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論語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1-05高二語文論語1。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高中教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幫助高中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高中教案內(nèi)容嗎?為此,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二語文論語1》,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論語〉選讀》備課、教學參考(一)一、為政以德
[課文理解]“德”與“禮”是孔子治國為政的主要主張?!暗隆笔菍€人要求,以“仁”為核心。對統(tǒng)治者而言,應該執(zhí)行“仁政”,對百姓不過分壓迫剝削,這客觀上對百姓有利?!岸Y”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倫理”為基礎的嚴格的“等級”制,作為治理國家的規(guī)范;二是個人之“禮”,即處理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個人準則,服從于制度之“禮”。在這一指導思想下,在本章選擇的幾段語錄中,孔子提出了如何處理“德”與“刑”(法)之間關(guān)系,提出了“富民”(物質(zhì)文明)、“教民”(精神文明)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仁”為基礎的個人道德要求等。w孔子這一思想對今天來說,仍有啟發(fā)和借鑒。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礎上的一種政治理想體系,與今天的“以德治國”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它雖在一定程度上對統(tǒng)治者有約束作用,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它與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為“法治”的輔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標準來規(guī)范人(包括統(tǒng)治者與百姓)的行為,以實現(xiàn)社會的穩(wěn)定,這種做法還是有其積極的意義,對今天也有借鑒作用,值得研究總結(jié)。今天提出“以徳治國”的意義:“以德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總框架下的以民主、法制為前提的治國方略、措施,人民是“以德治國”的主體,根本目的是為“依法治國”奠定良好的倫理道德體系,以實現(xiàn)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w(一)“德治”與“法治”猶如鳥之雙翼,其關(guān)系:1、從兩者實質(zhì)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聯(lián)系的?!胺ㄖ巍睂儆谡谓ㄔO,是規(guī)范人們行為準則的強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懲惡”,對道德建設有引導作用,也是道德建設的保證,對人們的道德觀念養(yǎng)成有培養(yǎng)和引導作用?!暗轮巍睂儆谒枷虢ㄔO,是規(guī)范人們行為準則、自覺遵守社會秩序的“內(nèi)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揚善”,它是立法的基礎,是保證和調(diào)節(jié)各行各業(yè)人們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決許多法律無法解決的問題,它可以提升人們的思想境界。2、從具體內(nèi)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斷為基礎;而道德中也有守法、執(zhí)法的內(nèi)容。3、從歷史和實際看,我國經(jīng)過了人治——加強法制——法治——法治、德治的結(jié)合的過程?,F(xiàn)在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期,新的道德體系正在建設和形成,提倡德治尤為必要。[課文解讀]一、孔子一方面主張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寧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沒有矛盾?怎樣理解“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句話?
兩者沒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國思想的兩層意思。他主張為政以“德”,就要保證百姓基本生活,滿足物質(zhì)需求,這是基礎,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張治國以“禮”,就要重視“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禮”,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種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視人的基本準則,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還重要。因為人是萬物之靈,如果光滿足物質(zhì)要求,與動物無異?
二、孔子說“均無貧”,這個“均”和歷史上農(nóng)民起義的口號“等貴賤,均貧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論語集注》把它解釋為“各得其分”(不同等級地位的人各自得到應該得到的部分),你認為有沒有道理?這和《說文解字》“均”、“平”的解釋矛盾嗎?
孔子之意與農(nóng)民起義口號之意不相同??鬃又饩褪侵祆淅斫庵?,因為孔子是極力提倡以“等級制”為核心的“禮”。和《說文解字》解釋也不矛盾。因為《說文解字》是字面的基本意義,一個字還有它的引申義、比喻義、象征義等?!捌健?、“均”相當于今天所說的“公平”,它也有“相對公平”與“絕對公平”,事實上只有“相對公平”,孔子所說的也類似“相對公平”,就是要統(tǒng)治者不要過分搜刮百姓,保證他們的基本物質(zhì)需求。
三、你認為“政”和“德”、“刑”和“禮”的主要區(qū)別在哪里?
“政”,這里是指治理國家之事?!暗隆迸c“刑”,是指治理國家的手段、方法、途徑,即“德治”與“法治”。“禮”,是指人與人相處的一種規(guī)范,它是“德治”的基礎??鬃铀浴岸Y”的核心是“等級制”,要求人們在自己所定位的等級中安分守紀?!岸Y”從縱(上下級、長幼輩等)、橫(夫婦、兄弟、朋友等)兩方面規(guī)范、約束人們行為。
[文言練習]一、說說下面劃線的詞語與現(xiàn)代意義的區(qū)別。
現(xiàn)代漢語多雙音節(jié)詞語,文言中多單音節(jié)詞,所以在文言中的詞語往往包含多層意義。“民免而無恥”中的“無恥”,在現(xiàn)代漢語中作整體理解(不知羞恥),而文言中是“沒有”與“羞恥之心”的組合?!凹臼蠈⒂惺掠陬咊А敝械摹坝惺隆卑鞍l(fā)動”與“戰(zhàn)事”。“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中的“以為”是介詞“以(把)”與動詞“為(當作)”的結(jié)合,“以”下省略介詞賓語“他”(顓臾的祖先),現(xiàn)代漢語中的“以為”是“認為”之意?!凹葋碇?,則安之”中的“來”是不及物動詞作使動用,“安”是形容詞作使動用,是既“使之來,即要使之安”之意,在現(xiàn)代漢語中使動用法極少。
二、閱讀下面短文,借助工具書,解釋“親”、“長”、“廢”、“疾”、“貨”、“身”的意義。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禮記·禮運》)
“親”:《說文》:“親,至也?!北玖x是感情深厚,關(guān)系密切。引申為父母家人、親戚、婚姻等名詞及寵愛、接觸、親近等動詞。文中的“親其親”,前一“親”是形容詞作意動用,后一“親”作名詞,意思是不光光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也把別人當作親人)。
“長”:《說文》:長,久遠也?!币隇殚L短、永遠等形容詞,“擅長”、“延長”等動詞,“長大”、“長輩”、“首領”、“生長”等讀“zhǎng”。文中的“長”,即得到成長。
“廢”:《說文》:“廢,屋頓也?!敝肝葑觾A圮無用。引申為破敗、墜落、停止、廢棄、沮喪、殺害等,也引申為人長久不愈的疾病、殘廢。文中即此義。
“疾”:《說文》:“疾,病也。”引申為禍害、缺點毛病、痛、疾苦、病殘之人、痛恨、妒忌、擔憂、急速等義,文中作“病殘之人”。
“貨”:《說文》:“貨,財也。”引申為貨物商品、貨幣、賄賂、買賣等,文中用其本義,財物。
“身”:《說文》中指人的身體,引申為生命、畢生、自身、自己、親自、體驗、實行、擔任、身份等,文中指“自己”、“自身”。
二、克己復禮
[課文理解]本章選擇孔子關(guān)于“禮”的一些論述,具體對“禮”的內(nèi)涵及如何達到“禮”作了闡述。前面談過,孔子所說的“禮”,包含兩方面的內(nèi)容,在他認為,“禮”(制度)的完善是根本,所以他推崇理想中的“周禮”。西周面對當時社會紛爭(主要是國君、諸侯的權(quán)利爭奪),建立以“宗族嫡長繼承制”、“等級制”為核心的“周禮”,來鞏固社會秩序。而到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這種制度受到?jīng)_擊,所謂“禮崩樂壞”,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復禮”。這就要求個人以“禮”為規(guī)范,不違規(guī)逾矩。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孔子的這一理論有助于社會的穩(wěn)定。但后世統(tǒng)治者借此強化自己絕對統(tǒng)治,作為壓迫百姓的手段。
[課文解讀]一、在孔子看來,禮和仁是什么關(guān)系?試結(jié)合課文有關(guān)章節(jié),談談你的理解。
在孔子看來,“禮”,是一種制度、規(guī)范,而“仁”則是“禮”的基礎和體現(xiàn)。對統(tǒng)治者來說,要實行“仁政”;對個人來說,要以“仁”作為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出發(fā)點和準則。離開了“仁”,也無所謂“禮”了。本節(jié)語錄,圍繞這兩方面展開。
二、宋儒說克己復禮就是“明天理,滅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
孔子所說的“克己復禮”,是在承認個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礎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約束自己,達到“禮”所規(guī)范的要求??鬃印熬⒊汲肌钡囊馑贾饕€是正名分,定等級,而漢代統(tǒng)治者則發(fā)展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而宋以后,又將維護統(tǒng)治者的意志強化為“天理”,特別是明代后,更絕對否定了個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實行封建專制統(tǒng)治。
對于宋代“天理人欲”之說,現(xiàn)在不少專家研究認為,宋儒還是肯定人的正常欲望需求的,如朱熹認為“飲食者,天理也;求美味,人欲也”,“飲食男女,固出于性(天性)”,因此,人們正當?shù)挠皇恰叭擞?,而是“天理”,只有違背仁義禮智信的“窮口腹之欲”,才是需“去”的“人欲”,故他又說:“修德之實,在乎去人欲,存天理”。同時,朱熹之說不僅僅針對一般百姓,更針對統(tǒng)治者,提出“正君心是大本”,認為大臣的責任是“格(規(guī)范)君心之非(不對之處)”。朱熹被宋孝宗罷官,其著作被禁,其學被稱“偽學”,朱熹等59人被定為“偽學逆黨”,也正說明朱熹理論也是針對統(tǒng)治者的。到了明代,朱元璋等曲解其說,更成為專制統(tǒng)治的理論。
三、“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見周公”都是主謂倒裝句。這種倒裝句方式表達了孔子怎樣的心情?《論語》里類似的倒裝句還有不少,比較一下現(xiàn)實生活中書面語言和口語中倒裝句使用頻度的區(qū)別,說說這種現(xiàn)象反映了《論語》怎樣的語體特點。
陳述句中的主謂倒裝,主要是突出感情,強調(diào)謂語表達的內(nèi)容。這兩個例句,表達出孔子對周禮理想境界的向往及自己為理想努力難以實現(xiàn)的感慨。這種倒裝句的使用,說明《論語》作為古代散文起始階段的語錄體帶有口語化、生活化的特點。
[文言練習]四、閱讀下面三段文字,說一說它們各自從哪個角度對“禮”進行闡釋的。(文字略)
引用的荀子、《禮記》中的三段文字,主要從“人性”角度論述“禮”的必要。從人性角度而言,人作為高等動物,本身具有“自然屬性(動物性、“惡”)”和“社會屬性(社會性、“善”)”的雙重性,而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在于人還具有“社會性”,因此,為了克服人性中“自然屬性”的一面,需要制訂一定的“禮”(規(guī)范)來加以約束自己,所謂“克己復禮”。否則,人將與動物無異。孟子也曾說過,“惻隱之心”、“禮讓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是人性的根本出發(fā)點,如果無此“四心”,“非人也”,與動物無異。
五、“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中哪些詞活用作動詞?其意義與“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和“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中活用動詞的相應詞語有什么不同?
這里都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但語法意義不同。前面的例子是在名詞前直接加否定副詞,而副詞只能修飾謂語,用于動詞或形容詞前,所以,副詞后的名詞,一般是活用作動詞。后面的例子是兩個名詞相連,那么一般來說,前一名詞活用作動詞謂語。也有的書上將以上的例子作為“名詞意動”,因為謂語動詞沒有設計具體動作行為,僅是主觀意圖上的行為。
三、待賈而沽
[課文理解]本章選擇的語錄,表達孔子堅持自己的理想,并為了理想而堅定不移奮斗。對我們今天的啟示:人要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確立自己的正確理想,明確人生目的,并要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理想勇往直前,堅定不移走下去。當然,理想要符合每個人的基礎和特點、條件,不盲目高攀,好高騖遠。同時,也要付諸實踐,不能“眼高手低”,有理想而缺乏行動。
[課文解讀]一、孔子為什么熱心于仕途?這和他用行舍藏的主張有沒有矛盾?
