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17《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魯人教版高二)。
語文:《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魯人教版高二)
學科
語文
教材名稱
古代詩歌散文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課題
李憑箜篌引
年級
高二語文A層次
學期
下期
學段
第2學段
教學
目標
知識與技能:品味總結寫音樂的手法,感受音樂美
過程與方法:誦讀、比較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誦讀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
教學
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賞析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教學
難點
帶著自己的感受朗讀課文,學以致用
教學
思路
雖是語文A層次的學生,因是據一次成績劃分的班級,語文素養(yǎng)相差很大。本課描寫音樂充滿了浪漫主義手法,對于A層次絕大部分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要充分調動所有學生的知識積累,使快速進入文本。重視學生原汁原味的品味過程,使學生曲徑尋幽,逐步深入。避免揠苗助長,專家的誦讀,優(yōu)秀學生的誦讀,放在后面,并引導學生評論。為調動所有學生,讀寫結合,采用不同探索文本模式,適合不同水平的學生。
主要
教學
方法
誦讀法:基于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循序漸進地逐步品味,重在學生自己的感覺,自己的發(fā)現,在一遍遍品味中,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逐步提高
讀寫結合:通過寫把思路顯性化,盡可能調動所有的學生。
教學
資源
1.剪輯央視ccTV10《李憑箜篌引》的朗誦。
2.剪輯《青藏高原》的第二節(jié)。
3.ppt
教學過程
課時
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教學內容的呈現)
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
設計意圖
共
一
課
時
一、
導入新課
“高山流水,知音無限”是大家很熟悉的典故,下面請同學讀典故,其他同學思考:鐘子期是用怎樣的手法來描述音樂的。我們還學過哪些描寫音樂的作品?它們又用了怎樣手法?(ppt展示)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想),鐘子期必得(了解)之。
(學生展示成果時教師板書)
1.學生讀典故,其他學生思考
2.同桌間交流思考的成果,然后學生展示成果
1.導入自然,引發(fā)學生的興趣
2.引出本課的主要話題——寫音樂的手法
3.為學習新課奠定廣闊的知識背景,讓學生便于知識遷移,很快地進入作品。
二、
整體感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初讀全詩,掌握字詞句含義,據題目,找出直接寫“李憑彈箜篌”這件事的句子。并找出兩個過渡句(關鍵句)
成果展示:“吳絲蜀桐張高秋”“李憑中國彈箜篌”直接寫事件,其他都是描寫音樂。“中國”指長安,“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與之照應;“紫皇”既可指“皇帝,也可指”天帝“”天神“,下文”女媧補天“”神嫗“”瘦蛟“”吳質“”寒兔“與之照應。
(ppt展示)
2.想想前四句正常的語序是什么?李賀為什么這么安排?
要點:突出強大的音樂效果,先聲奪人,天地之間一片靜寂,唯有音樂在其中飄蕩。抓住”吳絲蜀桐“”空山“”“凝云”等意象
(ppt展示)
1.學生朗讀整體感知
2.同桌交流
3.優(yōu)秀學生點撥字詞句
4.學生交流展示對詩歌的整體把握
1.學生能自己探究解決的教師不講
2.優(yōu)秀學生能幫助全班解決,教師不講,充分發(fā)揮主動性
3.對作品的理解要有整體意識,語境意識
三、
自主探究,再次朗讀作品,品味手法
1.再次朗讀作品,看看都用了什么手法寫音樂?《琵琶行》主要以直接描寫主,這首哪些句子是?其他的用了什么手法?賞析你喜歡的詩句。
2.教師肯定學生賞析的精彩之處。
3.總結歸納:
琵琶行:通過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緩急,主要為直接描寫(以聲寫聲)
李憑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產生的藝術效果,對音樂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琢磨不多,主要為側面烘托。直接描寫主要是“昆侖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以聲寫聲,以形寫神)(ppt展示)
1.學生再次朗讀
2.學生以寫的方式賞析自己都喜歡的詩句
3.學生自由交流
這個環(huán)節(jié)關鍵是讓學生自己品味,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識背景,實現知識的遷移,每個人的口味是不一樣的,學生可以自由談,教師沒必要給過多的限定和否定性的評價。
四、
與“大家”(CCTV10)的朗讀,作比較,再次品味
1.與“大家”(CCTV10)的朗讀,作比較,再次品味,你認為朗誦者哪個地方特別值得你學習?播放朗讀,學生品味,再次朗讀,感受美感。
(ppt展示)
2.播放視頻
3.請學生談看視頻的感想
4.請優(yōu)秀的學生范讀
1.學生欣賞視頻,談感受。
2.朗讀好的學生范讀。
3.所有的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讀
1.故意說“大家”的朗讀有不足,讓學生不迷信權威
2.在學生充分地品味之后,再展示大家的作品,是避免學生的思路受到壓制。鼓勵學生的個性。
共
一
課
時
五、拓展延伸
1.初中我們學過劉鶚的《明湖居聽書》,里面的音樂描寫用了怎樣的手法
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后,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后,陡然一落,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
2.我們模仿學過的詩文,也聽一段音樂,用學過的手法寫你品味到的音樂美。任選角度,三言兩語即可。
小試牛刀:《青藏高原》的風格是遼闊、綿遠、高亢、跌宕起伏,富有藏族風味。試著描寫音樂。(ppt展示)
3.播放音頻
4.下水作:仿佛是從那遙遠的藍天白云深處飄來一股清新的帶有陽光味道的風,讓我們感受到豪邁、純樸和清爽,頃刻間,聲音拔了一個尖兒,像直沖云霄的雪山,白云繚繞,透露出神秘與純凈。正在暗中叫好,突然聲音趨于平緩,穩(wěn)穩(wěn)送出,入耳有說不出的舒暢,如同山澗清泉石上奔流,又如一匹駿馬在那遼闊的草原上盡情馳騁,節(jié)奏平穩(wěn)而明快。唱了幾句后,又稍有回環(huán),接著又趨于平緩,那舒緩而悠揚的歌聲,又像是撐著一葉扁舟出沒在起伏的波浪中。接近尾聲時,聲音又直線揚起,卻又極力千回百折,節(jié)節(jié)高起,大有”一行白鷺上青天”之狀;又如一只大鵬扶搖直上,向那高空沖去。在那極高的地方,又盤旋了數匝,像排云而上的鷹隼直沖云的深處。這一聲唱得四座屏氣寧神,正不曉得還會有什么變化,突然一個“原”字唱出后,似遏止的流水暢出,讓人有仿佛在溫泉湖沐浴完之后一樣,有說不出的舒坦。(ppt展示)
1.集體回答《明湖居聽書》的手法:通感以有形寫無形。總結寫音樂的手法
2.一分鐘寫作
3.學生展示成果
1.引入劉鶚的《明湖居聽書》這個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的思維從詩歌跳到白話文,為下面的寫作服務
2.給學生極可能少的限定,充分調動學生
3.創(chuàng)作可以促使更有效的閱讀,促進更深入地思考
六作業(yè)
1.看課后韓愈《聽穎師彈琴》,總結描寫音樂的手法,寫一篇音樂評論。
2.看朱自清的《歌聲》,品味其中寫音樂的手法
課后完成
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與
創(chuàng)新之處
1.誦讀有利于學生走入作品,這毋庸置疑。傳統(tǒng)的做法是一上來名家和教師范讀,然后讓學生去品味,這無異于揠苗助長。因為好的朗讀都是基于對作品主題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的。本堂課基于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循序漸進地逐步品味,重在學生自己的感覺,自己的發(fā)現,在一遍遍品味中,逐步提高。這一點個人感到比較成功。
2.充分利用學生的知識背景,使這首單獨欣賞比較難的作品,學生能很好地把握,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3.如何調動起所有學生,對于語文教學來講,寫,無異于最有效的手段,蘇東坡就說過“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難遇一也,況了然于口與手者”。本堂課讓學生寫四次:一次是回憶學過的寫音樂的作品,評論手法,一次是給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寫鑒賞,一次是聽音樂當場選角度寫鑒賞,一次是課后總結寫音樂的手法。尤其是當場聽音樂寫鑒賞,提升了學生的水平,學生也很感興趣。
4.重視每位學生的思考和個性化的感受。不管是朗讀還是交流,都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品味思考。合作交流根據題目的難易,采取同桌之間交流,和四人小組交流兩種模式。讓合作交流盡可能的高效。
存在的問題
與不足
1.整個教學設計容量較大,使得課堂效果上感覺有些趕時間。
2.學生的交流可以更充分一些。在調動所有的學生上作出一系列嘗試,如何讓更多的學生展示自己,尤其是語文素養(yǎng)相對較低的學生增加更多的自信方面,還有很多的探索空間。
相關知識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方面無論做什么事都有計劃和準備,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們有一個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幫助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寫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技能:
把握詩歌風格,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想象、欣賞,領會詩歌內涵。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教學重點:
1、探討李賀詩的風格
