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23高一語文斷魂槍教案。
高一語文斷魂槍教案
內容提要:以探索《斷魂槍》藝術價值成因為目的,首先從結構主義入手,發(fā)現三個人和一件事的故事框架聚焦于“傳”還是“不傳”。其次從原型理論入手,發(fā)現沙子龍以“不傳!不傳!”的態(tài)度而使自己成為“最后一個”,“最后一個”作為空白點是文本藝術價值的重要成因,也是老舍“末世人”情緒的藝術選擇。
關鍵詞:《斷魂槍》最后一個空白點末世人
老舍的短篇小說《斷魂槍》寫于1935年初秋,在老舍畢生寫下的短篇小說里,是一篇重要作品。在諸多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中,《斷魂槍》是被選人最多的短篇之一。寥寥五千余字的短篇,何以具有如此久遠的藝術魅力?本文借助敘事學、結構主義分析方法和原型批評理論分析《斷魂槍》藝術價值成因。
一、結構主義分析方法與“不傳!不傳!”的心理聚焦(生日祝福語網 WwW.289A.com)
《斷魂槍》的故事線索非常簡單,小說用第三人稱敘述出了三個人和一件事。用老舍自己的話說,就是《斷魂槍》是自己所要寫“二拳師”中的一小塊。“在《斷魂槍》里,我表現了三個人,一樁事。這三個人與一樁事是我由一大堆材料中選出來的,他們的一切都在我心中想過了許多回,所以他們都能立得住?!苯Y構主義敘事學認為,一個敘事性文學作品,從平衡起步,然后出現不平衡,經過努力再到平衡,這樣不斷轉換所完整的全過程就是一個完整的敘事。這個思路也可以用來分析人物與事件形成的關系:如果我們將沙子龍的心理作為一條平衡線索,將孫姓長者和王三勝的心理作為另一條平衡線索,那么,他們的矛盾糾葛就集結于沙子龍“傳”還是“不傳”他那套“五虎斷魂槍”上。沙子龍打定了主意“不傳!”,表示“那條槍和那套槍都跟我人棺材,一齊入棺材!”以此獲得心理的平衡??墒牵瑢τ谕跞齽僖约皩O姓長者來說,心理卻大不平衡。小說敘述到,王三勝在土地廟前拉開場子,要“以武會友”,并且以“神槍沙子龍是我?guī)煾怠毕鄻税?,引出了頗有幾手真功夫的孫老者,王三勝引領孫姓長者來到沙子龍家,希望沙子龍在孫姓長者面前表演一番,孫姓長者的潛臺詞是希望學習這套槍法。可是卻遭到了沙子龍先是搪塞,搪塞不行繼而斷然拒絕。孫老者無奈地走了,王三勝也從此看不起沙子龍??梢哉f,王三勝以及孫姓長者的心理是不平衡的。一方不平衡,一方平衡,這就是矛盾,形成了對峙,焦點何在?三個人的故事或者說矛盾就糾結在“傳”還是“不傳”的問題上。這個故事構架在老舍是具有深刻思索的。老舍自己曾經回憶說:在寫作《斷魂槍》的這個時期,“事實逼得我不能不把長篇的材料寫作短篇了,這是事實,因為索稿的日多,而材料不那么方便了,于是把心中留著的長篇材料拿出來救急。不用說,這么由批發(fā)而改為零賣是有點難過??墒羌爸涟咽f字的材料寫成五千字的一個短篇——像《斷魂槍》——難過反倒變成了覺悟?!薄坝X悟”這個詞含義非常豐富而且耐人琢磨。沙子龍的“不傳!不傳!”是老舍三個人一樁事的“文眼”所在,甚至是老舍自己所說的“我心中想過了許多回”的全部落腳處,深藏老舍藝術匠心,自然具有值得探討的空間。要探索“不傳!不傳!”,我們先來考察老舍的敘事藝術和匠心。
二、第三人稱的敘述與個人情調的互滲
《斷魂槍》是第三人稱敘述,但是老舍的高明之處在于它既充分地利用了第三人稱觀察和出入的便利,又充分調動了敘述語調的功能,還在敘述的同時刻畫了沙子龍的形象。可以說老舍將第三人稱可能的藝術效應發(fā)揮到了最大限度。
1、充分地利用了俯視角的便利敘述出時代的氛圍和變遷。在小說開篇,敘述者就敘述出“沙子龍的鏢局已改成客棧”。然后用具有歷史滄桑感的慨嘆語調描繪出時代的變遷:“東方的大夢沒法子不醒了。炮聲壓下去馬來與印度野林中的虎嘯……江湖上的智慧與黑話,義氣與聲名,連沙子龍,他的武藝,事業(yè),都夢似的變成昨夜的……”敘述者概括這個時代是“這是鏢局已沒有飯吃,而國術還沒有被革命黨與教育家提倡起來的時候”。
2、在敘述中自然地刻畫出沙子龍的形象。誠然,敘述者有不少文字敘述了沙子龍形象,沙子龍的形象和經歷,在民間的威望,以及眼下沙子龍的處境。藝術直覺告訴我們,沙子龍是小說的主角,但是文本前半部分在實際上卻用了較多文字描寫了他的徒弟們以及王三勝在土地廟前擺開的練把勢的場子以及與孫姓長者的交手等。在這些人對于沙子龍的贊嘆、景仰和崇拜的感情中,沙子龍影子似地無時無刻不在讀者心中,這個藝術效果是借助于間接描寫獲得的。金圣嘆評《西廂記》時提出了“烘云托月”的寫法。意思是以正面描寫襯托出更值得描寫的對象?!稊嗷陿尅分袑ι匙育埖拿鑼懀瑴蚀_地說是通過他人對沙子龍的感情、態(tài)度間接或側面描寫。老舍通過描寫和敘述各色人等對沙子龍的久已敬仰和崇拜襯托沙子龍身份和威望,為沙子龍“不傳”的選擇先期作鋪墊,以便形成較大的落差。沙子龍在讀者心理中期待值越高,后面沙子龍拒絕演習“五虎斷魂槍”的時候讀者心理落差越大,藝術效果越好。
3、敘述中透著蒼涼的情調,大勢所趨的悲涼時代氛圍在情節(jié)進展同時順便得到傳達。我們可以追問,這種蒼涼情調是屬于誰的呢?屬于敘述者?還是屬于沙子龍,從讀者的藝術感覺來說,這份感受和悲涼既可看成是屬于沙子龍的,也可看成是屬于敘述者的。怎樣解釋都可以,“今天是火車,快槍,通商與恐怖……”敘述者與沙子龍的感受互相滲透,難以分得清究竟是誰的感慨。無論是誰的感受,皆屬悲音。敘述透著蒼涼的情調所產生的藝術效應,既襯托人物心理,又賦予故事以意義,并且體現出滲透了情調的語言美。
相關知識
《斷魂槍》教案-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打無準備之仗,會提前做好準備,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保證學生們在上課時能夠更好的聽課,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優(yōu)秀有創(chuàng)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樣寫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斷魂槍》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斷魂槍》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欣賞中國現代小說。
