氣體摩爾體積和22.4Lmol-1混淆,認為是同一個概念,注意引導學生區(qū)別
2.對標準狀況沒有感性認識,應把273K和101KPa換算成通常說法,加深學生的理解。
3.阿佛加德羅定律沒有講,視學生情況在單元復習中再加入。相應作業(yè)也刪去。
第二課時
課題:物質的量應用于化學方程式的初步計算
[復習準備]:
1.找同學復述上一節(jié)所學的主要內容
指導學生根據(jù)組織策略(知識結構體系)進行復述,在學生互相補充的基礎上,用多媒體把上節(jié)學的重點知識復習一遍。(具體內容見上節(jié)小結)。
2.完成下列練習
1〉標況下,16gO2的體積是
〈2〉標況下,11.2gN2所含的分子數(shù)是個
〈3〉標況下,4.4gCO2的物質的量是
根據(jù)學生完成的情況,引導學生得出N、m和V(g)之間的關系(見板書設計),為本節(jié)課新課學習作準備。
[新課講解]:
物質之間的轉化實際上是按一定的微粒個數(shù)比進行的,但實際參加反應的微粒數(shù)目往往很龐大,因此在化學方程式中往往用物質的量來表示一定的數(shù)目集體,其實學方程式可以明確地表示出反應中微粒之間的數(shù)目關系,這些粒子之間的數(shù)目關系,也就是化學計量數(shù)(γ)的關系。
2H2+O22H2O
化學計量數(shù)γ之比2:1:1
微粒個數(shù)之比2:1:1
擴大6.02×1023倍2×6.02×1023:1×6.02×1023:2×6.02×1023
物質的量之比2mol:1mol:2mol
結論: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的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等于組成各物質的粒子數(shù)之比,因而也等于各物質的物質的量之比。
對于氣體物質參與的反應:
H2+Cl2====2HCl
化學計量數(shù)γ之比1:1:2
微粒個數(shù)之比1:1:2
擴大NA倍1×NA:1×NA:2×NA
物質的量之比1mol:1mol:2mol
22.4L:22.4L:44.8L
相同條件下氣體體積比1體積:1體積:2體積
結論:對于氣體物質,因為相同條件下分子數(shù)相等,物質的量相等、物質的體積也相等,所以化學反應中物質的系數(shù)之比等于相同條件下氣體的體積比,即1LH2和1LCl2完全反應生成2LHCl氣體。
例題1:完全中和0.10molNaOH,需要硫酸的物質的量是多少?所需硫酸的質量是多少?
教師給出完整的解題格式,并在解題時說明注意事項:單位上下一致,左右相當。
解:H2SO4+2NaOH=Na2SO4+2H2O
12
n(H2SO4)1mol
解得n(H2SO4)=0.5mol
m(H2SO4)===n(H2SO4)×M(H2SO4)===0.5mol×98g/mol
====49g
小結:化學方程式計算的基本步驟
(1)寫出化學方程式。
(2)寫出已知、未知量
(3)列出比例式求解x。
(4)寫出答案。
練習1:要制得1.5molO2需要氯酸鉀的物質的量是多少,怎么獲取這些氯酸鉀?
指導學生按照上述方程式計算步驟進行計算,注意運用物質的量和單位,防止學生受習慣驅使換算成質量列比例式。
評講:略
例題2:
13.0g鋅與足量的稀鹽酸完全反應,最多可收集到多少體積(標準狀況下)的氫氣?(教材P10例2)
引導學生討論:1 此例題的比例式列法與例1有什么不同?單位使用上有什么特征?
2 比例式還有沒有其它列法?
在學生討論后,教師給出完整的解題步驟。
解法1:13.0g鋅的物質的量為0.200mol
Zn+2HCl=====ZnCl2+H2↑
1mol22.4L
0.200molV(H2)
解得V(H2)== 4.48L
解法2:Zn+2HCl=====ZnCl2+H2↑
65g22.4L
13.0gV(H2)
解得V(H2)== 4.48L
小結歸納:1)化學方程式所表示的是純凈物質之間的量的關系。
?。?)單位問題:上下一致,左右相當。
練習2:標準狀況下,加熱24.5g氯酸鉀,制得氧氣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板演:
教師評價:略
課堂練習:
練習3:在一定條件下,吸收生成碳酸鈉和水,求所用NaOH的溶液中所含NaOH的物質的量。
練習4:76g質量分數(shù)為30%的雙氧水,二氧化錳存在下分解后可制得標準狀況下氧氣的體積為多少?
