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勞技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4-08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導學案】。
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一、“開眼看世界”——向西方學習(地主階級抵抗派)
(1)睜眼看世界的背景
(2)代表人物:林則徐、魏源及其主張
代表人物思想主張
(3)“開眼看世界”的歷史意義:
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洋務運動(地主階級洋務派)
(1)背景
(2)“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詳解:
含義目的特點評價結論
(3)對洋務運動指導思想的理解:
(4)實質及其目的是什么?結果與評價。
實質
目的
結果
評價
三、維新變法思想
1、早期維新思想依據教材填寫下表
背景
代表人物
主張
局限性
2、維新思想進一步發(fā)展——康梁維新思想(資產階級維新派)
背景
代表人物
主張
歷史作用
1、康梁維新思想的特點、成因及評價:
2、地主階級抵抗派與洋務派、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比較:
3、歸納:近代地主階級、資產階級向西方學習的主張
相關閱讀
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教案
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教案
[解讀課標]
了解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理解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動向他人學習和積極進取的快樂,形成好學善學而不盲從的態(tài)度
一、知識與能力:
1、識記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張;
2、理解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漸進歷程,及每一歷史階段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內容的異同和特點;
3、中國人民學習西方與救亡圖存緊密相連,探究與當時世界形勢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1、聯(lián)系必修①②的有關內容,討論近代中國人思想解放的時代背景。
2、運用制表或列舉的方式,將學西方、尋變革的思想歷程梳理清楚。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jié)學習激發(fā)愛國思想和民族精神,認識到中華民族的覺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重點難點:
1、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漸進歷程,及每一歷史階段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內容的異同和特點;
2、認識近代思想發(fā)展所處的歷史背景和歷史意義。
[創(chuàng)設情境]
第一單元我們學習了中國古代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這一思想統(tǒng)治了中國兩千多年。隨著鴉片戰(zhàn)爭的一聲炮響,給沉寂的中國在政經濟外交等領域產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響。思想領域更是翻江倒海-----。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引言文字內容。問題1:鴉片戰(zhàn)爭后到19世紀末,近代中國思想界出現(xiàn)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這個過程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
學生歸納:向西方學習。
[師生互動]
列舉鴉片戰(zhàn)爭后到19世紀末,中國思想界開始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之路的主要史實。
主要歷程代表主張背景意義特點
開眼看世界封建士大夫:林則徐、魏源《四洲志》《各國律例》;《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鴉片戰(zhàn)爭后(內憂外患日深;西學傳入;有識之士倡導等)關注世界;思想啟迪。
軍事科學技術(器物層次)
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封建地主階級代表: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洋務派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師夷長技以自強”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內憂外患付之實踐,邁出了中國近代化歷程的第一步技術層次,付之實踐。結果失敗
維新
變法
思想19世紀早期
具有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轉化中的資產階級)王韜、鄭觀應發(fā)展資本主義。但沒有完整的理論;沒有付諸行動。
洋務運動的展開;中國資本主義出現(xiàn);西學的傳入等。為維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礎初涉政治制度層次,沒有付諸行動。
90年代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反對封建專制,要求實行君主立憲,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文化。實行變法維新。甲午戰(zhàn)爭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等
思想啟蒙,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是中國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制度層次并付之于實踐
一、“開眼看世界”
主要歷程代表主張背景意義特點
開眼看世界封建士大夫:林則徐、魏源《四洲志》《各國律例》;《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鴉片戰(zhàn)爭后(內憂外患日深;西學傳入;有識之士倡導等)關注世界;思想啟迪。
軍事科學技術(器物層次)
依表格順序逐層、有重點地分析后學生完成
思考:什么是“師夷長技以制夷”
——方法是向西方學習;長技內容(軍事科學技術);目的是制夷。
思考: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為什么在19世紀40年代會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背景簡析
①、晚清封建社會晚期——危機四伏
②、西方資本主義崛起——發(fā)展要素
③、鴉片戰(zhàn)爭——驚醒志士
看眼看世界雖然阻力很大,但它開了向西方學習之窗,產生了深刻影響------。
從林魏“師夷長技”來看思想特點:軍事科學技術(器物層次)。
原因鴉片戰(zhàn)爭直接看到的是西方的“船堅炮利”
過渡:雖然沒有真正的實踐并且只停留在器物層次,但為中國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貴的思想準備。
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出現(xiàn)的洋務派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分析填表:
主要歷程代表主張背景意義特點
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封建地主階級代表: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洋務派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師夷長技以自強”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內憂外患付之實踐,邁出了中國近代化歷程的第一步技術層次,付之實踐。結果失敗
思考:曾國藩(洋務派):“購(外洋器物)成之后,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fā)、捻,可以勤遠略?!辟寥剩B固派):“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薄耙灾倚艦榧纂?,禮義為干櫓”。便可抵御外辱。洋務派學習西方科技是“以夷變夏”,將毀滅封建法統(tǒng)和倫理道德。張之洞(洋務派):“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人心,西學應世事,而必無孛于經矣。”
洋務派和頑固派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1、兩派的異同
相同:階級屬性:地主階級
目的:維護封建統(tǒng)治.
