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8第6課理想。
第6課理想
一、嘗試探疑激活思維
理想是一個神圣而又誘人的字眼。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親愛的同學們,你的理想是什么呢?讀讀流沙河的《理想》吧,或許對你把握人生航向,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1.認真讀一讀,理清本詩的思路,把握本詩的結(jié)構(gòu)。
2.仔細想一想,聯(lián)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jīng)歷,揣摩本詩的思想內(nèi)容,理解本詩的主旨。
3.細致品一品,體會本詩形象化的語言,領(lǐng)會本詩詩句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4.相互說一說,你樹立了怎樣崇高而遠大的理想,并為之而奮斗的?
二、自主學習學法建議
1.建議同學們通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探究本詩的脈絡。
探究本詩的脈絡,先要明白各節(jié)大意,然后把相近的歸并在一起,才容易研究清楚,探討明白。
2、3兩節(jié)相近,可以用“理想的歷史意義”來概括。
4、5、6、7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義”來概括。
8、9、10、11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義”來概括。
可見,全詩主要贊揚理想的意義,從歷史意義到人格意義和人生意義。
開頭一節(jié)總說理想的意義,最后一節(jié)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這樣合并概括,全詩的脈絡就一目了然:
歷史意義(2.3)
理想的意義(1)人格意義(4.5.6.7)鼓舞人們樹立理想,并為之奮斗(12)
人生意義(8.9.10.11)
總——————————分——————————總
2.建議同學們精讀課文,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及個人經(jīng)歷,依據(jù)自己的直接經(jīng)驗與間接經(jīng)驗,探究詞句的含義。
本課是一首哲理詩,其詩句含義十分深刻,要認真揣摩,反復品味,細致探究,悟出真諦。
首先,我們要學會在品析某詩句時善于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要有針對性、探究性,便于理解。如對詩句“寂寥里的歡笑,歡笑里的酸辛”的理解,我們可以提出“寂寥里怎么有歡笑?歡笑里怎么又有酸辛?”等問題進行探究。
其次,對詩句的理解要聯(lián)系生活實際,不能停留在詩句的表面,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理解詩句所蘊藏的深刻的含義。仍以上句為例,我們可以聯(lián)系古今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斗的志士的例子,也可以結(jié)合自己親身經(jīng)歷或耳聞目睹的事例來理解:處境雖寂寥,但精神歡愉,心胸歡暢;畢竟有時遭誤解,因而歡笑之中肯定有酸辛。
3.建議同學們品讀本課優(yōu)美的詩句,并背誦下來,以加強自己的語言積累。如本詩的第三節(jié),我們要領(lǐng)悟其精妙的比喻,揣摩“珍珠鏈”“脊梁骨”的喻意;體會動詞使用的精巧,探究“貫”“串”“照”的深刻含義。
三、典例剖析潛能開發(fā)
[例1]下列詩句,哪些句子是比喻,哪些句子是擬
人?
世界上總有人拋棄了理想,
但理想?yún)s從不拋棄任何人。
給罪人新生,理想是還魂的仙草;
喚浪子回頭,理想是慈愛的母親。
[思路分析]此題考查的是修辭手法。因此要扣住比
喻和擬人的特點,注意兩者之間的區(qū)別。
[答案]比喻:理想是還魂的仙草理想是慈愛的母
親擬人:理想?yún)s從來不拋棄任何人喚浪子回頭
[例2]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理想既是一種
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這一詩句的含義。
[思路分析]本題慎考查的是對詩句的理解。理解詩
句含義盡量要全面,聯(lián)系實際盡量要是自己親身體驗的,
要反復揣摩,還可以與同學交流。
[答案]樹立理想,擁有信念,擁有為理想而奮斗的
幸福感,是獲得,而這一切又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
的,他要犧牲個人利益,他要拋棄黃金夢,所以又是一
種犧牲。
[例3]讀下列詩句,請寫幾句賞析的文字。
理想開花,桃李要結(jié)甜果;
理想發(fā)芽,榆楊會有濃陰。
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本題考查的是詩句賞析。對這類題目,同學們可以從
不同的賞析角度出發(fā),任選一個角度,想一想,議一議,
做一做。
1.從修辭的角度,討論一下運用這種修辭手法的好
處。
2.從詩句內(nèi)容的角度,分析其深刻的內(nèi)涵。
3.從詩人情感的角度,想一想,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感情。
4.從自己實際的角度,體驗一下詩句的作用。
延伸閱讀
《理想》教學設計6
《理想》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倔強、寂寥、詛咒、碌碌終生、可望不可即、絕處逢生”等詞語。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lǐng)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熟練朗讀并背誦全詩。
能力目標
1.聯(lián)系生活體驗和語境,感悟和理解詩句含義,領(lǐng)略詩歌的藝術(shù)魅力。
2.品味詩歌語言的凝練、優(yōu)美,培養(yǎng)學生賞讀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追求美好人生,樹立崇高而遠大的理想。
●教學重點
誦讀;通過關(guān)鍵的詩句,探究全詩的脈絡,理解詩歌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1.體會詩歌構(gòu)思精巧、語言精美的特點。
2.理解詩中的意象。聯(lián)系生活體驗,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朗讀法。詩人用異彩紛呈、含義深刻的形象比喻,闡述理想之于人生的決定意義。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品味精美的語言,體會詩歌的精髓,并做到熟讀成誦。
2.聯(lián)想想像法。詩歌主要贊美理想,富含哲理性,這就使得詩作的廣度和深度大為拓展。學習這首詩,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幫助他們理解詩歌的豐富內(nèi)涵,啟發(fā)對人生和理想做深入思考。
3.討論點撥法。用于對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教具準備
錄音機及課文朗誦帶、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反復誦讀,熟悉詩歌內(nèi)容,具體分析、解讀詩歌1~7節(jié)。聯(lián)系生活體驗和語境,理解詩中眾多的意象,揣摩詩中含蘊豐富的哲理內(nèi)容。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理想,一個誘人的字眼。詞典上說,是對未來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鼻≈祷幽耆A的我們,該怎樣用理想做掛天征帆,駕長風破巨浪;以一柄木槳,引領(lǐng)生命之舟駛?cè)虢鹕蹫??今天我們一起賞讀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響理想贊歌。
設計(二)
散文家余秋雨說,他會毫不猶豫地推薦三峽為中國最值得觀賞的地方。那么,在文學體裁中我會舉薦中國的詩歌藝術(shù)為最值得欣賞的。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靈魂深處無不浸潤著詩歌所留下的印記。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詩人流沙河的《理想》贊歌,在歌聲中接受洗禮。
二、資料助讀
投影:
流沙河,原名余勛坦。1931年生于成都。1948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57年因在《星星》詩刊上發(fā)表具有廣泛影響的散文詩《草木篇》(五首)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長期擱筆。1979年復出發(fā)表作品,詩情勃發(fā),創(chuàng)作走向成熟,形成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作品出版20種。
