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結教學設計
發(fā)表時間:2021-06-10九年級語文下冊《中國詩文與中國園林藝術》知識點整理冀教版。
做好教案課件是老師上好課的前提,大家應該在準備教案課件了。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寫好了之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哪些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九年級語文下冊《中國詩文與中國園林藝術》知識點整理冀教版》,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九年級語文下冊《中國詩文與中國園林藝術》知識點整理冀教版
課文《中國藝術表現(xiàn)里的虛和實》闡釋了中國繪畫、書法、戲曲、建筑在表現(xiàn)空間方面的共同特征。本文則論述中國園林藝術與中國詩文盤根錯節(jié),難分難離,從詩文中可悟造園法,而園林又能興游以成詩文。二文可以參照閱讀。
中國園林,名之為“文人園”,它是饒有書卷氣的園林藝術。前年建成的北京香山飯店,是貝聿銘先生的匠心,因為建筑與園林結合得好,人們稱之為有“書卷氣的高雅建筑”,我則首先譽之為“雅潔明凈,得清新之致”,兩者意思是相同的。足證歷代談中國園林總離不了中國詩文。而畫呢?也是以南宋的文人畫為藍本,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歸根到底脫不開詩文一事。這就是中國造園的主導思想。
南北朝以后,士大夫寄情山水,嘯傲煙霞,避囂煩,寄情賞,既見之于行動,又出之以詩文,園林之筑,應時而生,繼以隋唐、兩宋、元,直至明清,皆一脈相承。白居易之筑堂廬山,名文傳誦,李格非之記洛陽名園,華藻吐納,故園之筑出于文思,園之存,賴文以傳,相輔相成,互為促進,園實文,文實園,兩者無二致也。
造園看主人,即園林水平高低,反映了園主之文化水平,自來文人畫家頗多名園,因立意構思出于詩文。除了園主本身之外,造園必有清客,所謂清客,其類不一,有文人、畫家、笛師、曲師、山師等等,他們相互討論,相機獻謀,為主人共商造園。不但如此,在建成以后,文酒之會,暢聚名流,賦詩品園,還有所拆改。明末張南垣,為王時敏造“樂郊園”,改作者再四,于此可得名園之成,非成于一次也。尤其在晚明更為突出,我曾經(jīng)說過那時的詩文、書畫、戲曲,同是一種思想感情,用不同形式表現(xiàn)而已,思想感情的主導是什么?一般是指士大夫思想,而士大夫可說皆為文人,敏詩善文,擅畫能歌,其所造園無不出之同一意識,以雅為其主要表現(xiàn)手法了。園寓詩文,復再藻飾,有額有聯(lián),配以園記題詠,園與詩文合二為一。所以每當人進入中國園林,便有詩情畫意之感,如果游者文化修養(yǎng)高,必然能吟出幾句好詩來。畫家也能畫上幾筆晚明清逸之筆的園景來。這些我想是每一個游者所必然產(chǎn)生的情景,而其產(chǎn)生之由就是這個道理。[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 YJS21.COM]
湯顯祖所作《牡丹亭》,而“游園”、“拾畫”諸折,不僅是戲曲,而且是園林文學,又是教人怎樣領會中國園林的精神實質,“遍青山啼紅了杜鵑,那荼外煙絲醉軟”,“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其興游移情之處真曲盡其妙。是情鐘于園,而園必寫情也,文以情生,園固相同也。
清代錢泳在《履園叢話》中說:“造園如作詩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應,最忌堆砌,最忌錯雜,方稱佳構?!币谎缘榔疲靾@與作詩文無異,從詩文中可悟造園法,而園林又能興游以成詩文。詩文與造園同樣要通過構思,所以我說造園一名構思。這其中還是要能表達意境。中國美學,首重意境,同一意境可以不同形式之藝術手法出之。詩有詩境,詞有詞境,曲有曲境,畫有畫境,音樂有音樂境,而造園之高明者,運文學繪畫音樂諸境,能以山水花木,池館亭臺組合出之,人臨其境,有詩有畫,各臻其妙。故“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中國園林,能在世界上獨樹一幟者,實以詩文造園也。
相關知識
九年級語文下冊《愛因斯坦與藝術世界》知識點整理冀教版
九年級語文下冊《愛因斯坦與藝術世界》知識點整理冀教版
1、重點:調(diào)動課外積累,篩選文本信息,以了解愛因斯坦藝術世界的具體表現(xiàn)為切入點,展開科學與藝術互補性的思考。
2、難點:從哲學、美學、文化背景的角度來深入探究愛因斯坦和科學與藝術的關系,視學生的具體可接受性加以分析、處理、落實(不必強求)。
說明:
