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古文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128、古文二則:《蔡勉旃堅還亡友財》《戴震難師》。
28、古文二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借助課文的注釋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講述課文的內(nèi)容
2、過程與方法:讀讀講講,讓學生上臺講解,引導學生疏通課文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講述,訓練口語表達能力;教育學生重諾守信,養(yǎng)成誠信的良好的品質(zhì);啟發(fā)學生在學習中勤思好學,大膽質(zhì)疑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重點的字詞義,積累字詞。
2、體會兩則短文的主旨。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設(shè)置情境:老師向?qū)W生借一筆錢,問需不需要打一個借條。
師:在現(xiàn)今社會,借貸巨款,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都會簽合同或立字據(jù)以防不測,但是在我國古代,就有一個叫蔡勉旃的人,他的一個好朋友寄放了千兩白銀在他那,卻沒有立下任何的字據(jù),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故事《蔡勉旃堅還亡友財》。二、感知課文
1、提問學生:請同學們進行第一遍閱讀,快速的默讀課文,并借助字典為生字詞注音。
稍后老師利用幻燈片歸納字音并檢測學生自學情況。
2、提問學生:請同學們進行第二遍閱讀,大聲的朗讀課文后,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遇到疑難問題先與討論小組討論,如果不能解決就舉手與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商討解決。稍后老師利用幻燈片歸納字詞積累。
3、提問學生:請一個朗讀能力較好的同學進行第三遍閱讀。在他讀的時候,請同學們一起思考一個問題,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三、解析課文
1、提問學生: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知道,蔡勉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明確:“重諾責,敦風義”)
2、提問學生:本文是如何體現(xiàn)蔡勉旃“重諾責,敦風義”的呢?
(明確:正面描寫與側(cè)面烘托相結(jié)合,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相結(jié)合。)
友人“寄千金,不立券
重諾責(側(cè)面烘托)
敦風義言:“券在心、不在紙”
行:“召其子至,歸之”
“卒輦而致之”
(正面描寫)
四、探究主題
1、通過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么樣的道理?
2、師:生活中有沒有這方面的事例?談談你對這些事例的看法。
3、在現(xiàn)實社會,“不立券”的做法值不值得提倡?
4、老師小結(jié):(略)
五、作業(yè)
1、仿寫句子
誠信是為人處事之根本
誠信是______________
2、課下你能搜集一些有關(guān)金錢、誠信的故事、成語、名言警句嗎?
3、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1)敦風義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千金寄之______________
(3)且父未嘗語我______________(4)卒輦而致之______________
(5)先生是年乃能言____________(6)就傅讀書________________
4、翻譯下面的句子。
(1)重責諾,敦風義。
(2)而翁知我,故不語郎君。
(3)就傅讀書,過目成誦,日數(shù)千言不肯休。
5、孟子曾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边@句話是什么意思?你對此有何看法?
6、請寫出關(guān)于“誠信”的名言,不少于三句。
7、閱讀理解
再讀《蔡勉旃堅還亡友財》,完成下面各題。
(1)文章從哪兩個方面表現(xiàn)了友人對蔡勉旃的絕對信任?
(2)蔡勉旃如果貪了友人銀子,友人的兒子會不會知道?為什么?
(3)文章題目是“蔡勉旃堅還亡友財”,哪里體現(xiàn)了“堅”字?
(4)蔡勉旃召友人之子,準備將銀子還給他時,友人之子“愕然不受”。這表現(xiàn)了友人之子什么樣的心理?這對表現(xiàn)蔡勉旃有何作用?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孟子曾經(jīng)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笨梢娨粋€人要想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不但要愛讀書,讀好書,還要善于讀書,敢于質(zhì)疑,只有這樣,才能辨?zhèn)稳ネ拍苡兴l(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我國清代的戴震就是不迷信書上已有的定論,敢于向權(quán)威挑戰(zhàn),成為了著名的思想家、學者。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幼時的戴震讀書塾時是如何難倒老師的。
二、第一個教學板塊:譯讀。
1、學生自由地大聲讀。
2、老師根據(jù)實際情況正音。
3、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體會朗讀的節(jié)奏和語調(diào)
4、學生分角色再讀,邊讀邊對照注釋,作好翻譯的準備。
5、互譯課文。
三、第二個教學板塊:質(zhì)疑。
1、根據(jù)學生的情況,擬一些問題。
2、學生就自己覺得很難理解的問題問老師,老師進行解答。
四、第三個教學板塊:理讀。(詳細見課本)
1、作家作品;
2、一詞多義;
3、古今詞義區(qū)別較大的詞
4、用法特別的詞
5、省略句
6、做“難句翻譯”類整理
五、第四個教學板塊:悟讀
1、從戴震難倒老師你得到什么啟發(fā)?(同桌議論、發(fā)言)
2、要求列舉自己學習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獲得知識,懂得道理的事例。
3、學生齊讀課文。
六、小結(jié):同學們,今天我們學了這篇課文用對話的形式,向我們講述了戴震大膽質(zhì)疑的故事。人類的文明進程離不開大膽的質(zhì)疑與創(chuàng)新。數(shù)學家祖沖之敢于懷疑前人的陳腐學說,推翻錯誤結(jié)論,作出了計算圓周率、制定《大明歷》等杰出貢獻。因此,我們在學習中就要有戴震這種質(zhì)疑的精神。凡是都要問一個為什么,避免盲目,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
七、布置作業(yè)。
【板書設(shè)計】戴震難師
略寫:是年能言卻聰明過人(欲揚先抑)
詳寫:五問塾師——善于質(zhì)疑敢于質(zhì)疑
相關(guān)推薦
《蔡勉旃堅還亡友財》教案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大家在仔細設(shè)想教案課件了。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寫好了之后,這樣我們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加好!你們會寫一段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蔡勉旃堅還亡友財》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蔡勉旃堅還亡友財》教案
