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五年級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21八年級語文上冊《赤壁》教案分析。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著手準備教案課件了。是時候對自己教案課件工作做個新的規(guī)劃了,未來工作才會更有干勁!有多少經典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八年級語文上冊《赤壁》教案分析”,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八年級語文上冊《赤壁》教案分析
教學目標:
1.深入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2.通過合作探究學習,了解詩歌的意境。
3.熟讀并背誦詩歌。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這首詩歌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提高學生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詩詞文化的興趣。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CAI)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圖片欣賞《赤壁之戰(zhàn)》
二、新授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寶歷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計八十三年,文學史上一般稱為晚唐時期。這個時期,宦官專權,朋黨交爭,大唐帝國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鎮(zhèn)勢力日益強大,杜牧死后僅二十二年便爆發(fā)了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詩人杜牧就生活在這樣一個風雨飄搖的晚唐時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孫。二十六歲舉進士,因為秉性剛直,被人排擠,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書宴游間”,很不得志。三十六歲內遷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擠,貶為黃州、池州等地剌史。
在晚唐詩壇上,他與李商隱被合稱為“后李杜”,人稱“小杜”,其詩多感慨時事,抒寫性情,詩風俊朗雄麗。
(二)朗讀,初步感知
1、聽音頻朗誦,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古詩的誦讀節(jié)奏。
2、全體學生齊讀。
(三)釋題: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1、赤壁簡介:
赤壁,地名,東漢獻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敗曹操處,現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長江南岸。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zhàn)場,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2、赤壁之戰(zhàn):
發(fā)生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戰(zhàn),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zhàn)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tǒng)帥周瑜,乃是這次戰(zhàn)役中的頭號風云人物。
3、這是詩人杜牧對歷史上興亡成敗的關鍵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議論,是一首明顯帶有史論特色的詠史作品。
(四)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1、詞義解釋
折戟:指殘破的兵器。折,折斷。戟,古代一種兵器。
銷:銹蝕。
將: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東風:春風。
周郎:吳國的將領周瑜。
銅雀:即銅雀臺。
二喬:喬公二女,大喬嫁孫策,小喬嫁周瑜。
2、小組合作借助工具書,理解詩句及意思。
詩句的含義: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發(fā)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zhàn)的遺物。
那時假如不是強勁的東風幫助周瑜實行火攻,打敗了曹軍,東吳的美女大喬和小喬就要被擄去,關在銅雀臺上為曹操所霸占。
(教師):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絕句。前兩句“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意思是說,折斷的畫戟沉沒在泥沙中未被銷蝕,磨洗一番,可見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詩人從江邊泥沙中發(fā)現了一柄折斷了的劍,經過磨洗后辨認出是三國時的遺物。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边@兩句相對前兩句來說是議論。意思是說,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那么銅雀高臺會深深鎖住二喬,江東二喬也就淪為曹公之妾了。這里是指赤壁大戰(zhàn)中周瑜僥幸戰(zhàn)勝曹操一戰(zhàn)。
(五)小組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1.詩人對歷史的評價因何而發(fā)?
沉沙之折戟。
2.詩人是怎樣評價赤壁之戰(zhàn)的?
不以成敗論英雄。認為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不過是借助東風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則就會有相反的結果。
3.“二喬”在詩歌中指代什么?這樣寫有什么意義?
“二喬”形象地代表東吳的命運。詩人假設東吳敗亡,不寫山河破碎,生靈涂炭,而寫二喬入魏供使,不僅以小見大地說明戰(zhàn)爭之利害,而且極其耐人尋味。雖是史論,卻賦予具體形象,可見詩人創(chuàng)作之高明。
4.前后各兩句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內在聯系?
前兩句是敘事,后兩句是議論。由敘事引發(fā)議論
5、詩歌的主旨是什么?
抒發(fā)懷才不遇的苦悶。
三、課文探究:
1、《赤壁》開頭為什么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2、全詩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兩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還有另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3、這首詩的亮點:
1.以小見大、構思巧妙:
a.題詠歷史重大題材,卻從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銹跡斑斑的“折戟”寫起。
b、以兩個美女象征國家的命運。
2.杜牧的這首懷古詠史詩借題發(fā)揮,表現自己的政治感慨與識見。
借慨嘆周瑜因有東風之便取得成功,抒發(fā)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心情。
四、齊讀并背誦這首詩。
引導學生邊齊讀邊思考:
1、你眼前會出現怎樣的情景?(烽火硝煙)
2、你眼前會出現哪些人物?他們都是怎樣的形象?(曹操:若勝則橫槊賦詩于長江,弦歌艷舞于銅雀,藏嬌之纏綿,凱旋之得意。二喬,艷壓群芳,顧盼生情。東吳領袖:指揮若定,風流儒雅)
3、你還看到了誰?(杜牧性格:有經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他自負知兵,常以武略自詡,詩中對周瑜僥幸成功的議論,正是他軍事上自負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的感慨。)
4、當所有風流人物都淡出歷史的畫卷時,杜牧這位風流才俊在慨嘆: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自負的臉上寫滿了抑郁不平。
這首詠史吊古詩。詩的開頭二句,借物起興,慨嘆前朝人物事跡,后二句議論:赤壁大戰(zhàn),周瑜火攻,倘無東風,東吳早滅,二喬將被虜去,歷史就要改觀。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詩的構思極為精巧,點染用功。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比較閱讀
詠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
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
(1)、杜牧的《赤壁》與胡曾的《詠史·赤壁》吟詠的都是三國時候赤壁之戰(zhàn)的歷史,而兩位作者對“周郎”的態(tài)度并非一致,其中區(qū)別何在?