2、在反復誦讀中把握詩風,體會詩意。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涵詠探討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在唐詩里,有許多寫音樂的詩詞,其中有三首最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韓愈的《聽穎師彈琴》,還有一首就是李賀的這首《李憑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說:“白香山江上琵琶,韓退之穎琴師,李長吉李憑箜篌,皆摹寫聲音至文。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說這首詩足以泣鬼,主要是因為詩人構思的奇特。那么詩人李賀是怎樣的人,這首詩又奇特在什么時候地方,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詩人李賀和他的詩。
二.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人,人稱“詩鬼”。因避家諱,不得應進士舉,終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歲就英年早逝。他繼承了《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又從漢魏六朝樂府及蕭梁艷體詩多所汲取,以豐富的想象力和新穎詭異的語言,表現出幽奇神秘的意境,要凌駕大自然而創(chuàng)造出新奇幽美的藝術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獨創(chuàng)風格,并對中晚唐某些詩人發(fā)生了一些影響。
三.題解:
李憑是是供奉宮廷的梨園弟子,以彈奏箜篌名躁一時?!疤熳右蝗找换匾姡鹾顚⑾嗔ⅠR迎”,其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描寫過李憑的演奏。引,與歌、行一樣,表明這是樂府詩?!独顟{箜篌引》是李賀的代表作,大約作于811-813年,當時李賀在長安任奉禮郎。
四.涵詠詩韻,初步感知。
1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感悟朗讀。
2讀后生生互評,注意把握情感。
教師指導點拔:因為此詩是描寫音樂感受的,所以在誦讀時要注意詩句間的起承轉合,詩中紛繁的意象蘊含著音樂的情感變化,詩的情感基調與音樂的情感基調基本上相同。
此外,這首詩每句都七言,格律嚴密,四次換韻,句句用韻,節(jié)奏很快,所以要注意劃分句群,找詩中情感的起伏脈絡,把握詩歌的節(jié)奏。
3叫一學生再次朗讀,把握情感基調。
本詩的主色調凄愴激昂,但也有哀婉柔和的情緒,甚至有稍縱即逝的情緒。
4學生齊讀。
五.賞析詩文
全詩可分為三部分。
詩的起句開門見山,“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借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雕的功效?!案咔铩币徽Z,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蘊。二、三兩句寫樂聲。詩人故意避開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主體(箜篌聲),從客體(“空山凝云”之類)落筆,以實寫虛,亦真亦幻,極富表現力。
優(yōu)美悅耳的弦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云便頹然為之凝滯,仿佛在俯首諦聽;善于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翱丈健本湟魄橛谖?,把云寫成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更進一層。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補充,極力烘托箜篌聲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憑中國彈箜篌”,用“賦”筆點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點。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后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后,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著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五、六兩句正面寫樂聲,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聲寫聲,著重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芙蓉”句則是以形寫聲,刻意渲染樂聲的優(yōu)美動聽。“昆山玉碎鳳凰叫”,那箜篌,時而眾弦齊鳴,嘈嘈雜雜,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時而又一弦獨響,宛如鳳凰鳴叫,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败饺仄断闾m笑”,構思奇特。帶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屢見不鮮的,盛開的蘭花也確實給人以張口欲笑的印象。它們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這種表現方法,真有形神兼?zhèn)渲?。從第七句起到篇終,都是寫音響效果。先寫近處,長安十二道城門前的冷氣寒光,全被箜篌聲所消融。其實,冷氣寒光是無法消融的,因為李憑箜篌彈得特別好,人們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聲中,以致連深秋時節(jié)的風寒露冷也感覺不到了。雖然用語浪漫夸張,表達的卻是一種真情實感?!白匣省笔请p關語,兼指天帝和當時的皇帝。詩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單是遣詞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種巧妙的過渡手法,承上啟下,比較自然地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詩人憑借想象的翅膀,飛向天庭,飛上神山,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芭畫z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樂聲傳到天上,正在補天的女媧聽得入了迷,竟然忘記了自己的職守,結果石破天驚,秋雨傾瀉。這種想象是何等大膽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個“逗”字,把音樂的強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緊緊聯(lián)系起來了。而且,石破天驚、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視作音樂形象的示現。
第五聯(lián),詩人又從天庭描寫到神山。那美妙絕倫的樂聲傳入神山,教令神嫗也為之感動不已;樂聲感物至深,致使“老魚跳波瘦蛟舞”。詩人用“老”和“瘦”這兩個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飾魚龍,卻有著完全相反的藝術效果,使音樂形象更加豐滿。老魚和瘦蛟本來羸弱乏力,行動艱難,現在竟然伴隨著音樂的旋律騰躍起舞,這種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寫,使那無形美妙的箜篌聲浮雕般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寫聲,攝取的多是運動著的物象,它們聯(lián)翩而至,新奇瑰麗,令人目不暇接。結末兩句改用靜物,作進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勞累不堪的吳剛倚著桂樹,久久地立在那兒,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憑深夜的露水不停在灑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濕,也不肯離去。這些飽含思想感情的優(yōu)美形象,深深印在讀者心中,就象皎潔的月亮投影于水,顯得幽深渺遠,逗人情思,發(fā)人聯(lián)想。
六.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什么?
想象奇特,形象鮮明,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致力于把自己對于箜篌聲的抽象感覺、感情與思想借助聯(lián)想轉化成具體的物象,使之可見可感。詩歌沒有對李憑的技藝作直接的評判,也沒有直接描述詩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對于樂聲及其效果的摹繪。然而縱觀全篇,又無處不寄托著詩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達了他對樂曲的感受和評價。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內在的情思融為一體,構成可以悅目賞心的藝術境界。
八、作業(yè):
1.背誦全詩。
2.《琵琶行》《聽穎師彈琴》《李憑箜篌引》從摹寫音樂的不同手法方面比較鑒賞分析。
李憑箜篌引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幫助授課經驗少的高中教師教學。您知道高中教案應該要怎么下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憑箜篌引”,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李憑箜篌引
教學目標:1、鑒賞中國古典詩歌有代表性的描寫音樂的詩文。
2、解讀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以提升學生的鑒賞品味詩歌的能力。
3、分析歸納詩歌中的意象,感受其內在獨特的情感內涵。
教學重點:分析歸納詩歌中的意象,感受其內在獨特的情感內涵。
教學難點: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感悟其詩文中內在的獨特體驗。
教學方法:互動探究法討論法誦讀法品評法歸納分析法
教學用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禮記樂記》:“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币魳纺芤鸩煌洑v、不同心境的人產生共鳴,感同身受。《琵琶行》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藝就使一代詩人白居易淚灑青衫。韓愈在聽了穎師彈奏的琴聲之后亦潸然淚下,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他們如此的動容?中國古典詩歌中如此多的傷感情愫為何在音樂上有如此的相似之處?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同為描寫音樂名篇,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來看看李賀又是怎樣描寫音樂,又在音樂中寄寓了怎樣的情感內涵?
二、下面我們來回顧《琵琶行》中描寫音樂的段落詩文。
1.我們大家來朗讀這段詩文(屏幕投影)“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br>
2.請同學們回憶學過在描寫音樂的這一段落詩人從音樂的那幾個角度來寫描摹琵琶女的高超的技藝?運用了什么手法?
