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第一節(jié)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05第三章第一節(jié)用微粒的觀點看物質。
為了促進學生掌握上課知識點,老師需要提前準備教案,大家正在計劃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只有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計劃,這樣我們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加好!有哪些好的范文適合教案課件的?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第三章第一節(jié)用微粒的觀點看物質”,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學內容:
第三章第一節(jié)用微粒的觀點看物質
二.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微粒是不斷運動的,微粒之間有間隔。
2.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簡單的生活中的常見現(xiàn)象。
3.設計和完成能說明微粒是不斷運動的簡單實驗。
重點:
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
2.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會提出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3.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常見生活中的問題。
難點:形成物質的微粒性的觀點
三.具體內容
通過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學習,我們已初步認識了什么是化學,也初步了解了身邊最常見的一些物質――空氣、氧氣、二氧化碳、水等的性質、變化、用途以及制取途徑。
各種各樣的物質構成的五彩繽紛的宏觀世界:這么多物質是怎么構成的呢?為什么不同的物質之間有些性質千差萬別,有些物質性質卻很相似呢?為什么同一種物質會發(fā)生不同的變化呢?這些問題都與物質的構成有關。
1.物質是什么構成的
物質都是由極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構成的。
2.構成物質的微粒有什么主要特征
(1)構成物質的微粒是不斷運動的。
(2)微粒之間有空隙。
不同物質微粒的空隙大小不同。在固體、液體中微粒之間的距離比較小,在氣體物
質中,微粒之間的距離比較大。所以氣體比較容易被壓縮,固體和液體物質不易被壓縮。
3.探究性實驗
(1)探究物質的可分性。
提出問題
實驗
現(xiàn)象
結論
高錳酸鉀的顆粒是否可以再分
在研缽中用杵研碎高錳酸鉀小顆粒
高錳酸鉀的小顆粒已呈粉末狀的細小顆粒
高錳酸鉀的微粒可以再分
已呈粉末狀的細小高錳酸鉀顆粒是否還可以再分
取高錳酸鉀的細小顆粒一顆,放入10mL水中,振蕩
試管中的液體全部變?yōu)榧t色
一顆高錳酸鉀的細小顆粒,在水中被分散成更小的顆粒
在水中分散的更小的高錳酸鉀顆粒是否可以再分
將試管中變成紅色的液體倒入裝有50mL水的燒杯中
溶液變?yōu)闇\紫紅色
說明高錳酸鉀的微粒仍然存在
以上實驗說明:物質可以再分;物質是由極其微小的微粒構成的。
(2)探究微粒的運動。
實驗
現(xiàn)象
結論
向蒸鎦水中滴加酚酞沒有明顯現(xiàn)象,
再滴加濃氨水,燒杯中的液體變?yōu)榧t色
蒸餾水不能使酚酞變色
氨水的微粒擴散到整個燒杯中,使其中的液體變紅
過一會兒,裝有蒸餾水和酚酞的燒杯中的液體變?yōu)榧t色
氨水中的微粒擴散到裝有蒸餾水和酚酞的燒杯中,使其中的液體變?yōu)榧t色
以上實驗說明:構成物質的微粒在不斷地運動。
(3)探究微粒之間的空隙。
實驗
現(xiàn)象
結論
將15mL酒精與15mL水混合均勻
總體積小于30mL
構成物質的微粒間有空隙,不同
種物質的微粒間的空隙不同
壓縮注射器中的水
很難被壓縮
構成水的微粒間空隙小
壓縮注射器中的空氣
很容易被壓縮
構成空氣的微粒間空隙大
以上實驗說明:構成物質的微粒間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質微粒間的空隙大小不同;在固體和液體中,微粒之間距離比較小,在氣體物質中,微粒之間的距離比較大。對于同種物質來說,固體微粒間的空隙液體微粒間的空隙氣體微粒間的空隙。
4.研究方法
