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的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30高二語文下冊《失街亭》教學設計。
經(jīng)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高中教師的任務之一。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幫助高中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zhì)量的完成教學任務。優(yōu)秀有創(chuàng)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樣寫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高二語文下冊《失街亭》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二語文下冊《失街亭》教學設計
一、教前設想
(一)教學重點難點
《失街亭》描述的是《三國演義》中魏蜀兩國圍繞街亭展開的一場戰(zhàn)爭,是諸葛亮實現(xiàn)伐魏復漢大業(yè)中一次關鍵性戰(zhàn)役的失敗過程,但課文節(jié)選部分,重點并不是寫戰(zhàn)爭,而是著重刻畫了諸葛亮、馬謖兩個人物形象,本單元學習古代小說的重點也恰是鑒賞小說的語言和人物形象。鑒于此,本文學習的重點是分析諸葛亮、馬謖兩個人物,難點是探討街亭失守的責任過失以及如何全面看人的問題。
分析人物形象從故事的情節(jié)和人物的語言出發(fā),力求把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學習故事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讓學生在獲得藝術美感的同時,又能適當借鑒怎樣通過典型的情節(jié)語言塑造人物的寫作方法。通過討論失街亭,誰之過?,引出如何全面看人待事的話題探討。馬謖是三國有爭議的人物。劉備認為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街亭失守,暴露了馬謖剛愎自用、紙上談兵的弱點;但諸葛亮又曾評價馬謖為匡世奇才,七擒七縱孟獲,離間曹魏君臣,馬謖足智多謀,是諸葛亮運籌帷幄的好參謀:如何看待馬謖這個人物?一生謹慎是諸葛亮性格素質(zhì)的基本特征,文中無論是事前的再三囑咐、細心部署,還是事后的妥善撤兵、嚴明軍紀,作者運用多種手法充分表現(xiàn)他的這一特點;但《失街亭》中諸葛亮也有用人不當?shù)囊幻妫麑︸R謖的弱點沒有清醒的認識,關鍵時刻委以重任,導致街亭失守,因而諸葛亮也難辭其咎:這是否有損孔明智慧的形象,如何看待三國中的諸葛亮?這是本文要解決的難點問題。
(二)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概述故事,梳理情節(jié)的閱讀概括能力。
2、通過分析小說的情節(jié)和語言,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達到學生主動學習、師生互動、合作討論、自主評價的效果。
3、學習借鑒本文通過復雜的情節(jié)和典型的語言、通過多方對比映襯塑造人物的技巧方法,以提高今后寫作中如何塑造豐富飽滿的人物形象。
4、通過課外延伸拓展,注重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與廣度,指導學生學會全面辯證論人處事的思想。
(三)教學方法與師生準備
《三國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讀通課文應不成問題,以學生預習整理和教師檢查歸納的方式掌握故事情節(jié),這是分析人物的基礎。以失街亭責任的討論引出孔明、馬謖兩個人物的所言所行,從孔明三囑、三哭,馬謖請纓、三笑、請罪等重點情節(jié)和典型言語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責任過失,這一過程中以學生的尋找、討論、回答為主,教師以問題引導,歸納提升作為輔助。
教師對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分析需做好充足的準備,以應變學生在探討過程中出現(xiàn)的多種不定問題;熟讀《三國演義》中失街亭前后以及課文中省略的故事情節(jié),并準備好需要補充的資料,如馬謖七擒七縱孟獲、離間曹魏君臣,孔明空城計、自請官降三級另外需查尋準備些全面辯證看人待物的材料,便于學生對課文難點的理解和做延伸拓展的需要。
二、課堂教學
(一)導入與背景
1、以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導入,引出劉備白帝城托孤,諸葛亮輔佐后主劉禪,上奏前后出師表,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力求統(tǒng)一的故事背景。
2、結合課后練習中《三國志諸葛亮傳》: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說明此次北伐形勢大好,而結果以失敗告終,關鍵就是街亭失守。
3、根據(jù)地圖,了解街亭的重要性。讓學生找出文中諸葛亮街亭雖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相關對應的話。
(二)梳理情節(jié)
1、請學生簡要概述《失街亭》的故事內(nèi)容。(目的是檢查預習,熟悉課文。)
2、請學生按小說發(fā)展過程概括情節(jié)。
教師整理開端:孔明遣將,馬謖請纓
發(fā)展:王平力勸,馬謖拒諫
高潮:街亭失守,諸將突圍
結局:孔明退兵,淚斬馬謖
(三)分析人物形象
1、探討失街亭,誰之過?
教師:街亭失守直接導致此次北伐失敗,后果慘重,那么,誰該對此負責呢?失街亭究竟是誰之過?(全班分組討論,要求從課文出發(fā),回答有憑有據(jù)。)
(1)馬謖之過
①出發(fā)前,孔明三囑,馬謖置若罔聞。
孔明三囑馬謖三回
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
守之極難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
司馬懿非等閑之輩,更有先鋒休道司馬懿、張郃,
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便是曹叡親來,有何懼哉?
下寨必當要道之處違令拒諫,屯兵山上。
小結:馬謖如此自恃輕敵,是導致其后來失守街亭的重要原因。在這里,諸葛亮的謹慎小心、知己知彼、機智多謀和馬謖的驕傲自大、麻痹輕敵正好形成對比,使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對比中鮮明顯現(xiàn)。
②駐街亭,王平力勸,馬謖一意孤行。
學生分角色朗讀王平與馬謖的這段對話。(讀出特征,了解人物。)
王平力勸馬謖拒諫
五路總口下寨,以圖久計。屯軍山上,天賜之險。
魏兵驟至四面圍定,何策保之?女子之見,憑高視下,勢如劈竹。
若魏兵斷我水道,蜀軍自亂。置之死地而后生,以一當百。
分兵山西下一小寨,為掎角之勢。待破了魏兵,分不得功。
注意此番對話中馬謖的表情:
丞相何故多心也一笑孔明多心
馬謖三笑汝真女子之見二笑王平無能
彼若有命,不來圍山三笑司馬膽怯
小結:違背丞相部署,拒納王平苦諫,剛愎自用、狂妄輕敵、紙上談兵、脫離實際的馬謖,犯了兵家大忌,必然導致失敗,街亭失守在劫難逃。在這一部分中,王平的謹慎與馬謖的驕矜,以及隨后魏軍司馬懿的細心備戰(zhàn)和馬謖的自大馬虎恰好形成對比,使馬謖自恃輕敵的形象躍然紙上,而王平的力勸、司馬懿的驚嘆、魏延等人的援助又映襯出諸葛亮超眾的預謀。
(2)諸葛亮之過
學生討論分析:
①諸葛亮未能注意馬謖請纓時的驕傲情緒和錯誤判斷。
②馬謖領軍后,諸葛亮有一系列安排:托王平輔助馬謖,派高翔駐守列柳城,令魏延把守陽平關,命趙云鄧芝箕谷出疑兵。這從反方面說明他對馬謖并不完全放心,但他仍用,所謂疑人不用,這是犯了兵家之忌。
③諸葛亮未能明白一個優(yōu)秀的運籌帷幄的參軍不一定是一個杰出的領兵打仗的能手。
小結:狂妄輕敵的馬謖對街亭失守罪不可推,不過,諸葛亮在這件事上也犯了識人不深,用人不當?shù)腻e誤,他也有一定的責任。
2、如何面對殘局?
(1)馬謖
教師:曾經(jīng)立下軍令狀去把守街亭,如今街亭失守,過失嚴重,馬謖是怎樣面對這一惡果的?
學生:行動自縛跪于帳前
語言臣之死罪,實已難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鯀用禹之義,某雖死亦無恨于九泉。
歸納:雖然馬謖犯了重大錯誤,但面對死罪,他并不怕死求饒,而是自縛請罪敢作敢當、光明磊落,仍不愧是條硬錚錚的好漢。馬謖留給后人的不僅僅是驕兵必敗,剛愎自用的深刻教訓,也留下了英雄之氣節(jié)與情操!
教師補充:在街亭一戰(zhàn)之前,諸葛亮奉先帝之命,輔佐后主劉禪。為了安定南方,采用馬謖攻心為上之計,七擒七縱孟獲,使之心服口服。又采納馬謖反間計,成功離間了曹魏君臣,,使大將司馬懿曾一度被迫解甲歸田。在此前提下,諸葛亮率兵攻取隴西三郡,為北伐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zhì)保障。
小結:可見,諸葛亮對馬謖的器重是有原因的,而對馬謖這個人物的認識,我們也不可以僅停留在失街亭一事上,馬謖有其缺陷,但也不乏過人之處,對這個歷史人物的分析不可一棒子打死。
(2)諸葛亮
教師:孔明斬馬謖,心情十分復雜,而這些心情包含在具體的表情中,請同學們找出來,并說一說包含了孔明怎樣的心情?
學生:孔明三哭
揮淚:兄弟情深又深深自責
流涕:情與理的矛盾愛惜不舍卻又因軍紀不得不殺
大哭:悲痛自責。不聽遺囑,用人不當,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北伐失敗,有負重托,愧對先帝。
歸納:孔明三哭,哭出他對蜀國忠心耿耿,顧全大局,賞罰分明;對兄弟手足情深,有情有義;對自身勇于自責,自求官降三級。把諸葛亮情理難決又忠義肝膽的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感染力極強。
回顧杜甫《蜀相》,加深理解諸葛亮忠效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形象: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小結:在人們的印象中,諸葛亮總是呼風喚雨、神機妙算,似乎從不犯錯誤。《三國演義》寫諸葛亮總體上把他當作智慧的化身,在失街亭中卻寫到他的失誤,而這樣寫讓讀者明白諸葛亮是人,而非神。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孔明也有常人的不明智和失誤,這并不削弱他千古名相第一人的光彩,正因如此,反而使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富飽滿、有血有肉、真實可信,這在我們平時的寫作中值得借鑒。
(四)總結與延伸
1、板書
謹慎周密頗有謀略
賞罰分明敢作敢當
嚴于自責
孔明馬謖
識人不深自恃輕敵
用人不當紙上談兵
2、總結
馬謖驕傲自大,孔明用人失誤,導致街亭失守,兩人都有一定責任。但馬謖確有他謀略過人之處,事后也是條敢作敢當?shù)挠矟h;孔明事前的周密部署和事后的勇于自責也不減其光輝智慧的形象。通過《失街亭》一課的學習,我們領略了《三國演義》如何通過生動的情節(jié)和典型的語言展現(xiàn)人物特征的魅力,教導我們?nèi)绾慰坍嬝S富飽滿的人物形象;也使我們懂得,不論是分析小說人物,還是看待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與事,我們都不可以以偏概全,要力求知人論世,全面辯證地了解分析事物,做出中肯確切的評價。
3、延伸
給出兩則材料,請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
①花和刺:一對孿生小姑娘走進玫瑰園。一個說是壞地方,因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一個說是好地方,因為每叢刺上面都有花。
要全面地看問題,更要看主流。
②《鳥的評說》:麻雀說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說黃鸝徒有一身美麗的裝束,黃鸝說百靈聲音悅耳動機不純,百靈說最無原則的要算是鸚鵡,鸚鵡說喜鵲生就一副奴顏媚骨,喜鵲說蒼鷹好高騖遠,蒼鷹說麻雀鼠目寸光
不要總看到別人的短處,也要看到別人的長處。
教師評語:無論是鑒賞文藝作品、寫文論人還是處理現(xiàn)實事物,我們都需有辯證分析的眼光,全面看待的態(tài)度,以免使自己走入偏歧之路。
相關推薦
高二語文下冊《失街亭》教案
高二語文下冊《失街亭》教案
教學目標:
人物形象分析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西江月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卷首詞)
二、解題
1.介紹羅貫中
名本,字貫中,別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說家。
2.介紹《三國演義》
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第一部最完整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
3.介紹與課文有關的內(nèi)容。
第九十五回是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
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發(fā)賺曹休。
三、整體感知,理清情節(jié)
自讀課文,要求:
用章回體形式給給課文四部分各擬一個小標題。
明確:孔明分兵拒司馬,馬謖奉命守街亭
司馬設伏取蜀兵,馬謖大意失街亭
亡羊補牢時已晚,發(fā)號施令別打算
趙云神勇保軍資,孔明揮淚斬馬謖
四、討論交流
失街亭,誰之過?要求結合課文相關內(nèi)容加以說明。
示例:
(一)馬謖說――剛愎自用、麻痹輕敵
Ⅰ.理由
1.他人評介
司馬懿――徒有虛名,乃庸才耳?
