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shù)學教案三年級
發(fā)表時間:2021-09-13蘇教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單位》數(shù)學教案。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單位》數(shù)學教案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操場平面圖,談話:從圖上可以看出,操場大約有6個籃球場那么大,你能仿照這種說法說一句話嗎?
2、談話:剛才我們實際是用體育器材室的地面做單位估計了一下操場有多大,籃球場有多大,下面,請你們利用桌上的材料(書本、文具盒、練習本、正方形紙等)估計或測量你的課桌面有多大。
分小組活動,交流操作結(jié)果。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拿出兩個正方形(邊長分別是1厘米、1分米),測量它們的邊長。
問:通過測量,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根據(jù)學生回答,講述:邊長是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平方厘米用符號cm2表示。
摸一摸,1平方厘米有多大?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你手上的哪一部分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
畫一畫(徒手):畫一個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估一估:一張普通的郵票的面積大約是多大?橡皮上面的面積有多大?
2、讓學生拿出邊長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講述: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平方分米用符號dm2表示。
比一比:用手比劃1平方分米有多大?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分米?
3、談話:請大膽猜測教室里黑板的面積有多大?
你覺得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做單位去測量怎樣?那么較大的面積單位應(yīng)該是什么呢?怎樣規(guī)定它的大小呢?
根據(jù)學生回答,揭示:邊長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出示1平方米的紙,初步感知大小。
問: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計:在1平方米的范圍里能站多少個同學?驗證,實地站一站。
三、鞏固應(yīng)用
1、學生獨立填寫。
學生在小組內(nèi)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指名匯報。
2、舉例說明哪些物體的面各用哪些面積單位測量比較合適。
四、全課總結(jié)
這節(jié)課學了什么內(nèi)容?你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
擴展閱讀
北京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數(shù)學教案
北京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數(shù)學教案
一、教學內(nèi)容:
第70至74頁的內(nèi)容。
二、教學設(shè)計理念:
這一單元主要包括: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作為單元的第一課時,面積和面積單位是在學生初步掌握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chǔ)上進行教學的,在空間形式上經(jīng)歷了“從線到面”的飛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zhuǎn)化的開始,更是后面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chǔ),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chǔ)知識。
面積概念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起始概念。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非常重視展現(xiàn)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及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進而形成表象。從教材內(nèi)容的整體安排看,其順序是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再歸納面積的概念。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么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三、教學目標:
1. 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2.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guī)則。
3. 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動中獲得關(guān)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 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wù)于生活。
四、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五、教學難點:
1. 使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六、教學方法
1、自主探索式學習。
2、小組合作式學習
3、實踐活動式學習
七、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學具:兩生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正三角形紙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學具。
(一)創(chuàng)設(shè)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學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從而提煉出比的結(jié)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么? (長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 小結(jié):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guān)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物體表面)
[設(shè)計意圖:《課程標準》強調(diào),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模型。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從兩根尺子的比較中,引發(fā)學生已有的舊知“長度”和相關(guān) “物體表面”的經(jīng)驗,自然體驗由“線”到“面”的空間飛躍,引出對“物體表面”的研究。觀察比較中,學生也初步感知了“長度與面”的區(qū)別,為下節(jié)學習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埋下伏筆。]
(二)充分感知,引導(dǎo)建構(gòu)。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1. 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黑板,幕布、書本、課桌等等,它們的表面在哪?
2. 摸一摸: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么感覺?
3. 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4. 運用“面積”說一說: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xiàn)在還可以怎么說?
(2)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1. 認一認:有哪些封閉圖形?
2. 指一指:封閉圖形的面積。
3.比一比:哪個封閉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3)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說說什么是面積?
小結(jié):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
[設(shè)計意圖:建構(gòu)主義認為:學生的建構(gòu)不是教師傳授的結(jié)果,而是通過親身經(jīng)歷,通過與學習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xiàn)的。“面”是什么?說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進而歸納出面積的含義。]
(4)體驗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 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為什么?
學生經(jīng)過觀察、重疊、割補都無法比較,激發(fā)認知沖突,怎么辦?
2. 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3. 提出操作要求:
① 同桌二人各選一個長方形,然后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② 遇到困難,可在小組內(nèi)尋求幫助。
4. 學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種圖片均不夠擺滿整個圖形,操作中必然出現(xiàn)矛盾:圖片不夠怎么辦?在這里可能出現(xiàn)兩種情況:
A 小組內(nèi)合作使用圖片,把長方形擺滿。
B 先用圖片擺出長方形的長,再擺出寬,計算大小。
5. 匯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jié)果也不相同;圓片有縫隙,不準確;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測量出結(jié)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更簡便。
6. 小結(jié):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tǒng)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設(shè)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對兩個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比較,激發(fā)認知沖突后,我提供學具,引導(dǎo)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經(jīng)歷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5)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要求自學p73、p74的內(nèi)容并思考下面問題: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語句用筆勾畫出來。
2.檢查自學情況。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③畫一畫:在草稿本上畫一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方米嗎?為什么?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試一試: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設(shè)計意圖: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學生探究。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我采用自學輔導(dǎo)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進而在匯報、拿一拿、畫一畫、找一找等活動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并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lián)系,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三)實踐運用。
(1) p74頁做一做第1題。
(2) p76頁第2題。說一說測量郵票、課桌面、黑板和操場的面積,分別選用什么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3) 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
(4) 小資料:
① 有關(guān)美國首都和我國首都北京的人均綠化面積資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積和中國人均森林面積的資料。
② 廣州市十年前人均綠化面積資料,和廣州市十年后人均綠化資料。
說一說,你有什么感想?
[設(shè)計意圖:練習的設(shè)計我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在估、測、說中進一步鞏固對面積和面積單位的認識,并結(jié)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和環(huán)保教育,從而體驗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wù)于生活。]
(四)全課小結(jié)。
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設(shè)計意圖:面積和面積單位是概念課教學,全課小結(jié)時我采用總結(jié)式,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對這節(jié)課有完整的認識,并加以延伸。]
九、教學結(jié)束:
要求學生課下小組復(fù)習本節(jié)課內(nèi)容。
西師大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數(shù)學教案
西師大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數(shù)學教案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讓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在活動中獲得關(guān)于它們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3.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學能力和估測能力。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使學生體驗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wù)于生活。
教學重點:
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難點:
1.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
2.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教學課件和 1平方米的正方形紙,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長25厘米、寬15厘米的長方形,另一個長35厘米,寬10厘米的長方形。
學具:每四人一組,長25厘米、寬15厘米的長方形;長35厘米、寬10厘米的長方形各一個,每組一袋學具,內(nèi)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學具若干;每個學生面積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各一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充分感知面積的意義
同學們,今天鐘老師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大家有信心來上好這節(jié)課嗎?有信心的話咱們同桌之間擊個掌,(孩子們擊掌)我也來(老師加入學生的擊掌中,從第一排開始從左向右依次與學生擊掌,停留在與一個學生擊掌的過程中)。老師的手掌面大還是他的大?(學生進行比較)同學們,請把你的手掌輕輕地放在數(shù)學書的封面上,比比看,數(shù)學書的封面大還是手掌面大。(學生進行比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還是數(shù)學書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還是黑板面大(師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還是黑板面大。
師:剛才我們說手掌、數(shù)學書、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體,他們有的大,有的小,像這樣物體的表面的大小,這是他們的面積(板書:物體的表面的大小 就是他們的面積)。今天我們來研究面積(板書課題:面積)
師:誰能舉例說說什么叫面積?(師拿出數(shù)學書摸數(shù)學書的封面)如數(shù)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如:我們剛才摸的課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課桌的面積;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數(shù)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
2感受封閉圖形的面積。
物體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圖形有大小嗎?