流沙河詩歌的突出特色在于:1.感情真摯而深厚。他的一些成功之作幾乎都是以個人的親身感受出發(fā)寫成的,包孕著詩人的興際遭遇,如《妻頌》《故園六詠》《就是那一只蟋蟀》等。2.學識同詩情相結(jié)合,科學性同幻想相結(jié)合,構(gòu)思奇巧,富于浪漫色彩。在當代詩壇上頗顯特色,如受到普遍贊揚的《太陽》。3.注重吸收古典詩詞、民歌和新詩的特點,追求詩的民族化和群眾化。從形式上看,流沙河的詩作無一定之規(guī),有的異常規(guī)整,是標準的新格律詩;有的長短句相間,頗有詞牌、小令之風;有的則行段很不整齊,是標準的自由詩體。
三、反復誦讀,感知詩歌
1.學生輕聲朗讀,疏解字詞,熟悉詩歌內(nèi)容和語言節(jié)奏。
投影顯示:
寂寥(liáo):寂靜;空曠。 扒竊(pá)
玷污(diàn):弄臟,比喻辱沒。
詛咒(zǔ zhòu):原指祈禱鬼神加禍于所恨的人,今指咒罵。
洗濯:(zhuó)洗。 綴連(zhuì) 瑩瑩(yíng) 船舶(bó) 蛻(tuì)
可望不可即:只能遠遠看見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觸。
倔強(jué jiàng):(性情)剛強不屈。
2.教師范讀全詩。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詩。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連串的“理想是……”,一連串的“理想使……”,使每節(jié)詩的形式整齊統(tǒng)一,同時節(jié)與節(jié)之間整齊中顯現(xiàn)出一種參差的美、節(jié)奏的美、和諧的美,使理想內(nèi)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與美的內(nèi)容相得益彰。朗讀中要感情飽滿,語調(diào)適當高亢一些,尤其要從整齊的句式中讀出氣勢。
3.學生放聲自由誦讀,充分感受詩歌積極昂揚的情感。
4.學生集體朗讀。
提示:集體朗讀可模仿合唱和交響樂的形式:依詩歌脈絡而安排2~3、4~7、8~11節(jié)男女生分讀,開頭和最后一節(jié)全班齊讀。
四、合作探究、解讀詩歌1~7節(jié)內(nèi)容
1.指名學生個別朗讀。思考:
(1)第1節(jié)四個比喻,喻意是什么?
(2)第2節(jié)詩是說,不同時代有不同理想,理想有時代性,對嗎?除此之外,還包含什么意思?
(3)第3節(jié)的意思怎樣理解?跟第2節(jié)有什么聯(lián)系?
(4)第4節(jié)詩意的重點是什么?
(5)第5節(jié)的大意怎樣概括為好?
(6)第6節(jié)中怎樣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的含義?
(7)為什么說“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只不過是它的副產(chǎn)品”?為什么“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歡笑?歡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逐節(jié)研討、交流,教師點撥:
(1)第1節(jié)中從石到火,從火到燈,從燈到路四個比喻是連環(huán)的,這在修辭手法上又叫“頂針”:即用前一句的結(jié)尾部分(詞語或句子)作后一句的開頭部分,使語句遞接連貫下去,緊湊生動而暢達。前兩個比喻為第三個作鋪墊,詩意主要在后兩個比喻上?!袄杳鳌敝咐硐刖辰纭_@一節(jié)主要是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2)理想有時代性、層次性。這一節(jié)中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號,句號只有兩個,兩個句子是從兩個角度來說的。饑寒、溫飽、文明,是從生活狀況來說,離亂、安定是從社會秩序來說的。
(3)第3節(jié)的意思概括地說是: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fā)展。
第2節(jié)講,人類的理解步步提高,從溫暖到文明,從安定到繁榮,具有歷史性;第3節(jié)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類理想有如珍珠鏈。第3節(jié)是在第2節(jié)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拓展深化,點出了理想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作用。
(4)詩意的重點在后兩句?!袄硐胧橇_盤,給船舶導引方向”是說理想使人明確方向。第1節(jié)第四句說“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來的,這種理想是必然能實現(xiàn)的。第4節(jié)說了另一種情況,理想的實現(xiàn),往往要經(jīng)歷多次挫折和失敗,或者不像預期那樣切近,起初對長期性估計不足,越到后來越是認識其艱巨性、長期性。
(5)“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這就是說,理想使人樂觀?!袄硐胧鼓憔髲姷胤纯怪\”,這是說,理想使人充滿斗志,頑強不屈地奮斗?!袄硐胧鼓阃涺W發(fā)早白;/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就是說理想使老年人充滿活力。這節(jié)詩的大意,可以概括為“理想給人力量”。
(6)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是為社會進步、為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理想。樹立理想,擁有信念,擁有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是獲得,而這一切又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他要犧牲個人利益,他要拋棄黃金夢,所以又是一種犧牲。
(7)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溫飽、文明、安定、繁榮等,而不是個人榮譽。理想實現(xiàn)了,社會給你榮譽,這種榮譽只不過是理想的副產(chǎn)品。
懷有崇高理想的人被人誤解,歷史上往往有這種情況。理想,就是要改變現(xiàn)狀。這在尚未覺悟的人看來就是大逆不道,躲避、反對,奮斗者的處境就陷入寂寥。
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斗的志士,處境盡管寂寥,但是他享受著斗爭的歡樂,所以有“寂寥里的歡笑”。但是,他畢竟遭人誤解,被當成異類,所以歡笑里又有酸辛。
小結(jié):詩歌的2、3兩節(jié)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歷史意義”來概括。4、5、6、7節(jié)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義”來概括。
2.學生熟讀背誦前7節(jié)。
五、話說理想、拓展延伸
詩人給理想打了許多比方,異彩紛呈,含義深刻?;旧倌陮ξ磥沓錆M憧憬,多彩的理想畫筆繪出壯美的人生藍圖。請同學們模仿詩作,用很美的話來概括、贊美理想。
教師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燈塔雪亮的眼光。
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標醒目的手臂。
理想是驅(qū)逐寒夜那火種熊熊的烈焰。
六、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文后問題。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個浪都打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像____________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著微笑,望著海洋
1.這首詩最恰當?shù)念}目是( )
A.海浪 B.海岸
C.礁石 D.堅強者
2.詩中的空缺處應填入的一項是( )
A.風掠過 B.水蝕過
C.刀砍過 D.雕刻過
3.對詩中“它”的形象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一個孤獨者的形象 B.一個生活苦難者的形象
C.一個堅強革命者的形象 D.中華民族的形象
4.這首詩贊美的精神是(?。?/p>
A.敢于劈波斬浪的進取精神
B.威武不屈,立場堅定,不可屈服的精神
C.不畏強暴,與命運抗爭的精神
D.不經(jīng)磨礪不能成名的啟示
參考答案:
1.C 2.C 3.A 4.B
七、布置作業(yè)
1.朗讀體會詩作8~12節(jié)的思想感情。
2.搜集、整理有關(guān)“理想”的名言警句,做分類卡片,積累語言材料。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探究、解讀詩歌的8~12節(jié),梳理詩歌的脈絡,感悟構(gòu)思精巧、語言精美的特點。聯(lián)系《在山的那邊》作對比閱讀。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yè)
