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復(fù)習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6-08九年級語文上冊《馬說》復(fù)習資料(語文版)。
九年級語文上冊《馬說》復(fù)習資料(語文版)
第28課 《馬說》
一、文學常識
1、作者韓愈,唐朝文學家、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和柳宗元一起倡導(dǎo)“古文運動”,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世稱昌黎先生。
2、“說”是古代一種文體,相當于現(xiàn)在的雜文?!榜R說”就是談馬或論馬。
二、理解性默寫(用原文句子回答)
1、中心論點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寫千里馬悲慘的句子: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被埋沒的根本原因: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直接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或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寫出食馬者愚昧昏庸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三、讀準字音
祗(zhǐ)駢(pián)槽(cáo)櫪(lì)才美不外見(xiàn)
其真無馬邪(yé)食(sì)之不能盡其材粟(sù)
四、通假字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飼”,飼養(yǎng)、喂養(yǎng)。
2、才美不外見:“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
3、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語氣詞“嗎”。
五、一詞多義
常1、千里馬常有。(經(jīng)常)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普通)
其1、安求其能千里也?(它,指千里馬)2、其真無馬邪?(難道,表反問)
3、其真不知馬也。(恐怕,表推測)4、策之不以其道?(它,指千里馬)
食1、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飼養(yǎng),喂養(yǎng))2、食不飽,力不足(吃)JAB88.COM
3、一食或盡粟一石(頓) 4、身上衣裳口中食(食物)
能1、食之不能盡其材(能夠) 2、雖有千里之能(才能)
策1、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動詞)2、執(zhí)策而臨之(鞭子,名詞)
3、策勛十二轉(zhuǎn)(記載)
之1、策之不以其道(它,指千里馬)2、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音節(jié)助詞、不譯)
3、馬之千里者(定語后置的標志)4、雖有千里之能(的)
5、何陋之有(提賓助詞,表賓語前置 不譯)
而1、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表轉(zhuǎn)折)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順接)
3、執(zhí)策而臨之(表修飾)4、而山不加增(然而,表轉(zhuǎn)折)
5、富而可求也(表假設(shè))6、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表并列)
以1、不以千里稱也(用、按照)2、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3、以嚙人(如果)4、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認為)
5、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因為)6、以君之力(憑借)
六、詞類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詞作動詞,用鞭子打。
2、食之不能盡其材:“盡”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充分發(fā)揮出來。
3、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數(shù)量詞作動詞,日行千里。
4、一食或盡粟一石:“盡”形容詞作動詞,吃完。
七、指出句式1、馬之千里者(定語后置):日行千里的馬。
八、內(nèi)容理解
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千里馬”喻人才;“伯樂”喻會識別人才的人;“食馬者”喻愚妄無知的統(tǒng)治者。
2、課文三個自然段末字“也”表達的語氣,分別是:一、陳述語氣,二、反問語氣,三、感嘆語氣。包含的情感對應(yīng)是一、對千里馬被埋沒的痛惜之情,二、對埋沒人才的憤怒,三、對愚妄無知的統(tǒng)治者的嘲諷。
3、課文首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在文中起的作用是:是立論的依據(jù),說明伯樂對于千里馬起決定的作用,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4、課文最后一段運用了三種修辭是:排比、反問、引用。作用:增強語勢,把愚妄無知的統(tǒng)治者刻畫得淋漓盡致,表達作者辛辣的嘲諷。
5、舉兩個“伯樂”發(fā)現(xiàn)“千里馬”的故事;(1)蕭何月下追韓信,使韓信成為漢代著名的將領(lǐng)。(2)、舜在田間耕作的時候被堯發(fā)現(xiàn)并起用。
6、應(yīng)該如何對待“千里馬”:要善于發(fā)現(xiàn)千里馬,要善待千里馬,讓它充分施展才能。(或要善于識別人才,善待人才,善用人才)
7、結(jié)合實際,談?wù)劇笆烙胁畼罚缓笥星Ю锺R。”的理解。
(答:它強調(diào)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在封建
君主專政的社會里是很有道理的。但在當今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人才不能坐等機遇,而應(yīng)毛遂自薦、自我推銷、張揚個性、展現(xiàn)自我,主動去發(fā)現(xiàn)“伯樂”,做時代的弄潮兒。)
九、熟記課下注解,翻譯課文
十、積累成語
1、頭字馬:馬到成功、馬失前蹄、馬首是瞻、馬革裹尸
2、二字馬:快馬加鞭、萬馬奔騰、走馬觀花、老馬識途
3、三字馬:車水馬龍、人高馬大、兵荒馬亂、蛛絲馬跡
4、后字馬:千軍萬馬、青梅竹馬、塞翁失馬、害群之馬
精選閱讀
