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1《貝殼》教學設(shè)計。
《貝殼》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新增的一篇自讀課文,在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按照新課程標準去引導(dǎo)學生自讀課文,感悟人生,現(xiàn)將上課情況簡介如下并略做評述。
一、課堂教學主要步驟:
1、教師向?qū)W生簡介作者席慕容,飽含感情的朗讀兩首席慕容的抒情短詩,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導(dǎo)入《貝殼》一文的教學。
2、教師范讀課文,多媒體配樂(葫蘆絲)和畫面(碧藍的大海、金黃的沙灘、貝殼特寫)要求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感情。
3、學生齊讀課文,發(fā)現(xiàn)自己最喜愛的句子。要求:注意朗讀速度(舒緩),配樂。
4、師生共同品讀1、2兩節(jié),學生體會貝殼的外形特點,學生結(jié)合課文描述自己所看過的貝殼的外形;教師提出討論題:你看到貝殼時,你想到了什么?(此時,學生展開熱烈討論,向身邊的同學談自己的想法,教師提2-3名學生回答。)
5、分別抽學生美讀3、4、5節(jié),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會讀出自己的感情來(找6--8名學生站起來讀,其他學生先后對上述學生的朗讀做出評價)
6、啟發(fā)學生找感受最深的語句,教師和學生一起反復(fù)朗讀這幾個句子。經(jīng)過學生品賞,一致認為以下兩句最感人:
(1)貝殼中生命所留下來的痕跡已經(jīng)完全消失了,但是,為了這樣一個短暫而細小的生命,為了這樣一個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蒼給他制作的居所卻有多精致、多仔細、多么地一絲不茍?。?br>
(2)比起貝殼里的生命來,我在這世間能停留的時間和空間是不是更長和更多一點呢?
7、圍繞上述兩句學生暢所欲言,感悟人生,升華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8、配樂齊讀課文,從整體上揣摩課文結(jié)構(gòu)、思想,感悟席慕容的人生情懷和哲理思考。
二、對本節(jié)課的一些思考
第一,課文要好好地讀,在朗讀中讓學生受到熏陶感染。語文課堂教學必須遵循學科的特點,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yīng)共同解讀教材,解讀人文,讓學生受到熏陶感染,遵循學生的閱讀心理規(guī)律,把學生的體驗感受放在首位。在《貝殼》一課的教學中,我把學生的體驗感受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內(nèi)容,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人生,體會人生的意義,應(yīng)當說,席慕容的這篇散文給培養(yǎng)學生情感提供了很好的載體,在朗讀過程中,隨著朗讀次數(shù)的增多,在老師的點撥和學生的感悟的共同作用下,全體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朗讀中,我明顯地感覺到學生們的感情變化,在賞讀一些段落和句子時,許多學生都動了真情,有的學生眼眶都濕潤了。
第二、師生關(guān)系有了新的定位,特別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標準著重強調(diào)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dǎo)”的思想,特別張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在本課的設(shè)計中,有意識的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以學生的朗讀感悟為教學的主線貫穿全課;把學生之間討論作為解決讀文疑難的重要手段;用“找最喜愛的句子”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感受文章的美;課堂小結(jié)是讓學生暢所欲言,談對人生的思考,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活躍學生的思維。韓愈曾說,教師的作用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今天看來,這只能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形象了,在信息化的21世紀的今天,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因此,教師應(yīng)當是教學流程的“組織者、引導(dǎo)者、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者、學習過程的評價者”,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已經(jīng)落后于時代的要求。
第三、應(yīng)注意構(gòu)建語文課堂教學的多元,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課堂絕不是教師的獨角戲、一言堂,而是師生對話的平臺。就文學作品而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在文學欣賞中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那么,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為什么非要學生對作品(課文)只能按教參或者老師的一種理解去記憶呢?讓“一千個讀者,有一個哈姆雷特”是違背人的審美心理規(guī)律的。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感悟課文,老師只是拿出自己的觀點與學生交流。例如:在前文所述的兩個最喜愛的句子欣賞中,有的學生贊嘆貝殼的堅韌不拔,有的感慨生命的短暫,有的贊美平凡的偉大,不一而足,我對他們的回答一一肯定,也許教參給定的答案很完美,但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卻是弊大于利。