請學生在班上交流搜集到的有關(guān)“理想”的名言警句,展示制作精美的卡片,引導學生養(yǎng)成摘錄、積累的閱讀習慣。
二、分析、解讀詩歌的8~12節(jié)
1.學生集體朗讀全詩。
2.指一名學生朗讀8~12節(jié)。思考:
(1)第8節(jié)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第9節(jié)是什么意思?跟上一節(jié)有什么關(guān)系?
(3)第10節(jié)所說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竊”究竟是指什么?
(4)第11節(jié)與上面有什么聯(lián)系?“夸耀著當年的功勛”,為什么說“可厭”?“詛咒著眼前的環(huán)境”,為什么說“可笑”?
(5)第12節(jié)“理想開花”兩句比喻什么?結(jié)尾為什么不照應“照亮夜行的路”,而說“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逐節(jié)研討、交流,教師點撥:
(1)第8節(jié)分兩個大句,每個大句上下兩個小句之間都用分號。這一節(jié)說的是理想對人生的意義,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使平凡的人變得偉大。所謂“大寫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2)第9節(jié)是說,任何人都可以樹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樹立了理想,他也可以獲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樹立了理想,“浪子回頭金不換”。點出了理想對人的靈魂起著巨大的作用?!袄硐胧沁€魂的仙草”,是說罪人樹立了理想,就恢復了良知,恢復了正常人的靈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愛的母親”,是說理想能引導著浪子走上正軌。
(3)對理想“被玷污”“被扒竊”的理解應聯(lián)系十年浩劫的歷史背景?!八娜藥汀蓖崆R列主義,推行他們那套假馬列主義,共產(chǎn)主義理想被他們糟蹋了,玷污了。因為他們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動搖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竊了。理想之所以會被扒竊。在自己一面,也因為不夠執(zhí)著,所以說一要找回來,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當心”,要把理想視為生命。
(4)上一節(jié)說“被扒竊”,這一節(jié)說“失去”,前者是被動的,后者則是主動拋棄的,有層進關(guān)系。與第8節(jié)又構(gòu)成正反對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蛻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對比非常鮮明。正反對比,更突出理想對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當年的功勛,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勞簿上爭名奪利,當然可厭?!霸{咒著眼前的環(huán)境”,卻不愿為改變眼前的環(huán)境而奮斗,當然可笑。
(5)“理想開花”兩句是說,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濃郁,樹立了理想,不懈地奮斗,就會取得豐碩的收獲。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象征大好形勢。新的歷史時期,麗日當空,春色一片,是中國人民實現(xiàn)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小結(jié):詩歌8、9、10、11節(jié)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義”來概括。可見,全詩主要贊揚理想的意義,從歷史意義到人格意義和人生意義。開頭一節(jié)總說理想的意義,最后一節(jié)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
3.學生集體誦讀全詩并背誦。
4.仿照例句,完成句子。
例(1):饑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溫飽;
溫飽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完成:小康的年代里,理想是_________;
和平的年代里,理想是_________。
例(2):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
完成:時間既是_________,時間又是_________。
三、對比延伸
請學生說說《理想》與《在山的那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找出兩首詩中內(nèi)涵相同的詩句。
學生交流、回答,教師明確:
兩首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是主題相同,都抒發(fā)了理想的意義。
《在山的那邊》:“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p>
《理想》:“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p>
以上詩句都說,到達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長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邊》:“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shù)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戰(zhàn)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開花,桃李要結(jié)甜果;/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p>
以上詩句說,理想的實現(xiàn)給人帶來美好的新生活。
四、在班上舉行朗誦比賽。朗讀中加深對詩歌思想感情的體會、理解
五、課堂練習
投影:
閱讀詩歌《母親對兒子說》,完成題目。
母親對兒子說
喔,孩子,我要告訴你
生活對我并不是一架水晶梯
它上面有釘子
有碎片
有裂板
那兒的地上沒有地毯——
是光禿禿的
但是所有的時刻
我都在向上攀登
在到達樓梯平臺前
要繞過許多拐角
有時在黑暗中摸索
那兒沒有一絲光線
孩子,你千萬不要后退
不要因為前面有艱險
便停步不前
現(xiàn)在你不要跌落下去
因為我還前進,寶貝
我還在攀登
生活對我并不是一架水晶梯
思考:這首詩意在表現(xiàn)____________,作者以母親細致地講述____________為表現(xiàn)形式,告訴我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參考答案:母親對兒子即將踏上人生旅途的關(guān)照 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受 生活充滿艱辛和困苦,要不斷地努力和奮斗,任何時候都不要停滯不前
六、課堂小結(jié)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舉凡那些歷史上有所建樹的風流人物,無不在青春年少就顯露出非凡的遠大志向?!白怨庞⑿鄢錾倌辍保淮鷤ト酥芏鱽碚潜е鵀橹腥A之崛起而讀書的鵬程壯志而發(fā)奮攻讀,終有所作為。恰如詩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愿同學們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藍的天空劃出美麗的弧線。
七、布置作業(yè)
詩人給理想打了許多比方,異彩紛呈,含義深刻。試模仿第一段也寫幾句。
●板書設計
理想
流沙河
●活動與探究
1.當今時代,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理想,作為青年人,他們的理想有何特點?請在班級開展一次有關(guān)理想的調(diào)查活動,并設計出統(tǒng)計表格,同時對調(diào)查結(jié)果用幾句話概括一下。
2.青春年少,憧憬著五彩的人生畫圖,請用稚嫩的手筆,寫下心中的夢想。在班里組織一次理想演講比賽,讓同學們的喝彩為奮斗著的你加油。
3.下列擬人化的物語,都有一定哲理,請同學們選擇感興趣的一種,并以之為線索,寫一篇“感悟生活”的詩文。
(1)鳥:籠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沒有的好。
(2)蝦:哈哈!你們怎么都倒著走哇!
