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高中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21白莽作《孩兒塔》序。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作為高中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課堂環(huán)境中來,幫助高中教師更好的完成實現(xiàn)教學目標。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寫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白莽作《孩兒塔》序”,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白莽作《孩兒塔》序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深沉、熾熱的情感。
2、把握關鍵語句的含義和作用。
3、理解作者評人評詩的寫法。
說明:
本文是魯迅為白莽的詩集《孩兒塔》所作的序。本文雖名為序,卻突破了一般的序文平實介紹的框框,作者沒有就詩論詩,而是或敘或議、或抒情,以深沉的強烈的感情,對白莽的詩作作了激情昂揚的高度評價,抒發(fā)了對革命者的深深懷念之情。建議對本文的處理,可以從文本入手,抓住關鍵語句,理解關鍵語句所凝聚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在課文中的作用,提高注重關鍵語句品味在閱讀中的重要性的認識,縮短與作者的時空距離。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理解關鍵語句“這就使我更加惆悵”在文章中的統(tǒng)領作用,體會作者在文章字里行間的情感。
2、重點:了解本文“詩一樣的語言”的特點。
3、難點:知人論世,體會文中的重點語句,理解《孩兒塔》的作用。
說明:
解讀本文的思路可以從感性到理性,從人物的音容笑貌到其作品的重要意義,再到作者的深沉、熾熱的感情。經(jīng)過教師的點撥,由易到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對文章具體字句的品位和感悟中,各抒己見,不斷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作者的感情是非常熾熱的強烈的,但他對詩作的評價也是很客觀的。在分析時,先做好鋪墊工作,不要急于求成,不然學生難以理解詩作的重要意義和作者的感情態(tài)度,或者可能留于表面。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溫故而知新
1、回憶《為了忘卻的紀念》中關于白莽的描寫。
2、白莽是一個怎樣的青年?
3、魯迅對白莽的情感?
作者和白莽共有三次會面:第一次只記住了他的外貌,第二次和第三次則發(fā)現(xiàn)了在白莽身上具有的直率、自尊、樂觀、時刻保持高度警惕、信任同志、內心世界崇高等特點。
從已學的課文入手,使學生感覺比較親切,在心理上不會與文章有太多的距離和隔閡。
《為了忘卻的紀念》中,魯迅回憶與白莽的三次交往,刻畫人物栩栩如生。對本文的閱讀、理解也有幫助。
分析白莽其人
1、從文中找出對白莽的描述。
2、概括其人物性格特征。
重點在第二段。
1、熱天穿著大棉袍,滿臉油汗,笑笑的對我說道:“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來的。前兩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
通過對白莽的外貌,神態(tài),語言的描寫,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位積極樂觀的革命青年形象.
2、年輕樸實
樂觀積極向上
堅定的革命精神
從人物刻畫、性格特征入手,比較生動,感性。
分析白莽其作
1、在文章中找出對白莽作品的評價。
2、分析、理解白莽詩集的重要意義。
重點在第四段。
抓住關鍵句:
1、這《孩兒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現(xiàn)在一般的詩人爭一日之長,是有別一種意義在。