這篇文章具有思辨性,學生不易把握。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教學的重點設計為調(diào)動學生的課外積累,如愛因斯坦的婚姻家庭逸聞趣事等,巧妙地把趣味性引入課堂,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從課外走到課內(nèi),從文本中篩選有效信息,整合愛因斯坦一生中科學與藝術的具體表現(xiàn)。同時,在對文本的閱讀中思考科學與藝術統(tǒng)一性互補性的規(guī)律,從而水到渠成地把感性的閱讀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積累交流
激發(fā)興趣1、科學與藝術是兩個魅力四射的光環(huán),有誰能同時享有這兩個光環(huán)呢?——愛因斯坦是其中之一。同學們借助自己的課外積累以及自己查閱的大量資料,簡單交流一下愛因斯坦留給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2、愛因斯坦我們并不陌生,但了解得更多的是他在科學上的貢獻。通過課文,我們可以了解到愛因斯坦哪些鮮為人知的藝術上的“軼事”呢?調(diào)動課外積累以及網(wǎng)上查閱動資料,學生自由發(fā)言,用簡潔的語言來說說愛因斯坦留給自己的印象。從逸聞趣事入手,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興趣,篩選積累有關科學藝術的材料,逐步由感想認知上升到理性思考,為文章的展開做好鋪墊。
閱讀篩選
積累整合1、整體閱讀,全面把握文章主旨。閱讀要求(1)用簡潔的語言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2)借助積累,篩選出文章中寫愛因斯坦熱愛藝術的章節(jié)段落。
2、積累有關愛因斯坦和藝術的知識,挖掘其內(nèi)涵,體悟藝術對愛因斯坦從事科學研究的影響和意義。1、學生整體閱讀,篩選重要段落,自學導讀然后小組交流印證。
2、匯總整體閱讀結果: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⑴—⑷揭示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通過探討愛因斯坦與藝術的關系,揭示科學與藝術的互補性與統(tǒng)一性,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第二部分:⑸—⒃通過列舉愛因斯坦熱愛音樂、崇尚文學的生動事例,證明本文中心論點:科學與藝術是互補的、統(tǒng)一的。第三部分:⒄—⒅揭示主題,表明本文的寫作意圖。通過整體閱讀養(yǎng)成全面把握主旨的好習慣,篩選和概括幫助學生學會重點閱讀,提煉文章內(nèi)容,做到綱舉目張。這一步設計放在教學內(nèi)容的展開部分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細讀課文
重點突破閱讀第二部分內(nèi)容,概括提煉。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nèi)容:
1、愛因斯坦對藝術的熱愛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2、音樂與科學的關系是什么?文學與科學的關系是什么?從文本出發(fā),篩選概括找出答案。
3、總結概括:科學與藝術的關系。從文本中分條摘錄。
4、交流討論:品讀課文,深入探究思考——愛因斯坦對于藝術的審美、對于科學的執(zhí)著的原動力究竟何在呢?請同學們結合語段,抓住關鍵詞句來體會文中包含的深意。邊討論邊質疑邊解答。1、學生閱讀篩選匯總:(1)音樂:推崇西方古典音樂,尤其酷愛巴赫、莫扎特、貝多芬的作品;小提琴有造詣,于鋼琴很傾心,描繪物理學優(yōu)美的圖景。(2)熱愛莎士比亞、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肖伯納;共鳴卡夫卡。朗誦海涅的《哈爾茨山游記》。崇拜陀思妥也夫斯基。
2、學生代表匯總:音樂催化科學創(chuàng)見和思想閃光。文學高于一切,形成人生觀和世界觀。“科學的美和藝術的美是相通的,是世界最高最美的兩個側面?!?/p>
3、組長總結:參考語句:第(3)(7)(9)(10)(12)(15)段中的關鍵句。
4、組內(nèi)交流:(1)說明愛因斯坦已將文學當作精神生命的需要,并深深懂得了文學的倫理價值,從而也證明了科學與藝術“是兩個無限的、永遠也沒有終點的世界”,需要不斷去追求。(2)科學與藝術之間緊密而深遠的內(nèi)在關系,也揭示了這位科學巨匠酷愛音樂和文學的緣由。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判斷能力。依據(jù)學生高二語文閱讀的特點,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上。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在于鍛煉學生綜合概括能力,幫助學生學會去偽存真、抓住關鍵字句,突破閱讀瓶頸。
