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中國的成立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30瓜分中國的狂潮。
作為優(yōu)秀的教學工作者,在教學時能夠胸有成竹,作為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nèi)容,幫助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關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樣去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瓜分中國的狂潮》,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帝國主義對中國資本輸出的方式有做中國的債主、修筑鐵路、開采礦山和建立工廠的權利;帝國主義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
2.通過學習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jīng)濟侵略,使學生認識到:在甲午戰(zhàn)爭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jīng)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通過資本輸出,列強基本上控制了中國的財政、鐵路干線,霸占了許多礦山資源和土地資源,掌握了中國的經(jīng)濟命脈;通過學習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使學生認識到:19世紀末,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在世界范圍內(nèi)掀起了瓜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高潮,在中國,同樣掀起了瓜分狂潮;通過學習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使學生認識到:它有利于美國擴大在中國的侵略勢力,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
3.通過講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和在中國掀起的瓜分狂潮,使學生認識到:19世紀末,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面臨著亡國滅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對學生進行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特征是資本輸出和瓜分世界,即在世界范圍內(nèi)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列強加強了對中國的瓜分:爭作中國債主,搶奪路礦和設廠權,掀起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狂潮。這使中國面臨著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正是民族危機的加深,先后引發(fā)了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領導的維新變法運動和抗擊列強侵略的義和團農(nóng)民運動。[唯美句子 WEi890.CoM]
重點分析
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是本課的重點。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特征是資本輸出和分割世界。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和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是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的侵略方式,反映了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侵略要求。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危害影響要比商品輸出大得多,深遠得多。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是帝國主義分割世界的一種方式,它使中國面臨亡國滅種,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所以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是本課重點。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思考、討論: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介紹俄、德在取得筑路權時所附加的條款;讓學生回憶列強采礦權、辦廠權何時取得,引導學生分析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影響,強調(diào)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jīng)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
通過利用動畫《瓜分狂潮》的演示和區(qū)別“租借地”與“租界”的不同,使學生理解列強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
難點分析
資本輸出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是本課難點。學生在學習19世紀末列強對中國的政治借款很容易和現(xiàn)今的國際貸款混為一談,課本中只是給出來了喪失筑路權產(chǎn)生的危害的結論性描述,學生在學習時也會產(chǎn)生疑惑。此外,資本輸出對華影響是兩方面的,一是便于列強政治上控制,經(jīng)濟上瘋狂掠奪中國,阻礙中國民族工業(yè)發(fā)展,二是使中國自然經(jīng)濟進一步遭到破壞,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條件。學生較難理解這種相反結果。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對美國來講是加緊和擴大了侵華步驟,對華來講是危機加深了,對列強來講是暫時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對此,學生較難理解。因而,資本輸出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是本課難點。
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讓學生思考:“門戶開放”政策是為了保持中國的領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說法是否正確;在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前,美國有無獨立的侵華行為,是如何侵華的;它追隨哪些西方強國,為什么;為什么在19世紀末不再追隨他國等問題,使學生全面理解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課內(nèi)探究活動
在講解列強爭做中國債主時,引導學生思考: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閱讀課本中相關的內(nèi)容(包括小字部分和圖表)并分析、討論這一問題。之后,各組派一人提出本組的答案。
教學設計方案
第六節(jié)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
重點:資本輸出;勢力范圍的劃分和強占租借地。
難點:資本輸出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啟發(fā)、講解和學生活動相結合;教學用具:歷史圖片、flash動畫、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回憶初三所學的知識,19世紀70年代以后,國際形勢以及時代特征。讓學生回憶甲午中日戰(zhàn)爭對中國產(chǎn)生的影響。
一、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資本輸出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19世紀上半期以商品輸出為主,1870年以后以資本輸出為主?
