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一輪復習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14高考一輪復習指導:第1講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作為高中教師準備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期間跟著互動起來,幫助高中教師能夠更輕松的上課教學。怎么才能讓高中教案寫的更加全面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高考一輪復習指導:第1講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高考一輪復習指導:第1講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1.從考點分布看,主要集中考查分封制、郡縣制等內容,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是高考命題的重點。
2.掌握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影響,正確評價這一制度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作用。
3.宗法制與今天“尊宗敬祖”、“認祖歸宗”的內在聯(lián)系。
考點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1)內容
①王位世襲制:夏代禹傳位于其子________,王位___________取代了__________。
②行政管理制度:商代中央設有________、卿士、卜、祝、史、等官職;地方封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周分封制
目的:鞏固奴隸主貴族的統(tǒng)治
(1)內容:分封________和人民。
(2)對象:_________、___________和先代貴族。
(3)瓦解:①原因:受封的_________勢力日益強大,_____________衰弱。
②表現(xiàn):出現(xiàn)了春秋爭霸、戰(zhàn)國兼并的混亂局面。
(4)影響:
積極:①加強對_________的統(tǒng)治,開發(fā)了邊遠地區(qū),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的政治格局。②使西周成為一個延續(xù)數(shù)百年的強國。③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權威,國家政權也逐漸由松散趨向嚴密。
消極:受封諸侯在他們的領地,有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等獨立性,為春秋割據(jù)埋下隱患。
3.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加強分封制形成的________,解決貴族間在________、財產(chǎn)、________的矛盾。
(2)內容:________;大宗、小宗。
(3)特點:________繼承制。
(4)作用: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________地位,有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
考點2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秦始皇首創(chuàng)皇帝制度
(1)皇帝稱號的由來: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決定從“三皇”中取一個“皇”字,從“五帝”中取一個“帝’字,合成“皇帝”,作為自己的名號,以顯示其權勢和地位。從此,“________”成為我國最高封建統(tǒng)治者的稱謂,歷代沿用。
(2)皇帝的權力:全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切大權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由皇帝任免;軍隊的調動由皇帝控制。
(3)皇帝制度的特點:________、一人獨尊、________(也是君主專制制度的特征)。
(4)本質:________,即皇帝是封建國家政權的主宰和權力中心。
2.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構成:
三公:兼理國家(秦朝中央三個最高官職)。
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________。
御史大夫:“掌副丞相”,負責執(zhí)掌________,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________事務。
太尉:負責全國________(實際虛設,秦始皇自掌軍權)。
九卿:丞相之下設諸卿,分別掌管各項具體政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但不一定
都是九人。
(2)(特點)運行機制:中央三個主要官職________,軍國大權完全操縱在皇帝一人之手。
3.地方全面推行郡縣制
(1)郡、縣機構簡介:
①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最高行政長官是郡守)。
②縣:郡的下級行政機構(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由朝廷任命)。
(2)影響: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xiàn)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4.秦朝加強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1)經(jīng)濟方面:統(tǒng)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修建馳道;開通靈渠。
(2)文化方面:統(tǒng)一文字。
(3)軍事方面:修筑抵御匈奴的長城,進行大規(guī)模移民。
(4)法律方面:頒布通行全國的秦律。
5.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一、宗法制與分封制的比較
項目分封制宗法制
目的
鞏固周王朝的統(tǒng)治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tǒng)治秩序;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的地位,保證王權穩(wěn)定
內容
特點(1)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2)諸侯義務:服從周王、鎮(zhèn)守邊疆、隨從作戰(zhàn)、納貢述職(1)最大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2)確定了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大宗和小宗的關系不僅是家族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
作用(1)加強了周王對地方的控制,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周王朝延續(xù)數(shù)百年
(2)開拓了疆域(1)形成森嚴的等級制度,保障各級貴族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
(2)有利于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
關系宗法孩子、分封制、禮樂制度,互為表里,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宗法與國家行政系統(tǒng)相結合輔之以禮樂制度,形成家國一體的統(tǒng)治結構
1.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币馑际钦f商朝繼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變革,而周朝又繼承了商代的制度而稍有變革。西周與商朝相比,政治上的不同點是()
A.實行王位世襲制B.實行分封制度
C.壓迫奴隸和平民D.實行井田制度
2.通過宗法制的實行,西周形成一個龐大的宗族網(wǎng)。“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卑醋诜ㄖ频囊?guī)定,下列在相關范圍內一定能成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長子、嫡長孫
③諸侯國──諸侯嫡長子、嫡長孫?、芮浯蠓蚍獾丞ぉで浯蠓虻臻L子、嫡長孫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二、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緣關系和濃厚的專制色彩。
2.神權與王權的結合,形成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宗法制和分封制中,為政治制度的核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維系“集權”政治,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結合。
4.最高執(zhí)政集團尚未實現(xiàn)權力的高度集中。
3.《左傳》記載:“天子立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士以其子弟為仆隸)。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按等級遞減)?!边@段記載反映了()
A.夏朝建立壓迫奴隸的國家機器
B.西周在宗法制基礎上完善分封制
C.春秋諸侯爭霸,天子有名無實
D.秦建立的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三、皇帝制度的本質與影響
1.本質:皇帝制度的本質是君主專制。即皇帝是封建國家政權的主宰和權力中心。
2.影響:這種至高無上的皇權專制不僅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維護“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它為以后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皇帝”制度創(chuàng)立于秦朝,關于這項制度說法錯誤的是()
A.國家的法律、政策,都決定于皇帝一個人的意志
B.“主獨制于天下而無所制也”成為中國古代的政治法律
C.歷代官僚體制雖有所變化,但都以維護王權、服務于皇帝為基本準則
D.“法令出一”意思是說,皇帝的決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同意
四、郡縣制與分封制有何異同點
1.不同點:
(1)分封制是宗法制相聯(lián)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tǒng)的條件下實行的,是按地域劃分
(2)分封的諸候王位世襲,并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3)諸候國擁有很強的地主獨立性,容易發(fā)展為割據(jù)勢力;郡縣制是地主行政機構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tǒng)一
(4)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中央對地方的制約關系及其地方的權力的大小。
2.共同點:
(1)都是為了鞏固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
(2)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地方行政制度
(3)都曾在維護國家統(tǒng)一等方面起了積極作用。
(4)在中央管理地方制度方面,郡縣制是對分封制的否定和創(chuàng)新。
5.下列有關中國古代郡縣制的評價,正確的是()
①郡縣制是分封制的繼承和發(fā)展②廢分封,立郡縣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③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歷史進步④廢分封,立郡縣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五、正確理解秦朝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1.內涵
(1)專制主義是指中央的決策方式,體現(xiàn)在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個人的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政大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君主專制解決的是君主個人專權與大臣民主集中的矛盾,也是君主與大臣的權力分配問題。君主專制雖然有利于中央政權的穩(wěn)定,但容易造成君主的獨斷專行,使國家的興衰成敗維系于君主個人品質的優(yōu)劣。同時,權力的過度集中,更容易導致朝中百官、王公貴戚爭權奪利。
(2)中央集權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的,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中央集權制解決的是中央政權與地方政權的關系,相對分封制來說,具有很大的進步性。它的加強,使地方的權力逐漸縮小,避免了頻繁的地方叛亂或分裂活動,有利于國家的穩(wěn)定,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表現(xiàn)。
