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復習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3-312012屆高考生物知識整合復習: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
第二章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
一、減數(shù)分裂的過程(以動物精子的形成過程為例)
過程及特點
注:①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有關紡錘體的形成,核膜、核仁的解體與重建情況與一般的有絲分裂相同。
②教材中關于細胞圖示,側重于染色體行為的變化,沒有區(qū)分染色體與染色質兩種形態(tài)。
③要注意聯(lián)會與形成四分體均發(fā)生在前期,此時染色體已復制。
④卵細胞形成過程(形成部位:卵巢):
二、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的變化曲線
能用曲線圖的形式表示染色體、染色單體、DNA分子在分裂各時期的變化特點,并能說明曲線圖變化的原因。
繪圖時注意繪圖的起始點、上升點、下降點。
起始點:與體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相等處
上升點:DNA——DNA復制時期(有絲分裂間期,減數(shù)分裂第一次分裂的間期);染色體——著絲點分裂時期(有絲分裂后期,減數(shù)分裂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下降點:細胞一分為二時(有絲分裂末期,減數(shù)分裂第一、第二次分裂末期)
三、紅綠色盲(伴X隱性)遺傳的6種組合
①XBXB×XBY→XBXB、XBY→子女均正常。
②XBXb×XBY→XBXB、XBXb、XBY、XbY→男孩1/2患病。
③XbXb×XBY→XBXb、XbY→男孩全患病。
④XBXB×XbY→XBXb、XBY→子女均正常。
⑤XBXb×XbY→XBXb、XbXb、XBY、XbY→男女各1/2色盲。
⑥XbXb×XbY→XbXb、XbY→子女均色盲。
例如:色覺正常女性(純合)與男性患者婚配圖解
父親的紅綠色盲基因傳女不傳男
例如:女性攜帶者與正常男性婚配圖解
后代中:兒子1/2正常,1/2紅綠色盲
女兒都不是色盲,有1/2攜帶者
兒子的紅綠色盲基因一定是從母親那里獲得
擴展閱讀
2012屆高考生物專題復習:染色體變異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對工作更加有幫助!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2012屆高考生物專題復習:染色體變異”,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第2節(jié)染色體變異
1、染色體結構變異和數(shù)目變異
2、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
一、染色體變異分類
變異類型具體變化結果舉例
染色體結構變異缺失缺失某一片段染色體上的基因數(shù)目或排列順序改變,從而導致性狀變異貓叫綜合癥
重復增加某一片段
易位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條非同源染色體上
倒位某一片段位置顛倒
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大量基因增加或減少,性狀改變幅度較大三倍體無籽西瓜
染色體組成倍的增加或減少
二、與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有關的辨析
1、染色體組: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tài)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攜帶著控制生物生長發(fā)育的全部遺傳信息。
2、二倍體:由受精卵發(fā)育而成,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包括幾乎全部動物和過半數(shù)的高等植物。
3、多倍體
(1)概念:由受精卵發(fā)育而來,體細胞中含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個體。其中,體細胞中含有三個染色體組的叫做三倍體,含有四個染色體組的叫做四倍體。例如,香蕉是三倍體,馬鈴薯是四倍體。
(2)分布:在植物中常見,在動物中極少見。
(3)特點:與二倍體植株相比,多倍體植株常常是莖桿粗壯,葉片、果實和種子都比較大,糖類和蛋白質等營養(yǎng)物質含量豐富。
4、單倍體
(1)概念:由未受精的生殖細胞發(fā)育而來,染色體數(shù)和染色體組數(shù)是正常體細胞的一半,即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shù)目的個體。
(2)特點:與正常植株相比,植株長得弱小,且高度不育。
三、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shù)目變化的實驗
1、實驗原理
低溫抑制紡綞體的形成,以致影響染色體被拉向兩極,細胞不能分裂成兩個子細胞,于是染色體數(shù)目改變。
2、方法步驟
洋蔥根尖培養(yǎng)→取材固定→制作裝片(解離→漂洗→染色→制片)→觀察。
3、試劑及用途
(1)卡諾氏液:固定細胞的形態(tài)。
(2)改良苯酚品紅染液:使染色體著色。
(3)解離液[15%的鹽酸和95%的酒精混合液(1︰1)]:使細胞分散。
一、三種可遺傳變異的比較
比較基因重組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
變異實質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重新組合基因結構的改變染色體結構或數(shù)目變化
適用范圍真核生物進行有性生殖產生配子時任何生物均可發(fā)生真核生物核遺傳中發(fā)生
產生結果產生新的基因型,未發(fā)生基因的改變產生新的基因,但基因數(shù)目未變可引起基因數(shù)量上的變化
類型①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②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交叉互換①自然突變
②人工誘變①染色體結構的變異
②染色體數(shù)目的變異
意義形成多樣性的重要原因,對生物進化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提供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對生物進化有一定意義
實例黃圓與綠皺豌豆雜交,后代產生黃皺與綠圓個體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普通小麥(六倍體)
雄蜂、單倍體玉米
育種應用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單倍體、多倍體育種
圖顯示出某物種的三條染色體及其上排列著的基因(圖中字母所示)。試判斷圖乙列出的①②③④四種變化依次屬于下列變異中的()
(1)染色體結構變異(2)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3)基因重組(4)基因突變
A.(1)(1)(4)(3)B.(1)(3)(4)(1)
C.(4)(3)(4)(1)D.(2)(3)(1)(1)
本題綜合考查生物可遺傳變異的類型。將①②③④四種變化與已知的染色體比較可判斷依次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基因重組、基因突變、染色體結構變異。
B
二、二倍體、多倍體與單倍體的分析
二倍體多倍體單倍體
概念體細胞中含2個染色體
組的個體體細胞中含3個或3個以
上染色體組的個體體細胞中含本物種配子染色
體數(shù)的個體
染色體組2個3個或3個以上1至多個
發(fā)育起點受精卵受精卵配子
植物特點正常果實、種子較大,生長發(fā)
育延遲,結實率低植株弱小,高度不育
舉例幾乎全部動物、過半數(shù)
高等植物香蕉、普通小麥玉米、小麥的單倍體
下列關于染色體組、單倍體和二倍體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一個染色體組中不含同源染色體
B.由受精卵發(fā)育成的,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叫二倍體
C.單倍體生物體細胞中不一定含有一個染色體組
D.人工誘導多倍體的唯一方法是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fā)的種子或幼苗
要理解一個染色體組的構成必須把握以下三點:①在形態(tài)和功能上各不相同,②是一組非同源染色體,③攜帶著控制生物生長發(fā)育的全部遺傳信息。由受精卵發(fā)育成的,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叫二倍體。如果是由配子未經(jīng)受精直接發(fā)育而成的,無論其體細胞中含有幾個染色體組,那么該生物一定是單倍體。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或低溫處理萌發(fā)的種子或幼苗。
D
(2010江蘇高考)10.為解決二倍體普通牡蠣在夏季因產卵二出現(xiàn)肉質下降的問題,人們培育出三倍體牡蠣。利用普通牡蠣培育三倍體牡蠣合理的方法是
A.利用水壓抑制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然后培育形成新個體
B.用被射線破壞了細胞核的精子刺激卵細胞,然后培育形成新個體
C.將早期胚胎細胞的細胞核植人去核卵細胞中,然后培育形成新個體
D.用化學試劑阻止受精后的次級卵母細胞釋放極體,然后培育形成新個體
本題考查多倍體育種方法操作,抑制第一次卵裂導致染色體加倍,培育而成的個體為四倍體,A項錯誤,用射線破壞了細胞核的精子刺激卵細胞,然后形成的新個體為單倍體,B項錯誤。C項利用移植方法獲得的個體為二倍體,C項錯誤。極體中含有一個染色體組,受精卵含有兩個染色體組,含有極體的受精卵中含有三個染色體組,發(fā)育而成的個體為三倍體,D項正確。