九年級語文上冊《秋水》復(fù)習資料(語文版)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規(guī)劃教案課件的時刻悄悄來臨了。需要我們認真規(guī)劃教案課件工作計劃,這樣我們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加好!你們會寫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請您閱讀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九年級語文上冊《秋水》復(fù)習資料(語文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九年級語文上冊《秋水》復(fù)習資料(語文版)
第20課 《秋水》
一、文學常識莊子,名周,字,子休,戰(zhàn)國時代哲學家、散文家。他繼承并發(fā)揚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肚f子》散文,想像奇幻,構(gòu)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shù)風格。
二、重點字詞
涇jīnɡ 涘sì 渚zhǔ崖
1.通假字不辯牛馬:通“辨”,分辨涇流之大:通“徑”, 直流的水波
2.詞性活用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形容詞作動詞認為……少,認為……輕,輕視
順流而東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
秋水時至: 名詞作狀語 按時
3.古今異義面目古:面孔今:相貌
大方古:深明大義的人或?qū)M撤N學問的人。今:不吝嗇,自然,不拘束。
4.一詞多義
望洋向若而嘆海神名 聞道百聽說
若 以為莫己若者比得上聞少仲尼之聞見識
若毒之乎你 河伯始旋其面目 才
若使人之所欲假如 始吾弗信開始 而 順流而下表修飾始髻鬟之始掠 剛剛
少仲尼……而輕伯夷……表并列未始無春曾經(jīng)
5.特殊句式
①聞道百,以為莫己若
賓語前置。應(yīng)該是“莫若己”。屬于賓語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這一類型。“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②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被動句:見……于,見,被?!钫Z后置句(倒裝句):“于大方之家”后置?!?/p>
“我必定會永遠被修養(yǎng)極高的人所恥笑?!?/p>
4.成語
①望洋向若而嘆曰
望洋興嘆:望洋,仰視的樣子。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xiàn)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②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貽笑大方:(見笑大方)貽笑,讓人笑話;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見識廣博或有專長的人。指讓內(nèi)行人笑話。
大方之家:指修養(yǎng)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三、本文寓意
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小大是相對的,告誡人們不能囿于見聞而驕傲自滿。
其它:
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貴自知之明;2.謙受益,滿招損;3.自大由于無知;4.知恥近乎勇;
5.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6.有比較才能有鑒別。7.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四、寫作手法
對比(見板書)
五、課后思考題一、二
九年級語文上冊《茶館》復(fù)習資料(語文版)
九年級語文上冊《茶館》復(fù)習資料(語文版)
一、文學常識
(1)戲劇是一門綜合的舞臺藝術(shù),是借助文學、音樂、美術(shù)、舞蹈等藝術(shù)形式,塑造舞臺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shù)。戲劇文學即戲劇劇本。
(2)戲劇劇本通常包括兩個部分:舞臺提示(包括人物表、時間、地點、布景、服裝、道具以及人物臺詞的心理情緒、動作、上下場等)和人物自身臺詞,包括對話、獨白、旁白。
2.老舍(1899—1966),著名劇作家,小說家。被授予“人民藝術(shù)家”的稱號。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代表作: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劇本《龍須溝》、《方珍珠》等,其中《茶館》是建國來最有成就的劇作之一。
二、字詞
戊(wù)戌(xū)遛(liù)鳥拉纖(qiàn)趿(t?。├╨a)太監(jiān)(jiàn)珍饈(xiū)
咂(z?。┟目U縐(zhōu)關(guān)餉(xiǎnɡ)偵緝(jī)伺(cì)候 眼拙(zhuō)
化干戈為玉帛(bó):化戰(zhàn)爭為和平。干戈,本指兵器,這里代戰(zhàn)爭。玉帛,指國與國交往做禮物的玉器和絲織品,代指和平。
兵荒馬亂:指戰(zhàn)時社會動蕩,百姓生活不能安定的景象。
綾羅綢緞:形容穿著十分華貴。
橫眉立目:形容強橫、憤怒,兇惡等表情。
陶朱之富:像陶朱公那樣富有。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形容各有各的本領(lǐng),各顯各的深厚。
文縐縐:形容人談吐、舉止文雅的樣子。
天庭飽滿,地閣方圓:相書上認為大富大貴的命相。
三、文章思想內(nèi)容
《茶館》共三幕,每一幕寫一個時代。
第一幕:清末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裕泰茶館生意興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
第二幕:民國軍閥混戰(zhàn)時期,茶館生意艱難,盡管王利發(fā)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慘淡經(jīng)營。
第三幕: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的社會生活。劇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種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文章選自《茶館》第一幕,主要寫戊戌變法后,通過茶館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對話、行為,反映了清政府的腐敗,社會動蕩不安,洋人橫行,國民遭殃而又互相傾軋的社會現(xiàn)實。
四、寫作特點
1、人物多,頭緒多,通過人與人之間多種多樣的一個個小的矛盾事件,來構(gòu)成整個時代的大的矛盾沖突。
2、語言有特色。精煉而又個性化的語言,是老舍戲劇語言的特點。精彩的潛臺詞是老舍語言的又一突出特點。
五、重要問題
1、結(jié)尾“將!你完了!”潛臺詞是什么?文中哪些地方反映了清末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會現(xiàn)實?
