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復習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6-082017九年級語文上冊《大小貓洞》復習資料(語文版)。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大家在仔細設想教案課件了。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寫好了之后,這樣我們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加好!你們會寫一段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2017九年級語文上冊《大小貓洞》復習資料(語文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2017九年級語文上冊《大小貓洞》復習資料(語文版)
第11課 《大小貓洞》
一、作家作品:
金克木(1912---2000),安徽壽縣人,著名學者、文學家、北大教授。
二、字詞積累:
爵(jué)士泮宮(pàn) 祭(jì)孔 燕(yān)京
下馬威:原來指官吏初到任時對下屬顯示的威風,后指一開頭就向對方顯示的威力。
無獨有偶:雖然罕見,但是不只一個,還有一個可以成對。
三、重點問題:
1、主題:本文是一篇立論文,文章通過“牛頓開貓洞”和“晏子使楚”兩則故事的分析論證,得出了“故事里有道理”的結論,闡發(fā)了考慮問題應從人的實際出發(fā),即以人為本的思想,啟發(fā)我們從故事中、從書本中、從生活中悟出道理。
2、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論題,本段只有一句話,這句話有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2—21),論證“牛頓開貓洞”和“晏子使楚”兩個故事的道理。
3、第三部分(22),點明文章的中心論點:故事里面有道理。啟發(fā)我們從故事中、從書本中、從生活中悟出道理。
第12課 《世上沒有傻問題》
一、作家作品:
卡爾·薩根(1934—1996)美國天文學家,著名科普作家。本文節(jié)選其著作《魔鬼出沒的世界》。
二、字詞積累:
瞥piē見 貶biǎn低 脆cuì弱 深奧ào乏fá味
滔滔不絕:比喻話多,連續(xù)不斷。本文中指幼兒們不斷提出問題。
無所不知:沒有不知道的事。形容知識面極其廣泛。本文中指成年人假裝學識淵博。
三、重點問題:
1、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問題:我們?yōu)楹尾蝗ハ胍恍┥祮栴}?
第二部分(2—6),分析問題:從幼兒園孩子與高中生的不同,分析原因,論述世上沒有傻問題。
第三部分(7),解決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的傻問題。
2、主題:通過對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的觀察,得出結論:其實孩子提出的問題不是什么傻問題,成年人應該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并給予指導,以啟發(fā)他們對科學的探求。
3、課文的標題是“世上沒有傻問題”,作者是針對哪些現(xiàn)象來談論這一話題的?造成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是針對高中生不喜歡提出問題、害怕提出所謂的傻問題這一現(xiàn)象提出的。作者認為造成這個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成年人對兒童好奇心的傷害,還包括同學不許某位同學杰出、學生的短期滿足心理、社會對于知識的回報不夠,對學生的期望值太低、對努力學習缺少激勵,把潛心讀書的學生貶為“書呆子”,這些問題都反映了教育的弊端。
4、本文主要運用的論證方法: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
延伸閱讀
九年級語文上冊《茶館》復習資料(語文版)
九年級語文上冊《茶館》復習資料(語文版)
一、文學常識
(1)戲劇是一門綜合的舞臺藝術,是借助文學、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形式,塑造舞臺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戲劇文學即戲劇劇本。
(2)戲劇劇本通常包括兩個部分:舞臺提示(包括人物表、時間、地點、布景、服裝、道具以及人物臺詞的心理情緒、動作、上下場等)和人物自身臺詞,包括對話、獨白、旁白。
2.老舍(1899—1966),著名劇作家,小說家。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代表作: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劇本《龍須溝》、《方珍珠》等,其中《茶館》是建國來最有成就的劇作之一。
二、字詞
戊(wù)戌(xū)遛(liù)鳥拉纖(qiàn)趿(t?。├╨a)太監(jiān)(jiàn)珍饈(xiū)
咂(z?。┟目U縐(zhōu)關餉(xiǎnɡ)偵緝(jī)伺(cì)候 眼拙(zhuō)
化干戈為玉帛(bó):化戰(zhàn)爭為和平。干戈,本指兵器,這里代戰(zhàn)爭。玉帛,指國與國交往做禮物的玉器和絲織品,代指和平。
兵荒馬亂:指戰(zhàn)時社會動蕩,百姓生活不能安定的景象。
綾羅綢緞:形容穿著十分華貴。
橫眉立目:形容強橫、憤怒,兇惡等表情。
陶朱之富:像陶朱公那樣富有。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形容各有各的本領,各顯各的深厚。
文縐縐:形容人談吐、舉止文雅的樣子。
天庭飽滿,地閣方圓:相書上認為大富大貴的命相。
三、文章思想內容
《茶館》共三幕,每一幕寫一個時代。
第一幕:清末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裕泰茶館生意興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
第二幕:民國軍閥混戰(zhàn)時期,茶館生意艱難,盡管王利發(fā)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慘淡經(jīng)營。
第三幕: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的社會生活。劇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種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文章選自《茶館》第一幕,主要寫戊戌變法后,通過茶館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對話、行為,反映了清政府的腐敗,社會動蕩不安,洋人橫行,國民遭殃而又互相傾軋的社會現(xiàn)實。
四、寫作特點
1、人物多,頭緒多,通過人與人之間多種多樣的一個個小的矛盾事件,來構成整個時代的大的矛盾沖突。
2、語言有特色。精煉而又個性化的語言,是老舍戲劇語言的特點。精彩的潛臺詞是老舍語言的又一突出特點。
五、重要問題
1、結尾“將!你完了!”潛臺詞是什么?文中哪些地方反映了清末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會現(xiàn)實?