(3)專制與集權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須服從皇帝一人;專制主義皇權加強時,往往是中央集權比較有效時,專制主義皇權削弱時,往往也是中央集權不力時。要注意的是實行中央集權制并不意味著只能實行君主專制,也可以不是君主專制政體,如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在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時,大都采用中央集權制。一般情況下,實行君主專制政體的國家,都實行中央集權制,在封建社會尤其明顯;而實行中央集權制的國家,也以君主專制政體為主,在古代尤為如此。隨著社會發(fā)展,君主專制逐漸淡出了歷史的舞臺,并逐漸演變成為其他政體,如君主立憲制。
2.內容
(1)采用“皇帝”稱號,創(chuàng)建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的皇帝制度,皇權成為封建國家的主宰和權力中心;
(2)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從而奠定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基礎;
(3)從中央政權機構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縣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體系。
3.本質:君主專制,即封建專制主義統(tǒng)治。
4.特點:皇帝通過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權。
5.意義:
(1)對秦朝:①有利于國家的統(tǒng)一,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經(jīng)濟的發(fā)展;③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tǒng)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后世:①秦朝創(chuàng)建的中央集權專制統(tǒng)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chuàng)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6.我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現(xiàn)了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變化,其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的發(fā)展B.疆域的拓展
C.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需要D.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1.史載周公制禮作樂,以宗法維系封建制度的運作。有百世不遷的大宗,有五世則遷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魯國,魯國內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國為例,以下有關封建與宗法關系的說明,何者最為適當()
A.周天子為魯國大宗,魯國內部再分封諸國也以周天子為大宗
B.魯國國君是魯國內部諸國的大宗,周天子則為其小宗
C.周天子是包括魯國在內各封國的大宗,魯國國君則是魯國內部諸國的大宗
D.周天子為一族,魯伯禽另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無關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關系是互為表里,相互依存的。宗法制是通過分封制表現(xiàn)出來的,分封制也是嚴格按照宗法制的血緣關系來實行的,伯禽是周公的長子,而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所以D項錯。另外,判斷大宗和小宗的依據(jù)是“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同時,周天子是絕對的大宗,其他大小宗是相對而言的,在某諸侯國內部,諸侯國的始祖是大宗。由此判斷可知,A、B項錯誤,C項說法正確。
C
2.秦始皇在中央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組成中央政權機構,其直接意圖是()
A.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B.地方權力集中到中央
C.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D.防止大臣專權自恣
注意題干關鍵詞“直接意圖”。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帶有根本意義,不合題意,地方權力集中到中央不符合中央政權機構的特定范圍。防止大臣專權自恣是直接意圖。
C
3.以下關于嬴政定“皇帝”稱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具有神化皇權的意圖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權發(fā)展的必然結果D.體現(xiàn)了專制主義傾向
皇帝制度是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故C、D兩項是該制度的影響,不合題意;另嬴政定皇帝稱號時不滿足于做人間最高統(tǒng)治者,還想將他的權威賦予神的力量,A不合題意。
B
4.柳宗元在《封建論》一文中說:“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并起。”他得出“有叛人而無叛吏”的認識,是由于()
A.分封制的確立B.郡縣制的確立C.宗法制的確立D.三省制的確立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史料的理解能力,屬于中等題??たh制的確立,郡守和縣令均由皇帝任命,有效地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從而“有叛人而無叛吏”。
B
5.關于分封制的表述正確的是()
①體現(xiàn)了奴隸主與奴隸的階級關系?、隗w現(xiàn)了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等級關系③體現(xiàn)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關系?、荏w現(xiàn)了封建官僚機構對人民的壓迫關系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本題要求學生對分封制能夠全面了解,西周的分封制是奴隸主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等級關系,分封的范圍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因此首先排除答案①④,分封制是依血緣親疏劃定的等級建立諸侯國,規(guī)定受封的諸侯要服從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貢獻財務,并隨從作戰(zhàn)。可見,分封制既體現(xiàn)了中央與地方的行政關系,又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等級關系。故答案為C。
C
1.唐朝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害兄弟,奪得皇位,歷來為史學家所非議。這是因為他違反了()
A.中央集權制度B.分封制度C.宗法制度D.禮樂制度
2.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說:“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辈牧现械膬蓚€“制”分別是()
A.分封制和郡縣制B.宗法制和郡縣制
C.分封制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D.宗法制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3.在西周的宗法體系中,下列各項有資格成為大宗的包括()
①周天子②魯國國君③周天子庶母兄弟④受封的卿大夫
A.①④B.①②C.①②③④D.②③④
4.《孟子梁惠王》記載:“天子適諸侯,曰巡狩……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边@段材料反映的是()
A.西周初期的分封制B.西周末期王室衰微
C.春秋時期諸侯爭霸D.戰(zhàn)國時期群雄并立
5.宗法制得以維系的重要因素是血緣關系。最能證明這一點的材料是()
A.孔子說:“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B.《說文解字》載:“宗,尊祖廟也……”
C.《左傳》載:“天子建國,諸侯立家……”
D.《左傳》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
6.假設甲、乙、丙、丁四位同學回到商周時代,請判斷哪位同學被封為諸侯王的可能性較?。ǎ?/p>
A.甲同學成為商朝末年的貴族,帶兵抵抗周部落進攻
B.乙同學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學帶兵攻打商紂王,立下汗馬功勞
D.丁同學成了西周王族成員,整日無所事事
7.秦朝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適應了()
①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需要②自然經(jīng)濟存在的需要③保護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④推動多民族國家發(fā)展的需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楚莊王)遂至洛,觀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鼻f王曰:“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保ㄒ运抉R光《史記》)這一段文字反映的根本問題是()
A.諸侯爭霸B.問鼎中原C.分封衰敗D.天子遭難
9.一位西方學者認為,秦始皇建立了絕對的專制制度,這一制度以個人親信為基礎,而不考慮世系和教育。從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的角度來看,這一政治轉向的積極意義主要在于()
A.從血緣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B.從軍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轉變
C.從分權政治向專制政治轉變D.從地方分權向中央集權轉變
10.在《紅樓夢》第九十回中,賈母說:“自然先給寶玉娶了親,然后給林、丫頭說人家。再沒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這反映出賈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傳統(tǒng)的家庭等級觀念
C.具有濃厚的宗法觀念D.遵循長幼有序的婚姻禮俗
11.《史記解讀》:“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其所好。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痹摬牧戏从沉耍ǎ?/p>
A.秦朝時期人們以金玉為印B.秦以前玉璽為皇帝獨有
C.皇權為民,與民共享D.皇權至上,皇帝獨尊
12.山東自古就有“齊魯”之稱。這個稱呼依據(jù)的史實最早可追溯至()
A.夏B.商C.西周D.春秋時期
1.(2010廣東卷)在中國古代“家國一體”的社會中,忠孝觀念源遠流長,其源頭是()
A.宗法制B.郡縣制C.君主專制D.中央集權制
2.(2010新課標卷)柳宗元在《封建論》中評價秦始皇廢封建、行郡縣說:“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笨たh制為“公天下”之開端,主要體現(xiàn)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屬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權
C.制度法令的統(tǒng)一D.依據(jù)才干政績任免官吏
3.(2010新課標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下列省、自治區(qū)中,其簡稱源自西周封國國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東、山西D.廣東、廣西
4.(2010上海卷)漢代以來,某地出土了數(shù)以千計的青銅重器,青銅銘文多涉及諸侯戰(zhàn)爭、土地交換等內容。學者推斷此地應是()
A.夏人的活動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宮遺址D.漢初同姓王的封國
5.(2010安徽卷)柳宗元認為,秦末農(nóng)民起義“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漢七國之亂“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種說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縣制與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沒有關系
B.七國之亂因漢初分封而爆發(fā)
C.郡縣制有利于中央集權統(tǒng)治
D.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是歷史的必然
參考答案:
考點1
1.啟世襲制禪讓制相侯伯
2.土地王族功臣諸侯王權地方
3.統(tǒng)治秩序權力土地繼承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繼承制特權
考點2
1.皇帝政治經(jīng)濟軍事皇位世襲君主專制皇權至上
2.政事群臣奏章監(jiān)察事務軍政相互牽制
1.B2.C3.B4.D5.B6.D
1.B.2.A.3.C.4.A.5.B.6.B.7.D.8.C.9.A.10.C.11.D.12.C
1.A宗法制把家、國聯(lián)系在一起,為人臣者忠于君主,為人子者孝順長輩,忠孝觀念根源于以嫡長子繼承制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評:這道題可能有學生考慮到“忠君”,會選擇“君主專制”,本題的干擾項有點難度。再看源頭,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
