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五年級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21八年級語文上冊《唐詩五首》教案分析。
八年級語文上冊《唐詩五首》教案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
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
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yǎng)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深入體會古詩的韻律,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掌握古詩的主要內(nèi)容,理解詩意,把握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的藝術特色。
過程與方法
1.誦讀中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2.通過設疑、點撥、討論、寫作等方式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情感、態(tài)度
與價值觀
培養(yǎng)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第1課時 《野望》《黃鶴樓》
語文課程標準:
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
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yǎng)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學習目標
1.了解詩意,體會情感,背誦詩篇。(重點)
2.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的藝術特色。(難點)
3.明確寫景手法的提問方式,積累寫景手法的專業(yè)術語。(重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唐代是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巔峰時期,名家輩出,佳作迭現(xiàn)。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唐詩中,感受律詩的格律之美。
二、教學新課
野 望
目標導學一:了解常識,疏通文義
1.學生自由朗讀,指名朗讀。教師教導:一定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
2.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目標導學二:理解詩句,概括內(nèi)容
提問1:第一、二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明確:描繪了詩人臨近黃昏時徘徊在東皋之上,四處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處,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畫面。
提問2: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運用了何種手法?描繪了怎樣一幅景象?
明確:兩聯(lián)運用了動靜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頷聯(lián)寫作者舉目四望,山、樹一片秋色,在夕陽余暉中越發(fā)顯得蕭瑟;頸聯(lián)表現(xiàn)牧歌式的田園氣氛,牧人與獵馬的出現(xiàn),使靜謐的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圖,在閑逸的基調(diào)中,透露出幾分憂郁和苦悶。
目標導學三:品味分析,體味感情
提問3:試分析首聯(lián)在全詩中的作用。
明確:①第一句的“東皋”點明地點,“薄暮”點明時間,“望”字領起中間兩聯(lián)的寫景。第二句呼應尾聯(lián),表現(xiàn)出哀傷的情感,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diào)。②表現(xiàn)了作者在現(xiàn)實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賞識的苦悶、悵惘的心情。
提問4:請從“景”與“情”關系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lián)。
明確:詩歌頷聯(lián)妙在融情于景。詩中描寫了漫山遍野樹葉枯黃,更兼殘陽盡染的蕭瑟衰敗景象,景中寄寓了詩人孤獨、落寞的情懷。
提問5:詩人在詩中流露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首尾兩聯(lián)抒情言事,中間兩聯(lián)寫景,借景抒情,表現(xiàn)了詩人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和在現(xiàn)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人的落寞心緒。
黃鶴樓
目標導學一: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提問1:談談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樓及與之有關的著名詩文?
明確:湖北:黃鶴樓 崔顥 《黃鶴樓》
湖南:岳陽樓 范仲淹 《岳陽樓記》
江西:滕王閣 王勃 《滕王閣序》
目標導學二:朗讀古詩,分析探究
提問2:讀了這首詩,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明確:生1:我喜歡“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因為這句對仗工整,用詞優(yōu)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現(xiàn)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畫面。
生2:我也喜歡這一句。“歷歷”“萋萋”兩個疊詞讀起來流暢、舒緩,感覺非常寧靜。
生3:我喜歡“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這句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它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傳說。
提問3:詩中引用神話傳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的孤寂與苦悶。
提問4:詩人在最后感嘆道“煙波江上使人愁”,他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確:詩人由黃鶴樓的名字由來想到傳說中的仙人已乘鶴而去,只留下這座樓和千年不變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漢陽城一帶,草木茂盛蒼翠;繼而想起自己的故鄉(xiāng),不禁抒發(fā)了懷舊、思鄉(xiāng)的感慨,一股世事蒼茫的愁緒涌上心頭。
提問5:第五、六句寫看到的繁榮景象,而第七、八兩句卻寫清冷的思鄉(xiāng)之情,運用了什么手法?傳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反襯手法,傳達出詩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對歸宿的向往。
三、板書設計
第2課時 《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錢塘湖春行》
語文課程標準:
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
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yǎng)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學習目標
1.朗讀古詩,把握情感。(重點)
2.理解詩句,概括內(nèi)容。(重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這些有不少被寫進了古人的詩篇之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王維的《使至塞上》。
二、教學新課
使至塞上
目標導學一:了解常識,朗讀詩歌
1.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精選閱讀
部編本八年級語文上冊《唐詩五首》課文知識點復習
部編本八年級語文上冊《唐詩五首》課文知識點復習
第12課《唐詩五首》
1.文學常識
律詩: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中國詩歌體裁,屬于近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常見的類型有五律和七律。一首律詩每兩句為一聯(lián),共四聯(lián),第一聯(lián)(第1,2句)稱“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第3,4句)稱“頷(hàn)聯(lián)”;第三聯(lián)(第5,6句)稱“頸聯(lián)”;第四聯(lián)(第7,8句)稱“尾聯(lián)”。
王績,字無功,號東鎬子,唐代詩人。
崔顥,唐代詩人。最為人稱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據(jù)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贊嘆。
王維,字摩詰,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有“詩佛”之稱,與孟浩然并稱“王孟”。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p>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詩人,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他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白居易,唐代著名詩人,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白居易又被稱為“詩王”“詩魔”。
2.文章思想內(nèi)容
《野望》:全詩于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fā)了惆悵、孤寂的情懷。
《黃鶴樓》: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通過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話傳說的觸動,抒發(fā)了吊古懷鄉(xiāng)之情。
《使至塞上》:敘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艱苦行程,以傳神的筆墨描繪了塞外壯闊綺麗的景象及到達邊塞訪問的情況,表達了詩人出使邊塞的悲壯情懷和難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荊門送別》: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展現(xiàn)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抒發(fā)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無限愛戀的真摯感情。
《錢塘湖春行》: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行”字。詩人寫騎馬游春的樂趣,截取從孤山寺北寫起至白沙堤止。開頭寫“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游程中所見,最后用“綠楊陰里”寫白沙堤之景,明麗輕快。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
3.重點問題
(1)《野望》中尾聯(lián)運用典故有何表達作用?
