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選修二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28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八明治維新學案。
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八明治維新
第一節(jié)走向崩潰的幕府政權
課程標準
1、知道明治維新的歷史條件;
2、概述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3、分析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知識與能力
了解日本倒幕運動的主要經過與結果
過程與方法
知道明治維新前日本資本主義成長、人民起義不斷和陷入半殖民地危機等基本史實。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日美親善條約》的影響;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教學難點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
教學方法
提問法、閱讀法、討論法等。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學習
情境創(chuàng)設:“《1861年2月19日宣言》”“俄國近代化進程”
1、幕府統(tǒng)治末期,由于_____________的提高,日本的自然經濟開始瓦解,_____________逐漸形成并得到發(fā)展。
2、隨著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日本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為中心的全國商品流通網絡;_________資本和__________資本發(fā)達起來;在經濟較發(fā)達的地區(qū),資本主義的_____________普遍發(fā)展起來;出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新興的階級。
3、19世紀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國家,農民的反抗斗爭此起彼伏,而且城市中經常發(fā)生_______________事件,
______________起義顯示了幕府統(tǒng)治的危機。
4、1853年7月,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____________率領艦隊駛入日本______________;1854年3月,日本被迫簽訂了________________。而這一事件被稱為__________________,打開了日本的國門,從此日本徹底結束了____________的狀態(tài)。
5、面對民族危亡,日本國內出現了___________與__________的爭論,幕府政權采取______________的高壓恐怖政策,興起了“__________”,打破了改革派____________的幻想,并促使他們開始了武力推翻幕府統(tǒng)治的________________。
一、改革的背景——危機籠罩下的俄國
1、經濟上: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根本原因)
2、政治上:農奴制引發(fā)尖銳的社會矛盾
3、思想上:出現反對和的新思潮
4、軍事上:的失敗,加劇社會危機。(直接原因)
5、統(tǒng)治階級:醞釀改革
二、1861年農奴制改革
1、改革的概況:
1)時間人物:1861年俄歷2月19日,________________。
2)改革文獻:《1861年2月19日宣言》、《________________》。
3)改革目的:
2、1861年“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內容:
(1)政治上:廢除________________,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地主不得買賣或干涉其生活。
(2)經濟上:農奴可得到一塊份地,但其________________由地主決定;份地須________________贖買,未付清贖金前,農民仍須給地主服勞役、交代役金。
(3)組織上:建立“________________”加強對農民管理。村社設置一個由地方貴族擔任的調停人;還實行連環(huán)保以約束農民按時完成各類賦役。農民由過去受個別地主支配轉變?yōu)槭躝_______________控制。
3、改革評價:
(1)性質:是一場的的改革運動;也是地主對農民一次公開、野蠻的掠奪。
(2)進步性:
①作用:使獲得自由,提高了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的發(fā)展和有利于的擴展。
②地位:促使了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過渡(轉折點)。
(3)局限性:
①________________實際上是一個妥協(xié)的產物,存在著明顯的歷史局限性。
②保留大量________________,嚴重影響資本主義發(fā)展速度,使之日后具有________________特點
③改革實際上是對農民的一次大規(guī)模掠奪;改革后的農民仍然被束縛在土地上。仍然受地主的剝剝和奴役。
改革的兩面性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說改革具有兩面性?根本原因是什么?
(1)兩面性:農奴制改革具有性質和不徹底性。
(2)具有兩面性的原因:
①從改革本身來看,改革的內容具有性質,對生產關系進行了革新。農奴變?yōu)椋ㄍㄟ^改革農民獲得了人身自由),地主與農民之間關系改變(通過贖買份地結束了農民和地主之間的封建生產關系,使農民經濟轉入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關系),自然經濟向轉變,生產方式也由個體獨立經營向合作經營轉變,新的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都帶有的特點。
(比較改革前后生產關系的不同以及產生的新變化)
②從改革對封建制度的改變程度上看,改革是的:沒有結束制度;沒有徹底,沒有完全變封建生產關系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農奴制殘余還保留著;社會中階級和階級仍然是對立的兩大階級,所有制不變,地主土地占有制依舊存在。
(3)根本原因:這次改革僅僅是一場改良,是封建統(tǒng)治者進行的改良,始終代表著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三、19世紀70年代上層建筑的改革
1、目的:
為了使專制統(tǒng)治適應發(fā)展需要。
2、政治近代化——政治體制改革(政治、司法和軍事);
措施
影響
政治參照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模式,設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機構(城市杜馬和自治局)。
司法廢除等級法院,建立統(tǒng)一的各級法院,公開訴訟程序。
軍事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取代過去的募兵制,改革軍事管理系統(tǒng),更新設備,設立軍校培養(yǎng)人才,提高了軍隊素質,增強了戰(zhàn)斗力。3、經濟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1)特點: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與農奴制殘余相交織。
總體水平仍于歐美。(2)工業(yè):
①19世紀末完成工業(yè)革命,主要部門從手工工場向機器工廠的過渡。
②紡織業(yè)最為發(fā)達;石油產量躍居世界第一,巴庫成為重要石油產地。
③形成新的工業(yè)區(qū),鐵路建設發(fā)展快。
(3)農業(yè):農村中資本主義的成分也得到增長。(P87-88)
(4)原因:
①農奴制的廢除。
②改革增加了自由勞動力,擴大了國內市場,提供了資金。
(資本主義發(fā)展所需的基本條件)
③吸收兩次工業(yè)革命成果,借鑒西歐技術。
④政府制定促進工業(yè)發(fā)展的政策。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曾說過:“我不愿農民過得優(yōu)厚,但我要防止俄國暴動。我認為,我們把農民同土地割裂會點燃俄國。假使要我簽字連同土地一起解放農奴,我寧肯把手指砍掉?!暴ぉぁ短K聯史》
材料二:對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權的地主,在農民向他履行規(guī)定的義務的條件下,讓農民長期使用他們所居住的房屋,此外,為了保障農民的生活,并使他們能象政府履行義務起見,讓他們長期使用法令中所規(guī)定的一定數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屬地。使用份地的農民必須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規(guī)定的義務。在這種過渡狀態(tài)下的農民稱為義務農。──《俄國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農民這樣獲得一定數量的私產后,因為贖買了土地,他們就擺脫了對地主的義務,而成為擁有完全自由的農民。──《俄國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農民未能正確理解陛下賦予他們的權利,他們還希望獲得絕對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貴族的土地?!挥胁扇娭坪蛧绤柺侄?,才能使農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廳報告》
請回答:
(1)材料一中,亞歷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矛盾心理?
(2)據材料二、三,說明這兩種農民在權利方面的區(qū)別。
(3)材料三中隊農奴法律地位變化的結論是否符合實際?
