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11-20高二歷史教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節(jié)引言簡單介紹了以太子恂為首的鮮卑貴族守舊勢力反對孝文帝改革,于496年接踵發(fā)動了兩次叛亂,都被孝文帝嚴厲鎮(zhèn)壓的史實。旨在通過史事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起學生對孝文帝改革內容的探究,并激發(fā)起學生對孝文帝大義滅親,堅決改革精神的欽佩情感。建議教師充分利用這一情景契機,提出問題,導入新課,實施情景教學。
本課教材從三個方面,兩個時期介紹了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條理清晰。前期改革在馮太后主持下進行,重點是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經濟制度,主要包括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和新的租調制;后期改革是在孝文帝親自主持下進行,主要有兩個方面,即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片和文史資料,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情景,增加教學的生動性并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鑒于本課教材在整個課題中承上啟下的地位,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引導學生具體分析孝文帝改革每一項措施實施的原因和作用,以幫助學生從整體上理解這場改革的背景和影響,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
點擊下載://files.eduu.com/down.php?id=271849
延伸閱讀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課堂環(huán)境中來,幫助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我們要如何寫好一份值得稱贊的教案呢?為此,小編從網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第三單元
第2課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教案
一、教材分析
歸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和租調制;遷都洛陽以及社會生活習俗方面的改革;
(2)通過“卓有成效”的政治體制改革的學習,使學生理解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之間的內在聯系及改革的作用;
(3)通過“雷厲風行移風易俗”的學習,使學生理解少數民族統(tǒng)治者的改革對民族融合的推動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實質。
(4)聯系所學知識探究制度創(chuàng)新對改革和社會進步的保障作用,結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認同對鞏固和深化改革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小組討論:聯系所學知識探究制度創(chuàng)新對改革和社會進步的保障作用,結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認同對鞏固和深化改革的影響;
(2)小論文寫作:少數民族統(tǒng)治者的改革對民族融合的推動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實質;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孝文帝順應時代潮流,積極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堅決的態(tài)度也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2)認識銳意改革,不斷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會進步的靈魂;
(3)培養(yǎng)學生不甘落后、勇于進取、學習先進、迎頭趕上的精神以及要勇于面對困難、正視問題、找出辦法、想出對策的意識。
重點:孝文帝改革中創(chuàng)建新制和移風易俗。
難點:理解遷都洛陽在整個改革中的地位。
本課教材從三個方面,兩個時期介紹了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條理清晰。前期改革在馮太后主持下進行,重點是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經濟制度,主要包括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和新的租調制;后期改革是在孝文帝親自主持下進行,主要有兩個方面,即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片和文史資料,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情景,增加教學的生動性并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鑒于本課教材在整個課題中承上啟下的地位,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引導學生具體分析孝文帝改革每一項措施實施的原因和作用,以幫助學生從整體上理解這場改革的背景和影響,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
二、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導入新課:
496年,孝文帝巡幸嵩山。留守洛陽的太子恂對改革一直心懷不滿,陰謀策動叛亂。事情敗露后,孝文帝將太子恂廢為庶人,囚禁于洛陽。次年,又以不思悔改為由,將他處死。同年,鮮卑族貴族中的一些元老勾結文武高官發(fā)動兵變,也遭到孝文帝的堅決鎮(zhèn)壓。
這些叛亂事件的接踵發(fā)生,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孝文帝的改革,遭到守舊勢力的激烈抵制。那么,孝文帝究竟推行哪些改革措施,使得守舊勢力如此不滿,企圖作垂死掙扎呢?