2、一切所謂圓滑熟練,靜穆幽遠之作,都無須來作比方,因為這詩屬于別一世界。
☆明確宣示《孩兒塔》有巨大的生命力,有重要的意義。揭示詩作的戰(zhàn)斗性,謳歌對革命的貢獻。
3、這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響箭,是冬末的萌芽,是進軍的第一步,是對于前驅者的愛的大纛,也是對于摧殘者的憎的豐碑。
☆以生動而豐富的比喻予以形象的表現(xiàn),
集中評述《孩兒塔》宣傳革命、動員革命的戰(zhàn)斗作用和鮮明的思想傾向,語勢酣暢,充分抒寫出作者對革命作家、作品和革命事業(yè)的熱愛和贊頌之情。
此部分是文章的重點難點的萃集之處。
由人物性格到作品的意義,由對人物的描寫到對作品的評價和謳歌,這是一個飛躍。也是學生借讀課文的飛躍??梢韵纫龑W生找出關鍵語句,采用自讀和集體朗讀的形式,體會字字句句的分量。
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作者肯定白莽詩作的戰(zhàn)斗精神,同時在這篇不同尋常的序文中,顯示了自己的強烈的情感,遠見和戰(zhàn)斗精神。
理解作者“詩一樣的語言”,進一步強化作者深沉的感情。
結合全文,深入文本,體會作者深沉、熾熱的情感。
1、梳理文章段落層次
2、體會作者感情變化1、①寫序的起由。
②會議白莽的音容笑貌。
③想要為亡友遺詩作序,但又難以兌現(xiàn)。④客觀而熱情地評價《孩兒塔》的創(chuàng)作意義。
⑤點明《孩兒塔》的價值。
2、①凄涼、惆悵。
天氣不好,時局動蕩,身患重病。
②更加惆悵。
重新想起一個年輕而慘遭殺害的戰(zhàn)友。(回憶,懷念)
給亡友遺詩作序,卻有不能詳加評析的難處。(憤懣)
③跳出惆悵。
對白莽作品的贊美
對革命勝利,對無產(chǎn)階級及其文學充滿信心。(感到欣慰,充滿戰(zhàn)斗精神)
通過梳理文章思路,再加以自讀、朗讀、細讀、品讀等環(huán)節(jié),理解關鍵語句“這就是我更加惆悵”是怎樣統(tǒng)領全篇思想感情的。
總結全文
1、思考整體感受到課文都寫了些什么?
2、如何理解“何需我的序文之類”?
1、表達了作者對白莽的懷念、贊頌、評價。
2、點明價值,即使沒有作者的序文,白莽的詩作依舊會流傳,還有很多前赴后繼的戰(zhàn)友不會忘記他的。
理解作者評人評詩的寫法。
理解含蓄而意味深長的結尾。
布置作業(yè)
1、閱讀《別了,哥哥》,加深對白莽的了解。
2、閱讀《讓死的死去吧!》,《血字》等詩作,結合魯迅的評價,寫100字的鑒賞。
3、朗讀全文,體會作者的深沉感情。
完成作業(yè)。
讀寫結合,真切感受白莽詩作的戰(zhàn)斗性,理解作者的評價。
思路點撥
還可以這樣的方式展開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式閱讀。學生通過網(wǎng)絡、圖書館等途徑查閱資料,先期了解白莽生平、詩歌,魯迅的作品等相關內容,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四人一小組的形式,每組選擇一個角度,對文章進行解讀和鑒賞,最好以演示文稿形式在課堂上展示。接著,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討論,經(jīng)過教師的點撥,共同深化對課文的理解認識。可以從以下角度入手:情感思路、戰(zhàn)斗精神、人物描寫、修辭手法(比喻和排比)和“詩一樣的語言”等。
練習舉隅
1、從白莽外貌描寫看魯迅白描手法的運用。結合《藥》、《孔乙己》、《祝福》等作品。
2、鑒賞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在替換詞語中比較:
①東方的微光(曙光,陽光),體會其語言的準確性
②林中的響箭(利箭),使視覺轉化為聽覺,使人驚心動魄。
借助資料,運用比較的方法品味語言特色。
魯迅:這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響箭,是冬末的萌芽,是進軍的第一步,是對于前驅者的愛的大纛,也是對于摧殘者的憎的豐碑。
丁玲:我以為每首都像大進軍的號音,都像鏖戰(zhàn)的鼓聲,我們聽得見廝殺的聲音,看得見狂奔的人群。這戰(zhàn)斗像泰山崩裂,像海水翻騰,像暴風驟雨,像雷電交鳴。┅┅詩人的心是沉重的,是堅定的,是激烈的,詩人的感情是熾烈的,他緊緊地擁抱著抗爭的人們,他用力地握著真理,痛擊那群賣國者、蔣介石以及他的黨徒們!