(4)依據材料四,說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七:俄國農奴制改革
第二節(jié)自上而下的改革
課程標準
1、簡述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歷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內容,認識其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
3、探討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對俄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
知識與能力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內容,認識其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
過程與方法
探討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對俄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如何理解農奴制改革的局限性?為什么說改革是不徹底的?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農民改革法令》的主要內容,農奴制改革后農民處境的變化;農奴制改革的性質。
教學難點如何理解農奴制改革的局限性?為什么說改革是不徹底的;探討農奴制改革后俄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fā)展的原因。
教學方法
提問法、閱讀法、討論法等。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學習
情境創(chuàng)設:“《1861年2月19日宣言》”“俄國近代化進程”
1.1861年3月3日,沙皇__________________簽署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開始改革。
2.政治上:宣布廢除____________,給農民____________,農民獲得了自由權和____________等公民權利。
3.經濟上:規(guī)定農民在獲得人身解放的同時,將得到一塊____________和一塊____________,但必須交納____________和得到地主的同意,份地的____________要由地主規(guī)定。
4.組織上:為了管理農民還建立了一種新的管理組織——“_________”,把農民納入了____________的控制之下。
5.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是一場________________的改良運動,是一場______________性質的改革;它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但保有了______________,使俄國逐漸形成了以___________為特征的帝國主義。
6.19世紀六七十年代,沙皇政府在政治上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在地方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后來在城市建立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此外,還對________________進行了改革等等。
7.19世紀末,俄國基本完成了________________,建立一些重要的石油產地和新興的工業(yè)部門,形成了一些新的________________,資本主義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
一、改革的背景——危機籠罩下的俄國
1、經濟上: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根本原因)
2、政治上:農奴制引發(fā)尖銳的社會矛盾
3、思想上:出現反對和的新思潮
4、軍事上:的失敗,加劇社會危機。(直接原因)
5、統(tǒng)治階級:醞釀改革
二、1861年農奴制改革
1、改革的概況:
1)時間人物:1861年俄歷2月19日,________________。
2)改革文獻:《1861年2月19日宣言》、《________________》。
3)改革目的:
2、1861年“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內容:
(1)政治上:廢除________________,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地主不得買賣或干涉其生活。
(2)經濟上:農奴可得到一塊份地,但其________________由地主決定;份地須________________贖買,未付清贖金前,農民仍須給地主服勞役、交代役金。
(3)組織上:建立“________________”加強對農民管理。村社設置一個由地方貴族擔任的調停人;還實行連環(huán)保以約束農民按時完成各類賦役。農民由過去受個別地主支配轉變?yōu)槭躝_______________控制。
3、改革評價:
(1)性質:是一場的的改革運動;也是地主對農民一次公開、野蠻的掠奪。
(2)進步性:
①作用:使獲得自由,提高了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的發(fā)展和有利于的擴展。
②地位:促使了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過渡(轉折點)。
(3)局限性:
①________________實際上是一個妥協(xié)的產物,存在著明顯的歷史局限性。
②保留大量________________,嚴重影響資本主義發(fā)展速度,使之日后具有________________特點
③改革實際上是對農民的一次大規(guī)模掠奪;改革后的農民仍然被束縛在土地上。仍然受地主的剝剝和奴役。
改革的兩面性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說改革具有兩面性?根本原因是什么?
(1)兩面性:農奴制改革具有性質和不徹底性。
(2)具有兩面性的原因:
①從改革本身來看,改革的內容具有性質,對生產關系進行了革新。農奴變?yōu)椋ㄍㄟ^改革農民獲得了人身自由),地主與農民之間關系改變(通過贖買份地結束了農民和地主之間的封建生產關系,使農民經濟轉入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關系),自然經濟向轉變,生產方式也由個體獨立經營向合作經營轉變,新的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都帶有的特點。
(比較改革前后生產關系的不同以及產生的新變化)
②從改革對封建制度的改變程度上看,改革是的:沒有結束制度;沒有徹底,沒有完全變封建生產關系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農奴制殘余還保留著;社會中階級和階級仍然是對立的兩大階級,所有制不變,地主土地占有制依舊存在。
(3)根本原因:這次改革僅僅是一場改良,是封建統(tǒng)治者進行的改良,始終代表著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三、19世紀70年代上層建筑的改革
1、目的:
為了使專制統(tǒng)治適應發(fā)展需要。
2、政治近代化——政治體制改革(政治、司法和軍事);
措施
影響
政治參照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模式,設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機構(城市杜馬和自治局)。
司法廢除等級法院,建立統(tǒng)一的各級法院,公開訴訟程序。
軍事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取代過去的募兵制,改革軍事管理系統(tǒng),更新設備,設立軍校培養(yǎng)人才,提高了軍隊素質,增強了戰(zhàn)斗力。3、經濟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1)特點: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與農奴制殘余相交織。
總體水平仍于歐美。
(2)工業(yè):
①19世紀末完成工業(yè)革命,主要部門從手工工場向機器工廠的過渡。
②紡織業(yè)最為發(fā)達;石油產量躍居世界第一,巴庫成為重要石油產地。
③形成新的工業(yè)區(qū),鐵路建設發(fā)展快。
(3)農業(yè):農村中資本主義的成分也得到增長。(P87-88)
(4)原因:
①農奴制的廢除。
②改革增加了自由勞動力,擴大了國內市場,提供了資金。
(資本主義發(fā)展所需的基本條件)
③吸收兩次工業(yè)革命成果,借鑒西歐技術。
④政府制定促進工業(yè)發(fā)展的政策。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曾說過:“我不愿農民過得優(yōu)厚,但我要防止俄國暴動。我認為,我們把農民同土地割裂會點燃俄國。假使要我簽字連同土地一起解放農奴,我寧肯把手指砍掉?!暴ぉぁ短K聯史》
材料二:對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權的地主,在農民向他履行規(guī)定的義務的條件下,讓農民長期使用他們所居住的房屋,此外,為了保障農民的生活,并使他們能象政府履行義務起見,讓他們長期使用法令中所規(guī)定的一定數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屬地。使用份地的農民必須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規(guī)定的義務。在這種過渡狀態(tài)下的農民稱為義務農。──《俄國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農民這樣獲得一定數量的私產后,因為贖買了土地,他們就擺脫了對地主的義務,而成為擁有完全自由的農民。──《俄國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農民未能正確理解陛下賦予他們的權利,他們還希望獲得絕對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貴族的土地?!挥胁扇娭坪蛧绤柺侄?,才能使農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廳報告》
請回答:
(1)材料一中,亞歷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矛盾心理?
(2)據材料二、三,說明這兩種農民在權利方面的區(qū)別。
(3)材料三中隊農奴法律地位變化的結論是否符合實際?
