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體育與健康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7第2課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第2課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課程標準]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nèi)容和評價唐太宗,
教學目標:
知識識記
①記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績;
②記住“貞觀之治”的主要內(nèi)容;
能力培養(yǎng)
①通過對唐太宗的分析評價,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過分析“貞觀之治”局面出現(xiàn)的原因,幫助學生樹立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的觀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本節(jié)課的講述,聯(lián)系以前的歷史,說明杰出人物對加速或延緩社會歷史的發(fā)展進程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教材重點、難點:
1、重點是唐太宗和貞觀之治;
2、難點是分析“貞觀之治”局面出現(xiàn)的原因;如何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歷史人物;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用投影儀出示以下材料:
貞觀初年,唐太宗在洛陽修建一座宮殿。大臣張玄素上書極力反對,說天下剛定,就大修宮殿,勞民傷財,恐怕您比亡國之君隋煬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時接受不了,生氣地問:“你說我不如隋煬帝,那么比歷史上的暴君桀、紂如何?”張玄素從容地說:“若是這座殿修成,您和桀紂也差不多了?!碧铺诼牶笫终饎樱K于接受了張玄素的意見,還獎勵了他。事后唐太宗對人說:“唯唯諾諾的人再多也不如一個能說出逆耳之言的忠臣。”上述材料表現(xiàn)了唐太宗一種什么品質(zhì)?他統(tǒng)治的時候唐朝出現(xiàn)了一種怎樣的局面?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簡單點評后總結(jié):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所以在他統(tǒng)治下出現(xiàn)了我國歷史上又一個盛世局面—貞觀之治,板書課題,并解釋“治”的意思是政治清明、治理有序。這樣的盛世局面我們還學過哪些?下面,我們先了解李世民的有關材料(板書)
(二)唐太宗李世民
1、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跡。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智勇兼?zhèn)洌奈潆p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功勛卓著。為奪取皇位繼承權(quán),他發(fā)動政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不久,他又迫使李淵退位,于626年即皇位。通過這段材料,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當今社會應該樹立公平競爭、共同進步意識,然而從“骨肉相殘”我們又認識唐太宗的缺點,但比起他后來的政績是微不足道的。(板書)
2、唐太宗的政績。
提問隋朝滅亡的原因引入唐太宗是如何吸取隋亡教訓的?讓學生通過看課本P9小字部分后討論并回答。
唐太宗從隋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千軍萬馬中,看到人民群眾在推動歷史前進中摧枯拉朽的作用,君主應該心存天下百姓,居安思危,重視農(nóng)業(yè),輕徭薄賦,注意節(jié)儉。
舉例“唐太宗患有氣喘病,在長安居住的宮殿潮濕,容易犯病,臣下奏請在宮中建個暖閣讓他居住。唐太宗說:‘破土興工,花費很多,當年漢文帝將起露臺,因惜十家之產(chǎn)而作罷。我功德不及漢文帝,更不可浪費民力?!?br>
精簡機構(gòu)(可援引P5右下小字部分);
加強國防,改善民族關系(可引導學生閱讀P18第二段小字部分);
開放對外交流(可援引玄奘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加以說明)。
通過這些眾多的史料,證實唐太宗在位期間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礎。這個基礎就是(板書):
(三)唐太宗奠定“貞觀之治”的兩大基石——知人善任和虛心納諫
1、知人善任。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任命富于謀略的房玄齡和善端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稱“房謀杜斷”。
材料二:隋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起義爆發(fā)后,魏征曾在李密屬下任職。后隨李密降唐。一度又為竇建德所俘,竇氏敗亡后,再次歸唐。為太子李建成所賞識,引薦任太子洗馬,曾勸太子早圖計謀除李世民。玄門之變后被擒,太宗見他臨危不懼,又深知他的才干和為人,便任他為諫議大夫。
材料三:唐太宗曾命令百官上書議論朝政得失。武將常何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所寫的二十多條意見都能切中時弊,一問,才知道是他家的食客馬周代寫的。太宗立即召馬周進宮,發(fā)現(xiàn)他確實人才難得。雖然馬周出身貧賤,也沒有立過功,但太宗破格提拔,馬上委任官職。馬周果然不負所望,很快就做了宰相,并多次勸誡唐太宗減少勞役,體恤百姓。
討論回答:唐太宗為什么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又是怎樣任用的呢?