借“采薇”的典故,表現(xiàn)詩人知音難覓、孤獨無依的苦悶與惆悵之情。
(2)《黃鶴樓》中詩歌運用典故有何作用?
詩的前四句從傳說入筆,寫由黃鶴樓而生發(fā)的聯(lián)想,敘昔人乘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無限飄渺的感覺,其實蒼莽,為黃鶴樓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3)《使至塞上》中怎樣理解“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的含義?
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飄飛的蓬草一樣飛出“漢塞”,像振翅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暗寫出詩人被排擠出朝廷的激憤和抑郁。
(4)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
這兩句形象地描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直”字和“圓”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融情于景,寓悲涼之情于壯美景色之中,從側面烘托了守邊將士凄涼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借以反映他們不畏艱苦,積極保衛(wèi)邊疆的愛國主義精神。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充分體現(xiàn)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
(5)怎樣理解“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詩人用遠景勾勒出一幅氣勢雄渾的萬里長江圖。一個“隨”字,將群山與平野位置的逐漸變換、推移,生動再現(xiàn)出來,給人以空間的流動感?!叭搿弊謱懗鲞h處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詩句也蘊含著詩人喜悅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氣。
(6)賞析“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p>
“鶯爭暖樹”“燕啄春泥”寫出了一種充滿活力的動態(tài)美。這句話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句式整齊,結構對稱,節(jié)奏鮮明,熱情地贊美了具有無限生機的大自然,從而體現(xiàn)了詩人無限喜悅的心情。
語文八年級下冊唐詩兩首《賣炭翁》優(yōu)秀教案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只有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來的工作!究竟有沒有好的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為此,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語文八年級下冊唐詩兩首《賣炭翁》優(yōu)秀教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賣炭翁》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在自讀的基礎上,借助相關工具書,疏通文句,掌握部分文言實詞;2、學習《賣炭翁》中的人物描寫與對比手法的運用;
3、體會《賣炭翁》一詩的諷喻含義,感受詩人對賣炭翁的同情及對“宮市”的憎惡。二、教學重點:
體會《賣炭翁》一詩的諷喻含義,感受詩人對賣炭翁的同情及對“宮市”的憎惡。三、教學難點:
學習《賣炭翁》中的人物描寫與對比手法的運用。四、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
1、復習上節(jié)課所學關于詩人及其作品特點的內(nèi)容白居易諷喻詩
2、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白居易寫的另外一首唐詩——《賣炭翁》。(板書:賣炭翁)3、解題。
齊讀詩題,從題目看,你知道這首詩是寫誰嗎?你怎么知道他是一位老人呢?(理解“翁”)(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文,讀準字音。
同桌互讀,指名讀(流暢、聲音洪亮、有節(jié)奏)正音(衣裳兩騎翩翩口稱敕叱白衫兒等)
(2)《賣炭翁》是一首敘事詩,下面請同學們聽朗讀,并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三)品析詩句、進入詩境。
(1)我們已經(jīng)初知了詩文大意,那么我請大家再來輕聲讀讀這首詩,看看詩中圍繞賣炭翁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
明確:燒炭—運炭---賣炭
說說看哪幾句是寫燒炭?哪幾句寫賣炭?