孔子的熱心仕途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復禮”的政治主張,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價值,所以他不管如何碰壁,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和他的“用行舍藏”看似矛盾,其實也不矛盾。中國文人很好地將儒家積極進取的“入世”思想和道家消極隱退的“出世”思想融合起來,所謂“滄浪之水清,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可以濯我足”,所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統(tǒng)治者開明,政治清明,文人愿意報效國家;而反之,則隱退避身,等待時機,而其內(nèi)心,是渴望用政,實現(xiàn)自身價值。
二、9·5章,是怎樣表現(xiàn)孔子的強烈自信的?17·1章,從“來!予與爾言”可以看出陽貨對孔子是怎樣的態(tài)度?可以根據(jù)什么判斷孔子對陽貨的回答是虛應故事?
9·5章中,孔子在被匡人拘禁的情況下,毫無畏懼,以周文化代表自居,相信自己的個人人格和主張,最終脫圍。在17·1章中,陽貨以自己官職自大,在孔子面前高傲自踞,所以用命令式的口吻對待孔子。但孔子不卑不亢,面對陽貨“實用主義”的勸說自己出仕,委婉拒絕,孔子渴望被任用,但不愿為了個人利益而犧牲原則,所以他躲避陽貨,實在躲避不了,假意允應出仕。
三、孔子主張在修身上要“近取譬”(推己及人),其實他在言談中也是很注意“近取譬”的。17·7章就有一連串“近取譬”的句子,把這些句子找出來,說說它們表現(xiàn)了孔子怎樣的態(tài)度和心理。如果把這些句子換成陳述句,表達效果會有什么不同?
17·7章中孔子回答子路的話,用比喻和反詰表示自己不怕危險,愿意去與有野心、有實力的叛臣見面,表現(xiàn)出孔子不以自身安危為重、反對佛肸違背“禮”、以下犯上行徑的無畏精神,給學生樹立了堅持理想原則、不怕一切的人格魅力。他回答學生時用比喻、反詰,更能體現(xiàn)出一種義無返顧、不容置疑的力量,用陳述句是表達不出的。
[文言練習]四、解釋下面語句中加點詞語。
1、“從者見之”中的“見”,是使動用法,即孔子的隨從者使(儀封人)謁見了孔子。而“天下有道則見”中的“見”即“現(xiàn)”,出來當官,與下面的“隱”相對。
2、“邦有道,則知”中的“知”通“智”,與下面的“愚”相對;“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中的“知”,了解。
3、“男有分,女有歸”中的“歸”指女子出嫁(古代認為女子屬于夫家,所以出嫁猶如“歸”);“歸孔子豚”中“歸”通“饋”,贈送。
4、“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中的“與”作動詞用,參與;“歲不我與”中的“與”也作動詞,等待(此句為賓語前置)。
5、“求善賈而沽諸”中的“沽”,“賣”(出售)解;“沽酒來何遲”中的“沽”,“買(酒)”。
五、給下面短文加上標點: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nèi)累矣?!鼻f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鼻f子曰:“吾將曳尾于涂中?!?p>四、知其不可而為之
[課文理解]本章選擇的幾段語錄,表現(xiàn)出孔子堅持理想、堅持原則、認定目標的執(zhí)者精神。人是需要一種信仰、一種理想、一種精神的,孔子一生堅持朝著自己的理想前進,不管多少艱難險阻,甚至明知理想難以實現(xiàn),但還是盡自己力量堅持到底。在講究實惠、講究個人利益的人看來,這樣的人似乎是“傻子”,但孔子不為人言所動,堅持自己的行為。這種精神,是儒家積極進取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古往今來,曾激勵過中華民族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蘇軾、辛棄疾、陸游、文天祥等都是這樣做的。在今天,這種精神還是值得提倡的。
[課文解讀]一、對陳成子弒君一事,孔子在報告時為什么要“沐浴而朝”?報告無效后為什么反復申說自己“不敢不報”?這反映了孔子怎樣的心情?
陳成子弒君,在孔子看來,這是違背“禮”、以下犯上的嚴重事件,也是對孔子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的沉重打擊,所以孔子把它當作大事嚴肅對待。同時,孔子作為大臣,明確自己的職責和職守,所以他不管有效無效,盡自己職責向各方報告,反映出他忠于職守、嚴謹不茍的精神。但魯哀公及“三子”的態(tài)度,說明春秋末期已經(jīng)“禮崩樂壞”了。
二、你對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舉例說明這種精神在歷史上的影響。(略)
[文言練習]三、完成下面各題。1、翻譯下面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部分。
(1)(孔子)之三子告(陳成子弒君事)。(2)(接輿)趨而辟之,(孔子)不得與之言。
(3)鳥獸不可與(之,指鳥獸)同群。(4)丘不與(之,指世上人)易也。
(5)(子路)至,(丈人)則行矣。
2、說明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1)“止子路宿”的“止”,留宿。(2)“殺雞為黍而食之”的“食”(sì),使動用法,使之(子路)食。(3)“見其二子焉”的“見”,動詞使動用法:使其二子見(子路)。(4)“欲潔其身,而亂大倫”中的“潔”,形容詞使動用法:欲使其身潔。(5)“懷其寶而迷其邦”中的“迷”,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其邦混亂。
四、給下面短文加上標點:
孔子適陳,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chǎn)。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鬃有廊恍υ唬骸靶螤钅┝?,而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五、仁者愛人
[課文理解]本章選擇孔子關(guān)于“仁”的語錄選段,闡述孔子“仁”的思想體系及其內(nèi)涵。“仁”作為孔子哲學思想的核心,與孔子政治思想核心的“禮”,是孔子《論語》的基本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叭省笔菍γ恳粋€人最基本要求,也是搞好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基本保證,孟子進一步發(fā)展為“性本善”,從人性出發(fā)肯定“仁”??鬃訉Α叭省钡恼撌鲐灤┰凇墩撜Z》中,概括一下“仁”的內(nèi)涵,其基本要點是“愛人”,而其具體體現(xiàn)則包含方方面面,諸如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忠恕、博施濟眾、體諒人而不強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視人、關(guān)心弱者、珍愛生命等等。但是孔子對“仁”理解也不片面,他也肯定管仲統(tǒng)一、匡正天下的“大仁”。學習和全面、正確理解和繼承孔子“仁”的思想,在今天,尤有重要和必要的現(xiàn)實意義。如果每個人都能“我愛人人”、“我為人人”,那么也必將“人人愛我”、“人人為我”。[課文解讀]一、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禮”,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維護天下一統(tǒng)方面的貢獻,肯定其為“仁者”,由此可以窺見孔子怎樣的仁愛觀?
孔子否定管仲“知禮”,是指管仲超越了一個臣子的本分,也像國君一樣建“三歸”、“反坫”、“塞門”(國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來,是違背了“禮”的等級。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個“仁者”,因為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九合諸侯,匡正天下,使華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來,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則為前提,即保證國家穩(wěn)定、百姓安生,不能違背此原則。而具體則應從小事做起,落實到個人的一切行為中。二、同是主張相愛,孔子的仁愛把孝悌視為根本,主張在“親親”的基礎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愛則主張“兼相愛,交相利”,說“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墨子的主張和孔子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孟子說“墨子兼愛,是無父也”?
孔子的“仁愛”是建立“禮”(等級制度)的基礎上,也是以“禮”為原則和指導的,所以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親情為紐帶,推己及人,從家庭親人到整個社會,實現(xiàn)“仁愛”。而墨子“兼愛”則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基礎上,人與人之間互相友愛,利益共享。顯然這是一種理想主義的觀點,在階級社會里,是難以實現(xiàn)的。這也是墨子思想在后來衰落的原因。至于孟子說“墨子兼愛,是無父也”,一方面是說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有著根本區(qū)別(一強調(diào)等級、一強調(diào)平等),二是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各派之間互相爭論,批評對方,攻其一點,不及其余,所以譏刺墨家的“兼愛”因平等而“無父無君”。
三、有人評論15·42章孔子對待盲人樂師的敘述“說得極平實淺易”,“活畫出一個相師儀節(jié)來了”(牛運震《論語隨筆》)。說說這一章是運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動可感的。如果這一章?lián)Q成“孔子對盲人充滿同情心,走路時提醒他注意腳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紹在座的人”之類說法,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這一段主要用客觀敘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觀敘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體諒、關(guān)心人、特別是弱者的“仁愛”精神。不加評論而用樸實的行動將孔子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也是含褒貶于客觀敘述之中的“春秋筆法”。如果改用其他,難以達到如此感人效果。
[文言練習]四、說明下面句子賓語前置的情況。(1)于斯三者何先?“何先”,即“先(去掉)哪一個”。(2)晨門曰:“奚自?”“奚自”,即“從哪里(來)”。
(3)百姓足,君孰與不足?“孰與”,即“與誰”,在古漢語中,這是一個常見的用于比較的詞,在疑問句中,在比較中選擇,如“吾孰與徐公美?”而在反問句中,則將前后兩項比較顯示分明,一般是肯定后項。(4)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誰與”,即“與誰”。
(5)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拔粗小奔础拔从兄薄#?)歲不我與。
“我與”即“與(等待)我”。(7)莫己知也?!凹褐奔础爸私猓┘骸薄?p>(8)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澳奔础澳ㄖ溃┲ㄋ?。(9)無乃爾是過與?!盃柺沁^”即“過(責備)爾”,“是”系指示代詞復指“爾”。(10)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肮绞现保础爸ǖ剑┕绞夏抢锶ァ?,前一“之”,指示代詞復指“公山氏”。(11)曾是以為孝乎?“是以”即“以是(指代供給父老酒食)”。
(12)吾道一以貫之?!耙灰载炛奔础耙砸唬ㄖ宜。┴炛?。(13)仁以為己任。
“仁以”即“以仁”。
五、給下面短文加上標點。
師德長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輒遜以自免,不見容色。嘗與李昭德偕行,師德素豐碩,不能遽步,昭德遲之。恚曰:“為田舍子所留。”師德笑曰:“吾不田舍,復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辭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潔之乃已?!睅煹略唬骸拔匆?。潔之,是違其怒。正使自干耳!”狄仁杰未輔政,師德薦之。及同列,數(shù)擠,令外使。武后覺,問仁杰曰:“師德賢乎?”對曰:“為將謹守,賢則不知也?!庇謫枺骸爸撕??”對曰:“臣嘗同僚,未聞其知人也。”后曰:“朕用卿,師德薦也,誠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慚,已而嘆曰:“婁公盛德我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遠矣!”六、君子之風
[課文理解]本章選擇的幾段論述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須具備的品質(zhì),包括“道”、“德”、“仁”、“義”、“禮”、“信”等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質(zhì)及掌握“六藝”的知識技能素質(zhì)。具體又有能正確處理“利”與“義”的關(guān)系,能以生命捍衛(wèi)仁義,不以個人利益為重,不以非正當手段去追求富貴名利,重視個人修養(yǎng),追求內(nèi)涵與外表的統(tǒng)一等。這些,對我們今天的個人修養(yǎng)、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鑒意義。[課文解讀]一、孔子是怎樣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貧樂道和樂以忘憂的心境的?你怎樣理解“浮云”的比喻義?
