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二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1-05高二語文離騷教案3。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高中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保證學生們在上課時能夠更好的聽課,使高中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高中教案內(nèi)容嗎?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nèi)容《高二語文離騷教案3》,相信您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nèi)容。
無韻之離騷——太史公筆法小議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敘”、“引”交互,“感”、“議”結合的書評寫法。
2、體會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蘊涵的實錄精神和批判意識。
說明:
作者在《學海無邊》一序中曾論及本文“不單純是評價,而是讀后感”,言下之意,她是以“通人生”的方式,來讀《李將軍列傳》,來議太史公筆法的?!稛o韻之離騷——太史公筆法小議》一文沒有大段的慷慨激昂的議,但“感”、“議”結合,卻讓讀者感受到作者深沉的感情和強烈的愛憎??梢哉f,“感”、“議”結合是這篇書評的特別之處,教師應指導學生學習借鑒。
本文肯定和贊揚了司馬遷的實錄精神及批判意識。教師可組織學生研讀探討,引導學生正確評價中國歷史上的悲劇人物,這對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不無裨益。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太史公筆法之奇;“敘”、“引”交互,“感”、“議”結合的書評寫法。
2、難點:司馬遷傳寫歷史人物、評價歷史人物的原則及價值。
說明:
本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晰。但文章篇幅較長,教師宜指導學生速讀課文,圈劃關鍵詞句,迅速把握文章思路和基本內(nèi)涵。
雖然文章“敘”、“引”、“感“、”議“有聲有色,可圈可點,但文章內(nèi)容對于讀者畢竟隔了一層,要切實理解太史公筆法,體會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蘊涵的實錄精神和批判意識,就要了解司馬遷其人其作,尤其要通讀《史記·李將軍列傳》。如將研究性學習引入教學中,就可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拓寬學生知識面,授之以漁,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熟悉背景
引入課題
1、教師課前布置:
(1)以“走近司馬遷”為主題進行研究性學習,研讀《太史公自序》,認識這位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了解他郁結于心的不平,了解他忍隱茍活,創(chuàng)作《史記》的漫長痛苦的艱難歷程。
(2)自讀《史記·李將軍列傳》、《報任安書》。
2、學生兩分鐘交流研究性學習心得,教師順勢引入課題。
1、利用圖書館和網(wǎng)絡資源,查找資料,并將資料整理成文,與班中同學共享。
2、交流研究性學習心得??烧剬λ抉R遷的認識,也可談對司馬遷作品的看法。
1、熟悉背景可掃除閱讀障礙,提供閱讀思考方向,促使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作品。學習《無韻之離騷——太史公筆法小議》時,需要結合司馬遷的人生遭遇才能分析出作品“貌似平淡,卻蘊涵無窮感染力”的太史公筆法。而這種筆法的深刻內(nèi)涵緣自于司馬遷的人生際遇。因此,教師有必要組織學生通讀《史記·李將軍列傳》,建立對文本的初步印象;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查詢《報任安書》等作品的時代背景,走近司馬遷。
2、此環(huán)節(jié)是為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同時也為后面的學習作準備。
速讀文本
把握線索
說文解字
激發(fā)興趣
1、課文副標題為“太史公筆法小議”,請同學們速讀課文,看看這篇文章的“議”落在何處?
2、在文言文中,“奇”這個字有幾種含義?課文取的是哪一種含義?
1、學生速度課文,尋找關鍵詞。
文章的“議”落在“奇氣”上,也即太史公筆法的特點上。
2、學生聯(lián)系所學,回答。教師可提示:“奇”是多音字,讀音不同,含義有別。
明確:
(1)qí“奇”意為特殊的,稀罕,不平常。
(2)jī“奇”意為余數(shù),零頭;與偶相對;命運不濟、坎坷不平。
本文取的是“不平?!敝??!懊\坎坷不平”這一含義雖未明說,但作者“小議”的根本落在李將軍、太史公的悲劇命運。(這點可在“良史之辨”環(huán)節(jié)再討論)
本文以“奇”字立骨,因此抓住“奇”字,既可綱舉目張、把握全篇,又能增強學生語言的感悟力,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跳讀文本
梳理“奇”筆
1、文章小議太史公的筆法,共涉及哪些奇筆?
2、作者議“奇氣”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學生帶著問題尋找答案。文章共提到五處奇筆:第二自然段三處;第十五自然段一處;第十六自然段一處。
2、在作者的理解中,傾注了幾十年的人生體驗,聯(lián)系寫作時間(1980年)和第一自然段,不難看出作者議“奇氣”的真正目的:因“意有所郁結”而“以舒其憤”。
鍛煉學生提煉整合信息的能力。
思考寫作目的,為下文寫法中“感”的理解作鋪墊。
細讀文本
探究寫法
1、這篇書評在寫法上有哪些特點?請結合文本加以說明。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下關鍵詞:“敘”、“引”、“感”、“議”]
2、書評與讀后感在寫法上有何異同?