(2)從詩人筆下所寫的三祖鏡頭中,你覺得賣炭翁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的生活怎么樣?(可憐、悲慘)
能用一個字概括嗎?(累、苦、悲)
(3)下面請同學們再次默讀詩歌,思考:賣炭翁生活的苦表現(xiàn)在哪里?
a.外貌:“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
(這把年紀的老人終日在這深山老林里砍柴、燒炭,多么不容易啊!好,下面就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閉上眼睛,隨著音樂去想象南山中的老人正在做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同學們,看到老人燒炭如此艱辛,我們內(nèi)心能平靜嗎?那就帶著你的這種感受再來讀讀這兩句詩。帶著自己的感受讀給大家聽?指名讀、集體讀
小結:同學們,聽了你們的朗讀讓我感受到了老人燒炭的艱辛,感受到了老人悲慘的生活,更感受到了同學們對老人寄予無限同情。
b.心理活動:“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朗讀并分析體會這兩句詩歌的內(nèi)容,理解賣炭翁矛盾的內(nèi)心活動。
c.運炭的辛苦:路遠、天寒、地凍、牛困人饑
小結:是啊,老人僅僅希望吃飽穿暖,他沒有更高的要求。穿著如此單薄的他最盼望的竟是天再冷些!同學們,讀到這我仿佛看到了老人在冰天雪地里艱難地跋涉著,刺骨的寒風吹得他澀澀發(fā)抖。
讓我們再次朗讀這一部分體會賣炭翁的悲苦。
(配樂)“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學生和老師共同入情入境的朗誦)d.宮市搶奪炭的悲苦:
賣炭翁的炭賣掉了沒有,他還有什么悲慘遭遇呢?這個故事并沒有講完,拿起課本請同學們自讀余下的詩句。
故事的結局怎樣呢?(老人的炭沒有賣出去,被宮使給“換”走了。)實際上就是在搶!
宮使是一種怎樣的形象?(“翩翩”“把、稱、叱、牽、驅將”蠻橫無理、飛揚跋扈)
小結:通過兩組人物鮮明的對比,體現(xiàn)賣炭翁的悲苦生活。(四)了解詩歌背景,體會詩人創(chuàng)作主旨
1.宮使是一群怎樣的人?為何他們有這樣的權力?(詩歌注釋部分)2.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
3.體會詩人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及對宮市的揭露抨擊。(五)小結:
1.讀了整首詩你的心情又怎樣?苦!命運悲慘!封建社會制度太黑暗了!
2.同學們,再一次讓我們來吟誦賣炭翁>>,寄托我們對賣炭翁的無限同情!(六)作業(yè)布置:
1.背誦《賣炭翁》這首詩。
2.片段寫作:請同學們展開想象老人辛苦到頭一車木炭被搶后,他會說些什么?(100字左右)板書設計:
賣炭翁
白居易(艱)苦(悲)苦外貌、心理活動、運炭途中賣炭被奪
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官市現(xiàn)象的揭露抨擊和不滿
語文八年級下冊唐詩兩首《賣炭翁》精品教案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賣炭翁》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誦讀《賣炭翁》
2.了解賣炭翁生活的艱辛,品析賣炭翁、宮使形象。
3.體會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統(tǒng)治階級與不合理制度的憤怒與抗議。
教學流程:
一、讀詩題
1、導入
初中以來,在課本上有幾位令我們印象深刻的老人:
熟能生巧的賣油翁;經(jīng)驗豐富的老河兵;堅持不懈的愚公。
今天讓我們一同隨著白居易的視線跨越千年,走近賣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運。
2、集體讀一遍詩題,再讀一遍。你讀到了什么信息?
——一位賣炭為生的老人。讀到了職業(yè)與年紀。
(學生單讀):強調(diào)職業(yè)(再齊讀)
(學生單讀):強調(diào)年紀(再齊讀)
二、品詩味
3、自由大聲地朗讀這首詩,(出示字音)。(找一位學生讀,并全班同學在草稿紙寫,加深印象)
鬢碾轍敕叱綾裳
系(jì):釋義為打結、扣時。
翩翩:輕快的樣子。兩騎:一人一馬為一騎。
4、齊讀詩歌,讀準字音。學生A單讀。你讀這首詩與以往的古詩相比有什么感受?
學生簡要概括。
5、展示近體詩與古體詩的區(qū)別。
古體詩押韻自由,篇幅長短不限,句式節(jié)奏有變化(長短句)。使詩歌跌宕生姿,富于變化。(同學們拿起筆記下古體詩的特點)
請學生A找出詩歌中押韻的地方。(翁—中,單—寒)
師生合作:老師讀題目與作者,學生A讀紅色句子,集體讀黑色句子。
三、悟詩情
1、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賣炭翁?
預設1:我從“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這句詩中讀出了賣炭翁辛苦勞動。
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人,來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山上砍伐樹木,默默地燒成炭,勞動多么繁重。
(同學們,賣炭翁的千斤炭不是從集市買來倒賣的,而是親力親為一塊一塊燒出來的,課間賣炭翁很艱辛!發(fā)現(xiàn)的很好!)同學們還有哪一句也讓你讀出了賣炭翁的可憐?