(3)啄木鳥:真摯的愛,往往是殘酷的愛。
(4)曇花:人們都說我很美,是因為我生命很短暫嗎?
(5)放大鏡: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
(6)凸透鏡:把力量凝聚在一起,便能獲得成功。
(7)鎖:在強盜眼里,我是不存在的。
(8)彩虹:我七色的光彩,來自那最普通的陽光。
(9)窗戶:我的原則是該開的時候開,該關(guān)的時候關(guān)。
(10)鏡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會裝著他。
4.開放探究
閱讀黃金山的《人生》,回答問題。
人生
人生,是一支悠揚的歌,天天都是一個跳動的音符;人生,是一生流淌的河,時時都在激起朵朵浪花;人生,是一所永不畢業(yè)的學校,它的課本,需要一生去研讀;它的試卷,需要一生去解答,即使如此,也未必能夠找到它的真諦。
人生,又是一場戲,每個人都是這場戲中的角色。人生是戲,但絕不能視其為兒戲。因為,戲弄了人生,亦即戲弄了自己。
人生的歷程猶如一條拋物線,經(jīng)過一個高度后,終歸回到地面。即使每個人的人生未必都能成為一個“!”,也應該成為一個圓滿的“?!薄?/p>
思考:本文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試分析其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
排比是常用的修辭手法,作文時從一點展開排比,就可將思維多角度地開拓,從而使文章生動活潑,意境深遠。用好排比,寫人就能窮形盡相,血肉豐滿;寫景就能多層渲染,淋漓盡致;抒情就能一唱三嘆,酣暢濃烈;議論就多向生發(fā),充分透徹。《人生》一文就是從“人生”這個思考點出發(fā),用排比之力啟動思維之鉆多方探求,從而把人生化為“一支歌”“一所學校”“一場戲”“一條拋物線”的形象,又用排比把這些思維之花排列為一道絢麗風景,讀后使人振奮、深思,從中獲得啟迪。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1.作者簡介
流沙河,當代詩人。原名余勛坦。屬羊,四川省金堂縣城人。1948年在成都讀中學時,開始寫作。在成都《西方日報》《新民晚報》《青年文藝》等報刊上發(fā)表詩歌、短篇小說等,加入本地中學生組織的青年文藝社和麥穗文藝社。1950年在《川西日報》副刊上發(fā)表一些詩歌和短篇小說,同年9月被作家西戎介紹到《川西日報》副刊任編輯和見習記者。其間與人合寫中篇小說《牛角灣》。1952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同年9月調(diào)四川省文聯(lián)工作,先后任創(chuàng)作員和《星星詩刊》編委。1954年參加中國作家協(xié)會重慶分會。1955年在《西南文藝》上發(fā)表《寄黃河》等優(yōu)秀詩篇,受到好評。1956年出席全國青年創(chuàng)作會議,進中央文學講習所學習。同年出版短篇小說集《窗》(中國青年出版社)、詩歌集《農(nóng)村夜曲》(重慶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詩集《告別火星》(作家出版社),發(fā)表組詩《草木篇》(1957年《星星》第1期),作品以白楊、藤、仙人掌、梅、毒菌為賦,抒發(fā)愛憎之情,寓意頗深。但卻被錯劃為右派。
此后,在省文聯(lián)工作。1966年5月,被迫回家鄉(xiāng)做鋸木工謀生,歷時十二年。1978年到金堂縣文化館工作。復出后發(fā)表了不少詩作,《故園六詠》榮獲1979~1980年全國優(yōu)秀新詩獎。現(xiàn)任《星星》詩刊編輯。范樸真為先生所作的藏頭詩:
流金歲月濾滄桑,沙石飛卷舊時光,
河漢曾經(jīng)草木秀,清風無痕自留香。
2.流沙河先生的名片
流沙河先生有過三種名片。
第一種名片白底黑字,字是他親筆書寫,筆力遒勁,筆筆劃劃都像用先生的錚錚傲骨構(gòu)成。名片上左方豎寫著“流沙河”三個稍大的草書;接著是兩行蠅頭小草:“曾任文學編輯,供職四川作家協(xié)會”;居中是他的座右銘:“天道還好,人生無常”;片尾是他的居家地址和電話。“天道還好”是說自然界的循環(huán)規(guī)律,“人生無常”是指人生卻沒一定之規(guī)。這兩句話集中了先生辯證曠達的人生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兢兢業(yè)業(yè)、踏踏實實的人生態(tài)度。
其時先生已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
名片背后印著先生的長詩《太陽》中的幾句:“作為個體/我們的生命有限/作為種屬/我們的生命無窮/雖然含笑的不再是相同的眼/雖然跳動的不再是相同的心/生命之火代代相傳/春天永遠和我們同在?!边@幾句詩可看做是先生座右銘的詮釋和補充。
先生的第二張名片要比第一張名片高檔了許多,覆了膜,朦朧著小黃菊花,淡雅,質(zhì)樸。這張名片仍為先生親筆所書,左上方橫寫著“流沙河”,下面兩排為居家地址和電話。下面偏右橫寫著八個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這句話源于東漢楊震。楊震任太守期間,有豪紳重金向他行賄,楊震不肯受。豪紳說,此事只有你知我知。楊震說,還有天知地知。
流沙河先生是在用此話告誡自己和忠告友人,為人為文都得講個良心、正派。
先生的第三張名片是惟一的印刷體,白底黑字,比普通名片窄了許多。上面居中印著“流沙河”,右下角兩行小字:“成都·四川;中國作協(xié)四川分會”。仔細一看,名片上方是被裁剪了的。
原來,1983年他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團到國外訪問,中國作協(xié)統(tǒng)一為團員印制了名片。先生名片的右上角印有“詩人”二字。他一張未用,丟了又覺可惜,在抽屜里一鎖十二年。第二種名片用完后,他將這種名片找出來,剪去“詩人”二字,用毛筆寫上電話號碼,權(quán)當名片用。究其原因,先生說:“臺灣、香港,甚至全世界,沒有在名片上自封作家、詩人的?!毕壬f罷長吟陸放翁詩句:“此身合是詩人未?細寸騎驢入劍門?!?/p>
先生的意思很明白:陸游那樣已寫了一萬首詩的偉大詩人尚且懷疑自己算不算詩人,何況我流沙河??!