1.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①資本家能在本國找到投資場所從而獲利;②那時資本主義國家勞動力價值很低。③資本家不具備大規(guī)模資本輸出的條件,因此沒意識到資本輸出比商品輸出能帶來更多好處,在當時的條件下不可能產(chǎn)生這種意識,它是隨資本主義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物質決定意識)
2.向壟斷過渡時,壟斷資本家認識到,在國內(nèi)投資所得的利潤遠遠低于在落后國家和地區(qū)投資所得的利潤,為了賺取高額利潤,因此,19世紀后半期,資本輸出成為帝國主義進行經(jīng)濟掠奪的主要方式。同樣的,這一時期,列強對中國的經(jīng)濟侵略也以資本輸出為主。
由學生閱讀課文,歸納列強在華進行資本輸出的主要方式。
1.爭做中國債主
在講解“爭做中國債主”一目時,引導學生思考: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閱讀課本中相關的內(nèi)容(包括小字部分和圖表)并分析、討論這一問題。之后,各組派一人提出本組的答案。
在分析這一問題時,引導學生從清政府借款的態(tài)度、目的、權利、影響等方面加以分析。
2.搶奪修筑鐵路的權利
在講解“搶奪修筑鐵路的權利”一目時,應先讓學生回憶最先獲得在中國筑路權的是哪個國家、它是如何獲得的?
教師應相應的介紹俄、德在取得筑路權時所附加的條款,由此,使學生認識到列強獲得筑路權,不僅使其獲得了豐厚的經(jīng)濟利益,而且,便于其的經(jīng)濟掠奪、軍事控制和勢力向中國內(nèi)地深入。
3.開采礦山
讓學生回憶最先獲得采礦權的是哪個國家?強調(diào)中國的礦藏資源遭到掠奪,重工業(yè)無從發(fā)展,中國的民族工業(yè)呈畸形發(fā)展。
4.開辦工廠
讓學生回憶外國可在華開辦工廠始于何時?通過出示列強在華工廠的圖片,使學生認識到這些企業(yè)技術性、管理先進。通過分析課本中的有關表格,使學生認識到,列強的在華企業(yè)無論在資金、規(guī)模、管理、技術等方面占有很大優(yōu)勢,因而,在中國近代廠礦企業(yè)中占壟斷地位,這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
在講完這一部分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影響,強調(diào)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jīng)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
二、帝國主義直接的殖民統(tǒng)治――劃分勢力范圍和強占租借地
利用動畫《瓜分狂潮》,講解這一部分內(nèi)容。區(qū)分租界和租借地的不同,使學生認識到,列強在租借地實行殖民統(tǒng)治。
三、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提問:在瓜分中國的列強中,缺少哪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什么會這樣?教師要強調(diào)美西戰(zhàn)爭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戰(zhàn)爭,并讓學生閱讀教材小字和引用的文字材料。由此讓學生認識到,美國不會放棄這一侵略時機
分析“門戶開放”政策內(nèi)容,并思考:“門戶開放”政策是為了保持中國的領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說法是否正確?從而使學生分析得出“門戶開放”政策的作用。
應引導學生思考:在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前,美國有無獨立的侵華行為,是如何侵華的?它追隨哪些西方強國,為什么?為什么在19世紀末不再追隨他國?由此,使學生認識到,此政策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讓學生閱讀教材,分析、討論問題,實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問題,適當介紹與教學相關的資料,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
相關知識
瓜分中國的狂潮教學設計
一、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原因
1.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向帝國主義過渡
2.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慘敗及清政府奉行的投降政策的消極影響
二、對華資本輸出
1.爭做債主
數(shù)量大,歸還期長,回扣重,附有苛刻的政治條件
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經(jīng)濟和政治
2.搶奪路權
路程長,爭奪激烈,獲取運兵、開礦等特權
列強控制交通大動脈,掠奪中國財富,勢力深入中國內(nèi)地
3.開采礦山
資金充足,規(guī)模大,技術新,成本低
掠奪礦藏,使中國重工業(yè)無法發(fā)展
4.開辦工廠
擁有種種特權;居于壟斷地位
占有市場,壓制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
二、租借地和勢力范圍
1.列強的租借地和勢力范圍
德國膠州灣山東
俄國旅順、大連長城以北和新疆
法國廣州灣廣東、廣西、云南
英國新界、威海衛(wèi)長江流域
日本割占臺灣和澎湖福建
2.租借地和勢力范圍的實質和影響
實質:是中國向殖民地過渡的形式
影響:標志著列強瓜分中國的高峰
