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08《荷塘月色》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二)。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高中教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教案可以保證學生們在上課時能夠更好的聽課,幫助高中教師在教學期間更好的掌握節(jié)奏。高中教案的內(nèi)容具體要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荷塘月色》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二)”,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一、教學目的
1.整體感知課文,理解作者淡淡的憂愁與淡淡的喜悅夾雜在一起的思想感情。
2.仔細揣摩語言,欣賞動詞和疊字運用的精妙,體味通感、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運用的藝術(shù)效果。
二、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點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2.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分析作者在作品中透露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老師在正式上課前先請大家聽三篇文章的片段,然后請大家說說它們的篇名和作者。
A段: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B段: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C段: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提示:A段《春》,B段《背影》,C段《匆匆》,作者均為朱自清)
這三篇文章都是散文,但并不是同一類散文,《春》以寫景為主,《背影》以敘事為主,《匆匆》則以說理為主。朱自清的散文感情真摯,情景交融,語言秀麗樸素,比喻形象生動。著名作家郁達夫這樣評價他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貯滿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文學研究會——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個文學社團,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發(fā)起人有茅盾、朱自清、葉紹鈞、冰心、鄭振鐸、許地山等。他們提出了“為人生而藝術(shù)”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陣地為《小說月報》。另一個有影響的文學社團是創(chuàng)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東京,發(fā)起人有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等,他們提出了“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的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主張,陣地為《創(chuàng)造》季刊)
今天,我們再和大家來學習一篇朱自請先生貯滿詩意的散文《荷塘月色》。(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
1.欣賞《荷塘月色》配樂朗誦。(聽讀時請完成以下任務:①在每一小節(jié)前標注自然段序號。②用橫線劃出不認識或不理解的生字詞。③用浪線畫出你所欣賞的精美句子或用著重號標出你感覺用得好的字詞。④劃分全文的結(jié)構(gòu)層次。⑤體味作者貫穿于全文的思想感情)
2.說說你聽讀后的第一感受。(可從任何一個角度談)
3.你覺得從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喜悅還是憂愁或是喜悅中夾雜著憂愁?
4.作者的憂愁體現(xiàn)在哪兒呢?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開頭第一句就給全文籠罩了一層低調(diào)的情緒,一個“頗”字說明了“不寧靜”的程度之深。由此追問:在第一小節(jié)中體現(xiàn)“頗”的細節(jié)有哪些?
——“月亮漸漸升高了”、“孩子們的歡笑已經(jīng)聽不見了”、妻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這說明夜已很深了,而作者卻無法入睡,足見不平靜之甚。
——“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加寂寞?!?/p>
——“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p>
——“樹色一例是陰陰的,咋看像一團煙霧”(以上都是從景物描寫中透露出作者的憂愁)
——“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p>
——“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保ㄒ陨隙际窃跀⑹鰺狒[有趣的事之后,突然一轉(zhuǎn),情緒又不禁消沉下來。)
5.作者的喜悅又體現(xiàn)在哪兒呢?
——“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向往美景)
——“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想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保〞旱媒饷摚?/p>
——“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以不理。”(暫得自由)
——美妙的荷塘月色之景(清幽、雅靜、朦朧、柔和)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熱鬧、風流)[在此解釋一下“風流”的多層含義]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蓮美,人也美)
6.作者的喜悅中有沒有憂愁呢?(有。第四問的5、6例,第五問的2、3例均為喜中夾憂的例子)
7.作者的憂(即“不平靜”)從何而來?
