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6-24第5課離騷教學設計。
離騷【教學目標】
1.理解《離騷》的思想內容,了解屈原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主義情感。
2.了解《楚辭》、《離騷》的文學價值;
3.吟誦注意節(jié)拍、重讀和情感,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背誦古詩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香草美人”的意象體系。
2.屈原的精神與理想在詩中的體現。
【教學方法】 講授法、誦讀法。
【教具】配音朗讀磁帶、投影膠片。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毛澤東詩詞導入。
二、屈原及相關簡介
結合注釋了解屈原,由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1.屈原作品
2.關于楚辭
三、結合背景知識釋題
“離騷”二字,古來數種解釋:
1.司馬遷:遭受憂患的意思。“離”通“罹”,遭遇;“騷”,憂愁?!半x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班固亦同)
2.王逸:離別的憂愁。“離,別也。騷,愁也?!?br> ——因司馬遷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馬遷的說法最可信。
另外還有認為“離騷”二字當釋為“牢騷”的。
又有認為《離騷》和《勞商》“同實而異名”,是楚地歌曲名稱。(游國恩)。
還有以離騷為“排解憂愁”之意。(錢鐘書)
四、誦讀
1.播放錄音范讀,正音;
2.學生朗讀,要求:
把握詩的節(jié)奏:《離騷》本來是用楚地曲調吟誦的,音樂性很強,誦讀時首先要劃分好節(jié)奏。誦讀時,上分句末字“兮”,猶如現之“啊”,讀音要稍長,押韻的字要重讀,反復練習,直至口熟。
體味詩的情感:朗讀時還要把握每一節(jié)的主旨,一節(jié)一節(jié)地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感情。
五、《離騷》知識點梳理:(多媒體展示,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小組合作疏通句子)
1.重點詞語2.通假字3.一詞多義4.詞類活用5.古今異義的詞6.句式7.難句翻譯
六、閱讀理解
1.討論:在述懷和反省中,有哪些詩句能表現出詩人高尚品德和愛國情懷?
明確: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剛正不阿,一身正氣)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潔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堅持真理,獻身理想)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憂國憂民,熱愛祖國)
2.了解“香草美人”的象征方法
香草、美人是《離騷》中最引人注目的兩類意象。美人一般被解釋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香草作為一種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潔,另一方面與惡草相對,象征著政治斗爭的雙方。總之,《離騷》中的美人香草意象構成了一個復雜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統(tǒng),使得詩歌蘊藉而生動。
七、總結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創(chuàng)了詩人從集體歌唱到個人獨立創(chuàng)作的新時代。屈原以他愛祖國、愛人民的高貴品格,以他創(chuàng)作的光輝燦爛的詩篇,對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對我國文學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形成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我國文學史的發(fā)展上有著崇高的地位。楚辭影響深遠,只有《詩經》可與之相比?!对娊洝泛汀冻o》所開辟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道路,二千年來一直為我國優(yōu)秀的作家所繼承和發(fā)揚。劉勰在《文心雕龍辨騷》中說:《離騷》“衣被詞人,非一代也?!睂Α峨x騷》予以高度評價:“驚采絕艷,難于并能。”
八、布置作業(yè)
1.詩人謳歌、追求的是怎樣的理想?(找出詩句,并稍加闡述)
2.你最喜愛哪些詩句?在這些詩中,詩人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對你有什么啟示?
3.《離騷》是“楚辭”的代表,讀了課文你能否概括“楚辭”的體裁特點?它與《詩經》在表現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附:板書設計
一、屈原、“楚辭”與《楚辭》
二、離騷
1.司馬遷:遭受憂患的意思。
2.王逸:離別的憂愁。
3.其他
三、要點
1.表現詩人高尚品德和愛國情懷的詩句
2.“香草美人”象征方法
相關閱讀
第9課離騷節(jié)選教學案
第9課離騷(節(jié)選)
(一)作者簡介
生平經歷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lián)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
主要作品《九歌》《招魂》《天問》《離騷》《九章》《卜居》。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評價中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
(二)人物軼事
屈原隱居花園洞
屈原遭到奸臣陷害被流放,從荊州過長江,渡洞庭,經常德,到漢壽,出十里柳溪到桃江羞山,尋訪隱居在羞山的楚狂陸接輿遺蹤,留下了“接輿髡首兮”的詩句。
進入桃花江后,屈原棄舟登岸,騎馬沿著望浮古驛道的崎嶇山路繼續(xù)南行,“旦余濟乎江湘”,“步余馬兮山皋,邸余車兮方林”,在桃江停下流浪的腳步。
在今天的桃江花園洞村,留下了許多屈原隱居的傳說和遺跡。村口的“下馬坪”和“下馬石”是客人拜訪三閭大夫下馬的地方,村后有為紀念屈原而取名的“端陽山”,村里有多處“三閭橋”。在楊家侖的山腰處有“屈女墓”,當地群眾稱“屈原小姐”墓,相傳屈原的寶劍給愛女繡英陪葬,有四塊金磚墊棺;墓在竹林中,竹葉蓋滿芳冢。據傳還有“鳥嘴山”,是屈原養(yǎng)鳥的地方,“鴨嘴塘”是屈原養(yǎng)鴨的地方,“放牛沖”是屈原養(yǎng)牛耕作之地。
屈原酷愛蘭花,讀書寫作之余,種了很多蘭花,“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離騷》),相傳“花家坪”就是他的花圃。屈原種下的蘭花代代相傳,如今,花家坪已成為蘭花種植基地,所培育的蘭花品種繁多,優(yōu)雅芳香,聞名海內外。
屈原隱居在花園洞,過著恬靜的田園生活,創(chuàng)作了不朽的詩篇?!峨x騷》中很多詩句直接描述了桃花江一帶的風物。如“黃榮可以盈室兮”,“榮”音“綠”,就是桃花江山中到處都有的淡竹葉;還有“蓀”,溪蓀,就是溪邊長的石菖蒲;“摘琮枝以為羞兮”,羞,通“修”,即臘肉;“戶服艾以盈要兮”,則是典型的益陽、桃江風俗。楚地尚巫,千百年來在益陽民間都有“收魂”的風俗。屈原受這種風俗的影響,在去往汨羅投江明志之前,為自己寫了《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
(一)背景鏈接
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至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被放逐約九年之久。在此期間,他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和纏綿悱惻的情緒,這時的他“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二)常識整理
Ⅰ.文學常識
楚 辭
“楚辭”是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形式,亦稱“楚辭體”。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所以后人也有用“騷”指代楚辭的,故稱“騷體詩”。
楚辭是發(fā)源于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在語言形式上,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語勢,造成起伏跌宕、一唱三嘆的韻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辭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文學史上詩歌的新發(fā)展,是《詩經》以后的一次詩體創(chuàng)新和解放。
《楚辭》:西漢劉向編輯的收錄屈原等人詩歌的一本詩歌總集。
Ⅱ.文化常識
朕皇考曰伯庸
朕:本義為舟縫。引申為跡象、征兆。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朕”成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
[學習目標]
1.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虛詞,把握文言句式。
2.了解楚辭的特點。
3.理解關鍵詞語,感悟詩歌中表達的情感。
誦讀全文,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
環(huán)節(jié)一:突破詞句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1)帝高陽之苗裔兮 之:結構助詞“的”
裔:名詞,后代
(2)朕皇考曰伯庸皇考:對亡父的尊稱
(3)攝提貞于孟陬兮貞:副詞,正,當
(4)惟庚寅吾以降惟:句首語氣詞,無實義
(5)皇覽揆余初度兮揆:動詞,思量
度:名詞,時節(jié)
(6)紛吾既有此內美兮紛:形容詞,眾,很多,指美盛的樣子
(7)又重之以修能重:再,加上
修:形容詞,美好的
(8)紉秋蘭以為佩紉:動詞,聯(lián)綴
佩:名詞,佩戴在身上的飾物
(9)夕攬洲之宿莽攬:動詞,采
(10)日月忽其不淹兮忽:形容詞,迅速的樣子
淹:動詞,久留
(11)惟草木之零落兮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2)不撫壯而棄穢兮撫:動詞,循,握持
(13)何不改此度度:名詞,法度
(14)乘騏驥以馳騁兮騏驥:名詞,駿馬,比喻賢智之臣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釋義。
(1)肇錫余以嘉名 錫同賜,賜給
(2)扈江離與辟芷兮辟同僻,幽僻
(3)來吾道夫先路道同導,引導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古義。
(1)紉秋蘭以為佩
古義:把……當作
今義:認為
(2)春與秋其代序
古義:遞相更替
今義:代替序言的文章
(3)恐美人之遲暮
古義:喻指君主;一說,美人是自喻
今義:美麗的女子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活用現象并釋義。
(1)名余曰正則兮 名:名詞作動詞,給……起名
(2)字余曰靈均字:名詞作動詞,給……表字
(3)紛吾既有此內美兮美:形容詞作名詞,美德
(4)朝搴阰之木蘭兮朝:名詞作狀語,在早晨
(5)夕攬洲之宿莽夕:名詞作狀語,在黃昏
(6)不撫壯而棄穢兮穢:形容詞作名詞,穢惡之行
5.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肇錫余以嘉名。
譯文:一開始就賜給我美好的名字。(狀語后置句,狀語“以嘉名”置于謂語“錫余”之后。)
(2)紉秋蘭以為佩。
譯文:把秋蘭結成飾物掛在身邊。(省略句,“以”后省略了代詞“之”。)
(3)恐年歲之不吾與。
譯文:心憂歲月不等待我。(賓語前置句,賓語“吾”置于動詞“與”之前。)
(4)來吾道夫先路!
