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復習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1-11八年級語文上冊《勞山道士》重要復習資料。
八年級語文上冊《勞山道士》重要復習資料
一、文學常識
⒈本文作者蒲松齡,清代文學家。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人。
⒉本文節(jié)選自《聊齋志異》,(“聊齋”是蒲松齡書房的名字,“志異”指記載的全是奇聞異事)。
⒊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朕,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二、字音字形
邑(yì)行(hánɡ)七笈(jí)觀(ɡuàn)字蒲(pú)團稽(qǐ)首?。╞ó)暮采樵(qiáo)
重(chónɡ)繭分賚(lài)遍給(jǐ)盎(ànɡ)盂(yú)釂(jiào)樽(zūn)挹(yì)注
箸(zhù)霓裳(níchánɡ)餞(jiàn)畢見(xiàn)(“現(xiàn)”:顯現(xiàn))杳(yǎo)諳(ān)
逡(qūn)巡自詡(xǔ)踣(bó)揶揄(yéyú)(嘲笑)
三、通假字
⒈門人燃燭來“然”通“燃”點燃
⒉須眉畢見“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四、古今異義
⒈王果去墻數(shù)步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⒉驚顧之間顧古義:看,回頭看今義:照顧
⒊王竊欣慕竊古義:偷偷地,暗中今義:偷竊錢物
⒋歸宜潔持,否則不驗驗古義:靈驗今義:察看,查考
⒌王效其作為作為古義:作法今義:當作;做出成績
⒍我固謂不能作苦固古義:本來今義:堅固,牢固
⒎良宵勝樂,不可不同不同古義:不和大家一同今義:有區(qū)別
⒏弟子操作多日操作古義:操心勞作今義: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術要求進行活動
五、一詞多義
⒈移三人移席(轉移)⒉斧授以斧(斧子)
移時,月漸暗(經歷)遂助資斧(旅費)
⒊之能之(助詞,湊足音節(jié),無實義)
蒙賜月明之照(的,結構助詞)
如影之在鏡中(代詞,代三人)
何術之求(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罵老道士之無良而已(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譴之歸(他,代王生)
妻揶揄之(他,代王生)
心奇之(代詞,代以上所見)
⒋其其聲清越,烈如蕭管(代詞,她的)
其餞我于月宮可乎(副詞,表示希望)
⒌而素發(fā)垂領而神觀爽邁(表并列)
叩而與語(表順接)
而往復挹注(但是,表轉接)
而還乎!而幽我……(你,代詞)
則道士獨坐而客杳矣(表轉折)
眾諾而退(表修飾)
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傳教一術(但是,表轉接)
⒍乃乃爾寂飲(卻)⒐然然不勝酒力(但是)
乃以箸擲月中(于是,就)門人然燭來(通“燃”)
乃傳以訣(就)今果然(這樣)
家祭無忘告乃翁(你的)⒑畢歌畢(完)
此乃勇士頭也(是,表判斷)須眉畢見(全)
⒎樂良宵勝樂(樂趣,名詞)薄暮畢集(全)
今宵最樂(快樂,形容詞)
⒏見見一美人自光中出(看見)
須眉畢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五、詞性活用
⒈月明輝室輝:照耀(名詞作動詞)
⒉光鑒毫芒鑒:照(名詞作動詞)
⒊請師之師:拜……為師(名詞作動詞)
⒋月明之照照:亮光(動詞作名詞)
⒌心奇之奇:以……為奇(形容詞意動用法)
七、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對王生勞山求道經歷的敘述,塑造了一個妄想不學而成的投機取巧者的形象,揭露了這類人可笑可鄙的心理,說明了不經過一番勤學苦練是不可能學得真本領的道理。
相關推薦
八年級語文勞山道士2