(1)潛臺詞是:晚清政府完了,清朝社會完了,這個時代滅亡了。
(2)例如:達官貴人為爭一只家鴿而大打出手;荒淫無恥的朝廷老太監(jiān)竟然娶妻;八十二歲的賣挖耳勺的孤老淪落街頭;饑腸轆轆的農(nóng)家姑娘被賣入火坑;常四爺因為一句話被捕入獄;戊戌變法失敗、帝國主義入侵等,顯示了晚清反動統(tǒng)治階級和人民大眾之間的尖銳矛盾,揭示了這個時代必然滅亡的命運。
2、結合常四爺?shù)呐_詞,分析人物性格。
(1)當二徳子向他逞兇時,他言辭犀利回敬對方“要抖威風,跟洋人干去……可沒見您去沖鋒打仗!”明里譏諷二德子,暗中指責腐敗政府,表現(xiàn)他剛強的性格。
(2)“反正打不起來……”說明他不滿于富戶人家為一只鴿子而爭斗。
(3)“唉!連鼻煙也都從外洋來!這得外流多少銀子??!”說明他痛心于洋貨傾銷,國家的銀子外流。
(4)“大清國要完”,說明他對清朝的腐敗和命運深表擔憂。
(5)“李三,要兩碗爛肉面,帶她們到門外去!”說明他有同情心。
(6)“甭鎖,我跑不了!”表現(xiàn)了他臨危不懼的剛強性格。
總之,常四爺是一個正直、善良、敢作敢為、富有正義感,不甘受奴役的中國人。
3、體會秦仲義和龐太監(jiān)對話中豐富的潛臺詞。
秦仲義的第一句臺詞“龐老爺!這兩天恁心里安頓了吧?”言下之意戊戌變法曾經(jīng)讓龐太監(jiān)心里忐忑了一陣子,變法被鎮(zhèn)壓后,龐太監(jiān)的心里才“安頓”。龐太監(jiān)的回答也是很有氣勢,“誰改祖宗的章程,誰就掉腦袋”,一句話點明了這個時代發(fā)生的重大事件,保守勢力重新得勢。當龐太監(jiān)將秦仲義劃入維新派陣營,譏諷他的勢力“比做官的還厲害”時,秦仲義毫不懼怕,以退為進,反唇相譏“我那點威風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來了!”最后,兩人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笑聲中互相告別,其實卻是在暗中較勁,絕不服輸。他們的較量,實質是民族資產(chǎn)階級和封建統(tǒng)治階級新舊兩大勢力的較量。
4、人物形象
王利發(fā):是一個圓滑自私、膽小怕事、精明強干的小商人的典型,是舊中國廣大市民生活的寫照。
秦仲義: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代表。這幕中展現(xiàn)出他雄心勃勃夢想通過辦大工廠搞民族工業(yè)來救國,胸懷理想,要做大事。只是到最后,他也沒有逃脫破產(chǎn)的厄運。這個人物形象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民族資本家的命運。
語文版2017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總復習資料
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中很重要的一個課件,大家靜下心來寫教案課件了。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這樣我們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加好!你們會寫教案課件的范文嗎?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語文版2017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總復習資料”,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版2017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總復習資料
第二單元
本單元重點
1、了解小說是通過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節(jié)、描寫環(huán)境來反映生活的。
2、學習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并分析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
4、體會小說中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5、重點欣賞小說的細節(ji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和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神態(tài)描寫等。
第5課《孔乙已》
一、文學常識
《孔乙已》的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集等。《孔乙已》是魯迅繼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后創(chuàng)作的又一白話小說。
二、字詞
葷(hūn)菜頹(tuí)唐羼(chàn)水 蘸(zhàn)水 闊綽(chuò) 舀(yǎo)水
嘮(láo)叨(dao)打折(shé)腿咸亨(hēnɡ) 蒲(pú)包 附和(hè)
拭(shì)去 模(mú)樣 漲(zhànɡ)紅 漲(zhǎnɡ)價 綻(zhàn)出 筆硯(yàn)
侍(shì)候薦(jiàn)頭間(jiàn)或 哄(hōnɡ)笑
不屑(xiè)置辯:認為不值得去辯解。
君子固窮:意思是“君子”能夠安于窮困。語出《論語》,固,安守。
污人清白:毀壞人家的名譽。
間或:偶爾,有時候。
營生:謀生,規(guī)劃如何生活。
三、文章思想內容
主要內容:文章通過對主人公孔乙己斷腿前和斷腿后悲慘遭遇的描寫,深刻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和病態(tài)社會的冷酷。小說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下層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揭露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另一方面,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當時一些人們的冷漠麻木、昏沉可鄙的精神狀態(tài)。
四、寫作特點
1、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等方面的描寫,鮮明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
2、環(huán)境描寫對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
3、對比烘托手法的運用,以“樂境”寫哀情,愈見其悲。
4、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增強了小說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五、重點問題
課后習題
1、孔乙已的性格矛盾不矛盾?從哪些具體描寫中可以看出來?是什么原因造成他的這種性格悲劇?
