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06《草帽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
2、學習用比較的方法,通過紅軍扔草帽和白軍搶草帽的場面、紅軍扔草帽前后的想法等作比較,感受賀龍同志的豐富的斗爭經(jīng)驗和卓越的軍事才能。
3、培養(yǎng)學生沉著冷靜的處事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揣摩文章重點詞句,感悟賀龍的神機妙算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今天我們學習了《草帽計》這篇課文,大家對課文也有了大概的了解,那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出示填空)
課文主要寫了,賀龍同志帶領一支隊伍,在敵我的危急時刻,想出了使白軍的事。
2、解釋神機妙算
二、切入重點,自讀自悟
1、自由讀課文,找找課文中哪些詞句體現(xiàn)賀龍的神機妙算并說出理由
2、小組交流討論
3、引導切入重點交流:
(1)引導學生體會賀龍根據(jù)當時的天氣,選了有利的地形,設下了草帽計。
(2)紅軍扔草帽和白軍搶草帽的場面的比較。
(3)紅軍扔草帽前后的想法的比較
4、教師小結(jié)
三、拓展延伸
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從賀龍身上學習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業(yè):
用盡量少的文字概述草帽計的過程。
板書設計:
賀龍:神機妙算
敵機
(炸)
找
紅軍
追
白軍
(扔)
(搶)
精選閱讀
《草帽計》課文
在每學期開學之前,老師們都要為自己之后的教學做準備。為了不消耗上課時間,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上課自己輕松的同時,學生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nèi)容。你們見過哪些優(yōu)秀教師的小學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草帽計》課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1934年,中國工農(nóng)紅軍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賀龍同志帶領一支紅軍隊伍,由湘西向貴州進發(fā),蔣介石的白軍一面死死盯住不放,一面派飛機在天上跟蹤轟炸、掃射。
那時,正是炎夏,天氣酷熱,地上的草木都被曬得枯焦了;指戰(zhàn)員們雖然人人頭上戴了一頂草帽,仍然熱得汗流浹背。走著,走著,忽然,天空中傳來了嗡嗡嗡的飛機聲,敵機來了。賀龍一看,鎮(zhèn)定自若,命令全體戰(zhàn)士到山林中隱蔽。敵機飛了一圈,沒有發(fā)現(xiàn)可疑跡象,便搖頭擺尾地離開了。戰(zhàn)士們剛要起身趕路,偵察員前來報告說:后面有一個團的白軍趕上來了。賀龍同志聽了點了點頭,只是命令部隊繼續(xù)前進。隊伍翻過了一座大山,眼前是一塊平坦的山場,賀龍同志仔細觀察了地形,然后傳了一道命令,要全體指戰(zhàn)員把草帽摘下丟在路邊。這時,正是驕陽似火、炎熱難熬的時候,戰(zhàn)士們聽到這首命令,都面面相覷,感到莫名其妙。有的說草帽是我們的隨身寶,既能遮太陽,又能擋風雨,為什么要把它丟掉呢?有的說,這草帽是從根據(jù)地帶出來的,怎么能隨便丟掉呢?有的說賀龍同志葫蘆里又在賣什么藥,實在叫人猜不透!有的說,賀龍同志要我們這樣做,一定有他的道理!戰(zhàn)士們盡管有些想法,但一切行動聽指揮。賀龍同志一聲令下,戰(zhàn)士們不把草帽統(tǒng)統(tǒng)仍在道旁,頓時道路兩旁都是紅軍的草帽。賀龍同志見了,哈哈一笑,馬上命令部隊迅速轉(zhuǎn)移。
這時,蔣介石的一團反動軍隊從后面急急趕來。白軍都沒有草帽,在酷熱的太陽下,早已曬得人困馬乏,眼冒金花,突然,,發(fā)現(xiàn)這個山場里遍地都是紅軍扔掉的草帽,頓覺喜從天降,一窩蜂似的往前搶草帽。匪軍官見紅軍把草帽扔得遍地都是,也得意忘形,認為紅軍是丟盔棄甲,狼狽而逃,就不去阻攔當兵的搶草帽。這支白軍戴上紅軍扔下的草帽后,個個眉開眼笑,背著槍追趕紅軍去了。
這時,天空中傳來了飛機的轟鳴聲,白軍毫不介意,知道飛機是來配合他們追趕紅軍的??蓴橙说娘w機駕駛員卻不是這樣想的。這些天他們天天飛呀,飛呀,到處尋找紅軍,連一點紅軍的影子都沒看到,為此,他們沒少挨長官罵。這一回,一看地上的軍隊都戴得草帽,草帽上都印有紅五星,頓時喜出望外。幾架飛機像餓鷹抓小雞一樣地俯沖下來,對著這批紅軍,轟隆隆一陣狂轟濫炸,機槍橫掃,直打得這一團白軍兵血肉橫飛,叫苦連天,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
紅軍戰(zhàn)士聽到這個消息,人人拍手叫絕,個個稱贊賀龍同志的神機妙算。
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草帽計》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草帽計》是講述的是賀龍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用智謀指揮部隊,迷惑敵軍,不發(fā)一槍一彈,讓敵軍自相殘殺,取得戰(zhàn)斗勝利的故事。這篇課文脈絡清楚,對事情過程描寫得生動形象。全文運用了很多成語,增強了語言的吸引力和表達效果。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從賀龍想出的辦法中體會他的聰明才智,思考草帽計成功的幾個重要因素。
2.通過對成語的理解,體會敵人麻痹大意、丑態(tài)百出的愚蠢。
3.學習用盡量少的文字概述草帽計。
4.認識生字9個,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從賀龍想出的辦法中體會他的聰明才智,思考草帽計成功的幾個重要因素。
教學準備
布置學生收集相關資料,了解賀龍,了解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了解歷史上的謀略故事。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板書“計”字。師:“計”什么意思?你能用“計”組詞嗎?你知道我國歷史上有哪些特別善于運用“計”的人?(學生自由說。說多少不限制、不要求。)
2.板書:草帽。師:我們今天來學習《草帽計》??吹秸n題你想了解什么?(學生提出的問題大致是“草帽計是誰想出來的?”“草帽計是什么?”“運用了草帽計,結(jié)果怎樣?”“草帽計好在哪里?”等)
二、自學生字
1.提出自學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想辦法解決。想想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字詞和問題,準備質(zhì)疑。檢查自學情況。
2.指名分節(jié)讀課文。
3.出示詞語:湘西貴州蔣介石嗡嗡偵察葫蘆山土坊匪軍丟盔棄甲
(指名讀——齊讀——比賽讀——“開火車”讀)
4.指導寫字: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重點指導“州”、“匪”的筆順。)
5.在地圖上找到“湘西”,“貴州”。你們對二萬五千里長征有什么了解?
三、理清層次
1.默讀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
2.指導學生給課文分段。
四、鞏固練習
1.抄寫詞語,查字典了解課文中成語的意思。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板書課題)昨天,大家針對課題提出了很多問題,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解決這些問題。(齊讀課題)
2.首先,通過學習,你們認為“草帽計”是誰想出來的?
二、精讀課文
1.了解故事起因。
(1)讀課文1、2自然段,思考:賀龍根據(jù)哪些情況設下草帽計的?找出相關語句,用“________”劃出來。
(2)學生交流,教師點撥:
①哪些句子體現(xiàn)了當時天氣炎熱?(指名讀——齊讀)
②哪些句子體現(xiàn)了當時情況緊急?為什么要選擇在平坦的場地丟草帽?
③賀龍看到這些情況,心里是怎么想的?用“賀龍看到_________,心想_________?!钡木涫秸f一說。
小結(jié):面對天氣的炎熱,面對敵人的追擊,賀龍不僅沒有慌張,反而運籌帷幄,利用地形特點和敵人的心理想出了草帽計。
2.重點學習實施草帽計的經(jīng)過。
(1)默讀課文3、4段,小組交流:
①軍為什么會中計?說明了什么?
②白軍最后的結(jié)局怎樣?文中哪些成語諷刺了白軍的丑態(tài)?
(2)教師點撥:
①白匪先是曬得眼冒金花,后來是得意忘形,那么我們在朗讀時應該注意什么?(指名讀——評議——齊讀)
②白軍為什么會被自己的飛機轟炸?(男生讀課文第4段)
③你能用盡量少的文字來概述一下草帽計嗎?