(二)欣賞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欣賞現代小說,具體來說,就是欣賞、體味作品中的思想、旨趣以及藝術特色。
《斷魂槍》寫于一九三五年,老舍以其生于憂患、死于憂患的個性氣質,及其頑強的承擔命運的精神,通過沙子龍這樣一個藝術形象,來反映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前夕中國的社會風貌。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沙子龍由風云一時走向失落,作者的寫作意圖是很清楚的,而對落后民族“歷史性的沉淪”,應該振奮起來,如果像沙子龍那樣止于失落,我們就要永遠被時代拋棄。沙子龍的悲劇,是作者為我們敲起的警鐘。近現代是中國人現代意識覺醒的時代,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充滿憂患意識的民族主義時代,老舍的憂患意識,正是一個優(yōu)秀作家熱愛祖國、關心民族命運的充分體現。
沙子龍這一藝術形象,在近現代文學史上,應該說是一個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他的奇人奇性,極具特色。作為江湖上一個拳師,他的悲劇性格,由作者用現實主義手法逐步展現出來,直至文章結尾處夜練“斷魂槍”達到極致。學習這篇小說,可以結合“荷花淀”的創(chuàng)作風格,體會這種現實主義傳統的寫作手法。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作者塑造沙子龍這一人物形象,主旨何在?
老舍塑造沙子龍這一人物形象,體現了他的強烈的愛國心和敏銳的洞察力。沙子龍在時代風潮面前,抱殘守缺、自甘沉淪、愚鈍麻木,這種劣根性,當然是一種錮疾。有鑒于此,老舍是借沙子龍“斷魂槍”的悲劇,喚醒國民,由此而警醒起來:一定要拋開“舊勢力的重負”,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斗爭。
(二)作者沒有直接表現“五虎斷魂槍”的神采,卻描繪了兩位陪襯人物的武藝,這樣寫是為了什么?
作者先是寫王三勝耍大刀。“一跺腳,刀橫起,大紅櫻子在肩前擺動。削砍劈撥、手起風生,忽忽直響?!?p>接著,寫千里尋師的孫老者?!八母毂鄄淮髣?;左腳往前邁,右腳隨著拉上來,一步步的往前拉扯,身子整著,像是患過癱瘓病?!边@個貌不驚人的老者打起拳來,卻是身手不凡:“腿快,手飄灑,一個飛腳起去,小辮飄在空中,像從天上落下來一個風箏……”
而在文章結尾處,沙子龍夜練斷魂槍作者一筆帶過。
從表現手法看,作者在這里運用了虛實結合、映襯烘托、以少勝多的方法。
美國作家海明威曾說過寫作過程中依據一種冰山原理。冰山露出水面是八分之一,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略去主體部分,卻可以使之更能喚起人們的審視欲望,這也是符合藝術辯證法的。
比如,著名的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詩》對木蘭從軍出征的狀況只用“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等六句輕輕帶過,即使這六句也沒有正面寫開戰(zhàn),而是用“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來側面渲染。這首民歌,把木蘭十年轉戰(zhàn),與敵人正面交鋒的情景全然舍掉了;而對她出征之前在織布機前的嘆息,在還鄉(xiāng)之后“理云鬢”、“貼花黃”的種種小兒女情態(tài)卻大加渲染?!赌咎m詩》中這種虛實處理的方法,其寫作主旨是非常明確的,即作品中歌頌的不是須眉男子,而是在國家危亡之際,豪氣不讓須眉的一位巾幗英雄。
《斷魂槍》先寫王三勝及孫老者的高超武藝,也正是為了突出“冰山下的八分之七”,也即沙子龍的武藝非凡,暗示出人生命運感與歷史滄桑感。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理清思路。
1.要求在預習的基礎上,能簡明、清楚地復述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
主要情節(jié)是:
沙子龍的槍法決不再傳。徒弟們來討教,沙子龍用說句笑話的方法敷衍過去,甚至直接把他們趕出去。王三勝是沙子龍的大徒弟。孫老頭與王三勝的較量,失敗了的王三勝想用師傅的能力威望懾服對方.就引著孫老頭來拜會沙子龍。但是不管怎么說,沙子龍就是無動于衷,決心徹底埋葬昔日的輝煌。他不想耍耍小威風,逞一時的意氣。因為他非常清楚,“他的世界已被狂風吹了走”。
教師點撥:①情節(jié)的順序,是按時間先后來寫。這樣顯得思路清楚,符合民族的、傳統的閱讀習慣和心理。②在敘述情節(jié)過程中,可以刪繁就簡,具體的描寫部分可以從略。③注意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結局關鍵地方要交待清楚。
2.比較《祝?!?、《裝在套子里的人》、《荷花淀》,通過綜合比較,對思路的認識應更趨于明確。
(二)概括要點。
《斷魂槍》的人物分析:
(1)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辯證關系。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提問:《斷魂槍》的人物描寫。和本單元前面所學的幾篇課文有哪些相同點與不同點。
通過討論教師歸納:
(1)相同點是人物的常規(guī)的描寫方法,其中尤以動作描寫最為生動傳神。
板書:課文39頁最后一段。重點標出:“靠”、“努”、“繃”、“鼓”、“跺”、“模”、“擺”等動詞。
通過復習以前小說作品,由同學共同當堂完成,從而明確動作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并使人物形象的刻畫基本方法進一步得到充實和明確。
(2)不同點:主要人物著墨不多,倒用不少篇幅寫王三勝和孫老者。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寫王三勝是為了突出沙子龍,這種描寫人物的方法,值得品味。
教師提示:除小說之外,在其它文學作品中,有無同樣的例子?
板書:
天下文章數我方,(A)
我方文章數我鄉(xiāng),(B)
我鄉(xiāng)文章數我兄,(C)
