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幼兒園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26測量整厘米的物體長度導學案。
測量整厘米的物體長度導學案
教學內(nèi)容:課本3頁例3,及練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進行正確地測量物體。(限整厘米)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幾厘米的長度觀念。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chǔ)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正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復習1厘米的認識。
二、猜想敘述,建立表象
1.談話,讓學生說在家里了解的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課件出示教材量鉛筆的圖片,讓學生再敘述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并讀出鉛筆的長度。
三、動手操作
測量自己一支鉛筆的長度,教師巡視,指導。
四、鞏固深化,實踐應(yīng)用。
1、4人小組合作,每人分別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給大家看。教師個別指導。
3、學生自己選擇身邊的物品量一量,如數(shù)學本子的長,橡皮的長等。
五、課堂總結(jié)
六、隨堂練習
七、布置作業(yè):在家里量一量自己喜歡的小物品長度。
延伸閱讀
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導學案
作為一小學位老師,我們要讓同學們聽得懂我們所講的內(nèi)容。所以大多數(shù)老師都會選擇制定一份教學計劃。這樣可以讓同學們很容易的聽懂所講的內(nèi)容,那你有沒有為了一個問題而去做過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導學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導學案教學內(nèi)容:教材第7頁例8及練習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推測、比較,學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2.鞏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表象,培養(yǎng)學生估測物體長度的意識。
3.感受測量物體長度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會建立長度觀念的意義。
教學重點: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在明確長度單位過程中學會思考,比較。
教學準備:課件,學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學過程:
一、回顧引入
(一)說一說
前幾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長?(學生用手比劃出長度)
(二)比一比
學生依次用手比劃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長度。
(三)揭示課題
大家都認識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們會用這兩位朋友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課
(一)引出問題。
1.學生猜測
課件出示旗桿。這是我們學校的旗桿,你知道它有多高嗎?
2.提出問題: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
你認為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13米呢?為什么?
(二)解決問題。
1.學生思考,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說說想法。
想法一:學生可以通過用手比劃1厘米、1拃長等,推斷出旗桿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學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桿的高度對比,學生身高1米多,估測旗桿的高度相當于10個小朋友的身高,大約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邊十幾厘米高的物品來比較,旗桿的高度是不是和學生手上用的鉛筆、鉛筆盒的長度一樣,比如,新鉛筆都不止13厘米長,旗桿的高度應(yīng)該是13米。
3.得出結(jié)論: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米。(板書)
4.教師小結(jié):有這么多的方法可以來確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要多思考多比較。
(三)運用新知。
課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間里有一張漂亮的床。
1.學生思考:這張床的長度是200厘米還是200米呢?
2.同桌交流想法。
3.指名回答,說說選擇的理由。
學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來推測,父母的身高一百多厘米,我們睡得床的長度比我們的身高多一些,是200厘米更合適。
三、鞏固新知
(一)教材第7頁“做一做”。
1.學生獨立解答,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二)教材“練習一”第8題
1.課件逐步出示每一小題。學生獨立判斷,說明理由。
2.師生給予合理評價。
四、本課小結(jié)
(一)學生回顧: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二)教師小結(jié):同學們,今天我們進一步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在判斷選擇什么長度單位合適時,我們可以通過用手比劃,借助身高、身邊物品來估測物。
五、布置作業(yè):在家里找?guī)追N物品說一說它的長度大約是多少。
《觀察物體》導學案
臥龍寺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第四單元《觀察物體》導學案
年級
四年級下冊
課題
觀察物體
備課
教師
劉天會
執(zhí)教
備課
日期
2013.3
學習目標
1、通過由低到高觀察物體,體會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圍不一樣。
2、通過由遠到近看景物,體會到的范圍越來越小。
3、利用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正確辨認照片是從什么位置拍攝的。
4、結(jié)合生活實際,探索如何判斷觀察物體的技巧,培養(yǎng)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能辨認從不同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能正確區(qū)分拍攝的一組照片的先后順序,樹立好奇心和參與意識。
主要導學過程
教學
環(huán)節(jié)
時間分配
活動內(nèi)容
導學策略與方法
備注
一、
導入新課
5分鐘
一、自學導航
專題訓練一:
由低到高觀察物體。完成課本56頁。
回答下面問題:
1、由低到高觀察物體,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2、在生活中是否有過同樣的經(jīng)歷?與大家交流。
專題訓練二:
由遠到近觀察物體。
完成課本57頁的說一說?;卮鹣旅鎲栴}:
1、由遠到近觀察物體,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一預習課本P61—65頁,完成學案活動一到活動六,教師下阻指導學生看書了解各組學生學習情況,重點指導學困生,先完成小組選擇展示任務(wù)。
二、
探究新知:
20分鐘
二、分組討論、展示交流
專題訓練三:
完成課本57頁的試一試。
專題訓練四:
完成課本58頁的說一說你的方法。
專題訓練五:
完成課本59頁的第一題。
專題訓練六:
完成課本60頁的第二題。
提出自己的疑問,供小組成員討論。
展示20分鐘,每組根據(jù)任務(wù)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學展示學案活動一到活動六的內(nèi)容,同學認真聽認真評,并提出質(zhì)疑。
三,當堂檢測
按照要求完成活動單問題檢測部分
13分鐘
《《資源與學案》》第47至48的內(nèi)容。
四.