學習內(nèi)容:《蔡勉旃堅還亡友財》課時:一課時
(一)
明確目標
自主學習學習目標:
1.能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詞語。
2.在閱讀中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并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
學習重點:
通過朗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懂故事蘊含的道理。
易錯點:注意朗讀停頓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
易混點: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亡何其人亡
課前預習任務:
一、文學常識(結(jié)合書下注釋,簡單了解相關(guān)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作者是()近代人,字仲可,浙江杭州人。
二、字詞(結(jié)合工具書,訂正字音,注意多音字。)
璘旃立券
亡何其人亡愕然
卒輦而致之敦風義語我也
三、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
四、參照書下注釋、查找工具書疏通文意。
(結(jié)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注意加點詞的意思,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蔡璘,字勉旃,吳縣人。重諾責,敦風義。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
蔡召其子至,歸之,愕然不受,曰:“嘻!無
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無立券者?且父未嘗語
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紙。而翁知我,
故不語郎君。”卒輦而致之。
教師寄語:
希望同學們以認真的態(tài)度、合作的精神完成以上內(nèi)容,期待著課堂上你們充滿智慧、別具風采的表現(xiàn)!
教學方式與方法:
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聽讀課文,注意朗讀節(jié)奏。
組長檢測預習筆記書寫,教師抽查。
學教過程教學方式與方法
(二)展示生成,穿插鞏固
分組布置展示任務,根據(jù)抽簽結(jié)果,各小組分別展示文學常識、字詞、疏通文意。
指導、鼓勵學生分工明確、密切配合、大膽展示。
(三)組內(nèi)互動,
群學探究一、復述故事,整體感知課文。
二、思考討論:
1.本文中的“蔡勉旃”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里能看出來?
2.學了這則小故事,你有什么感受?結(jié)合你的學習生活實際談一談。
(討論題由大屏幕展示)深入分析,體會人物性格,把握主旨。
1.組內(nèi)討論,合作探究,突破重難點。
2.每組推薦1-2名學生談自己的感受。
(四)
歸納梳理,精講點撥板書設(shè)計:
蔡勉旃堅還亡友財
語言:券在心,不在紙
重諾責,敦風義
(正側(cè)面描寫)動作:卒輦而致之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jié),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
五
︶
達標測評,
固本培優(yōu)一、(固本)解釋下列加線的字。(每小題1分)
(1)敦風義____________
(2)以千金寄之_________
(3)且父未嘗語我_______
(4)卒輦而致之_________
2.翻譯下面的句子。(每小題2分)
(1)重責諾,敦風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翁知我,故不語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組互批,當堂評價。
及時測評、夯實基礎(chǔ)。
二、(培優(yōu))閱讀下面的短文回答問題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盵注釋]席:坐具、坐墊。軒冕:軒,大馬車;冕,大禮帽。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A.又嘗同席:B.寧讀如故:
C有乘軒冕過門者:
2用“/”給文中畫線文字斷句。
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觀
3.翻譯句子。
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br>
4.故事中管寧、華歆兩個人物能給我們很多的啟示,請任選一個角度講講你從中得到的體會。
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考查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舉一反三的能力。
教學反思
《蔡勉旃堅還亡友財》學案
學習內(nèi)容:《蔡勉旃堅還亡友財》課時: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能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詞語。
2.在閱讀中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并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
學習重點:
通過朗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懂故事蘊含的道理。
易錯點:注意朗讀停頓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
易混點: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亡何其人亡
課前預習任務:
一、文學常識:(結(jié)合書下注釋,簡單了解相關(guān)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作者是()近代人,字仲可,浙江杭州人。
二、字詞(結(jié)合工具書,訂正字音,注意多音字。)
璘旃立券
亡何其人亡愕然
卒輦而致之敦風義語我也
三、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聽讀課文,注意朗讀節(jié)奏。)
四、參照書下注釋、查找工具書疏通文意。(結(jié)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注意加點詞的意思,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蔡璘,字勉旃,吳縣人。重諾責,敦風義。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
蔡召其子至,歸之,愕然不受,曰:“嘻!無
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無立券者?且父未嘗語
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紙。而翁知我,
故不語郎君?!弊漭偠轮?。
教師寄語:
希望同學們以認真的態(tài)度、合作的精神完成以上內(nèi)容,期待著課堂上你們充滿智慧、別具風采的表現(xiàn)!