1、學生思考、交流。
提示:從具體的寫作中提煉概括。
(1)“敘”、“引”交互:
“敘”:鋪陳直敘,
不事雕琢。
“引”:精心篩選,
以一當十。
(2)“感”、“議”結合:
“感”:感從身受,
以意逆志。
“議”:小處入筆,
理當辭切。
(教師再次強調(diào)作者議“奇氣”的真正目的)
2、同:都屬議論文范疇,表述作者的某種思想見解,對某一作品進行評論和論說。
異:讀后感著眼于“感”,有感而發(fā),所論述問題的范圍較書評寬泛,形式也更為多樣靈活;書評著眼于“評”,即必須針對和緊密圍繞書的內(nèi)容、形式,評論其思想、藝術成就或社會、文化意義,范圍有所限制,角度較為集中。
1、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只有靠學生自己構建完成。因此,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讓學生自己分析總結課文寫作上的特點,這樣獲得的新知更為牢固。
2、通過比較辨析,了解書評與讀后感的異同,為實踐操練作準備。
良史之辨
歷史上的漢武帝開疆拓土、雄才大略,衛(wèi)青平定邊患、居功至偉,均是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而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二人表現(xiàn)卻甚為不堪;李廣、李陵、項羽等人都是失敗者,或自剄、或降敵,司馬遷卻濃筆重彩,大力揄揚。作者認為,《史記》“以克制、含蓄的筆法,表達了深沉的感情和強烈的愛憎”。司馬遷帶著“愛”與“恨”的強烈感情去著史,會不會影響歷史的真實性、客觀性?《史記》是良史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小組討論)
學生研讀文本,參考研究性學習心得,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要求:言之有序,言之有據(jù)。
提示:
①司馬遷愛重的是才力超群、品德高尚卻慘遭厄運的英雄;痛恨的是薄情寡恩的漢家天子、挾懷私心的大將軍衛(wèi)青以及為虎作倀的刀筆吏。而這種強烈的愛、憎蘊藏在“貌似平淡的敘事之中”。(可就《李將軍列傳》中的李廣悲劇形象和作為當權者的武帝、衛(wèi)青進行分析)
②《史記》中帶有悲劇色彩的作品超過三分之二,塑造的悲劇人物達一百余位,這些人物大都具有慷慨悲壯的英雄氣質,司馬遷傳寫這些人物留給后人的是壯烈、奮起、深思和升華,這就是其深刻意義所在。(可聯(lián)系司馬遷的悲劇人生,探討人生悲遇對其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影響:促使他“發(fā)憤著書”,嚴肅地探求歷史人物在社會中的處境和作用)
③強烈的“愛”、“憎”感情,體現(xiàn)了司馬遷著史的“是”“非”標準,即本文作者在文末所說的“以刑余之身,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敗論英雄,不以榮辱定是非”。司馬遷的實錄精神、批判意識恰恰有助于傳寫真實的歷史。
1、讀書要知人論世,在研讀課文的基礎上,將研究性學習引入課堂教學,讓學生由主觀性閱讀轉入實證性閱讀,從而和作者進行對話,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引導學生具體感知《史記》中所蘊涵的實錄精神及批判意識,對中國歷史上的悲劇人物能有一個較為客觀的評價,這將有助于養(yǎng)成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布置作業(yè)
任選一本你所喜愛的名著,用“敘”、“引”交互,“感”、“議”結合的方法寫一篇書評。800字以上。
完成作業(yè)。
以讀促寫,使閱讀與寫作相結合。
思路點撥
將研究性學習引入課堂教學是一種嘗試,教師也可進行常規(guī)性的閱讀教學,指導學生對《史記》中李廣、項羽等悲劇人物形象進行賞析、評價,深入把握課文內(nèi)涵。此外,還可讀寫結合進行教學。如,結合《史記·李將軍列傳》相關章節(jié)、唐朝詩人盧綸的《塞下曲》等,指導學生以“李廣”為人物原型,再造想象自己心目中的悲劇英雄形象,形成富有文化含量和思想深度的書面表達,促進對課文的理解。
練習舉隅
1、“于是至漢,漢下廣吏。吏當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這短短的、冷冷的二十幾個字,吐露了多少冤枉和不平!還需要再多說些什么呢?”這二十幾個字究竟“冷”在哪里?
2、作者提及司馬遷為項羽立《本紀》一事,可是點到即止。請聯(lián)系《項羽本紀》,談談司馬遷是如何塑造項羽這一悲劇英雄的,其所用筆法是否如資中筠女士所言,具有“奇”的特點。
3、有些書評只言片語,便能表現(xiàn)一部作品的寫作特點、揭示其主題或寫作目的,如: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老殘游記》——帝國的最后一瞥;
《平凡的世界》——普通人的生活,一個時代的奮斗。
請參照以上示例,選擇你熟悉的三部名著(古今中外均可),各寫一則一句話書評。
要求:表述簡潔有力,適當使用修辭。
相關推薦
《離騷》教案3
《離騷》
教學目標1、學習掌握有關屈原和楚辭的文學知識
2、對其中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掌握。
3、理解詩中所表現(xiàn)出的詩人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jié)操。
教學重點1.學習掌握有關屈原和楚辭的文學知識,并朗讀和串講課文
2.理解詩中所表現(xiàn)出的詩人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jié)操。
教學難點對其中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掌握。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我們剛剛學習了《詩經(jīng)》三首,從中感受到了我國古代詩歌的一些特點,例如,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活現(xiàn)狀;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瑯瑯上口,又廣泛運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等等。而今,我們將要學習的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代表詩作《離騷》,無論在內(nèi)容上還是在形式上,與《詩經(jīng)》相比,都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有的變化還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兩句膾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離騷》之中。下面就讓我們在閱讀這首詩的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和歸納這些變化、體會詩人的那種“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學習有關文學常識
(一)引導學生閱讀課前、課下、課后的提示、注釋、資料等文字。
設計三個問題幫助學生快速閱讀
1.詩人屈原是怎樣的一個人物?
2.《離騷》的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它與詩人的經(jīng)歷有什么關系?
3.什么叫楚辭?
