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詩經(jīng)兩首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07《“神五”載人航天飛行新聞兩篇》學案(兩課時)。
《“神五”載人航天飛行新聞兩篇》學案(兩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神五”載人航天飛行的相關(guān)知識及航天英雄楊利偉的事跡。
2、培養(yǎng)愛國情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習楊利偉的堅韌品格和為國奉獻的精神。
3、掌握新聞的特點和原則。
【學習方法】練習法,比較法
【學習過程】
一、文體知識。
1、廣義的新聞是指消息、、特寫等新聞體裁的總稱。狹義的新聞是指。
2、新聞的基本結(jié)構(gòu)是:、、、背景、結(jié)語。其中不可缺少的是前三部分。
3、新聞的要素又稱“五個w”,即:“”(when)、“”(where)、“”(who)、“”(what)、“”(why)。這五個“w”與記敘文的五要素是完全一致的。
4、兩行標題的形式有:“正題+副題”、“引題+正題”。擬標題時,標題要注意虛實結(jié)合,“”是指包含有具體新聞事實內(nèi)容;“”是指描繪氣氛、揭示意義或點明意圖。
5、
消息
通訊
內(nèi)容
簡略單純
詳細豐富
形式
程式性強(有電頭)篇幅短
創(chuàng)造性強(無電頭)篇幅長
寫作技巧
手法簡單(概括敘述加舉例)
手法多樣(兼有描寫、議論、抒情,
渲染氣氛,刻畫細節(jié))
風格
樸實
富有文采
時效
迅速及時
較慢補充:
新聞特寫——截取新聞事實的橫斷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義的某個空間和時間,通過一個片斷、一個場面、一個鏡頭、對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報道的一種有現(xiàn)場感的生動活潑的新聞體裁。
特寫的特點:a.內(nèi)容集中在一點,著力于細節(jié)描寫;b.現(xiàn)場感強烈,注重記者的直觀反映;c.有較強烈的文學色彩,形象化的刻畫人物或事物
二、速讀《心隨飛翔》文章,結(jié)合“新聞文體知識資料”完成下列練習。
1、本文是一則。(文體)
2、《心隨飛翔》是標題,作用是,
《中國首次……目擊》是標題,作用是。
3、導語概述新聞的主要內(nèi)容或事實,本文的導語是第段至第段,介紹了、、等。
4、從主體部分看,作者在指揮控制中心目擊了幾個場面?各是什么?
5、主體部分采用第人稱和第人稱的寫法,作用是
。
※6、“這一刻,我們的心也隨之飛翔!這一刻,所有語言是那樣蒼白!喜悅與勝利的淚水奪眶而出!”等句子,語言上有哪些特點值得我們借鑒?(即課本第37頁第四題)
三、速讀《英雄瀟灑走蒼穹》,思考:
1、本文是一則。(文體)
2、文中寫了楊利偉的幾件事?
①。②轉(zhuǎn)椅訓練。③。④水上應急訓練。⑤。⑥。
3、作者說,楊利偉“是當今青年人真正的偶像”。從文中所寫幾件事看,楊利偉具備哪些素養(yǎng)?他和你心目中的偶像是否吻合?
四、比較《心隨飛翔》《英雄瀟灑走蒼穹》兩文寫法的不同。
《心隨飛翔》
《英雄瀟灑走蒼穹》
文體
側(cè)重點
由于強調(diào)“”“”,寫作視角較宏觀,側(cè)重報道發(fā)生的進
程和社會反響。
較的時間和篇幅,比較報道英雄楊利偉“走蒼穹”之前如何備戰(zhàn),遨游太空時如何戰(zhàn)勝困難的,突出楊利偉為
新時代偶像的精神品質(zhì)和嶄新風貌。
【能力訓練】
1、按規(guī)定字數(shù)(不超過8個字)為下面的消息擬一個標題(不出現(xiàn)數(shù)字):
某報載:連日來,太平洋高氣壓一直停留在日本列島上空,導致了連日的高溫悶熱天氣。日本關(guān)東、中部、關(guān)西等地區(qū)8月4日的氣溫均在39.5攝氏度以上。靜岡縣4日正午的最高氣溫達39.8攝氏度以上。
2、以下一則有題目的消息缺少導語,請將導語補寫出來。
我省將撤銷15個公路收費站
。
我省公路建設近年取得巨大成就。公路與高速公路里程增長迅速,但是,目前全省共有128個收費站,存在過多過密,收費標準較高等問題。張省長在公路收費與改善投資環(huán)境座談會上要求,要探討實行多元價格體制;對運輸企業(yè)、私家車、小噸位車輛收費實行優(yōu)惠;高速公路收費應盡早實行聯(lián)網(wǎng)“一卡通”,減少收費環(huán)節(jié),要適當減少公路收費站。
3、將下面一段消息概括成“一句話新聞”。
勞動部和社會保障部、公安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近日聯(lián)合頒布《境外就業(yè)中介管理規(guī)定》,對境外就業(yè)中介實行行政許可證制度,并定于2002年7月1日起,出境就業(yè)的中國公民必須與境外雇主直接簽訂勞動合同。這將使中國境外就業(yè)人員的勞動權(quán)益得到當?shù)貒曳珊蛣诠げ块T的雙重保障。
4、將以下材料概括成一句話新聞。(不超過20字)
2003年,“神五”繞地14周;2005年,“神六”在太空翱翔5天;這次,“神七”將實施中國首次航天員艙外活動。和美國載人航天相比,中國載人航天的發(fā)展堪稱“跨步,飛奔和跳躍”。