明確:音樂聲音和音樂的效果,以聲寫聲和以形喻聲,化抽象的樂音為具體可感的音樂形象;運用摹聲手法和比喻通感修辭手法及對比的修辭手法,音效上的側面烘托手法。摹聲的手法。如“嘈嘈”“切切”等象聲詞和“間關”“幽咽”等雙聲詞。第二種,用比喻的手法。以聲喻聲,如用急雨之聲、私語之聲、鶯語之聲等;以形喻聲,如銀瓶乍破、刀槍鳴、鐵騎突出、裂帛等。第三種,側面描寫的手法。如“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從側面烘托,說明船上的人們都沉浸在“余音繞梁”的境界中。(字幕上打出運用的手法)
三、下面我們來對比分析李賀的詩文中的音樂描寫。教師范讀詩文,之后學生齊讀并做點撥。(書讀百遍,其意自現)
請同學們閱讀思考并討論:
1.哪兩句詩文是直接描寫樂聲?運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
明確: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正面描寫,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用聲音比擬聲音,用表情形象喻聲音,喚起一種形象感,各具特色“昆山玉碎”可以喚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樂聲乍起的壯觀;
“鳳凰叫”可以喚起孤獨哀鳴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凄涼;
“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同樂聲的歡快愉悅。
(字幕打上:,以聲類聲,以形寫聲)
2.哪些詩句是描寫音效?運用何種表現手法?
明確:“吳絲蜀桐張高秋”和“李憑中國彈箜篌”寫樂器的精良和鋪墊演奏者出場。而“空白凝云頹不流”和“江娥啼竹素女愁”以及詩歌的第七句以后的詩文都是作者對音響的效果的描寫。
作者運用想象和夸張及側面烘托手法,寫音樂的聲響由人寰寫到仙府,意象聯(lián)翩而至,新奇瑰麗,令人目不暇接,音響效果被渲染的淋漓盡致。
3.教師小結:清人方扶南把李賀的《李憑箜篌引》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并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見方扶南《李長吉詩集批注》卷一)。《琵琶行》和《李憑箜篌引》同為描寫音樂的名篇,在音樂描寫的手法上有很多相通之處,但是也有些差異,這種差異的形成首先是詩人們聽的樂曲不同,更重要的是因審美個體的差異,聽曲時詩人的主觀心境不同?!蹲髠鳌酚性啤霸娨匝灾尽?,白居易通過《琵琶行》寄寓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人生感慨,那么李賀《李憑箜篌引》寄寓了作者什么樣的人生感慨呢?這就需要我們從詩人描寫音樂時選擇的奇特的意象入手來找尋答案。
四、(如有時間再讀詩文)探究學習,分析詩歌的意象及情感。
1.討論分析詩人選擇了那些意象來表現音樂?
明確:白云、秋雨,香蘭,芙蓉,老魚、瘦蛟,湘娥、素女,紫皇、神嫗,吳剛、玉兔。
2.這些意象的共性是什么?
明確:一組是自然景物,一組是神仙世界。內涵上的悲弱愁凄的真情實感。詭奇的世界,沒有人的出現。可以讓學生談:“湘娥素女”的內在表現力。極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如“泣”“啼”湘娥素女的悲愁:啼與泣。老兔寒蟾泣天色《夢天》
冷紅泣露嬌啼色《南山中田行》壯年抱羈恨,夢泣生白頭《崇義里滯雨》
詩歌中鬼怪神仙意象
“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南山田中行》)
“南山何其悲,鬼語灑空草”(《感諷五首》)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
“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秋來》)(這么多鬼怪奇特的意象,而眾所周知他被后人譽為“詩鬼”)
3.詩人為什么要選擇這些意象,?
明確:(1)詩風:艷麗詭奇,沉郁凄冷
我們先來看李賀的詩風。李賀被稱為“詩鬼”本人認為鬼,鬼斧神工。其作品繼承前代積極浪漫主義傳統(tǒng),無論寫神寫鬼寫家國和人生,少用白描,馳騁想像,運用傳說,熔鑄詞彩,創(chuàng)造出—種冷艷新奇瑰麗的境界,走入他的詩歌中,那奇特的造語、怪異的想象和幽奇冷艷的詩境便會迎面撲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詩風,我們來了解其人。)
(2)孟子有云“誦其詩,知其人,習其句讀。(孟子)上節(jié)課我們布置了查李賀的個人生平的作業(yè),請同學們談談你對李賀的了解。詩人李賀,字長吉,是中唐的獨樹一幟的詩人。他是唐宗室鄭王后裔,到李賀時家道已經徹底沒落了,父親李晉肅只不過是邊疆上的一個小縣令。李賀被誹謗諱父名而不得參加科舉考試,“晉”與“進”同音。韓愈替他求情但無濟于事,后被蔭舉只做過一個從九品的奉禮郎,不久辭官歸故里而卒,年僅27歲。代表作《李憑箜篌引》、《雁門太守行》、《金銅仙人辭漢歌》、《老夫采玉歌》等。名句有“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壓城城欲摧”、“桃花亂落如紅雨”等,為后世所傳頌。唐中朝是一個崇尚門第出身的時期。李賀也算得上是一位皇室的裔孫,他的家世一直可以追溯到唐高祖李淵的叔父大鄭王李亮。因此李賀的心態(tài)變化與時代的變遷有些微妙的聯(lián)系,他將自己的感情傾向自覺地與唐王朝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他常以“唐諸王孫”、“皇孫”和“宗孫”自稱,李賀也很得意于夸揚自己的才氣和身價,“蛾鬟醉眼拜諸宗,為謁皇孫請曹植。”(《許公子鄭姬歌》)他認為只有曹植才能和自己這位貴公子詩人等同起來,有沉重的失落感和屈辱感。被人譽為:貴族詩人——精神上的慰藉。李賀年少時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懷才不遇,一生多病,自認為丑陋,抑郁而終,被譽為苦悶詩人——性格上的悲劇。
教師小結:李賀特殊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來源于他心靈苦悶極至而生起的幻想,他從詩中找到了片刻的調和與寧靜,找到了一個圓滿體現人生憧憬的理想樂園,“天上玉樓終恍惚,人間遺事已成塵”。李賀這位奇特的詩歌天才是人生的悲劇、性格的悲劇、社會的悲劇,他性格怪異,感情勝于理智,他缺少一種理性的氣質與充實堅強的人格力量,所以他的詩歌中有大量的奇特瑰麗的意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3)作者在詩歌中選用了一組悲感的意象,一組自然景物,一組神仙世界,為何除了李憑,唯獨沒有人的出現呢?樂曲上天入地,給人一種“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之感,我們來分析時任從九品奉禮郎得李賀在其文中到底蘊涵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李憑是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疤熳右蝗找换匾?,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李賀《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候?!?br>
明確:懷才不遇和知音難覓的苦悶的抒發(fā)?!段男牡颀垼簟烽_篇就慨嘆:“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
五、總結:然而縱觀全篇,又無處不寄托著詩人的情思,其樂音可以“響遏行云”可以“感天動地”,李賀讀懂了李憑,何人來懂李賀呢?李賀借李憑的琴音所表現的則是一種“懷才不遇”和“知音難覓”的苦悶,無人體察李賀的情思,面對著蒼穹,李賀不得已只能用詩歌用音樂“問天,問地,問自己。”所以,詩歌蘊涵了李賀不平凡的坎坷多難的人生感慨,用詩歌用音樂的這一情感的載體,承載了李賀復雜的情感內涵在詩歌的音樂當中,也就是其人生的真實寫意。
同時可以給我們的啟示是:中國古典詩歌中關于音樂描寫的詩歌意象中所涵蓋的內涵是豐富的,也為我們在以后的詩歌鑒賞中從多角度去挖掘探究詩歌的情感內涵提供了啟示和幫助。
七.作業(yè):背誦本首詩歌
《李憑箜篌引》學案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打無準備之仗,會提前做好準備,教師在教學前就要準備好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課堂環(huán)境中來,幫助教師更好的完成實現教學目標。怎么才能讓教案寫的更加全面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李憑箜篌引》學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李憑箜篌引》學案一學習目標
1誦讀詩歌,理解詩歌的內容,感受詩歌中的音樂美2從表達技巧.煉字方面鑒賞全詩,體會詩人描寫音樂手法的妙處3師生聆聽音樂,背誦全詩二預習指導
了解作者: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唐代詩-人。早有詩名,但因父諱而無法應試進舉,—生抑郁,27歲病逝,他的作品繼承前代積極浪漫主義傳統(tǒng),馳騁想像,運用傳說,熔鑄詞彩,創(chuàng)造出—種新奇瑰麗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稱其為“詩鬼”。背景介紹《李憑箜篌引》大約作于元和六年至元和八年,當時,李賀在京城長安,任奉禮郎。李憑是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描寫過李憑的演奏。
李賀此篇想象豐富、瑰麗,境界奇幻,濃墨重彩,藝術感染力很強。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并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解題“引”原指古代一種樂曲的形式和體裁,略近于“引子”“序曲”“序奏”。箜篌是古代的樂器,有豎箜篌和臥箜篌,這這首詩說它“二十三弦”,是豎箜篌,和豎琴相似。
正字音字形箜篌神嫗不眠瘦蛟女媧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1朗讀詩歌初步感知課件范讀,同學們注意朗誦的字音感情節(jié)奏,同時思考以下的問題
(1)同學們用一句話概括出這首詩的內容(2)用準確恰當的詞語來表達你對詩人摹寫的箜篌樂曲的感受2文本探究
1-4句同學齊讀,概括前四句其內容,并思考問題(1)詩的起句開門見山,用“吳絲蜀桐”寫箜篌的構造精良,用“高秋”點明季節(jié)。除此之外是否有更深的含義?(2)同學默讀,找出詩中哪幾句寫樂聲,使用什么表現手法,表達出怎樣的音樂的效果?(3)一唱三嘆則回腸蕩氣,余音裊裊而繞梁三日,音樂響起來了,李憑的音樂會開始了,李憑在哪兒,詩人為什么要把李憑放到第四句出現?