教師明確:
1.屈原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作為當時楚國的左徒和三閭大夫是負有內(nèi)政、外交重任的。所謂“聯(lián)齊抗秦”的主張恰恰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國獨立富強,以至統(tǒng)一長期分裂的中國,達到所謂唐虞三代之治。其具體主張就是舉賢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說的“美政”的具體含義。
2.抒寫詩人的身世、政治思想和憂國憂民的思想。此詩的寫作時間又正是在詩人因受到讒言第一次被放逐,詩人是被迫遠離故土的,因此,其憂國憂民的思想隨處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辭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學樣式,是屈原、宋玉等詩人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詩歌形式。尤其應注意到詩中所大量使用的虛詞“兮”,可視為一種重要的標志。這些詩歌運用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二)教師補充介紹: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兩次罷官以及隨之而來的兩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懷王時期,被放逐于漢北;第二次是在頃襄王時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選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詩,就是在這次流放中寫的。也正是在這次流放中,詩人自投汨羅江而亡的。
2.與《詩經(jīng)》所體現(xiàn)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風格相比,《離騷》則是一篇具有積極浪漫主義風格的作品,被視為我國文學浪漫主義的直接源頭。而所謂浪漫主義的含義則是“它在反映現(xiàn)實上,善于抒發(fā)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摘自《辭海·文學分冊》)。我們應在鑒賞《離騷》的過程中,好好體會一下這種創(chuàng)作風格的特點。
三、教師范讀(或放錄音、或放多媒體)
1.學生注意給生字注音。
2.體會朗讀的技巧,如讀出分句的節(jié)拍,上分句末字“兮”讀音要稍長,壓韻的字要重讀等。
四、學生自讀全詩,重在掌握文字的讀音并搞懂其含義。
五、本詩在體裁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
A、形式上打破了《詩經(jīng)》那種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
B、全詩以四句為一節(jié),每節(jié)中又由兩個用“兮”字連接的若連若斷的上下句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韻,使全詩一直在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中進行,具有很強的節(jié)奏感?!百狻弊志哂刑貏e強烈的詠嘆表情色彩、構成詩歌節(jié)奏的能力,同時,“兮”字句作為一種文化存在,反映了荊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憤激情緒?!百狻痹诰渲衅鹆似渌撛~所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從而構成一種獨特的意味。聞一多認為“感嘆字確乎是歌的核心與原動力”,假如將“兮”字省去,將是一大損失,因為“損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兒”。如《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不能省去兮字。
六、疏通課文。
1、學生自學課文,小組互助解決難點,教師重點講解。
第二課時
一、本文的層次結構
第一層,從開頭到“曰靈均”結束。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來歷。
第二層,到“來吾道夫先路也”。自述一生不斷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嘉德懿行。
第三層,到結尾?;仡櫄v史上興衰成敗的教訓,聯(lián)系楚國的黑暗現(xiàn)實,反復申述自己的忠心和悲慘遭遇。
二、如何理解“香草美人”?(見課后練習二)
參考:屈原最經(jīng)典的比喻,就是以香草美人自喻。看我們書上的注釋,用美人比擬他自己,香草,比喻他自己的才華。這個香草嘛,那就是化妝品或者首飾了。我們比如說,今天要是有誰把自己比喻成美女,你們會是什么感覺?
而且,屈原雖然是名士的老祖宗,但是屈原有一點和后來的名士是很不一樣的。后來的名士,常常是不冠不履,邋里邋遢。比如說杜甫,三個月都不梳頭,他要是我這種平頭也就算了,可是你要知道他不光是不梳頭,而且不剪頭啊。屈原不一樣,他是非常注重儀表和修飾的。他對自己的被放逐,要用一個失戀女子的口吻來描述,那是因為他對楚懷王的感情,已經(jīng)超出了君臣之間的感情,他對鄭袖特別憎恨,那也是對一個情敵的憎恨。
三、談談你對屈原的評價。
參考: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詩人形象。勉強要概括屈原的性格,我想也許可以這么說吧,兩個方面,一個是憂國,一個是自戀。
四、布置作業(yè)
1、復習本課的內(nèi)容。
2、背誦。
高二語文漢家寨3
教學目的
1、理清文章結構層次,并概括層次內(nèi)容。
2、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nèi)容,初步感受其莊重、嚴肅、冷峻的語言風格,體悟、思考生命的意義。
3、體會作者內(nèi)心的細膩感受,理解作者所頌揚的“堅守”的精神,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漢家寨荒涼、死寂的環(huán)境特征,思考景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
2、理解文章“堅守”這種精神對人生的意義,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從而進一步感受張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由各名家散文風格及散文的意義引入,激發(fā)學生探討的興趣)
在充滿詩情畫意卻又富含哲理的散文天地里,如果說我們在冰心委婉明麗的散文中明白了平淡日子里的無數(shù)哲理,在朱自清清麗雋永、溫文爾雅的散文中體會到生活的溫情,在沈從文極具地方特色的濃郁韻味的散文中了解到對生活成熟和理性的思考,在汪曾祺幽默閑適、詼諧風趣的散文中體會到大智若愚的睿智及對生活的自適與豁達,那么,今天我們將看到一篇另類的散文,給人以沉重思考的散文——張承志的《漢家寨》,從中同學們能看到些什么?或者想到些什么?這些都將成為我們成長的見證。(意境導入:《使至塞上》)
二、作者簡介(出示投影)
張承志,青年作家、學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東濟南。1967年清華附中畢業(yè)后到內(nèi)蒙古烏珠穆泌旗插隊當教師4年。1975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1978年考入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民族歷史語言系并獲碩士學位?,F(xiàn)為自由的職業(yè)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曾獲第一屆全國短篇小說獎,第二、第三屆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及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獎?,F(xiàn)為已出版著作30余種,代表作有:小說集《張承志集》、詩集《神云的詩篇》、散文集《張承志散文》、《綠風土》、《清潔的精神》、《荒蕪英雄路》以及《牧人筆記》等。流傳較廣的有中篇小說《黑駿馬》、《春天》、《北方的河》和長篇小說《金牧場》、《心靈史》。
三、通讀全文、整體把握。
1、疏通生字詞。(投影)
褶(zhé)皺 曝(pù)曬 腳踝(huái) 暈眩(yùn)(xuán)
俯瞰(kàn) 咀嚼(jǔ)(jué) 白熾(chì)
六合:指上下和東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佇立:長時間地站立。薈集:聚集。
崢嶸:高峻。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疊。
俯瞰:俯視,從高處往下看。決絕:非常堅決。