孔乙已是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下層知識分子。他一生熱衷功名,卻一事無成;窮困潦倒,又好喝懶做;受人欺凌,又自命清高;迂腐可笑,又死要面子、自欺欺人。但也有誠實忠厚、善良純真的一面。
孔乙已的這種矛盾的性格特點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知識分子的心靈,導致他這種病態(tài)性格的產(chǎn)生。
2、作者對孔乙己這個人的態(tài)度怎樣?
孔乙已既有迂腐可笑、好吃懶做的一面,也有誠實忠厚、善良純真的一面,他可氣可笑又可憐可悲,作者對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3、孔乙己被打折腿后,旁人還在說笑,他們?yōu)槭裁葱Γ窟@反映了當時人們怎樣的心理?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孔乙己成為眾人取笑的對象,甚至和他一樣的“短衣幫”也鄙視他;在他被打折腿后,眾人仍取笑他,這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殘酷壓迫、長期實行愚民統(tǒng)治的結果,使他們變得麻木冷漠。這反映了當時人們冷漠麻木的心理;小說深刻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腐朽和黑暗,意在“引起療救的注意”。
4、假如孔乙己“會營生”,也不“好吃懶做”,能不能改變窮困潦倒的命運?
不能,因為封建科舉制度使讀書人清高,認為“萬般皆下品”,他不會放下讀書人的架子去營生,所以不會改變。再者,孔乙已的這種命運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封建社會的黑暗和冷酷,決定了身處社會底層的孔乙己無法改變這種命運。
5、小說開頭介紹咸亨酒店的大概情況有什么作用?(寫“短衣幫”和“長衫客”不同的喝酒方式,掌柜對“短衣幫”和長衫客“的不同態(tài)度,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孔乙己活動的這樣一個勢利虛偽、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社會環(huán)境,渲染了一種冷漠的社會氣氛,預示著人物悲劇的必然性。為既穿“長衫”又“站著”喝酒的孔乙己出場作鋪墊。
6、小說用第一人稱“我”,一個12歲的小伙計作為敘述人,有什么好處?
(1)“我”是孔乙己命運的見證人,通過“我”的所見所聞所感來寫,給人真實感‘
(2)以純真少年的視角來講述一個悲慘故事,“我”對孔乙己的冷眼旁觀和鄙視,更映照出社會的冷漠。
7、課文中多次寫到不同人物的笑,請分析一下掌柜和短衣幫的笑有什么不同的含義。
掌柜的笑是自私卑劣、冷酷無情的笑;短衣幫的笑是麻木不仁的笑。
8、以哄笑聲來寫孔乙已的悲劇,有什么特殊的藝術效果?