④你覺得賀龍的草帽計“神”在哪里?你從中學到了什么?
⑤齊讀課文第5自然段,紅軍戰(zhàn)士聽到白軍自相殘殺的消息后,肯定有許多話想對賀龍說,會說些什么呢?
小結(jié):賀龍在上有敵機、下有追兵的情況下,沉著冷靜、及時應變的聰明智慧真值得我們學習。
三、拓展延伸
1.你知道賀龍用的計屬于歷史上“三十六計”中的哪一計嗎?
2.講歷史上的“金蟬脫殼計”。
3.閱讀《三十六計》。
鄂教版《空城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
2利用工具書把課文讀通、讀懂。能復述課文。
3學習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體會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激發(fā)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
教學準備
教師:查找《三國演義》相關音像資料;準備推薦給學生的名著名篇。
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搜集有關諸葛亮的故事,制作卡片,準備交流。
教學設計參考
一、激趣導入
1通過搜集資料,你了解《三國演義》了嗎?諸葛亮呢?簡要地說說。
2學生交流課前了解到的《三國演義》相關資料和有關諸葛亮的故事。
教師根據(jù)學生交流情況簡單介紹諸葛亮生活的年代背景,重點引導學生了解空城計的故事背景。(見《三國演義》第95回)
3了解了諸葛亮,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一篇有關他的故事《空城計》。
二、初讀課文,了解故事大意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借助工具書,自學生字詞。不理解的詞作上記號。
2檢查識字、釋詞和讀書情況。
3提出不理解的詞語,大家共同解決。
4用簡潔的話說說故事大意。(重點引導: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也可概括為兵臨西城,臨危施計,司馬中計,孔明釋計四個階段。)
三、細讀課文,感受人物形象
(一)看圖,了解抓特點描寫人物的方法。
1故事的主人公是諸葛亮。(出示諸葛亮撫琴圖)看看這幅圖,你一定猜得到他是諸葛亮。
2他在衣著、動作、神態(tài)等方面有很明顯的特征,你從文中的哪些詞句判斷出他就是諸葛亮?(披鶴氅,戴綸巾,憑欄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等。)
目的:引導學生學會抓特點來描寫人物的方法。
(二)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出示描寫諸葛亮動作、神態(tài)的相關語句。
目的:引導學生掌握通過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方法。
1笑這個神態(tài),文中描寫了幾次,你能根據(jù)他不同的笑推想一下他的內(nèi)心嗎?
A果見孔明坐于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理解笑容可掬的意思并展開聯(lián)想。提示:大兵壓境,故作鎮(zhèn)定、輕松)
B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
(結(jié)合情況談感受,并聯(lián)想。提示:計謀成功后如釋重負的慶幸。)
C從笑這個神態(tài),我們看到了諸葛亮處亂不驚、臨危不懼等。
2除了神態(tài),文中還寫到了他的語言、動作,找到相關語句,看看你能從他的言行中體會到什么?
(根據(jù)學生發(fā)言進行點撥:如兵臨城下,鎮(zhèn)定安排時的足智多謀;于城上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時的臨危不懼、鎮(zhèn)定自若;向眾官解釋自己的計謀時,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盡在眼前。)
引導學生去讀文中的重點詞句,與文本對話,用剛才學到的方法,自己學習諸葛亮的語言、動作,掌握通過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理解次要人物性格,引導學生學習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來刻畫人物。
1了解眾官的反應和見識,體會襯托的作用。
兵臨城下,諸葛亮鎮(zhèn)定自若,巧施妙計,其他人的表現(xiàn)呢?找到相關語句讀讀,看看這些描寫有什么作用?
目的:通過眾官盡皆失色襯托諸葛亮臨危不驚;通過眾官無不駭然襯托諸葛亮撫掌而笑;通過眾官必棄城而走與諸葛亮妙計退敵的對比,突出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
2了解司馬懿的性格,體會側(cè)面描寫的作用。
A我們了解到根據(jù)《三國演義》中的描寫,他不與蜀軍正面交鋒,卻去斷蜀軍的糧道,奪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萬大軍來奪西城,可見司馬懿是一個深謀遠慮的大將,并非平庸之人。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結(jié)合文中對他的描寫,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點撥:疑心病重(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驕傲自負,剛愎自用(不聽司馬昭的勸告,還罵兒子汝輩豈知)。
B這樣寫有何作用?(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謀,計高一籌。)
小結(jié):刻畫人物的方法:通過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表現(xiàn)人物性格;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來刻畫人物。
四、總結(jié)拓展,激發(fā)閱讀興趣
1空城計為什么能施展成功?
(相機點撥:神機妙算;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等。)
2若有時間訓練小練筆,運用掌握到的寫作方法。
3僅靠一篇課文,要了解一個歷史名人是不全面的,可推薦學生搜集有關智慧的名言,去讀更多有關諸葛亮的故事,如三顧茅廬、七擒孟獲、草船借箭等。
4欣賞《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同時幻燈出示三國中人物圖片,如:關羽、張飛、劉備、曹操等。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空城計》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課時目標]
1、閱讀課文,懂得諸葛亮為什么擺空城計,及成功的原因,體會諸葛亮在危急時刻善于分析、知己知彼、機智過人。
2、欣賞京劇《空城計》片段,感受諸葛亮與司馬懿斗智斗勇的精彩場面。
3、交流諸葛亮的其他妙計,介紹相關信息。
[課時過程]
一、引入:通過學習我們已經(jīng)知曉了《空城計》這個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在三十六計中,空城計并非上策,那么平生謹慎的諸葛亮為什么要擺空城計呢?
[板書]
為何擺?
二、學習為什么擺空城計的原因。
1、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請同學們根據(jù)自學提示,閱讀課文分析諸葛亮擺空城計的原因。
2、出示自學提示:
自學提示一
閱讀課文,分析諸葛亮擺空城計的原因。
小組同學一起找一找寫諸葛亮擺空城計原因的句子,用簡潔的詞概括這些原因(寫在卡片上),再讀一讀相關句子。
3、個別讀題,學生自習。
4、交流反饋。[板書]
兵力少
無大將
力量懸殊
時間緊
魏兵殺來
難以撤退
5、指導朗讀。
6、小結(jié):這樣看來,諸葛亮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擺的空城計。
7、[板書]
不得已
三、引讀,過渡。
諸葛亮心思細密地
布計,并親自上陣,等著司馬懿前來一決高下。當司馬懿率大軍來到城門外時,看到(學生讀有關句子),他怎么做(學生讀有關句子)
四、閱讀課文,分析空城計成功的原因。
過渡:這樣看來,空城計成功了![板書]
成功
1、這一戰(zhàn)雖不動一兵一卒,但司馬懿和諸葛亮之間的心理戰(zhàn)卻異常激烈。司馬懿在歷史上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身經(jīng)百戰(zhàn),和諸葛孔明一樣是個謀略過人的軍事家,為什么他會中計,諸葛亮高在何處?同學們,想不想親眼目睹這場精彩的較量。京劇表演藝術家已經(jīng)將這個故事搬上了舞臺,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其中最精彩的一幕。
2、欣賞京劇片段。(提醒學生注意唱詞)
3、欣賞了國粹京劇名段,再讓我們回到課文,讀讀課文三、四小節(jié),找找空城計成功的原因。
4、(出示)自學提示二:
自學提示二
閱讀課文,分析空城計成功的原因。
讀一讀課文三、四小節(jié),找一找空城計成功的原因,跟小組同學交流一下你的看法。
5、學生自學。
6、交流反饋。[板書]
知己知彼
五、評價諸葛亮。
學完了課文,你能用一句話來評價一下諸葛亮嗎?
六、拓展課文。
1、關于諸葛亮還有許多傳奇的故事,你還知道哪些有關他的故事?你能說出幾個故事的名字嗎?(三顧茅廬、揮淚斬馬謖、草船借箭、七擒孟獲)
2、這些故事在這本《三國演義》中都有,想了解更多諸葛亮的故事,想知道其他三國人物的故事歡迎大家和它交朋友。
[整體板書]
*16空城計
為何擺?