(4)依據材料四,說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八明治維新
第一節(jié)走向崩潰的幕府政權
課程標準
1、知道明治維新的歷史條件;
2、概述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3、分析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知識與能力
了解日本倒幕運動的主要經過與結果
過程與方法
知道明治維新前日本資本主義成長、人民起義不斷和陷入半殖民地危機等基本史實。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對幕府統(tǒng)治的沖擊。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日美親善條約》的影響;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教學難點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
教學方法
提問法、閱讀法、討論法等。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學習
情境創(chuàng)設:“日本的幕府統(tǒng)治”“黑船來航”
1、幕府統(tǒng)治末期,由于_____________的提高,日本的自然經濟開始瓦解,_____________逐漸形成并得到發(fā)展。
2、隨著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日本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為中心的全國商品流通網絡;_________資本和__________資本發(fā)達起來;在經濟較發(fā)達的地區(qū),資本主義的_____________普遍發(fā)展起來;出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新興的階級。
3、19世紀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國家,農民的反抗斗爭此起彼伏,而且城市中經常發(fā)生_______________事件,
______________起義顯示了幕府統(tǒng)治的危機。
4、1853年7月,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____________率領艦隊駛入日本______________;1854年3月,日本被迫簽訂了________________。而這一事件被稱為__________________,打開了日本的國門,從此日本徹底結束了____________的狀態(tài)。
5、面對民族危亡,日本國內出現了___________與__________的爭論,幕府政權采取______________的高壓恐怖政策,興起了“__________”,打破了改革派____________的幻想,并促使他們開始了武力推翻幕府統(tǒng)治的________________。
一、歷史背景:走向崩潰的幕府政權。
1、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第一框題)
(1)原因:
(2)表現:
①城市:商業(yè)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發(fā)達,形成江戶、大阪、京都三個中心,并開始參與藩政。
②農村:商品經濟也滲透到農村,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
③這些人在經營商業(yè)、高利貸或資本主義家庭勞動同時,還投資于土地,變成____________。
2、階級:人民抗爭使幕府統(tǒng)治面臨嚴重危機。(第二框題)
(1)人民起義此起彼伏;
(2)中下級武士不滿幕府統(tǒng)治;
①原因:中下級武士____________惡化,對現實不滿,
②影響:③地位:(3)大名也開始挑戰(zhàn)幕府權威;
(4)天皇力圖恢復統(tǒng)治權;
3、民族危機:佩里叩關(“黑船來航”)。(第三框題)
(1)時間:(2)條約:(3)結果:
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對日本社會的影響?
答案:影響:使日本徹底結束閉關鎖國的狀態(tài)。
①政治上:日本的國家主權受損害,內政遭干涉,淪為,民族危機加深。
②經濟上:
A.日本成為列強。中下級武士生活惡化,幕府大名財政更困難。
B.列強侵略客觀上推動了日本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加速了。
③階級上:激化了日本社會的矛盾,進一步動搖了幕府統(tǒng)治。
④思想上:先進思想的傳入,有識之士開始向西方學習,要求變革的呼聲更加強烈。
4、政治:幕府的腐朽統(tǒng)治。
(1)____________激化了階級矛盾:日本社會被分為士(將軍、大名、武士)、農、工、商四個等級。
(2)____________政策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3)____________政策使日本逐漸落后于世界發(fā)展的大趨勢。二、從“尊王攘夷”到倒幕運動(第四框題)
(一)面對列強侵略,日本各階層態(tài)度。
1、“開國”與“攘夷”之爭;
(1)開國者認為:(2)攘夷者主張:2、德川幕府維護統(tǒng)治;
(1)對內:(2)對外:(二)倒幕運動的興起。
1、原因:____________打破了改革派大名的幻想,使人們認識到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須推翻____________。
2、倒幕力量:3、領導力量:4、倒幕經過:
(1)1867年:
①倒幕派京都秘密會議,獲得明治天皇討幕密旨。
②德川慶喜提出“大政奉還”和辭去“征夷大將軍”,卻暗中伺機反撲。
③倒幕派發(fā)動“王政復古”政變,宣布廢除幕府體制。
(2)1868年:
①鳥羽、伏見戰(zhàn)役,打敗幕府軍隊,德川慶喜投降。(戊辰戰(zhàn)爭)
②明治政府遷都江戶,改名東京。
5、勝利原因:6、歷史意義:
(1)是使日本從封建制度轉變?yōu)橘Y本主義制度的關鍵步驟。
(2)使日本免遭中國和印度的厄運,保衛(wèi)了民族獨立。
(3)為明治維新的實施創(chuàng)造了和平的國內環(huán)境。
日本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1)必然性——阻礙日本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①社會矛盾尖銳,幕府封建統(tǒng)治動搖;
農民————受沉重剝削和壓迫——起義不斷;
工商業(yè)者——受嚴格限制和掠奪——日益不滿
中下級武士—迫于生計——————滋生反抗幕府統(tǒng)治的思想;
大名————部分受到排擠————不滿現狀;
②外患:入侵,黑船事件(1853年)引發(fā)了民族危機。日本被迫和美、英等國簽訂不平等條約,主權遭破壞。幕府統(tǒng)治的危機進一步加劇。
(2)可能性——倒幕運動的勝利為維新的開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西方對中國的入侵和中國人民的反抗,客觀上為日本提供了較為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柏利在1853年進行的那次訪問是不受歡迎的,但過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許多潛在的盟友。
——科爾頓《近代世界史》中冊
回答:
(1)材料一中柏利的訪問為什么不受歡迎?依據所學知識說明“潛在的盟友”的含義。(3分)
答:材料二文明開化過程中的過火行為,使得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面臨崩潰,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應該改說英語,與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種。
——《大國崛起》解說詞
回答:
(2)材料二說明日本明治維新過程中,曾出現什么問題?你認為應該如何對待外來文化?(3分)
答:
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八明治維新
第二節(jié)明治維新的舉措
課程標準
1、知道明治維新的歷史條件;
2、概述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3、分析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知識與能力
概述明治維新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的基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
探討明治維新成功意義,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改革能夠解放生產力的道理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認識新政策的資本主義性質。
教學方法
提問法、閱讀法、討論法等。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學習
情境創(chuàng)設:“明治維新”“廢藩置縣”“殖產興業(yè)”“富國強兵”“文明開化”
1.1868年,日本新政府公布了__________,要求發(fā)展資本主義,改革封建制度,向西方學習。
2.1871年,日本新政府實行_________的改革,在全國廢除__________,使日本在政治上向近代資本主義國家體制邁出了重要一步。另外,日本新政府還廢除________________,實行__________,取消武士特權。
3.明治政府在經濟上大力實行__________政策,采取一系列具體措施保護和促進____________________的發(fā)展。
4.日本國內的自由民權運動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口號,反對政府以__________為主的經濟方針。