小結(jié)與評價
2分鐘
學生代表發(fā)言:你今天學會了什么?有什么體會?
學生代表發(fā)言后,教師及時與以評價和肯定
五.
布置作業(yè)
板書設(shè)計
教學
反思
觀察物體導學案
尚美課堂教學模式
——數(shù)學“五段”教學導學案
年級
二年級備課教師
教學課題觀察物體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第47頁例1、例2及相應(yīng)的課堂練習。
教學目標1.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初步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要全面了解物體的特征,就需多方面、多角度觀察,并學會根據(jù)看到的形狀正確地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2.使學生在觀察物體的過程中發(fā)展初步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局部與整體的關(guān)系,滲透全面觀察事物的辯證思想。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傾聽習慣、合作意識和評價意識。
教學重點體驗到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物體形狀是不同的。
教學難點辨認從不同側(cè)面觀察到的物體形狀。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問題呈現(xiàn)情境導入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入新課1.談話:同學們,你們見過大象嗎?是在哪見過的?
東東他們星期天也去動物園看了大象,想知道他們看見的大象是什么樣子嗎?讓我們來聽一個關(guān)于看大象的小故事。
2.故事引入:星期天,退休的李奶奶帶著他的小孫子東東、明明和外孫女歡歡去動物園看大象。一進大門,東東他們就把李奶奶拉到了象園,李奶奶說:“唉,我老了,走不動了,眼睛也看不清楚,就坐在門口等你們,這大象嘛,還是你們看過后說給我聽吧!“好的,好的!”三人連忙答應(yīng)向大象跑去。
東東急急忙忙走到了大象的前面看了看,說:“奶奶,奶奶,大象啊有兩個大大的眼睛,一個長長的鼻子,兩只耳朵像兩把大扇子?!?p>明明跑到了大象的后面大聲地說:“奶奶,大象就像是兩根柱子頂個門,門上有根擺來擺去的長鞭。”
笑笑不急不忙,走到大象的側(cè)面說:“外婆,其實大象就像是四根柱子上有座墻壁。”
“哎呦呦”李奶奶說:“乖孩子們,你們都把我弄糊涂了,難道有三只大象?”
3、提問:小朋友們,他們看到的到底是幾只大象呢?既然是一只大象,為什么他們向李奶奶介紹得不一樣呢?你能說說他們分別是從哪那一面觀察的嗎?(板書:前面后面?zhèn)让?
4、掲題:雖然都是一只大象,但因為觀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狀也就不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板書:觀察物體)
認真傾聽,仔細思考
目標展示1、會正確觀察物體的位置。
2、體驗到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物體形狀是不同的。傾聽引導自學本位觀察:
談話:(出示玩具恐龍)這是什么?你們知道都有哪些恐龍?大家看,老師手里的這只恐龍是什么樣子的?
生1:背上有尖尖的刺,鋒利的牙齒,白白的肚皮,手細細的,有尖尖的爪子。
生2:眼睛是翹起來的,樣子很兇猛。
要求:老師為每一組也準備了一只恐龍,請每個同學仔細觀察,你看到了這只恐龍的哪一面,是什么樣子?(課件出示從正面、左側(cè)面、右側(cè)面、背面拍攝的恐龍照片。)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的哪張照片是一樣的?
生1:我看到了正面,它有尖尖的爪子、粗粗的腿。和第二幅圖是一樣的。
生2:我看到了側(cè)面,它有粗壯的腿。和第四幅圖是一樣的。
生3:我看到了背面,它有尖尖的刺。和第一幅圖是一樣的。
談話: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老師想統(tǒng)計一下人數(shù),請看到恐龍正面的同學站起來??吹絺?cè)面的同學也站起來。沒有站起來的同學,你們看到的是哪一面?
學探究交流換位觀察:
要求:聽老師口令,全體起立。請每組同學按照順時針的方向(教師做手勢表示)走到本組的下一張位子上去。你們現(xiàn)在看到的恐龍的形狀和剛才一樣嗎?那你現(xiàn)在看到了恐龍的那一面?
生1:我看到了側(cè)面,剛才看到了前面。
生2:我看到了背面,剛才看到了側(cè)面。
質(zhì)疑:為什么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和剛才不一樣呢?這是怎么回事?(學生討論,交流。)
生1:我們繞了一圈。
生2:我們繞了一圈,我們一大組的同學位置都改變了。
小結(jié):對!原來我們換了位子,位置發(fā)生了變化,觀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恐龍的形狀也不一樣了。組內(nèi)交流后再全班交流精講釋疑猜一猜。
課件依次呈現(xiàn)一位老師不同角度的照片(后面——側(cè)面——前面)
請你們猜一猜他是誰?
師:平時照相為什么一般選擇正面或側(cè)面照?
