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法制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10-29高二地理教案:《旅游景觀欣賞的方法》教學設計。
教案課件是老師需要精心準備的,大家在仔細設想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這對我們接下來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你們會寫一段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旅游景觀欣賞的方法》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學習目標】
1. 了解旅游景觀觀賞位置選擇的三個方面,并能舉例說明。
2. 知道季節(jié)性、時效性強的自然景觀的類別,了解我國南、北方山景觀賞季節(jié)的差異。
3.知道旅游景觀觀賞之前的準備工作,觀賞建筑、園林等景觀應把握怎樣的節(jié)奏。
4.了解以情觀景的四個階段,理解其內涵。
5.理解人文景觀建設和風土民情與自然的關系。
6.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感。
【重點難點】
1. 旅游景觀的欣賞方法
2. 以情觀景
【學法指導】
合作學習、交流展示、對抗質疑等
【知識鏈接】
知識點一 選擇觀賞位置
1.距離
知識點三 抓住景觀特色
1.觀賞前:對景觀加以全面了解,并抓住?________________,了解主要景點及其分布,景觀形成的?________,以及景觀的?_____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
2.觀賞時:建筑、園林的結構布局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一般分為?________、發(fā)展、________、結束等景區(qū),在觀賞過程中,觀賞項目、活動方式、觀賞速度等也應保持一定的節(jié)奏。
知識點四 領悟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1.自然風景區(qū)的人文景觀布局、設計的基本思想是________、______,并突出_____的作用。
2.人文景觀:我國古代園林要求再現(xiàn)________,用“雖由人作,____________”這一基本原則,正確處理自然與人為的關系。
3.風俗民情:是一定地區(qū)的人們與________和諧相處的結果。
知識點五 以情觀景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移情于景,________________。
4.登山涉水,________________。
【學習過程】
一、選擇觀賞位置
在不同的位置,由于距離、角度、俯仰的變化,造成了透視關系、縱深層次、視野范圍的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美感效果。通過下表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不同景觀的最適宜觀賞位置的一般規(guī)律。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景觀
類型
景觀舉例
觀賞位
置選擇
詩句
舉例
高大雄
偉的山
峰
廬山(贛)、黃山(皖)、泰山(魯)、武陵源群峰(湘西北)
遠眺、俯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地貌的
酷似造
型
云南路南石林的阿詩瑪、廣東肇慶的七星巖、安徽黃山的石猴觀海、青島的石老人
特定的
觀賞位置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山中的
峽谷、
幽洞、
一線天
長江三峽(渝、鄂)、科羅拉多大峽谷(美國)
置身其中
近觀
“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桂林的蘆笛巖洞
一線天
瀑布
尼亞加拉瀑布(加、美兩國間,伊利湖與安大略湖之間)、伊瓜蘇瀑布(巴西、阿根廷間,伊瓜蘇河與巴拉那河匯合處,世界最寬瀑布)、黃果樹瀑布(貴州境內,北盤江上)
適當距離
仰視
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江河
湖海
洞庭湖、長江、
滇池
位置較高的亭臺樓閣(岳陽樓—岳陽,黃鶴樓—武漢,滕王閣—南昌,大觀樓—昆明)之上俯瞰遠望
范仲淹《岳陽樓記》“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小的湖
沼池塘
濟南大明湖、北大未名湖、南京莫愁湖
多低臨水面建亭、榭、廊,水邊鋪小路近觀俯視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山水有
機組合
景觀
桂林山水、長江三峽
乘船(筏)沿水路觀兩岸風景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1)材料二所示為風力侵蝕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觀。在材料一中的①、②、③、④四地,可能見到這種景觀的是________地。
(2)觀賞該景觀時,為了獲得特定的形態(tài)美感,從旅游景觀欣賞的角度看,關鍵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③ (2)選擇觀賞位置(距離或角度或觀賞點)
【思路剖析】此題主要考查旅游資源的分布和旅游景觀的欣賞。該景觀為風蝕景觀,一般分布在風力作用顯著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內,故選③地;風蝕景觀一般具有一定的造型,觀賞時關鍵在于選擇觀賞位置。
二、抓住景觀特色
1.不同景觀有不同的特點,所蘊藏的內涵和給予人們的觀感也不同。
(1)自然景觀——山有山景的特點,水有水景的特點,在欣賞時就應先了解它們的特點,如游泰山、黃山、華山、峨眉山、青城山就要抓住它們的特點“雄、奇、險、秀、幽”。
(2)人文景觀——園林是在一定空間,由山水、動植物和建筑物等共同組成的一個有機綜合自然體,因此要以有限空間造無限風景。
2.欣賞園林景觀要抓住園林的建筑特點才能體會出造園者的匠心和園林的意境。要抓住園林的特點,就要了解園林的構景手法,這是園林欣賞的基礎。
[思維拓展] 園林景觀的常用構景手法
構景手法
做法與效果
舉例
主
配
主景
鮮明突出,是園林整體效果成功的關鍵
故宮以太和殿、孔府以大成殿為主景,其余為配景
配景
為主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
層
次
障景法
多在園林入口處或園林中相對獨立景區(qū)的入口處,利用一些景物(假山、屏風、竹林等)阻礙另一些景物,達到山重水復、曲徑通幽的意境
《紅樓夢》中大觀園入園處
隔景法
利用墻、廊、樹籬、殿堂等將景物分隔為不同的景區(qū),以增加曲折、層次,豐富景觀層次和旅游者的想象
蘇州園林
框景
用門框、窗框、洞框作為取景的畫框,把景象框限在從框中看到的范圍內,優(yōu)化組合審美對象,達到純真、精煉、集中的景觀美
蘇州園林
借景
借園外風景來襯托本園的景色,以擴大園境
西湖借“三面云山一面城”;頤和園借西山寶塔
(3)你認為青藏地區(qū)發(fā)展旅游業(yè)對本區(qū)地方文化有哪些促進作用?
【答案】(1)原始的高原雪域風光;獨特的藏族文化(藏傳佛教、民族風情)。
(2)①高山深谷?、诤?、河源風光 ③以原始森林景觀為主(森林、草原垂直分異景觀)?、芤云揭暈橹鳌?/p>
(3)有利于文化交流與發(fā)展;促進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思路剖析】(1)從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個方面列舉。(2)川藏公路途經橫斷山區(qū),山高谷深,自然帶垂直分異顯著,有多種植被景觀;青藏鐵路途經青藏高原,是著名的高原湖區(qū)及大河源頭;青藏高原地勢起伏和緩,視野開闊,景觀欣賞宜平視。(3)對地方文化的促進作用可以從促進相互了解以及加強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等方面回答。
【基礎達標】
1.下圖是桂林的梯田(左圖)和月亮山(右圖),如果要比較好地觀賞它們,最佳方位是
()
①梯田:宜在適當的位置俯瞰 ②月亮山:應在視野開闊的近點平視?、劬嗽谶m宜的距離內平視?、芫鶓x擇觀賞位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關于自然景觀的觀賞,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一般來說,我國北方地區(qū)的山水風景最宜冬季欣賞
B.廬山最宜冬季欣賞
C.錢塘江大潮的欣賞,宜選擇8月18日
D.游覽海拔較高的風景名山,選擇雨過天晴的時候最佳
3.為抓住景觀特色要做到()
①了解主要景點及其分布?、诖_定旅游路線?、哿私饩坝^形成的原理 ④了解景觀的美學價值或者歷史文化價值?、荼3忠欢ǖ挠^賞節(jié)奏?、蘧C合感受?、咭魄橛诰?/p>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②⑤⑥⑦
4.清朝某畫家的詩中寫到:“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妝,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言,人能言?!痹娭蟹从沉寺糜钨Y源的欣賞要求是()
A.領悟自然和人文的和諧 B.抓住景觀的特點
C.把握觀賞時機 D.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5.園林建筑中常用墻、廊、樹籬等把景區(qū)分為層次豐富的各部分,這種構景手法是()
A.借景 B.框景
C.隔景 D.障景
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2011年5月5日,記者從黃山市旅委獲悉,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該市共接待海內外游客68.71萬人次,同比增長46.85%;實現(xiàn)旅游收入4.56億元,同比增長44.46%。
材料2:“黃山在全國的位置圖”。
材料3:黃山雄踞于安徽南部,號稱五百里黃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聞名天下,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亦是世界級的旅游勝地,1990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受世界保護的人類自然遺產目錄,2000年被評為AAAA級旅游區(qū),已成為全人類的瑰寶。
(1)觀賞“黃山云?!钡淖罴烟鞖鈶绾芜x擇?