瓜分中國的狂潮(一)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作為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nèi)容,幫助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所以你在寫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瓜分中國的狂潮(一)”,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jié)內(nèi)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列強對中國資本的輸出:爭做中國的債主,搶奪筑路權,開礦權和建廠權: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2.能力方面:
(1)通過學生總結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方式,美國門戶開放政策提出的目的,影響等,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
(2)通過引導學生比較租借地與租界地的不同點,培養(yǎng)學生比較歷史的能力。
(3)通過總結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史實,概括當時中國時局最突出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從整體上、宏觀上把握歷史事件內(nèi)在聯(lián)系的能力。
3.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通過本節(jié)的教學,使學生認識19世紀末,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面臨著亡國滅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對學生進行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4.學法指導方面:
(1)通過歸納總結資本輸出的方式,訓練學生閱讀教材,處理教材子目及大、小字關系的方法。
(2)通過教材中《列強在中國爭得的鐵路投資權》和《1895~1913年一些國家在中國開辦的企業(yè)》表,回答相關問題,訓練學生從表格中總結、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通過新界示意圖的運用,幫助學生學會類比聯(lián)想的思維方法。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1)19世紀末列強對華的資本輸出和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是重點。這是帶有鮮明時代特征的侵略方式,反映了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侵略要求。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特征是資本輸出和分割世界。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危害影響要比商品輸出大得多,深遠得多。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是帝國主義分割世界的一種形式,它使中國面臨國滅種,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學習這些內(nèi)容,有助于學生進一步認清帝國主義本質,把中國歷史的演變放在世界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認識。
(2)美國門戶開放政策是重點,美國在19世紀末對遠東,特別是對中國提出的侵略政策,是美國進入帝國主義后,經(jīng)濟實力增強的必然產(chǎn)物。學習這一內(nèi)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識歷史事件的能力,從而從整體上了解認識美國對外政策演變的過程。
2.難點分析:
(1)資本輸出的對華影響是難點。資本輸出對華影響是兩方面的,一是便于列強政治上控制,經(jīng)濟上瘋狂掠奪中國,阻礙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二是使中國自然經(jīng)濟進一步遭到破壞,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條件。學生難于理解這種相反的結果。教師可用層層設問的方法深入淺出的幫助學生分析,幫助學生理解認識。
(2)美國門戶開放的政策的影響是難點,學生難于理解的是:這一政策對美國講是加緊和擴大了侵華步驟,對華來講是危機加深了,對列強來講是暫時取得表面上的一致。教師可從某一點切入,深入分析,幫助學生加以理解。
課堂教學設計
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共同學習了發(fā)生在19世紀末的甲午中日戰(zhàn)爭,結果中國戰(zhàn)敗,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恶R關條約》與以前不平等條約相比,有著突出的特點,請一位同學給大家說說特點是什么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師:開工廠是資本輸出的一種方式,是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對外侵略的主要特征之一。自此之后,列強在中國進行大規(guī)模的資本輸出和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板書第六節(jié)瓜分中國的狂潮)
師:(打出資本輸出的定義,讓學生根據(jù)定義快速閱讀教材,歸納資本輸出的方式)
生:(閱讀教材并作答,教師邊寫板書)1.爭做中國的債主2.搶奪筑路權3.搶奪開礦權4.搶奪建廠權
師:在回答這問題上,有一個最簡便的方法,不知同學們發(fā)現(xiàn)沒有?
生:(與教師共同探討對教材子目、大小字的關系及歸納,概括的簡單方法)
師:我們再來一起分析,這些資本輸出的方式分別給中國帶來什么危害和影響呢?