我兄求我改文章。(D)
經討論,教師歸納:A、B、C的作用,即在于D。從內容看,A、B、C是陪襯之筆,雖然占了四句中的三句,其實只是為了D這一句。所以,文章的表意重心,要從內容看,不能只看字數、篇幅的多少。
高一語文下冊《師說》教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內容制定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幫助高中教師能夠更輕松的上課教學。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高中教案內容嗎?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高一語文下冊《師說》教案”,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高一語文下冊《師說》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文中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名作動、形作名、意動),“其、而、之”等實詞以及判斷句、被動句和賓語前置等。
2、培養(yǎng)學生自瀆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自主練習探究,了解作者的觀點,練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2、理清文章的邏輯層次,以誦讀貫穿整個課堂。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勇于向世俗流弊挑釁的精神和勇氣。
2、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師說翻譯。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俗。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在練習《勸學》之后,已經基本變成了高中文言文練習的框架和思路?!稁熣f》的練習,教師旨在主動引導,幫助學生變成主動探究的練習模式。在自我思考的過程中,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1、字詞的梳理與課文的背誦。
2、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說理方法。
四、教學難點:
1、品位發(fā)言運用上的特點。
2、把握師道的內涵。事實上師說學案。
五、教學方法:探究法、誦讀法、講授法
六、教具打定: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安排:3課時
課前預習
1、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注音:
愚()句讀()諛()經傳()
郯()萇()聃()蟠()巫()
(1)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
②或師焉,或不焉不通“”
(2)虛詞
①之:
古之學者: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句讀之不知:之,倒裝標志
作《師說》以貽之:
②其:
其為惑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歟:
于其身也:
(3)詞類活用
①恥學于師()
②吾從而師之()
(4)句式“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古:今:
句讀之不知古:今:
而大遺古:今:
4.解釋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古之學者必有師()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吾師道也()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2)之
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擇師而教之()
郯子之徒()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古之學者()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句讀之不知()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君將哀而生之乎()
蚓無爪牙之利()
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六)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賓+為+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天地君親師”,可見其對老師的尊敬;現代社會尊師重道也蔚然成風,毫不遜色于古人,人們把老師比喻成“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在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玄學和佛學的興起,儒學一度衰落,師道也就愈來愈不被重視,這種風氣一直延續(xù)到了唐代。當時仍沿襲著一種封建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會上產生了一種“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求師學道往往會招來路人的譏笑。但偏偏有一個人不顧流俗,勇為人師,廣招后學,培養(yǎng)文人。并以大無畏的氣魄,抨擊“恥學于師”的時弊,提倡師道,寫下了中國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論述教師問題的不朽之作——《師說》,當時被人視為“狂人”。這個人是誰呢?