(2)黃山四絕之一是“怪石”,在游覽時怎樣欣賞到這些巖石地貌的酷似造型?
(3)聽松濤、看云海、賞怪石、浴溫泉,從不同側面體會黃山之美,這屬于旅游景觀欣賞方法中的________,是旅游景觀欣賞的最高境界。
【拓展提升】
一、單項選擇題
1.“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說明的是()
①到廬山旅游,最好在外圍仰視?、诘綇]山旅游,在山中觀賞無多大意義?、鄯鍘n之雄偉峻秀,惟遠眺可得
④觀賞位置的不同,會造成視野范圍的差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斷橋殘雪”“平湖秋月”是西湖美麗的景觀。結合下面兩幅圖,完成2~3題。
2.欣賞“斷橋殘雪”時最重要的是()
A.選擇觀賞位置 B.把握觀賞時機
C.以情觀景 D.領悟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3.欣賞圖中“平湖秋月”中的“月”時應該()
A.平視 B.俯視
C.遠眺 D.仰視
蘇東坡說,西湖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子”。西湖有著千姿百態(tài)的美感,如何領略杭州西湖的美景、神韻、風情?結合下圖回答4~5題。
4.觀賞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景觀,選擇的最佳時機應是()
A.農歷初一的夜晚 B.農歷十五的白天
C.農歷十五的夜晚 D.農歷初一的白天
5.觀賞杭州西湖“曲院風荷”景觀的最佳季節(jié)是()
A.深秋 B.盛夏
C.隆冬 D.初春
6.有關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欣賞的敘述,錯誤的是()
A.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和諧統(tǒng)一,能夠對游人產生更大的吸引力
B.我國北方和南方的地理環(huán)境不同,但園林建筑風格卻相同
C.我國人文景觀的建設和實踐都生動地體現(xiàn)了自然與人文和諧統(tǒng)一的自然觀
D.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是中國自然風景區(qū)最大的特色之一
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是中國自然風景區(qū)最大特色之一,“和諧生美”體現(xiàn)了兩者統(tǒng)一的自然觀。據此回答7~8題。
7.下列詩句做到了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是()
A.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B.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C.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D.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8.在觀賞蘇州園林的過程中,能滿足觀賞者感官和心理需要最重要的條件是()
A.掌握豐富的知識 B.把握適當的時機
C.保持一定的節(jié)奏 D.站在一定的高度
二、綜合題
9.從地理學的角度出發(fā),下列旅游景觀應如何欣賞,思考并完成下列問題。
(1)為達到最佳效果,圖中旅游景觀的欣賞,需要置身其中近觀的是__________。(填A、B、C、D代號,下同)
(2)為達到最佳效果,圖中旅游景觀的欣賞,需要在適當距離仰視,以兼收其形、色、聲、動等美感的是________。
(3)為達到最佳效果,圖中旅游景觀的欣賞,需要選擇適當的天氣的是______________。
(4)為達到最佳效果,圖中旅游景觀的欣賞,需要選擇適當的時間的是____________。
10.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五臺山的寺廟同北方其他寺廟一樣,多建在山麓、山谷、山間小盆地的茂林之中。這種設計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四幅等高線地形示意圖,能體現(xiàn)第(1)題中的意境的是()
(3)大理三塔建在湖光山色的低山丘陵地區(qū),而且是建在山麓湖邊小山的脊線上。這種建造手法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兩圖中不同的人文景觀同自然景觀的共同關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布局的基本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習反思】
【參考答案】
[知識鏈接]
①遠觀?、诮^ ③仰視?、芨╊、葸h眺?、薜团R水面?、咛囟ㄓ^賞點 ⑧乘船(筏)沿水路?、嵯那铩、庀??豐富并富有變化 ?雨過天晴 ?日出日落 ?特定的時間
?景觀特色 ?原理 ?美學價值 ?歷史文化價值 ?節(jié)奏韻律 ?序幕 高潮 因勢 得體 自然美 自然 宛自天開 自然 綜合感受 發(fā)揮想象 情景交融 求質求真
[基礎達標]
1. C 2. D 3. A 4. D 5. C
6. (1)陰雨天后。
(2)選擇好觀賞位置,充分發(fā)揮想象。
(3)以情觀景
[拓展提升]
1. D 2.B 3.C 4.C 5.B 6. B 7.B 8.C
9 (1)D (2)B (3)C (4)A
10. (1)造成深山藏古寺的意境 (2)D
(3)用挺立的塔的形象突破地貌平緩的曲線,使塔成為景觀中的重要構景
(4)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 因勢、得體,使人文景觀與自然協(xié)調,并突出自然美。
相關閱讀
旅游景觀欣賞的方法
3.2旅游景觀欣賞的方法學案(人教版選修3)
1.了解旅游景觀觀賞位置選擇的三個方面,并能舉例說明。2.知道季節(jié)性、時效性強的自然景觀的類別,了解我國南、北方山景觀賞季節(jié)的差異。3.知道旅游景觀觀賞之前的準備工作,觀賞建筑、園林等景觀應把握怎樣的節(jié)奏。4.了解以情觀景的四個階段,理解其內涵。5.理解人文景觀建設和風土民情與自然的關系。6.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感。
基礎梳理
知識點一 選擇觀賞位置
1.距離
景觀觀賞要求
峰巒①____
峽谷、幽洞、一線天②____
瀑布適當距離③____
2.角度
景觀觀賞要求
江河湖海在位置較高的亭臺樓閣之上,以④________全景之貌,兼收⑤________之趣
湖沼池塘⑥________觀賞
地貌的天然造型在⑦__________
3.動態(tài):山水有機組合的景觀,宜⑧____________________觀賞兩岸風景,方能體會“人在畫中游”的佳境。
知識點二 把握觀賞時機
景觀類別觀賞時機原因
山水
風景北方⑨____季
南方一些千米以上的高山也宜⑩______季觀賞雨水多,山中多云霧,景色
_____________,同時兼收避暑之利
風景名山________不僅能觀賞到云海,還能觀賞到
________
特殊景象確切地把握觀賞時機景象只在__________出現(xiàn)
知識點三 抓住景觀特色
1.觀賞前:對景觀加以全面了解,并抓住________________,了解主要景點及其分布,景觀形成的________,以及景觀的_____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
2.觀賞時:建筑、園林的結構布局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一般分為________、發(fā)展、________、結束等景區(qū),在觀賞過程中,觀賞項目、活動方式、觀賞速度等也應保持一定的節(jié)奏。
知識點四 領悟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1.自然風景區(qū)的人文景觀布局、設計的基本思想是________、______,并突出_____的作用。
2.人文景觀:我國古代園林要求再現(xiàn)________,用“雖由人作,____________”這一基本原則,正確處理自然與人為的關系。
3.風俗民情:是一定地區(qū)的人們與________和諧相處的結果。
知識點五 以情觀景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移情于景,________________。
4.登山涉水,________________。
思維點擊
1.“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你是如何理解的?
2.要注意從哪些方面把握最佳觀賞時機?
3.旅游中應如何抓住景觀特色?
4.南、北方園林建筑風格有何差異?
5.為什么欣賞同一景物會有不同的感受?