孔子表達自己這一志向時并未用空洞的語言表態(tài),而是用了具體的細節(jié),寫自己平常的飲食起居,特別用“曲肱而枕之”來寫自己貧困簡陋而自由隨便的生活細節(jié),尤給人以深刻印象。所以后世許多文人都特別欣賞,在詩文中引用。而“浮云”的比喻,則又形象表明了孔子的富貴金錢觀,正當?shù)母毁F、金錢是人追求創(chuàng)造得來的,用不正當非法手段謀得的富貴、金錢是可恥的,而且終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正如陳毅所寫,對于非法錢財富貴“莫伸手,伸手必被捉”?!都t樓夢》中用“好了歌”來形象闡明金錢、富貴對人生來說猶如“過眼煙云”。李白也有詩:“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倍鸥Φ摹兜で嘁分袑懙溃骸暗で嗖恢蠈⒅?,富貴于我如浮云?!毙翖壖病端堃鳌て叭罚骸叭瞬豢皯n,一瓢自樂,賢哉回也。料當年曾問:‘飯蔬飲水,何為是,棲棲者?’”二、“鄙夫可與事君”章“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釋為“患不得之”,但也有人認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如朱熹《論語精義》引呂氏曰:“憚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無厭,故既得患失?!蹦銓@句話有沒有新的理解?請聯(lián)系實際作簡要陳述。
朱熹注釋本章引用胡氏之論曰:“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貴者而已者,則亦無所不至矣?!敝祆湔J為:“志于富貴者,即孔子所謂‘鄙夫’也?!庇捎诠盼牡暮喖s,引起不同理解。對于“患得之”,從字面上看,是害怕得到它(功名富貴),這樣理解又與整段話中寫的“鄙夫”相矛盾,因此引出不同的說法。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成一家之言。三、孔子說:“君子喻于義”,但只是“見利思義”,反對見利忘義,并不反對正當?shù)那罄?。韓非子則認為君臣父子之間只有利害關(guān)系,沒有道義關(guān)系,彼此是“用計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見《韓非子·六反》)。而后來的儒家走向另一個極端,產(chǎn)生了諱言利、排斥利的傾向,如董仲舒就主張“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見《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T噷@三種主張作簡要評論。
孔子之論符合人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確處理好利與義關(guān)系的實際,應該是所有經(jīng)商言利者的原則。所以中國歷來就有“儒商”,無論是“徽商”還是“晉商”都以“誠信”為本。到現(xiàn)代,如日的本商人、企業(yè)家都奉《論語》中的道德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義”,這對我們今天的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應該是要十分重視的。至于韓非子和董仲舒之論,走向兩個極端,“極左”和“極右”,但今天仍有市場,尤其是韓非子之論,在今天不少商人、企業(yè)家中還很“吃香”,有的人昧著良心、不顧手段、甚至不顧消費者生命健康賺錢,我們今天市場經(jīng)濟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無不與此理論有關(guān)。[文言練習]四、“問”在古代和現(xiàn)代都有“不了解的事情請人解答”的意義。在現(xiàn)代漢語里,“問”可以帶雙賓語(如:“問你一個問題”,“你”是“問”的對象,是間接賓語;“一個問題”是“問”的內(nèi)容,是直接賓語),也可以帶其中一個賓語(如:“我問一個問題”,“我問你(呢)”)。找出一至六課的問字句,看看《論語》中問字的用法有什么規(guī)律,跟現(xiàn)代漢語有什么不同。然后回答下面問題。1、“使子路問津焉”的“焉”是什么意思?2、《論語》里“或問子產(chǎn)”(14·9)這句話,是“有人問子產(chǎn)說……”的意思,還是“有人問子產(chǎn)是怎樣一個人”的意思,為什么?3、“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論語》8·4),“問之”的說法和前面所歸納的“問”字用法是否矛盾?為什么?
課文中“問”的句子:子貢問政(12·7)、哀公問于有若曰(12·9)、季康之問政于孔子(12·19)、季康子問(2·20)、南宮適問于孔子曰(14·5)、顏淵問仁(12·1)、齊景公問政于孔子(12·11)、宰我問(17·21)、門人問曰(4·15)問于桀溺(18·6)、子路問曰(18·7),子張問曰(15·42)等。
《論語》中使用“問”字句的規(guī)律是:問字后面的賓語有的完整,有的省略(或省略直接賓語,或省略間接賓語,或兩者都?。?。但前提是句子意思要讓人明白,所省略的賓語或在前面交代,或在后面交代。如果句子或文章開頭的問句,則一般齊全。這也是古漢語中賓語省略的一般規(guī)律。古漢語中賓語省略十分常見,只要前、后有所交代,人們能看出,即省略,以使表達簡約。大多數(shù)的問句內(nèi)容并不出現(xiàn)“問”字,如“曰:‘傷人乎?’不問馬?!保?0·17)、“晨門曰:‘奚自?’”(14·38)
以此看上面三句,第一句中的“焉”是個語氣兼指代性質(zhì)的助詞,這里子路問的賓語中用“焉”指代詢問的間接賓語,而“津”則是直接賓語。古漢語中常在問句中用“焉”,表達這樣的雙重作用。
第二句的省略是省略了間接賓語,而直接賓語又只有“子產(chǎn)”,因此引出兩種不同理解。但聯(lián)系全句內(nèi)容,還是可以明白的。這段語錄:或問子產(chǎn),子曰:“惠人也?!眴栕游?,曰:“彼哉!彼哉!”子產(chǎn)是鄭國的賢相,所以孔子說他是個“惠人”(給人以恩惠的仁人),而問“子西”(楚國人),孔子用“他呀”、“他呀”的語氣表示否定之意。從全句看,應該是問子產(chǎn)是怎樣一個人。
第三句的“問”,是“探問”、“慰問”之意,與一般的詢問不同,所以沒有省略。
五、給下面短文加上標點。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shù)。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fā)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七、求諸己
[課文理解]本章節(jié)選的幾段語錄,主要寫《論語》中對個人修養(yǎng)的論述。論述圍繞個人“進德”、“修業(yè)”兩方面內(nèi)容,從嚴格要求自己,寬以待人,嚴于律己,確立目標,腳踏實地,珍惜時間,言行一致,正確對待自己的錯誤等方面進行了闡述。[課文解讀]一、14·42章說“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6·30章說“博施于民而能濟……堯舜其猶病諸”。由此看來,“安百姓”和“博施于民而能濟眾”是什么關(guān)系?推而廣之,“安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什么關(guān)系?“安人”和“安百姓”所達到的修養(yǎng)標準有什么不同?
“修己”——“安人”(安百姓)——“博施濟眾”,這是從個人做起到為其他人服務,再到為大眾服務,逐層推進,反映出孔子“推己及人”,從個人的“修身”到為國為民的思想。孔子十分強調(diào)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必須自己過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立足仁義根本,才能使其他人立足仁義根本;自己做事行得通,才能使其他人做事行得通)。他還重視從小事做起,逐漸擴大,到“博施濟眾”。
二、孔子從不輕易以仁許人,他自己也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7·34),另一方面又說“為仁由己”(12·1),“我欲仁,斯仁至矣”(7·30),二者是否矛盾?應該怎樣理解“我欲仁,斯仁至矣”這句話?
二者不矛盾。“仁”是孔子認為的人的最高思想境界,是“圣人”具備的根本品質(zhì),所以是每個人(包括孔子自己)一生中努力追求的理想人格和境界。但是在孔子看來,“仁”的實現(xiàn)是不斷地從點滴做起,一步一步向理想境界邁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完善自己人格。而這一過程,又依賴于個人的自覺認識,我的心中如果向往“仁”,那么,你就能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可實施“仁”。孔子的這一辨證觀點,啟發(fā)我們個人道德品質(zhì)的完善在于從個人的細微處著手,一步步發(fā)展,而不是空洞遠大目標,缺乏實際。孟子提出“性善”,也肯定了每個人人性中有“善”的一面,只要堅持向“善”棄“惡”,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按西方說法是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天使”和一個“魔鬼”,“天使”不斷戰(zhàn)勝“魔鬼”,便能達到高尚的境界。
三、孔子為什么面對滾滾流水發(fā)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它與一般文人“見花流淚,對月傷心”式的傷感有什么區(qū)別?同“日月逝矣,歲不我與”的說法相比,“逝者如斯”的說法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孔子一生宣揚和推廣他的“仁”與“禮”的主張,以實現(xiàn)自己建立有秩序有仁愛的理想世界,但到處碰壁,多次受困受厄,“累累若喪家之犬”。但孔子并不灰心氣餒,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因此迫切感到人生苦短,難以完成自己理想,多次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它與一般文人“悲秋傷月式”的惜時戀時相比,帶有崇高和悲壯感,而非沉溺于個人功名和兒女之情中“小家子情調(diào)”。孔子的“逝者如斯”感嘆,用比喻、深沉抒情式方式表達,與“歲不我與”直接抒情議論相比,異曲同工。所以后世經(jīng)常引用這兩段話。
[文言練習]四、完成下列各題。1、“賓”“客”在對舉時有等次之別。賓指貴客,客指一般的客人。這種區(qū)別現(xiàn)代漢語里還有反映嗎?舉例說明。
現(xiàn)代漢語一般是雙音節(jié)的詞語,表示比較單一的意義,如“賓客”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泛指客人,而用“貴賓”、“客人”來區(qū)分尊次。
2、說明下列各句中“文”的意義,并試著把它的義項按照發(fā)展順序排列起來。
最早的“文”是個象形字,一個人立著,胸前有交叉的圖形,指古代的“文身”,因此《說文解字》認為其本義:“錯(交叉)畫也?!焙笠隇椤盎y”、“天文”、“人文”、“禮樂制度”、“法令條文”、“文字”、“文章”、“完美”、“修飾”、“掩飾”等義項。所以下面帶“文”的句子排列應該是:
“越人斷發(fā)文身”——“文不在滋乎”(禮樂制度)——“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文化經(jīng)典)——“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完美)——“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修飾)——“小人之過也必文”(掩飾)。
五、讀下面短文并完成各題。1、說明文中各“之”字的意義和用法。2、把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原文略)
全文翻譯:孟子對戴不勝說:“您要讓您的國君學好、達到‘善’的境界嗎?我明白的告訴您。(假如)有一個楚國大夫在這里,要想讓他的兒子達到會說齊國話的水平,那么,讓齊國人來教育他呢,(還是)讓楚國人來教育他呢?”
(戴不勝)說:“(那當然)要讓齊國人來教育他?!?p>孟子說:“一個齊國人在教育他,許多楚國人在旁邊騷擾他,(那么)即使每天鞭打他而要求他學會齊國話,(也)不可能達到目的。(如果)把他放到齊國的臨淄莊、岳街去,幾年后,即使你每天拷打他要讓他說楚國話,也不能夠了。您說薛居州是個善人,(假如)讓他住在國君的身邊。(那么)在國君身邊的老老少少、上上下下,都成為薛居州那樣的好人了,國君還會與誰去做不好的事呢?在國君的身邊,老老少少、上上下下都不是薛居州那樣的好人,國君還會跟誰去做好事呢?(假如)只有一個薛居州那樣的好人,能把宋國的國君怎么樣呢?”