教師評價:根據(jù)練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指導、糾正。
課堂小結:運用多媒體結合板書設計對本節(jié)課進行小結。
課后作業(yè):教研室“課堂導學訓練”專題一課時4:T8-13
附:板書設計:
物質的量用于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一、知識網(wǎng)絡
二、物質的量應用于化學方程式
解題步驟:
1)寫出化學方程式。
(2)寫出已知、未知量
(3)列出比例式求解x。
(4)寫出答案。
注意事項:上下單位要一致
教學反思:
1.學生不習慣用物質的量列比例式,表現(xiàn)出能計算出而列不出比例式的現(xiàn)象。
2.對比例式中四個單位不一致不理解,不適應。
第三課時(練習課)
教學目標:
1.復習鞏固物質的量、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
2.運用n=N/NA ,n=m/M和Vm=V/n來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
3.養(yǎng)成問題表征和思路分析的習慣
4.鞏固物質的量用于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方法和比例式格式
5.初步掌握混合氣體的摩爾質量、摩爾體積的概念,推導氣體密度與摩爾體積的關系。
知識復述
1.N、m、V與物質的量n之間的關系
2.怎么在化學方程式中列比例式
在學生復述的基礎上,強調n=N/NA ,n=m/M和Vm=V/n3個公式和NA、M、Vm的含義和單位,以及22.4Lmol-1的適用條件。
強調在化學方程式中比例式的上下單位要一致。
示例1 下列含有分子數(shù)最多的物質是
A 3.2克的SO2B 標準狀況下2.24L的O3
C 3.01×1023個CO2D 28gN2
問題表征:已知條件:分別為mVN, 求解目標:比較分子數(shù)多少
思路分析:求出各項的物質的是進行比較
變式練習:若題目改為“原子數(shù)”最多,又怎么解?
練習1:在下列各組物質中,所含原子數(shù)相同的是
A mgO2和mgO3B 7gN2和5.6LCO2
C1molCO2和標準狀況下22.4LH2O D 1molSO2和22.4LH2
注意:指導學生進行問題表征和思路分析,知識的有效提取,克服不審題就解題的習慣。
在小微粒之間的換算。
H2O在標準狀況下是液體。氣體摩爾體積的適用條件。
示例2 相同狀況下,等體積的下列氣體質量最大的是
ASO2 BH2 CO2 D C2H4
問題表征:已知條件:氣體體積目標:比較質量
思路分析:Vm=V/n →求出n,再根據(jù)公式n=m/M→ 求出m
練習2:標準狀況下,相同質量的下列氣體中體積最大的是
A O2B Cl2C N2D CO2
示例3:
同溫同壓下的O2和H2,其密度比是__________??;若質量相同,兩種氣體的體積比是______________;若體積相同,兩種氣體的質量比是___________________。
引導學生進行密度公式的推導:ρ=m/V → 設氣體為1mol → ρ=M/Vm
得出核心知識:氣體密度 ρ=M/Vm
示例4:
0.6molH2與0.4molO2在標準狀況下混合,則混合后的物質的量是_________mol,體積是________________L,混合氣體的摩爾質量是_________________,H2的質量分數(shù)是________%,O2的質量分數(shù)是_______________%
知識講解:混合氣體:n(混) = n1+n2 +……
M(混)?。健(混)÷n(混)
注意引導學生從影響氣體體積的因素(分子間距離)的角度理解,1mol混合氣體的體積在標準狀況下也近似等于22.4L。學生會受水與乙醇混合體積小于二者之和的經(jīng)驗影響,誤認為氣體體積混合也小于二者之和。
練習3:N2、O2、CO2按體積比為1∶2∶3組成的混合氣體共100g,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為
A 60LB 30LC 11.2L D 112L
此題有一定難度,應引導學生進行問題表征和思路分析,不要急著解題。
問題表征:已知:體積比,混合氣體質量 目標:求總體積
思路分析:求V(混)→ 求n(混) → 求n(分) → 設n(分),根據(jù)總質量
課堂小結:找學生對本節(jié)課進行小結,其它同學補充,同時用多媒體呈現(xiàn)(見板書小結),校對。
作業(yè)布置:《新課標名師大課堂》,普通班:P9 T2、6、7、10、15 選做:T12、14
重點班:P9 T11、12、13、14、15、16,選做:T17、19