譯文:隨我來吧,我當為君在前面帶路!(省略句,“夫”后省略介詞“于”。)
環(huán)節(jié)二:把握文意
6.下列各句不屬于表現屈原“內美”的一項是()
A.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B.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C.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D.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解析:選D D項,表現屈原的“修能”。
7.下列對詩歌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前四句述說自己的出身高貴,又降生在一個美好吉祥的時刻,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莊重自愛。
B.“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表現了詩人的焦慮和迷惘。
C.詩末詩人想象駕著駿馬奔向遠方,他熱情地回首,望著徘徊無路的楚王,高喊著“來吧,我當為君在前面帶路!”
D.作品表現了詩人崇仰真理、矢志報國的高尚品格,同時表現出他憂國憂民的思想同楚國黑暗政治之間的矛盾。
解析:選B B項,這四句詩是說詩人擔心時光如流水逝去,而沒有機會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獻給楚國。表達的是詩人的焦慮之情,“迷惘”看不出來。
一、積累妙用素材讓文筆更鮮活
(一)這樣積累素材
話題專輯——尊嚴
1.從教材中積累
詩中屈原反復渲染自己身份的高貴,強調自己的“內美”,暗喻他與楚國密不可分的關系,可擔當振興家國的重大責任,體現了一種自我價值的發(fā)現。時光如逝水,歲月不待人,他深恐努力向前仍追趕不上,于是就勤奮不懈,抓緊時間修養(yǎng)自己。這“精勤修能”體現了他自我意識的覺醒,更表明了他的人格追求。他高唱“來吾道夫先路”,當仁不讓,愿為君主做引路人,這表現了詩人雖遭厄運仍堅守高尚的品格、堅持真理的精神。屈原保持高潔的志向和獨立的人格尊嚴,如明燈,照亮了中國歷史的漫漫長夜。
2.從歷史中積累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fā)生了一次嚴重的饑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舍給他們。一天,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鼻揭灿X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卻還是為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而不肯吃,最終餓死于路旁。
3.從名言中積累
(1)要人敬者,必先自敬?!招兄?br>
(2)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徐悲鴻
(3)對人來說,最最重要的東西是尊嚴?!樟心凡?br>
(4)珍視思想的人,必然珍視自己的尊嚴?!K霍姆林斯基
(5)人類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帕思卡爾
(6)自尊自愛,作為一種力求完善的動力,是一切事業(yè)的淵源。——屠格涅夫
4.從佳作中積累
有尊嚴的人,不奴顏媚骨;有尊嚴的人,不搖尾乞憐;有尊嚴的人,不妄自菲薄。有尊嚴的人,能夠勇敢地說“不”,他為了心靈而活,絕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和良心;有尊嚴的人,在困境中不墮落,他永遠看見希望,奮進不輟;有尊嚴的人,有血性,他能為人格的不污,而奮勇斗爭;有尊嚴的人,有信仰,他可以為理想死去,而無怨無悔。
尊嚴是一種正氣,它壓倒一切妖風;尊嚴是一把神劍,它斬去所有虛榮。
尊嚴是一種無與倫比的美麗,有了它,無論走上什么樣的旅程,你都可以用自信的臂膀,滿懷熱情地擁抱人生。
(二)這樣運用素材
[精彩片段]
尊嚴是什么?尊嚴是做人的高貴,尊嚴是生命的價值。從不食嗟來之食者身上,我們曾仰慕“貧賤不能移”的高風;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中,我們贊頌過“威武不能屈”的亮節(jié);從偉大的人民總理身上,我們景仰著“富貴不能淫”的貞操。他們身上都體現了做人的尊嚴。尊嚴是不容玷污的白璧,尊嚴是不可塵蔽的珠光。尊嚴植根于綿亙千古人文精神的圣殿,它只屬于大寫的“人”。它是人類不可褻瀆的理性、正義與良知。
[領悟] 文段的論點是“尊嚴是做人的高貴,尊嚴是生命的價值”,為了證明此論點,作者列舉了不食嗟來之食者、文天祥、人民總理的例子。這些事例切合論點,內容豐富,很有說服力。
[精彩范文]
①又是一年端午節(jié),自然讓我想起汨羅江畔的玉笥山,想到三閭大夫投江的河伯潭。其實,我沒有到過汨羅江,也從未泛舟于洞庭湖,雖然神往已久??晌以跀鄶嗬m(xù)續(xù)的殘夢中,曾無數次夢到過披發(fā)行吟澤畔的屈原。
②屈原是一座豐碑,他的價值和意義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這并不單純是因為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他發(fā)自內心的那些詠嘆匯聚成一篇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文章,在《詩經》之后閃爍著五彩光華,照耀著華夏的天空。凝聚著無數心血的《離騷》字字含淚,句句泣血,讀來令人肝腸寸斷。
③屈原是一種精神。在戰(zhàn)國那個硝煙彌漫的時代,他想在楚國施展開自己經天緯地的才華和濟世救國的理想抱負。他以為,只要忠君,只要愛國,他就永遠可以立于楚國的朝堂,站在楚王的身邊,實現自己的雄才大略。然而聽慣了甜言蜜語的楚王哪里真正會聽逆耳忠言。
④流放的屈原對楚王仍然抱著幻想,幻想楚國能在危難之際轉危為安,幻想著楚王能在沉沉的酣夢中想到志慮忠存的自己,幻想自己能站在傷痕累累的楚國朝堂再次力挽狂瀾……然而,這只是黎明前的殘夢,濃重的黑暗后還是黑暗,佞臣當道的楚國沒有曙光,沒有一絲希望。
⑤風景秀麗的玉笥山,碧水蕩漾的洞庭湖,悠悠的歲月,焦慮的心境,此時的屈原正在痛苦和憂慮中掙扎。伴隨著震天動地的吶喊,搖搖欲墜的楚國已是風燭殘年。公元前278年,楚國都城郢被秦軍攻破,屈原感到救國無望,流著眼淚,投入那片澄澈瑩碧的水面。
⑥屈原選擇了以身殉國,那是怎樣的一種悲苦和無奈!生在楚國,他注定要遭受前所未有的磨難。行吟中的屈子容顏憔悴,心如死灰。在江畔,他無數次地思索著國家的命運。經受不住絕望的折磨,選擇死是唯一的出路。與其行尸走肉般地生,不如轟轟烈烈地死。生,要偉大;死,也要得其所。這就是一種高貴的品格,這種精神可與天地并存,可與日月爭輝。
⑦屈原的死沒有任何的詩意,不像醉意的李白失足于水中,懷抱明月而終;不像才華橫溢的王勃,一不留神沉入江中,驚悸而死;也不像憂心忡忡的賈誼,因梁王墜馬,抑郁而終。屈原本可以有另外的選擇,沿著老子和莊子的路,消失在茫茫蒼蒼的叢林間,與奔跑于山間的麋鹿為伍,與詩意的清風明月相伴,飲甘露,食松果,泛舟洞庭。他還可以轉身而回,在上官大夫、令尹子蘭面前極盡吹捧諂媚之能事。可屈原,錚錚鐵骨立于天地間,他不媚俗,不從眾,寧愿一朝離世,也絕不向權貴低頭。
⑧“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不會跳江,他寧愿在失意無奈中飲酒賦詩;那個“臣心一片磁針石”的文天祥不會刎頸,他要留有青山以圖東山再起。死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但這種選擇有時卻無比高貴。國學大師王國維,在朝代的更替之時,經受不住時代的狂風搖撼,自沉昆明湖,他殉的是一種精神。現代作家老舍,經受不住文化的侵襲和肉體的折磨,跳入太平湖,他殉的是一種品格。屈原的高貴之處,就在于他向世人奉獻了最震撼人心的靈魂。
⑨我沒有到過翠竹掩映著的玉笥山,也沒有到過碧波蕩漾、千帆競發(fā)的洞庭湖,但我斷斷續(xù)續(xù)的夢中時時浮現出披發(fā)行吟、憔悴幽思的屈子……
(有刪改)?佳作賞析
文章以“汨羅江邊尋殘夢”為線索,敘寫了屈原滿腹經綸、才華橫溢,雖遭奸佞讒害,流放汨羅,但仍心系故國,不忘存君興國,忠貞不渝的一生。行文中作者還寫到屈原的品格對后人的影響,從屈原到王國維到老舍,中國知識分子以死殉道,追求人格的獨立,捍衛(wèi)生命的尊嚴。文章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屈原高貴品質的贊美之情。
?寫作借鑒
1.學擬題
“汨羅江邊尋殘夢”這個題目既富有詩意,又點明了寫作的線索。文章是在想象中去追尋屈原的一生,去觸摸屈原那高貴的靈魂。
2.學用詞
第②段,寫讀《離騷》的感受時,作者用了成語“感人肺腑”“催人淚下”“肝腸寸斷”,四字詞語“字字含淚”“句句泣血”等,突出了屈原作品感人的力量。大量成語的使用,顯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
3.學比較
第⑦段,作者把屈原的死和李白、王勃、賈誼的死進行了比較,他們都是才華橫溢而又壯志難酬的人,屈原卻選擇了轟轟烈烈地死,表現出一個知識分子的錚錚鐵骨。
4.學聯(lián)想
第⑧段,寫到屈原品格時,聯(lián)想到王國維、老舍,他們都以死明志,以死殉道,捍衛(wèi)了人格和尊嚴,這就突出了屈原投江的文化意義,他代表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精神追求。
5.學結尾
文章以在殘夢中夢到屈原開頭,又以“斷斷續(xù)續(xù)的夢中時時浮現出披發(fā)行吟、憔悴幽思的屈子”結尾,首尾照應,結構嚴謹。
二、研讀品味經典讓積淀更豐厚
民為貴,社稷①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章句下》
注釋:①社稷:土神和谷神。土神和谷神是古時君主都祭祀的神主,后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
[翻譯] 百姓最為寶貴,國家次要,君主為輕。
[明理知義] 這充分體現了孟子的重要思想——以民為本。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主放在最后。這是因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國家;有了國家,才需要有個“君”。國家是為民眾建立的,“君”的位置是為國家而設立的。輕重主次的關系是很清楚的,國家政治,一切以民為本。
蘇武牧羊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①單于。單于愈益②欲降③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④,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莸雀髦盟?。武既至海上,廩食⑤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
[注] ①白:告訴。②益:更加。③降:使……投降。④羝:公羊。⑤廩食:公家供應的糧食。蘇武作為漢朝的使臣,匈奴理應供給吃的用的。
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
譯文:
參考答案:就把蘇武囚禁起來,關在大地窖里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幾日不死。
參考譯文:
衛(wèi)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更加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關在大地窖里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躺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幾日不死。匈奴人認為很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產了小羊才準許蘇武回國。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莸确謩e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后,公家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收藏野果子來吃。他拄著漢廷的旄節(jié)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節(jié)上牦牛尾的毛全部脫落。
郎平1978年入選女排國家隊,多次獲得全國“十佳運動員”稱號。20世紀80年代,她是世界女子排球界“三大主攻手”之一,憑借強勁而精確的扣殺贏得“鐵榔頭”綽號。上世紀末,她和隊友創(chuàng)下五連冠的佳績,女排精神被運動員們視為刻苦奮斗的標桿和座右銘,更被強烈地升華為民族面貌的代名詞。2002年郎平以100%的得票,正式入選排球名人堂,成為亞洲排球運動員中獲此殊榮第一人。2010年7月,郎平入選2010年《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人物。郎平退役后,赴國外進修、打球,2013年4月25日,郎平重掌中國女排帥印,2014年帶隊獲得了女排世錦賽亞軍。2015年8月22日-9月6日,郎平帶領困境中的中國隊以10勝1負積30分的戰(zhàn)績,時隔12年第四次奪得世界杯冠軍。2016年率領中國女排征戰(zhàn)里約奧運會,指揮若定,調度有方,使中國女排時隔12年第四次奪得奧運冠軍。
[人生教益] 攔擊困難、挫折和病痛,把拼搏精神如釘子般砸進人生。
一、文言基礎專練
1.下列對加點詞的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①朕皇考曰伯庸(皇帝的自稱)
②皇覽揆余初度兮(思量)
③日月忽其不淹兮(忽然)
④惟草木之零落兮(思)
⑤不撫壯而棄穢兮(握持)
⑥又重之以修能(美好的)
A.①②③④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D.②③⑤⑥
解析:選B ①朕:我。古時不論貴賤都可自稱朕,至秦始皇始定為皇帝的自稱。③忽:迅速的樣子。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肇錫余以嘉名B.扈江離與辟芷兮
C.朝搴阰之木蘭兮D.來吾道夫先路
解析:選C A項,錫,同“賜”;B項,辟,同“僻”;D項,道,同“導”。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與現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
A.恐美人之遲暮B.乘騏驥以馳騁兮
C.惟草木之零落兮D.恐年歲之不吾與
解析:選A A項,“美人”喻指君主,一說是詩人自喻。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名余曰正則兮B.朝搴阰之木蘭兮
C.夕攬洲之宿莽D.旦余濟乎江湘
解析:選A B、C、D三項中加點的詞都是名詞作狀語,A項是名詞作動詞。
5.下列對課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稱自己與楚王同姓同宗,目的不僅在于表明他有高貴的血統(tǒng)和身世,而且也表明他對楚國的興亡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B.詩人用“江離”“辟芷”“秋蘭”“木蘭”“宿莽”“美人”等香花名草來比喻自己高尚的品質和遠大的志向。
C.大量使用“兮”字,使語氣舒緩有致,朗讀時有一種回環(huán)往復的韻律美。
D.“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在結構上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引出楚王不舉賢任能則將滅亡的道理,抒發(fā)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解析:選B B項中“美人”不屬于香花名草,且這里的“香花名草”不比喻遠大志向。
6.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譯文:
(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譯文:
(3)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譯文:
參考答案:(1)披著江離和幽香的白芷,把秋蘭結成飾物掛在身邊。
(2)日月飛快地運行不停留,春天與秋天自然地依次替代。
(3)乘著駿馬奔馳啊,隨我來吧,我當為君在前面帶路!
二、閱讀理解專練
(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7~10題。
離騷(節(jié)選)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姱以革幾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攬茝。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guī)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余雖好修姱以革幾羈兮
修姱:修潔而美好,實指美行美德。
B.怨靈修之浩蕩兮
靈修:神圣,指代君王,具體指楚王。
C.眾女嫉余之蛾眉兮
眾女:眾多女子,指楚王身邊受寵幸的眾多女子。
D.何方圜之能周兮
方圜:方枘和圓鑿,即方榫頭和圓榫眼。
解析:選C C項中,“眾女”喻指國君左右的小人。
8.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的詞,意思不同的一組是()
A.謇朝誶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 B.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忍尤而攘詬
C.亦余心之所善兮謠諑謂余以善淫D.競周容以為度何方圜之能周兮
解析:選B A項,“替”均為“貶黜”的意思;B項,“忍”,忍心/忍受;C項,“善”均為“愛好”之意;D項,“周”均為“相合”之意。
9.下列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除開頭兩句承上外,是從自述遭貶黜寫起的。“雖九死其猶未悔”表達了自己面對遭貶黜的巨大打擊,決不放棄崇高理想的堅定信念。
B.第二段以一個“怨”字領起,揭示了遭貶黜的諸多原因,由此不僅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激奮,也可以看出詩人在逆境中的清醒與冷靜。
C.第三段表達了自己于失意與困窘中,寧死決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而要發(fā)揚前圣所推重的“伏清白以死直”的獻身精神。
D.作者想象豐富,善于比喻,他以“蕙”“攬茝”比喻美行美德,以“鷙鳥”喻自己如同搏擊長空的雄鷹一般的斗爭精神,以“方圜”比喻自己不會與不同道者相安。
解析:選D D項,“鷙鳥”是指雄鷹與凡鳥。作者以此比喻自己不會同邪惡勢力同流合污。
1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譯文:
(2)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譯文:
(3)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
譯文:
參考答案:(1)長聲嘆息而掩面流淚呀,我哀傷人民生活是如此多災多難。
(2)這是我心所向往(或“愛好”“崇尚”)的美德啊,縱然(或“即使”)多次死去,也不后悔。
(3)寧愿突然死去,隨流水而長逝啊,我也決不肯做出(世俗小人)這種丑態(tài)!
參考譯文:
長聲嘆息而掩面流淚呀,我哀傷人民生活是如此多災多難。我只是崇尚美德約束自己啊,想不到早上進諫晚上就遭貶黜。既因為我用香蕙做佩帶而將我貶黜啊,又因為我采集芳芷而給我加上罪名。這是我心所向往的美德啊,縱然多次死去,也不后悔。
怨恨君王荒唐啊,始終不能體察民心。許多小人嫉妒我的蛾眉啊,誹謗我好做淫邪之事。本來世俗就善于投機取巧啊,違背法則而任意改變措施。違背準繩而隨意歪曲啊,競相把茍合奉承、取悅于人奉作法度。
憂悶失意啊,我孤獨地在這個時候陷入困窘。寧愿突然死去,隨流水而長逝啊,我也決不肯做出(世俗小人)這種丑態(tài)。雄鷹和凡鳥不能同群啊,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哪有方枘和圓鑿能夠相合的?。磕挠械啦煌瑓s能夠相安的?承受著委屈而壓抑著意志啊,忍受強加的罪過而蒙受恥辱。保持清白而獻身正道啊,本來就是古代圣賢所推崇的。
(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1~13題。
涉 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①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寶璐。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重華②游兮瑤之圃③。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顧兮,欸④秋冬之緒風。步余馬兮山皋,?、萦嘬囐夥搅症蕖3伺z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⑦而不進兮,淹回水而疑滯⑧。朝發(fā)枉渚兮,夕宿辰陽⑨。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注] ①陸離:長的樣子。②重華:舜的名字。③瑤之圃:神話傳說中天帝所居的盛產美玉的花園。④欸(ǎi):嘆息聲。⑤?。和暗帧?,抵達。⑥方林:地名。⑦容與:緩慢,舒緩。⑧淹:滯留?;厮盒郎u。疑滯:停滯不前。⑨枉渚(zhǔ):地名。辰陽:地名。枉渚與辰陽都在沅江北岸。
11.下列加點詞的解釋無誤的一項是()
A.被明月兮佩寶璐 被:被子
B.旦余濟乎江湘濟:救濟
C.乘鄂渚而反顧兮乘:乘坐
D.茍余心之端直兮茍:假如
解析:選D A項,被:通假字,同“披”。B項,濟:過河。C項,乘:登上。
12.下列“之”的意義和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冠切云之崔嵬
B.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
C.欸秋冬之緒風
D.帝高陽之苗裔兮
解析:選A A項為定語后置的標志,其他三項都是結構助詞“的”。
1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
譯文:
(2)步余馬兮山皋,邸余車兮方林。
譯文:
參考答案:(1)世道混濁沒有人了解我啊,我卻大步馳騁義無反顧。
(2)讓我的馬慢慢地走上山岡,讓我的車來到方林。
參考譯文:
我從小就愛好這奇特的服飾,年紀老了這種愛好仍然沒有衰減。我佩著長長的寶劍,戴著高高的切云之冠。披掛著夜晚發(fā)光的明珠,佩帶著珍貴的美玉。世道混濁沒有人了解我啊,我卻大步馳騁義無反顧。用青龍駕車,兩邊配上白龍,我同舜一道去游玉樹的園圃。登上昆侖山吃那玉樹的花,我要跟天地一樣長壽,跟日月一樣光華。我為楚國沒有人了解我而悲傷,明早我就要渡過長江和湘江。
登上鄂渚我回頭眺望,在秋冬余下的寒風中嘆息惆悵。讓我的馬慢慢地走上山岡,讓我的車來到方林。我乘著蓬窗船上溯沅水,船夫們一齊搖槳擊水前行。船慢騰騰地不肯向前,在回旋的水流中停滯不進。清晨從枉渚出發(fā),晚上歇宿在辰陽。只要我心地正直,放逐在僻遠的地方又何妨?
