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三首高中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17“沉郁頓挫”的杜甫詩教案。
《“沉郁頓挫”的杜甫詩》教案教學目標
1.能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跡及其所生活的時代背景。
2.能借助注解鑒賞本專題中杜甫律詩歌的代表作品。
3.初步體會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并對“沉郁頓挫”的內涵有所了解。
教學建議
“沉郁頓挫”是杜甫詩歌已有定論的風格特征,教師在本專題的教學過程中應重點突出這一專題教學目標。所謂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濃郁、憂憤、蘊藉。所謂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謂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濃郁而言。正如陳廷焯所言:“所謂沉郁者,意在筆先,神余言外?!薄叭綦[若見,欲露不露,反復纏綿,終不許一語道破。匪獨體格之高,亦見性情之厚?!背羷t不浮,郁則不薄?!?《白雨齋詞話》卷一)所謂頓挫,從字面上看,就是指語意的停頓挫折(間歇、轉折);從結構上看,頓挫往往表現(xiàn)在起承轉合處,它表現(xiàn)為紆徐斗健,交互為用,按理循脈,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間相融。沉郁和頓挫是不可分割的。沉郁憑借頓挫,頓挫服從沉郁。二者有機結合,相得益彰。杜甫極善于運用反復、重疊、對比、襯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間的頓挫中,把沉郁頓挫昭然揭示在人們的面前。因此我們建議:
1.《兵車行》是杜甫詩歌沉郁風格的典范作品之一,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感悟詩人情感起伏的歷程井體會作者滿腔郁憤的悲痛之情。在理清詩人的情感歷程后,再從本詩句法和用韻的角度分析該詩的沉郁頓挫的風格。
2.對《旅夜書懷》一詩,教師可在指導學生弄清楚本詩情景相生的基礎之上重點感悟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
3.對《詠懷古跡五首(其三)》這首詩歌,師生可以通過分析王昭君這一悲劇形象來體會作者沉而不浮、郁而不薄、欲露不露的深厚濃郁的悲情。
4.就《客至》一詩而言,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體會本詩的起承轉合來感悟詩人真率質樸的感情。
學習指導
【“品讀與探討”指導】
1.“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兩個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耙锲拮幼呦嗨?,塵埃不見咸陽橋。”一個“走”(奔跑)字寄寓了詩人深厚的情感色彩。被突然抓來的兵士,又急促地被押送出征,“耶娘妻子”奔走呼號,哭聲震天,作最后的生離死別,何等倉促,何等悲憤!“牽衣頓足攔道哭”一句連寫四個動作,把被迫出征者和送行的眷屬的那種眷戀、悲憤、哀苦絕望的情感,表現(xiàn)得非常細膩凄婉。詩人筆下的這次出征,灰塵漫天,車馬人群慌亂無比;哀號遍野,撕心裂肺。詩人這種白描式的描寫,給讀者的視覺聽覺以強烈的沖擊力,令人觸目驚心,不可逼視。
2.詩人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等,這樣蟬聯(lián)而下,累如貫珠,朗朗上口,鏗鏘和諧,優(yōu)美動聽。詩人還運用通俗口語。如:“耶娘妻子”、“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被驅不異犬與雞”、“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等,能收到清新自然、明白如話、生動鮮明的表達效果。
1.詩人將自己凄冷的情懷寄寓在壯遠的景色描繪之中(寓情于景)。這首詩是寫詩人暮年漂泊的凄苦境況的。通過寫景來展示自己的境況和情懷:人如微風細草、獨舟危檣。詩人所寫的遼闊的平野、浩瀚的大江、閃爍的星星,恰好烘托出了自己的孤苦伶仃、顛沛流離、哀苦無告的凄愴情懷。
2.因為昭君的身世正暗合了詩人的人生經歷。昭君在漢宮時,因為奸佞小人的從中作梗,得不到皇帝的寵幸,遠嫁塞外,死后也沒有歸葬故里;詩人自己也是因為忠貞于朝廷而遭到排擠,加上時局的動蕩不安,以至于漂泊在外,不能回到故鄉(xiāng),處境與昭君何其相似。所以說是“悲昭君以自悲也”。不過詩人只是從形象落筆,不發(fā)抽象的議論,但是“獨留青冢向黃昏”、“環(huán)城空歸夜月魂”的昭君的悲劇形象卻是躍然紙上。
3.《客至》和《賓至》兩首詩都是寫迎接和招待客人的,但由于對象與詩人的情感關系的不同,“賓是貴介之賓,客是相知之客”,這樣就造成了詩人表達的情感和用語上的差別?!犊椭痢芬辉娭械那楦酗@得真誠深厚、親切融洽、富有生活氣息;《賓至》中所表達的雖然也是詩人的真實情感,但由于對方是“貴介之賓”,所以也就顯得客套和拘謹,有應酬和敬而遠之的成分。在用語上,前者通俗明白,如話家常;后者莊重嚴肅,語帶調侃。正因為有以上的區(qū)別,所以用“客”
“賓”分別為題。
【“積累與應用”指導】
1.略。
2.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中的昭君故事是一曲悲劇,昭君的怨恨是帝王不見遇的怨思。但同時詩人也賦予了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這也是千百年來積累和鞏固起來的對自己鄉(xiāng)土和祖國的最深厚的情感。有關王昭君的故事流傳很廣,自漢代以來以此為題材的作品很多,但主旨往往是悲昭君流落塞外或責備毛延壽的貪贓弄權。王安石的《明妃曲》卻不落俗套,議論翻新。他認為殺毛延壽是冤枉,因為像昭君這樣的絕代佳人,其美妙意態(tài)是畫不出的。這一議論并不只是為毛延壽開脫罪責,而是含蓄地揭示出昭君的悲劇實際上是由于皇帝的昏庸所造成的。同樣,對昭君的思念漢室,詩人也沒有作一般的悲憫之語,而是由昭君想到更多的女子,由在北的失意想到在南的失意,由美人的失寵聯(lián)想到才土的不遇,揭示了封建時代“人生失意”特別是才士不遇的普遍性。
相關推薦
杜甫詩四首教案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讓教師能夠快速的解決各種教學問題。怎么才能讓教案寫的更加全面呢?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杜甫詩四首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杜甫詩四首教案
《兵車行》教案
【教學目標】
1、領會詩歌中語句的含義,背誦詩歌。
2、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杜甫詩歌章法嚴密、整齊之又有變化的特點。
【教學重點】
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研究杜甫詩歌章法嚴密、整齊之又有變化的特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詩句至今還依然索繞在我們的腦海中,這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后寫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寫過不少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詩。今天,我們來讀他在天寶年間目睹統(tǒng)治者窮兵黯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震野”的凄慘景象而寫的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車行》。
二、作者生平和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
1、關于作者簡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出生于鞏縣,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遺,后棄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稱浣花草堂。其作品顯示了唐由盛轉的歷史過程,風格沉郁頓挫,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詩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縣詠五百字》、組詩“三吏”、“三別”。
2、作者生平
(1)讀書游歷時期(712-746)35歲以前,讀書和壯游時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長安時期(746-755)35-44歲,代表作《兵車行》、《麗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結果,使他變成了憂國憂民的詩人,文風走向現(xiàn)實主義。
杜甫稱做官為他們家族的“素業(yè)”——世代相襲的職業(yè),他的各種文化教養(yǎng)都是與這一點相聯(lián)系的。三十五歲左右,杜甫來到長安求取官職。開始,他滿懷信心,“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但滯留十年卻一再碰壁。