五六兩句,同學齊讀,概括內容并思考問題同學們展開想象,描繪出李憑彈奏的箜篌曲美妙在哪兒?詩人使用什么描寫方法從哪兩個角度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傳達出了這種絕美的樂聲?
7句-最后同學齊讀,概括內容,然后思考“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兩句中的“逗”字用的極其生動形象,請簡要分析“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此兩句向得古人好評,認為“老”“瘦”
二字,匪夷所思,極平常的字用的極生動,請指出它的妙處。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這句所用的藝術手法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哪句一樣,并指出兩句詩表達的意境有何不同?四總結歸納提升拓展學生齊讀,再次體會詩人描寫的音樂美。
比較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本詩在描寫音樂手法方面的不同之處
五反饋訓練鞏固落實學完本詩,請同學們用散文化的語言改寫“昆山玉碎鳳凰叫”或“芙蓉泣露香蘭”兩句,體現其意境美?要求準確把握詩歌的意象;使用想象,通感等表現手法,字數100字左右?guī)熒餐痴b全詩
參考答案
1略
2.初步感知
(1)李憑彈奏的箜篌曲技藝精湛,曲調之美,感染力強
(2)優(yōu)美動聽,沁人心脾,幽怨,悲壯,清脆
3文本探究
1~4句
(1)“高秋”點明秋高氣爽的特點,為“空山凝云”句作鋪墊,借以襯托出箜篌演奏者技藝之高超。(2)“空山凝云頹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用了典故,想象,夸張,側面描寫等手法。通過寫空曠山野上空的浮云聽到樂曲駐足不前及湘娥、素女觸樂生情潸然淚下,寫出箜篌曲的感人、優(yōu)美、動聽和彈奏者技藝的高超。五六兩句
{3}“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通過正面描寫、通感、比喻、想象等手法從形和聲兩個角度以不可聞之聲擬可聞之聲,以可見之形寫無形之聲。寫出了箜篌曲的聲音像昆山玉碎的聲音那樣清脆悅耳,像鳳凰的鳴叫那樣清脆、幽怨
最后幾句
(1)都使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寫出了音樂的強大魅力。(2)“老”“瘦”形象的寫出了魚和蛟羸弱乏力行動艱難的形象,現在竟然能伴隨者音樂旋律騰躍起舞,這種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寫使那無形美妙的箜篌聲浮雕般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3)“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表達的意境是寂靜傷感;而文中的兩句表達的意境是清幽超絕的想象
四總結歸納
《李憑箜篌引》:側面烘托、正面描寫、通感、想象、夸張、神話
《琵琶行》:通過一連串的比喻摹寫琵琶曲的聲韻情調、直接描寫。只有“江州司馬青衫濕”這句用了側面烘托
五.
一種:聽!香蘭在笑,輕擺細腰,翩躚起舞,綻放笑靨,回眸一笑百媚生???!芙蓉淚流滿面,低低幽泣,聲聲嗚咽,誰惹了禍,是箜篌,箜篌曲,一曲箜篌多少嘆,余音繞梁聲裊裊。
另一種:仙樂飄飄,一切為之動容,浮云駐足聆聽,湘娥素女潸然淚下,這是誰的杰作如此震懾人心,昆山玉石俱碎,山崩地裂,令棲居其上的鳳凰無家可歸了,哀聲鳴叫,聲聲幽怨,聲聲凄厲。
高二語文《李憑箜篌引》導學案
高二語文《李憑箜篌引》導學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詩歌的韻腳與節(jié)奏。了解作者生平及創(chuàng)作情況。
2.掌握重點字詞,會翻譯全詩,理解詩意。
3.鑒賞評價浪漫主義藝術特色。
4.背誦全詩。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誦讀把握詩歌的韻腳與節(jié)奏。
2.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深入鑒賞詞語及意象。
3.通過分析意象鑒賞詩歌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充分感受詩歌創(chuàng)造的想象瑰麗的審美境界,提高審美感受能力。
2.了解李賀的人生經歷,理解其情感和人生態(tài)度。
重點難點
【重點】
1.掌握重點字詞,會翻譯全詩,理解詩意。
2.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深入鑒賞詞語及意象。
3.背誦全詩。
【難點】
1.通過分析意象鑒賞詩歌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
2.通過了解作者身世理解其情感和人生態(tài)度。
課時安排:1課時
導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走近文本
1.導語設計
在唐代的詩人中,李賀是一個奇才,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搜奇獵艷,想象豐富,用新奇詭異的語言,描繪出許多令人驚嘆的神秘而又幽美的藝術境界,有人甚至稱他為“鬼才”。他雖然只活了27歲,可是卻留下了許構思奇特、風格獨具的詩歌作品,令后世的讀者贊嘆不已。毛澤東就曾經極力向陳毅推薦說:“李賀詩很值得一讀?!崩钯R的詩為什么贏得那么多的稱贊呢?今天,咱們就共同學習其中的一首-------《李憑箜篌引》,看看是否象評價的那樣。
2.資料積累
(1)走近作者
李賀(790-816),字長吉,中唐著名詩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18歲到東都洛陽,以《雁門太守行》拜見韓愈,備受贊賞,遂聲名遠揚。21歲參加河南府試,被薦舉進士,但因父諱而無法應試進舉。李賀被迫放棄了考進士的權利,斷絕了仁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經人推薦,到長安任從九品的太常寺奉禮郎小官,地位卑微,李賀不堪屈辱,任期未滿就告病辭官。年僅27歲,就病卒家中。其作品集為《李長吉歌詩》。他的詩歌在唐詩中別出一格,嚴羽《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后來被人稱為“長吉體”。詩中于世事滄桑、生死榮枯,感觸尤多。善于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chuàng)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在詩史上獨樹一幟,,后人稱其為鬼才,有“詩鬼”之稱。李賀詩篇里也有積極進取,心雄志決的一面,“少年心事當拿云”(《致酒行》),“二十男兒那刺促”(《浩歌》)?“男兒屈窮心不窮”(《野歌》),“丈夫快意方為歡”(《相勸酒》)等句子廣為傳誦。
(2)追溯背景
此詩大約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813),當時,李賀在京城長安,任奉禮郎。李憑是梨園弟子,是著名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疤熳右蝗找换匾?,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李賀此篇想象豐富,設色瑰麗,藝術感染力很強。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并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見方扶南《李長吉詩集批注》卷一)。李賀的這首歌形體的詩作想象瑰麗,境界奇幻,農墨重彩,尤為出色。
(3)文體知識
歌、行、引
古代詩歌體裁,三者沒有嚴格區(qū)別,其特點是格式節(jié)奏上沒有嚴格要求,也不講究平仄,字數五七言為主,可參差不齊,可變韻。亦稱古詩、古風?!靶小薄耙倍际歉栊畜w的一種,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代表性的常見作品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琵琶行》《李憑箜篌引》等。
3.字詞積累
正字音、
箜篌kōnghóu頹廢tuí露水lù芙蓉fūróng女媧wā
神嫗yù倚住yī后裔yì沒落mò露相l(xiāng)òuxiàng
辨字形
啼:啼哭碎:粉碎虞:爾虞我詐倚:倚靠
剔:挑剔淬:淬火逾:逾越佚:佚失
悌:孝悌猝:猝然隅:城隅繹:演繹
締:取締瘁:心力交瘁馭:駕馭肄:肄業(yè)
諦:諦聽粹:精粹嫗:神嫗怡:怡然
附詩句翻譯參考:
吳絲蜀桐制作的精美箜篌,在秋高氣爽之時彈奏。