做好教案課件是老師上好課的前提,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寫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規(guī)范的完成工作!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八年級語文勞山道士2》,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勞山道士
【學習目標】通過分析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品評作品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
【重點難點】作品的寓意內與人物形象。
【學習方法】反復品讀,理清情節(jié),玩味內涵,深挖主題。
一、導入
大家還記得這樣一個故事吧:有一個窮苦的孩子,他非常喜歡畫畫,有一天,一個白胡子老爺爺給了他一支筆,他先畫了只小鳥,小鳥拍拍翅膀,飛向了藍天;他又畫了頭水牛,水?!斑琛钡匾宦?開始下地干活了,他畫的任何事物都變成了活生生的實物,后來皇帝知道了,要他畫一座金山,他先畫了一片大海,又畫了一座金山,皇帝要他畫一條大船,再畫點風,他不斷地畫風,最后皇帝的船沉入了海底,皇帝被淹死了,這個故事的名字叫——《神筆馬良》。但你要知道,神筆只有在馬良的手中,才能夠妙筆生花。同樣穿墻術只有在勞山道士那里,才能運斤成風,在心術不正的人,比如王生那里,只能碰壁。今天我們來見識一下勞山道士的廬山真面目。
二、題解
勞山現(xiàn)寫成嶗山,在山東半島東南部,號稱“近海名山”、“神窟仙宅”、“靈異之府”。嶗山道士拜師的地方,是在嶗山道教的大殿上清宮,是嶗山風景區(qū)的人文景觀和自然界景觀的核心區(qū)域。太清宮中南配房中有一間西耳房,蒲松齡就是借住此處寫下了《聊齋志異》中的《嶗山道士》、《香玉》和《嶗山觀海市歌》三篇不朽的名篇。游客到那里,導游會指著一處破損的墻壁說是當年嶗山道士修煉穿墻術的地方。
嶗山道教可追溯到晉代以前,唐宋以后最為興盛,宋末元初道教全真派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第一代弟子,也就是“全真七子”來到嶗山之后,此地所有廟宇都皈依了全真派;最著名的當然就是丘處機。后來張三豐,13歲時首次到嶗山,在山洞中修行達10年,如一屢輕煙般失了蹤影,從此再也沒有人見過他。至今留有草鞋及布褂為證。
三、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寶應,居鄉(xiāng)以塾師終老。家境貧困,接觸底層人民生活。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shù)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并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于農業(yè)、醫(yī)藥等通俗讀物多種。
四、基礎知識小練習
1.注音。
行七(háng)負笈(jí)稽首(qǐ)采樵(qiáo)分賚(lài)霓裳(ní)逡巡(qúnxún)揶揄(yéyú)
2.解釋加點的詞。
①行七,故家子。
②蒙賜月明之照,乃爾寂飲。
③其聲清越,烈如簫管。
④今閱兩三月,不過早樵而暮歸。
⑤頭觸硬壁,驀然而踣。
⑥我固謂不能作苦。
3.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D)
A.良宵勝樂,不可不同。然不勝酒力矣。
B.少慕道,聞勞山多仙人。而往復挹注,竟不少減。
C.授以斧,使隨從采樵。足宜早寢,勿誤樵蘇。
D.不堪其苦,陰有歸志。一夕歸,見二人與師共酌。
4.解釋加點詞的用法。
①請師之。
②良宵勝樂,不可不同
③心奇之
④不過早樵而暮歸。
五、文本研討
1.結構梳理:提問:小說按情節(jié)可以分為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本文應怎樣劃分。
開端(第一自然段):求師學法。
發(fā)展(第二自然段):看師演法,
再發(fā)展(第三自然段):師父教法。
高潮結局(第四自然段):演法失靈。
求師學法,看師演法,師父教法,演法失靈——這就是本文的線索。
2.勞山道士是什么形象?