以樂寫哀,更顯其哀。一邊是悲慘命運,一邊是無情哄笑,形成鮮明對比,反襯了悲涼的意味,更增強悲劇氣氛,也揭示出整個社會的冷漠無情和民眾的愚味麻木。
9、理清文章的情節(jié)結構。
第一部分(1-3):介紹咸亨酒店的大概情況。
第二部分(4-13):寫孔乙已的悲慘遭遇。
按情節(jié)分為:
開端和發(fā)展(4-9):通過四個片段記敘了孔乙已幾次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形,寫出孔乙已的性格、經(jīng)歷、社會地位。四個片段分別是:1、酒客們取笑孔乙已偷書被打。2、酒客們取笑孔乙已沒有進學。3、孔乙已教“我”識字。4、孔乙已給孩子們分茴香豆。
高潮(10-11):寫孔乙已被丁舉人打折腿的不幸遭遇。
結局(12-13):交代孔乙已悲慘的結局。
重點語句分析
1、“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惟一的人?!?/p>
這句話寫出了他經(jīng)濟地位與思想意識的矛盾?!罢局染啤北砻魉?jīng)濟拮據(jù),社會地位低下,和“短衣幫”差不多;“穿長衫”表明他不愿放下“讀書人”的架子,不甘與“短衣幫”為伍,自命清高,受封建文化教育毒害很深?!拔┮弧睒酥玖怂奶厥馍矸荩吧稀辈荒?,居“下”又不甘心。
2、“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錢”
“排”字表現(xiàn)出了孔乙己又窮酸又想炫耀的心理,也是對酒店表示分文不少。
3、“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p>
這句話反復出現(xiàn),渲染了哄笑的氣氛,透露出強烈的悲涼意識,勾畫出人們窮極無聊、麻木不仁的嘴臉,同時造成回環(huán)往復的效果。
4、“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
掌柜反復說了四次,刻畫出掌柜自私冷漠的卑劣嘴臉,也暗示孔乙已窮得過不下去了,必將死去。
5、“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p>
“大約”表示猜測,說明人們對孔乙己漠不關心;“的確”是對猜測的肯定,說明被封建制度吞噬是孔乙己在那個時代的必然結局。
6、“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p>
外貌描寫?!吧聿母叽蟆闭f明他有勞動能力,具備謀生的身體條件;“青白臉色”說明他生活貧困,溫飽沒有保障;“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說明他因偷竊經(jīng)常挨打:“一部亂蓬蓬的花白胡子”說明他年歲已老,精神萎靡頹唐:“又臟又破”說明他窮困潦倒而又好逸惡勞。
7、“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
神態(tài)、語言描寫。寫出了孔乙己竭力掩飾自己劣行時又羞又惱的心理,表現(xiàn)他深受科舉制度毒害,死要面子,自欺欺人的性格。
8、“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一層灰色”
神態(tài)描寫。寫出了孔乙己被戳到內心最大隱痛時的失望、沮喪心理,說明他受科舉制度毒害之深,思想僵化,迂腐不堪。
9、“原來他便是用這手走來的。”
孔乙己用手“走”,說明他腿被完全打斷,只能用手支撐身體,突出他受傷慘重,也突出了丁舉人的冷酷兇殘。
第6課《一厘米》
一、文學常識
畢淑敏,當代女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等。
二、字詞
皸(jūn)裂挑剔(tī)脫臼(jiù)咂(zā)嘴狡黠(xiá) 按捺(nà)戳(chuō)穿
矜(jīn)持 豁(huō)口雄赳赳(jiū)吝(lìn)惜 入場券(quàn)烤烙(lào)
溫文爾雅:態(tài)度溫和,舉止文雅。
鍥而不舍(qiè):雕刻一件東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鍥。雕刻。
斬釘截鐵:形容說話、辦事堅決果斷,毫不猶豫。
孤立無援:不能得到同情和援助。
冥思苦想:深沉的思索和想像。
彬彬有禮:形容舉止文雅,有禮貌。
戰(zhàn)戰(zhàn)兢兢:形容小心謹慎的樣子。也形容因恐懼而發(fā)抖的樣子。
釋然:形容疑惑、嫌隙等消釋而心中平靜。
狡黠(xiá):本指狡猾奸詐,文中指耍小聰明。
三、文章思想內容
小說圍繞“一厘米”展開。一厘米雖小,卻關系到小男孩的尊嚴,關系到母親在兒子心目中的形象是否完美,關系到教育子女的導向。
本文通過母親給兒子“買票”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形象,肯定了母親自發(fā)的對完美的執(zhí)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也表達了對不完美的理解和寬容,對正直、善良、責任感的褒揚。
四、寫作特點
一、真實細膩的心理描寫
二、獨特而形象的比喻
三、曲折有致的情節(jié)
五、重點問題
1、課文中哪些情節(jié)表現(xiàn)了陶影為成為“完美而無可挑剔的母親”所做的艱辛努力?她為什么要這么做?
(1)為滿足兒子小小男子漢的尊嚴,不但沒有逃票,還為兒子多買了一張票。
(2)放棄了保存票根報銷的想法,不給兒子留下弄虛作假的印象。
(3)吃西瓜時,只要兒子在,決不把西瓜皮啃得太苦。
(4)面對紅衣青年的刁難,她強壓怒火不與其吵架。
(5)求人幫忙寫信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苦等一個多月,最后又拒絕了賠款和贈票,只要別人向兒子說明自己沒錯。
她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她深愛兒子,對兒子的愛使她具有強烈的責任感,要把兒子培養(yǎng)成誠實、善良、正直、有責任感、有教養(yǎng)的人,而她自己的言行對兒子的影響很大。
2、如何理解陶影逃票的行為?這是否有損其追求的“完美”母親的形象?