課件出示:
選一組你喜歡的圖形涂上顏色,比較這組圖形的大小,說說在比較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1) (2) (3)
(學情預(yù)設(shè):大部分學生都選擇(1)或(3),不選擇(2),適時提問,為什么不選擇(2),學生會認為(2)的圖形無法比較,因為這個圖形是不封閉的。這時老師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可以讓課件上的其余四個封閉圖形進行鋪展變色。)
師:可見封閉圖形也有大小。(板書:封閉圖形)我們說物體的表面和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二、動手實踐,探究新知
師:孩子們,咱們來玩一個比大小的游戲
(一)觀察法
直接出示兩個非常明顯的有大小之分的圖形。
哪個面積比較大?你怎么比的?(板書:觀察法)
師:兩個面積相差比較大的圖形,我們只要觀察一下就能直接比較出它們面積的大小。
(二)重疊法
師:這兩個看上去相似的圖形,你有什么好辦法比較出它們的辦法?
預(yù)設(shè):重疊法,移多補少法
師:就聽你的,我們用重疊法來比一比。
可以采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板書:重疊法、移多補少法)
(三)測量法
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
(1)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個長方形的面積小一些?為什么?
學生經(jīng)過觀察、重疊、割補都無法比較,激發(fā)認知沖突,怎么辦?
(預(yù)設(shè):學生可能會說用尺子量,比周長。學生猜測周長相等,面積也就相當)
驗證猜測:老師可以出示畫好方格圖,且周長相等的圖形,引導(dǎo)學生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周長相等,面積不相等。
周長(6+1)X2=14(厘米)
周長(5+2)X2=14(厘米)
周長(4+3)X2=14(厘米)
(2)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如果要測量這兩個圖形的面積,你認為老師要提供怎樣的學具比較合適?
提出操作要求:
A、同桌二人各選一個長方形,然后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B、遇到困難,可在小組內(nèi)尋求幫助。
(3)學生操作。
(4)指名匯報演示
師:在操作中有遇到困難的小組請舉手。你們遇到了什么困難?(因有個別組老師所提供的圖片不同,操作中必然出現(xiàn)困難)。在這里可能出現(xiàn)三種情況
①小組內(nèi)合作使用圖片,一種是圓形,一種是正方形,或一種是長方形,一種是正方形,形狀不同,無法比較。
②小組內(nèi)合作使用圖片,是兩種大小不一樣的正方形,形狀相同了,大小確不同,無法比較。
得出結(jié)果:要選擇大小一樣的小方格,也就是要統(tǒng)一標準,這個標準就是面積單位(板書:面積單位)
三、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一)要求自學p73、p74的內(nèi)容并思考下面問題:(課件出示自學要求)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和你的同桌說說你學到了什么?
(二)檢查自學情況。(課件出示)
1、匯報自學情況?
(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平方厘米
(1)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學生拿,)師:你確定嗎?有什么方法驗證你拿的對不對?最好用測量,
(2)量一量:用尺子量的正方形的邊長分別是多長?
(3)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課件出示)
3、認識平方分米
(1)1平方分米是怎樣的小正方形?(生答)從學具袋中找出1平方分米?
(2)找一找,我們的身邊什么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分米?
生找,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可以讓學生試著上前比一比,如比開關(guān)盒。
4、認識平方米
(1)猜
師:1平方米是怎樣的正方形呢?(生答)從你的學具袋里找找看?(生找不到)
到底有多大呢?(出示1平方米的教具)猜猜看在1平方米的地毯上大約能多少人?
學生猜測、站位驗證。
(2)找
師: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米。
生找
師:你家房子大概有多少平方米?(學生說出自己家房子的面積。)
(3)想
閉眼想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
5、總結(jié)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面積和面積單位,你用了什么方法學習這些知識的。?
四、結(jié)合實踐,綜合運用
1、第74頁“做一做”第1題。
師:學習面積單位,你會測量面積的大小了嗎?測量桌面的大小要用什么面積單位?測量教室的面積要用什么面積單位?測量整個校園的面積要用什么面積單位?測量整個永定縣的面積要用什么面積單位?
2、改錯題。(媒體出示)
4月27日 星期六 天氣睛
今天我到姑姑家做客。姑姑家的房子可寬啦!大約有160平方厘米。為了歡迎我姑姑還特意做了蛋糕。坐在面積大約是15平方米的凳子上,看著金黃的蛋糕,我直咽口水。姑姑笑著說:“吃吧!”我趕緊張開大嘴一口氣吃了兩塊有1平方米的大蛋糕。我還教表妹畫了一張大約有4平方厘米的畫。中午,躺在面積大約是3平方分米的床上,我想:這個國慶節(jié)我過得真開心!
學生讀日記、幫明明改面積單位。
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六、板書設(shè)計
面積和面積單位
觀察法物體表面
重疊法的大小叫它們的面積
剪拼法封閉圖形
測量法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
內(nèi)容: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材第61~62頁例1、例2及“做一做”,第64頁練習十四的第1~4題)。
目標:
1.通過直觀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2.進一步促進空間觀念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和語言表達能力。
3.在實踐操作和小組合作學習中,讓學生獲得合作學習的經(jīng)歷,了解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
4.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在學會與人分享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
重點難點:
1、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2、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并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掛圖、口算卡片、電教媒體
教學過程:
【情景導(dǎo)入】
游戲?qū)?,激發(fā)興趣。
師:(出示多媒體:射靶)這個游戲同學們喜歡玩嗎?今天咱們來比比賽。老師選擇大靶,你們選小靶,同意我的安排嗎?為什么?
師:你們說的大小指的是靶的什么?
師:是指面積。它就是我們這節(jié)所要學習的新知識。
板書課題:面積和面積單位(1)
【新課講授】
1、面積。
(1)面積概念。
物體的表面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師:老師現(xiàn)在摸的是課本的什么?你能摸一摸你周圍物體的表面嗎?你們發(fā)現(xiàn)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么不同?(大小)
師:(出示多媒體)你能比較一下這些物體的表面大小嗎?
師: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物體的表面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板書:物體的表面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黑板的表面比較大,我們就說黑板的面積比較大,國旗面比較小。我們就說國旗面的面積比較小。
(2)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
師:仔細觀察,你能把這些物體的表面用圖形表示出來嗎?(動態(tài)演示把物體抽象成平面圖形),我們還學過哪些平面圖形?我們把這樣的圖形都稱作封閉圖形,它們有什么不同?(大小)
師:這些封閉圖形也有大有小,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板書:封閉圖形)
(3)概括面積的意義。
師:誰能完整的說一說什么是面積?指名回答。
(師總結(jié),出示多媒體)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面積。
(4)下面老師考考大家,課本封面的面積和周長各是指哪里?你能指一指嗎?(電腦演示)
師:面積和周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請同學們注意區(qū)分。
2、感受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說說誰的面積大。(出示多媒體)
師:媽媽的手、寶寶的手,誰的手掌的面積大?你們怎么知道的呢?(觀察法)
師:這兩個長方形面積大小看不出來呀,有別的方法嗎?(重疊法)
師:這兩個長方形觀察和重疊都比較不出大小,這下可怎么辦?(方格法:經(jīng)歷方格法的優(yōu)化選擇)
(2)猜猜看。師:你認為誰的面積大?(課件出示不同大小的正方形、長方形)
(3)統(tǒng)一面積單位。
教學教材第61頁例2。
問題:下面兩個圖形哪個的面積大?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匯報:選擇一種圖形來比較。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
(4)應(yīng)該用哪種單位表示圖形的面積更合適呢?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統(tǒng)一意見:用正方形表示更合適,因為正方形表示最標準。
師:看來,比較面積我們要用統(tǒng)一的標準去衡量,衡量面積的標準就叫做面積單位(板書:面積單位)。
【課堂作業(yè)】
完成教材62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匯報。
注意:第二、三個圖形有的不夠一個正方形可以用三角形來拼成一個正方
【課堂小結(jié)】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給自己打個分吧!