D
(2009江蘇高考)在細胞分裂過程中出現(xiàn)了甲、乙2種變異,甲圖中英文字母表示染色體片段。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①甲圖中發(fā)生了染色體結構變異,增加了生物變異的多樣性
②乙圖中出現(xiàn)的這種變異屬于染色體變異
③甲、乙兩圖中的變化只會出現(xiàn)在有絲分裂中
④甲、乙兩圖中的變異類型都可以用顯微鏡觀察檢驗
A.①③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本題考查的是染色體變異。甲圖中發(fā)生的是染色體變異,屬于染色體中某一片段位置顛倒,屬于結構的變異;乙圖中屬于在著絲點分裂時,兩條姐妹染色單體移向了同一級,使子細胞中染色體多了一條,也屬于染色體變異。染色體可以用顯微鏡中觀察到,因此選C。而C選項中乙圖只會出現(xiàn)在有絲分裂中,甲圖可是減數(shù)分裂也可是有絲分裂。
C
(2009上海高考)右圖中①和②表示發(fā)生在常染色體上的變異。①和②所表示的變異類型分別屬于
A.重組和易位
B.易位和易位
C.易位和重組
D.重組和重組
由染色體圖像可判斷①中兩條為同源染色體②中兩條為非同源染色體,①是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間交換部分染色體片段屬于重組,②是在非同源染色體之間交換部分染色體屬于易位。
A
(2008廣東高考)對于低溫誘導洋蔥染色體數(shù)目變化的實驗,正確的描述是
A.處于分裂間期的細胞最多
B.在顯微鏡視野內可以觀察到二倍體細胞和四倍體細胞
C.在高倍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細胞從二倍體變?yōu)樗谋扼w的過程
D.在誘導染色體數(shù)目變化方面,低溫與秋水仙素誘導的原理相似
觀察染色體數(shù)目,先用解離液殺死細胞,在高倍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二倍體細胞和四倍體細胞,不能觀察到細胞從二倍體變?yōu)樗谋扼w的過程;分裂間期在整個細胞周期中最長,處于分裂間期的細胞最多;在誘導染色體數(shù)目變化方面,低溫與秋水仙素誘導的原理相似,抑制有絲分裂前期紡錘體的形成。
ABD
1.下列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的是
A.利用“工程菌”生產人類胰島素
B.果蠅I號染色體上的片段移接到Ⅲ號染色體上
C.染色體中DNA的一個堿基對缺失
D.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交叉互換
B染色體結構的變異包括染色體片段的增添、缺失、移接和顛倒。利用“工程菌”生產人類胰島素是基因工程;染色體中DNA的一個堿基對缺失是基因突變;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交叉互換是正常變化。
2.(2010安徽省巢湖市高三第一次質檢)以下情況屬于染色體變異的是A
①21三體綜合征患者細胞中的第21號染色體有3條;②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發(fā)生了互換;③用秋水仙素處理番茄的幼苗長大的植株;④花藥離體培養(yǎng)后長成的植株;⑤非同源染色體之間自由組合;⑥配對的同源染色體內部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fā)生了互換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⑥D.②④⑤⑥
3.人類遺傳病種類較多,發(fā)病率高。下列選項中,屬于染色體異常遺傳病的是(C)
A.抗維生素D佝僂病B.苯丙酮尿癥
C.貓叫綜合征D.多指癥
4.下列關于染色體組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一個體細胞中任意兩個染色體組之間的染色體形態(tài)、數(shù)目一定相同
②一個染色體組攜帶著控制生物生長發(fā)育的全部遺傳信息
③一個染色體組中各個染色體的形態(tài)、大小各不相同,互稱為非同源染色體
④體細胞含有奇數(shù)個染色體的組個體,一般不能產生正??捎呐渥?/p>
A.①②B.①③④C.①③D.②③④
D解析:全部的非同源染色體在一起組成一個染色體組,一個染色體組中的一條染色體只能在另一個染色體組找到一條形態(tài)相同或相似的染色體(XY是同源染色體,處于不同的染色體組,但它們的形態(tài)不同),故①錯。
5.
(2010上海市奉賢區(qū)高三二模)下圖表示四個個體內的體細胞。根據(jù)下圖所作出的判斷中,正確的是(B)
A.由B細胞培育出的個體一定能產生后代
B.圖A、B細胞各有三個染色體組,C細胞有二個染色體組,D細胞有一個染色體組
C.每個染色體組中含有三個染色體的是A、B、D
D.與B相適應的基因型可以是aaa、abc、AaaBBBcccDDd、aabbcc等。
6.下列有關單倍體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BCD
A.未經(jīng)受精的卵細胞發(fā)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單倍體
B.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生物體,一定不是單倍體
C.生物的精子或卵細胞一定都是單倍體
D.含有奇數(shù)染色體組的個體一定是單倍體
7.關于多倍體的敘述,正確的是
A.植物多倍體不能產生可育的配子
B.八倍體小黑麥是用基因工程技術創(chuàng)造的新物種
C.二倍體植株加倍為四倍體后,營養(yǎng)成分必然增加
D.多倍體在植物中比動物中更常見
D思路分析:多倍體可產生可育配子的四倍體馬鈴薯;八倍體小黑麥可通過多倍體育種獲得;二倍體植株加倍為四倍體后,營養(yǎng)成分一般增加,但不會必然增加。
8.下面所列材料中,最適合用于“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shù)目的變化”實驗的是(C)
A、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B、洋蔥鱗片葉葉肉細胞
C、洋蔥根尖分生區(qū)細胞D、洋蔥根尖成熟區(qū)細胞
9.低溫和秋水仙素都能誘導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起作用的時期是(B)
A、細胞分裂間期B、細胞分裂前期
C、細胞分裂中期D、細胞分裂后期
10.秋水仙素誘導產生多倍體和誘導基因突變的生理作用分別是(D)
①抑制細胞有絲分裂時形成紡綞體;②加速細胞內染色體復制;③使染色體配對紊亂,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④干擾DNA的正常復制。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④
11.中國科學院院士、遺傳學家李振聲于2007年2月27日被授予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運用小麥與偃麥草(一種野生牧草)遠緣雜交和誘導染色體結構變異等技術,成功地培育出多個優(yōu)良小麥新品種,為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下列有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D
A.基因重組、染色體結構變異和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可以為生物進化提供原始材料
B.染色體結構變異,大多數(shù)對生物體不利,但在育種上仍有一定的價值
C.上述多個優(yōu)良小麥新品種培育成功,說明生物多樣性具有巨大的潛在使用價值
D.上述研究獲得成功,運用了誘導基因重組技術和染色體結構變異技術,未運用誘導基因突變技術和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技術
12.下列有關遺傳和變異的說法正確的是(C)
A.所有的變異都是由基因引起的。
B.所有的變異,都能夠遺傳下去。
C.基因突變發(fā)生會產生新的基因,出現(xiàn)等位基因?;蛲蛔儼l(fā)生的時期在分裂的間期。
D.三倍體無籽西瓜的性狀的出現(xiàn)是染色體變異的結果,這種性狀不會遺傳下去。
13.(2010廣東省揭陽市高三二模)下列有關生物變異的說法正確的是D
A.基因中一個堿基對發(fā)生改變,則一定會引起生物性狀的改變
B.環(huán)境因素可誘導基因朝某一方向突變
C.21三體綜合征是由染色體結構變異引起的
D.自然條件下,基因重組可發(fā)生在生殖細胞形成過程中
14.某些類型的染色體結構和數(shù)目的變異,可通過對細胞有絲分裂中期或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時期的觀察來識別。a、b、c、d為某些生物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時期染色體變異的模式圖,它們依次屬于C
A.三倍體、染色體片段增加、三體、染色體片段缺失
B.三倍體、染色體片段缺失、三體、染色體片段增加
C.三體、染色體片段增加、三倍體、染色體片段缺失
D.染色體片段缺失、三體、染色體片段增加、三倍體
15.水稻的糯性、無籽西瓜、黃圓豌豆×綠皺豌豆→綠圓豌豆,這些變異的來源依次是()
A.環(huán)境改變、染色體變異、基因重組B.染色體變異、基因突變、基因重組
C.基因突變、環(huán)境改變、染色體變異D.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基因重組
D解析:水稻的糯性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無籽西瓜是四倍體母本西瓜與二倍體父本西瓜雜交得到的三倍體種子種植后得到的果實,因為染色體聯(lián)會紊亂,不能產生正常的種子,故
16.下圖為普通小麥(異源六倍體)的形成過程示意圖。據(jù)材料分析有關問題:
(1)試分析甲丁的染色體組數(shù)及可育性
甲;??;
(2)在A、C過程中常用的方法有:
物理方法:;化學方法;
生物方法:;
(3)我國育種工作者利用野生黑麥與普通小麥培育出了既高產又適應高原環(huán)境的八倍體小黑麥。請判斷八倍體小黑麥是否為一個新種?