(2)、杜牧詩前兩句寫了什么?與胡曾詩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學評論家,你如何評價“周郎”?
相關閱讀
八年級語文上冊《蠟燭》學案分析
學生們有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離不開老師辛苦準備的教案,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認真做好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你們清楚有哪些教案課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語文上冊《蠟燭》學案分析”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八年級語文上冊《蠟燭》學案分析
全文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德國人的炮火一直轟到太陽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以及起因。
事件發(fā)生的時間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點是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岸附近的一塊方場。起因是五個紅軍戰(zhàn)士偷襲薩伐河上的一座橋,結果其中一個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紅軍戰(zhàn)士犧牲在方場上了。連長準備第二天再去進攻時,再埋葬這位戰(zhàn)士。
在第一部分的敘述中,有環(huán)境描寫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樹還沒倒下,好像有一雙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單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從這句描寫中可以看出戰(zhàn)爭的殘酷,側面反映了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踐踏。第5段和第7段又交代了德國人的炮火“整整一天”“一直轟到太陽落山”,再次交代了戰(zhàn)場上環(huán)境的危險,這也是為下文做好鋪墊。
第二部分(從“方場的一邊”,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里去了”,即第31段)寫老婦人埋葬紅軍戰(zhàn)士。
這一部分敘述的地點發(fā)生了轉變,以老婦人的住處為中心進行交代。
首先文章交代了老婦人居住的房屋——“一堆瓦礫”“磚瓦半掩著的一個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老婦人就住在這地窖里。是戰(zhàn)爭使她無容身之地,可以想像得出老婦人對戰(zhàn)爭是無比的憎恨。
接著以老婦人所看到的情景來交代19日早晨發(fā)生的事情。當她發(fā)現有一位紅軍戰(zhàn)士已經犧牲在方場時,她決定去埋葬這位紅軍烈士。從她“爬出地窖”到后文的為烈士埋葬,這是全文的重點內容,具體而且感人。老人不忍看到紅軍戰(zhàn)士暴尸戰(zhàn)場,她要讓紅軍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國土上。于是她置生死于度外,冒著炮火安葬紅軍烈士,不顧體衰,不顧艱難,用雙手舀干彈坑里的積水,把烈士遺體拖進彈坑,并捧土堆成墳堆。最后老婦人為了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蠟燭,點在墳上。感人至深,催人淚下。老婦人對一個蘇聯青年情同母子,他們之間已經沒有國界,這是反法西斯的軍民用血肉凝結的情誼。
第三部分(從“拂曉前”即第32段至結尾)第二天當紅軍們準備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時發(fā)現了那個墳堆,而且老婦人再次送來蠟燭。
這一部分的開頭照應了第一部分連長的決定——攻下橋再埋葬契柯拉耶夫。可是他們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尸身,后來士兵們發(fā)現了那個墳堆,還有燃著的蠟燭,他們知道烈士是被葬在這里了,然而這些戰(zhàn)士怎么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婦人為這位烈士安葬的。老婦人又送了另一支蠟燭,并且為它點燃,臨走時“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雖然沒有說一句話,可此時無聲勝有聲。老婦人明白這些異國戰(zhàn)士是為了解放南斯拉夫而戰(zhàn)斗在此,犧牲在此的,她心中懷著對他們的崇敬與仰慕之情。由此,我們更加憎恨法西斯侵略者的卑劣行徑,心中也加深了對“和平”二字的理解。
閱讀練習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問題。
①德國人的炮還在轟擊,但是,和先前一樣,炮彈落下的地方都離老婦人很遠。
②做好了墳堆后,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里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蠟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③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來。她把那大蠟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這晚上沒有風,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搖晃。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
④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幾次,炮彈落得相當近,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老婦人就取出火柴來,很耐心地再把蠟燭點燃。
1、(1)第一段中的“還”字是否多余?