學生提出質(zhì)疑,教師講解。檢測練習練習十二尚美評價
針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表現(xiàn),小組評價,學生互相評價,然后教師評價。
教學板書
設(shè)計
教學反思用米作單位量長度(二)導學案
身為一位人名教師,我們要給學生一個優(yōu)質(zhì)的課堂。所以大多數(shù)老師都會選擇制定一份教學計劃。上課自己輕松的同時,學生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nèi)容。那你有沒有為了一個問題而去做過一份教案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用米作單位量長度(二)導學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來閱讀。
尚美課堂教學模式——數(shù)學“五段”教學導學案
年級
二年級備課教師
教學課題用米作單位量長度(二)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59頁例3,練習十三4~10題。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用米作單位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能解決有關(guān)長度計算的簡單問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感受測量長度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數(shù)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用米作單位量長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解決問題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問題呈現(xiàn)情境導入教師:上一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測量較長物體或距離時使用的長度單位是什么?(米),米用什么字母表示?(m),米與另一個長度單位——厘米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1米=100厘米)教師:今天,我們將繼續(xù)學習用米作單位來測量長度。
學生思考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目標展示1.進一步掌握用米作單位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能解決有關(guān)長度計算的簡單問題引導自學1.量比較長的距離,還可以用什么量?2.估一估教室的長和寬各是多少?3.用卷尺量一量。4.說一說測量時要注意什么?根據(jù)自學提示自學教科書63頁上的例2。探究交流1.把自學中的收獲和問題與小伙伴分享、交流。
2.請同組的小伙伴解決自己不懂的問題。
3.小組長把小伙伴解決不了的問題記錄好。
4.小組匯報本組同學的收獲。
5.報告員把小組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請其他小組的同學解答。
組內(nèi)交流后再全班交流精講釋疑在學生匯報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明白量較長物體的長或距離,也可以用卷尺。用軟尺或卷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或距離時,一定要注意:1。物體一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另一端離數(shù)學幾最近,就是大約幾米。2。在小組同學合作測量時一定要注意,把尺子拉直。3。讀數(shù)時一定要看清離尺子上哪個數(shù)字最過就大約是幾米。
學生提出質(zhì)疑,教師講解。檢測練習填合適的單位一支粉筆長約8()教室門高約2()媽媽的鞋跟高約6()小力的身高約125()一張床長約2()黃瓜長約20()一座樓房高約15()旗桿高約15()尚美評價
針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表現(xiàn),小組評價,學生互相評價,然后教師評價。
教學板書
設(shè)計
用米作單位量長度量較長的距離,可以用卷尺教室長大約是9米,寬大約是7米教學反思用米作單位量長度(一)導學案
尚美課堂教學模式
——數(shù)學“五段”教學導學案
年級
二年級備課教師
教學課題用米作單位量長度(一)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58頁的內(nèi)容,課堂活動1,2題及練習十四1—3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觀察與操作,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概念,知道米與厘米之間的進率。
2.掌握用米作單位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能正確測量生活中較長物體的長度。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體會測量長度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點認識1米,用米作單位量長度
教學難點建立1米的概念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問題呈現(xiàn)情境導入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厘米”和“分米”,還會測量物體的長度。你能量出我們的黑板的長度來嗎?教師:哪兩位同學愿意來量一量?(請兩位同學用學生尺量黑板長度。)經(jīng)過剛才的測量,有什么感覺?
學生:黑板很長,用學生尺量要很多次才能量完,很不方便。
教師: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學生:可以用長一些的尺子來量,用大一點的單位來量……
教師:請大家看教科書第62頁的第一段話,把它讀一讀。
學生讀后,教師拿出米尺,給同學們介紹1米的長度,認識米尺。
[板書課題:用米(m)作單位量長度]
學生實際量,思考目標展示
1.認識米尺,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概念。
2.掌握米和分米,厘米間的坦率。
3.會用米作單位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引導自學1.量較長物體的長度或距離,通常用什么作單位?2.1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等于多少分米。
3.1米到底有多長,用手比劃1米。
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5.用米作單位量黑板的長度。根據(jù)自學提示自學教科書62、63頁上的例1。探究交流1.把自學中的收獲和問題與小伙伴分享、交流。
2.請同組的小伙伴解決自己不懂的問題。
3.小組長把小伙伴解決不了的問題記錄好。
4.小組匯報本組同學的收獲。
5.報告員把小組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請其他小組的同學解答。
組內(nèi)交流后再全班交流精講釋疑在學生匯報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明白量較長物體的長或距離,要用米作單位,明白1米=100厘米,1米=10分米,在此基礎(chǔ)上讓學生用兩臂比劃一米的長度,建立1米的長度概念,再讓學生找生活中大約1米的物體。最后讓學生正確用米尺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學生提出質(zhì)疑,教師講解。檢測練習完成書64頁的課堂活動尚美評價
針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表現(xiàn),小組評價,學生互相評價,然后教師評價。
教學板書
設(shè)計
用米作單位量長度米(m)1m=100cm1m=10dm教學反思一年級《整十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導學案
一年級《整十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導學案
課時目標
1、通過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境,讓學生應(yīng)用已經(jīng)學過的數(shù)的組成知識,掌握整十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的計算方法。
2、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掌握整十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的計算過程,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3、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重難點:掌握整十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的計算方法。理解整十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的計算算理。
一、復習舊知:
1、口算:
3+2=3+7=
6-3=10-4=
7-2=30+5=
3+4=63-3=
2、填空:
1、80里面有()個十;
2、6個十是()。
3、2個十和3個十合起來是()個十,即是()。
4、從7個十里面去掉3個十是()個十,即是()。
二、揭示課題并板書:整十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開學的時候老師要給你們發(fā)什么???今天有一個班的老師就正在為小朋友發(fā)新書,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教師出示課本第61頁的主題圖。
(二)、互動新授
1、整十數(shù)加整十數(shù)。
教師出示例題1的情境圖:
師:從這幅圖上,你看到什么?