附:板書設計
氣體密度 ρ=M/Vm
混合氣體:n(混)?。健1+n2 +……
M(混)?。健(混)÷n(混)
教學反思:
1.總體上學生練的比較少,普通班形成不了思路。重點班應略加大難度。
2.作業(yè)反饋的情況依然是學生對大小微粒之間的換算方法不清楚。
3.前科學概念的影響:把混合物的平均摩爾質量理解為數(shù)學的平均值求法。
物質的分散系
主備教師:王秋霞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膠體是一種常見的分散系,了解膠體的丁達爾現(xiàn)象、吸附等重要性質和應用。
2.通過活動與探究,掌握區(qū)別溶液與膠體的方法。
3.通過導電性實驗,感受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的區(qū)別,進而了解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的概念。
4.初步學會判斷電解質、非電解質的方法。能夠正確書寫簡單的離子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活動與探究,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
2.學會比較觀察法
【教學重點】
膠體的概念電解質的概念 電離方程式的
【教學難點】
膠體的概念電解質、非電解質的判斷
【教具準備】
多媒體 實驗1-9 1-10
【課時安排】2課時
第四課時 物質的分散系
【教學過程】
【學生探究】展示溶液、懸濁液、乳濁液的標本,請大家通過觀察分析一下這三種混合物的特點:
溶液:(如:氯化鈉溶液)均一、穩(wěn)定、透明
乳濁液:(如:植物油和水)不均一、不穩(wěn)定、不透明
懸濁液:(如:泥水)不均一、不穩(wěn)定、不透明
引導學生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都是一種(或幾種)物質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種物質里形成的混合物。引出分散系的概念。
1、分散系:一種(或幾種)物質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的混合物。(分散質、分散劑)
分類:溶液、濁液、膠體
【新課講解】不同點:分散質微粒大小不同
分散系性質
分散系微粒穩(wěn)定性
溶液<10-9m穩(wěn)定
膠體10-9~10-7m較穩(wěn)定
濁液>10-7m不穩(wěn)定
(紅字部分待學生回答后用呈現(xiàn))
2、膠體:
(1)概念:分散質微粒直徑大小在10-9~10-7m之間的分散系。
【過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膠體:ppt展示
【活動與探究】實驗演示P12活動與探究
引導學生觀察:用聚光手電筒照射硫酸銅溶液和氫氧化鐵膠體時,現(xiàn)象有什么不同?
可以看到在氫氧化鐵膠體中出現(xiàn)一條光亮的“通路”。
【演示講解】ppt演示日常生活中的丁達爾現(xiàn)象
(2)膠體性質:丁達爾現(xiàn)象
說明這種現(xiàn)象可以用來鑒別膠體和溶液呢?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P12資料卡:膠體的應用
【講解】自來水廠用含鋁或含鐵的化合物做凈水劑,其實是利用膠體吸附水中的懸浮顆粒并沉降,從而到達凈水的目的。
【觀察與思考】溶液的導電性實驗
哪些溶液的燈泡不亮,哪些燈泡亮?
燈泡亮的那些物質屬于哪一類?
【課堂小結】找學生對本節(jié)課進行小結,其它同學補充,同時多媒體呈現(xiàn)板書設計核對。
附:板書設計
物質的分散系
分散系的分類
分散系性質
溶液
膠體
濁液
分散質微粒直徑m10-910-9~10-710-7
外觀性質均一穩(wěn)定透明均一穩(wěn)定透明不均一不穩(wěn)定不透明
特出現(xiàn)象光照射時有光束通路
吸附
一、分散系與膠體
1.分散系的類別和性質
2.膠體的應用
二、電解質溶液
1.導電性實驗
教學反思:
1.分散系的本質特征沒有強調,使學生誤認為丁達爾現(xiàn)象是膠體區(qū)別與溶液與濁液的本質特征。丁達爾現(xiàn)象是膠體的特征性質,其原因是微粒對光產生散射,所以微粒大小是性質的內因。
2.怎么讓學生學會區(qū)別膠體與濁液的方法是一個問題,因為微粒直徑是一個不可用來作為判斷方法的。
第五課時
【復習鞏固】
1.復述分散系的種類和膠體的性質
2.溶液的導電性現(xiàn)象。
【學生討論】為什么溶液會NaCl、NaOH、鹽酸發(fā)生導電而酒精、蔗糖溶液不導電?溶液導電的本質原因是什么?