2、快速閱讀全文,理清文章層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試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概括層次內(nèi)容。(學習抓住關鍵句把握行文思路,確定層次內(nèi)容。)
3、明確行文思路:“走近漢家寨”——“走進漢家寨”——“離開漢家寨”
概括內(nèi)容:
(1)“走近漢家寨”,從開頭到“走近了漢家寨”。寫走近漢家寨及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和內(nèi)心感受。交代了漢家寨地處的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條件——空寂、蒼涼、荒蕪、殘酷。
所見:鐵色戈壁紅石焦土
(板書)所聞: 單調(diào)的馬蹄聲
所感荒涼自然
恐怖的死寂
茫然、渺小、悲哀
(2)“走進漢家寨”,從“僅僅有一柱煙……”到“……找到一種生存下去的手段”。寫走進漢家寨的所見和所思。
(板書)所見:
大漠孤煙:“悵悵”
景物 黑戈壁:“可怕” “異域”
破泥屋:“幾間” “絕地”
太陽:“肆虐”
老人:搖搖頭
人物 “微微”搖頭不動“無言”
小女孩:“一動不動”“凝視” 漢人服飾
破紅花棉襖
所思:“這里一定還有一口食可覓,人一定還是能找到一種生存下去的手段。”
(3)“離開漢家寨”,從“次日下午,……”到結尾。寫離開漢家寨后的精神之旅。包括寫了作者離開漢家寨時的感受和離開漢家寨之后思想的變化——遺憾、不舍、回憶、堅守。
(板書)倔強地回憶著漢家寨
“堅守著什么”
仔細想著每一個細節(jié)
▲教師評析:千百年來的生命存活之謎作者無法揣測,只是隱隱地感到了人的堅守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支撐著漢家寨,支撐著我們的民族,支撐著人類生生不息的繁衍。
注:因為最后一部分是作者情感的集中體現(xiàn)點,因此這部分要讓學生集體朗讀,反復品味,最好留適當?shù)臅r間給學生自由品讀。
四、課外作業(yè):
1、思考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2、思考完成課后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揣摩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1、回顧文中景物描寫的語句
2、揣摩景物描寫的作用
第一部分:作者通過對一路行來所見到的自然景觀的客觀描述,創(chuàng)造了一種奇異的視覺效果,向讀者傳達了一種蒼涼、廣袤、寂寞無邊、慷慨悲涼的情緒。為下文作者的反思張本。
(可通過抓住“我在曝曬中暈眩了,怔怔地覺得馬的腳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及“我覺得自己渺小得連悲哀都是徒勞”等作者主觀感受的語句,感受漢家寨生存環(huán)境的惡劣。)
第二部分:以一連串的想象奇特而又恰如其分的比喻句(如一枚被人丟棄的棋子,如一粒生銹的彈丸)勾勒出了漢家寨荒涼、寂寞、古意橫生的環(huán)境特點。作者用他所擅長的手法,粗線條地勾畫出了一幅人跡罕至卻又似乎蘊藏著強大生命力的畫卷,這是人類精神與大自然的巧妙契合。
期間穿插人物描寫,兩個木訥而近乎靜態(tài)的人物形象(老人、小女孩)恰恰是對漢家寨天荒地老地存在的一種最佳詮釋。漢家寨的寂寞、荒僻從人物的行動中一覽無遺。從而點化主題:萬里絕地,幾戶人家。在這生生不息的人類歷史中,作者似乎觸摸到了某種支持人類繁衍下去的潛在本能,那就是“堅守”。
二、體會作者內(nèi)心的細膩感受,理解作者所頌揚的“堅守”的精神。
1、找出文中能體現(xiàn)作者主觀感情的句子加以品味。
例析:(1)“猛然間感到所謂‘大漠孤煙直’并沒有寫出一種殘酷”;
“在那塊絕地里,他們究竟怎樣生存下來,種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個謎”
“但是這不是幻覺也不是神話”;
“從宋至今,漢家寨至少已經(jīng)堅守著生存了一千多年了”——通過這些句子來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漢家寨所體現(xiàn)出來的“堅守”精神。(第二部分)
(2)“我只是隱隱感到了人的堅守,感到了那堅守如這風景一般蒼涼廣闊”;
“也是從那一日起,無論我走哪里,都在不知不覺之間,堅守著什么”——通過這些句子進一步感受漢家寨體現(xiàn)的“堅守”精神對作者的影響。(第三部分)
2、體會下面描寫的作用:“遙遙地,我看見了那堆泥屋的黃褐中,有一個小巧的紅艷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紅棉襖。那時的天山已經(jīng)完全升起于北方,橫擋住大陸,涼峰和干溝裸谷相映襯,向著我傾瀉般伸延的,是漢家寨那三岔戈壁的萬噸鐵石”。
分析參考:小女孩小巧的紅艷身影體現(xiàn)的是堅守精神的傳承。
三、探討與拓展
(1)“在美國、在日本,我總是倔強地回憶著漢家寨”可見漢家寨對作者影響深遠。那么你認為對于作者來說漢家寨給予作者最重要的是什么?
分析參考:漢家寨給予作者一種堅守的精神。漢家寨能生存一千多年,憑的就是這種堅守精神。我們的祖國、民族要發(fā)展,也需要這種堅守精神。在這里,作者將漢家寨的堅守、個人的堅守和民族的堅守水乳交融地結合了起來。
(2)“也是從那一日起,無論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覺之間,堅守著什么?!弊髡哒f“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你認為這個作者堅守的“什么”會包含哪些東西?(參考課后練習一的解答)
(3)理解課后練習三的句子。
(4)文章還有哪些描寫觸動了你的心靈?說說你的感受。
四、寫作特點
1、獨具特色的語言。
沉郁、凝重的語言給文章帶來了一股蒼涼之氣,作者用了一連串奇異的比喻來描繪對于天山腳下獨特地貌的新奇感受,如:“風蝕的痕跡像刀割過一樣清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傷的一塊皮膚”;“無植被的枯山像鐵渣堆一樣”;“三道裸山之間,是三條巨流般的黑戈壁”;“漢家寨,如一枚被人丟棄的棋子,如一粒生銹的彈丸”;“三個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等等。
2、變幻交錯的時空結構。
加西亞#8226;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一書的首句首創(chuàng)了一種特殊的時空結構:“多年以后,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伍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边\用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倒敘手法,容納了未來、過去、現(xiàn)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xiàn)在”的敘事角度。
本文有兩處運用了這種結構方式。第8自然段:“這個地點在以后我的生涯中總是被我反復回憶,咀嚼吟味,我總是無法忘記它?!钡?自然段:“無論后來我走到哪里,……四顧無援?!钡?8自然段:“好多年以后,我總覺得那便是我女兒的眼睛。”
3、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
從漢家寨的存在,從漢家寨人千年來的生存狀態(tài),作者“隱隱感到了人的堅守”,并由這種堅守進而開始了民族文化的深層反思:那就是,堅守精神與漢家寨、與漢民族天衣無縫的契合,與民族精神的水乳交融。
4、寓情于景的表達方式。
作者從漸行漸近漢家寨到零距離接觸漢家寨,一路走來,滿眼看到的是大地從繁盛到荒僻,寫的是荒涼的景,抒的是寂寥的情;再到漸行漸遠地離開漢家寨,卻再也無法忘記漢家寨。永別了漢家寨悲涼嚴峻的風景,卻深味了漢家寨人堅守的精神。自始至終作者都將筆力凝聚于漢家寨的描寫,而感情的抒發(fā)是寓于其中的,是潤物細無聲的表達。
小結:通過對漢家寨荒涼、死寂的環(huán)境的描寫,我們深深地領略了漢家寨人所具有的堅守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支撐著他們歷經(jīng)千年而依然固守在這片土地上,也正是這種精神哺育了我們的民族,乃至于整個人類。相信,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自己的“堅守”,那就繼續(xù)吧,它將使我們更具有生的價值。(課下上網(wǎng)查閱資料,進一步了解作者張承志的作品、生平及其寫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初衷。)
五、作業(yè):寫一篇隨筆,談談自己對“堅守”的理解和體會。
高二語文模塊教案精選3篇
為了教學更有順利,老師會需要提前準備教案課件,相信老師對寫教案課件也并不陌生。講授教案的內(nèi)容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了解“高二語文模塊教案”的定義及其應用就請繼續(xù)查看下文,請務必將這篇文章收藏并分享給您的朋友們感謝支持!