(自己給自己一個評價,學會反思)
【課后作業(yè)】
教材第64頁“練習十四”的第1~4題。
教學板書:
第1課時 面積和面積單位(1)
面積: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
比較面積我們要用統(tǒng)一的標準去衡量,衡量面積的標準就叫做面積單位。
教學反思:
1、初建概念過程不夠完美。
認識面積是一節(jié)內(nèi)容比較難的概念課,在讓學生由實物表面的面積到封閉圖形表面的面積,由具體到抽象的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通過讓學生觀察比較數(shù)學書封面的大小與黑板表面大小的觀察比較,讓學生學會有理有據(jù)地說話,并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
2、再現(xiàn)概念時方式單一,欠缺多元化。
再現(xiàn)概念時,讓同桌互相說一說,并指名完整地說一說。學生在進行語言組織時還是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小組的合作效果沒有達到,為什么?我分析有兩個原因:1、這邊學生的小組合作的技巧需要教師給予方法指導(dǎo)。2、有部分學生不知道要討論什么?如果在小組匯報時有個比較,適當表揚和激勵,多點組織教學,或許會好點。然后奇怪學生伸出自己的手掌心,用手掌心去觸摸數(shù)學書的封面,閉上眼睛去感受,有這樣一個體驗的過程,學生就了解了面積的意義。學生體驗了面積的意義,單形式還是有一些單一。
3、內(nèi)化概念時,臨時起意。讓學生做游戲,1平方米的地方最多能站多少個小朋友。
由于課前我在教室的地面畫了1平方米的地方,學生都躍躍欲試,在游戲中不光調(diào)動學習熱情,還親身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還學會了要站得人多大家要互相理解,緊密團結(jié)在一起。增加班級的凝聚力。但是活動只有大部分學生參加了,還有少部分沒有參加,比較失望。以后在設(shè)計這樣的活動時,可以在課前準備時多準備兩個面積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在組織比賽看哪一組站的人最多,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游戲的樂趣。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面積的含義》數(shù)學教案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面積的含義》數(shù)學教案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趣引入
教師事先在黑板上畫兩個長方形,一個長4dm,寬3dm;另一個長10dm,寬1dm。
談話:這是兩塊菜地,獅子大王要把這兩塊菜地分給山羊和狐貍,忠厚的山羊讓狐貍先挑選,狐貍急急忙忙挑了這一塊(后一塊長方形),狐貍這次占到便宜了沒有呢?(學生發(fā)表意見)
二、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⑴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
①出示情境圖,問:這是什么地方的情境?從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么?
②觀察黑板的表面和課本的封面,說說哪個面比較大,哪個面比較小。
觀察課桌的表面和課本的封面,說說哪個面比較大,哪個面比較小。
③指出: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了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呢的面積。
⑵說一說,表述面的大小。
①談話:現(xiàn)在誰來說一說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什么?課本的封面呢?
②你們會比一比黑板面的面積和課本封面的面積的大小嗎?(在小組里先說一說再集體交流)
⑶摸一摸,比較面的大小。
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哪個面的面積比較大,哪個面的面積比較小。
摸一摸練習本的封面,學具盒蓋的面和三角尺的面,摸了以后你認為哪個面的面積最大,哪個面的面積最小。
⑷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物體你能比較它們表面的面積大小嗎?
⑸講述:通過觀察和摸物體的面等活動,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
2、教學例2
⑴出示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
問:這是兩個什么圖形?請你們拿出兩張這樣的紙片,有什么辦法能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呢?
⑵分小組討論。
⑶集體交流。
⑷講述:你們用重疊和測量的方法比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這是兩種很好的比較方法。從比較結(jié)果我們看出,在這兩個圖形中,長方形的面積比正方形的面積大,這也說明了平面圖形的面積也有大有小。
3、教學“試一試”
⑴出示兩個平面圖形。
問:你們能想辦法比出書中這兩個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嗎?
⑵分組討論,集體交流。
⑶談話:請每個同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比一比這兩個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yīng)用
1、想想做做2
出示題目,指名讀題。
問:你能看出哪個省的面積比較大,哪個省的面積比較小嗎?
談話:如果同學們有興趣的話,課后可以從中國地圖上再找出一些省份來比一比。
2、想想做做3
出示書中的圖,學生讀題,明確要求。
問:你用什么辦法比較四個圖形的面積?
學生嘗試在書上數(shù)方格,并比較出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指名說出比較結(jié)果,問:你是怎樣知道圖4有8個方格的?
3、想想做做4
默讀題目,明確要求。
學生在書中描一描、涂一涂。
問:你們描出的藍線的長度是這個圖形的什么?用紅色涂出的部分的大小又是這個圖形的什么?
4、想想做做5
出示題中的學校平面圖。
談話:這是美麗的校園的平面圖,從圖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比較平面圖中各個區(qū)域的面積的大小嗎?
小組討論后集體交流。
5、解決課始提出的問題。
談話:剛開始上課時,大家討論了狐貍搶先挑選菜地占沒占到便宜的問題,當時大家的看法不一致,現(xiàn)在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提供1平方分米的紙片2張,讓兩個學生分別到黑板上量一量,比出結(jié)果。
四、全課總結(jié)
問: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還有哪些收獲和疑問?
五、作業(yè):布置學生課后做思考題。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分析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分析
目標:
1.結(jié)合具體的實例和實踐活動,使學生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2.使學生經(jīng)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化,豐富自己的經(jīng)驗。
3.使學生通過“ 摸一摸”、“比一比”、“擺一擺”等多種操作活動理解面積的含義,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重點: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難點:
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使學生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課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小圓片、小正方形、小三角形。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1.你們想了解老師嗎?(姓梁,漢濱小學,涵涵、彬彬)
2.讓生猜師身高,師生交流,引出長度單位:厘米、米以及分米。(板書:米、厘米、分米)
3.激活關(guān)于長度單位實際長短的觀念:誰比劃一下這些單位有多長。
一、創(chuàng)設(shè)情景初步感知
1.游戲:在下面三個圖形中任選一個均勻涂色,誰先涂完誰就贏。
2.你選擇哪一張?為什么
?
(選擇小的那張,因為它小,就涂得快。)
師
:
其實剛才同學們說的,這張紙小,是指的它的面小,這張紙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實每一個物體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板書:物體 面 大小)
3.為什么不選三號?(因為它不是封閉圖形)只有平面封閉才有面的大小。(板書:封閉圖形)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面積的意義。
(1)認識物體的表面有大小。游戲比一比:
課桌面和黑板面哪個大?(板書:看一看)
用手摸一摸課本封面和課桌面,比一比它們的大小。(板書:摸一摸)
剛才我們通過摸和看知道物體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們就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2)概括面積的意義。
(3)課本61頁“做一做”,摸摸數(shù)學課本的封面和側(cè)面,體會立體圖形的不同面的面積。
2.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
(1)出示兩個圖形比較大小,利用重疊的方法。(重疊)
(2)出示2個長寬各異長方形,體會用觀察、重疊方法難以比較大小。
(3)學生小組合作,選擇一種學具擺一擺,比較兩個長方形的面積,看哪個小組秩序好!速度快!
(4)學生匯報,并比一比那種標準比較方便?(正方形合理)
(5)課本62頁“做一做”數(shù)格子。
(6)出示兩個格子大小不同的長方形,男生和女生分別進行比較。要想知道一個圖形的大小,不能只比較格子的多少,還要統(tǒng)一格子的大小,這就需要面積單位。
3.認識面積單位
(1)自學課本63頁內(nèi)容。到底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國際上又是怎樣規(guī)定每個面積單位的大小的呢?
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通過自學你知道這些面積單位都是什么形狀的?
(2)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
從學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怎樣檢驗它的大小?再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找找咱們周圍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
(3)1平方分米又有多大呢?
在學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邊長是不是一分米?
摸一摸它的面,盯住它看5秒鐘,閉上眼睛把它印在你的腦海里?睜開眼睛用手比劃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找生活中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是一平方分米。(撕開對比面積大小的變化)
(4)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
帶來1平方米的紙讓孩子們站上去感受。
(5)課本65頁練習十四第5題。
三、知識運用,形成技能
1.課本64頁練習十四第2題。
2.課本64頁練習十四第3題。
3.課本63頁做一做第2題。
四、全課交流,知識提升
1.說說你這節(jié)課印象最深的地方?