【分析】水溶液中的化合物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發(fā)生電離,生成了自由移動的水合離子,從而使溶液具有導電性。
【過渡】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一下電解質和非電解質。(以NaCl、NaOH、鹽酸、酒精、蔗糖溶液為例分析)
【板書】4、化合物
電解質:像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狀態(tài)下能導電的化合物
非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狀態(tài)下都不能導電的化合物
【學生探究】電解質包含哪些類別物質:酸、堿、鹽等。
【問題解決】下列屬于電解質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屬于非電解質的是_____________
C2H5OH SO3、H2SO4、 BaSO4、Na2O、Al2O3、Ba(OH)2、Fe
【歸納概括】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重新再理解電解質的概念,使學生認識到:
1.電解質是化合物,F(xiàn)e單質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
2.“或”是兩種情況之一即可,BaSO4、Al2O3雖然難溶于水,不導電,但熔化狀態(tài)下能導電。
3.判斷氧化物是否為電解質,也要作具體分析。
(1)非金屬氧化物,如SO2、SO3、P2O5、CO2等它們的水溶液中即便能導電,但也不是電解質。因為這些氧化物與水反應生成了新的能導電的物質,溶液中導電的不是原氧化物,如SO2本身不能電離,而它和水反應,生成亞硫酸,亞硫酸為電解質。
(2)金屬氧化物,如Na2O,MgO,CaO,Al2O3等它們在熔化狀態(tài)下能夠導電,因此是電解質。
【總結】電解質包含哪些類別物質:酸、堿、鹽和常見的金屬氧化物等。
同時要注意的是
判斷某化合物是否是電解質,不能只憑它在水溶液中導電與否,還需要進一步考察其融化狀態(tài)下是否導電。例如,判斷硫酸鋇、碳酸鈣和氫氧化鐵是否為電解質。硫酸鋇難溶于水(20℃時在水中的溶解度為2.4×10-4g),溶液中離子濃度很小,其水溶液不導電,似乎為非電解質。但溶于水的那小部分硫酸鋇卻幾乎完全電離(20℃時硫酸鋇飽和溶液的電離度為97.5%)。因此,硫酸鋇是電解質。碳酸鈣和硫酸鋇具有相類似的情況,也是電解質。對其他難溶鹽,盡管在水溶液中難溶,但只要在融熔融狀態(tài)下能導電,也是電解質。
【過渡】:電解質在水溶液或熔融的狀態(tài)下電離的過程如何表示呢?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P14的信息提示
【板書】5、電離方程式
書寫電離方程式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式子左邊書寫化學式,表示電解質還未電離時的狀態(tài);右邊書寫離子符號,表示電解質電離產生的離子。
(2)離子所帶的電荷數(shù)應等于元素或原子團的化合價數(shù)。
(3)在電解質溶液中,陽離子所帶的正電荷總數(shù)等于陰離子所帶的負電荷總數(shù)。
NaCl==Na++Cl-
H2SO4==2H++SO42-
NaOH==Na++OH-
【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二、電解質與非電解質
1.概念
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狀態(tài)下能導電的化合物
非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狀態(tài)下都不能導電的化合物
2.判斷方法:酸、堿、鹽和常見的金屬氧化物等
3.電離方程式:
NaCl==Na++Cl-
H2SO4==2H++SO42-
NaOH==Na++OH-
教學反思:
1.本節(jié)課比較成功的地方是先讓學生根據(jù)電解質的概念來分析判斷所給物質( C2H5OH SO3、H2SO4、 BaSO4、Na2O、Al2O3、Ba(OH)2、Fe)由于學生并沒有全面理解電解質概念的內涵,往只抓住一方面特征,所以形成了誰知沖突,討論很激烈。然后一邊討論一邊重新理解電解質的概念,很深刻,掌握地也很牢固。在學生感到無法判斷一種化合物是不是電解質的困惑時,再教給學生簡單判斷方法,效果非常好。
2.學生對電離方程式的書寫基礎較好,比原來預設所用時間少。給我們的啟示是:不是老師認為是難點就是難點,教學的重、難點應該有學生來確定,是生成性的,教師要有一定的教育機智,靈活地處理課堂教學,不能固守教材和教學預設,以不便應萬變。
3.學生只有強烈的認知沖突時,才會產生學習的需求,也才能專心聽講。只有通過學生的自主構建,通過努力掌握的知識才能牢固,教師要盡可能不要替代學生學習,拚命講個不休。