杜甫到長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詔,命有一藝之長的人到京參加考試,而實際主持這次考試的李林甫卻玩弄手段,下令不錄一人,而后上表祝賀皇帝,說是“野無遺賢”。杜甫參加了這次欺騙性的考試,結果大失所望。天寶十載(751)正月,唐玄宗接連舉行三個盛典,杜甫借機寫了三篇《大禮賦》獻給玄宗,玄宗十分贊賞,讓他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從中作梗,考后卻永無下文。此后他又以詩干謁一些權要,如京兆尹鮮于仲通、來京朝謁的哥舒翰、左丞相韋見素等人,希望他們援引,然而并不見效。大約在杜甫到長安不久,父親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變得艱困起來,為了生存,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權貴門下,作詩投贈,希望得到他們的引薦。種種努力的結果,是到天寶十四載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這樣一個卑微的官職,而這已是安史之亂的前夕。
(3)陷賊與為官時期(756-759)45-48歲,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陳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別”等,創(chuàng)作達到了現(xiàn)實主義高峰。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軍占據(jù)下的長安。后來只身逃出,投奔駐在鳳翔的唐肅宗,被任為左拾遺。這是一個從八品的諫官,地位雖不高,卻是杜甫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職的經歷。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罷相而觸怒肅宗,后于乾元初被貶斥為華州司功參軍。由于戰(zhàn)亂和饑荒,杜甫無法養(yǎng)活他的家庭,加之對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丟棄了官職,進入在當時尚為安定富足的蜀中。從安史之亂爆發(fā)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個國家處在劇烈的震蕩中,王朝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滿危險和艱難。而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因了血與淚的滋養(yǎng),達到了顛峰狀態(tài)。
(4)漂泊西南時期(759-770)49歲以后,漂泊十一年間,竟寫詩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長沙至岳陽的一條破船上。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幫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后來,杜甫的故交嚴武出任劍南東西川節(jié)度使,對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顧。當嚴武第二次鎮(zhèn)蜀時,并表薦杜甫擔任了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因此稱他為“杜工部”)。杜甫是為了避亂謀食來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時間,他閑居草堂,生活確實比較安逸,當時所寫吟詠草堂周圍自然景物的詩篇,也顯出一種清新閑淡的韻致。但這種情形并沒有維持很久。從全國來說,安史之亂雖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結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勢并未因此而停止。外患方面,有吐蕃的嚴重侵擾,甚至攻入長安,迫使代宗倉皇出逃;內亂方面,則出現(xiàn)普遍的軍閥割據(jù)或半割據(jù)狀態(tài),而政治的腐敗、官吏的橫暴,也是有增無減。從蜀中地區(qū)來說,它既是吐蕃進攻的一個重點,也是容易發(fā)生軍閥割據(jù)的地方。就在嚴武二次鎮(zhèn)蜀的間隔時期,就曾發(fā)生一場嚴重的軍事叛亂,杜甫因此一度逃離成都,攜家流浪。一場暴烈的動蕩轉化為持續(xù)的衰亂,這使得杜甫對國家的前途更覺失望,他后期的詩歌,情緒甚至比安史之亂中更顯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嚴武去世,蜀中重又發(fā)生大亂,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憑依,他又帶著全家老小,登上一條小船,過起流浪逃難的生活。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時間,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兩年。到五十七歲那年,終于乘舟出三峽,卻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帶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歷五年、五十九歲上,在耒陽附近客死旅舟。杜甫艱難漂泊的一生,在這里得到一個凄涼的結束。
4、創(chuàng)作背景
《兵車行》是歷史生活的真實記錄。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頻繁發(fā)動進攻。八載(749),哥舒翰奉命進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內),久攻不下,后雖僥幸取勝,但所部六萬三千人損失大半;到這年冬天,所派駐龍駒島(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軍覆沒。十載(751)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又奉命進攻南詔(主要轄境在今云南省),結果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由于這兩次戰(zhàn)爭中喪師巨萬,朝廷乃大舉征兵。這件事,在《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二》里有生動的記載: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zhàn),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時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圖景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兵車行》這首詩,很可能就是詩人見到這樣圖景的當時或其后不久寫的。
三、初讀詩歌,把握內容
1、學生自由朗讀,并結合注釋,理解詩歌的大意。
2、詩歌展現(xiàn)出哪些觸目驚心的畫面?我們猶如聽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訴說?這樣寫有怎樣的效果?
明確:看到的畫面有咸陽橋頭悲慘送別圖、田畝荒蕪健婦犁耕圖、青海頭上蒼蒼的白骨。似乎可以聽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訴。悲慘的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悲切的言辭,又是詩人親耳所聞,增強了詩歌的真實感。
3、造成這一切苦難的根源又是什么?
明確:“點行頻”(詩眼)是頻繁征兵的意思。
4、這是一首古體詩,它是側重于敘事的。它敘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這件事的幾大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后果。并說明全文的基調是怎樣的?
明確:唐玄宗天寶年間,唐王朝窮兵黷武。為了和吐蕃繼續(xù)作戰(zhàn),在長安一帶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離死別的慘痛后果。本詩旨在揭露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連年發(fā)動“開邊”戰(zhàn)爭,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詩人的情緒是怨憤的,這是全詩的基調。
5、請概括各段的內容。
板書設計:
1、送別場面
2、征夫控訴天怒人怨
3、悲慘生活“行人但云點行頻”、“武皇開邊意未已”
四、誦讀指導
1、講授:唐王朝和吐蕃作戰(zhàn)是處于劣勢的,勝少敗多,損失慘重。這些出征的士兵,能活著回來的希望很渺茫,因此就有了咸陽橋邊生離死別,哭聲震天的凄慘景象。
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的戰(zhàn)士,朗讀時聲音應沉重些。段尾,詩人的怨憤之情初現(xiàn),應用升調讀。第二段,“點行頻”三字為下文敘事的總綱,須重讀。以下皆用“ 行人”的口氣讀,要注意區(qū)分敘事句和抒情句的語氣。第三段先寫秦兵家庭的困難,朗讀時 速度不宜快。“長者”句用較柔和的聲調,“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勢,至“租稅”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絕,聲調凄楚。結尾四句是全詩的高潮?!熬灰姟睉刈x,“古來”句道盡戰(zhàn)場慘景,集中表達“行人”和“詩人”的怨憤,要緩緩讀出,“無人收”三字乃血淚鑄成,尤應重讀。
2、教師示范朗讀。
3、學生試讀、齊讀。
4、理清思路,背誦詩歌
五、布置作業(yè)
背誦詩歌
第二課時
一、分析詩歌的第一段
講解:這首詩的結構方式古稱“一頭兩腳體”。全詩共三段:第一段(即“頭”)共6句(按樂句計算,下同),一韻到底;第二、三段(即“兩腳”)各14句,并四次換韻。從整體看,節(jié)奏整齊而又略有變化。
1、朗讀詩歌的第一段,思考:詩歌開篇就呈現(xiàn)出悲慘的送別場面,它是如何描寫出來的?