一、選擇觀賞位置
在不同的位置,由于距離、角度、俯仰的變化,造成了透視關系、縱深層次、視野范圍的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美感效果。通過下表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不同景觀的最適宜觀賞位置的一般規(guī)律。
景觀
類型景觀舉例觀賞位
置選擇詩句
舉例
高大雄
偉的山
峰廬山(贛)、黃山(皖)、泰山(魯)、武陵源群峰(湘西北)遠眺、俯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地貌的
酷似造
型云南路南石林的阿詩瑪、廣東肇慶的七星巖、安徽黃山的石猴觀海、青島的石老人特定的
觀賞位置“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山中的
峽谷、
幽洞、
一線天長江三峽(渝、鄂)、科羅拉多大峽谷(美國)置身其中
近觀“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桂林的蘆笛巖洞
一線天
瀑布尼亞加拉瀑布(加、美兩國間,伊利湖與安大略湖之間)、伊瓜蘇瀑布(巴西、阿根廷間,伊瓜蘇河與巴拉那河匯合處,世界最寬瀑布)、黃果樹瀑布(貴州境內,北盤江上)適當距離
仰視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br>
江河
湖海洞庭湖、長江、
滇池位置較高的亭臺樓閣(岳陽樓—岳陽,黃鶴樓—武漢,滕王閣—南昌,大觀樓—昆明)之上俯瞰遠望范仲淹《岳陽樓記》“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小的湖
沼池塘濟南大明湖、北大未名湖、南京莫愁湖多低臨水面建亭、榭、廊,水邊鋪小路近觀俯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山水有
機組合
景觀桂林山水、長江三峽乘船(筏)沿水路觀兩岸風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典例剖析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二所示為風力侵蝕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觀。在材料一中的①、②、③、④四地,可能見到這種景觀的是________地。
(2)觀賞該景觀時,為了獲得特定的形態(tài)美感,從旅游景觀欣賞的角度看,關鍵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③ (2)選擇觀賞位置(距離或角度或觀賞點)
思路剖析 此題主要考查旅游資源的分布和旅游景觀的欣賞。該景觀為風蝕景觀,一般分布在風力作用顯著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內,故選③地;風蝕景觀一般具有一定的造型,觀賞時關鍵在于選擇觀賞位置。
變式訓練1 讀甲、乙兩景觀圖,據此完成(1)~(2)題。
(1)欲達到最佳的觀賞效果,應做到()
①甲,宜在適當的距離仰視 ②乙,應在視野開闊的至高點俯瞰 ③均宜在適當的距離內平視?、芫鶓x擇特定位置觀賞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反映了此類景觀欣賞時()
①宜動態(tài)欣賞 ②把握好觀賞時機 ③體會“人在畫中游”的佳境 ④抓住景觀特點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二、抓住景觀特色
1.不同景觀有不同的特點,所蘊藏的內涵和給予人們的觀感也不同。
(1)自然景觀——山有山景的特點,水有水景的特點,在欣賞時就應先了解它們的特點,如游泰山、黃山、華山、峨眉山、青城山就要抓住它們的特點“雄、奇、險、秀、幽”。
(2)人文景觀——園林是在一定空間,由山水、動植物和建筑物等共同組成的一個有機綜合自然體,因此要以有限空間造無限風景。
2.欣賞園林景觀要抓住園林的建筑特點才能體會出造園者的匠心和園林的意境。要抓住園林的特點,就要了解園林的構景手法,這是園林欣賞的基礎。
[思維拓展] 園林景觀的常用構景手法
構景手法做法與效果舉例
主
配主景鮮明突出,是園林整體效果成功的關鍵故宮以太和殿、孔府以大成殿為主景,其余為配景
配景為主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
層
次障景法多在園林入口處或園林中相對獨立景區(qū)的入口處,利用一些景物(假山、屏風、竹林等)阻礙另一些景物,達到山重水復、曲徑通幽的意境《紅樓夢》中大觀園入園處
隔景法利用墻、廊、樹籬、殿堂等將景物分隔為不同的景區(qū),以增加曲折、層次,豐富景觀層次和旅游者的想象蘇州園林
框景用門框、窗框、洞框作為取景的畫框,把景象框限在從框中看到的范圍內,優(yōu)化組合審美對象,達到純真、精煉、集中的景觀美蘇州園林
借景借園外風景來襯托本園的景色,以擴大園境西湖借“三面云山一面城”;頤和園借西山寶塔
典例剖析2隨著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青藏高原已成為世人矚目的旅游新熱區(qū)。讀下圖,完成下列問題。
(1)青藏地區(qū)主要的特色旅游資源是什么?
(2)旅游者進入青藏地區(qū)有多條線路。試比較青藏鐵路和川藏公路沿途自然景觀和旅游觀賞視角的主要差異,完成下表。
項目
線路川藏線青藏線
地貌景觀①__________起伏和緩的雪山、高原寒漠等
水域景觀以湍急的江水景觀為主②__________
植被景觀③__________以高寒草原、草甸、荒漠景觀為主
觀賞視角以仰、俯視為主④__________
(3)你認為青藏地區(qū)發(fā)展旅游業(yè)對本區(qū)地方文化有哪些促進作用?
答案 (1)原始的高原雪域風光;獨特的藏族文化(藏傳佛教、民族風情)。
(2)①高山深谷?、诤?、河源風光 ③以原始森林景觀為主(森林、草原垂直分異景觀)?、芤云揭暈橹鳌?br>
(3)有利于文化交流與發(fā)展;促進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思路剖析 (1)從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個方面列舉。(2)川藏公路途經橫斷山區(qū),山高谷深,自然帶垂直分異顯著,有多種植被景觀;青藏鐵路途經青藏高原,是著名的高原湖區(qū)及大河源頭;青藏高原地勢起伏和緩,視野開闊,景觀欣賞宜平視。(3)對地方文化的促進作用可以從促進相互了解以及加強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等方面回答。
變式訓練2 中國的古典園林有“凝固的詩、立體的畫”之稱,是世界園林藝術的瑰寶。下圖為私家園林奇暢園的一景。據圖回答(1)~(2)題。
(1)其主要的構景手法是()
A.以有限空間,造無限風景,用障景法豐富景觀層次
B.用門框作為取景的畫框,把山和塔限在從框中所看到的范圍內,是框景手法
C.用隔景法將園景與塔隔成不同的景區(qū)
D.借園外的山和塔來襯托本園的景色,以擴大園境,這屬于借景手法
(2)該園林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為主色調,體現(xiàn)了()
A.主人追求閑適寧靜的心理需要
B.自然景觀的形象美、色彩美
C.當地的民族風情
D.豪華富貴的皇家風范
三、把握觀賞時機
許多自然景觀在一年中的不同季節(jié),一天中的不同時刻,不同的天氣變化狀況下,展示出不同的特征。有些自然景觀只在特定的條件下才出現(xiàn),因此把握觀賞時機十分重要。
1.季節(jié)的選擇
我國季風氣候顯著,自然景觀隨季節(jié)變換而有春翡、夏翠、秋金、冬銀的差異。因此,不同季節(jié)可以觀賞到不同的景色,所體現(xiàn)的心情也會不同。
季節(jié)觀賞風景
春天萬物復蘇,呈現(xiàn)出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外出踏青的好時機
夏天氣溫升高,海邊、高山是人們避暑觀光的好地方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田野里呈現(xiàn)出金燦燦的景觀,觀秋景,領悟豐收在望的喜悅
冬天北方地區(qū)銀裝素裹,這時欣賞景觀又是一番不同的感受
一般來講,我國北方地區(qū)的山水風景最宜夏秋季觀賞,越往南,觀賞季節(jié)越長,至華南地區(qū),四季皆宜。但南方一些高山地區(qū),也宜夏季觀賞。
2.時間及天氣的選擇
一日之內也有景色的變化。例如,日出、日落,必須選擇一定的時機方可領略其別具一格的美。日出日落、朝暉夕陰,一方面使自然景觀帶有朦朧美,同時霞光四射也體現(xiàn)了景觀的色彩美。例如,泰山日出、黃山日落等陰天很難看到,選擇雨過天晴的時候不僅能觀賞到云海,還能觀賞到日出日落。