同學匯報:桌上放著書,左邊有10本,右邊有20本。
師:看著這些書,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
師: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本書,怎樣計算?
學生個別發(fā)言,師板書:10+20
師:那它的結(jié)果應(yīng)該是多少呢?請小朋友們在四人小組內(nèi)討論一下。
全班交流:
(1)數(shù)的方法:10、20、30;
(2)計算的方法:因為1+2=3,所以10+20=30;
(3)數(shù)的組成:1個十加2個十是3個十,就是30。
(4)請同學們注意看,老師是用什么方法算出來的?撥計數(shù)器演示給孩子們看。
師:同學們想出來了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那么我們算出的結(jié)果對嗎?請你們用擺小棒的方法來驗證一下。
教師指導學生擺小棒:左邊擺10根,右邊擺20根。
請個別學生上臺來演示。
2、整十數(shù)減整十數(shù)。
師:如果老師從這30本書中拿走20本,小朋友們,你們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
師:怎樣求還剩下多少本書呢?可以怎么列算式?
學生回答,師板書:30-20
師:它的結(jié)果又是多少呢?(10)你是怎么知道等于10的?同桌兩人說一說。
請個別學生說說計算方法,師進行板書。
我們算出的結(jié)果對嗎?請同學們再用擺小棒的方法來驗證一下。
(三)、鞏固梳理,拓展應(yīng)用
完成課本第62頁做一做的第1、2題以及練習十四的第1—3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集體評講,校對答案。
(四)課堂小結(jié)
師: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整十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的計算方法是什么呢?
學生個別匯報。
板書設(shè)計:
整十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
一共有多少本書?
10+20=30
想:1個十加2個十是3個十,即是30
因為1+2=3,所以10+20=30
還剩多少本書?
30-20=10
想:3個十減2個十是1個十
因為3-2=1,所以30-20=10。
二年級上冊《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教案西師版
二年級上冊《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教案西師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測量長度要用長度單位,知道1厘米的實際長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學會用尺子量比較短的物體(限整厘米長)的長度。
2、在實際的測量與交流中,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到統(tǒng)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并在實際觀察和操作中,使學生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重難點:
1、認識厘米這個長度單位,知道1厘米的實際長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
2、學會用尺子量比較短的物體(限整厘米長)的長度。
3、加強學生觀察和操作等活動。
教學準備:學生用尺、米尺、實物投影儀、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景,談話導入:
師:(教師出示兩支長短明顯不同的鉛筆)問:這兩支鉛筆哪支長些?哪支短些?
生:作答。教師引導發(fā)現(xiàn):物體有長有短。
師:孩子們,你們想知道自己的課桌有多長嗎?我們一起用鉛筆、數(shù)學書、手指、動手量一量好嗎?
生:好。(動手量。)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樣量的?
生:我用數(shù)學書量的,課桌比三本數(shù)學書的長度短一點。
生:課桌有四支鉛筆長。
生:桌子有兩個文具盒那么長。
生:我用尺子量的,有53厘米。
生:我用作業(yè)本量的,有兩個作業(yè)本那么長。
師:孩子們都用自己的方法量出了桌子的長度,真能干。想一想剛才大家量的結(jié)果,為什么大家的課桌都是一樣長的,量出的結(jié)果卻不一樣呢?
生:因為我們量的工具不一樣,結(jié)果就不一樣了。
師:你的這個發(fā)現(xiàn)很有價值。因為測量工具不一樣,所以大家測量數(shù)據(jù)也不一樣,這給我們帶來不便,看來有必要統(tǒng)一測量工具。有誰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什么?用什么單位呢?
生:作答。
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發(fā)現(xiàn)新知:
(一)認識直尺
師:出示直尺,問:這是什么?
生:尺子。
師:對,這是直尺,是測量長度的工具。拿出你們手中的直尺,看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四人小組合作討論。
師:誰來說說,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多媒體課件出示直尺。
生:尺子上有一些長線和短線,還有數(shù)字和cm。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誰知道這些長長短短的線叫什么嗎?
生:叫刻度線。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問過姐姐的。
師:你真是個愛學習的好孩子。對,這些線叫刻度線。找一找,這些刻度線和數(shù)字是怎樣排列的。
生:0和第一根線是對著的。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我們把這條線叫做0刻度線。你能學著給數(shù)字1對著的長刻度線取名嗎?
生:1刻度線。
師:真棒,數(shù)字5對的長刻度線就叫什么?7呢?
生:5刻度線。7刻度線。
師:相鄰的長刻度線之間的距離我們稱它為1大格。,比較一下每一大格的長度怎樣?
生:每一個大格的長度相等。
師:數(shù)一數(shù),你的尺子上有幾個大格?
生:有10個大格。
(二)認識1厘米
師:直尺就是通過這些刻度線和數(shù)字,大小格,告訴我們長度的。你知道直尺上這樣的一大格是表示多長嗎?
生:不知道。
生:1厘米。
師:對,直尺上這樣的一大格表示1厘米,厘米可以寫成cm。(多媒體課件閃動顯示1厘米)。從0到1是1厘米。你還能說出從哪兒到哪兒是1厘米嗎?