劉備――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2.自我展示
①開端(馬謖領命)【語言】
狂妄自大、目空一切――頗知兵法豈不能守∕有何懼哉?
②高潮(街亭失守)【神態(tài)】
笑的對象笑的原因笑的內(nèi)涵人物特點
諸葛亮周密部署
重兵把守笑丞相多心
魏兵怯弱麻痹輕敵
自視甚高
王平王平建議笑王平女子之見,庸碌無能紙上談兵
剛愎自用
司馬懿司馬巡哨笑司馬時運不佳,膽小怯弱驕狂自大
Ⅱ.小結
馬謖失誤,誤扎了營盤;馬謖失察、失謀、失隨機應變,導致失了戰(zhàn)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業(yè)。
(二)諸葛亮說――識人不深用人不當
Ⅰ.理由
1.內(nèi)外置評
司馬懿感嘆:如何不誤事?
諸葛亮自責:吾之過也∕深恨己不明
2.采取措施
沒看到馬謖缺乏作戰(zhàn)經(jīng)歷,可為良謀而難作良將;也沒有對馬謖受命時流露出來的驕狂情緒加以注意,終釀成大錯。
Ⅱ.小結
諸葛亮失察,誤用了馬謖,失去了用人的正確尺度,失去了正確的決策,失去了軍事家、政治家應有的明智。真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
五、探究性閱讀
1.怎樣看待理解馬謖自縛請罪這一情節(jié)?
明確:①馬謖后悔,勇于承擔責任;
②對馬謖的嘲諷;
③博得同情,逃脫罪責。
2.馬謖驕傲輕狂,失去街亭,理應當斬,可諸葛亮為什么還三哭呢?
明確:
揮淚顯示其對人才的愛惜;
流涕內(nèi)心矛盾,既愛惜馬謖,又不得不處置馬謖;(無奈)
大哭有負先帝重托,未聽先帝遺囑。(悔恨)
通過諸葛亮的三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深明大義、紀律嚴明、敢于自責的人物形象。
3.從馬謖和諸葛亮身上,你能借鑒到什么?
明確:
①凡事要從實際出發(fā),不可死搬教條。
②處理事務要善于納言,不可狂妄自大。
③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慮。
④賞罰要嚴明,執(zhí)法要嚴肅。
⑤用人時要盡可能做到全面而準確地考慮。
六、課文總結
《失街亭》是《三國演義》眾多精彩故事中的一個。通過學習本文,可以窺一斑而見全貌。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賞,描寫精湛,人物傳神,善寫戰(zhàn)爭,結構宏大。《三國演義》是一部值得一讀的好書。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通過生動的情節(jié)和人物語言來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2、了解諸葛亮深謀遠慮、賞罰嚴明、嚴于自責的優(yōu)良作風,認識馬謖狂妄輕敵、剛愎自用、死守教條的錯誤及其危害性。
教學重點:
1、欣賞《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寫方法,進而理解諸葛亮、馬謖兩個人物形象。
2、體會本文通過對比手法描寫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街亭的失守究竟是誰的過錯?
授課方法:講授
授課過程
一、導入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也是小說的卷首詞。每當這首歌回響在耳畔,我們的思緒都會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那動人的畫面,引向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那扣人心弦的爭戰(zhàn)故事。如三英戰(zhàn)呂布、千里走單騎三氣周瑜等,那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另一個早已膾炙人口故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板書[失街亭]
二、整體感知復述情節(jié)
下面請幾名同學復述一下這篇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注意我的要求,先講一講街亭戰(zhàn)役之前情節(jié)。如此,逐一補充明確:
孔明點將:司馬懿、張邰揮師西進,諸葛亮料其必取街亭。參軍馬謖愿前往防守,并立下軍令狀。諸葛亮令王平協(xié)助防守繪制圖本;又喚高翔屯兵街亭東北之列柳城,以作策應;再派魏延屯扎街亭之后。遂令趙云、鄧芝出箕谷為疑兵,自統(tǒng)大軍以姜維為先鋒取眉城。
馬謖拒諫:馬謖屯兵山上,王平規(guī)勸,馬謖不聽,二將分兵。
雙方激戰(zhàn),蜀失街亭:司馬懿圍困街亭,斷絕汲水道路,放火燒山,蜀兵不戰(zhàn)自亂,馬謖沖出重圍,魏延來救,陷入包圍之后,王平來救,魏王二人回寨不成,來投高翔。三將謀復奪街亭,連連中計,迫不得已,退守陽平關。
布置退兵,揮淚執(zhí)法:諸葛亮聞街亭、列柳城俱失,跌足長嘆,布置撤軍?;貪h中后,贊賞趙云,揮淚斬馬謖。
小結:全文以街亭的攻守為線索展開情節(jié),處處離不開街亭的攻守,那么如果按照小說情節(jié)的四個階段來看,應當如何解釋?哪里是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
它是以戰(zhàn)前孔明派將點兵為故事開端,以馬謖拒諫為故事發(fā)展,以戰(zhàn)中雙方激戰(zhàn),蜀失街亭為故事高潮,以戰(zhàn)后孔明布置退兵,揮淚斬馬謖為故事結局。我們看出情節(jié)錯綜復雜,波瀾曲折。但是線索十分清晰,結構井然有序。
三、分析人物:
根據(jù)對以上情節(jié)的分析,我們判斷一下,決定街亭能否守住的兩個關鍵人物是誰?下面我們就討論一下這兩個人物形象,先看馬謖,我們?nèi)匀宦?lián)系情節(jié)來看,街亭最終失守,從寫馬謖的言行看,前文有哪些暗示?由此我們評價一下馬謖這個人物形象。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同學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三國演義》與數(shù)字三很有緣,比如說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三氣周瑜三分歸晉,三絕(曹操的奸絕;關羽的義絕;孔明的智絕)等等,你能在分析人物性格時找出課文中與三有關的細節(jié)嗎?
次對象笑的原因笑的含義性格
一諸葛亮笑他周密部署,分派重兵把守。(多心)笑他部署不當,過于小心,不如自己準確得當麻痹輕敵
二王平王平勸阻他在山上屯兵(見識短)覺得王平見識短淺,不如自己熟讀兵書,部署得當.紙上談兵
三司馬懿笑他親自察看自己的部署,準備攻打認為自己部署得當,司馬懿來攻打完全是白白送死.狂妄自大
死守教條,勇?lián)熑危ㄟ€有如此優(yōu)秀品質(zhì),值得我們學習)
小結:由于他的狂妄自大,不聽孔明的部署,和王平的勸阻,也由于他的麻痹輕敵,死守教條,只會紙上談兵,最終使街亭失守,但他勇于承擔責任的優(yōu)秀品質(zhì),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下面我們看諸葛亮,仍然聯(lián)系情節(jié),街亭最終失守,從寫諸葛亮的言行看,前文有哪些暗示?(強調(diào)街亭重要,安排具體環(huán)節(jié),連續(xù)層層派兵,最后調(diào)派楊儀,這些都看出諸葛亮對街亭能否守住的擔憂)從后文看,諸葛亮這些擔憂是不是多余的?不是。這些擔憂都暗示了街亭最終會失守,同時我們也可以由此看出諸葛亮的性格特點,有哪些?
三囑:
一囑馬謖:街亭雖小,干系甚重把困難說在前面,叮囑馬謖要明確責任,做到心中有底。
二囑馬謖:司馬懿非等閑之輩說對手的情況,提醒馬謖不可驕狂自大,草率從事。
三囑王平:下寨要道,戒之戒之叮囑王平要商議行事。點將三囑,足見孔明的慮事周密,用兵謹慎,審時度勢的軍事才能。(慮事周密,用兵謹慎,審時度勢)
生歸納:這些都顯示出諸葛亮的知彼知己,機智多謀。
過渡:諸葛亮作為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是神算子,是智多星,已經(jīng)超出人的能力。那么,諸葛亮是不是一個不吃人間煙火的神呢?他有沒有人的感情?在故事的哪一個情節(jié)體現(xiàn)出來?
[三哭]三次寫了孔明的哭,但哭的方式看樣?每次反映出孔明什么思想活動?表現(xiàn)出什么樣的性格?
次數(shù)哭的
方式孔明的思想活動性格
一揮淚
被馬謖臨逝之言所感動,對馬謖即將被處死,從個人感情上深表同情、悲痛,但軍法無情。表現(xiàn)孔明極富人情。極富人情
二流涕斬馬謖是為了正軍法,不得已而為之,實際上自己內(nèi)心是極不愿意的。忠于蜀漢
三大哭
不已為自己用人不當,深感有負先帝,深深自責。勇于自責
(賞罰分明、公正嚴明,不徇私情。)
幾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在同學們的解讀中一一貯存在我們的頭腦中,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來塑造他們的呢?
(*馬謖曾為諸葛亮出謀獻計兩次,都大獲成功:一次是七擒孟獲,他建議以攻心為上;另一次是利用反間計,挑潑曹睿和司馬懿的關系,結果司馬懿被貶回鄉(xiāng)。)
小結:《三國演義》寫諸葛亮,總體上把他當作智慧的化身,魯迅先生曾有這樣的批評:說《三國演義》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失街亭》中卻寫到他用人的失誤,而且寫了他的勇于自責,有情有義,這就使近妖之諸葛有了很濃的人情味,我們也知道了諸葛亮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而不是那種既能呼風喚雨,又能料知后事的神,而這個人物就顯得更有魅力。
總結:通過對這兩個人物的分析,我們?nèi)菀卓闯觯n文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主要是通過描寫他們的言行表情直接表現(xiàn)他們的性格特點,另外還通過什么手法讓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對比和襯托,另外比如通過寫王平的謹慎謙恭反襯馬謖的自驕蠻橫;通過寫司馬氏父子的機謹善謀反襯馬謖的無能。這也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寫人的方法。
4.專題辯論:
小說中的街亭失去了,給蜀漢的統(tǒng)一大業(yè)留下了遺憾,已無可挽回,我們在為蜀國扼腕悲傷的同時,也不得不讓人深思:街亭的失守究竟是誰的過錯?(辯論)
通過剛才的人物形象分析,很明確,馬謖和諸葛亮就是決定街亭能否守住的關鍵人物,兩人對街亭的失守,都負有責任,馬謖勇于承擔責任,諸葛亮也勇于自責,那么,如果問:兩人的過錯,誰更嚴重?大家說,是誰?大家一起回答,我要聽到每位同學的聲音。下面,我們就討論一下這個歷來就有爭論的問題。我們可以分成正反兩個命題,針鋒相對地互相辯論:正方:失街亭過在馬謖;反方:失街亭過在諸葛亮。請大家選擇其中一種命題或陳述自己的觀點或反駁對方的觀點。好,大家先組織一下自己的語言,可以局部先討論一下。
首先,找同學正面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注意,正面闡述,先不必批駁別人的觀點,其他同學聽好之后,可以補充或者反駁。無須全面,只要能夠自圓其說就可以。
下面,可以自由辯論。
總結:課堂的辯論到此結束,我再問一遍,失街亭,過在馬謖還是過在孔明?還是意見不一。也許還會有人這樣問,到底哪一方的觀點是正確的。其實,這個問題歷來就沒有定論,所以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通過這次討論提高了表達能力、辯論能力、組織語言的能力、發(fā)散思維的能力。同學們?nèi)绻€有興趣,可以找來《三國演義》原著研究一下,課后找時間繼續(xù)辯論。
從諸葛亮和馬謖身上,我們能找到一些值得借鑒的地方嗎?