3.把握特定的觀賞時機
許多景象在特定的時間才出現(xiàn),這樣的景觀對于游覽者來說是特別寶貴的,因此要求旅游者確切把握時機。例如:錢塘江大潮——宜選擇農歷八月十八;青海湖候鳥——最佳時機是5月份,每年4月,大量候鳥飛到青海湖,5月產卵孵化,6月下旬開始飛走;另有海市蜃樓、峨眉山“佛光”、大理的“蝴蝶會”(四月十五)、傣族潑水節(jié)(三月三)等。
典例剖析3英國人湯姆想到中國旅游,但不知何時旅行最好。當地旅行社向湯姆提供了一幅中國山水風景區(qū)最宜欣賞季節(jié)與緯度關系圖,幫助湯姆確定旅游的時間。讀圖,回答(1)~(4)題。
(1)從欣賞南、北方山水風景的角度考慮,湯姆應選擇的季節(jié)是________。
(2)從感受地域遼闊、氣候差異顯著的角度考慮,湯姆應選擇的季節(jié)是________。
(3)在30°N附近,欣賞季節(jié)變短的原因是()
A.緯度低B.地勢高C.雨季長D.氣溫高
(4)湯姆若想觀賞松花江霧凇要把握________。
答案 (1)夏季 (2)冬季 (3)B (4)觀賞時機
思路剖析 本題考查在旅游景觀欣賞時如何把握觀賞時機。解題時要看清橫縱坐標所表達的信息,從圖中看出我國不同緯度地區(qū)山水風景最宜欣賞的季節(jié)集中在6~9月份,即夏季??傮w上看,從低緯到高緯最宜欣賞的季節(jié)越來越短,這主要是由于夏季時間的長短造成的,30°N附近欣賞季節(jié)變短的原因,應考慮該處可能是氣溫受其他因素影響發(fā)生了變化,導致溫暖的季節(jié)變短造成的。松花江霧凇一般出現(xiàn)在氣溫較低的冬季,欣賞時要注意把握觀賞時機。
變式訓練3 杭州灣附近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來參觀的是錢塘江大潮,錢塘江大潮洶涌澎湃、氣勢磅礴,潮聲震天動地,勢如千軍萬馬倒海翻江而來,欣賞這一景觀時應該()
A.選擇觀賞位置B.把握觀賞時機
C.抓住景物特色D.領悟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四、領悟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1.我國風景美學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人文景觀建設的理論和實踐都生動地體現(xiàn)了自然與人文和諧統(tǒng)一的自然觀。
2.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對應著不同的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文化系統(tǒng)與風俗習慣也存在較大差異,如我國南方地區(qū)和北方地區(qū)的差異,具體列表如下:
北方南方
房屋建筑舊式民居多用土坯壘墻,室內砌土炕,黃土高原挖窯洞舊式民居多用磚瓦、竹木,注意通風散熱,屋頂坡度大,便于雨水流瀉
農業(yè)生產旱作農業(yè)水田農業(yè)
交通工具過去多用騾馬作役畜,便于在旱地騎乘拉車;現(xiàn)代交通以鐵路、公路為主水鄉(xiāng),船舶是農村的重要運輸工具
食品以面食為主,如饅頭、面條、餃子、包子等,黃土高原以小米為主以大米為主,如米粉、糕團、粽子、湯圓等
運動項目溜冰游泳、龍舟競賽
典例剖析4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五臺山的寺廟同北方其他寺廟一樣,多建在山麓、山谷、山間小盆地的茂林之中。這種設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下面四幅等高線地形示意圖,能體現(xiàn)第(1)題意境的是()
(3)大理三塔建在湖光山色的低山丘陵地區(qū),而且是建在山麓湖邊小山的脊線上。這種建造手法的用意是什么?
(4)①②兩圖中不同的人文景觀同自然景觀的共同關系是什么?設計、布局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案 (1)造成深山藏古寺的意境。
(2)D
(3)用挺立的塔的形象突破地貌平緩的曲線,使塔成為景觀中的重要構景。
(4)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因勢、得體,使人文景觀與自然協(xié)調,并突出自然美。
思路剖析 本題以大理三塔和五臺山寺廟為例,分析自然與人文是如何和諧的。在各風景區(qū)內的人文景觀,要求與自然環(huán)境協(xié)調,并突出自然的作用。五臺山的寺廟使其周圍環(huán)境顯得更加清靜幽深,大理三塔則映襯著蒼山洱海的平靜與迷人,以及地勢的平坦。
變式訓練4 我國自然和人文和諧統(tǒng)一的自然觀體現(xiàn)在()
①人文景觀的建設與自然景觀協(xié)調,并突出自然美
②通過文學藝術形式來渲染自然景觀,使兩者巧妙而和諧地聯(lián)系起來 ③古代園林建設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準則?、茱L俗習慣是一定區(qū)域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結果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易錯易混點一 不清楚自然景觀由于觀賞位置不同而產生的不同美感
錯題診斷1 許多自然景觀在不同的觀賞位置由于距離、角度、俯仰的變化造成了透視關系、縱深層次、視野范圍的差別,所產生的美感是不同的。據此回答(1)~(2)題。
(1)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說明在欣賞景觀時要選擇一個________,給旅游者審美提供的啟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觀賞黃果樹瀑布的最佳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最佳位置 觀賞自然景觀,需要選擇合適的觀賞距離、最佳的觀賞角度
(2)適當距離仰視
錯因分析 一是對詩句所表達的美感理解不透;二是對景觀觀賞位置記憶不清。
糾錯筆記 旅游景觀觀賞位置的選擇
旅游景觀觀賞位置——距離—遠近——廬山—黃果樹瀑布—角度—高低—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動態(tài)—步行、乘車、乘船
易錯易混點二 不明白觀賞同一景物會有不同的感受
錯題診斷2 58歲的李白流放夜郎經過三峽時,他的感覺是“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上三峽》)。而到白帝城時,忽然接到大赦的消息,這時的李白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說明了旅游欣賞時()
A.選擇欣賞位置不同則感受不同
B.把握欣賞時機不同則感覺不同
C.景觀特點不同則感受不同
D.心理狀態(tài)不同則感受不同
答案 D
錯因分析 一是不知道以情觀景是景觀欣賞的最高境界;二是不明白同一個觀賞者觀賞同一景觀的不同感受取決于其心理活動。
糾錯筆記 以情觀景的主觀性很強,取決于人的心理活動。對同一景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即使是同一個人對同一景物的感受也與其心理狀態(tài)有關。
對點練習
考查點1 旅游景觀欣賞的方法
1.“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說的是()
①到廬山旅游,最好在外圍仰視?、诘綇]山旅游,在山中觀賞無多大意義?、鄯鍘n之雄偉峻秀,惟遠眺可得 ④觀賞位置的不同,會造成視野范圍的差異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欣賞旅游景點應該選擇適當的位置,下列語句能體現(xiàn)這一道理的是()
A.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C.水流船動山自移,恰似人在畫中游
D.五岳若與黃山并,猶欠靈砂一道泉
考查點2 領悟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3.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兩幅圖中,屬于皇家私家園林圖的代號是__________,屬于江南私家園林圖的代號是________。
(2)北方皇家園林規(guī)模______________,江南私家園林規(guī)模________。
(3)北方皇家園林建筑色彩________,多以________為主色調;江南私家園林色彩__________,多以__________為主色調。
(4)南北方園林在色調上有巨大反差,其用意各是什么?