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入本課新課的學習。
★講授新課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前期——制度創(chuàng)新(馮太后主持):
1、重點:建立新制度,取代舊制度
2、措施:
(1)制定俸祿制,整頓吏治:
原因:官吏無俸祿,吏治黑暗,貪污成風。
北魏官吏舊無俸祿,中央官吏按等級得到戰(zhàn)爭中獲得的財物和勞動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數量的租稅和絹帛等實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結果吏治黑暗,貪污成風,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后果,直接威脅到北魏政權的穩(wěn)定。
內容:俸祿由國家統(tǒng)一籌集,不許官吏自籌。懲治貪污。
孝文帝以前,北魏沒有俸祿,故官吏貪污、經商盛行,引起社會矛盾尖銳。公元484年,孝文帝下詔實行俸祿制。規(guī)定每戶增調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供百官之祿。即由國家征收統(tǒng)一的租調,籌集祿銀,按級別高低發(fā)給官吏,不許官吏自籌。同時將班行俸祿與嚴懲貪贓緊密地聯系起來,規(guī)定了在“祿行之后,贓滿一匹者死”的嚴厲懲治措施。以后官吏貪污超過一匹絹就要處死。頒俸祿這一年,因貪贓而處死的地方官達四十多人。其中一個叫李洪之,由于是獻文帝的舅舅,孝文帝親自審訊賜死。
作用:使吏治有了好轉。
孝文帝實行的俸祿制,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整頓吏治、懲辦貪污,使北魏吏治狀況開始明顯好轉,為北魏政權進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個比較有利的政治局面,成為推動北魏王朝走向興盛的重要因素。史書曾稱頌孝文帝時代“肅明綱紀,賞罰必行,肇革舊軌,時多奉法”(《魏書良吏傳序》)。
(2)推行均田制:
原因:中原戰(zhàn)亂,百姓流亡,政府控制著大量的無主荒地。
北方自西晉后期八王之亂、永嘉之亂以來兵戈不息,百姓流亡,以致“千里無煙”,土地大量拋荒,政府控制著大量的無主荒地,這就使得均田制的推行成為可能。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增加國家賦稅收入,485年,馮太后、孝文帝采納大臣李安世的建議,頒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內容:按一定的標準將國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給農民耕種,土地不得買賣。不種則由政府收回。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頒布均田制并開始執(zhí)行。主要規(guī)定:①男子15歲以上,授種票谷的露田40畝,婦人20畝。奴婢同樣授田。耕牛1頭授田叨畝,限4頭牛。授田視輪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授田不準買賣,年老或身死還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隨奴婢和牛的有無而還授。②男子授桑田20畝。桑田世業(yè),不必還給國家,可傳給子孫,可賣其多余的,也可買其不足20畝的部分。產麻地男子授麻田10畝,婦人50畝,年老及身死后還田。受田以后,百姓不得隨意遷徙。貴族和官僚可以通過奴婢和耕牛另外獲得土地。地方官吏按官職高低授給數額不等的職分田,刺史15頃,太守10頃,治中、別駕各8頃,縣令、郡丞各6頃,不準買賣,離職時交于繼任者。
北齊、北周、隋、唐都沿用均田制,具體辦法有所變更。北齊男子18歲開始授田。唐代女子不授田,男子授永業(yè)田20畝,口分田80畝,狹鄉(xiāng)減半。永業(yè)田、口分田均不得買賣,但遷徙和身死無力營葬者可賣永業(yè)田,從狹鄉(xiāng)遷往寬鄉(xiāng)者可出賣口分田。
實質:是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是北魏政權的經濟基礎,是其他新制推行的出發(fā)點。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無地農民獲得了無主的荒地,提高了生產積極性,推動了北方地區(qū)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
(3)設立三長(zhǎng)制:
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內容:即鄰長、里長、黨長
北魏后期的基層政權組織。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權時,各地宗族塢堡林立。北魏政府利用各地“宗主”“督護”地方﹐實行宗主督護之制。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時,為加強中央政府對人民的實際控制,采納給事中李沖建議,于太和十年(486)建立三長制,以取代宗主督護制。三長制規(guī)定:五家為鄰,設一鄰長;五鄰為里,設一里長;五里為黨,設一黨長。
實行三長制﹐三長直屬州郡﹐原蔭附于豪強的蔭戶也將成為國家的編戶﹐因而必將與豪強地主爭奪戶口和勞動力。李沖提出實行三長制的建議后﹐在朝廷中引起激烈爭論。堅持宗主利益的中書令鄭羲和秘書令高佑是反對派代表。他們對主持辯論的馮太后說﹐三長制看來很好﹐實際行不通。朝臣中支持鄭羲﹑高佑意見的大有人在。李沖和太尉元丕據理力爭﹐指出實行此制對公私都有利。最后﹐馮太后從加強中央集權出發(fā)﹐認為實行三長制既可使征收租調有根據和準則。又可清查出大量的隱匿戶口﹐三長制終于在馮太后的支持下實施。
性質:北魏基層行政組織。
職責:檢查戶口,征收賦稅,征發(fā)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