美國海軍分析中心亞洲事務專家迪恩陳說:“中國載人航天吸納了美國與蘇聯(lián)的經(jīng)驗與教訓,不必一切從頭開始。令人感興趣的是,中國載人航天飛行次數(shù)比美國少得多,這種發(fā)展經(jīng)驗對其他國家會有很大幫助?!钡隙麝愡€特別強調(diào):“美國和蘇聯(lián)在載人航天發(fā)展過程中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中國迄今為止非常完美,我希望中國能保持完美的記錄,這對各國發(fā)展載人航天都非常重要。中國在走一條完全不同于美俄漸進式載人航天發(fā)展的道路?!?p>5、給下面這則新聞擬一個標題(不超過15字)。
據(jù)新華社11月30日電在美國暢銷品牌嬰兒奶粉中檢出“微量”三聚氰胺后,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一改此前在三聚氰胺問題上的表態(tài),于28日宣布設定嬰兒奶粉中三聚氰胺及其副產(chǎn)品三聚氰酸(即氰尿酸)的安全值。
雖然晚了兩個月出臺,美國嬰兒奶粉標準和中國的標準是完全一樣的。
FDA負責食品安全的高級官員史蒂芬桑德洛夫28日向外界宣布,在美國銷售的嬰兒奶粉,三聚氰胺的含量最高不得超過百萬分之一,三聚氰酸的含量最高也不得超過百萬分之一。
根據(jù)FDA新設定的安全值,最近被檢出含有三聚氰胺或三聚氰酸的美國兩大暢銷品牌嬰兒奶粉均為“安全”。
6、將下面一則新聞稿改寫成一句話新聞。
就美、日兩國將發(fā)表涉及臺海問題的聯(lián)合聲明、將臺海納入“安?!狈秶皇拢袊饨徊?9日作出回答,表示嚴密關(guān)切此事。中國外交部表示,美、日軍事同盟是在冷戰(zhàn)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一種雙邊安排,不應該超出雙邊范疇。臺灣是中國領(lǐng)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事關(guān)中國國家主權(quán)、領(lǐng)土完整和國家安全。美、日發(fā)表任何涉臺共同文件,借此干涉中國內(nèi)政、損害中國主權(quán),中國政府和人民都堅決反對。
中國外交部強調(diào),當前,求和平、謀發(fā)展、促合作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美、日兩國應恪守在臺灣問題上所作的承諾,不做任何有損亞太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的事情。
7、閱讀以下材料,完成后面題目。(7分)
央視網(wǎng)消息:當?shù)貢r間2009年2月2日下午,溫家寶總理在劍橋大學進行演講。演講過程中,一名西方人模樣的男子突然起身叫嚷,并向講臺投擲鞋子。溫家寶總理說:“這種卑鄙伎倆阻擋不了中英兩國人民的友誼。人類的進步、世界的和諧是歷史潮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的。”2月7日,傅瑩轉(zhuǎn)達溫家寶總理的意見說:“對青年學生還是以教育為主,希望校方給他繼續(xù)學習的機會。浪子回頭金不換,希望該學生正視錯誤,用發(fā)展的眼光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p>(1)用一句話概括以上材料所說的內(nèi)容。(3分)
(2)針對上面的材料,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簡要分析。(4分)
《“神五”載人航天飛行新聞兩篇》學案參考答案
4、從主體部分看,作者在指揮控制中心目擊了幾個場面?各是什么?【主要有三個場面:①發(fā)射準備過程。②發(fā)射過程。③地面與航天員的對話?!?、以記錄式的客觀的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的寫法,突出了現(xiàn)場的緊張與激動的氣氛。6、【①在寫作中運用高度概括的感性詞語將所見所感化為筆下景觀。②以分行排列的短促句式,在敘述中插入描寫、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渲染現(xiàn)場氣氛,表現(xiàn)場景,表達感情。使文章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如:“這一刻,我們的心也隨之飛翔!這一刻,所有語言是那樣蒼白!喜悅與勝利的淚水奪眶而出!”是以短句為主,突出情感的激越和按捺不住,融敘述、描寫、抒情為一體,抒發(fā)出如詩如畫、如火如荼的激情,格調(diào)高昂、奔放。】1、文中寫了楊利偉的幾件事?【①克服失重狀態(tài)。②轉(zhuǎn)椅訓練。③離心機訓練。④水上應急訓練。⑤節(jié)食控制體重。⑥唱宇航員之歌?!?、【提示:因為他為國家、民族的航天事業(yè)而用勇于獻身的精神,他嚴格要求自己,刻苦學習科學技術(shù),克服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并能把任務完成得最好。