不同:手段不同,對待西方事物的態(tài)度不同
2、實踐: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
3、失敗標志:甲午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
4、失敗的原因:
(1)列強的破壞
(2)頑固派的阻撓
(3)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封建制度(根本原因)-----階級屬性決定
5、評價:
積極:(科技、教育、軍事及客觀作用)
消極:(目的、結果)
結果原因回憶,意義分析:“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地主階級進行道路選擇的前提,也就是說他們總想把西方先進的軍事、經濟技術來稼接到落后的社會制度上來,這種努力是注定會失敗的。甲午戰(zhàn)爭至少宣告的洋務運動在軍事上的失敗,但邁出了中國近代化歷程的第一步。
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
19世紀60~90年代,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旗幟,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近代學堂,是文化教育領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養(yǎng)了一批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在溝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學習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開了窗口。洋務派有計劃地向西方國家派遣留學生。據統(tǒng)計,洋務運動期間共派出留學生200多名。這些留學生不但學習到了外國語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學、軍事技術以及某些社會科學知識,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情況。他們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軍事、外交和經濟文化活動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如詹天佑、嚴復等。
總之洋務派倡導的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思想的發(fā)展、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對于促進民主思想的傳播,起到了開一代風氣的拓荒作用。
過渡:1、洋務運動30年有沒有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甲午戰(zhàn)爭失敗表明洋務運動沒有將中國引上富強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務運動學西方技術錯了?沒有,但遠遠不夠
2、早在洋務運動實施過程中,一批積極參與洋務或與洋務有密切聯(lián)系的有識之士已經覺察到洋務運動有不少弊病,認識到如果向西方學習僅僅局限于“器物層次”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涉及到經濟、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領域。這是代表著一種輿論和思潮的萌發(fā),為維新變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論上的準備。我們稱之為早期維新思想
三、“維新變法思想”。
早期維新思想
分析填表(簡單處理)
主要歷程代表主張背景意義特點
維新
變法
思想19世紀早期
具有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轉化中的資產階級)王韜、鄭觀應發(fā)展資本主義。但沒有完整的理論;沒有付諸行動。
洋務運動的展開;中國資本主義出現(xiàn);西學的傳入等。為維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礎初涉政治制度層次,沒有付諸行動。
90年代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反對封建專制,要求實行君主立憲,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文化。實行變法維新。甲午戰(zhàn)爭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等
思想啟蒙,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是中國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制度層次并付之于實踐
1、早期維新思想(19世紀60年代)(1)主要代表:王韜、鄭觀應、薛福成
思想主張:
政治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
經濟上-發(fā)展工商業(yè),與外國人進行商戰(zhàn)
結果:沒有形成完整理論,沒有實施(根本原因:缺乏必要的資本主義經濟基礎)
2、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
19世紀90年代的維新思想
⑴背景:
政治上:民族危機加深,掀起瓜分中國高潮
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fā)展
思想上:早期維新思想奠定基礎
階級上:資產階級的壯大
思考:維新變法思想為什么要把西方政治思想與中國儒家思想結合起來?
1、借孔子的名義減輕變法的阻力
2、反映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由資產階級的軟弱屬性決定
----由于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不充分
思考:
維新變法思想的性質、目的、失敗原因
性質:資產階級自上而下的改良運動
目的:政治上:實行君主立憲制度
經濟上: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
失敗原因:
資產階級——軟弱性、妥協(xié)性(根本原因)
頑固勢力——力量強大
結論:走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兩半社會行不通
思考:維新變法思想的影響
影響:
1、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最大影響)
2、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
3、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性質)
維新思想的發(fā)展
展開:維新派提倡西學,興民權,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傳統(tǒng)觀念進行了沖擊,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具有思想解放的啟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也是一次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改革運動;他們提倡資產階級新學,批判封建主義舊學,引導人們重新認識世界,他們痛感民族危機的嚴重,號召人們奮起救國,謀求國家的獨立富強;給古老的中國社會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歷史長河的高度看,由傳統(tǒng)農耕社會向近代工業(yè)社會轉變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盡管它在19世紀末的中國遭到了暫時挫折,但對清朝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卻是一次巨大的強烈的沖擊波,它留下的痕跡是永不磨滅的,是永遠鼓舞與啟迪后人的。
[知識結構]
鴉片戰(zhàn)爭后——地主階級——器物學習
學習西方
與
探索救亡道路
相結合
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資產階級——制度模仿
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集體備課
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集體備課
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本課引言重點從鴉片戰(zhàn)爭后林則徐指出被革職談起,引起課文的正文。因此,本課的導入教師可
以從鴉片戰(zhàn)爭說起。由于本書是思想史,所以要引導學生從思想史的角度思考問題??梢栽O問:
一、我們已經學習過的第一、第二兩個單元,想一想,15世紀前后,中國和西歐的思想發(fā)展出現(xiàn)
了什么樣的變化?這些變化對歷史的發(fā)展各有什么影響?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中國古