二、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縣,所以后人稱他為“韓昌黎”。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過四門博士、國子博士、國子祭酒,直接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凡經他教授、指點過的學生,皆自稱韓門弟子,足見韓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響的教育家。他還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魏晉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三、解題。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罢f”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范圍,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這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皫熣f”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四、教師范讀課文。
五、學生初讀課文:
1、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內容;
2、劃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論點的句子。
六、學生讀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論點的句子,試用自己的話概括中心論點。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
這兩句是論述教師的作用,說明從師學習的必要,這是構成中心論點的一項重要內容。
2、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無論地位高低,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這一句論述了擇師的態(tài)度與標準,意思是說,從師是為了學道,應不論其地位高低和年紀大小。這是構成中心論點的另一項重要內容。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人應該從師學習,從師是為了學道,應不論其地位高低和年紀大小。
七、找出與課文中心論點有密切關系的句子,并解釋說明。
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從師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難,也難?。?/p>
這一句是從反面證明中心論點:人應該從師學習。
2、圣人無常師。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
這一句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世上學問門類眾多,人總是各有長短,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的人學習,體現了以有道者為師的觀點,從正面證明中心論點。
3、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各有專門研究,如此罷了。
這一句是進一步澄清從師學習的目的,闡明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掃除了從師學習的思想障礙。這是對中心論點的深入闡述。
八、研讀第1段。
1、學生誦讀,之后點評。
這一段作者運用排比句和反問句,并且一口氣連用了八個“吾”字,語勢流暢,跌宕有力。朗讀時力求把文章的語勢讀出來。
2、引導學生疏通文句。
重點理解:
(1)本段中的古今異義詞語:
古:求學的人
學者
今: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古:用來……的憑借
所以
今:因果關系連詞
古:跟從……并且
從而
今:連詞,表示結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2)本段中的詞語活用現象:
吾師道也師,名詞用作動詞即“學習”
吾從而師者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為師”
3、引導學生分析層意:
教師的作用和任務——傳道、受業(yè)、解惑(前兩句)
從師學習的必要性——解惑、師道(中間三句)
擇師的標準——“道”在即師在(最后一句)。
這一段從正面闡明從師之道,統領全文。(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yè)”就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即下文所說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yè)”中的疑難問題。)
4、討論:教師的“傳道”、“受業(yè)”、“解惑”這三項任務,哪一項是主要的?本段對“受業(yè)”一項未作闡述,這是為什么?
在韓愈看來,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道”,他“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主要目的就是要“傳道”,恢復儒家的“道統”,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這個意圖是貫穿全文的。“受業(yè)”是教師的起碼工作,即下文說的“授之書而習其句讀”,人盡皆知。開頭全面概括教師的任務時不可不說,但不是論述的對象。
第二課時
一、學生誦讀第2段,并思考下列問題: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本段主要是從哪一角度來進行論述?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二、研讀第2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系的?
中心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ǚ终擖c)
這段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又是怎樣展開論證的?
這段文字通過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今之眾人古之圣人圣益圣,愚益愚疑問語氣
為子擇師自身恥師小學而大遺肯定語氣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諷刺語氣
3、韓愈批評“恥學于師”的風氣,涉及的面似乎很廣——開頭是“今之眾人”,接著是做父親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評對象究意是誰?請說明理由。
主要的批判對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從行文的語氣看,本段結尾對士大夫之族不僅表露了作者的不滿情緒,而且顯示出一種鄙夷和蔑視的態(tài)度。說他們瞧不起勞動群眾,卻不如勞動群眾聰明,不懂得從師的道理。第二,“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正是這類人的特殊心態(tài),也是門第觀念很深的反映,而門第觀念跟以“道”為師的正確主張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4、詞句辨析。
師道者不傳也久矣(風尚)
吾師道也(道理)
師道之不復(風尚)
惑而不從師(老師)
吾師道也(學習)
師道之不復(從師)
不恥相師(學習)
5、古今異義詞辨析。
古:一般的人
眾人
今:許多人
古:小的方面要學習
小學
今:初等教育的學校
6、重點句子解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賓語前置句,之,提賓的標志)
三、學生誦讀本段,要注意讀出幾種不同的語氣。
第三課時
一、學生自讀第3段,并思考: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從哪一角度來進行論述?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二、研讀第3段。
1、提示如下:
中心句:圣人無常師。(分論點)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進而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對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進一步批判。
2、討論:有人說,這一段的結論闡明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你對此是怎樣認識的?
這一段以孔子從師的言行,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的嶄新觀點,用相對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說明師生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就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提出了挑戰(zhàn),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這種閃光的思想,被后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fā)揮,對教育理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三、研讀第4段:
1、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進一步倡導了從師學習的態(tài)度。
2、這一段與前面兩段有什么關系?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總結全文。這段話中“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二語是點睛之筆,表示作者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贊成以道為師的好風尚,分別照應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時”的“于”相當于“被”?!白鳌稁熣f》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四、學生誦讀第3、4段。
五、討論:課文題注中指出,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寫《師說》,跟古文運動有沒有關系?文中有沒有這方面的表示?