2.A此題考查學生解讀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讀秦始皇時期的郡縣制,也體現(xiàn)研究性學習的考查。材料主要意思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縣制“公天下”,郡縣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貴族爵位更利于國家政局的安定。故選A。
3.C此題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諸侯國:魯、齊、燕、衛(wèi)、宋、晉。此題也是對西周分封形勢圖的釋讀。答案為C。
4.B此題考查第2分冊第5課社會變革的內容,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連年征戰(zhàn),社會動蕩,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發(fā)生了急劇的變革。最深刻的變革來自于經(jīng)濟領域。各國之間不斷開辟農(nóng)耕熟地,耕地不能轉讓買賣的規(guī)定也逐漸失效。所以根據(jù)材料敘述,應該是B。周朝,尤其是東周時期,正是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
5.C題目給了三句話,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縣制,郡縣制有利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統(tǒng)治因此選D,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夠全面。材料無法體現(xiàn)郡縣取代分封的歷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權之得,因此排除D。
延伸閱讀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習的趣味性,作為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證學生們在上課時能夠更好的聽課,幫助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教案的內容具體要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課標要求: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一、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tǒng)一
1、諸侯爭霸(春秋戰(zhàn)國時期):
①背景: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壞
②目的:爭奪土地和人民
③方式:兼并戰(zhàn)爭
2、秦朝統(tǒng)一:前221年
①秦國先后滅掉了哪六國?
韓、趙、魏、楚、燕、齊
②秦國能統(tǒng)一全國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
經(jīng)過商鞅變法,秦國實力日益強大
③秦朝在我國歷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二、至高無上的皇權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
①始皇帝的來歷:
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便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合為“皇帝”,自稱
“始皇帝”,希望從自己開始,皇位能傳承千萬世。
②皇帝制的特點:皇位世襲,皇權至上
③皇帝制的影響: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九卿及其職責
丞相:為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三公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zhí)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負責監(jiān)察百官。
太尉:負責管理全國軍事
三公九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②三公九卿的相互關系:相互配合,彼此牽制
3、決策程序及其作用:
①程序:丞相、御史大夫、諸卿朝議→皇帝裁決
②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決策失誤
三、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1、過程:開始產(chǎn)生(春秋戰(zhàn)國)→全面推行(秦朝)
2、郡縣長官及其產(chǎn)生:
①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郡守
②縣的最高行政長官:縣令或縣長
3、影響:
①實現(xiàn)了中央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②形成了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郡縣制與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免,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國家統(tǒng)一。
△隨堂練習:《全品》第1課“典題探究”(見《全品》第1課,略)△作業(yè):《全品》課時作業(yè)(二)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課堂環(huán)境中來,幫助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我們要如何寫好一份值得稱贊的教案呢?為此,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講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課程標準考試大綱考點搜索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①商朝的政治制度②分封制的內容、作用③宗法制的內容、作用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影響。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①秦的統(tǒng)一②秦王嬴政創(chuàng)立皇帝制度③秦朝的中央官制④秦朝的郡縣制⑤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一、中國早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特點:王權的神秘色彩。
①將統(tǒng)治者的行為說成是天的意志。
②國家大事通過占卜來決定。
2、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國,周王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的權威,承擔各種義務。即所謂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2)目的:鞏固統(tǒng)治。
(3)內容:①周王是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②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還分封功臣、姻親、殷商降族;③被封的諸侯必須聽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zhèn)守疆土、隨從作戰(zhàn)、繳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
(4)作用:①周人的勢力范圍擴大;②確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鞏固了統(tǒng)治;
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④分封制所建立的諸侯國有相對的獨立性,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影響了周王權的集中
3、宗法制
(1)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tǒng)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chǎn)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內容:周王、諸侯還是卿大夫、士都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長子為大宗,其他嫡長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為小宗。大宗與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如諸侯對于周王為小宗,但在本國為大宗。
(3)作用:①確立了一整套土地、財產(chǎn)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制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國”和“家”密切的結合在一起。
二、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
1、秦的統(tǒng)一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國經(jīng)過商鞅變法,先后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陽。
2、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特征:
權力的高度集中。首先表現(xiàn)為皇權至上另一體現(xiàn)是“家天下”的皇位繼承制。
3、中央集權制度內容
(1)皇帝制度:①皇權至上,大權總攬;②“家天下”的皇位繼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圖籍,并負責監(jiān)察百官)、太尉(協(xié)助皇帝管理軍務)。軍國大事操縱在皇帝手中。
(3)地方官制—廢分封,置郡縣(郡守和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h以下有鄉(xiāng)、里等基層機構)
(4)制訂了一套選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5)制定法律,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
4、影響
徹底打破了傳統(tǒng)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tǒng)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后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1、分封制和宗法制不同點及相互關系
分封制宗法制
不同點含義又稱封邦建國,是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的制度宗法制是通過血緣宗族關系來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統(tǒng)治的
目的鞏固周王室的統(tǒng)治鞏固分封形成的統(tǒng)治秩序;最終以保證王權的穩(wěn)定
特點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國臣屬于周王,進而分封屬下,構成等級秩序。②邦國有同姓、異性之分。③周王與封國通過一系列權利義務關系聯(lián)系在一起。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確立起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兩者既是家族等級之分,又是政治隸屬關系。
作用鞏固和擴大了西周的疆域,傳播中原地區(qū)先進的文化,帶動了邊遠地區(qū)的進步。但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步失去原有作用,逐漸出現(xiàn)諸侯割據(jù)局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保證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強化皇權
關系兩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現(xiàn)就是分封制,保證了分封制的順利推行和穩(wěn)定實施。
:有學者在論述“國體”時,把中國歷史劃分為“部落時代”、“封建時代”、“郡縣時代”三個時代。其中“封建時代”對應的是:
A.黃帝時期B.西周C.秦朝D.西漢
:“封建”是中國傳統(tǒng)典籍固有的詞匯,它的本意是“封邦建國”、“封土建藩”,“封爵建藩”,秦漢以降至晚清的中國傳統(tǒng)文獻,基本上沿用了這個意義。對西周時期的分封制有“封邦建國,以藩屏周?!敝f。
:B。
:如圖為中國古代某一時期的一份家譜。家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chǎn)。中國古代民間家族重視修訂家譜主要是因為
①宗法制的傳統(tǒng)影響②小農(nóng)生產(chǎn)方式的影響③分封制的影響
④彰顯家族聲譽,弘揚傳統(tǒng)美德的需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本題為組合型選擇題。常用的方法是選定法,即選定一個絕對正確或錯誤的,順藤摸瓜,找到正確選項。家譜的出現(xiàn)與分封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排除即可。
:D
2、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有哪些?