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是:、、。
(8分)(1)二組,不育; 三組,不育;
(2) 低溫處理??;秋水仙素處理; 細胞融合技術;
(3)是一個新種、突變和重組、選擇、隔離(2分)
17.野生香蕉是二倍體,通常有大量的硬子,無法食用.無子香焦栽培品種多為三倍體,容易受到病毒、真菌等感染。有一種真菌感染引起的香蕉葉斑病正在全球蔓延,嚴重影響香蕉的生產。蕉農需要通過噴酒大量化學藥劑來防治葉斑病,對環(huán)境造成極大的污染。目前科學家正在努力尋找能抵抗這種真菌的野生香蕉,以便培育出新的香蕉品種。
請根據(jù)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野生香蕉變異成無子的香蕉栽培品種,這種變異類型屬于。
(2)一段時間后,蕉農發(fā)現(xiàn)再噴灑同等劑量的化學藥劑不能有效地阻止真菌進一步傳播,試分析原因。
(3)若科學家找到了攜帶該真菌抗性基因的野生香蕉,如何通過多倍體育種的方法培育出抗該真菌的無子香蕉?(寫出簡要思路)。.
(4)香蕉表面發(fā)黑是因為表皮細胞內的酚胺類物質逸出液泡,這些物質與細胞質基質的多酚氧化酶(最適催化溫度為30℃)相遇而被氧化成棕黑色造成的。實驗表明香蕉皮在4℃時比在常溫時發(fā)黑得更快。請分析回答:
①溫度從常溫降至4℃,香蕉細胞內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會有何變化?。
②請分析香蕉皮在4℃時比在常溫時更快發(fā)黑的原因。.
(5)除培育抗病新品種或噴灑化學藥劑防治香蕉葉斑病外,你認為還可通過什么途徑來防治香蕉葉斑病?
(1)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1分)
(2)由于化學藥劑的選擇作用,具有抗藥性的真菌增多,農藥殺滅真菌的效果會降低(2分)
(3)用秋水仙素處理具抗性的二倍體野生香蕉的幼苗,獲得四倍體香蕉;用四倍體香蕉作
為母本與二倍體野生香蕉雜交,獲得三倍體香蕉,然后從中選育出抗病的品種(3分,
其它合理答案酌情給分)
(4)①活性降低(1分)
②4℃時香蕉細胞內的液泡膜透性增加,酚胺類物質容易溢出液泡,且在此溫度下多
酚氧化酶仍然起催化作用(2分)
(5)引入該真菌的天敵進行生物防治(其他合理答案也可,1分)
2012屆高考生物第一輪復習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導學案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打無準備之仗,會提前做好準備,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高中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幫助高中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優(yōu)秀有創(chuàng)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2012屆高考生物第一輪復習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導學案》,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第2章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一、選擇題
1、下列關于遺傳方式及特點的描述中,不正確的是()
選項遺傳方式遺傳特點
A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常表現(xiàn)交叉遺傳
B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代代相傳
C伴Y染色體遺傳病男女發(fā)病率相當,有明顯的顯隱性
D常染色體遺傳病男女發(fā)病率相當,有明顯的顯隱性
伴Y染色體遺傳病是由Y染色體上的基因控制的,女性因無Y染色體而不可能發(fā)病,所以也就無顯隱性關系。
C
2、如圖所示細胞均來自同一雄性生物體,則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A.圖①和圖②可能來自同一初級精母細胞
B.精子的形成過程應為圖中④③②⑥①
C.圖②細胞中有8條脫氧核苷酸長鏈
D.該生物體細胞染色體數(shù)為4條
圖中①是生殖細胞、②是次級精母細胞、③是處于四分體時期的初級精母細胞、④是原始生殖細胞、⑤是處于有絲分裂后期的細胞、⑥和⑦是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級精母細胞。根據(jù)圖①和圖②中染色體的形態(tài)和來源分析,它們可能來自同一個初級精母細胞,A項正確;按照減數(shù)分裂的過程,如果不加以仔細分析,只根據(jù)染色體的形態(tài)和數(shù)目,精子的形成過程可以是圖中的④③②⑥①,但幾個圖中的染色體的標記(表示來源)明顯不同,所以這幾個圖在減數(shù)分裂的過程中,不具有連續(xù)性,肯定不是由一個原始生殖細胞演變來的,所以B選項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圖②細胞中含有2條染色體、4個DNA分子,即有8條脫氧核苷酸長鏈,C項正確;圖④是原始生殖細胞,其中有染色體4條,因為體細胞與原始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是相同的,所以D項也是正確的。
B
3、中華大蟾蜍,不僅是農作物、牧草和森林害蟲的天敵,而且是動物藥——蟾酥的藥源。如下圖為中華大蟾蜍細胞分裂部分示意圖,據(jù)圖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用中華大蟾蜍的睪丸作材料制作裝片,在顯微鏡下有可能觀察到圖中三種物像
B.甲細胞形成乙細胞的分裂方式為有絲分裂,最終產生的子細胞的基因型為AaBbXCXC
C.丙細胞表示的是次級卵母細胞后期分裂圖像,分裂產生的子細胞是第一極體和卵細胞
D.若雌性中華大蟾蜍患有線粒體DNA缺陷引起的疾病,與正常雄性個體交配,后代中患病幾率幾乎為0
B
4、(2011豐臺模擬)若人的成熟神經(jīng)細胞核中DNA含量為a,下列各項核DNA含量分別為2a、a、0.5a的是()
A.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精子
B.精原細胞減數(shù)分裂間期、精細胞、第二極體
C.精原細胞有絲分裂后期、口腔上皮細胞、成熟紅細胞
D.正在發(fā)生凋亡的細胞、癌細胞、卵細胞
成熟神經(jīng)細胞核中DNA含量a,即人的體細胞核中DNA含量為a,則相應細胞核中DNA含量:初級精母細胞為2a,次級精母細胞為a,精子為0.5a,精原細胞減數(shù)分裂間期DNA進行復制,DNA含量為a→2a,第二極體為0.5a,精原細胞有絲分裂后期為2a,口腔上皮細胞為a,成熟紅細胞無細胞核為0,正在發(fā)生凋亡的細胞為a,癌細胞要看所處時期,卵細胞為0.5a。
A
5、下圖是某生物體的精原細胞增殖以及形成精細胞過程示意圖,其體細胞中染色體及DNA數(shù)目均為2n。圖中標明了染色體與染色體上的基因。①③細胞都處于染色體的著絲點向兩極移動的時期,下列有關的判斷錯誤的是()
A.①中無同源染色體,染色體數(shù)目為4n,DNA數(shù)目為4n
B.②中有同源染色體,染色體數(shù)目為2n,DNA數(shù)目為4n
C.③中無同源染色體,染色體數(shù)目為2n,DNA數(shù)目為2n
D.此分裂過程產生的另外三個精細胞的基因組成是aB、Ab、aB