三、語言表達專練
14.仿照畫線句子的形式,在下面文段的橫線處再寫兩個句子,要求符合文段題旨。
閱讀屈原,就是在閱讀一種偉大,“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激勵著一代代人奮力前行;
這些思想、文化的傳承也鑄就了中國文化,也正是這種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使得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參考答案:閱讀李白,就是在閱讀一種傲岸,“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氣節(jié)激勵著一代代人書寫正直人生;閱讀蘇軾,就是在閱讀一種豪邁,“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情激勵著一代代人繼往開來。
15.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學校準備于端午節(jié)晚上舉辦“端午節(jié)晚會”。請你以晚會節(jié)目主持人的身份,在橫線上寫一段開場白。
要求:①主題鮮明,語言生動;②80字左右。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晚上好!
下面請欣賞晚會的精彩節(jié)目。
參考答案:兩千多年來,飄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詩人屈原一路相伴,屈原那愛國情懷、浪漫詩篇,已經化為民族的文化與精魂。今晚,讓我們用青春的旋律、美妙的舞姿、動人的歌聲,歡度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5 離騷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打無準備之仗,會提前做好準備,作為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減輕教師們在教學時的教學壓力。您知道教案應該要怎么下筆嗎?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5 離騷”,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5 離騷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1.創(chuàng)作背景
關于《離騷》的創(chuàng)作背景,爭論的焦點之一是它創(chuàng)作于屈原被楚懷王疏遠之時,還是流放中。《史記屈原列傳》里說,年輕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讒害,楚懷王因而疏遠了他。他“憂愁幽思而作《離騷》”。而《史記太史公自序》里說:“屈原放逐,著《離騷》?!薄秷笕伟矔防镆舱f:“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彼抉R遷對同一事件的表述明顯存在著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決這個問題,從這首詩本身找證據是好辦法。詩中有這樣的詩句:“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薄白允琛币馕吨鲃拥膽B(tài)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為詩中有“濟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懷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這并不足信。因為《離騷》后半部分,全是寫作者想象中的云游,“濟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實有其事。
總之,《史記屈原列傳》的說法是可信的。而《史記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時不大忠實于史實,是有可能的。
2.主要內容
《離騷》是一首偉大的抒情長詩,歷來以其可與日月爭輝的光芒照耀詩壇。它有著豐富的內容,浪漫的想象,強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寫作手法,思想和藝術上的魅力并重,令無數人為之傾倒。同時,它也是我們了解屈原偉大思想與生平的最重要的歷史資料。課文節(jié)選的這部分主要敘述作者因潔身自好、堅持正道而受到周圍眾人的猜疑和造謠中傷,君主也疏遠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決不就此退縮,和蠅營狗茍的小人們同流合污,一方面設想自己要隱退,同時更加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美好的德行。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達最直接、強烈的段落。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表現了詩人的極度苦悶、難以排解的心情,為下面情緒的抒發(fā)定下了基調?!坝嚯m好修姱以羈兮,……又申之以攬茝”,寫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圍群小之間的尖銳沖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賢愚忠奸的昏庸。對此,作者堅定地說:“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br>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競周容以為度”,寫群小對自己的誣陷以及周圍風氣的敗壞?!氨娕薄皶r俗”兩詞,說明當時社會環(huán)境一團糟,人們的行為沒有準則、尺度可言,一味投機取巧,鉆營逢迎。面對如此污濁的、看不到希望的環(huán)境,作者爆發(fā)出痛苦而無奈的浩嘆:“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忳”和“郁邑”都是憂愁煩悶的意思,兩個詞連用,表現了作者憂悶之深。清代朱驥在《離騷辨》中說:“此句無限神情,在‘獨’字、‘也’字內,蓋大夫遙想從前一片婆心,滿腔熱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這一句是整首詩中最長的詩句,作者似乎將胸中郁積已久的愁悶盡情傾吐出來,震動人心。然而,作者雖然為自己的遭際悲憤萬端,卻不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的節(jié)操,他聲明:“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br> 接下來,“鷙鳥之不群兮,……夫孰異道而相安”,進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在對自己之所以不見容于朝廷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認識后,“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雖然抑郁難平,但情緒趨向平穩(wěn),并堅定地表白自己的信念──“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表現作者以前賢為榜樣,同時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來源?!妒酚浨Z生列傳》里說屈原“博聞強志,明于治亂”,《離騷》里也稱引了不少詩史或傳說材料,可見作者對歷史很熟悉,前世的明君賢臣就是引導他追求進步政治理想的活生生的例子。
痛定思痛,作者對此前自己的行為產生了懷疑。他后悔當初沒有認清形勢,選準道路,那么現在趕緊抽身退出還來得及吧!當然,由進到退是要經過一番內心掙扎和斗爭的?!把觼小薄安健薄爸瓜ⅰ钡日Z,讓我們看到一位猶疑、彷徨、苦苦思索的詩人形象?!疤m皋”“椒丘”的意味,正如唐代呂延濟說:“行止依蘭椒,不忘芳香以自潔也?!苯K于,詩人有了一個明確的想法:“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边@一句既含有讓步,又帶著倔強。只求潔身自好,這是碰壁之后的讓步;“復修”“初服”,全然不顧自己獲咎之由正是自己太“好修”了,這是不計功利得失的倔強。以下“制芰荷以為衣兮,……芳菲菲其彌章”從各方面寫自己衣飾的高潔。作者不憚繁復地描述種種衣飾,意在表明他修身之嚴。讀起來,這幾句詩給人無限鄭重的感覺。其中,“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和前面的“復路”是相應的。最后,作者再次重申自己“獨好修以為?!??!蔼殹弊直憩F出作者認定自己的原則是正確的并甘愿為之付出的自覺態(tài)度,帶有一點自豪的味道。“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堅信自己,至死不變。
對于這一部分,我們應該把握以下幾點:
①屈原和楚懷王的矛盾。楚懷王賢愚不分,沒有主見,輕易聽信周圍群小的挑撥。有關詩句:“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br> ②屈原和群臣(主要指楚國舊貴族)的矛盾。群臣妒忌賢才,肆意對屈原造謠中傷;他們投機取巧,毫無原則。有關詩句:“眾女嫉余之蛾眉兮,……競周容以為度。”
③屈原和楚王、群臣產生矛盾的根源。屈原的“美政”理想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這是導致他在現實中碰壁的根本原因?!芭e賢授能”就是要任人惟才,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循繩墨而不頗”就是要完善法度,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這極大地觸犯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屈原意識到楚國的危險處境,深知楚國只有改革政治,才能富強起來,才能與強秦抗衡。他一心為國家的前途考慮,群臣卻只顧自己眼前的利益,這就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楚懷王昏庸淺薄,經不起小人挑撥,不能采納他的主張,疏遠了他。
④屈原的品格與精神。屈原潔身自好,決不與周圍群小同流合污,并誓死堅持真理,捍衛(wèi)理想。有關詩句:“民生各有所樂兮,……豈余心之可懲?!薄皩庝鬯酪粤魍鲑猓嗖蝗虨榇藨B(tài)也!”“亦余心之所善兮,……固前圣之所厚?!?br> 二、問題探究
1.節(jié)選的這部分里第一節(jié)先說“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節(jié)接著卻又說“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仉捃囈詮吐焚?,及行迷其未遠”,前后是否有矛盾?
第一節(jié)寫的是詩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誣陷、傾軋,君主是非不分,疏遠了他。雖然遭到來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擊,但他心志彌堅,毫無變通、退縮的念頭?!耙嘤嘈闹瀑?,雖九死其猶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就是對這種心志的表白。第二節(jié)里寫詩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潔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動中積極進取,謀求變革?!盎谙嗟乐徊熨?,延佇乎吾將反?;仉捃囈詮吐焚猓靶忻灾催h”是就在政治活動中的進退來說的,并不意味著詩人就此放棄操守。因此,前后并不矛盾。
2.這首詩運用了哪些手段來增強韻律感、音樂性?