①實行王位世襲制,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互為表里。
②以宗法制為核心。
③族權和政權相結合,帶有濃厚的血緣和部族色彩。
④權利和義務相統(tǒng)一。
⑤具有開創(chuàng)性、繼承性和發(fā)展性。夏朝開創(chuàng)了我國早期的一些典型的政治制度,如王位世襲制。這些政治制度對西周政治制度的發(fā)展有直接影響。
: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是
A.以王位世襲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體系B.以禪讓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體系
C.以分封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體系D.以宗法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體系
: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是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里,分封制是表。
:D
3.中央集權制度的主要內容
(1)皇帝制:秦王贏政以“皇帝”作為自己的名號,規(guī)定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由皇帝總攬。秦始皇創(chuàng)立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襲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另一方面以皇權至上顯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這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中央官制:秦始皇在戰(zhàn)國時期官制基礎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權為中心的比較完備的中央政權組織。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之下還有諸卿,分別掌管各項具體政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以三公九卿為主的中央政府各級官員,在地位、職責和權力等方面都處于互相配合、互相牽制的狀態(tài),任何人都無法獨攬朝政,軍國大權最終操縱在皇帝一人之手。
(3)郡縣制:秦統(tǒng)一后在全國范圍內實行郡縣制。郡、縣屬于皇帝直接控制的地方政權機構,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免,完全聽命于皇帝,無獨立特權??たh制推行是中央集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4)制定選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維持各級官僚機構的正常運行和更好地發(fā)揮應有效能;制定細密、嚴苛的秦法,秦法成為贏政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的工具。
:秦朝的下列措施能否定商周時期“世卿世祿”制度的是
①皇位繼承制②三公九卿制③郡縣制④選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③
:“世卿世祿”制度即世官制,②③的長官都是有皇帝任免;④選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打破世襲制。
:A
4.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特征
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權力高度集中(或君主專制)。具體表現(xiàn)為皇權至上、皇位世襲、皇帝獨裁。秦始皇創(chuàng)立的從中央到地方的統(tǒng)治機構,官職有明確的職責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皇帝的命令通過中央政府官員,經(jīng)由郡、縣,再通過鄉(xiāng)、里,可直達百姓,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君主統(tǒng)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君主專制的政治體制下,皇帝的決策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國家的法律政策都取決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新皇帝……廢除了所有的封建國家和王國,將廣闊的國土劃分為若干行政區(qū),每一行政區(qū)都配備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負責的官員”(摘自《全球通史》),這些官員可以
①指揮所轄區(qū)域的軍隊②征收轄區(qū)內的賦稅③管理轄區(qū)行政事務④世襲相應的特殊地位
A.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講的是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制度下,官員不能世襲。所以,可以排除帶④的選項。
:C
5.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鞏固統(tǒng)一:隨著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秦朝國力增強。秦始皇北擊匈奴,南平越族,疆域不斷擴大,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秦統(tǒng)一后,秦始皇頒布通行全國的秦法,統(tǒng)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統(tǒng)一文字,修筑馳道,開鑿靈渠,修筑長城,移民邊疆等。這些措施有利于封建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tǒng)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2)影響深遠: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tǒng)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3)負面影響:秦朝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秦末農(nóng)民起義推翻了秦朝的統(tǒng)治。
:秦朝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適應了
①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需要②自然經(jīng)濟存在的需要
③保護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④推動多民族國家發(fā)展的需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中央集權制度的經(jīng)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經(jīng)濟和地主土地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多民族國家的需要。
:D
1.(2010?廣東高考)在中國古代“家國一體”的社會中,忠孝觀念源遠流長,其源頭是
A.宗法制B郡縣制C君主專制D中央集權制
: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它保證貴族的特權地位,有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有利于凝聚宗族,“國”“家”結合起來,強化王權。
答案:A.
2.(2010?全國1高考)西周分封制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下列省、自治區(qū)中,其簡稱源自西周封國國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
C.山東、山西D.廣東、廣西
:西周為了進行有效的統(tǒng)治,實行分封制。西周的封國有:燕齊魯衛(wèi)晉宋楚等。A河南的簡稱是豫,河北的簡稱是冀;B湖南的簡稱是湘,湖北的簡稱是鄂;D廣東的簡稱是粵;廣西的簡稱是桂。其簡稱都不是源自西周封國國名。C山東的簡稱是魯,山西的簡稱是晉,其簡稱都是源自西周封國國名。
答案:C
3.(2010?安徽高考)柳宗元認為,秦末農(nóng)民起義“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漢七國之亂“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種說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縣制與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沒有關系
B.七國之亂因漢初分封而爆發(fā)
C.郡縣制有利于中央集權統(tǒng)治
D.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是歷史的必然
:題目給了三句話,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縣制,郡縣制有利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統(tǒng)治因此選D,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夠全面。材料無法體現(xiàn)郡縣取代分封的歷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權之得,因此排除D.
