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高中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3-22《海水為什么是藍的》。
《海水為什么是藍的》鄧琮琮
【自學指導】
1.學習本文隨筆式的表現(xiàn)形式,不必拘泥文章中的科學術語及科學原理。
2.感受文中不同表達方式的作用,學習在敘述故事中穿插議論、闡述道理的寫作方法。
3.了解“好奇心”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意義,培養(yǎng)勤學好問的觀念。
【正音正字】
寫出下列漢字的拼音:
呈勛爵稚愧疚忌諱
【積累詞語】
一時語塞饒有興味聞名于世源源不斷訓練有素不知不覺閉目塞聽
止步不前失之交臂痛心疾首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不得而知難以信服
【朗讀課文】
【課文簡析】
第一部分(第1-9段),寫拉曼巧遇一對母子,并為他們釋疑解惑。這一部分以記敘為主,并為下面拉曼的質(zhì)疑作鋪墊。
第二部分(第10-15段),舉例證明好奇心的重要性。這一部分以議論為主,兩個反面事例論證有力。
第三部分(第16段),寫拉曼的新探索、新貢獻。這一部分以說明為主。
第四部分(第17-18段),寫拉曼榮獲諾貝爾獎。卒章顯志,揭示文章的主題。
作者文筆生動,中心亦不難看出,但其中隱含的許多意思未必一下子都能注意到。
要在朗誦中感受文章的美,在朗誦中體會作者的深意,在朗誦中提高文學修養(yǎng)。文章中所涉及到的科學原理,恐怕難以解釋透徹,所以這部分雖然會成為閱讀文本的難點,利用課后自己搜尋資料的方式解決,課堂上只要明白作者的寫作目的不是為了介紹具體的科學原理,而是著重于表達認識就可以了。
【思維訓練】
1.拉曼為什么會獲得諾貝爾獎?
①他發(fā)現(xiàn)了“拉曼效應”,為人類科學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②“好奇心”將他領上了神圣的獎臺。
2.概述課文內(nèi)容,“好奇心”有什么作用?如果在科學研究中失去好奇心會怎么樣呢?
拉曼受充滿好奇感的稚童的觸動,喚醒科學的“好奇心”,經(jīng)過科學的探索,終于探明了“海水為什么是藍的”原因,也由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約里奧居里和李比希兩位科學家因失去好奇心而錯失機會。這就是失去“好奇心”帶來的惡果,從而強調(diào)“好奇心”在探究科學知識中的重要性。
3.圈劃課文的中心語句。這個句子的含義是什么?
全文的末句。
要點:只有始終保持不斷反思、孜孜以求、不倦探索的精神,我們才能獲得成功。
4.列舉中外科學家因好奇心而獲成功的例子,進一步體會科學發(fā)明需要好奇心的道理。
牛頓看到蘋果落地,產(chǎn)生好奇心,進而創(chuàng)立萬有引力定理。
瓦特看到壺水沸騰,產(chǎn)生好奇,進而發(fā)明蒸汽機。
5.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以拉曼的故事告訴我們:對任何事物始終都要保持“好奇心”,“失去好奇心是科學家發(fā)現(xiàn)與發(fā)展中最大的忌諱?!?br> 6.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拉曼效應”。
拉曼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分別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
7.讀了這篇課文,你認為科學發(fā)現(xiàn)需要哪些精神品質(zhì)?
科學發(fā)現(xiàn)需要有好奇心;有嚴謹細致的研究態(tài)度;不迷信權威、不自以為是,深入探究的精神品質(zhì)。
8.你從約里奧居里和李比希的經(jīng)歷悟出什么道理?
輕信和自以為是往往會扼殺科學家的好奇心,使他們不能深入研究,最終使他們與科學發(fā)現(xiàn)失之交臂。
9.約里奧居里和李比希的經(jīng)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從反面說明失去好奇心是科學家發(fā)現(xiàn)與發(fā)展中最大的忌諱,同時與拉曼形成對比,襯托拉曼作為一名科學家而具有好奇心的難能可貴。
10.拉曼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拉曼的成功在于既有好奇心,又有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細致的工作方法,不自以為是、馬虎松懈等素質(zhì)。
11.用日常生活實例,說明好奇心的培養(yǎng)對學習的重要意義。
12.舉例說明“也許新的發(fā)現(xiàn)就在你‘已知’的‘未知’之中”這個觀點。
【課外作業(yè)】
1.完成“學習建議”。
2.通過圖書館、因特網(wǎng),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預習《訴衷情》。
相關推薦
為什么是0.618教案
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做的提前準備,大家開始動筆寫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順利!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為什么是0.618教案”,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為什么是0.618(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具體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
2、通過列方程解應用題,進一步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找出等量關系列方程。
教學程序:
一、復習:
1、黃金分割中的黃金比是多少?[準確數(shù)為5―12,近似數(shù)為0.618]
2、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什么?