比較法:比較是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科學方法,它既要研究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又要分析事物之間的不同點。在化學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
【典型例題】
例1.解釋下列現(xiàn)象
(1)將一滴紅墨水滴加到一杯水中,片刻后,整杯水慢慢變紅。
(2)打開裝汽油的瓶蓋,立即聞到汽油味兒。
(3)長期堆放煤的地面變成黑色。
(4)夏天自行車車胎容易爆胎。
(5)將氧氣加壓,就能貯存在藍色鋼瓶中。
(6)水在不同條件下發(fā)生三態(tài)變化。
(7)水加熱到沸騰將壺蓋頂開。
答案:
(1)構成紅墨水的微粒不斷運動到水中,占據(jù)了構成水的微粒間的空隙。
(2)構成汽油的微粒不斷運動到空氣中去了。
(3)構成煤的微粒不斷運動到泥土中去了。
(4)夏天溫度高,構成空氣的微粒運動速度加快,微粒間的空隙變大,使氣體體積增大,所以夏天車胎容易爆胎。
(5)構成氣體的微粒間空隙較大,加壓時微粒間空隙變小,所以加壓可將氧氣貯存在藍色鋼瓶中。
(6)水在不同條件下的三態(tài)變化主要是由于構成水的微粒間空隙大小發(fā)生變化的緣故。
(7)受熱,構成水的微粒運動速度加快,微粒間的空隙變大,當水燒開時,微粒間的空隙急劇增大,水由液體變成氣體,將壺蓋頂開。
例2.利用微粒的性質解釋下列事實
(1)加油站里的汽油已貯存在油罐中。但在離油罐一定距離內仍要“嚴禁煙火”
(2)液氧和氧氣狀態(tài)不同,但具有相同的化學性質
(3)酒精溫度計能指示溫度的高低
(4)氣體容易壓縮,而液體、固體難以壓縮
(5)把糖塊放在水里,糖塊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
答案:(1)汽油微粒不斷運動和擴散
(2)同種微?;瘜W性質相同
(3)微粒間有間隔,溫度改變,微粒間間隔改變
(4)氣體微粒間的間隔較大,固體、液體微粒間的間隔較小
(5)糖塊放入水中后,糖微粒因運動擴散到水微粒間去了
例3.如圖所示,是有關微粒特征的實驗。上瓶盛的是空氣,下瓶盛的是紅棕色的二氧化氮氣體,當抽去玻璃片后,會觀察到紅棕色氣體逐漸擴散到上瓶,同時下瓶顏色逐漸________,最后上、下兩瓶顏色____________。此現(xiàn)象說明__________________。當兩瓶氣體混勻后微粒______________(填“繼續(xù)”或“停止”)運動。
答案:變淺、相同、微粒在不斷地運動著、繼續(xù)
例4.如圖所示,將滴有酚酞試液的濾紙放在試管中,試管口塞上一團脫脂棉。(提示:酚酞遇氨水變紅色)
(1)用膠頭滴管吸取濃氨水,滴在脫脂棉上(10~15滴)。膠頭滴管的用途是_________。
(2)實驗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這說明了_______________。
(3)實驗中,往往在試管的下面放一張白紙,白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4)某學生做此實驗時,發(fā)現(xiàn)濾紙條上沒有變色,而試管中所塞的脫脂棉卻變成了紅色。導致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錯誤操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一實驗還說明,兩種試劑中____________具有揮發(fā)性。
答案:(1)吸取少量液體(2)濾紙由右向左慢慢變紅;氨分子不斷運動(3)增加對比度便于觀察顏色的變化(4)兩種試劑放反了或兩種試劑都放到了脫脂棉上;濃氨水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30分鐘)
一、選擇題
1.酒精擦在手臂上,感覺十分涼爽,這是因為()
A.酒精由汗毛孔進入體內B.酒精吸收了體內的水分
C.酒精與皮膚發(fā)生了化學變化D.酒精吸收了人體熱量不斷運動
2.下列現(xiàn)象不能說明微粒運動的是()
A.糖在水中自然溶解B.濕衣服晾干
C.聞到桂花香D.沙塵暴
3.10mL酒精與10mL水混合在一起,總體積小于20mL。這一現(xiàn)象說明()
A.微粒很小B.微粒的質量很小
C.微粒間有間隙D.微粒發(fā)生改變
4.對水結冰的解釋正確的是()
A.微粒間的間隔變大了B.微粒的質量變大了
C.微粒的化學性質改變了D.微粒的體積變大了
5.物質在不同條件下的三態(tài)變化,主要是由于()
A.微粒大小發(fā)生了變化B微粒的質量發(fā)生變化
C.微粒之間的間隙發(fā)生了變化D.微粒運動總是相同的
6.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氣中,導致周圍地區(qū)多人受害,它說明()
A.微粒很小B.微粒有質量
C.微粒不斷運動D.微粒間有間隙