生:從5到6是1厘米。
生:從1到2是1厘米。
師:看著自己的尺子說一說:從幾刻度線到幾刻度線的長度是1厘米。從“0刻度線到“4”刻度線有幾大格,是幾厘米?這樣的長度還可以是從幾刻度線到幾刻度線。同桌互相說說。
(三)感知1厘米的實際長度
師:從直尺上指出1厘米的長度,用手指從自己尺子上比劃出1厘米,看看1厘米有多長?量量我們的手指寬度,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我的手指寬度大約是1厘米。
師:(多媒體課件顯示)。呵呵,這個重大發(fā)現(xiàn)有價值嗎?
生:有,我能看它記住1厘米的實際長度。
師:真會動腦子。1厘米有這么長(手勢比劃)那2厘米呢?4厘米呢?(驗證一下)
(四)量長度
師:知道了長度單位,我們就能用它作單位量出物體的長度了。請孩子們拿出小棒,猜一猜,小棒大約有多長?
生:小棒大約有4厘米。
生:小棒大約有6厘米。
生:小棒大約有5厘米。
師:你能量出它的長度來驗證嗎?試試看。把你量的方法說給同桌聽聽。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樣量好的?
生:(到前面邊說邊演示)我是這樣量的,尺子和小棒的左邊對整齊,小棒的右邊對著尺子的4和5之間,小棒長大約4厘米。
生:我把小棒的一端對著0,另一端對著5,小棒長是5厘米。
生:我把小棒的一端對著2,另一端對著7,7減2是5,小棒長5厘米。
師:為了便于比較,老師把小朋友量的方法用多媒體課件顯示出來。你同意哪種方法?為什么?(多媒體課件顯示三種量小棒的方法)
生:我同意第二種。因為從0到5才是5厘米。第一種0前面沒有刻度,不能量出那一部分的長度。
生:第二種也可以,但容易讀錯。
師:說得好,剛才都是那些孩子猜對了?
師:誰能說說怎樣用直尺量物體的長度?
生:用0刻度線對著物體的一端,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
三、應(yīng)用提高
(一)自主探究
1、量鉛筆
師:小朋友會量物體的長度了,想不想知道你的鉛筆的長度?
生:想。
師:選出你手中最長的一枝鉛筆,先估計一下它的長度,再量出它的長度告訴同桌,并說說你是怎么量的。
師:剛才你們量的時候遇到困難了嗎?
生:我的尺子沒有那么長。
生:一次量不完,要量兩次。
師:你能說說你是怎樣量的嗎?
生:我是這樣量的。先把鉛筆的一端對著0刻度線,量到直尺的右端10厘米處時,我在鉛筆上作上記號,把記號對著0刻度線再量。把兩次的長度相加就是鉛筆的長度。我的鉛筆長12厘米。
師:真會動腦子,你是用這種方法量的同學真棒。如果不是的請大家用這位同學的方法再量一次好嗎?
2、量數(shù)學書的長度。
師:還想量嗎?
生:想。
師:這一次量數(shù)學書,先猜一猜,數(shù)學書大約有多長?再量一量。
師:誰量出來了?說說你是怎么量的?
生:我先量了一次,看看剩下的與第一次量的差不多,我就知道大約是20厘米。
生:數(shù)學書長21厘米。我是這樣量的,先把數(shù)學書的一端對著0刻度線,在直尺的右端10厘米處作上記號,把記號對著0刻度線再量。再作上記號,再量。把三次的長度相加就是數(shù)學書的長度。
師:真能干。
師小結(jié):當尺子不夠長時,量一次后,在直尺的右端作上記號,順便寫上量的數(shù)字,再量。把幾次量的長度相加就是數(shù)學書的長度。
(二)小組合作
師:每人選一種你喜歡的物體,量給小組的伙伴看一看,并說出量出的長度。有時間的孩子可以自由選擇物體量。
師:想一想,剛才我們量的這些物體你認為是長還是短?
生:短。
師:那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用直尺可以量較短的物體。
生:用厘米作單位可以量較短的物體。
師:說得好,量較短的物體我們用厘米作單位。
四、交流評價
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各小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獲、感想,你的表現(xiàn)如何,并且把你的收獲和感想告訴大家。
生:我知道1厘米有一個手指的寬度。
生:我知道量物體的長度要用直尺。
生:我知道量物體要把它的一端對準0刻度線。
生:我知道用厘米作單位可以量較短的物體。
生:…………
師:測量物體的長度是生活、生產(chǎn)中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只要我們善于動手,多觀察,多思考,測量長度的問題就難不到我們。
四年級下冊《測量活動》導學案分析
四年級下冊《測量活動》導學案分析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活動,進一步體會小數(shù)在日常生活中的應(yīng)用,培養(yǎng)動手操作的能力。
2、通過探索怎樣把幾分米或幾厘米用米單位來表示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小數(shù)的意義。
3、能用小數(shù)表示一個物體的長度、重量等。
教學重難點:
1、通過測量活動進一步體會小數(shù)的意義。
2、十進制單位間的換算。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測量記錄表
學生準備:常見的測量工具,需要測量的物品。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想一想,憶一憶。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1米有多長嗎?
用手勢表示一下,我們來看看黑板有多長?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板書:測量活動)
二、量一量
1、每組各派一名代表,分別測量黑板的長度。
2、匯報結(jié)果。
3、小組合作學習,怎樣以米為單位來表示呢?