樂聲飄蕩,被箜篌的美妙之音吸引,空山里的浮云頹然凝滯,不再飄游。
湘夫人對竹揮淚,素女也牽動滿腔憂愁。
這高妙迷人的樂聲從哪兒傳出?原來是李憑在國都長安把箜篌彈奏。
像昆侖美玉擊碎,清脆悅耳,像鳳凰鳴叫,展開那嘹亮和緩的歌喉。
像蓮葉上灑滿露珠,如訴如泣,象芬芳的蘭花迎風開放,笑語輕柔。
整個長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籠罩著幽雅清冷的寒光;
二十三根弦絲高彈輕撥,也驚動了高高在上的天皇。
高亢的樂聲直沖云霄,把女媧煉石補天的地方震動。
補天的五色石被樂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蒙蒙。
人們仿佛進入仙境,夢見李憑把技藝傳向善彈的神嫗;
仙境中衰老的魚和瘦弱的龍聽到樂曲都追風逐浪,在波濤中翩翩起舞。
月宮中吳剛也忘記了砍樹,不知困倦,倚在桂花樹上凝神傾聽。
桂樹下的兔子也佇立出神,不顧露水斜飛滴落,渾身露珠兒晶瑩。
二、閱讀文本整體感知
1.誦讀文本初步感知
【問題投放】
(1)初讀詩歌,劃出節(jié)奏,找出韻腳。
(2)結合課后注釋,掌握重點字詞,初步理解每一句詩的意思。
(3)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請用一句話概括。
【學生活動】
(1)全體朗讀詩句,劃節(jié)奏,找韻腳。
(2)看課后注釋,標注重點字詞,試著翻譯詩句的意思,小組內交流后,將難點交給老師。
(3)概括內容,小組商討,展示成果。
【教師點撥】
(1)要腦、口、手并用,邊讀、邊想、邊解決問題。
(2)對于重點字詞,要先標出,然后加強記憶。根據字詞意思翻譯句子意思,根據句子意思概括整首詩的內容。
【整合答案】
(1)韻腳(四次換韻)
秋流愁篌/叫笑/光皇/處雨嫗舞樹兔
詩歌節(jié)奏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2)重點字詞:
①張:演奏
②中國:即國中,國度長安之中。
③逗:引出。
④露腳:露珠下滴的形象說法。
(詩句翻譯見上文)
(3)寫李憑彈奏箜篌的音樂效果及其給人帶來的美妙感受。
2.理清結構概括中心
【問題投放】
(1)繼續(xù)朗誦詩歌,根據內容將其劃分為三個層次,并總結層意。
(2)這首詩描繪了哪些意象?給你以什么樣的感受?
(3)詩人運用哪些詞語來渲染音樂效果?你覺得音樂的情調怎樣?
【學生活動】
(1)誦讀全文—→依照句意分出層次→分組討論—→交流結果—→找一人作代表展示合作成果。
(2)學生速讀,劃出意象和詞語,認真體會,組內交流,展示成果。
【教師點撥】
(1)先弄懂每一句話的意思,然后分層。
(2)把找出的意象和詞語分別羅列在一起,看看能給人什么樣的感覺。
【整合答案】
(1)第一層,前四句。交代彈奏箜篌的人物、時間、地點,以及音樂效果。
第二層,中間四句,寫樂曲發(fā)展的第二個段落,直接描寫音樂的音色、表情和空間效果。
第三層,最后六句,寫神話里的人物對美妙樂曲的如癡如醉的反應,音樂把人帶到夢幻、神奇的天地。
(2)描繪的意象有:
空山凝云江娥素女昆山玉鳳凰芙蓉香蘭十二門紫皇五色石
秋雨神山神嫗老魚瘦蛟吳質桂樹寒兔
給人的感覺:
意象眾多,駁雜,有虛有實,奇幻,瑰麗,炫目多彩。
(3)運用的詞語有
啼愁碎泣笑冷破驚濕寒
具有消極情緒,充滿寒意,其情調是悲傷清冷的。
三、咀嚼鑒賞領悟方法
【問題投放】
這是一首描述音樂感受的詩歌,仔細吟詠誦讀詩歌,根據韻腳的變化,說說本詩應該怎樣誦讀,才能體會在紛繁的意象中蘊含的音樂的情感基調和音樂表情的起伏變化。
【學生活動】
吟誦詩歌,用心體會,組內交流探討,展示成果。
【教師點撥】
注意抑揚頓挫和高低起伏以及由詞表現的情緒變化。
【整合答案】
音樂的樂段就是情緒發(fā)展的脈絡,這種情緒發(fā)展的階段非常鮮明的體現在詩歌韻腳的變換上。也就是說,詩歌的四次換韻,明顯地表現了情緒的發(fā)展階段,即詩歌的前四句為第一個意群,五六句為第二個意群,七八句為第三個意群,最后六句為第四個意群。
第一個意群表現音樂的悲哀情緒由強到弱,由突然爆發(fā)到舒緩低回。第一句語勢要平起平收,中速,神清氣爽。第二句是這個意群中的情緒高潮,要讀出突然之間被優(yōu)美的樂音所震懾的感覺,“空山凝云”語勢稍快,音量高亢,“頹不流”語速稍慢,表現沉醉之感。第三句情緒幽怨,語調低沉。第四句語速漸慢,稍作停頓,表示“第一樂章”的結束。第二個意群五六句表現音樂表情由悲愴到歡快,第五句情緒高昂,是情緒高潮,“昆山玉碎”要讀出氣勢,聲調高昂悲愴,要有劈空而來的爆發(fā)力,“鳳凰叫”要如泣如訴?!败饺仄丁币o隨上句讀出,憂郁婉轉,之后稍作停頓,“香蘭笑”要適當體現歡快的感覺?!笆T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兩句表現清冷凄寒之氣直上霄漢,要一氣呵成,語速漸快。第四個意群表現樂曲在凄寒的情緒中結束,并在余韻中展開聯(lián)想。“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是整首詩的情緒高潮,前句要緊承“二十三絲”句,語勢扶搖直上,“石破天驚”要重讀。最后四句表現想象的境界要讀出夢幻和癡迷的感覺,“夢入”句要讀得舒緩,語音延長,“老魚”要比前句稍高,中速,“吳質”句語勢稍快,“露腳”句語速稍慢,最后三個字語音延長,“兔”字重讀。
四、挖掘內涵提升人格
【問題投放】
鑒賞“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詩的意象,說說給自己帶來哪些美感。
【學生活動】
吟詠誦讀,鑒賞形象,組內交流,展示成果。
【教師點撥】
找出意象,分析意象,要運用聯(lián)想與想象的方法。
【整合答案】
這是通過寫形象來寫音樂。
四個意象: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昆山玉碎”形容樂聲,寫樂音之強,表現樂聲極其昂揚,具有很強的爆發(fā)力和壓倒一切的氣勢。
“鳳凰叫”也形容樂聲,寫樂音之弱,表現樂聲柔和深沉空靈哀婉。
這一樂章以山崩地坼的氣勢開端,然后轉為如怨如訴的溫婉,在溫婉中綿延了憂傷的情緒。
“芙蓉泣露香蘭笑”描寫樂聲從悲戚轉為歡快?!败饺仄丁彼瓶奁穆曇裟憳仿暤钠鄳K,又以露水滴落在殘荷上滾動、滑落的視覺感受比喻樂聲的悲切,似乎比“鳳凰叫”還要緩和?!跋闾m笑”寫音樂表情的變化,運用通感將視覺附諸聽覺的屬性,描繪出樂音的流麗爽朗,它還能給人以“笑靨如花”的視覺感受,描繪出樂音的流暢鮮明。
這兩句想象豐富,意象鮮明,前一句以比喻寫聲,后一句以視覺寫聲,給人以強烈的感官刺激,可以說是有聲有色有形,是種立體的美感。
(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討寫法寫作指津
【問題投放】
背誦這首詩,說說詩中是怎樣表現“箜篌”演奏出來的優(yōu)美音樂的,請舉例說明。
【學生活動】
(1)學生運用試背、默背、互相提示、齊背等不同的方式加強背誦。
(2)誦讀詩歌,理解詩句,找出手法,分析技巧,討論質疑,展示成果。
【教師點撥】
(1)背誦提示:此詩為樂府歌形體,音韻流轉自然,應注意詩句之間的起承轉合。還要把握這首詩的四次換韻,注意韻腳和節(jié)奏,背誦效果會更好。
(2)根據詩句的意思分析所用手法,要調動以往的知識積累。
【整合答案】
要點提示:
(1)主要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通過描述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象這些詩句,“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2)運用化無形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張手法。如:“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石破天驚逗秋雨”等詩句。
(3)運用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馳騁自由的想象力,通過瑰麗的神話世界來表現音樂的世界。如聯(lián)想到“江娥/素女/昆山鳳凰/紫皇/女媧煉石/夢入神山/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等。
六、課內小結強化重點
學習本詩,要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認真領會意象的意義。要重點學習詩歌的藝術手法,掌握側面烘托、夸張、摹音、神話等手法的運用。還要認真體味意象所形成的境界,提高自己的審美鑒賞能力。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熟練背誦全詩,在背誦的基礎上慢慢加深理解。
七、課堂實踐檢驗效果
1.下列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3分)
A.女媧(wā)泣露(qì)箜篌(hóu)歌行(xíng)
B.芙蓉(fūróng)奢望(shē)昂然(áng)糾纏(jiū)