作用:三長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體制,保證了國家對人民有效地控制;二是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4)推行新租調制:
目的:適應均田制,保證國家賦稅的征收;
內容:一對夫婦每年向政府繳納一定數量的租調。
北魏前期租調很重,每戶調帛二匹、絮二斤、絲一斤、粟二十石;每人又征稅帛一匹二丈,以供調外之費,農民負擔相當沉重。實行“班祿”制后,又增加帛三匹,粟二百九斗,作為官吏的俸祿開支。而且在實行過程中,士族豪強多向普通民戶轉嫁負擔,農民往往被逼得“棄賣田宅,漂居異鄉(xiāng)”。這樣的賦役制度只能使國家編戶齊民大量減少,政府的稅源隨之萎縮。為了吸引廣大隱附和流散的人口重新成為國家編戶,同時也為了適應均田制實施后的新情況,北魏政府制定和推行了“新租調制”。規(guī)定: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一夫一婦每年納粟2石、調帛或布1匹。丁男還要負擔一定的徭役。與此前的租調額相較明顯下降,大致只有均田制之前租調額的1/2左右,屬于輕徭薄賦的政策。
作用:使農民負擔大為減輕,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影響:
這些改革措施以發(fā)展生產,緩和矛盾,鞏固政權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經濟制度。這些制度彼此影響,互相作用,有力促進了北魏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鞏固了北魏的政權,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層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二)后期——遷都和移風易俗(孝文帝親政后主持):
1、重點:移風易俗
2、措施:
(1)遷都洛陽:
☆原因:
①政治上:統(tǒng)治中原的需要;
孝文帝是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他不愿僅僅做“夷狄”君王,還要做中國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國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國都放在中國正統(tǒng)的國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順。孝文帝曾說:“國家興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保ā段簳纬峭鮽鳌罚┻@表明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對廣大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他關于“帝宅”、“王里”的說法,說明他要通過遷都洛陽以獲得漢族地主認可的正統(tǒng)地位。另外,孝文帝在遷都洛陽以后,連年對南齊用兵,直到卒于南征的軍事行動中,可見孝文帝還希望通過遷都洛陽達到統(tǒng)一全國的目的。
②經濟上:解決糧食供給問題;
平城偏北地寒,糧食產量非常有限。當時有人作《悲平城》詩:“悲平城,驅馬入方中,陰山?;扪?,荒松無罷風。”后來,作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隊伍逐漸龐大,糧食供給問題凸顯出來。當時平城沒有水陸漕運,交通極不發(fā)達,從關內運糧到平城,不僅費時費力消耗多,成本也極其昂貴。而洛陽處于北方的中心地帶,平原地區(qū),交通便利,遷都洛陽就解決了最根本的糧食問題。
③軍事上:北邊強敵柔然的騷擾;
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后,活動于我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qū)的古代民族,主要是柔然和敕勒。當時,正是我國歷史上處于十六國、南北朝紛爭對峙時期。柔然,亦稱蠕蠕、茹茹、蝚蠕等。而“蠕蠕”之名則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認為柔然智力低下,敗多勝少,所以嘲諷他們是不會思考的蟲子,所以下令,全國軍民對柔然侮辱性的改稱“蠕蠕”。北魏后期,柔然又以“茹茹”作為自稱或姓氏。北魏與柔然前期有過多次交鋒,輯錄于下:
道武帝時代柔然入寇2北魏還擊3柔然朝貢0柔然詐降1
明元帝時代蠕蠕入寇3北魏還擊4蠕蠕朝貢0柔然詐降1
太武帝時代蠕蠕入寇4北魏還擊13蠕蠕朝貢6蠕蠕詐降4
文成帝時代蠕蠕入寇0北魏還擊3蠕蠕朝貢0蠕蠕詐降1
④地理上: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地處偏北,地形多山,氣候干旱,氣溫偏低,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自然條件制約著北魏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而洛陽地處黃河中下游西岸,臥居中原,山川縱橫,素有“九州暖地”之稱,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場所。曾是東周、東漢、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遷都洛陽真乃明智之舉,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⑤傾慕漢族文化。
孝文帝拓跋宏受過良好的漢文化教育,對漢民族的文化極其崇拜。他從小由其祖母馮太后撫養(yǎng),馮太后是漢族人,知書達理,聰明果斷,曾執(zhí)掌北魏大權二十多年,她參照漢族的文化制度,頒布了許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長為漢文化忠實的推行者。