都用了形象地比喻。丁玲的比較直接,魯迅的更加含蓄。
相關推薦
《白莽作孩兒塔序》教案
《白莽作孩兒塔序》教案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字里行間熾熱、深沉的思想感情。
2、把握關鍵語句、語段的含義和作用。
教學重點:
1、理解關鍵語詞“惆悵“是怎樣統(tǒng)領全篇感情的。
2、體會作者熾熱、深沉的思想感情。
課前預習:
前期:反復閱讀文本,并結合課前發(fā)下的資料(關于魯迅、關于白莽,以及白莽詩作《血字》、《讓死的死去吧》、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節(jié)選文字)進行閱讀。
后期:提出你認為最有價值的1-3個問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導語
郁達夫在《懷魯迅》中說:“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xiàn)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有了
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br>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人們用一面繡著“民族魂”三個大字的白旗覆蓋
在魯迅棺木上?!懊褡寤辍?,這正是中國人民對魯迅的最高褒獎。
2、關于魯迅,我想同學們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那么我們來聽聽同學們所了解的魯迅。
魯迅是我國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為《新青年》寫稿時使用的筆名。
3、今天,老師要講的是一個愛護青年、接近青年、與青年人心靈相通的魯迅。
在他56年的生命中,竟有19年時間是做教師的。在學校,魯迅是一位在學生中找不出一句惡評的老師。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魯迅對青年人、尤其是青年作家,總是熱忱地關懷和積極地培養(yǎng)。這也是魯迅對中國文化事業(yè)作出的巨大貢獻之一。
1931年,白莽被國民黨槍殺后,白莽的身影就經(jīng)常在魯迅的眼前出現(xiàn)———“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顏色是黑黑的”,魯迅久久不能平靜,為中國失去這樣的英雄健兒而痛哭。魯迅悲痛地回憶著和白莽相處的日子,在白莽死去已經(jīng)五年后的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日夜里,重病纏身的魯迅當夜便為白莽的遺詩《孩兒塔》作序。今天我們就來結識魯迅用他那蘸滿深情的筆給我們描繪的這位可愛的青年——白莽,以及他的詩集。
二、解題:關于序
《白莽作〈孩兒塔〉序》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魯迅為白莽的詩集《孩兒塔》所作的一篇序。
序:指序文,是寫在一部書或一篇詩文前面對其寫作緣由、內容、體例加以說明的文字。
它同時也是一篇著名的雜文。
雜文:包含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文藝性和辯論性。它把精辟深刻的說理和形象生動的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尖銳潑辣、風趣幽默的獨特文體。魯迅是現(xiàn)代雜文大師。
三、研讀文章
這篇文章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課前讓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問題,我從中提煉出了一個比較有價值,也能因此而解決一部分其它問題的問題:
為亡友的遺文作序是義不容辭的事情,魯迅本身也視其為一種義務,這在文章第三段中
有所流露,但為什么作者在這篇序文要結束的時候卻說“又何需我的序文之類”?也就是說在兩種看似矛盾的思想背后,作者的感情起了怎樣的波瀾,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轉變呢?我們一起來摸索文中的情感線索。
(一)在文中找出統(tǒng)領作者情感的一個字眼:惆悵(文眼)(最有表現(xiàn)力,最能幫助讀者理解作品的關鍵語詞)
(二)如何理解這種惆悵,它是怎樣串聯(lián)起全文的?
1、天氣與心境:(時局動蕩、身患重病、)時值暮春、寒意料峭;雨聲淅瀝、感時傷懷;為白莽遺詩寫序→產(chǎn)生惆悵
問:如何來理解第一段中的“這就使我更加惆悵”?/第一段中作者寫春天的雨和遠道寄來的信,這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抓住封號、“也因為”、破折號、“這”來理解。
2、由信的開首而回憶起白莽→更加惆悵
問:找出第二段中回憶白莽的句子。
品位相關語句:“熱天穿著大棉袍,滿臉油汗……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這里用了外貌和語言描寫,思考作者用這寥寥數(shù)筆來回憶白莽的作用?
答:贊頌年僅19歲,已入獄3次的革命青年白莽堅定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寄托作者的思念;表達對國民黨反動派殘酷鎮(zhèn)壓革命者的憤慨之情。
3、白色恐怖下不能詳加評析詩稿→還是惆悵
(背景:“九一八”事變,“一二八”抗戰(zhàn),國民黨政府對外“不抵抗”,對內“大圍剿”……)
問:作者這種惆悵的情緒有沒有改變呢?
品位相關語詞:“一團火”、“簡直”、“也許”以及語句:“我一句也不說——因為我不能”
答:這里作者作了一個比喻。
“一團火”:形象地展現(xiàn)出作者急于流布之心,從這一比喻中可以體會出作者與白莽深厚的友情。
在這種急切地想要流布詩集的心情之下,作者卻說“我簡直不懂詩”,為什么?