——有兩個源頭:一是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的“四一二”反革命叛變;二是來自他選擇的困惑——他當時既不滿現(xiàn)實,又不能如另外一些激進的知識分子那樣參加“以暴易暴”的武裝斗爭。因為如參加革命,“黨所要求于個人的是犧牲,是無條件的犧牲。一個人得按照黨的方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保ā赌抢镒摺罚┒熳郧逑壬敃r卻不能參加革命,他的夫人陳竹隱女士在《憶佩弦》一文中這樣敘述道:“他先前曾說過:‘我只是在行動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诸檻]著妻子兒女一大家子,都指望我生活。’”朱自清當時已有二子三女,他要肩負起為夫和為父的責任,他不能置妻子兒女不顧而投身于革命,甚至為革命而犧牲,而他內(nèi)心里又對他所處的社會十分不滿。不滿于現(xiàn)實,而又不能改變現(xiàn)實,作為一個有著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他的心能寧靜嗎?難怪作者說他心里是“一團亂麻,一團火”。他想借荷塘月色暫且擺脫心中的煩惱,雖然荷塘月色很美,雖然荷塘邊的蟬聲、蛙聲十分熱鬧,雖然采蓮的盛況令人向往,但這一切都是過眼煙云,稍縱即逝,作者“猛一抬頭”,又回到了帶給他無限煩惱的現(xiàn)實。盡管作者在文中所寫的喜悅是淡淡的,所寫的憂愁也是淡淡的(寫喜也是為了寫憂),但我們透過字里行間仍然能感受到作者那一顆憂國憂民之心。正是這一顆憂國憂民之心,使他后來成為著名的愛國知識分子和民主戰(zhàn)士,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lǐng)美國的救濟糧”的行為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我們“應該寫朱自清頌”,因為他“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板書:
淡淡的喜悅不滿于現(xiàn)實,一團亂麻
夾雜著而又
淡淡的憂愁不能參與改變現(xiàn)實,一團火
(三)整體感知文章的行文思路
從教材第7頁的欣賞文字可知,《荷塘月色》的結(jié)構(gòu)是圓形的:
外結(jié)構(gòu)是:出門——經(jīng)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
內(nèi)結(jié)構(gòu)是:不靜——求靜——得靜——出靜
如要具體些,可概括為:
板書:
一、(1)夜出賞荷
二、(2——3)小徑獨處
三、(4——6)塘邊凝望: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面
四、(7——9)塘邊遐想:《采蓮賦》——《西洲曲》
五、(10)又回家門
(四)布置作業(yè)
1.整理文中需要注音和解釋的詞,下一堂課將作檢測。
2.熟讀4——6小節(jié)
3.體味作品的語言特色,為下一課分析作準備。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點
1.揣摩語言,體味動詞運用的準確和疊詞運用的精妙,學習通感、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討論聯(lián)想《采蓮賦》《西洲曲》的意義和作用
3.總結(jié)全文
二、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可用小組競賽的方式進行)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幽僻(pì)彌望(mí)裊娜(nuó)蓊蓊郁郁(wěng)
羞澀(sè)倩影(qìng)梵婀鈴(ē)妖童媛女(yuàn)
斂裾(jū)鷁首徐回(yì)
2.解釋下面的詞語:
蓊蓊郁郁田田裊娜風致豐姿倩影一例
(二)揣摩語言(回顧第一課時在書中所畫的語句,然后分類欣賞)
1.動詞欣賞: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使月光產(chǎn)生了一種動感,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
——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tài),把水氣和月色交織在一起,霧的輕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漸擴散的特點準確地表達出來,產(chǎn)生了一種輕柔之美)
——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洗”寫出了月色的皎潔和清純)
——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籠”既寫出了月光覆蓋之廣,又給人以朦朧之美)
——(黑影和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畫”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2.疊字欣賞:
朱自清的散文愛用疊字,這個特點我們在他的散文《春》中已有所感覺,在本文中,疊字用得更多了,請同學們把有疊字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體會體會疊字的運用有什么好處。
——既傳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又加強了語意,使文氣舒展,讀起來節(jié)奏明朗,韻律協(xié)調(diào),有一種音樂的美感。
3.通感欣賞:
“通感”是“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lǐng)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錢鐘書語),簡單說,就是感覺的轉(zhuǎn)移。但感覺的轉(zhuǎn)移要有相似點,通感實際上就是另一種類型的比喻,請找出本文運用通感的句子和兩種感覺之間的相似點,并體會其作用。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嗅覺轉(zhuǎn)為聽覺,“縷縷清香”和“渺茫的歌聲”的相似點有:時斷時續(xù),若有若無,輕淡縹緲,沁人心脾。感覺的轉(zhuǎn)移有伴隨著想象的跳躍,“清香”和“歌聲”同屬于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優(yōu)雅和寧靜來。)
——塘中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鈴上奏出的名曲。(視覺轉(zhuǎn)為聽覺,月光與樹影的和諧融合,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和諧優(yōu)美有相似點,由此烘托出一種溫馨、優(yōu)雅的氣氛,給讀者以聯(lián)想和想象,乃至帶入一種幻境。)
通感練習:每個同學當場寫一個運用通感的句子,課后,每個同學再從課外讀物中找三個運用通感的例子。
4.比喻擬人句的欣賞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裙”與“荷葉”形狀相似,“亭亭”是高頎的樣子,與“出水很高”相配,這個比喻寫出了荷葉的動態(tài)美)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裊娜”寫荷花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狀。用描寫女子嬌美姿態(tài)、神情的詞語來寫荷花,寫出了荷花的神韻,賦予物以生命的活力和感情)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牛乳給人一種潔白而鮮艷欲滴的感覺,“夢”表現(xiàn)了月光下荷葉、荷花輕飄柔美的姿容,這里通過寫葉和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
——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以“酣眠”喻月光朗照,以“小睡”喻月光淡照。此比喻十分精妙,其好有三:1、當時正值月夜人靜,大多數(shù)人已入睡,以睡眠作喻,好在切合環(huán)境;2、上文言及“夢”,下文言及“渴睡人的眼”、“妻子已熟睡”,以睡眠作喻,好在切合整個語境;3、“朗照”的深透與“酣眠”的深沉在意韻上相似,月光透過云層照下來時朦朦朧朧的,,“小睡”時的人是似睡非睡、迷迷糊糊的,以睡眠作喻,好在切合事理)