其中“之”字句:1、子欲子之王之善與?前一“之”作連詞“的”,后一“之”作動詞“達到”(學好)。2、欲其子之齊語也。作動詞“達到”(學完)。3、使齊人傅之。作代詞他(指代楚大夫之子)。4、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與3句同。5、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shù)年。前一“之”與3句同。后一“之間”作連詞(莊、岳的中間)。6、使之居于王所。作代詞他(指代薛居州)。
相關(guān)知識
高二語文論語2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nèi)容,幫助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zhì)量的完成教學任務。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語文論語2”,相信您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nèi)容。
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論語〉選讀》備課、教學參考(二)八、周而不比
[課文理解]本章重在論述如何對待他人,與上一章如何對待個人,都是談如何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提出了在與人交往中應“周而不比”、“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要善于識人,正確對待別人缺點,正確認識朋友,嚴于律己,寬于待人,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等。[課文解讀]一、《論語》由于文辭簡約,有時會給理解造成困難,往往需要聯(lián)系有關(guān)章節(jié)及《論語》以外的材料加以判斷。如5·17章,“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對象就有兩說,一說指晏子,一說是指晏子所交之人。請聯(lián)系4·26章及12·23章,分析一下哪種說法更為合理。
第一種說法更為有理。聯(lián)系4·26及12·23兩段孔子的“交友之道”,孔子認為交友過度頻繁,反而會使朋友疏遠,勸導朋友也應忠言相告,而不聽則作罷。而晏子因“善與人交”,在交往中讓朋友了解他而敬重他。據(jù)史書記載,晏子是春秋齊國的賢相,很為人敬重。朱熹在這段語錄下引“程子”(北宋二程)之論說:“人交久,則敬衰,久而能敬,所以為善?!?p>二、結(jié)合實際,說說你認為“周而不比”都應該有哪些表現(xiàn)。
根據(jù)孔子關(guān)于交友的論述,主要表現(xiàn)在“群而不黨”、“和而不同”,即交往應有一定的原則,出于正當?shù)哪康模耙晕臑橛?,以友輔仁”,而不是朋比為奸。又提出三種“益友”與三種“損友”,為交友的標準,應該與正直、誠信、博學多聞的朋友交往,而不是與諂媚逢迎、虛偽不一、夸夸其談的人相交。交友也應有度。對待朋友不“以言舉人”,也不“以人廢言”。
三、選擇《論語》中格言,從思想內(nèi)容和語言形式兩方面對這些格言的特點簡要分析,并圍繞“交友”(或其他話題),每人擬五條思想火花,在壁報上交流。(略)
[文言練習]四、解釋下列詞語。
黨:《說文解字》:“黨,不鮮也?!钡@本義不通用,用其后起之義,即古代地方戶籍編制單位,五百家為一“黨”。引申為“親屬”、同類朋輩、等類、偏私偏袒及政黨等義項。所以,“群而不黨”(偏私偏袒),“各于其黨”(類別),“黨同伐異”(同類、朋黨),“鄉(xiāng)黨”(鄉(xiāng)里),“黨派”(政黨)。
比:《說文解字》:“比,密也?!币隇橛H近、齊同、并列、相連相接等義項。所以,“比而不周”(親密,這里指不正當?shù)墓唇Y(jié)),“比肩而立”(并列),“鱗次櫛比”(相連),“比及”(相接)。
與:《說文解字》:“與,黨與也”,本義指朋黨,引申為盟國、友邦、隨從、親近、允許、支持、同類、等待、交往、給予等義項。又作介詞(與名詞構(gòu)成介詞結(jié)構(gòu))、連詞(連接名詞、代詞及句子,表示并列)。又同“歟”,作句末疑問語氣詞。所以,“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前一與作連詞,后一與參與,這里作事君),“歲不我與”(等待),“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兩個與均作親近、交往解),“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參與)。
道:《說文解字》:“所行道也?!北玖x是道路,引申為路程、行程、取道、經(jīng)過、種類門類、方位、方法、技藝、宇宙萬物本原、事理、規(guī)律、政治主張與體系、好的政治措施和主張、道德道義、講述、知道、實施實行、疏通引導等義項。所以,“忠告而善道之”(講述),“道之以政”(實施、實行),“道千乘之國”(取道、經(jīng)過),“志于道”(正道,好的政治主張),“中道而廢”(道路)。
五、分類整理《論語》中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格言、熟語、成語,豐富自己的語言。(略)
九、出辭氣遠鄙倍
[課文理解]本章論述人們交往中的語言文明和語言技巧??鬃又匾晜€人禮儀,“禮”的內(nèi)在蘊涵是“德治”的基礎,根植于道德,而其外在表現(xiàn)則是人的禮儀、禮節(jié)、禮貌。其中說話是人與人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一個人“禮”的主要體現(xiàn)。所以《論語》中有不少關(guān)于這方面的論述,包括人的交談語言要文明、遠離粗俗,要出于誠信,出于真情,要把握說話時機,掌握分寸,說話內(nèi)容既要抓住要害,表達簡潔,又要一定的文采,委婉動聽,要針對不同的聽話對象,善于與不同人交談等。說話態(tài)度要真誠、謙恭,有理有節(jié)?!把灾疅o文,行而不遠”(《左傳》引孔子言),孔子又以“盡善盡美”作為評論文章、藝術(shù)、說法的標準。這些對我們今天都有啟發(fā)意義。[課文解讀]一、孔子既反對巧言令色,又追求語言的敏捷得體,這兩者區(qū)別在哪里?孔子的主張對我們今天從事語言交際有什么啟示?
兩者的區(qū)別在于說話的出發(fā)點和內(nèi)容,前者是虛情假意,所謂“鮮矣仁”;而后者則出于“仁”的目的,以誠信為本。啟示我們今天要重視語言交往,重視表達說話能力培養(yǎng)。新課程《標準》對說話能力有專門要求。語文能力“聽、說、讀、寫”,其中“說”是口頭表達,“寫”是書面表達,現(xiàn)代社會中,兩者同等重要。二、孔子在文化教育和主持禮儀時為什么要用“雅言”?你對學習和推廣現(xiàn)代“雅言”——普通話有什么看法?做得怎樣?
孔子重視“禮”,“禮”既指制度、規(guī)范,又指個人禮儀、禮節(jié)、禮貌,具體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禮儀是集中體現(xiàn)“禮”的機會和載體(如今天的慶祝會、升旗儀式等),禮儀需要莊重、嚴肅的氣氛,才能體現(xiàn)出禮的重要和必要,也才能讓人們在禮儀中受到禮的教育和熏陶。而“雅言”則是禮儀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化教育則是教育和規(guī)范人們禮儀的基礎和基本手段、途徑,每個人從小就都從文化教育中得到熏陶和培養(yǎng),接受正規(guī)的雅言教育。如果不用雅言,則將誤人一生。現(xiàn)在提倡普通話,作為一種全國性交流的規(guī)范的文明的“雅言”,對我們這樣一個大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尤顯必要。
三、言語交際要講究技巧。面對敏感話題,有時須采取婉轉(zhuǎn)的方式。作為孔子弟子中“言語”方面佼佼者的子貢,就很擅長這種方式。以本課7·15章和第三課9·13章為例,說說你對委婉這一交際技巧的體會。
委婉是不直接將話點明,而是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去試探性地了解對方的內(nèi)心。這種方式在與人交際的特殊場合,還是十分需要的,特別是做人思想工作或勸說別人時,尤為需要,可避免矛盾激化,或者了解對方意圖。課文中子貢有成功運用的例子。7·15是講子貢采用借機試探,用古比今手法了解了孔子的態(tài)度。衛(wèi)出公不愿放棄王位,拒絕他的父親蒯聵回國繼承爭王位。當時孔子正在衛(wèi)國,他的弟子要了解孔子對衛(wèi)出公的態(tài)度,但不便公開詢問,于是子貢借古代叔齊、伯夷兄弟倆互相推讓王位的事詢問孔子的態(tài)度,孔子贊揚和高度評價了叔齊和伯夷,當然也就知道孔子對衛(wèi)出公與其父爭奪王位肯定是不會支持的。9·13則用比喻來了解孔子的內(nèi)心想法,子貢借“美玉”為喻,詢問孔子是將美玉珍藏還是尋找識貨的商人賣掉,孔子明白弟子之意,回答說,等待識貨的商人賣掉它,意思是孔子也希望能有“識貨”的統(tǒng)治者能重用他。
[文言練習]四、讀15·8章,完成下列題目。1、查字典“失”字可知,“失人”、“失言”可能的義項有這樣幾個:(1)遺失、喪失;(2)做事不合適、失當;(3)犯錯誤;(4)錯過。你認為:“失人”、“失言”中“失”是哪個意思?
“失人”的“失”是“錯過”?!笆а浴钡摹笆А笔恰胺稿e誤”。
2、以下是《論語》中“失”字后面帶賓語的幾個用例,你認為“失人”、“失言”中的“失”,其意義與哪句話中的“失”字意義相當?
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與“失人”的“失”(錯過)相當。
既得之,患失之。喪失。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與“失言”的“失”(犯錯誤)相當。
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帮儭保胝{(diào)生熟的程度?!笆э儭保胝{(diào)生熟失當。
3、《現(xiàn)代漢語詞典》:“[失言]無意中說出不該說的話?!边@意義和《論語》中的“失言”的“失”意義有什么不同?現(xiàn)代“失言”的“失”作“漏失”之意,與《論語》中“失言”的“失”作“錯誤”解是不同的。
十、學以致其道
[課文理解]本章主要是關(guān)于治學修養(yǎng)方面的論述??鬃邮肿⒅貍€人自我學習和提高,圍繞這一問題作了大量闡述,包括學習的內(nèi)容(德、業(yè))、方法、目的、態(tài)度等。這些論述,對我們今天的學習,有較大的啟示。
[課文解讀]一、古人講求“進德修業(yè)”。從孔子和子夏等人多次談到的“好學”表現(xiàn)看,他們所說的“學”,側(cè)重于“進德”、“修業(yè)”哪一個方面?“樊遲請學稼”,為什么遭到孔子的訓斥?