(討論)凡事要從實際出發(fā),不可死搬教條;處理事務要善于納言,不可狂妄自大;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慮;出了問題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責;賞罰要嚴明,執(zhí)法要嚴肅;認識事物、選用人才都應盡可能的全面而準確。
直面現(xiàn)實,反思歷史,我們能從中總結出經(jīng)驗教訓,古為今用就是我們的目的。
一、導入新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的卷首詞,明白如話的語言里包含著筆墨難盡的歷史滄桑。
三國時代是一個戰(zhàn)禍紛亂的年代,而亂世正是英雄們展示自己才華的最好舞臺。我們知道,諸葛亮為報先帝之恩,把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作為自己的目標。而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卻失敗了,只因街亭失守,同時也直接影響了蜀魏乃至整個三國的戰(zhàn)略格局。試問,小小街亭,何以如此重要呢?(提問)課文中有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街亭的重要戰(zhàn)略位置,請大家尋找一下。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諸葛亮北伐路徑是由漢中直奔斜谷進而攻取郿城從而直逼長安;而司馬懿則由長安南下,攻取街亭,進而攻打陽平關,繞道蜀軍背后斷其糧草,蜀軍自然不戰(zhàn)而潰。街亭在此戰(zhàn)役中的重要地位顯而易見。
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自讀課文《失街亭》,一起走進那個充滿陽剛之氣的時代,走進那令人驚心動魄的古戰(zhàn)場,欣賞古代英雄們的智謀膽略。
二、整體感知
1、點名學生朗讀每段話的開頭一句,分析課文的關內(nèi)容。
明確:我們對這九句話做點數(shù)字統(tǒng)計。以卻說開頭的有七句,街亭一詞,出現(xiàn)六次,以蜀漢一方為主語的有七句,其中四句以孔明為主語。
卻說,古小說發(fā)語詞,其后往往重提上文說過的事。本文使用七個卻說,就表明其一方面不斷轉(zhuǎn)換敘事角度,一方面,又不斷地呼應前文。街亭反復出現(xiàn),前面幾段是雙方對街亭之戰(zhàn)的部署安排,中間是街亭之戰(zhàn),之后是街亭之戰(zhàn)后的情況。
2、歸納小結
本文在敘事結構上的特點便是以街亭攻守為線索,采用全知全能的敘事角度,以蜀漢為主要方面,以孔明為中心人物,反復照應并適當穿插對曹魏一方的介紹,從而把復雜的故事、交織的矛盾敘述得清楚條理。
三、自學探討
1、在得到新城探細人消息后,諸葛亮大驚為什么?
明確:司馬懿老謀深算、精明干練,是諸葛亮北伐的主要對手。為使北伐順利進行,諸葛亮用反間計使魏主曹睿將其前職譴歸,如今東山再起,無疑增加了北伐難度。
預測到司馬懿必然奪取街亭。作為由蜀入魏三條道路之一的街亭,雖然離長安較遠,主力不宜由此進兵,但如被魏軍占領,就會由此繞道包抄蜀軍后路,使其進退兩難,不戰(zhàn)自敗。(詢問學生答案來源)
2、預測到司馬懿必將奪取街亭后,諸葛亮作了怎樣的部署安排?
明確:以馬謖為主將,王平為副將,率領二萬五千精兵把守街亭,以魏延高翔為援軍,分別屯兵于街亭東北和后方,與街亭遙相呼應。
總結:(幻燈片)諸葛亮審時度勢,對防守街亭做了周密細致的安排,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力圖做到萬無一失,體現(xiàn)了他一慣用兵謹慎,知己知彼的特點。
3、馬謖到街亭后,對諸葛亮的戰(zhàn)略部署做了怎樣改動。
明確:沒有當?shù)老抡?,把主力部隊帶到離街亭十里的山上;街亭只留五千人把守。
4、司馬懿真可以稱得上精明練達,老謀深算,到街亭后并沒有忙著排兵布陣,而是反復打探對方虛實。這與主觀武斷的馬謖形成鮮明對比。請問司馬懿是如何打探蜀軍虛實?他前后說了些什么?
明確:司馬懿前后三次打探蜀軍虛實。第一次,派次子司馬昭去探街亭是否有兵守把,司馬昭回報有兵守把,司馬懿嘆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這說明諸葛亮判斷正確、部署正確,贏得先機;緊接著司馬昭說蜀軍在山上扎營,司馬懿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也,司馬懿的驚喜說明馬謖戰(zhàn)術失誤(而且是令人難以想象的低級失誤);為驗證消息,司馬懿月夜親自巡視;第三次,司馬懿派人打嘆是何將引兵守街亭,周圍是否還有別的蜀軍。得知主將是馬謖時,他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司馬懿輕松的笑,說明他此時已是成竹在胸。這也說明諸葛亮用人失察。這種手法稱為反襯。
5、司馬懿判斷是否正確,請看雙方爭鋒?
學生復述作戰(zhàn)過程:
司馬懿先集中兵力殲滅蜀軍主力。他讓張郃擋住王平去路,申耽申儀截斷蜀軍汲水之路。令其不戰(zhàn)自亂。然后率領大軍圍山,讓士兵沿山放火,又餓又渴的蜀軍,多次沖擊無法突圍,紛紛投降。馬謖只得率領殘軍下山逃命,被擊退王平占領街亭的張郃緊緊追趕。這時魏延殺出,擋住張郃,放過馬謖。(此時司馬懿已完成圍山,回防街亭。)魏延窮追不舍,意圖奪回街亭,被司馬懿、司馬昭包圍,張郃也回軍加入包圍。幸虧王平趕來,二人兵合一處,殺出包圍,與前來營救的高翔相遇,三人商量好兵分三路,半夜劫營,復奪街亭。當天晚上,魏延高翔來到街亭,卻中了埋伏,幸虧王平趕來救了二人。(下文交代,王平見無伏路兵,懷疑對方有詐,沒有貿(mào)然進兵,登高遠望,見二人中計,才殺了進去。)三人奔列柳城時,已被郭淮占領。一陣廝殺后,死傷慘重,只得撤兵回陽平關。
占領列柳城的是曹真手下郭淮。這看似節(jié)外生枝的一筆,一方面反映了在諸葛與司馬的較量中,諸葛亮略勝一籌,統(tǒng)率十五萬大軍的司馬懿,沒有想到占領列柳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曹魏內(nèi)部矛盾,司馬懿受到曹氏家族的打擊、排擠,拓寬了作品反映生活的廣度。
這一戰(zhàn),雙方你沖我突,互不相讓。情節(jié)忽起忽落,一波三折。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善于描寫復雜戰(zhàn)爭的高超技巧,在犬牙交錯的戰(zhàn)爭過程中,作者始終把蜀漢一方作為敘述的主要方面。我們看到,除馬謖外,諸葛亮所安排的各個將領,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尤其是王平,沖鋒陷陣、多方解圍、驍勇善戰(zhàn)而又謹慎細心。馬謖如能聽其規(guī)勸,街亭豈能失守?由此可見,街亭失守的直接原因,就在于馬謖失策,把咽喉之地變成了薄弱之處。
6、馬謖為何會失策?我們分析他到街亭后的一系列表現(xiàn),尤其是三笑。
明確:一笑:丞相多心,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說明他麻痹輕敵;
二笑:王平真女子之見,什么兵法云憑高視下,勢如破竹、孫子曰置之死地而后生,足見其剛愎自用、紙上談兵;
三笑:司馬懿彼若有命,不來圍山,足見其狂妄自大。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他才不顧諸葛亮再三叮囑,一意孤行,乃致敗軍折將失地陷城。(真是信誓旦旦,不思爾反)
7、有的同學認為,丟失街亭,根本原因是諸葛亮用人失策;而有的同學則認為,諸葛亮事前再三叮囑馬謖,是馬謖執(zhí)意不聽,丟失街亭,諸葛亮不應承擔任何責任,持第一種觀點的同學,你如何解釋。
明確:馬謖的狂妄自大、麻痹輕敵,在他請命時便有所表現(xiàn),諸葛亮的再三叮囑,并沒能消除他的這種思想。
諸葛亮第一次叮囑,是說明街亭的重要性,倘街亭丟失,我大軍皆休矣,但馬謖的回答是: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極為自負。并沒有意識到守街亭的重大責任。第二次叮囑他對手非比常人,切勿等閑視之,而他的回答是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更是狂妄至極。在這種情況下,馬謖主動請立軍令狀,以全家性命擔保,并非為約束自己。而是認為此事易如反掌,要抓住這個立功機會,而諸葛亮軍中無戲言的叮囑,也就毫無意義。(這就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另一方面,對于馬謖的紙上談兵,諸葛亮并無認識,反而認為他深通兵法。對于馬謖的剛愎自用同樣沒有認識,這一點從他吩咐王平安營下寨之法而不直接叮囑馬謖,以及兵敗后首先喚王平入帳責問他為何不勸諫馬謖可以看出。
諸葛亮輕信馬謖,是因為馬謖此前曾有耀眼表現(xiàn),南征孟獲,建議攻心為上,被諸葛亮稱為肺腑:準備北伐,獻上反間計,使諸葛亮認為他很有才能,把他作為接班人培養(yǎng),以致忽視了他缺乏實戰(zhàn)經(jīng)驗等缺點。
8、街亭失守之后,諸葛亮采取了哪些措施?你如何認識?
明確:得到街亭失守消息,諸葛亮意識到北伐已經(jīng)失敗,迅速做好撤軍準備。讓張苞、關興作為疑兵牽制敵軍,阻止敵軍快速前進;張翼先行準備退路;大軍收拾行裝,提前作好撤退準備;馬岱、姜維斷后,掩護軍民撤退;遷移南安、安定、天水百姓;派人到冀縣搬取姜維老母。
明確:事無巨細,諸葛亮都作了周密安排,體現(xiàn)了臨危不亂、處變不驚、沉著應變的軍事家風度。正因此,蜀軍才迅速完成了由戰(zhàn)略進攻到戰(zhàn)略防御的轉(zhuǎn)換,將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9、孔明撤回漢中后,嘉獎身陷敵后、卻不折一人一騎、斬將立功的趙云。嚴懲麻痹大意、狂妄自大、丟失街亭的馬謖,說明他賞罰嚴明。
播放電視劇片段:
馬謖失策給蜀軍帶來慘痛損失,使諸葛亮北伐雄圖化為泡影,斬之猶嫌不足,諸葛亮為何痛哭流涕?
明確:課文中,諸葛亮三次流淚,三次心理并不一樣。
第一次:馬謖臨終將子女托付與諸葛亮,這使諸葛亮想起二人間的深厚情誼,不禁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淚。但此時正在叱左右推出斬之的緊張氣氛之中,便急忙抹去眼淚,揮淚二字極為準確。
第二次,蔣琬勸阻諸葛亮不要殺戮智謀之臣。引起他內(nèi)心深處對馬謖的愛惜,但為嚴明法令,只得忍痛斬之,所以流涕,悲哀程度更進一層。
第三次斬殺馬謖后大哭不已,這時更多的是對自己沒聽先主的悔恨、自責,有負先主重托的內(nèi)疚、不安。(讀到此才能對《蜀相》一詩中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老臣心有更深體會)
總結:諸葛亮掉淚斬馬謖是本文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它細膩地刻畫了諸葛亮內(nèi)心深處感情與理智、愛惜人才與嚴以法令、個人友誼與國家利益間的矛盾沖突,揭示諸葛亮體恤下屬、執(zhí)法嚴明、忠心耿耿、嚴于自責等優(yōu)秀品質(zhì)。
四、鑒賞要點
1、文章塑造人物的特點。
A.利用語言行動細節(jié)刻畫人物(以言傳神以行繪人)
B.利用對比烘托手法塑造人物(多方映襯對比鮮明)
2、《三國演義》是一部優(yōu)秀長篇小說,但是白璧微瑕,他的缺點便是在人物性格塑造上往往失真。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批評它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在《三國演義》一書中,諸葛亮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如果說《三國演義》將諸葛亮神化,那么,《失街亭》一文則將神人化,它在揭示諸葛亮用兵謹慎、沉著應變、執(zhí)法嚴明等優(yōu)點同時,也揭示了他被感情蒙蔽雙眼,用人失策的過失,但這并不影響諸葛亮千古第一賢相的形象,反而讓我們覺得更可信,可親、可敬,這也正是本文成為全書最優(yōu)秀篇章之一的原因。
五、延伸拓展:課內(nèi)討論:街亭之失,誰之過?