代主流思想的發(fā)展線索,中國傳統(tǒng)思想有其輝煌的一面,但是明清之后,卻日益僵化,日益束縛
了中國人的積極進取精神。同時,我們也知道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西歐國家解
放了思想,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近來以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外
敵入侵迫使中國知識分子發(fā)生改變。二、聯(lián)系已經學過的必修一和必修二,談一談鴉片戰(zhàn)爭前后
中國的政治和經濟狀況是什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本課學習。
第一目“開眼看世界”
教材以鴉片戰(zhàn)爭以后為坐標,闡釋了國門被打開后,中國思想界發(fā)生了新的變化,開始向西方學習,
探索救國之路。教材首先概要介紹了向西方學習的背景,隨后重點敘述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
的內容,最后概述開眼看世界的影響。
(1)開眼看世界的原因
建議教師在本目教學時,首先增加有關鴉片戰(zhàn)爭前后的內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
國近代思想開始發(fā)展的原因。
很久以來,西方人來華都被稱為到天朝上國朝貢。鴉片戰(zhàn)爭前夕,清朝統(tǒng)治日趨衰微,階級矛盾
不斷尖銳,政府財源枯竭,統(tǒng)治處于風雨飄搖之中。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崛起,加緊對外擴張。
鴉片戰(zhàn)爭中,天朝上國被一個西方島國打得一敗涂地,使華夏鄙視遠夷的傳統(tǒng)觀念受到猛烈的沖
擊。一些愛國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在嚴峻的現(xiàn)實面前,開始從“天朝上國”的夢
幻中驚醒了。他們開始睜開眼睛去看看陌生的外部世界,尋求強國御侮之道。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
方的科學技術和文化思想逐漸傳入中國。外患日深的歷史條件推動他們面向世界,開始認識到在
當時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學習,開眼看世界。
(2)開眼看世界的倡導者——林則徐、魏源
林則徐不僅是最早抵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在
官署中設立譯書館,組織人員搜集、翻譯西方國家的書報,注意研究各國情況、動態(tài)。他主持編
譯和審訂了《四洲志》,介紹了世界5大洲30余國的歷史、地理和政情。還摘譯了《各國律例》。
其中一類使關于西方國家歷史、地理、法律、鴉片生產和時事的知識,《各國律例》和《四洲志
》就是為抗英斗爭制定政策的參考。另一類是關于外國科學技術的知識,是為改變軍事落后狀況
服務的。在鴉片戰(zhàn)爭中,他發(fā)現(xiàn)英國侵略軍“船堅炮利”,就立即以改革家的膽識,設法購買英
制船炮。并加以仿制,邁出了“師夷長技”的第一步。林則徐提倡學習西方的“長技”主要指軍
事科學技術。
魏源根據《四洲志》等書,廣泛搜集中外文獻資料,編成《海國圖志》一書。這是第一部由中國
人編撰的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翔實的專著,也是探尋學習西方富國強兵之道的啟蒙之作。它系統(tǒng)
介紹世界西方各國的政治制度,介紹并傳播西方先進技術;贊揚美國的總統(tǒng)選舉制度,稱瑞士的
民主共和制為“西土之桃花源”;還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救國主張,明確提出向西方學習
的具體內容、方法。這為中國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貴的思想準備。這促使人們開闊眼界,引導
人們注意世界形勢,了解世界,對近代維新變法思想有一定的影響。建議請學生閱讀教科書中的
,了解有關內容,知道魏源編《海國圖志》的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
教學建議,可以請學生分組討論如下問題: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為什么會出現(xiàn)向西方學習的思潮?學
習西方什么?有什么影響?教學時,還可以請學生閱讀本目內容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問題,師生在
解答疑問過程中完成本目的學習任務。
第二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教材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興起的目的、內容、洋務派和頑固派的論戰(zhàn)、洋務派的措施
和影響等幾個方面,展示這一時期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探索過程。
(1)“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興起的目的和內容
教材從洋務派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來維護清王朝統(tǒng)治并闡釋其內容。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外國經濟侵略加劇,國內有太平天國運動,政局岌岌可危。洋務派看到西
方船堅炮利,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來改變現(xiàn)狀。中學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儒家的綱
常名教;西學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學技術?!爸袑W為體”,是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
國家命運的根本;“西學為用”是采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國家在教育、賦
稅、武備等方面的一些具體措施,舉辦洋務新政,來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教學時可以分析為
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思想?這種思想的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2)洋務運動
教材從洋務運動的內容、影響、失敗三個方面分析“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影響。
19世紀60~90年代,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旗幟,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近代學
堂,是文化教育領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養(yǎng)了一批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在溝通近代中西文
化交流和學習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開了窗口。洋務派有計劃地向西方國家派遣留學生。據統(tǒng)計
,洋務運動期間共派出留學生200多名。這些留學生不但學習到了外國語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學、
軍事技術以及某些社會科學知識,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情況。他們中的不少人
,在以后的政治、軍事、外交和經濟文化活動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如詹天佑、嚴復等。洋務運
動為西學在中國更為西學在中國更廣泛的傳播奠基。對中國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進作用。
建議引導學生分析洋務派倡導的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思想的發(fā)展、教育制度的改革的貢獻,分析
沒有實現(xiàn)“自強”的原因。洋務派和頑固派的論爭,多少動搖了恪守祖訓的傳統(tǒng)及綱常名教的絕
對權威地位。對于學習西方,開了好的風氣,又由于洋務派組織翻譯了不少外國科技書籍,而培
養(yǎng)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介紹西方社會科技知識,對于促進民主思想的傳播,起到了開一代風
氣的拓荒作用?!爸袑W為體,西學為用”是地主階級進行道路選擇的前提,也就是說他們總想把
西方先進的軍事、經濟技術來嫁接到落后的社會制度上來,這種努力是注定會失敗的。
第三目“維新變法思想”
教材從早期維新思想、19世紀90年代的維新思想、維新變法運動3個方面介紹近代思想的沿革變
化。
(1)早期維新思想
早期維新思想產生于19世紀60年代以后,是伴隨著中國資本主義和民族資本階級的產生而產生的