5.日本明治維新運動的主要領導人認為只有依靠強大的__________才能保證國家的獨立與發(fā)展,為此實行了__________政策。
6.__________是明治政府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推行的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文化科學等,借以改造日本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____的文化運動,從而實現日本的資本主義近代化。
7.1871年,明治政府設立__________,統(tǒng)轄全國的教育事業(yè);1872年,頒布了教育改革的法令——__________。
8.明治維新運動沒有徹底根除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日本竭力推行__________,從而成為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
一、明治維新的歷史背景
1、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受到幕府統(tǒng)治的嚴重阻礙。
2、階級:人民抗爭使幕府統(tǒng)治面臨嚴重危機。
3、民族危機:佩里叩關(“黑船來航”)打破了日本社會閉關鎖國的封
閉狀態(tài)。
4、政治:幕府的腐朽統(tǒng)治遭到日本社會各階層的反對。
5、倒幕運動的勝利為維新的開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6、西方對中國的入侵和中國人民的反抗,客觀上為日本提供了較為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
二、施政綱領:《五條誓文》;
1、《五條誓文》:2、《政體書》:
三、維新內容;
(一)政治上:破除舊政治體制。
1、目的:
2、主要內容:
1)逐步削弱封建割據勢力,建立中央集權,實現國家統(tǒng)一。2)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實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權。3)派使節(jié)團考察歐美,學習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3、意義:
(1)加強了________________,為后續(xù)改革創(chuàng)造了條件。
(2)為________________掃清了道路。
(3)形式上的“四民平等”相對于幕府時期的等級身份制是歷史上的一大進步。
(二)經濟上:殖產興業(yè)。
1、目的:
2、主要內容:
1)大力創(chuàng)辦官營業(yè)帶動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2)大力扶植、保護私人資本主義;3、意義:(三)軍事上:富國強兵。
1、目的:2、方針:3、主要內容:
(1)建立新式軍隊;
(2)設立軍事大學;
(3)改革軍事機構;
(4)扶植軍事工業(yè);
(5)建立近代警察制度;
3、意義:
(1)使日本能夠依靠自身的實力,逐漸廢除不平等條約,擺脫民族危機,實現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
(2)為侵略亞洲各國提供了強大的軍事后盾,加速了日本的_________。
(四)文化教育上:文明開化。
1、目的:2、主要內容:
1)整頓舊的教育機構;
2)推行軍國主義教育;
3)宣傳資本主義思想;
4)廢除舊風俗和陳規(guī)陋習;
3、意義:
(1)教育改革促進和推動了日本________________的發(fā)展,使日本教育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2)培養(yǎng)了大批資本主義國家所需的人才,促進了日本______________的迅速發(fā)展。
(3)改造了舊文化,建立了新文化(具有自己特色,符合世界潮流的日本近代文化)。
四、評價:
1、目的:
。
2、性質:
3、特點:4、評價:
1)積極作用:2)局限性:
探討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
閱讀下列材料:
1,3,5材料一(日本明治維新時)改革的動力是西化……英國模式自然作為鐵路、電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紡織工業(yè)以及許多商業(yè)方面的模范;法國模式用來改革法制,海軍當然還是學習英國,大學則歸功于美國。日本聘請的外國專家(在日本人的監(jiān)督下)從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選擇就困難了?!谑遣坏?0年便出現一股反對極端西化、極端自由化的勢力。……(他們)實際上是想制造一個新的以崇拜天皇為核心的國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資本的年代》
1.3.5
回答:(1)依據材料二,概括指出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在向西方學習上的突出特點是什么?(3分)
答:材料二日本新領導人(注:明治維新的領導者)不贊成這種不加區(qū)別地奉承西方東西的做法,他們并不對西方文明本身感興趣,而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成分感興趣……他們現在提出了一個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個強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的國家。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回答:
(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日本領導人”感興趣的那些“增強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3分)
答:
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八明治維新
第三節(jié)迅速崛起的日本
課程標準
1、知道明治維新的歷史條件;
2、概述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3、分析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知識與能力
了解1889年日本憲法確立的政治體制和侵略亞洲鄰國的史實。
過程與方法
分析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同順應世界潮流與追求和平發(fā)展的價值觀。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日本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日本的對外侵略擴張;
教學難點日本被稱為“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
教學方法
提問法、閱讀法、討論法等。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學習
情境創(chuàng)設:“近代天皇制”“大陸政策”“甲午中日戰(zhàn)爭”
1._________________為日本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2.19世紀80年代,日本的工業(yè)革命出現了高潮,以_________為中心的輕工業(yè)部門發(fā)展異常迅速;以_________為代表的日本財閥資本和國家資本也迅速發(fā)展起來。
3.日本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主要靠國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實行自上而下的_________和資本主義工業(yè)化。
4.__________________(時間),日本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
5.1889年2月11日,日本頒布了__________________,這是一部基本上屬于_______________性質的憲法,但是又帶有濃厚的_________。
6.明治維新后,日本開始尋求廢除_______________,爭取_________。
7.1910年7月,日本向11個歐美國家發(f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通知,同時著手簽訂新的主權對等的_____________,實出了_________和_________上的平等。
8.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1910年強迫朝鮮簽訂了__
____________,正式吞并朝鮮;后又打敗中國,強迫中國簽訂________;
1904年日俄戰(zhàn)爭中打敗俄國,雙方簽訂______________。
一、經濟上: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第一框題)
1、日本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具體表現;
(1)工業(yè)化高潮的出現;
①時間:②行業(yè):以________為中心的輕工業(yè)部分發(fā)展異常迅速。
③作用:
(2)以重工業(yè)為代表的財閥資本和國家資本迅速發(fā)展;
①政策:對壟斷資本采取________政策,把官營企業(yè)以低廉的價格出售給與政府關系密切的資本家。
②作用:
(3)壟斷組織產生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
①壟斷的特點:依靠________的扶持和保護,實行自上而下的產業(yè)革命和工業(yè)化,壟斷組織較早地產生。