高二語文模塊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fā),了解科學、認識科學,體會科學的精神。
2.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為重點,探討其中表現(xiàn)的思想內(nèi)涵。
能力目標:在課堂中能夠讓學生學到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培養(yǎng)篩選整合文章關鍵信息的能力,學會用結構分析法來快速閱讀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感受科學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現(xiàn)的人格魅力,激發(fā)學生探求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性格品質。
學情簡析本節(jié)課是科普文單元的最后一課,學生對科普文有一定的了解,基本上掌握了這類文章的閱讀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學本文比較容易,所以在教學中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為重點,探討其中表現(xiàn)的思想內(nèi)涵,引導學生體會科學精神。
教學難點培養(yǎng)篩選整合文章關鍵信息的能力,用結構分析法來快速閱讀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課前準備學生提前了解有關作者加來道雄的作品及其為人,了解課文涉及到的一些宏觀宇宙學的理論,了解一點相關的理論物理學知識,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活動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故事導入
又一次,愛因斯坦要把墻上的一幅舊畫取下來,就搬來了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了一個問題,沉思起來,忘記了自己正在做什么,猛地從梯子上摔了下來。摔到地上之后他顧不上疼痛,馬上想到:人為什么會筆直的掉下來?看來物體總是沿著阻力最小的線路運動的。他想到這里,馬上站立起來,一瘸一拐地走到桌子前,提筆把自己的這個想法記了下來。
遇事愛思考探究,常常從小事中受到啟發(fā),這就是當代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探索品質。那他對物理學家加來道雄的影響又是怎樣的呢?
了解作者
加來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學家,畢業(yè)于美國哈佛大學,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博士學位,后任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愛因斯坦》(與特雷納合著)《量子場論》《超弦導論》。
研究探討課文內(nèi)容,完成重難點的學習:
1.審讀本文標題,你能否推斷一下文章會寫什么內(nèi)容,會怎么寫?你的推斷和作者的構思是否有出入?出入在哪兒?
2、速讀全文回答下面問題,感受結構內(nèi)容
作者開頭就說“童年的兩件趣事極大地豐富了我對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導我走上成為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的歷程。”而“童年的兩件趣事”是什么?除了這兩個趣事,作者還寫了成長中的那個事例?
3.【提問】“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是怎樣的?
4.【提問】作者想通過“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說明什么?
5、【提問】你是否對自然界有過好奇心呢?是否也產(chǎn)生了對科學的興趣?對愛因斯坦未竟事業(yè)的向往,是怎樣啟迪作者走上科學探索的道路的呢?思考:作者說“我決定要對這一問題刨根問底,縱然為此而必須成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也在所不辭?!痹谧髡咝闹小袄碚撐锢韺W家”應該是怎樣的人?
6、本文三個主要部分,并不是簡單地敘述成長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學精神內(nèi)涵,可以從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對成為優(yōu)秀科學家最為重要?
(四)研究探討:(開放型題目)
作者的成長歷程給你什么啟示?成為一名科學家需要那些素質?請你舉出幾個和作者成長歷程相似的科學家?
(五)總結
一名理論物理學家的成長歷程,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大膽的想象、懷疑和猜測,不要固步自封;興趣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但要達到成功的彼岸離不了堅定的信念、堅持不懈的努力,這或許是作者要告訴我們后輩的,希望大家能踏著他的腳步,一步一步取得進步。
學生作好筆記,識記基本的文學常識。
學生討論回答:這里的教育不是受教育或者教育別人,而是自主教育,自主發(fā)展。
學生回答:鯉魚世界的幻想
愛因斯坦故事
建立實驗室
主要有以下幾點:(1)“水池之外看不見的世界沒有科學意義。”(2)“它們?yōu)樗徸约耗軌蜻\動而困惑不解”——它們以神秘的“力”來掩蓋自己的無知。(3)“鯉魚科學家”的“消失”和“重現(xiàn)”——它們認為是“奇跡”,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鯉魚科學”的“傳奇故事”,真實地證明另一個世界的存在,而它們卻認為“胡說八道”,荒謬絕倫,違背它們的“自然規(guī)律”。
學生回答:
說明“自以為是”的人類和“鯉魚科學家”有相似之處。(1)人類“一生就在我們自己的‘池子’里度過”,只要“超出我們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們就“拒絕承認”。(2)“科學家發(fā)明像力這樣一些概念……”,是因為他們只愿意承認“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不肯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3)“不能在實驗室里便利地驗證”的理論,他們就加以“鄙視”,表現(xiàn)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執(zhí)。
學生回答
對愛因斯坦未竟事業(yè)的向往,使作者產(chǎn)生對同一場理論的興趣,好像偵探一樣給予找到故事的線索和結局
理論物理學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實驗條件的限制,自己的學說很難得到實驗的證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這樣的人必須耐得住寂寞,必須有奉獻精神。“在所不辭”意味著“理論物理學家”道路的艱辛。
學生回答:(1)想像力:科學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帶來創(chuàng)造力。作者正是從對鯉魚世界的想像中,認識到人類觀察空間的局限性,間接感悟到高維空間存在的可能。(2)樂趣:科學不應該是枯燥的,而是應該充滿樂趣的。
(3)實驗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樂趣,那只是成為科學家的最基礎的因素,不去踏踏實實地做實驗,就不能得到基本數(shù)據(jù),假說就不能確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礎工作,不可能達到真理的彼岸
學生回答