①押韻。根據上古音韻系統(tǒng),《離騷》是隔句用韻的。如“余雖好修姱以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攬茝”里,“替”“茝”是韻腳;“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guī)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里,“錯”“度”是韻腳。
②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百狻弊质钦Z助詞,沒有實在意義。在這首詩里,一般是兩句合起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中間,增加了停頓,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
③大量使用對偶句。可參見“研討與練習”第三題所舉的對偶句。
④多用雙聲疊韻聯(lián)綿詞及疊音詞。如“羈”“郁邑”“侘傺”“陸離”等是雙聲詞,“岌岌”“菲菲”等是疊音詞。
關于練習
一 疏通課文大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下來。
設題意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己解決大部分疑難詞句,減少教師講解的分量;重視朗讀、背誦在體會詩歌感情、理解詩歌內容上所起的作用。
二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是詩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詩句,課文里類似的詩句還有一些,試把它們找出來。再以它們?yōu)榫€索,說說詩里寫了哪些內容。
設題意圖:抓住關鍵語句,較為深入地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寫自己對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寫小人們種種丑態(tài)、伎倆,自己不為所動,寧死也不與他們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寫自己與小人們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調和的,自己愿意為正道而死。)
不吾知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寫自己雖然遭到貶抑,但仍要一如既往地修身潔行,而不論別人怎么看待自己。)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重申自己始終以“好修”為樂,即使為此遭受極刑也決不改變。)
三 《離騷》的句式長短不一,又多用對偶手法,呈現出錯落中見整齊,在整齊中又富于變化的特點。請具體說說下列詩句是如何構成對偶的。
1.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攬茝。
2.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guī)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3.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4.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5.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設題意圖:注意這首詩句式上的特點。
參考答案:
1.一個完整詩句里上、下句構成對偶。
2.兩個完整詩句的上、下句分別構成對偶,這種對偶形式也叫錯綜對。
3.一個完整詩句里上、下句構成對偶。
4.上、下句內部各自構成對偶,上、下句之間也構成對偶。
5.一個完整詩句里上、下句構成對偶。
四 《離騷》多用比興手法,正如東漢王逸所說的“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請從詩中找出一些例子來,并簡要分析它們各自的寓意。
設題意圖:初步了解這首詩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參考答案: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靈修”本意是神仙,這里指君王。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以“蛾眉”(即美貌)比擬自己的美德,以“眾女”肆意造謠中傷比擬朝臣對自己的造謠中傷。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鷙”指鷹、雕一類兇猛的鳥,“鳥”指一般的鳥,這里分別比擬詩人自己和周圍群小。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所寫的衣著佩飾都比擬詩人的美德。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比擬詩人的品德更加高潔。
教學建議
一、學生對于屈原可以說是既熟悉又陌生。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這一點,對學生來說已經是常識??墒菫槭裁凑f他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學生可能就不很清楚了?!峨x騷》是一首偉大的愛國抒情長詩,只有體會到其中濃濃的愛國熱情,才能對這首詩的思想和藝術精髓感受、認識得深,否則就會淺嘗輒止,不能深知其中滋味。因此,教師可向學生介紹屈原的政治主張和政治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屈原要求“舉賢授能”、修明法度,符合當時楚國的現實需要,有利于國家富強;外交上,他主張聯(lián)齊抗秦,是非常正確的路線;他勸阻楚懷王入秦,從后來事情的發(fā)展來看,也完全是對的??梢娗南祰业陌参4嫱觯⑶覍彆r度勢,很有政治見地。他受到周圍群臣的排擠、打擊,君王疏遠了他,他的憂憤是由國家前途晦暗不明引起的,而不是一己的私憤。
二、注意對誦讀的指導??梢耘e出具體的例句,給句子劃分停頓。還要讓學生注意句首語氣詞、句中無實在意義的虛詞等,讀這些詞的時候,可長可短,可斷可連,全看表達感情的需要。
有關資料
一、楚辭
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俺o”的名稱,最早見于西漢前期。漢代有時簡稱它為“辭”,或連稱為“辭賦”。又由于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所以后人也有以“騷”來指稱楚辭的。如蕭統(tǒng)《文選》中的“騷”類、劉勰《文心雕龍》中的《辨騷》篇,就是對整個楚辭而言。從漢代開始,“楚辭”又成為屈原等人作品的總集名。
楚辭淵源于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它受著《詩經》的某些影響,但同它有直接血緣關系的,還是在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楚地早有歌謠,據劉向《說苑》記載,約公元前6世紀有《越人歌》和《楚人歌》?!墩撜Z》載孔子曾聽到《接輿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墒沁@些楚地歌謠僅一鱗半爪地存于歷史記載中,只是到了戰(zhàn)國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于楚國文壇之后,楚辭才形成一代文學樣式。
楚辭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創(chuàng)作出了《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響下,楚國又產生了一些楚辭作者。據《史記》記載,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現存的《楚辭》總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傳下來。
楚辭的特征,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見《宋文鑒》卷九十二)這一說法是正確的。除此而外,《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郁的抒情風格,無不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征,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
二、關于作者
屈原(約前339—約前278),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尊崇。
《屈原列傳》說屈原名平,字原。而《離騷》中則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與“靈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義。屈原與懷王同祖,他當左徒,是以宗親而任重臣。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動,據《屈原列傳》所載,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證,主要有:內政方面贊助懷王,議論國事及應對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外交方面參加合縱派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
楚懷王死了以后,長子頃襄王繼位,以其弟子蘭為令尹。當時,楚國人都責怪子蘭勸懷王入秦的過錯,所以,屈原受到廣泛的同情。但子蘭非但不思其過,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頃襄王誹謗屈原。頃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區(qū)。大約此時郢都在莊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離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鄉(xiāng)而就遠,輾轉流離在沅、湘一帶大概有九年之久。他遠離故國,又無職位,對于國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嘆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順著沅江,向長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遠游、求賢又不成,這時他“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無可奈何之際,他自沉于汨羅江中,以明其忠貞愛國之懷。
屈原學識淵博。他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和一些重要的歷史傳說,都很熟悉;對于春秋以來各大國的歷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對楚國先王的創(chuàng)業(yè)史,尤為精熟。在這廣闊的領域里,他總結了許多經世治平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見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隨處都表現出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他的政治理想的內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賢相的政治。他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改變楚國的政治和社會的現實,使楚國強大起來。他熱烈頌揚古代的圣君如堯、舜、禹、湯、后稷、文王以及齊桓、晉文和楚之三后等,熱烈頌揚古代的賢臣如伊尹、傅說、呂望、周公、寧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齊、伍胥及楚之子文等。他還用對比的方法講一些非圣之君如桀、紂、羿、寒浞、澆等。他想通過對比來說明圣君賢相的重要,并借以說明楚無圣君賢相的危險性,這些都是針對現實而發(fā)的?!氨藞蛩粗⒔橘猓茸竦蓝寐贰?《離騷》),耿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對國君的最高要求。所謂賢臣,則以伊、傅、呂、寧為楷模,而不以貴胄為對象。這就是主張用人唯賢,反對用人唯親的意思,屈原在講到賢臣時,往往用忠貞、忠誠、忠信這些辭語。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愛國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堅持真理,不向邪惡勢力低頭:“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古代賢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現。
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內容就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他在《離騷》《九章》等作品中反復談到“民”的問題,“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茍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離騷》);“愿搖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鎮(zhèn)”(《九章抽思》)。這實際上是古代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孟子萬章》引)思想的發(fā)展。所謂圣君賢相,所謂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決民生疾苦問題,能否致民于康樂之境。