根據(jù)學生回答點明:任用人才是因為他深知“為政之要,惟在得人”,所以他用人不計資歷地望,不計親屬恩怨,盡量做到唯才是舉,兼收并用。同時他也認識到了君臣關系如同“元首”和“股肱”的關系,閱讀P10第二段小字部分。看看說明了什么道理?唐太宗又是怎么做的呢?
讓學生討論,然后引導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懂得一個人的見識和經(jīng)歷是有限的,所以國君只有和臣下一起合作才能處理好國事?;谝陨险J識,唐太宗做到虛心納諫。(板書)
2、虛心納諫。(納諫是指古代帝王采納臣下的意見)
組織學生閱讀課本P10第三四段小字和P11第二段小字,想想看皇帝的權(quán)力至高無上,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虛心納諫?對敢于納諫的魏征是如何器重的?
學生回答后教師特別指出:“皇帝虛心納諫,臣下積極進諫”是“貞觀之治”的一大特色,也是“貞觀之治”形成的主要原因。對于我們當今中學生來說,應如何借鑒唐太宗身上的品質(zhì)?(敢于接受批評,認真改正錯誤)
提問:同漢文帝、光武帝比較起來,我們應該怎樣評價唐太宗?
(四)評價“唐太宗與貞觀之治”。引導學生掌握教材P11頁第一段內(nèi)容,找出杰出帝王的共同點: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輕徭薄賦,注重節(jié)儉。而唐太宗比他們還有注重納諫這一點。同時結(jié)合P11小字部分,幫助學生看到唐太宗的另一面,作為一個帝王,能做到如此已非常難能可貴,我們不能苛求古人,唐太宗的功績是主要的。
(五)課堂小結(jié)。以課后“思考與討論”做小節(jié)。把全班學生分成兩組,分別以創(chuàng)業(yè)難和守業(yè)難為觀點,分別從課文中的材料和以前學過的歷史知識找論據(jù),經(jīng)過討論以后雙方各找一名代表進行闡述,對方進行反駁。在論證和反駁的過程中發(fā)揮學生的見解,但教師要應該指出隋煬帝的驕奢淫逸、濫用民力導致隋朝滅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出現(xiàn)唐朝盛世我們可以看出統(tǒng)治者的思想行為對社會發(fā)展是有重要作用和影響的。“興與亡”關鍵是得民心、惜民力,因為人民群眾才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真正動力。
板書設計:Jab88.com
君民關系:
君臣關系:
用人方面
對待諫言
教學后記:
精選閱讀
第2課“貞觀之治”
第2課“貞觀之治”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tǒng)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唐太宗和武則天進行簡單的評價,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杰出人物對歷史發(fā)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xiàn)。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shù)脑u價。對于初中學,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fā),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fā)展,尤其是經(jīng)濟發(fā)展所起的作用。
導入: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滅亡了”,使學生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tǒng)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農(nóng)民起義的爆發(fā)。在農(nóng)民起義過程中,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長安,建立唐朝。
時間:618年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都城:長安
出示《唐朝疆域圖》,強調(diào)唐朝長安城的位置。
二、貞觀之治
出示材料:
[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謂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
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及從中可以得到的結(jié)論:由于唐太宗對君民關系認識較為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貞觀年間,他的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jù)這一思想而制定的。
從政治、經(jīng)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齡、杜如晦、魏征三個人物,也可以讓學生講述有關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1、注重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2、注重發(fā)展生產(chǎn),減輕人民負擔;
3、崇尚節(jié)儉;
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jīng)濟發(fā)展較快,出現(xiàn)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tǒng)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強調(diào))
展示武則天畫像,邊引導學生看圖,邊簡介武則天經(jīng)歷。
重點介紹武則天的統(tǒng)治,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對其統(tǒng)治評價的話:“政啟開元,治宏貞觀?!?br>
討論:談談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統(tǒng)治的看法。
小結(jié):唐太宗、武則天都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政治經(jīng)濟措施,促進唐朝的繁榮強盛,對他們的統(tǒng)治應給予肯定。
第2課“貞觀之治”教案
第2課“貞觀之治”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tǒng)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杰出人物對歷史發(fā)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
難點: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作出恰當?shù)脑u價。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fā)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唐朝相關多媒體、唐太宗、武則天人物圖
[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隋朝大運河開鑿的目的、起始位置。