4、匯報:2米85厘米=2米=2.85米
1米1分米=1米=1.1米
小結(jié):把幾分米或幾厘米用“米”作單位來表示的過程,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重點學習的內(nèi)容。
三、再量一量。
同學們,在你的身邊有許多物品,選擇自己喜歡的量一量?以米為單位記錄下來(學生自行完成填一填)。
匯報結(jié)果。
四、試一試
春天來了,燕子也從南方趕來了,它給同學們提了幾個問題請你們來回答,你們愿意回答嗎?(愿意)
我的體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為單位怎么表示?
全班匯報:1千克500克=(1.5)千克
113克=(0.113)千克
小結(jié):同學們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問題回答出來,那么同學們老師的身高用米作單位,你能表示出來嗎?(能)
五、激趣活動。
我請一名學生來測量我(老師)的身高,再請一名學生監(jiān)督,不當之處,給予糾正。
匯報:1米70厘米=(1.7)米
下面請同學到自己的小組里任選一人,測量同學的身高,并以米為單位表示出來?
六、同學們學了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七、布置作業(yè),試一試1、2題。
板書設(shè)計:
測量活動
1米=10分米=100厘米20厘米=0.20米
1厘米=1/100米=0.01米
1厘米=0.01米1分米=0.1米
1千克=1000克1克=0.001千克
西師版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測量長度教案
測量長度
1、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千米的含義,知道毫米
2、回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3、會恰當選擇長度單位
4、結(jié)合生活實際,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教材76頁1-2
教學目的:1`、在活動中,體會千米的含義
2、會選擇恰當?shù)膯挝?br>
教學過程:一、聯(lián)系生活實際,引出新知
1、請幾位同學寫出自己記錄的里程記錄
重慶——合川88km重慶——成都340公里………………
2、看了同學門的展示,你想知道什么?
學生提問題
3、根據(jù)學生提的問題,引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
(一)學習例1,理解1千米=1000米
1、回憶小組測量的一段距離
幾個這樣長的距離是1000米
2、學生匯報
3、教師小結(jié):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有時候也說為1公里
(二)估計1千米有多長
1、回憶自己生活環(huán)境中哪兩處是1千米
2、學生匯報
3、小結(jié)
1千米(公里)=1000米字母表示1000m=1km
(三)學習例2
1、學生設(shè)計體驗1千米有多長的方案
2、教師整理活動方案
400米的跑道,走兩圈半,1千米走()分鐘
400米的跑道。跑兩圈半,1千米跑()分鐘
用皮尺量100米,記錄:我走100米用(0分鐘,估計1000米用()分鐘
我跑100米,用()分鐘,估計1000米用()分鐘
3、學生選擇活動方法
4、學生實踐體驗1千米
5、學生匯報
課后記:
第2課時
教學內(nèi)容:教材例3,課堂活動1-4,練習十二1-4
教學目的:1、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會恰當?shù)倪x擇長度單位
3、會比較大小
教學過程:一、復習
1、一千米有多長?生活中有那些距離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約要多少時間?跑了?
3、千米和米之間的關(guān)系是什么?
二、新課
1、教學例3
問:大家知道三峽嗎?我們的三峽大壩呀,全長2300米,他長嗎?
我們北碚有一條高速公路叫什么?誰知道?
其中有一條隧道,長6公里
你門說,大壩和隧道誰長?
學生思考,回答
小組討論后匯報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換成米,還可以把米換成千米
2、練習
(1)對口令,選擇合適的單位
教室長8()公路長800()飛機飛行高度8000()火車每小時開60()
(2)說說大約幾千米
引導學估計
1675千米大約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學生看圖提出數(shù)學問題并解答
三、作業(yè)
練習十二1-4
2題,學生看題目要求和圖,理解了題目的意思后在做
學生獨立作業(yè)
四、課后記
第3課時
教學內(nèi)容:教材79頁例4,80頁課堂活動,81-82頁練習十二5-9
教學目的:1、讓學生體會毫米的實際長度
2、會簡單的單位換算
3、會選擇正確的單位
教學過程:一、復習
1、1千米有多長,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關(guān)系?
3、3657米大約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課
1、教學例4
學生拿出直尺,請觀察,直尺上長度單位都有哪些?
學生逐漸觀察得出許多小格,這每一個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說是1mm,學生讀
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幾份?
學生觀察數(shù)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學生讀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
2、感知1毫米
請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長?
學生自己比劃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體嗎?
拿出2分硬幣,量一量有多厚,大約是毫米
還有嗎?
學生在量
3、整理長度單位
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
學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們從大到小排一排嗎?
教師板書: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鄰兩個單位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三、練習
1、80頁1
學生獨立完成后訂正
2、80頁2、3
學生測量
3、完成81頁5-9
四、課后記
《認識厘米》
教學目標:
1.結(jié)合生活實際,經(jīng)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
2.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3.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
重點與難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
1.小明從家里走到學校要走一百步,小明的爸爸卻只要六十步,這可能嗎?為什么呢?指名回答
2.請小朋友們用你的鉛筆、文具盒,或者手來量一量自己的課桌,量好之后把你的結(jié)果告訴我。
3.大家說的都對,但是為什么我們得到的數(shù)不一樣呢,難道我們的桌子不是一樣大?有沒有什么辦法讓我們量的結(jié)果一樣呢?