心情怎么樣?有沒有學習的伙伴值得感謝?
2.評價一下自己這節(jié)課的表現(xiàn)。
3.推薦兩名學生,當學習之星。
一節(jié)課馬上就要結(jié)束了,我們對面積和面積單位的研究卻剛剛開始。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學案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學案
學習目標:
1、區(qū)別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和周長公式。
2、提高綜合運用面積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重點與關(guān)鍵:
重點:正確靈活地運用面積知識解決問題。
關(guān)鍵:正確靈活地運用面積知識解決問題。
學習過程:
一、自我檢測:
1、8平方米=( )平方分米 60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80厘米=( )分米 7分米=( )厘米
2、正方形面積公式=
長方形面積公式=
正方形周長公式=
長方形周長公式=
二、探究與交流
自學課本第72頁例8,完成下列題目。(學法指導(dǎo):先獨立完成,自己解決不了的再與同桌或小組內(nèi)成員交流)
1、有什么想法?你的思路是什么?在小組內(nèi)說一說。
2、我的做法是:
3、你還有其它方法嗎? 哪種方法好?
三、自我挑戰(zhàn)
1.一張黑板長18分米,寬12分米,黑板報的面積是 平方分米。在黑板的四周貼一條花邊,花邊的總長是 分米。
2、陳俊家的廚房地面長3米,寬2米,用面積是4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磚鋪廚房地面,需要多少塊磚?
3、在一條長90米,寬6米的人行道上鋪邊長是是3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磚,共需要多少塊磚?
四、自我反思:
這節(jié)課我覺得我的表現(xiàn) 。我學到了是: 。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單位》數(shù)學教案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單位》數(shù)學教案
教學內(nèi)容
北師大版小學教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51~52。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認識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并知道它們實際的大小。
2.數(shù)學思考與問題解決。
經(jīng)歷 用不同的單位測量同一平面等活動,體驗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積單位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tài)度 。
體會到數(shù)學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在探究活動中感受數(shù)學的實用價值,獲得成就感。
重點難點
重點:結(jié)合具體的測量活動,體會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難點:認識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
教 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各一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正方形紙片各一個,每兩人一把剪刀。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dǎo)入新課。
組織抽紙涂色比賽:教師為學生準備大小各異、形狀不同的紙放在信封中,當學生代表抽出紙片并髙高舉起示意時,學生們的反應(yīng)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紙片的一方感情激憤認為這樣不公平,而抽到小紙片的一方則興高采烈。
為什么不公平?(引導(dǎo)學生說出紙的面積的大小不同)
設(shè)計意圖:教師通過游戲讓學生初步感受什么是面積,并對面積的大小有初步的感知,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認識面積單位。
1.計算課本的面積。
師:剛才大家認為不公平,是因為面積的大小不一樣。現(xiàn)在同學們 看我們的數(shù)學課本,它們的大小應(yīng)該一樣吧?
生:一樣。
師:現(xiàn)在我們用畫方格的辦法,看看課本的面積有多大。
生:用方格衡量課本面積。
師:說說你們畫的課本有多少個方格?
生1:12個。
生2 :14個。
……
師:為什么畫出的格數(shù)不一樣呢?
生:方格大小不一樣。
師:要是我們規(guī)定的方格大小一樣,是不是大家畫出的格數(shù)就一樣了呢?
生:那樣就會一樣。
師:看來,為了計算面積的大小,需要我們統(tǒng)一面積單位。
2.認識面積單位。
認識1平方厘米。
師:大家能畫出一個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嗎?
生:能。(畫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
生:大家畫的這樣大的正方形面積,就是一平方厘米。
師:我想量一量這個文具盒蓋的面積,大家?guī)屠蠋熛胂朐撨x用哪個面積單位呢?
生:1平方厘米。
師:請大家從你的桌上找出1平方厘米的紙片。
師:誰知道多大的面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
生: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記作1 cm2﹙板書:1平方厘米,記作1cm2﹚。
師:你還能從哪里找到1平方厘米?
學生匯報:大拇指的指甲蓋、教室開關(guān)的按鈕……
認識1平方分米。
師:1平方厘米的面積比較小,我們計算面積還需要比較大的單位。同學們再畫一個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
生:(畫正方形)。
師:這樣大的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平方分米。
師:請同學們從學具袋中取出那張藍色的正方形紙片。先用尺子量出它的邊長 是多少分米,再用手摸摸這個面的大小。學生認真地用尺子量邊長,然后用手觸摸這個正方形的面。
師:同學們剛才摸的這個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分米,記作1 dm2﹙板書:1平方分米,記作1 dm2﹚。
請同學們想一想,你見過哪些物體的面大約是1平方分米?學生舉生活中的例子。
多媒體展示1平方分米的物體的面:粉筆盒的蓋、連環(huán)畫的封面、同學的手掌、練習本的一半、電表的玻璃蓋……
設(shè)計意圖:通過列舉生活中1平方分米的面積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1平方分米的印象,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師:請同學們把手中1平方分米的藍色正方形放回學具袋中。閉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該有多大,再伸出手比劃一下,1平方分米是多大。
學生閉眼想后,和同桌一起伸手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
師:請同學們拿出剪刀,在白紙上剪出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注意:請不要拿出袋里的藍色正方形紙片去比,也不要用尺1子去量。(不到1分,學生就剪出了他們心中的1平方分米。)
師:請大家從學具袋里再拿出那張藍色 正方形紙片與你剪么樣?
生:
師:同學們,你們對自己剪出來的作品滿意嗎?
生:……
師:好,請大家還是按照上次的要求,再剪一次吧!
學生都非常投人地開始思量怎樣剪得更準確。他們剪得比上次更認真、更專注,花的時間比上次也要長。當老師再次讓他們拿出學具袋里標準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時,盡管還是有點誤差,可是他們那稚嫩的臉上已經(jīng)充滿了愉悅和自豪。
師:下面請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四人一組用它量一量一張課桌的面 有多大﹙分組測量)。
師:哪一組來說說呢?你們又是怎樣量的?
學生分組匯報。
設(shè)計意圖:通過兩次剪1平方分米的紙片,強化學生對1平方分米的記憶,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認識平方米。
師:你們的辦法真好,很巧妙。下面請大家用這個1平方分米的紙片來量一量我們這個教室的地面有多大。
學生紛紛蹲下身。
設(shè)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產(chǎn)生學習平方米這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不一會兒學生就紛紛說:老師,我想要個大點的紙片來量,這個太小了。
師:大 點的紙片到底是多大呢?
生:1平方米。
師:你是怎么知道平方米這個面積單位的呢?
生1:我從書上知道的。
生2:是爸爸給我講的。
師:誰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呢?
同學們匯報自己對1平方米的表象認識。
師: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平方米,記作1㎡﹙板書:1平方米,記作1㎡﹚,下面請大家用手比劃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你見過身邊的哪些物體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
學生匯報。
多媒體展示1平 方米的物體的面:一扇窗戶、大電視機的屏幕、黑板的一半……
設(shè)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1平方分米有它的局限性,1平方米是應(yīng)需要而產(chǎn)生的。
三、知識運用,解決問題
修改小明的日記。
今天是我的生日。晚上,媽媽到市場買了很多菜回來。其中有一條4厘米長的大魚和一只30平方厘米高的雞我特別喜歡。媽媽開始忙著為我們做飯。不一會兒,飯菜都做好了。這時爸爸也回來了。我就忙著把這些菜都端到1平方分米高的桌子上。開始吃飯了,我拿起20米長的筷子夾起魚頭,放到大約2平方米大的碗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吃飽了,我就開始做作 業(yè)。作業(yè)做完了,時間也不 早了。我來到了我那10平方分米大的臥室,躺到3平方厘米長的床上準備睡覺。
點擊查看更多:小學數(shù)學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奧數(shù)試題、最全小學數(shù)學知識點
盡在“”微信公眾號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單位的換算》數(shù)學教案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單位的換算》數(shù)學教案
教學內(nèi)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56?57頁。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通過問題的具體情境,體會面積單位的換算。
2.數(shù)學思考與問題解決。
掌握面積單位間的換算關(guān)系,能利用面積換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情感態(tài)度
培養(yǎng)學生實際操作、分析 、比較和綜合的能力,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重點: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難點:能進行簡單的面積單位的換 算,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直尺、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學過程
一、復(fù)習導(dǎo)入。
師:同學們知道我們學過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嗎?