六朝以來,文壇上盛行駢文(以四字、六字為句,上下句相對,又叫“駢四儷六”),這種文體不重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導致文學創(chuàng)作中艷麗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為此,韓愈提倡恢復古文的傳統,并身體力行,培養(yǎng)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chuàng)作的年輕人,逐漸形成了風氣。所以后來就有了“古文運動”這個名稱。
文中贊頌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確表示對古文的推崇,說明韓愈“抗顏而為師”,是以恢復古文的優(yōu)良傳統自居的,通過培養(yǎng)“后學”,擴大古文的影響。
六、根據以上問題進一步歸結本文的寫作目的。
作者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而居首位的是“傳道”,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以恢復儒家的“道統”。而要恢復儒家道統,就要在文風上來一個解放,提倡古文,反對駢體文。
提倡尊師重道
寫作目的
推進古文運動
七、總結全文結構、寫法:
從表面上看,《師說》是為了鼓勵一個十七歲的孩子學“古文”而作的,也許還包含了一點自鳴得意的意思(因為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實際上這只不過是觸動韓愈發(fā)表議論的一個契機,或者干脆說是一個借口。全文論證嚴密,說理透辟,是一篇深思熟慮的作品,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一對師生之間的往來贈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內容結構:內容論證法
第一段:正面闡述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yè)解惑下定義
從師的必要孰能無惑
擇師的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作結論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階層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
第二段分論點士大夫之族恥師之風是錯誤的
論據
(三個對比)對比作者議論抒情
正確態(tài)度錯誤態(tài)度
論據(1)(縱比)古之圣人……
猶且從師而問今之眾人……
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論據(2)
(自相矛盾)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論據(3)
(橫比)巫醫(yī)樂師百工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恥相師嗚呼,智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分論點與總論點關系批判中闡明總論點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從師的例子,再論從師的必要性。
師生關系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例證法引證法
師道關系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
第四段:寫作緣起好古文不拘于時
寫作特點賞析
(一)論證方法
1.下定義、作結論: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苯又鴱倪@個定義出發(fā),由“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一氣貫通,毫無冗余之處,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2.對比論證: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地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3.引用論證: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來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這就比前文籠統地說“古之圣人”更加切實可信。有了孔子這樣一個強大的支持者,更增強了說服力。而在短短的幾行字中,述事引言簡潔明快,表現出作者非凡的語言功力。
(二)語言特色
1.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韓愈的散文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這體現在多用排比和對偶句式上。他的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這種句式的運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力。
2.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頂真,又稱連珠,頂珠、蟬聯,民間俗稱為“咬字”,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歷歷如貫珠”。本文這樣的句式很多,如開頭的幾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huán)環(huán)相扣,嚴密緊湊。
3.豐富的語氣表達:豐富的語氣表達,可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本文在這方面是相當成功的。如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語加強感嘆,用“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這樣的摹狀語句有聲有色地描繪“士大夫之族”的神態(tài),用“如是而已”這樣的限止語句表示結論的無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揭示“恥學于師”的不明智,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但語氣卻各不相同?!笆ト酥詾槭?,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問語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是判斷語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是感嘆語氣。這種錯綜變化的語句,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附:韓愈名字的傳說韓文公名愈字退之,說起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話。
韓愈父母早亡,從小就由哥嫂撫養(yǎng)。轉眼到了入學的齡,嫂嫂鄭氏一心想給弟弟起個又美又雅的學名,這天,鄭氏翻開書年,左挑一個字嫌不好,右揀一個字嫌太俗,挑來揀去,過了半個時辰,還沒有給弟弟選定一個合意的學名。韓愈站在一旁觀看,見嫂嫂為他起名作難,便問:“嫂嫂,你要給我起個什么名呢?”鄭氏道:你大哥名會,二弟名介,會、介都是人字作頭,象征他們都要做人去群之首,會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義都很不錯,三弟的學名,也須找個人字作頭,含義更要講究的才好,韓愈聽后,立即說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書了,這人字作頭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韓愈好了?!编嵤弦宦牐⒆謺仙?,問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韓愈道“愈,超越也。我長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無來者,決不當平庸之輩?!鄙┥┞牶?,拍手叫絕:“好!好!你真會起名,好一個‘愈’字吆!”
韓愈怎么會給自己起出一個這樣又美又雅的名呢?原來他自幼聰慧,飽讀經書,從三歲起就開始識文,每日可記數千言,不到七歲,就讀完了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賦和文化素養(yǎng),使他早早就抱定了遠大志向,這個“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懷表露。他長到十九歲時,已經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勃勃少年。這年恰逢皇科開選,鄭氏為他打點行裝,送他進京去應試。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為入場便可得中,從未把同伴擱在眼里。結果別人考中了,他卻名落孫山。后來,他在京中一連住了幾年,連續(xù)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連經過三次殿試,也沒得到一官半職。由于銀錢早已花盡,他由京都移居洛陽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陽,友人穿針引線,他與才貌雙全的盧氏小姐訂了婚。盧小姐的父親是河南府法曹參軍,甚有尊望,韓愈就住在他家,準備擇定吉日與盧小姐完婚。盧小姐天性活潑,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韓郎的才華,一方面又對韓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擔憂,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為,現在就應當規(guī)勸他一下,可是如何規(guī)勸他呢?這天晚飯后,花前月下,二人閑聊詩文。暢談中,韓愈提起這幾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盧小姐和顏悅色地說道:“相公不必再為此事嘆憂,科場失意乃長有之事。家父對我總是夸你學識淵博,為人誠摯。我想你將來一定會有作為的,只是這科場屢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處,眼下當找出這個緣由才是?!表n愈聽后,頻頻點頭,心中暗道:盧小姐果有見地,接著說道:“小姐講的甚是有理,俗話說自已瞧不見自已臉上的黑,請小姐賜教?!北R小姐一聽,“嗤”地笑出聲來,說道:“你真是個聰明人啊!”隨即展紙揮筆,寫道:“人求言實,火求心虛,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韓愈捧贈言,一陣沉思:此乃小姐骯腑之語??!自古道驕兵必敗,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謙虛之情,這個“愈”字便是證據。于是,他立即選用盧小姐贈言中的最后兩個字“退之”給自已起了人個新名字。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
2、完成同步訓練
高一語文教案:《祝?!?/h2>
《祝福》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熟讀文本,理出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體會“祝?!钡暮x。
2.體會并理解本文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3.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來塑造人物的方法。
4.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認識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教學重點:1. 體會環(huán)境描寫與人物形象之間的相互作用。
2.分析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結合祥林嫂的形象,初步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法,展示法,點撥法。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第三學時 展示課
小組成果展示:小組內自查,小組結對子互查。
小組疑點展示:小組討論交流,針對疑點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展示,教師指正點撥。
學習小組交流討論:
一 肖像描寫
討論 1祥林嫂第一次到魯鎮(zhèn)時肖像是怎樣的?