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在篩選概括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領悟哲學層面上的科學與藝術的抽象關系。
閱讀回味
提煉升華1、品讀文中引用的愛因斯坦的言論和事跡,體會這一科學巨匠的藝術情懷。
2、在閱讀中品味升華,從哲學、美學、文化背景的角度提煉本文主旨。1、學生齊讀第(10)自然段。引用論證,更有力的說明愛因斯坦的世界觀。
2、齊讀(1)(8)(12)等,從愛因斯坦的言論中體會藝術在他人生中的重要地位。
3、師生小結:科學和藝術是相通的,統(tǒng)一的,都是熱愛真善美的人的追求目標。教會學生注意品味閱讀。反復朗讀,注意細節(jié),重錘敲擊文本中引用的話語,體悟這些引用話語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在閱讀中品味,品味中觸摸作者的情思,感知一個科學家的細膩情懷。
采擷詞句
質疑討論文章中有許多話語能引發(fā)人們的思考,教師學生均可找出文中自己感興趣或心存疑惑句子,切磋交流。熱點1、第(5)段,愛因斯坦對巴赫的評價:敬他愛他而不要發(fā)表評論。結合現(xiàn)實學生肯定有爭論。
熱點2、第(17)段,我國為什么不能造就出一個愛因斯坦。學生可能把討論的矛頭指向教育體制。
矛盾點1、文化背景越豐富越能成就科學人才嗎?怎樣理解“博”與“專”的關系呢?
矛盾點2、科學與藝術在今天為什么不能有效的統(tǒng)一呢?這是課堂的趣味點所在,讓每個學生都有話說,都能發(fā)表自己的個人見解,從而獲得成就感。讓學生暢所欲言,在交流討論中解疑。
拓展延伸
深度反思1、借助教學參考上提供的資料《愛因斯坦與泰戈爾》(教參P109-P110),拓展欣賞。
2、整理匯總課堂內(nèi)容,對于課堂上有感悟的內(nèi)容加以思考,總結并寫出自己的學后感,課后與同學們交流。
3、課后討論:(1)課堂上沒有發(fā)表的觀點課下繼續(xù)交流。(2)摘錄重點字句,寫出自己的感悟。(3)學習本文敘議結合的寫法,學會舉例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手法的綜合運用。可以參照教參的材料,也可以自己上網(wǎng)查閱資料,借助自己的積累,延伸閱讀科學界中對文學、對藝術重視的其他材料,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對所學文本內(nèi)容作縱向和橫向的比較。該部分設計作為課內(nèi)內(nèi)容的延伸,也是寫作方法的總結,為高中議論文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大語文觀,把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及生活實踐等有機的結合體來。
思路點撥
感性的導入,趣事的激發(fā),理性的思考,對愛因斯坦與藝術的深度反思,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掌握了議論文的寫作特點;課前查閱資料,課堂咀嚼文本,熱烈地切磋討論,激情四溢地闡發(fā)個人觀點,課后的拓展延伸,讓學生在張弛有度的教學氛圍中感受藝術的魅力。
教師可以大膽放手,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教師作為導演及時有效的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潛力,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的駕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教師和學生代表共同小結匯總,提煉有效的文本信息。同時,教學過程要重點突出條理分明,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關鍵句語句細細品味,即關注標志語(總起句、概括語、結論句、議論句、觀點性語句等,表達方式一般是議論,同時要注意其位置,一般在段首、尾,文首、尾。)針對教學目標,師生共同努力夯實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使課堂集中而不松散,活躍而有序。讓學生在自讀中品味,在討論中豁然,在質疑中感悟,在回味中反思,在拓展比較中升華。
九年級語文下冊《話說中國畫》知識點整理冀教版