(5)我國北方園林和江南園林的不同建筑風格,反映了________與________和諧的思想。
思考(P38)
1.首先,這與錢塘江入海的杭州灣的形狀,以及它特殊的地形有關。杭州灣呈喇叭形,口大肚小。錢塘江河道自澉浦以西,急劇變窄抬高,致使河床的容量突然縮小,大量潮水擁擠入狹淺的河道,潮頭受到阻礙,后面的潮水又急速推進,迫使潮頭陡立,撞擊海岸,出現(xiàn)驚險而壯觀的場面。
其次,涌潮的產生還與河流里水流的速度跟潮波的速度比值有關,如果兩者的速度相同或相近,勢均力敵,就有利于涌潮的產生,如果兩者的速度相差很遠,雖有喇叭形河口,也不能形成涌潮。
還有,河口能形成涌潮,與它處的位置、潮差大小有關,由于杭州灣在東海的西岸,而東海的潮差,西岸比東岸大。太平洋的潮波由東北進入東海之后,在南下的過程中,受到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偏移,使西岸潮差大于東岸。
另外,夏秋季節(jié)東南季風盛行更加劇了潮涌。
2.每年的夏秋季節(jié),是觀潮的最好時機(農歷八月十八觀大潮)。
活動(P38)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源于白居易詩《大林寺桃花》,意思是登山時正是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但是山上寺里的桃花卻才開始盛開。由此可見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桃花才開得晚些,這種現(xiàn)象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氣溫的垂直差異。
活動(P39)
障景一般出現(xiàn)在園林入口處或園林中相對獨立景區(qū)的入口處,常利用假山、屏風、竹林等來實現(xiàn)。《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入園設計采用的就是障景法,以假山為障。障景的目的就是避免一入園便對整個園景一覽無遺,因而采用欲露先藏、欲揚先抑的藝術手法,以達山重水復、曲徑通幽的意境。
活動(P42)
1.例如,讀杜甫名篇《望岳》,談談該詩對觀賞泰山美景所提供的審美啟示。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觀賞山體自然景觀要抓住其美的本質特征,如泰山的雄偉壯麗。(2)不同視角,仰視或俯視會產生不同的美感,如只有在制高點俯視,才有“蕩胸生層云”、“一覽眾山小”之感。(3)觀賞山體自然景觀要以情觀景。首先要綜合感受,如本詩提及的“青未了”、“陰陽”、“層云”、“歸鳥”、“眾山”;其次要發(fā)揮想象;第三要移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本詩的“蕩胸”、“決眥”;最后要登山涉水,求質求真,追求精神上的升華,如本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在收集和交流旅游景區(qū)圖片的過程中,可以獲得知識,培養(yǎng)審美能力。
3.交流旅游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展示自我的過程,同時也可獲得更多的旅游知識。
答案
基礎梳理
①遠觀 ②近觀?、垩鲆暋、芨╊、葸h眺?、薜团R水面?、咛囟ㄓ^賞點 ⑧乘船(筏)沿水路?、嵯那铩、庀呢S富并富有變化 雨過天晴 日出日落 特定的時間
景觀特色 原理 美學價值 歷史文化價值 節(jié)奏韻律 序幕 高潮 因勢 得體 自然美 自然 宛自天開 自然 綜合感受 發(fā)揮想象 情景交融 求質求真
思維點擊
1.對同一景觀觀賞的位置不同則觀感不同。
2.一年中的季節(jié)變化,一日之內的時間、天氣變化,以及特定時間出現(xiàn)的景象。
3.不同景觀有不同的特點,所蘊藏的內涵和給予人們的觀感也不同。
(1)自然景觀——山有山景的特點,水有水景的特點,在欣賞前就應先了解它們的特點,如游泰山、黃山、華山、峨眉山、青城山就要抓住它們各自的特點“雄、奇、險、秀、幽”。
(2)人文景觀——園林是在一定空間,由山水、動植物和建筑物等共同組成的一個有機綜合自然體,因此要以有限空間造無限風景。
欣賞園林景觀要抓住園林的建筑特點才能體會出造園者的匠心和園林的意境。要抓住園林的特點,就要了解園林的構景手法,即主配、層次、框景、借景等,這是園林欣賞的基礎。
4.
北方南方
規(guī)模宏大較小
色調濃重,以紅黃為主色調素淡,以黑白為主色調
內涵顯示皇權的尊榮富貴迎合園主追求閑適寧靜的心理需要
與自然的關系與寬闊整齊的地形,多藍天白云的氣候特點相輝映與水鄉(xiāng)風光、濕潤的氣候特點融為一體
5.個人的性別、年齡、心理、興趣、職業(yè)、經濟收入、文化程度、社會地位、家庭結構、常住地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等方面存在差異。
變式訓練
1.(1)C (2)C [第(1)題,觀賞瀑布,宜在適當距離仰視,以兼收其形、色、聲、動之美;地貌的酷似造型,只能在特定的觀賞點才能感知其形象。第(2)題,對于山水有機組合的景觀,乘船(筏)沿水路觀賞兩岸風景,水流、船動、山移,方能體會“人在畫中游”的佳境。]
2.(1)B (2)A [該題組考查園林的構景手法,用門框、窗框、洞框作為取景的畫框,把景象框限在從框中所看到的范圍之內,屬于框景手法;色彩的素淡體現(xiàn)出園主追求閑適寧靜的心理需要。]
3.B [錢塘江大潮的最佳觀賞時間是農歷八月十八,這時天體引潮力疊加,加上強勁的東南季風助長了潮勢,因此最為壯觀,所以應把握觀賞時機。]
4.D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景觀所體現(xiàn)的自然與人文的和諧有關知識的掌握程度。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是中國自然風景區(qū)最大的特色之一。自然風景的寺、廟、亭、閣、塔等人文景觀的布局、設計都因勢、得體,使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協(xié)調,并突出自然美。此外,人們還通過詩詞楹聯(lián)、神話傳說、名人軼事等文學藝術形式來渲染自然景觀,并把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巧妙聯(lián)系起來,從而對游人產生更大的感染力。我國古代園林設計追求再現(xiàn)自然,用“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一基本準則,正確處理自然與人為的關系。一方山水一方情,不同環(huán)境下的人們,因地制宜地發(fā)展生產,并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傳統(tǒng)和風俗習慣。]
對點練習
1.B [廬山雄峻,宜遠眺,“只緣身在此山中”為近觀。欣賞旅游景觀時由于觀賞位置的不同,產生的美感也不同。]
2.C [對于山水有機結合的景觀,乘船(筏)沿水路觀賞兩岸風景,水流、船動、山移,產生“人在畫中游”的佳境。]
3.(1)甲 乙 (2)宏大 小巧 (3)濃重 紅黃 素淡 黑白 (4)皇家園林顯示皇權的尊榮,并與北方寬闊整齊的地形、多藍天白云的氣候特點相輝映;南方園林主要迎合主人追求閑適寧靜的心理需要,又與南方水鄉(xiāng)和濕潤的氣候融為一體?!?5)自然 人文
解析 本題以園林為例,考查在非自然景區(qū)中的人文景觀與自然環(huán)境如何協(xié)調。古代園林建筑要求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目標。在不同環(huán)境下,園林也表現(xiàn)為不同的色彩。北方皇家園林氣勢宏大,給人以濃重的感覺,主要以明黃和紅色為主色調;江南私家園林講究素雅,以黑瓦白墻為特色。
高二地理教案:《文化景觀的構成》教學設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教師在教學前就要準備好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容,幫助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優(yōu)秀有創(chuàng)意的教案要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文化景觀的構成》教學設計”,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文化景觀的構成
一 網上課堂
(一)本講主要內容及考查要點:本講講述第三單元第一節(jié)——文化景觀的構成
1.了解廣義文化、狹義文化的概念,文化的類型,文化景觀的構成
2.通過文化及其類型、文化景觀構成的學習,樹立新的文化觀
(二)學習指導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
一、文化概念是理解本單元學習內容的關鍵,對于文化概念的正確理解須把握住以下三點。