②主要壟斷組織:2、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局限及影響;
(1)局限:(2)影響:
3、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歷史意義;
(1)使日本改變了封建落后的狀況,走上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2)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實現了由落后農業(yè)國向先進工業(yè)國的轉變。二、政治上:確立君主立憲政體。(第二框題)
1、原因:2、《大日本帝國憲法》;
(1)頒布:
(2)內容:見書本第110-111頁。
(3)性質:
(4)特點:
(5)進步性:
(6)歷史意義:實現了由早期中央集權向后期立憲政體的過渡,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國家。三、軍事上:踏上軍國主義道路。(第三框題)
1、廢除不平等條約;
(1)條件:(2)廢除:①1909年,②1910年。
2、對外侵略擴張;
(1)吞并朝鮮;(2)中日甲午戰(zhàn)爭;(3)日俄戰(zhàn)爭;
3、日本成為亞洲強國;
(1)原因:
①外交上,廢除了,取得了民族獨立。
②軍事上,三次對外侵略擴張戰(zhàn)爭的勝利,樹立了日本在東亞的強國地位。
(2)表現:外交和軍事上的成功,表明日本已成為區(qū)域霸權國家,成了帝國主義角逐行列中的正式成員,并大踏步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閱讀下圖:
材料二日本新領導人(注:指明治維新的領導者)不贊成這種不加區(qū)別地奉承所有西方東西的做法,他們并不對西方文明本身感興趣,而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成分感興趣?!麄儸F在提出了一個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個強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國家?!v究實際的日本領導人得出了這一明確結論:每個民族必須為自己去掠奪,軟弱和膽小將一無所獲。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請回答:
①據材料一,概括指出圖1、圖2之間的因果關系。(4分)②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日本新領導人”感興趣的那些“增強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4分)舉兩例說明19世紀末日本是怎樣“為自己去掠奪”的?(4分)
1、明治維新后日本近代化過程;2、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3、英國和日本政治制度的比較。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856年,亞歷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貴族發(fā)表演說,他說:“到處在謠傳,我要給農民自由,這是不公正的,……但是,遺憾的是,農民和他們的地主之間存在著敵對情緒,并因此發(fā)生了許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蚨瑥纳厦娼鉀Q要比從下面解決好得多?!薄詫O成木《俄國通史簡編》材料二(1868年明治天皇頒布的《五條誓文》)一、廣興會議,萬機決于公論;二、上下一心,大展經綸;三、官武一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務使人心不倦;四、破例來之陋習,基于土地之公道;五、求知識于世界,大力振興皇基。根據材料與所學知識請回答:
(1)指出俄國農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目的和方式有什么相同點?(4分)
(2)根據材料概括俄國農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在內容上的不同之處?(4分)
(3)從國內國際兩方面說明日本明治維新的作用。(4分)
相關知識
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一 梭倫改革學案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打無準備之仗,會提前做好準備,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高中教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容,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一 梭倫改革學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一 梭倫改革
第一節(jié)雅典往何處去
課程標準
1.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2.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
3.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知識與能力
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雅典貴族政治的主要表現;雅典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概況;首席執(zhí)政官梭倫。:
過程與方法
探究梭倫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臺并建功立業(yè)的主觀、客觀條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人政治家沖破阻力、振興城邦的襟懷和理想。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梭倫改革的社會歷史背景、主要措施。
教學難點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教學方法
提問法、閱讀法、討論法等。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學習
情境創(chuàng)設:雅典國家的形成---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形勢
一、貴族與平民、工商業(yè)奴隸主的對立
(一)雅典國家的形成
1、王政時代:提修斯改革
1)確立:改革,建立。
2)內容:⑴以為前提,動員貴族放棄權。
⑵以為中心,建立起和各種行政組織。
3)影響:奠定了希臘國家的雛形。
2、貴族共和國:公元前7世紀初
1)確立:公元前。
2)機構:⑴元老院——是國家機關,擁有權(元老院由組成)。
⑵執(zhí)政官——有名(從中選出,任期年)。
(二)貴族與平民、工商業(yè)奴隸主的矛盾
改革根本原因:貴族與平民和工商業(yè)矛盾的激化
1、雅典城邦平民與貴族之間尖銳矛盾
⑴政治上:①平民雖享有,但因而無法參與國家政權。
②貴族把持,包攬官職,壓迫平民。
⑵經濟上:①貴族占有大量財富,剝削平民。
②平民因欠債而淪為、或買到海外抵債,“”是典型代表。
2、雅典城邦工商業(yè)奴隸主階層與貴族之間尖銳矛盾
⑴工商業(yè)奴隸主形成:公元前,隨著雅典工商業(yè)發(fā)展,部分人發(fā)家致富,成為。
⑵工商業(yè)奴隸主地位:經濟上富裕,但沒有地位,仍受到貴族歧視,他們逐漸與站在一起。
3、雅典社會主要矛盾和影響
⑴主要矛盾:與平民矛盾,與矛盾是雅典社會主要矛盾,其中前者更加尖銳。
⑵影響:公元前,階級矛盾異常尖銳,政局動蕩不安,雅典社會面臨嚴重的危機。
思考:1、梭倫改革前各階層處境如何?
2、何為“六一漢”?
知識遷移:
閱讀下列材料
許多被出賣的人們,
我已使他們回到這神所建立的雅典,
其中有的無辜被除數售,有的因故賣身,
有的為可怕的貧窮所迫,逃亡異地,不復說家鄉(xiāng)的亞狄加語言,遠方漂泊,
也有的慘遭奴隸的卑賤境遇,
即使就有家鄉(xiāng),也在主人的怒氣之下發(fā)抖,
我都使他們獲得解放!——梭倫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雅典怎樣的經濟狀況?對雅典階級關系的變化產生了什么影響?
(2)材料二反映了雅典哪一階層的什么狀況?
(3)綜合公元前8世紀后雅典階級關系變化的狀況,分析其對雅典政局的影響。
二、解決危機的嘗試
改革的內因:基倫暴動和德拉古法:矛盾激化的表現(解決危機的嘗試)
1、徹底推翻原有體制的嘗試——基倫暴動
⑴背景:①動蕩的政治形勢;②基倫的經歷和準備。
⑵結果:基倫暴動失敗。
⑶敗因:雅典是貴族共和國,雅典公民形成了反專制觀念,平民和貴族聯合抵制叛亂。
⑷教訓:基倫暴動失敗表明當時雅典人徹底改變舊制,建立政治并不認同。
2、對原有體制進行改革的嘗試——《德拉古法典》
⑴背景:①基倫暴動被鎮(zhèn)壓后,雅典社會矛盾繼續(xù)激化,人們試圖在原先的體制內實行改革。
②由于貴族掌握國家權力,肆意歪曲法律,實行法制改革,制定成文法成為改革的方向之一。
⑵特點:①雅典第一部;
②:把不能還債的人及家屬罰沒為奴或賣為奴。對盜竊蔬菜的人和犯懶惰罪的處死.(內容)
③維護的利益。
⑶評價:①法典對抑制和雅典政治有重要意義。
②法典站在貴族立場上,用嚴厲的法律維護貴族利益,不能平息公民的不滿,也不能化解雅典社會矛盾。
⑷敗因:①法典回避雅典社會尖銳的社會矛盾,并沒有改善平民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不利地位。
②法典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tǒng)治,采取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的社會矛盾。
③由于審判權完全掌握在貴族手中,法典變成了平民受壓迫地位的象征,所以它必然失敗。
3、兩次事件的影響:沒能解決雅典的社會矛盾,年平民開始醞釀暴動,社會危機更加嚴重。
思考:1、基倫暴動失敗原因和教訓是什么?
2、德拉古法典代表什么人的利益?為什么?如何評價?失敗根源是什么?