7.構成二氧化碳氣體的微粒與構成液態(tài)二氧化碳的微粒具有()
A.相同的質量B.不同的性質
C.相同的化學性質D.不同的化學性質
8.構成物質的微粒之間的空隙易變小的是()
A.固態(tài)B.液態(tài)C.氣態(tài)D.以上都容易
9.不同的物質性質不同,說明構成物質的微粒()
A.大小不同B.種類不同C.空隙不同D.速率不同
10.下列關于物質構成的說法正確的是()
A.構成固體物質的微粒之間沒有空隙
B.只要物質發(fā)生變化,則微粒的種類也變化
C.物質發(fā)生物理變化時,微粒間距離不變
D.水蒸氣變?yōu)橐簯B(tài)時,只有微??障栋l(fā)生改變
二、填空題
11.不同的物質,其微粒之間空隙________,相同的物質,在不同的狀態(tài)下,其微粒之間空隙________。(填“不同”或“相同”)
12.氣體容易壓縮是因為氣體分子之間的空隙______,而液體或固體卻難以壓縮是因為它們分子之間的空隙________。(填“大”或“小”)
13.所有物質都是由________看不見的極小的_________構成的。
14.微粒是在___________地運動的,并且微粒之間存在一定的________。
15.一滴水中約含有1.7×1021個水分子,說明構成物質的微粒_________。
三、簡答題
16.酒香不怕巷子深。
17.二氧化碳氣體加壓后體積變小。
18.水在夏天比在冬天蒸發(fā)得快。
【試題答案】
一、選擇題
1、D2、D3、C4、A5、C
6、C7、C8、C9、B10、D
二、填空題
11、不同不同
12、大小
13、肉眼微粒
14、不斷空隙
15、極小
三、簡答題
16、分子不斷地運動,分散到空氣中,接觸到人嗅覺細胞,因而可以聞到酒香。
17、二氧化碳分子間隔變小了。
18、微粒不斷運動,溫度高運動速度加快
延伸閱讀
用微粒的觀點看物質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夠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標性!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用微粒的觀點看物質》,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第三章物質構成的奧秘
第一節(jié)用微粒的觀點看物質
學習目標:
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物質由微粒構成的,微粒不斷運動,微粒之間有間隔,微粒間有作用力。
2.了解物質性質與微粒之間的關系:微粒的性質決定了物質的化學性質。
能力目標:
1.能夠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xiàn)象。
2.能夠設計或完成某些說明物質微粒性的簡單實驗。
3.能夠運用有關物質的微觀知識來進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標: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性質是由微粒的結構性質決定的。
2.使學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識對周圍的一些現(xiàn)象作出合理的解釋。
教學重點:
物質的微粒性與物質變化的聯(lián)系。
教學設計:
引入:在前一段時間,我們學習一些氧氣、二氧化碳、水等物質的性質,它們各自都有著不同的性質。我們是否會提出這些問題:物質間為什么可以發(fā)生那么多的反應?氧氣和二氧化碳等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性質,原因是什么?物質到底由什么構成的?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那么各種物質是否有相同的構成?……這些問題將會在我們本章逐步為你解決。
引入:既然要開始研究物質構成的奧秘,那么我們學會用微觀的觀點來觀察和解釋宏觀的物質或現(xiàn)象。
一、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
實驗:探究物質的可分性
1.將高錳酸鉀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缽將高錳酸鉀再研碎,成為小顆粒。
2.將研磨的高錳酸鉀粉末放入試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發(fā)現(xiàn)試管中的固體顆粒逐漸變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錳酸鉀溶液中,逐漸加入水,溶液的紫紅色逐漸變淺,直至無色。
分析:1.固體顆粒為什么消失?