因為①③細胞都處于染色體的著絲點向兩極移動的時期,所以①細胞為精原細胞有絲分裂后期,含有同源染色體,DNA數(shù)目為4n,染色體數(shù)目為4n;②初級精母細胞中含有同源染色體,DNA數(shù)目為4n,染色體數(shù)目為2n;③次級精母細胞是初級精母細胞分裂形成,DNA減半,為2n,此時無同源染色體,細胞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則染色體數(shù)目為2n;與圖中精細胞來自同一個次級精母細胞的精子的基因型為Ab,其他兩個精子的基因型為aB。
A
6、某研究小組從蛙的精巢中提取一些細胞,測定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無突變發(fā)生),將這些細胞分為
三組,每組的細胞數(shù)如圖所示。從圖中所示結果分析,不正確的是()
A.乙組細胞中有一部分可能正在進行DNA的復制
B.丙組細胞中有一部分可能正在發(fā)生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組合
C.乙組細胞中既有進行有絲分裂的細胞也有進行減數(shù)分裂的細胞
D.用藥物阻斷DNA復制會減少甲組細胞的生成
丙組細胞處于有絲分裂后期,有絲分裂過程中不存在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組合。
B
7、(2011惠州模擬)向日葵某細胞在形成花粉時,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有染色體34條,此細胞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可產生四分體數(shù)為()
A.34個B.68個
C.17個D.136個
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點是著絲點分裂,染色單體變成染色體,此時染色體數(shù)目暫時加倍,恢復到初級精母細胞染色體數(shù)即34條(17對),因此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形成17個四分體。
C
8、(2011湘潭模擬)果蠅的受精卵有8條染色體,其中4條來自母本,4條來自父本。當受精卵發(fā)育成成蟲,成蟲又開始產生配子時,下面關于其中一個配子中染色體情況的說法正確的是()
A.4條來自父本或4條來自母本
B.2條來自父本,2條來自母本
C.1條來自一條親本,另3條來自另一條親本
D.以上情況都有可能
受精卵發(fā)育成的成蟲,其性母細胞中含有的染色體既有來自父方的也有來自母方的,在進行減數(shù)分裂的時候,非同源染色體隨機自由組合,因此A、B、C三種情況都存在。
D
9、下列為卵巢中一些細胞圖像,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若圖中所示細胞分裂具有連續(xù)性,則順序依次為甲→丙→乙→丁
B.若乙的基因組成為AAaaBBbb,則丁的基因組成為AaBb
C.與乙相比丁細胞染色體數(shù)減半,所以它一定為卵細胞
D.甲、乙、丙細胞中含有的染色體組數(shù)依次為4、2、1
若圖中細胞分裂具有連續(xù)性,則甲表示卵原細胞有絲分裂后期,乙為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為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中期,丁為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末期,故順序為甲→乙→丙→?。蝗粢壹毎蛐蜑锳AaaBBbb,則丁的基因組成中應不含等位基因;與乙相比丁細胞染色體數(shù)減半,所以它為卵細胞或極體;甲、乙、丙細胞含有染色體組數(shù)目為4、2、1。
D
10、為甲、乙、丙、丁4種遺傳性疾病的調查結果。根據(jù)系譜圖分析,推測這4種疾病最可能的遺傳方式以及一些個體最可能的基因型是(多選題)
A.系譜甲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系譜乙為X染色體顯性遺傳,系譜丙為X染色體隱性遺傳,系譜丁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B.系譜甲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系譜乙為x染色體顯性遺傳,系譜丙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系譜丁為X染色體隱性遺傳
C.系譜甲一2基因型Aa,系譜乙一2基因型XBXb,系譜丙一8基因型CC,系譜丁一9基因型XDxd
D_系譜甲一5基因型Aa,系譜乙一9基因型XBXb,系譜丙一6基因型CC,系譜丁一6基因型XDxd
系譜甲1號性狀未知,影響做題,甲病代代有,是顯性遺傳病的特點,男女都有患者,因此甲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乙病7號只傳女不傳男;丙病6號女親子代都沒病所以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丁病只有男性患病,且有交叉遺傳現(xiàn)象,因此為X染色體隱性遺傳。判斷出遺傳類型,基因型可依此寫出。
BD
11、表現(xiàn)型正常的一對夫妻有一個患白化病的色盲兒子和一個表現(xiàn)型正常的女兒,該女兒攜帶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A.1/3B.5/6
C.1/4D.1/6
患病兒子的基因型可表示為aaXbY,所以這對夫婦的基因型可表示為AaXBXb和AaXBY,正常女兒的基因型為AAXBXB的概率為1/3×1/2=1/6,攜帶致病基因的概率為1-1/6=5/6。
B
12、控制Xg血型抗原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Xg抗原陽性對Xg抗原陰性為顯性。下列有關Xg血型遺傳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在人群中,Xg血型陽性率女性高于男性
B.若父親為Xg抗原陽性,母親為Xg抗原陰性,則女兒全部為Xg抗原陽性
C.若父親為Xg抗原陰性,母親為Xg抗原陽性,則兒子為Xg抗原陽性的概率為75%
D.一位Turner綜合征患者(性染色體組成為X0)的血型為Xg抗原陽性,其父為Xg抗原陽性,母親為Xg抗原陰性,可知其疾病的發(fā)生是由于母親的卵細胞缺少X染色體所致
根據(jù)題意可知:Xg抗原陽性是X染色體上的顯性遺傳,可假設Xg抗原陽性由基因A控制,等位基因a控制Xg抗原陰性。由于女性性染色體是兩條,雜合子表現(xiàn)Xg抗原陽性,所以A項正確;B項中父親的基因型為XAY,母親的基因型為XaXa,子代中女兒的基因型全部為XAXa(Xg抗原陽性),B項正確;C項中父親的基因型為XaY,母親的基因型為XAXA或XAXa,但純合子和雜合子在人群中的比例不能確定,不能按各占1/2計算,所以C項錯誤;D項中母親為Xg抗原陰性(XaXa)只能提供給子代Xa,這位Turner綜合征患者(性染色體組成為X0)的血型為Xg抗原陽性,XA只能來自父方,D項正確。
C
13、果蠅(2N=8)是生物學研究中很好的實驗動物,它在遺傳學研究史上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一個自然果蠅種群中,灰身與黑身為一對相對性狀(顯性基因用B表示,隱性基因用b表示);直毛與分叉毛為一對相對性狀(顯性基因用F表示,隱性基因用f表示)。現(xiàn)有基因型相同的一組雄蠅與基因型相同的一組雌蠅雜交得到以下子代表現(xiàn)型和數(shù)目(只)。以下敘述不正確的是()
灰身直毛灰身叉毛黑身直毛黑身分叉毛
雌蠅900270
雄蠅36401311
A.兩組親代果蠅的表現(xiàn)型分別為灰身直毛、灰身直毛
B.子代表現(xiàn)型為黑身直毛的雌蠅中純合子的數(shù)目約為13只