1.文化的內涵是指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符合文化定義的各種事物稱之為文化的外延。根據文化的定義,文化外延所包括的內容極其豐富,因此世界上凡是由人類創(chuàng)造的事物,或帶有人類活動印跡的自然物都屬于文化的內容。在三位同學的對話中,他們所說的內容當然都屬于文化的內容,只是類型不同而已。學生甲所說的“課本上的內容”屬于幫助人們認識世界的認知型文化內容;學生丙所說的“尊老愛幼道德傳統(tǒng)”屬于規(guī)范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文化內容;學生乙所說的“街頭雕塑”屬于體現(xiàn)人們美學感受的藝術型文化要素。
2.文化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教材中的文化概念是廣義文化概念。上面三個學生所說的文化內容均屬于狹義文化的內容,即僅指精神文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將物質文化內容與精神文化內容混淆,甚至錯誤地認為,精神文化是指抽象的、沒有物質形態(tài)的文化內容。實際上精神文化不一定沒有物質形態(tài),街頭雕塑就是一例。物質文化主要是指與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相關的文化要素,小的有種子、工具、日常生活用品等,大的有城市、鄉(xiāng)村、道路、田地等。在現(xiàn)實世界中也有許多事物既屬于物質文化內容,但也可體現(xiàn)精神文化的某些方面,如北京故宮建筑屬于物質文化,但是各個主體建筑的屋頂形式還體現(xiàn)著封建等級思想。應該指出的是,我們不能因某種物質文化要素可以反映精神文化,就認為它既不屬于物質文化,也不屬于精神文化。
3.文化與文明不同。自人類出現(xiàn)就有了文化,人類的歷史有多久,文化的歷程就有多長。文明的歷史較之文化晚許多,一個地區(qū)文明時代的到來通常有以下主要標志:文字的出現(xiàn)、國家的產生、城市的形成。
二、沒有經過人類活動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景觀為原始景觀,原始景觀又稱自然景觀。原始景觀在人類活動作用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尤其是功能變化)后,就成為了文化景觀。例如,中國西南山地的原始森林為原始景觀或自然景觀,受人類活動的惡果——酸雨的影響,西南地區(qū)原始森林遭受嚴重的破壞,但是由于森林的功能性質沒有發(fā)生變化,所以它依然屬于自然景觀。生活在西南山區(qū)的一些少數民族,過去往往“燎荒辟地”,即將一片原始森林放火燒掉,在燒后的空地上種植作物,這片新辟的耕地就成為文化景觀了。當這片土地的自然肥力耗盡后,人們便會放棄之,棄耕后的這片土地會逐漸長出新的植被,而新的次生植被仍屬于自然景觀。
文化景觀既可以體現(xiàn)物質文化,也可以體現(xiàn)精神文化。
三、本課“活動”的討論思路如下。
1.海南島上雖然有人類活動,但是海南島不是由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此它不是文化景觀。
2.從文化景觀的功能性上看,敦煌石窟是宗教文化景觀,但是目前它的宗教功能已經大大衰減,旅游功能逐漸上升,因此它只反映興建它的那個時代的地區(qū)文化特點。弄清了這一點,就可以解釋在目前伊斯蘭教流行的中國西北地區(qū),為什么分布著許多佛教石窟景觀了。
3.蛾眉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屬于自然景觀,山上的宗教建筑和旅游設施是文化景觀。設計此題旨在說明,文化景觀在空間上是疊加在自然景觀之上的,從普遍意義上說,任何文化景觀都是坐落在地球表面的。但是當有些山脈和河流被人們冠以“圣山”、“圣河”、“圣地”的名稱后,就容易令人糊涂。盡管峨眉山是佛教名山,但是仍然不能改變它是自然之物的性質,所以它屬于自然景觀。
4.鐵路和火車都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化要素,由于鐵路在空間位置上具有固定性,所以它是文化景觀,而火車是經常運動的,因此它不是文化景觀。
3.知識要點
一、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廣義:指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之和
狹義:指社會意識形態(tài)(精神的東西)
(二)文化的類型及結構
1.精神文化:
(1)認知型文化要素:語言、科學思想、哲學、教育
(2)藝術型文化要素:文學、美學、音樂戲劇
(3)社會型文化要素:制度、機構、風俗習慣
(4)規(guī)范型文化要素:道德、法律、信仰
2.物質文化:
器用型文化要素: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生產技術等
3.結論
(1)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不是截然分開的:物質文化反映著精神文化的某些方面,而許多精神文化又具有一定的物質形式。如法院是法律制度的物質形式。
(2)物質文化與自然與環(huán)境的關系密切,而精神文化與自然與環(huán)境的關系相對疏遠。物質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礎。屬于生產力的文化事物變化節(jié)奏較快,屬于精神文化事物變化節(jié)奏較慢,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保守性。
(3)文化和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密切,它直接、間接地反映了地理環(huán)境的特征,反映了人類利用環(huán)境的特征。
二、文化景觀的構成
(一)物質文化景觀:生產生活景觀
(二)精神文化景觀:精神活動景觀
例題精講
[例1]:下列事象,分別屬于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
城市雕塑 光盤 教育 書本 電腦 計算杉L2字處理 小提琴獨奏 戲曲小品 中國八大菜系 播種 聯(lián)合收割機 相互理解 行車禮讓 牛頓定律 辯證法 闌尾切除手術 教室 課堂 講課 《末成年人保護法》 《法律辭典》
[分析] 區(qū)分題目所給事象是屬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的根本標志,是從來源上考慮,源于自然環(huán)境物質要素的,有物質實體存在的,屬物質文化;而從物質上升到意識,即人類對物質文化認識形成的觀念形態(tài)的屬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事象也有載體,但人們對它的認識不是指載體物質,而是指物質載體反映的觀念意識形態(tài)。如雕塑,就其載體講,有用巖石的,有用不銹鋼的,有用塑料的。但人們一般在認識觀察雕塑作品時,設計者在設計安放雕塑作品時,目的在于給人以形象直觀感覺,它是建立在粗加工的石質材料、不銹鋼板、塑料等基礎上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意念形象,是一種精神意識的東西,所以是屬于精神文化的。 [答案] 屬于物質文化的有:光盤、書本、電腦、計算機文字處理、播種、聯(lián)合收割機、闌尾切除手術、教室、課堂、《法律辭典》。
屬于精神文化的有:城市雕塑、教育、小提琴獨奏、戲曲小品、中國八大菜 系、相互理解、行車禮讓、牛頓定律、辯證法、講課、《末成年人保護法》。
[例2] :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不是截然分開的,下列事物中體現(xiàn)精神文化的物質文化事物的是:
A.彭麗援演唱民歌
B.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展出的“中華和鐘”
C.因特網
D.延安的窯洞
[分析] A項唱歌,有節(jié)奏,有樂感,歌詞有內涵,通過歌唱家的歌喉表現(xiàn)出來,給人以教育,給人以享受。歌喉是歌聲的載體,雖也是物質的,是經過訓練形成的,但這里主要說的是歌聲,而不是作為物質的歌唱家的歌喉。后三項講的都是具有物質形態(tài)的事物:中華和鐘是一種仿制古編鐘的樂器;因特網是一種現(xiàn)代信息傳輸設備,有人把它叫做信息高速公路;窯洞是一種房屋建筑,是適應黃土高原冬冷夏熱氣候、利用黃土特性創(chuàng)建的民居。
[答案] B、C、D
二.網上訓練
(一)、單項選擇題
1.下列事物屆精神文化的是
A.法院 B.律師事務所 C.法律文本 D.法律制度
2.下列文化事物受自然環(huán)境影響較小的是
A.西雙版納的傣家竹樓 B.云岡石窟的佛像造型
C,內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 D.灰白色調為主的江南園林