生:(閱讀思考作答)
師:同學們講的危害和影響都是對的,這些都是而易見的,但還有不是顯而易見的影響,大家想,列強在中國建工廠,修鐵路,開礦山使用的勞動力是什么人?(停頓)中國人。產(chǎn)品主要在哪里銷售?(停頓)中國。這樣就使更多的中國人卷入資本主義商品經(jīng)濟當中來,那么會對中國原有的主要經(jīng)濟造成什么影響?(停頓)自然經(jīng)濟進一步解體。而自然經(jīng)濟進一步解體與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什么關系?(停頓)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條件。師:在資本輸出的過程中,列強得益完全一致嗎?(停頓)通過教材上兩個表格來了解一下:(分別打出兩個表格)從列強在中國爭得的路投資表中我們能得出什么結論呢?
生:(討論作答)
師:我們把同學們回答的歸納在一起有三個結論修鐵路數(shù)目最多的國家是英國。19世紀末列強都爭相在中國投資修鐵路。帝國主義以修鐵路的方式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的內(nèi)地,從1895~1913年一些國家在中國開辦的企業(yè)表中,按照同樣的思路又能得到什么結論呢?
生:(討論作答)
師:我們把同學們回答的歸納在一起仍有三個結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爭相在中國開企業(yè)——帝國主義侵略的特征。開辦的企業(yè)既有重工業(yè),又有輕工業(yè),涉及到社會生產(chǎn)的方方面面。從兩個表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資本輸出占優(yōu)勢的仍是英國,列強在大規(guī)模資本輸出的同時,又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二、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師:(打出租借地與勢力范圍的定義)老師這里有一張空白表格,請一位同學把帝國主義列強占租借地、勢力范圍的情況對號入座,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生:(閱讀回答教師隨之把內(nèi)容填入表格)
師:從演示中我們很清楚地看到,偌大的中國,被列強幾乎瓜分完畢了,假如你們是當時的一名青年學生,對此會有什么想法呢?(停頓)我這里有一幅當時人繪制的政治性漫畫(打出《時局圖》)誰能與19世紀末愛國志士的身份,向世人介紹中國當時所面臨的民族危機,同學們可分成小組,稍加準備,然后請一位代表演講。
生:(討論進行準備,或在課前準備的基礎上解色扮演)
師:了解了列強瓜分狂潮的基本情況后,我們還需要弄清兩個問題,一是租借地以前講過的租界地有什么不同點呢?二是通過新界示意圖,弄清香港地區(qū)半個多世紀中被英國侵略的歷史,先解決第一個問題。
生:(分組討論回答)
師:(總結學生的回答)主權所有不同,租借地名義上屬中國,租界地屬列強地理位置不同,前者是沿海重要港口,后者是在大城市中前者有時間限定,后者是永久性的。再解決第二個問題。
生:(回憶討論回答)
師:從這幅圖中,折射反映了香港被英國侵略的整個歷史過程,下面我們再一起分析,19世紀末列強為什么要大規(guī)模地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掀起瓜分狂潮呢?