人們常說:文如其人。其實名片也如其人。沙河先生的名片告訴我們的,絕非“清高”“謙虛”所能概括。
二、重溫經(jīng)典
關(guān)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1.只有向自己提出偉大目標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為之奮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寧
2.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做生活的目的——這種倫理基礎(chǔ),我把它叫做豬欄的理想。
——愛因斯坦
3.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 ——張聞天
4.一個人若是沒有確定航行的目標,任何風向?qū)λ疾皇琼橈L。 —(法)蒙田
5.理想如星辰——我們永不能觸到,但我們可像航海者一樣,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茲
6.理想并不能夠被現(xiàn)實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閃耀。 ——巴金
7.一種理想,就是一種力! ——羅曼·羅蘭
8.生活中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的人。 ——屠格涅夫
9.我們?nèi)绻麤]有理想,我們的頭腦將陷入昏沉;我們?nèi)绻粡氖聞趧樱覀兊睦硐胗衷鯓訉崿F(xiàn)? ——陳毅
10.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寧
11.理想是需要的,是我們前進的方向,現(xiàn)實有了理想的指導才有前途;反過來,也必須從現(xiàn)實的努力中才能實現(xiàn)理想。 ——周恩來
12.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 ——蘇格拉底
三、閱讀知識推介
關(guān)于背誦(一)
背誦就是熟讀成誦。背誦是培養(yǎng)記憶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同時能加深理解,幫助運用。通過熟讀、背誦,學生可以逐步積累字、詞、句、段、篇的知識,儲存豐富的語言材料。背誦時,詩文的風采格調(diào)、語言表達和思想感情,都會在背誦者的贊同、觸悟下,不知不覺地化為己有,在潛移默化中進入藝術(shù)境界,受到感染和陶冶。
背誦的要求。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背誦,用普通話背誦,句讀分明,準確地表達思想感情,盡可能一字不錯,白話文可適當放寬,以通順并符合原意為原則。理解是記憶的基礎(chǔ),理解愈深則記得愈牢。
第6課孔乙己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著手準備教案課件了。是時候?qū)ψ约航贪刚n件工作做個新的規(guī)劃了,未來工作才會更有干勁!有多少經(jīng)典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第6課孔乙己”,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第6課孔乙己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分析人物的能力。
2.學習理解作者以樂境寫哀的寫作手法。
3.認清科舉制度下世態(tài)炎涼的吃人本質(zhì)。
教學重點
1.培養(yǎng)學生分析人物的能力。
2.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劇命運的社會原因。
教學難點
1.把握分析孔乙己的矛盾性格。
2.學習理解作者以樂境寫哀的寫作手法。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吶喊》(板書),魯迅為什么在20世紀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說集取名為《吶喊》呢?(學生各抒己見)是的,魯迅寫小說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喚醒沉睡的人們,并且是為前驅(qū)者添威助陣的,所以命名為《吶喊》?!秴群啊饭彩珍浟?4篇小說,例如以前學過的《故鄉(xiāng)》。據(jù)魯迅先生的朋友孫伏園回憶,魯迅自己說過,在《吶喊》中,最喜歡的是《孔乙己》(板書)。為什么他最喜歡《孔乙己》呢?今天我們來學習《孔乙己》,看看現(xiàn)代文學畫廊中的這個唯一的“他”活在一個怎樣的社會背景之中,有著怎樣坎坷的人生境遇。
二、簡介寫作時間、背景和寫作用意。
(幻燈片顯示)
《孔乙己》寫于1918年冬天,最初發(fā)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后收入小說集《吶喊》。這是魯迅創(chuàng)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說,也是他繼《狂人日記》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義的小說?!犊滓壹骸穼懹谖逅倪\動前夜,當時,陳獨秀、李大釗正以《新青年》為陣地,領(lǐng)導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向封建主義進行猛烈的抨擊。
本文最初發(fā)表時,篇末有作者的《附記》,其中說:“這一篇很拙的小說,還是去年冬天作成的。那時的意思,單在描寫社會上的一種生活,請讀者看看,并沒有別的深意。……”
三、把握內(nèi)容,整體理解。
1.閱讀思考。
教師范讀,或播放錄音。
聽讀思考題:
(1)孔乙己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社會背景之中?
(2)孔乙己具有怎樣的特殊身份?