兵力少
無大將
力量懸殊
時間緊
魏兵殺來
難以撤退
成功原因
知己知彼
《空城計》教案之三
眾所周知,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離不開一份優(yōu)質(zhì)的教案。每位老師都會提前準備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講課效率。才能有計劃、有步驟、有質(zhì)量的完成教學任務,那有什么樣的教案適合新手教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空城計》教案之三”,僅供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1、學習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故事情節(jié)。
預設目標
1、掌握生字、新詞
2、了解《三國演義》及諸葛亮這一光輝人物形象。
3、理清故事脈絡。
教學重難點
1、掌握生字、新詞
2、感受諸葛亮的勇氣和智慧。
教學準備
重溫《三國演義》
教學預案
一、激情導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賞歌就像是欣賞生活。同學們,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支歌吧
(師生共同欣賞《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一支歌把我們帶入了一段歷史,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一支什么歌嗎?
二、新授
(一)解題、閱讀定向
1、哪位同學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三國演義》這本書?
教師小結(jié):《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作品主要寫了魏、蜀、吳三國的興衰歷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著作除本書外,他還與施耐庵合寫了《水滸傳》。
2、在《三國演義》眾多的人物之中,你們最喜歡誰?喜歡他的什么特征?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表現(xiàn)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計》。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計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計你知道哪些?
學生紛紛回答:苦肉計、調(diào)虎離山、金蟬脫殼。
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第三十二計空城計。它是一種怎樣的策略呢?學完課文,你們將會明白。
(二)檢查預習
1、大家都預習好課文了嗎?在預習中,你有沒有碰到不理解的詞句?
2、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在朗讀過程中要讀準字音,注意節(jié)奏,同時注意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嗎?請用一句話概括這篇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教師提醒方法:誰?干什么?怎么樣?)
(三)快速瀏覽全文,整理故事情節(jié)
事情的開端、起因是什么?
兵臨城下。蜂擁而來說明司馬懿兵馬很多。(體味蜂擁一詞好在哪里)
發(fā)展:臨危之際,諸葛亮開始使用妙計。
高潮是什么?
板書:
(一)開端
司馬懿兵臨西城
(二)發(fā)展
諸葛亮臨危施計
(三)高潮
司馬懿中計
(四)結(jié)局
諸葛亮釋計
教師:文章引人入勝,不僅因為情節(jié)吸引人,還因為人物形象生動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
1、探究空城計成功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準確地復述故事的內(nèi)容。
預設目標
1、能通過細節(jié)描寫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對小說中的人物事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2、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注重感悟,開拓其思維,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
3、、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積極思索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激發(fā)學生獻身祖國的思想。
教學重難點
理解細節(jié)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學準備
了解《三國演義》
教學預案
一、復習導入
二、分析故事情節(jié)
(1)如何去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們從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入手。小說的情節(jié)一般可以分為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四個階段。本文雖是長篇節(jié)選,但是情節(jié)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請大家根據(jù)情節(jié),把課文分作四個層次。(學生劃分課文層次。)
(2)課文的情節(jié)圍繞著諸葛亮施空城計展開。請大家在計字前面各添加一個動詞,以此來概括各層的內(nèi)容。
(教師板書:計以及逼、施、中、釋等。)
1、通過情節(jié)分析人物
下面我們就從情節(jié)入手來看看文章是如何具體表現(xiàn)諸葛亮的智慧的。
(1)開端
司馬懿兵臨西城:這一部分寫的是諸葛亮施用空城計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軍情緊急?這對表現(xiàn)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從什么角度表現(xiàn)的?
(教師板書:軍情緊急及側(cè)面。)
(2)發(fā)展
諸葛亮臨危施計:面對如此緊急的軍情,諸葛亮是怎樣施計的?這可見諸葛亮的什么品質(zhì)?是從什么角度表現(xiàn)的?
(教師板書:處變不驚及正面。)
(3)高潮
司馬懿中計: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個旨在迷惑敵人的空城計,久經(jīng)沙場的魏國名將司馬懿有這么容易上當嗎?請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馬懿態(tài)度變化以及他采取的相應行動的詞語。
(不信為什么?望見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據(jù)?退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什么品質(zhì)?是從什么角度表現(xiàn)的?)
本層中寫到諸葛亮笑容可掬,請大家聯(lián)系當時的情況,說說他的笑中有何含義?
(4)結(jié)局
諸葛亮釋計:司馬懿終于領兵退去了,我們也替諸葛亮長舒了一口氣,然而,我們也不免產(chǎn)生疑問:諸葛亮憑什么斷定司馬懿會上當?古人云:三十六計,走為上策。諸葛亮為何要冒險設計而不趕緊撤退?這表現(xiàn)人物的什么品質(zhì)?是從什么角度表現(xiàn)的?本段還對眾官作了描寫,這對表現(xiàn)諸葛亮有何作用?
*本層中還有兩處寫到了諸葛亮的笑,找出來,聯(lián)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義?
三次。笑容可掬撫掌大笑拍手大笑(板書)
老師:孔明的這三次笑分別具有哪些不同,請小組討論,并選出你們小組的代表發(fā)言。
(小組討論)
A.學生討論
B.小結(jié):同學們講得都非常好,我綜合同學們的意見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輕松,故做姿態(tài)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僥幸的、如釋重負的勝利的笑;第三次笑剛才有一位同學發(fā)言說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馬懿是個大笨蛋,可見這是對司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書:故做輕松、故做姿態(tài)僥幸、如釋重負自豪、嘲笑)通過這三次笑,我們聯(lián)系課文發(fā)生的故事,孔明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人?結(jié)合課文,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討論
*那司馬懿應該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呢?
學生討論
明確:1.聯(lián)系《三國演義》整部小說的故事發(fā)展來看,在空城計之前,司馬懿剛打了勝仗,占了街亭,可見在街亭一仗中,司馬懿是深思熟慮。在《空城計》這個文章里,提到司馬懿料孔明平生謹慎,不曾用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可見司馬懿是老謀深算的。
2.(板書:疑心病重、老謀深算、狡詐多端、多疑自負)
小結(jié):司馬懿既然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人,那他為什么會中了孔明的計?孔明的空城計為什么會得以成功?請各個小組組織討論,歸納本組的意見,選出一個代表來發(fā)言。
原因:出奇計、用奇招,其實這也是諸葛亮的空城計得以施計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們學的一個成語,是出奇不意
出奇不意,這也是我們今天所教的《空城計》中孔明嚇退司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機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略勝一籌,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5)教師對本環(huán)節(jié)小結(jié):總的來看,這篇文章是從兩個方面來表現(xiàn)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說情況緊急、處變不驚、鎮(zhèn)定自若表現(xiàn)的是諸葛亮的膽的話,那么他對形勢的準確分析和判斷充分表現(xiàn)了他的識。
(6)誰能說說諸葛亮的膽和識之間的關系嗎?
(他的膽來自于他對問題的準確認識;他對問題的準確認識來自他的鎮(zhèn)定和冷靜的態(tài)度。)
(六)學生討論拓展
1、現(xiàn)在我們來討論兩個問題:
(1)假如這次魏國領兵的不是司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馬昭,諸葛亮還會用空城計嗎?(2)諸葛亮身為蜀國的丞相,在當時的形勢下,他的生死可謂關系到蜀國的存亡。而此時諸葛亮卻把自己置身于作戰(zhàn)的最前沿,還冒險用了空城計,如果他的計謀不夠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現(xiàn)得不夠鎮(zhèn)定,如果司馬懿并不完全像他設想的那樣多疑,如果司馬懿能聽取他兒子的意見,如果司馬懿也冒險進攻等等,后果都將不堪設想,三國的歷史恐怕也要重寫!你對諸葛亮的這種冒險做法有何看法?
(教師小結(jié):能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這正是其智慧過人之處。謹慎而不膽小,冒險而不盲目,這種冒險精神對我們處理生活中的問題是有啟示的。)
2、在《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表現(xiàn)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還能列舉出其中的一些嗎?