答:高錳酸鉀顆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見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顏色由深到淺,直至無色,這是為什么?
答:變淺直至無色,并不是高錳酸鉀消失,而是構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們看不見了。也就是能說明高錳酸鉀固體是由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構成的。
3.同樣是高錳酸鉀溶液,有的顏色深,有的顏色淺,甚至無色。那么我們是否能說同種物質的微粒的物理性質不同?
答:不能。對于一個微粒而言,毫無物理性質之說。也就是說,一種物質的物理性質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現(xiàn)出來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鹽水是咸的,這個現(xiàn)象又能說明什么問題?
答:在水的作用下,構成蔗糖和食鹽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樣是微粒,一種是甜的,一種是咸的,說明不同物質是由不同微粒構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學性質。
總結:物質是由極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構成的
1.物質可以再分;
2.物質是由極其微小的微粒構成的;
3.不同的物質由不同的微粒構成,具有不同的化學性質,即:構成物質的微粒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
4.構成物質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質的物理性質,物理性質是由大量微粒體現(xiàn)的。
舉例:除了課本上的實驗,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那些現(xiàn)象能夠說明物質是由大量微粒構成的?
回答:如過濾時水能夠從濾紙中滲過,
補充實驗: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燒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鋇,慢慢將硝酸鋇溶液滴入小燒杯中,不斷攪拌,“乳白色固體”從無到有,并且不斷增多。
說明:生成物硫酸鋇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顆粒被人的視覺察覺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濁液,靜置后小顆粒群聚而沉淀。
二、微粒是不斷運動的
實驗:探究微粒運動的實驗
步驟:實驗1:向盛有少量蒸餾水的小燒杯中滴入2~3滴酚酞試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濃氨水。
現(xiàn)象:滴入濃氨水后,溶液由無色變?yōu)榧t色
說明:酚酞試液遇蒸餾水不能變色,而酚酞試液遇濃氨水后變紅。
實驗2:重新配制酚酞與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燒杯B中加入3~5mL的濃氨水,用大燒杯罩在一起。
現(xiàn)象:溶液A逐漸變紅
原因:構成氨氣的微粒擴散在大燒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無色酚酞試劑變紅。
假設實驗3:為了使實驗結論準確可靠,用一杯純凈水來代替濃氨水來做對比實驗,有無必要性?
回答:沒有必要。因為在實驗一開始,已經(jīng)證明了蒸餾水不能使無色酚酞變紅。
結論:構成物質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無規(guī)則運動。
提問:氨水中的氨氣的微粒在不斷的運動,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斷的運動。我想問:為什么不會是酚酞從燒杯中揮發(fā),擴散到濃氨水與蒸餾水的混合物中,使之變色?你又能用什么實驗來證明,并不是酚酞擴散?這個實驗又能說明什么問題?
回答:我們可以用氫氧化鈉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擴散的話,它也會使堿性的氫氧化鈉溶液變紅,但實驗事實可以證明,并沒有變色,所以假設是錯誤的。這個實驗可以說明,各種微粒運動的情況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擴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難,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有些物質容易揮發(fā),有些物質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質卻不易揮發(fā),不易溶解。
提問:我們?yōu)榱思涌煳镔|的溶解,我們一般可以用加熱的方法。我們發(fā)現(xiàn)相同質量的白糖在熱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樣多的冷水中快,這是為什么?這又能說明什么問題?
回答:溫度高,構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擴散到水中。說明微粒的運動速率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速率越大。
總結:
1.構成物質的微粒是不斷運動的;
2.不同微粒的運動情況有所不同;
3.微粒的運動速率與溫度成正比。
舉例:那些現(xiàn)象又能夠說明構成物質的微粒是不斷運動的呢?