孝文帝說過:“此間(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魏書任城王傳》),這段話清晰表明:為了向先進的漢文化學習,改變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須遷都到漢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去,而洛陽是中國文化比較集中的地方。遷都以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可見孝文帝遷都與其傾慕漢族文化有關。
☆策略:遷都動議與南下伐齊
魏孝文帝是一個政治上有作為的人,他決心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遷到洛陽。但又怕大臣們反對遷都的主張,先提出要大規(guī)模進攻南齊。有一次上朝,他把這個打算提了出來,大臣紛紛反對,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孝文帝發(fā)火說:“國家是我的國家,你想阻撓我用兵嗎?”拓跋澄反駁說:“國家雖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國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險,哪能不講?!?br>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宮里,再單獨召見拓跋澄,跟他說:“老實告訴你,剛才我向你發(fā)火,是為了嚇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覺得平城是個用武的地方,不適宜改革政治?,F在我要移風易俗,非得遷都不行。這回我出兵伐齊,實際上是想借這個機會,帶領文武官員遷都中原,你看怎么樣?”拓跋澄恍然大悟,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張。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20萬南下,從平城出發(fā),到了洛陽。正好碰到秋雨連綿,足足下了一個月,到處道路泥濘,行軍發(fā)生困難。但是孝文帝仍舊戴盔披甲騎馬出城,下令繼續(xù)進軍。大臣們本來不想出兵伐齊,趁著這場大雨,又出來阻攔。孝文帝嚴肅地說:“這次我們興師動眾,如果半途而廢,豈不是給后代人笑話。如果不能南進,就把國都遷到這里。諸位認為怎么樣?”
大家聽了,面面相覷,沒有說話。孝文帝說:“不能猶豫不決了。同意遷都的往左邊站,不同意的站在右邊?!?br>
一個貴族說:“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遷都洛陽,我們也愿意?!痹S多文武官員雖然不贊成遷都,但是聽說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擁護遷都了。
孝文帝把洛陽一頭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貴族,宣傳遷都的好處。后來,他又親自到平城,召集貴族老臣,討論遷都的事。平城的貴族中反對的還不少。他們搬出一條條理由,都被孝文帝駁倒了。最后,那些人實在講不出道理來,只好說:“遷都是大事,到底是兇是吉,還是卜個卦吧?!?br>
孝文帝說:“卜卦是為了解決疑難不決的事。遷都的事,已經沒有疑問,還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應該以四海為家,今天走南,明天闖北,哪有固定不變的道理。再說我們上代也遷過幾次都,為什么我就不能遷呢?”貴族大臣被駁得啞口無言,遷都洛陽的事,就這樣決定下來了。
孝文帝利用保守勢力害怕南伐之苦,終于喜劇性地完成了自己的遷都計劃。所以教材上用“設巧計遷都洛陽”為子目的標題,展現了一代帝王的雄才,也體現了一代明君的大略。
☆遷都:495年,北魏正式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
(2)移風易俗:(后期改革的重點)
☆重點:改變鮮卑族原有的風俗習慣,進一步學習和采納漢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進鮮卑族積極接受漢族文化。
☆措施:
①易服裝:鮮卑人的習俗是編發(fā)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夾領小袖,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習俗。495年十二月二日,下詔禁止士民穿胡服,規(guī)定鮮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數族人一律改穿漢人服裝。孝文帝自己帶頭穿戴漢族服裝,并在會見群臣時,“班賜冠服”。
②講漢話:孝文帝宣布以漢語為“正音”。稱鮮卑語為“北語”要求朝臣“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六月,正式發(fā)布詔令:“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毕铝罟賳T上朝時要講漢話,但30歲以上的官員一時難改,可仍講鮮卑話,暫不處罰;30歲以下官員必須嚴格執(zhí)行法令,否則要降職。
③改漢姓,定門第等級:太和二十年(496)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鮮卑復姓為單音漢姓。他在詔令中說:“自代郡遷到洛陽的諸功臣舊族,姓或重復,都要更改。”于是,當時,他帶頭將拓跋氏改為元氏,因為北人稱土為拓、稱后為跋,魏主認為他們祖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就姓了拓跋。而土是黃色的,它是萬物之元,所以改姓為元。其余鮮卑姓氏也改為漢姓。如拓跋氏改姓元氏,獨孤氏改姓劉氏,步六孤氏改姓陸氏,丘穆陵氏改姓穆氏等。改姓以后,鮮卑族姓氏與漢姓完全相同。他還參照漢族門閥制度的做法,來確定鮮卑族的門第高低,并按照門第高低來選拔人才,任命官吏。在漢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職高低分為甲乙丙丁四等級;在鮮卑貴族中除皇室元氏門第最高外,以穆、陸、賀、劉、樓、于、嵇、尉八姓為首,其門第與漢族大族四姓(崔、盧、李、鄭)相對應;其他則是一般世族。