第六課時:復習練習課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復習膠體的丁達爾現(xiàn)象、吸附等重要性質。
2.復習鞏固電解質的概念和判斷方法
3.運用膠體和電解質的知識解決有關問題
【教學重點】
1.電解質在溶液中的離子數(shù)目的比較
2.關系式法的應用。
【教學難點】
關系式法的應用
【教學方法】:練習評講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知識整理】找學生復述物質分散系、電解質等學過的知識,其它學生補充,同時多媒體呈現(xiàn),注意檢查學生知識的結構化情況。
【鞏固練習】
1. 濁液區(qū)別與其它分散系的最本質特征是 ()
A.外觀混濁不清 B.濁液沒有丁達爾現(xiàn)象
C.不穩(wěn)定D. 分散系粒子直徑大于100nm
問題表征:最本質特征是微粒的大小,其余是性質。
B項錯濁液也是有丁達爾現(xiàn)象的
2.簡述區(qū)別氫氧化鐵膠體與氯化鐵溶液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表征:氫氧化鐵膠體屬于膠體,氯化鐵溶液屬于溶液,應用膠體與溶液的性質不同來加以區(qū)別。
解答:將束光分別通過兩種分散系,從垂直于光線的方向觀察,如果能夠發(fā)現(xiàn)一條“光亮的通路”,則證明該混合物為膠體。
3.在分別盛有100mL和200mL水的燒杯a和b中,各溶解1molNaCl。a、b兩燒杯溶液的導電能力
A 相同B a大C b大 D 無法比較
問題表征:已知:溶質的物質的量相同,溶劑的量不同 → 求解:比較溶液導電能力
思路分析:溶液的導電能力與溶液的離子濃度成正比,與離子所帶電荷成正比→ 電荷相同,比較離子濃度→溶質一樣、比較水。
解答:略
【知識講解】決定溶液導電性的因素(外因)
溶液的導電性與溶液的離子濃度成正比。
4.將下列物質溶于水,自由離子數(shù)目最多的是 (?。?br>
A 0.5molNaClB0.4molH2SO4C0.5molNa2OD0.8molCuSO4
問題表征:已知:各物質的量 → 求解:比較離子數(shù)目
思路分析:溶質溶于水后要發(fā)生電離生成離子→離子數(shù)=物質的量×每個溶質分子中含有的離子數(shù)。
注意:C選項中Na2O溶于生成的溶質是NaOH,而1mollNa2O溶于水生成2molNaOH。
5.______g硫酸鋁溶于水可得使溶液中所含鋁離子剛好為amol。
問題表征:已知Al3+的物質的量 求解目標:Al2(SO4)3的質量
思路分析:可根據(jù)Al3+與Al2(SO4)3的關系列比例式解決。
解答:Al2(SO4)3→2Al3+
342g2mol
mAl2(SO4)3amol
引導學生掌握找關系式的方法:誰與誰建立關系、根據(jù)什么找關系。然后增加以下兩個變式練習,讓學生體會關系式的建立方法。
(1)_____gCH4和amolNH3所含原子數(shù)相等。
問題表征:CH4和NH3建立關系 根據(jù)原子數(shù)相等
關系式: 4CH4 ~5NH3
(2)(1)_____gCH4和amolNH3所含氫原子數(shù)相等。
問題表征:CH4和NH3建立關系 根據(jù)氫原子數(shù)相等
關系式: 3CH4 ~4NH3
【歸納概括】:關系式法解題的步驟
1.建立關系 2. 列比例式
6.鈉、鎂、鋁與過量的鹽酸反應,在相同狀況下產生H2的體積相等,則鈉、鎂、鋁三種金屬的物質的量之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表征:已知:生成的H2的體積相等 求解目標:三種金屬的物質的量之比
思路分析:此題容易一般用方程式來解,但比較繁,可以采用關系式法求解。
鈉、鎂、鋁建立關系,關系依據(jù)是“反應生成H2的體積相等”。產生H2的體積相等,即是金屬化合價變化總數(shù)相等。
6Na~3Mg~2Al~6H~3H2
可總結為:等“價”交換原則。
【課堂小結】找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的補充知識和解題方法。其它學生補充,同時多媒體呈現(xiàn)(見板書設計),進行比較。
【布置作業(yè)】名師大課堂 P11
【板書設計】:
膠體性質和電解質概念的應用
一、補充知識
1.影響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的因素:
內因:電解質的強弱 外因:離子濃度的大?。ú皇请x子數(shù)目)
二、解題方法
關系式法解題:
1.建立關系對象、依據(jù)
2.列比例式解題
【教學反思】
1.如何有效地養(yǎng)成學生問題表征和思路分析的良好的解題習慣是我們應該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問題表征和思路設計僅靠課堂教學是難以完成的,因為學生解題多是在課外完成,教師無法進行監(jiān)控,上課講的方法學生根本不習慣用。
2.關系式法解題對于解決復雜問題很有效,能夠省略很多中間步驟,轉換思維形式,學生掌握情況也比較好,現(xiàn)在的任務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應用關系式法解題的習慣。