3、列方程的關鍵是什么?(找等量關系)
4、銷售利潤=-
[銷售價][銷售成本]
二、新授
在日常生活生產(chǎn)中,我們常遇到一些實際問題,這些問題可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來解答。
1、講解例題:
例2、新華商場銷售某種冰箱,每臺進貨價為2500元,市場調(diào)研表明,為銷售價為2900元時,平均每天能售出8臺,而當銷售價每降低50元時,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臺,商場要想使這種冰箱的銷售利潤平均每天達到5000元,每臺冰箱的定價為多少元?
分析:
每天的銷售量(臺)每臺的利潤(元)總利潤(元)
降價前84003200
降價后8+4×x50
400-x(8+4x50)×(400-x)
每臺冰箱的銷售利潤×平均每天銷售冰箱的數(shù)量=5000元
如果設每臺冰箱降價為x元,那么每臺冰箱的定價就是(2900-x)元,每臺冰箱的銷售利潤為(2900-x-2500)元。這樣就可以列出一個方程,進而解決問題了。
解:設每臺冰箱降價x元,根據(jù)題意,得:
(2900-x-2500)(8+4×x50)=5000
2900-150=2750元
所以,每臺冰箱應定價為2750元。
關鍵:找等量關系列方程。
2、做一做:某商場將進貨價為30元的臺燈以40元售出,平均每月能售出600個,調(diào)查表明這種臺燈的售價每上漲一元,某銷售量就減少10個,為了實現(xiàn)平均每月20000的銷售利潤,這種臺燈的售價應定為多少?這時應進臺燈多少個?
分析:每個臺燈的銷售利潤×平均每天臺燈的銷售量=10000元
可設每個臺燈漲價x元。
(40+x-30)×(600-10x)=10000
答案為:x1=10,x2=40
10+40=50,40+40=80
600-10×10=500600-10×40=200
三、練習:P68隨堂練習1
四、小結(jié):五、作業(yè):P68習題2.91六、教學后記:
為什么它們平行
第六章證明(一)
3.為什么它們平行
一、學生知識狀況分析
學生技能基礎: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對平行線的判定已經(jīng)比較熟悉,也有了初步的邏輯推理能力,對簡單的證明步驟有較清楚的認識,這為今天的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活動經(jīng)驗基礎:在以往的幾何學習中,學生對動手操作、猜想、說理、討論等活動形式比較熟悉,本節(jié)課主要采取學生分組交流、討論等學習方式,學生已經(jīng)具備必要的基礎.
二、教學任務分析
在以前的幾何學習中,主要是針對幾何概念、運算以及幾何的初步證明(說理),在學生的頭腦中還沒有形成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幾何證明體系,本節(jié)課安排《為什么它們平行》旨在讓學生從簡單的幾何證明入手,逐步形成一個初步的、比較清晰的證明思路,為此,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與技能:(1)熟練掌握平行線的判定公理及定理;
(2)能對平行線的判定進行靈活運用,并把它們應用于幾何證明中.
數(shù)學能力:通過經(jīng)歷探索平行線的判定方法的過程,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逐步掌握規(guī)范的推理論證格式.
情感與態(tài)度:通過學生畫圖、討論、推理等活動,給學生滲透化歸思想和分類思想.
三、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jié)課的設計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情景引入——探索平行線判定方法的證明——反饋練習——反思與小結(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情景引入
活動內(nèi)容:
回顧兩直線平行的判定方法
師:前面我們探索過直線平行的條件.大家來想一想:兩條直線在什么情況下互相平行呢?
生1:在同一平面內(nèi),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就叫做平行線.
生2:兩條直線都和第三條直線平行,則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生3: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內(nèi)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同旁內(nèi)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師:很好.這些判定方法都是我們經(jīng)過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動得到的.
上節(jié)課我們談到了要證實一個命題是真命題.除公理、定義外,其他真命題都需要通過推理的方法證實.
我們知道:“在同一平面內(nèi),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是定義.“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是公理.那其他的三個真命題如何證實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討.