④通婚姻:為使鮮、漢兩族進一步融合,孝文帝還大力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他帶頭納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瓊、陜西李沖等漢族大士族的女兒以充后宮,并親自為六個弟弟聘室,六個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鮮卑貴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漢族大士族。通過這種聯姻把兩族統(tǒng)治者的利益和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以鞏固統(tǒng)治。
⑤改籍貫:孝文帝發(fā)布詔令,規(guī)定遷到洛陽的鮮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還葬平城。于是,從代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開始經營起小塊土地,筑起數間房屋,逐漸成為中原地區(qū)的個體農民。自從魏孝文帝建都洛陽起,先后有四位北魏皇帝葬在洛陽北郊邙山一帶,即有魏孝文帝的長陵,魏宣武帝的景陵,魏孝明帝的定陵,魏孝莊帝的靜陵。
☆作用:促進了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爭取到漢族地主對北魏政權的支持,有力地推動了政權向漢族統(tǒng)治模式轉化。
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
(1)背景:
商鞅變法:是戰(zhàn)國時,由于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顯著提高,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孝文帝改革:由于中原地區(qū)長期戰(zhàn)亂,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時內遷的少數民族也逐漸學會漢族的農耕生活。
(2)內容:
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允許土地買賣;
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規(guī)定按一定的標準,將國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土地不得買賣。
(3)實質:
商鞅變法:實質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文帝改革:實質是推行土地國有制。
★教學小結:
本課主要講述了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包含三個主要內容:即制度的創(chuàng)新、遷都和移風易俗。
俸祿制使北魏吏治好轉,為各項制度建立實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與之相適應的租調賦稅制度一起構成了北魏政權的經濟基礎,從經濟上保證了俸祿制的繼續(xù)推行,同時也為三長制的實行提供了客觀要求,而三長制的實行又保證了均田制和租調制的推行??傊?,這些制度彼此影響,互相作用,有力促進了北魏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鞏固了北魏的政權,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層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孝文帝假“南征”之名,行遷都之實的策略性,利用遷都避開了保守勢力雄厚的舊都平城,減輕了改革的阻力,同時,加強了與漢族地主階級的聯系,為鞏固改革成果和進一步推行深層次改革奠定了基礎。他還崇尚中國文化,實行漢化,禁胡服﹑胡語,改變度量衡,推廣教育,改變姓氏并禁止歸葬,提高了鮮卑人的文化水準。是西北地區(qū)各民族陸續(xù)進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總匯,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這一切體現了一代帝王的遠大抱負和雄才大略,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少數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
三、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想一想魏孝文帝為遷都洛陽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認為,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
參考答案提示:北魏雖然實現了統(tǒng)一(局部),但民族之間存在著嚴重隔閡,文化沖突劇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風強悍,崇尚武力,難以文治;洛陽等地曾是多個漢族王朝建都之地,遷都洛陽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統(tǒng)地位。
★本課測評: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兩個階段,兩個階段的各自改革重點是什么?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參考答案提示:第一階段改革的重點是創(chuàng)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租調制。第二階段改革重點是漢化政策,主要措施是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
2、從嚴格意義上講,遷都洛陽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本身內容,然而,人們大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為什么?