3.練習6的關系式原來試圖從得失電子的角度來解釋鈉、鎂、鋁之間的關系式,但學生難以接受,因為學生缺少反應中得失電子這一基礎知識,認知結構上有斷裂,后來嘗試從化合價的角度去建立關系,用“等價交換”來解釋,學生就非常容易接受,這件事實給我們一個啟示,那就是新知識的學習一定要有原有知識結構中的知識點作“固著點”,即心理學上所說的“上位概念”。只要做到這一點,深奧的知識就可以被學生接受。
高一化學硅教案23
第四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討論硅、氯、硫和氮等典型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安排在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之后,是常見無機物及其性質等知識的繼續(xù)。這些內容既是學生今后繼續(xù)學習化學的基礎,也是在生活中經(jīng)常要接觸、需要了解和應用的化學常識。
本章具有鞏固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基本知識的作用。在第三章的基礎上,進一步介紹元素化合物知識和研究方法,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質的遞變規(guī)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積累感性材料,是學生認識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識的重要基礎。
本章在選材上著眼于這幾種元素的單質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在知識安排上盡量使知識和用途相結合,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物質的重要性能與可能的負面作用相結合,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常見無機物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以及與人類和環(huán)境的關系。例如,二氧化硅與硅酸鹽產品的應用及其發(fā)展,氯氣的性質與應用及其可能存在的問題,硫酸、硝酸和氨的性質及廣泛用途,酸雨的形成等。這些內容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另外,科學史話──“氯氣的發(fā)現(xiàn)和確認”滲透了嚴謹、求實的科學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科學視野──“新型陶瓷”“信使分子──NO”“火箭為什么能飛上天”等讓學生體會知識的價值。這樣,更全面地體現(xiàn)化學課程的科學教育功能。
第一節(jié)無機非金屬材料的主角—硅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硅及其化合物的知識。
2、了解硅及其化合物在國民經(jīng)濟中的重要作用。
3、調查研究:完成并小組交流“硅及其化合物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小論文。
4、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運用元素周期律知識學習同族元素性質及其遞變規(guī)律的方法,并運用這些知識學習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
重點難點
硅和二氧化硅的性質。硅酸鹽的用途。
教學過程
*將Si單質的內容移到開頭教學。
采用對比的方法,聯(lián)系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鈉、碳酸氫鈉、甲烷等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來引人硅、二氧化硅等新知識。
碳和硅是同一主族相鄰的兩種元素,它們的性質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
在教學時要突出硅的親氧性強于,從而引導學生理解硅的兩種存在形式──二氧化硅和硅酸鹽。
[科學視野]:SiO2的晶體結構分析。
啟發(fā)學生根據(jù)SiO2和CO2都是酸性氧化物這一特點,把它們的性質一一列出。
引導學生從硅的親氧性大,得出常溫下SiO2的化學性質穩(wěn)定;在加熱的條件下,SiO2才能與堿性氧化物起反應,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等等。
[思考交流]:①實驗室中盛放堿液的試劑瓶為什么不用玻璃塞?
②實驗室盛放氫氟酸的儀器為什么不用玻璃瓶?