生: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師:厘 米、分米和米之間的進率是怎樣的?
生:一米等于十分米等于一百厘米。
師:那么,一平方分米等于十平方厘米嗎?一 平方米等于一百平方厘米嗎?我們本節(jié)課就來探究一下這個問題。
二、探究面積單位的換算。
師:用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紙片,鋪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要用多少小正方形呢?
生:我這里才十來個小正方形,肯定不夠用。
師:大家先看看用十個小正方形行不行?
生 :不行。
師:不行,就說明一平方分米 不等于十平方厘米。到底需要多少小正方形,我們初步估算下吧。
生:猜測需要的正方形數(shù)童。
師:1分米等于10厘米,擺出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一行就需要10個 正方形,總共需要 多少行呢?需要多少個小正方形呢?生:10行。100個小正方形。
師:擺出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需要100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這就說明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
師:剛才大家知道了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那么一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呢?大家想辦法試一試吧。
生:沒有那么多面積為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呀。
師:是啊。我們沒有那樣多的小正方形 。看來我們得想些辦法?大家說說有什么辦法嗎?
生1:用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代替邊長為1分米的小正方形。
師:我看這個辦法可以試一下。
生2:根據(jù)1米等于10分米,我們可以推算出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
師:眼見為實,我們還是先按照設(shè)想,用小正方形代替擺放一下吧。1米等于10分米,一行就得10個小正方形,擺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仍然需要10行的小正方形。也就是擺出一平方米的正方形,需要100個邊長為1分米的小正方形?,F(xiàn)在大家知道一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了吧?
生:(齊答)100平方分米。
師:現(xiàn)在大家想一下,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1000平方厘米。
師:這個結(jié)果正確嗎?
生:不正確。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100乘以100,應(yīng)該是10000平方厘米。
三、鞏固練習。
教材第5 7頁“練一練”第2題。
本題主要練習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間的互相轉(zhuǎn)化。
教材第57頁“練一練”第3題。
本題主要從生活實際的角度,幫助學生認識面積轉(zhuǎn)化的事例。
四、本課總結(jié)
通過對本節(jié)課內(nèi)容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疑惑的問題嗎?
點擊查看更多:小學數(shù)學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奧數(shù)試題、最全小學數(shù)學知識點
盡在“”微信公眾號
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
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不是單純的全盤授予,而是啟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案必須經(jīng)過教師的深思熟慮、精心設(shè)計和認真確定。教案可以輔助教師提高自身素質(zhì)。我們?yōu)槟貏e為您精選的“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一定能夠帶給您驚喜,建議你收藏并分享給其他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 篇1
請下載附件:1、《《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共4頁,本地下載在線閱讀New!)
一、教學內(nèi)容:
《面積和面積單位》是課程標準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70至74頁的內(nèi)容。
二、教材簡析:
《面積和面積單位》屬于空間與圖形領(lǐng)域,是三下第六單元《面積》的教學內(nèi)容。這一單元主要包括: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作為單元的第一課時,面積和面積單位是在學生初步掌握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chǔ)上進行教學的,在空間形式上經(jīng)歷了從線到面的飛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zhuǎn)化的開始,更是后面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chǔ),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chǔ)知識。
請下載附件:1、《《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共4頁,本地下載在線閱讀New?。?h2>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 篇2本課內(nèi)容在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面積》屬于空間與圖形領(lǐng)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zhuǎn)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chǔ),更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chǔ)知識。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xiàn)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缓髿w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么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說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guī)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動中獲得關(guān)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shù)學于生活并服務(wù)于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的表象。
三、說教學準備:
(1)教具:多媒體;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學具:兩人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學法有: 活動教學法:即以直觀體驗活動為主線,結(jié)合生活實例,創(chuàng)設(shè)數(shù)學情景,提出數(shù)學問題。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建立正確的表象,掌握數(shù)學方法,解決問題。它遵循著從生活到數(shù)學、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 直觀演示、動手操作法: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是認知的起點。教學中,我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學習,在真實的感受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jīng)驗。 自學輔導(dǎo)法: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學中我會引導(dǎo)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了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建立正確的表象,對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創(chuàng)設(shè)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學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從而提煉出比的結(jié)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2. 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么? (長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 小結(jié):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guān)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物體表面)
(二)充分感知,引導(dǎo)建構(gòu)。
(1)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黑板,幕布、書本、課桌等等,它們的表面在哪?
(3)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4)運用“面積”一詞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xiàn)在還可以怎么說?
2. 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1)認一認:有哪些封閉圖形?(2)指一指:封閉圖形的面積。(3)比一比:哪個封閉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數(shù)學方法就是數(shù)學的行為。比較中,我會根據(jù)學生比的過程,歸納出觀察、重疊、割補等數(shù)學方法。使學生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3. 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是它們的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簡單說說什么是面積?小結(jié):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建構(gòu)主義認為:學生的建構(gòu)不是教師傳授的結(jié)果,而是通過親身經(jīng)歷,通過與學習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xiàn)的。“面”是什么?說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4. 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檢查自學情況。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③畫一畫:在草稿本上畫一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方米嗎?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試一試: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個同學?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我采用自學輔導(dǎo)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進而在匯報、拿、畫、找、試等活動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并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lián)系,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1. 第74頁“做一做”第1題。
2. 第76頁第2題。說一說測量郵票、課桌面、黑板和操場的面積,分別選用什么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3. 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四)回顧全課,小結(jié)延伸:
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關(guān)于面積和面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么?面積和面積單位是概念課教學,全課小結(jié)時我采用總結(jié)式,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對這節(jié)課有完整的認識,并加以延伸。
面積和面積單位 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面積的概念和常見的面積單位,是本節(jié)課學習的重點,這樣板書不僅突出教學重點,更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概念。
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 篇3
一、教學內(nèi)容:
《面積和面積單位》是課程標準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70至74頁的內(nèi)容。
二、教材簡析:
《面積和面積單位》屬于空間與圖形領(lǐng)域,是三下第六單元《面積》的教學內(nèi)容。這一單元主要包括: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作為單元的第一課時,面積和面積單位是在學生初步掌握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chǔ)上進行教學的,在空間形式上經(jīng)歷了從線到面的飛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zhuǎn)化的開始,更是后面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chǔ),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chǔ)知識。
面積概念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起始概念。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非常重視展現(xiàn)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及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進而形成表象。從教材內(nèi)容的整體安排看,其順序是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再歸納面積的概念。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么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guī)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動中獲得關(guān)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wù)于生活。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1.使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學具:兩生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正三角形紙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學具。
六、教學程序:
(一)創(chuàng)設(shè)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和學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從而提煉出比的結(jié)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么?(長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小結(jié):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guān)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物體表面)
[設(shè)計意圖:《課程標準》強調(diào),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模型。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從兩根尺子的比較中,引發(fā)學生已有的舊知長度和相關(guān)
物體表面的經(jīng)驗,自然體驗由線到面的空間飛躍,引出對物體表面的研究。觀察比較中,學生也初步感知了長度與面的區(qū)別,為下節(jié)學習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埋下伏筆。]
(二)充分感知,引導(dǎo)建構(gòu)。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1.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黑板,幕布、書本、課桌等等,它們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么感覺?
3.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4.運用面積說一說: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xiàn)在還可以怎么說?
(2)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1.認一認:有哪些封閉圖形?