九年級語文下冊《話說中國畫》知識點整理冀教版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篆、赭、絳、蘸、裱褙”等字詞的讀音,理解“能事、洗練、寫意、迥然不同、剛柔相濟”詞語的含義。
2.了解中國畫的藝術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1.疏通字詞,整體感知文意。
2.誦讀課文,為課文劃分層次,并概括各層次的主要內(nèi)容。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鑒賞能力,以及民族自豪感。
一、作者簡介與中國畫簡介
1.作者簡介
馮驥才,當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從小喜愛美術、文學、音樂和球類活動。1960年高中畢業(yè)后到天津市書畫杜從事繪畫工作,對民間藝術、地方風俗等產(chǎn)生濃厚興趣。
著有長篇小說《義和拳》(與李定興合寫)、《神燈前傳》,中篇小說集《鋪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說集《雕花煙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說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報告文學《一百個人的十年》,電影文學劇本《神燈》,文學雜談集《我心中的文學》,以及《馮驥才中短篇小說集》、《馮驥才小說集》、《馮驥才選集》等。短篇小說《雕花煙斗》,中篇小說《啊!》、《神鞭》等。作品注意選取新穎的視角,用多變的藝術手法,細致深入的描寫,開掘生活的底蘊,咀嚼人生的況味。
2.中國畫簡介
中國畫亦簡稱“國畫”,它用毛筆、墨和中國畫顏料,在水的調(diào)制下,在特制的宣紙或絹上作的畫。
按照藝術的手法來分,中國畫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以描繪對象的不同來劃分,中國畫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中國畫在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
二、疏通字詞
1.注音:
篆(zhuàn) 赭(zhě) 絳(jiàng) 蘸(zhàn) 裱褙(biǎo)(bèi)
2.釋義:
能事:擅長的本領。
洗練:(語言、文字、技藝等)簡練利落。
迥然不同:一點也不相同,形容差別很大。
剛柔相濟:剛強的和柔和的互相補充,使之恰倒好處。
三、整體感知(投影顯示:課文的結構內(nèi)容)
1.給學生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快速瀏覽課文,疏通字詞,整體感知文意,并為課文劃分層次結構。學生討論、分析,然后教師明確:
本文共8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7段。
第三部分:第8段。
2.讓學生自告奮勇(一名)或者讓學生推薦代表(一名)誦讀課文的第一段(可播放背景音樂古箏經(jīng)典名曲《高山流水》片段,時間是2分鐘半,見音頻文件夾),然后讓學生討論概括第一部分即第一段的主要內(nèi)容,教師適當點評、明確:
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中國畫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3.找2~3名學生分別誦讀課文的第2~5段和第6~7段(可播放背景音樂古箏經(jīng)典名曲《春江花月夜》片段,時間是9分鐘左右,見音頻文件夾),教師可提示:第二部又可以分為兩層,然后讓學生討論概括第二部分中各層次的主要內(nèi)容,教師適當點評、明確:
第二部分(第2~7段):作者具體論說中國畫的藝術特征及其主要工具材料、種類的劃分。
第一層(第2~5段):主要講中國畫的藝術特征以及中國書法與詩歌對中國畫藝術特征形成過程的促進作用。
第二層(第6~7段):講中國畫的主要工具材料及其種類的劃分。
4.讓學生自告奮勇(一名)或者讓學生推薦代表(一名)誦讀課文的第8段(可播放背景音樂古箏經(jīng)典名曲《出水蓮》片段,時間是5分鐘左右,見音頻文件夾),然后讓學生討論概括第三部分即第8段的主要內(nèi)容,教師適當點評、明確:
第三部分(第8段):主要講中國畫的歷史深厚久遠,且成就斐然,異彩紛呈。
九年級語文下冊《板橋題畫二則》知識點整理冀教版