[演示實驗]:【實驗4-1】在飽和Na2SiO3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呈紅色。逐滴加入稀鹽酸,待溶液紅色變淺并接近消失時,有透明的硅酸凝膠產生。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補充實驗]:將CO2通入Na2SiO3溶液中,引導學生觀察白色膠狀沉淀的生成,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從而加深對H2SiO3的酸性弱于碳酸的認識。
[例題討論]:
教材P69習題4。
[教學小結]:(學生填表)
⑴表1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結構性質比較
物質二氧化硅二氧化碳
熔點、沸點、硬度、狀態(tài)很高、大、固態(tài)低、小、氣態(tài)
化
學
性
質與水不反應CO2+H2O=H2CO3
與氫氟酸SiO2+4HF=SiF4↑+2H2O不反應
與堿溶液SiO2+2NaOH=Na2SiO3+H2OCO2+2NaOH=Na2CO+H2O
與堿性氧化物SiO2+CaO=CaSiO3CO2+CaO=CaCO3
二氧化硅與二氧化碳性質的異同點:
相同點: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與堿或堿性氧化物反應。
不同點:①CO2與水反應生成H2CO3;SiO2不與水反應;②SiO2溶于氫氟酸,CO2不與氫氟酸反應;③SiO2須在高溫下與堿性氧化物反應,而CO2可在常溫加壓下進行。
⑵表2硅酸、碳酸的對比
物質硅酸碳酸
化學式H2SiCO3H2CO3
酸酐SiO2CO2
制法
Na2SiO3+2HCl=2NaCl
+H2SiO3↓CO2+H2O=H2CO3
顏色與狀態(tài)白色、粉末狀無爭液態(tài),只存在于水溶液中
水溶性不溶于水只存在于水溶液中
酸性比較
⑶(學生課后整理)
①硅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存在、用途;
②二氧化硅的存在、用途、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③硅酸的性質和用途等。
[課外作業(yè)]:教材P69習題1、3。
準備P69習題5。
補充習題:
1、對于碳族元素,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Ge和Si的單質都是半導體材料
B、CH4,SiH4,GeH4的穩(wěn)定性依次減弱
C、H2CO3,H2SiO3,H2GeO3的酸性依次增強
D、只能形成共價化合物,不能形成離子化合物
2、CO2通入下列各溶液中,不可能產生沉淀的是()
A、水玻璃B、石灰水C、飽和Na2CO3D、CaCl2
3、下列離子方程式中,書寫正確的是()
A、硅酸和氫氧化鉀溶液反應:H2SiO3+2OH-=SiO32-+2H2O
B、硅和濃氫氧化鈉溶液反應:Si+2OH-+H2O=SiO32-+2H2↑
C、碳酸氫鈣溶液跟稀鹽酸反應:Ca(HCO3)2+2H+=Ca2++2H2O+CO2↑
D、飽和碳酸鈉溶液中通入過量的CO2:CO32-+H2O+CO2=2HCO3-
4、物質A是一種高熔點化合物,不溶于強酸中,但能與純堿在熔融時反應生成化合物B,同時放出氣體C;把氣體C通入B的溶液中,得化合物D;D在干燥的空氣中轉變?yōu)榛衔顴,將E加熱又重新得到化合物A。
⑴A、B、C、D、E的化學式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_E_________
⑵寫出各步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AB2、D3、AB
4、A:SiO2B:Na2SiO3C:CO2D:H2SiO3
高一化學教案硝酸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作為高中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容,幫助高中教師緩解教學的壓力,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高一化學教案硝酸》,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硝酸
物理性質:
1.純硝酸是無色油狀液體,開蓋時有煙霧,揮發(fā)性酸.
2.M.p.-42℃,b.p.83℃.密度:1.5g/cm3,與水任意比互溶.
3.常見硝酸a%=63%-69.2%c=14-16mol/L.呈棕色(分析原因)發(fā)煙硝酸.
化學性質:
1.強腐蝕性:能嚴重損傷金屬、橡膠和肌膚,因此不得用膠塞試劑瓶盛放硝酸.
2.不穩(wěn)定性:光或熱
4HNO3=====4NO2+O2+2H2O
所以,硝酸要避光保存.
3.強酸性:在水溶液里完全電離,具有酸的通性.
4.強氧化性:濃度越大,氧化性越強.