答案:C
4.(2010?全國1高考)柳宗元在(封建論》中評價秦始皇廢封建、行郡縣說:“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笨たh制為“公天下”之開端,主要體現(xiàn)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屬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權
C.制度法令的統(tǒng)一D.依據(jù)才干政績任免官吏
:題干的意思是秦朝用廢封建、行郡縣的辦法來作為制度,是最大的公……廢除分封,以天下為公,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不只是一家一姓的財產(chǎn),卻是從秦朝開始的。秦始皇時期百姓仍是封君的屬民A是錯的。B更有利于皇帝集權與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有矛盾。制度法令的統(tǒng)一不能體現(xiàn)天下為公,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C是錯的。D.依據(jù)才干政績任免官吏體現(xiàn)了共同管理天下。
答案:D
5.(2009?福建高考)《荀子?儒效篇》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br>
這說明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濃重的
A.宗教色彩B.宗族色彩C.神權色彩D.皇權色彩
:材料說明,同姓宗族子弟是西周時期分封的主體,這一時期著名的姬姓封國有晉、衛(wèi)、魯?shù)龋?br>
也說明西周時期分封制帶有鮮明的宗族色彩。獲取并理解材料中的關鍵信息,與所學知識相結合。
答案:B。
6.(2009?山東高考)在《紅樓夢》第九十回中,賈母說:“自然先給寶玉娶了親,然后給林丫頭說人家。再沒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這反映出賈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傳統(tǒng)的家庭等級觀念
C.具有濃厚的宗法觀念
D.遵循長幼有序的婚姻禮俗
此題難度為易,考查提煉單點有效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外人“、“自己人”可見賈母強調的是遠近親疏,說明賈母宗法觀念濃厚。
答案:C
7.(2009?重慶高考)下列關于秦朝的敘述,不符合史實的是
??A.郡縣長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負責管理全國軍事
??C.小篆以外出現(xiàn)了隸書
??D.私學也可以教授律令
?:D秦始皇以武力統(tǒng)一天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tǒng)治思想文化,而采取了禁私學、焚書坑儒等極端措施,故D項錯誤。
答案:D
8.(2009?福建高考)中國象棋中“楚河漢界”的來歷與歷史上的“楚漢之爭”(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關。這場戰(zhàn)爭發(fā)生于
??A.公元前2世紀早期B.公元前2世紀晚期
??C.公元前3世紀早期D.公元前3世紀晚期
?:D本題主要考查公元紀年與世紀紀年的換算,公元紀年的第一位(三位數(shù)時)或第一二位(四位數(shù)時)加1即為世紀紀年的,如本題是2加1為公元三世紀,本題還要注意,公元前的紀年數(shù)字是倒數(shù)的,即本題06—02年是晚期。
答案:D
9.(2008?上海高考)“封建親戚,以藩屏周?!边@句話指的是
A.分封制B.井田制C.郡縣制D.行省制
本題考查考生從材料中獲取試題的信息,理解試題要求以及考查意圖的能力。分封制是將宗族姻親等分派到各地,廣建子國,拱衛(wèi)王室。材料中的“封建”是“分封建制”、“封邦建國”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衛(wèi)周王室”的意思,因此這句話指的是西周時期的分封制。
答案:A。
10.(2008?廣東高考)右圖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
匾,與它有關聯(lián)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D內閣制
圖片所示是葉氏宗祠牌匾。祠即宗祠,“祠堂”主要是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場所,一般是一姓一
祠,內有旁文記載著姓氏淵源、族人榮耀等??梢姀娬{的是血緣關系,據(jù)此既可判斷與之聯(lián)系的制度是宗
法制。因此,選B宗法制符合題意。直接讀取圖片信息,與所學知識相聯(lián)系掛鉤。
答案:B。
11.(2008?上海高考)中國古代有一個統(tǒng)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了郡縣制,建立起中央集權制的政治模式。據(jù)此判斷,這個王朝是
A.西周B.秦朝C.東漢D.明朝
:B本題主要考查對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把握,最早推行郡縣制的、建立中央集權制的是秦朝,所以B項正確。
答案:B
:
一、選擇題:
1.(2010?福建省莆田市高三模擬)香港特別行政區(qū)中學歷史教材《新理論中國歷史?中四上》提
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統(tǒng)治地位,諸侯必須服從天子的命令”。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們現(xiàn)行歷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分封制B.封建制度C.君主專制制度D.中央集權制度
:選A“封建社會”的概念自近代引入中國的,但是在我國古代把分封制稱作“封建”,“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就是西周采取分封制的目的。同時材料中又進一步提到了“周天子”。
2.周禮規(guī)定了貴族飲宴列鼎的數(shù)量和鼎內的肉食種類:王九鼎(牛、羊、乳豬、干魚、干肉、牲肚、
豬肉、鮮魚、鮮肉干),諸侯七鼎(牛、羊、乳豬、干魚、干肉、牲肚、豬肉),卿五鼎(羊、乳豬、干魚、干肉、牲肚),士三鼎(乳豬、干魚、干肉)。這說明西周禮樂制的實質是
A、用于處理階級關系的原則規(guī)范B、維護貴族生活享受的制度
C、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D、維護等級差別的工具
:選D。禮樂制度是以樂從屬禮的思想制度。以“禮”來區(qū)別宗法遠近等級秩序,同時又以“樂”來和同共融“禮”的等級秩序,兩者相輔相成。
3.在宗法觀念盛行的封建社會,姓氏也有貴賤之分?!摆w”姓并不是中國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
姓》中卻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斷出該作品最早可能出現(xiàn)在
A.西周B.唐朝C.北宋D.明朝
:選C。北宋的建立者是趙匡胤,皇帝姓趙,自然把趙姓排在首位了。
4.(2010?北京市西城區(qū)高三模擬)公元前127年,漢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規(guī)定諸侯王死后,嫡長
子可繼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這項措施的影響是
A.宗法制得以恢復B.中央集權得到了加強
C.分封制被徹底取消D.地方取得較大自主權
:選B。材料反映的是漢武帝的“推恩令”,目的是削弱地方分裂割據(jù)勢力,使王國越分越小,無力對抗中央。還采取有:“附益之法”(不許諸侯招結賓客,限制他們的活動,不準參與政事);“酎金奪爵”(zhòu金:古代諸侯向皇帝交納的貢金,作祭祀用。漢武帝借口貢金斤兩成色不足等,廢掉了一些侯國)等。
5.西周初,層層封授的五級封國與附庸國疆土情況如下:一、公國:50平方公里,如齊、魯。二、
侯國:35平方公里,如晉。三、伯國:35平方公里,如申。四、子國:25平方公里,如黃、羅、祝、邾。五、男國:25平方公里,如許。六、附庸:不足25平方公里,如蕭。如此世代分封下去,到了東周:
A.出現(xiàn)了爭奪土地和人口及財產(chǎn)的戰(zhàn)爭B.導致了諸候國在數(shù)量上越來越多
C.加強了等級制度并不斷鞏固統(tǒng)治秩序D.樹立了周王一統(tǒng)天下的政治局面
:選A。BCD項說法有誤,東周時期出現(xiàn)了諸侯兼并,大國兼并小國,數(shù)量越來越少。CD項,東周時期周王的統(tǒng)治逐漸瓦解。
6.“九鼎既成,遷于三國。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逼渲兴f的“九鼎”
之所以被廣泛重視并在夏商周流轉,主要因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憑據(jù)B.國王祭祀的重要禮器網(wǎng)
C.青銅工藝水平高的標志D.王朝統(tǒng)治權力的象征
選D。九鼎,據(jù)傳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金鑄成九鼎,象征九州。商代時,對表示王室貴族身份的鼎,曾有嚴格的規(guī)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皇儲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因此,“鼎”很自然地成為國家擁有政權的象征,進而成為國家傳國寶器。
7.中國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進言:“臣聞殷、周之王千馀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
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歸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此大臣的主張
A.反對郡縣制B.主張郡縣制
C.反對中央集權D.主張中央集權
:選A。題干中的那位大臣認為商(殷)周統(tǒng)治時間長,是因為分封了子弟功臣的緣故。因此他實際是向皇帝進言,實行分封制,反對郡縣制的。他也是朝中大臣,所以他是不可能反對中央集權的。
8.“撇開道德方面的考慮,秦只維持了那么短的時間,也是一件好事。不尋常的是盡管曇花一現(xiàn),
它卻成功地把一套國家官僚機器的制度傳給了它的政治繼任者?!边@套“制度”包括
①行省制度②皇帝制度③郡縣制度④三公諸卿制度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③④
選A。本題考查再認再現(xiàn)能力。行省制度是在元朝設置的,排除①選項。秦始皇首創(chuàng)了皇帝制度、三公諸卿制度,發(fā)展了郡縣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后世影響深遠,故選A項。
9.“新皇帝……廢除了所有的封建國家和王國,將廣闊的國土劃分為若干行政區(qū),每一行政區(qū)都
配備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負責的官員”(摘自《全球通史》),這些官員可以①指揮所轄區(qū)域的軍隊②征收轄區(qū)內的賦稅③管理轄區(qū)行政事務④世襲相應的特殊地位
A.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選C。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講的是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制度下,官員不能世襲。所以,可以排除帶④的選項。
10.讀右圖,公元前221年,我國政治文明歷程出現(xiàn)拐點,有關說明錯誤的是
A.從分裂割據(jù)到實現(xiàn)統(tǒng)一
B.從分封制發(fā)展為郡縣制
C.從封邦建國到中央集權
D.從“天下為公”到“天下為家
秦朝疆域圖
:選D。公元前221年嬴政并吞六國,完成統(tǒng)一,建立秦朝。確立了以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為主要內容的中央集權制度。D項從“天下為公”到“天下為家”反映了王位世襲制取代原始社會的禪讓制,是指夏朝的建立。
11.《史記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其所好。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
以玉,群臣莫敢用”。該材料反映了
A.秦朝時期人們以金玉為印B.秦以前玉璽為皇帝獨有
C.皇權為民,與民共享D.皇權至上,皇帝獨尊
:選D。材料中“天子獨以印稱璽”“群臣莫敢用”說明皇帝的權威性,百姓不得隨意使用。ACB說法有誤。
12.虎符最早出現(xiàn)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采用銅制的虎形作為中央發(fā)給地方官或駐軍首領的調兵憑
證,稱為虎符。從漢朝開始至隋朝,虎符均為銅質,騎縫刻銘。請結合銘文判斷,屬于秦朝的是
A.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十世紀B.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
C.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D.與張掖(古代郡名,在河西走廊中部)太守為虎符
:選C。“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意思是:調兵用的虎符,右邊那一半在皇帝手中,左邊那一半在陽陵郡守那里這是秦朝“陽陵虎符”上的銘文。
13.秦朝修建咸陽,運用了天體觀念。把渭河比作天體的銀行“天漢”,把各座宮殿比作星座,四周有