明確:一個普通“走”字寫出眾多“行人”被抓,急促出征,更寫出了家人不忍親人離去,惟恐一去成永別的心情。
2、說說“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這兩句話表達了怎樣的內容?在整首詩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表面上寫的是生離死別之情,實際上是寫人民的怨憤,也表達了反對“開邊”政策的情緒。兼有提挈全詩和設置懸念的作用,因為第二三段內容都極深刻地說明了這震天哭聲的由來。
3、試對“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進行一定的評析。
明確:連續(xù)的四個動作,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動作神態(tài)表現(xiàn)的細膩入微,詩人筆下,灰塵彌漫,車馬人流,令人目眩;哭聲遍野,直沖云天,震耳欲聾!集中展現(xiàn)了上萬家庭妻離子散的悲劇,也表現(xiàn)了對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對人民命運的關切。
二、分析詩歌的第二三段
1、朗讀詩歌的第二段,思考下列問題
(1)詩人在第二段中怎樣具體陳述“點行頻”這一詩眼?詩中從“邊庭流血成海水”寫到“漢家山東二百州”。這里的寫法與上面敘寫的一個十五歲出征、四十歲還在戍邊的“行人”方法有什么不同?對表現(xiàn)主題有什么好處?
明確:以一個十五歲出征,四十歲仍守邊的“行人”為例以及描寫華山以東田園荒蕪的景象證明這一事實。由點到面。從更為廣闊的社會背景來揭露“開邊未已”給勞動人民所造成的苦難。
(2)“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強烈抗議,表達自己的悲憤之情。
2、朗讀詩歌的第三段,思考下列問題
(1)“未休關西卒”的原因是什么?請用原詩回答?!白舛悘暮纬觯俊迸c哪一詩句照應?詩中這樣前后照應,層層推進,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未休關西卒”的原因是“武皇開邊意未已”?!白舛悘暮纬??”與前面的“千村萬落生荊杞”相照應。這樣前后照應可以深刻批判封建統(tǒng)治者長期以來的窮兵黷武,連年征戰(zhàn),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2)詩人在詩中說: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重男輕女,是封建社會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這里反映出來的是一種不正常的社會心態(tài)。詩人描寫這種不正常的社會心態(tài)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這種反常觀念是戰(zhàn)禍未已、征兵不斷的后果,而不是封建意識的真正改過。
(3)文章結尾寫到蒼蒼的白骨、冤鬼的哭訴對全文有何作用?這里采用什么表現(xiàn)手法?
明確:哀怨的鬼哭與悲慘的人哭形成鮮明強烈的對照,也呼應開篇,詩人飽滿的激情得到充分發(fā)揮,唐王朝的罪惡被揭露得淋漓盡致。
3、第二三段是課文的主體部分,請劃分主體部分的層次,歸納各層大意,并指出其中的過渡句和前后照應。
明確:開頭兩句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其中“點行頻”為下面敘事的總綱。以下分成五層:
(1)第二段的前六句為第一層,敘的是服役時間過長,占去人的大半生,死于邊庭者極多。(2)第二段的中間四句為第二層,極言戰(zhàn)爭造成農村缺乏勞動力,生產凋敝,對農業(yè)生產造成的危害。
(3)第二段的最后兩句用“況復”轉而單敘“關西卒”之苦。
(4)第三段的前半段寫秦兵家庭的困難,和“不重生男重生女”這種社會心理的變化。
(5)最后四句道盡戰(zhàn)場的慘景,也集中地表達了“行人”和詩人的怨憤。
明確:前后呼應的地方:
(1)第一段以“牽衣頓足攔道哭”寫戰(zhàn)士家屬,頗有生離死別之意,下面就用“邊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沒隨百草”來證明“行人”此去決難生還。
(2)第二段以“千村萬落生荊杞”“禾生隴畝無東西”寫農村生產凋敝,第三段再說“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4、這首詩的基本結構是,以送別出征戰(zhàn)士的場面描寫開頭,以行人答問為主體。思考詩人用怎樣的方式將行人答問的內容從個人痛苦經歷擴展到全社會?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提示:“君不聞”以下四句的基本內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聯(lián)系,把“君不聞”和“君不見”這兩幅畫面合在一起說明了什么問題?
明確:第一問:用“君不聞”“君不見”開頭翻出一層新意。第二問:直接訴諸聽者(讀者)的良知,既表示了說話人(詩人)感情的急遽上升,又有驚醒聽者(讀者)的作用。
講解:前人曾認為這首詩是詩人“托為征夫自(同‘訴’)之詞”,用以譏切時政。此說有理。既是“托為”,則所訴也就不限于征夫的個人痛苦經歷。“君不聞”和“君不見”先后所領起的數(shù)句可以視為詩人的心聲——他要以此來訴諸人們的良知,使人們充分認識“開邊”政策給全國人民帶來了何等嚴重的災難。
5、前人說:“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币滥憧?,這首詩中的警策應是哪兩句?并說說理由。
明確:“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兩句,既揭露了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苦難,又指出了苦難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詩主旨;且鋒芒直指最高統(tǒng)治者,顯示了詩人的勇氣,應視為詩中警策。再補充一點:這首詩以描繪出征場面開篇,以勾畫古戰(zhàn)場慘景作結,二者遙相呼應,是一種特殊的藝術概括方式,如將警策放在其中任何一處,皆非所宜;而這兩句上應“點行頻”三字,下啟關于戰(zhàn)爭危害一段敘述,亦可謂之“居要”。
提示:讀古代長詩應注意的問題。例如開頭往往要用一兩個詩句提挈全文或設置懸念;中間按一定的層次敘述;又往往出現(xiàn)可以概括全詩主旨的警句(又稱“警策”)等等。
本文層層遞進,這在“行人”答話里表現(xiàn)極為鮮明。這篇答話由“點行頻”三字領出,接著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營田”為例加以證明,又以“武皇開邊意未已”說明頻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質,使意境加深一層。循此繼進,先以“君不聞”翻出一層新意,揭露“開邊”戰(zhàn)爭給農業(yè)生產造成極大危害,土地無人耕種,荊杞遍野;后說本地區(qū)人民無以為生而朝廷依舊催索租稅,意境又深。再順勢說到戰(zhàn)爭怎樣改變了傳統(tǒng)的社會心理,以半寬慰半哀嘆的方式將怨憤之情暫時隱藏起來。經過如此層層蓄勢,最后更以“君不見”翻出又一層新意,描繪了古戰(zhàn)場的陰森景象,將滿腔的怨憤一齊宣泄出來,也表達了人民強烈的反戰(zhàn)愿望。
三、藝術特點分析
提問:文章還有哪些特點?