(1)潛臺詞是:晚清政府完了,清朝社會完了,這個時代滅亡了。
(2)例如:達官貴人為爭一只家鴿而大打出手;荒淫無恥的朝廷老太監(jiān)竟然娶妻;八十二歲的賣挖耳勺的孤老淪落街頭;饑腸轆轆的農(nóng)家姑娘被賣入火坑;常四爺因為一句話被捕入獄;戊戌變法失敗、帝國主義入侵等,顯示了晚清反動統(tǒng)治階級和人民大眾之間的尖銳矛盾,揭示了這個時代必然滅亡的命運。
2、結(jié)合常四爺?shù)呐_詞,分析人物性格。
(1)當二徳子向他逞兇時,他言辭犀利回敬對方“要抖威風,跟洋人干去……可沒見您去沖鋒打仗!”明里譏諷二德子,暗中指責腐敗政府,表現(xiàn)他剛強的性格。
(2)“反正打不起來……”說明他不滿于富戶人家為一只鴿子而爭斗。
(3)“唉!連鼻煙也都從外洋來!這得外流多少銀子??!”說明他痛心于洋貨傾銷,國家的銀子外流。
(4)“大清國要完”,說明他對清朝的腐敗和命運深表擔憂。
(5)“李三,要兩碗爛肉面,帶她們到門外去!”說明他有同情心。
(6)“甭鎖,我跑不了!”表現(xiàn)了他臨危不懼的剛強性格。
總之,常四爺是一個正直、善良、敢作敢為、富有正義感,不甘受奴役的中國人。
3、體會秦仲義和龐太監(jiān)對話中豐富的潛臺詞。
秦仲義的第一句臺詞“龐老爺!這兩天恁心里安頓了吧?”言下之意戊戌變法曾經(jīng)讓龐太監(jiān)心里忐忑了一陣子,變法被鎮(zhèn)壓后,龐太監(jiān)的心里才“安頓”。龐太監(jiān)的回答也是很有氣勢,“誰改祖宗的章程,誰就掉腦袋”,一句話點明了這個時代發(fā)生的重大事件,保守勢力重新得勢。當龐太監(jiān)將秦仲義劃入維新派陣營,譏諷他的勢力“比做官的還厲害”時,秦仲義毫不懼怕,以退為進,反唇相譏“我那點威風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來了!”最后,兩人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笑聲中互相告別,其實卻是在暗中較勁,絕不服輸。他們的較量,實質(zhì)是民族資產(chǎn)階級和封建統(tǒng)治階級新舊兩大勢力的較量。
4、人物形象
王利發(fā):是一個圓滑自私、膽小怕事、精明強干的小商人的典型,是舊中國廣大市民生活的寫照。
秦仲義: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代表。這幕中展現(xiàn)出他雄心勃勃夢想通過辦大工廠搞民族工業(yè)來救國,胸懷理想,要做大事。只是到最后,他也沒有逃脫破產(chǎn)的厄運。這個人物形象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民族資本家的命運。
九年級語文上冊《訂鬼》復(fù)習資料(語文版)
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大家靜下心來寫教案課件了。需要我們認真規(guī)劃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對工作更加有幫助!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九年級語文上冊《訂鬼》復(fù)習資料(語文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九年級語文上冊《訂鬼》復(fù)習資料(語文版)
第27課 《訂鬼》
一、文學常識
1、作者:王充,(東漢)時期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字仲任。無神論著作《論衡》。
2、“訂鬼”的意思:訂正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對鬼的認識。
二、讀準字音
寢(qǐn)衽(rèn)庖(páo)丁椎(zhuī)
三、通假字
1、夢見夫人據(jù)案其身:“案”通“按”,按著
2、晝?nèi)談t鬼見:“見”通“現(xiàn)”,出現(xiàn)
四、一詞多義
(1)若:1、若見鬼把椎(或者)2、若有所畏懼(如果)3、仿佛若有光(好像)
4、若毒之乎(你)5、望洋向若而嘆(指海神)
(2)精:1、二者用精至(精神)2、夫精念存想(專一、純正)
(3)用:1、二者用精至(使用)2、俱用精神(因為)
(4)傳:1、傳曰(指古代的文字記載)2、傳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
(5)自:1、自見異物(自然)2、身自疾痛(由于) 3、自此(從)
(6)實:1、未必有其實也(真實的事) 2、畏懼存想,同一實也(真相,本質(zhì))
(7)見:1、晝?nèi)談t見鬼(同“現(xiàn)”,出現(xiàn)) 2、存想則目虛見(看見)
3、路轉(zhuǎn)溪頭忽見(同“現(xiàn)”,出現(xiàn))
(8)為:1、非人死精神為之(變成)2、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作,欣賞)
3、為人謀而不忠乎(替,給)
(9)之:1、非人死精神為之(指鬼)2、見鬼之擊(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3、歐擊之(他,指病者)4、何以效之(這種事)
5、猶伯樂之見馬(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6、宋之庖丁解牛(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五、主旨
王充認為鬼是不存在的。鬼是“人思念存想之所致”,是“人病則憂懼,憂懼則鬼出”。王充的認識是科學的,而且已被現(xiàn)代科學所證實,在兩千多年前就否定鬼的存在,是非常了不起,這對現(xiàn)代人中迷信鬼神者,是一個極大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