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科版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4-02九年級物理《機械效率》知識點復習蘇科版。
教案課件是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這對我們接下來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有多少經典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九年級物理《機械效率》知識點復習蘇科版”,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九年級物理《機械效率》知識點復習蘇科版
一、機械效率意義
(1)機械效率是反映機械性能的優(yōu)劣的重要標志之一??偣Φ扔谟杏霉εc額外功之和,因而有用功只占總功的一部分。顯然,有用功所占比例越大,機械對總功的利用率就越高,機械的性能就越好。物理中,用機械效率來表示機械對總功得了利用率。
(2)在計算機械效率時,注意物理量名稱所表示的意義??偣Γ杭磩恿C械所做的功,稱之為動力功,也叫輸入功。理想機械:W總=W有用,W輸入=W輸出,W動=W阻。實際機械:W總=W有用+W額外,W輸入=W輸出+W額外,W動=W有用阻力+W無用阻力。
二、機械效率公式
η=W有/W總η=P有/P總
(在滑輪組中η=G/Fn)
(1)η=G/nF(豎直方向)
(2)η=G/(G+G動)(豎直方向不計摩擦)
(3)η=f/nF(水平方向)
三、機械效率知識點
1、有用功——W有用:使用機械時,對人們有用的功叫有用功。也就是人們不用機械而直接用手時必須做的功。在提升物體時,W有用=Gh。
2、額外功——W額外
(1)使用機械時,對人們沒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額外功。
(2)額外功的主要來源:①提升物體時,克服機械自重、容器重、繩重等所做的功。②克服機械的摩擦所做的功。
3、總功——W總:
(1)人們在使用機械做功的過程中實際所做的功叫總功,它等于有用功和額外功的總和。即:W總=W有用+W額外。
(2)若人對機械的動力為F,則:W總=Fs
4、機械效率——η
(1)定義: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叫機械效率。
(2)公式:η=W有用/W總。
(3)機械效率總是小于1。
(4)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①減小摩擦,②改進機械,減小自重。
課后習題
用動滑輪將重為80牛的物體勻速提升2米,拉力做功200焦.不考慮繩重和一切摩擦.
(1)求此時動滑輪的機械效率;
(2)如果該動滑輪勻速提升200牛的重物,拉力的功率為11瓦,則重物上升的速度是多大?
答案:
(1)機械效率=W有/W總*100%=80*2/200=80%
(2)根據機械效率=W有/W總*100%=Gh/Fnh*100%=G/Fn得
Fn=G/機械效率
代入得F=250/3N
根據P=FV得
V=33/250=0.132m/s
相關知識
九年級物理上冊《機械效率》知識點匯總蘇教版
九年級物理上冊《機械效率》知識點總結蘇教版
一、滑輪
1、豎直提升重物的典型例題
例1、在小型建筑工地,常用簡易的起重設備豎直吊運建筑材料,其工作原理相當于如圖所示的滑輪組。某次將總重G為4000N的磚塊勻速吊運到高為10m的樓上,用時40s,卷揚機提供的拉力F為2500N。求在此過程中:(1)有用功;(2)拉力F的功和功率;(3)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難點突破:所謂“有用功”,就是“對我們有用的功”。在利用定滑輪、動滑輪、或者滑輪組沿豎直方向提升重物時,我們的目的都是讓重物升到我們所需的高度。所以有用功就應是滑輪鉤克服物體重力向上拉物體的力和物體在此力作用下升高的高度的乘積。根據二力平衡知識,物體所受的重力和我們(滑輪鉤)克服物體重力向上拉物體的力應是一對平衡力。再根據功的定義,功“等于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所以,此時克服物體重力做的有用功就是“物重乘以重物上升高度”,即W有用=G物h物。而我們做的總功就應是作用在繩子自由端的力和繩子自由端移動距離的乘積。即W總=F繩S繩。機械效率η=W有/W總=G物h物/F繩S繩。在動滑輪和滑輪組中,我們要注意S繩=nh物。
通過讀題,我們可以知道:G物=4000N,h物=10m,t=40s,F繩=2500N。另外,從圖上我們還可知,動滑輪上有2段繩子,n=2。
正確解法:
(1)W有=G物h物=4000×10J=4×104J;
(2)W總=F繩S繩=F×2h物=2500×2×10J=5×104J,P=W/t=5×104J/40s=1.25×103W;
(3)η=W有/W總=4×104J/5×104J=80%。
2、水平拉動重物的典型例題
例2、小勇用右上圖所示滑輪組拉著物體勻速前進了0.2m,則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為m。若物體與地面的摩擦力為9N,則他所做的功是多少?如果小勇對繩的拉力F=4N,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多少?