明確:①生動的場景描寫。
詩的開頭寫士兵家屬前來送別的場面。前兩句為“賓”,寫出征士兵?!稗O轔”“蕭蕭”是聽覺形象,令人有人馬雜沓之感,可以想見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視覺形象,表明一切準備就緒,只待一聲令下就要出發(fā)。后四句為“主”,寫士兵家屬,突出地描寫了他們的動作細節(jié)?!白摺保砻鬟@些人聞訊后立即跑了來,心情萬分急切。他們料定,很可能這是生離死別,所以一見面就“牽衣”而泣,“頓足”而呼;待到隊伍出發(fā)了,他們攔在道上,不讓自己的子弟離去,而且哭得更厲害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了震天巨響,仿佛吞沒了一切……詩人用這些細節(jié)給這個場面渲染了極其凄慘的氣氛,借此表達了人民對無休止的“開邊”戰(zhàn)爭的怨憤,使這首詩具有明顯的傾向性。
結尾寫青海戰(zhàn)場的景象,好像是用攝影機拍下的一個全景鏡頭:漫山遍野,白骨縱橫,在陰沉的天色和蒙蒙細雨中,不時地閃出磷火,傳來凄厲的鬼哭聲。如此陰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詩人這樣來描繪古戰(zhàn)場,其意仍在諷今——揭露“開邊”政策的罪惡,頗能發(fā)人深思。
②巧妙構思。
詩人通過設問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滿腔悲切和哀怨的傾訴。前文的凄慘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自訴是詩人親耳所聞,增強了詩的真實感?!包c行頻”是全詩的“詩眼”,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征夫犧牲、土地荒蕪的根源。接著,由征夫之口,從三個方面控訴了戰(zhàn)爭造成的巨大災難。最后,又以哀怨的語調,描述了古戰(zhàn)場上的悲慘現(xiàn)實。其情其景與開頭悲愴場面相呼應,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盡情抒發(fā),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得以淋漓盡致的揭露。
③善用口語。
這首詩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選用了樂府體裁,運用了俗語口語,加上民歌中常見的頂針修辭格,讀來清新自然,明白如話,造成回腸蕩氣的藝術效果。
四、名句賞析
(1)“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br>
這是對前兩句“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所作的形象說明,讀罷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長發(fā),15歲開始用頭巾束發(fā)。如今,一個剛到束發(fā)年齡還不怎么會束發(fā)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遠離父母的北方去“防河”,這是何等可憐啊!所以,連里正也動了心,替他束發(fā)。人過40,頭發(fā)漸白,又剛從前線回來,理當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線去。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統(tǒng)治者的殘酷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2)“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這兩句寫社會心理的變化。在封建社會里,人們重男輕女,生男則喜,生女則悲;可是現(xiàn)在不同了,反以生男為“惡”,生女為“好”。這種變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負擔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實造成的,反映了人們心靈受傷害之深。這兩句主賓分明:上句是自我寬慰之辭,為“賓”;下句是哀嘆之辭,為“主”。以自我寬慰烘托哀嘆,更顯出哀嘆之深。這樣的心理變化也是對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政策的有力控訴。
五、拓展延伸
1、讀下面這首詩,思考后面的問題。
古風其三十四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專城。喧呼救邊急,群鳥皆夜鳴。白日曜紫微,三公運權衡。
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借問此何為,答言楚征兵。渡瀘及五日,將赴云南征。
怯卒非戰(zhàn)士,炎方難遠行。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
困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鯨。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1、給這首詩劃分層次并寫出各層大意。
2、詩中有三幅色調不同的畫面,說說它們各自渲染了怎樣的氣氛,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這首詩跟杜甫的《兵車行》反映的是同一歷史事件,也表達了詩人同情人民疾苦、反 對不義戰(zhàn)爭的愿望,但這兩首詩的內容和風格卻有顯著的不同,試就下面兩個方面將二者作一點比較。(1)揭露現(xiàn)實的廣度和深度;(2)表現(xiàn)技巧。
明確:1、第一層(開頭四句)邊城軍情緊急,派人飛馬傳遞文書,要求增兵。第二層(“ 白日”以下四句)京城里卻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第三層(“借問”至“豈全生”)先寫征兵緣由,次敘應征戰(zhàn)士告別親人時的慘狀 ,后寫出征云南無異送死。第四層(最后兩句)詩人提出“修文德”以消滅戰(zhàn)爭的主張。
2、三幅畫面是:羽檄飛馳,喧呼救邊;京城安定,四海清平;戰(zhàn)士出征,親人送 行,日月無光。詩人借此諷刺了當權者只顧自己享樂、不顧人民死活的做法,表達了同情人 民疾苦、反對開邊戰(zhàn)爭的立場。
3、(1)杜甫的詩通過征失的訴說,揭露了開邊戰(zhàn)爭給農村生產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并控訴了 統(tǒng)治者殘酷剝削人民的罪行,這些都是李白詩中所沒有的,可見杜詩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都超 過了李詩。
(2)李白善于運用夸張和想象,其中明顯地表現(xiàn)了他的個性色彩,例如以群鳥夜鳴來 烘托人們因救邊而發(fā)出的喧聲;用天象來比喻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甫 十分看重現(xiàn) 實生活中的細節(jié),他寫人民的疾苦都很具體。
《登高》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3、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全詩。
2、鑒賞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重陽節(jié),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jié)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zhàn)亂之中,他遠離家鄉(xiāng),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二、詩人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fā)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xiàn)出顯著的創(chuàng)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三、背景簡介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fā)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xù)“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云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第一步:學生朗讀,圈點、勾畫疑難點。第二步:老師答疑解難。第三步:強調重點知識。)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xiàn):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五、賞析文本
1.鑒賞首聯(lián)——“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首聯(lián)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傊?,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