討論:如聞到花香,濕衣服曬干,氯化氫與氨氣生煙實驗。
三、微粒之間有空隙
閱讀實驗:水和空氣的壓縮實驗
現(xiàn)象:水不容易被壓縮,而空氣容易被壓縮
說明:1.構成物質的微粒之間具有間隙;
2.構成水的微粒間隙很小,構成空氣的微粒很大。
閱讀實驗:水與酒精的混合實驗
1.50mL水+50mL水2.50mL酒精+50mL酒精3.50mL水+50mL酒精
結果:等于100mL等于100mL小于100mL
說明:同種微粒之間的間隙相同;不同種微粒間隙不同
總結:1.構成物質的微粒間具有間隙
2.不同種物質的微粒間隙有所不同
3.同種物質時,液體、固體微粒間隙小,而氣體間隙大提問:有水能夠運用微粒的知識來解釋物質三態(tài)變化的原因?
解釋:有關物質構成的知識主要有物質是很小的微粒構成的,微粒是不斷運動的,微粒間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運動受溫度的影響,溫度越高,微粒運動越快,微粒間的空隙就越大。當微粒間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時,成為固體,大到一定程度時,成為液體,微粒間的空隙繼續(xù)增大,就會成為氣體。
提問:我們在一量筒中,現(xiàn)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兩塊冰糖,觀察液面情況。待全部溶解后,再觀察液面,試解釋。
回答:未溶解時,冰糖固體的體積占據(jù)了水的一部分體積,使液面上升;當冰糖全部溶解后,構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構成水的微粒的間隙中,使總體積減小,所以液面就下降了。
舉例:還有那些事例能夠說明構成物質的微粒間有一定的間隙
注意:與海綿結構中間隙相區(qū)別
提問:在壓縮空氣的時候,發(fā)現(xiàn)體積被壓得越小,所需的力要越大,空氣不能被壓縮到體積為零,為什么?說明什么問題?
回答:空氣中的確存在微粒。微粒之間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吸引力。
講述:物質的微粒在不斷的運動,固體和液體的微粒不會散開,而保持一定的體積,這就是因為一切微粒之間存在一定的吸引力。
例題解析
1.用構成物質的微粒的特性解釋夏天空氣潮濕,而冬天空氣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氣溫高,地面上構成水的微粒運動快,每天擴散到空氣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氣變得很潮濕;冬天氣溫低,構成水的微粒運動慢,每天擴散到空氣中的水的微粒較少,空氣顯得干燥。
2.裝開水的保溫瓶有時候會跳出來,為什么?
答:保溫瓶該有時會跳起來的原因之一是,瓶內開水沒有裝滿,瓶內留有空氣,受熱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開水時,有冷空氣進入瓶中,蓋上瓶蓋,空氣受熱,氣體微??障对龃?,體積膨脹,瓶內壓強增大,使瓶蓋跳起來。
3.0℃的水繼續(xù)冷卻,結成冰后,分子間的間隔:()
A.不變B.增大C.減小D.不能確定
答案:B。宏觀上水變成冰后,體積增大。為什么溫度降低,水分子之間的間隙就增大了?這個問題至今還沒有一個滿意的答案。比較流行的是“假晶體”的存在。
第三章第一節(jié)葉片的結構教案示例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大家靜下心來寫教案課件了。必須要寫好了教案課件計劃,未來的工作就會做得更好!你們會寫一段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嗎?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第三章第一節(jié)葉片的結構教案示例”,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詳細介紹:第三章第一節(jié)葉片的結構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葉片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認識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辯證關系。
2.通過練習制作徒手切片,掌握一定的實驗技能,學會用顯微鏡觀察葉片的橫切面和葉的表皮,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3.通過練習畫葉片的表皮細胞圖,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重點、難點分析
1.觀察葉片的結構,葉片的結構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