作者進行艱苦枯燥的工作,體現(xiàn)了他對科學的熱愛以及踏實的性格,顯露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潛能:人要想有所成就僅僅空想是不行的,要有嚴謹、踏實、務實的工作作風,從基礎做起,重在實踐。
應具備下列品質:奇特的想象力;探究的精神;實驗的精神;自主創(chuàng)新精神;奉獻精神;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固步自封;堅定的信念,堅持不懈的努力。例如華羅庚、愛因斯坦、錢學森、牛頓、瓦特、居里夫人等。
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引導學生初步明了課文內(nèi)容。
引導學生抓住課文標志性語句,梳理課文結構,引導學生從結構上去把握文章內(nèi)容。
通過探討研討,讓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深入把握文章的主旨。
感受科學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現(xiàn)的人格魅力,激發(fā)學生探求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性格品質。
聯(lián)系實際生活談收獲。
板書設計童年青年成年
鯉魚世界的幻想(想像)
建立實驗室(實踐)理論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故事(興趣)
科學精神:想像力樂趣實驗精神
作業(yè)設計
作者關于“鯉魚科學家”的幻想十分有趣,如果我們以動物的眼光來觀察人類,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假如有一位動物(狗、貓、雞、燕子等)科學家,專門研究人類的某些行為,他寫了一篇“科普文”:人類行為之謎。你替這位“動物科學家”做一回代筆人怎樣?(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換相思維)
教學思路這是一篇自傳性質的科普文,課文是以“教育歷程”為重點來談的。教學過程是從分析文章結構入手的,把握文章主要內(nèi)容及謀篇布局的特點,探討“教育歷程”的思想內(nèi)涵,引導學生體會科學精神,最后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學習生活,了解科學,認識要成為一位科學家,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必須具備哪些品質。
教學反思
本文不象其它的科普文章向我們介紹大量的科學知識,而是通過對童年的兩件對自己啟發(fā)很大的事情的追溯,告訴了我們走上科學的道路的一些必備的因素(敢于質疑、對事物充滿興趣、做事有毅力),思路很清晰,主要圍繞兩件事展開,所以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結構上去把握文章內(nèi)容,期盼在課堂中能夠讓學生學到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學生通過本文應該學會用結構分析法來快速閱讀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我認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是教師的主要任務,所以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的,能讓學生說的,都盡量把機會留給學生,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對學士的發(fā)言給予鼓勵,對他們說的不準確的地方,及時予以引導糾正。興趣是的老師,調(diào)動學生學習
高二語文模塊教案(篇2)
教學目的:
1.聯(lián)系實際,了解解說詞的特點,了解一些有關宇宙的基礎知識。
2.借助文中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fā),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并引發(fā)自己的思考。
3、擬清全文結構,把握說明文語言準確、簡明的要求,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一、知識儲備
A.解說詞的特點
本文是一部電視片的解說詞,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解說詞要根據(jù)解說對象的特點,有明確的主題和說明重點,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關鍵,即使是拓展性內(nèi)容,也不能游離解說的主題。如課文解說的對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緊扣宇宙的組成來介紹,不能隨意生發(fā)其他問題。
(2)解說詞補充和增加解說對象的相關信息,主要是知識和情理的擴展,使讀者接受到畫面和實物本身無法傳遞和難以表達的涵義。如課文中對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紹(知識擴展),將宇宙比做大海,激發(fā)讀者對宇宙的想像(情理擴展)。
(3)解說詞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各個部分又有相對的獨立性。課文從宇宙整體到星系的組成再到太陽系,雖然每個部分緊密相聯(lián),但又各有側重,各有中心。
B.本文的說明順序
課文是電視片的解說詞,所以具有一定的視覺性,隨著攝影鏡頭由大的尺度空間到小尺度空間,緩緩推進。就我們的閱讀來說,課文已經(jīng)脫離了電視視覺畫面(還能感覺到電視畫面對文字的影響,如“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回到了我們的后院”等介紹性詞語),獨立成篇,從說明順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間順序: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陽系行星作者認為“人類的未來取決于我們對這個宇宙的了解程度”,課文說明由宇宙到地球,就是人類的未來之路,說明的順序和作者的思想是統(tǒng)一的。
這樣的說明順序,好處在于:
(1)雖然我們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們跳出宇宙之外,將它作為純客觀的說明對象來解說,這樣能夠更清晰、直觀地介紹。
(2)空間尺度由大到小,讓讀者從整體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細微,這樣順序清楚,層次分明,符合讀者的思維習慣。
(3)由廣闊的宇宙,穿過無盡的空間,最終回到人類的家園,這是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過程,表現(xiàn)了人類對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們自己的命運”的熱情?!叭祟惖奈磥砣Q于我們對這個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觀地球,就是人類的未來之路,說明的順序和作者的思想達到某種契合。
C.基礎知識
完成德陽《導學與探究》以下內(nèi)容:
1.自學“預習提示”1——2內(nèi)容,用筆勾出要點。
2.完成“基礎積累”1——2題,“基礎集訓”1——5題
二、問題探究
主問題:作者扣住“宇宙的邊疆”這一標題,是怎樣通過對浩瀚宇宙的解說來探究“宇宙的邊疆”之“謎”的?
子問題1:在認真閱讀全文基礎上,完成下面問題。
(1)宇宙有邊疆嗎?請結合原文內(nèi)容,說說理由。
(2)本文是怎樣的說明順序來布局謀篇的?這樣的順序有什么好處?請簡要概括。
子問題2:本文開篇三段和結尾兩段有什么特點?
子問題3:人類認識宇宙,是從地球開始的,為什么作者的解說,不沿著人類認識發(fā)展的軌跡進行呢?
子問題4:作者對宇宙有怎樣的認識?