(教師:《三國演義》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書可以使人終身受益,我建議大家課余擠點時間好好讀一讀《三國演義》這本書,我想你的收獲一定會很多。)
三、知能遷移
今天,請同學們回去之后,結(jié)合課文,展開想象,運用我們所學到的描寫的方法,替司馬懿寫一段話,回復諸葛亮對他的嘲笑。
四、小結(jié)本課
學習了小說的閱讀方法。對諸葛亮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對智慧有了新的認識。
五、練習
文后練習四。
板書設計:
空城計
羅貫中
教學改進
《空城計》探究感悟
老師講課學生愛聽,還愿意自學的情況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師會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學計劃。從而在課堂上與學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較簡單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空城計》探究感悟”,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探究
1、本文系小說,小說可分為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四個部分,你能將本文準確地劃分嗎?請用四字概括出各部分的段意。
課文的情節(jié)圍繞著諸葛亮施空城計展開,開端兵臨城下,發(fā)展臨危施計,高潮司馬中計,結(jié)局孔明釋計。
2、文中三次寫諸葛亮的笑:笑容可掬撫掌而笑拍手大笑,三次雖然都是笑,但人物的心理是不同的,請作以簡單分析。
諸葛亮的三次笑:笑容可掬撫掌而笑拍手大笑表示的心理分別是:故做輕松、故做姿態(tài)僥幸、如釋重負自豪、嘲笑。
3、課文中寫到了諸葛亮的語言、動作,請找到相關語句,看看你能從他的言行中體會到什么?
諸葛亮在兵臨城下,鎮(zhèn)定安排時的足智多謀;于城上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時的臨危不懼、鎮(zhèn)定自若;向眾官解釋自己的計謀時,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盡在眼前。
4、從笑而不信到大疑再到退兵的變化,可以看出司馬懿是怎樣的一個人?
課文里提到司馬懿料孔明平生謹慎,不曾用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可見司馬懿是老謀深算的,但同時也是疑心病重(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驕傲自負、剛愎自用(不聽司馬昭的勸告,還罵兒子汝輩豈知)的一個人。
感悟
①眾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
這里盡皆失色是對眾官的神態(tài)描寫,表達效果是反襯諸葛亮鎮(zhèn)定自若、處變不驚。
②而果見孔明坐于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這里笑容可掬是指孔明在大兵壓境的時候,故作鎮(zhèn)定、輕松的表現(xiàn)。
《空城計》教材理解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節(jié)選自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課文描述蜀國丞相諸葛亮面對強敵處變不驚,設下計謀,終于使魏國名將司馬懿引兵退去,突出表現(xiàn)諸葛亮的足智多謀。
課文按事情發(fā)展順序進行敘述,可概括為四個情節(jié)發(fā)展階段:1.兵臨西城;2.臨危施計;3.司馬中計;4.孔明釋計。課文先寫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而諸葛亮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敵眾我寡,情勢十萬火急!再寫諸葛亮處變不驚,巧施空城計:將旌旗盡皆隱匿,大開四門,于城上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然后寫司馬懿中計: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宜速退。最后寫諸葛亮向眾官分析施空城計緣由: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
全文故事情節(jié)曲折生動,引人入勝;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交代得清楚明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語言表達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獨特風格,充分體現(xiàn)出我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作品的藝術魅力。
選編本文的目的,是通過對故事情節(jié)的了解,感受鮮明的人物形象,學習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領悟《三國演義》小說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獨特語言風格,從而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
教學重點: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文章的語言表達特點。
教學難點:諸葛亮為什么要施空城計、怎樣施空城計及施空城計成功的原因。
建議本課教學用1~2課時。
解讀與提示
第1段:課前了解空城計發(fā)生的背景很有必要,便于對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加深認識??捎蓪W生交流搜集的背景資料,亦可教師傳授。
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課文按事情發(fā)展順序進行敘述,可概括為四個情節(jié)發(fā)展階段:1.兵臨西城;2.臨危施計;3.司馬中計;4.孔明釋計。課文第1段寫1、2故事情節(jié),第2段寫3、4故事情節(jié)。引導學生這樣把握主要內(nèi)容,有利于達到創(chuàng)造性復述故事的要求?!度龂萘x》是章回小說,結(jié)尾處用一首七言古詩概括全文,這是章回小說語言表達特色之一。
本段教學策略:用諸葛亮為什么要施空城計、怎樣施空城計兩個問題牽動全段學習過程,在過程中引領學生抓住外貌、神態(tài)、動作的描寫,感受人物形象,學習塑造人物的方法。
為什么要施空城計?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梳理文中有關詞句幫助理解,加深印象。
怎樣施空城計?可以用這些詞語加以概括:
藏旗幟禁止出入禁止喧嘩大開城門
裝百姓灑掃街道焚香彈琴旁若無人
第2段:一個卻字表達了過渡和轉(zhuǎn)折。從前一段講述司馬懿兵臨西城,諸葛亮臨危施計過渡和轉(zhuǎn)折到講述司馬中計和孔明釋計。
本段教學策略:用司馬懿怎樣中計、諸葛亮怎樣解釋空城計兩個問題牽動全段學習過程。主要方法是引導學生分角色反復朗讀,勾畫出關鍵詞句交流學習體會。文中不少的文言句子,應指導學生恰當停頓,讀出語氣,讀出節(jié)奏,感受古文的藝術魅力,培養(yǎng)閱讀古文的興趣。段中有較多的文言字詞,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和已有的文言文積累,聯(lián)系上下文推想意思,領悟表達方法和語言風格。
課后第1題:利用字、詞典,堅持讓學生自主掃除字詞障礙,特別是一些文言色彩很濃的字詞句。為課外閱讀古典名著作方法引領。復述故事應在全面把握課文內(nèi)容之后,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
課后第2題:該題應在閱讀過程中練習,分5步完成:1.正確流利地讀句子;2.說帶點詞語的意思;3.聯(lián)系上下文說句子的意思;4.領會詞句的表達效果;5.有感情地朗讀句子。要把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落到實處。盡皆失色是對眾官的神態(tài)描寫,表達效果是反襯諸葛亮鎮(zhèn)定自若、處變不驚。諸葛亮兩次笑的不同內(nèi)涵,可結(jié)合語境進行對比理解,從而領悟神態(tài)、動作描寫,是為了揭示人物品格,塑造豐滿的人物形象。
選做題:該題可與積累與運用中的綜合性學習整合。條件欠缺的可由教師提供故事資料,引導學生制作讀書卡片,激發(fā)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
《空城計》片斷賞析
教學內(nèi)容
湘教版教科書四年級下冊
教學案例一
師:諸葛亮在什么情況下想到用計的?
生:司馬懿剛剛占領街亭打了勝仗,士氣正旺,而諸葛亮有一半的是運糧草的兵,不能打仗。這些兵聽說司馬懿的大軍來了,都嚇得心驚膽戰(zhàn),不知怎么對付才好。思量的結(jié)果:只能智取,不能強攻。于是就上演了空城計。
師:空城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生:諸葛亮吩咐部下: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來,城里的人不許隨便出入,也不許大聲說話,把四面城門全都打開,每個城門口用二十個兵卒扮成老百姓的模樣,拿著掃帚打掃街道,即使魏兵到了,也不許慌亂。
師:表現(xiàn)了諸葛亮怎么樣?
生:臨危不懼。
師:他自己是怎么做的?
生:諸葛亮吩咐完畢,自己把鶴毛大衣一披,戴上絲織的頭巾,領著兩個小童兒上了城頭,坐在城頭上喝酒彈琴。
師:說明他遇到事情怎么樣?
生:處變不驚。遇事冷靜。
師:結(jié)果怎樣?
生:司馬懿中計了。
師:當司馬昭懷疑時,司馬懿怎么說?
生:你小小年紀懂什么,趕快后退40里。
師:這說明司馬懿什么性格?
生:多疑。自負。
師:諸葛亮見了司馬懿退兵撤退后,才覺得怎么樣?
生:冷汗?jié)裢噶艘卤场?/p>
教學案例二
師:面對司馬懿的襲擊,諸葛亮急中生智,使用了一個什么計策?
生:空城計。
師:空城計是什么?
生:諸葛亮吩咐部下: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來,城里的人不許隨便出入,也不許大聲說話,把四面城門全都打開,每個城門口用二十個兵卒扮成老百姓的模樣,拿著掃帚打掃街道,即使魏兵到了,也不許慌亂。
師: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空城計中的哪一個字?