側(cè)重于“進德”。他們十分強調(diào)學習目的:“君子學以致道”;“君子謀道不謀食”,要認為“君子儒”。在他們看來,學習“道”,即能從根本上改變?nèi)说木辰?,引導百姓,成就“文武之道”(實現(xiàn)周禮)。而“修業(yè)”主要是技術(shù)層面上的,就像“百工”,只能“成其事”,達不到“道”,所以反對樊遲放棄“禮”、“道”的學習去學“稼”這樣技術(shù)操作層面上的事。過去理解為孔子看不起勞動??鬃诱搶W有兩個概念,一是“器”,即把純粹的知識積累起來;一是“道”,上升到道德、規(guī)律層面,他提出“君子不器”,要高層次的學習。
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內(nèi)涵深邃,充滿哲學智慧。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這句話至少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學海無涯,知識的探求是無盡的,促使人一生中不斷學習,不斷追求,永不滿足。毛澤東曾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的哲學文章中指出:人類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fā)展的歷史,掌握了某一方面規(guī)律后,又有更多的未知在等待我們。二是告訴我們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不懂裝懂。只有承認自己不懂,才能去追求學習,所以那些人才是真正聰明的人。否則只能停留在“不懂”上。
三、胡適曾經(jīng)指出,像1·10章“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這句話,竟使用了將近十個虛字,“這是把說話完完全全記錄出來的緣故”。這些虛字的使用,不但使句子顯得活潑多變,舒展自如,而且生動地描繪了人物的口吻語調(diào),表現(xiàn)了人物的神情態(tài)度。如上例,句中的“也”所表示的語氣的停頓,顯示了子貢的從容不迫,表推測的語氣副詞“其諸”與疑問語氣詞“與”連用,以委婉的語調(diào)表現(xiàn)了子貢的自豪。試再舉幾例作簡要說明。
如7·5章“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一句,“甚”,是個表程度的副詞,它還可充當謂語;“矣”,是用在陳述句后的語氣詞,這里表示出對自己“衰”變化的驚訝和感嘆?!耙病?,是用在判斷句或陳述句后,表示肯定、強調(diào)的語氣。下句的“矣”同樣用在形容詞謂語“久”的后面,表示強烈感嘆。兩個“矣”又作為謂語前置,更突出感慨的強烈。
又如11·26,“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這是孔子循循善誘學生言志的一段話,大量的虛詞將孔子善于啟發(fā)學生說出自己見解的教學方法表現(xiàn)出來?!耙浴保樵~,這里表“因為”;“乎”,用在句中,相當于介詞“于”,表示“比較”;“毋”,否定副詞,常用在祈使句中,有勸阻之意;“以”同前,介詞,下省略“長乎爾”的賓語;“則”,連詞,表強調(diào)?!耙病?,句尾語氣詞,肯定語氣,模仿學生背后的意見;“如”,假如,連詞;“或”,無定代詞,“有人”,代表自己;“則”,連詞,與“如”相對,“那么”,是一句假設復句;“何以”,疑問代詞與介詞結(jié)合;“哉”,語氣詞,有反問的語氣在,表示孔子給學生機會,學生應該大膽發(fā)表意見的意思。
[文言練習]四、關(guān)于“攻乎異端,斯害也已”一章,人們理解不盡相同。比較以下幾種較有代表性的說法,說說各家對“攻”字、“已”字是怎樣理解的。
1、朱熹《論語集注》引范氏:“攻,專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異端,非圣人之道,而別為一端,……專治而欲精之,為害甚矣?!敝祆湟龇妒现?,認為“攻”即研究、鉆研之意?!耙选弊髡Z氣詞,與“也”相連,表示肯定的語氣。按這樣理解,是說一個人如果鉆研不好的學問知識,那么危害就大了。范氏還舉例說明:“如楊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無父無君。”認為楊子“為我”與墨子“兼愛”是“無父無君”的“異端”。
2、蔡節(jié)《論語集說》:“君子在明吾道而已矣。吾道既明,則異端自熄。不此之務,而徒與之角,斯為吾之害也已?!边@里的“攻”作“批判”理解,“已”跟上面理解一樣。意思是:君子只要鉆研、宣揚自己正確的道就行了,(用不到去批判攻擊異端邪道),弘揚正道,異端自然就沒有市場了。(如果)去批判攻擊異端,(那么),反而造成危害了。
3、楊伯峻《論語譯注》:“批判那些不正確的議論,禍害就可以消滅了?!边@里的“攻”作批判、攻擊解。“已”表示消滅、沒有了。楊伯峻認為:“《論語》共用四次‘攻”字,像《先進篇》的‘小子鳴鼓而攻之’,《顏淵篇》的‘攻其惡,無攻人之惡’的三個‘攻’字,都作‘攻擊’解,這里也不例外?!薄耙?,應該為動詞,止也。因之我譯為‘消滅’。”
十一、誨人不倦
[課文理解]本章是論述學習的態(tài)度、方法及教學的態(tài)度和原則??鬃又匾晫W習內(nèi)容的選擇,重視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提倡啟發(fā)式、因人而異的教育教學方法等,都對后世產(chǎn)生重大影響,至今仍有現(xiàn)實意義。
[課文解讀]一、孔子一方面說“性相近,習相遠”,一方面又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兩種說法之間有什么矛盾?從孔子的整個言行看,他實際更傾向于哪種觀點?
這兩種說法,在孔子整個《論語》論述體系中,是不矛盾的。
對于前一段,《論語集注》中認為:“此所謂性,兼氣質(zhì)而言者也。氣質(zhì)之性,固有美惡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則皆不甚相遠也。但習于善則善,習于惡則惡,于是始相遠耳?!庇忠谩俺套印敝摚骸按搜詺赓|(zhì)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則性即是理,理無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對于后一段,《論語集注》說:“此承上章而言。人之氣質(zhì)相近之中,又有美惡一定,而非習之所能移者?!庇忠俺套印敝摚骸叭诵员旧?,有不可移者,何也?語其性則皆善也,語其才則有下愚之不移。所謂‘下愚’有二焉:自暴、自棄也。人茍以善自治,則無不可移,雖昏愚之至,皆有可漸磨而進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絕之以不為。雖圣人與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謂下愚也。然其質(zhì)非必昏且愚也,往往強戾而才力有過人者,商辛是也。圣人以其自絕于善,謂之下愚。然考其歸,則誠愚也?!?p>這里,把“上知(智)”與“下愚”作為一種“氣質(zhì)”,即人的個性(不是本性),認為“下愚”是指那些自暴自棄的人,即自己不愿學習的人。這些人并不愚笨,相反“才力”有“過人”,如商朝紂王。因為不肯學善、向善,所以“不移”。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歸納幾種對“上知”、“下愚”的不同觀點:1、“《漢書·古今人表》:‘可與為善,不可與為惡,是謂上智??膳c為惡,不可與為善,是謂下愚。’則是以其品質(zhì)言?!?、“孫星衍《問字堂集》說:‘上知謂生而知之,下愚謂困而不學?!瘎t是兼以其知識品質(zhì)而言。”3、“孔子說過‘生而知之者上也’(16·9),這里的‘上知’可能就是‘生而知之’的人。當然這種人是不會有的??墒钱敃r的人卻以為一定有,甚至孔子都曾否認地說過‘我非生而知之者’(7·20)”。
過去有種說法,說“上知”是指統(tǒng)治者,“下愚”指勞動人民,從而說孔子看不起勞動人民。這是不確的??鬃犹岢坝薪虩o類”,強調(diào)對不同人因材施教,并無排斥下層人學習。
二、說說您對孔子因材施教的體會。
“因材施教”是指根據(jù)不同人的不同基礎、不同個性采取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墩撜Z》中有許多例子,集中體現(xiàn)在11·22章中孔子對待子路、冉有同一問題的不同回答中。
三、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態(tài)度,跟他的政治傾向有什么關(guān)系?你如何評價這種主張?
所謂“述而不作”,是指只綜合、闡述和宣傳古代前賢的理論、學說、主張,而不創(chuàng)新立異、自立新說。這是孔子謙虛的說法,也跟他的政治傾向有關(guān)??鬃犹岢皬投Y”,向往周朝的禮儀、制度、文化,而當時現(xiàn)實是“歷崩樂壞”,所以他更認為要大力宣揚古代文化。對于“述而不作”,一方面說明孔子“復古”的政治立場,以古代禮樂作為最高的標準。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綜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體系,有創(chuàng)新在,并非“傳聲筒”,更非今天一些“學者”東拼西湊、剪剪貼貼可比。
[文言練習]四、稱謂是社交禮節(jié)的一個組成部分,古人對此尤其重視,什么時候稱名,什么時候稱字,什么時候稱官職、地望,都有基本規(guī)則。主要決定因素是交際雙方的尊卑,以及第三方相對于對方的尊卑。試對《論語》稱謂情況作簡單歸納說明。
老師稱呼學生,稱其名,或稱其字,表示教師或威嚴、或親切,如孔子直呼“求(冉有)”、“點(曾皙)”等;
學生對老師稱“子”(您),一般人也稱“子”(如18·6章,桀溺對子路稱“子為誰”)。
五、給下面短文加上標點,并解釋畫線的詞語,說說文中“自明”、“令女弟”、“丞相”、“老兄昆仲”的具體所指及彼此間關(guān)系。信中稱自明為“渠”,稱陳師中為“老兄”,稱程頤為“伊川先生”,從中可以看出這幾個人與朱熹之間怎樣的尊卑關(guān)系?
自明之亡,行且期矣。念之怛然,痛恨如新。不知向來所喻編次文字,今已就否?渠所立,自足以不朽。然其議論曲折,亦不可不使后人聞之也。其家事復如何?朋友傳說,令女弟甚賢,必能養(yǎng)老撫孤,以全柏舟之節(jié)。此事更在丞相夫人獎勸、扶植以成就之。使自明沒為忠臣,而其室家生為節(jié)婦,斯亦人倫之美事。計老兄昆仲,必不憚贊成之也。昔伊川先生嘗論此事,以為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自世俗觀之,誠為迂闊。然自知經(jīng)識理君子觀之,當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伏況丞相,一代元老,名教所宗,舉錯之間,不可不審。熹既辱知之,厚于義,不可不言。未敢直前,原因老兄而密白之,不自知其為僭率也。(朱熹《與陳師中書》)
這是朱熹給朋友陳師中的一封信。從信中意思看,朱熹與陳師中、自明是朋友,又都信奉北宋“二程”的理學。陳師中之父陳俊卿曾當過宰相,陳俊卿女兒(陳師中妹妹)嫁與自明。自明去世后,其妻子立志守節(jié)。此書信即贊揚、勸導此事。“令女弟”,“令”對對方尊稱,“女弟”,妹妹?!柏┫唷?,指陳師中父親,稱官職表示尊重?!袄闲掷ブ佟?,指陳師中兄弟,與朱熹平輩,又是較密切朋友,所以稱“老兄”?!耙链ㄏ壬狈Q“二程”中的程頤,“伊川”既是地名,又是程頤之號,表示尊稱。
行:離開、離去。期(jī):周年。痛恨:悲痛、遺憾。向來:自從、向來。
喻:明,指著作。作書以明古今之事。獎勸:獎掖、勉勵。扶植:幫助、培養(yǎng)。
成就:完成、實現(xiàn)。贊成:贊同而幫助成功。辱:表示謙虛的副詞,用于指稱自己。
十二、高山仰止
[課文理解]這一章多方面展示了孔子的為人和性格,從中可以看出他富有人情味、善于識人、善于引導教育人、關(guān)心學生、堅持原則和志向的人品和道德操守。
[課文解讀]一、以小組為單位,結(jié)合孔子師生之間關(guān)系和你周邊的情況,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師生關(guān)系”為題,作2——3分鐘的演講。(略)
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亢直”。從本書的有關(guān)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樣一個人?《論語》中子路的形象為什么顯得較為豐滿生動?