我的積累:
初中古詩詞《蔡磷堅還亡友財》賞析
初中古詩詞《蔡磷堅還亡友財》賞析
【原文】
蔡磷,字勉旃(zhān),吳縣人。重諾責①,敦②風義③。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歸之。愕然不受,曰:“嘻!無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無券者?且父未嘗語④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紙。而翁知我,故不語郎君?!弊漭偄荻轮?/p>
【參考譯文】
蔡磷,字勉旃,吳縣人。(他)重視諾言和責任,重視情誼。有一個朋友寄放了千兩白銀在他那,沒有立下任何字據(jù)。過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兒子叫來,要把千兩白銀還給他。他朋友的兒子很吃驚的樣子,不肯接受,說道:“哎呀!沒有這樣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兩白銀卻不立字據(jù)的人?而且我的父親從來沒有告訴過我呀?!辈堂沆剐χf:“字據(jù)是在心里,不是在紙上。你的父親知道我誠實守信,所以不告訴你?!弊罱K用車子把千兩白銀送還給他。
①諾責:諾言和責任。②敦:重視。③風義:情誼。④語:告訴。⑤輦(niǎn):車子,這里是“用車子運”的意思。
【閱讀訓練】
1.解釋
(1)亡何:“亡”同“無”,沒有(2)其人亡:亡,死亡
(3)語:告訴(4)知:了解(5)致:送還
2.朋友的兒子“愕然不受”的原因是:不相信有人寄放千兩白銀而不立字據(jù),而且他父親也沒有告訴他。
《蔡磷堅還亡友財》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古詩詞鑒賞3.這則短文的主題是什么?
贊揚蔡磷的誠信品質(zhì)。
第28課《古文二則》導學案
第28課《古文二則》導學案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讀懂古文,并能復述兩個小故事。
2、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詞的意義、用法。
3、在閱讀中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并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
教學重點:
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詞的意義、用法。
難點:
在閱讀中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并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正確理解課文主旨。
第一課時
一、學習目標
1.理解《蔡勉旃堅還亡友財》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詞的意義、用法。
2.在閱讀中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并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
二、學習過程
【感知課文】
1、記一記
《蔡勉旃堅還亡友財》選自《》,作者,字仲可,近代人,浙江杭州人。清朝光緒十五年舉人,曾任內(nèi)閣中書。是南社重要詩人。晚年曾任商務印書館編輯,參加過《辭源》和《中國人名大辭典》的編輯工作。其人好學不倦,勤于筆記,著述甚多。文中表現(xiàn)了蔡勉旃“”的高尚品質(zhì)。
2、讀一讀
①學生讀課文,不會讀的生字詞劃上記號。
②組內(nèi)相互討論,查閱工具書和結(jié)合下面注釋解決字詞的讀音。
③嘗試練習讀準下列生字詞的字音。
旃()璘()諾()敦()
券()亡何()其人亡()愕()
語()卒()輦()
④學生再讀課文,注意文中的停頓。
⑤請2-3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仔細聽后指出他的優(yōu)點和不足之處。
⑥開展小組朗讀比賽。
3、譯一譯
①以組為單位,借助書下注釋,工具書,把文章口頭翻譯一遍,遇到疑難問題先與小組討論,如果不能解決就舉手與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商討解決。
②指名學生口頭翻譯。
③嘗試練習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意思
重諾責(諾責:)敦風義(敦:風義:)
不立券(券:)且父未嘗語我也(嘗:語:)
歸之(歸:)而翁知我(而:翁:)
卒輦而致之(卒:輦:致:)
亡何()愕然()以千金寄之(寄:)
④翻譯下列句子
(1)安有寄千金而無券者?且父未嘗語我也。
(2)券在心,不在紙。
(3)卒輦而致之。
(4)重諾責,敦風義。
4、講一講
請一個朗讀能力較好的同學閱讀課文。在他讀的時候,請同學們一起思考一個問題,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探究課文】
1、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知道,蔡勉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本文是如何體現(xiàn)蔡勉旃“重諾責,敦風義”的呢?