參考答案提示:洛陽是歷代帝王建都立業(yè)之所,也是漢文化積淀深厚之地,遷都洛陽首先有利于鞏固前期改革的成果,其次有利于進一步推行深層次的改革。遷都洛陽是整個改革的關鍵和后期改革的前提,此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學習延伸:
(略)
高二歷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高二歷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經濟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通過改革鮮卑族逐漸實現了由游牧生產方式向農耕生產方式的過渡,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為隋朝完成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世紀,北魏統(tǒng)一黃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緩解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發(fā)展生產,鞏固統(tǒng)治。
3、改革的兩個階段:馮太后主持下的改革與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義:促進民族融合,推動了北魏社會經濟發(fā)展和政治進步。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統(tǒng)一黃河流域。
1、閱讀課本P32,說說北魏政權是我國北方哪一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什么時候崛起?
2、哪一年北魏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根據課本P32最后一段,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三方面,概括黃河流域統(tǒng)一的意義。
3、根據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經濟、政治上帶來的影響。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閱讀P33“社會改革迫在眉睫”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會矛盾?
2、閱讀P34“馮太后與孝文帝”一目,簡要分析馮太后對孝文帝改革的影響。
孝文帝改革是在馮太后的影響和直接推動下進行的。(1)馮太后臨朝聽政,積極推動學習漢族先進文化;(2)對孝文帝進行系統(tǒng)嚴格的漢文化教育;(3)馮太后死后,孝文帝繼續(xù)推動其改革政策。
結合活動1、2的問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統(tǒng)一黃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社會動蕩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馮太后掌握實權,積極推行漢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漢文化。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前期:馮太后主持,創(chuàng)建新制;2、后期:孝文帝主持,遷都洛陽、移風易俗。
閱讀P36“卓有成效的新制”,了解馮太后的改革。
1、馮太后的改革的重點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
2、馮太后改革的意義:促進了經濟恢復發(fā)展,鞏固了政權,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礎。
490年馮太后病逝,孝文帝繼續(xù)改革。閱讀P37—39,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
第2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優(yōu)化訓練
基礎鞏固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制定官吏俸祿制的歷史作用不包括
A.減輕了人民的賦稅負擔B.增強了中央對地方官吏的控制
C.有利于吏治的進一步好轉D.為豪強地主割據一方提供了物質基礎
2.三長制的歷史作用在于
①有利于推行均田制②使基層行政機構得以完善③有利于國家對人民的有效控制
④助長了豪強地主勢力的惡性膨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北魏遷都洛陽后,孝文帝改革的重點發(fā)生了變化,重點轉向了
A.制度革新B.移風易俗C.建設洛陽D.學習漢族文化
4.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風易俗的內容包括
①易服裝②講漢話③改漢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貫
A.②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5.下列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是
①實行俸祿制②推行均田制③建立三長制④遷都洛陽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①②③D.④②①③
6.直接推動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的改革措施是
①俸祿制②均田制③三長制④租調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強化提高
7.史書曾稱頌孝文帝時代“肅明綱紀,賞罰必行,肇革舊軌,時多奉法”(《魏書良吏傳序》)。這種狀況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整頓吏治,實行俸祿制B.移風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調制D.遷都洛陽
8.北魏孝文帝主動推行漢化政策的實質是
A.提高少數民族素質B.緩和與漢族地主的沖突
C.適應農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擾
9.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之所以能夠實施是因為
①它適應了當時中原地區(qū)的生產力②得到鮮卑貴族的廣泛支持
③孝文帝個人改革的態(tài)度堅決④廣大北方人民支持改革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0.均田制實施的前提是
A.北方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B.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
C.封建政府手中有大量的無主荒地D.屯田制無法順利實行
課外延伸
1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詔)“富強者并兼山澤……而欲天下太平,百姓豐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與牧守(地方行政長官)均給天下之田,還、受以生死為斷,課農桑,興富民之本?!?br> ——《魏書高祖記》
材料二諸男夫十五(歲)以上,受露田40畝,婦人20畝……(對實行兩年輪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樂遷者聽逐空荒?!T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長官)各隨地給公田,刺史十五頃,太守十頃,治中別駕各八頃,縣令、郡丞六頃。更代(離職與上任)相付。賣者坐(處罰)如律。
——《魏書食貨志》
請回答:
(1)根據上述材料,說明北魏均田制的實質。
(2)它能抑制“富強者兼山澤”嗎?為什么?