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這是因為我們都是根據(jù)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2.鑒賞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lián)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lián)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lián)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卑堰@聯(lián)上下兩句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著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叭说纳?,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guī)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guī)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3.賞析頸聯(lián)——“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做客”和現(xiàn)在的“做客”不同,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鄉(xiāng)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xiāng)、流浪他鄉(xiāng)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zhàn)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俺!弊隹?。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什么叫登臺呢?登臺,是九九重陽節(jié)的一種習俗。古人為什么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xiāng),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xiāng),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六層了。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4.賞析尾聯(lián)——“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zhàn)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是什么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是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xiàn)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zhàn)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fā)叢生,兩鬢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倍鸥Α毒湃铡吩娭杏小爸仃柂氉帽芯疲Р∑鸬墙吓_”。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jié)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墒菂s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情感蘊藏:首聯(lián)哀婉孤獨
頷聯(lián)沉郁高昂
頸聯(lián)愁苦沉痛
尾聯(lián)憂憤無奈
六、情讀詩歌,再次體悟感情。
七、布置作業(yè)
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旅夜書懷》教案
【教學目標】
1、比較學習本文寓情于景、直抒胸臆手法的運用。
2、建立初步的鑒賞能力
3、通過誦讀體會詩人當時孤苦寂寞、漂泊無依的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蘊含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寫作背景:
杜甫于唐代宗廣德二年(764)春攜家人到成都投靠好友嚴武,在其幫助下,杜甫本可以在成都長久居住,不料嚴武在第二年四月突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離開成都,帶著家人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飄泊。這首五言律詩大概是他舟經渝州、忠州一帶時寫的。這一年杜甫已滿53歲,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風痹,不時發(fā)作。這回因嚴武之死,他決心離開四川,轉作瀟湘之游,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飄泊何時是了。這首詩集中地表現(xiàn)了他這種心情。
二、誦讀提示
這首詩是感嘆身世之作。前一層寫旅夜風景,其實是寓情于景,為下文抒懷作鋪墊,應當讀得緩慢一些,使聽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后一層直抒胸臆,“名豈”二句中上句為賓,下句為主.詩人后半生飄泊四方,居無定所,正是因“休官”之故,要讀出壓抑感。這兩句可以不按“義群”讀,仍讀作:“名豈/文章/著,官應/老?。荨!弊詈髢删湫蜗蟮馗爬嗽娙说暮蟀肷睿従徸x出,有自傷飄泊之意。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詩的前半部分描寫“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寫近景: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豎著高高桅桿的小船在月夜孤獨地停泊著。當時杜甫離成都是迫于無奈。這一年的正月,他辭去節(jié)度使參謀職務,四月,在成都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死去。處此凄孤無依之境,便決意離蜀東下。因此,這里不是空泛地寫景,而是寓情于景,通過寫景展示他的境況和情懷:像江岸細草一樣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寫遠景: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涌,大江東流。這兩句寫景雄渾闊大,歷來為人所稱道。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沛無告的凄愴心情。這種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經常使用的。如《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襯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二者異曲同工。
詩的后半是“書懷”。
第五、六句說,有點名聲,哪里是因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應該因為年老多病而退休。這是反話,立意至為含蓄。詩人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聲名竟因文章而著,這實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時確實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擠。這里表現(xiàn)出詩人心中的不平,同時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飄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最后兩句說,飄然一身像個什么呢?不過像廣闊的天地間的一只沙鷗罷了。詩人即景自況以抒悲懷。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轉徙江湖。這一聯(lián)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內心飄泊無依的感傷,真是一字一淚,感人至深。
四、藝術手法,鑒賞點撥
1、寓情于景
前兩聯(lián)寫景,詩眼在“獨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屬烘托。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寫岸,次句寫舟。稱“獨舟”者,僅此一舟之謂也;“夜”,用于點明泊舟時間。這兩句勾畫了這樣一個境界:河邊孤零零地泊著一只小船,桅桿高聳;岸上只見小草,不見人家,簡直冷寂得很。第三、四句承“夜”字寫詩人所見景色:遠處,星空低垂,原野遼闊無邊;近處,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洶涌澎湃,奔流不息。這難免使詩人感到,在這樣的境遇中,一葉小舟顯得何等孤單、渺小,它的命運簡直可以聽憑大自然的擺布;而江水的奔流更使他聯(lián)想到時光的迅速流逝,愈發(fā)增添了凄苦無依之感。這小舟的命運正是詩人命運的寫照。詩人這時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等在近幾年里相繼去世,使他的孤獨感與日俱增。詩人的萬千思緒都蘊含在這景物描寫之中,由此再發(fā)展到下文的直抒胸臆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2、直抒胸臆
在頸聯(lián)中,詩人將“名”和“官”相對提出是有深意的,因為這兩件事關系到詩人一生的命運。詩人由于詩名滿天下,盡管后半生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但所到之處都受到人們的尊重和關照,這總算給了他一些寬慰。然而詩人的本志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實現(xiàn)其本志,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這樣看來,這兩句顯然有主、賓之分:上句說“名”,只是作為烘托;下句說“官”,才是正意所在。這兩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實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詩人沒有說出來,但我們從杜甫為官的經歷卻不難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視,又遭同列排擠。但又不明說,因為詩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這一點,我們從他三年前在梓州寫的“圣朝無棄物,衰病已成翁”(《客亭》)也可以得到證明??傊?,詩人是胸存塊壘,不吐不快,卻又不能直吐出來,只能采用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