通過《貝殼》的教學,使我對新課程標準又有了新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張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力求構(gòu)建課堂教學的多元,把師生的平等的關(guān)系展示出來,走出技術(shù)設(shè)計的誤區(qū)。
精選閱讀
《蟬貝殼》導(dǎo)學案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規(guī)劃教案課件的時刻悄悄來臨了。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未來的工作就會做得更好!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蟬貝殼》導(dǎo)學案”,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蟬貝殼》導(dǎo)學案
班級___組名___姓名___
導(dǎo)學指南:
教學目標:1、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清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學習有感情地朗誦課文。
3、了解先抑后揚及由物引發(fā)哲理的寫作方法。
4、領(lǐng)悟生命的意義。引導(dǎo)學生樹立積極生活、認真對待生命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1、感受作品語言柔美、細膩的風格,學習文章先抑后揚的寫法。
2、聯(lián)系生活,深人感受生命的美好,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情感。
學法指導(dǎo):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自主學習
1、識記字詞:
收斂()聒聒()寬?。ǎ?br>
短暫()脆弱()卑微()一絲不茍()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作者簡介。
小思,原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原籍廣東番禺,一九三九年香港出生,一九六四年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翌年進入羅富國師范學院進修,獲教育文憑。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當研究員。八一年,以論文《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獲香港大學碩士學位。她以筆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談》、《承教小記》、《日影行》、《不遷》、《彤云箋》、《香港文學散文》等。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倫席連勃,1943年生于四川重慶,祖籍察哈爾盟明安旗貴族。臺灣師范大學藝術(shù)系及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shù)學院畢業(yè)。她是臺灣知名畫家,更是著名散文家與詩人,著有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時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詩》,美術(shù)論著小心靈的探索》、《雷色藝術(shù)異論》等。她的作品浸潤東方古老哲學,帶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種人生無常的蒼涼韻味。
4、自讀課文,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a、作者寫蟬,先抑后揚。抑在哪里?揚在何處?一抑一揚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b、蟬的生命意義是什么?我們能從蟬身上得到什么啟示?
c、《貝殼》一文中,作者先對貝殼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發(fā)了哪些聯(lián)想?
二、合作探究展示
1、《蟬》一文中的“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噪”,“秋風顏色”給了你怎樣的感受?
2、《貝殼》—文中的“是不是也應(yīng)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的—絲不茍呢”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3、《貝殼》最后一段說:在千年之后,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fù)觀看,反復(fù)把玩,并巳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zhí)又怎樣簡單的心啊尸你怎樣理解此處的“怎樣固執(zhí)而又怎樣簡單的心”?
4、試比較兩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處。
三、拓展延伸
清同學們收集一些有關(guān)小思和席慕蓉的詩文,讓同學們自己去欣賞和品評。
四、作業(yè)
1、實踐作業(yè):課外搜集——些關(guān)于熱愛生命、對生命執(zhí)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講給你身邊的人聽聽。
2、寫作:生命是遼闊的大海,蘊蓄著不盡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著無限的希望;生命是廣袤的星空,綻放著智慧的花朵。請以“感受生命”為話題寫——篇文章。要求:題目自定,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不少于500字。