老師在新授課程時,一般會準備教案課件,大家應該開始寫教案課件了。對教案課件的工作進行一個詳細的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會寫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九年級語文下冊《板橋題畫二則》知識點整理冀教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九年級語文下冊《板橋題畫二則》知識點整理冀教版
作者簡介及解題
鄭燮,清代書畫家、詩人。字克柔。號板橋。自幼喪母,生活貧困。做過知縣,后辭官以賣畫為生。其詩、畫、書法皆有成就,號稱“三絕”,尤其擅畫蘭花、墨竹、怪石,秀麗蒼勁。他與金農(nóng)、李鮮、黃慎等七位畫家共稱“揚州八怪”,著有《板橋全集》。
書畫是畫家把詩或書法題在畫上。
初讀感知
l、錄音聽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自讀課文,參照注釋,疏通文意。
3、思考:兩則題畫中,有倒裝句、省略句,還有兩個判斷句.,你能找出來嗎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訂正:倒裝句是:“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即“皆于疏枝密葉之間浮動”;省略句是:“短長肥瘦”,即“(竹)短(竹)長(竹)肥(竹)瘦”;判斷句有兩個,它們是:“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也”字判斷句);“趣在法外者,化機也”。(“者也”判斷句)
3、思考:兩則題畫各分為幾層每層各寫了什么
【學生討論發(fā)言后教師明確:第一則分為三層:第一層(從開頭“遂有畫意”),描寫自己清晨所見,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第二層(從“其實胸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描述自己作畫過程;第三層(從“總之”-結尾),總結自己的體會。第二則分為兩層:第一
層(從開頭“其神理具足也”),論述自己與文與可畫竹的區(qū)別;第二層(從“藐茲后學”一結尾),闡釋道理】
【設計意圖:以上幾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盡量讓其獨立完成,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p>
質疑探究
1、思考:兩則題畫是講繪畫技巧還是側重講道理如果是側重講道理,那么各講了什么道理
【學生討論發(fā)言后教師明確:側重在闡明繪畫的道理。第一則說明“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第二則說明“有成竹無成竹,其實只是一個道理”。
2、思考:在第二則題畫中,作者為什么說“然有成竹無成竹,其實只是一個道理”
【學生討論發(fā)言后教師明確:作者認為:因為畫畫不能一味模仿別人,要有自己的主見,所以說“然有成竹無成竹,其實只是一個道理”】
【設題意圖: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突破教學重點②】
3、思考:“胸有成竹”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它在本文中的含義是什么現(xiàn)在常用的意思又是什么
【學生討論發(fā)言后教師明確:“胸有成竹”這個成語的本義是“在畫竹子之前就有了這幅畫的藝術構思”;這個成語現(xiàn)在的意思是“辦事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把握”?!?/p>
【設計意圖:了解詞義的變化,確切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突破教學重點①】板書
作畫胸有成竹
板橋重在變化
畫竹胸無成竹
4、從下面幾個繪畫的技巧中,談一談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①齊白石畫蝦,不畫水,但蝦的形態(tài)卻給人以滿紙水氣淋漓之感。②有人畫深山藏古寺詩意畫,只畫一小僧擔水走在小路之上。
③宋人畫踏花歸去馬蹄香詩意畫,只畫一馬飛奔,幾只蝴蝶繞于馬蹄周圍。
【學生討論發(fā)言后教師點撥:上面三個繪畫技巧中,都運用了襯托的手法。為了使事物的特點突出,將另一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無論是繪畫還是寫作,襯托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設題意圖:旨在培養(yǎng)學生體悟能力,并能從繪畫技巧中得出一般的道理,突破教學難點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