(作為領導者的諸葛亮,識人不深,用人不當:戰(zhàn)前忽視馬謖的驕傲情緒;諸葛亮派馬謖去守街亭本身就有疑慮,先講街亭的重要性,后講守之極難,又說對手之強大,意欲使馬謖自退。最后馬謖寫下軍令狀,諸葛亮仍不放心,又派處事謹慎的王平相助,先后又派出高翔等人馬去接應街亭,可見諸葛亮對馬謖守街亭是有疑慮的。自古以來,中國就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說法,而在如此關鍵的時刻,如此重要的地點,諸葛亮卻將全軍的命運系于一疑惑之人身上。)
結語:街亭一戰(zhàn),雖有勝負,但又難辨高下。問誰是英雄,非成敗所能定論。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皆空,只有青山依舊。
失街亭教學設計
7失街亭教學設計
《失街亭》節(jié)選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的內(nèi)容?!度龂萘x》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章回小說,也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妒Ы滞ぁ愤@個故事,通過對魏、蜀兩國對街亭的爭奪戰(zhàn)役的描述,贊揚了孔明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深謀遠慮,嚴肅執(zhí)法,勇于自責的優(yōu)良作風,批判了馬謖的狂妄自大,脫離實際,言過其實,違反軍令的嚴重錯誤。
學習本課的主要任務是欣賞曲折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欣賞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度龂萘x》善于借錯綜復雜的故事情節(jié),表現(xiàn)封建統(tǒng)治集團之間,以及各自內(nèi)部復雜而尖銳的矛盾斗爭。這部書寫戰(zhàn)爭極為出色,它以人物為中心,把斗智斗勇的描述結合起來,著重表現(xiàn)作戰(zhàn)雙方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運用、力量的對比、地位的轉(zhuǎn)化,從而揭示出決定勝負的原因,使大小戰(zhàn)役在作者筆下顯得千變?nèi)f化,各具特色,毫不雷同?!妒Ы滞ぁ愤@場戰(zhàn)爭的情節(jié)相當單純,但作者卻寫得曲折有致。諸葛亮點將時,判斷準確,部署嚴密,看來是穩(wěn)操勝券,但是馬謖的輕率則埋下了失敗的種子。扎營時馬、王爭吵,預示馬謖必敗。街亭失守,雙方爭奪廝殺,作者寫得奇矯突兀,聲色俱佳。其間貫穿蜀方的增援和魏方的打援,魏方的設計和蜀方的中計,時升時落,似大海潮涌;急起急伏,如重巒疊嶂,扣人心弦,引人入勝,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在刻畫人物形象方面,作者沒有靜止地交代人物性格,而是運用語言描寫和行動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如刻畫馬謖,是通過三個爭執(zhí)的小回合來展開的。乍到街亭,馬謖先是以笑譏人,嘲笑丞相多心,表現(xiàn)出他極為主觀;當王平提出異議時,他大覺逆耳,表現(xiàn)出他剛愎自用;王平以大局為重,再次提醒時,馬謖以恃唬人,“丞相諸事尚問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可以看出他目空一切,得意忘形。通過馬謖極力拒諫的言行描寫,顯示出了他的思想性格。而本課最主要的人物是諸葛亮,文章通過他的語言、行動的刻畫,表現(xiàn)了他考慮周詳、處事審慎的性格。如對馬謖的再三叮囑,派“平生謹慎”的王平佐助馬謖,部署策應,安排疑兵等,都集中表現(xiàn)了他的神機妙算、謹慎周密的才能。揮淚斬馬謖,又表現(xiàn)了他的大義。作者通過失街亭和斬馬謖,充分賦予了人物鮮明的性格,使諸葛亮這個形象有血有肉。
教讀本課,主要運用品讀法和設置問題討論法。讓學生深入課文內(nèi)容,體會課文深義。通過對問題的討論、爭議,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三國演義》及作者羅貫中。
2.學習本文通過生動的情節(jié)和人物語言來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3.了解諸葛亮深謀遠慮、賞罰嚴明、嚴于自責的優(yōu)良作風,認識馬謖狂妄輕敵、剛愎自用、死守教條的錯誤及其危害性。
能力目標
1.品味《失街亭》中描寫戰(zhàn)爭的技巧。
2.欣賞《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寫方法,進而理解諸葛亮、馬謖兩個人物形象。
3.掌握本文有條不紊、嚴謹有序的結構特點。
4.體會本文通過對比手法描寫人物的方法。
德育目標
學習《失街亭》,認識諸葛亮賞罰嚴明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學重點
分析諸葛亮和馬謖兩個主要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如何正確評價諸葛亮任用馬謖守街亭。
●教學方法
1.品讀法。對于課文中的關鍵段落、語句應仔細品讀,體會其作用。
2.分析、討論法。課文中的疑難問題,通過分組討論、分析來理解。
3.欣賞——比較——研習法。播放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中有關失街亭的部分,讓學生比較畫面展示與文字描寫的異同,進而欣賞文學作品,提高欣賞能力。
4.研究性學習法。通過學習本文,讓學生用創(chuàng)新思維來寫一篇《失街亭》讀后感。
●教具準備
多媒體、《三國演義》電視劇VCD光盤、《三國演義》主題歌錄音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介紹《三國演義》及作者羅貫中。
2.整體感知,梳理情節(jié)結構。
3.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1.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歌,讓學生進入氛圍,感受雄渾、蒼涼的氣勢。
2.以提問——回憶的方式導入新課。
剛才我們聽的是什么歌?(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三國演義》主題歌)以前我們學過與三國故事有關的文章嗎?(同學們回答:學過三國人物諸葛亮的《出師表》)好,我們共同回憶其中的一段話:“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將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蜀漢政權“北定中原”的目的之所以未能實現(xiàn),失街亭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么我們現(xiàn)在就來學習《失街亭》一文。
二、解題
多媒體顯示:
1.羅貫中(約公元1330~1400),名本,字貫中,別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說家。據(jù)說,他曾跟元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之一張士誠有相當?shù)年P系,曾給張士誠當過幕客。他“有志圖王”,足見是一個具有政治抱負的人。后來明太祖朱元璋統(tǒng)一了中國,他改而從事“稗史”的編寫工作。相傳他創(chuàng)作的小說有幾十種,但大都沒有流傳下來?,F(xiàn)在能看到的只有《列國演義》《三國演義》《隋唐志傳》《平妖傳》《粉妝樓》幾種,而以《三國演義》最為著名。
2.《三國演義》是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第一部最完整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有人認為它是我國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歷史演義小說。它引人入勝地描寫了封建王朝中四百個以上的人物的錯綜復雜的矛盾和斗爭,形象地再現(xiàn)了漢末黃巾起義到西晉統(tǒng)一這一時期的近百年的歷史面貌,鮮明地表現(xiàn)了作者的忠義觀念和仁政思想。它的主題思想基本上是通過曹魏和蜀漢兩個集團的斗爭表現(xiàn)出來的。作者善于把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巧妙地通過藝術形象和動人的情節(jié)表現(xiàn)出來。他不是純客觀地描寫人物,而是借助褒貶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和道德觀念。全書在描寫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其矛盾斗爭中,表現(xiàn)了尊崇劉備,貶抑曹操的強烈傾向?!度龂萘x》還以大量篇幅生動地描寫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戰(zhàn)爭。作者認為軍事斗爭及政治斗爭的互相聯(lián)系和斗智與斗力的互相結合,往往是取得勝利的關鍵。書中描寫的歷史戰(zhàn)爭,各有特色,使人屢讀不厭,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描寫戰(zhàn)爭的最好作品之一。諸葛亮是全書的中心人物,作者集中歌頌他的足智多謀。他知己知彼,謹慎從事,又善于隨機應變,他深謀遠慮,料事如神,預見戰(zhàn)事發(fā)展的前景。這一形象,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要求高瞻遠矚,預見未來,掌握自己的命運,維護正義事業(yè)的愿望。
3.與課文有關的內(nèi)容。
本課節(jié)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五回是“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課節(jié)截去了司馬懿調(diào)兵遣將進攻街亭一段和他率兵占領列柳城一段,這兩段寫司馬懿善于用兵,而本課重點人物是諸葛亮,故而截去。本回又大段截去“武侯彈琴退仲達”,即“空城計”的內(nèi)容。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發(fā)賺曹休”,后半部分內(nèi)容是寫孫吳與曹魏的明爭暗斗,故截去。節(jié)選部分集中表現(xiàn)諸葛亮深謀遠慮,料敵如神,賞罰嚴明和馬謖剛愎自用,言過其實。
三、整體感知,梳理結構
1.學生朗讀全文,理清思路。
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或意義。
裨將(pí)垓下(ɡāi)掎角(jǐ)
長史(zhǎnɡ)文幾(jī)流涕(tì)
什物(shí)熟諳(?。?輜重(zī)
鼓噪(zào)曹睿(ruì)咽喉(y?。?
比及歸寨,早被魏兵占了等到
今幼常得罪獲罪
如逢魏兵,或戰(zhàn)或不戰(zhàn)或者
凡事商議停當而行妥當,穩(wěn)妥
2.叫一名學生簡單復述情節(jié)后師生共同梳理結構。
明確: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①守街亭——馬謖請纓
②失街亭——馬謖拒諫
③斬馬謖——孔明揮淚
四、具體研習
1.提問:本文是如何刻畫馬謖其人的?從中體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性格特征?
指導學生從文中找出描寫馬謖請纓,安營扎寨的情節(jié),仔細品讀。師生共同分析馬謖的言行。
明確:失街亭,馬謖應負主要責任。作者在描述中對其所犯的嚴重錯誤和他犯錯誤的根源作了嚴峻的揭露和批判。
諸葛亮在分析完敵情后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話還沒說完,馬謖便自告奮勇請求守御街亭。當諸葛亮告以利害時,他卻表現(xiàn)出“豈一街亭不能守耶”的滿不在乎的神氣。作品一開始,就寫出了他夸大主觀的一面和無視客觀的一面。諸葛亮沒有立即答應他的請求,他于是就以全家性命為擔保。到街亭后,他看了地勢,不加深思,卻表現(xiàn)了麻痹情緒和輕敵思想,反笑“丞相何故多心”。他違反諸葛亮下寨當?shù)赖闹甘?,不聽王平的勸告和分析,堅決要在山上屯軍,一再發(fā)出狂言:“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王平指出“恐斷汲水道路”,希望慎重行事,他卻夸說自己讀過許多兵書,且“丞相諸事尚問于我”,把王平的話擋了回去。馬謖自高自大的狂妄態(tài)度和獨斷專行的惡劣作風,剛愎自用、言過其實的性格特點,就完全顯現(xiàn)出來了。
2.馬謖為何會有此狂妄、剛愎自用等性格特點呢?試結合課文加以分析。
學生思考后明確:馬謖之所以狂妄、剛愎自用,是因為他讀過不少書,自認為滿腹經(jīng)綸,是個卓越的指揮家,加上諸葛亮也承認他“自幼飽讀兵書,熟諳兵法”,因此他更加不可一世。當然他也曾引用過兵書上的“憑高視下,勢如破竹”的理論,孫子“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名言。而歷史上因占領山頭或背水布陣而取得軍事勝利的事實,也是屢見不鮮的。馬謖不分析當時敵我情勢和地理形勢,只是生搬硬套古人的軍事理論,自然就不能從兵法上吸取前人成功的戰(zhàn)爭經(jīng)驗??梢哉f,他和趙括一樣都是紙上談兵的“軍事家”。
(解說:馬謖在失街亭的事件中是一個重要人物,因他的剛愎自用、狂妄自大使得蜀國失掉了進軍中原的有利地形和大好時機。作者對其有惱怒的情緒,學習時應注意把握。)
3.思考:本文的線索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圍繞線索把錯綜復雜的矛盾組織起來并推動故事發(fā)展的?