活動目的:
回顧平行線的判定方法,為下一步順利地引出新課埋下伏筆.
教學效果:
由于平行線的判定方法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知識,教師通過對話的形式,可以使學生很快地回憶起這些知識.
第二環(huán)節(jié):探索平行線判定方法的證明
活動內(nèi)容:
①證明: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同旁內(nèi)角互補,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
師:這是一個文字證明題,需要先把命題的文字語言轉(zhuǎn)化成幾何圖形和符號語言.所以根據(jù)題意,可以把這個文字證明題轉(zhuǎn)化為下列形式:
如圖,已知,∠1和∠2是直線a、b被直線c截出的同旁內(nèi)角,且∠1與∠2互補,求證:a∥b.
如何證明這個題呢?我們來分析分析.
師生分析:要證明直線a與b平行,可以想到應用平行線的判定公理來證明.這時從圖中可以知道:∠1與∠3是同位角,所以只需證明∠1=∠3,則a與b即平行.
因為從圖中可知∠2與∠3組成一個平角,即∠2+∠3=180°,所以:∠3=180°-∠2.又因為已知條件中有∠2與∠1互補,即:∠2+∠1=180°,所以∠1=180°-∠2,因此由等量代換可以知道:∠1=∠3.
師:好.下面我們來書寫推理過程,大家口述,老師來書寫.(在書寫的同時說明:符號“∵”讀作“因為”,“∴”讀作“所以”)
證明:∵∠1與∠2互補(已知)∴∠1+∠2=180°(互補定義)
∴∠1=180°-∠2(等式的性質(zhì))∵∠3+∠2=180°(平角定義)
∴∠3=180°-∠2(等式的性質(zhì))
∴∠1=∠3(等量代換)
∴a∥b(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這樣我們經(jīng)過推理的過程證明了一個命題是真命題,我們把這個真命題稱為:直線平行的判定定理.
這一定理可簡單地寫成:同旁內(nèi)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注意:(1)已給的公理,定義和已經(jīng)證明的定理以后都可以作為依據(jù).用來證明新定理.(2)證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據(jù),不能“想當然”.這些根據(jù),可以是已知條件,也可以是定義、公理,已經(jīng)學過的定理.在初學證明時,要求把根據(jù)寫在每一步推理后面的括號內(nèi).
②證明:內(nèi)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師:小明用下面的方法作出了平行線,你認為他的作法對嗎?為什么?(見相關動畫)
生:我認為他的作法對.他的作法可用上圖來表示:∠CFE=45°,∠BEF=45°.因為∠BEF與∠FEA組成一個平角,所以∠FEA=180°-∠BEF=180°-45°=135°.而∠CFE與∠FEA是同旁內(nèi)角.且這兩個角的和為180°,因此可知:CD∥AB.
師:很好.從圖中可知:∠CFE與∠FEB是內(nèi)錯角.因此可知:“內(nèi)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是真命題.下面我們來用規(guī)范的語言書寫這個真命題的證明過程.
師生分析:已知,∠1和∠2是直線a、b被直線c截出的內(nèi)錯角,且∠1=∠2.
求證:a∥b
證明:∵∠1=∠2(已知)∠1+∠3=180°(平角定義)
∴∠2+∠3=180°(等量代換)∴∠2與∠3互補(互補的定義)
∴a∥b(同旁內(nèi)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這樣我們就又得到了直線平行的另一個判定定理:內(nèi)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③借助“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這一公理,你還能證明哪些熟悉的結(jié)論呢?
生1:已知,如圖,直線a⊥c,b⊥c.求證:a∥b.
證明:∵a⊥c,b⊥c(已知)
∴∠1=90°∠2=90°(垂直的定義)
∴∠1=∠2(等量代換)
∴b∥a(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生2:由此可以得到:“如果兩條直線都和第三條直線垂直,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的結(jié)論.
師:同學們討論得真棒.下面我們通過練習來熟悉掌握直線平行的判定定理.
活動目的:
通過對學生熟悉的平行線判定的證明,使學生掌握平行線判定公理推導出的另兩個判定定理,并逐步掌握規(guī)范的推理格式.
教學效果:
由于學生有了以前學習過的相關知識,對幾何證明題的格式有所了解,今天的學習只不過是將原來的零散的知識點以及學生片面的認識進行歸納,學生的認識更提高一步.