2第二次到魯鎮(zhèn)時肖像有哪些變化?
3祥林嫂臨死前的肖像怎么樣?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小結:小說對祥林嫂的外貌描寫不僅表現了表現人物的質樸與忠厚,更重要的是表現了人物命運的變化,揭示了人物一步一步被逼向滅亡的過程.
二 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
討論:1祥林嫂都給哪些人講了阿毛的故事?當時她的心理狀況如何?
2文章中有關祥林嫂的行動描寫有幾處?分別表現出她怎樣的性格特點?
小結:祥林嫂的抗爭是自發(fā)的,缺乏明確的認識,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錯誤的。所以抗爭的結果只能是逃出“苦?!庇诌M“狼窩”。封建禮教與封建迷信在祥林嫂頭腦中是根深蒂固的。落后與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當突出的因素。
三 細節(jié)描寫
討論:1本文有七處描寫祥林嫂的眼睛,從中你看出祥林嫂的精神狀態(tài)如何?
小結: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出她的眼睛?!斞?/p>
人物形象小結:她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她勤勞,樸實,頑強,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占統治地位的舊中國,她被踐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視。這個善良的勞動婦女被毀滅了。她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
悲劇人物要使人憐憫,“最重要之點,性格必須善良”。 ——亞里士多德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把她往死里趕,是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p>
合作探究:1.祥林嫂周圍的其他人對祥林嫂態(tài)度如何?
柳媽的語言:惡毒、愚昧、殺人于無形。外貌:丑陋、令人厭惡。 行為:卑鄙無恥。
其他人短工淡然簡捷的回答,四嬸慌亂的語調。
女人們鄙薄厭煩的神情。
2.誰應該對祥林嫂的死負責?誰是元兇?
祥林嫂勤快能干而又善良,在一次次走投無路中苦苦掙扎到最后一息。
魯鎮(zhèn)的環(huán)境氛圍:迷信麻木愚昧。
魯鎮(zhèn)的思想認識: 頑固守舊,尊崇禮教。
魯鎮(zhèn)的待人處事態(tài)度:淡漠而無恥
他們合謀殺害祥林嫂,封建禮教和禮教才是真兇。
3.魯四老爺是怎樣的一個人?
頑固保守、固守禮教、陰險歹毒封建禮教的忠實走狗.
拓展訓練:祥林嫂之死誰之過?魯四老爺和四嬸?祥林嫂的婆婆?柳媽?我?
客觀原因:饑寒交迫。
主要原因:祥林嫂無容身之所,立錐之地。
1地主階級:魯四老爺鄙視她,視她為謬種。四嬸嫌棄她,不允許她祭祀。
2資產階級:“我”雖同情她,但不能幫她。
3無產階級:短工鄙棄她,劉媽嘲笑她,嚇唬她。魯鎮(zhèn)的人們把她的痛苦當成“戲”看。
真正原因:吃人的封建禮教與封建迷信。
布置作業(yè):請你運用一種或幾種描寫人物的方法,刻畫一個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字數150左右。
教學反思:這堂課的教學主要是完成對祥林嫂形象的分析,在此基礎上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認識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學生在前兩節(jié)課學習的基礎上對祥林嫂形象有了一些認識,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很積極,各學習小組表現很踴躍,只是能夠做小結發(fā)言的學生在總結時不夠全面,需要教師補充。在拓訓練:祥林嫂之死誰之過?魯四老爺和四嬸?祥林嫂的婆婆?柳媽?我?這一問題時學生將主要原因的三個方面不能夠準確全面的概括出來,所以今后對學生的概括能力有待繼續(xù)訓練。
高一語文教案:《論語》
名著導讀之《論語》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論語》作為高中名著導讀之開篇,講好它頗有必要。一者,孔子說他“十五志于學”,這與高一學生在年齡上大體相當。因此,通過導讀引導學生像孔子一樣“志于學”顯得必要。二者,學生在七年級上冊學過《論語(十則)》,有一定的基礎,對孔子和《論語》不存在生疏之感,有利于教學。三者,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論語》堪稱經典,了解經典,學習經典,傳承經典,義不容辭。
教學中雖有有利的一面,但也有不利的地方。其一,《論語》是用古代漢語記載下來的以語錄式樣呈現的儒家經典,而學生普遍存在文言基礎較差的狀況,這樣在閱讀時會產生一定的畏難情緒,降低學習積極性。其二,因年代久遠,《論語》中所體現的政治理想、道德修養(yǎng)、教育思想、民間習俗等不一定符合當代“90后”學生的胃口,學生或許存在個性化的現代式解讀,值得鼓勵也需要引導。
基于以上認識,在設計本導讀課的時候,我進行了如下處理。在內容上,一是將孔子不作為教學重點。雖然講《論語》離不開孔子,但畢竟是《論語》導讀,不是“孔子”導讀,多了有喧賓奪主之嫌。二是以課本中出現的句子作為講解重點。高一學生鮮有讀完《論語》全本的,對課本之外的句子不是很熟悉。課文中出現的句子都是經典句子,將其作為講解重點,因利就便,有利于幫助學生疏通文意,了解經典。在教法上,主要學生課外自學和教師課內引導相結合。對于孔子及《論語》相關的背景資料,課本上有一些,學生可以通過上網瀏覽補充,這部分讓學生課外自學解決,課堂上展示一下就可以。對于課文文本中所輯錄的重要句子,通過查閱工具書,教師講解引導,以疏通文意,幫助學生進行解讀。通過課堂探討,讓學生明曉如何縱讀和橫讀《論語》。總之,期望通過課內導讀之“一發(fā)”,而牽動課外閱讀之“全身”,真正達到“悅讀”的目的。
文本解讀
《論語》導讀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共分兩個部分,一是“背景介紹”,二是“作品導讀”。
“背景介紹”部分共五段。首段說的是讀《論語》的必要性,即了解中國文化的需要。第二段簡介《論語》,包括其成書時間、內容、為什么叫《論語》、意義等。第三至五段介紹孔子其人及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
“作品導讀”部分共十四段,第一段就《論語》版本作說明。第二段簡介《論語》,對其呈現的四種形式(直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問答形式、交談形式、夾敘夾議)作了舉例說明。第三段說明閱讀《論語》要注意的問題。第四段承上啟下,第五至第九段談《論語》對后人的啟發(fā)。第五至七段側重談《論語》中反映的儒家治國理論,“仁”和“禮”是孔子思想體系的兩大支柱,二者相輔相成。第八段談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精辟言論。第九段談《論語》中為人處世的格言警句至今受用。第十至十三段介紹孔子的形象(孔子自我評價、理想、生平)及其帶給我們的影響。第十四段總結,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語說明《論語》的作用和影響之大。
教學設計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①查找孔子與《論語》的有關背景資料;②理解、運用《論語》中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文言閱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①學生上網“百度”,學會自學,積累孔子與《論語》相關的資料;②通過幻燈片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對《論語》的興趣。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①感受孔子高尚而光輝的人格魅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②學生聯系自身學習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難點】