學生分小組討論后,教師歸納:
(1)本文以街亭的攻守為線索。第一部分寫馬謖立狀守街亭和諸葛亮周密部署,命令馬謖“謹守”當?shù)老抡?;而馬謖卻違令拒諫,屯兵北上。第二部分寫司馬懿采取“圍山斷水”的戰(zhàn)術,奪取了街亭;諸葛亮布置退劫。第三部分主要寫因街亭失守而斬馬謖。這三部分始終不離街亭的攻守。
(2)故事涉及的人物多,矛盾復雜。有蜀漢內(nèi)部諸葛亮與馬謖的矛盾,馬謖與王平的矛盾;有曹魏內(nèi)部周馬懿和朝廷的矛盾,朝廷和孟達的矛盾;有蜀魏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牽連了許多的人物。
(3)圍繞這些矛盾開展的情節(jié)更加錯綜復雜。作者以蜀漢為主要方面,以諸葛亮為主要人物,以街亭的攻守為線索,來組織這些情節(jié),前后反復照應,故事情節(jié)組織得井然有序。
五、課堂小結
本課時的重點為:了解《三國演義》的有關內(nèi)容和梳理文章的結構?!度龂萘x》是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平時我們對其了解比較散,沒有條理化的認識,通過學習課文,希望同學們能較全面地了解《三國演義》。
六、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分析諸葛亮的人物形象。
2.課堂上對內(nèi)容的分析基本上是大眾化的觀點,沒有新意。了解課文內(nèi)容后,看能否用創(chuàng)新思維對《失街亭》談些新看法。請寫一篇《失街亭》讀后感。
失街亭
一名愛崗敬業(yè)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性,作為教師就需要提前準備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期間跟著互動起來,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您知道教案應該要怎么下筆嗎?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失街亭”,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失街亭羅貫中
教學目標:
1.理解諸葛亮和馬謖這兩個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特色。
第一課時
一、介紹作家作品:
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大約生活于公元1330年至1400年之間,名本,字貫中,別號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還有廬陵、錢培、東原等不同說法)。曾經(jīng)充當元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的幕僚。他寫過詞曲,雜劇,以小說的創(chuàng)作成就最大。他“與人寡合”,而“樂府隱語,極為清新”,他可說是中國第一個用全力作小說的作家,其作品包羅萬象,著有小說《隋唐志傳》《殘?zhí)莆宕费萘x》《三遂平妖傳》,雜劇《趙太祖龍虎風云會》等,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
二.請用《三國演義》的章回體形式,給課文的四部分命一個小標題。
即:,孔明分兵拒司馬,馬謖奉命守街亭
司馬設伏取蜀兵,馬謖大意失街亭
亡羊補牢時已晚,發(fā)號施令別打算
趙云神勇保軍資,孔明揮淚斬馬謖
(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理解靈活運用4字、5字、7字句)
三分析小說如何寫馬謖失街亭的。
1.教師介紹馬謖其人如何深受諸葛亮重用的相關情節(jié)。
2.學生概括馬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提示:自驕自傲、目中無人、死守教條等,只要符合這些意思即可)
3.作者寫馬謖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寫主要是語言情態(tài)描寫:主要是馬謖的三“笑”
“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一“笑”
“汝真女子之見!……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亂道!……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來圍山!”——三“笑”
……此一些語言充分展現(xiàn)出一個自視甚高、輕敵麻痹、夸夸其談、目中無人的謀士形象。
再就是間接描寫:
一是通過寫王平的謹慎謙恭反襯馬謖的自驕蠻橫;二是通過寫諸葛亮的自責沉著側面襯托馬謖的無知幼稚;三是通過寫司馬氏父子的機謹善謀和笑反襯馬謖的無能。)
4.如何看待理解馬謖自縛請罪這一情節(jié)?(討論)
(可以看作是對馬謖的后悔,勇于承擔責任,也可以看作是對馬謖的嘲諷,或者還可以看作是馬謖還想以此博得諸葛亮的憐憫,借以逃脫罪責等,只要學生講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課時
分析其他人物,討論評價“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感想
一.處理作業(yè)(略)
二.分析諸葛亮其人:
作者寫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襯托手法:
①以司馬懿的態(tài)度反襯:
懿嘆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確建議來襯托:
“吾累隨丞相經(jīng)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zhàn)自亂矣。”
2.直接描寫:
①知人善任,小心謹慎:馬謖熟讀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謹慎,派王平協(xié)助馬謖
②知彼知己,機智多謀:料到司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備;查看布兵圖樣,知馬謖無知;
街亭失守,穩(wěn)妥撤兵漢中。
③勇于自責:街亭失守后說:“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
④有情有義,賞罰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歡馬謖,盡管馬謖自縛來見,還是揮淚斬馬
謖,但答應替他撫養(yǎng)子女。
⑤如何理解諸葛亮的三“哭”?
“揮淚”顯示其對人才的愛惜;“流涕”是因為內(nèi)心矛盾,既愛惜馬謖,又不得不處治馬謖;“大哭不已”是為有負先帝重托,未聽先帝遺囑。
三.體會本文前后照應的特點:
抓住人物語言,體會反復照應的效果(使作品脈絡清楚,結構緊湊)。(學生尋找完成,教師只做點示)
四.討論:失街亭,誰之過?
(學生各抒己見,可以認為是馬謖的責任,也可以認為是諸葛亮的責任,還可以認為兩人都有責任,但理由論據(jù)要充分,說服力要強。)
《失街亭》是一篇自讀課文,可用自讀、圖示、評點、討論等方法實施本文的教學。這一設計的指導思想是:以“戰(zhàn)爭與人作為教學的切入點,領略(失街亭》渲染的歷史情緒、戰(zhàn)爭情愫和英雄情結,使學生的視野不滯留于具體事件,而能全景鳥瞰戰(zhàn)爭風云。
一、自讀:了解相關情節(jié)及節(jié)選部分內(nèi)容。
1.課前泛讀《三國演義》諸葛亮“一出祁山部分(第91回至第95回)。
2.課內(nèi)精讀“街亭爭奪戰(zhàn)、“揮淚斬馬謖兩部分,在課本上作勾畫圈點。
二、圖示:利用《蜀魏街亭之戰(zhàn)示意圖》(注)把握戰(zhàn)爭全局形勢。
1.讀圖,弄清街亭在諸葛亮“一出祁山中的戰(zhàn)略地位。(注意子午道、褒斜道、天水郡至長安大路)
蜀魏以秦嶺為界對峙,諸葛亮的戰(zhàn)略目標是攻取長安。取長安必過秦嶺,過秦嶺有三條通道:一是東路子午道,但其地險要,不易通過。故諸葛亮未納魏延之計,東路偷襲。二是中路褒斜道,路途較近,蜀軍可由此攻郡城,取長安,但中有棧道近500里,行軍困難。此次北伐,孔明于此道設疑兵佯攻。三是西略由陽平關繞到渭水之西的一條大道,此道離長安較遠,但蜀軍兵力集結和糧草搬運十分方便。故蜀軍主力自漢中兵出祁山,由此道進軍。街亭(今甘肅莊浪東北隴城鎮(zhèn))是此路戰(zhàn)略要地,控制街亭,即掌握戰(zhàn)爭主動權。倘此地失守,蜀軍糧道斷絕,后援不繼,三郡難保,便會不戰(zhàn)自潰。用諸葛亮的話說:“街亭雖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休矣。
2.讀圖,敘述蜀魏街亭之戰(zhàn)前后過程。(注意“蜀魏軍事部署)
司馬懿、張邰率二十萬人馬揮師西進,諸葛亮料其必取街亭。參軍馬謖立下軍令狀,愿領二萬五千精兵前往防守。諸葛亮囑馬謖“當?shù)老抡?,令王平協(xié)助防守繪制圖本;又喚高翔屯兵街亭東北之列柳城,以作策應;再派魏延屯扎街亭之后,以為救援。遂令姜維為先鋒擬攻陳倉,令趙云出箕谷佯攻郿城。
馬謖“屯兵山上,王平規(guī)勸,馬謖不聽,二將分兵。司馬懿圍困街亭,斷絕汲道,放火燒山,蜀兵不戰(zhàn)自亂,馬謖沖出重圍。魏延、高翔、王平謀復奪街亭,反復沖殺。三將連連中計,迫不得已,退守漢中門戶陽平關。
諸葛亮聞街亭、列柳城俱失,跌足長嘆,布置姜維、趙云撤軍,下令棄守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回漢中后,贊賞不失人馬輜重的將軍趙云,揮淚處死敗軍之將馬謖。
三、評點:欣賞失街亭描寫戰(zhàn)爭與人藝術。(示例。僅列三則)
1.馬謖三“笑。(人物描寫:神態(tài)語言)
一笑孔明“多心,二笑王平無能,三笑司馬懿膽怯。(原文略)
馬謖“笑三次,表露其性格:一意孤行,公然違令,目無“丞相;死守“兵法,剛愎自用,看輕同僚;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小覷勁敵。
2.街亭三“奪。(場面描寫:街亭激戰(zhàn))(原文略)
作者以濃墨重I彩,營造出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氣氛,敷演出I跌宕起伏的街亭爭I奪戰(zhàn)。先是馬謖落I荒而逃,張邰佯作追I擊,卻轉(zhuǎn)出魏延的及[時增援。情節(jié)一頓。張邰佯作敗退,魏延復奪街亭,不意突遭魏方伏擊,千鈞一發(fā)之際,王平引兵來援。情節(jié)又一頓。王、魏合兵,奔列柳城,與高翔夜襲街亭,陷身空寨,死命沖出,列柳城陷于敵手。情節(jié)再一頓。寫雙方環(huán)繞街亭反復爭奪,一波三折,“有斗移星轉(zhuǎn),雨覆云翻之妙(毛宗崗《讀〈三國志〉法》),刀光劍影,令讀者目不暇接。值得注意的是,傲慢輕狂的馬謖,廝殺中不見蹤影。
3.“揮淚。(動作描寫:人物心理)(原文略)
諸葛亮涕淚縱橫,一為北伐失敗痛惜,一為馬謖違令遺憾,一為識人不深悔恨。種種情感,積累良久。斬將之時,難以自抑,猛然噴發(fā)。想起馬謖亦為人才,相處日久,“義同兄弟,為嚴明軍紀,不能不殺,有情而不枉法,執(zhí)法又不忘情,諸葛亮淚如泉涌,其情至真。不用“揩、“抹、“拭等常用字,著一“揮字,一見諸葛亮痛苦之深,一見諸葛亮決心之大。
四、討論:探討《失街亭》描寫戰(zhàn)爭與人技法。
1.《三國志魏書張郃傳》記載:“諸葛亮出祁山,加邰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于街亭。(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魏明帝西鎮(zhèn)長安,命張邰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邰戰(zhàn)于街亭。史料可證,街亭之戰(zhàn),魏軍主將是張邰,司馬懿與此戰(zhàn)無關。那么,小說為什么要將諸葛亮的對手改作司馬懿?小說中的司馬懿,既精通兵法又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派子偵察、親自巡哨、摸清守將,斷絕水道、圍而不攻、放火燒山,以及多次設伏等,表明其人非等閑之輩。歷史上的司馬懿,此時確未曾與諸葛亮交手。如果按照史實,將諸葛亮一出祁山兵敗而返的對手寫成魏國一員大將張邰(此人后被諸葛亮設計射殺),無疑會貶損諸葛亮的形象。作者“張冠李戴,以同樣多謀善斷的司馬懿來映襯諸葛亮(司馬懿“嘆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更能表現(xiàn)諸葛亮的指揮若定、用兵如神。
2.諸葛亮一向謹慎,知人善任,為什么竟重用馬謖這樣的“言其過實之人?