生:空字。
師:對,城里只有5000兵卒,與司馬懿的150000相比較,簡直是空城一座。
師:一座空城不足以嚇到司馬懿,諸葛亮自己是怎么做的?
生:諸葛亮吩咐完畢,自己把鶴毛大衣一披,戴上絲織的頭巾,領著兩個小童兒上了城頭,坐在城頭上喝酒彈琴。
師:能找出描寫諸葛亮動作的詞嗎?
生:吩咐披戴領上坐喝彈
師:心慌則手忙腳亂,心靜則輕松自然,這些動作說明諸葛亮什么品質(zhì)?
生:臨危不亂。
師:空城計原來是這么回事,你覺得險嗎?表現(xiàn)在哪?
生:險。冷汗?jié)裢噶艘卤场?/p>
師:哪個字要重讀?
生:透。
師:汗都濕透了,他怕什么?
生:司馬懿沖進去。
師:諸葛亮為什么要設空城計這個迷局?
生:諸葛亮的兵力不足,只有2500兵卒。而司馬懿有15萬大軍。當時諸葛亮的兵卒嚇得心驚膽戰(zhàn),情況非常危急。
師: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準備怎么做?
生:挖地洞,設埋伏
師:來得及嗎?
生:來不及了。
師:看來空城計是最好的辦法。
如果實施這個計策的是司馬昭,空城計有用嗎?
生:沒有用。
師:說明諸葛亮對司馬懿怎么樣?
生:非常了解司馬懿,識別他的心。
師:對,叫知己知彼,這也是險中取勝呀,顯示了諸葛亮的才能。
分析
以上教學片段分別是兩位老師執(zhí)教《空城計》一文的中間部分分析過程,兩位老師都從提問的角度入手,但由于提問的方式不一樣,所以效果也不一樣。
第一個案例中問題的設計比較簡單,主要是分析故事情節(jié),后一個案例問題的設計由課題入手,到關鍵句子,再到人物的形象分析的提問都很經(jīng)典,指向明確,思路清晰,而且環(huán)環(huán)相扣,形成了一個聯(lián)系緊密的問題鏈,真正體現(xiàn)了疑。新的特點。這樣的提問才是高效的提問。
對于同一個問題,第一個案例是這樣提問的:諸葛亮見了司馬懿退兵撤退后,才覺得怎么樣?第二個案例則是空城計險嗎?體現(xiàn)在哪里?前者是對故事情節(jié)的一般回答,后者的問題更有深度,是對這種險招的分析,說明是險計,奇招,也是妙招。
第一個案例中當司馬昭表示懷疑的時候,司馬懿是怎么說的?這個問題的提出,分析司馬懿的多疑的性格,而第二個案例中如果實施這個計策的是司馬昭,空城計有用嗎?而這個問題的提出,更直觀的體現(xiàn)司馬懿過于謹慎,多疑自負的特點,凸顯諸葛亮的知己知彼的性格,顯現(xiàn)出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準備怎么做?這個問題通過學生自己的討論分析,想出很多的辦法一比較,來表現(xiàn)空城計是最好的計策,諸葛亮是急中生智,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同時激起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學習熱情高漲,氣氛非?;钴S,為下面的學習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氛圍。而前者沒有設計這個問題。
第一個案例的提問基本是按課文內(nèi)容來的,主要是分析故事情節(jié),提問比較細,第二個案例的提問的答案就像一首詩:
急中生智施妙計
臨危不亂設迷局
知己知彼識人心
險中取勝顯才能
主要是分析諸葛亮的人物形象,把握了重點。所以說只有深入鉆研,真正吃透教材,精心設計的提問才是最佳的提問。
《空城計》教案之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正確認讀本課十一個生字,會寫十個。
3、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體會了解諸葛亮。
過程與方法
1、學生反復閱讀,讀悟結(jié)合,理解課文,體驗情感。
2、展開小組討論,對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及情感進行體驗、交流。
3、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了解諸葛亮此人,并學習他遇事沉著冷靜、足智多謀。
課前準備:課件、生字詞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歷史故事,你們看(放錄像)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片段。
大家猜一猜這是那個名著中的故事。
你們是不是很感興趣?
請同學們快快打開書124頁,齊讀標題《空城計》
二、初讀課文
1、師:同學們自由地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用你們喜歡的方式解決。(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請教老師或同組同學)看誰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2、小組內(nèi)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并交流識字的方法。
3、檢查識字情況。
4、檢查朗讀。
三、理解課文
1、自己再仔細地讀一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中你還有那些不懂的問題,可以寫出來,小組內(nèi)先討論解決,解決不了的問老師。
2、小組交流,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3、小組匯報,全班交流。
(根據(jù)學生的問題進行點播拓展,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及情感。同時,要調(diào)動學生多種感官,充分投入到課文情境之中。)
4、計是什么意思?《空城計》又是什么意思?你還能說出什么計?
5、這個故事發(fā)生的時間?為什么使用這個計策?你認為怎樣?你有更好的計策嗎?(將有關的句子帶感情地反復讀)。
6、反復讀課文的對話,從中體會每個人物的感情,體會他們各自的心理。
四、拓展延伸
談一談你心目中的諸葛亮是怎樣的形象?
五、書寫生字
《空城計》教案之二
身為一位人名教師,我們要給學生一個優(yōu)質(zhì)的課堂。所以大多數(shù)老師都會選擇制定一份教學計劃。上課自己輕松的同時,學生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nèi)容。那你有沒有為了一個問題而去做過一份教案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空城計》教案之二”,僅供參考,歡迎大家來閱讀。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
2利用工具書把課文讀通、讀懂。能復述課文。
3學習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體會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激發(fā)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
教學準備
教師:查找《三國演義》相關音像資料;準備推薦給學生的名著名篇。
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搜集有關諸葛亮的故事,制作卡片,準備交流。
教學設計參考
一、激趣導入
1通過搜集資料,你了解《三國演義》了嗎?諸葛亮呢?簡要地說說。
2學生交流課前了解到的《三國演義》相關資料和有關諸葛亮的故事。
教師根據(jù)學生交流情況簡單介紹諸葛亮生活的年代背景,重點引導學生了解空城計的故事背景。(見《三國演義》第95回)
3了解了諸葛亮,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一篇有關他的故事《空城計》。
二、初讀課文,了解故事大意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借助工具書,自學生字詞。不理解的詞作上記號。
2檢查識字、釋詞和讀書情況。
3提出不理解的詞語,大家共同解決。
4用簡潔的話說說故事大意。(重點引導: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也可概括為兵臨西城,臨危施計,司馬中計,孔明釋計四個階段。)
三、細讀課文,感受人物形象
(一)看圖,了解抓特點描寫人物的方法。
1故事的主人公是諸葛亮。(出示諸葛亮撫琴圖)看看這幅圖,你一定猜得到他是諸葛亮。
2他在衣著、動作、神態(tài)等方面有很明顯的特征,你從文中的哪些詞句判斷出他就是諸葛亮?(披鶴氅,戴綸巾,憑欄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等。)
目的:引導學生學會抓特點來描寫人物的方法。
(二)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出示描寫諸葛亮動作、神態(tài)的相關語句。
目的:引導學生掌握通過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方法。
1笑這個神態(tài),文中描寫了幾次,你能根據(jù)他不同的笑推想一下他的內(nèi)心嗎?
A果見孔明坐于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理解笑容可掬的意思并展開聯(lián)想。提示:大兵壓境,故作鎮(zhèn)定、輕松)
B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
(結(jié)合情況談感受,并聯(lián)想。提示:計謀成功后如釋重負的慶幸。)
C從笑這個神態(tài),我們看到了諸葛亮處亂不驚、臨危不懼等。
2除了神態(tài),文中還寫到了他的語言、動作,找到相關語句,看看你能從他的言行中體會到什么?