第三環(huán)節(jié):反饋練習
活動內(nèi)容:
課本第231頁的隨堂練習第一題
活動目的:
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讓教師能對學生的狀況進行分析,以便調(diào)整前進.
教學效果:
由于此題只是簡單地運用到平行線的判定的三個定理(公理),因此,學生都能很快完成此題.
第四環(huán)節(jié):學生反思與課堂小結(jié)
活動內(nèi)容:
①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探討了平行線的判定定理的證明.同學們來歸納一下完成下表:
②由角的大小關系來證兩直線平行的方法,再一次體現(xiàn)了“數(shù)”與“形”的關系;而應用這些公理、定理時,必須能在圖形中準確地識別出有關的角.
③注意:證明語言的規(guī)范化.推理過程要有依據(jù).
活動目的:
通過對平行線的判定定理的歸納,使學生的認識有進一步的升華,再一次體會證明格式的嚴謹,體會到數(shù)學的嚴密性.
教學效果:
學生充分認識到證明步驟的嚴密性,對平行線判定的三個定理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課后作業(yè):課本第232頁習題6.4第1,2,3題
思考題:課本第233頁習題6.4第4題(給學有余力的同學做)
四、教學反思
平行線是眾多平面圖形與空間圖形的基本構成要素之一,它主要借助角來研究兩條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即通過兩條直線與第三條直線相交所成的角來判定兩條直線平行與否,在教學中,要緊緊圍繞這些角(同位角、內(nèi)錯角、同旁內(nèi)角)與平行線之間的關系展開。
學生初學證明時,對于證明中的每一步的因果關系很茫然,有的學生盡管頭腦中對每一步的前因后果都比較清楚,但寫出來的證明過程前后沒有因果關系,這需要教師在學生剛接觸證明題時,再三強調(diào)這一點。對于初學者而言,為了更好地掌握推理方法,要保證推理有根有據(jù),上一步的因與下一步的果的因果關系明確,保證證明過程層次分明、條理清楚。
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是時候?qū)ψ约航贪刚n件工作做個新的規(guī)劃了,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形成圓的概念和點與圓的位置關系的過程
2、理解圓的概念和點與圓的位置關系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點與圓的位置關系
難點:點與圓的位置關系
教學過程設計
1.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jié)構提出問題
與三角形、四邊形一樣,圓也是我們常見的圖形。圓的半徑、直徑、周長、面積,我們并不陌生。在這一章里,我們將學習圓的更深入的知識。
2.師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
3.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
本節(jié)主要用集合的觀點研究圓的概念及點與圓的位置關系。通過車輪的實例,讓學生感受圓是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圖形。教學時,可以給學生展示正方形或長方形的車輪在行走時存在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圓形的車輪運轉(zhuǎn)起來最平穩(wěn)。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圓上任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是一個定值。
4.圓的定義
☆議一議書本P83議一議
通過對游戲隊形的討論,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圓的本質(zhì)特征,為下面引出圓的定義做準備。如果單純考慮隊形因素,即只考慮“距離”對投圈結(jié)果的影響,那么排成圓形隊形比較公平。學生在小學數(shù)學中已經(jīng)學過圓的概念,書本在此用集合的觀點給出了圓的描述性定義。
平面上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所有點組成的圖形叫做圓;
其中,定點稱為圓心;
定長稱為半徑的長。
“圓O”可表示成“⊙O”。
確定一個圓需要兩個要素:一是圓心,二是半徑。
5.點與圓的位置關系
☆想一想書本P84想一想
通過投鏢的情境引入點與圓的位置關系:點在圓上,點在圓外,點在圓內(nèi)。
點O在圓外,即這個點到圓心的距離大于半徑;
點O在圓上,即這個點到圓心的距離等于半徑;
點O在圓內(nèi),即這個點到圓心的距離小于半徑。
點與圓的位置關系可以轉(zhuǎn)化為點到圓心的距離與半徑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反過來,也可以通過這種數(shù)量關系判斷點與圓的位置關系。
☆做一做書本P85做一做
讓學生再次經(jīng)歷用集合的觀點理解圖形的過程。
6.講解例題
例1《練習冊》P433
分析:通過題目已知的面積,間接得出圓的半徑,再通過點與圓心的距離判斷點是否在圓上。
7.隨堂練習
8.書本P85隨堂練習1、2
9.《練習冊》P43
10.小結(jié)
點與圓的位置關系。
11.作業(yè)
書本P86習題3.12
12.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