提示:崇拜“偶像”,應該注重其內(nèi)在精神品質(zhì)和真是才能,而非華麗的外在包裝和炒作?!俊缎碾S飛翔》《英雄瀟灑走蒼穹》寫事件的消息寫人物的通訊由于強調(diào)“快”“短”,寫作視角較宏觀,側(cè)重報道事件發(fā)生的進程和社會反響。可用較長的時間和篇幅,比較全面報道英雄楊利偉“走蒼穹”之前如何備戰(zhàn),遨游太空時如何戰(zhàn)勝困難的事跡,突出楊利偉為新時代偶像的精神品質(zhì)和嶄新風貌?!灸芰τ柧殹?、參考答案:熱浪襲擊日本。2、參考答案:××日,我省召開公路收費改善投資環(huán)境座談會,張省長在會上透露,我省近期將撤銷15個公路收費站。3、參考答案:我國自7月1日起實行境外就業(yè)中介許可證制度。4、中國載人航天技術(shù)跳躍式發(fā)展。5、美國嬰兒奶粉標準向中國看齊。6、中國外交部19日表態(tài):中國堅決反對美日發(fā)表任何涉臺共同文件。7、(1)溫家寶劍橋演講從容應對扔鞋事件。(2)答題要點:這一事件充分體現(xiàn)了溫家寶總理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的風度(或大國領(lǐng)導人的風范)。主要從兩方面評價,一是對卑鄙伎倆的義正詞嚴,二是對青年學生的寬容大度。
精選閱讀
短新聞兩篇
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和報告文學的特點。
2、掌握新聞和報告文學的創(chuàng)作方法。
教學重點
1、了解新聞和報告文學的特點。
2、掌握新聞和報告文學的創(chuàng)作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新聞和報告文學的創(chuàng)作方法。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教具準備
教學資料
教學時間
安排兩個課時
短新聞兩篇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征和結(jié)構(gòu)方式。
2、培養(yǎng)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合作學習,把握新聞中的新聞事實、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觀評價三方面的內(nèi)容。
2、探究與活動,引導學生學會分析一篇新聞的主要內(nèi)容和寫作特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心時事。
教學重點
1、體會《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現(xiàn)實場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機融合。
2、分析《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與常見的消息有何不同之處。
教學難點
把握新聞的背景材料的新聞細節(jié),仔細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意的語句。
教學方法
講解法、探究法、品味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文朗讀磁帶
教學時間
安排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香港歷來是我們祖國領(lǐng)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卻遭殖民統(tǒng)治者蠻橫地搶占,當?shù)厝嗣耧柺軞埧岬膲赫?。百年滄桑最終換來云開日見,受苦受難的孩子終于回到了母親的懷抱。
二、文本解讀
(一)知識積累
1、香港回歸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權(quán)交接儀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體的目光。為了記下這一盛事,新華社四位記者通力合作,真實、準確地描繪了這難忘的時刻?,F(xiàn)在請大家打開課文,齊聲朗讀全文。
2、上節(jié)課我們一同學習了新聞的特點和創(chuàng)作手法,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新聞報道有什么特點?
明確:真實、新鮮、迅速及時、具有重要性。
(二)信息篩選
1、請同學們快速閱讀這篇短新聞,哪些寫的是新聞事實?哪些是背景材料?想想可以分為幾部分?
明確:第1、2、3、5、6、7、8、9段。
2、那么第4段和最后一段就應該是什么?
明確:背景材料。
3、那全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呢?
明確:第1段為第一部分,剩下的為第二部分。
4、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前面學習的有關(guān)新聞的知識,消息一般由哪兩部分組成?