在完全葉的組成中,葉片是主要的部分。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葉具有執(zhí)行這些生理功能的結構。這節(jié)課的關鍵就是要講清楚葉片的結構與功能的辯證關系:表皮細胞排列緊密,外壁有不易透水的角質層,從而起到保護作用;表皮細胞無色透明,有利于光線的射入;表皮上有氣孔和保衛(wèi)細胞,從而使葉片與外界能夠有調節(jié)地進行氣體交換;葉肉細胞里含有許多葉綠體,因而葉片能夠進行光合作用;柵欄組織的細胞呈圓柱形,排列比較整齊,這有利于光線照射在海綿組織上;葉脈支撐著葉片,使葉片充分接受到陽光,也使光合作用的原料和產(chǎn)物能夠及時運輸。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
學生要想在較短的時間里掌握徒手切片的制作技術比較困難,所以,教師只要讓學生學會操作的方法就行,而制成切片的觀察效果可以不作過高要求,重點應放在觀察葉片的結構上。
教學過程設計
葉片的結構:
葉片的結構可以分為三部分:表皮、葉肉和葉脈。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在課前可以準備一些菠菜葉,上課時發(fā)給學生觀察。首先說出葉片的形態(tài)特點(正反兩面的顏色深淺不同,有網(wǎng)狀葉脈),然后讓學生把葉片的正面向上對折,輕輕地斜撕開,這時可以看到在撕口處有一層透明的薄膜。啟發(fā)學生思考:這層透明的薄膜是葉片的什么部分?如果把葉片向背面對折,撕開,是否也能看到一層薄膜?教師可以告訴學生,這兩層透明的薄膜分別是葉片的上、下表皮,夾在兩層表皮之間較厚的深綠色部分是葉肉,在葉肉中還穿插著許多粗細不同的葉脈。
為了使學生看清楚葉脈在葉中的分布,教師可以將自制的葉脈標本發(fā)給學生,同時把一個葉脈標本放在投影儀上,在屏幕上可以見到一個放大的葉脈標本。啟發(fā)學生思考:葉脈有什么生理功能?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葉片的三個組成部分。
(1)表皮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關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葉片的結構”的教學應采取實驗與教學同步進行的方法,使學生在探索知識的實踐中學習。
首先,教師指導學生練習制作菠菜葉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也可以用蠶豆葉、槐樹葉),并且在顯微鏡下觀察表皮細胞有哪些特點。
在學生動手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葉片的表皮細胞圖,然后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觀察并總結葉片表皮細胞的特點。
①在顯微鏡下觀察,表皮細胞是什么顏色的?
②無色透明的表皮對葉片進行光合作用有什么好處?
③表皮細胞是什么形狀的?細胞之間的排列有什么特點?
④表皮細胞緊密排列對葉片有什么意義?
在表皮細胞壁的外面,還有一層透光不透水的角質層,這在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上是無法看到的,但是教師應該向學生講明這一點。為什么雨后的蓮葉上常有水珠滾動,但是水分并沒有滲到葉片的內部,就是因為葉片的表皮上有一層不透水的角質層。
⑤根據(jù)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在表皮細胞之間還分布著許多小孔,叫做氣孔。氣孔的構成有什么特點?
⑥兩個半月形的細胞叫做保衛(wèi)細胞,保衛(wèi)細胞可以控制氣孔的開閉,保衛(wèi)細胞與表皮細胞的結構有什么不同?
保衛(wèi)細胞中的綠色顆粒叫葉綠體,葉綠體中含有綠色的葉綠素,所以葉片呈現(xiàn)綠色,光合作用就是在葉綠體中進行的。
⑦氣孔有什么作用?
為了說明氣孔是葉片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進行氣體交換的門戶,可以讓學生做一個小實驗:每個同學取一片菠菜葉,把葉片插入盛水的燒杯,口含葉柄吹氣,可以看到有氣泡從氣孔中冒出來,還可以看到葉片下表皮上的氣孔比上表皮上的數(shù)量多。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觀察、分析總結葉片表皮的特點和功能,并且畫一幅葉片的表皮細胞圖。
(2)葉肉
關于葉肉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先用低倍顯微鏡觀察葉片橫切面的臨時切片和永久切片,初步了解葉肉的組織特點,然后再輔以葉片的立體結構模型或葉片的橫切面掛圖,啟發(fā)學生分析比較在實驗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總結出柵欄組織與海綿組織細胞的特點及主要作用。
指導學生制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切片,只要求學生學會操作方法,而臨時切片的觀察效果可以不作過多的要求,重點放在觀察葉片的結構上。為了保證觀察的效果,每個實驗桌上可準備“葉片橫切面的永久裝片”供學生觀察,也可以在課前由教師準備一些切得較薄,質量較好的切片(浸在10%~20%甘油水溶液中)供學生觀察。
為了使學生的觀察更有針對性,可以提一些問題使他們能有目的地去認識事物。
①葉橫切的上、下兩層細胞叫什么?