C.倚靠(yī)神嫗(qū)巨擘(bò)謙恭(gōng)
D.頹然(tuí)顫栗(lì)突兀(wù)雕琢(zhuó)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4分)
(1)李憑箜篌引()
(2)吳絲蜀桐張高秋()
(3)李憑中國彈箜篌()
(4)十二門前融冷光()
(5)石破天驚逗秋雨()
(6)露腳斜飛濕寒兔()
3.根據提示,默寫詩句。
吳絲蜀桐張高秋,。
昆山玉碎鳳凰叫,。
女媧煉石補天處,。,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
4.下列各項對詩歌意思的理解,意思有誤的一項是()
A.開頭首先寫李憑所彈的箜篌制作精良,可謂極品,襯托樂音之美;天高云淡秋風涼爽的天氣,空氣清徹,樂音也能憑風傳向很遠,這一句寫出了彈奏時的情景美。
B.第二、三四句,寫空山浮云被音樂吸引而凝止不流,湘娥素女被感動得愁怨涕流,而出現這種情況,都只因為李憑在彈箜篌。這里的音樂,卻有使浮云凝止,美女傷心之效。這樣寫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讓讀者一開始就能夠感受到詩人起筆的非同尋常。
C.從第五句起,寫彈奏的旋律之美妙和產生的感染力。這些句子運用一連串的描寫,從動物寫到植物,從人間寫到仙界,從地上寫到天上,大膽夸張,浪漫新奇。個意象,有的喻聲,有的仿貌,采用比喻、擬人、通感、排比、夸張等各種修辭手法,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表現了聽李憑彈箜篌所引起的反應和情思。
D.這首詩的構思也很巧妙:開頭一句先寫琴,第二三句寫音,先聲奪人,然后才說到演奏者;寫演奏時,先寫情景,為下文寫旋律作鋪墊;寫旋律,又寫它蘊含的悲喜憂思。詩人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寫箜篌演奏的音質美及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飽含著對李憑技藝的贊美感嘆,全詩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是描寫音樂的絕唱。
5.清人方扶南把這首詩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并論,推許為“摹寫聲音之至文”。請在閱讀這三篇作品后,比較他們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說說它們各自的藝術風格。
《琵琶行》已經學過,這里不在附上。下面附上韓愈的《聽穎師彈琴》。
聽穎師彈琴1
韓愈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2。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3。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4。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5。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6。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7。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8!
注釋:
1.穎師是當時一位善彈琴的和尚。
2.昵昵:親熱而細柔。爾汝:好朋友不講客套,互稱你我,叫做爾汝交。歌詞用爾或汝相稱,以示彼此親昵。
3.劃然:突然。軒昂:形容音樂高亢雄壯。
4.浮云兩句:形容音樂飄逸悠揚。
5.喧啾四句:形容音樂既有百鳥喧嘩般的豐富熱鬧,又有主題樂調的鮮明嘹亮,高低抑揚,起伏變化。
6.絲篁:彈撥樂器,此指琴。
7.起坐:忽起忽坐,激動不已的樣子。
8.冰炭置我腸:《莊子人間世》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郭象注:人患雖去,然喜懼戰(zhàn)于胸中,固已結冰炭于五藏矣。此言自己被音樂所感動,情緒隨著樂聲而激動變化。
參考答案:
1.C點撥:“神嫗(qū)”應為“神嫗(yù)”。
2.(1)樂府相和歌舊題。
(2)演奏
(3)即國中,指國都、京城,指長安
(4)沉浸
(5)引出
(6)露珠下滴的形象說法。
3空山凝云頹不流。芙蓉泣露香蘭笑。
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
露腳斜飛濕寒兔。
4.C點撥:沒有“排比”這種手法。
5.(附《聽穎師彈琴》鑒賞)
喜懼哀樂,變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狀,這就是韓愈聽穎師彈琴的感受。讀罷全詩,穎師高超的琴技如可聞見,怪不得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相提并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了。
詩分兩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寫聲音。起句不同一般,它沒有提及彈琴者,也沒有交待彈琴的時間和地點,而是緊扣題目中的“聽”字,單刀直入,把讀者引進美妙的音樂境界里。琴聲裊裊升起,輕柔細屑,仿佛小兒女在耳鬢廝磨之際,竊竊私語,互訴衷腸。中間夾雜些嗔怪之聲,那不過是表達傾心相愛的一種不拘形跡的方式而已。正當聽者沉浸在充滿柔情密意的氛圍里,琴聲驟然變得昂揚激越起來,就象勇猛的將士揮戈躍馬沖入敵陣,顯得氣勢非凡。接著琴聲又由剛轉柔,呈起伏回蕩之姿。恰似經過一場浴血奮戰(zhàn),敵氛盡掃,此時,天朗氣清,風和日麗,遠處浮動著幾片白云,近處搖曳著幾絲柳絮,它們飄浮不定,若有若無,難于捉摸,卻逗人情思。琴聲所展示的意境高遠闊大,使人有極目遙天悠悠不盡之感。
驀地,百鳥齊鳴,啁啾不已,安謐的環(huán)境為喧鬧的場面所代替。在眾鳥蹁躚之中,一只鳳凰翩然高舉,引吭長鳴?!败Q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這只不甘與凡鳥為伍的孤傲的鳳凰,一心向上,飽經躋攀之苦,結果還是跌落下來,而且跌得那樣快,那樣慘。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顯示琴聲的起落變化外,似乎還另有寄托。聯(lián)系后面的“濕衣淚滂滂”等句,它很可能包含著詩人對自己境遇的慨嘆。他曾幾次上奏章剖析政事得失,希望當局能有所警醒,從而革除弊端,勵精圖治,結果屢遭貶斥,心中不免有憤激不平之感?!皾褚隆本渑c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馬青衫濕”頗相類似,只是后者表達得比較直接,比較顯豁罷了。
后八句寫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yōu)美動聽?!班涤唷倍涫亲灾t之辭,申明自己不懂音樂,未能深諳其中的奧妙。盡管如此,還是被穎師的琴聲所深深感動,先是起坐不安,繼而淚雨滂沱,浸濕了衣襟,猶自撲撲簌簌滴個不止。這種感情上的強烈刺激,實在叫人無法承受,于是推手制止,不忍卒聽。末二句進一步渲染穎師琴技的高超。冰炭原不可同爐,但穎師的琴聲一會兒把人引進歡樂的天堂,一會兒又把人擲入悲苦的地獄,就好比同時把冰炭投入聽者的胸中,使人經受不了這種感情上的劇烈波動。
全篇詩情起伏如錢塘江潮,波濤洶涌,層見迭出,變化無窮。上聯(lián)與下聯(lián),甚至上句與下句,都有較大的起落變化,例如首聯(lián)“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寫柔細的琴聲,充滿和樂的色調,中間著一“怨”字,便覺波浪陡起,姿態(tài)橫生,親昵的意味反倒更濃,也更加富有生活氣息。又如首聯(lián)比以兒女之情,次聯(lián)擬以英雄氣概,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柔一剛,構成懸殊的形勢。第三聯(lián)要再作起落變化,即由剛轉柔,就很容易與第一聯(lián)交叉重迭。詩人在實現這一起伏轉折的同時,開辟了另一個新的境界,它高遠闊大、安謐清醇,與首聯(lián)的卿卿我我、充滿私情形成鮮明的比照,它所顯示的聲音也與首聯(lián)不一樣,一者(首聯(lián))輕柔細屑,純屬指聲;一者(三聯(lián))宛轉悠揚,是所謂泛聲。盡管兩者都比較輕柔,卻又各有特色,準確地反映了琴聲高低疾徐的變化。清人方東樹說韓愈寫詩“用法變化而深嚴”(《昭昧詹言》),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歷來寫樂曲的詩,大都利用人類五官通感的生理機能,致力于把比較難于捕捉的聲音轉化為比較容易感受的視覺形象。這首詩摹寫聲音精細入微,形象鮮明,卻不粘皮著肉,故而顯得高雅、空靈、醇厚。突出的表現是:在摹寫聲音節(jié)奏的同時,十分注意發(fā)掘含蘊其中的情志。好的琴聲既可悅耳,又可賞心,可以移情動志。好的琴聲,也不只可以繪聲,而且可以“繪情”、“繪志”,把琴聲所表達的情境,一一描摹出來。詩歌在摹寫聲音的同時,或示之以兒女柔情,或擬之以英雄壯志,或充滿對自然的眷戀,或寓有超凡脫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如此等等,無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