明確:消息一般由導語和主體兩部分組成。導語放在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者依托新聞事實的精辟議論組成;而主體則具體展開新聞事實的敘述。本文就是以這樣一種結(jié)構(gòu)組織材料的。我為大家朗讀課文的導語部分,同學們邊聽邊畫出關(guān)鍵詞句,想想它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新聞事實?
(三)分析鑒賞
1、導語部分告訴我們什么內(nèi)容?
明確:“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香港末任港督彭定康離開香港。
2、這些標志著什么?
明確:導語部分告訴我們,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這標志著長達150年的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終結(jié)。
3、在眾多關(guān)于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別了,“不列顛尼亞”》是最別致的一篇,既報道重大歷史事件,描述現(xiàn)實場景的同時,又兼顧歷史的回顧。請同學們結(jié)合具體段落,說說課文如何將這兩方面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確:作者在介紹每一種儀式后總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3段的港督降旗儀式,作者說“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
4、那作者在這里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確:用了對比手法,強調(diào)這次降旗是最后一次。還有第7段,7時45分的第二次降旗儀式,也只是一筆帶過,但作者把這一事件放在歷史今昔的對比上。
5、將背景材料引入現(xiàn)實場景不會沖淡新聞的新鮮度嗎?
明確:中國的山水畫講究濃淡的對比,遠景淡墨、近景濃墨,遠景襯托近景。新聞中的現(xiàn)實場景就好比是近景,背景材料就好比是遠景,背景材料的引入更能突出現(xiàn)實場景的意義。
這篇文章之所以出色就在于(幻燈顯示)現(xiàn)實的場景是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文章的綱,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對應著一個現(xiàn)實的場景,依靠一些關(guān)鍵詞銜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就引入一些關(guān)于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儀式,則讓人聯(lián)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銜接,使得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靠現(xiàn)實的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現(xiàn)實的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讓人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xiàn)實內(nèi)涵。
(四)合作探究
1、本篇報道,作者以眼睛為“攝像機”,以耳朵為“錄音機”,簡筆勾勒出清晰可視的一個個場景,一幅幅畫面,為我們真實地記錄了英國撤離香港,香港回歸祖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同學們想一想,文中為什么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明確:英國曾自封為“日不落帝國”,在中國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統(tǒng)治的太陽落了,所以把英國告別的儀式稱為“日落儀式”。
2、那又該如何理解“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呢?
明確:當年英國殖民統(tǒng)治者是從海上乘船登陸香港的,現(xiàn)在他們又坐“不列顛尼亞”回去了。這既是現(xiàn)實的場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強的話,把香港百年歷史的滄桑巨變凝聚其中,暗含著歷史和現(xiàn)實的對比。文中像這樣有深刻含意的語句還有很多。請同學們自己找找看。
3、現(xiàn)在讓我們縱觀全文,該如何理解“別了,‘不列顛尼亞’”標題的含意?
明確:永別了,一去不復返了,象征著英國殖民統(tǒng)治在香港的終結(jié)。
三、課堂小結(jié)
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國從海上走了,永遠地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也終告洗刷。請不要忘記香港的過去,也不要忘懷香港回歸的喜悅。讓我們?yōu)橄愀鄣奈磥須g呼,為我們中華民族明日的騰飛歡呼。
四、作業(yè)設計
請同學們收集香港回歸祖國的新聞報道,與本文比較異同,以剪報形式交上來。
短新聞兩篇(2)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作為高中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chǔ),幫助高中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高中教案的內(nèi)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短新聞兩篇(2)》,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第二課時一、導語設計
隨著不列顛尼亞的永遠離去,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然而洗刷不去的永遠是那腥風血雨的記憶。20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們民族所遭受的災難在另一個國度也同樣上演著。納粹在西歐釀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人間慘劇。今天,讓我們跟隨美國記者羅森塔爾沉重的步伐走進布熱金卡,用我們明亮的雙眸審視納粹德國的“杰作”,用我們善感的心靈去碰觸那段不忍碰觸的歷史。
二、文本解讀
(一)信息篩選
1、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建立的最大的集中營,被稱為二戰(zhàn)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據(jù)統(tǒng)計報道有400萬人在這里遭到了殺害。這篇消息是美國記者羅森塔爾戰(zhàn)后訪問奧斯維辛集中營博物館之后采寫的。發(fā)表之后,各大報紙爭相轉(zhuǎn)載,并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請同學們默讀這篇新聞史上的佳作,然后根據(jù)文章思路擬寫一個閱讀提綱。
2、文章一上來就有段震撼人心的議論,請同學們齊聲朗讀第1、2段。能不能找出表現(xiàn)作者傾向的關(guān)鍵詞?