(3)孔乙己在人們心中是怎樣的社會地位?
(4)小說中孔乙己的結(jié)局怎樣?
設計說明: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讀課文,有益于集中注意力思考,同時,幾個問題又暗示了閱讀本文的重點。
2.討論。
(1)孔乙己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社會背景之中?
明確:小說前三段先說酒店的大概情況,寫出孔乙己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在孔乙己出場前先勾畫了一幅清代末年江南小鎮(zhèn)的世俗畫面。細說酒菜的價錢,說明短衣幫的貧困;一里一外,一坐一站,一富一貧,對比分明,等級森嚴;寫明“我”——小伙計的職務,實質(zhì)上勾畫了趨炎附勢、自私冷漠的社會風情:掌柜對長衫主顧唯恐照顧不周,對短衣幫則能欺就欺。
(2)孔乙己具有怎樣的特殊身份?
明確:“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笨滓壹骸罢局染啤?,說明他經(jīng)濟拮據(jù),地位卑下,買不起酒菜,進不了柜臺內(nèi),不能享受“長衫主客”的待遇??墒撬质恰岸桃聨汀敝形ㄒ弧按╅L衫”的人,因為“長衫”是讀書人身份的標志,他不肯脫掉那件“長衫”,表明他思想上渴慕爬到上層,不肯甘居下層。這種矛盾現(xiàn)象充分說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他是清末的一個虛榮心十足的無用的下層知識分子,在那個年代他是一個畸形的“多余人”。
(3)孔乙己在人們心中是怎樣的社會地位?
明確:“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蔽闹械?自然段一個極為簡潔的語句準確地表明了孔乙己的社會地位低下,境遇凄慘,他的存在只能作為供人取笑的對象,因此不可能有人關(guān)心他的死活。
(4)小說中孔乙己的結(jié)局怎樣?
明確:“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笨滓壹旱慕Y(jié)局,只可猜測,沒有確鑿的消息,文末用猜想結(jié)尾,留給人們想象的空間,更有無窮的悲劇意味。
四、布置作業(yè)。
細讀文章,仔細體會文本,分組完成“人物形象分析”書邊筆記。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通過上一節(jié)課的分析,孔乙己已經(jīng)在我們心中刻下了這樣的印象:這是一個可有可無,可笑可憐,境遇凄慘的小人物,但我想孔乙己在每個同學的心目中的形象肯定還要豐滿,還要獨特。本節(jié)課的重點在于分析孔乙己的形象,明確刻畫人物的方法。
二、精讀課文,分析人物。
下面請同學們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一點,分析孔乙己的形象,并明確作者的描寫方法。(在分析過程中,穿插學生的朗讀,并適當板書。)
1.通過肖像描寫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被町嫵鲆粋€窮困不得志,又經(jīng)常挨打的老書生的形象。斷腿前后肖像的對照,更顯出他遭遇的悲慘。
2.通過服飾的細節(jié)描寫揭示了孔乙己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性格。
“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庇峙K又破,長期不補不洗,既說明孔乙己很窮,只此一件長衫,又說明他很懶,連洗補衣服都不肯動手。不肯脫下這么一件長衫,是唯恐失去他讀書人的身份。作者通過一件破長衫的描寫,把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
3.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揭示孔乙己自視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課文多次描寫他滿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滓壹河谩八臅薄拔褰?jīng)”中的所謂“圣言”為自己辯解,連偷書也說成“竊書不能算偷”,這些個性化語言表現(xiàn)出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征。
4.通過對人物神態(tài)和動作的描寫,恰如其分地透視了孔乙己的內(nèi)心世界。
“睜大眼睛”到“漲紅了臉”:人們?nèi)⌒滓壹和蹈`挨打時,他先是故作鎮(zhèn)靜,置之不理,繼而“睜大眼睛”。被人證實時,還要“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為自己辯解,充分表現(xiàn)了孔乙己被人嘲弄時企圖掩飾自己偷竊劣行的困窘心理。
“不屑置辯”到“籠上了灰色”:當別人戲弄他:“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他“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表現(xiàn)他因自己讀過書而得意非凡,大有“有眼不識泰山”的神氣??滓壹菏亲宰鸬?,可是別人故意去刺痛他:“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他“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熱衷于功名科舉,這是封建社會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沒有進學,就成了他們最大的隱痛。這浮現(xiàn)在孔乙己臉上的“頹唐不安”和“灰色”形象地表現(xiàn)了孔乙己靈魂深處的這塊瘡疤被戳痛時的痛苦。
“極高興的樣子”到“極惋惜的樣子”:教小伙計寫“茴”字四樣寫法時顯出“極高興的樣子”,活畫出了孔乙己落魄時不忘炫耀的心理。見“我”毫不熱心,他便嘆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小伙計對他表示看不起的態(tài)度,不僅沒有使他意識到自己地位卑下,反而“嘆”氣,為小伙計感到“惋惜”。這說明他對自己卑下的地位和知識的陳腐毫無認識,麻木至極。
“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柜,不要再提”:那“低聲”的“懇求”之狀,形象地表現(xiàn)了他在窮途末路時仍然不能正視現(xiàn)實,死愛面子,自欺欺人。他對自己的悲慘遭遇沒有痛恨,只有掩飾的心理。
“便排出九文大錢”:孔乙己這慢吞吞的“排”的動作,既掩飾了內(nèi)心的不安,同時也表示他是付現(xiàn)錢從不拖欠的規(guī)矩人的心理。
三、小結(jié):孔乙己形象。
明確:魯迅塑造的孔乙己是一個懷著科舉失敗的隱痛卻又以讀書人自居,貧困不能自存卻又好喝懶做,很想清白做人卻又不免偷竊,被人嘲笑欺凌卻又自視清高、死要面子,于國于家無用的清末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
四、布置作業(yè)。
寫一篇讀書報告:《孔乙己悲劇原因之我見》
要求:再讀文章,深入探究造成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原因。
第三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孔乙己是這樣一個具有悲劇色彩的人物,但他的悲劇命運卻是在眾人的哄笑中慘淡收場的。作者用眾人的笑來貫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二、討論交流。
1.小說中哪幾處寫到眾人的笑?