難點突破:在使用定滑輪、動滑輪、或者滑輪組沿水平方向勻速拉動重物時,物體在滑輪鉤的水平拉力下勻速移動。我們的目的恰好也是讓物體在水平方向移動,所以我們做的有用功就滑輪鉤的拉力和物體在水平方向上移動的距離L的乘積。因物體勻速直線運動,根據二力平衡知識,滑輪鉤的拉力和物體與地面的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即拉力與摩擦力相等。所以有做功可以這樣計算:W有用=fL。特別強調此時的有用功不是W有=G物h物。總功就是作用在繩子上的拉力F和繩子自由端移動距離S的乘積。即W總=F繩S繩。所以機械效率η=W有/W總=fL/F繩S繩。
此題我們讀題不難知道f=9N,h物=0.2m,F繩=4N。另外從圖知,動滑輪上有3段繩子,所以n=3;
正確解法:
(1)S繩=nh物=3×0.2m=0.6m
(2)W有=fL=9N×0.2m=1.8J
(3)η=W有/W總=fL/F繩S繩=1.8J/(4N×0.6m)=75%
二、斜面
例3、如圖所示,斜面長S=10m,高h=4m。用沿斜面方向的推力F,將一個重為100N的物體由斜面底端A勻速推到頂端B。運動過程中物體克服摩擦力做了100J的功。求:(1)運動過程中克服物體的重力做的功;(2)斜面的機械效率;(3)推力F的大小。
難點突破: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斜面也不例外。我們使用斜面推物體時,雖然省了力但費了距離。如圖中S=10m﹥h=4m。不管我們使用斜面做了多少功,我們的目的只是把物體提到離地面一定高度的地方。所以我們做的有用功實際上就是克服物體重力向上提的力和物體被提高高度的乘積,即W有用=G物h物。因物體和斜面之間有磨擦,我們在推物體過程中還要克服摩擦力做100J的功。這個功不是我們所想要的,因此我們叫它額外功。額外功等于物體與斜面之間的摩擦力f與在斜面上移動的距離L的乘積,即W額外=fL。推力F和物體在斜面上通過的距離S的乘積就是總功了。即W總=F推S斜面長。有用功加上額外功等于總功,即W總=W有用+W額外。一般我們用L表示斜面的長,h表示斜面的高,f表示物體與斜面之間的摩擦力,G表示物重,F表示沿斜面向上推(拉)物體的力。則機械效率η=W有/W總=G物h物/FL=G物h物/(G物h物+FL)。
此題中,已知斜面的長L=10m,斜面的高h=4m,物重G=100N,W額外=100J。求W有用、斜面機械效率η、推力F。
正確解法:
(1)W有用=G物h物=100N×4m=400J;
(2)W總=W有用+W額外=400J+100J=500J,η=W有/W總=400J/500J=80%;
(3)F推=W總L斜面長=500J/10m=50N。
三、杠桿
例4.用一個杠桿來提升重物。已知動力臂是阻力臂的3倍,物體重600N,手向下壓杠桿的動力是210N,物體被提升20cm。求:(l)手壓杠桿下降的高度;(2)人做了多少總功;(3)人做了多少額外功;(4)杠桿的機械效率是多大。
難點突破:根據動力臂是阻力臂的3倍,可知動力移動距離是物體上升高度的3倍,即S=20cm×3=60cm=0.6m。我們的目的是把重物提升20cm,因此,和使用豎直滑輪、斜面提升重物一樣,我們做的有作功應是克服物體重力做的功,即W有用=G物h物。人做的總功等于手向下壓杠桿的動力乘以動力移動的距離,即W總=FS。額外功等于總功減去有用功(W額外=W總﹣W有用),所以要先求有用功。杠桿機械效率等于有用功除以總功,即η=W有/W總=G物h物/(F動力S動力移動)。
通過讀題,我們可以知道,S動力移動=0.6m,G物=600N,F動力=210N,h物=20cm.我們要求:手壓杠桿下降的高度S動力移動、人做的總功W總、人做的額外功W額外、杠桿的機械效率η。
正確解法:
(1)物體上升高度h=20cm=0.2m,動力移動距離:S動力移動=3h=3×0.2m=0.6m;
(2)人做的總功:W總=FS=210N×0.6m=126J;
(3)W有用=G物h物=600N×0.2m=120J,W額=W總-W額=126J-120J=6J;
(4)η=W有/W總=120J/126J=95.2%。
九年級物理《功率》知識點復習蘇科版
老師在新授課程時,一般會準備教案課件,大家應該開始寫教案課件了。對教案課件的工作進行一個詳細的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會寫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九年級物理《功率》知識點復習蘇科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九年級物理《功率》知識點復習蘇科版
知識點
知識點1做功快慢的比較
(1)若做功相同,可比較做功時間的長短,所用時間的越少,做功就越快;所用時間越多,做功越慢。
(2)若做功時間相同,可比較做功的多少,做功越多,做功越快;做功越少,做功越慢。
(3)可以看出,做功的快慢實際上是由做功的多少和做功的時間這兩個因素共同決定的。
知識點2功率
1、定義:功與做功所用時間之比。
2、物理意義: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使用該公式解題時,功W的單位:焦(J),
時間t的單位:秒(s),
功率P的單位:瓦(W)。
4、單位:主單位:W,常用單位kW,它們間的換算關系是:1kW=103W
5、推導公式:P=w/t=Fs/t=Fυ;公式中P表示功率,F表示作用在物體上的力,υ表示物體在力F的方向上運動的速度。使用該公式解題時,功率P的單位:瓦(W),力F的單位:牛(N),速度υ的單位:米/秒(m/s)。
課后習題
甲乙兩人同時開始登山,甲先到達山頂。你能判斷哪個人的功率大嗎?為什么?
答:由于不知道甲、乙二人的體重,因而也不知道二人登山所做的功,僅僅根據他們登山時間不同是不能判定誰的功率
1.由題意可知甲登山的時間較短,但不知道甲、乙二人的質量,因此無法比較二人登山時所做的功,無法判定哪個人登山的功率大。
2.G=mg=1.2×103kg×10N/kg=1.2×104N
h=3×3m=9m
W=Gh=1.2×104N×9m=1.1×105J
P=W/t=1.1×105J/10s=1.1×104W
機械效率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才能促進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發(fā)展!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機械效率”,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1.5機械效率
【教學目標】
1.明確機械效率是描述做功效率的物理量。250g)在三種情況中均被提高1米,各種情況機械做的有用功均為_____,由此可判斷出_______圖的機械效率最大。(g取10N/Kg)
【課堂反饋】(見學生活動單)【作業(yè)布置】(見學生活動單)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