(根據(jù)學生發(fā)言進行點撥:如兵臨城下,鎮(zhèn)定安排時的足智多謀;于城上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時的臨危不懼、鎮(zhèn)定自若;向眾官解釋自己的計謀時,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盡在眼前。)
引導學生去讀文中的重點詞句,與文本對話,用剛才學到的方法,自己學習諸葛亮的語言、動作,掌握通過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理解次要人物性格,引導學生學習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來刻畫人物。
1了解眾官的反應和見識,體會襯托的作用。
兵臨城下,諸葛亮鎮(zhèn)定自若,巧施妙計,其他人的表現(xiàn)呢?找到相關語句讀讀,看看這些描寫有什么作用?
目的:通過眾官盡皆失色襯托諸葛亮臨危不驚;通過眾官無不駭然襯托諸葛亮撫掌而笑;通過眾官必棄城而走與諸葛亮妙計退敵的對比,突出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
2了解司馬懿的性格,體會側(cè)面描寫的作用。
A我們了解到根據(jù)《三國演義》中的描寫,他不與蜀軍正面交鋒,卻去斷蜀軍的糧道,奪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萬大軍來奪西城,可見司馬懿是一個深謀遠慮的大將,并非平庸之人。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結(jié)合文中對他的描寫,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點撥:疑心病重(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驕傲自負,剛愎自用(不聽司馬昭的勸告,還罵兒子汝輩豈知)。
B這樣寫有何作用?(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謀,計高一籌。)
小結(jié):刻畫人物的方法:通過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表現(xiàn)人物性格;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來刻畫人物。
四、總結(jié)拓展,激發(fā)閱讀興趣
1空城計為什么能施展成功?
(相機點撥:神機妙算;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等。)
2若有時間訓練小練筆,運用掌握到的寫作方法。
3僅靠一篇課文,要了解一個歷史名人是不全面的,可推薦學生搜集有關智慧的名言,去讀更多有關諸葛亮的故事,如三顧茅廬、七擒孟獲、草船借箭等。
4欣賞《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同時幻燈出示三國中人物圖片,如:關羽、張飛、劉備、曹操等。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 游園不值 》 教 學 設 計
在上課時老師為了能夠精準的講出一道題的解決步驟。這時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學生愛聽老師愛講的教案。在上課時遇到各種教學問題都能夠快速解決,你們知道那些比較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方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 游園不值 》 教 學 設 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游園不值》教學設計《游園不值》教學設計
梁平縣屏錦一小鄧熊英
【教學背景】
隨著國家農(nóng)村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的大力實施與深入推廣,我校不僅有了先進的設備,更讓先進的設備走進了教室、走進了教師辦公室、走進了教師家庭。為了讓優(yōu)質(zhì)的教學資源面向?qū)W生,服務教學,促進校本教研,我校教師常常根據(jù)農(nóng)村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項目所提供的三種模式,因地制宜的選擇相應的模式進行教學。對于本課的教學,我面向的是中心校四年級的學生,于是選擇的是模式二(多媒體資源、衛(wèi)星IP資源——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資源、視頻+聲音)。
【教材分析】
《游園不值》是九年義務小語教材第十冊《古詩三首》中的一首贊美春天的著名詩篇,為宋代詩人葉紹翁所作。詩中描述了詩人想游園賞春景,不料輕敲柴門卻許久未開,于是便猜測是園主人怕自己的木屐鞋踐踏了青苔,破壞了春景。正待他掃興地準備離去時,猛然發(fā)現(xiàn)一枝粉紅的杏花越墻而出,詩人因此而驚喜異常,剛才失落的心情一掃而光。整篇詩的重點是訓練學生有感情、有韻味的朗讀;難點是體會詩歌的意境。
【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古詩有一定的基礎,并知道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但是沒有接觸過這樣抽象、極其富有哲理的詩文,在讀詩的韻味上,情感滲透方面仍需要指導。
【遠程教育資源分析】
農(nóng)村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資源的主要內(nèi)容有、“時事動態(tài)”、“課程資源”、“專題教育”、“少年文化”、“為農(nóng)服務”、“教師發(fā)展”等版塊。基于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選擇的是“小學頻道”中的“課程資源”和“少年文化”中的“古代詩詞”來輔助教學。
【設計理念】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學習古詩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教學本課我遵循了古詩教學的一般過程(初讀——細讀——品讀——研讀),牢牢抓住朗讀這條主線,并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對學生有針對性的、實效性的教學。我用“課程資源”中的“媒體展示”上的朗讀資源來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yǎng)語感;用視頻資源使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來理解詩意,激發(fā)其情感,把詩人創(chuàng)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xiàn);最后用“少年文化”中的“古代詩詞”來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豐富他們的認知。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古詩,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
2.運用遠教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理解、想象和寫作能力。
3.用遠教資源欣賞美麗的春景,激發(fā)學生對春天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以詩會友進入主題
1.中國是詩的國度,從牙牙學語的小孩到滿頭花白的老翁,誰都
會吟誦韻味十足的古詩。那么,我們就來“以詩會友”!我說上半句,你們接下半句。
“春眠不覺曉”——
“日出江花紅似火”——
“竹外桃花三兩枝”——
“不知細葉誰裁出”——
2.我們剛才吟誦的詩句都和什么有關?今天,我們?nèi)ニ纬娙巳~紹翁的《游園不值》中再次去領略誘人的春景。(
七年級語文《空城計》教案
每一位任課老師,為了能夠給學生給一個最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老師需要提前做好準備,讓學生能夠快速的明白這個知識點。才能有計劃、有步驟、有質(zhì)量的完成教學任務,如何才能編寫一份比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空城計》教案”,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教學目標
(一)能識讀運用以下詞語:遁、蜂擁、隱匿、失色、駭然、笑容可掬、旁若無人。
(二)能用自己的話概括情節(jié),理清小說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
(三)能通過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把握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名著的鑒賞力。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活動導引
1、課前預習。要求如下:
①讀準字音,注意查檢工具書。
②讀清字義,注意古白話字詞與現(xiàn)代漢語的不同。重點詞語釋意及難句選析示例:
“忽然十余次飛馬報到”:用飛快的馬傳送的消息送到。
“望西城蜂擁而來”:像蜂群似的擁擠著來到。蜂,像蜂群似的。
“盡皆失色”:臉上全都嚇得變了顏色。色,臉色。
“憑欄”:原意是靠在欄桿上,課文中指靠近欄桿。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哨,巡察,探察。
“旁若無人”:旁邊好像沒有人。