“簡直”:魯迅終身熱愛詩歌藝術,關注和研究中外詩歌發(fā)展的情況,20多歲就寫出了學術價值很高的《摩羅詩力說》。據(jù)統(tǒng)計:先生最早的詩作《別諸弟三首》寫于19歲,而最晚的一首詩是逝世幾個月前寫的《亥年殘秋偶作》。
不懂的是志趣不投者的作品,也可以是下文提到的“圓熟簡練,靜穆幽遠之作”也就是不愿懂那些無聊文人的詩。
“也許”:表示不肯定,回憶魯迅與白莽第一次碰面的原因。魯迅與白莽是因為共同熱愛匈牙利革命浪漫主義詩人裴多菲的詩而相互認識和親近的。真和魯迅鬧開的都是志趣不投者,和白莽沒有鬧開的原因是因為志同道合,屬于同一戰(zhàn)線的文藝戰(zhàn)士,共同與反動文人、反動文學進行不懈的斗爭,粉碎反動派的文化“圍剿”。貌似自嘲,實則順乎一擊。
“我一句也不說——因為我不能”:不能說的原因見《為了忘卻的記念》四:“可是在中國,那時是確無寫處的,禁錮得比罐頭還嚴密?!?br> △作者急切地想要使亡友的遺文流布,但卻因為當時的白色恐怖而無法對詩稿詳加評析,這使作者還是不能扭轉自己惆悵的心緒。
4、《孩兒塔》的出世→走出惆悵
品位相關語段:第四語段
1)在這里,作者運用了排比和比喻對白莽的詩集作了高度的評價。全體朗讀第四自然段。
2)運用比較的方法品味語言特色。
在替換詞語中比較:
“東方的微光”(曙光,陽光)——聯(lián)系《為了忘卻的記念》中“鐵罐頭”,“禁錮”等文字,體會其語言的準確性。給千萬民眾帶來了沖破黎明前的黑暗的光亮。
“林中的響箭”(利箭)——使視覺轉化為聽覺,使人驚心動魄。
包括后面的“萌芽”、“第一步”等都用形象的語言表明《孩兒塔》這部詩集的巨大作用。
體會“別一種意義”、“別一世界”指代的都是無產(chǎn)階級勞動大眾的世界/共產(chǎn)主義的世界。
“一般的詩人”、“圓熟簡練,靜穆幽遠之作”。
3)再次全體朗讀
(三)研讀小結:作序對魯迅而言是份內事,但是即使沒有序,白莽的詩照樣會流傳,因為他有許多前仆后繼的戰(zhàn)友,他們是永遠不會忘記他的。作者因此而走出惆悵,惆悵已不復存在,只是感到如釋重負后的無限欣慰,所以在結尾處說“又何需我的序文之類”。這樣的結尾是意味深長的。
四、整體感悟:
問:在作者從產(chǎn)生惆悵到走出惆悵這樣的感情波瀾的涌動中,我們體會到的是什么?