C.該種群中控制灰身與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控制直毛與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
D.F基因在其同源染色體上一定不存在等位基因
A、B、C三項均正確,雌蠅和雄蠅中灰身和黑身的性狀分離比均約為3∶1,雌蠅全為直毛,雄蠅中直毛和分叉毛的性狀分離比約為1∶1,因而可確定控制灰身與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控制直毛與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兩組親代果蠅的基因型分別為BbXFXf、BbXFY,其表現(xiàn)型為灰身直毛、灰身直毛,子代表現(xiàn)型為黑身直毛的雌蠅中純合體約占1/2,數(shù)目約為13只。D項錯誤,在雌性果蠅中,F(xiàn)基因在其同源染色體上存在等位基因,而在雄性果蠅中不存在。
D
14、某農場引進一批羔羊,群內繁殖七代后開始出現(xiàn)“羔羊失調癥”。病羊于出生數(shù)月后發(fā)病,表現(xiàn)為起立困難、行走不穩(wěn),甚至完全不能站立。病羊多是治療無效而死亡。此病在羊群中總發(fā)病率為2.45%,同胞羔羊中的發(fā)病率為25%,病羊中雌雄比為31∶38。對此病的分析及預測正確的是()
A.此病的致病基因很可能位于X染色體上
B.該致病基因在羊群中的基因頻率為2.45%
C.因為此病無法醫(yī)治,羊群中的致病基因頻率會迅速降為0
D.再次引進多只羔羊與本群羊交配,可有效降低發(fā)病率
A項錯誤,該病與性別無關,而且是繁殖七代后才出現(xiàn),所以最有可能是位于常染色體上的隱性遺傳病;B項錯誤,該病的發(fā)病率不等于致病基因的基因型頻率;C項錯誤,基因型為Aa的個體表現(xiàn)型正常,能存活,所以羊群中的致病基因頻率不會降為0,可能接近于0;D項正確,引進多只羔羊與本群羊交配,可有效降低發(fā)病率。
D
15、下圖為兩個家族的遺傳系譜圖。一個家族中有早發(fā)家族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致病基因位于21號染色體上。另一個家族中有紅綠色盲患者。21三體綜合征患者比正常人多一條21號染色體。以下相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早發(fā)家族型阿爾茨海默病是顯性遺傳病
B.Ⅰ1和Ⅱ6都是雜合子
C.Ⅲ10與Ⅲ12結婚,生育表現(xiàn)型正常孩子的概率為1/4
D.Ⅲ13只患21三體綜合征,染色體異??赡茉从冖?減數(shù)分裂時同源染色體不分離
A項正確,首先判斷出甲家庭患紅綠色盲,乙家族患早發(fā)家族型阿爾茨海默病,據(jù)雙親有?、?正??膳袛嘣绨l(fā)家族型阿爾茨海默病是顯性遺傳病;B項正確,Ⅲ10的基因型表示為XbXb,進一步推斷Ⅱ6和Ⅰ1的基因型分別為XBXb、XBXb;C項正確,Ⅲ10與Ⅲ12的基因型可分別表示為aaXbXb和AaXBY,后代中出現(xiàn)正常孩子的概率為12×12=14;D項錯誤,Ⅱ8的基因型AA或Aa,如果Ⅱ8減數(shù)分裂時同源染色體不分離,后代中一定患病。
D
16、(2011煙臺模擬)果蠅的眼色由一對等位基因(A、a)控制。在暗紅眼♀×朱紅眼♂的正交實驗中,F(xiàn)1中只有暗紅眼;在朱紅眼♀×暗紅眼♂的反交實驗中,F(xiàn)1中雌性為暗紅眼,雄性為朱紅眼。則正、反交實驗的F2中,朱紅眼雄果蠅的比例分別是()
A.1/2、1/4B.1/4、1/4
C.1/4、1/2D.1/2、1/2
由題意可知,正交實驗:XAXA×XaY→XAXa和XAY,F(xiàn)2中朱紅眼雄果蠅(XaY)占1/4;反交實驗XaXa×XAY→XAXa和XaY,F(xiàn)2中朱紅眼雄果蠅(XaY)占1/4。
B
17、一對同卵孿生姐妹與一對同卵孿生兄弟婚配,其中一對夫婦頭胎所生的男孩是紅綠色盲患者,二胎所生女孩的色覺正常;另一對夫婦頭胎生的女孩是紅綠色盲患者,二胎生的男孩色覺正常。這兩對夫婦的基因型是()
A.XBXB×XbYB.XBXb×XBY
C.XbXb×XBYD.XBXb×XbY
同卵孿生姐妹(或兄弟)基因型是相同的,根據(jù)色盲病的遺傳特點,一對夫婦所生的男孩是紅綠色盲的基因必定來自母親,即孿生姐妹必含Xb;另一對夫婦頭胎生的女孩是紅綠色盲,其基因型為XbXb,必定一個來自父方,一個來自母方,即孿生兄弟的基因型為XbY,又因二胎生的男孩色覺正常,其母親必含XB,故孿生姐妹基因型為XBXb,答案為D。
D
18、1903年美國遺傳學家薩頓關于“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假說是如何提出的()
A.通過做實驗研究得出的
B.運用假說—演繹法提出的
C.運用類比推理提出的
D.運用系統(tǒng)分析法提出的
薩頓關于“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假說運用的是類比推理,他將看不見的基因與看得見的染色體的行為進行類比,根據(jù)其驚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假說。
C
19、某雌雄異株植物的葉形有闊葉和窄葉兩種表現(xiàn)類型,該性狀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F(xiàn)有三組雜交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對下表有關信息的分析,錯誤的是()
雜交組合親代表現(xiàn)型子代表現(xiàn)型及株數(shù)
父本母本雌株雄株
1闊葉闊葉闊葉243闊葉119、窄葉122
2窄葉闊葉闊葉83、窄葉78闊葉79、窄葉80
3闊葉窄葉闊葉131窄葉127
A.僅根據(jù)第2組實驗,無法判斷兩種葉形的顯隱性關系
B.根據(jù)第1或第3組實驗可以確定葉形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
C.用第2組的子代闊葉雌株與闊葉雄株雜交,后代中窄葉雄性植株占1/2
D.用第1組子代的闊葉雌株與窄葉雄株雜交,后代窄葉植株占1/4
從雜交組合1分析,闊葉為顯性性狀,窄葉為隱性性狀,根據(jù)后代雌株均為闊葉,雄株既有闊葉又有窄葉,推測控制葉形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且只能位于X染色體上;從雜交組合3分析,父本為闊葉,母本為窄葉,子代雌株表現(xiàn)為闊葉,雄株表現(xiàn)為窄葉,也能推斷控制葉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若選擇第2組子代的闊葉雌株與闊葉雄株雜交,設相關基因用B、b表示,則闊葉雌株的基因型為XBXb,闊葉雄株的基因型為XBY,其雜交結果為XBXB、XBXb、XBY、XbY4種基因型,其中窄葉雄株僅占1/4。
C
20、處于正常細胞分裂后期的某細胞內含有10個DNA分子。下列絕不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是()
A.該細胞可能處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
B.該細胞可能處于有絲分裂后期
C.該細胞可能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
D.產生該細胞的生物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可能是5條或10條