(齊讀4——6小節(jié),再次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
(三)分析文章聯(lián)想《采蓮賦》和《西洲曲》的作用。(分析前先疏通文句)
——作用有三:1、追求散文的舒展,拓開一筆,產(chǎn)生形散而神不散之效。
2、表現(xiàn)了作者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3、反襯作者淡淡的憂愁。
(四)總結(jié)全文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作者運用通感、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細致描繪了月夜荷塘的美景,既表現(xiàn)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現(xiàn)了作者對現(xiàn)實的不滿,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淡淡的喜悅。
(五)布置作業(yè)
1.課外選讀朱自清先生的其他散文。
2.背誦課文4——6小節(jié)
3.用現(xiàn)代文翻譯《采蓮賦》
4.以《秋天的色彩》為題,運用通感、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向一位先天性失明的成年男人介紹秋天大自然豐富的色彩。要求:a、寫色彩要結(jié)合具體的自然景物,不可抽象地介紹顏色;b、不得少于三種色彩;c、300——400字左右。
相關(guān)推薦
《荷塘月色》教案教學設計 蘇教版必修2
經(jīng)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期間跟著互動起來,幫助授課經(jīng)驗少的教師教學。我們要如何寫好一份值得稱贊的教案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荷塘月色》教案教學設計 蘇教版必修2”,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目標】
1.進一步了解朱自清,感受這位愛國知識分子豐富而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
2.通過審美活動體驗,能夠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3.品味語言,感受意境,能夠概括提煉出鑒賞意境美的基本方法。
4.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個性化閱讀鑒賞,能夠初步實現(xiàn)對作品的多元、創(chuàng)新閱讀。
【教學方法】
1.自主閱讀體驗與教師引導、集體討論討論相結(jié)合。
2.涵泳法、美讀法為主兼用探究法對相關(guān)問題教學探討。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自主閱讀,能夠捕捉表達情感的關(guān)鍵詞句,梳理出散文情感脈絡,整體把握作者情感。
2.涵泳揣摩,通過對1、2、3、6、7、8等段落關(guān)鍵詞句的咀嚼進一步把我作者情感。
二.教學過程
(一)作者與作品
1.你讀過作者的哪些作品?能夠說說內(nèi)容嗎?你喜歡他的作品嗎?試作簡要分析評價。(主要是讓學生談談對作品的主觀感受,可以據(jù)作者作品的整體而言,也可以就作者的某一篇作品)
2.談談你所知道的朱自清。(不求完整,一鱗一爪皆可)
3.教師視學生發(fā)言情況作補充。(現(xiàn)代作家。號秋實,字佩弦,筆名余捷、柏香、知白。祖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長于揚州。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次年轉(zhuǎn)入本科哲學系?!拔逅摹焙髤⒓恿松倌曛袊鴮W會和新潮社,并開始新詩創(chuàng)作。先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師范、揚州第六師范,上海中國公學,浙江上虞春暉中學等。1922年與俞平伯等創(chuàng)辦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詩歌刊物《詩》月刊,發(fā)表長詩《毀滅》,之后參加過文學研究會。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主要致力于散文創(chuàng)造和古典文學研究。其間創(chuàng)作散文名篇有《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綠》《背影》《荷塘月色》《春》等。散文筆致簡約,樸素,親切,娓娓動人,享有盛譽,被譽為“美文”“白話美術(shù)文的模范”。1931年赴倫敦學習并漫游歐洲數(shù)國。1932年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任西南聯(lián)大中文系主任。1938年參加中華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被選為理事。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積極參加民主運動。1946年李公仆、聞一多被害,受到很大震動。清華大學復校后繼續(xù)任教。他堅定站在民主革命一邊,反對內(nèi)戰(zhàn),直到臨終前還囑咐家屬拒絕“美援”,不要買政府配給的美國面粉。毛澤東稱贊他“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民族氣概”。作品有詩集《血潮》(與俞平伯等合集)、《蹤跡》(詩與散文合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散文集)以及評論集《經(jīng)典常談》《詩言志辨》《新詩雜話》《標準尺度》《論雅俗共賞》等,解放后,出版過《朱自清選集》、《朱自清古典文學專集》朱自清序跋書評集)
(二)自主閱讀,涵泳揣摩,整體把握。
1.輕聲閱讀,初步感受。
2.涵泳揣摩,把握脈絡。(要求動筆,動手,動口。能夠找出表現(xiàn)作者情感及其變化的詞句,能夠揣摩一些關(guān)鍵詞句的潛臺詞,能夠作適當?shù)臉俗⑴c點評)
(三)交流閱讀收獲,揣摩關(guān)鍵詞句,理清情感脈絡。
1.互相交流閱讀成果,彼此表述對文章情感的理解。
2.關(guān)鍵詞句的篩選,揣摩潛臺詞,把握情感脈絡。(此項內(nèi)容已經(jīng)要求在閱讀時做了準備并且同學之間已經(jīng)做了初步交流,因此,這里可以集體梳理一下)
關(guān)鍵詞句:(在理出這些詞句的同時,需要引導學生對這些詞句進行揣摩,能夠說出隱含在表面下面的情感,充分挖掘其潛臺詞,從而把我作者情感及其變化)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個世界。
一個人在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以不理。
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
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來了。
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jié)。
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樣一想,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