;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文化的傳入,是早期維新思想的來源。早期維新思想的人物代
表著正在轉化中的資產階級的新型知識分子。建議引導學生分析洋務運動30年有沒有改變中國積
貧積弱的局面?甲午戰(zhàn)爭失敗表明洋務運動沒有將中國引上富強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務運動學西
方技術錯了呢?然后指出早在洋務運動實施過程中,一批積極參與洋務或與洋務有密切聯(lián)系的有
識之士已經覺察到洋務運動有不少弊病,認識到如果向西方學習僅僅局限于“器物層次”是遠遠
不夠的,必須涉及經濟流通領域、文化思想領域和政治制度領域。這是代表著一種輿論和思潮的
萌發(fā),為維新變法思想做了思想理論上的準備。在了解早期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在經濟上、文
化上、政治上的主張的基礎上,注意其兩點局限性:一是沒有完整的理論;二是沒有付諸行動。
(2)19世紀90年代的維新思想
19世紀90年代,維新思想有了進一步發(fā)展,以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為首的維新派開始用西
方政治制度和思想來評判中國,提出了系統(tǒng)的理論和明確的施政綱領,要求實行君主立憲,發(fā)展
資本主義經濟和文化。維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對舊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運動。維新變法
就是政治上、經濟上反對舊事物,實行新法。維新思想傳播的方式——開辦學堂、著書立說,建議
引導學生歸納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各自的觀點和對封建思想的沖擊、近代思想解放的貢獻。
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zhàn),是由于維新運動的高漲,引起封建頑固勢力的仇恨和攻擊而展開的。洋
務派也站在頑固派一邊,形成了維新派與頑固派、洋務派的尖銳對立。變與不變的矛盾空前激化
,面對時代推來的問題,做出了兩種相反的回答。建議指導學生制作論戰(zhàn)內容對照表分析這場論
戰(zhàn)的性質和作用。維新派用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為武器,提出了系統(tǒng)的維新變法的理論
和主張。通過這場論戰(zhàn),使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開始在中國傳播開來,知識分子中不
少人開始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形成向西方尋找真理,學習新學的熱潮。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
是進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意義,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潮。建議教師組織學生閱讀在課堂上展開辯論。
建議引導學生分析:如果將維新派同頑固派之間圍繞變法、民權、西學三個問題論戰(zhàn)中的主張同
鴉片戰(zhàn)爭以來林則徐、魏源、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思想作一番比較,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不同與變
化呢?后者提倡向西方學習主要局限于船堅炮利、科學技術,基本上沒有觸及封建制度,甚至是
去維護舊的傳統(tǒng)的封建專制制度,是對于千年老屋的修補;而現(xiàn)在維新派的理論基礎是西方資產
階級的自然與社會進化論、天賦人權說和主權在民說,他們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核心都是以資本
主義來代替封建主義。
(3)維新變法
建議幫助學生分析光緒帝接受與支持維新派變法主張的原因,對維新派的變法思想產生的影響。
1897年11月,德國強占膠州灣,康有為深感“亡國無日”。上書光緒帝,痛陳國難深重,應趕緊
變法圖強。光緒帝“不甘作亡國之君”,與慈禧太后意見不合,而企圖借變法,鞏固與強化自己
的地位與權力。1898年1月康有為呈遞《應詔統(tǒng)籌全局折》,表述了資產階級維新派政治改革的全
部要求,也是戊戌變法的施政綱領。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這是一篇以皇帝
名義宣布實行變法的宣言,標志戊戌變法的開始。
光緒帝主持的戊戌變法,觸犯了封建頑固勢力的利益,這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所不能容忍
的。變與不變的矛盾發(fā)展為一場帶血的斗爭,變法運動遭到了失敗。
建議啟發(fā)學生討論維新變法運動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梢詮膶ぐl(fā)人民的愛國思想
和民族意識、思想解放的啟蒙作用等角度進行分析。維新派提倡西學,興民權,對封建專制制度
和傳統(tǒng)觀念進行了沖擊,促進了中國人民覺醒,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打下了基礎,具有思
想解放的啟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也是一次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改革運動;他們提倡
資產階級新學,批判封建主義舊學,引導人們重新認識世界,他們痛感民族危機的嚴重,號召人
們奮起救國,謀求國家的獨立富強;給古老的中國社會所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歷史長
河的高度看,由傳統(tǒng)農耕社會向近代工業(yè)社會轉變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盡管它在19世紀
末的中國遭到了暫時挫折,但對清朝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卻是一次巨大的沖擊,它留下的痕跡永不磨
滅,永遠鼓舞與啟迪后人。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關于“開眼看世界”一目的教學,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認識到國門被打開后,中國思想界發(fā)生了新
的變化。教師首先采用談話法,了解學生對向西方學習的背景,增加有關鴉片戰(zhàn)爭前后的內容,幫
助學生加深理解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近代思想開始發(fā)展的原因。可以請學生分組討論如下問題:鴉
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為什么會出現(xiàn)向西方學習的思潮?學習西方什么?有什么影響?教學時,還可以請學
生閱讀本目內容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問題,師生在解答疑問過程中完成本目的學習任務。
關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一目的教學,引導學生分析教材的內容和史料,分析“中學為體,西
學為用”思想的影響。引導學生分析洋務派倡導的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思想的發(fā)展、教育制度的
改革的貢獻,分析沒有實現(xiàn)“自強”的原因。這個教學設計的思路是:讓學生學習比較歷史問題的
方法,尋找比較點是什么,分析比較點的相同與不同,分析概括比較結果,得出歷史結論。
關于“維新變法思想”一目的教學,教師可以提出系列問題。例如,洋務運動30年有沒有改變中國
積貧積弱的局面?甲午戰(zhàn)爭失敗表明洋務運動沒有將中國引上富強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務運動學
西方技術錯了呢?引導學生歸納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各自的觀點和對封建思想的沖擊、近代思
想解放的貢獻。指導學生制作論戰(zhàn)內容對照表分析這場論戰(zhàn)的性質和作用。組織學生閱讀在課堂上展開辯論。引導學生分析:如果將維新派同頑固派之間圍繞變法、民權、西學三個
問題論戰(zhàn)中的主張同鴉片戰(zhàn)爭以來林則徐、魏源、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思想作一番比較,有沒
有發(fā)現(xiàn)什么不同與變化呢?幫助學生分析光緒帝接受與支持維新派變法主張的原因,對維新派的
變法思想產生建議啟發(fā)學生討論維新變法運動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在介紹“開眼看世界”時,用電腦多媒體播放鴉片戰(zhàn)爭的片段。幫助學生理解和認識到國
門被打開后,中國思想界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分析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為什么會出現(xiàn)向西方學習的思潮
?學習西方什么?