(3)概括說明北魏孝文帝鼓勵農耕的措施。
(4)簡要評議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響。
12.風俗習慣的演進和變化,往往反映了社會的演變和發(fā)化。在古今社會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會風俗的變革。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是怎樣進行風俗習慣改革的?你如何評價這一改革?
(2)你認為移風易俗與改革的關系如何?
(3)聯系社會現實,你認為當前有哪些陋習需要改變?
高考猜想
13.(北魏孝文帝)“初謀南遷,恐眾心戀舊,乃示為大舉,因以協(xié)定群情。外謀南伐,其實遷也。舊人懷土,多所不愿,內憚南征,無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陽?!边@段材料說明的問題,不包括
A.孝文帝對遷都的困難估計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勢力很強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遷都之實D.南伐與遷都都有阻力
14.移風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側重點,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進鮮卑族積極接受漢族文化
B.其內容涉及服裝、語言、婚姻等眾多方面
C.其結果有利于鮮卑貴族鞏固對中原的統(tǒng)治
D.其影響是鮮卑族因喪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參考答案
基礎鞏固
1.D官吏俸祿制加強了對豪強地主的控制,限制了豪強地主割據勢力。
2.A三長制限制了豪強地主勢力的惡性膨脹。
3.B遷都洛陽后,孝文帝改革的重點是改變鮮卑族原有的風俗習慣,即移風易俗。
4.D魏孝文帝移風易俗的改革內容比較全面,包括服裝、語言、姓氏、婚姻、籍貫等。
5.A從時間看,484年實行俸祿制,485年推行均田制,494年遷都洛陽;從事件的聯系看:三長制是為配合均田制而實行的,因此應在均田制之后。
6.D“①俸祿制”“③三長制”是政治制度改革的措施,符合主題干“農業(yè)改革的措施”應是“②均田制”和“④租調制”。
強化提高
7.A本題考查學生閱讀教材、提取信息的能力。從教材可以得出,整頓綱紀,賞罰嚴明,改革舊制,官吏多遵紀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轉。
8.C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漢化措施實際上是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即學習農耕文化。
9.C本題可用排除法。鮮卑貴族大多對改革持反對意見,因此②不正確,凡含有②的選項皆可排除。
10.CA、B兩項可以是均田制實施的背景和原因,但并非決定性因素,且只能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均田制有影響,而不能影響隋唐均田制的實施。D項屯田制與均田制沒有必然聯系。C項政府手中有大量無主荒地,即暗示不會觸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保護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均田制才能得以實施。
課外延伸
11.回答第(1)問要理解“實質”,體現階級屬性?;卮鸬?2)問要分析出現現象的根源是什么,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本身決定了土地兼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回答第(3)問關鍵在于全面理解材料的有關內容?;卮鸬?4)問要把握好“評議”兩字,既要說明它在當時產生的影響,也要說明它對后世的影響。
(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觸動地主階級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無主荒地分配給農民,農民要交納賦稅和服徭役。其實質是維護封統(tǒng)治。
(2)不能抑制兼并。因為均田制沒有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還會發(fā)展起來。
(3)均田令使農民得到一定的土地;鼓勵農民實行土地的休耕輪作;允許農民遷往荒地多的地方。
(4)保證了北魏政府的財政收入,使黃河流域農業(yè)生產得到恢復與發(fā)展;促使北方少數民族逐漸定居農耕;對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較大影響。
12.本題以風俗習慣的改革為切入點,從一個角度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回答時應根據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關知識,并聯系現實生活回答。
(1)措施:改著漢服,改易漢姓,提倡鮮卑與漢族通婚,以漢語為正音,廢除鮮卑舊制。評價:加快了鮮卑族的發(fā)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丟掉了鮮卑族勇武質樸的長處,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
(2)風俗的滯后性和保守性,起到妨礙改革的消極作用;倡導新風尚,革除陋習惡俗,是社會變革的重要方面;移風易俗往往具有開風氣之先,為改革開路的特殊作用。
(3)春節(jié)時,跪拜磕頭,上墳燒香的習俗;結婚時大要彩禮;厚葬習俗等。
高考猜想
13.A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析能力。題目材料中的“外謀南伐,其實遷也?!北砻鳎⑽牡蹖w都困難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也說明C正確。由“眾心戀舊”說明B正確。由“多所不愿,內憚南征,無敢言者”可知D正確。
14.D本題屬于否定型選擇題,考查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解題關鍵是要對移風易俗的改革措施細加分析,孝文帝的改革是促進了鮮卑族的進步和發(fā)展而不是衰落。