3.品味1、2、3、6、7、8、9段的語言,進一步把握作者情感及變化。
心里頗不寧靜(第一段:孤寂的氛圍、淡淡的哀愁)
路、樹、月(第二段:幽僻、寂寞、蓊蓊郁郁的、月光淡淡的)
獨處,到了另一世界里(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第六段: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蟬聲、蛙聲)
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經(jīng)無福消受了(第7、8段:熱鬧、風流、嬉游、有趣)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第九段:到底、惦著江南、猛抬頭)
心里頗不寧靜————獨處求靜————一無所有————惦著江南
(四)誦讀體驗,交流感受。
1.選擇自己喜歡地方的誦讀體驗。
2.聽朗誦錄音,進一步感受,并能夠與同伴交流新的感受。
2.《采蓮賦》《西洲曲》欣賞。
3.鑒賞意境美的體會。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涵泳美讀,鑒賞文本的意境美,能夠概括提煉鑒賞意境美的一般方法;通過個性化鑒賞,能夠初步實現(xiàn)對作品的多元解讀、創(chuàng)新閱讀。
二.教學過程(重點鑒賞4、5、6段和《采蓮賦》《西洲曲》)
(一)涵泳品讀第四段,鑒賞月光下荷塘寧靜之美。
1.自由朗誦,概括表述這一段的意境,能夠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朗誦。
2.用自己的語言表述這一段的意境,并能夠根據(jù)文本作簡要分析,同時提示朗誦時注意點,能夠根據(jù)提示和理解朗誦。
(表述的語言能夠概括意境特點,能夠入境并分析出意境所傳達出的感情;能夠從具體的語言入手進行分析;尊重多元解讀,但對明顯錯誤要及時討論或糾正)
3.注意點: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清雅幽僻、寧靜迷蒙的畫面;畫面與心境;寫景的層次等。
(二)涵泳品讀第五段,鑒賞荷塘上月色迷蒙之美。
1.涵泳朗讀,動手用文字寫出意境及其傳達出的感情。
2.組內(nèi)交流,并且推薦人員班級集體交流,師生共同評價討論。鼓勵多元解讀、創(chuàng)新閱讀。
3.美讀。學生朗讀,并且說明朗讀的注意點。師生共同討論朗讀時注意事項。
4.注意點:寫月光重在寫月光投影,使月光有了實感質(zhì)感;靜態(tài)動寫,“瀉”“浮”“洗”“籠”等動詞的精妙所在;作者為何喜愛這淡淡迷離、朦朧蒼茫的月色,說“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此段通感的妙處何在等。
(三)涵泳品讀第六段,鑒賞荷塘四周幽遠朦朧之美。
第五段可以從略,但描寫的層次要分析。作者的情感要琢摸。
(四)概括鑒賞意境美的一般方法。
1.讓學生自己概括,根據(jù)自己在本文的鑒賞過程中的體會來總結(jié)。允許爭議,可以討論,不必求全。
2.教師可以幫助進行語言概括,使表述更準確。
3.幾個角度:品味語言、語境的修辭妙處、表現(xiàn)手法、再現(xiàn)畫面與入境、意境與作者情感等。
(五)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再聽聽4、5、6段的朗誦錄音。
(六)鑒賞《采蓮賦》《西洲曲》
可以選擇《采蓮賦》讓學生將剛剛總結(jié)的鑒賞散文意境美的方法移植到詩詞歌賦的鑒賞上來,明白文學作品的鑒賞是相通的。可以先品味此賦的細節(jié)描寫之妙,再揣摩用詞之精當,然后再鑒賞意境之美妙以及傳達出來的感情,最后進一步理解作者引用此賦的真正目的等。
三.結(jié)束小結(jié)。
高一語文教案:《荷塘月色》教學設計(二)
經(jīng)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作為教師準備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nèi)容,幫助教師掌握上課時的教學節(jié)奏。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高一語文教案:《荷塘月色》教學設計(二)》,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語文教案:《荷塘月色》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⒈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⒉通過對景物描寫的賞析,把握作者在現(xiàn)實世界與夢的世界之間輾轉(zhuǎn)中力求超脫的努力,靈魂掙扎的凄苦與無奈。
教學方法與設想
⒈體會作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并結(jié)合語境理解語句、揣摩語言。
⒉圍繞“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理清作者的感情線索,品味文章清麗的語言,理解作者豐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一、把握思路
《荷塘月色》從外在形式和結(jié)構(gòu)上講,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交待出游的原因:“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是定下全文感情基調(diào)的文眼;第二部分由不寧靜到游荷塘以尋求寧靜,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憂愁:由游荷塘到欣賞荷塘上的月色,尋求心靈上的自由世界,有淡淡的喜悅是作者內(nèi)心世界的獨白;第三部分:是回到現(xiàn)實世界,惦念江南,欲擺脫“不寧靜”,超然物外而不可能,回歸室內(nèi),是作者由“夢”中回到現(xiàn)實,但朱自清不是一個夢游患者,他是在清醒的情況下走入“夢”境的,所以可將他這次夜晚出游的經(jīng)歷稱之為“精神的夢游”。
二、揣摩語言,進入感情世界
㈠有人認為,文章展現(xiàn)的兩幅圖景“荷塘月色圖”和“江南采蓮圖”在內(nèi)容、時間、地點、格調(diào)、描寫風格上沒有關(guān)聯(lián),因此顯出明顯的突兀和斷裂。請你對這兩幅畫進行具體的分析,并談談自己對這種觀點的理解。
⒈“荷塘月色圖”中荷花裊娜清麗,明月皎潔清明,清風柔和,畫面色調(diào)淡雅、素樸清幽。極為寧靜,沒有現(xiàn)美世界中的喧囂、復雜,它所象征的世界是自由的,超凡脫俗的,是朦朧飄緲的,是一代知識分子“不寧靜”的心態(tài)中升華出來的一個理想化的世界,或者說是朱自清的夢。
畫面賞析示例:
⑴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
賞析:“田田”二字,運用疊詞,描述的碧綠的荷葉相連的樣子,不僅有一種和緩清柔的音樂美,而且讓人想到古樂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毖壑械漠嬅媾c歷史的畫面互相疊印,美不勝收。
⑵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賞析:“明珠”寫出了月下荷花晶瑩剔透、纖塵不染的美;而“碧天里的星星”,寫出了荷花在無垠的碧綠荷葉的背景下,在悠悠吹拂的夜風中輕輕閃爍的動態(tài)之美。讓人想到了《春》里:“(野花)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剛出浴的美人”,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敦頤),想到誕生于大海之中的美神維納斯,從而想到荷花的淡雅高貴、冰清玉潔之美。