2.指一指:封閉圖形的面積。
3.比一比:哪個封閉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3)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說說什么是面積?
小結(jié):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
[設(shè)計意圖:建構(gòu)主義認為:學生的建構(gòu)不是教師傳授的結(jié)果,而是通過親身經(jīng)歷,通過與學習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xiàn)的。面是什么?說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進而歸納出面積的含義。]
(4)體驗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為什么?
學生經(jīng)過觀察、重疊、割補都無法比較,激發(fā)認知沖突,怎么辦?
2.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
①同桌二人各選一個長方形,然后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②遇到困難,可在小組內(nèi)尋求幫助。
4.學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種圖片均不夠擺滿整個圖形,操作中必然出現(xiàn)矛盾:圖片不夠怎么辦?在這里可能出現(xiàn)兩種情況:
A小組內(nèi)合作使用圖片,把長方形擺滿。
B先用圖片擺出長方形的長,再擺出寬,計算大小。
5.
匯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jié)果也不相同;圓片有縫隙,不準確;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測量出結(jié)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更簡便。
6.小結(jié):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tǒng)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設(shè)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對兩個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比較,激發(fā)認知沖突后,我提供學具,引導(dǎo)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經(jīng)歷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5)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要求自學p73、p74的內(nèi)容并思考下面問題: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語句用筆勾畫出來。
2.檢查自學情況。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③畫一畫:在草稿本上畫一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方米嗎?為什么?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試一試: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設(shè)計意圖: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學生探究。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我采用自學輔導(dǎo)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進而在匯報、拿一拿、畫一畫、找一找等活動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并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lián)系,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三)、實踐運用。
(1)p74頁做一做第1題。
(2)p76頁第2題。說一說測量郵票、課桌面、黑板和操場的面積,分別選用什么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3)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
(4)小資料:
①有關(guān)美國首都和我國首都北京的人均綠化面積資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積和中國人均森林面積的資料。
②廣州市十年前人均綠化面積資料,和廣州市十年后人均綠化資料。
說一說,你有什么感想?
[設(shè)計意圖:練習的設(shè)計我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在估、測、說中進一步鞏固對面積和面積單位的認識,并結(jié)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和環(huán)保教育,從而體驗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wù)于生活。]
(四)、全課小結(jié):
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設(shè)計意圖:面積和面積單位是概念課教學,全課小結(jié)時我采用總結(jié)式,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對這節(jié)課有完整的認識,并加以延伸。]
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 篇4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正確地理解面積的意義。
(二)清楚地認識常用的三個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分析、類比、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認識面積和面積單位。
難點:面積與周長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教學過程設(shè)計
(一)復(fù)習準備
啟發(fā)談話:同學們,老師這里有一張山水畫,要給它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長)再給它配上玻璃,還是求它的周長嗎?那又是求它的什么呢?這個問題等我們學習了面積和面積單位的知識后就知道了,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面積和面積單位。(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教學面積的意義。
師:我們周圍許多物體都有面,請你們摸一摸自己的課桌面,數(shù)學課本的封面,鉛筆盒蓋的面。老師再請一個同學來摸一摸黑板的面。
說明,這些都是物體的表面
(板書:物體表面)
引導(dǎo)學生比一比:黑板面與桌面,哪個大,哪個小?數(shù)學課本的封面與鉛筆盒蓋的面,哪個大,哪個小?
師:通過觀察,比較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說明: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師:我們把這些圖形畫在紙上,就成了平面圖形。
觀察:圖(1)與圖(2)比較,圖(3)與圖(4)比較,圖(5)與圖(6)比較,哪個大?哪個小?
可以比較明顯看出圖(1)>圖(2),圖(5)<圖(6),圖(3)與圖(4),請同學把圖(3)與圖(4)重疊,可以看出兩個圖形完全重合,所以圖(3)=圖(4)。
說明: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師:誰能歸納、總結(jié)一下什么叫做面積?
生: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老師板書)
2.教學面積單位。
投影出示兩個同樣大小的平面圖形。
數(shù)一數(shù)每個圖形的方格數(shù)。(投影覆蓋片)
師:說一說為什么同樣大小的兩個圖形,方格數(shù)卻不一樣呢?
(方格的大小不同)
說明:要測量和計算面積,必須有統(tǒng)一的標準,就是面積單位。
師: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請同學看書p.118下面兩行。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平方厘米
師:拿出自己準備的最小的正方形,用直尺量一量它的邊長,(1厘米)它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
用自己準備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書上(p.119)的1平方厘米上面比較一下是不是一樣大。
用自己準備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在書上(p.119)長方形里擺放,正好擺放6個小正方形,也就是6個1平方厘米,那么,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就是6平方厘米。
師:再請同學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自己左手大拇指指甲面上,比一比。然后閉上眼睛想一想,在我們的周圍哪些東西的面積的大小與1平方厘米的大小差不多?
(小紐扣,計算器里面的電池,信封上郵政編碼小格,大拇指指甲面等)
(2)平方分米
師:如果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課桌面的面積,方便嗎?(不方便)
那么要用到另一種面積單位。
請拿出自己準備的大正方形,量一量它的邊長(1分米)它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
看書p.119第7,8兩行。
同桌兩個同學用自己準備的大正方形(1平方分米)在一張課桌上擺放,看一看大約有多少平方分米。
看著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邊長,再摸一摸它的周長,再摸一摸它的面積。想一想在我們周圍哪些東西的面積大小與1平方分米差不多。再用手比劃比劃1平方分米的面積實際有多大,給同學看一看。
(課本的一半,練習本的一半等)
(3)平方米
如果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學校操場的面,有困難嗎?
(要用到一個比較大的面積單位)
出示1平方米的紙板,請一個同學來量一量它的邊長。(1米)它的面積是1平方米。
看書p.119第13行。
比劃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用1平方米,量一量黑板大約有多少平方米。
師:同學們,請你們閉上眼睛回憶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各有多大。
小結(jié)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認識了什么是面積,什么是面積單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那么我們開始講的要給山水畫的鏡框加一塊玻璃,是要求什么?(面積)
(三)鞏固反饋
做一做:
看書p.119第1題。
(右面的正方形面積最大,中間的長方形面積最小)
p.121,練習二十七,第1題、第2題。
請用自己準備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每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兩個同學互相拼擺)
(把書合上,看投影,集體練習)
1.選擇適當?shù)膯挝幻Q。
(1)一個火柴盒面的面積是6(平方厘米)。
(2)一間教室的面積約56(平方米)。
(3)學校操場面積約1800(平方米)。
(4)一根電線桿高20(米)。
A.米B.平方厘米C.平方分米D.平方米
2.判斷。正確舉,錯誤舉。
(1)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米。()
(2)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是不同的計量單位。()
(3)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周長是4分米,面積是1平方分米。()
(4)1個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
小結(jié)今天我們認識了面積和面積單位,老師請同學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們要測量學校操場的面積,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一個一個地拼擺,這個方法可行嗎?(太麻煩了),我們要研究一種科學的計算方法,后面的課上繼續(xù)學習。
作業(yè):看書p.118~p.119.