明確:“可怕”“居然”“不該”。
3、“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孩子們高興地嬉戲,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卻說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場噩夢”,難道作者不喜歡這一切?為什么?“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居然”用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明確:出人意料。
4、第2段連用了4個“不該”,既然陽光不該有,鮮花不該有,綠草不該有,甚至孩子的嬉笑,那在這里——布熱金卡本來應該有什么?
明確:灰暗的天空,凋零的花朵、令人窒息的悲劇。
5、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在這里用了什么手法?
明確:作者正是用了反語。這兒固然景色美好,卻與布熱金卡的歷史不相配。
6、布熱金卡到底有著怎樣的歷史呢?大家能從文中找出這些背景材料嗎?
明確:在第3、4、5段有交代。作者說,那些“慘狀被人們講過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經(jīng)是舊聞了,奧斯維辛也不再有“可供報道的新聞了”。
(二)分析鑒賞
1、那么作者為什么還要寫這篇報道呢?
明確:從第6段可以看出,作者到這里訪問感到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是記者的良心在催促他。
2、為了對得起當記者的良心,為了對得起在集中營遇難的人們,羅森塔爾動筆了。但文中卻沒有將筆墨集中在集中營環(huán)境的描寫上,作者把重心放在哪兒呢?
明確:參觀者身上。
3、那么就請同學們在接下來的部分畫出描寫參觀者神態(tài)、動作、語言的句子。
明確:第7段,第2行“參觀者默默地邁著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們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
第9段,第1行“還有一些參觀者注視著毒氣室和焚尸爐”“他們表情茫然”。還有這段的最后一句:“他們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fā)抖?!?br> 第10段,“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在執(zhí)行絞刑的地下室里,“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
還有倒數(shù)第2段。
(三)合作探究
1、一篇本該報道集中營的新聞作者為什么卻把目光始終盯在參觀者身上呢?
明確:這樣更能感染讀者,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這篇新聞之所以能成為各大報紙轉(zhuǎn)載的佳作不是沒有緣由的。羅森塔爾獨辟蹊徑,寫奧斯維辛集中營,卻不在描寫它如何恐怖陰森上著墨,而是通過參觀者的行為、神態(tài)傳達他們內(nèi)心的感受。
2、這篇報道還有許多精彩的細節(jié)和精辟的議論,請同學們找出來仔細品味。
明確:第8段的最后一句:“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很耐人尋味。
4、能具體談談你的理解嗎?
明確:作者是在諷刺。毒氣室、焚尸爐是害人性命的東西,雛菊花怒放代表著頑強的生命力,這兩種事物反差很大,擺在一起,這樣的景象的確讓人難忘。作者也是在控訴。雛菊花的怒放象征生命的綻放。這本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但卻被這個人間地獄毀滅了。
5、“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這句話怎么理解?
明確:作禱告,或者是為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者是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奧斯維辛,作禱告的地方是沒有的,因為劊子手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禱告懺悔自己的罪行的;而無辜的人們成為劊子手刀俎上的肉,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6、“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边@個句子從語氣上看是什么句子?
明確:否定句!
7、文中像這樣的否定句有很多,大家能否找找看?
明確:第2段的4個“不該”組成的排比句。
第6段,“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
最后一段,“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
8、大家想想,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確:因為標題“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就是個否定句,后面大量運用否定句可以使文章的風格統(tǒng)一。
作者多次強調(diào)“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除了呼應前文之外,還為了突出文章主題。意思是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鮮東西了,每一個參觀者都看到同樣的東西,也都有同樣的感受,那就是震驚,甚至窒息??吹竭@些遺留的東西,就有這樣的感覺,如果看到那些真實的場景,又會有怎樣的感覺呢?這樣就揭露了納粹德國的罪惡行徑。
三、課堂小結(jié)
本文用了一連串的否定句,像一條線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統(tǒng)一的風格,同時把奧斯維辛這個被納粹顛倒了的世界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在貌似平靜的話語背后表現(xiàn)出對納粹的深刻揭露。
這篇文章和我們平時看到的新聞報道的不同之處就在于記者在文章中的參與程度不同。記者對于所報道的事件有三種參與的情況: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身份出現(xiàn),只是純客觀記敘,不摻雜自己的感情和判斷,只是用事實本身說話;另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出現(xiàn),但會在敘述事實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滲透自己的感情;還有一種,記者作為事件的參與者,文章直接描寫他的所見所感。我們平時讀報紙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主要還是一種客觀敘述為主的寫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參觀集中營的感受當成了主要的內(nèi)容來寫,是一種純主觀性的報道。羅森塔爾這篇作品能成為新聞史上的名作實至名歸。
四、布置作業(yè)