3,下列文化現(xiàn)象或事物屬物質文化的是
A.陶器 B 哲學 C.美術 D.制度
4,下列文化事物屬于社會發(fā)展的活躍因素的是
A.語言 B.制度 C.生產工具D.宗教
5.有關文化結構的敘述,正確的是
A.精神文化是物質文化的基礎 B.物質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礎
C.精神文化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較為密切 D.精神文化中的某些活躍因素變化節(jié)奏較快
6.下列事物與現(xiàn)象屬于文化范疇的是:
A.陜北民歌 B.我國制造的“神舟二號”載人飛船
C.錢塘江大潮 D.三北防護林
7.物質文化:
A.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較密切
B.是精神文化的基礎
C.其中屬于生產力的文化事物是社會發(fā)展的活躍因素,變化節(jié)奏快
D.包括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生產技術等
8.精神文化:
A.與物質文化比較,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相對疏遠
B.與物質文化的發(fā)展比較,其變化頻繁、迅速
C.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保守性
D.包括語言、藝術、宗教、風俗、制度等
9.下列屬于物質文化事物的是:
A.傣族的潑水節(jié) B.信息高速公路
C.音樂、戲劇 D.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
10.下列屬于精神文化景觀的是:
A.龍門石窟 B.江南茶園
C.抗震紀念碑 D.104國道
(二)、是非題
1.文化是指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有精神財富。 ( )
2.地理學關注文化現(xiàn)象的五個研究主題是:文化源地,文化生態(tài)、文化景觀、文化擴散和文化區(qū)。 ( )
3.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互不相關。 ( )
4.龍門石窟屬于北魏時期建造的物質財富,同時也反映了當時該地區(qū)的宗教信仰與造型藝術等精神文化特征。 ( )
5.西雙版納傣家竹樓采用“高腳”式建筑形式,反映了當地自然環(huán)境對建筑風格的影響。( )
(三)、填空題
1.文化事物和文化現(xiàn)象通??梢苑譃椤暮汀膬煞N形態(tài)。
2.物質文化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比較———,精神文化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相對———。
3.在吐魯番,用于晾制葡萄的十字花磚結構的“蔭房”,反映了—————的影響。
(四)、綜合題
1.閱讀下列資料回答問題:
我國的住房建筑今昔變化明顯。中國的傳統(tǒng)家庭,是幾代同堂的大家庭,人口多,住房建筑是四合院或幾個四合院結合在一起。隨著計劃生育的推行和國情的改變,目前以兩代組
成的家庭為主。加上用地困難,城市里主要是樓房取代了四合院,農村也是一家一戶式小院占優(yōu)勢而不是以舊式的四合院為主。建筑材料也在變化。此外,居住的建筑物外形和室內擺設的變化又反映了該地居民審美觀念的更新、發(fā)展。
(1)這段材料說明了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關系是怎樣的?—————。
(2)資料中屬于物質文化的事物有:————。
(3)資料中屬于精神文化的事物有:————。
2.民居是各地民眾的居住形式和居室結構的總稱。我國各地的民居各具特色。如位于西北黃土高原的陜北窯洞,利用黃土的特性,鑿洞而居;位于中國西南熱帶地區(qū)的西雙版納傣家竹樓,采用“高腳”建筑形式。試分析這兩種民居的建筑特點與當地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
2.我國與西方國家在飲食習慣上差異很大,尤其是在肉食方面:我國大多數地區(qū)居民以豬肉為主要食用肉,而西歐居民以牛肉作為主要食用肉。地理環(huán)境對這種差異的形成有什么影響?————————————————————————————————————。
(一)、單項選擇題
1 D 2 B 3 A 4 C 5 B 6 A 7 ABCD 8 ACD 9 D 10 AC
(二)、是非題
× √ × √ √
(三)、填空題
1、物質 精神
2、密切 疏遠
3、當地自然環(huán)境對建筑風格
(四)、綜合題
1.(1)物質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礎,屬生產力的文化事物變化較快。
(2)四合院、樓房、建筑材料
(3)建筑物外形和室內擺設、計劃生育、國情
2.民居反映了當地自然環(huán)境。陜北窯洞,說明位于黃土分布區(qū),降水量較少,風沙較大,窯洞冬暖夏涼;西雙版納傣家竹樓,采用“高腳”建筑形式說明位于熱帶濕潤地區(qū),盛產竹子,“高腳” 竹樓建筑可防潮、防熱、防蛇。
3.我國是農業(yè)大國,耕地廣布,東部季風區(qū)種植業(yè)發(fā)達,因為豬是以糧食作為飼料,所以我國在肉食方面以豬肉為主要食用肉。而西歐是溫帶海洋氣候為主,氣候溫涼,不利于糧食成熟,但適宜生長多汁牧草,畜牧業(yè)發(fā)達,牛是以牧草作為飼料;牛肉可以防寒;且西歐經濟發(fā)達,居民生活水平高,需要乳產品,所以居民以牛肉作為主要食用肉。
高二地理教案:《文化景觀及其特性》教學設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作為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幫助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容。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文化景觀及其特性》教學設計”,相信您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容。
文化景觀及其特性
一 網上課堂
(一)本講主要內容及考查要點:本講講述第三單元第二節(jié)——文化景觀及其特性
了解文化景觀的基本特性,學會運用文化景觀來了解人地關系。
(二)學習指導
1.知識結構:
2.知識要點:
一、空間——文化景觀的空間性
(一)任何文化景觀都占有一定空間
1.空間大小、形態(tài)差異很大
2.文化景觀的功能意義并不取決于其占據的空間大小
(二)文化景觀所處的空間位置行對固定的
具有穩(wěn)定性和固定性也就具有相對穩(wěn)定文化差異
如火車不固定,就不是文化景觀;而鐵路具有穩(wěn)定性是文化景觀。
二、時間——文化景觀的時代性
(一)文化景觀具有創(chuàng)造它的那個時代的特征
(二)隨時代變遷其功能可能不變、消失或轉化
除此之外還有功能性:人類創(chuàng)造文化景觀都有目的性和價值作用。
3.教材分析
一、文化景觀的特性有很多,教材沒有一一列舉,只是重點講述了其中兩個重要的特性—空間性和時代性。在本課的引文中,教材介紹的其實是文化景觀的功能性,只不過沒有明確點出來。文化景觀的功能性是指文化景觀在人類社會中的文化功能性,它可確定某一自然景觀是否在人類的作用下已經成為了文化要素。
二、文化景觀的空間性是確定文化要素中何為文化景觀的判別標準。文化景觀占據有一定的空間,也納入了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要素,是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的,這使得特定的自然景觀成為了文化景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材中以我國南北方農田景觀為例說明了文化景觀的空間差異,其實農業(yè)景觀的差異表現(xiàn)還很多,例如法國式的長條地塊、美國中西部方格狀地塊單位、東亞丘陵地彎彎曲曲的水稻梯田等耕地形狀,均為不同文化的象征。再如,同屬工業(yè)社會,而且同為西方文化的西歐與北美,城市景觀卻并不相同。美國大城市中心多是高聳云霄的摩天大樓,是城市中建筑高度最高處,由此向四周建筑高度逐漸下降;而西歐,城市內的房屋高度則比較均一和諧,間或有些高樓,公寓式高樓往往集中在城市邊緣。至于建筑物的式樣,各種文化可以說各有特色。
三、除了空間差異外,文化景觀的差異還有時間上的發(fā)展與變化,也即教材所談及的時代性。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文化景觀,既包括現(xiàn)在人類的文化創(chuàng)造物,也包括過去人類文化創(chuàng)造物。過去的創(chuàng)造物與現(xiàn)在的相比,只是其保留程度有所不同而已。例如,從首都北京城內方格街道、四合院和一些古建筑,可以反映出我國城市建設布局中的文化傳統(tǒng)。