②靠近上表皮的葉肉細胞與靠近下表皮的葉肉細胞有什么不同?
③哪一種葉肉細胞里的葉綠體多?
④現(xiàn)在你能解釋為什么葉片上面比下面更綠的原因嗎?
⑤葉肉細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在學生充分動手、動眼、動腦的基礎上,再通過有關掛圖和模型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分析并綜合整理得出結論。
(3)葉脈
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葉脈(橫斷面)和肉眼看到的葉片上的葉脈(平行的或網(wǎng)狀的)似乎沒有共同之處,但這是觀察的角度不同。教師在講解葉脈時,應向學生指出,在葉肉中的一些束狀結構就是葉脈。從葉片的立體結構模型或掛圖中可知,葉脈主要由一些管狀細胞構成的。這時教師再次出示葉脈標本讓學生觀察,啟發(fā)學生思考,葉脈在葉片中起什么作用?
小資料葉脈標本的制造
稱取2.5克NaHCO3、3.5克NaOH,放入盛有100mL清水的燒杯內,用酒精燈煮沸。向杯內放入楓樹葉或其他葉脈清晰而堅韌的葉片,讓它全部浸入在溶液里,繼續(xù)加熱6~8分鐘。用玻璃棒輕輕攪動,使葉片受熱均勻。
用鑷子取出葉片,在清水里洗凈。把葉片平鋪在手掌中,用右手食指在流水中仔細地用刷子刷去葉的柔軟部分,露出清晰的葉脈。然后,將葉脈貼在玻璃或平板上晾干。趁未干透,涂上顏料,可以做成書簽。
取選好的楓樹等葉脈清晰而堅韌的葉片,放入盛有清水的燒杯中,用酒精燈將整杯水煮沸。然后,在清水中倒入一些NaCO3,浸沒葉片。蓋上玻璃蓋,把燒杯移到溫暖處。注意適時換水,并在水中加放些Na2CO3。
1~2周后,由于腐生細菌的作用,葉的柔軟部分顏色由綠轉為蒼褐色或蒼綠色,最后腐爛脫落,留下網(wǎng)狀的葉脈。
用刷子輕刷葉片,將留下的網(wǎng)狀葉脈水洗、染色后貼在玻璃上自然干燥。
第三章第一節(jié)葉片的結構教案示例
化學教案第三章 第一節(jié) 分子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是時候對自己教案課件工作做個新的規(guī)劃了,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化學教案第三章 第一節(jié) 分子”,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第三章分子和原子
一、教學章節(jié)
第一節(jié)分子
二、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1)分子的概念
(2)分子概念的運用
(3)混合物和純凈物
2、能力目標
通過對物質及變化的宏觀現(xiàn)象與微觀本質相互聯(lián)系的分析推理,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對分子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對學生進行科學態(tài)度教育和辯證地看問題的思維方法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方法
1、重點
(1)關于分子定義的建立以及對分子行為的微觀想象的形成。
(2)通過對分子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逐步培養(yǎng)學生辯證統(tǒng)一的思想方法。
2、難點
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并初步體會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
3、疑點
(1)如何解釋“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保?/p>
(2)混合物與混合物有何區(qū)別?