假如此細胞是單倍體(染色體數(shù)為5)的正常的體細胞,則處于有絲分裂后期時,細胞內含DNA分子數(shù)為10。假如此生物的體細胞的染色體數(shù)為10個,那么此生物的原始生殖細胞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時,細胞內含DNA分子數(shù)為10個。綜合以上兩種情況,那么產生該細胞的生物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可能是5條或10條。如果處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時細胞內含有10個DNA分子,則為5條染色體,這樣的細胞不可能進行正常的減數(shù)分裂。
A
21、圖中橫坐標1、2、3、4表示某種哺乳動物(2n)在有性生殖過程中某些時期的細胞。圖中a、b、c表示各種結構或物質在不同時期的連續(xù)數(shù)量變化,可以與圖中1、2、3、4相對應的細胞是()
A.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精細胞、精子
B.精原細胞、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精細胞
C.卵原細胞、次級卵母細胞、第一極體、第二極體
D.卵原細胞、初級卵母細胞、次級卵母細胞、第一極體
初級精(卵)母細胞、次級精(卵)母細胞(或第一極體)中染色體∶DNA∶染色單=1∶2∶2,但初級精(卵)母細胞中的染色體是次級精(卵)母細胞中的兩倍,精(卵)原細胞中無染色單體,染色體和DNA數(shù)目相同,精細胞或精子中無染色單體,但染色體數(shù)是精原細胞的一半。
B
22、如圖所示是某遺傳病的系譜圖。6號和7號為同卵雙生(由同一個受精卵發(fā)育而來),8號和9號為異卵雙生(由兩個不同的受精卵發(fā)育而來),如果6號和9號個體結婚,則他們生出正常男孩的概率是()
A.5/12B.5/6C.3/4D.3/8
A
23、如圖為甲病和乙病的遺傳系譜圖,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A.如果甲病為隱性遺傳病,則Ⅲ9和Ⅲ11不可能表現(xiàn)正常,所以甲病為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
B.假設乙病為顯性遺傳病,則Ⅰ1和Ⅰ2必須同時患乙病,該假設才成立
C.圖中乙病在男性中發(fā)病率大于女性,所以一定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D.如果乙病為常染色體遺傳病,則Ⅰ1和Ⅰ2婚配所生子女患病的幾率為5/8
如果甲病為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則Ⅱ3和Ⅱ4所生女兒一定為患者,這與系譜圖中的信息不符。如果乙病為顯性遺傳病,則Ⅰ1和Ⅰ2至少有一方為乙病患者即可證明假設成立。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的遺傳特點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這是在人群中調查所得的結論,而不是在家系中調查所得的結論。如果乙病為常染色體遺傳病,則Ⅰ1的基因型為aaBb,Ⅰ2的基因型為AaBb(其中A和a為控制甲病的基因,B和b為控制乙病的基因),則后代正常的幾率為1/2×3/4=3/8,所以后代患病的幾率為5/8。
D
24、下列有關性別決定的敘述,正確的是()
A.XY型性別決定的生物,Y染色體都比X染色體短小
B.同型性染色體決定雌性個體的現(xiàn)象在自然界中比較普遍
C.含X染色體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體的配子是雄配子
D.各種生物細胞中的染色體都可分為性染色體和常染色體
果蠅的Y染色體較X染色體大一些。同型性染色體如XX決定雌性個體,但也有ZZ個體表示雄性的,但所占比例較小。XY雄性個體產生兩種雄配子,分別是含X染色體的和含Y染色體的。大部分被子植物是不分性別的,也就是說沒有性染色體。
B
25、下圖為某種遺傳病的家族系譜圖,有關該遺傳病的分析正確的是(多選)()
A.III5與正常男性結婚,生下一個患該病男孩的概率是l/4
B.若III2與III4結婚,后代患該遺傳病的概率將大大增加
C.從優(yōu)生的角度出發(fā),建議III1在懷孕期間進行胎兒的基因診斷
D.III4與III7為直系血親,III2與III7為旁系血親
AC
二、非選擇題
26、某科學家欲探究甲苯對小鼠精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的影響,設計了如下實驗。請完成相關問題:
實驗課題:探究甲苯溶液的濃度大小對小鼠精母細胞的減數(shù)分裂的抑制性強弱。
實驗材料:濃度為1.6μg/g、3.2μg/g、4.8μg/g的甲苯溶液、生理鹽水、育齡相同雄性小鼠若干、秋水仙素等。
實驗步驟:將小鼠隨機等分成四組,分別皮下注射等量的三種濃度的甲苯溶液和生理鹽水。48h后注射秋水仙素并處死小鼠,剝離小鼠睪丸曲精小管,將其搗碎、離心、染色,制成臨時裝片,觀察小鼠減數(shù)分裂相。
實驗結論:實驗結果如下表。由此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組別分裂相數(shù)
實驗組低 1.6μg/g206
中 3.2 μg/g166
高 4.8μg/g153
對照組生理鹽水260
實驗分析:
(1)該實驗中,實驗的自變量為________;因變量為________。
(2)處死小鼠前,注射秋水仙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該實驗可選用________作為染色試劑。
(4)從機理上推測,甲苯作用于精母細胞,可能抑制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苯是致癌劑,從實驗結果上看,過量接觸甲苯易造成機體________功能減退。
減數(shù)分裂的實驗與有絲分裂的實驗所用的試劑及作用原理基本相同,具體表現(xiàn)在染色體都可用龍膽紫溶液或醋酸洋紅液染色,原理都是用秋水仙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甲苯抑制了精母細胞的DNA復制或蛋白質合成。
實驗結論:甲苯溶液的濃度越高,對小鼠精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的抑制作用越強 (1)甲苯溶液的濃度大小 減數(shù)分裂進行的情況 (2)抑制紡錘體的形成,讓減數(shù)分裂停止在某一時刻 (3)龍膽紫溶液(醋酸洋紅液) (4)DNA的復制或蛋白質的合成(答對一個即可) (5)生殖
27、如圖1表示某果蠅體細胞染色體組成,圖2表示該果蠅所產生的一個異常生殖細胞,依圖回答下列問題:
(1)果蠅的一個精原細胞X染色體上的W基因在__________期形成兩個W基因,這兩個W基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期發(fā)生分離。
(2)若一個精原細胞的一條染色體上的B基因在復制時一條脫氧核苷酸鏈中一個A替換成T,則由該精原細胞產生的精細胞攜帶該突變基因的概率是________。
(3)基因B-b與W的遺傳遵循________________定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該精原細胞進行減數(shù)分裂時,在次級精母細胞中性染色體組成為________。
(5)圖2所示的是一個異常的精細胞,造成這種異常的原因是在該精細胞形成過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請在圖3中繪出與該精細胞來自同一個次級精母細胞的另一個精細胞的染色體組成。
(6)若該果蠅的后代中出現(xiàn)了一只性染色體組成為XXY的可育雌果蠅,該果蠅性成熟后與一只正常雄果蠅交配,后代可能出現(xiàn)________種性染色體組成,分別是____________。(不考慮染色體異常導致的致死現(xiàn)象)