文化景觀的時代性是文化景觀基本特性中最有應用意義的。人們可以通過分析一個地區(qū)不同時期的文化景觀,了解該地區(qū)不同時期的文化特點,以及社會文化的變化軌跡。美國文化地理學家惠特爾西認為不同時期的文化景觀如同文化史層,它們能夠幫助人們恢復一個地區(qū)的文化歷史。文化景觀就如同社會文化史的“化石”,人們可以通過新舊文化景觀的對比,分析出一個地區(qū)社會文化的變化,甚至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與文化景觀相比,文化現(xiàn)象在反映時代變化方面不明顯。我們觀察到的文化現(xiàn)象即便是以往流傳下來的文化現(xiàn)象,也一定是經過了人們自覺或不自覺的改造,帶有新時代的特點。
四、本課活動的設計是讓學生利用一個地區(qū)的文化景觀來判斷其自然環(huán)境或人文環(huán)境。圖3.10展現(xiàn)了江西一個千年古村落。根據圖例可以判斷,明清民居主要集中在水塘與河流之間。而現(xiàn)代民居已超出這個范圍。這說明,村落規(guī)模在近現(xiàn)代才有大規(guī)模的擴展。圖3.11對應的活動中,為時代性,所提第二個問題有一定深度。城市文化是一種延續(xù)發(fā)展的歷史產物。在“千城一面”的現(xiàn)代化城市建設中,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那些失去城市歷史文化的城市,在城市問競爭中失去一些寶貴的優(yōu)勢資源。申辦國際會議和國際重大賽事就可以說明之。
二.網上訓練
(一)、選擇題(每題有1個或1個以上正確答案)
1.有關文化景觀的敘述,正確的是:
A.每個文化景觀必然帶有創(chuàng)造和產生它的那個時代的特點
B.文化景觀要占據一定空間
C.文化景觀是自然環(huán)境的一面鏡子
D.文化景觀對人類社會都有某種功能意義
2.有關文化景觀空間性的敘述,正確的有:
A.任何文化景觀都占據一定空間
B.文化景觀的規(guī)模與其價值是成正比關系的
C.文化景觀所處的空間位置是相對固定的
D.文化景觀能反映當地文化特點
3.關于文化景觀時代性的敘述,正確的是:
A.不是所有文化景觀都能反映建造時期的歷史文化特征
B.文化景觀的功能不一定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C.文化景觀的時代性是僅僅通過其功能的特征來反映的
D.文化景觀外表形態(tài)和風格一般都帶有特定時代的文化特征
(二)、判斷題
1.所有文化景觀都具有時代性和空間性。
2.各種文化景觀對人類社會都具有某種功能的意義。
3.絕大多數文化景觀的功能具有單一性。
(三)、填空題
1.文化景觀能指示某地文化特征的原因是:——————————————————。
2.文化景觀的空間性表現(xiàn)在兩方面:——————————,———————————。
3.保護文化景觀的目的主要是:———————————————————————。
(四)、綜合題
1.試說出下列文化景觀的主要功能:
(1)京中華世紀壇:———。 (2)上海南浦大橋:———。 (3)未來的三峽水庫:———。 (4)巴黎凱旋們———。 (5)深圳“世界之窗”:———。
我國的天后宮最早出現(xiàn)于南寧時期的福建沿海地區(qū)的泉州(南方稱媽祖廟)。天津的保存完好的天后宮始建于元朝,位于舊城東北角(如圖),正是南、北運河與海河干流交匯的三叉河口西岸?!疤旌蟆痹趥鹘y(tǒng)文化中是護佑航海的女神、請你結合歷史知識,分析:
(1)為什么元朝時“天后”才落戶天津?
(2)根據“天后宮”的位置,分析它的空間特點
(3)分析“天后宮”古今功能的變化
讀下面資料回答問題:
塔是佛教中的一種專門建筑,原本是埋葬佛骨的紀念物,并作為佛教的象征,供信徒頂禮膜拜,它的最初形式如圖左所示。印度的塔隨佛教傳入中國后,逐漸與中國原有的多層樓閣式建筑相結合,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佛塔,且形式多樣,如圖中其他各小圖所示。佛塔位于佛寺中心,不但埋有佛骨且藏置佛經,在塔內供奉佛像,便于佛教徒們膜拜。佛塔原是屬于專門的佛教建筑,但是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功能逐漸擴大了。佛寺中自從有了佛像,供奉佛像的大殿就代替了塔而占據了主要地位。塔被移至佛殿之后,殿的兩旁,或佛寺旁的塔院里。塔作為佛教的標志,仍要占據好的位置。所以凡山嶺高聳之地、山腰顯著之處,江河之濱都成了建塔的勝地。所有塔的所在地往往成為城郊的風景點,游人的好去處。
(1)試從空間性、功能性、時代性三方面分析佛塔這一文化景觀的基本特性。
(2)中國塔的外型與印度塔相比已經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從這一事實,你如何理解“文化景觀是文化系統(tǒng)的折射物”?
(3)從古至今塔的功能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變化?
答案:
(一)1.ABCD 2.ACD 3.BD
(二)√ √ ×
(三)
1.其空間位置行對固定的
2.任何文化景觀都占有一定空間、文化景觀所處的空間位置行對固定的
3.發(fā)揮其功能,保留地區(qū)歷史文化古跡,尊重歷史文化
(四)
1.(1)旅游和歷史 (2)交通和旅游 (3)防洪、、發(fā)電、灌溉、旅游 (4)歷史和旅游 (5)旅游
2.(1)元朝時有了漕運,大力發(fā)展海運,漕運、海運相互輔助,元朝時“天后”才落戶天津。
(2)天后宮位于三叉河口西岸,河海運輸繁忙,且位于城角(鬧市區(qū)),位置優(yōu)越,交通方便。
(3) 天后宮:古——宗教信仰和歷史功能——保佑航海人的精神寄托,;今——旅游功能
3.(1)空間性——佛塔占有一定空間,且位置較好固定(山嶺高聳之地、山腰顯著之處,江河之濱)。
功能性——佛塔是專門的佛教建筑,埋有佛骨且藏置佛經,塔內供奉佛像,便于佛教徒們膜拜(宗教功能)。
時代性——佛塔隨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后,逐漸與中國原有的多層樓閣式建筑相結合,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佛塔,且形式多樣。
(2)折射了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交融的特點。
(3)佛塔原是屬于專門的佛教建筑具有宗教功能,現(xiàn)所有塔的所在地往往成為風景點,游人的好去處,已具有旅游功能。
高二地理教案:《文化與文化景觀》教學設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作為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幫助教師在教學期間更好的掌握節(jié)奏。教案的內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文化與文化景觀》教學設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化與文化景觀
單元分析:
文化與每一個人都有密切不可分的聯(lián)系,但是高中學生并不一定能夠從理性上了解什么是文化,而增加理性知識是教學的目標之一。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為:文化源地—某種文化事物或文化現(xiàn)象在什么地方出現(xiàn),文化生態(tài)—某種文化事物或文化現(xiàn)象的產生與地理環(huán)境是什么關系;文化景觀—某種文化事物或現(xiàn)象在產生之后是怎樣擴散到其他地方去的;文化區(qū)—一種文化事物或文化現(xiàn)象在某個擴散階段分布什么范圍。
單元重點:
文化景觀和文化生態(tài)
單元難點:
文化、文化景觀和文化擴散形式等概念
本單元教學要注意以下幾各方面:
本單元有較多概念很抽象,在教學時應從多數中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出發(fā),引導學生觀察他們較為熟悉的日常生活區(qū)域和生活環(huán)境,并有意識地利用學生已有的歷史,地理知識指導學習。
突出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如理解紛雜的文化擴散現(xiàn)象,從中歸納出一些規(guī)律來指導實踐活動,例如指導文化觀念的倡導形式、商品的推銷形式等。
本單元除了向學生傳輸知識,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外,還有許多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要求老師對中國文化,當地文化有較深入的了解,將愛國主義教育有生動的方式貫穿在課堂上,有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感情。
知識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