4、解決辦法
聯(lián)系生活實際,啟發(fā)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發(fā)揮想象力,使學生思維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相互對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觀領域,同時結合學生回憶物質在空氣和純氧氣中燃燒的不同,討論、區(qū)分混合物和純凈物,教育學生用科學的角度來分析認識問題,為以后學習打下牢固地認識基礎,樹立正確的思想方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安排
水、酒精
量筒(200Ml)2個;碘球;試管夾;酒精燈;火柴
六、教學步驟
(一)分子
[新課引入]我們進入花園或飯店附近,就會聞到花或飯菜的氣味;濕的衣服經(jīng)過晾曬就會干燥;糖塊放在水中,會逐漸消失,而水有了甜味。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
[再來看兩個演示實驗]
1、實驗[3—1]碘的受熱和冷卻
現(xiàn)象:固體碘受熱變成蒸氣,碘蒸汽遇冷又變成固體碘。
2、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
現(xiàn)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總體積小于200mL。
[結論]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分子在不停運動和分子間有間隔距離。
[板書]1、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分子在不停運動和分子間有間隔距離。
[講述]在碘受熱和冷卻的過程發(fā)生物理變化,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構成碘的碘分子沒有發(fā)生改變。例如:水變成水蒸氣時,水分子本身沒有改變,水的化學性質沒有改變;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也沒有發(fā)生變化,他們的化學性質也沒有發(fā)生變化。
[板書]2、在變化中,分子本身沒有發(fā)生變化,為無力變化。
[講述]在氧氣的化學性質中學過五個化學反應:碳與氧氣的反應,在變化過程中,碳和氧氣的分子都發(fā)生了變化,變成了二氧化碳分子,這種在變化中,分子發(fā)生了變化,不再保有原來分子特性的變化。為化學變化。
[板書]在變化中,分子本身發(fā)生了變化,為化學變化。
[講述]那么,如何把分子從化學角度作一個定義呢?
[回答]+[板書]3、分子是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
[講述]我們叫分子,用肉眼是不可以看得到的,人們只有通過科學儀器。比如:電子顯微鏡。把分子放大幾十萬倍,才可以觀察到分子的圖像。分子是微觀的,它的質量非常小,水分子的質量大約是3*10-26Kg。
[討論]那分子還可以再分嗎?
[回答]分子可以再分是說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分子起了變化,變成了別種物質的粒子。
但從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這一點來說分子又是不可分的整體粒子,因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的分子了。
[討論]物質三態(tài)相互轉化的本質:
氣態(tài)時,分子間距離最大,液態(tài),固態(tài)。
[板書]4、①分子的體積很小,質量非常小。
②分子是不斷地運動的。
③分子間有一定間隔,“三態(tài)”。
④有些物質是由分子直接構成的。
⑤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二)混合物和純凈物:
[講述]在研究任何一種物質的性質時,都必須取用純凈物,比如在研究氧氣的性質時,鐵在純氧中燃燒可以看到火星四射,光彩奪目的現(xiàn)象,可是在空氣中,鐵不燃燒。這就是由于空氣中約有4/5的氮氣,影響了氧氣的性質。
什么是純凈物,混合物。
1、混合物是由兩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的,這些物質相互間沒有發(fā)生反應,混合物里各物質都保持原來的性質。例如:空氣
2、純凈物是一種物質組成的。例如:氧氣、氮氣
[講述]我們在這里所講的純與不純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絕對純凈的物質是沒有的。通常所指的純凈物指的是含雜質很少的具有一定純度的物質。我們只是利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是不純物質變?yōu)楸容^純的物質。
例如:用作半導體材料的硅,就是從含硅的礦物里制得的。經(jīng)提純,硅的質量百分數(shù)可達,99,999,999,999%(11個9)這種硅叫做高純硅。
[板書設計]
第三章分子和原子
第一節(jié)分子
一、分子
1、定義: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質:小、動、距、構、分
(1)分子在不停的運動。
(2)分子間有一定間隔。
(3)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
(4)發(fā)生物理變化,分子沒變化;發(fā)生化學變化,分子有變化。
(5)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可分的。
(6)分子體積非常小。
(7)分子的質量非常小。
二、混合物和純凈物
1、混合物是由兩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的,這些物質相互間沒有發(fā)生反應,混合物里各物質都保持原來的性質。例如:空氣
2、純凈物是一種物質組成的。例如:氧氣、氮氣
北京師范大學天津附屬中學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