⑶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賞析:這個比喻以虛喻實,把輕霧籠罩的荷葉荷花比作夢,使畫面虛實相生,如夢如幻,表現(xiàn)了作者沉醉于理想世界的狀態(tài)。正如秦觀“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⒉“江南采蓮圖”紅花綠水碧葉、紅男綠女藍天,色調(diào)明麗濃郁,情感熱烈活潑,那“妖童媛女,蕩舟心許”的情景,采蓮是江南的舊俗,那種熱鬧和風流,那種富有情趣,展現(xiàn)了豐盈飽滿、天真爛漫、無拘無束的人性美。才是江南水鄉(xiāng)文化的顯現(xiàn)。江南文化是自由的文化,是自如的文化,充滿生機的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文化。而這正是朱自清的夢中之“夢”。
小結(jié):如果說荷塘月色圖是一幅清麗淡雅的水墨畫,那么江南采蓮圖就是一幅活潑鮮明的水彩畫。但是這一靜一動,一冷一熱里卻傳遞著共同的精神內(nèi)涵,那就是:自由、和諧、美好。王國維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又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兩幅圖畫其實都是朱自清先生內(nèi)心情感的呈現(xiàn),這正是朱自清所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個世界”,是心靈的風景而不只是自然的、歷史的風景。在寫景之中,無處不滲透著作者的情,委婉而曲折地表達了他不滿現(xiàn)實,幻想超脫現(xiàn)實而又無法從現(xiàn)實中解脫出來的苦悶心情,情與景就是這樣水乳交融在一起的。雖是別人的文字,表達的卻是作者的情懷。
㈡有人認為:朱自清所寫的荷塘不是平常的荷塘,而是一個虛擬的、理想的荷塘。荷塘月色是真實的存在還是作者理想的物化,你如何理解呢?
在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中,荷和月都象征著清潔高雅,這里的荷塘月色是如此的高潔淡雅、自由和諧、靜謐朦朧,它顯然已經(jīng)滲透了作者濃濃的內(nèi)心情感,自然是作者心靈的外化而不是純粹的真實的存在。錢理群認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獨處”時的“獨語”——與其說在觀賞景物,不如說在逼視自己的靈魂深處;與其說他寫下的是他看到、感覺到的一切,不如說他在構(gòu)造一個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個世界”——一個與現(xiàn)實對立的陌生的藝術(shù)世界。在現(xiàn)實中,人被命定扮演某個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說“一定要”說的話;而在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這是真正屬于自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里,顯然有兩個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現(xiàn)實世界與自我心靈升發(fā)的理想世界。兩個世界中,夢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現(xiàn)的;現(xiàn)實世界只是“偶而露崢嶸”。
正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他輕輕作別的是自己昨日的“愛,美,自由”(胡適語)的夢幻,而沈從文的《邊城》,作者也期望用那沱江之畔的充溢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的鳳凰小城,那個交織著愛與善良之美的故事,表現(xiàn)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自然之明凈,也是人的心靈之明凈。那字里行間流淌的濃濃的田園牧歌情調(diào),表現(xiàn)了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落的痛心,以及對現(xiàn)代文明物欲泛濫的批判。而《邊城》的結(jié)尾:那個人也許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豈不也是沈從文的等待嗎?翠翠等待的是她的愛人,而沈從文也是站在希望和失望的邊緣,等待著已經(jīng)凋露在現(xiàn)實里的那個美麗的夢。
教學反思:
對《荷塘月色》思想感情分析所能抵達的深度,將直接決定課堂最終所能達到的高度。錢理群教授所說“夢的世界直接呈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只是偶爾露崢嶸”,如何區(qū)分“夢”的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深入一代知識分子的靈魂深處,理解荷塘月色對一代知識分子的潛在的深層意義,將是本課的一個難點,但也是絕對不可以輕輕繞過的,因為這其實是課堂真正的核心所在。因此,本課時將對文章展現(xiàn)的兩幅圖景“荷塘月色圖”和“江南采蓮圖”在時間、內(nèi)容、格調(diào)上的割裂進行分析討論,并最終理解這種“冷”與“熱”,陽光與陰影的交織,正是一個在社會和生活重壓下的知識分子內(nèi)心世界的真實呈現(xiàn)。正是這“現(xiàn)實”世界與“夢”的世界的對立、糾纏,顯示著作家靈魂掙扎的凄苦。這樣緊扣文章的核心矛盾:“平常的自己”與“超出平常的自己”的割裂;現(xiàn)實的世界與“另一個世界”的對峙。不但品味文章如詩如畫的語言,感受朦朧清新的意境,更能走入清秀唯美的文筆背后的那個欲求超脫而不得的苦悶的靈魂世界。這樣再適時擴展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沈從文的《邊城》也就水到渠成。
高一語文教案:《荷塘月色》優(yōu)秀教學設計(二)
經(jīng)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課堂積極的參與互動,幫助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寫好一份優(yōu)質(zhì)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一語文教案:《荷塘月色》優(yōu)秀教學設計(二)”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高一語文教案:《荷塘月色》優(yōu)秀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的要求:
1、 欣賞本文在景物描寫上的高超藝術(shù),體味情景交融的文學特色;
2、 根據(jù)特定語境,準確把握語句的深層含義,品味語言的感情色彩;
3、 領(lǐng)會作者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注民生的優(yōu)秀品格。
教學重點難點:
1、 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
2、 把握語境來作辨析、品味,深刻地領(lǐng)會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
教具:
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進程:
一、 導入單元:何為散文?散文曾指不講究韻律的文章,是為了區(qū)別于“韻文”
而起的一個名字,而現(xiàn)在散文則是指除詩歌、戲劇、小說外的文學作品,包括雜文、隨筆、特寫等。我們即將要一起來學習的單元便是抒情散文單元,請大家把課文翻到第三十頁,我們可以看到這單元的課文由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和外國散文組成?,F(xiàn)在我?guī)ьI(lǐng)大家一起來瀏覽一下這個我們即將要步入的散文殿堂。第一篇為 朱自清 先生的《荷塘月色》寫作者在一個夏夜為了排解心中苦悶去觀賞荷塘時所見到的景色和感受。第二篇《我的空中樓閣》作者用詩一樣的語言描寫了他那建于山脊上的小房子,曾經(jīng)也讓千百萬個讀了文章的人也多了個夢,夢想自己也能擁有如此小屋。而《我與地壇》則表現(xiàn)了一個殘疾人對生命的思索,對母愛的感悟,最后一篇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一個夜晚偶然之中發(fā)現(xiàn)了海棠花開,他由此想到什么了呢?那要由我們在接下來的這段日子的學習中來了解來體會了!
二、 導入課文:今天我們來學的這一篇散文便是 朱自清 先生的《荷塘月色》(展示課
件)他的作品我們知道的有《匆匆》、《春》、《綠》、《背影》。對于他的情況我們或者都有零星地知道,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們對他的情況做一個系統(tǒng)了解。作者簡介:(展示課件,師作介紹)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我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zhàn)士、愛國知識分子。成長歷程: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學,寫有《睡罷,小小的人》是他新詩處女作;1916年中學畢業(yè)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受五四浪潮影響走上文學道路;1920年畢業(yè)于北大哲學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學任教,參加了文學研究會;1923年發(fā)表長詩《毀滅》,震動當時詩壇;1925年任清 華大學 教授,開始創(chuàng)作散文,同時研究古典文學。出版散文集《蹤跡》《背影》,著有《朱自清全集》。他曾寫過一篇名為《我是揚州人》的散文,但其實他不是揚州人,只是5歲起定居揚州,他出生在江蘇東海縣。而他的祖籍是浙江紹興。 朱自清 先生最后是因為拒絕接受外國救濟而死的,毛澤東稱贊他“表現(xiàn)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這也是后代許多人非常地崇敬他的一個重要原因。
相信同學們都已經(jīng)預習過文章了,好,現(xiàn)在我考考大家是否細心,請問:此文的寫作時間、地點?明確:1927年7月,北京清華園。那么1927年究竟發(fā)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而且會影響到 朱自清 先生的心情的呢?背景介紹:(展示課件,師作介紹)
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殺,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斗爭,而此時的朱自清開始處于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他曾對夫人陳竹隱說過:“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還是暫時超然為好”(陳竹隱《憶佩弦》)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面對黑暗的現(xiàn)實又不能安然于這種“超然”,一下幾段文字可以讓我們看到他的這樣一種不得平靜的心情:
(一)只有參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能暫時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參加革命與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jù),才可姑作安心地過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鉆了進去,消磨這一生。我終于在國學里找出了一個題目,開始像小兒的學步。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樂意這么走,也就沒有法子。
——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
(二)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走路、說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
——朱自清, 1927年9月17日 的一封信
三、課文講解:《荷塘月色》實際上就是作者的這樣一種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心跡的真實描摹和生動寫照??梢?,當時的朱自清正如他在文中第一句提到的那樣“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那么不寧靜了該如何是好呢?我們都知道文人表達自己的感情的形式都是特殊的,他們對社會的變化特別敏感。蔣介石發(fā)動政變以后,朱自清心情特別抑郁,實在難以排解,只好游荷塘發(fā)感慨,形成文字。而曹魏末年有個叫“阮籍”的文人就不這樣做了,在司馬氏高壓政權(quán)的控制下,他也是郁悶難平,整日喝酒,日日呼酒買醉。醉后駕車出去兜兜風,而且專揀無人走的荒郊僻野,走到無路可走的時候就號啕大哭。通過哭聲來宣泄內(nèi)心的不平。于是就有了個成語叫“窮途之哭”?,F(xiàn)在專門用這個成語來形容身處窘境的悲傷。想比較而言朱自清先生的做法就顯得比較冷靜了。他只是“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后就散步去看看“日日走過的荷塘”的“另一番樣子”去了。這里的荷塘就是清華園荷塘,我們可以欣賞一下課本前面彩頁的日光下的荷塘。那現(xiàn)在的我們回到文中跟隨作者的腳步去領(lǐng)略一下這月光下的荷塘又是如何一番景象。
先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第2、3自然段,這是一段對荷塘周圍景物的描寫,朗讀的時候思考以下幾個問題:(課件展示問題) ①第2段描寫的景物有哪些特點?明確:幽僻、陰森、淡淡 ②討論:第3段作者說“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是不是有點矛盾?明確:這里作者實際上強調(diào)的是“冷靜”和“獨處”,因為這句話的重點還是在后面的“冷靜”、“獨處”。用平時的熱鬧來反襯現(xiàn)在的冷靜,用平時的群居來反襯現(xiàn)在的獨處。因為緊接下來作者便講到“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從中流露出作者從壓抑中暫得寬余的淡淡的喜悅之情,因為他“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同學們思考一下:作者原來所處的世界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呢?明確:喧鬧、現(xiàn)實、殘酷