案例二 在介紹“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時,用實物投影儀或計算機等展示同文舊址照片。
創(chuàng)辦近代學堂,是文化教育領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養(yǎng)了一批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在溝通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學習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開了窗口。為西學在中國更為西學在中國更廣泛
的傳播奠基。對中國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進作用。
案例三 在介紹“維新變法思想”時,教師可以提出系列問題導入:洋務運動30年有沒有改變中國
積貧積弱的局面?甲午戰(zhàn)爭失敗表明洋務運動沒有將中國引上富強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務運動學
西方技術錯了?然后自然過渡早期維新思想現(xiàn)。
四、問題解答
有人說“洋務派是林則徐、魏源的繼承者”。這種意見是否有道理?
解題關鍵:“師夷”與“制夷”的關系。
思路引領:明確把是否學習國家“長技”提高到能否戰(zhàn)勝外國侵略者的高度來認識。
答案提示:魏源從反侵略的立場出發(fā),以“師夷”為手段,以“制夷”為目的。但當時洋務派“
師夷”的首要目的卻是鎮(zhèn)壓農民起義,因此兩者之間盡管有繼承關系,但本質上還是有區(qū)別的。
本思考題更多的是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討論,允許學生有自己的不同意見。教師的重點是培養(yǎng)
組織觀點、陳述觀點和與他人探討的能力。
一、本課測評
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解題關鍵: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思路引領:反對封建專制,主張興民權、提倡新學,思想啟蒙的作用。
答案提示:激發(fā)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人
民的覺醒。
二、學習延伸
討論一下慈禧太后一直被認為是晚清封建頑固派的最高代表,可她為什么支持洋務運動?
解題關鍵:洋務派倡導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
思路引領:洋務派的觀點。
答案提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實質維護清統(tǒng)治,而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本題更多的是
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討論,允許學生有自己的不同意見。教師的重點是培養(yǎng)組織觀點、陳述觀
點和與他人探討的能力。)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教案
課標要求:
了解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理解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動向他人學習和積極進取的快樂,形成好學善學而不盲從的態(tài)度。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識記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張;
2、理解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漸進歷程,及每一歷史階段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內容的異同和特點;
3、中國人民學習西方與救亡圖存緊密相連,探究與當時世界形勢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1、聯(lián)系必修的有關內容,討論近代中國人思想解放的時代背景。
2、運用制表或列舉的方式,將學西方、尋變革的思想歷程梳理清楚。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jié)學習激發(fā)愛國思想和民族精神,認識到中華民族的覺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重點難點:
1、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漸進歷程,及每一歷史階段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內容的異同和特點;
2、認識近代思想發(fā)展所處的歷史背景和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設計
導課:第一單元我們學習了中國古代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這一思想統(tǒng)治了中國兩千多年。隨著鴉片戰(zhàn)爭的一聲炮響,給沉寂的中國在政經濟外交等領域產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響。思想領域更是翻江倒海-----。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引言文字內容。問題1:鴉片戰(zhàn)爭后到19世紀末,近代中國思想界出現(xiàn)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這個過程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
學生歸納:向西方學習。
問題2:列舉鴉片戰(zhàn)爭后到19世紀末,中國思想界開始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之路的主要史實。教師投影人物插圖。
教師同時出示表格
主要歷程
代表
主張
背景
意義
特點
開眼看世界
封建士大夫:林則徐、魏源
《四洲志》《各國律例》;《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
鴉片戰(zhàn)爭后(內憂外患日深;西學傳入;有識之士倡導等)
關注世界;思想啟迪。
軍事科學技術(器物層次)
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封建地主階級代表: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洋務派
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師夷長技以自強”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內憂外患
付之實踐,邁出了中國近代化歷程的第一步
技術層次,付之實踐。結果失敗
維新
變法
思想19世紀
早期
具有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轉化中的資產階級)王韜、鄭觀應
發(fā)展資本主義。但沒有完整的理論;沒有付諸行動。
洋務運動的展開;中國資本主義出現(xiàn);西學的傳入等。
為維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礎
初涉政治制度層次,沒有付諸行動。
90年代
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嚴復
反對封建專制,要求實行君主立憲,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文化。實行變法維新。
甲午戰(zhàn)爭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等
思想啟蒙,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是中國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制度層次并付之于實踐
一、“開眼看世界”
依表格順序逐層、有重點地分析后學生完成
1、代表:請同學回憶,你了解多少林則徐?抗英、禁煙、開眼看世界(民族英雄)。
2、思想主張是重點:兩本書的地位。什么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方法是向西方學習;長技內容有三(軍事科學技術);目的是制夷。(資料回放)
3、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為什么在19世紀40年代會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背景簡析。教師適當舉例清朝君臣的無知
4、看眼看世界雖然阻力很大,但它開了向西方學習之窗,產生了深刻影響------。
5、從林魏“師夷長技”來看思想特點:軍事科學技術(器物層次)。原因鴉片戰(zhàn)爭直接看到的是西方的“船堅炮利”
過渡:雖然沒有真正的實踐并且只停留在器物層次,但為中國
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貴的思想準備。
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出現(xiàn)的洋務派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分析填表:
1、什么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封建地主階級立場決定——“師-------”
2、代表:所做4項重大實踐活動——洋務運動
3、為什么會形成洋務派,而且是清朝的勢力派,甚至連晚清封建頑固派慈禧太后也支持洋務運動——背景簡析。
4、結果原因回憶,意義分析:“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地主階級進行道路選擇的前提,也就是說他們總想把西方先進的軍事、經濟技術來稼接到落后的社會制度上來,這種努力是注定會失敗的。甲午戰(zhàn)爭至少宣告的洋務運動在軍事上的失敗,但邁出了中國近代化歷程的第一步。
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