馬謖請戰(zhàn),立下軍令狀,以“乞斬全家的擔保來表明決心與信心。而在諸葛亮心中,馬謖“自幼飽讀兵書,熟諳戰(zhàn)法。建“攻心計令孟獲就范,建反間計令司馬懿下野,可見其人亦非無能之輩。諸葛亮復令魏延、高翔襄助防守街亭。作了這樣的布置,諸葛亮自然認為,街亭不致有失。諸葛亮的“失算在于,沒有看到馬謖缺乏作戰(zhàn)經(jīng)歷,可為良謀而難作良將,也沒有對馬受命時流露的驕狂情緒予以注意,終至釀成大錯。(失街亭)中的諸葛亮不是“完人,反而感人。(魯迅批評(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此種情形,節(jié)選部分是例外。)
3.“一出祁山是蜀漢一次失敗的戰(zhàn)爭,可是蜀方主帥諸葛亮依然光彩照人,試結合課文作簡要分析。
作者在諸葛亮身上,傾注了自己的“英雄情結。雖然是一次失敗的戰(zhàn)爭,卻以生花妙筆寫出了一個失敗的英雄,給讀者一種歷史真實感。街亭布防,見其精細謹慎;初見圖本,見其料事如神;回軍漢中,見其從容不迫;賞將斬將,見其賞罰分明。對手和麾下諸將如眾星拱月,對諸葛亮起映襯烘托作用。失敗的英雄、悲愴的英雄,更能引起讀者的審美思考。
4.你個人認為,誰應對一出祁山的失敗負主要責任?(觀點不求統(tǒng)一)
第一種觀點,街亭之敗,馬謖應負主要責任。馬謖狂妄自大公然違令,蜀軍咽喉之地迅速丟失,造成全局被動。諸葛亮對馬的缺點并非全無認識,對街亭布防十分細致周密,如馬謖屯兵當?shù)赖謸跛抉R懿大軍,戰(zhàn)局會朝著有利于蜀方的方向發(fā)展 第二種觀點,街亭之敗,諸葛亮應負主要責任。諸葛亮識人不深用人不當,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動。司馬懿評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誤事?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見諸葛亮用人不當是失敗主要原因。
第三種觀點,關鍵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諸葛亮此次北伐的戰(zhàn)略錯誤。蜀漢勢弱,曹魏勢強,諸葛亮戰(zhàn)略上處于劣勢,非用奇謀不能取勢。如從魏延之議,以奇兵經(jīng)子午谷突襲長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將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為諸葛亮戰(zhàn)敗)絕非諸葛亮對手(時司馬懿賦閑苑城),則長安指日可下。司馬懿的評論可證這一觀點: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二出祁山的失敗也證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諸葛一生惟謹慎,不使險招坐失良機,也只有長使英雄淚滿襟了。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體味本文情節(jié)安排上的前后關聯(lián)、緊張自然的特點。欣賞人物刻畫栩栩如生、搖曳多姿的藝術美。
2.把握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脈絡;分析諸葛亮、馬謖的性格特征。
二、過程和方法
誦讀、感悟、理解、討論、比較、鑒賞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引馬謖為戒,戒驕戒躁,謙虛謹慎,不言過其實,重視實踐,不死守教條。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學習通過生動的情節(jié)和人物語言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要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分析本篇的這種藝術特色。
難點:思考分析“失街亭,誰之過”?
解決辦法
1.補充與本文有關的前后情節(jié)。
2.指導學生整體閱讀,注意情節(jié)的發(fā)展走向,寫出閱讀提綱,思考情節(jié)中的暗示、情節(jié)間關聯(lián)等特點。
3.分析孔明“三囑”、馬謖“三笑”、司馬“三探”、諸葛“三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4.展開專題辯論:失街亭,誰之過?
●教學思考
1.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語言明白易懂,教師不必串講,讓學生自己閱讀分析,以培養(yǎng)自學能力。
2.《三國演義》是我國著名古典小說,可向?qū)W生作些介紹。還可以建議學生課外閱讀《三國演義》。
●學生活動
1.復述全文情節(jié),寫出文章情節(jié)的閱讀提綱。
2.分析討論,歸納文章主人公孔明、馬謖的性格特征。
3.專題辯論:失街亭,誰之過?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預習
閱讀課文,理清情節(jié)發(fā)展脈絡,列出提綱。
二、導入
播放歌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故事,不少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失街亭》就是《三國演義》中的精彩片段。
三、鋪墊
1.作者作品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也稱《三國志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章回小說,也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
作者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別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作品除了《三國演義》,還有小說《殘?zhí)莆宕费萘x》、《三遂平妖傳》,雜劇《趙太祖龍虎風云會》等。
2.有關情節(jié)(見參考資料之一)
當時魏蜀以秦嶺為界,互相對峙。蜀要伐魏,必過秦嶺而取長安;魏要伐蜀,也必過秦嶺而取漢中。通過秦嶺有三條要道:一是東路的子午谷,十分險要,雙方都有兵把守,不易通過,所以孔明未走東路。二是中路的斜谷,蜀軍可由此攻郿城,下長安,路程較近??酌鬟@次北伐,主力正是由此進軍。司馬懿根據(jù)孔明“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不肯弄險”的特點,料到孔明不會“從子午谷徑取長安”,而“必出兵斜谷,來取郿城”,于是派兵據(jù)守中路。三是西路由陽平關繞到街亭的一條大道,離長安較遠,主力不宜由此進兵。但孔明由中路取郿城,司馬懿就可能由西路南攻,斷絕蜀軍糧道,使蜀軍不戰(zhàn)自潰,并使蜀方已得的三郡不能安守。司馬懿正是這樣做的??梢娊滞さ牡匚淮_實重要。
街亭戰(zhàn)役是《三國演義》中被精心描述的一場戰(zhàn)爭,也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片斷之一。街亭戰(zhàn)役是以蜀漢和諸葛亮的失敗而告終的,但是通過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這三個互相關聯(lián)的故事,精心刻畫并熱情地贊揚了諸葛亮臨危不亂、指揮若定的超人智慧和勇敢,歌頌了他不文過飾非、不徇情枉法的優(yōu)秀品質(zhì),批判并譴責了死守教條,盲目驕傲、違令拒諫、終致敗軍折將、失地陷城的馬謖,在一定程度上正確地揭示了戰(zhàn)爭的客觀規(guī)律。
本文屬節(jié)選,刪去了“空城計”情節(jié),以街亭的攻守為線索組織材料,這樣便于突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四、學習課文
(一)檢查預習
結合課前預習,討論歸納,訂正情節(jié)提綱。
戰(zhàn)前部署:馬謖請戰(zhàn),屯兵失計。
戰(zhàn)役過程:司馬打探,街亭失守。
戰(zhàn)后措施:嘉獎趙云,懲處馬謖。
(二)速讀課文。請同學復述課文情節(jié),并說出情節(jié)表現(xiàn)出的人物性格特征。
先寫蜀軍的戰(zhàn)略部署。小說一開始,就寫出了極其嚴峻的戰(zhàn)略形勢:孟達被殺,司馬懿率兵出關??酌髋袛?,認為司馬懿“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決定派兵防守街亭。馬謖自告奮勇,孔明怕他輕敵,鄭重地對他說明街亭得失的利害關系。馬謖以全家性命作擔保,孔明才答應,并派上將王平協(xié)助,叮囑他“必當要道之處”下寨??酌髦褐?,用兵謹慎。進而寫孔明為了確保街亭的安全,再派高翔、魏延屯兵列柳城和街亭之右,作為援軍。這樣寫,既突出孔明善于分析形勢,判斷無誤的指揮特征;也著意烘托出街亭在戰(zhàn)略上對于蜀軍的重要性,與下文寫馬謖輕率措施相映襯。接著寫馬謖防守街亭措施不當,反映他狂妄自大,脫離實際。寫他的笑語:“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麻痹輕敵;寫他拒絕王平的建議,堅持屯兵山上,公然違背臨行時孔明的囑咐,甚至夸耀自己。這樣,馬謖自高自大的狂妄態(tài)度和自以為是、理論脫離實際的惡劣行為,便躍然紙上。
再寫街亭戰(zhàn)役的經(jīng)過。司馬懿兵到街亭,首先立足于了解情況、分析情況。這反映了一個有才能的軍事家必須善于知己知彼,與馬謖的自恃輕敵恰好形成對照。司馬懿先令張擋住王平,打亂“蜀軍犄角之勢”,又派申耽、申儀引兩軍切斷蜀軍汲水道路,自己則統(tǒng)大軍包圍西山,使馬謖處于窘境。馬謖被困,王平、魏延、高翔互相援救,反復沖殺,蜀兵仍然受挫,失掉街亭。這顯然是馬謖造成的后果。
最后寫街亭失守后孔明采取的措施??酌骺戳送跗脚扇怂蛠淼膱D本,深知形勢不妙,便決定派楊儀接替馬謖進行補救,但已來不及了。于是,便有步驟地有計劃地把部隊撤回漢中,這表現(xiàn)了孔明卓越的軍事才能,對戰(zhàn)爭形勢的分析,細致而準確??酌骰氐綕h中,嘉獎趙云不折一人一騎,嚴肅追究馬謖違犯軍令,失掉街亭戰(zhàn)略要地的職責,并將馬謖“明正軍法”,表現(xiàn)出孔明嚴肅執(zhí)法的精神。
(二)討論
1.情節(jié)錯綜復雜,作者是怎樣組織材料而使結構井然有序的?
《失街亭》這個故事,人物眾多,矛盾復雜:有蜀魏之間的矛盾;在蜀漢內(nèi)部,有孔明與馬謖、馬謖與王平的矛盾;在曹魏內(nèi)部,有司馬懿與朝廷、朝廷與孟達的矛盾。這些矛盾有的趨向激化,有的逐漸緩和。圍繞這些矛盾開展的情節(jié),更是錯綜復雜。作者之所以能把這些故事情節(jié)組織得井井有條,是由于他以蜀漢為主要方面,以孔明為中心人物,以街亭的攻守為線索,來組織這些情節(jié),并前后反復照應。關于以街亭攻守為線索,其一,寫馬謖具狀守街亭和孔明周密部署,命令馬謖“謹守”街亭、當?shù)老抡?,而馬謖卻違令拒諫,屯兵山上;其二,寫司馬懿采取“圍山斷水”的戰(zhàn)術,奪取了街亭,孔明布置退卻;其三,寫因街亭失守而斬馬謖。三部分都不離街亭的攻守。至于前后照應,例子很多,主要集中在說明街亭的重要、“當?shù)老抡焙汀皣綌嗨钡葞讉€問題上。關于“圍山斷水”,第3、5、6、7、9段反復照應,使作品脈絡分明,結構緊湊。
2.文章情節(jié)是怎樣前后關聯(lián)、呼應、暗示的?