答:體會到了作者深深的思念和火一樣的友情,也就是作者熾熱、深沉的思想感情。(這是主要方面。再詳盡深入一些的回答可以是:作者強烈的愛憎情感:對進步青年的愛和對反動派的恨。)
五、結束語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魯迅富有魅力的語言中,不僅了解了白莽以及他的詩集,更重要的是體會了魯迅先生對青年人的熾熱、深沉的情感。
其實,在魯迅的諸多作品中,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一個作為精神戰(zhàn)士的魯迅,也可以是一個作為青年人朋友的魯迅,還可以是一個作為孩童的魯迅、作為孝子的魯迅、作為丈夫的魯迅、作為慈父的魯迅、作為兄長的魯迅等等。
了解一個人必須要用心靈去體會。如果你讀魯迅的文章越多,引發(fā)的思考越深,你就越喜歡他、越佩服他。
希望今天的這堂課能成為你嘗試著認識生活中不同側面的魯迅,并與之進行心靈對話的一把鑰匙。
六、拓展閱讀
以“的魯迅“的形式確定一個專題閱讀,并進行一次這樣的專題寫作。
魯迅的書是要讀一輩子的。
《滕王閣序》同步素材—— 王勃十四歲作《滕王閣序》
王勃作《滕王閣序》一般定為26歲赴交趾省父途經(jīng)南昌時而作(如清人姚大榮的《王子安年譜》及一般的教科書)。其實,那是因為他們不相信如此流傳千古的美文會出自一年僅14歲的少年之手。實際上,早在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中便有一段生動的記載:“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及從紙筆巡讓賓客,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去,專會人伺其下筆。第一報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唬骸嗍抢仙U??!謭笤唬骸枪磔F,地接衡廬。’公聞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侨欢鹪唬骸苏嫣觳?,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p>
其實,我們怎能把王勃這樣一個“六歲屬文”、“九歲讀顏氏漢書”、“十歲包綜六經(jīng)”的天才少年,與一般少年等量齊觀呢?《滕王閣序》中一再申說:“童子何何知,躬逢勝餞”、“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等語,都表明作者是個未成年人,與王勃后期的心態(tài)、境遇不合。況且,他晚年(王勃死時僅27歲!?。┰缫雅c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四杰”,四海揚名,都督閻公豈能“不之信”?楊炯《王子安集序》云:“年十四,時譽斯歸?!边@“時譽”不正是指王勃寫了《滕王閣序》而名滿天下的事實嗎?
《滕王閣序》同步素材—— 景觀樓閣與塔
中國的文化精神,特別重視人與自然的融洽相親,樓閣就很能體現(xiàn)這種特色。天無極,地無垠,在廣漠無盡的大自然中,人們并不安足于自身的有限,而要求與天地交流,從中獲得一種精神升華的體驗。嫦娥、羽人、飛仙是表現(xiàn)這種追求的神話幻想,樓臺觀榭則是現(xiàn)實的體現(xiàn)。所以中國的樓閣和歐洲古代的樓房在精神風貌上有明顯不同:后者用磚石砌造,只開著不大的窗子,樓外沒有走廊,內外相當隔絕,強調垂直向上的尖瘦體形,似乎對大地不屑一顧,透露了人與自然的隔閡。中國的樓閣則相當開敞,樓內樓外空間流通滲透,環(huán)繞各層有走廊,供人登臨眺望;水平方向的層層屋檐、環(huán)繞各層的走廊和欄干,大大減弱了總體豎高體形一味向上升騰的動勢,使之時時回顧大地;凹曲的屋面、翹彎的屋角避免了造型的僵硬冷峻,優(yōu)美地鑲嵌在大自然中,仿佛自己也成了天地的一部分,寄寓了人對自然的無限留戀。有許多詩文就鮮明表達了樓閣的這種人文精神,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道出了詩人登樓遠觀,蕩滌胸懷,浴乎天地之間的真切感受。從頗富意境的各種樓名,也可見出這層意思,如望海樓、見山樓、看云樓、得月樓、煙雨樓、清風樓、吸江閣、凌云閣、迎妲閣、夕照閣等皆是。
歷史上的樓閣除佛寺宮殿所有者外,享有盛名者大都具有游觀建筑性質,多建在風景佳勝之地或園林中,如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滕王閣、岳陽樓等。選址常在城市邊緣臨江或臨湖地段,便于眺望并與城市聯(lián)系密切,宜于“得景”,尺度和造型都經(jīng)過精心構思,建筑和自然有和諧的呼應。樓閣本身也補充了自然之美,成為被觀賞的對象,稱為“成景”。