“撫掌而笑”:即“拊掌而笑”,拍著巴掌笑了。
“駭然”:課文中指驚訝的樣子。
“丞相之機”:這里指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機,能適應事物變化的,靈活的。
“必不能遠遁”:遁,逃跑,逃離。
“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怎能不被司馬懿捉住呢?得不,怎能不。為……所,表被動,相當于“被”。
③初讀文意,圈出課文中描寫精彩的部分。如課文第2段關于魏兵直逼西城的情勢描寫,課文第3段通過司馬懿眼中所見的關于孔明坐于城頭、百姓灑掃于城門的描寫;并能說出這些描寫對刻畫人物、表現(xiàn)中心意思的作用。
④讀懂背景。這篇課文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此前的故事背景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歲的曹睿即位。諸葛亮欲借此機會伐魏。參軍馬謖獻反間計,令曹睿將司馬懿削職回鄉(xiāng)。諸葛亮聞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萬大軍伐魏,一路上斬將掠地,勢不可擋。魏主曹睿聞之大驚,只得重新起用司馬懿。此時魏將孟達欲謀反,遣人密報孔明,愿里應外合,但不慎走露風聲被司馬懿部下所殺。司馬懿猜透了諸葛亮的戰(zhàn)略意圖,不與蜀軍正面交鋒,卻去斷蜀軍糧道,奪取街亭、柳城。諸葛亮誤用馬謖,失了街亭、柳城,形勢急轉(zhuǎn)直下,變得十分被動,又失了內(nèi)應,已無勝算,急忙準備退回漢中。司馬懿奪了街亭,率十五萬大軍來奪西城。此時諸葛亮率二千五百軍兵居西城,形勢萬分危急。課文描述諸葛亮面對強敵而能處變不驚,設下計謀,終于使司馬懿引兵退去。
2、開課導語
①學生靜聽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曲?(《三國演義》)
②有一首詩謎:“南陽諸葛亮,穩(wěn)坐中軍帳,排起八卦陣,單捉飛來將?!敝T葛亮是哪部小說中的人物?(《三國演義》)他最大的特點是什么?(足智多謀)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從《三國演義》中節(jié)選出來的一篇課文——《空城計》。
(二)活動過程
1、略讀活動
略讀的要求:
①不必探究詞句,快速閱讀全文以初步了解課文故事梗概,理清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幾個階段。
②《空城計》中除了諸葛亮,還有哪些角色,請一一畫出,并說說在他們之間發(fā)生了哪些故事,試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2、思考活動
學生活動要求:思考略讀前老師提出的兩個問題,討論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備足理由。
教師輔助策略:簡介小說的一般常識,啟發(fā)學生結(jié)合“思考與練習一”,作出歸納。巡視課堂,及時幫助解決思考中的疑難問題。
3、交流活動
關于故事
①熟悉情節(jié)復述故事梗概。(如:這篇故事講了魏國的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壓進孔明的西城下,蜀國的眾官大驚失色,惟獨孔明不動聲色。他叫軍士把軍旗收藏起來,叫部隊的將士們不能大聲喧嘩,同時大開城門,每個城門叫二十個士兵扮作百姓打掃街道,然后自己帶了兩個書童在城門上彈琴。司馬懿到了西城門下,發(fā)現(xiàn)孔明的城門大開,并且看見他悠閑彈琴的樣子,以為有埋伏,就不聽兒子司馬昭的勸告,趕緊叫部下退兵??酌鞯人抉R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馬懿無能。)
②概括情節(jié)情節(jié)的概括,答案并不是惟一的,只要言之有序即可,注意教會學生概括課文內(nèi)容的方法。
先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把關鍵詞句組合后再進行提煉壓縮,在保持原意的基礎上盡量用最簡潔的語言來概括。
開端(第1段)先引導學生找出司馬懿、十五萬大軍、望西城而來、孔明、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提煉出“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兵臨西城”,再壓縮成“司馬懿兵臨西城——兵臨西城”。
發(fā)展(第2段)先概括為“諸葛亮巧施空城計”或“諸葛亮臨危施計”,再提煉成“臨危施計”。
高潮(第3、4段),司馬懿中了空城計——司馬懿中計——司馬中計。
結(jié)局(第5、6段),諸葛亮為眾官釋計——諸葛亮釋計——孔明釋計。
4、品析活動
①第一部分敘寫了諸葛亮施用空城計的背景和空城的方法,說說作者是怎樣寫出當時危急的情勢的,孔明傳令的內(nèi)容用“如此如此”一筆帶過,好不好?為什么?
A笨頭寫諸葛亮退去西城?!跋取弊纸淮T葛亮離開大部隊的原因;“西城縣”交代了“空城計”的地點;“搬運糧草”暗伏下文軍隊“已分一半”。“忽然十余次飛馬報到”,“忽然”表現(xiàn)了這次遭遇的突然性。平生謹慎的諸葛亮,若事前略有估計,決不會來此冒險;深通韜略的司馬懿,若事前有所探測,也不會放著空城不進。遭遇的突然性導致了司馬懿對蜀軍虛實的不清,為“空城計”提供了條件。
課文從三個方面寫出了孔明當時危急的情勢。一是魏兵來速快,出乎意料:“忽然”;氣勢盛:“蜂擁而來”,“塵土沖天”,“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二是雙方力量極其懸殊:“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三是用眾官“盡皆失色”側(cè)面烘托。眾官跟隨諸葛孔明,也都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這時竟然也“盡皆失色”,可見情勢確實是萬分危急。
B斃純酌靼諳驢粘侵計。作者從“孔明傳令”和孔明自身的舉動兩個方面加以描寫。
“孔明傳令”一句緊接“殺來”而出,諸如“孔明略一沉思”、“孔明沉思片刻”之類的話,足見孔明是急中生智,當機立斷。作者詳細地敘寫了孔明傳令的內(nèi)容,有兩個作用:一是具體展示了空城的方法;二是通過語言描寫表現(xiàn)了孔明過人的膽識,“大開四門”和“吾自有計”豈是一般人物所能做到!孔明自身的舉動則是“空城計”中的又一關鍵。鶴氅綸巾,焚香操琴,何等悠閑自在!城門大開,孔明則在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不能不使司馬懿生疑。孔明的舉動不僅表現(xiàn)了大勇,而且表現(xiàn)了大智。
②小說上下兩部分都寫到“空城計”,有什么不同?
通過司馬懿的眼睛寫孔明的“空城計”的狀況。這一側(cè)面描寫和上一部分寫孔明擺“空城計”的方法同中有異。基本內(nèi)容相同,但在具體描寫時又有變化,具體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角度不同。上段寫士兵灑掃是“孔明傳令”,孔明在城樓上焚香操琴是第三人稱的客觀敘述;這里全是司馬懿眼中的客觀事實。二是敘述的詳略不同。上段詳寫孔明的部署,突出他的大智大勇,這里詳寫孔明的神態(tài),突出他在強敵面前的鎮(zhèn)定自若。三是上段以敘述為主,這里則增加了一些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如寫孔明“笑容可掬”;寫二小童一“手捧寶劍”,一“手執(zhí)尾”;寫灑掃街道者“低頭”“旁若無人”。這些描寫渲染了一種安閑、鎮(zhèn)定的氣氛,使得“空城計”的場面更加生動、傳神。從這些描寫中,完全感受不到這是一座空城,正因為如此,才能使得司馬懿“大疑”。
③孔明敘說“空城計”成功的原因和司馬懿的敘說內(nèi)容一致,甚至用詞也多有相同,作者這樣描寫的用意是什么?為什么將孔明的想法到最后才揭示出來,不寫在“傳令”部署之時?
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
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p>
“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這是司馬懿退兵的依據(jù)。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認識也并沒有任何錯誤。但是,他只是考慮了在正常情況下諸葛亮的性格,而沒有考慮到在特殊情況下諸葛亮的膽識,所以導致了他判斷的失誤。
孔明敘說“空城計”成功的原委。“平生謹慎,不曾弄險”的孔明這次冒險實為形勢所迫。在打不過、守不住、跑不掉的危急形勢下,諸葛亮急中生智,設置了空城計,使司馬懿作出了錯誤的判斷和錯誤的指揮,有效地轉(zhuǎn)變了敵我的優(yōu)劣形勢。應該看到,諸葛亮解西城之危,決不是僥幸取勝,而是有它的基礎的,這基礎就是對敵我雙方精確的分析。諸葛亮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司馬懿對自己的認識——“平生謹慎,不曾弄險”,可謂知己知彼。他正是利用了司馬懿對自己平時的認識,在危急的情勢下,機智果斷地設置了“空城計”,解了西城之危。司馬懿也是知己知彼的,但諸葛亮卻利用了司馬懿的“知彼”,這就比司馬懿要高明得多了。從現(xiàn)象上看,這一次是軍事上的較量,但實際上卻是一次智慧、才能、膽識的較量。
從行文上看,諸葛亮的敘述和司馬懿的敘述,內(nèi)容完全一致,甚至用詞也多有相同,作者這樣寫說明孔明完全料定了司馬懿在“空城計”面前的判斷和處理方法,突出地表現(xiàn)了司馬懿高明,但孔明更棋高一著。作者把孔明用計的想法寫在最后,設置了懸念,增強了情節(jié)的驚險性和奇特性,使情節(jié)帶有傳奇色彩。
(三)布置作業(yè)
完成“思考與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活動導引
1、檢查上一節(jié)課內(nèi)容
諸葛亮為什么能臨危不懼、鎮(zhèn)定自若、有這樣出奇的膽量?“空城計”成功的基礎是什么?