為了寫出“失街亭”這個重要情節(jié),前面已有許多暗示。如馬謖的狂言輕敵;諸葛亮用馬謖的種種疑慮:①反復叮嚀告誡馬謖;②派“平生謹慎”的王平協(xié)助馬謖,派高翔、魏延作救應?!傲④娏顮睢迸c后文“揮淚斬馬謖”相照應。等等。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3.作者是怎樣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
用對比和襯托手法表現(xiàn)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讓正反對比,用次要襯托主要,是本篇描寫人物的一個重要手法。如:將孔明的知己知彼、小心謹慎同馬謖的紙上談兵、狂妄自大對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確建議,襯托主要人物孔明部署的正確。
通過生動的情節(jié)和人物的語言情態(tài)表現(xiàn)人物性格。如以馬謖的三次“笑曰”(笑孔明“多心”;笑王平“真女子之見”;笑司馬懿“彼若有命,不來圍山!”)表現(xiàn)馬謖狂妄自大、麻痹輕敵的性格。
通過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如“斬馬謖”一段,以孔明的“三哭”(“揮淚”“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孔明的復雜心理活動,表現(xiàn)了他執(zhí)法嚴明、忠于蜀漢、嚴于自責、體恤部屬等多方面的性格。
4.文章表現(xiàn)了諸葛亮、馬謖怎樣的性格特征?作者的態(tài)度怎樣?
諸葛亮深謀遠慮,賞罰嚴明,嚴于自責。對這種優(yōu)良作風,作者在字里行間是流露出贊賞的。《三國演義》寫諸葛亮,總體把他當作智慧的化身。在《失街亭》中卻寫到他用人的失誤,使得這個人物性格更加豐富,更有魅力。
馬謖輕敵自恃,違令拒諫,死守教條。對這種嚴重錯誤,作者是加以譴責的。
《失街亭》這個故事,通過對魏、蜀兩國對街亭的爭奪戰(zhàn)役的描述,贊揚了孔明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深謀遠慮,嚴肅執(zhí)法、勇于自責的優(yōu)良作風,批判了馬謖的狂妄自大,脫離實際、言過其實,違反軍令的嚴重錯誤。
5.失街亭,誰之過?
失街亭主要是馬謖之過。諸葛亮也有用人不當?shù)呢熑?。同學們可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不必受限制,自圓其說即可。
五、比較
課后練習二,讓學生比較史料與歷史小說的不同,體會文學作品的虛構性。
兩則史料譯文:
1.諸葛亮出兵祁山。(魏主曹)加封張?zhí)剡M的官職,派他統(tǒng)率各路兵馬,到街亭抵御諸葛亮的將領馬謖。馬謖倚仗南山的險要,不到山下?lián)爻钦?。張切斷了馬謖部隊取水的道路,發(fā)動進攻,把馬謖打得大敗。
2.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攻打祁山,軍隊陣容整齊,賞罰嚴肅,號令明確,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離曹魏而響應諸葛亮,關中一帶,訇然震動。魏明帝親自西臨長安督戰(zhàn),命令張抵御諸葛亮,諸葛亮派馬謖率領軍隊為前鋒,與張在街亭交戰(zhàn)。馬謖違背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動不當,被張打得大敗。諸葛亮遷移西縣百姓千余戶,回到漢中,斬馬謖而向大眾謝罪。
把這兩則史料和課文比較一下,可以看出:史料所記只是一個梗概,而小說則進行了虛構和加工,加進了一些虛構的細節(jié),使情節(jié)更豐富,使人物更生動。如: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員,虛構了馬謖拒諫一段文字;添進了許多符合人物性格的對話;為了充分揭示孔明復雜的內(nèi)心活動,表現(xiàn)其執(zhí)法嚴明等多方面的性格,有聲有色地寫了“揮淚斬馬謖”一段。
六、布置作業(yè)
課外選讀《三國演義》精彩章節(jié),或閱讀《三國演義》全書。
●板書設計
說利害:街亭雖小,干系甚重審時度勢
馬謖請戰(zhàn)孔明“三囑”說對手:司馬懿非等閑之輩知己知彼
戰(zhàn)前部署說兵法:下寨要道,戒之戒之用兵謹慎
屯兵失計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紙上談兵
司馬打探馬謖“三笑”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狂妄自大
戰(zhàn)役經(jīng)過大笑曰:彼若有命,不來圍山麻痹輕敵
街亭失守有兵守把—“真乃神人”知己知彼
嘉獎趙云司馬“三探”親自來看—巡哨一遍善斷敵情
戰(zhàn)后措施“何將引兵”—當夜調(diào)度富有才能
懲處馬謖揮淚斬謖—義同兄弟執(zhí)法嚴明
諸葛“三哭”流涕而答—用法制勝忠于蜀漢
大哭不已—恨己不明嚴于自責
●參考資料
一、街亭之戰(zhàn)戰(zhàn)前情況
公元223年,蜀主劉備病危于白帝城,遺詔托孤于丞相孔明??酌魇艽酥厝危吡ΡM智,輔佐后主。當時孔明治蜀的基本政策是休養(yǎng)生息,鞏固后方,聯(lián)吳抗魏,統(tǒng)一中國。為此,他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使蜀漢“米滿倉廩,財盈府庫”,軍需完備;又派鄧芝往結東吳;興師南征,七擒孟獲,平定南方。公元227年,孔明又用馬謖計,離間曹魏君臣,使曹將司馬懿削職遣歸。孔明見時機成熟,便上《出師表》,起兵北伐。目的是:“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于舊都?!背醮螒?zhàn)役,“從隴右取平坦大道,依法進兵”,大破曹軍,奪取隴西三郡,聲威大震,遠近州郡,望風歸降??酌鞅阏D軍馬,盡提漢中之兵,前出祁山,兵臨渭水之西。曹大驚,于軍情緊迫之際,恢復了司馬懿的官職,加為平西都督,率南陽各路兵馬。曹親臨長安。
孔明正在祁山寨中聚會議事,有人送來孟達的消息。孟達是昔日降魏蜀將,曹丕愛其才,封散騎常侍,領新城太守,鎮(zhèn)守上庸、金城等地。曹丕死后,孟達遭到朝中嫉妒,日夜不安,早想起事。今得知孔明伐魏,愿為內(nèi)應,直取洛陽,孔明大喜。
司馬懿正調(diào)南陽各路軍馬,忽接孟達欲反消息,不待圣旨,晝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了孟達。司馬懿奉命引兵到長安,與曹聚會,命懿出關破蜀,令張為前部先鋒。
當時魏蜀以秦嶺為界,互相對峙。蜀要伐魏,必過秦嶺而取長安;魏要伐蜀,也必過秦嶺而取漢中。通過秦嶺有三條要道:一是東路的子午谷,十分險要,雙方都有兵把守,不易通過,所以孔明未走東路。二是中路的斜谷,蜀軍可由此攻城,下長安,路程較近??酌鬟@次北伐,主力正是由此進軍。司馬懿根據(jù)孔明“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不肯弄險”的特點,料到孔明不會“從子午谷徑取長安”,而“必出兵斜谷,來取城”,于是派兵據(jù)守中路。三是西路由陽平關繞到街亭的一條大道,離長安較遠,主力不宜由此進兵。但孔明由中路取城,司馬懿就可能由西路南攻,斷絕蜀軍糧道,使蜀軍不戰(zhàn)自潰,并使蜀方已得的三郡不能安守。司馬懿正是這樣做的。可見街亭的地位確實重要。
二、羅貫中與《三國演義》簡介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也稱《三國志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章回小說,也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
作者羅貫中,名本,號湖海散人,貫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還有廬陵、東原、錢塘等多種說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約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間,他生平不見史傳,據(jù)某些片斷的材料說,他性格孤介,“與人寡合”,因“遭時多故”,東奔西走,“不知其所終”。他還是一個“有志圖王者”,曾充當元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的幕客。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據(jù)說小說創(chuàng)作有數(shù)十種,曾寫過十七史演義。現(xiàn)存署名羅貫中的通俗小說,除《三國演義》外,還有《隋唐志傳》《殘?zhí)莆宕费萘x》《三遂平妖傳》等。他還寫過雜劇和樂府隱語,現(xiàn)存的雜劇作品有《趙太祖龍虎風云會》等。
《三國演義》以東漢末年及魏、蜀、吳三國歷史為題材。作者在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chuàng)作的話本、戲曲的基礎上,運用了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結合自己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寫成了《三國志通俗演義》。這部書版本很多,現(xiàn)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書24卷,240則,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后學羅本貫中編次”。它集中了宋元講史話本和戲曲中的精彩部分,將元代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全部加以改寫(刪去了荒誕的故事,增加了史實,擴充了篇幅),成為一部長篇巨著。此后,新刊本大量出現(xiàn),但它們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礎上,作了一些增刪、整理的工作,沒有大的改變。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綸、毛宗崗父子增刪、評點過的120回《三國演義》。書約成于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緊湊完整。現(xiàn)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據(jù)這個本子重印,刪去了評點。
《三國演義》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寫起,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國統(tǒng)一為止,前后共97年。它描述了三國時期紛繁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內(nèi)容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1.通過三國之間軍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各種斗爭的經(jīng)驗和智慧。這些可供我們借鑒。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種斗爭的經(jīng)驗、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當時矛盾重重、動亂不安的局面。這能幫助我們認識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反動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動亂年代里人民群眾的苦難生活與和平統(tǒng)一的愿望。小說描敘了封建軍閥屠殺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園荒蕪,生產(chǎn)凋敝,白骨如山,餓莩遍野的歷史事實。作者對堅持分裂割據(jù)的軍閥進行了鞭撻和嘲諷;對于曹操,雖不贊成由他來統(tǒng)一天下,但在寫他同北方軍閥進行斗爭時,卻如實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來寄希望于蜀漢,把劉備、孔明作為仁君、賢相的典型來塑造,希望他們君臣際會,作出一番功業(yè),統(tǒng)一中國,使百姓安居樂業(yè)。這種反對分裂、主張統(tǒng)一的思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具有進步意義。4.“尊劉貶曹”的思想傾向十分鮮明。尊曹或尊劉,是歷史家長期的爭論,這不過是封建正統(tǒng)觀念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不同表現(xiàn)?!度龂萘x》“尊劉貶曹”的傾向,既繼承了晚唐以來三國故事,直到《平話》一貫“尊劉”的文學傳統(tǒng),又繼承了東晉習鑿齒和南宋朱熹“尊劉”的史學傳統(tǒng),表現(xiàn)了為東晉、南宋偏安的漢族王朝爭正統(tǒng),反對入侵的外族統(tǒng)治的思想傾向,反映了元明之際漢族人民的民族意識。此外,《三國演義》還大力宣揚了劉、關、張的“義氣”。所謂義氣,內(nèi)容十分復雜,既滲透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道德觀念,也包含著當時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當時具有積極意義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義氣互相團結,互相救援。但是由于義氣不是從階級觀點出發(fā),而往往是從個人恩怨出發(fā)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所利用。