明確:坐蒲團上,素發(fā)垂領,而神光爽邁。(外在形象)叩而與語,理甚玄妙。(內在素質)
3.問:王生看到了哪些法術?
a.紙鏡輝室。
b.壺酒遍給。
c.箸化嫦娥
d.月中歡飲。
這些法術神奇不神奇。(神奇)。王生愿不愿意學。(不想)。他想學什么法術?(穿墻)
4.穿墻需要具備哪些要領?
a.咒語。
b.大膽
c.迅速。
5.結局設計滿意嗎?能否改編一下結局。
(老師改編示范)(王生在妻子面前炫耀成功后。)在一個夜晚,一切都進入夢鄉(xiāng),遠處深巷中隱約傳來狗的叫聲,突然從一個角落里閃出一記黑影,黑影兩手合十,念念有詞,一頭扎入墻中,不見了蹤影,黑暗中隱約傳來一陣翻箱倒柜的聲音,我們發(fā)現(xiàn)黑影背上多了一個鼓鼓囊囊的東西,黑影重復同樣的動作,一頭撞向墻壁,這時我們突然聽到“咚”地一聲巨響,一人應聲而倒,痛苦不止。巨大的響聲驚醒了睡夢中的老漢,老漢高呼“抓賊??!抓賊……”,同時兩手扭住了那人的胳膊,四鄰八舍陸續(xù)趕來,挑燭一看,此人乃般陽人士,姓王行七——王生。
6.從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從文中找出原句說明。
明確:王生是一個想學法又怕吃苦,有了一點本事便忍不住要炫耀的人。這就是文章的一條暗線。
7.王生這一形象本文是通過什么來展現(xiàn)的?
明確:波瀾起伏的情節(jié),峰回路轉,曲盡其妙,情節(jié)曲折結構圖。
入山學道
陰有歸志
歸念遂息
辭別道士
得穿墻術
額上墳起
8.最后一段的涵義是什么?
明確:推己及人,以道士對待王生的態(tài)度與現(xiàn)實中的“舐癰吮痔者”進行對比,抨擊了阿諛奉承的小人。
9.本文的題目是從法道無邊的角度來命標題的,如從本文主人公角度,題目應為什么?
明確:王生學道。
從這個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作者借這個帶有喜劇色彩的故事,表現(xiàn)了好逸惡勞,目的不純,投機取巧的人,不可能學到真正的本領,最終只有碰壁的下場。
六、制作文本結構卡片
七、課外活動
1.觀看據《嶗山道士》改編的木偶劇《嶗山道士》。
2.課外閱讀《聊齋志異》中優(yōu)秀的篇目(《青鳳》《席方平》《辛十四娘》《畫》《促織》《紅玉》《口技》《姊妹易嫁》,《胭脂》等)
勞山道士教案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促進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發(fā)展!你們會寫教案課件的范文嗎?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勞山道士教案”,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勞山道士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基本內容,了解主要情節(jié)和它所揭示的中心。
2.體味文章簡練傳神的人物刻畫和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jié)。
3.注意文中“乃”“其”“爾”等虛詞,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意義及一些詞類的活用。
重點難點:
本文敘事采用明暗兩條線索交織的方式,既使情節(jié)曲折離奇又喻教于事。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要求
利用書中注釋和工具書,盡量讀通讀懂課文,并能講述此故事。
二、導入課文
最近同學們中流行看鬼故事的書,其實神鬼怪的故事在古代也頗盛行,比如〈〈聊齋志異〉〉,就是一部談狐論鬼的書。我們今天就要學習其中的一篇《勞山道士》。
三、簡介作者和作品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人。年輕時即以文章好出名,但科舉屢試不第,71歲才成貢生。一生基本上都在家鄉(xiāng)當塾師,家境貧困,能接觸普通百姓的生活。傾數(shù)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并不斷修改增補。又著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等。
〈〈聊齋志異〉〉主要運用唐宋傳奇小說的文言體,以豐富的想像,并借鑒當時流傳的故事和前人的作品,通過談狐論鬼的表現(xiàn)形式,以巧妙的構思、生動的語言,創(chuàng)造了不少優(yōu)秀的作品,對當時現(xiàn)實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惡多有暴露,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多有批判,并用同情的筆調描寫了青年男女真誠相愛的故事。但書中也存在一些因果報應的說法和迷信的色彩。
四、正課
1.檢查預習
請一生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這個故事。
2.朗讀課文,試翻譯。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詞類活用:
請師之月光輝室諸門人環(huán)聽奔走
“乃”字的用法:
師乃剪紙如鏡粘壁間乃于案上取壺酒,分賚諸徒
蒙賜月明之照,乃爾寂飲乃以著擲月中