韓愈是一位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文學巨匠。他寫作詩文,能夠擺脫拘束,自辟蹊徑。這首詩無論造境或遣詞造語都有獨到之處。以造境言,它為讀者展示了兩個大的境界:一是曲中的境界,即由樂曲的聲音和節(jié)奏所構成的情境;一是曲外的境界,即樂曲聲在聽者(詩人自己)身上得到的反響。兩者亦分亦合,猶如影之與形。從而使整個詩歌的意境顯得深閎雋永,饒有情致。以遣詞造語論,不少詩句新奇妥帖,揉磨入細,感染力極強。例如開頭兩句押細聲韻,其中的“女”、“語”和“爾”、“汝”聲音相近,讀起來有些繞口。這種奇特的音韻安排,恰恰適合于表現小兒女之間那種纏綿糾結的情態(tài)。后面寫昂揚激越的琴聲則改用洪聲韻的“昂”“場”“揚”“凰”等,這些都精確地表現了彈者的情感和聽者的印象。另外,五言和七言交錯運用,以與琴聲的疾徐斷續(xù)相協(xié)調,也大大增強了詩句的表現力。
參考答案: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產生的藝術效果,對于音樂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著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為側面烘托手法?!杜眯小分饕ㄟ^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緩急,為直接描寫的手法,“江州司馬青衫濕”一句為側面烘托手法。《聽穎師彈琴》前十句用形象的比喻摹寫琴聲的起落變化,并且描摹出音樂所表現的意境,是直接描寫;后面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達聽琴的感受,是側面烘托的手法。
這三首詩風格迥異。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純?yōu)槊枘∫魳?,沒有詩人的情感寄托,風格凄寒冷艷、浪漫瑰麗。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在描摹音樂音樂時也在敘事和抒情,琵琶女彈奏時的情態(tài)動作和作者的身世體驗都穿插其中,其風格平易感傷。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前十句寫琴聲,后面的八句寫詩人聽音樂的感受,至于琴聲引發(fā)了怎樣的人生體驗,并未直言,因而這首詩的風格悲愴含蓄。
八、閱讀理解
(一)精段閱讀
閱讀本課的詩歌,完成后面的問題。
李憑箜篌引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1.“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詩各從什么角度寫箜篌之聲?分別表現了聲音的什么特點?
2.這首詩是如何表現箜篌演奏出來的優(yōu)美音樂的?
參考答案:
1.兩句詩都具有“以聲類聲”和“以形類聲”兩種屬性?!坝袼椤毙稳輼仿曊鸬膲延^;“鳳凰叫”形容哀怨;分別給人以山崩地裂和孤鳳哀鳴的形象感?!败饺仄丁毙稳輼仿暺鄾?,“香蘭笑”形容樂聲歡快愉悅;分別可以喚起露滴殘荷與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
(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意象的理解與鑒賞。要根據意象的特點運用聯(lián)想的方式體會鑒賞。)
2.要點提示:(1)主要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通過描繪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2)運用化無形為有形的通感的手法哈夸張的手法。(3)運用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馳騁自由的想象力,通過瑰麗的神話世界來表現音樂的世界。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思考要全面,條理要清晰。)
(二)拓展延伸
李賀的詩
在短短27年的生涯中,李賀將其卓越的才華和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詩歌創(chuàng)作上,騎驢覓詩,苦吟成性,嘔心瀝血,廢寢忘食,把作詩視為生命之所系。這一方面導致他對社會不可能有較深刻的理性認識,而時時耽于幻想;另一方面則使得他的詩作融入了極為濃郁的傷感意緒和幽僻怪誕的個性特征,表現重點也從韓愈的粗猛豪橫、孟郊的冷峭枯寂轉向對主體心靈的全力開掘和虛幻意象的巧妙營造,由此形成了與韓、孟頗有差異的凄艷詭激的詩風。
李賀深受屈原、李白及漢樂府民歌的影響,多以樂府體裁馳騁想象,自鑄奇語,表現其苦悶情懷。他對冷艷凄迷的意象有著特殊的偏愛,并大量使用“泣”“啼”等字詞使其感情化,由此構成極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諸如“冷紅泣露嬌啼色”“露壓煙啼千萬枝”之類詩句,在其詩集中俯拾即是。對于物象的色彩和情態(tài),李賀也極盡描繪渲染之能事,寫紅,有“冷紅”“老紅”“愁紅”“笑紅”;寫綠,有“凝綠”“寒綠”“頹綠”“靜綠”。作者宛如一位高明的畫工,一眼覷定事物的本質特征,便傾全力摹狀繪形,敷彩設色,構造五彩斑斕的畫圖,又在此畫圖的關鍵色彩上加以哀傷的字眼,注入強烈的主觀感受,使得其筆下的諸多意象都呈現出一種哀感頑艷甚或病態(tài)美的特征。
為了強化詩歌意象的感染力,李賀還以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精選的動詞、形容詞,來創(chuàng)造視覺、聽覺與味覺互通的藝術效果。在他筆下,風有“酸風”,雨有“香雨”,形容夏日之景色,是“老景沉重無驚飛”(《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通過這些不同感官相互溝通轉換所構成的意象,詩人的藝術直覺和細微感受倍加鮮明地展現出來。與此同時,李賀也多用質地銳利、脆硬、獰惡的物象,輔之以、“古”“死”“血”“獰”等字詞,營造一種瘦硬、堅脆、狠透、刺目的意象。等等,或驚心刺目,或幽凄冷艷,大都是一種怪奇、畸形的審美形態(tài)。這種審美形態(tài)的產生,既源于李賀褊執(zhí)、狹隘的精神世界和審美取向,也得力于李賀對字詞的精心錘煉。似乎可以說,藝術思維的逸出常軌,遣詞造句的刺激狠透、修辭設色的慘淡經營,意象結構的古怪生新,乃是李賀詩歌意象創(chuàng)造的基本特點。
李賀詩中的怪奇特征,還主要得力于他迥異于常人的想象乃至幻想,而這想象、幻想又總是和夸張相并行的。他可以從一方端州紫硯,聯(lián)想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楊生青花紫石硯歌》)的驚險,也可以由傳說中的瑤臺仙草,幻化出“王子吹笙鵝管長,呼龍耕煙種瑤草”(《天上謠》)的奇景,他想象天上的銀河流云會發(fā)出響聲:“銀浦流云學水聲”(同上),他還能從箜篌的樂音想象到“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而這樂音的美妙動聽竟使得“江娥啼竹素女愁”、“老魚跳波瘦蛟舞”(《李憑箜篌引》)。李賀的想象不僅出人意表,而且跳躍性很大,有時完全聽憑直覺的引導,一任自己的想象超時空地自由流動。李賀不少詩歌,特別是游仙詩都具有這種特點。表面上看,這一特點與現代意識流的創(chuàng)作方法確有相通之處,但從深層來看,卻直接導源于李賀獨特的心理狀態(tài),換言之,李賀全部詩歌都可視作苦悶的象征
若與韓愈、孟郊相比,李賀更重視內心世界的挖掘,更重視主觀化的幻想,因而具有更突出的詩人氣質,其詩也成為真正的詩人之詩,并對晚唐詩風產生了更為直接的影響;但其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內容過于狹窄,情緒過于低沉,一意追求怪異,難免走向神秘晦澀和陰森恐怖。
(文章來源:袁行霈版《中國文學史》第四編第六章第二節(jié))
1.“表面上看,這一特點與現代意識流的創(chuàng)作方法確有相通之處”這句話中,“這一特點”指什么內容?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答案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稍加概括即可。)
2.李賀的詩的凄艷詭激的詩風是如何形成的?