19世紀60~90年代,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旗幟,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近代學堂,是文化教育領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養(yǎng)了一批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在溝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學習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開了窗口。洋務派有計劃地向西方國家派遣留學生。據統(tǒng)計,洋務運動期間共派出留學生200多名。這些留學生不但學習到了外國語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學、軍事技術以及某些社會科學知識,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情況。他們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軍事、外交和經濟文化活動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如詹天佑、嚴復等。
總之洋務派倡導的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思想的發(fā)展、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對于促進民主思想的傳播,起到了開一代風氣的拓荒作用。
6、課本[思考]有人說:洋務派是林魏的繼承者,是否有道理?——引出特點
過渡:1、洋務運動30年有沒有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甲午戰(zhàn)爭失敗表明洋務運動沒有將中國引上富強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務運動學西方技術錯了?沒有,但遠遠不夠
2、早在洋務運動實施過程中,一批積極參與洋務或與洋務有密切聯(lián)系的有識之士已經覺察到洋務運動有不少弊病,認識到如果向西方學習僅僅局限于“器物層次”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涉及到經濟、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領域。這是代表著一種輿論和思潮的萌發(fā),為維新變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論上的準備。我們稱之為早期維新思想
三、“維新變法思想”。
早期維新思想
分析填表(簡單處理)
1、代表屬于什么階層
2、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主張實際上就是要求在中國進行變革維新,新在哪里?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對舊事物,這里指發(fā)展資本主義。
3、為什么會在19世紀60、70年代出現(xiàn)?——原因
4、注意其兩點局限性:一是沒有完整的理論;二是沒有付諸行動。盡管如此,對康、梁維新思想有何影響?——意義
維新思想的發(fā)展
過渡:19世紀90年代,維新思想有了進一步發(fā)展。
1、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聯(lián)系進化論)已經屬于名正言順的什么階級?
2、與早期維新思想相比更具體、更系統(tǒng)。請學生列舉:反對封建專制。實行維新變法:要求實行君主立憲,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文化。
補充:1、維新思想傳播的方式──開辦學堂、著書立說------。
2、實踐活動:戊戌變法-------。
3、19世紀90年代,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御侮之路有了質的飛躍,其政治活動震撼中國大地,究其原因?
4、維新思想推動下的變法運動雖然失敗了。但這是中國近代真正意義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為什么?
展開:維新派提倡西學,興民權,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傳統(tǒng)觀念進行了沖擊,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具有思想解放的啟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也是一次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改革運動;他們提倡資產階級新學,批判封建主義舊學,引導人們重新認識世界,他們痛感民族危機的嚴重,號召人們奮起救國,謀求國家的獨立富強;給古老的中國社會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歷史長河的高度看,由傳統(tǒng)農耕社會向近代工業(yè)社會轉變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盡管它在19世紀末的中國遭到了暫時挫折,但對清朝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卻是一次巨大的強烈的沖擊波,它留下的痕跡是永不磨滅的,是永遠鼓舞與啟迪后人的。
小結:以題代小結
1、列舉鴉片戰(zhàn)爭后至19世紀末中國近代思想向西方學習發(fā)展的漸進過程。
2、比較康、梁維新派與曾、李洋務派向西方學習思想的不同內容和特點,并簡析造成不同點的原因。
習題反饋:
見課件和評價手冊
教學后記: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教學設計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教學設計
[解讀課標]
了解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理解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動向他人學習和積極進取的快樂,形成好學善學而不盲從的態(tài)度
[整體概述]
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了深重的民族危機,從天朝上國夢幻中驚醒的中國人在思想界奏響了救亡圖存的旋律。
本課分三目介紹了從鴉片戰(zhàn)爭后至19世紀末中國近代思想向西方學習發(fā)展的漸進過程。第一目開眼看世界,闡釋了鴉片戰(zhàn)爭結束、國門被打開后,中國思想界發(fā)生了新的變化,開始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之路。第二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興起的目的和內容、洋務派的措施和影響等幾個方面,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探索過程。第三目維新變法思想,從早期維新思想、維新思想、維新變法運動幾個方面介紹了近代思想的沿革變化。這些思想從學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先學習西方實用科技后學習社會政治學說,探求強國之路。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林則徐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洋務派師夷長技以自強思想;早期維新思想和90年代維新思想;
(2)理解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漸進歷程,及每一歷史階段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內容的異同和特點;
(3)運用所學知識認識中國人民學習西方與救亡圖存緊密相連,探究與當時世界形勢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聯(lián)系必修①②的有關內容,討論近代中國人思想解放的時代背景。
(2)運用制表的方式,將學西方、尋變革的思想歷程梳理清楚。
(3)歷史材料分析能力是歷史教學要培養(yǎng)的重要能力之一。本課設計注重對歷史材料的運用,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和探究活動,以充足的史實材料作鋪墊,創(chuàng)設各種問題情境,在分析材料、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歷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yǎng)合作學習、自主探究能力,同時深刻理解、切實體驗歷史。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對現(xiàn)實、沖破樊籬、放眼全球探索救國之路的愛國精神與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對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和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從開眼看世界到維新思想的變化歷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在洋務運動中的作用;維新變法思想的特點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教學難點]
分析每個歷史階段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內容的異同和特點,認識近代思想發(fā)展的過程及其所處的歷史背景。
[教具準備]自制多媒體課件、電腦、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情景導入:
方式一:今天大家對外國人一般怎么稱呼?老外是比較常用的。一般稱呼中加老顯得親切,比如老鄉(xiāng)老表老婆老公,同時這也體現(xiàn)了我們中國人友善的態(tài)度,博大的胸懷,說明我們把你當做自家人,沒拿你當外人呀!但是100年前,我們喊他們什么?洋人、洋鬼子!這其中包含著排斥、驚羨、效仿和痛恨的復雜情感。200年前呢?夷、洋夷,這是擁有輝煌文明和強大國力的中國對外國的一種蔑稱。但是就是這蠻夷之邦中的英國,在1840年發(fā)動了鴉片戰(zhàn)爭,把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清王朝打得一敗涂地,顏面盡失。這場戰(zhàn)爭給古老的中國帶來巨大的沖擊,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在嚴峻的現(xiàn)實面前,率先驚醒,掀起了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大潮,奏響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樂章。
方式二:視頻復興之路片段(2分鐘)。三千年之變局指什么變局?