(2)第二段中的“揣”字妙在何處?
2、作者為什么要對那支大蠟燭的來歷進行補充?
3、第2段和第3段中作者兩次寫到老婦人育乞西的黑色圍巾,有什么用意?
4、試從選文中找出表現老婦人虔誠的態(tài)度和對蘇聯紅軍戰(zhàn)士的深厚感情的詞語。
八年級語文《背影》教案分析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準備教案課件的時刻到來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規(guī)范的完成工作!你們會寫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背影》教案分析”,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八年級語文《背影》教案分析
教材分析:八年級第二單元培養(yǎng)學生對身邊普通人的關愛、同情之情;要求學生揣摩記敘文語言特點,初步感受語言風格。八年級學生已能初步感受語言風格,但是要把句子寫生動卻不容易。因此學生在了解《背影》主題思想后再學習細節(jié)描寫就容易接受。
教學目標:1能分析《背影》中各類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再次感悟文中深厚的父子情。
2.能明白細節(jié)描寫對人物形象和中心的作用。學會觀察,抓典型細節(jié)做生動細致地描寫,讓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3.能體味生活中父母的愛,喚起對父母的感恩之心,抒寫濃濃親情。
教學重點:能分析文章中各種細節(jié)描寫對“父愛”和父子情的突出作用。
教學難點:學會用典型的細節(jié)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
教師教法:演示法、點撥法、提問法。通過多媒體展示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思考。
學生學法:討論法、誦讀法。通過幻燈片內容,結合之前學段知識合作探究。
教學設備:多媒體教室、PowerPoint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一、詩句導入
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幾句詩: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對兒女的恩情!”
用這幾句詩來概括朱自清《背影》中父親對兒子的愛最確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背影》中的細節(jié)描寫,感悟細節(jié)描寫中蘊含的濃濃親情。
揭題《背影》的細節(jié)描寫
二、出示并學習《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
1.賞析《背影》中的各種細節(jié)描寫,再次感悟濃濃的父子情深。
2.學會細心觀察生活,運用細節(jié)描寫讓自己的作文生動具體。
三、關于細節(jié)描寫
細節(jié)描寫指抓住生活中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jié)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
作用:對刻畫人物性格和揭示文章主題有重要作用。
分類:語言、動作、心理、肖像、環(huán)境等方面的細節(jié)描寫。
教師強調:必須是典型的細節(jié)描寫。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陽的光輝,要做到以一擋十,不能是簡單的動詞的堆疊,或者讓人物想個沒完沒了。所有的細節(jié)描寫要為文章中心服務。
四、賞背影、悟父愛。
1、動作描寫
(1)提問:你認為文中哪個背影最感人,最能體現父親對兒子真摯的愛?
歸納:父親爬鐵道買橘子的背影。有一系列動作描寫地很好,突出了父親的體貼和疼愛。
(2)請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動作細節(jié):艱難的動作,表現了父親疼愛兒子。
父親步履蹣跚,如此艱難,卻舍不得讓20歲的小伙子去買橘子,要親力親為,真讓人感動。
2、肖像描寫:
(1)父親的穿戴:“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br>
賞析:家境困窘心情憂傷
(2)“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br>
賞析:家計艱難,但再苦不能苦孩子。
父親的黑布小帽、黑布大馬褂和給“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父親賦閑,家中光景很是慘淡的情況之下,這件紫毛大衣就顯得奢華多了。父親處境如此艱難卻不愿委屈孩子,這就是疼愛。
3、語言描寫
(1)、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賞析:祖母去世,差使交卸,最難過的人是父親,但是父親看到我“簌簌地落下眼淚”,心疼我,安慰我。一個剛強、慈愛的父親形象躍然紙上。
(2)、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賞析:雖然父親忙于生計,但是別人去不放心,愛兒子勝過愛自己!
(3)、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br>
賞析:擔心兒子路途口渴,體貼,慈愛!