2.眾人因何而笑?眾人的笑讓我們感受到什么?
明確:
1.小說有四處寫到眾人的笑:一處是第4自然段,一處是第6自然段,一處是第8自然段,一處是第11自然段。
2.小伙計的笑,是不經(jīng)意的“附和著笑”;鄰居孩子的笑,并非惡意,是“聽得笑聲”“趕熱鬧”的笑;短衣幫的笑,是為孔乙己不倫不類的樣子、故弄玄虛的語言、迂腐無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無聊生活中的片刻快活,這是“病態(tài)社會”所致,反映了當時社會里人與人的關(guān)系冷漠無情;掌柜及穿長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為目的的笑,這是等級不同所致。
“笑”是作者進行人物塑造的一種藝術(shù)手段。孔乙己是一個在當時的社會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苦人,作者用眾人的哄笑來貫穿這樣一個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強了小說的悲劇效果。以樂境寫哀,更令人悲哀。
三、深入探究。
孔乙己在眾人的哄笑中“粉墨”登場,在眾人的笑聲中強自表演,又是在眾人的笑聲中慘淡謝幕。陣陣笑聲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強烈的對比,對弱者的笑聲中蘊蓄著一股悲涼的意味。下面請同學們多角度地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原因。
明確:
1.社會原因:以求取功名為讀書目的的封建科舉制度的殉葬品。
小說中對孔乙己的所有描寫都足以顯示出他對自己讀書人“身份”近乎瘋狂的固守與癡迷。而這一價值觀念的形成對孔乙己來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幾十年耳濡目染的教育,早已將“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滲入到孔乙己的心靈深處。但孔乙己卻沒有丁舉人那樣的幸運,讀了一輩子圣賢書連個秀才都沒有考中,這就決定了他只能掙扎在社會的底層。而長期為應試科舉而埋頭苦讀的生活已使他手無縛雞之力,不知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識到,他實際上連加入“短衣幫”的本錢與資格都已喪失,成了人人輕視與恥笑的對象。
2.社會原因:冷酷的病態(tài)社會中的悲劇人生。
我們可以看到,孔乙己完全生活在一個敵對的異己環(huán)境中。想當年丁舉人原本也是讀書人,但考中了舉人成了統(tǒng)治階級的一員,其身份與地位自然就與孔乙己有了天壤之別。讀書人對讀書人下手又是那么毒辣兇狠;我們還可以想象到,施暴者該是何等的理直氣壯與冠冕堂皇:因為他們是在懲罰“壞人”。而咸亨酒店里的所有的人,都在有意無意地把孔乙己作為嘲弄與取笑的對象,專以揭開他的心靈傷疤為樂。孔乙己唯一被掌柜記起的理由,就是他還拖欠了酒店老板的十九個銅錢。
作者以一名不諳世事的酒店小伙計的口吻不動聲色地講述著孔乙己的悲慘遭遇,讓人體會到,連這樣一個小孩子都這樣冷漠,可見當時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
作者通過一個孔乙己就寫出了一個社會。魯迅說,他是在寫“一般社會對苦人的涼薄”。
3.直接原因:因偷竊而遭丁舉人的毒打。
4.自身原因:好喝懶做,鄙視勞動。
四、對聯(lián)小結(jié)。
設計意圖:根據(jù)閱讀小說的整體感受用一組對聯(lián)作結(jié),恰到好處地再現(xiàn)小說的閱讀重點。(適當板書)
1.周樹人半夜疾書顯冷漠世界
孔乙己終身潦倒殉八股文章
2.迂腐可憐孔乙己苦中作樂
麻木無聊短衣幫笑里釀悲
3.人情冷漠終身落魄貪人筆墨紙硯
等級森嚴一心科舉開口者也之乎
五、布置作業(yè)。
課外閱讀《〈吶喊〉自序》,深入了解魯迅的內(nèi)心世界。
板書設計:
孔乙己
魯 迅
笑聲中的悲劇
第18課《奧伊達的理想》課堂導學
做好教案課件是老師上好課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在寫好了教案課件計劃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那么到底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第18課《奧伊達的理想》課堂導學》,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18奧伊達的理想名師導學
1理清結(jié)構(gòu):
2語言特色:
1.語言富有童趣,從孩子的言行、心理等角度來刻畫人物。如當空姐們因奧伊達不告訴名字而騙他說因此大家都去不成哥本哈根時,文章寫道:“‘好啦,我都告訴你們啦。你們可不能說話不算數(shù)!’奧伊達撅著嘴挑釁地說?!?br> 2.輕喜劇的筆法,主要表現(xiàn)在對奧伊達形象的塑造上。小說一開頭就與眾不同,父母為給兒子奧伊達取個寄托各自理想的名字而爭得面紅耳赤,以至達成協(xié)議,“各喊各的,互不干涉”,在有些熱鬧亦有些輕諷中將奧伊達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充分表現(xiàn)出來。奧伊達雖為爭取不享受特權(quán)而執(zhí)意要像成年人一樣買電影票,可卻是“坐在爸爸的膝蓋上看完電影的”;他去北極探險,可還“搞不清楚,到底是先有地圖,還是先有探險家”,錢不夠,他競想碰碰運氣,混上飛機;更有趣的是,為了買雙新鞋,竟然想出以勞務費的方式向媽媽要錢。
這一系列細節(jié)的選擇,表面過于夸張,甚至引人發(fā)笑,但正是這種筆法,才更符合奧伊達的年齡,更能突出他天真、頑皮、好奇、聰慧的天性,使得奧伊達這一兒童形象更真實、更自然、更豐滿。
3把握重點:
作者用輕喜劇的手法,生動刻畫了奧伊達的兒童心理和性格特征。
1.有獨立、自主、創(chuàng)新意識和執(zhí)著追求精神的具體表現(xiàn):很小的時候,就堅持自己取名;上小學時,最大的理想是不要特權(quán),即堅決放棄小孩可以不買票的特權(quán);之后,又想只身去北極探險,成為未來的一名探險家。
2.天真、頑皮、好奇、聰慧的表現(xiàn):堅持為自己取名,可為什么想出這個稀奇古怪的名字,他并不知道;為了放棄“特權(quán)”,他無論如何要父母買電影票,可就是這樣一個似乎成熟的孩子竟然“是坐在爸爸的膝蓋上看完電影的”;他想盡辦法去北極探險,這種冒險行為竟然發(fā)生在一個“搞不清楚,到底是先有地圖,還是先有探險家”的孩子身上,去北極探險主要是覺得冰天雪地的北極總歸要比澳大利亞好玩;特別是為了給自己買一雙新鞋,竟然想出了要母親為自己平日干的零活付勞務費的方法。這一系列細節(jié)讓讀者感覺奧伊達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意識是那么可愛,同時又是那么真實、自然、有趣。
這幾件小事在常人看來是很平常的,甚至是可笑的,但卻符合這個年齡段的兒童所特有的心理特征.對一個成長中的兒童來說也是難能可貴的。獨立、自主、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執(zhí)著以及天真、頑皮、好奇、聰慧,奧伊達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這些心理特征和性格,既是獨特的,又反映了兒童們普遍的心理和性格,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4攻克難點:
1.對文中“后來,奧伊達上了中學……同時也多多少少幫父母做些家務”這段文字如何理解?