與金屬反應:
[實驗]在兩支試管里分別盛有銅片,向兩支試管理再分別加入濃硝酸和稀硝酸.
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Ag+2HNO3(濃)==AgNO3+NO2↑+H2O
3Ag+4HNO3(稀)==3AgNO3+NO↑+2H2O
硝酸能與除金、鉑、鈦等外的大多數(shù)金屬反應.
通常濃硝酸與金屬反應時生成NO2,稀硝酸(6mol/L)則生成NO.
鈍化反應:常溫下濃硝酸可使鐵、鋁、鉻(都可呈+3價金屬化合物)表面形成具有保護性的氧化膜而鈍化.而稀硝酸則與它們反應.
Fe+4HNO3(稀)==Fe(NO3)3+NO+2H2O
王水:1體積濃硝酸與3體積濃鹽酸的混合溶液.可溶解金、鉑.
Au+HNO3+4HCl==HauCl4+NO+2H2O
M+HNO3(12∽14mol/L)↗NO2為主.
M+HNO3(6∽8mol/L)↗NO為主
M+HNO3(約2mol/L)↗N2O為主,M較活潑.
M+HNO3(2mol/L)↗NH4+為主(M活潑)
M+HNO3還可能有H2產生(M活潑)
與非金屬反應:濃硝酸;需要加熱.
C+4HNO3(濃)==CO2↑+4NO2↑+2H2O(實驗演示)
H2S+8HNO3(濃)==H2SO4+8NO2↑+4H2O
3H2S+2HNO3(稀)==3S+2NO+4H2O(冷)
SO2+2HNO3(濃)==H2SO4+2NO2
3SO2+2HNO3(稀)+2H2O==3H2SO4+2NO
H2S、SO2以及S2-、SO32-都不能與硝酸共存.
與有機物反應:生成硝基化合物和硝酸酯.
1.硝酸的制法:SPACEPREFIX=O/
[設問]生成硝酸的措施有哪些?對比優(yōu)缺點.(三種)
1.實驗室制法:微熱
NaNO3(s)+H2SO4(濃)==NaHSO4+HNO3
[討論]1.反應溫度
2.反應裝置:
3.收集裝置:
2.氨氧化法制硝酸:
4NH3+5O2====4NO+6H2O(氧化爐中)
2NO+O2==2NO2(冷卻器中)
3NO2+H2O=2HNO3+NO(吸收塔)
4NO2+O2+2H2O==4HNO3(吸收塔)
過程:(1)先將液氨蒸發(fā),再將氨氣與過量空氣混合后通入裝有鉑、銠合金網(wǎng)的氧化爐中,在800℃左右氨很快被氧化為NO.該反應放熱可使鉑銠合金網(wǎng)(催化劑)保持赤熱狀態(tài).
2.(2)由氧化爐里導出的NO和空氣混合氣在冷凝器中冷卻,NO與O2反應生成NO2.
(3)再將NO2與空氣的混合氣通入吸收塔.由塔頂噴淋水,水流在塔內填充物迂回流下.塔底導入的NO2和空氣的混合氣,它們在填充物上迂回向上.這樣氣流與液流相逆而行使接觸面增大,便于氣體吸收.
從塔底流出的硝酸含量僅達50%,不能直接用于軍工、染料等工業(yè),必須將其制成98%以上的濃硝酸.濃縮的方法主要是將稀硝酸與濃硫酸或硝酸鎂混合后,在較低溫度下蒸餾而得到濃硝酸,濃硫酸或硝酸鎂在處理后再用.
尾氣處理:燒堿吸收氮的氧化物,使其轉化為有用的亞硝酸鹽(有毒)即”工業(yè)鹽”.
NO+NO2+2NaOH==2NaNO2+H2O
1.硝酸鹽:
特點:外觀美麗(由金屬離子決定);KNO3無色、Cu(NO3)2.6H2O寶石藍色.
水溶性好
有明顯的氧化性,穩(wěn)定性不好.分解有氧氣.
[實驗]1.KNO3的熱分解:
2.硝酸銅的熱分解并檢驗氣體.
2KNO3==2KNO2+O2
2Cu(NO3)2==2CuO+4NO2+O2
2AgNO3==2Ag+2NO2+O2
檢驗方法:硝酸鹽溶液經(jīng)濃縮后,加入濃硫酸和銅屑并加熱,可逸出紅棕色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