諸葛亮臨危不懼、鎮(zhèn)定自若和出奇的膽量來源于對敵我雙方精確的分析,“空城計”成功的基礎也是建筑在這一點上。諸葛亮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司馬懿對自己的認識——“平生謹慎,不曾弄險”,可謂知己知彼。他正是利用了司馬懿對自己的認識,成功地運用了“空城計”。從現(xiàn)象上看,這是軍事上的較量,實際上是智慧、才能、膽識的較量。
2、開課導語
《三國演義》中,曹操被稱為“奸絕”,關羽被稱為“義絕”,諸葛亮被稱為“智絕”,那么,“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是如何體現(xiàn)其“智絕”特征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討論這一問題。
(二)活動過程
1、略讀活動
略讀的要求:
①不必探究詞句,快速閱讀全文以初步了解課文對人物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的描寫。
②《空城計》中除了諸葛亮,還有其他角色,請說說你對他們的認識。
2、思考活動
學生活動要求:思考略讀前老師提出的問題,討論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備足理由。
教師輔助策略:巡視課堂,及時幫助解決思考中的疑難問題。
3、交流活動
關于人物
①故事里出現(xiàn)了哪些人物?孔明、司馬懿、司馬昭。
②寫到孔明的幾次笑呢?請你找出文章里面有關笑的詞語。
③司馬懿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空城計》第二課時教案匯總
《空城計》第二課時教案2
教學目標:
1、了解“空城計”是怎么回事,感受故事的魅力,從而激發(fā)閱讀名著的興趣。
2、通過閱讀描寫諸葛亮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語句,仔細品讀,感悟他過人的智慧和膽識;
3、初步了解《三國演義》及其中的主要人物。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知道諸葛亮為什么要擺空城計、怎樣擺空城計以及空城計成功的原因。
2、難點:從空城計的故事感受諸葛亮的足智多謀。
教學準備:
1、收集有關《三國演義》的故事,認識其中的一些人物。
2、收集有關諸葛亮的歷史典故,更進一步認識這一光輝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學生質(zhì)疑
昨天我們初讀了空城計,知道“計”是——計謀、計策,你還知道有哪些計?空城計是《三國演義》中特別精彩的,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智謀故事。對于空城計你想了解哪些內(nèi)容?
二、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自悟
三、理解內(nèi)容,突破難點
1、有這樣一句歇后語,諸葛亮唱空城計——沒辦法,諸葛亮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想到用空城計的?
(引導學生抓住“十五萬”“五千”等數(shù)據(jù),對比分析:兵力懸殊;司馬懿剛占領街亭,打了勝仗,士氣正旺,而諸葛亮有一半還是運糧草的兵,不能打仗,聽說司馬懿的大軍來了,都嚇得心驚膽戰(zhàn),不知怎么辦才好,士氣不足。)
2、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畫出諸葛亮是怎樣施計,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在旁邊寫上你對諸葛亮的評價。
a、下命令
指名學諸葛亮下命令,指導朗讀,語氣應沉著,堅定。
b、在括號里填上動詞,從諸葛亮的動作體會他的沉著鎮(zhèn)靜。
c、如果你是諸葛亮手下的一名大將或一個兵卒,聽到諸葛亮傳的命令,看到他坐在城樓上喝酒彈琴,你心里會想些什么呢?
d、再讀諸葛亮實施空城計的過程,體會諸葛亮臨危不亂,處變不驚,遇事冷靜。
3、結(jié)果如何呢?司馬懿中計了,指名讀第三自然段,司馬懿是個怎樣的人,說說你的理解。
(引導學生抓住詞語體會司馬懿的小心多疑,過于謹慎)
4、看著這退去的十萬兵卒,你想說些什么?
5、諸葛亮為什么能以5000敗軍對抗司馬懿的15萬勁旅,讀讀諸葛亮自己的想法。
6、你認為空城計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四、朗讀表演,深化理解
作者用精彩的文筆和對話再現(xiàn)了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神態(tài)和心理,既適于表演,又適于朗讀,分組表演,可以加進自己的創(chuàng)意動作或語言,但必須符合人物身份,鼓勵學生大膽表演。
五、總結(jié)全文,拓展延伸
1、在《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表現(xiàn)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能列舉幾個嗎?
2、毛主席曾說過:“生子當仲謀,交友如魯達,信心如唐僧,讀書就讀四大名著?!蔽医ㄗh大家課余有時間好好讀一讀四大名著,我想你的收獲一定會很多。
《空城計》第二課時教案2教學內(nèi)容
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表達順序。
教學重點
通過情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說閱讀方法。注重感悟。
教學難點
理解細節(jié)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作用。從空城計的故事感受諸葛亮的足智多謀。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承上啟下,引出新課
文章引人入勝,不僅因為情節(jié)吸引人,還因為人物形象生動
二、由情節(jié)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1、回顧故事情節(jié),導出人物分析的方法
如何去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們從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入手。
(小說的情節(jié)一般可以分為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四個階段。雖是長篇節(jié)選,但是情節(jié)依然清晰完整。課文的情節(jié)圍繞著諸葛亮施空城計展開,開端——兵臨城下,發(fā)展——臨危施計,高潮——司馬中計,結(jié)局——孔明釋計。我們也可以在“計”字前面各添加一個動詞,以此來概括各層的內(nèi)容。)(教師板書:“計”以及“逼”、“施”、“中”、“釋”等。)
下面我們一同順著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走進人物,認識人物。
2、通過情節(jié)分析人物
下面我們就從情節(jié)入手來看看文章是如何具體表現(xiàn)諸葛亮的智慧的。
(1)開端:司馬懿兵臨西城——施計的背景(環(huán)境):
對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蜂擁而來孔明身邊只剩二千五百軍士(軍情緊急)
思考:這對表現(xiàn)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從什么角度表現(xiàn)的?
(“軍情緊急”及“側(cè)面”。)
(2)發(fā)展:諸葛亮臨危施計
面對如此緊急的軍情,諸葛亮是怎樣施計的?這可見諸葛亮的什么品質(zhì)?是從什么角度表現(xiàn)的?
(“處變不驚”“足智多謀”及“正面”。)
(3)高潮:司馬懿中計
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個旨在迷惑敵人的空城計,久經(jīng)沙場的魏國名將司馬懿有這么容易上當嗎?請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馬懿態(tài)度變化以及他采取的相應行動的詞語。
(不信——為什么?→望——見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據(jù)?→退)
——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什么品質(zhì)?是從什么角度表現(xiàn)的?
(“鎮(zhèn)定自若”“臨危不懼”及“側(cè)面”。)
(4)結(jié)局諸葛亮釋計
司馬懿終于領兵退去了,我們也替諸葛亮長舒了一口氣,然而,我們也不免產(chǎn)生疑問:諸葛亮憑什么斷定司馬懿會上當?古人云:“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敝T葛亮為何要冒險設計而不趕緊撤退?這表現(xiàn)人物的什么品質(zhì)?是從什么角度表現(xiàn)的?本段還對眾官作了描寫,這對表現(xiàn)諸葛亮有何作用?
(教師板書:“料事如神”“神機妙算”及“正面、側(cè)面”。)
小結(jié):正面、側(cè)面描寫和對比的寫法——孔明:足智多謀、處亂不驚、神機妙算、臨危不懼
文中還有多寫到諸葛亮的笑,找出來,聯(lián)系上下文,并分析諸葛亮的心理及笑的何含義?想一想幾次寫諸葛亮的笑,有何意義?
笑容可掬→撫掌而笑→拍手大笑
故做輕松如釋重負自豪、嘲笑
3、那司馬懿又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呢?
學生閱讀課文,聯(lián)系小說中司馬懿的其他表現(xiàn),思考討論
明確:
(1)認真閱讀課文“司馬中計”分析司馬懿。
(2)聯(lián)系《三國演義》整部小說的故事發(fā)展來看,在“空城計”之前,司馬懿剛打了勝仗,占了街亭,可見在街亭一仗中,司馬懿是深思熟慮。在《空城計》這個文章里,提到司馬懿料孔明“平生謹慎,不曾用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可見司馬懿是老謀深算的。
小結(jié):疑心病重、老謀深算、狡詐多端、多疑自負
三、小結(jié)本課
學習了小說的閱讀方法,即通過情節(jié)的展開,逐層分析人物。對諸葛亮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對智慧有了新的認識。
四、課外延伸,拓展閱讀
1、《怎樣成為一個足智多謀的人》,寫一則讀后感。
2、《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課外運用我們今天剛學的小說閱讀的方法再讀《三國》,品評三國英雄。(下節(jié)課交流)
板書設計:
空城計(羅貫中)
兵臨城下
臨危施計足智多謀
司馬中計臨危不懼
孔明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