子路性格直爽、率直,說話、做事前往往缺乏細致思考,好說大話,如《侍坐章》中的回答。有時甚至分不清好壞,為人利用,如《季氏將伐顓臾章》中參與季氏的攻打顓臾。有時說話也缺乏分寸,如13·3章中說孔子“名分”之說“迂”,使得孔子也發(fā)火,說他“野”(粗魯)。但有時也很知禮,如18·7章中遇見丈人問路時“拱而立”等。由于《論語》中通過多角度地展示子路的為人,或通過孔子、或通過其他學生來看子路,而且在刻畫他的言語及行為時,極有個性色彩,白描傳神,如回答孔子提問時“率爾對曰”(《侍坐章》)。所以,子路形象較為豐滿生動。三、《論語》中多疊句,如“觚哉,觚哉”、“使乎,使乎”、“歸與,歸與”、“天厭之,天厭之”等。說說這些疊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以及這種句子形式與《論語》語體特點的關(guān)系。這些疊句使得人物說話的感情顯露出來,由于《論語》是語錄體,對人物的神情動作描寫極少,所以人物的語言尤顯重要,而疊句將人物或喜或憂、或感慨或贊嘆的情感表現(xiàn)出來,同時也增添了生動性和形象性,言語中看到人物神情畢現(xiàn)。[文言練習]四、古人有名有字。名與字意義上有聯(lián)系,或同義,或反義,或相關(guān)。如顏回,字子淵。《說文》:“淵,回水也?!保ɑ?,旋轉(zhuǎn))曾點,字子皙?!墩f文》:“點,小黑也。”“皙,人色白也。”冉求,字子有?!坝小笔恰扒蟆钡慕Y(jié)果。有些名字看不出聯(lián)系,是因為字義變化的緣故。有時字前加伯(孟)仲叔季表排行,或加“子”、“公”等表示尊敬字眼;后面加“甫”、“父”等表示性別,表示排行或尊稱的字眼也可放在后面。根據(jù)以上介紹,適當借助工具書,對下列人名和字關(guān)系作一說明。
宰予,字子我“子”,男子尊稱。“我”即“予”。樊須,字子遲“子”,同上?!绊殹庇小暗却敝x項,“遲”所以需等待。端木賜,字子貢“子”,同上?!岸四尽笔请p姓?!百n”(賞賜)與“貢”(進貢)相對。仲由,字子路。“子”同上?!奥贰保ǖ缆罚┦侨吮亍坝伞保ń?jīng)過、經(jīng)由)之處??柞?,字伯魚?!安保判欣洗??!磅帯奔础棒~”類。杜甫,字子美。“子”,男子。美,美(男子),與“甫”(男子)同意。白居易,字樂天?!熬右住奔瓷铍S意,“樂天”,即樂天知命,表示生活態(tài)度。韓愈,字退之。意義相反。“愈”(同“逾”),前進。與“退之”相對。柳宗元,字子厚?!白谠?,本原,元氣?!昂瘛保副驹?、元氣充沛、深厚。歐陽修,字永叔?!靶蕖迸c“永”同義,長?!笆濉笔桥判?。蘇軾,字子瞻?!拜Y”,車上橫木,供人扶著遠望(瞻),“登軾而望”(《左傳》)。蘇轍,字子由。“轍”,車輪經(jīng)過(“由”)的痕跡。十三、沂水春風
[課文理解]這一章和16·1的“季氏將伐顓臾章”是《論語》中兩篇粗具規(guī)模的文章,在語錄體中比較突出。這一章記述了孔子與學生關(guān)于言志的教學過程,表現(xiàn)出孔子循循善誘、善于啟發(fā)引導的教學方式,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評價方式,表現(xiàn)了師生之間平等和諧的關(guān)系。[課文解讀]一、孔子為什么對曾點的想法表示贊同?曾點所向往的是一種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與朋友、學生一起,沐浴春風,詠詩論文,將富貴名利等世俗的東西和救世為民之志向全拋之腦外。這對久在政治、官場、交際生活中浪跡的孔子來說,是一種自然回歸,對政治生厭、理想破滅的孔子覺得是一種放松和解脫,但是孔子又是“明知不可而為之”、堅持理想的人,難以拋棄自己的追求,只能向往而已,所以引起了他的贊賞和感嘆?!墩撜Z集注》中評論:“曾點之學,蓋有以見夫人欲盡處,天理流行,隨處充滿,無少欠缺。故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而其言志,則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于言外。視三子之規(guī)規(guī)于事為之末者,其氣象不侔矣。故夫子嘆息而深許之。而門人記其本末獨加詳焉。蓋亦有以識此矣?!倍?、曾點對暮春出游的描繪,色調(diào)明麗,情緒歡快,生趣盎然。試想像具體情景,說說自己感受。(略)
三、本章既記言談,又傳神情,既寫出不同人物風貌,又點染出師生間平等和諧的氣氛。試對此作簡要分析。
1、能寫出不同個性和人物心理。如用“率爾”寫子路的冒失直率,搶著發(fā)言。用曾皙彈琴,老師問到才“鏗爾,舍瑟而作”寫其從容平和的心態(tài)和舉止穩(wěn)重。用“喟然嘆曰”寫孔子聽完曾皙言志后的內(nèi)心等。2、孔子的循循善誘、啟發(fā)開導。他能結(jié)合自身,拉近與學生距離,表現(xiàn)平等,消除學生過慮,引導學生發(fā)言言志。3、對學生回答善于不同評價,即使對他不滿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評,用神情來表達??隙ㄙ潛P也用“喟然嘆曰”表達。體現(xiàn)出對學生的尊重。[文言練習]四、本章使用了兩個“爾”為詞尾的形容詞;用“率爾”寫子路的冒失,用“鏗爾”狀推瑟之聲,都很形象傳神?!墩撜Z》重視運用形容詞描摹情狀,這類形容詞有些是疊音詞,如“文質(zhì)彬彬”、“小人常戚戚”,有些則帶有“爾”、“乎”、“然”、“如”、“焉”等形容詞詞尾。試對已經(jīng)學過的《論語》中的狀態(tài)形容詞作簡單歸納。
用疊詞的如:“滔滔者,天下皆是也”(18·6)用形容詞詞尾的如:“野哉,由也”(13·3)“不曰堅乎”、“不曰白乎”(17·7)“夫子憮然曰”(18·6)“鄙哉,硁硁乎”(14·39)“斯遠暴慢矣”、“斯遠鄙倍矣”(8·4)“莞爾而笑”(17·4)“喟然嘆曰”(9·11)既用疊詞又加詞尾的如:“郁郁乎文哉”(3·14)“恂恂如也”、“侃侃如也”、“訚訚如也”(10·1)五、閱讀下面短文,完成各題。1、找出文中“儒先”的臆度之言,說說這種“臆度”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2、“徒誦其言”、“已知其人”,這兩個字指代的是誰?
人皆以為孔子為大圣,吾亦以為大圣;皆以老、佛為異端,吾亦以為異端。人人皆非真知大圣與異端也,以所聞于父師之教者熟也;父師亦非真知大圣與異端也,以所聞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與異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則吾不能”,是居謙也;其曰“攻乎異端”,是必為老與佛也。
儒先以臆度而言之,父師沿襲而誦之,小子朦聾而聽之。萬口一詞,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誦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強不知以為知”,而曰“知之為知之”。至今日,雖有目,無所用也。
余何人也,敢為有目?亦從眾耳。既從眾而圣之,亦從眾而事之,是故吾從眾事孔子于芝佛之院。([明]李贄《題孔子像于芝佛院》)
李贄是明代有名的哲學家,針對明代統(tǒng)治者利用孔孟之道欺騙蒙蔽百姓、鞏固其專制統(tǒng)治的行徑,進行有力揭露和批判。此短文即批判“儒先”盲目傳播孔孟一套,代代相傳,欺騙下去。他在另外文章中將這種盲目宣傳孔孟偶像、欺騙百姓比喻為“一犬吠影,百犬吠聲”(第一只狗是看到了影子而叫,其他的狗則是聞聲而叫)。
文中儒先“臆度”之言是指“以孔子為大圣”、“以佛、老為異端”。儒先“亦非真知大圣與異端也”,是“臆度”孔子之言,因為孔子表示過“圣則(榜樣)吾不能”、說過“攻乎異端”,便“臆度”為孔子是圣人,佛、老為異端。所以“徒誦其言”、“已知其人”中的“其”指孔子,儒先只是“臆度”,并未了解真實的孔子,“徒誦其言”罷了。
十四、中庸之道
[課文理解]本章闡述孔子的人生出世的態(tài)度和保持社會安定的基本思想,符合了中國傳統(tǒng)的“和諧”思想,所以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重視和提倡。宋代時,專門把孔子關(guān)于“中庸”的一些論述集中加以評論闡述,作為“四書”之一。孔子“中庸”思想包含做事、考慮問題要“執(zhí)中”而不偏(考慮全面,不走極端),“和而不同”,對人寬容包含,但又堅持道德原則,做事、考慮問題要穩(wěn)健、合情合理等內(nèi)容,不應片面理解。在今天建設“和諧社會”中,應借鑒孔子的這一理論。
[課文解讀]一、“中庸”、“和”的精神實質(zhì)是什么?有人把這種主張看成“折中主義”,你認為符合實際嗎?
“中庸”、“和”的精神實質(zhì)是要求人們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時,在對待社會問題時要依據(jù)道德原則保持中立態(tài)度,考慮問題全面,不走極端,對人寬容大度,這樣可以使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保持穩(wěn)定,有利于社會安定。把它看成“折中主義”是不妥當?shù)摹R驗?,全面看《論語》中關(guān)于“中庸”、“和”的論述,可知孔子還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穩(wěn)定下允許不同意見),反對“同而不和”(表面上強求統(tǒng)一),反對無“是非”原則的“鄉(xiāng)原”等。
二、試從《論語》中找些例子,說說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樣貫徹中庸之道的。
這樣的例子很多。如“季氏將伐顓臾章”中,孔子旗幟鮮明地反對破壞秩序的以強凌弱的“攻打”,主張以“德”、“禮”來達到“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穩(wěn)定。
又如“陽貨見孔子章”,孔子與陽貨主張不同,討厭其為人,就采取回避、應付,而不與之矛盾激化。
又如“侍坐章”對待不同主張的學生,他也能以恰當評價,等。
三、結(jié)合日常生活,說說中庸之道的作用。(略)
[文言練習]四、讀下面一段古文,參照注文(小字部分)和工具書,解釋畫線詞語,并回答問題。1、陳的始祖是誰?這個人和周武王有什么關(guān)系?陳和舜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
2、陳在哪里找到了肅慎氏之矢?這種箭有什么來歷?