岳陽樓在湖南岳陽洞庭湖西岸,相傳三國時此地就有閱兵樓,唐代以來詩文更盛,如李白:“樓觀岳陽盡,川回洞庭開”、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等。宋代重修岳陽樓,范仲淹曾撰《岳陽樓記》,樓名更傳揚天下。宋岳陽樓僅從現(xiàn)存南宋岳陽樓圖可略見一斑。現(xiàn)存岳陽樓重建于清光緒五年(1879),在岳陽西城墻上,坐東向西,面臨洞庭湖,遙見君山。樓平面矩形,正面三間,周圍廊,三層三檐,通高近20米。屋頂為四坡盔頂,屋面上凸下凹,為中國現(xiàn)存最大盔頂建筑,覆黃琉璃瓦,翼角高翹。樓前兩側左右與樓品字并列,有三醉亭和仙梅亭作為陪襯。
黃鶴樓在湖北武昌長江南岸,相傳也始建于三國,唐時名聲始盛,這主要得之于詩人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詩句。宋畫《黃鶴樓圖》再現(xiàn)了宋樓的面貌。圖中黃鶴樓建在城臺上,臺下綠樹成蔭,遠望煙波浩淼。中央主樓兩層,平面方形,下層左右伸出,前后出廊屋與配樓相通。全體屋頂錯落,翼角嶙峋,氣勢雄壯。宋以后,黃鶴樓曾屢毀屢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但只存在了十幾年?,F(xiàn)僅留當時樓貌照片,已不是宋畫在高臺上叢建多座建筑,而取集中式平面,高踞在城垣之上,平面為折角十字,外觀高三層,內部實為六層。下、中二檐有12個高高翹起的屋角,總高32米。
近年以鋼筋混凝土重建之黃鶴樓大體仿自清樓,但增至五層,體量更大,位置也因避開長江大橋有所移動。
滕王閣在江西南昌贛江岸邊,初建于唐永徽四年(653),以王勃《滕王閣序》聞名,后經(jīng)歷代重修重建達28次,唐宋舊跡早已崩坍入江。今存宋畫《滕王閣圖》是現(xiàn)知最早的滕王閣圖本,反映了宋閣的形象,其體態(tài)之雍貴,結構之精麗,給人以深刻印象。從圖所見,閣立在高大城臺上,為縱橫兩座二層樓閣丁字相交。全閣共有28個內外轉角,結構精巧,造型華美。閣內各層雖碩柱林立,但空間宏敞流通,上下樓層又都有外廊,便于眺望。
明清以來又出現(xiàn)了許多著名的景觀樓閣,如山西萬榮飛云樓和廣西容縣真武閣。
飛云樓在萬榮解店鎮(zhèn)東岳廟內,相傳始建于唐,現(xiàn)存者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樓外觀三層,內部實為五層,總高約23米。平面正方,中層平面變?yōu)檎劢鞘?,外繞一圈廊道,屋頂輪廓多變;第三層平面又恢復為方形,但屋頂形象與中層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頂。各層屋頂構成了飛云樓非常豐富的立面構圖。樓體量不大,但有四層屋檐、12個三角形屋頂側面、32個屋角,宛若萬云簇擁,飛逸輕盈。此樓木面不髹漆,通體顯現(xiàn)木材本色,醇黃若琥珀。
真武閣在容縣城東繡江北岸一座石臺上,建于明萬歷元年(1573)。登閣遠望,隔著南岸廣闊的平原,東南山嶺巍然矗立,氣勢雄壯。閣本身高13米,加上臺高近20米,也是周圍區(qū)域觀賞的對象。
閣三層,三檐,屋檐挑出很大而柱高甚低,感覺比一般樓閣的出檐節(jié)奏加快,使得真武閣不象是一座三層建筑,倒很像是一座單層建筑而有三重屋檐,有強烈的韻律感和動勢,但又較一般重檐建筑從容和層次鮮明。再加屋坡舒緩流暢,角翹簡潔平緩,給全體增加了舒展大度的氣魄,非常清新飄逸,是充分表現(xiàn)中國建筑屋頂美的杰作。底層平面比上二層大出很多,也使輪廓更顯生動。
除了專門用于觀景或點綴景色的樓閣外,各地城樓雖具有很強的軍事建筑性質,但對于環(huán)境景觀也起很大作用。如明清北京城內城九門、外城七門原來都有城樓和甕城上的箭樓,內城東南、西南二角還有曲尺形角樓。它們是長段街道的構圖重心,進出城門的重要標志,豐富了全城的天際輪廓,其凜然難犯的雄偉體量充分顯示了皇權中心京畿重地的威儀。北京內城南面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始建于明正統(tǒng)元年(1436),清代地震后重建,1900年又毀于八國聯(lián)軍,現(xiàn)存者為1906年再次重建物。城樓建在城臺上,木結構,兩層三檐,帶周圍廊,通高達42米。箭樓在城樓前,下面也有城臺,外墻磚砌,外觀四層兩檐,平面呈凸字形。箭樓窗子很小,反襯出樓的高大。墻面收分顯著,顯得穩(wěn)重而堅實,防御性特強。北京角樓與箭樓的做法差不多,也是四層兩檐磚砌厚墻,只是平面改為轉角曲尺形,角臺向城外突出。
城市里的鐘樓或鼓樓較城樓角樓更多被人看到,對景觀也有很大作用。鐘聲和鼓聲有報時或警戒的作用,大約從東漢起就用來報時。隋唐城市實行里坊制,規(guī)定夜夜宵禁,晨昏都以鐘聲鼓聲為啟閉城門坊門的信號,多晨鐘暮鼓。但隋唐沒有專設的城市鐘樓鼓樓,而以城樓代替。元大都在京城北部市肆區(qū)建造了專門的鐘樓和鼓樓。明清繼承元代并更推廣,在北京、南京和許多地方城市普遍建造鐘樓、鼓樓,有時二樓合二而一,布置在城市中心重要位置。