改革外因和導火線:薩拉米危機(解決危機嘗試的影響)
⑴原因:①雅典嚴重社會危機之時,麥加拉奪取,對雅典經濟造成沉重打擊。
②雅典貴族擔心奪取港口使平民力量乘機壯大,禁止討論奪取之事。
⑵影響:暴露雅典社會內部尖銳復雜的社會矛盾,雅典處在歷史發(fā)展的十字路口。
⑶影響:沉重打擊了雅典的,空前嚴重。
小結:梭倫改革的歷史背景:
1、改革根本原因:貴族與平民和工商業(yè)矛盾的對立;
2、改革的內因:基倫暴動和德拉古法:矛盾激化的表現(解決危機的嘗試);
3、改革外因和導火線:薩拉米危機(解決危機嘗試的影響)
試簡要分析早期雅典城邦貴族與平民的矛盾。
政治上,貴族占據首席執(zhí)政官等重要職位,把持作為最高決策機關、檢查機關和審判機關的長老會議,架空做為最高權力機關的公民大會。
經濟上,貴族通過高利貸、土地兼并等方式盤剝平民,以致平民無力還債成為“六一漢”,甚至全家淪為債務奴隸。貴族在政治上的專橫和經濟上的壓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導致雅典政局動蕩不安。
閱讀下列材料:
(公元前621年,司法執(zhí)政官德拉古受命編訂成文法。)
公民權授予所有有財力準備武裝、從軍打仗的人。
執(zhí)政官從擁有不少于10明那自有財產的人中選出。其他低級官員從有能力從軍的人員中選出。高級軍隊官職從擁有不少于100明那的財產,締結了合法婚姻,子女超過10歲的人中選出。
公民大會由401人組成,從全體年滿30歲的公民中通過抽簽產生。在所有的人輪過之后重新開始第二輪抽簽,在此之前,任何人不得連任兩次。如果有人拒絕任職,富人罰款3德拉克瑪,中等階層罰款2德拉克瑪,下層罰款1德拉克瑪。
最高法庭議事會由貴族組成,監(jiān)督司法活動和各類官員。遭受不公正對待的人可以向其提出申訴。
請回答:
(1)材料援引自哪一部文獻?代表了什么人的利益?摘引材料加以說明。(2)這部文獻有哪些進步的政治意義?
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一 梭倫改革
第二節(jié)奠定雅典民主基石的政治改革
課程標準
1.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2.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
3.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知識與能力
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
過程與方法
探究“解負令”對雅典社會結構帶來的影響;正確評價財產等級制度;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探究;梭倫改革對雅典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梭倫應對貴族反對的策略的現實性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梭倫改革的社會歷史背景、主要措施。
教學難點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教學方法
提問法、閱讀法、討論法等。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學習
情境創(chuàng)設:梭倫改革頒布“解負令”的場景。
一、詩人政治家
改革原因:梭倫當選為首席執(zhí)政官:立志改革,振興城邦(詩人政治家)
1、梭倫當選為首席執(zhí)政官:年,全權負責立法,改革運動政治制度的積弊。
2、原因:①雅典與矛盾再度激化,一觸即發(fā)。(這是客觀原因,以下為主觀原因)
②從事過活動,受過良好教育,知識豐富,是希臘“”之一。
③具有強烈的愛國精神,收復,聲望大增。
④中庸政策獲得和的支持。(中庸政策:對貴族……,對平民……)。
二、改革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穩(wěn)定雅典的社會秩序。
2、根本目的:振興城邦,維護奴隸主統(tǒng)治。
三、改革內容:
1、頒布解負令
⑴內容:廢除一切和;禁止以和做抵押;限制兼并.(土地和債務)
⑵影響:取消,保護平民的基本權益。經濟上的獨立,為平民享有政治權利提供了物質保障。
2、發(fā)展工商業(yè)
⑴內容:①手工業(yè):父母必須幫助子女學會一門手藝;鼓勵移居雅典并賦予公民權。
②農業(yè):鼓勵谷物和限制谷物,鼓勵出口、橄欖油。
⑵影響:①從短期看:穩(wěn)定,保障。
②從長期看:經濟上:促進雅典工商業(yè)發(fā)展和社會;
政治上:工商業(yè)者隊伍壯大,工商業(yè)奴隸主力量增強,格局進一步穩(wěn)固。
3、提高平民地位
⑴按土地收入多寡分成四個等級,并確定了相應的政治權利。
①目的:打破貴族的世襲特權。
②內容:四個等級:級、級、級和級。
政治權利:第一、二等級擔任官職,第三等級擔任官職,第四等級不能擔任官職,保護貴族特別是的利益。
③實質:富豪政治代替政治。
④意義:打破貴族的,維護了利益,為雅典開辟道路。
⑤評價:局限性:沒帶來真正的平等。
進步性:擴大了民主權利的基礎。
⑵創(chuàng)立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常設機構
①組成:四個部落各選人組成,但第等級沒有資格。
②職能:為預審提案,準備日程。
③作用:使第等級公民獲得參政議政的機會;提高地位;打破貴族對壟斷。
⑶組建民眾法庭和創(chuàng)立陪審法庭,分割貴族法庭權力
①措施:將貴族法庭大多數職權轉歸,貴族法庭負責和審理。
實行(不分等級,抽簽產生)制度,陪審員負責案件、和。
②作用:法庭的設立打破貴族對法律的壟斷;陪審法庭使平民獲得參加國家政權的權利。
課堂思考: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吉祥物以古希臘陶土雕塑玩偶“達伊達拉”為原型,是兩個被命名為雅典娜和費沃斯的娃娃。他們長著大腳丫,有長長的脖子和小小的腦袋,一個穿著深黃色衣服,一個穿著深藍色衣服,頭和腳為金黃色,十分可愛。
根據希臘神話故事記載,雅典娜和費沃斯是兄妹倆。雅典娜是智慧女神,希臘首都雅典的名字由此而來。費沃斯則是光明與音樂之神。
“達伊達拉”制作于公元前7世紀,據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鐘狀陶制玩具娃娃,腿與身軀之間有繩索相連,使腿可以擺動。在古希臘鼎盛時期制作的這種玩具娃娃的原作現保存在希臘考古博物館中。
材料二 梭倫推崇“中庸”,企圖用妥協(xié)的辦法來求得斗爭雙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經濟狀況,一方面保護貴族的政治特權,他形容自己“拿著一只大盾,保護兩方”。
請回答:
(1)讀材料一,你可以獲得哪些歷史信息?
(2)讀材料二,梭倫改革中,為“改善平民的經濟狀況”采取了什么措施?為“保護貴族的政治特權”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四、改革評價(梭倫的遺產)
1、積極意義:
⑴打擊勢力,完善雅典,促進形成,最大意義是奠定雅典民主政治乃至政治基礎
⑵消滅制,穩(wěn)定,確保雅典公民經濟上的獨立,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物質基礎
⑶按劃分社會等級,擴大享有的范圍,使越來越多的人享有政治權力權力范圍
⑷促進崛起,鞏固,,三足鼎立多元格局,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會基礎
⑸完善了雅典的,為參與國家政治和民主政治的建立提供制度保障
2、局限性:
⑴中庸政策決定改革的不徹底性:改善平民的,但又沒有很好滿足人民的要求;
保護特權,但貴族利益受損而心生怨恨。致使梭倫兩面不討好。
⑵按財產劃分等級限制了平民參與高級管理的機會。
⑶不能完全滿足平民階級的政治經濟需求。貴族與平民的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五、性質:性質的改革。
六、特點:
1、從目的上看,其主要目的是消除社會矛盾,穩(wěn)定社會秩序;
2、從措施上看,很多措施都帶有“折中”色彩;
3、從立場上看,對貴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政策.但自身卻站在工商業(yè)奴隸主的立場上;
4、從結果上看,既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又帶有不可避免的歷史局限性。
小結:1、如何認識解負令?財產制度能否帶來真正的平等?