二、合作探究
1.要想取得一致的結(jié)果,我們需要有統(tǒng)一的測量工具。今天我們學習用我們的學生尺來量長度,平常大家都會用到尺子,但是你認真觀察過它嗎?現(xiàn)在請你仔細觀察你的尺子,然后跟你的同桌說一說你都發(fā)現(xiàn)了些什么。學生先自己觀察,然后跟同桌討論,再集體交流
2.我們來認識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所使用的國際上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厘米”,也可以寫作cm。
3.在你的尺子上0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拿出你的兩個手指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然后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你還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嗎?指名學生說一說其他的1厘米,再找給同桌看看
4.找一找,在你的周圍,有沒有1厘米長的物體?集體討論交流
5.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刻度幾到刻度幾是2厘米?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答案,同桌用手指互相比劃一下2厘米大約是多長
6.活動: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刻度幾到刻度幾是3厘米長?5厘米長?還能找到其他的長度嗎?四人一小組,輪流找一找,再集體交流
7.通過在尺子上找這些不同的長度,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8.小結(jié):從0刻度到刻度幾之間的長度就是幾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減去前面小的刻度,得到幾就是幾厘米。
三、鞏固練習
1.書上想想做做第一題先獨立完成,再集體交流
2.想想做做第二題,學生獨立完成。
3.第三題,男生測藍線,女生測紅線,再交流,小結(jié):測量結(jié)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數(shù),接近整厘米的長度可以用“大約幾厘米”表示。
4.第四題,今天認識了我們的學生尺,那么你能照著書上的樣子量量自己的手掌有多長嗎?量完之后我們一起來比一比我們班那個小朋友的手掌最長。
四、總結(jié)
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新朋友,長度單位厘米,回家后,請你以厘米為單位,量一量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在每學期開學之前,老師們都要為自己之后的教學做準備。要根據(jù)班級同學的具體情況編寫教案。從而以舉一反三的方式學會其他的知識點,如何才能編寫一份比較全面的教案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認識厘米用厘米量”,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教學內(nèi)容:
課本P3,例2,練習一1、2、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進行正確地測量物體。(限整厘米)
2、能力目標: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3、情感目標: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chǔ)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尺子、圖釘、紙條等
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學習活動
設(shè)計意圖
時間
創(chuàng)
設(shè)
情
景
談話引入
上一節(jié)課我們都知道要統(tǒng)一長度單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進行了測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來量物體的長度是很不方便的。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fā)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
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統(tǒng)一規(guī)定。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
介紹認識尺子
介紹認識尺子提高學生的知識面,為下面的學習作準備。
探
究
體
驗
一、認識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師生一起觀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顏色標出1厘米的長度,說明前面正方體的一邊正好是1厘米。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師:“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圖釘大約有多少長。”
交流得出一個圖釘?shù)拈L度大約是1厘米長。
1、師明確量的正確方法:圖釘?shù)囊欢藢食咦拥?刻度,在看另一端對著幾。
2、請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
學生活動,同桌交流。
3、鞏固1厘米的表象。
請小朋友用手勢比劃1厘米的長度。
閉上眼睛想1厘米的長度等。
二、用厘米量
1、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對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們就來量一量物體的長度。
2、學生測量紙條。教師巡視,加強個別指導。
3、交流反饋。教師再次強調(diào)測量的正確方法。
讓學生量圖釘?shù)拈L度。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請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師為你們準備的紙條。注意測量的方法要正確。
想想在自己的周圍,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約1厘米長的?讓學生去找大約1厘米長的物體。幫助學生形成1厘米的鮮明表象。
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親身經(jīng)歷學習數(shù)學知識。
實
踐
應(yīng)
用
1、請學生隨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鉛筆,量一量你的鉛筆有多長。量好后同桌交流檢查。
2、4人小組合作,每人分別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給大家看。教師個別指導。
3、學生自己選擇身邊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鉛筆的長,數(shù)學本子的長,橡皮的長等。
課堂總結(jié)
隨堂練習
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鞏固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課后活動:
板書設(shè)計:
課堂教學反思報告單
教學成功之處
教學遺憾之處
最想說的一句話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1)
老師在上課時經(jīng)常會遇到難解決的問題而耗費半節(jié)課的時間吧,為此老師就需要在上課前準備好教案,以此來提高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才能有計劃、有步驟、有質(zhì)量的完成教學任務(wù),那你有沒有為了一個問題而去做過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認識厘米、用厘米量(1)》,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第二課時認識厘米、用厘米量教學內(nèi)容:課本P3,例2,練習一1、2、3。
教學目標:
1、認識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進行正確地測量物體。(限整厘米)
2、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3、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chǔ)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尺子、圖釘、紙條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上一節(jié)課我們都知道要統(tǒng)一長度單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進行了測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來量物體的長度是很不方便的。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fā)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