現(xiàn)存北京鐘樓和鼓樓在城內北部,與北京同時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鐘樓為全磚石建,下為四方而高聳的磚臺,四周圍以石欄干,臺上建筑單層鐘樓。鼓樓在鐘樓南,俯臨繁華市肆鼓樓大街,形象與北京城樓相似,也是下為城臺,上為兩層樓,三檐。鼓樓體形橫長,體量較大,風格華麗,與鐘樓的小而豎高,風格素潔形成對比。它們構成的群體景觀是北京從南城正門永定門起向北長達7.5公里的城市中軸線的有力結束,仿佛是一首氣勢磅礴的樂曲兩個有力的終結和弦。
此外,著名的城市鐘、鼓樓還有如西安鐘樓、山東聊城光岳樓、河北宣化鐘樓、山西平遙市樓、太谷和大同鼓樓、遼寧興城鼓樓、甘肅酒泉和武威鼓樓等。
我國九大名樓
黃鶴樓
故址在湖北省武漢市蛇山黃鶴磯頭,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歷代屢毀屢建。被世人稱為“天下第一樓”。
岳陽樓
是湖南岳陽市西門城樓,高三層,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美稱。始建于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北宋岳陽郡守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岳陽樓記》。岳陽樓曾多次興廢,清代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重建,解放后整修一新。煙雨樓,在浙江嘉興市南湖湖心島上,于五代吳越錢元潦所建。明代嘉靖十八年(公元1549年),從湖濱移至湖中小島。四面臨水,晨煙暮雨,風物清華,堪稱勝景。
鎮(zhèn)海樓有三:
1、浙江杭州吳山東麓(吳越舊城之南門)。原名為朝天門,元改稱拱北樓,明始換為鎮(zhèn)海樓。樓上眺望錢塘江,歷歷在目。
2、福建越王山(屏山)頂?shù)逆?zhèn)海樓明洪武二年(1365年)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修,高約20米,過去海船昏夜進口,都以此為標志。
3、廣州越秀山上的鎮(zhèn)海樓,建于明洪武十三年,樓高五層,登高遠望,全市盡覽。解放后重新整修,辟為博物館。
鸛雀樓,在山西永濟莆州鎮(zhèn)城西南,系北周(557─581年)大將宇文護守城時所建,元初倒塌,目前正修復中。
甲秀樓
在貴陽鰲頭磯上,明萬歷年間興建,清代屢有修筑。
望江樓,在東南的錦江南。已辟為望江公園。園內有麗閣、濯錦樓、呤詩樓等,均系清代所建,絢麗玲瓏。具有江南庭園特色。
太白樓
在安徽馬鞍山南長江巖翠螺山麓的采石磯上。唐元和中始建,宋、元、明、清屢毀于兵火,清光緒重建。
大觀樓
位于云南昆明滇池北岸,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后毀于戰(zhàn)火,同治時重建。樓閣聳峙,綠樹成蔭,有攬勝閣、涌月亭、觀稼堂及“蓬菜別境”等勝景,已辟為大觀公園游覽勝地。
道士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①參照《首輔一號》,利用自習課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敦煌的有關知識;
②閱讀課文,了解課文的大意及鏈環(huán)式結構,整體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內涵。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課文,初步理解作者憤懣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閱讀課文,了解課文的大意,體會本文在記述中抒發(fā)作者憤懣的情感。
教學方法:講授、誦讀、討論
教學過程:
1、導入:1974年,陜西省幾位農民在打井時挖出了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俑,后來,許多外國人慕名而來,對中國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充滿了贊嘆之情;時間上溯到1900年,一個叫王圓箓的湖北麻城人在敦煌做道士時發(fā)現(xiàn)了后來形成一門學科――敦煌學的莫高窟的4萬余件文物,只是,后來中國的學者研究這此些文物,卻要不遠萬里地到英國、法國等國家去影印副本。為什么呢?因為這些文物早就已經(jīng)流失到了國外。
2、為什么會有這些截然不同的結果?大家速讀課文,找出敦煌文物流失與哪些因素有關?