(1)果蠅X染色體上的兩個W基因是DNA分子復制的結果,發(fā)生在細胞分裂的間期,這兩個W基因位于姐妹染色單體上,故其分離發(fā)生在有絲分裂后期或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2)一個精原細胞的一條染色體上的基因在復制時一條鏈上出現(xiàn)差錯,則該染色體形成的2條染色單體中含有一個突變基因,經(jīng)減數(shù)分裂產生的4個精細胞中只有一個精細胞含有突變基因。(3)由于B-b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而W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故它們的遺傳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4)經(jīng)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產生的次級精母細胞中沒有同源染色體,因此,性染色體組成XX或YY。(5)依圖示,細胞內含有2條Y染色體,原因有可能是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單體未分開,從而進入同一個精細胞中,另一個精細胞中不再含有Y染色體。(6)XXY的雌果蠅產生的配子有兩種情況:XX、Y或X、XY,它們分別與正常精子X、Y結合,將形成6種不同性染色體組成的后代。其遺傳圖解如下:
(1)間 有絲分裂后期或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 (2)1/4 (3)基因的自由組合 這兩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 (4)XX或YY (5)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中一對姐妹染色單體(或者Y染色體)沒有分離 如圖所示
(6)6 XXX、XXY、XX、XY、XYY、YY
28、(2011濰坊一模)Ⅰ.果蠅的體色(灰身、黑身)由常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為研究果蠅體色的遺傳規(guī)律,研究者人為地組成了A、B兩個蠅群,A全部為灰身,B全部為黑身,進行了以下五組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組別交配組合
后代表現(xiàn)型及數(shù)目
灰身黑身
第1組A蠅群(♀)×B蠅群(♂)26178109
第2組A蠅群(♂)×B蠅群(♀)762858
第3組第1組的F1自交29401050
第4組第2組的F1自交2730918
第5組第2組的F1(♀)×
黑身果蠅(♂)17541648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jù)第1、2、3、4組的實驗結果可以判斷果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是隱性性狀。
(2)第5組交配實驗稱為________,用于檢驗________。
(3)第1、2組的少數(shù)后代為黑身,說明雙親中________蠅群中混有雜合子。
(4)運用________的方法對上述遺傳現(xiàn)象進行分析,可以判斷果蠅的體色遺傳符合孟德爾的________定律。
Ⅱ.已知果蠅剛毛和截毛這對相對性狀由X和Y染色體上一對等位基因控制(位于同源區(qū)段上),剛毛(B)對截毛(b)為顯性;控制果蠅的紅眼和白眼性狀的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體上,紅眼(R)對白眼(r)為顯性(如圖所示)。
果蠅的性別常常需要通過眼色來識別。
(1)若只考慮剛毛和截毛這對性狀的遺傳,果蠅種群中雄果蠅的基因型除了有XBYB(如圖所示)和XBYb外,還有________。
(2)種群中有各種性狀的雄果蠅,現(xiàn)有一只紅眼剛毛雄果蠅(XRY),要通過一次雜交實驗判斷它的基因型,應選擇表現(xiàn)型為________雌果蠅與該只果蠅交配,然后觀察子代的性狀表現(xiàn)。
①如果子代果蠅均為剛毛,則該雄果蠅基因型為XRBYB;
②如果子代紅眼果蠅為剛毛,白眼果蠅為截毛,則該雄果蠅基因型為________。
③如果子代________,則雄果蠅基因型為XRbYB。
Ⅰ.(1)根據(jù)第3、4組F1自交,灰身與黑身之比為3∶1,黑身為隱性。(2)第2組的F1(♀)與隱性類型雜交稱為測交,用來判斷F1的相關基因組成。(3)第1、2組的少數(shù)后代為黑身(遠少于1/3),說明雙親中灰身蠅群中混有雜合子。(4)用統(tǒng)計學分析,自交后代為3∶1,測交后代為1∶1,符合分離規(guī)律。
Ⅱ.(1)X與Y染色體上可能有顯性或隱性基因,雄果蠅的基因型有XBYB、XBYb、XbYB、XbYb。(2)紅眼剛毛雄果蠅(XRY)的基因型有XRBYB、XRBYb、XRbYB三種情況。
可進行測交實驗,選擇白眼截毛(XrbXrb)雌果蠅與該只果蠅交配,分析后代可能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
Ⅰ.(1)黑 (2)測交 F1的相關基因組成 (3)A (4)統(tǒng)計學 基因分離
Ⅱ.(1)XbYB、XbYb (2)白眼截毛 ②XRBYb?、奂t眼果蠅為截毛,白眼果蠅為剛毛
2012屆高考生物知識整合復習:基因的表達
第四章基因的表達
一、格里菲思體內轉化實驗方法分析
1.過程
實驗過程實驗結果實驗結論注意問題
(1)將無毒性的R型活細菌注射到小鼠體內小鼠不死亡
(2)將有毒性的S型活細菌注射到小鼠體內小鼠一定患
敗血癥死亡
(3)將加熱殺死后的S型細菌注射到小鼠體內小鼠不死亡
(4)將無毒性的R型活細菌與加熱殺死后的S型細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體內小鼠會患敗
血癥死亡殺死的S型細菌中含有某種轉化因子,其結構相當穩(wěn)定,可使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1)(2)(3)和(4)這里不代表實驗順序,而是代表實驗組,理論上四組實驗應同時進行
2.實驗方法分析
(1)從實驗的變量看,四組實驗給予小鼠的處理各不相同,沒有明顯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屬于相互對照。
(2)從實驗的結果看,第(4)組實驗的結果為:某些個體會出現(xiàn)患敗血癥死亡。
(3)實驗的結論是殺死的S型細菌中含有某種轉化因子,其結構相當穩(wěn)定。
(4)該實驗的局限性主要是四組實驗所用的小鼠不可能完全相同,我們只能盡可能選取性別、大小、發(fā)育狀況、健康狀況等相似的多個個體進行平行重復實驗,以提高實驗的可信度。
二、艾弗里體外轉化實驗方法分析
1.實驗過程
2.實驗方法分析
(1)從實驗的變量看,這里實際上是多個并列的實驗組,沒有明顯的對照組,屬于相互對照。
(2)從實驗的結果看,S型細菌的DNA能夠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但這種轉化率也不是百分之百,DNA的純度越高轉化率就越高。
(3)該實驗的結論是:遺傳物質是DNA,蛋白質、多糖、脂類等不是遺傳物質。
(4)該實驗不能令人信服之處在于我們所提取的DNA、蛋白質、多糖、脂類等的純度不能夠達到百分之百。因此,該實驗的結論在過了將近10年后才普遍被大家所接受。
三、赫爾希和蔡斯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方法分析
1.實驗方法分析
(1)從實驗的變量看,兩組實驗的處理各不相同,1組是含35S的噬菌體,2組是含32P的噬菌體,因此兩組實驗屬于相互對照。