2、導入新課: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tǒng)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農(nóng)民起義的爆發(fā)。在農(nóng)民起義過程中,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長安,建立唐朝。
3、講授新課:
一、唐朝建立和貞觀之治
1、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都:長安,李淵就是唐高祖。
2、繼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號貞觀。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訓,認識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發(fā)展生產(chǎn),統(tǒng)治才能鞏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視納諫著稱。他任命富有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稱他們是“房謀杜斷”。
5、唐朝時沿用并發(fā)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以進士科最為主要),唐太宗重視文化教育,大力興辦學校。
6、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jīng)濟有所發(fā)展,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tǒng)治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一目是本課的重點,包括三方面內(nèi)容:一是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國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師講清“貞觀之治”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親眼目睹隋朝的覆滅,親身參加反隋斗爭,認識到君民關系如同舟水。和學生一起討論這段話的含義后,教師小結(jié):由于唐太宗對君民關系認識較為深刻,貞觀年間,他的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jù)這一思想而制定的。
二、女皇武則天:
唐太宗的兒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則天掌權(quán),高宗死后,武則天做了皇帝,繼續(xù)推行唐太宗發(fā)展生產(chǎn)的政策,還破格她提拔的,提拔許多有才能的人,后來的姚崇、宋就是史稱她的統(tǒng)治有貞觀遺風,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三、開元盛世:武則天之后玄宗即位后中國封建社會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稱“開元盛世”
四、全課學完后請學生就本課內(nèi)容,談談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統(tǒng)治的看法。
五、教師小結(jié):唐太宗、武則天都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政治經(jīng)濟措施,促進唐朝的繁榮強盛,對他們的統(tǒng)治應給予肯定。
六、問題探究:
想想上學期所學的歷史知識,比較一下唐太宗和漢文帝有什么共同之處?
七、作業(yè):制表:設計表格,列出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附:板書設計
一、唐朝建立唐朝,立和貞觀之治
1、618年李淵稱帝,建都:長安。
2、繼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號貞觀。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唐朝時沿用并發(fā)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以進士科最為主要),唐太宗重視文化教育,大力興辦學校。
4、“貞觀之治”。
二、女皇武則天: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課后反思:
2019古代史知識點整理: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2019古代史知識點整理: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唐太宗的納諫與用人
1.唐朝的建立:時間:618年;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都城:長安。高祖退位傳李世民,即唐太宗,年號貞觀。
2.唐太宗知人善任,虛心納諫。魏征,被唐太宗比喻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鏡子。
二.貞觀新政
1.主要內(nèi)容:①在賦役制度方面,唐朝減少百姓服勞役天數(shù),使人身關系束縛逐漸松弛;②沿襲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③唐朝在《隋律》的基礎上,多次修訂法令,刪繁就簡,化重為輕?!?發(fā)展完善科舉考試
2.《唐律疏議》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在歷史上對亞洲各國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3.三省六部
4.科舉制度(1)含義: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diào)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的原則。
(2)創(chuàng)立:隋朝(隋煬帝)。完善:唐朝(唐太宗、武則天創(chuàng)立殿試制度、唐玄宗改考詩賦)。
(3)主要科目: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jīng)和進士。明經(jīng)科主要測試考生記誦儒家經(jīng)典的能力。進士科包括策問,加試經(jīng)史、雜文,后來雜文??荚娰x。策問以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4)作用:①擴大了中央政權(quán)的社會基礎;②增強了國家機構(gòu)的活力和辦事效率;③為讀書人創(chuàng)造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激發(fā)了他們對前途的自信和熱情;④給社會帶來革新氣象和創(chuàng)造精神。
5.:原因:①吸取隋朝教訓②知人善任③虛心納諫
表現(xiàn):唐太宗統(tǒng)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jīng)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國力增強,被譽為貞觀之治。
認識:政治清明、經(jīng)濟繁榮,社會安定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