陶影逃票是因為經(jīng)濟拮據(jù),她知道不對,心中充滿不安和愧疚而編造逃票的“理由”。因為如此,才反襯出她為兒子所做的一切難能可貴,映照出平凡中的偉大。
陶影形象:
她是個普通并不完美,但有強烈責任感和正義感、善良、正直、大度、有自尊的偉大母親。
陶影自身并不完美,家境也不富裕,但她堅持對孩子進行“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你能理解這位母親的用心良苦嗎?談一談你對“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新的體驗和認識。
理解這位母親的良苦用心。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女長大后成才。無論家境多么困窘,客觀條件多么不利,父母都會盡自己所能,把孩子教育好。
結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談談:如父母利用休息日為自己進行興趣培養(yǎng)學書法、畫畫、彈琴等。
重點語句分析
1、體會文中多處心理描寫的作用。
(1)“為什么一定要買票……也不會少燒汽油?!?/p>
她不買票是因為經(jīng)濟拮據(jù),這句話是她為安慰內心的不安和愧疚找的不能成立的理由。
(2)“她很普通……她要成為完美而無可挑剔的母親?!?/p>
體現(xiàn)了她對兒子的深愛和強烈的責任感。
(3)“她很看重兩毛錢的……吃四天的菠菜。”
突出她經(jīng)濟拮據(jù),生活儉省;也道出她不買票的主要原因。
(4)“其實她應該把票根保存起來……她不愿撒謊?!?/p>
表現(xiàn)出她既要節(jié)儉生活,又要維護在兒子面前正直誠實形象的良苦用心。
2、體會文中多處獨特而形象的比喻句的表達效果。
(1)以她現(xiàn)有的家境要培養(yǎng)出具有大家風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這很難,就像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飛機大炮一樣,但并不是做不到。
形象地表明了培養(yǎng)貧寒家境的孩子成為具有大家風度的人的艱巨性,也表明了陶影堅定的決心和信心。
(2)陶影用目光包裹著兒子,隨著小也的步伐,這目光像柔軟的蠶絲從繭中抽了出來。
形象地寫出了陶影看兒子的目光中充滿溫柔和慈愛,母愛像蠶絲般綿綿不絕。
(3)陶影的手像折斷的翅膀僵在空中。
形象地寫出陶影意識到兒子對自己不信任后的驚愕、不安、恐懼。
(4)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無變化地流瀉過去。
用日子的空虛與蒼白,形象地寫出陶影焦急等待回音的心理。
第7課《差半車麥秸》
一、文學常識
姚雪垠(1910---1999),現(xiàn)代著名作家。代表作:長篇小說《李自成》,其中第二卷于1982年獲第一屆茅盾文學獎。
二、字詞
麥秸(jiē)噴嚏(tì)擤(xǐnɡ)舔舐(shì)忌諱(huì)瞟(piǎo)謾(màn)罵
諂(chǎn)媚 躥(cuān) 分泌(mì) 殲(jiān)滅羞澀(sè)咕(ɡū)噥(nonɡ)
茶盅(zhōnɡ)霹(pī)靂(lì)綽(chuò)號畢畢(bī)剝剝(bō) 捻(niǎn)碎
癱(tān)瘓(huàn)坷(kē)垃(lā)慌窘(jiǒnɡ)戰(zhàn)栗(lì)膨(pénɡ)脹(zhànɡ)
枯燥無味:形容單調、沒有趣味。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這里。指思想不集中。
自告奮勇:指主動要求承擔某項艱難的工作。
謾罵:用輕慢、嘲笑的態(tài)度罵。
諂媚:用卑賤的態(tài)度向人問好,討好人。
三、文章思想內容
“差半車麥秸”這個形象表現(xiàn)了我國廣大農(nóng)民對鄉(xiāng)土的熱愛,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展示了蘊藏在中國農(nóng)民身上反抗侵略的巨大潛力,他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逐漸覺醒,走向新生,預示了中國反抗侵略的斗爭必將獲勝。
四、寫作特點
1、“以小見大”的寫法。
作者抓住人物生活中的小事,反映抗戰(zhàn)中人們對鄉(xiāng)土的熱愛,對和平的向往和人民身上所蘊藏的反侵略的巨大潛力。
2、通過個性化語言、動作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別是細節(jié)描寫生動刻畫了人物形象。