①查找積累孔子與《論語》的背景資料;②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學習熱情;③指導學生如何閱讀《論語》。
【教學方法】
1.講解法。通過教師講解,引導學生分析文本,幫助學生初步掌握有關孔子和《論語》的文學常識。
2.歸納法。在了解文中出現的《論語》原句意思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閱讀《論語》的方法。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宋代趙普出任宰相時,有人說他只讀過《論語》,宋太宗趙光義問他是否如此,趙普并不隱瞞,并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于是,“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就流傳開來。這話雖有些夸張,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論語》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fā)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它被譽為“博大精妙的智慧之言”。既然《論語》如此精妙,我們有必要讀一讀《論語》。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該如何來品讀《論語》。
二、說一說:要求學生課前網上搜索孔子和《論語》的相關知識,歸納概要,課堂上能夠說出對孔子和《論語》的初步印象。
大家都知道,《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那么首先有必要對孔子作個了解。關于孔子你了解多少呢?
提問1:關于孔子你了解多少呢?
課本83、84頁的內容可以作為參考。學生可暢所欲言,教師歸納并分別幻燈展示關要點(關鍵詞),以方便學生識記。
◆ 明確(幻燈展示):
孔子其人(關鍵詞):稱號(“四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圣人)、經歷、思想核心(禮、仁)
提問2:關于《論語》你又了解多少呢?
課本84頁的內容可作參考。學生可暢所欲言,教師歸納并分別幻燈展示關要點(關鍵詞),以方便學生識記。
◆ 明確(幻燈展示):
《論語》其書(關鍵詞):“論語”釋義、涉及內容(學習、政治、倫理道德、教育等)、藝術特色(口語簡潔、人物鮮明、善用修辭等)
附相關資料:
l、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zōu yì,今山東曲阜)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后人尊稱為“圣人”。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靠自學成才。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周游列國,四處游說,但其政治主張始終沒有被采納。暮年回到魯國埋頭講學和整理古書。他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的風氣,一改過去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學的局面。其教學相長、溫故知新、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和方法,至今還有借鑒意義。經他整理的典籍有《尚書》、《詩經》、《周易》等。他還將魯國史書《春秋》加以修訂,開創(chuàng)了私人修撰歷史的先河。
孔子政治思想學說的核心是“禮”和“仁”。“禮”就是周朝制定用來區(qū)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的等級的典章制度??鬃又鲝垏栏褡袷亍岸Y”的規(guī)定。“仁”即仁愛,孔子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不能過分剝削壓迫民眾。自漢以后,孔子思想成為兩千年中國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深遠。
2、《論語》一書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成書時間約在戰(zhàn)國時期?!罢撜Z”的“論”是編排、記錄的意思,“語”是語言的意思,“論語”就是把孔子師生的言談記錄下來的意思。全書共有20篇,每篇由數量不等的語段組成,一段話為一章,全書共有492章?!墩撜Z》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中庸》《孟子》《大學》合稱“四書”。
從內容上看,《論語》集中體現了孔子在各方面的思想主張。如重點涉及學習的主要篇章有《學而》《子張》等,重點涉及政治的主要篇章有《堯曰》《季氏》等,重點涉及倫理道德的篇章有《八佾(yì)》《里仁》《公冶長》《雍也》《子罕》《鄉(xiāng)黨》《顏淵》《憲問》《微子》等,重點涉及教育的篇章有《述而》《泰伯》等,綜合涉及各方面思想的篇章有《為政》《先進》《子路》《衛(wèi)靈公》《陽貨》等。
《論語》以當時明白曉暢的口頭語言為主,來描述孔子的思想和品格,記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言非常簡潔。其中篇幅相對較長的,也只有兩百多字?!墩撜Z》還特別擅長用語言來表現人物個性?!墩撜Z》不是小說,也不是人物傳記,以記言為主,敘事為輔,但《論語》中人物的形象卻很鮮明??鬃颖救撕吞@可親的神態(tài)、誨人不倦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執(zhí)著,都呼之欲出。孔子的幾大弟子,如顏回的虛心虔誠、子貢的智慧巧妙、子路的冒失莽撞等,語言風格無不與其精神氣質相合。
《論語》善用多種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來記載孔子的言行,宣傳孔子的思想和主張。比較常用的有比喻、對比、對偶、排比等。這就比單純空洞的說教更生動、更形象,容易為人所理解并接受。
三、憶一憶:學生溫故——回顧初中所學《論語》。
學生憑印象記憶句子,教師歸納并幻燈展示,學生齊讀。
◆幻燈展示:七年級上冊課文《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p>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p>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十則給了我們很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課本中還有很多經典的句子,值得我們去品鑒。
四、品一品:學生知新——品鑒課本文本中的佳句
學生閱讀教材中“名著導讀——《論語》”內容,劃出有關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句子。
1、找出課文中有關孔子對自己描述和評價的句子,并作簡要分析。
(1)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
譯:孔子聽說后,說:“太宰了解我嗎?我小時候生活艱難,所以會干一些粗活。貴族會有這么多技藝嗎?不會有的。”
(2)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
譯: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說:“你怎么不說:他這個人啊,發(fā)憤學習就忘記吃飯,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不知道快要變老了等等?”