最后兩句的意思很明白:詩人以沙鷗自況,乃自傷飄泊之意。這跟他剛離成都時寫的“萬事已黃發(fā),殘生隨白鷗”(《去蜀》)和此后不久寫的“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秋興其七》)語意相同。
五、再次朗讀,當堂背誦。
六、布置作業(yè)
默寫這首詩,再次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杜甫詩五首3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打無準備之仗,會提前做好準備,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钴S,幫助教師掌握上課時的教學節(jié)奏。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教案呢?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杜甫詩五首3》,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第三課時一、新課導入,檢查背誦。
二、《又呈吳郎》
(一)寫作背景:看課文注釋①
(二)學習詩文:
1、初次朗讀詩歌,讀準字音。
2、再次朗讀詩歌,體會詩意。
1)這首詩中,詩人通過勸告吳郎讓老婦人打棗這樣一件小事,表達了詩人對戰(zhàn)亂中的人民真切的關心和深摯的同情。(主旨)
2)首聯(lián)“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開門見山,直敘其事?!皳錀棥奔础按驐棥保按颉弊诛@猛烈,而用“撲”字,有“打”得短促、量少之意;“任”,放任不管。原因正在于“無食無兒一婦人”。這句詩充滿同情意味,口氣自然,似乎直接面對吳郎說話。
3)頷聯(lián)“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緊接上聯(lián),進一步說明“撲棗”的原因?!袄ЦF”正在于上句所言。意謂如果不是窮得萬般無奈,她又哪里會去打別人家的棗子呢?正由于她撲棗時心懷恐懼,所以我們不僅不應干涉,反而更應顯得和善些,讓她安心打棗才對。以上四句是詩人自敘以前之事,用以啟發(fā)吳郎。
4)頸聯(lián)“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任真”直接說到吳郎的行為。前句主語是寡婦,“防”,提防,心存戒備?!斑h客”指吳郎?!岸嗍隆?,多心,多慮。后句主語是吳郎。此聯(lián)意謂,那寡婦一見你插籬笆就防你不讓她打棗,未免多心,但你一搬進草堂就插籬笆,卻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棗呢!言外之意在于:這不能怪她多心,而是你有點不近人情。她本來打棗時就提心吊膽,你不表現(xiàn)親善一些,反而一來就插起籬笆了!此兩句措辭委婉含蓄,如果話說得太生硬、直接,可能會引起吳郎的反感。
5)尾聯(lián)“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是全詩勸說強有力的理由,蘊含著詩人憂國憂民的深厚情懷。前句是借寡婦的訴苦,指出了這位寡婦、同時也是廣大人民窮困的社會根源在于官府的剝削,即“征求”。這也為寡婦的行為作了進一步的開脫。后句說得更遠更深,詩人想到持續(xù)了十余年的安史之亂,不禁涕淚橫流。而這也正是廣大人民窮困的又一深刻時代根源。以此來點醒、開導吳郎,讓他看得遠一些,多一些同情心。
3.小結:此詩富有強烈的人民性,是詩人憂國憂民精神的具體例證。詩人由二件普通的打棗小事,聯(lián)想到廣大人民尚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現(xiàn)實,并為此涕淚橫流。同時也是向吳郎、向廣大尚處于戰(zhàn)亂中的人們說明了一個道理:在此艱難歲月之中,人們更應該互敬互愛、同甘共苦,共渡難關。
(三)藝術特色:
1、以詩代書信,詞語明白如話卻又委婉含蓄。詩人用了散文中常用的虛字來承接關聯(lián),如“不為”、“只緣”、“已”、“正”、“即”、“便”、“雖”、“卻等,這樣既有律詩的格律韻味,又具散文的靈活性,讀起來抑揚頓挫,令人回昧不已。
2、運用散文中常用的虛字來作轉接。如“不為”、“只緣”、“已訴”、“正思”,以及“即”、“便”、“雖”、“卻”等,因而能化呆板為活潑,既有律詩的形式美、節(jié)奏感,又有散文的靈活性,抑揚頓挫,耐人尋味。
三、學習《登岳陽樓》
(一)寫作背景:此詩為詩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當時,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學習詩文:
1、初次朗讀詩歌,讀準字音。
2、再次朗讀詩歌,體會詩意。
1)這首詩寫詩人登樓所見之景,表達了自己衰暮之年仍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主旨)
2)首聯(lián)“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即緊扣詩題,點明登臨之意,只是感情復雜,不知是喜是悲。洞庭湖水方圓五百余里,蔚為壯觀。詩人以“昔聞”入手,寫出自己早已對之向往之情,只是如今在衰殘之年方得以登臨。杜甫一生懷才不遇,路途坎坷,但從未放棄其“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只是此時已值衰年,萬事成空,所有的愿望即將化為泡影,在今昔對比之中,抑郁之情和壯志難酬的感慨流露無遺。
2)頷聯(lián)“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寫登臨所見。廣闊無垠的洞庭湖,浩浩蕩蕩,好像把東方的吳地和南方的楚地一分為二,連日月星辰都漂浮于湖水之中。此句寫出了洞庭湖恢弘的氣象和詩人博大的胸襟。
3)頸聯(lián)“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轉而寫自己之凄苦情狀。這十字可謂字字辛酸:親朋絕少而音訊難通;年老體衰而又病魔纏身;生活艱難,唯有一葉小舟順流漂泊,困頓潦倒之狀令人凄然。
4)尾聯(lián)“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泅流”緊承上聯(lián),顯出詩人博大的胸襟。詩人憑欄遙望北方,想到那長年不息的戰(zhàn)火和涂炭的生靈,不禁涕淚縱橫,難以抑止。這正表現(xiàn)了其寬廣的胸懷,憂國憂民的崇高精神。
3.小結: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感人至深。
(三)藝術特色:氣勢恢弘的景物描寫,“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lián),境界之大,寫洞庭詩句無出其右
四、作業(yè):背誦《登岳陽樓》,預習下一課。
杜甫詩五首2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檢查背誦。
二、學習《哀江頭》
(一)寫作背景:此詩作于唐肅宗至德二載(757)春天。當時詩人沿長安城東南的曲江行走,感慨萬千,哀慟欲絕,寫下這首名詩。
(二)、學習詩文
1、初次朗讀詩歌,讀準字音。
2、再次朗讀詩歌,體會詩意?!@首詩寫詩人在安史亂中獨行昔日繁華之地曲江的感受,通過今昔對比,表達詩人憂時傷亂的哀思。(主旨)全詩分三部分。
1)第一部分為前四句,寫長安淪陷后曲江的荒涼景象。
①“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碧菩谠陂_元年間大加修建,宮殿樓閣連綿起伏,奇花異草四處種植,是皇室貴族和文人們的游覽勝地。安史亂前,這里一到春天游人如織,車馬繁華。安史亂中遭受嚴重破壞,游人稀少。一個明媚的春日,詩人前往曲江,偷偷行走在一個僻靜的角落,看到眼前荒涼破敗之景,不禁吞聲忍氣,暗暗哭泣。這就是如今的曲江的游人!行人稀少,哭泣也不敢大聲哭,只能吞聲而哭。,重復用一個“曲”字,形象地寫出了詩人心中愁腸百結、紆曲難伸的感覺。這兩句,寫出了曲江的蕭條和氣氛的恐怖,因為當時江山易手,安史叛軍已掌控長安。
②“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詩人在曲江所見到的又是什么樣一番景象呢?“千門”,極言宮殿之多,可以想見當時的繁華;但加一“鎖”字,便將昔日的繁華和今日的蕭條巧妙地構成對比。“細柳新蒲”,又是一個春天到來了,只見細柳裊裊,茵茵蒲芽,生機盎然?!盀檎l綠”三字陡然一轉,以樂景襯哀情,含有肝腸寸斷的悲痛:江山易主,舊的主人倉皇出逃,如畫江山淪入敵手。面對國破家亡的現(xiàn)實,詩人不禁心中大慟,對往日的回憶自然而然地轉入下段“憶昔”。
2)第二部分為接下來八句,寫安史亂前春日曲江繁華盛景。
①“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總寫往日繁華。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在開元二十年(732),從大明宮到南苑,修筑了復道夾城,帝室權貴可通過夾城直抵南苑。詩人想起當年御駕游苑時,霓彩旗幟飄揚,車駕豪華奢侈,珠光寶氣映得花木也五光十色,絢麗無比。
②“昭陽殿里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嚙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墜雙飛翼?!边@幾句具體描寫唐明皇與楊貴妃游苑的情景?!巴傠S君”用班婕妤典故,與唐明皇寵愛楊貴妃形成對比。當年漢成帝未能做成的事,唐明皇做出來了;班婕妤不屑于做的事,楊貴妃卻自鳴得意地做了。言下之意,暗諷唐明皇荒淫好色。接下來四旬寫楊貴妃的驕縱得意之態(tài)?!安湃恕笔菍m中女官,她們身著戎裝,騎著有黃金勒口的白馬,帶著精美的弓箭,翻身仰天射中比翼雙飛的鳥兒,楊貴妃為之嫣然“一笑”?!耙恍Α倍诸H有言外之意。妃子“一笑”,唐明皇能不開心?聯(lián)系周幽王為博妲己一笑而烽火戲諸侯的典故,這“一笑”之中又有多少諷刺之意!