《三國演義》雖以歷史為題材,但它畢竟不是史書而是文學作品。因為它經(jīng)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度龂萘x》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個方面,加以夸張,并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條基本原則。小說中運用這一原則的最好說明,就是向來人們所謂的“三絕”,即曹操的“奸絕”──奸詐過人;關羽的“義絕”──“義重如山”;孔明的“智絕”──機智過人。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斗爭中,放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來塑造。對于主要人物,往往通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語言表現(xiàn)其復雜的性格。2.它長于描述戰(zhàn)爭。全書共寫大小戰(zhàn)爭四十多次,展現(xiàn)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場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彝陵之戰(zhàn)最為出色。對于決定三國興亡的幾次關鍵性的大戰(zhàn)役,作者總是著力描寫,并以人物為中心,寫出戰(zhàn)爭的各個方面,如雙方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力量對比、地位轉(zhuǎn)化等等,寫得豐富多彩,千變?nèi)f化,各具特色,充分體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既寫出了戰(zhàn)爭的激烈、緊張、驚險,而又不顯得凄慘,一般具有昂揚的格調(diào),有的還表現(xiàn)得從容不迫,動中有靜,有張有弛。3.它的結構,既宏偉壯闊而又嚴密精巧。時間長達百年,人物多至數(shù)百,事件錯綜,頭緒紛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實,又要注意藝術情節(jié)的連貫。因此,在結構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難的??墒亲髡邊s能寫得井井有條,脈絡分明,各回能獨立成篇,全書又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這主要得力于作者構思的宏偉而嚴密。他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的矛盾斗爭為主線,來組織全書的故事情節(jié),既寫得曲折多變,而又前后連貫;既有主有從,而又主從密切配合。4.語言精練暢達,明白如話。今天看來,這種語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當時它卻近于白話;用這種語言來寫長篇小說,是一種創(chuàng)舉,和過去某些小說粗糙蕪雜的語言相比,是一個明顯的進步?!度龂萘x》在藝術上的最大缺點,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發(fā)展變化。這可能是受了民間傳說人物定型化的影響和歷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張有時不合情理。魯迅先生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边@批評是很中肯的。
《三國演義》問世以來,影響深遠。它是廣大人民認識三國時代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軍事、政治斗爭和整個社會面貌的教科書;它曾為后世農(nóng)民革命的戰(zhàn)略策略提供了借鑒;幾百年來它為民族戲曲提供了大量題材;為后世文學提供了一種反映復雜歷史生活的體裁。
三、《失街亭》寫作藝術鑒賞(吳功正)
《失街亭》不僅給我們辦事要從實際出發(fā),死搬教條必定失敗的有益啟示,而且在藝術上亦有不少可取之處,可資借鑒。
(一)人物塑造方面
1.以言傳神以行繪人作者沒有用靜止的敘述來交代人物的性格,而是運用語言、行動來表現(xiàn)人物性格,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略貌取神”的筆法。軍中議戰(zhàn),諸葛亮叮嚀再四;馬、王引兵而去,諸葛亮又作運籌,其神機妙算,謹慎周密于此見之。馬謖狂言不休,貿(mào)然處事,其驕傲自大,剛愎自用于此見之。王平據(jù)理力爭,苦苦規(guī)勸,戰(zhàn)爭爆發(fā)后又多方解圍,沖鋒陷陣,其謹慎小心、驍勇頑強于此見之。司馬懿親自巡哨,穩(wěn)持左券,凡蜀方部署均在掌握之中,相機設計破之,其老謀善算,精明練達于此見之。
2.多方映襯對比鮮明這里有諸葛亮和馬謖的深細與輕狂的對比,有王平和馬謖的謹慎與驕矜的對比。同時,作者又以司馬懿的驚嘆,自愧弗如,映襯出諸葛亮超眾的預謀;以魏延等人的馳援,使蜀方不致敗得過慘,映襯出諸葛亮運思的綿密。人物描寫,處處注意映襯,時時著力對比,就使人物性格格外惹眼,分外鮮明。
(二)情節(jié)結構安排方面
1.高屋建瓴作者不是孤立地靜止地描繪一次戰(zhàn)役,他的特點是善于把戰(zhàn)爭形勢和政治形勢,把構成戰(zhàn)爭和造成戰(zhàn)爭勝負的諸方面的因素聯(lián)系起來考察,作者目光四射,胸有全局。先是把街亭戰(zhàn)幕拉開前的蜀魏政治和軍事形勢作大筆勾畫,對背景作簡略點染,為此后蜀方國運的江河日下鋪下基石,也使讀者感到即將到來的斬馬謖的情節(jié)實乃出之必然。作者的筆觸不滯留在戰(zhàn)爭的一角,而有全面鳥瞰圖的繪畫。這就把具體的特定的街亭小仗與整個戰(zhàn)局貫通起來,更能突出馬謖失街亭的錯誤,使讀者對馬謖的錯誤更為痛恨,無寬宥之意,收到更好的社會效果。
2.自成格局一般地說,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失是空的發(fā)端,空是失的延續(xù),斬是失的結局,合為一體,首尾相銜。所以,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就有“失空斬”的京戲。但就“失街亭”這一“折子”而言,又自成首尾。點將是情節(jié)的啟端,據(jù)山扎營是情節(jié)的發(fā)展,激烈的街亭交鋒,拉鋸式的鏖戰(zhàn)是情節(jié)的高潮,退守陽平關是情節(jié)的結局。就一個故事來說,又啟束相應,相對獨立,這是我國古典小說的情節(jié)結構經(jīng)驗。完整的情節(jié),有助于展示復雜的歷史生活的全貌和發(fā)展過程,有助于集中而又統(tǒng)一地刻畫人物形象,表現(xiàn)主題思想。
3.犬牙交錯“失街亭”的情節(jié)相當單純,但作者卻盡可能寫得豐富多彩,把內(nèi)部和外部的多條矛盾線索網(wǎng)織在一起,多方面予以展開。諸葛亮和馬謖的矛盾是一條線,馬謖和王平的矛盾是一條線,司馬懿和諸葛亮的矛盾是一條線。這些線索相互牽制,烘云托月,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它們雖然交錯起落,但都圍繞“街亭”這一中心。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保證,魏方死奪街亭是變被動為主動的關鍵一步,街亭就這樣成為扭結主要矛盾線索和其他矛盾副線的焦點,成為情節(jié)的樞紐,這又使情節(jié)于豐富中見集中。更為精妙的是,在司馬懿傾全軍之力死奪街亭時,“郭淮與曹真商議,恐司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來取街亭,聞知司馬懿、張得了此功,遂引兵徑襲列柳城?!边@突然楔入的曹真、司馬懿的矛盾線索,形似節(jié)外生枝,但實際上卻把魏方內(nèi)部微妙而復雜的矛盾關系作了精心的揭示,把剛復職的司馬懿的處境作了輕輕的然而又是深刻的點示。多組矛盾線索的縱橫交織把歷史生活的復雜風貌和情景表現(xiàn)得多彩多姿。
4.曲折有致清代的古典小說評點家毛宗崗曾以杜甫的“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改變成蒼狗”的詩句來說明《三國演義》情節(jié)變幻多姿的特點,稱說這部長篇小說的情節(jié)“星移斗轉(zhuǎn),雨復云翻”。他在批點《三國演義》中提出這樣的見解:“讀書之樂,不大驚則不大喜;不大疑則不大快;不大急則不大慰……令讀者眼中,如猛電之一去一來,怒濤之一起一落,不意尺幅之內(nèi),乃有此變幻也。”羅貫中寫《失街亭》這樣小小的一仗,也是寫得波瀾起伏,不平不直。例如圍繞街亭的爭奪廝殺,作者重彩濃墨,筆姿飛舞,寫得奇矯突兀,聲色俱佳。其間貫穿著蜀方的支援和魏方的打援,魏方的設計和蜀方中計,時升時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層巒疊嶂。馬謖奪荒而逃,張尾隨死追,情節(jié)一折,看來馬謖無法生還,令人大驚。中途卻有魏延的及時增援,令人為之一喜。張撥馬便走,看來魏延可復奪街亭,形勢大有轉(zhuǎn)機,情節(jié)因之一起。但“趕到五十余里”,不意突遭魏方重兵埋伏,情節(jié)又一折。魏延“左沖右突,不得脫身,折兵大半”,于此千鈞一發(fā)之際,王平引兵來援,情節(jié)又為之一起。王平、魏延突圍后與高翔合路計議夜襲魏營,又遭埋伏,是情節(jié)的一大頓挫,直至列柳城失陷,退守陽平關,情節(jié)就徹底頓落下來。一個小小的故事片段,一宕再宕,一步三折,如平沙千里,陡有峭崖?lián)涿?,于尺幅之中,盡龍騰虎驤之勢,扣人心弦,引人入勝,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選自高中語文《課文分析集》第三冊,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四、街亭
街亭,又名街泉亭,簡稱街亭。地處今秦安縣城東北45公里的隴城鄉(xiāng)一帶。西漢時歸屬天水郡街泉縣管轄,相傳街泉縣名是由隴城的一口年代久遠的泉而得名的,因泉在龍山之下,泉水旺盛,冬夏不減,人們稱之為“龍泉”。東漢時街泉縣改稱略陽縣,舊縣名歸并街泉串所接管。據(jù)《郡國志》記載:“略陽縣有街泉亭,即故縣?!苯滞ど礁吖壬?,地勢險要,為歷史上的重要軍事關隘和兵家必爭之地,進可攻關中,退可守隴右。歷史上群雄角逐,戰(zhàn)事頻繁,在這里曾多次進行過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三國時期,“馬謖失街亭”就發(fā)生在這里。
據(jù)《三國志》記載:“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88年)蜀將馬謖與魏將張郃戰(zhàn)于街亭?!碑敃r諸葛亮為了實現(xiàn)“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yè),親率大軍北伐魏國,攻打祁山。因蜀軍一路軍紀嚴整,士氣高昂,接連得勝。曹魏南安(郡治在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北)、天水(郡治在今甘肅省甘谷縣南)、安定(郡治在今甘肅省鎮(zhèn)原縣南)三郡叛魏降蜀,一時響震于關中。魏明帝曹叡急忙從都城洛陽趕到長安,命大將張郃領兵抵御。諸葛亮派參軍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zhàn)于街亭”。不料,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命令,又不聽副將王軍的勸阻,自作主張,“依阻南山,不下?lián)恰?,不近水,把軍隊扎營在山上。司馬懿得知蜀軍憑高扎營,驅(qū)大軍一擁而進,四面圍困,斷絕了下山取水的道路,困蜀軍于山。一場街亭爭奪戰(zhàn)由此展開。魏軍乘勢攻山,馬謖料難固守,持續(xù)數(shù)日之后便帶乏兵突圍而逃。扎營山下的王平欲領兵相救,適逢張郃攔路廝殺,又因勢孤兵寡,只好倉皇而逃,撤退于天水。結果,蜀兵大敗,失了街亭。諸葛亮不得不從天水退回漢中。趙云軍隊在箕谷也吃了敗仗,好在趙云親自斷后,人物損失較輕。街亭一戰(zhàn),蜀軍主力潰敗,導致了諸葛亮初出祁山的全局失敗。諸葛亮回到漢中,依照軍法,斬了馬謖,給趙云以降職處分,同時,上疏“請自貶三等”。他還在《勸將士勤攻已缺教》篇中說:“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減兵省將,明罰思過,較變通之道于將來?!?,足見街亭之失,教訓深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失街亭”。
千百年來,山河更易,歷史變遷,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等歷史故事廣為人們傳誦。但昔日之街泉亭,泉在亭毀,古街亭遺址實難確定。《后漢書郡國志》載:“略陽縣有街泉亭,……即故縣”?!短藉居钣洝酚涊d:“街泉亭,俗名漢街城,即馬謖敗績處”。《辭源》、《古今地名大辭典》均認為街亭在今甘肅天水秦安縣境。據(jù)《秦安縣志》記:“東北百里曰高妙山,曰丹麻峪、故丹麻驛也。曰斷山,其山當略陽南北之衡,截然中起,不與眾山連屬,其下為連合川,即馬謖覆軍處”。連合川地處隴城、龍山二鎮(zhèn)之間。龍山原名斷山,原屬秦安縣管轄,清乾隆十四年知縣蔣允君嫌其名不祥而改稱龍山,解放后劃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傊滞す艖?zhàn)場遺址,依史書記載和地形觀察,應在隴城與龍山之間的地域,但因年代久遠,確址尚待考證。解放后,在隴城鄉(xiāng)西北2公里薛李川處,當?shù)丶颐癜l(fā)現(xiàn)一張鑄有“蜀”字的弩機,現(xiàn)存于甘肅省博物館。
(王家祜等《漢晉夕陽——三國旅游尋蹤》第92、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