3.文中說“李賀褊執(zhí)、狹隘的精神世界和審美取向”,其“褊執(zhí)、狹隘”主要表現在哪些地方?
4.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
1.李賀的想象出人意表,跳躍性大,有時完全聽憑直覺的引導,一任自己的想象超時空地自由流動。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答案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稍加概括即可。)
2.①李賀深受屈原、李白及漢樂府民歌的影響,多以樂府體裁馳騁想象,自鑄奇語,表現其苦悶情懷。他對冷艷凄迷的意象有著特殊的偏愛,并注入強烈的主觀感受,使意象呈現出一種哀感頑艷甚或病態(tài)美的特征。
②李賀以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精選的動詞、形容詞,來創(chuàng)造視覺、聽覺與味覺互通的藝術效果。
③李賀運用他迥異于常人的想象乃至幻想,而這想象、幻想又總是和夸張相并行的。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答案也可以在原文中找到,關鍵是提取概括。)
3.①他對冷艷凄迷的意象有著特殊的偏愛,并大量使用“泣”“啼”等字詞使其感情化,由此構成極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
②李賀也多用質地銳利、脆硬、獰惡的物象,輔之以、“古”、“死”、“血”、“獰”等字詞,營造一種瘦硬、堅脆、狠透、刺目的意象。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和態(tài)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答題時要注意評論性的字眼。)
4.①照應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話,使文章渾然一體。
②總結上文,指出李賀詩歌特點的與眾不同之處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③指出李賀詩歌的缺陷,使文章內容和觀點更加全面。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章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要根據問題涉及全篇,找全要點。)
(三)、走近高考
1.語言表達與應用
請圍繞“節(jié)約”這一話題,用“少一點……,多一點……”的句式寫三句話,每句話的前后要整齊勻稱。(6分)
(1)
(2)
(3)
【答案】示例:少一點大手大腳,多一點精打細算。
少一點取用無度,多一點細水長流。
少一點腹脹浪費,多一點勤儉節(jié)約。(符合要求即可)
(解析:本題考察句式的轉換與運用。本題是開放題,鼓勵創(chuàng)新。根據要求寫句子,語言要通順,比擬要恰當。)
2.經典詩文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安徽卷)
柳梢青送盧梅坡
劉過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邊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后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飲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內容上強調什么?在上片的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請結合全詞內容具體說明。
【鑒賞資料】
作為辛派詞人,我們提起劉過,總喜歡將他與“金戈鐵馬”、“整頓乾坤”、“誓斬樓蘭”聯(lián)系在一起,豪放粗獷是其詞的當行本色。但他有些詞卻寫得蘊藉含蓄,委婉動人。這反而更使人覺得他是真豪杰,覺出他的真性情來。聯(lián)想到魯迅先生所言:“無情未必真豪杰”,愈覺此言不虛。
盧梅坡,南宋詩人,劉過在京城杭州交結的朋友,這首詞是劉過為他送別時寫的。它描寫了送別的,尤其是送別后劉過對友人魂牽夢縈的思念之情,寫得情真意切,饒有余味。
漢樂府《橫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歡聽的笛曲。李清照《永遇樂》詞人“染柳煙濃,吹梅笛怨”之句?!按得方沁h”化用李詞,寫在春天的時候他們攜手踏青,欣賞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聽那余韻悠長的笛聲。遠,寫笛聲悠長。一個“遠”字,展現了他們勝日尋芳的愉快心情。這兩句詞,不僅形象地再現了他們歡會的場面,還巧妙地暗示了他們歡會時間的短暫,不過是從秋到春,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線。如果說“泛菊”二句暗示了他們歡會的時間,那么,“同在京城”則明確地交代了他們聚會的地點。短短十二個字,就把他們聚會的節(jié)令、地點和情景交代清楚了,可謂構思縝密,惜墨如金。后三句寫“散”,寫?zhàn)T行時惜別心情?!熬凵⒋掖摇笔顷P鍵句,是本詞的題眼,它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熬邸弊纸Y上,“散”字啟下,“匆匆”二字,表示他們不論是對“聚”還是“散”,都感到時間短暫,一種友情難以暢敘的遺憾襲上心頭?!霸七叀倍渚唧w寫“散”。在這里,作者使用了兩個比喻,說明他們此別之后,如云邊的孤雁,深以失侶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處漂泊不定。這兩句詞情景交融,景中見情,情中生景,哀婉動人。比之柳永《雨霖鈴》“念去去、千里煙波,暮藹沉沉楚天闊”,雖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人傷心動情。
下片寫別后之思。換頭三句先用設問句式加以提頓,直抒胸臆,鏗鏘有力,說明盧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傷情”,然后用“魂飛夢驚”四字,說明他是如何“傷情”?!盎觑w”,寫他因友人離去而失魂喪魄,六神無主:“夢驚”,寫他為不能再見到友人而輾轉反側,無法安睡。前邊用“幾度”二句加以總括,就把作者“良宵誰與共,賴有窗間夢。可奈夢回時,一番新別離”(秦觀《菩薩蠻》),希望夢見友人但又怕醒來只是一夢的復雜感情描寫出來了,真可謂情深意切。
寫到這里,作者感到還沒把他的相思之情寫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翻入一層,寫他想象中追隨友人旅程遠去的情形。這三句詞,化用蘇味道“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上來(《正月十五夜》)和賀鑄”明月多情隨柁尾“(《惜雙雙》)句意,說明此雖之后,他的心象飛塵一樣時時緊跟在盧梅坡的馬后,又象明月一樣處處追隨在盧梅坡的舟旁。這樣的寫法,真是層層深入,步步緊逼,生生把作者對友人的無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將出來,深化了主題,擴大了詞境,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答案】:⑴強調二人相聚之短暫、相別之倉促。在寫聚、散的內容之間起承上啟下。(意思答對即可)
【答案】:⑵主要運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下片用“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意思答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