3、文章題目《蔡勉旃堅還亡友財》,文中哪里體現(xiàn)了“堅”?蔡勉旃在本文中是怎樣來證明自己的“堅的?請學生用文中的原話回答。
4、怎樣理解“券在心,不在紙”這句話?
5、《蔡勉旃堅還亡友財》文章篇幅短小,但作者通過寥寥數(shù)語即把人物當時的表情、心理刻畫了出來。請你分析一下,下面幾句話分別反應了人物什么樣的心理活動。⑴愕然不受。()
⑵嘻!無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無券者?()
⑶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紙……”()
6.文章從哪兩個方面表現(xiàn)了友人對蔡勉旃的絕對信任?
【拓展提高】
1、生活中有沒有這方面的事例?談談你對這些事例的看法。
2、在市場經(jīng)濟社會的今天,我們還需不需要“誠信”?請你結(jié)合實際談談蔡勉旃的行為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
3、在現(xiàn)實社會你贊不贊成“不立券”這種做法?說說理由。(同學們各抒己見,教師加以引導。)
4、課下你能搜集一些有關(guān)金錢、誠信的故事、成語、名言警句嗎?
【課堂總結(jié)】
“誠信乃做人之本”,是本文的主題,我們同學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第二課時
一、學習目標:
1、學習《戴震難師》,積累文言詞匯,學習閱讀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了解文章主旨,能順暢朗讀文言文,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
2、培養(yǎng)質(zhì)疑精神和探究思考的能力。
二、學習過程:
【感知課文】
1、記一記
《戴震難師》選自《》,作者,字若膺,號懋堂,朝語言文字學家、經(jīng)學家,江蘇金壇人。他是戴震的學生。戴震,字東原,清朝的思想家、語言文字學家,清朝乾隆時候舉人,做過四庫館的纂修,賜同進士出身。戴震是清朝的大學者,他在聲韻方面、歷算方面、地理方面、經(jīng)學方面,他都有淵博的論述,給中國的考證學,樹立了登峰造極的境界。文章寫了戴震讀私塾時難住老師的故事,表現(xiàn)了少年戴震的精神。
2、讀一讀
①學生讀課文,不會讀的生字詞劃上記號。
②組內(nèi)相互討論,查閱工具書和結(jié)合下面注釋解決字詞的讀音。
③嘗試練習讀準下列生字詞的字音。
蘊蓄()就傅()塾師()師應之()幾二千年()朱熹()
④學生再讀課文,注意文中的停頓。
⑤請2-3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仔細聽后指出他的優(yōu)點和不足之處。
⑥開展小組朗讀比賽。
3、譯一譯
①以組為單位,借助書下注釋,工具書,把文章口頭翻譯一遍,遇到疑難問題先與小組討論,如果不能解決就舉手與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商討解決。
②指名學生口頭翻譯。
③嘗試練習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意思
是年()乃能言(乃:言:)何以()述之()
應之曰()相去幾何(去:幾何:)此非常兒也()
無以()就傅讀書(就:傅:)
日數(shù)千言不肯休()幾二千年矣()
蘊蓄()然則()
④翻譯下列句子
(1)就傅讀書,過目成誦,日數(shù)千言不肯休。
(2)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
(3)然則朱文公何以知然?
(4)師無以應,曰:“此非常兒也。”
【探究課文】
1、《戴震難師》寫了戴震哪幾方面的內(nèi)容?其中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你認為這些對于戴震日后成為大學問家有什么作用?你認為這幾方面的內(nèi)容,哪些方面最重要?
2、戴震的老師為什么說他是“非常兒”?
【情景深化】
每小組推薦兩人,一人扮演先生,一人扮演戴震,要求如下:①語氣語調(diào)要盡量模仿逼真,盡量做到形神兼?zhèn)洹"谝獪蚀_表達疑問句之間的區(qū)別。③由老師和學生評委進行評選,選出最佳表演獎。
【拓展提高】
1、孟子曾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边@句話是什么意思?你對此有何看法?
2、你能把下面兩句關(guān)于讀書善于質(zhì)疑的文言文句的大意講出來嗎?
(1)“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文言知識總結(jié)】
1、通假字義亡何(通,)
2、詞類活用
(1)重諾責(重:,)
(2)且父未嘗語我(語:,)
(3)卒輦而致之(輦:,)
(4)乃能言(言:,)
(5)日數(shù)千言不肯休(日,,)
3、古今異義。
(1)是年(是,古義:今義:)
(2)蓋聰明蘊蓄者久矣(蓋,古義:今義:)
(3)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去,古義:今義:)
(4)此非常兒也(非常,古義:今義:)
(5)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幾何,古義:今義:)
總結(jié)反思
我的收獲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