仲尼在陳,有隼集于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隼,鷙鳥也。楛,木名。砮,鏃也,以石為之。八寸曰咫。楛矢貫之,墜而死也。陳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館問之?;莨?,陳哀公之孫,悼太子之子吳也。館,仲尼所舍。仲尼曰:“隼之來也遠矣。此肅慎氏之矢也。肅慎,北夷之國,故隼來遠矣。《傳》曰:肅慎燕亳,吾北土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蠻,九夷,東夷九國。百蠻,蠻有百邑也。使各以其方賄來貢,方賄,各以所居之方所出貨賄為貢也。使無忘職業(yè)。于是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也,以示后人,使永監(jiān)焉。監(jiān),視也。故銘其括曰“肅慎氏之貢矢”??淘汇憽@ǎ鹬g也。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諸陳。分,予也。大姬,武王元女。胡公,舜后虞遏父之子胡滿也。諸,之也。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親也。展,重也。玉謂若夏后氏之璜。分異姓以遠方之職貢,使無忘服也。故分陳以肅慎氏之貢。陳,媯姓也。君若使有司求諸故府,其可得也?!惫矢f府也。使求,得之金櫝,如之。櫝,柜也。金,以金帶其外也。如之,如孔子之言也。(《國語·魯語下》,三國吳·韋昭注)
1、陳的始祖是舜后虞遏父的兒子胡滿,周武王將大女兒嫁胡滿,封于陳。所以胡滿是舜的后代,周武王的女婿。
2、陳在舊府的“金櫝”(鑲金的柜子)中找到肅慎氏之矢。這種矢是當年周朝平定肅慎,肅慎進貢,周王賜給異姓諸侯,以表示異姓諸侯不忘向周朝臣服進貢。
砮:石頭磨成的箭頭。尺有咫:一尺八寸長。有,又。咫,古代八寸為“咫”。
館:旅館。方賄:各地諸侯進貢的財物。監(jiān):監(jiān)視、督察。
銘:將字刻在石頭或金屬器皿上。括:箭桿。分:給予。故府:舊府,原來的府第。金櫝:外面鑲金的箱子。
關(guān)于儒家經(jīng)典《四書五經(jīng)》:
先秦時有“六藝”(學習課程):禮、樂、射、御、書、數(shù)。配有教材《詩》、《書》、《禮》、《樂》、《易》、《春秋》,《莊子》中稱為“六經(jīng)”(此“經(jīng)”與后來的“經(jīng)”不同)。
西漢時,尊儒,將儒家經(jīng)典稱為“經(jīng)”,設“五經(jīng)博士”研究傳習,由于“樂”失傳,所以稱“五經(jīng)”:《詩經(jīng)》、《書經(jīng)》、《易經(jīng)》、《禮記》、《春秋》。
東漢時加《論語》、《孝經(jīng)》,成為“七經(jīng)”。
唐時,將《禮記》分成《周禮》、《禮儀》、《禮記》三禮,將《春秋》三傳列入,作為科舉考試內(nèi)容,稱“九經(jīng)”:《詩》、《書》、《易》、《周禮》、《禮儀》、《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后又增加《論語》、《孝經(jīng)》、《爾雅》,成為“十二經(jīng)”。
宋時又加《孟子》,成為“十三經(jīng)”。清代有《十三經(jīng)注疏》,將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成為儒家經(jīng)典集大成之作,被認為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典籍”。
南宋朱熹又將“三禮”合并,并從《禮記》中抽出《大學》、《中庸》兩章,加上《論語》、《孟子》稱“四書”,又將《周易》、《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春秋》稱為“五經(jīng)”,加以“章句”(注疏)、“集注”(綜合前人評價),成為“四書五經(jīng)”。
十五、敬鬼神而遠之
[課文理解]本章介紹孔子對待自然、神鬼的態(tài)度。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認為“孔子是不迷信的”,“孔子是懷疑鬼神的存在的”,并認為“孔子為什么沒有迷信思想,這和他治學態(tài)度的嚴謹很有關(guān)系”。所謂“敬鬼神而遠之”,是指心中有一定“敬畏”,這樣做事說話,有一定的禁忌,但更關(guān)注現(xiàn)實,關(guān)注實際。
[課文解讀]一、《論語》里說的“天”,有時指上帝、天神,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有時指自然界,如“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說說課文中所涉及的“天”,主要指哪種意義?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作了統(tǒng)計,《論語》中提到“天”的有12次半,包含三個意義。一是指自然之“天”,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7·19);二是指義理之天,文中出現(xiàn)僅一次:“獲罪于天,無所禱也?!保?·13);三是主宰或命運之“天”(即課文中指的上帝、天神),出現(xiàn)較多。但是,孔子講“上帝、命運”之“天”的背景一是發(fā)誓:“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6·28);一是處于困境或險境時的自慰鼓勁:“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何予?”(9·5);三是發(fā)怒時的指責或自我表白:“吾誰欺,欺天乎!”(9·12指責子路)、“知我者,其天乎!”(14·35)孔子懷疑鬼神存在,“不語怪、力、亂、神”(7·21),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保?·12),孔子病危,拒絕子路祈禱(7·35);楚昭王病重,拒絕祭神,孔子贊他“知大道”(《左傳哀公六年》)。課文中“天”的含義:5·13中“夫子之言性與天道”(自然之天);16·8中“畏天命”(自然之天);3·13中“獲罪于天”(義理之天);12·5中“富貴在天”(上帝、天神,主宰命運之天)。二、天人之辨是中國古代哲學爭論的一個重要問題。荀子主張明于天人之分,董仲舒則主張?zhí)烊烁袘?。閱讀下面材料,簡要談談你對各自觀點的理解。你認為孔子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是怎樣的?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養(yǎng)備而動時,則天不能??;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yǎng)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荀子·天論》)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強勉而已矣。(《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p>荀子對“天”(自然)的認識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他認為“天”的運行有它自己的規(guī)律,不受人世影響。一個國君應該引導百姓順應、認識、掌握、利用“天”的規(guī)律,“制天命而用之”,作好一切準備,應對“天”帶來的災異變化,才能使國富民強。反之,則使國家滅亡,百姓遭殃。
董仲舒生活年代,正值漢武帝“獨尊儒術(shù)”,用儒家思想統(tǒng)一國人,因此,將儒家思想按統(tǒng)治者要求來解說,將“天”(自然)與“人”(人世、人君)對應,認為國君乃“天”之代表,大自然的一切顯現(xiàn)都代表了“天”對人世的意志。此所謂“天人感應”,用此來為封建統(tǒng)治者作為“合法”統(tǒng)治的理論,欺騙百姓。
孔子對“天”的認識,有三種意義(見上題),他既敬畏、順應“天命”,而又不完全盲從、服從“天命”,比較實際,重視現(xiàn)實,重視國家百姓。
三、孔子“敬鬼神而遠之”,罕言“性與天道”,說明他關(guān)注的重點在哪里?這種觀念對后世有什么影響?
說明孔子關(guān)注的重點在現(xiàn)實,在國家民生,實現(xiàn)他的“禮”、“德”、“仁”的理想。這種觀念影響后世的儒家、文人重視、關(guān)心現(xiàn)實、國家、百姓,例如中國古代詩人、詩歌,就是如此。也影響了后世文人少理想、幻想色彩,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人不多,即使有,也很重視民生實際(如李白)。我國古代少神話傳說,也與此有關(guān)。古代“小說”被認為是“街談巷議”、“道聽途說”之類的東西,因此“小說”便成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消遣性讀物。清代袁枚的筆記小說集就取名《子不語》,是孔子所不說的東西(“子不語怪、力、亂、神”)。
[文言練習]四、下面是幾個文言句子的不同現(xiàn)代漢語參考譯文,你認為其中哪種翻譯最準確?理由是什么?
文言翻譯的原則是“信、達、雅”?!靶拧奔礈蚀_,按照字面意思,不曲解,不漏譯?!斑_”即句子通順、規(guī)范、簡潔?!把拧奔丛凇靶拧薄ⅰ斑_”基礎上盡量講究美感,文句漂亮。
此外,為了準確,還要顧及全文的意思,甚至了解作者及文章的背景。如孟子所說的要確切了解和評論文章須“以意逆志”(根據(jù)讀者的思想去探索作者的原意)和“知人論世”(了解作者和他作文的背景)。
根據(jù)這樣的原則,對練習中幾個翻譯文句進行評價,能說出自己的理由。具體句子評價略。
高二語文論語選讀4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作為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減輕教師們在教學時的教學壓力。優(yōu)秀有創(chuàng)意的教案要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高二語文論語選讀4”,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教學目標】1、掌握居、如、方、作、撰、傷、與在文中的含義。
2、掌握《論語》中狀態(tài)形容詞的兩種類型:疊音詞和帶形容詞詞尾的。
3、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
*4、感受孔子的教學風格以及師生間平等和諧的氣氛。
4、結(jié)合今人引用本章節(jié)的不同文章和對本章節(jié)文化內(nèi)涵的多元解讀,感受孔子精神對現(xiàn)代人的積極作用。
【文化內(nèi)涵】
1、從孔子對三人言志的態(tài)度,分析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
2、孔子為何要“與點”?鼓勵學生查找資料,發(fā)表不同見解,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
3、結(jié)合今人引用本章節(jié)的不同文章和對本章節(jié)文化內(nèi)涵的多元解讀,感受孔子精神對現(xiàn)代人的積極作用。
一.整體感知文本,掌握重點文言知識
1、誦讀感知,用原文語句回答:
(1)文中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分別是什么?
(2)孔子是怎樣看待他們的志向的?
【補充材料】
“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
“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
(《論語公冶長》)
2、質(zhì)疑解答,歸納狀態(tài)形容詞。
(1)“率爾”的“爾”何意?找出文中和它用法一致的詞。
(2)請同學們歸納已學過的有關(guān)形容詞詞尾的例句。
(3)《論語》中重視用形容詞描摹情狀,除了這種帶形容詞詞尾結(jié)構(gòu)的,還有的則是疊音詞,如“文質(zhì)彬彬”,“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請同學們對《論語》中已學過的這類狀態(tài)形容詞作歸納。
二.研究性學習與拓展
【問題】既然孔子認同前三子的志向,那為何對待前三子和曾皙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文中曾晳的志向是什么?他的志向和前面三人的志向有什么不同?
【明確】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無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論語微子》)這一入世精神的,而曾晳的志向歷來則有兩種理解。
1、認為曾晳的說法體現(xiàn)了“禮治”的最高理想。
曾皙所言句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風詠而樂的圖畫。孔子的太平社會就是行仁復禮恢復西周以來君臣有序的等級制度,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和諧社會。為了實現(xiàn)這個理想,他教導子弟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比诱哐灾?,或言使有勇,或言使足民,或言為小相,都非常契合孔子實現(xiàn)理想的現(xiàn)實步驟,曾皙則用非常感性的圖景表達了這一志向。
【補充材料】歷代學者的相關(guān)言論:
①孔子與曾點者,以點之言為太平社會之縮影也。(楊樹達《論語疏證》)
②曾皙對孔子言其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曰:“吾與點也!”魯設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謂四月也。春服既成,謂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樂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龍之從水中出也。風乎舞雩,風,歌也。詠而饋,詠歌饋祭也,歌詠而祭也。說論之家,以為浴者,浴沂水中也。風干身也。周之四月,正歲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風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審矣。(王充《論衡明雩篇》)
2、認為曾晳的說法體現(xiàn)了歸隱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方面主張積極從政,另一方面,在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的情況下又主張“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甚至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示想要放棄追求去過一種清淡自適的生活,“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贝舜握勗挄r孔子已經(jīng)60多歲,孔子一生奔走列國,四處碰壁,最后只得回到魯國講學授徒著書立說。晚年的孔子對世道看得已經(jīng)很清楚了,他決意不再求仕。而孔子之所以贊賞曾皙所言之“志”的關(guān)鍵就在于曾皙所說正合于“天下無道則隱”。曾晳的無意用世之言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共鳴。
【補充材料】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薄独锶省?br> 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薄段⒆印?br>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薄妒龆?br>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