許多通道,咸陽宮居中,形成了眾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從咸陽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當時的政治理念是
A.皇位從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傳之無窮B.借助神靈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
C.君主專制,中央集權D.神化皇權,萬世一統(tǒng)
選C。本題考查材料解析能力。從材料中可知咸陽的基本布局是:以咸陽宮為中心,形成眾星拱辰的格局,這體現(xiàn)了中央集權,皇權至高無上,故選C項。A項中的皇位世襲,B項中的“神靈”,D項中的“神化”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均排除。
14.易中天在《帝國的終結》中說“秦,雖死猶存,它亡得悲壯?!睆恼紊峡础扒?,雖死猶存”主
要是指
A.統(tǒng)一度量衡、貨幣B.開創(chuàng)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統(tǒng)一國家和中央集權制
選D。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秦朝雖然二世而亡,但它是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國家,它形成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tǒng)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后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chǎn)生重要影響,統(tǒng)一的國家和中央集權制直至今日仍有遺存。A項隨著秦亡而消失,B、C兩項隨著封建社會的滅亡而告終結,故選D項。
15.美麗的家鄉(xiāng)余姚,其名稱來歷有多種說法:有主張是“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的,有認為
是因為“夏少康封少于無余于會稽,以奉禹記,姚乃其屆邑”的,也有提出是由于“邑有句余山,又南有姚江”的,又有“蓋余姚為余暨、余杭之比,皆越之方言,猶稱于越,句吳也”的觀點。對上述說法解讀不正確的是
A.系古越語地名B.因山川而得名C.因置古縣城而有此名D.和人名有關
:選C。本題可用排除法解答。前兩個說法是“人名說“,“邑有句余山,又南有姚江”為“山川說”,最后一種是“方言說”。另:余姚置縣是在秦朝(一說漢代),與名稱無關。
二、非選擇題:
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圖(一)圖(二)圖(三)
材料二:賈宜在過秦論>中說:“秦并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yǎng)四海,天下之士斐然鄉(xiāng)(向)風,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歿,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侵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br>
材料三:
材料四: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統(tǒng)一后,統(tǒng)一了文字、貨幣和度量衡;收繳了天下的金屬兵器鑄“金人十二,各重千石”;“隱宮徒刑者七十余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歷時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先后征發(fā)徭役百余萬,修筑長城;數(shù)次移民實邊,動輒數(shù)萬家,如“因徙三萬家麗邑,五萬家云陽,……”;頒布“挾書律”、焚書坑儒等。
請回答:
(1)在材料一中由圖(一)和圖(三)各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圖(一)到圖(二)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秦是如何實現(xiàn)由圖(二)到圖(三)變化的?(2分)
(2)根據(jù)材料材料二,當時天下士民百姓對秦統(tǒng)一天下是什么態(tài)度?為什么會是這樣的態(tài)度?(3分)
(3)材料三、四所顯示的這些事實在戰(zhàn)亂紛繁的春秋戰(zhàn)國時能實現(xiàn)么?在秦朝能夠實現(xiàn)的主要原因什么?(3分)
(4)根據(jù)材料及對以上問題的分析,請簡要闡述一下秦朝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6分)
答案:(1)分封制和郡縣制(1分);分封制瓦解,諸侯國之間出現(xiàn)強弱兼并的局面(1分);統(tǒng)一六國、北擊匈奴、修筑長城、南征嶺南、設立郡縣等。
(2)支持(擁護、歡迎)態(tài)度;秦的統(tǒng)一有利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為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
(3)不能;原因:國家統(tǒng)一,國力強大;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政令統(tǒng)一,便于國家集中力量等等。
(4)積極:①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斷完善和加強。
②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實施一些重要措施,從而推動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
③有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政治的穩(wěn)定。等
消極:①中央集權制度下形成的君主專制,容易導致暴政和政治腐敗,激化社會矛盾。(秦末農(nóng)民起義)
②為維護君主專制而推行的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會摧殘文化,如焚書坑儒。
中央集權制度在發(fā)展中日益僵化,成為導致近代中國落后的重要原因。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學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作為教師就要好好準備好一份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幫助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教案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學案”,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一、課標要求: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二、自主認知:
(一)、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tǒng)一
1.秦統(tǒng)一的背景:春秋戰(zhàn)國諸侯爭霸:(1)周室東遷: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數(shù)民族來犯,________被殺,西周滅亡。公元前________年,周平王東遷________,史稱東周。
(2)春秋爭霸:春秋時期,周天子大權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的地區(qū)。________、_______遭到破壞。諸侯不再聽命于周天子。各諸侯國為了控制更多的________和________,相互間進行戰(zhàn)爭。
(3)戰(zhàn)國變法:戰(zhàn)國時期,一些強大起來的諸侯國紛紛改稱“________”。一些諸侯國為了__________,開始對本國的政治、軍事等方面進行改革或變法,力圖通過________來統(tǒng)一天下。
(4)人民經(jīng)受長期分裂和混戰(zhàn)后.也渴望統(tǒng)一。
2.秦朝統(tǒng)一:_________變法以后,秦國的實力日益強大,秦王_______在公元前_______年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jù)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_______。
(二)、至高無上的皇權和中央官制
1.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1)建立:從秦朝開始,“________”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謂,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國軍政大權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調動軍隊的憑據(jù)_______由皇帝控制、發(fā)給。(2)特征:秦始皇首創(chuàng)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______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另一方面以______________顯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這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建立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1)職能: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機構中,_______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_______兼理監(jiān)察事物,_____負責全國軍事事務。丞相之下還有______,分別掌管著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2)評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職,在_____、______和權________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操縱在皇帝手中。然而,對于軍政大事的決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諸卿進行朝議,最后由皇帝裁決。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
(三)、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1.建立:(1)出現(xiàn):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些諸侯國已陸續(xù)在新兼并的地區(qū)設郡縣。(2)建立:秦統(tǒng)一后,秦始皇采納_______建議,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分封制,實行__________,全國分為____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2.建立地方官僚機構:_____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對上承受中央命令,對下督責所屬各縣??な囟ㄆ谙騙_____匯報工作??h的長官稱_______或(_______)。,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_______、________和兵役。郡守和縣令,縣長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響:
(1)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xiàn)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這套從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統(tǒng)治機構的建立,把全國的每個地方、每戶人家都納人國家政治體制之中。
(2)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三、案例導析
閱讀下列材料:
丞相綰等言:“諸候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鎮(zhèn)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笔蓟氏缕渥h于群臣,群臣皆以為然。延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旨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tǒng),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之,甚足易制。開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候不便?!笔蓟试唬骸疤煜鹿部鄳?zhàn)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遷尉議是。
回答:1:王綰與李斯爭論的焦點是什么?