子問題5:作者對人類有怎樣的認識?
子問題6:課文中有大段的議論和抒情,是否干擾了對宇宙的說明?
子問題7:本文在寫作方法和語言上有什么特點?請在本文找出有關句子,簡要分析。
子問題8:如何寫解說詞呢,寫解說詞又要注意哪些內(nèi)容呢?
三、課文小結
課文是一部電視片的解說詞,解說詞也屬于說明文的文體范疇。
學習要注意其特點:解說詞要根據(jù)解說對象的特點,有明確的主題指向和說明重點,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精粹和關鍵,即使必要的拓展性內(nèi)容,也不能游離解說的主題;解說詞補充和增加解說對象的相關信息,主要是知識和情理的擴展,使讀者接受到畫面和實物本身無法傳遞和難以表達的涵義;解說詞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各個部分又有相對的獨立性。
高二語文模塊教案(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1.引導學生了解中國詩的一些特點;2.引導學生從課文的段落結構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脈絡,進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1.引導學生掌握通過抓住關鍵性語句劃分段落和歸納段意。2.學習作者在中國詩與外國詩的比較中,歸納中國詩的特點的寫法。
三、德育滲透目標:通過本文的學習,激發(fā)學生對我國優(yōu)秀的詩歌藝術的熱愛之情。
四、美育滲透目標:1.對文中的比喻進行分析,體會比喻的含義和表達效果;2.鼓勵學生對作者觀點提出不同意見,提高自主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重點:1.引導學生了解中國詩的一些特點;2.引導學生理解分析含義深刻的語言,品味作者用語之機巧。
難點:1.引導學生掌握通過抓住關鍵性語句劃分段落和歸納段意。2.對文中的比喻進行分析,體會比喻的含義和表達效果。
一、導入課文
我們學過《咬文嚼字》和《說木葉》,都或多或少和中國詩歌有所關聯(lián)?!兑慕雷帧分信e了很多古人推敲詩歌語言的例子,說明語言文字總是和情感相關聯(lián)的?!墩f木葉》則談了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點,啟示我們注意把握詩歌中的傳統(tǒng)意象的內(nèi)涵。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聽學貫中西的錢鐘書先生是怎樣說的。(板書課題《談中國詩》)
二、知人論世
1、作者簡介(略)(學生閱讀,了解)
2、需牢記的代表作:(學生分析,教師指導學生牢記)
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
長篇小說:《圍城》
短篇小說集:《人獸鬼》
學術著作:《宋詩選注》《談藝錄》《管錐編》《七綴集》等。
3、拓展激發(fā)閱讀興趣:(教師介紹)
《圍城》中的經(jīng)典語句: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
據(jù)說上個世紀80,90十年代,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國往往要了卻兩個心愿,一個是要見識一下中國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再一個就是要見識一下聞名世界的學貫東西的大學者錢鐘書先生??梢婂X老先生在國內(nèi)外享有很高的榮譽,他被稱為“文化大家”。
4、背景資料:本文發(fā)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錢鐘書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對美國人的演講,后節(jié)譯為中文。
設問:我是中國教授錢鐘書,你們是美國人,我給各位講中國詩,大家最想知道什么?(教學預設:生:中國詩有什么特點。生:中國詩和美國詩有什么不同。)
三、導引自學
1、設問:各位“美國人”的疑問正是錢先生要給大家解決的主要問題,也是這篇講演稿的主要內(nèi)容。請各位自讀課文,找出表明作者觀點的話語,帶有“中國詩”字眼的句子是關鍵句。
學生埋頭閱讀,圈圈點點。
(教學預設:大多數(shù)學生可以找出以下句子:①中國詩是早熟的;②中國詩是文藝欣賞里的閃電戰(zhàn);③一般西洋讀者所認為中國詩的特征:富于暗示性;④西洋讀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個別學生可以找出⑤中國詩跟西洋詩在內(nèi)容上無甚差異;中國社交詩特別多,宗教詩幾乎沒有。)
2、引導學生歸納,以上五條是從詩歌的發(fā)展、形式、技巧、語言、內(nèi)容五方面講了中國詩的特點。
四、合作探究
(一)設計:細讀課文,用比較文學的觀點,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概括出中外詩歌的異同。
教學預設:
1、詩史
外國:史詩——戲劇——抒情詩
中國:抒情——戲劇——無史詩(異)
2、篇幅
外國:詩的篇幅愈短愈妙
中國:文藝欣賞里的閃電戰(zhàn),平均不過二三分鐘
長詩比起外國詩,也只是聲韻里的輕鳶剪掠(同)
3、韻味
外國:聽不見的音樂更美
中國:言有盡而意無窮(同)
4、風格
外國:有拔木轉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
中國:筆力輕淡,詞氣安和——像良心的聲音又細又靜(異)
5、內(nèi)容
中國詩跟西洋詩在內(nèi)容上無甚差異(同)
(二)教師進一步概括:錢鐘書先生從五個角度闡述了中國詩與外國詩的不同:從詩歌的發(fā)展來看,中國詩是早熟的;
從詩歌的形式來看,中國詩篇幅短小;
從詩歌的技巧來看,中國詩富于暗示;
從詩歌的語言來看,中國詩筆力清淡、詞氣平和;
從詩歌的內(nèi)容來看,中國詩社交詩多,宗教詩幾乎沒有。
(第二方案:抓住關鍵句,篩選出與西方詩歌相比較,中國詩所具有的特征。
明確:第一,中國詩講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第二,中國詩講求篇幅短小,“詩體”配適“詩心”的需要。
第三,中國詩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
第五,中國詩社交詩多,宗教詩幾乎沒有。
(三)品味語言
本文的說理,充滿了幽默風趣,讓人忍俊不禁。且這種幽默風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諢,而是具有高雅的品味,旁征博引,充滿機智,充分體現(xiàn)了錢鐘書語言的幽默特色。
《圍城》小說的開頭講一位鮑小姐,穿得很少,人家給她起了個外號,叫“局部真理”。請大家想想,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呢?因為有句名言說“真理”是赤____的”。鮑小姐穿得很少,幾乎是赤____的,所以叫她真理,但她并沒有完全赤____,所以叫她為“局部的真理”??梢?,錢的幽默是透著學者的智慧的幽默。
問題:請找出你自己感興趣的句子,談談你的理解或感受。(注意句不離篇)(討論)
示例:
1.中國人的心地里,沒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經(jīng)》說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這因為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的聰明。
理解:用西方的科學“地心引力”來寫中國詩發(fā)展的特點,突出中國詩發(fā)展的“早熟”與靈動。用印度經(jīng)典故事來寫中國人的聰明。
2.比著西洋的詩人,中國詩人只能算是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不過,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的意味,收縮并不妨礙延長,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
理解:“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所從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來比喻中國詩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之精練簡短。用生活中的看東西要看得遠些、把眉眼顰蹙來比喻中國詩的精練微妙更是逼真,將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了。