所以這兩個自然段給全文定了這樣一個基調(diào),那就是“淡淡的”,淡淡的哀傷、淡淡的月光、淡淡的喜悅。作者原先那頗不寧靜的心至此也開始靜了下來。
現(xiàn)在請一位同學來朗讀第四自然段,要求聲情并茂地有感情朗讀,其他同學在欣賞的同時留意一下這段描寫了哪些景物。(課件中逐漸展示各項內(nèi)容,并分析)
荷葉:田田 亭亭的 舞女的裙
荷花:裊娜 羞澀 明珠 星星 美人
月光下的荷塘 荷香: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素淡、寧靜) 荷波:閃電 凝碧
荷韻:脈脈
分析:
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lián)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tài)美。
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把U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tài)、羞澀神情的,現(xiàn)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接著連用三個比喻,把荷花比作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zhì)。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fā)讀者的想象。
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由嗅覺向聽覺轉(zhuǎn)移?!翱|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xù)、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zhuǎn)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這樣的比喻即為通感,所謂“通感”就是用一種感覺來描寫另一種感覺,從而增強所要表現(xiàn)的事物的形象感。比如上面的這個例子,另外還有練習題曾經(jīng)碰到的這樣的一個句子:“突然是綠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滿幽情的樂曲”,這是將觸覺寫成聽覺。通感不僅僅在文學作品中才被使用的,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也常常會被不自覺地使用著,如“他的聲音很粗”;“笑起來很甜”……
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边\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的聲音。動靜結(jié)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chuàng)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jié)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里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小結(jié)本段寫景重點: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lián)翩,更絕的是全段不著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請同學們現(xiàn)在用心齊讀第4段,仔細品味一下。
四、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第二題和第四題
課后分析:在時間安排上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前面介紹作者、背景太多了,致使在分析重點段落時顯得非常倉促,一些問題還未講清楚。下次可以突出重點段落,在講解完重點段后回過頭來介紹一下前面三節(jié),在此過程中加入背景介紹。另外一些問題的設置也欠妥,如:“第2段描寫的景物有哪些特點?”這個問題可以明確點問成“第二段描寫了哪些景物,有何特點?”在解答第二個問題的時候,應該讓學生明白這個不同的心情下的作者的喜好是不同的,這是“平常的我”和“特殊的我”的區(qū)別。
可以嘗試在兩個教學時間用不同的教法來上同一個課時的內(nèi)容,由于運用課件在某種程度上會牽制住教師在課堂上的發(fā)揮,所以有時也比較適合采取不用課件的一種上法。最主要的是體現(xiàn)教師的領(lǐng)導作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自己開動腦筋進行思考,老師在課堂上所要做的是引導,引導學生往正確的思路上思考,同時又不能毀滅其靈感的火花。
(聽取指導老師—— 劉新華 老師的意見后整理出的課后分析)
荷 塘 月 色(第二課時)
教學進程:
同學們,上一節(jié)課我們在 朱自清 先生的帶領(lǐng)下欣賞了北京清華園中那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一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追隨鏡頭來領(lǐng)略一下這荷塘上的月色又是如何的?這就是第5自然段所描寫的內(nèi)容。我們先來齊讀一下這個段落,并且要求思考以下問題:月色的虛無縹緲本是難寫之景,而作者卻能通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來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那么我想問的是作者借哪些景物寫出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點?
明確:
月光:瀉 浮 洗 籠
荷塘上的月光 月影:畫
(朦朧、柔和) 光與影: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在這一段中,我們要特別注意體會一些傳神的動詞的運用:
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tài)。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狀態(tài)。
籠——表現(xiàn)了月下荷葉荷花輕飄柔美的姿容。
畫——有“人為”動作含于其中,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思考: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無深層含義?明確:“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層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層含義應該聯(lián)系作者的心態(tài)來看,他不希望過于激烈的行為,他喜歡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來看,正如我們前面分析的那樣,他做不到投筆從戎,他尋求安寧平和的生活,對景物的喜好投射出作者的心態(tài)。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在這段中作者是怎樣認為這荷塘中的“光與影”的,它們是不均勻的,但是又是和諧的,在這作者又運用了通感的手法,將眼中之景的和諧同那小提琴上奏著的名曲聯(lián)系了起來,實在是妙!