2:秦始皇采納了誰的建議?他采取“求其寧息”的措施是什么?
本題屬于材料解析題題型。根據(jù)設問來閱讀材料,最大限度的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并且加以概括,同時,注意結合教材回答問題。
答案:1:分封制的廢或立問題。2:李斯。措施:屈從發(fā)封制、實行郡縣制。影響:秦廢分封,高郡縣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中國古代國家制度的一大進步,有利于中央加強對地方的管理、鞏固統(tǒng)一,有利于社會經(jīng)濟與文化的發(fā)展。
解析:材料中敘述了秦始皇召開的關于是否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的討論。材料中兩種相對立的觀點爭論的非常明確。秦始皇最終采納了李斯加強中央集權的論點。這是歷史發(fā)發(fā)展的必然。
四、核心突破
如何評價秦始皇?
始皇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其功過是非都對我國歷史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功:完成統(tǒng)一,結束割據(jù),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有利于生產(chǎn)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建立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鞏固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成為封建社會主要的政治制度;統(tǒng)一度量衡、貨幣、文字,有利于經(jīng)濟文化交流與發(fā)展;北擊匈奴,南伐越族,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形成了幅員遼闊的疆域。
過:秦始皇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嚴刑峻法;賦稅繁重;兵役徭役繁重。暴政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秦朝專制主義的基本特點
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質。
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本質是君主專制,即皇帝是封建國家政權的主宰和權力中心。
中央官制特點
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叭徘洹狈止烂?,各司其職,而又互相牽制,任何人都無法獨攬大權,最終軍權完全操縱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證專制皇權不至旁落。
充分體現(xiàn)出“家天下”的特點。“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將作少府等官職就是為皇室專設的,是為皇帝私家服務的。國與家同治,這是封建時代統(tǒng)治的特點。
秦朝從中央到地方的統(tǒng)治機構,官職有明確的職責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統(tǒng)治機構的最高統(tǒng)治權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終確保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tǒng)治。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
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產(chǎn)方式基礎之上的,適應了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經(jīng)濟需要,有利于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有利于抵御外來侵略、組織水利工程、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防止分裂割據(jù)、加強民族交流等。
但也有明顯的弊端: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和統(tǒng)治,皇帝個人作用對政局影響大,容易產(chǎn)生腐敗和專權,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腐敗長期延續(xù)的重要原因。特別是封建社會后期,積極意義日益減少,消極因素逐漸增大。
五、鞏固訓練
1.下列哪一年代是秦從一個諸侯國向帝國過渡的時間標志()
A.公元前2070年B.公元前1600年C.公元前1046年D.公元前221年
2.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國君先后支持變法,主要目的是()
A.確立封建地主的統(tǒng)治地位B.增強實力以贏得兼并戰(zhàn)爭
C.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D.順應各階層人民的共同要求
3.以下關于嬴政規(guī)定“皇帝”稱號,不正確的是()
A.具有神化皇權的意圖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權發(fā)展的必然結果D.體現(xiàn)了專制主義傾向
4.秦代確立的中央集權制的基本特征是()、
A.皇權至上B.“家天下”
C.權力高度集中D.最高統(tǒng)治者稱皇帝
5.秦始皇說:“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求其寧息,豈不難哉?”他為解決上述問題,采取的措施是()
A.攻打匈奴B.修筑長城C.推行郡縣制D.建立三公九卿制
6.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tǒng)一嶺南后,設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轄番禺、四會、龍川、博羅4縣,郡所設在番禺(今廣州)。任囂任郡尉(因南??傧驴h少,是小郡,故稱尉不稱守),是為廣州建置之始。有關任囂的說法錯誤的是
A.他的職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襲B.他事實上是南??さ淖罡咝姓L官
C.他無權任免轄區(qū)內的四個縣令D.他像以前的諸侯一樣擁有封地
7.秦《嶧山石刻》中說:“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攻戰(zhàn)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鼻厥蓟梳槍@一問題,為使“兵不復起”所采取的措施是( )
A.攻打匈奴,修筑長城B.實行三公九卿制
C.推行郡縣制D.統(tǒng)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
8.秦朝皇帝制度的核心是()
A.規(guī)定皇權至高無上B.中央設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縣制度D.頒布秦律,嚴刑峻法
9.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奠定了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維護了封建國家的長期統(tǒng)一和民族融合
C.確保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tǒng)治
D.皇權暴政極易造成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停滯
10.在公元前27年,古羅馬的屋大維自己加上了“元首”——第一公民的稱號。在早他近二百年之前的中國,已經(jīng)有一個人為自己加上了天下第一的稱號,他是()
A.建號“始建國”的王莽B.實行“初稅畝”的魯宣公
C.自稱“始皇帝”的嬴政D.實行“初租禾”的秦簡公
11.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他與三皇五帝的本質區(qū)別是()
A.三皇五帝是部落聯(lián)盟首領,他是奴隸制的國王
B.三皇五帝是奴隸制的皇帝,他是封建制的皇帝
C.三皇五帝是神化了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他是中央集權的專制君主
D.三皇五帝只能是局部政權的君主,他是統(tǒng)一政權的君主
12.秦朝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本質特征是(?。?br>
A.改國王為皇帝,權力至高無上B.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
C.地方實行郡縣制,防止割據(jù) D.采用法家思想,實行嚴刑峻法
13.秦朝形成了宰相制度,秦朝的丞相()
“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執(zhí)掌群臣奏章,兼理國家監(jiān)察事務
在中央各官職中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牽制
名義上掌握兵權,實際由太尉“掌武事”
A.B.C.D.