課堂教學設(shè)計說明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初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及它們的周長的計算基礎(chǔ)上教學的。在教案設(shè)計上考慮為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創(chuàng)設(shè)條件,使學生在原有認知結(jié)構(gòu)基礎(chǔ)上能較好地完成建構(gòu)過程,安排讓學生親自動手摸一摸物體表面,觀察平面圖形的大小,為面積概念的形成做好鋪墊。用投影覆蓋片,讓學生直觀看到,同樣大小的平面圖形,而方格的個數(shù)卻不同,使學生認識到,要測量和計算面積,必須有統(tǒng)一的標準,從而認識面積單位的作用。同時,在設(shè)計教案時,注意到在建立面積和面積單位過程中采用自學方法,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參與學習全過程,能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
圍繞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安排鞏固反饋的練習內(nèi)容,可以達到鞏固對面積和面積單位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概括、抽象能力的目的,
最后安排思考題,可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 篇5
彭陽縣第五小學:鄭永霞
第一課時 面積和面積單位
教學內(nèi)容:教材第71頁-74頁面積的含義,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認識及“做一做”,練習十八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在操作探究中,使學生體會引進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guī)則。
2、過程與方法: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正確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單位概念。在活動中獲得關(guān)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wù)于生活。
教學重點:幫助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積單位概念。
教具準備:掛圖、口算卡片電教媒體,常用面積單位模型。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教師: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面積和面積單位。板書:面積和面積單位。
二、實踐經(jīng)歷,探究新知
1、面積的含義。
(1)教師:同學們都知道,每個物體都有它的表面,黑板有黑板的表面,桌子有桌子表面,課本有課本的表面,我們的臉面有它的面。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
學生:用手摸臉、桌面、書面,感受物體的表面。教師:①黑板的表面和桌面,哪個大?②數(shù)學課本和練習本的封面,哪個?。?通過這樣的動手操作,動腦分析,回答后教師小結(jié):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板書:物體的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黑板的表面比較大,我們就說黑板的面積比較大,練習本的封面比較小。我們就說;練習本的面積比較小。
(2)出示圖形:
教師:觀察這3個圖形,說說哪個大?哪個小?(學生很容易看出哪個最大,哪個最小。)
教師:通過以上比較我們知道圍成的平面圖形也有大小,我們把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也叫做它的面積。
板書: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3)概括面積含義。
教師:什么叫面積呢?請同學們將這兩句話合起來,用一句話來表示,想一想應(yīng)該怎么說?
學生:討論、交流、發(fā)言。最后歸納面積概念。板書: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2、面積單位。
(1)出示一組圖形(教材71頁圖),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
(2)教師:判斷圖形面積的大小,我們不能全部靠眼睛看,或者用重疊的方法,我們要學會用其它方法。
教師:我們能用什么辦法知道它們面積的大小呢?(方格紙量)小組動手操作。
匯報交流:哪個面積大?為什么?
學生:第2個面積大,因為它含有15個小方格。而第1個只含有14個小方格。
老師:如果我們不用統(tǒng)一大小的正方形紙片行不行?如果用統(tǒng)一大小的小圓片行不行?
通過實驗進行檢驗,得出不行?
教師: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tǒng)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3)常用的面積單位。
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板書: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這幾個面積單位到底有多大呢? ①平方厘米的認識。
教師:我們先來認識平方厘米(板書: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是 多大呢? 引導(dǎo)學生明確: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然后要求學生: 第一:打個手勢,來表示一下平方厘米的大小。
第二:舉例說明,哪些物體的表面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
第三:估一估,橡皮擦的正面(一個面)大約有多少平方厘米。筆盒上面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厘米。
教師: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課桌面積。你有什么看法?怎么想?(不方便。最好用大一點的面積)。
②平方分米的認識。
教師:比平方厘米打一點的面積單位就是平方分米。
然后讓學生明確: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教師也可以在黑板上畫一個示意圖,怎樣要求學生做到:
第一,用手勢來表示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
第二,舉例說明。哪些物體的表面積大約是1平方分米。
第三,估一估,桌面大約有多少平方分米。窗戶上一塊玻璃大約有多少平方分米。
教師: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教室地板的面積,你有什么看法,怎么想? 學生:不妨邊。要用大一點的面積單位。③平方米的認識。
猜一猜:比平方分米大一點的面積單位是什么? 教師:什么樣的正方形,它的面積剛好是1平方米? 教師:你們能用手勢做一個1平方米的大小嗎?
學生要4個人,4雙手合圍才能做出一個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的圖形。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一個面積積大約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然后也讓學生估一估黑板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估一估教室地板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
三、課堂小結(jié)
今天我們都學到了哪些知識?
在學生說面積單位時請全班學生打手勢來表示大小。
四、鞏固加深
課本第74頁的“做一做”。練習十八的第1、2題。板書設(shè)計
面積和面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單位 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 1平方米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數(shù)學教案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數(shù)學教案
教學內(nèi)容:
長方形面積的計算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理解面積含義的基礎(chǔ)上,通過實驗操作推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2、運用長方形的計算方法正確解決問題。
過程與方法
經(jīng)歷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逐步養(yǎng)成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引導(dǎo)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長方形面積的推導(dǎo)過程。
教學難點:
運用所學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教法:
引導(dǎo)探究法。
教學學法: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復(fù)習舊知,引入新課
1、師:前面已經(jīng)學習了面積和面積單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分別是怎么規(guī)定的?用手比劃一下。
2、你想用什么單位度量你的課桌?為什么?為什么不用平方厘米和平方米呢?
3、咱們學校的大操場用什么度量呢?還能用擺正方形的方法嗎?看來擺正方形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有一個通用的計算公式那就方便多了。這節(jié)課老師就和大家一節(jié)解決這個問題,板書課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
設(shè)計意圖::復(fù)習了舊知,讓學生很快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通過談話,讓學生明了學習這節(jié)課的必要性,同時也讓學生明確了本節(jié)課學習任務(wù)。)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如果你有12個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把他們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幾種拼法呢?
(1)生獨立思考,用拼、畫等方式完成。
(2)小組內(nèi)交流方法。
(3)討論:你們拼出形狀各異的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為什么?
(4)匯報結(jié)果: A 因為都是12個小正方形拼出的,所以是12平方厘米。
B 數(shù)出來的。
C 用長乘寬的辦法
設(shè)計意圖:通過學生動手擺圖形,創(chuàng)設(shè)探索情景,然學生在活動中探索猜測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整個探究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意思,讓學生在合作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合作。
2、 探究長乘寬的方法。
(1)先讓第三位同學說說自己的想法。
(2)先觀察你們拼的長方形中,長的方向上有幾塊小正方形?長是幾厘米,寬的方向上有幾塊小正方形?寬是幾厘米?再說說長方形中所含平方厘米數(shù)是多少。把結(jié)果填寫在課本77頁。
(3)從表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每行的塊數(shù)乘行數(shù)等于總塊數(shù),也就是長方形的面積。
每行的塊數(shù)等于(長),行數(shù)等于(寬)所以得到:長乘寬等于面積
設(shè)計意圖::集體觀察、對比、思考、驗證并總結(jié)出結(jié)論。培養(yǎng)學生猜測——操作——驗證的學習數(shù)學的探究過程和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能力,遷移類推能力及動手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驗證與應(yīng)用
再畫一畫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怎樣求面積?口述如何擺
設(shè)計意圖:通過變式練習,進一步鞏固新知。
三、 及時練習,鞏固新知
1、練習二十九 第2題
2、做一做。測量時取整數(shù)。
四、 交流收獲,小結(jié)全課。
1、今天你學會了什么?在計算時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運用今天的知識,你能解決身邊一些物體的面積嗎?
設(shè)計意圖:教學要求要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獲,通過學生交流自己的收獲時,也是讓學生自己整理總結(jié)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讓學生體驗收獲的快樂。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認識面積》教案蘇教版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認識面積》教案蘇教版
認識面積
內(nèi)容:蘇教版義務(wù)教育教科書58-60頁例1、例2和“想想做做”第1-5題。
目標:
1、使學生在現(xiàn)實情境中,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初步理解面積的含義。
2、使學生經(jīng)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在體驗多種比較策略的基礎(chǔ)上,初步掌握數(shù)方格比較的方法,掌握這一方法對于面積計量的意義。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會圖形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積累圖形與幾何的學習經(jīng)驗,發(fā)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認識面積的含義,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學難點:
掌握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dǎo)入、引入新知
1、認識面
師:在我們的教室后面,有許多聽課老師,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這些老師的到來。(學生鼓掌)
師:同學們真熱情。剛才我們兩只手掌碰擊的地方就是手掌面。這是數(shù)學書的封面。
師:伸出你們的手,用手掌摸一摸數(shù)學書的封面,(學生摸一摸)
教師巡視后示范摸數(shù)學書封面的全部,學生跟著老師一起摸一摸。
師:讓我們用同樣的方法,再摸一摸桌子的面。
2、認識面積
師:現(xiàn)在讓我們走進教室看看你能找到那些物體的面。(ppt出示,指名交流)
提問:黑板的面和五星紅旗的面,有什么不一樣?流動紅旗的面和五星紅旗的面呢?