可見孔子的“求仕”是有原則性的?!扒笫恕笔菫榱恕靶械馈?、“行義”。能“行道”、“行義”.則出仕做官。不能“行道”、“行義”則去之。為了實現(xiàn)理想,為了弘揚大道,孔子不動搖,不怨尤,終生積極樂觀。他雖嘆惋過“莫我知也”。但接著又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可進可退、唯“義”是存的人生態(tài)度,安貧樂道的生活追求,對照一下曾皙所描繪的暮春逸游圖,其表達的情志和精神世界何其相似!曾皙“歌詠先王之道,而歸夫子之門”,正是孔子退隱傳道的生動寫照。
三.感受孔子精神對現(xiàn)代人的積極作用
“君子不器”這句話不僅說出了孔子的治學觀,也說出了他的人生觀。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個學生聊天,讓他們談談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別表示想做軍事家、經(jīng)濟家和外交家。惟有曾點說,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輕裝出發(fā),約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涼,一路唱歌回來??鬃勇犃T,渭然嘆日:“我和曾點想的一樣。”圣人的這一嘆,活脫脫地嘆出了他的未染的性靈,使得兩千年后一位最重性靈的文論家大受感動,竟改名“圣嘆”,以志紀念。人生在世,何必成個什么器,做個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閑自在,豈非勝似一切?周國平《孔子的灑脫》
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對此有一個比較權(quán)威的解讀。他說,曾皙的理想看起來不過是“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為人之意”(《四書集注》),好像他做的都是些日常小事,沒有什么舍己為人的大理想。但是曾皙的內(nèi)心是完滿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為前提,以萬物各得其所為理想,這就比另外那三個人想從事一個具體的職業(yè),在那個職業(yè)上做出成績要高出一個層次。
這就是孔夫子說過的“君子不器”。一個真正的君子從來不是以他的職業(yè)素質(zhì)謀求一個社會職位為目的的,卻一定是以修身為起點的,他要從最近的、從內(nèi)心的完善做起。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復始的工作節(jié)奏中,還有多少時間,多少空間能讓你去關(guān)注自己的內(nèi)心呢?我們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個社會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們心靈的聲音。
論語選讀1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幫助教師在教學期間更好的掌握節(jié)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的內(nèi)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選讀1,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㈠教學導航:⒈認識孔子所說的“雅言”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
⒉認識交際語言講究技巧的重要意義。
⒊積累一些文言詩詞。
㈡導入:語言作為人類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是心靈的外觀?!把哉Z”是孔門四科之一,對語言的的重視是孔子尚文思想中包含的一個重要方面。他認為支配人的語言的應該是深厚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境界。
㈢解題:出辭氣,斯遠鄙倍矣:講究言辭語調(diào),就會遠離粗俗與乖戾。
【8.4】
基礎知識歸納:
①貴:重視
②動:整肅
③容貌:儀容舉止
④顏色:相貌<古義>
色彩<今義>
⑤鄙倍:粗野乖張。鄙。粗野,鄙陋。倍,通“背”,乖戾。
⑥籩豆之事:禮儀的細微末節(jié)。
⑦有司:掌管祭祀禮儀事務的官吏。
章節(jié)解析: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有引出話題的作用。君子在道德上應該重視的三個方面:一是“動容貌。斯遠暴慢矣”,強調(diào)了禮對舉動容貌方面的指導作用;二是“正顏色,斯遠信矣”,強調(diào)了禮對外在表情和內(nèi)在感情方面的指導作用;三是:出辭氣,斯遠鄙倍矣”,強調(diào)了禮對語言語氣方面的指導作用。禮養(yǎng)于中則行于外。打好禮的思想基礎,言談舉止就會合于禮。這是修身之要,為政之本。對于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合建立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具有重要價值。
【15.8】
章節(jié)解析:可與言,就是可以與他談論學問道德,遇到可以與言學問道德的人,而不與他談論,便不能在德學上與他互相切磋,當面錯過一個可以交談的人,這叫做失人。
反過來說,遇到不可與言的人,而與他交談,無論言學問,言道德,都是浪費言語,這叫做失言。
知者,就是智者。失人,失言,都是不智。智者有知人之明,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舉例說明:歷史上范睢見秦昭王的故事。秦昭王向他請教一次,兩次,他都不說話,使推薦他的人很難堪。范睢說我提出來的計劃,貢獻出來,可以使秦國馬上富強,國際間稱霸,可是秦昭王心不在焉,沒有專心一意來聽我的計劃,所以不能講。推薦的人后來再向秦王報告。因此第三次見面,秦昭王推掉了一切公事,摒退了左右的人,單獨和范睢見面,很客氣的求教。范睢一篇話就把秦昭王說動了,立即發(fā)表他當首相。在戰(zhàn)國的時候,這一類的事情很多,這就說明了“說難”。從人生經(jīng)驗中知道,朋友之間這樣,乃至在家庭中父母、夫妻之間也是這樣,正在對方不如意的時候,去提出問題來談,當然倒楣,這是時機不對。我們看到許多年輕朋友,做人家的干部,在長官那里碰了大釘。回來,一肚子牢騷。其實那個長官今天也許有件別的事情,心里正在煩,做干部的跑進去,報告不相干的事,乃至與他心里的事有關(guān)連,就正好觸上了霉頭。所謂:“薄言往訴,逢彼之怒?!彼匀伺c人之間,人與事之間,說話真難。這是要有許多人生經(jīng)驗累積起來,才會了解的。學校里同學之間相處,社會上同事之間相處,經(jīng)常會碰到這種事情,說的不是時候,結(jié)果意見相左了。
【16.6】
基礎知識歸納:愆作過失講,隨侍君子,容易犯三種過失。話未到當說時而說,謂之躁。鄭康成注:「躁,不安靜也。」例如君子未問,自己就先說,這就犯了心浮氣躁之過。鄭注從古論語作躁,釋文說,魯論讀躁為傲。話當說而不說,謂之隱??装矅ⅲ骸鸽[,不盡情實也。」如君子已問,就應當把話明白的說出來,如果不說,這就犯了隱匿之過。沒有觀察君子的顏色就說話,謂之瞽。集解周先烈注:「未見君子顏色所趣向,而便逆先意語者,猶瞽者也。」顏色表示意向,不看君子顏色而言,猶如盲者說話而不看對方,大為失禮,所以也是過失。這三種過,不但不能對君子,即對任何人都不能犯,但犯于君子更為嚴重。譬如過去外交界辦外交,都在宴會上。清末政治腐敗的時候,工商業(yè)或政治買賣,都在妓院里辦交涉。例如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與曹錕賄選的那個階段,有人在北京妓院里看到一個署名滄海道人的感事詩,其中警句很多,他口頭念給我聽,事隔多年,可惜我也忘了,到現(xiàn)在還記得其中有一首說:“燕市誰收駿骨才,昭王愛士亦堪哀。纏頭一擲中人產(chǎn),浪筑黃金作債臺。”這是何等傷心國事的話!北洋政府靠借外債來作政治買賣,結(jié)果,那些發(fā)了選舉財?shù)拇鬆攤?,又把錢花在妓院中去。所謂纏頭一擲千金,已過中產(chǎn)人家的花費,結(jié)果是國民背上外債,永遠還不清。
【11.4】
基礎知識歸納:
①為:做
②長府:魯國庫藏名
③仍:沿襲
④舊貫:過去的事例
⑤如之何:用于短語“如……何”表示“對待……怎么樣
釋疑解惑:孔子為什么說閔子騫“言必有中”,一說就切中要害?
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修建府庫如若鈣質(zhì),則違背禮制,有僭越之嫌,同時加重賦稅,增加百姓負擔。子騫反對違背禮制,認為應有利百姓
二是回答有藝術(shù)性,先是一個肯定句“仍貫舊”,接著巧妙的緩和語氣,改為無疑而問“如之何”,接著馬上補充一個語氣堅決的的反問句“何必改作”。語言跌宕,松緊有致,語氣舒緩自如恰到好處,這樣容易使自己的言論得以順利采納。
第二課時
【14.25】
基礎知識歸納:
①夫子何為:“何為”應該是“為何”,賓語前置句式
②寡其過:寡,減少
③蘧伯玉使人于孔子:使,派遣
章節(jié)解析:
欲寡其過而未能也:很想少犯錯誤,但未能做到。這里包含了伯玉老先生做事謙虛謹慎,事后省自身克己的思想品德和自怨自艾的的愧疚心理。這是怎樣的高風亮節(jié)?。∑溥M德之功,老而不倦,踐履篤實,光輝永駐,不惟使者知之,而夫子亦信之。
使者的話既謙虛又簡約,家臣越是這樣,越能見主人賢德的修養(yǎng)。使者是個既了解主人人格有善于辭令的人,所以使者走了以后孔子反復贊美道:“是個好使者!”“是個好使者!”
【7.15】
基礎知識歸納:
①為:幫助
②伯夷、叔齊:商代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為推讓君位而先后出走。這里自貢借伯夷、叔齊兄弟互相讓位,試探孔子對衛(wèi)出公與其父爭位一事的態(tài)度。
③求仁而得仁:孔子認為伯夷、叔齊成全了孝悌,而孝悌是仁的根本所以這樣說。
④求仁得仁,又何怨:賓語前置
章節(jié)解析:
衛(wèi)國國君輒即為后,其父與其爭奪王位,這件事恰好與伯夷、叔齊兩兄弟互相讓位形成鮮明對照。這里孔子贊揚伯夷、叔齊,而對衛(wèi)出公父子違反等級名分極為不滿??鬃訉@兩件事給予評價的標準就是符不符合禮.
【14.8】
基礎知識歸納:
①草創(chuàng):寫草稿
②討論:研究議論
③行人:官名。負責出使外國
④修飾:增刪字句
⑤潤色:指加以文采
章節(jié)解析“
裨湛、子羽、子產(chǎn)、世叔,這四個人都是鄭國大夫。這四個人在寫作方面各有所長:裨湛長于草擬,世叔長于探究,講義理;子羽長于修飾,作剪裁;子產(chǎn)長于潤色,加以文采。鄭國出臺辭命,經(jīng)四位賢人之手,集四人之長,審慎周密,如行云流水,自然妥帖,應對諸侯,鮮有敗事。
孔子以贊美出臺辭命這種用人方法,告訴人們:人多智慧多,集思廣益,各取所長,付諸實踐,益于成事。
【15.41】
章節(jié)解析:
本章節(jié)是孔子的言語觀?!稗o達”是通情達意,不尚文飾辭藻,樸實無華,唯達意即可,說話說的準確,一語中的。
釋疑解惑:
孔子既說“辭達而已”,又贊成鄭國外交辭令制定注重文采修飾,不矛盾嗎?
孔子重視語言不尚文飾,樸實無華,話說到點子上,一語中的。但并不是不要求有文采,更要求說話要看對象,有技巧。鄭國在春秋時夾在秦晉齊楚四個大國之間,長期活在夾縫之中,內(nèi)理政務,外需周旋,需要嚴密周詳而文采斐然的外交辭令。因此,在起草外交文書時,需要十分慎重,這對我們我們現(xiàn)在也有啟示作用。
高二英語Onfriendship教案1
Writing:ComparisonandContrast
Languageobjective:
Tolearnexpressionsthathelpmakecomparisonandcontrast
Skillandabilityobjectives:
Towriteaparagraphwithsentencesofcomparisonandcontrast
Todevelopreadingandcommunicationskills
Approaches:
Task-basedapproach
Aids:
Multimedia
Procedures:
I.Lead-in
Learntherespectiveconceptof“comparison”and“contrast”
II.Input
Findtransitionalwordsofcomparison
Paraphrasetasks
Findtransitionalwordsofcontrast
Paraphrasetasks
Practice:Blankfilling
III.Practice
Makesentencesofcomparisonandcontrast,usingtransitionalwords
IV.Furtherdevelopment
Readtworesumesandfinishtheform
Writeashortparagraph,usingcomparisonandcontrast
V.Homework
Completeareport
MaryBrown
493PrinceStreet,
Boston,MA,USA
Ph:617-739-2111
[emailprotected]
EDUCATION:
2000-2004:B.Sc.(BachelorofScience理學學士)inMathematics,HarvardUniversity
Boston,MA,USA
WORKEXPERIENCE:
2004–2008EdwardsMiddleSchool,Boston,MA,USA:
MathematicsTeacher,teachingstudentsfrom13to15yearsold;
AssistantofDean(教務主任助理),dealingwithforeignexchangeactivities,includingestablishingsisterrelationshipswithmiddleschoolsinShanghai,China
COMPUTERSKILLS:
Java,Word,Excel,PowerPoint
ADDITIONALINFORMATION:
Highlydedicated,withgreatinterestinteaching
Goodcommunicationskills
TomBrown
493PrinceStreet,
Boston,MA,USA
Ph:617-739-2111
[emailprotected]
EDUCATION:
2003-2006:M.Sc.(MasterofScience理學碩士)inMathematics,BostonCollege
Boston,MA,USA
1999-2003:B.Sc.(BachelorofScience理學學士)inMathematics,BostonCollege
Boston,MA,USA
WORKEXPERIENCE:
2006–2008MathematicsTeacherofEdisonMiddleSchool,Boston,MA,USA:
Teachingstudentsfrom16to18yearsold
COMPUTERSKILLS:
AutoCAD,Photoshop,Word,Excel,PowerPoint
ADDITIONALINFORMATION:
Highlydedicatedtoteaching
Goodwriting,oralandcommunicationskills
April2nd,2008
DearPrincipal,
AnAmericancoupleTomBrownandMaryBrownhappentoapplyfortheEnglishteachingpositioninourschool.
Asfaraseducationisconcerned,bothTomandMaryaremathematicsmajors.However,unlikeMary,whohasabachelor’sdegree,Tomisamasterofscience.TomgraduatedfromBostonCollege,whileMarystudiedinHarvardUniversity.
Intermsofworkexperienc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sfortheircomputerskillsandpersonality,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llinall,bothofthemarereallycompetitive.Pleaseinformmewhenyoudecidewhoistoberecruited(錄用).
Sincerelyyours,
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