3、語言風趣幽默,多用北方口語,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五、重點問題
1、人物形象
“差半車麥秸”是個憨厚、質樸、善良的農(nóng)民,初到游擊隊時,愚昧落后,有許多陋習,有占老鄉(xiāng)便宜的自私觀念,不理解反侵略的意義,但后來逐漸覺醒,不斷進步,成為勇敢干練的革命戰(zhàn)士。
2、“差半車麥秸”出場前,課文先寫了游擊隊員們用“差半車麥秸”這個綽號打趣,以及由小煙袋引出的生活片段,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這樣寫是為了說明“差半車麥秸”給隊友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引出主人公;這樣寫也是為了制造懸念,引起讀者閱讀興趣。
3、體會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
(1)“……從地里捏起來一小塊坷垃,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坷垃捻碎,細細看了一看,拿進鼻尖聞聞,再放一點到舌尖尖上品品滋味……”
“捏、捻、看、聞、品”這一系列動作細節(jié),生動地寫出了他對土地癡迷般的熱愛,這是世代以土地為生的農(nóng)民才會有的動作。
(2)“‘差半車麥秸’就擤了一把鼻涕,一彎腰就抹在鞋尖上。”
生動地寫出他拘謹、粗俗,不講衛(wèi)生,非常符合人物身份。
(3)“我看見他噙著小煙袋……就倒下去了?!?/p>
細膩地寫出了他看著夜晚燈火通明十分心疼又不敢吹熄的心理,表現(xiàn)了他的質樸善良又愚昧無知。
(4)“當把他抬上擔架床的時候,他的熱度高得怕人,嘴里不住地說著胡話:‘嗒嗒!咧咧!黃牛呀!……嗒嗒!……”
他身負中傷,昏迷中吆喝黃牛,深刻地反映出他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4、理清小說情節(jié)結構
引子 用綽號打趣
開端 初到部隊里----初次見面的情景
發(fā)展 集體生活里----受到教育和鍛煉
高潮和結局伏擊戰(zhàn)斗中-----英勇戰(zhàn)斗、光榮負傷
第8課《清兵衛(wèi)與葫蘆》
一、文學常識
志賀直哉(1883—1971),日本小說家,“白樺派”代表作家之一。
二、字詞
熱衷(zhōnɡ)茶鹵(lǔ)呵(hē)斥(chì)名伶(línɡ)哆(duō)嗦(suo)
乖覺(jué)熠熠(yì)嘀(dī)咕(ɡu)檐(yán)廊(lánɡ)薪(xīn)水
熠熠:形容閃光發(fā)亮。
呵叱:大聲斥責。也寫作“呵斥”。
乖覺:機警、聰明。
三、文章思想內容
這篇小說,以現(xiàn)實主義的筆法,批判了那種粗暴扼殺少年個性的做法,呼吁要尊重個性,讓個性自由發(fā)展。
四、寫作特點
1、戲劇化的情節(jié)。
小說采取倒敘的方法,開頭便交代清兵衛(wèi)放棄對葫蘆的愛好,轉而熱衷繪畫。這樣寫設置懸念,引起讀者閱讀興趣。
2、傳神的細節(jié)描寫
如清兵衛(wèi)癡迷葫蘆,把老頭的禿腦袋看成葫蘆,令人忍俊不禁,印象深刻。
五、重點問題
1、理請情節(jié)結構
中心事件:清兵衛(wèi)癡迷、發(fā)現(xiàn)葫蘆--教員沒收葫蘆--父親砸碎葫蘆--葫蘆變價,清兵衛(wèi)改變愛好。
2、清兵衛(wèi)形象
清兵衛(wèi)是一個有個性、執(zhí)著、做事認真,有獨特的審美眼光和鑒賞力的少年。
3、課文哪些地方寫出了清兵衛(wèi)對葫蘆的癡迷?
課文2-6段集中寫清兵衛(wèi)對葫蘆的癡迷。如:他將買來的葫蘆的籽掏出,用茶鹵泡,還不停地把表面擦亮;把老頭的禿腦袋看成葫蘆;每次走在街上看到葫蘆都呆望;每次上學放學都要收拾葫蘆、看葫蘆,永遠不倦;街上大概所有的葫蘆都被他一一看過了。
4、清兵衛(wèi)花一毛錢買的葫蘆,最終被古董商以六百塊錢的高價賣出去。這說明了什么?這個結果與前文哪些內容構成對比?
這說明了那只葫蘆非同尋常,顯示了清兵衛(wèi)的天賦和獨特的鑒賞力。
對比:(1)這個結果與大人們的批評形成對比;(2)葫蘆當初是花一毛錢買的,與六百塊錢形成對比,突出葫蘆價值高;(3)清兵衛(wèi)對葫蘆的熱衷與最終被大人們扼殺形成對比。通過對比,突出了大人們的固執(zhí)、蠻橫、自以為是,也突出了清兵衛(wèi)的獨特審美眼光。
5、大人喜歡奇特點的葫蘆,清兵衛(wèi)卻喜歡形狀周正的平常的葫蘆,對有名的馬琴葫蘆他也不覺得好。這體現(xiàn)了他什么性格特點?