“而”的用法:
驀然而踣不過早樵而暮歸
素發(fā)垂領而神觀爽邁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傳教一術
3.提問:我們講述故事,按情節(jié)總是可以分為開端、發(fā)展、高潮、
結局,這則故事的呢?請用幾句話概括故事內容。(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開端(第一自然段):王生慕道,求師學法。
發(fā)展(二~四自然段):看師演法,師父教法。
結局(第五自然段):王生回家,演法失靈。
求師學法,看師演法,師父教法,演法失靈—這就是本文的線索。
4.從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從文中找出原句說
明。
明確:王生是一個想學法又怕吃苦,有了一點本事便忍不住要炫耀的人。這就是文章的一條暗線。
5.從這個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
可)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總有不少想不勞而獲的人,并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賺錢不費力,費力不賺錢?!蹦銓Υ擞泻慰捶?,寫成一篇400~500字的議論文。
八年級語文上冊《曹劌論戰(zhàn)》重要復習資料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大家靜下心來寫教案課件了。只有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來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八年級語文上冊《曹劌論戰(zhàn)》重要復習資料》,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八年級上冊《曹劌論戰(zhàn)》重要復習資料
第27課《曹劌論戰(zhàn)》
⒉《左傳》也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儒家經典之一,是我過較早的一部史學著作和重要的文學著作。多用史實解釋《春秋》,與用義理解釋《春秋》的《公羊傳》、《谷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
⒊“長勺之戰(zhàn)”是我國古代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我過古代這樣的戰(zhàn)例還有:○1淝水之戰(zhàn)○2赤壁之戰(zhàn)○3官渡之戰(zhàn)。
二、成語
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作起來。后用來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彼竭我盈:對方的勇氣耗盡了,我方的士氣正高漲。
轍亂旗靡:車跡雜亂,軍旗倒覆。形容軍隊潰敗之狀。
再衰三竭:力量已經衰竭耗盡。
三、按要求默寫
⒈曹劌請見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⒉“忠之屬也”是指“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⒊《曹劌論戰(zhàn)》中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zhàn)的先決條件,其中“取信于民”是指“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認為莊公“可以一戰(zhàn)”的理由)
⒋曹劌認為可以追擊齊師的理由是“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⒌曹劌認為抓住有利反攻的時機是指“彼竭我盈”之時。
⒍曹劌論戰(zhàn)的依據是“夫戰(zhàn),勇氣也”:“夫大國,難測也”。
⒎為何待齊人“三鼓”而后“鼓”?“夫戰(zhàn),勇氣也……故克之”。
⒏為何“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之后才認為可以追擊?“夫大國……懼有伏焉”。
⒐“肉食者鄙”中的“鄙”在戰(zhàn)前表現(xiàn)在:“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戰(zhàn)中表現(xiàn)在“公將鼓之”,“公將弛之”。戰(zhàn)后表現(xiàn)在“公問其故”。
四、字音字形
曹劌(ɡuì)又何間(jiàn)焉弗(fú)小信未孚(fú)玉帛(bó)下視其轍(zhé)
登軾(shì)敗績(jì)遂(suì)逐(zhú)齊師夫(fú)戰(zhàn)旗靡(mǐ)
五、古今異義
⒈又何間焉古義:參與jiàn今義:隔開,不連接jiàn
中間,空間或時間jiān
⒉肉食者鄙古義:鄙陋,目光短淺今義:卑鄙,道德品質惡劣
⒊犧牲玉帛古義: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今義:為正義事業(yè)而舍棄生命或某種利益
⒋小大之獄古義:案件今義:監(jiān)獄,監(jiān)禁罪犯的地方
⒌忠之屬也古義: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今義:忠誠