請完成課文后面“研討與練習”第四題第2小題,傾注你們的情感,發(fā)揮你們的想象,寫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短新聞兩篇》教案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讓教師能夠快速的解決各種教學問題。教案的內(nèi)容具體要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短新聞兩篇》教案”,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短新聞兩篇》教案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了解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征和結(jié)構(gòu)方式;
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發(fā)展史。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培養(yǎng)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
2.培養(yǎng)在閱讀中篩選信息的能力;
3.學習兩篇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簡練、概括力強的特點。
三、德育滲透目標
1.通過學習第一篇文章,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導學生認識法西斯的暴行,激發(fā)學生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
教學設想
一、播放有關(guān)香港回歸的紀錄片和反映納粹暴行的影片,設定好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課文。
二、通過介紹香港近百年的發(fā)展史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討論納粹暴行(擴展至南京大屠殺)對于我們?nèi)祟惖你藓Γ约拔覀儜搹闹形∈裁礃拥慕逃?。課外查找一些香港歷史和納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輔助閱讀。
三、分別找一些香港回歸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聞報道,比較一下寫法的不同。
重點、難點
重點: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征和結(jié)構(gòu)方式;培養(yǎng)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
難點:新聞報道如何既報道事實,又抒發(fā)感情。
教學時數(shù)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生活在信息社會里,每天都會從報紙、廣播、電視中接觸大量的新聞報道,那么,如何從新聞報道中及時而準確地篩選信息,成為當今社會人的一項重要能力。而要提高這種能力,就必須了解新聞報道的特點,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兩篇典型的短新聞。(板書課題)
二、明確目標
1.了解新聞報道的結(jié)構(gòu)方式;
2.篩選兩篇新聞報道的基本信息。
二、整體感知
(一)《別了,“不列顛尼亞”》
在眾多關(guān)于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別了,“不列顛尼亞”》是最別致的一篇,作者沒有寫交接儀式現(xiàn)場多么莊嚴,也沒有寫歡慶回歸的人們多么激動,而是選擇了英方撤離這樣一個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國皇家游艇“不列顛尼亞”號撤離香港這一事件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
消息一般由導語和主體兩部分組成。導語放在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者依托新聞事實的精辟議論組成;而主體則具體展開新聞事實的敘述。本文就是以這樣一種結(jié)構(gòu)組織材料的。
第1段是導語部分。它告訴我們,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這標志著長達150年的英國統(tǒng)治的終結(jié)。
下面的主體部分按照時間順序。具體敘述了英國殖民者的告別儀式。文章共有10段,有8段寫的是現(xiàn)實的場景,分別是:末任港督的降旗儀式,彭定秉離開港督府,英國告別儀式,降旗儀式,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這些儀式的敘述都很簡潔,作者突出儀式本身的涵義,這表現(xiàn)在介紹了每一種儀式之后,作者總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個儀式都顯示出歷史的跨度,有著歷史的意義。作者并不直接出面發(fā)表議論,但是情感和評論都暗含其中。比如:
港督降旗儀式,作者說“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對比手法,強調(diào)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換任的重復,它是具有標志意義的最后一次。
對于在駐港英軍總部附近舉行的告別儀式,作者也只是提了一句,但作者隨后捕捉到了一個典型的鏡頭:“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gòu)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象征英國統(tǒng)治的“不列顛尼亞”號,與象征香港回歸祖國的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構(gòu)成了鮮明的對比,啟示人們發(fā)現(xiàn)這一儀式的深厚內(nèi)涵。
7時45分的第二次降旗儀式,也只是一筆帶過,但作者把這一事件放在歷史今昔的對比上,有一種歷史滄桑變化的感覺,使得曾經(jīng)的坎坷,在人們腦海中“積淀成了神圣而執(zhí)著的理性”,也使得“今夜的喜悅變得更加凝重”。
另外還有兩段,一個是第4段,交待的是有關(guān)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個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歷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對照,深化了主題。
(二)《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建立的最大的集中營,被稱為二戰(zhàn)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據(jù)統(tǒng)計報道有400萬人在這里遭到了殺害。這篇消息是美國記者羅森塔爾戰(zhàn)后訪問奧斯維辛集中營博物館之后采寫的,發(fā)表之后,各大報紙爭相轉(zhuǎn)載,并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了新聞史上的佳作。這主要得益于他獨辟蹊徑,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即記者在新聞中毫不摻雜個人情感的寫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做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來寫,字里行間灌注著個人的情感。
文章一上來的議論就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無一句正面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字字句句敲打著讀者的心,讓讀者感到一種莫名的壓抑。