他并不是盲目癡迷葫蘆,而是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獨特的審美眼光,說明他有個性。
六、重點語句分析
1、“清兵衛(wèi)沉默了。”
“沉默”:刻畫了清兵衛(wèi)執(zhí)拗堅持己見,不愿屈服,對父親的斥責不予理會的心理。
2、“清兵衛(wèi)連哭也沒哭一聲?!薄?、欲哭無淚
2017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總復習資料(語文版)
2017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總復習資料(語文版)
第9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一、文學常識:
1、本文選自《魯迅全集》
2、作者魯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二、字詞積累:
1、注音
慨(kǎi)嘆?。▁ǐnɡ)悟誆(kuānɡ)騙誣(wū)蔑脂(zhī)粉 脊(jǐ)梁搽(chá)宰(zǎi)相前仆(pū)后繼 佛(fó)祖抹(mǒ)殺抹(mā)布拐彎抹(mò)角
2、成語
懷古傷今:懷念古代的社會,哀嘆現(xiàn)實的社會,用以表示那種悲觀厭世、倒退還古的思想情緒。
為民請命:替老百姓向上申訴,請求保全性命或解除痛苦。
埋頭苦干:專心地下工夫做事。
前仆后繼:前面的人倒下來,后面的人繼續(xù)跟上去。形容不怕犧牲,勇往直前。
自欺欺人:指用自己都難以置信的話或事情來欺騙別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棄肉身去追求佛法,后來比喻為追求真理而不惜犧牲個人的生命。
三、重點問題:
1、問題知識:這篇駁論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1)用駁論證的方法間接批駁;2)用正面立論的方法間接批駁。
對方的論據(jù)確是事實,問題在于這些論據(jù)不能證明論點,就是說,論證上不合邏輯。就這樣,通過駁論證間接駁斥了對方的錯誤論點。從正面提出論點,這個論點與對方論點是針鋒相對的。證明了這個論點的正確性,等于宣告對方論點不能成立。這是間接駁斥了對方論點。
2、結構內容
四部分
段號
在議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所揭示的要旨
(一)
1—2
擺出對方論點及其論據(jù)。
暗示對方的論證以偏概全。
(二)
3—5
從駁斥對方的論證入手,分析對方的論據(jù)不能證明對方的論點。
指出悲觀論者早就失掉自信力,只有“他信力”“自欺力”。
(三)
6—8
擺出正面的論據(jù),證明正確的論點,間接反駁對方的論點。
指出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部,那簡直是誣蔑。
(四)
9
得出結論。
指出要論中國人自信力的有無,要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第一部分(1-2段):揭示對方論點及論據(jù),。暗示對方的論證以偏概全。
第二部分(3-5段):間接反駁。駁敵方論證。說明敵方論據(jù)不能證明其論點。
第三部分(6-8段):間接反駁。用事實證明正面論點的正確從而反駁敵論點。揭示敵論點虛假。
第四部分(9段):作出結論。直接駁論點揭示對方論點以偏概全,以表面概實質。
3、語言特點:語言犀利尖銳,富有戰(zhàn)斗性,帶有嘲諷意味。
第10課 《吳漢何嘗殺妻》
一、作家作品
鄧拓(1912—1966),原名鄧子健、鄧云特,此文發(fā)表時署名“馬南邨”(筆名),福建閩侯人。當代歷史學家、雜文家。主要著作有歷史論文集《論中國歷史的幾個問題》,雜文集《燕山夜話》,詩詞集《鄧拓詩詞選》,散文集《鄧拓散文》等,還有與吳晗、廖沫沙合寫的《三家村札記》。
二、字詞積累
1、注音:
篡(cuàn)位草莽(mǎnɡ)自刎(wěn)典籍(jí) 給(jǐ)事販(fàn)賣無稽(jī)之談
燕薊(yānjì)詔(zhào)書校(jiào)定編輯(jí)祠(cí)堂捏(niē)造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決不改變。文中指吳漢一心一意幫助劉秀去打天下。
無中生有:憑空捏造。
無稽:毫無根據(jù)?;嚎疾?/p>
三、主要問題
1、主題:本文是一篇駁論文,作者以豐富的史料,批駁了“吳漢殺妻”的說法,有力論證了“歷史的真實和舞臺藝術的真實,有時距離很大,誰要是把看戲當成讀歷史,那就不免要上當”的觀點,從而說明了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原則和創(chuàng)作態(tài)度:不可胡編亂造。
2、全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歷史的真實和舞臺藝術的真實,有時距離很大。
第二部分(2—8),論證“吳漢何嘗殺妻”,批駁“吳漢殺妻”的說法。本部分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2)簡述“吳漢殺妻”的劇情,樹立批駁的靶子。
第二層(3—8),引用豐富的史料——否定了“吳漢殺妻”的歷史真實性。
第三部分(9),照應開頭,深化主題,點明作者的觀點:歷史劇不可胡編亂造。
3、課文用哪些論據(jù)否定了“吳漢殺妻”的歷史真實性?其中那些證據(jù)最重要?