14.秦朝時中央官制中為虛設的官職是()
A.太尉B.丞相C.御史大夫D.衛(wèi)尉
15.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職責,他應當首先找()
A.御史大夫B.縣令C.丞相D.郡守
16.下列有關秦朝官制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中央設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縣制B.太尉協(xié)助皇帝管理軍務
C.按官職大小排列是:三公、九卿、郡守D.地方政權機構分為郡、州、縣三級
17.秦朝確立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適應了()
國家統(tǒng)一的需要
自然經(jīng)濟存在的需要
保護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
推動多民族國家發(fā)展的需要
A.B.C. D.
18.我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現(xiàn)了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的發(fā)展B.疆域的拓展
C.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需要D.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19.秦始皇的功過
原告:秦統(tǒng)一后的平民百姓
被告:秦始皇
案情:被告被控于BC221年統(tǒng)一天下后,在十五年統(tǒng)治期間,殘暴不仁,奴役百姓,實在是一個暴君
被告人自辨: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及文化上做出了重大貢獻
陪審團:全體學生
如果你是法官,你將如何斷案。
參考答案
1.D前三項分別是夏、商、西周建立的時間,D項才是秦統(tǒng)一全國的時間標志。注意秦國與秦朝的差別。
2.B各國變法以前,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都是舊貴族勢力利益的代表;同時,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zhàn)爭連續(xù)不斷,要想保存自己的勢力,擴大地盤,只有采取措施來發(fā)展自己。因此,建立封建制度和提高新興地主的地位等都是客觀結果而不是主觀愿望(目的)。
3.B“理解秦始皇創(chuàng)立皇帝制度的概況。嬴政統(tǒng)一六國后,認為其功勞超過了三皇五帝,所以稱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為“皇帝”,并確立了皇帝世襲和皇權至高無上的原則,并非對古代有道明君的效法。
4.C要緊扣概念中的“集權”二字。在秦中央集權制下,地方權力嚴格集中于中央,中央權力嚴格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C項概括最全面。
5.C秦統(tǒng)一前,天下長達550年左右戰(zhàn)斗不休。如秦始皇所說,如果再分封侯王,“是樹兵(引起戰(zhàn)亂)也”。所以,他在地方全面推行郡縣制。A、B兩項是軍事措施,D項是中央官制,C項才正確。
6.D郡縣長官均由皇帝任或中央任命,且不可世襲,故A、C兩項正確。結合題中括號內的注釋,可判斷B正確。秦的郡守、縣令等地方官,官位不世襲,只有俸祿,沒有封地,故D項錯誤。
7.C由題干材料可知,秦始皇吸取先代分封導致割據(jù)戰(zhàn)亂的教訓而實行郡縣制。
8.AB、C、D三項不屬于皇帝制度的內容。
9.BA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建立的影響。D不正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早期也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并沒有確保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C也錯誤。
10.C抓住題干中比屋大維建立元首制早二百年的限制條件,便可選出正確答案。
11.C三皇五帝是原始社會時期傳說中的歷史人物,故“神化了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符合題意。
12.A本題主要考察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國體決定政體,故此題應選A。
13.C項屬于御史大夫的職權;秦朝的丞相不掌握兵權,故是錯誤的。
14.A太尉掌兵權,秦朝太尉虛設,從一個方面表明了皇帝獨攬大權。尤其是軍權,不肯輕易給人。
15.B地方百姓打官司應該在地方進行??h令的主要任務是治理民主,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
16.D秦朝地方政權機構是郡縣兩級制。
17.D解答此題時可以從上層建筑與經(jīng)濟基礎的關系角度和中央集權制度對歷史的影響等角度思考。
18.D分封制度容易導致國家的分裂,秦在統(tǒng)一后吸收分封制的教訓,確立了郡縣制。目的是為了加強中演集權。
19.我們應該一分為二地評價秦始皇,秦始皇有功亦有過,功大于過。
其“功”主要表現(xiàn)在:(1)結束長期分裂和混戰(zhàn)局面,北擊匈奴,南平百越,奠定了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礎,推動了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形成。(2)開創(chuàng)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基礎);(3)統(tǒng)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等,促進了封建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
秦始皇的“過”主要表現(xiàn)在:(1)推行暴政,壓迫人民,激化了國內階級矛盾,埋下了秦亡的禍根;(2)焚書坑儒,實行文化專制,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妨礙了文化發(fā)展。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學案
一名愛崗敬業(yè)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性,作為教師準備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幫助教師能夠更輕松的上課教學。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教案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學案”,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
1.知道始皇帝的來歷;了解秦朝的“三公”制度。
2.知道郡縣制建立的史實。
3.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秦朝中央集權權制度的形成是本課重點,秦朝創(chuàng)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是本課的難點。
:
背景
諸侯爭霸
東周
公元前________年,周王東遷________,史稱東周。
春秋
周天子大權旁落。________、_______遭到破壞。諸侯不再聽命于周天子。各諸侯國相互間。
戰(zhàn)國
一些諸侯國為了_________,開始進行,力圖通過________來統(tǒng)一天下。
秦朝統(tǒng)一
條件
時間
結果
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秦朝,定都_______。
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
(核心)
由來
和合稱皇帝
特點
;;;
影響
中央官制
丞相
幫助皇帝,
御史大夫
是丞相,,下達,兼理國家事務
太尉
諸卿
在之下,掌管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
評價
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職,
一定程度上減少失誤。
地方郡縣制
建立
由來
時期,一些諸侯國已陸續(xù)在新兼并的地區(qū)設郡縣
原因
建立
秦統(tǒng)一后,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分封制,實行__________,全國分為36郡,由中央政府。
地方官僚機構
守和令,都由任命。
作用
作用
:秦朝統(tǒng)一為形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提供了有利條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又鞏固促進了統(tǒng)一。本課著重把握中央集權制度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和影響。
1、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縣制的異同?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縣制
實行條件
與宗法制相聯(lián)
在國家大一統(tǒng)的條件下實行
傳承制度
世襲
官吏由皇帝任免
官吏權力
具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
必須服從中央
歷史作用
也容易發(fā)展為割據(jù)勢力
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tǒng)一
2.以下有關秦朝封建專制主義制度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是我國經(jīng)濟政治發(fā)展的結果B.其體現(xiàn)了封建主義的殘暴性
C對我國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D.是導致秦朝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
3.秦朝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本質特征是
A.改國王為皇帝,權力至高無上B.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
C.地方實行郡縣制,防止割據(jù) D.采用法家思想,實行嚴刑峻法
4.下列有關中國古代郡縣制的評價,正確的是
郡縣制是分封制的繼承和發(fā)展廢分封,立郡縣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歷史的進步 廢分封,立郡縣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A. B.C. D.
5.秦始皇建立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與分封制相比,主要特點是
確立皇權的至高無上 世卿世祿制
確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機構 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 B. C.D.
6.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出現(xiàn)的根源是
A.鞏固皇權 B.封建經(jīng)濟的分散性C.地方割據(jù)混戰(zhàn) D.封建社會的階級矛盾
7.“生男慎勿舉(舉,生育),生女哺(喂養(yǎng))用脯(干肉),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柱。”這首民謠說明了
A.秦朝就有重男輕女的思想B.長城是秦徭役繁重的見證
C.秦朝兵役繁重法律嚴酷D.大澤鄉(xiāng)起義醞釀已久
(2.D3.A4、B5、C6、B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