3)第三部分為后八句。寫詩人在滄桑巨變之前的哀思,總結了全篇,且照應了開頭。
①“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边@幾句寫對李楊二人自食惡果而釀成悲劇的感慨?!懊黜X”既是寫“一笑”的情態(tài),又引出了楊貴妃那令人感慨萬千的悲劇。楊貴妃在馬嵬坡遭兵變而縊死,然而長安已是淪陷于敵手,血污的游魂也難以回京了。楊貴妃死后埋葬在渭水之濱的馬嵬,唐玄宗入川,走的是崎嶇難行的劍閣古道,生死別離,彼此之間音容渺茫,難通消息。詩人以“同輦隨君侍君側”與“去住彼此無消息”、“一笑正墜雙飛翼”與“血污游魂歸不得”的今昔對比,揭示了李楊二人的荒淫無度與大禍臨頭之間必然的因果關系,寫得驚心動魄,引人深思。
②“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草江花豈終極?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比松偸怯懈星榈?,詩人觸景傷懷,淚水奪眶而出;而大自然是無情的,江水自流,江花自開,它們不管人世多少滄海桑田,亙古如此,未有終極。這里以無情襯有情,更見傷痛之情深。此時天已黃昏,胡騎出動,揚起了滿天灰塵,給人一種高壓恐怖氣氛。這樣,開頭寫的詩人為何要“潛行”、“吞聲哭”便有了答案。詩人憂憤交迫,心急如焚。末兩句有兩種解釋:一是詩人想回到城南住所,卻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煩意亂竟辨不清南北方向;一是詩人明知住所在城南,卻駐足眺望城北,翹首盼望官軍的到來,因為唐肅宗此時在靈武,靈武在長安以北。詩人同時寫的《悲陳陶》一詩中有句“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含意相同。陸游《老學庵筆記》云:“北人謂‘向為‘望。”可見“望城北”即“向城北”意。
3、小結:全詩憂時傷亂的主題至為沉痛。詩人潛行曲江,今昔對比之中,寄托了深深的哀思。
(三)藝術特色:
1、全詩結構緊緊圍繞主題而展開。由眼前翻到從前,又從回憶轉回現(xiàn)實。紆曲有致,跌宕起伏,富有層次感。先是寫哀,觸景傷情,有物是人非之感;接寫極度之樂,回憶李楊二人荒淫無度的豪奢生活;爾后又寫樂極生悲,寫出時代變幻的深哀巨痛。
2、對比手法的運用。詩中樂與哀因果轉換,對比效果強烈,在今昔對比中,蘊含了詩人無盡的哀愁。這里既有詩人憂國憂民的真誠,也有對蒙難君王的傷悼。哀其不幸蒙塵,諷其荒淫誤國。這是李唐王朝衰敗的悲歌,也是詩人為國破家亡而泣,可謂句句傷心,字字血淚。
三、學習《蜀相》。
(一)寫作背景簡介:此詩作于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亂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亂仍未平息,唐王朝仍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唐肅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這樣真正憂國憂民的文人。杜甫經歷了一系列仕途打擊,其“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徹底落空。詩人流落蜀地,寄人籬下,困厄窮途,家事、國事均憂心忡忡,苦悶彷徨。這段時間,他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贊揚諸葛亮的詩篇,《蜀相》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學習詩文:
1.初次朗讀詩歌,讀準字音。
2.再次朗讀詩歌,體會詩意:
1)這首詩通過詩人對丞相祠堂的尋訪,表達了對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詩人深沉而復雜的感慨。(主旨)
2)首聯(lián)“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設為問答,以尋訪丞相祠為由,點出諸葛亮廟在成都城外,為高大繁茂的柏樹所遮掩。丞相祠堂即今武侯祠,在成都城南約二里處。成都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都城,諸葛亮在這里主持國政二十余年,創(chuàng)下了令后人景仰的勛業(yè)。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為他建立了祠堂。后來桓溫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只有武侯祠完整無損。“何處尋”,口氣急切,表現(xiàn)了詩人對諸葛亮的追慕;錦官城,即成都,成都在漢代織錦業(yè)發(fā)達,朝廷曾在此設錦官專管,故有“錦官城”之稱?!鞍厣?,以蒼松翠柏之茂密暗含人們對諸葛亮的景仰,透出一種肅穆、安謐的氣氛;杜甫在夔(kuí)州時寫有《古柏行》一詩,其中有句“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可為“柏森森”三字作一較好注腳?!吧保切稳莅貥溟L得高大而茂密。據(jù)記載,武侯祠前有大柏樹,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
3)頷聯(lián)“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進一步寫丞相祠堂幽靜的環(huán)境,表現(xiàn)了詩人追懷諸葛亮的寂寞之心。這里有把臺階都映得發(fā)綠的碧草,有藏在深樹枝葉后鳴囀的黃鸝。“自春色”,寫出春草茂盛之態(tài),“空好音”,寫游人稀少,鳥兒鳴聲婉轉,但并不引起游人的注意。丞相廟宇如此幽靜、寂寞,先賢的功績漸漸被人遺忘;詩人一腔憂國憂民的熱血知音者少,只有引古人為同調,這是多么寂寞的懷古之心啊!其中亦可見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對世無賢才的深深失望之情。此聯(lián)還命有碧草與黃鸝并不理解人事的變遷和朝代的更替這一層意思。特別是詩句中的“空”和“自”兩個字的巧妙運用,使這一聯(lián)的含義更加豐富。對于這兩句,杜詩的評注者們有的認為是寫景,有的認為是“真正抒情,而非實在寫景”,確切地說,這兩句應看成“景語含情,情語寓景”。這樣的例子在杜詩中是屢見不鮮的。如杜甫在夔州時所寫的《武侯廟》一詩,開篇兩句:“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睂懗隽藦R外景色的荒蕪,寄托著詩人對諸葛武侯身后凄涼的哀婉,就是生動的一例。
4)頸聯(lián)“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以凝練的筆墨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和才德。這里突出諸葛亮一生中的三件大事:一是三顧茅廬,定天下鼎足三分之大計;二是輔助劉備開創(chuàng)蜀漢政權;三是輔佐后主劉禪鞏固帝業(yè)。詩人最為羨慕的是諸葛亮能與劉備的君臣際會,共創(chuàng)大業(yè),一生才學得以施展?!疤煜掠嫛?,天下大計。指《隆中對》中所言:“東連孫權,北抗曹操,西取劉璋”?!袄铣夹摹币庵钢T葛亮功成不居、忠心謀國之心?!度龂局T葛亮傳》:“先主病篤,謂亮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日:‘臣敢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贝寺?lián)既是對諸葛亮高尚人格的贊美,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時、抱負難施的隱衷。
5)尾聯(lián)“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抒寫自己對諸葛亮一生遭際的沉痛感慨。諸葛亮一生對蜀漢政權耿耿忠心,最后于后主建興十二年(234)病逝軍中。這年春天,諸葛亮第六次兵出祁山,與魏司馬懿軍在陜西渭南對壘,相持百余日,終因操勞過度,八月于五丈原離世,年五十四歲?!俺鰩熚唇萆硐人馈敝傅木褪沁@段史實。諸葛亮雖未能伐魏功成,卻踐行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誓言,崇高精神和品質光照千古,千百年來后人無不為此感動流淚?!坝⑿邸?,應是指千古以下的仁人志士,為國為民而赴湯蹈火之人,其中尤其如杜甫這樣許身稷契、志在匡國之人。此句隱含著詩人感時傷亂之意。
3.小結:本詩題目為蜀相,卻直寫諸葛亮,景中含情。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其間寄寓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情和政治理想,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針對性:詩人對憂念蒼生、濟世扶危的諸葛亮極其崇敬景仰,希望在當時安史之亂中也能有諸葛亮這樣雄才大略而又忠心為國之人出現(xiàn);詩人對自己不能拯時濟世而潦倒一生深感遺憾。
(三)藝術特色:
1.結構嚴謹,起承轉合,天衣無縫。第一、二句,緊扣詩題,寫專程尋訪丞相祠堂,這是“起”;第三、四兩句,直承上文,寫祠堂內的春色,這是“承”;第五、六句,推開一層,寫對諸葛武侯評價,這是“轉”;第七、八句,收束全詩,寫對諸葛武侯的悼念,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當中,有敘事,有寫景,有議論,有抒情,筆墨淋漓,感情深摯,統(tǒng)體渾成,富有藝術感染力。
2.對比手法的運用。詩中樂與哀因果轉換,對比效果強烈,在今昔對比中,蘊含了詩人無盡的哀愁。這里既有詩人憂國憂民的真誠,也有對蒙難君王的傷悼。哀其不幸蒙塵,諷其荒淫誤國。這是李唐王朝衰敗的悲歌,也是詩人為國破家亡而泣,可謂句句傷心,字字血淚。