接下來,作者引入了一些背景材料,介紹了里斯維辛集中營可怕的歷史。作者說,那些“慘狀被人們講過了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經(jīng)是舊聞了,奧斯維辛也不再有“可供報道的新聞”了。但是到這里訪問,作者卻感到“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是記者的良心在催促他,“如果不說些什么或?qū)懶┦裁淳碗x開,那就對不起在這里遇難的人們。”這里指出了作者寫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
后面的部分,作者隨著參觀者的腳步,把讀者帶進了集中營,從毒氣室、焚尸爐、女監(jiān)房、試驗室、紀念墻一直寫到絞刑室。作者并沒有詳細描寫這些地方多么的陰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終盯在參觀者身上,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tài)傳達他們內(nèi)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讀者,引起讀者的共鳴。
有一些細節(jié)很耐人尋味。比如,“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尸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這樣的景象的確讓人難忘。也許是諷刺,任納粹刑罰多么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也許是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還有,那個照片中的姑娘,臨刑前她在想什么?這不僅是作者的疑問,也是紿讀者提出的問題。
除此之外,作者還有一些很精辟的議論值得琢磨。比如作者說“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做禱告,或者是為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者是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奧斯維辛,做禱告的地方是沒有的,因為劊子手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禱告懺悔自己的罪行的;而無辜的人們成為劊子手刀俎上的肉,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最后一段,與標題和首段遙相呼應,突出了文章的主題,也顯得文章首尾相貫,渾然一體。
三、總結(jié)兩篇短新聞的結(jié)構(gòu)特點。
布置作業(yè)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學習兩篇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簡練、概括力強的特點;
2.學習兩篇短新聞既報道事實、又抒發(fā)感情的特點;
3.通過學習第一篇文章,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認識法西斯的暴行,激發(fā)學生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如何理解“別了,‘不列顛尼亞’”標題的含義?
【明確】標題有兩層意思。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這是現(xiàn)實的場景。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征著英國殖民統(tǒng)治在香港的終結(jié),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
2.【提問】《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中,現(xiàn)實的場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確】現(xiàn)實的場景是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文章的綱,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人都對應于一個現(xiàn)實的場景,依靠一些關(guān)鍵詞銜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就引入一些關(guān)于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儀式,則讓人聯(lián)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銜接,使得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靠現(xiàn)實的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現(xiàn)實的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讓人更加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xiàn)實內(nèi)涵。
3.【提問】為什么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明確】英國曾經(jīng)占領(lǐng)了非常廣大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lǐng)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的最后一塊殖民地,于1997年脫離英國的統(tǒng)治,回歸祖國,可以說在中國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統(tǒng)治的太陽落了。所以把英國告別的儀式稱為“日落儀式”。
4.【提問】《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里有很多否定句,應該怎么理解?
【明確】本文用了一連串的否定句,像一條線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統(tǒng)一的風格,同時把奧斯維辛這個被納粹顛倒了的世界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每個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內(nèi)涵,值得細細體會。比如:
標題就是一個典型的否定句,類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現(xiàn)了兩次:一次是介紹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說“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這句話承上啟下,一方面奧斯維辛太出名了,人們已經(jīng)了解了它很多東西,的確沒有什么新聞可以報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沒有新聞,作者還是要寫一寫,因為他感到“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結(jié)尾“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除了呼應前文之外,還突出了文章主題。意思是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鮮東西了,每一個參觀者都看到同樣的東西,也都有同樣的感受,那就是震驚,甚至窒息??吹竭@些遺留的東西,就有這樣的感覺,如果看到那些真實的場景,又會有怎樣的感覺呢?這樣,雖然話語貌似平靜,卻表現(xiàn)出對納粹罪惡的深刻揭露。