3.西洋讀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清淡,詞氣安和。我們也有厚重的詩,給情感、思戀和典故壓得腰彎背斷。
理解:“壓得腰彎背斷”是一種生活中的具體形象,這里用來比喻思想內(nèi)容上的“厚重”,化抽象為具體,便于讀者更好的理解。
4.你們的詩人狂起來可了不得!有拔木轉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中國詩絕不是貴國惠特曼所謂“野蠻狂吠”,而是文明人話,并且是談話,不是演講,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
理解:形象地進行中外詩歌風格的比較。說外國一些詩人的風格是“拔木轉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十分形象而準確。以“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比喻中國詩歌中的豪放狂歌,既“新”且“準”,妙趣橫生中凸顯出總體上“筆力清淡,詞氣安和”的特點。
5.“我們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圖不過是靈魂的思家病,想找著一個人,一件事物,一處地位,容許我們的身心在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個安頓歸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蕩子回到家。出門旅行,目的還是要回家,否則不必牢記著旅途的印象?!?/p>
“研究我們的詩準使諸位對本國的詩有更高的領會,正像諸位在中國的小住能增加諸位對本國的愛戀,覺得甜蜜的家鄉(xiāng)因遠征而增添了甜蜜。”
理解:結尾引用的這兩處比喻,有情有理,點破了比較文學與研究者的關系。切合聽眾實際,拉近與出門在外的美國士兵的距離,顯得溫馨親切。
6.貴國愛倫·坡(Poe)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長詩”這個名稱壓根兒是自相矛盾,最長的詩不能需要半點鐘以上的閱讀。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理解:這里作者的用意在于襯托中國詩的超出想象的短小精練,而不是嘲笑愛倫·坡的目光短淺?!疤上Я恕保o人以遺憾的感覺。這樣說,也注意到了聽者的心理反映,讓聽者有親切感。
參考答案:
例如,為了說明中國詩的發(fā)展的超常性,作者用中國畫的發(fā)展作了相應的類喻,“譬如中國繪畫里,客觀寫真的技術還未發(fā)達,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種‘純粹畫’的作風”;然后聯(lián)系印度的《百喻經(jīng)》一語道破天機。
為了說明中國的詩歌之短,作者借用了一西方的短語“輕鳶剪掠”,輕巧自在,憑人去遐想。錢氏作比喻,重文采亦重哲理──“假如鞋子形成了腳,腳也形成了鞋子;詩體也許正是詩心的產(chǎn)物,適配詩心的需要。比著西洋的詩人,中國詩人只能算是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不過,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的意味,收縮并不妨礙延長,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逼渲械览砀窍喈斏羁痰?。
其他如把中國詩中的狂放比喻為“文明人話,并且是談話,不是演講,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但有良心的人全聽得見”,“妙”中凸現(xiàn)了一個“準”字。
五、課堂小結
錢鐘書融會多種知識,探幽入微,條理精辟地論述了中國詩歌的特點。并在保證論述嚴謹周密的同時運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業(yè)
把本文所引用的中國古代詩人的詩句摘出,與篇名、作者、朝代一一對應,并熟記。
##結束高二語文論語選讀3
一名愛崗敬業(yè)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性,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幫助高中教師更好的完成實現(xiàn)教學目標。我們要如何寫好一份值得稱贊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高二語文論語選讀3》,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1.掌握習、趨、憤、與、素、諸等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并積累成語:有教無類、誨人不倦、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2.能根據(jù)文言特殊句式的特點,用現(xiàn)代漢語準確翻譯。
3.領悟孔子“有教無類”“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則和方法的的思想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4.分析、評價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張。
【文化內(nèi)涵】
1、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對象、教育內(nèi)容、教育方法和原則、教者素養(yǎng)五方面內(nèi)容;
2、重點領悟孔子“有教無類”“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則和方法的思想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3、結合孔子的政治傾向,深入分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其意義。
【課時建議】
三課時
教學步驟一:整體感知文本
1.初讀感知
【問題1】你認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請用原文的關鍵詞語來概括。
【問題2】本課所選錄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幾個方面?
2.誦讀感知
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本課所選的“語錄”共有15章,為克服篇數(shù)多、教學組織容易松散的缺陷,可把全文切分成:
教育作用(第1、2章)
教育對象(第3章)
教育內(nèi)容(第4、7章)
教學方法與原則(第5、8、9、11章)
教師素養(yǎng)(第6、10、13、14、15章)
重點研讀:教學方法與原則、教師素養(yǎng)
教學步驟二:文本研讀
1、串講詞句,進行文言知識梳理。
2、師生互動,組織重點問題探討。
例:(1)對照章節(jié)文字,概括孔子的教學方法和原則。
啟發(fā)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激勵式教學法,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學原則
(2)你最欣賞或最有感觸的是哪一點?請說說自己的體會(小組討論交流)。
3、自主學習,課文其他問題研讀。
例:對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
4、拓展提升,深入理解文化內(nèi)涵。
例:“有教無類”的認識。
1.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雍也》);冉雍“父,賤人”(司馬遷《史記》),家“無置錐之地”(梁啟雄《荀子簡釋》)。曾參“缊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子思家貧,其居處“蓬戶不完”,“上漏下濕”(王先謙《莊子集解》)。
2.孔子曾評價宰予“予之不仁也”(《陽貨》);子路“性鄙,好勇力”,在成為孔子學生之前曾經(jīng)“陵暴孔子”(司馬遷《史記》);子張秉性邪辟,公冶長坐過牢(《公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