四、作業(yè):背誦《蜀相》,預習下兩首詩。
第3課杜甫詩五首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有哪些好的范文適合教案課件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3課杜甫詩五首”,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第3課杜甫詩五首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學會從意象入手,分析意境進而體會詩情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鑒賞能力。
2、體會杜甫詩歌中包含的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和杜甫詩沉郁頓挫、雄渾有力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借物抒發(fā)的不同情感,學會意象—意境—詩情的鑒賞方法。
教學難點:學會意象—意境—詩情的鑒賞方法。
教學時數(shù):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杜甫一生歷經坎坷,飽嘗生活的磨難,體味人世的悲辛。在杜甫的詩作中,有許多描寫月的詩句,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杜甫的詠月詩有一百多首,有很多妙語佳句,傳誦千古。在一向“沉郁頓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老杜筆下,那是一個天地肅穆、日昏月暗的月亮世界,一個情誼淳厚、綿綿不盡的瑤池仙境,一個悲愴掩泣、雄心不泯的夜空精靈。其中有“楓林纖月落,衣露凈琴張”的恬靜優(yōu)美,也有“夜深經戰(zhàn)場,寒月照白骨”的戰(zhàn)爭悲憤;有“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的拳拳忠心,也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的悠悠深情。
二、作者簡介:杜甫,字子美,襄陽人,曾祖時遷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審言為初唐著名詩人。青年時代漫游各地,33歲時遇到“賜金放還”的李白,兩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長安,困頓十載。安史亂起,杜甫落入叛軍之手,后脫逃奔赴肅宗行在,任左拾遺。后因事被貶,作檢校工員外郎,世人因稱其為杜工部。他所投奔得嚴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帶,窮困潦倒,病痛纏身,于770年死于赴岳州舟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詩歌憂國憂民,真實感人,安史之亂時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詩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詩于是被稱為詩史。杜甫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各體兼工,譴詞造句,精工巧妙,藝術成就極其突出后人稱為詩圣。他在盛唐詩壇上與李白雙峰并峙,合成李杜。杜甫詩風:沉郁頓挫。
詩作:“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叭齽e”——《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锻馈?、《春望》、《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高》等。
三、學習《月夜》
(一)、寫作背景: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進潼關,杜甫帶著妻小逃到鄜州(今陜西富縣),寄居羌村。七月,肅宗即位于靈武(今屬寧夏)。杜甫便于八月間離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圖趕到靈武,為平叛效力。但當時叛軍勢力已膨脹到鄜州以北,他啟程不久,就被叛軍捉住,送到淪陷后的長安;因杜甫原無官職,便未受囚禁。一個月夜,詩人望月生情,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名作。
(二)、學習詩文
1、初次朗讀詩歌,讀準字音。
2、再次朗讀詩歌,體會詩意。
1)這首詩通過寫詩人陷于長安時對家中親人的思念,表達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主旨)
2)首聯(lián)“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設想妻子望月懷人的憂心。詩人本是在長安望月,但他憂心的不僅是自己困居長安、生死未卜的處境,而且是掛念遠在鄜州的妻兒。自己獨在長安,當然是“獨”看月,而妻子有兒女在身旁,為何也是“獨”看呢?下聯(lián)緊承而出。
3)頷聯(lián)“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緊承上聯(lián),是流水對,直寫兒女之“未解”,是“不憶而憶”,翻進一層。詩人不寫自己對妻兒的牽掛,也不寫妻子是如何的思念自己,卻寫小兒女因為太小,他們還不懂父親不在身邊的悲苦,這就更加令人可憐。“未解憶長安”有雙重含意:一是兒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長安的父親,一是兒女們不理解望月思親的母親。
4)頸聯(lián)“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一個“濕”字,一個“寒”字,通過想象,形象地寫出妻子望月之久,霧濕云鬟,月寒玉臂,望愈久而憶愈深,特別是在如此兵荒馬亂之時,想到丈夫陷賊于長安,該是怎樣的憂心如焚!無限的深情都從這想象描寫中流出,兩地相思,悲苦難言。
5)尾聯(lián)“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回到詩人眼前望月場景,表達詩人對戰(zhàn)亂局勢的厭惡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當想到以上情景,特別是妻子深夜難眠,為自己的處境而憂心時,詩人不免傷心落淚。詩人希望盡早結束這種兩地思念的痛苦生活,“雙照”而淚痕才干,那么“獨看”而淚痕不干也就再明白不過了。“照”字應“月”字,“雙”字應“獨”字,“雙照”與“獨看”對舉成文,由虛入實,回憶過去的歡樂,感傷現(xiàn)在的孤獨,將團聚寄托于將來。
(三)、藝術特點:
1)煉字精準。一二聯(lián)中,“憐”、“憶”與“今夜”、“獨看”聯(lián)系起來看,則意味相當深厚。明月每月可見,特寫“今夜”,又是“獨看”,可以想見有往日的“同看”和將來的“同看”。將來的“同看”由結句點明,而往日的“同看”通過這二聯(lián)和相關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清楚:安史亂前,杜甫曾困守長安十年,其間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共同度過的。這期間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過明月,留下的記憶應是很深刻的。當長安淪陷后,一家人逃到羌村,與妻子同看明月也一定會回憶起在長安時看明月的情景,一定是不勝酸楚的!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獨看”明月又是“憶長安”,這“憶”不僅是辛酸,更是憂慮和驚恐的。那么,往日與妻子在羌村看月而“憶長安”,盡管百感交集,但畢竟二人團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獨看”月而“憶長安”,“小兒女”們又天真幼稚,哪能為其分憂解難呢?此一“憐”字,可謂飽含深情,感人至深。
②藝術構思巧妙。以“月”為線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將“獨看”和“雙照”作為全詩詩眼,虛實結合,表達主題效果顯著。
(四)小結:這首詩雖只寫親情,但具有廣闊的概括性和典型意義,抒發(fā)了詩人對和平生活的渴望。詩中寫個人遭際,與親人離散之痛苦,但其中所寫夫婦、父子之愛已與憂君愛國、憫時傷亂之情融為一體,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亂中人民的悲苦生活,恰如葉燮《原詩》所言:“杜甫之詩,隨舉其一篇,篇舉其一句,無處不可見其憂君愛國、憫時傷亂,遭顛沛而不茍,處窮約而不濫,崎嶇兵戈盜賊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詩人抒發(fā)的不僅限于自己與妻子之間的離別之情,而且包含了戰(zhàn)亂之中廣大人民共同的心聲。詩人在半年后所寫的《述懷》中說:“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鄜州的屬縣,羌村所在地),不知家在否”;“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由此不難看出,在詩人“獨看”的“淚痕里,浸透的是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著詩人對四海升平的理想。在字里行間,時代的脈搏無時不在跳動。
五、作業(yè):背誦全詩,預習《哀江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