5.【提問】《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篇消息與我們常見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明確】不同之處就在于記者在文章中的參與程度不同。記者對于所報道的事件有三種參與的情況: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身份出現(xiàn),只是純客觀記敘,不摻雜自己的感情和判斷,只是由事實本身說話;另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出現(xiàn),但會在敘述事實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滲透自己的感情;還有一種,記者作為事件的參與者.文章直接描寫他的所聞所感。我們平時讀報紙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主要還是一種客觀敘述為主的寫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參觀集中營的感受當成了主要的內(nèi)容來寫,是一種純主觀性的報道。
總結(jié)、擴展
《別了,“不列顛尼亞”》選取了英國撤離香巷的一系列場景,并把它們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歸這一歷史事件有了歷史的縱深感;《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打破客觀報道的傳統(tǒng),直接敘述自己的感受。它們和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要求學生閱讀“背景材料”中的新聞報道《奧斯維辛,歷史不會忘記》,比較一下和兩篇課文的寫法的不同。
布置作業(yè)
完成“研討與練習二、三、四”。
高一《短新聞兩篇》導學案
高一《短新聞兩篇》導學案
【教學目標】
1.掌握新聞的基本知識:基本結(jié)構(gòu)包括標題、導語和主體?;咎攸c是簡潔、客觀、及時。
2.了解香港歷史及回歸背景;了解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相關(guān)情況。
3.讀準“紫荊”、“婆娑”、“噩夢”、“嬉笑”、“撰寫”、“雛菊”、“窒息”等字音。
4.《別了,不列顛尼亞》能從原文篩選相關(guān)信息,按照“導語”、“主體”的格式梳理新聞的基本事件;能區(qū)分新聞事實、背景材料和主觀評價;能對新聞中的描寫和背景材料的作用做分析;能賞析標題及文中“日落儀式”、“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等含義豐厚的詞句;能找出文中的對比并分析其作用。
5.《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能勾畫篩選人們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時表情變化的句子;能理解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明確這是用人們的感情變化來側(cè)面烘托集中營的恐怖;能篩選出細節(jié)描寫的句子,如“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等,體會它們飽含的情感;能分析文章中對照和反襯手法的運用,并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能深入理解“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背后所具有的東西。
【教學重點】
1.按照“導語”、“主體”的格式梳理新聞的基本事件;
2.能對新聞中的描寫和背景材料的作用做分析;
3.賞析標題及文中含義豐厚的詞句,體會它們飽含的情感;
4.分析文章中對照和反襯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分析文章中對照和反襯手法的運用。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行為
學生活動
一、導入《別了,不列顛尼亞》的學習(10分鐘)
1.引導回顧新聞知識,課件展示
新聞結(jié)構(gòu):①標題(正標、副標題)。②導語:在新聞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者依托新聞事實的精辟議論組成。③主體:主體是導語之后,構(gòu)成新聞內(nèi)容的主要部分。④背景:是新聞事實相關(guān)的背景信息,無固定的位置,通常安排在主體之中。
新聞的要素:五個“W”和一個“H”即: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新聞的特點:及時性、真實性
2.簡介香港歷史,課件圖片展示
1.參與介紹香港歷史
2.回顧新聞知識,參與交流介紹
3.做好筆記
二、自主閱讀探究(10分鐘)
課件展示,提出要求。
1.找出《別了,不列顛尼亞》的導語、主體、背景材料
2.《別了,不列顛尼亞》主體部分寫了哪些新聞事件?
3.新聞事件與背景材料怎樣統(tǒng)一起來的?
根據(jù)問題,閱讀探究
三、師生合作探究(10分鐘)
講解并課件展示
參與師生合作學習,筆記
四、手法與含義探討(13分鐘)
提出問題,組織交流探討。課件展示講解。
1.新聞標題有哪些含義?
2.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gòu)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3.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4.找出文中的對比并分析其作用。
積極思考,參與交流探討,做好筆記
五、小結(jié)(2分鐘)
本文真實、準確地描繪了香港回歸這難忘的時刻。作為新聞,文章寫得簡潔,語言簡練,背景材料恰當。
參與小結(jié)
第2課時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行為
學生活動
一、學習導語
組織齊讀1—3段,指明是導語,要求概括內(nèi)容,分析意義:渲染了一種莊嚴肅穆的情感氛圍,引起讀者思考。
參與朗讀,交流討論
二、學習背景
指名朗讀4、5、6段,分析寫到哪些背景:位置、居民、環(huán)境、歷史,點明殺人工廠,使命感迫使寫作本文。
參與朗讀,交流討論
三、學習參觀過程部分
組織自讀文段,梳理探究。開展師生交流,課件展示。
1.梳理參觀順序:概述——毒氣室焚尸爐——女牢房——灰磚建筑——長廊照片——地下絞刑室
2.找出細節(jié)描寫,體會作用。
3.找出表現(xiàn)參觀者的感受的語句,體會與作者的感受的聯(lián)系。
4.體會句子含義。
自讀文本,梳理體會
四、總結(jié)全文
指出本文不同于其它新聞作品的特點。
本文屬于“印象性報道”。這類報道,記者必須堅持新聞的真實性,但是允許記者通過對事實的報道充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寫印象,寫觀感。
作者沒有直接寫自己的感受,而是通過參觀者的感受來表現(xiàn)自己的感受。
體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