高二歷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學反思
高二歷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學反思
《北魏孝文帝改革》這一課可以說是一節(jié)看似簡單但卻復雜的課。簡單是指這一課的線索比較清晰,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響。但就是這么一節(jié)看似簡單的課卻比較難上,那是因為:第一,學生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地學習少數民族和漢族關系的內容;第二,這一時期歷史更替頻繁,教材交代有限,使得學生缺乏一定的歷史背景知識;第三,這一課又是第四主題的最后一課,有總結性的意義。這一課的關鍵詞是民族融合和改革,圍繞這兩個關鍵詞,我在本節(jié)課的設計上做了一下幾點創(chuàng)新:
1、大膽地對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做了自己的設計:按《教師教學用書》的設計,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影響,難點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部分內容(如新制度)。但根據自己對這節(jié)課的理解,這一節(jié)課的重點是遷移都城和孝文帝改革的影響。難點是孝文帝改革的影響和評價。因為《教師教學用書》的重點太過于廣泛,就變成沒有重點,而措施中的新制度對于初一學生而言太過于復雜,只需點明即可,不應是重點。而設計遷移都城為重點是因為其在改革中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性和教材中豐富的小字材料可以利用。
2、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整合:這節(jié)課的線索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響,那如何來處理教材少數民族內遷這一目的內容呢?從知識的角度上看,這一目其實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大背景,藉此,本人就把這一目內容與改革的具體背景合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3、精心設計,突破難點和重點:為突破遷移都城這一措施中的重點,本人安排了一個材料分析的問題,來解決遷都原因問題。關鍵是在教材上的材料外,假如一些補充史料,通過平城和洛陽的對比,使學生養(yǎng)成論從史出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另外,為突破孝文帝改革影響這一重點和難點,針對學生很難理解融合一詞真正內涵的現象,特設計了體驗歷史這一環(huán)節(jié),從具體的交流出發(fā),結合充足的資料,讓學生切身體驗孝文帝改革所帶來的生活、生產等方面的變化,由此再來歸納孝文帝改革的影響,利于學生理解。
4、充分利用視頻材料:歷史課堂利用視頻資料不是目的,目的是視頻資料能促使教學目標的更好實現。為此,本人,精心制作和選擇了三段視頻資料:一個是開頭的《敕勒歌》,為創(chuàng)設課堂氛圍;二是導入中關于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的視頻,精辟簡潔地對這一時期的民族關系作了系統(tǒng)的描述,使學生有直觀而又形象的認識;第三是最后本人制作的一段總結性的視頻,這不僅是知識上這節(jié)課的總結,也是第四主題內容的總結,同是更是對學生情感的一種激化和升華。
5、注重學生能力與方法的培養(yǎng):大家都很清楚,現在的歷史教育不僅僅限于知識的教育,而是要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和學習方法的習得,針對這一節(jié)課的內容特征,本人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訓練:
首先,通過對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容和影響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歸納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其次,根據課文內容,通過孝文帝遷都相關史料的學習和遷都原因的探究,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閱讀和理解能力,論從史出以及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三,通過識讀學習漢族風俗文化相關圖表,培養(yǎng)學生識讀歷史圖表的能力;
第四,通過學生分小組的體驗歷史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體驗歷史和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本課形式新穎,氣氛活躍、寓學于樂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強化了學生的愛國思想,激發(fā)了本課形式新穎,氣氛活躍、寓學于樂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強化學生愛國思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和開拓進取意識,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融合而成的,培養(yǎng)學生系統(tǒng)的思考問題和追蹤歷史發(fā)展線索的能力,正確認識我國的民族關系,認識改革在國家發(fā)展中的作用。學生的學習動力和開拓進取意識,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融合而成的,培養(yǎng)學生系統(tǒng)的思考問題和追蹤歷史發(fā)展線索的能力,正確認識我國的民族關系,認識改革在國家發(fā)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