⒍必以情古義:實情今義:感情
⒎再而衰古義:第二次今義:又一次
⒏可以一戰(zhàn)古義:可以憑借今義:表示許可,可能
⒐弗敢加也古義:虛夸今義:增加
⒑齊師伐我古義:軍隊今義:老師
六、一詞多義
⒈從民弗從也(聽從)⒉間又何間焉(參與)
戰(zhàn)則請從(跟從)其間千二百里(間隔)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夾雜)
⒊請曹劌請見(請求)⒋作一鼓作氣(振作)
戰(zhàn)則請從(請允許)困于心,橫于慮,而后作(奮起)
⒌屬忠之屬也(shǔ類)
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zhǔ連綴,連續(xù))
⒍夫夫戰(zhàn),勇氣也(fú句首發(fā)語詞,表示抒發(fā)議論)
荷擔者三夫(fū成年男子)
⒎故問其故(原因)⒏其其鄉(xiāng)人曰(他的)
故克之(所以)下視其轍(他們的)
公問其故(其中)
⒐之肉食者謀之(代詞,這件事)⒑以何以戰(zhàn)(憑借,用、靠)
公與之乘(代詞,指曹劌)必以分人(把)
小大之獄(的,結構助詞)必以情(按照)
公將鼓之(助詞,補足音節(jié),不譯)必以信(用)
公將馳之(代詞,指齊軍)
⒒于戰(zhàn)于長勺(在)⒓焉懼有伏焉(于此,兼詞)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從)又何間焉(呢,語氣詞)
七、詞性活用
⒈神弗福也福:賜福,保佑,名詞作動詞
⒉公將鼓之鼓:擊鼓,名詞作動詞
⒊懼有伏焉伏:伏兵,動詞作名詞
八、文言句式
⒈何以哉?(“何”是“以”的賓語,本句是賓語前置的倒裝句,即“以何哉”)
譯:“您”憑借什么作戰(zhàn)?
⒉戰(zhàn)于長勺(“于長勺”作“戰(zhàn)”的狀語,本句是狀語后置的倒裝句。)
譯:在長勺交戰(zhàn)。
⒊夫戰(zhàn),勇氣也。(“也”表判斷,此句是判斷句)
⒋譯:作戰(zhàn),是靠勇氣的。
⒌必以分人[省略句“必以”后省略賓語“之”,即“必以(之)分人”]
譯: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⒍可以一戰(zhàn)[省略句,“可以”后省略賓語“之”。即“可以(之)一戰(zhàn)”]
譯: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
⒎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即“一鼓作氣,再(鼓)而(氣)衰,三(鼓)而(氣)竭”]
譯: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作起來,第二次擊鼓時,他們的士氣衰減了,第三次擊鼓時他們的士氣耗盡了。
九、閱讀理解
⒈標題“曹劌論戰(zhàn)”意思是曹劌論作戰(zhàn)的道理,所以文章的重點不在記敘戰(zhàn)斗情況,而在記敘曹劌“論”戰(zhàn)略、戰(zhàn)術。
⒉文章結構
第一自然段:寫戰(zhàn)前記述曹劌一次次詢問和批駁莊公的有關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戰(zhàn)爭取勝的基本條件。
第二自然段:寫戰(zhàn)中,記述魯軍與齊軍戰(zhàn)于長勺,擊潰敵軍的經過。
第三自然段:寫戰(zhàn)后,記述莊公問,曹劌答,從而揭示曹劌非凡的戰(zhàn)略思想和卓越的軍事見解。
⒊給第一段劃分層次,并寫出層意
分三層:十年春……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
第一層:簡要交代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原因和莊公被迫出戰(zhàn)的打算。
第二層:通過寫鄉(xiāng)人勸阻曹劌,曹劌解釋說明,表現(xiàn)了曹劌深謀遠慮的政治遠見和敢于負責的態(tài)度。
第三層:寫曹劌一次次詢問莊公迎戰(zhàn)的政治上的準備,最后得出:獲取國人的信任,是戰(zhàn)勝齊軍的政治保證。
也可分為兩層:十年春……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
第一層:寫曹劌與鄉(xiāng)人的對話,說明曹劌請見的原因。
第二層:寫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zhàn)的先決條件。
⒋“十年春,齊師伐我”這句話除了交待戰(zhàn)爭發(fā)生的時間外,還指出了作戰(zhàn)的對象和戰(zhàn)爭的性質。
⒌文中表現(xiàn)曹劌積極“參與”精神的詞語是“請見”。
⒍第一自然段曹劌與魯莊公談話的中心內容是:“何以戰(zhàn)(憑借什么作戰(zhàn))”。
⒎曹劌認為“可以一戰(zhàn)”的條件是“忠之屬也”,那么“忠之屬也”的實質是取信于民。(曹劌認為“取信于民是戰(zhàn)爭勝利的先決條件”)
⒏“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⑴點明請見的原因,為下文寫莊公張本(或“鋪墊”)
⑵襯托曹劌的遠見卓識。
⒐“既克,公問其故”在文中的作用:
⑴結構上,承上啟下⑵內容上寫出了曹劌的遠見,也寫出了打了勝仗卻不知其故的莊公的“鄙”。
⒑“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時候?