小結(jié)本段寫景重點:本段雖著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里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看第六段,這一段寫了荷塘四周景物,想想看我們前面哪一節(jié)也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明確:第2段。思考兩段同為寫
四周景色,有何異同?明確:相同點:都寫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寫了樹、小路;不同點:第2段重點寫了小煤屑路的寂靜、陰森,寫得簡略。而第6段則以樹為著眼點,又近及遠寫了樹色、遠山、燈光,再由靜到動寫了蟬聲、蛙聲,顯然既是對第2段的回應也是第4、5段荷塘月色的繼續(xù)擴展。
在這一節(jié)中作者選用了一系列的疊字疊詞,如:
a、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
b、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出特定環(huán)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葉色的濃重氣氛。
這一節(jié)中最后讒和蛙的熱鬧的聲音打破了暫時的寧靜,也沖淡了作者欣賞荷塘月色帶來的淡淡的喜悅,煩惱又襲上心頭,心中越發(fā)不寧靜了。這正如李白說的那樣“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作者由于心中的不寧靜而去尋找寧靜,在寧靜中暫時忘卻了不寧靜,最后還是由寧靜回到了不寧靜,到此,作者的心靈歷程已經(jīng)走了一個輪回。如下圖所示:
那么他為何還要在回家之前回憶起了江南采蓮的事情呢?明確:1、觸景生情,懷古思鄉(xiāng):因為我們在前面已經(jīng)提到過朱自清曾自稱揚州人,對江南習俗很了解,而且荷同蓮同物,難免不讓他思念起江南來,以采蓮的熱鬧來襯托自己的孤寂,人在心情低谷期想到的自然是家,是故鄉(xiāng)啊!2、古今對比,以古代采蓮之樂暗指當今民不聊生、民生凋敝和滿目瘡痍,表達他對今不如昔的現(xiàn)狀的失望,對現(xiàn)實不滿。還有他為何偏偏就選用了梁元帝蕭繹的這篇《采蓮賦》呢?明確:是否還記得我們在前面曾提到說朱自清自1925年起任清 華大學 教授后開始創(chuàng)作散文,同時研究的是古典文學,而且他從小就是古文功底深厚,這些條件也都從某種程度上激發(fā)了他的靈感,讓他回憶起了《采蓮賦》和那首南朝民歌《西洲曲》。
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一下這兩首作品,明確:能夠理解作品中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意境即可,《西洲曲》是現(xiàn)存南朝民歌最長的抒情詩篇,在古代詩詞尤其是樂府民歌中,常常喜歡借“芙蓉、蓮、藕、絲、(布)匹”這些生活中常見的表事物的詞語以諧“夫容、憐、偶、思、配”等對應詞語相同相近的音,構(gòu)成諧音雙關(guān),使詩歌平添一曾意趣。例如《子夜歌》云:“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逼渲小败饺亍敝C音“夫容”,意即夫之容顏;“見蓮”諧音“見憐”,意即愛我。同理,《西洲曲》中的“蓮子”諧音“憐子”,意思是愛你?!暗皖^弄蓮子”意思是愛你之情如水般清純忠貞,綿遠悠長。那么作者在文中想借此表達一種怎樣的相思呢?是思鄉(xiāng)?還是思國?抑或是思念一個他心儀的女子,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無限的可能供我們?nèi)ゲ孪搿5藭r的作者已經(jīng)回到了現(xiàn)實之中,他所要做的事情是“輕輕地推門進去”,由聯(lián)想回到了現(xiàn)實,內(nèi)心的苦悶、煩惱和壓抑正如南唐后主李煜所說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绷钊朔挪婚_,也丟不掉……
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題,常規(guī)訓練P9-10
課后分析:從時間的安排上看,比上節(jié)課合理了一些,但是一些重點還不是很明顯,很突出,或許是太講究面面俱到了,致使課堂很緊張。另外上課的時候盡量避開課前沒準備過的東西,不亂插亂添講課內(nèi)容。上課時重點詞語突出,便于學生做筆記。
高中語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熟讀課文、積累詞語,背誦課文4、5、6段。
2、能力目標:
⑴結(jié)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
⑵學習文章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疊字等形象地描寫景物、表情達意的方法,在寫作中借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3、德育目標:
體會作者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交織的思想情感,了解舊時代知識分子不滿現(xiàn)實,彷徨迷惘、對自由生活的渴望。
【教學重點】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語句的含義。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煉、優(yōu)美韻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
2、借助關(guān)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正確認識、評價作品中的我。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點撥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1、第一課時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賞析課文的畫面美;背誦課文4、5、6三段。
2、第2課時賞析課文的情調(diào)美,討論文中的我是個什么樣的人,并探討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賞析課文的語言美。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賞析課文的畫面美;背誦課文4、5、6三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這一課就是大家熟悉的著名散文家、詩人、民主戰(zhàn)士、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初中時,大家學過他的散文《春》《背影》。這兩篇課文同學們還有印象嗎?(有)給人以什么感覺?(《春》描繪了優(yōu)美的春天景色,《背影》用樸實的語言表現(xiàn)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朱先生的優(yōu)美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作者是怎樣用他的生花妙筆為我們描繪這荷塘月色美景的。
二、作者簡介
請學生起來介紹朱自清其人及其主要作品,然后用課件補充朱自清的相關(guān)資料。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詩人、民主戰(zhàn)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曾高度贊揚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lǐng)美國的救濟糧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