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面有的大有的小,在數(shù)學中,我們把物體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朋友——面積(板書課題:認識面積)。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提問:什么是面積呢?誰能說一說。(物體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PPT出示)
例:凳子面的大小就是凳子面的面積。
照這樣子說,數(shù)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shù)學書封面的面積)……
2、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題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jīng)初步和面積交上了朋友,接下來請同學們選兩件身邊的物體,摸一摸它們的面,比一比這些物體的面積哪個大?哪個小?同桌互相說一說。(指名交流)
提問:這兩位同學說的物體的面中,哪個面積最大?哪個面積最小?
3、出示教材第58頁下部的兩個圖形,提出要求:把其中的正方形涂上紅色,長方形涂上藍色。
學生操作后,討論:正方形的面積是指哪個部分的大小?(涂有紅色的部分),長方形的面積是指哪個部分的大小?(涂有藍色的部分)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哪個大一些?為什么?
啟發(fā):你能想辦法驗證上面所作的判斷嗎?(PPT驗證)
4、師:剛剛我們學會了什么是物體的面積,那你知道長方形的面積是指什么?正方形?圓呢?
師:長方形的面積是指(長方形的大小),正方形的面積是指(正方形的大小)……它們都是平面圖形,所以平面圖形的面積就是指(平面圖形的大小 )
5、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在紙上畫一個平面圖形,再于同桌比一比,誰畫的圖形面積大一些。
6、你能比較出下面兩個長方形哪個的面積大?哪個的面積小嗎?叫學生先估一估,
說明:運用觀察法已經(jīng)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你能想一想其他的方法嗎?同桌討論。
請同學們拿出信封,借助老師提供練習紙上同樣大小的方格子,你想到了什么好辦法?
請學生上展臺演示,數(shù)出紅色長方形有16個格子
適時提問:你是怎么數(shù)的?
綠色長方形有15個格子,大家一起數(shù)一數(shù)。所以紅色長方形的面積大一些。
師:今天我們又學會了一種比較面積大小的辦法——數(shù)格子,(板書)
師:接下來我們就趁熱打鐵,請你在練習紙的方格紙上畫一個長方形,和同桌比一比這兩個圖形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為什么?點名學生上臺展示,并且比較大小(我畫的長方形有()個格子,我畫的長方形有()個格子,所以誰的長方形的面積大,誰的長方形的面積小。)
7、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看到這些圖形,你想到了什么方法來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用數(shù)方格的方法)
學生獨立完成。交流反饋(由于梯形圖形的特殊性,鼓勵孩子用割補的方法數(shù)出格子個數(shù)。再交流反饋。)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yīng)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中國地圖,老師介紹:中國有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qū),2個特別行政區(qū),在這張地圖上老師描下四個省,分別是江蘇省、青海省、山西省、湖南省。你能用觀察法比較出哪個省的面積大,哪個省的面積小嗎?
生:青海省的面積最大,江蘇省的面積最小。
師:老師告訴你們江蘇省約10萬平方千米、青海省約72萬平方千米、陜西省約15萬平方千米、湖南省約21萬平方千米??磥硗瑢W們都具備了火眼金睛。有興趣的同學課后也可以找一張中國地圖,比一比有關(guān)省份面積的大小。
2、想想做做第5題
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由選擇圖形進行比較面積大小。試著讓學生說一說。遇到圖形大小的面積有爭議的時候,引導(dǎo)學生只要說出面積大小差不多就可以了。
3、生活中的數(shù)學
看來數(shù)學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老師在過年的時候繡了一副十字繡,量得它的長 40厘米,寬30厘米,老師想幫十字繡裝上相框,相框至少長多少厘米?如果老師還想幫十字繡配上一塊玻璃,玻璃得有多大呢?
從題中,你知道什么?要求相框長多少就是求什么?口答
要求配的玻璃有多大就是求什么呢?(玻璃的面積)
可是玻璃不小心碎了……
數(shù)學可真奇妙呀,它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等著我們小朋友去一探究竟。
4、小小設(shè)計師
請你在方格紙上設(shè)計一個是6個格子的圖形,并用水彩筆涂上顏色。請你用你的畫筆再借助你的數(shù)學思考,看看哪位小朋友畫的圖形既美觀又新穎?
四、全課總結(jié)
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習了哪些知識?跟全班同學交流交流。
生交流后回答: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知道了物體都有面,這些物體面的大小叫做面積,學會了比較物體面積大小的方法有觀察法,數(shù)方格的方法。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的認識》教案設(shè)計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的認識》教案設(shè)計
【 內(nèi)容】
教材第61~62頁的例1、例2,相對應(yīng)的“做一做”,練習十四的第1~4題。
【 目標】
1.理解面積的含義。
2.學習選用觀察、重疊、數(shù)面積單位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建立單位面積觀念,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
要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景,初步感知
出示一幅畫。
師:這里有一幅畫,要給它加上框,求它所用框的長度,是求它的什么呢?再給它配上玻璃,求所用玻璃的多少,又是求它的什么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面積和面積單位”。
板書課題:面積和面積單位(1)
二、探究新知,引導(dǎo)建構(gòu)
1.教學例1。
(1)出示例1:
師:觀察黑板面和國旗表面,說說哪一個面比較大。
師: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積,國旗表面的大小是什么呢?(國旗的面積)
(2)師: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黑板、講臺、書本、課桌等,它們的表面在哪?
學生回答,并讓學生指一指。
師: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么感覺?
師: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師小結(jié):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黑板的面積比國旗的面積大。
(3)師: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和同桌比一比誰的手掌面積大。你們是怎么比的?
師小結(jié):同學們的手大小比較接近,可以重疊在一起比較大小。
2.教學例2。
(1)出示例2:
兩個長方形,哪個面積大?
師:同學們想想、試試,用重疊的方法能比較出大小來嗎?(不能)怎么辦呢?
(2)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
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兩個長方形學具,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大一些?為什么?
師:大家經(jīng)過觀察、重疊、割補都無法比較大小,怎么辦?
(3)分組活動: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4)提出操作要求:
①每組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②遇到困難,可自己看看書本或小組內(nèi)尋求幫助。
(5)學生操作。
(6)匯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jié)果也不相同:圓片有縫隙,不準確;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測量出結(jié)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更簡便。
(7)小結(jié):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tǒng)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三、鞏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62頁的“做一做”。
2.完成練習十四第1~4題。
【課堂小結(jié)】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面積單位的認識》學案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面積單位的認識》學案
學習目標:
1、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有多大。
2、正確區(qū)分和使用面積單位及長度單位,認識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3、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學習重點與關(guān)鍵:
重點:掌握常用面積單位及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
關(guān)鍵:正確區(qū)分和使用面積單位及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學習過程:
一、自我檢測
1、下面圖形的面積是多少?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2、邊長10厘米的正方形面子是多少?
3、這兩個圖形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二、探究與交流
自學課本第70頁例6,71頁例7完成下列題目。(學法指導(dǎo):先獨立完成,自己解決不了的再與同桌或小組內(nèi)成員交流)
1、獨立思考:1平方分米的圖形和100平方厘米的圖形面積大小一樣嗎?
2、小組合作: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
3、怎么將平方米化成平方分米?怎么將平方厘米化成平方分米?
三、自我挑戰(zhàn)
1、8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8平方米=(
)平方分米
7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1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2、在橫線上填寫合適的單位名稱
一枚郵票的面積是4 ___
張是4平方分米
一塊手帕的面積是5 _______合
平方厘米
3、一副長方形的宣傳畫長20米、寬4米。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四、自我反思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
,我會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