課文用以否定“吳漢殺妻”的歷史真實性的論據(jù)既有具體的史料,又有對于史料的總體把握。具體的史料有四則,第一則是關于吳漢生平的,第二則和第三則是關于吳漢家庭關系的,第四則是關于吳漢為人的。然而最重要的,具有根本意義的是史料的總體把握,即“在漢代的歷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謂`吳漢殺妻'的事實根據(jù)”。而另四則具體把握,盡管用了頗多筆墨,但它們都是對整體把握的佐證。
4、作者說:“誰要是把看戲當成讀歷史,那就不免要上當”。結合你看過的有關歷史劇,談談你的看法。
1)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要有懷疑精神,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2)我看過歷史劇《荊軻刺秦王》《屈原》,歷史上實有其人,對劇中的情節(jié),我們要有懷疑精神,善于動腦筋,多思考,不能把看戲當成讀歷史。
四、寫作方法
1、以豐富的史料,批駁“吳漢殺妻”的說法
2、用簡潔的語言引述劇情。
議論文中的記敘比較簡明概括,是作者精心選擇,是為展開議論服務的,它與記敘文中的記敘不同,不需要華麗的辭藻和形象生動的描寫。課文第二段引述《吳漢殺妻》一劇的劇情,記敘簡潔概括,是為下文展開議論服務的。
3、論證充分嚴密,使人信服。
課文第4、6、7、8段采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論證充分嚴密,使讀者信服。文中引用歷史典籍客觀真實,增強了說服力。
第11課 《大小貓洞》
一、作家作品:
金克木(1912---2000),安徽壽縣人,著名學者、文學家、北大教授。
二、字詞積累:
爵(jué)士泮宮(pàn) 祭(jì)孔 燕(yān)京
下馬威:原來指官吏初到任時對下屬顯示的威風,后指一開頭就向對方顯示的威力。
無獨有偶:雖然罕見,但是不只一個,還有一個可以成對。
三、重點問題:
1、主題:本文是一篇立論文,文章通過“牛頓開貓洞”和“晏子使楚”兩則故事的分析論證,得出了“故事里有道理”的結論,闡發(fā)了考慮問題應從人的實際出發(fā),即以人為本的思想,啟發(fā)我們從故事中、從書本中、從生活中悟出道理。
2、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論題,本段只有一句話,這句話有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2—21),論證“牛頓開貓洞”和“晏子使楚”兩個故事的道理。
3、第三部分(22),點明文章的中心論點:故事里面有道理。啟發(fā)我們從故事中、從書本中、從生活中悟出道理。
第12課 《世上沒有傻問題》
一、作家作品:
卡爾·薩根(1934—1996)美國天文學家,著名科普作家。本文節(jié)選其著作《魔鬼出沒的世界》。
二、字詞積累:
瞥piē見 貶biǎn低 脆cuì弱 深奧ào乏fá味
滔滔不絕:比喻話多,連續(xù)不斷。本文中指幼兒們不斷提出問題。
無所不知:沒有不知道的事。形容知識面極其廣泛。本文中指成年人假裝學識淵博。
三、重點問題:
1、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問題:我們?yōu)楹尾蝗ハ胍恍┥祮栴}?
第二部分(2—6),分析問題:從幼兒園孩子與高中生的不同,分析原因,論述世上沒有傻問題。
第三部分(7),解決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的傻問題。
2、主題:通過對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的觀察,得出結論:其實孩子提出的問題不是什么傻問題,成年人應該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并給予指導,以啟發(fā)他們對科學的探求。
3、課文的標題是“世上沒有傻問題”,作者是針對哪些現(xiàn)象來談論這一話題的?造成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是針對高中生不喜歡提出問題、害怕提出所謂的傻問題這一現(xiàn)象提出的。作者認為造成這個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成年人對兒童好奇心的傷害,還包括同學不許某位同學杰出、學生的短期滿足心理、社會對于知識的回報不夠,對學生的期望值太低、對努力學習缺少激勵,把潛心讀書的學生貶為“書呆子”,這些問題都反映了教育的弊端。
4、本文主要運用的論證方法: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