蟬、貝殼導(dǎo)學案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是時候?qū)ψ约航贪刚n件工作做個新的規(guī)劃了,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蟬、貝殼導(dǎo)學案”,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語文七年級上人教新課標18《蟬、貝殼》導(dǎo)學案
目標呈現(xiàn):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掌握本課的重點詞語,理解文章主題。
3.學習課文謀篇布局的手法,提高寫作能力。
學習重點
1.讀懂課文,體會文章的寓意;
2.借鑒文章的“先抑后揚”和“直接切入”的方法。
學習難點
1.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并從中受到啟發(fā)和教育;
2.從整體結(jié)構(gòu)上把握文章的布局。
一、預(yù)習熱身
1、【知識鏈接】
作者簡介:小思:1939年生,本名盧瑋鑾(luán),另有筆名明川、盧颿。曾任多家中學中文教師,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學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談》《承教小記》《不遷》《彤云箋》《香港文縱》《日影行》《豐子愷漫畫選繹》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從事文學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學獎評判,參與各種文學活動。
席慕蓉,另有筆名蕭瑞、漠蓉。祖籍內(nèi)蒙古,1943年生于重慶。她寫詩寫散文,生命、時光、鄉(xiāng)愁是她作品的內(nèi)在主題,而對人情、愛情、鄉(xiāng)情的細膩獨特的審美描摹、委婉傾訴則是吸引讀者們的奧秘。主要作品有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長的痕跡》《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寫給幸?!返?。
2、自主學習
學習方法指導(dǎo):同學們請相信自己,先自行完成以下練習,如果碰見不會或不確定的先空著,用最快的速度完成習題后,向組長詢問或查找工具書,最后都完成后組長核對答案,在核對答案時結(jié)對子的同學互換。
(1)、寫出下列詞中加點字的讀音。
收斂()聒聒()寬?。?短暫()
一絲不茍()卑()微
(2)、字詞解釋
收斂:
聒聒:
寬?。?br>
短暫:
一絲不茍:
卑微:
上蒼:
把玩:拿在手中玩賞。
(3)、默讀課文《蟬》,作者寫蟬,先抑后揚。抑在哪里?揚在何處?一抑一揚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找出本文的主旨句,并談?wù)剬λ睦斫狻?/p>
(5)、默讀課文《貝殼》,作者對貝殼的精美做了一番描述,然后生發(fā)了哪些聯(lián)想?
(6)、“是不是也應(yīng)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的一絲不茍呢”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活動探究
1、“斜陽里,想起秋風的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怎樣理解這句話?
2、“這是一顆固執(zhí)又怎樣簡單的心啊”,說說你對這句話理解.
3、試比較兩篇散文的異同?
三、盤點提升:
仿照下列例子,你也寫兩句。(注意修辭手法的運用)
①生命就要像蟬一樣,即使短暫,也要固執(zhí)地等待。
②生命就要像貝殼一樣,即使卑微,也要一絲不茍。
四、我的收獲
學完本課后,你的收獲是什么?請寫在下面。
1、
2、
18短文兩篇《蟬》、《貝殼》
18短文兩篇《蟬》、《貝殼》
姓名班級
【教學目標】
1、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了解先抑后揚和由事物引發(fā)哲理的寫作方法。
3、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dǎo)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
第一課時
一、預(yù)習檢測
1、自由朗讀課文《蟬》,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把你認為重點的句子畫下來,反復(fù)朗讀。
2、字詞學習:給加點字注音,并解釋這個詞
收斂()聒聒()寬恕()
二、課堂研討
1、作者寫蟬,先抑后揚。抑在哪里?揚在何處?一抑一揚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蟬的生命意義是什么?我們能從蟬身上得到什么啟示?
3、《蟬》中的“想起秋風顏色”,“秋風顏色”給了你怎樣的感受?
三、研討展示,互動交流
四、課堂檢測完成練習冊相關(guān)習題
五、課后作業(yè)完善學案,完成課文后習題
第二課時
一、預(yù)習檢測
1、自由朗讀課文《貝殼》,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把你認為重點的句子畫下來,反復(fù)朗讀。
2、字詞學習,給加點字注音,并解釋這個詞
卑()微一絲不茍()
二、課堂研討
1、作者為什么說貝殼“實在是一件藝術(shù)品”是“寶貝”?
2、作者看到這美麗的貝殼感悟是什么?
3、父親結(jié)尾的一句“這是一顆怎樣固執(zhí)又怎樣簡單的心?。 敝小肮虉?zhí)”“簡單”是什么意思?
4、對比閱讀《蟬》《貝殼》這篇文章,說說它們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三、研討成果展示,互動交流
四、課堂檢測完成練習冊相關(guān)習題
五、課后作業(yè)完善學案,完成課文后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