(4)、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賞析:親自送行,仍不放心,看到兒子的平安信心里才踏實。
(5)、我北來后,他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賞析:膀子疼痛厲害,卻先報平安,是怕兒子擔憂自己。處處為兒子著想,包含著父親的憐惜、體貼、思念的情感。
4、心理描寫
文章中有很多的心理描寫,但以《背影》中作者流的四次淚最為動情。讓我們看到了作者的心理,很好地抒發(fā)了“我”對父親的感激、思念之情。
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悲傷的淚
望父買橘,父子離別——感激的淚
影遠去,依依不舍—惜別的淚
再現背影,淚光瑩瑩——辛酸的淚
5、其它
特定的家境:父親賦閑,祖母離去,生活困難。
細微的情節(jié):講價錢、撿座位、囑我路上小心。
賞析:突出了父親的體貼、無微不至的關心。
小結:文中的這些細節(jié)描寫生動地突出了父親的慈愛,讓讀者感受到濃濃的父子情深,情感產生了共鳴。這也是《背影》的藝術魅力。
可見,運用好細節(jié)描寫不僅能讓人物形象更加鮮明,中心更突出,還可以讓作文更有感染力。
五、教學總結(即板書)
既然細節(jié)描寫這樣重要,那老師把細節(jié)描寫的口訣送給你。
細致觀察是基礎;典型細節(jié)扣中心;
語言精練不啰嗦;巧用修辭添光彩。
六、作業(yè)
父母的愛很平常,也很實在:也許只是一個眼神,也許只是一句叮嚀,也許只是早餐時裝在你書包里的一盒牛奶……
請以《熟悉的背影》為題,運用細節(jié)描寫,抒寫對親人的愛。
八年級語文上冊《唐詩五首》教案分析
八年級語文上冊《唐詩五首》教案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
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
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yǎng)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深入體會古詩的韻律,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掌握古詩的主要內容,理解詩意,把握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的藝術特色。
過程與方法
1.誦讀中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2.通過設疑、點撥、討論、寫作等方式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情感、態(tài)度
與價值觀
培養(yǎng)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第1課時 《野望》《黃鶴樓》
語文課程標準:
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
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yǎng)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學習目標
1.了解詩意,體會情感,背誦詩篇。(重點)
2.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的藝術特色。(難點)
3.明確寫景手法的提問方式,積累寫景手法的專業(yè)術語。(重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唐代是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巔峰時期,名家輩出,佳作迭現。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唐詩中,感受律詩的格律之美。
二、教學新課
野 望
目標導學一:了解常識,疏通文義
1.學生自由朗讀,指名朗讀。教師教導:一定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
2.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目標導學二:理解詩句,概括內容
提問1:第一、二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明確:描繪了詩人臨近黃昏時徘徊在東皋之上,四處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處,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畫面。
提問2:頷聯和頸聯運用了何種手法?描繪了怎樣一幅景象?
明確:兩聯運用了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頷聯寫作者舉目四望,山、樹一片秋色,在夕陽余暉中越發(fā)顯得蕭瑟;頸聯表現牧歌式的田園氣氛,牧人與獵馬的出現,使靜謐的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圖,在閑逸的基調中,透露出幾分憂郁和苦悶。
目標導學三:品味分析,體味感情
提問3:試分析首聯在全詩中的作用。
明確:①第一句的“東皋”點明地點,“薄暮”點明時間,“望”字領起中間兩聯的寫景。第二句呼應尾聯,表現出哀傷的情感,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②表現了作者在現實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賞識的苦悶、悵惘的心情。
提問4:請從“景”與“情”關系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
明確:詩歌頷聯妙在融情于景。詩中描寫了漫山遍野樹葉枯黃,更兼殘陽盡染的蕭瑟衰敗景象,景中寄寓了詩人孤獨、落寞的情懷。
提問5:詩人在詩中流露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借景抒情,表現了詩人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和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人的落寞心緒。
黃鶴樓
目標導學一: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提問1:談談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樓及與之有關的著名詩文?
明確:湖北:黃鶴樓 崔顥 《黃鶴樓》
湖南:岳陽樓 范仲淹 《岳陽樓記》
江西:滕王閣 王勃 《滕王閣序》
目標導學二:朗讀古詩,分析探究
提問2:讀了這首詩,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明確:生1:我喜歡“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因為這句對仗工整,用詞優(yōu)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現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畫面。
生2:我也喜歡這一句?!皻v歷”“萋萋”兩個疊詞讀起來流暢、舒緩,感覺非常寧靜。
生3:我喜歡“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這句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它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傳說。
提問3:詩中引用神話傳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寂與苦悶。
提問4:詩人在最后感嘆道“煙波江上使人愁”,他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確:詩人由黃鶴樓的名字由來想到傳說中的仙人已乘鶴而去,只留下這座樓和千年不變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漢陽城一帶,草木茂盛蒼翠;繼而想起自己的故鄉(xiāng),不禁抒發(fā)了懷舊、思鄉(xiāng)的感慨,一股世事蒼茫的愁緒涌上心頭。
提問5:第五、六句寫看到的繁榮景象,而第七、八兩句卻寫清冷的思鄉(xiāng)之情,運用了什么手法?傳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反襯手法,傳達出詩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對歸宿的向往。
三、板書設計
第2課時 《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錢塘湖春行》
語文課程標準:
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
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yǎng)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學習目標
1.朗讀古詩,把握情感。(重點)
2.理解詩句,概括內容。(重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這些有不少被寫進了古人的詩篇之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王維的《使至塞上》。
二、教學新課
使至塞上
目標導學一:了解常識,朗讀詩歌
1.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