投影顯示列強侵華,民族危機
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率先驚醒,開始擺脫與西方隔絕的狀態(tài),掀起了以向西方學習為主題的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投影顯示學習西方,思想解放
學生討論,老師整理:中國君主專制強化、自然經濟主導、對外閉關鎖國,西方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建立、工業(yè)化進程起步、加緊殖民擴張。
投影顯示
一、看世界,霧里探花
師夷長技以制夷
探究:世界如何?霧是何意?從視頻中結合所學知識從國際、國內、直接三個方面總結背景。(為何看?誰在看?如何看?看到了什么?)
1.背景(19世紀40-50年代)
(1)國際:歐美崛起,侵略擴張
(2)國內:封建危機,妄自尊大
(3)直接:鴉片戰(zhàn)爭,驚醒志士
2.表現(xiàn):人物、活動、觀點
林則徐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設問:為什么說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編譯《四洲志》和《各國律例》;仿制船炮,邁出了師夷長技的第一步。林則徐提倡學習西方的長技主要指軍事科學技術。開中國近代由愛國而研究、學習西方的先河。
個人的愛國精神,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
魏源編寫《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系統(tǒng)介紹世界西方各國的政治制度,介紹并傳播西方先進技術;贊揚美國的總統(tǒng)選舉制度,稱瑞士的民主共和制為西土之桃花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救國主張。這是第一部由中國人編撰的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翔實的專著,也是探尋學習西方富國強兵之道的啟蒙之作。這促使人們開闊眼界,引導人們注意世界形勢,了解世界,對近代維新變法思想有一定的影響。
展示材料:
材料1:夷之長技三:一戰(zhàn)艦;二火器,三養(yǎng)兵練兵之法。
《海國圖志》
材料2: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
長技以制夷而作。
《海國圖志敘》
合作探究: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含義是什么?(手段、內容、目的)
手段向西方學習;內容軍事科學技術;目的抵制侵略,維護統(tǒng)治
魏源扮演了兩大角色:他是黃昏時的貓頭鷹,理性地預告了天黑后的凄涼;他是黎明前的云雀,清脆地預告了天亮后的霧靄。
周興旺
3、影響:引導國人、開闊眼界、關注世界、啟迪思想。
展示《資政新篇》和《瀛環(huán)志略》的圖片,說明其影響。
提問:你覺得早期先進的中國人沖破藩籬,睜開眼睛,看到的是怎樣的世界?全面嗎?他們看到的主要是船堅炮利,更悲哀的是沒有得到統(tǒng)治者的認可,沒有能付諸實施。
據統(tǒng)計,當時國內有士紳百萬余人,有能力讀此書的也多達三百多萬人,然而卻很少有人認真地閱讀和領會書中的深刻內涵。相反,許多守舊的朝廷官吏的罵聲卻撲面而來,在他們眼中這無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書?!逗鴪D志》最終在國內的印刷數僅有千冊左右?!?br> 過渡:正如當代歷史學家戴逸所說的歷史的悲劇只有在悲劇造成以后很久時間,人們才會感到切膚之痛。
展示圖片:1860年咸豐帝頒布的學習西方技術的上諭
中國在錯失了20年的發(fā)展機遇以后,才開始了師夷長技的實踐19世紀609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派發(fā)動的洋務運動。這場運動的指導思想是。
二、學器物,移花接木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背景(20世紀60年代)
展示圖片:1851年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太平天國運動,1860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
總結:必要性:內憂外患加劇
可能性:西學逐步傳播
2、含義
分析材料,師生合作探究
材料一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乃不能及李鴻章
材料二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人心,西學應世事,而必無孛于經矣。
材料三夫不可變者倫紀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術也,非工藝也。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可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夫所謂道本者,三綱四維是也。
張之洞《勸學篇》
中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儒家)
西學:西方文化(近代科學技術)
中學為體:綱常名教為國家命運根本;
西學為用:學習西方先進科技
中學為體指以中國舊的封建制度、綱常禮教為主體、本質;西學為用應該是指學習西方先進的一些東西,為封建制度服務。它的實質指在不觸動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達到強化封建制度,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目的。3、目的:維護清王朝封建統(tǒng)治
加深理解
對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主張的正確理解是
A、以自強和求富為基本出發(fā)點
B、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客觀評價
C、借助西方科技維護中國的傳統(tǒng)封建制度
D、用中學來對抗西學的傳播
(過渡)是否所有的清政府官員都支持洋務派?請判斷下面言論的派別
竊聞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
《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學士倭仁折》
洋務派與頑固派派的異同
提示:
同目的、階級立場
異態(tài)度、手段
那中體西用思想和林則徐、魏源思想有何差異呢?(學思之窗)
(給出提示,學生自主回答)
繼承(同):學習內容、根本目的、階級立場、影響
發(fā)展(異):學習領域、首要目的、實踐程度
論從史出:看材料,談中體西用思想的影響
洋務運動中誕生的近代中國第一
1862年中國人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臺蒸汽機在安慶內軍械所
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北洋水師
中國近代第一所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
圖片:晚清留美幼童
提問總結影響
(1)將師夷長技思想付諸實踐
(2)推動洋務運動開展,邁開了中國經濟,教育,軍事近代化的第一步。
(3)促進西學傳播,推動思想解放
但是洋務運動成功了嗎?