(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保ā妒龆罚?/p>
譯:孔子說:“我不是天生就有學問的,只是個喜歡讀書、勤奮敏捷地追求知識的人?!?/p>
(4)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保ā豆遍L》)
譯:孔子說:“每十家必定有和我一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學而已。”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不困惑,五十歲理解自然規(guī)律,六十歲明辨是非,七十歲隨心所欲,不違規(guī)?!?/p>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
明確:從這些句子中,我們能夠看出孔子的部分形象特征。比如,他幼年不幸,生活貧苦,但卻少有志向;比如他熱愛學習,好學不倦,自學成才;比如他講究忠信,頗有自信等等。說到這,大家不難發(fā)現,《論語》中最多的是“子曰”,那么還有無“他人曰”呢?
《論語》中除了很多“子曰”之外,還有“曾子曰”“予貢曰”“顏淵曰”“子路曰”等等。這些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因此我們在閱讀時,可以人物為線索,打亂原書順序,縱讀《論語》。第一是孔子,第二是孔門弟子,第三是《論語》中的其他人物,這樣把《論語》當孔子的傳記來讀。
◆幻燈展示:“閱讀指津之一——以人物為線索,縱讀《論語》”
2、找出課文中有關孔子教育思想的句子,并作簡要分析。
(1)子曰:“有教無類。”(《衛(wèi)靈公》)
譯:孔子說:“對誰都進行教育,不分(貧富、愚智)的類別?!?/p>
(2)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譯: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對我來說沒什么問題?!?/p>
(3)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譯: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于知道的真諦?!?/p>
(4)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譯:子貢問:“孔文子憑什么獲得‘文’的稱號?”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p>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譯:孔子說:“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收獲,就可以做老師了?!?/p>
(6)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p>
譯:孔子說:“讀書不想事,越學越糊涂;想事不讀書,越想越頭痛?!?/p>
(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譯:孔子說:“(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提醒開導他;不到他欲說無語時,不去啟發(fā)引導。告訴他(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個角,就不要再教他了。”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
明確:孔子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讓人們受益無窮。除此之外,他在為政治國、為人處世等其他方面也有很多精辟的言論。我們在閱讀時,可以把全書歸納為若干主題,每個主題下還可分若干細目,按主題摘錄,即以概念為線索,打亂原書順序,橫讀《論語》。
◆幻燈展示:“閱讀指津之二——以概念為線索,橫讀《論語》”
幻燈展示:《于丹(論語)心得》目錄:易中天序、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論語》原文、后記
分析:于丹教授從七個方面,以獨特的個性視角來解讀《論語》。這七個方面,就是以概念為線索,來橫讀《論語》的。
3、除了上面我們所列舉的句子之外,你還欣賞《論語》中的哪些句子呢?請說出來和大家一同分享。
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總結。
明確:剛才同學們所說的這些句分別出自不同的篇章。我們現在所讀的《論語》共有20篇,篇名為后人所起,多用每篇首句的兩個字來做篇名。其中學而篇第一,堯曰篇第二十。《論語》因年代久遠,有些句子較難理解,我們可以通過查閱相關工具書,梳理文義,按章節(jié)順序讀《論語》。作為初學者,我們可以閱讀中華書局出版楊伯峻的《論語譯注》。書后附有《論語詞典》,為我們提供了便利。另外,教師手中的《論語通解》(東北師大出版社),附有名師點評,也值得一看。
◆ 幻燈展示:“閱讀指津之三——梳理文義,順讀《論語》”
課堂小結:
好,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節(jié)課的內容。我們先對孔子和《論語》作了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分析總結了讀《論語》的三種方法,即“以人物為線索,縱讀《論語》;以概念為線索,橫讀《論語》;梳理文本大意,順讀《論語》?!?/p>
◆ 幻燈展示:《論語》閱讀的三種方法。
四、結束語
無論是古人趙普留下的“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還是今人于丹教授對《論語》的解讀,《論語》所呈現出的博大而精深的智慧不言而喻?!墩撜Z》不僅是記載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希望大家在課后認真地閱讀《論語》。最后,我想用兩句話來結束今天的課:讀孔子,見賢思齊;品《論語》,溫故知新。
◆ 幻燈展示:讀孔子,見賢思齊;品《論語》,溫故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