2、介紹認識尺子。
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統(tǒng)一規(guī)定。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
[設(shè)計意圖]:介紹認識尺子提高學生的知識面,為下面的學習作準備。
二、操作活動,建立表象
(一)、認識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師生一起觀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顏色標出1厘米的長度,說明前面正方體的一邊正好是1厘米。
2、讓學生量圖釘?shù)拈L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師:“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圖釘大約有多少長?!?br>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得出一個圖釘?shù)拈L度大約是1厘米長。
教師明確量的正確方法:圖釘?shù)囊欢藢食咦拥?刻度,在看另一端對著幾。
請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
學生活動,同桌交流。
鞏固1厘米的表象。
請小朋友用手勢比劃1厘米的長度。
閉上眼睛想1厘米的長度等。
3、想想在自己的周圍,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約1厘米長的?讓學生去找大約1厘米長的物體。幫助學生形成1厘米的鮮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對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們就來量一量物體的長度。
請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師為你們準備的紙條。注意測量的方法要正確。
2、學生測量紙條。教師巡視,加強個別指導。
4、交流反饋。教師再次強調(diào)測量的正確方法。
[設(shè)計意圖]: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親身經(jīng)歷學習數(shù)學知識。
三、鞏固深化,實踐應(yīng)用。
1、請學生隨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鉛筆,量一量你的鉛筆有多長。量好后同桌交流檢查。
2、4人小組合作,每人分別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給大家看。教師個別指導。
3、學生自己選擇身邊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鉛筆的長,數(shù)學本子的長,橡皮的長等。
[設(shè)計意圖]: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鞏固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課堂總結(jié)
五、隨堂練習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測量物體的體積》數(shù)學教案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測量物體的體積》數(shù)學教案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圓柱的體積和容積的知識基礎(chǔ)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計算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
2.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應(yīng)用數(shù)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
3.讓學生感受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樹立運用數(shù)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教學重點:探索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水面上升的體積就是不規(guī)測物體的體積。
教學關(guān)鍵: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圖形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立體圖形學習的價值,提高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和
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準備:
1.將全班分成8小組,每組確定一名組長,組織本組的實驗。
2.每組準備一個長方體或圓柱體透明容器,水、尺子、記號、筆、天平、土豆、鐵塊、銅塊、鋁塊等。
3.實驗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談話:你們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誰愿意來給大家講一講。
導入:是啊,石子放入瓶中,水面就升高了,聰明的烏鴉就是用這樣的方法喝到了水。瓶中放入石子,
水面就升高了,說明什么呢?(石子占據(jù)了一定的空間)看來,每個物體都有它的體積,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
繼續(xù)來研究測量物體的體積。(板書課題)
二、鋪墊:
1、出示一堆物體,其中有規(guī)則物體(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也有不規(guī)則物體[乒乓球(凹陷的)、蘋果、木塊、泡沫塑料;橡皮泥、雞蛋、石塊、鐵塊、玻璃球;足球(癟氣的)、螺絲帽等],
設(shè)問:
(1)這些物體哪些會計算體積?怎樣計算?
(2)哪些不會計算體積?這些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能夠直接計算出來嗎?怎樣計算呢?
師板書課題: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三、自主探索
1.活動一:測量計算土豆的體積。
(1)談話:我們已經(jīng)學會了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喝圓錐的體積,但生活中還有大量形狀不規(guī)則的物
體,它們的體積又該如何測量呢?
(2)提出問題:像這個土豆,你準備怎樣測量它的體積呢?(學生自由發(fā)言說方案)
(3)總結(jié)引領(lǐng):是呀,我們可以先在圓柱形狀的容器里放適量的水,測量出水面的高度;然后講土豆完
全沒入水中,測量出水面上升后的高度,最后通過計算上升的水的體積就可以得到土豆的體。
(4)小組活動:老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一些材料(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容器若干),現(xiàn)在就用你們想到的
這種辦法來測量土豆的體積,并填寫表格。
活動提示:
1、觀測數(shù)據(jù)時要注意科學準確。
2、要注意保持教室和桌面的衛(wèi)生。
3、容器中的水要適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5)反饋交流
① 說一說土豆的體積是怎樣算的,并討論為什么可以這樣計算。(多媒體課件進行動態(tài)演示)
② 提問:實際操作時,應(yīng)注意什么?(一定要把土豆完全沒人水中)
2.活動二:測量計算鐵快的體積。
(1)談話:我們通過計算上升的水的體積知道了土豆的體積,現(xiàn)在我們用同樣的方法來分別測量兩塊鐵快的體積,并用天平稱一稱它們的質(zhì)量,再填寫下表。
(2)小組活動,教師巡視指導。(提醒學生最好先稱出質(zhì)量,再測量體積)
(3)反饋交流。
比一比:觀察上表,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比較發(fā)現(xiàn):桶一種材料,質(zhì)量與體積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4)算一算:運用以上知識,稱出第三快鐵快的質(zhì)量并計算出它的體積。
① 小組合作,稱出鐵快的質(zhì)量。
② 獨立算出它的體積。
③ 交流反饋:鐵快的質(zhì)量與體積的比值約是7.8∕Cm3,怎樣理解
這個比值?說一說你列式的理由。
三、拓展延伸
1.談話:金屬在人們生活中有著廣泛的運用。你們知道嗎?不同的材料,質(zhì)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出示表)
2.組織活動
(1)借助這些比值,我們能不能計算出這些物體的體積呢?
(2)在老師給你準備的材料中選擇一個物體,稱出它的質(zhì)量,計算它的體積。
請小組成員匯報交流以下情況
(1)所測量的物體。
(2)具體測量方案。
(3)具體測量結(jié)果。
(4)在活動過程中,是否還有無法解決或者帶有疑問的問題?
3.交流反饋。
四、總結(jié)回顧 評價反思
1、這次數(shù)學實踐活動我們都測量了哪些物體的體積?
2、你都有哪些收獲或體會?
3、如果你想繼續(xù)探索,還有那些問題需要幫助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