奧伊達雖有去北極探險的壯舉,但他仍是一個普通孩子,以至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壯舉”也被人遺忘。其實他有著和其他孩子一樣的愛好、一樣的性格,如寫他“一唱歌就跑調(diào)”“功課不是最出色”,這表明奧伊達完全是一個常人。作者沒有把人物架空起來,沒有把主人公寫成另類,因此,讓讀者感到符合生活現(xiàn)實。
2.奧伊達看完媽媽的賬單,為什么羞愧得滿臉通紅?
奧伊達本想以讓媽媽付勞務費的形式得到錢,穿上新球鞋,但媽媽又給了他一個賬單,通過賬單,他看到了媽媽對自己無私的愛。因此他“羞愧得滿臉通紅”,并主動認錯。表現(xiàn)了奧伊達在父母的啟發(fā)教育下,懂得了做人首先要有愛心。
5質(zhì)詢疑點:
什么是幽默?
幽默是智慧的表現(xiàn)。它是用一種輕松、有趣,乃至荒誕的形式表達人物喜怒哀樂的情感以及社會生活的方式。幽默的特點:表現(xiàn)的東西看似離奇古怪、哭笑不得,實則興味盎然、妙趣橫生,讓人回味久遠。
這種表達,通常是通過悖謬的方式,表現(xiàn)出人們目的與行為,手段、過程與結(jié)果的矛盾,事物現(xiàn)象與本質(zhì)的矛盾等等,讓人發(fā)出會心的笑,并在笑中體味其中的寓意哲理。
幽默往往和童心連在一起。天真活潑的孩子,他們往往更具有天然的幽默感,童真的樂趣。而好的兒童小說,也往往是要表現(xiàn)孩子們的這個特點的。
兒童小說里如何表達幽默呢?
一是童年情態(tài)和童言稚語的描摹。如我們把握奧伊達形象時已經(jīng)知道了一些;二是“一驚一乍”的事件或突發(fā)事件的表現(xiàn)。如本文取名字的情節(jié)。
本小說在刻畫奧伊達和其父母時是怎樣運用幽默方式的?
奧伊達的爸爸、媽媽,這是一對既平常又特別愛兒子的父母。對剛出生的兒子,他們同其他父母一樣,對他寄予了無限的希望??伤麄兊姆绞絽s與別人不同。在爸爸的世界里,兒子是小“拜倫”,未來的大詩人;而在媽媽的心目中,兒子是“小杰克遜”,明天的超級明星。為給奧伊達取一個表明自己希望的名字,兩個人爭得面紅耳赤,最終達成協(xié)議,各喊各的,互不干涉。愛和美好的愿望,讓爸爸媽媽有了超乎常理的行為,可結(jié)果呢,奧伊達的伙伴無所適從,不能理解,奧伊達本人也很苦惱,最后不得不聲嘶力竭地給自己取了個莫名其妙的名字。奇怪的是,爸爸媽媽竟然接受了這個名字,而且大加贊揚它。這又不得不讓奧伊達納悶。
取名字的情節(jié),作者就是通過描寫父母美好的愿望與離奇言行之間的矛盾沖突,讓人發(fā)出會心的笑意,同時也讓人回味這些妙趣橫生的情節(jié)中的深意:望子成龍,愿望固然是好的,但必須合乎常理,順乎自然,切不可將家長的主觀愿望強加給孩子。
文章中描寫這些愿望與言行悖謬的情節(jié),或者說惹人發(fā)笑的情節(jié)比比皆是。如當奧伊達提出要為自己買電影票時,媽媽哄他,爸爸唬他,因為在他們眼中,小奧伊達是個孩子,可當覺得拗不過奧伊達時,只好又暫時屈從于他,為他買回了電影票。這種不聽——哄、?!槒牡淖龇ㄊ钱斀翊蠖喔改冈诮逃优畷r所采取的方法。當奧伊達成了探險“名人”之后,爸爸媽媽又都認為,應該改變原來的想法,決定齊心協(xié)力把兒子培養(yǎng)成真正的探險家。他們就是這樣,寄希望于兒子,深愛著兒子,但他們的愛都是從成年人的角度所給予的,是脫離孩子需要的愛,是一種寵愛,甚至錯愛,因而往往表現(xiàn)得離奇夸張,讓人發(fā)笑。當然,這種愛是幾乎天下所有父母愛子的那種方式。
小說的可貴之處在于,作者不僅善意地表達了奧伊達父母在目的與行為方式上的矛盾,更重要的是表現(xiàn)了他們的覺悟。當奧伊達的父母從兒子給他們那份賬單上發(fā)現(xiàn)了他們愛的錯位時,能夠借助回賬單這種巧妙的方式給予奧伊達一種真正的愛,一種成功的教育。這是我們今天多數(shù)做父母的所不能做到的。
所以說,這篇小說的成功之處在于不但塑造了奧伊達這一典型的兒童形象,同時還塑造了一對重感情而又理智的父母形象,啟發(fā)人們應如何做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