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游》《卜居》《漁父》各1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游》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大體說來,《離騷》《天問》《九歌》可以作為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九章》《遠游》《卜居》《漁父》《招魂》《大招》,其內容與風格可與《離騷》列為一組,大都是有事可據,有義可陳,重在表現作者內心的情愫?!峨x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鮮明的個性光輝,是屈原全部創(chuàng)作的重點?!短靻枴肥乔鶕裨?、傳說材料創(chuàng)作的詩篇,著重表現作者的學術造詣及其歷史觀和自然觀。《九歌》是楚國祀神樂曲,經屈原加工、潤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發(fā)和環(huán)境氣氛的描述上,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顯示了南楚文學傳統(tǒng)的痕跡?!峨x騷》一組,《九歌》一組,構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風格。(同上)
三、《離騷》
《離騷》是《楚辭》篇名,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王逸《楚辭章句》題作《離騷經》,宋代洪興祖在《楚辭補注》中指出:“蓋后世之士祖述其詞,尊之為經耳?!币灿腥朔Q之為《離騷賦》,或簡稱《騷》。自漢迄南北朝,《離騷》又常被舉作屈原全部作品的總稱。在文學史上,還常以“風”“騷”并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關于《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班固在《離騷贊序》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后人多各從其一說。近世學者,則有人據《大招》“伏戲《駕辯》,楚《勞商》只”及王逸注“《駕辯》《勞商》,皆曲名也”,認為“勞商”與“離騷”均系雙聲字,“離騷”即“勞商”之轉音,因而推論《離騷》本為楚國古樂曲名。
關于《離騷》的寫作年代,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屈原放逐,著《離騷》?!眲t當作于放逐以后。今人對此說法不一,有說作于懷王世被疏以后,有說作于頃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說作于懷王末頃襄王初,有說始作于懷王時而作成于頃襄王初,迄無定論。
關于《離騷》的創(chuàng)作緣由,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引劉安《離騷傳》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庇终f:“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鼻摹皯n愁幽思”和怨憤,是和楚國的政治現實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峨x騷》就是他根據楚國的政治現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fā)憤以抒情”而創(chuàng)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由于其中曲折盡情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歷程的形象記錄,稱它為詩人的自敘傳。
《離騷》作為長篇巨著,所表現的思想內容是極其豐富的。關于它的內容層次,歷來也有各種各樣的分法。大致說來,詩的前面部分是從自己的世系、品質、修養(yǎng)和抱負寫起,回溯了自己輔佐楚王所進行的改革弊政的斗爭及受讒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決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態(tài)度與“九死未悔”的堅定信念;中間部分是借女勸告、陳詞重華,總結歷史上興亡盛衰的經驗教訓,闡述了“舉賢授能”的政治主張,并從而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現了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最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轉而請靈氛占卜、巫咸降神,詢問出路,從中反映了去國自疏和懷戀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騰遠游之中,“忽臨睨夫舊鄉(xiāng)”,終于不忍心離開自己的祖國,最后決心以死來殉自己的理想。前一部分作為對往事的追憶,偏重于敘寫現實;后兩部分作為對未來的探求,偏重于馳騁想象,最后則以回到現實結束全篇。詩中通過這樣的抒寫,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詩人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愛國感情,表現了詩人修身潔行的高尚節(jié)操和嫉惡如仇的斗爭精神,并對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斥責。
《離騷》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于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詩人鮮明的個性光輝,這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是第一次出現?!峨x騷》的創(chuàng)作,既植根于現實,又富于幻想色彩。詩中大量運用古代神話和傳說,通過極其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并采取鋪陳描敘的寫法,把現實人物、歷史人物、神話人物交織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國、人間和幻境、過去和現在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瑰麗奇特、絢爛多彩的幻想世界,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魅力。詩中又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意識品性、復雜的現實關系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同上)
四、《離騷》賞析(褚斌杰)
屈原是詩國的一顆巨星,遠在眾星之前,它出現在我國詩歌史上,成為無數后繼者所仰慕的風范。他的不朽之作──《離騷》,震古爍今,千百年來深深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成為我國詩歌史以至世界詩史上,最為激動人心而具有“永久的魅力”的篇章。
偉大、優(yōu)秀的藝術,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自是美的無盡藏。歌德說:“優(yōu)秀的作品無論你怎樣探測它,都是探不到底的?!笔堑?,多少年來人們讀《離騷》,人們認識它,分析它,開掘它,只要是一個態(tài)度嚴肅者,真正的渴求者,似乎都不曾空手而返過。它給人以“真”的啟迪,“善”的激勵,“美”的享受。它是那樣完美而豐富,古老而常新,“逸響偉辭,卓絕一世”,“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離騷者,猶離憂也”,這是司馬遷對《離騷》題義的解釋?!扒街鳌峨x騷》,蓋自怨生也。”這是他對詩篇創(chuàng)作動力的說明,也是對長詩《離騷》感情基調的詮釋。屈原為了振興邦國,實行“美政”,“竭忠盡智,以事其君”,但卻“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遭讒遠逝。他滿懷“存君興國”之志,卻喚不醒昏庸之主,眼看楚國兵挫地削,危亡無日,自己卻竟被疏失位,救國無門。這對于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志士來說,能無怨乎?詩中有云:“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又云:“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時之不當;攬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最后說:“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離騷》正是詩人蘊藏著滿腔愛國激情,飽含著血淚寫成的一首悲傷怨憤之歌,讀之令人摧肝裂膽,撼人心魄。
《離騷》一詩素稱難讀,這除了南楚的方言、歷史、神話、風物帶來的某些理解上的障礙之外,主要由于全詩感情回環(huán)激蕩,反反復復,脈絡不易掌握。誠然,《離騷》是一首規(guī)模宏偉的長詩,凡二千四百七十七言,三百七十三句(從洪氏說刪去“曰黃昏以為期,恙中道而改路”二句),它既是一首自敘傳性的長篇政治抒情詩,而又帶有某些神話色彩和事件敘寫以及情節(jié)因素。因此,對于《離騷》一詩,我們只有首先從整體上進行把握,才有可能深入到它的思想、藝術深處,發(fā)掘出它深邃的思想和偉大的藝術創(chuàng)造。
長詩《離騷》,敘寫了詩人自己的某些生平經歷,從而說它帶有自敘傳的性質,但它又具有大量的超現實的描寫,在自我形象中滲入了濃重的神話因素。詩中的構思,具有某些情節(jié)性,但也并非是客觀的、真實生活經歷的敘寫,而完全是主觀想象的飛騰。這一切都說明長詩《離騷》是一篇浪漫主義的抒情之作,而不像有人所理解的那樣是一篇自傳體的敘事詩。也就是說我們讀長詩《離騷》,特別應該把握的是它的“情”,是詩人內心世界活動的起伏,以至由此而展開的全部豐富性和貫穿于全詩的藝術特質。
貫穿于《離騷》長詩中的“情”,即司馬遷所說的“怨”情,更確切地說就是一股忠怨之情。詩人身處戰(zhàn)國時期新舊交替的激烈變化時代,他的父母之邦,他所熱愛的祖國,原本是一個強大富庶的國家,在群雄并峙之中,曾居于盟主地位,有著統(tǒng)一天下的諸多條件。但自楚悼王變法失敗以后,國政受舊貴族的把持,日非一日。至屈原所生活的懷王時期,由于內政不修,外有強秦壓境,已處于岌岌可危的地步。屈原是一位“博聞強志,明于治亂”的政治家,是一位有理想、有遠見和剛正不阿的愛國志士。他出于對祖國命運的擔憂,滿懷忠貞之志,企圖革新政治,振興楚國。但他的一片赤忠之心,卻得不到理解。最初他曾一度受到楚王的信任,擔任左徒要職,推行新政;誰料正當他忠心耿耿,報效祖國之際,卻因為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而謠諑蜂起?!氨娕涤嘀昝假猓{諑謂余以善淫”。群小逞技,而楚王不察,竟遭讒見疏。他怨忿楚王之“數化”,“不寤”;怨忿“黨人”之“貪婪”、“工巧”,怨忿“眾芳”之“蕪穢”、變節(jié)、墮落。最使他感到哀傷怨忿的,是他目睹祖國的日趨危亡,而自己卻被剝奪了報效祖國的機會,“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閨中既已邃遠兮,哲王又不寤”。做為一個“忠而被謗”,愛國獲罪,眼看祖國瀕臨險境而又“救國無門”的人,該是有怎樣的一種激怨之情啊!于是詩人的感情猶如火山爆發(fā),迸射而出,鑄就這篇積忿幽深、摧人肝膽的長篇詩作──《離騷》。
忠怨之情是長詩《離騷》的一條主線,而從全詩結構上看,則可以分為兩大層次,即從開篇到“豈余心之可懲”,可以視為詩篇的前半部分,這一部分主要寫詩人矢志報國,高潔自守所遇到的矛盾和不公正的待遇,充分表現了抒情主人公與楚國黑暗現實的沖突;從女媭的責難至篇末,則主要寫詩人遭到迫害以后,繼續(xù)求索的精神和所引動起來的內心沖突,以至于最后的抉擇。從藝術手法來說,前半部分雖然也有藝術夸張,并運用了許多象征手法,但基本上是詩人現實生活的經歷,是實寫;而后半部分,則主要把熾烈的感情化為超現實的想象,表現了詩人的心路歷程,表現了一個苦悶的靈魂,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是虛寫。
掌握了長詩《離騷》這一結構層次,我們再來具體分析一下它的內在邏輯,亦即詩篇中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軌跡,以及起伏于全詩中的細微的心理描寫。
長詩《離騷》的開端就是很奇特的。詩人首先以十分莊重而自矜的口吻,自敘了高貴的出身,奇異的生日,以及由于父親對自己莫大期望而賜予的“美名”。前人分析說:“首溯其本及始生之月日而命名命字,鄭重之體也?!?清顧天成《離騷解》)誠然,開篇起始的八句,感情是很肅穆的,含蘊是深邃的。他強調自己與楚王同宗共祖(“帝高陽之苗裔”),意在表明自己對楚國的興亡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也為他的至死不能去國埋下了伏線。他自道奇異的生辰,美好的名字,也正是在表現他的尊貴不凡和具有崇高的理想?!懊嘣徽齽t兮,字余曰靈均”。正則,正道直行,嚴于律己;靈均,稟賦良善,公平均一。這是親人對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條??傊@起始的八句,就為他一生的自尊自重自愛(“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定下了基調。接著詩人表白了自己的品德、才能和理想,并以萬分急迫的心情表達了自己獻身君國的愿望。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br> 這是對自己的。他擔心時光飛逝,自己為國家做不成事業(yè)。因此他不滿足于先天的“內美”,還“重之以修能”,朝夕充實、提高自己,以便奉獻于祖國。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這是對楚王(“美人”)。他擔心楚王不能及時奮進,耽誤了楚國的前途。兩個“恐”字,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國事的危機感,特別是詩人為祖國的前途而焦慮,為祖國的命運而擔憂的急迫心情。他寄希望于楚王,他勸導楚王“撫壯而棄穢”,愿為楚王“導夫先路”,希望日益衰敗的楚國,重新振興,恢復到開國盛世的那種局面: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但詩人的這一片赤忠之心,卻并沒有得到應有的理解和支持。相反的卻因觸犯了守舊貴族的利益,而招來了重重的打擊和迫害。詩篇展現了楚國社會的一片令人窒息,令人憤慨的圖景。楚王昏庸不察,信讒多變(“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怒”,“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群芳”(培植的人才)隨風轉舵,墮落變質(“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朝廷群小“貪婪”、“嫉妒”,蔽美稱惡,無所不為。黑暗的現實構成了“歷史的必然要求”與詩人的愛國理想“不可能實現”的悲劇性的沖突。詩人于是感到苦悶、孤獨、憤懣,以至強烈的失望。但詩人是堅決不屈服的,在詩篇中他反復申說了對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格操守至死而不悔的決心:“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詩人是要誓死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誓死保持自己人格的清白的。