2、梭倫是如何改革國家機構的?
3、梭倫改革有什么特點?其最大影響是什么?如果你是雅典最高統(tǒng)治者,你將采取什么方法來克服雅典所面臨的社會危機?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當梭倫成為政事的領導者的時候,他就禁止以人身為擔保的借貸,一舉而永遠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債務,其法案曾以“解負令”聞名,意即人民卸下他們的重擔。有些人想用這些事情來毀謗梭倫,事實是這樣的,當梭倫要制定解負令時,他曾預先告訴一些貴族,后來,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說的那樣,他被他的朋友以謀勝算了,但打算毀謗他的人就說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為這些人借了錢,買來許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實行取消債務時,他們都成了富翁;據說后來以祖?zhèn)髫敻宦劽哪切┘彝ゾ褪瞧鹪从诖恕H欢?,同情平民者的估計是較為可靠的……所以我們必須認為攻訐梭倫之說是錯誤的。
——亞里士多德關于梭倫改革的論述
材料二:你們這些財物山積、豐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應當抑制你們貪婪的心情,壓制它,使它平靜?!髠惖脑姼?p>請回答:
(1)概括梭倫改革“解負令”的主要內容。
(2)材料一中毀謗梭倫改革的是哪些人?其理由是什么?
(3)結合兩則材料和所學知識,駁斥誹謗梭倫改革的觀點。
高二歷史教案:明治維新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教材是本單元的重點,從四個方面介紹了明治維新的主要措施及其影響。在政治上以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對封建國家進行改造,廢除舊體制,確立新體制;經濟上動用政府力量大力推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文化上用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改造舊文化,并同時進行教育改革;軍事上新建一支符合資本主義發(fā)展需要的新式軍隊。本課內容豐富,建議學習時注意前后教材的聯系,以及同英國資本主義發(fā)展和中國近代史的有關知識結合起來加深理解。
本課引言引用了明治維新前夕天皇的"五條誓文",這段誓詞反映了明治政府改革的決心,同時也揭示了明治維新得以成功的一個條件:推翻幕府封建統(tǒng)治后確立的明治政府的統(tǒng)治為維新變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huán)境。建議教師設問:"倒幕運動成功最重要的意義何在?"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指出倒幕運動推翻了幕府統(tǒng)治,為明治維新創(chuàng)造了條件。明治政府大力改革,廢除封建舊體制,確立新的制度,發(fā)展資本主義,史稱明治維新。由此導入新課。
點擊下載://files.eduu.com/down.php?id=271919
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學案
經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常活躍,幫助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容。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學案”,相信您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容。
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節(jié)勵精圖治的孝文帝改革
課程標準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歸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
3、探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
知識與能力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習俗方面的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
從北方經濟、民族關系和政治走向等方面探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決心和對先進文化的追慕之情。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孝文帝改革的內容
教學難點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教學方法
提問法、閱讀法、討論法等。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學習
情境創(chuàng)設:北魏統(tǒng)一后面臨怎樣的局面?
(從三方面入手:階級矛盾尖銳;民族矛盾激化;各地人民起義。)
一、改革的背景(智者的選擇)
1、北魏的崛起和統(tǒng)一黃河流域(基礎)
⑴建立:386年鮮卑建,定都,史稱。成為實力最強的政權。
⑵統(tǒng)一:①經過:年統(tǒng)一北方,結束100多年國分裂割據局面。
②意義:
A.初步結束以來北方分裂割據局面。
B.創(chuàng)造了北方的社會環(huán)境,促進了的發(fā)展。
C.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和。
2、北魏社會矛盾的激化
⑴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①原因:A.政治黑暗,租調徭役繁重;官吏沒有靠貪污搜刮維持奢侈生活;
B.隨時強迫百姓服役當兵,甚至對他們任意殺戮;
②表現:北魏建立后以為主民眾暴動達七八十次。
⑵統(tǒng)治階級內部危機四伏:
①原因:不同民族間的文化、習俗、的懸殊。
②表現:拓拔貴族對存有戒心;官僚與矛盾時常發(fā)生。
⑶社會矛盾的激化影響北魏政權的穩(wěn)定,需要統(tǒng)治者作出抉擇。
3、馮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漢族先進文化的影響。
馮太后改革:實行。為改革創(chuàng)造條件。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
1、推行均田制(思考:古代有哪些土地所有制?)
⑴背景:①北魏將各族人民遷到附近定居,實行,“勸科農?!保@是雛形。
②由于戰(zhàn)爭和人口遷移,使北魏統(tǒng)治者掌握大量土地。(前提)
⑵時間:年
⑶目的:保證政府的財政收入,緩和。
⑷性質:均田制是土地所有制。
⑸內容:①農民:領露田(即地:死后歸還,不得買賣)和桑田(即土地:可繼承和買賣)
義務:農民要承擔一定。
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地主不變。使統(tǒng)治階級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用:①抑制了,有利于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吸引更多定居。
②使農民成為政府直接控制的,保證和需要,促進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
2、整頓吏治(思考:北魏官員收入在改革前后分別是如何獲取的?)
⑴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調為謀生手段;貪污成風,影響,也激化。
⑵措施:①官吏任期不再固定年,改由官吏政績的好壞決定;對貪污及枉法者處死。
②實行,按官吏發(fā)放,不許官吏。
⑶影響:①對貪贓枉法嚴懲不怠,相對緩和矛盾和矛盾。
②俸祿制的實行,減輕了官吏對百姓的掠奪,對的穩(wěn)定具有積極意義。
3、遷都洛陽
⑴原因:①政治上:保守勢力集中在,改革遭抵制;而是中原政經中心,改革阻力小。
②經濟上:地區(qū)產糧有限且常有水旱疾疫之災;地處中原農業(yè)發(fā)達。
③地理上:偏居塞上,經略中原困難。
⑵目的:接受先進的文化,改革落后的文化習俗,擺脫的阻礙。
⑶措施:①年孝文帝以討伐為名率軍南下,定都洛陽。
②既對予以鎮(zhèn)壓,又在不影響改革的前提下,允許大臣“,”。
③后又規(guī)定遷入洛陽的鮮卑人葬在洛陽。
⑷影響:定都洛陽為孝文帝推行提供了和。(也是孝文帝革除舊俗背景)
4、革除舊俗
⑴措施:①仿漢制:仿效漢族的和生活習俗,重修。
②穿漢服:禁止穿胡服,一律改穿漢服。
③說漢話:歲以下官吏一律說漢話。
④用漢姓:把拓拔氏改姓,抹去標志;鮮卑族改為音近漢姓。
⑤通漢婚:提倡皇族貴族與漢族主要通婚,通過的方式,鞏固與漢族地主聯系。
⑥重漢臣:漢族官員由原來1/4上升到,后來出現胡漢官員局面。
⑵影響:鞏固了與漢族地主的聯系,加強了北魏對地區(qū)的統(tǒng)治;促進了。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初,百姓咸以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計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內安之。
——《魏書·食貨志》
材料二高祖曰:“夫名不正,言不順,則禮樂不興。今欲斷次北語,一從正音。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上,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官,各宜深成,如此漸習,風化可新。”
——《魏書·獻文六王傳·咸陽王禧傳》
請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海內安之”的原因是孝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2)結合材料二,孝文帝禁止三十歲以下官員說鮮卑語的原因是什么?