預設2:我從“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這句詩中讀出了賣炭翁的艱辛。
(如果從人物描寫的角度看,這屬于什么描寫呢?——外貌描寫,請記下來。那這句話中包含了幾種顏色呢?——煙火色,灰色,蒼蒼;白色,黑色。賣炭翁灰塵滿面,十指熏黑,給人一種灰暗的感覺!身上唯一亮麗的顏色竟然是——頭發(fā)花白!兩鬢花白與十指黑強烈的對比,讓人感到心酸?。。?/p>
預設3:我從“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句中讀出了賣炭翁的衣食無著。
賣炭得來的錢不是為了置辦生活用品,只是為了買身上的衣服和吃的食物,用來維系生計。這不禁讓老師想起了楊絳在《老王》一文中寫到“他靠著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p>
賣炭翁的生活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他凌霜冒雪,不分晝夜伐薪燒炭的目的原來如此簡單。
預設4:“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p>
這句話中有一個詞語是詩人在文中唯一一個對賣炭翁評價性的詞語——“可憐”。
一般讀“可憐”是什么語氣?(集體讀2遍)
賣炭翁可憐在哪里?
從這個單字中看出賣炭翁只穿著一層衣裳,在寒風中瑟瑟發(fā)抖。集體讀“衣正單”。
穿著單薄的衣裳,應該盼望溫暖的天氣,可他忍受著刻骨的寒冷,心里想的卻是“愿天寒”!
他希望下雪,他盼望天再冷些,把炭賣個好價錢。集體讀“愿天寒”。
這樣一個極度矛盾的心理,讓我們再次從詩句中讀出了賣炭翁的——可憐?。w讀)
賣炭翁的可憐是誰導致的?——宮使
2、讀到了一個怎樣的宮使?
預設1:“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得意忘形
翩翩:輕快的樣子。這里看出宮使得意洋洋。相比賣炭翁的樣子,這宮使顯得洋氣高貴多了。
預設2:“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霸道
運用動作描寫,表現(xiàn)了宮使巧取豪奪的霸道專橫,拿著皇帝的命令根本無需老翁的同意。在圣旨面前,賣炭翁的辛苦勞動顯得多么卑微啊!(想象賣炭翁被剝奪的場面)
預設3:“半匹紅紗一丈綾”,“一車炭,千余斤”——貪得無厭
(補充資料:《資治通鑒》中記載:“多以紅紫染故衣。敗繒,尺寸裂而給之”)可見,宮使給的紅紗和綾對老翁來說根本沒有用。
一輛破敗黝黑的牛車,一位步履蹣跚的老翁,在這樣一個天寒地凍的白茫茫的世界里,面對宮使的搶奪,賣炭翁不能講道理也沒法討價還價。此時,如果你是賣炭翁,你佇立在這泥濘之中,看著自己渴望用來換取衣服和食物的千斤炭離自己越來越遠,你是什么感受?
是誰造成了賣炭翁的可憐?——宮使!僅僅就是宮使嗎?!
除了宮使,還有誰造成了賣炭翁的可憐?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宮使拿著文書,光明正大的強取豪奪。這文書皇帝下的,同學們,是誰造成了賣炭翁的可憐?——當時的朝廷。
資料鏈接
“嘗有農(nóng)夫以驢負柴至城賣,遇宦者稱“宮市”取之。
農(nóng)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與汝,不取直而歸,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
街吏擒以聞,詔黜此宦者,而賜農(nóng)夫絹十匹;
然“宮市”亦不為之改易。
諫官御史數(shù)奏疏諫,不聽。”
——《順宗實錄·宮市》
宮市:指皇宮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場上去購買。
這段文字是白居易創(chuàng)作《賣炭翁》的原型,同學們看有何不同?
——結局不同。
農(nóng)夫——有圓滿的結局,得到了補償,皇帝罷免了宦官。
賣炭翁——悲慘結局,千斤炭沒有得到想要的錢來買衣服和食物。
那人為什么沒有給賣炭翁一個圓滿的結局呢?
(出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保?/p>
農(nóng)夫只是個案,可能千千萬萬中只有這么一例。罷免了宦官,給予補償,但只要宮市還在,這些底層人們的悲慘命運就不會結束。而賣炭翁就代表了所有受苦受難的人。正如白居易的創(chuàng)作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是一首反映事實的詩歌,而這樣一個悲劇的結尾正是藝術作品的力量。
3、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詩人?
能夠細致地刻畫賣炭翁的形象——體察民間疾苦,關愛百姓。
宮使代表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勢力,憎惡宮使——對黑暗勢力的憎惡與批判。
這樣的一位詩人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一位為民發(fā)聲的詩人。
4、延伸拓展
背誦《賣炭翁》
查閱資料了解白居易的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