點撥:
A、王道士――愚昧無知
B、滿清官員――腐敗無能、不負責任
C、外國的斯、希――掠奪
3、比較兵馬俑和莫高窟文物的不同結局,你覺得要想保護文物,必須具備什么樣的條件?
點撥:國家統(tǒng)一、穩(wěn)定,國力強盛,有健全的文物保護體制等。(此題是開放性的題目,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可靈活作答。)
4、作者對王道士的評價集中在哪些段落?找出并作集體誦讀。
完全可以把憤怒的洪水向他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傾泄也只是對牛彈琴,換得一個漠然的表情?!瓱o聊。
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
5、作者把王道士看作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點撥:莫高窟被愚昧的道士把持是文化的悲哀,眾多的文人、官員不知保護反而隨意破壞,是民族的悲哀。官員們,無論是縣長還是學臺,他們對國寶的漠視程度令人吃驚!他們要么不把祖宗留給我們的遺產(chǎn)當回事,要么就從中趁機大撈特撈。失職、瀆職司空見慣。他們在不作為時縱容國寶流失,一旦插上一手就大肆的糟蹋起來。在對祖宗遺留物的態(tài)度上他們連外國強盜都不如!如果說王道士是那個時代的白癡兒的話,那么這些官員們就是祖先的不肖子孫!王道士是整個事件的直接經(jīng)手人,國寶是他盜賣出國門的,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從諸多官員對國寶的態(tài)度上看,我們可以看出在那個中華民族飽受蹂躪的年代里,不要說把國寶盜賣給外國強盜,就是連國土和國寶一起送人又有什么稀奇?
6、找出并朗讀P57頁第三部分“我不禁又嘆息了”后面幾個段落,感受作者悲涼的心境。
體會:我有時甚至狠狠心說一句寧肯……內在含義(哀國家之不辛,怒國人之不爭氣)
7、如果沒有王道士發(fā)現(xiàn)洞窟內的寶物,如果不是王道士把文物賣給外國人,結果會如何?
點撥:永存地底,或者被后人發(fā)現(xiàn),或者被農民們糟蹋,或者被官員們占為己有……
由于歷史的偶然性,造成了一個歷史的必然一敦煌學由此誕生!在被譽為本世紀初四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的藏經(jīng)洞的發(fā)現(xiàn)中,王道士永遠是難以回避或排除的關鍵角色,是敦煌學產(chǎn)生的重要人物,敦煌學的開洞鼻祖。
7、文章主要是寫莫高窟文物的流失,為什么題目卻作《道士塔》?
點撥:文章以道士塔為線,引出王道士,由歷史的怪胎說及民族的悲劇,思路十分清晰。
道士塔→無知的道士→無知的破壞→無知的出賣→敦煌學的前途(鏈環(huán)式結構,彼此相連又各具獨立性,隨敘述的演進不斷推進感情的深化。)
8、簡評余秋雨散文:你讀過當代哪一位作家的散文,與余秋雨的散文相比,在風格上你覺得有何不同之處?
點撥:在當代散文中,彌漫的是三毛、瓊瑤似的淺吟低唱、自我關照,而余秋雨散文卻以一個真正男子漢的視角,傾聽歷史、審視歷史,語言壯麗、構思恢宏、思想飄逸。讀慣了才子風格的散文之后,再讀余秋雨散文,是會蕩滌心靈、凈化靈魂的。
附:板書設計:
A、王道士――愚昧無知
B、滿清官員――腐敗無能、不負責任
C、外國的斯、希――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