展示圖片:甲午戰(zhàn)敗標志洋務運動破產
失敗的原因何在?有一位思想家是這樣分析的
乃知其治亂之源,富強之本,不盡在船堅炮利,而在議院上下同心,教養(yǎng)得法。興學校,廣書院育才于學堂,論證于議院,君民一體,上下一心,此其體也。輪船火炮,洋槍水雷,鐵路電線,此其用也。
這位思想家認為中國富強是什么?
變革制度
三、變制度,曇花留香
興民權,行立憲
1、早期維新思想(19世紀60年代)
自主學習背景、代表、主張、意義、缺陷
強調這是資產階級維新思想,體現(xiàn)資產階級利益和要求。但是沒有形成完整體系,沒有付諸實踐。
(過渡)歲月如逝,到了19世紀90年代,中國似乎清醒了,因為他們看到的世界比原來清淅多了。由此,假如你是19世紀末期的一位資產階級愛國者,你覺得怎樣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既要政治變革,又要救亡圖強。兩者結合起來??纯纯盗鹤T領導的維新運動。
展示《時局圖》和《甲午中日戰(zhàn)爭前后民辦企業(yè)比較表》,師生合作分析90年代維新思想發(fā)展的背景
2、維新思想的發(fā)展(19世紀90年代)
⑴背景:
①政治:民族危機加重
②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
③思想:早期維新思想奠定基礎
(2)概況(閱讀課本,結合材料,分組學習,合作探究)
上師堯舜三代,外采東西強國,立憲法,開國會,行三足鼎立之制,則中國之治強,計日可待
時諸侯皆祭天地,孔子定為天子祭天地
康有為
今日策中國者,必曰興民權。
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
梁啟超
《天演論》敲響了危亡警鐘:生物不斷在變、不斷進化,這是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社會也是如此。中國變法救亡不僅合理、可能,而且刻不容緩!《天演論》出版以后,不上幾年,便風行全國,竟作了中學生的讀物了。天演、物競、淘汰、天擇等等術語都漸漸成了一班愛國志士的口頭禪,還有許多人愛用這種名詞做自己或兒女的名字。
嚴復
人物
主要著作
主要思想
思想特點
康有為
《新學偽經考》
《孔子改制考》
否定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論證變法合理
西儒結合
托古改制
梁啟超
《變法通議》
抨擊專制,伸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
變法和圖存相結合
嚴復
《天演論》
人民主權
以西方進化論作為變法維新的理論武器
合作探究1
有人說:康有為是跪著造反的。你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嗎?他為什么要跪著造反?
答案
1、意思:(1)借助孔子(2)保留、依靠皇帝
(3)宣傳反封建專制的維新變法思想
2、原因:①封建勢力強大②資本主義發(fā)展程度低,資產階級力量較弱,沒有自己鮮明的旗幟。③中國傳統(tǒng)思想根深蒂固,影響深遠,借助它可以為變法減少阻力④康有為的出身、經歷、地位。
合作探究2
他們思想的共同點:政治上:反對封建君主專制,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制
經濟上:發(fā)展民族資本主義
合作探究3
洋務派思想與維新思想的不同(提示:學習內容、階級屬性、根本目的)
器物制度
地主階級民族資產階級
維護封建統(tǒng)治發(fā)展資本主義
展示圖片:光緒帝和《定國是詔》,戊戌六君子,簡單介紹戊戌變法經過。
介紹譚嗣同的死,進行情感教育,過渡到維新思想的影響
展示圖片譚嗣同。(維新變法失敗后)日本使館派人表示可以為譚嗣同提供保護,他毅然回絕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正如魯迅所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
展示材料,探究影響
材料一康有為思想引起極大震動,成為思想界一大颶風,梁啟超喻為火山大噴火也,其大地震也。--沈渭濱《百年戊戌變法研究回顧》
材料二一批一批的中國人接受了進化論;一批一批的傳統(tǒng)士人在洗了腦子之后轉化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識的知識分子。就其歷史意義而言,這種場面,要比千軍萬馬的廝殺更加驚心動魄。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三據統(tǒng)計,1895年以前全國報刊只有15家,但戊戌時代三年之間,據初步統(tǒng)計,數量躍至64家。1898年,學會、學堂、報館合計達300所以上。《時務報》發(fā)行最高達到一萬七千份,成為中國第一大報。
三則材料分別說明維新思想的范圍之廣,沖擊之大,理論之新,構成了進度中國啟蒙、覺醒、思想解放潮流
材料四這些年來中國國民覺些甚么呢?第一,覺得凡不是中國人都沒有權來管中國的事。第二,覺得凡是中國人都有權來管中國的事。
----1923年,梁啟超《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
這說明中國的民族意識、民主意識逐步增強。
展示圖片:京師大學堂牌匾、戊戌變法時期的報刊雜志、梁啟超創(chuàng)辦的經正女學堂、廢除婦女纏足的天足會獎章,說明
帶動了大眾傳媒的發(fā)展,擴大了人們的認知空間;
推動了近代文化、教育事業(yè)較快發(fā)展;
引領了較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出現(xiàn);
由此總結維新思想影響
思想:形成近代中國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政治:推動戊戌變法,促進政治民主化
經濟: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
總結全課:
學完這節(jié)課,同學們一定被本課的歷史人物所感動,下列獎項你想頒發(fā)給哪位思想先驅?請選擇一下,并用簡短的一兩句話說明理由。
感動近代中國
勇于探索獎、思想創(chuàng)新獎、勇于實踐獎、最佳宣傳獎、最佳西學獎、崇高愛國獎
魏源、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譚嗣同、李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