(3)孝文帝改革還包括哪些內容?
三、孝文帝改革歷史作用
1、使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相對穩(wěn)定,北方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推動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
3、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四、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
1、孝文帝改革順應了生產力發(fā)展的趨勢——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統(tǒng)治者鞏固政權的需要。
4、孝文帝的膽略和卓識,沖破阻力,毅然改革。
1、什么是均田制?北魏政權為什么要推行這一土地改革制度?
2、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方面?有何作用和意義?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孝文帝改革順應了生產力發(fā)展的趨勢——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統(tǒng)治者鞏固政權的需要。
(4)孝文帝的膽略和卓識,沖破阻力,毅然改革。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詔)富強者并兼山澤……而欲天下太平,百姓豐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與牧守(地方行政長官)均給天下之田,還、受以生死為斷,課農桑,興富民之本。
——《魏書高祖紀》
材料二諸男夫十五(歲)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對實行兩年輪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樂遷者聽逐空荒……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長官)各隨地給公田,刺史十五頃,太守十頃,治中、別駕各八頃,縣令、郡丞六頃。更代(離職與上任)相付。賣者坐如律。
——《魏書食貨志》
請回答:
(1)根據上述材料,說明北魏實行均田制的目的。
(2)它能抑制“富強者并兼山澤”嗎?為什么?
(3)概括說明北魏孝文帝鼓勵農耕的措施。
(4)簡要評議孝文帝均田法令的影響。
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二節(jié)北方經濟的逐漸恢復
課程標準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歸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
3、探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
知識與能力
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影響。
過程與方法
從北方經濟、民族關系和政治走向等方面探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決心和對先進文化的追慕之情。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孝文帝改革的積極影響
教學難點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教學方法
提問法、閱讀法、討論法等。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學習
情境創(chuàng)設:北魏孝文帝改革對于北方政治、經濟和民族融合的積極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1、發(fā)展原因:
⑴政府的重視:①制使農民獲得一定的土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②的改善和俸祿制的實行,減輕了官吏對百姓的掠奪。③孝文帝修建,派遣指導修建水利工程。⑵生產工具和技術的推廣:和使用,新的耕作技術的推廣(賈思勰的《》)。⑶民族大融合和各族人民辛勤勞動。
2、主要成就:經濟發(fā)展;政府收入增加(“于時國家殷富,庫藏盈溢,錢絹露積于廊者,不可較數”)
二、繁盛的洛陽(有那幾個王朝在此建都?)
1.歷史地位:洛陽是中華民族搖籃中心,眾多王朝在此建都,成為全國或北方政治中心達年之久。2.重修洛陽城:“宮闕壯麗,列樹成行”;城內居有民10萬戶。3.經濟繁榮:⑴城東的和城西的是主要商業(yè)區(qū)。⑵政府為和來的商人專門設立“”,以方便他們經商。⑶和出售南北、西域和大秦的商品;南北互市,中外貿易不絕(注意教材引文)
⑷成為全國的中心,也是最大中心(超過平城和建康)和城市.(地位)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指:形成共同的生活區(qū)域、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文化)
1.特點:這一時期是中國境內民族、時代。
2.原因:⑴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以為中心的內遷各少數民族的發(fā)展。⑵遷居中原,通婚雜居,差別逐漸消除。(也是融合表現)
3.表現:⑴漢語言文字被“”確定下來,成為各族共同接受的文化。⑵各族把他們的優(yōu)秀文明帶到中原,成為重要組成部分。3.實質:民族融合的過程是少數民族過程和的過程。4.影響:為大一統(tǒng)和的高度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在中國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何評價北魏孝文帝
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有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哪些新的東西。北魏孝文帝作為一個落后民族的統(tǒng)治者,為了政權的鞏固,拋棄狹隘的民族偏見,比他的前輩提供了新東西。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推行均田制,并頒布與之相聯系的三長制和租調制。均田制使農民分得一定數量的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國家征收賦稅和征發(fā)搖役。三長制使許多農戶成為國家直接掌握的編戶,有利于中央集權的鞏固。租調制則相對減輕了農民的租調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第二,整頓吏治。吏治的敗壞不僅激化了社會矛盾,也使統(tǒng)治階級內部產生了矛盾。通過整頓吏治,整肅了官僚機構,鞏固了封建統(tǒng)治。第三,促進民族融合。主要內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漢姓、定族姓、遷都洛陽等,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詔)“富強者并兼山澤……而欲天下太平,百姓豐足,安可得哉?今譴使者循行郡州,與牧守(地方行政長官)均給天下之田,還、受以生死為斷,課農桑,興富民之本?!薄段簳じ咦婕o》
材料二諸男夫十五(歲)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對實行兩年輪作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樂遷者聽逐空荒……諸宰之官(各地的地方長官)各隨地給公田,刺使十五頃,太守十頃,治中、別駕各八頃,縣令、郡丞六頃。更代(離職與上任)相付。賣者坐如律。
——《魏書·食貨志》
回答
⑴根據上述材料,說明北魏均田制的實質。⑵它能抑制“富強者兼山澤”嗎?為什么?⑶概括說明北魏孝文帝鼓勵農耕的措施。⑷簡要評價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響。
高二歷史教案:明治維新2
知識結構
歷史條件德川幕府的腐敗封建統(tǒng)治表現影響
政治實行幕藩體制:天皇是名義上的最高,實權在幕府將軍手中,地方設"藩"實際上是封建分裂割據,不利于統(tǒng)一的國內市場的形成
推行嚴格的等級制度:天皇、士(將軍、大名、中下級武士),農、工、商、賤民激化了階級矛盾和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農民無法承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起義不斷;工商業(yè)者也不滿嚴格的限制和掠奪;中下級武士階層地位惡化,迫于生計,不得不從事商業(yè)和手工業(yè),逐漸產生了反抗思想。1837年大鹽平八郎起義表明日本封建社會統(tǒng)治基礎已開始動搖
外交采取"鎖國政策"阻礙了日本社會經濟和新興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fā)展
資本主義萌芽產生19世紀上半期,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統(tǒng)治基礎,為明治維新準備了一定的社會經濟前提
西方列強的殖民侵入原因1、19世紀中期,隨著工業(yè)革的完成,資本主義國家急需擴大海外市場和掠奪原料
點擊下載://files.eduu.com/down.php?id=27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