(2)從實驗的結果看,兩組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均有放射性,原因是噬菌體侵染細菌并不是完全同步進行的,因此,盡可能控制培養(yǎng)時間就非常重要,同時離心分離技術也有待進一步完善。
(3)實驗的結論是:DNA分子在噬菌體的前后代保持了連續(xù)性,是遺傳物質。值得注意的是,該實驗并不能說明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4)該實驗的缺陷:盡管通過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方法,將DNA和蛋白質區(qū)分開來,但離心的方法并不能將細菌和噬菌體完全分離,致使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存在放射性。
四、DNA分子的復制、轉錄、翻譯的比較
復制轉錄翻譯
時間細胞分裂(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的間期個體生長發(fā)育的整個過程
場所主要在細胞核主要在細胞核細胞質的核糖體
模板DNA的兩條單鏈DNA的一條鏈mRNA
原料4種脫氧核苷酸4種核糖核苷酸20種氨基酸
條件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ATP酶(RNA聚合酶等)、ATP酶、ATP、tRNA
產物2個雙鏈DNA一個單鏈RNA(mRNA、tRNA、rRNA)多肽鏈
模板
去向分別進入2個子代DNA分子中恢復原樣,與非模板鏈重新繞成雙螺旋結構分解成單個核苷酸
特點半保留
邊解旋邊復制邊解旋邊轉錄一個mRNA上結合多個核糖體,順次合成多條肽鏈
堿基
配對A-T、T-A、
G-C、C-GA-U、T-A、
G-C、C-GA-U、U-A、
G-C、C-G
遺傳信
息的
傳遞DNA→DNADNA→mRNAmRNA→蛋白質
意義使遺傳信息從親代傳給子代表達遺傳信息,使生物表現(xiàn)出各種性狀
五、遺傳信息、遺傳密碼和反密碼子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遺傳信息遺傳密碼反密碼子
區(qū)
別
位置基因上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mRNA上核苷酸的排列順序tRNA一端的三個堿基
來源親代DNA復制以基因的一條鏈為模板轉錄而成—
作用從根本上決定蛋白質合成中的氨基酸順序直接控制蛋白質合成中的氨基酸順序攜帶對應氨基酸,識別mRNA上的密碼子,完成蛋白質合成中的“翻譯”
特異性不同種生物、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攜帶的遺傳信息不同在生物界具有通用性具有通用性,有61種(除去3個終止密碼),攜帶20種氨基酸
聯(lián)系以DNA為模板合成mRNA,將遺傳信息傳遞到mRNA上形成一定的密碼順序;tRNA攜帶相對應的氨基酸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識別mRNA上的密碼順序,并將氨基酸縮合成蛋白質
六、細胞核基因與細胞質基因的比較
項目細胞核基因細胞質基因
存在部位細胞核線粒體、葉綠體、質粒
是否與蛋白質結合與蛋白質結合成染色體否,DNA裸露
功能控制性狀控制性狀
基因數(shù)量多少
遺傳特點遵循孟德爾遺傳定律母系遺傳
2011屆高考生物染色體變異復習7
第39課時染色體變異
知識精華
染色體的結構變異:缺失、重復、倒位、易位、舉例
題例領悟
例題:普通小麥是六倍體,體細胞的染色體數(shù)目是42條,指出下列各細胞的染色體數(shù)目(1)六倍體小麥的花粉()(2)六倍體小麥花粉離體培養(yǎng)發(fā)育成的植株()(3)六倍體小麥的胚()(4)六倍體小麥的胚乳()(5)六倍體小麥的珠被()
A、21B、42C、63D、84
解析:普通小麥是6倍體,體細胞的染色體數(shù)目為42條?;ǚ凼巧臣毎?,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有21條染色體,因此(1)(2)答案為A。(3)胚是由受精卵發(fā)育而來的,染色體數(shù)為42,答案為B。(4)胚乳是由受精極核發(fā)育而來的,染色體數(shù)為:兩枚極核(2×21)+一枚精子(21)=63,答案為C。(5)珠被為體細胞,染色體數(shù)為42,答案為B。答案:A、A、B、C、B
自我評價
一、選擇題
1、用花藥離體增養(yǎng)出馬鈴薯單倍體植株。當它進行減數(shù)分裂時,觀察到染色體兩兩配對,形成12對。據(jù)此現(xiàn)象可推知產生花藥的馬鈴薯是()
A、三倍體B、二倍體C、四倍體D、六倍體
2、八倍體小黑麥配子中的染色體組數(shù)是()
A、8B、4C、2D、1
3、單倍體玉米植株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應是()
A、16個B、10個C、8個D、20個
4、普通小麥是六倍體,它的單倍體中含有的染色體組數(shù)是()
A、1個B、2個C、3個D、4個
5、下列關于單倍體、二倍體、多倍體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由合子發(fā)育成的生物體細胞中有幾個染色體組就叫幾倍體
B、由配子發(fā)育成的生物體,細胞中無論有幾個染色體組也只能叫單倍體
C、單倍體一般高度不孕,多倍體一般莖稈粗壯,果實、種子較大
D、單倍體都是純種,多倍體等位基因至少有三個
6、水稻的某3對相對性狀,分別由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3對等位基因控制。利用它的花藥進行離休培養(yǎng),再用濃度適當?shù)那锼伤靥幚?。?jīng)此種方法培育出的水稻植株,其表現(xiàn)型最多可有()
A、1種B、4種C、8種D、16種
7、用秋水仙素處理幼苗可誘導形成多倍體植物,秋水仙素的主要作用是()
A、使染色體再次復制B、使染色體著絲點不分裂
C、抑制紡錘體的形成D、使細胞穩(wěn)定在間期階段
二、簡答題
8、運用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雜交育種的理論依據(j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誘變育種的理論依據(j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單倍體育種的理論依據(j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倍體育種的理論依據(j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是兩個實驗:(1)用適當濃度的生長素溶液處理未被傳粉的番茄花蕾,其子房就發(fā)育成無籽果實;(2)用四倍體西(雌)與二倍體西瓜(雄)雜交,獲得三倍體西瓜種子,種子萌發(fā)并長成植株后,用二倍體西瓜的花粉進行人工授粉,能形成無籽西瓜,請根據(jù)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番茄果實的無籽這一變異_____________遺傳。如果用這株番茄的枝條進行扦插,長成的植株上所結的果實為_______________果實。
(2)三倍體西瓜的無籽這一變異______________遺傳。如果用這株西瓜的枝條進行扦插,在長成的植株上,子房壁細胞含有______________個染色體。
自我評價答案:
1、C2、B3、B4、C5、D6、C7、C
8、(1)基因重組(2)基因突變(3)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4)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
9、(1)不能,有籽(2)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