但長詩并未就此結束,黑暗的現實,巨大的苦悶,迫使詩人由現實進入幻境?!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從而全詩轉入了第二部分。
堅貞的靈魂需要戰(zhàn)勝誘惑。與常人一樣,在失敗的極端痛苦中,詩人的內心矛盾也是激烈的。在自己的理想不被理解,而且慘遭迫害的情況下,還應不應該堅持自己的原則和永無反悔的態(tài)度?在不被自己的祖國所容的情況下,應不應出走遠逝,到他國尋求知音,展示自己的才能抱負?詩人通過女媭、巫咸、靈氛這些虛構的人物,以及他們的勸說,把自己的內心沖突和抉擇形象化了,從而向我們展示出了一顆經過煉獄的考驗,而更加潔白無疵的偉大的靈魂。
女媭用“婞直以亡身”的歷史悲劇來規(guī)勸他,勸他放棄執(zhí)守,與世浮沉。這與詩人“依前圣以執(zhí)中”的堅持真理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實際也是對詩人既往斗爭生活的否定。這一內心沖突是激烈的。這個矛盾怎樣解決呢?他需要歷史的反思,需要公平的仲裁。于是他借“就重華而陳詞”,重溫了夏、商、周歷代的興亡史,并以壯烈的心情回顧了前朝那些為正義而斗爭者的命運。這種再認識不僅增強了他原有的信仰和信念,同時更激發(fā)起他繼續(xù)奮斗的勇氣和寧死不悔的壯烈胸懷:
“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阽余身而危死兮,覽余初其猶未悔。不量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br> 戰(zhàn)勝了世俗的誘惑,他的內心世界得到了暫時的平衡。于是他在新的認識的基礎上,滿懷激情地進行了新的“求索”。這樣,詩篇又展現了一個再生的靈魂為實現理想而頑強追求的動人情境。詩中寫他不顧天高路遠,駕飛龍,歷昆侖,渡白水,登閬風,游春宮,上叩天門,下求佚女,他在求索什么呢?他要喚醒楚王,他要挽救國運,他要尋求再次能有獻身于祖國事業(yè)的機會。但楚國的現實太黑暗了,他遭到了冷遇,受到了戲弄,結果以困頓、失望而告終:
“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閨中既已邃遠兮,哲王又不寤?!痹娙送耆萑氲浇^望的悲哀之中:“懷朕情而不發(fā)兮,余焉能忍與此終古!”詩人本是把自己的命運完全與祖國貼在一起的,他赤忠為國,但卻“方正而不容”,那么他還有什么出路呢?出路是有的,那就是去國遠逝,去求得自身安全和前途。這無論從當時“楚材晉用”的風習上看,還是從詩人主觀的才能和現實處境上看,似乎都是可以理解的了。于是出現了第二、第三個誘惑。
“索藑茅以筳兮,命靈氛為余占之”。
占之的結果是告訴他在楚國已無出路可言,勸他離開是非顛倒的楚國,去尋求自己的前途。“思九州之博大兮,豈唯是其有女?曰: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但做出這樣抉擇對詩人來說畢竟是太重大了,使他“欲從靈氛之吉占兮,心猶豫而狐疑”。于是又出現了巫咸的勸說,巫咸不但同樣勸他出走,而且還以歷史上賢才得遇明主的事例,啟發(fā)他趁年華未晚而急于成行:“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恐鵜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女媭的忠告,靈氛的勸說,巫咸的敦促,既代表了當時的世俗人情之見,無疑也是詩人在極度彷徨苦悶中內心沖突的外現,也就是堅定或動搖兩種思想斗爭的形象化。屈原要把自己思想感情考驗得更堅定,就得通過這種種誘惑。于是在詩中詩人假設自己姑且聽從靈氛的勸告,“吾將遠逝以自疏”,決心去國遠游??墒钦斔{飛龍,乘瑤車,奏《九歌》、舞《韶》舞,在天空翱翔行進的時候,忽然看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楚國。也就是看來一切矛盾、沖突行將結束的時候,一切又都重新開始:是就此遠離開這黑暗的已無希望的祖國呢,抑是仍無希望地留下來?詩人深沉的愛國情志再次占了上風,“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詩人終于還是留了下來。他明知道楚國的現實是那么黑暗,政治風浪是那么險惡,實際上他也吃盡了苦頭,但他不能離開他災難深重的祖國,哪怕是出于幻想也不能離開。這樣,詩人又從幻想被逼入現實,悲劇性的沖突不可逆轉地引導出悲劇性的結局。他熱愛楚國,但楚王誤解他,不能用他,楚國的群小又兇狠地迫害他;他想離開楚國,這又與他深厚的愛國感情不能相容。最后,只能用死來殉他的理想了:
“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br> 體現著“歷史的必然要求”的光輝理想被扼殺了,這是詩人屈原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屈原是在我國文學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者,他用自己生命所譜寫的詩篇,如日月經天,光照后世,成為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財富而萬世永存。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偉大的藝術是一個美的無盡藏,長詩《離騷》更確乎如此。我們讀長詩《離騷》是感到那樣的驚心動魄,那樣的仰之彌高,它有著怎樣的美的內含呢?
首先,就是它具有由莊嚴而偉大的思想帶來的無比光輝的崇高美。進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愛國主義激情,莊嚴的歷史使命感,以及悲壯的獻身精神,這就構成了詩人無比崇高的美的人格,光輝耀目的美的形象。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要是一個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獻給一種道德追求,要是他擁有這樣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這方面和這個人相比起來都顯得渺小的時候,那我們在這個人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笔堑?,我們在長詩《離騷》中正是可以看到這種完美而崇高的形象,他的高尚的追求,潔白的人格,堅貞的操守,使圍繞在他周圍的那些貪婪、偏私、庸俗,以致邪惡的人群,顯得是那么渺小而又卑瑣,而詩人的人格和形象卻是峻潔而高大的:
“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遺則。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惟昭質其猶未虧?!?br> 詩人是孤獨的、甚至是寂寞的。但他是圣潔的、高貴的,也是傲岸的。長詩《離騷》正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人格美的崇高典型形象?!坝嘧x《離騷》……悲其志”,“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司馬遷)“不有屈原,豈見《離騷》?驚才風逸,壯志煙高?!?劉勰)“逸響偉辭,卓絕一世”(魯迅),對于屈原《離騷》一詩所具有的崇高美這一特色,古今人正有著不二之詞,同一感受。
其次,慷慨激昂的悲壯之美,是長詩《離騷》的另一鮮明美學特色。屈原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他既有“存君興國”之志,又有治國理亂之能。他“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胸懷“美政”理想,企圖改善楚國的處境,振國興邦。但卻為黑暗勢力所圍困,從而引發(fā)出悲劇性的沖突。而最為感人的是,屈原始終是自己悲劇命運的自覺承擔者。所謂自覺地承擔,是指他對堅持斗爭下去的個人后果本有足夠的估計,但他義無反顧,仍去自覺承擔: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明知堅持下去會慘遭不幸,但他為了深刻的原則性,仍然選擇了斗爭以及把斗爭堅持到底的道路,從而忍受了極大痛苦,罹得了人生的極大悲劇?!氨瘎∈侨说讉ゴ蟮耐纯嗷騻ゴ笕宋锏臏缤觥?車爾尼雪夫斯基)。詩人屈原高標著“美政”的理想,懷著“九死不悔”的壯烈獻身精神,經受著嚴酷的政治斗爭和自我斗爭的磨練。屈原的一生是極其不幸的,他蒙冤受屈,赴告無門,而最終以自沉結束了生命。但洋溢在長詩《離騷》中的整個感情卻不是悲觀,甚至也不單純是悲哀。它表現的是正義壓倒邪惡,莊嚴壓倒恐怖,美壓倒丑;它所表現的是“伏清白以死直”,“九死而不悔”的剛毅不屈精神;是探索,是苦苦地追求。我們讀著《離騷》中那些發(fā)自肺腑的昂揚詩句,就會感受到一股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壯的英雄氣概,這也正是長詩《離騷》的又一鮮明的美學特征。
與長詩《離騷》上述美學特征相聯(lián)系的,是它的高超的、獨創(chuàng)性的藝術表現手段。詩人艾青在其《詩論》中說:“一首詩必須具有一種造型美,一首詩是一個心靈的活的雕塑?!遍L詩《離騷》是通過怎樣的藝術手段來完成其抒情主體的造型美和雕塑出一顆美的心靈的呢?詩人把熾烈的感情與奇麗的超現實想象相結合,把對現實的批判與歷史的反思相結合,熔宇宙大自然、社會現實、人生經歷、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為一爐,結構出一個無比恢宏壯麗的抒情體系,這是詩人屈原在中國詩史上的奇異貢獻,是對中國古代詩歌園地的偉大開拓。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把它與古老的“詩三百篇”相比較,并對于它的特點與貢獻做了這樣的評論:“較之于《詩》,則其言甚長,甚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響于后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鼻膭?chuàng)作,特別是長詩《離騷》為我國文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傳統(tǒng),成為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的典范。
這是就長詩《離騷》總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宏觀結構而言的。而就其諸多的具體表現手法來看,長詩《離騷》也有著多方面的新穎創(chuàng)造。如他發(fā)展了《詩經》以來的“比興之義”,以香花美草作為抒情主人公的情志節(jié)操的象征,令讀者如睹其崇高圣潔之姿,如聞其道德之芳香。長詩《離騷》是一首政治抒情詩,但詩人卻不時借用男女情愛的心理來表達自己的希望與失望,堅貞與被嫉,苦戀與追求。屈原的悲劇是政治悲劇,但他對君國的忠誠哀怨眷戀之情,用愛情來比喻,用愛情心理來刻畫,就更為曲折盡致,深微動人。詩人抓住香花異草、佳木美林、男女情愛本身所具有的豐富美學內涵,來美化抒情主體的形象和性格,從而也使全詩的風格更為絢美奇麗,光彩照人了。
《離騷》教學設計
《離騷》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的興趣。
2、了解屈原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3、學習、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4、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jié)拍和重讀。
【教學重點、難點】
1、賦和比的寫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誦。
【教學方法】誦讀法、點撥法。
(解說;本文是一篇節(jié)奏感很強的古代抒情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學時應以朗讀為主,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培養(yǎng)對古詩的感悟能力。在讀的過程中,教師適當點撥、引導,以完成教學目標。)
【媒體設計】
放錄音或配音朗讀。
【教學時數】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感嘆古代帝王們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們知道,“風”是指《詩經》中的《國風》,“騷”即《楚辭》中的《離騷》?!对娊洝肥俏覈谝徊吭姼杩偧?,《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詩經》《楚辭》分別開創(chuàng)了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風騷”也因此成為文學的代名詞。古代帝王們需補充一點“風騷”,作為新世紀接班人的我們更應注重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離騷》,以求在文學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題
《離騷》代表了楚辭的最高成就,它不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時也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偉大的長篇抒情詩?!半x”--遭遇,“騷”--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fā)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從中節(jié)選出來的。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⑴ 讀課文。放錄音,掃除文字障礙。
⑵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對照課文注解弄清文章內容,并進一步強化生難字(教師巡回指導)。
⑶ 學生就疑難字、詞、句提問。
⑷ 課堂訓練。
① 區(qū)別下列各組加粗字的意義和用法。
之:
哀民生之多艱
高余冠之岌岌兮
以:
長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兮
竟周容以為度
固:
固時俗之工巧兮
自前世而固然
②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長余佩之陸離。
⑸ 課文總理。
全詩工13節(jié),26句。前7節(jié)自述遭貶的政治原因,后6節(jié)抒發(fā)不變初衷之決心。
⑹ 放錄音,指導朗讀、背誦。
2、布置作業(yè):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具體研習課文
1、討論詩人追求的理想:
明確:
總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賢能,楚國能繁榮富強。具體表現:
⑴ 熱愛祖國、憂國憂民。
⑵ 堅持正義,堅持真理,不同流合污。
⑶ 加強自身修養(yǎng),追求美好的品德。
2、研習1~7節(jié):
⑴ 這一層作者自述遭貶的政治原因,請同學們找出自己的話概括遭貶原因。
⑵ 面對遭貶,屈原持一種什么樣的態(tài)度?