齊人三鼓進軍后,魯人才第一次擊鼓時。
⒒找出選文中前后照應的句子:
⑴“三而竭”照應上文“齊人三鼓”“齊師敗績”
⑵“視其轍亂,望其族靡”照應“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⑶“公將戰(zhàn)”與“公將鼓之”“公將馳之”遙相呼應
⑷“可以一戰(zhàn)”與下文兩次“可矣”相照應
⒓本文運用的人物描寫方法主要是對話描寫。
⒔分別用兩個成語概括曹劌和魯莊公的性格特征:
曹劌:深謀遠慮魯莊公:鼠目寸光
文中對二人的描寫形成對比,課文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方法來刻畫人物。
以第二段為例:“將鼓”“將馳”表現(xiàn)了莊公的急躁冒進,“未可”“可矣”表現(xiàn)曹劌的胸有成竹和從容不迫;而“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結局證明了曹劌指揮的正確。
⒕“遠謀”是貫穿全文的主線,是全篇的文眼,文中哪些地方表現(xiàn)了曹劌的“遠謀”?
⑴戰(zhàn)前,曹劌就預見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在與莊公會面時,曹劌分析了莊公的二次答話,皆著眼于“民”。這就是他的“遠謀”。
⑵戰(zhàn)中,不急于進攻和追擊,表現(xiàn)了他在戰(zhàn)略上的深謀遠慮。
⒖曹劌在這次戰(zhàn)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曹劌在這次戰(zhàn)役中起了決定成敗的關鍵性作用。
⑴善于抓住有利戰(zhàn)機,選擇“彼竭我盈”的時機發(fā)動反攻,后發(fā)制人。
⑵詳察敵情,知己知彼,步步謹慎。
⒗分析曹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
曹劌:⑴有愛國心與責任感。祖國被侵略時,立即“請見”去參與“肉食者謀之”的事,并主動要求參戰(zhàn)。
⑵有卓越的政治遠見,認為取信于民是戰(zhàn)爭取勝的先決條件。
⑶有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戰(zhàn)中能夠運用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并掌握戰(zhàn)機,后發(fā)制人,詳察敵情,知己知彼。
⑷有很高的說服他人的技巧。
魯莊公:
看法1:⑴政治上昏庸無能,把取勝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擁護和神靈的保佑上。
⑵軍事上無知,作戰(zhàn)時急躁冒進,不察敵情,迫不及待地“鼓之”“馳之”。戰(zhàn)爭結束后,不知取勝的原因。
看法2:是位愛惜人才,知人善任的君主,是能體恤民情的開明君主,是具有樂于納言,從善如流精神的君主。
⒘概括本文的中心:文中以曹劌為主、莊公為賓,通過他們有關齊魯戰(zhàn)爭問題的對話,闡明了弱國在對強國的戰(zhàn)爭中所應采取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原則,即政治上取信于民,軍事上后發(fā)制人,知己知彼等。
1⒏課后練習三:曹劌說:“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闭務勀銓@兩句話的解釋。
曹劌這句話是對莊公“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這一答話的肯定,他認為戰(zhàn)爭取勝的先決條件是取信于民,作為國君應盡心盡力為人民做好事來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忠于職守在今天依然是每個公民應具備的素質,我們應努力培養(yǎng)自己愛崗敬業(yè)的精
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