3、研習8~13節(jié):
詩中說“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據此,有人認為:面對強大的敵人,屈原妥協(xié)了。請同學們朗讀后討論。
三、欣賞品味
1、品味賦的寫法:
本篇的賦既用于敘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實而易于接受。如用于抒情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比缬糜跀⑹碌模骸氨娕涤嘀昝假?,謠諑謂余以善淫?!?br>
2、品味比的寫法:
本文用花草禽鳥來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還用打比方來說理。如用“鳥之不群兮”來說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比喻君子與小人不同流合污?!皞烈?guī)矩而改錯”比喻“黨人”破壞法制。
四、布置作業(yè)
課后討論:屈原的精神表現在哪幾個方面?他的精神影響到哪些后來人?你怎樣看待這種精神?請將你的看法寫成短文。
《離騷》教案5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了解“楚辭體”的特征和《離騷》的歷史地位。
2、反復誦讀,鑒賞重點句子,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背誦名句,感受屈原潔身自好、堅持正道的高尚節(jié)操。
【教學難點】
詩中的生字生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二、題解
1、關于作者
屈原,名平,字原。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者,上個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屈原,生活在時代大動蕩,社會大變革的戰(zhàn)國中期。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集團的殘余勢力,在宗國內部和宗國之間進行著內外交錯的復雜斗爭。據《史記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边€曾“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舉賢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治。這就突破了貴族階級的局限,而適應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為之奮斗呼號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實現。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纏綿悱惻的情緒。
2、《楚辭》與《離騷》
“楚辭”這一名稱最早見于西漢前期,上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淵源于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汲取民間文學特別是楚聲歌曲的新形式,把《詩經》三百篇特別是“雅”、“頌”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塊詩改為參差不齊,長短不拘的騷體詩,建立一種詩歌的新體裁,標志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fā)展,是《詩經》以后的一次詩體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楚辭》收錄了戰(zhàn)國時期楚國屈原《離騷》《九歌》《天問》、宋玉《九辨》等的作品,西漢劉向輯。這些作品運用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后世稱這種詩體為“楚辭體”或“騷體”。
《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義杰作。前部分追憶往事,表明潔身自好,決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和九死未悔的堅定信念。后兩部分描寫詩人對未來道路的探索。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chuàng)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chuàng)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并稱為“風、騷”?!帮L、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離騷》的主題表現了詩人為實現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作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斗爭?!半x”——遭遇,“離騷”即作者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fā)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選于其中的20-32節(jié)。
4、寫作背景
關于《離騷》的創(chuàng)作背景,爭論的焦點之一是它創(chuàng)作于屈原被楚懷王疏遠之時,還是流放中?!妒酚?屈原列傳》里說,年輕得志的屈原遭到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讒害,楚懷王因而疏遠了他。他“憂愁幽思而作《離騷》”。而《史記?太史公自序》里說:“屈原放逐,著《離騷》?!鼻罢叩恼f法更可信。
三、整體感知
1、聽錄音: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
kuāzhuóchàchìjíguòmiǎn
修姱謠諑侘傺岌岌攘詬偭規(guī)矩
2、齊誦
3、自由誦讀
四、鑒賞第一段
1、兩個學生朗誦。
2、重點字詞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眾女,喻指許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德行。
偭規(guī)矩而改錯錯,通“措”。
忳郁邑侘傺兮忳,憂悶。
郁邑,通“郁悒”,憂愁苦悶。
侘傺,失意的樣子。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圓”。
3、提問:第一節(jié)中,詩人“太息”“掩涕”,為什么?這一節(ji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詩人是因為“哀民生之多艱”,即同情人民生活艱難。這兩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詩人內心苦悶,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給我們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詩人形象?!坝嚯m好修姱以羈鞿兮,謇朝誶夕替”兩句啟下。
3、提問: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羈鞿兮”,卻為什么“謇朝誶而夕替”?有哪三個原因?明確:小人投機(“眾女”“謠諑”);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對待這種不公平的待遇?(用詩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態(tài)度?表現了他什么樣的感情?明確:“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追求美德,至死不改。)“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疾惡如仇,不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剛正不阿,愿獻身正道)。表現了屈原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愛國熱情,以及修身潔行的高尚節(jié)操和嫉惡如仇的斗爭精神,并對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做了無情的揭露和斥責。
六、小結: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貶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表現“九死未悔”的堅定節(jié)操。
4、小結:
述懷,揭示“朝誶而夕替”原因(潔身自好,小人誹謗,君王昏庸),
五、鑒賞第二段
1、齊誦
2、字詞
步余馬于蘭皋兮步,緩行。使動用法。
進不入以離尤兮離,通“罹”,遭受。
不吾知其亦已兮賓語前置“不知吾”
高余冠……長余佩……高、長,用作動詞。
唯昭質其猶未虧“唯……猶……”,唯獨(只有)……還……
芳菲菲其彌章章,通“彰”。
3、找出本段中詩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詩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薄奚頋嵭校还軇e人怎么看。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以“好修”為樂,至死不變。
4、小結
反省。檢查自己的行為,表現追求美德,體解不悔的高尚品格。
六、問題探究:
1、節(jié)選的這部分里第一節(jié)先說“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節(jié)接著卻又說“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仉捃囈詮吐焚?,及行迷其未遠”,前后是否有矛盾?(討論)
第一節(jié)寫的是詩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小人誣陷,君王是非不分,疏遠了他。雖遭多方沉重打擊,但他心志彌堅,毫不退縮。第二節(jié)里寫詩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潔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動中積極進取,謀求變革。遠離政壇,并不意味著放棄操守,因此并不矛盾。
2、這首詩運用了哪些手段來增強韻律感、音樂性?
①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語助詞,沒有實在意義。用在上下句中間,增加了停頓,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
②大量使用對偶句。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③多用雙聲疊韻聯(lián)綿詞及疊音詞。如“郁邑”“侘傺”“陸離”是雙聲詞,“岌岌”“菲菲”是疊音詞。
3、比興手法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薄办`修”本意是神仙,此指君王。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薄岸昝肌北葦M自己的美德。以“眾女”肆意造謠中傷比擬朝臣對自己的造謠中傷。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薄苞v”比擬詩人,“鳥”比擬周圍群小。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薄案哂喙谥пз?,長余佩之陸離?!?/p>
——以衣服佩飾比擬詩人的美德。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比擬詩人品德高潔。
七、課堂演練:
1、“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句中“悔”字應怎樣理解更貼切?它與“雖九死其猶未悔”中的“未悔”是否矛盾?為什么?它在結構上有何作用?
解析:此題考查煉字。注意結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來分析其效果。
答案:悔:追悔(反?。?,前一個“悔”是反悔;不矛盾,因為二者意義有差別,前者是表對自己的選擇的堅定,后者是對自己走過的路的反??;它是下文的開啟之詞。
2、賞析“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1)“芰荷”“芙蓉”喻指什么?
(2)詩人為何還要“高余冠”“長余佩”,這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3)這兩個詩句描繪了詩人什么樣的自我形象?
解析:此題考查對關鍵句的理解。其中有修辭、形象、情感的考查,考查點多,注意比較。
答案:(1)高潔的德行。(或:崇高的品德。)(2)在反省自己走過的路后,詩人沒有畏懼邪惡,而是更堅定了走自己路的決心?!案哂喙凇薄伴L余佩”更是明確表達自己的思想:無悔選擇。(3)德行高潔的君子形象。
3、“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中“忽”字在詩中有何作用?
解析:此題考查煉字。注意結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來分析其效果。
答案:轉折;從反省到進一步堅定意志。
4、“雖體解吾猶未變兮”中“未變”的是什么?
解析:此題考查指代意義,注意從上下文篩選信息。
答案:追求“美政”及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
八、作業(yè)
1、反復誦讀,背誦名句。
2、預習《孔雀東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