生:(思考回答)
師:翻開書,看看我們的思路,分析理解與教材的編寫者是否一致呢?(停頓)
生:(閱讀教材)
師:看來,同學們回答要比書上更多更全面,同學們肯定注意到了,在瓜分狂潮中沒有美國,美國為什么沒有參加瓜分?(停頓)是否放棄對中國的侵略呢?(停頓
高一歷史上冊復習資料:瓜分中國的狂潮
每個老師在上課前需要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大家在細心籌備教案課件中。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促進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發(fā)展!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一歷史上冊復習資料:瓜分中國的狂潮”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高一歷史上冊復習資料:瓜分中國的狂潮
一、背景
1.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資本輸出日益增大,對海外殖民地的掠奪更加劇烈。
2.中國在甲午戰(zhàn)爭中的慘敗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大大助長了列強爭奪中國的野心。
二、表現(xiàn)
1.進行資本輸出
(1)爭做債主
①概況:清政府為償還對日賠款和“贖遼”費用,大借外債。其中,數(shù)額最大的是向俄法、英德的三次借款。
②借款特點:第一,具有很強的政治奴役性。主要表現(xiàn)在,首先,向中國施加政治壓力。其次,通過借款控制中國的海關與財政。再次,以借款作為長期控制中國主權的手段。第二,借款利息高,超過本金的一倍半左右。第三,回扣盤剝之重,是國際債務史上罕見的。
③危害:列強通過借款,控制了清政府的海關和財政收入。
(2)搶奪路權
①概況:法國首先在中國西南搶得鐵路修筑權;接著,俄國在中國東北強筑鐵路;列強紛紛搶奪中國路權。
②影響:修筑并控制中國的鐵路交通大動脈,便于列強從軍事上鎮(zhèn)壓中國人民的反抗,從經(jīng)濟上掠奪中國的財富,其勢力還深入中國內(nèi)地。
(3)建立廠礦企業(yè)
①特點:資金充足,規(guī)模大,技術新,管理先進,產(chǎn)量高,成本低;擁有種種特權;在中國近代廠礦企業(yè)中,居于壟斷地位。
②危害:列強通過開辦企業(yè),大量掠奪中國資源,占領中國市場,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
2.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
(1)概況
①德國首先強租膠州灣,把山東劃作勢力范圍。
②俄國強租旅順和大連灣地區(qū),把長城以北和x疆劃作勢力范圍。
③法國強租廣州灣,把兩廣和云南劃作勢力范圍。
④英國強租“新界”和威海衛(wèi),把長江流域、云南和廣東劃作勢力范圍。
⑤日本割占臺灣和澎湖列島,把福建劃作勢力范圍。
(2)實質:是列強掠奪中國的高峰,是中國走向殖民地的過渡形式。
(3)影響:中國面臨著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
1.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的主要表現(xiàn)及對中國造成的影響
在經(jīng)濟上,列強加緊對華進行資本輸出,通過做中國的債主,在中國修筑鐵路,開辦廠礦等形式,逐步控制了中國的經(jīng)濟命脈,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擴大了在華的侵略勢力。
在政治上,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強租租借地。這些勢力范圍和租借地實際上是中國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過渡的形式,中國面臨著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中華民族面臨著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
2.今天我國政府引進外資與19世紀末清政府貸款的不同點
從背景看,清政府的借款是在帝國主義加大對華進行資本輸出的情況下進行的,當時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國家;而今天我們引進外資是在中國成為主權國家、人民當家作主的情況下進行的。
從目的看,清政府借款是為了償還戰(zhàn)爭賠款、“贖遼”費用以及滿足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的要求;今天我們引進外資是為了彌補我國資金的不足,發(fā)展社會主義經(jīng)濟,提高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
從性質看,清政府的貸款附有苛刻的政治條件,是奴役性的貸款;今天我們引進外資是在平等互利的原則下發(fā)展經(jīng)濟的一種手段。
從影響看,清政府的大借外債,使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經(jīng)濟命脈,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今天我們引進外資有力地促進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蓬勃發(fā)展。
高三歷史教案:《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復習教案》教學設計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高中教師的任務之一。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幫助高中教師在教學期間更好的掌握節(jié)奏。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高中教案內(nèi)容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高三歷史教案:《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復習教案》教學設計”,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原因
(1)19世紀70年代起,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向帝國主義過渡,出現(xiàn)了政治經(jīng)濟新的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2)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慘敗及清政府奉行的投降政策的消極影響。
1.對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方式特點變化的認識
一是在中國的資本輸出代替了以商品輸出為主的侵略方式。這符合了帝國主義階段向全世界輸出過剩資本的特征,而且資本輸出比商品輸出更加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jīng)濟掠奪。
二是由直接割地改為劃分勢力范圍和強占租借地,1895年三國干涉還遼表明帝國主義國家選擇共同瓜分中國的道路的。
帝國主義國家采用在中國輸出資本和瓜分中國的方式,并不意味著侵略的放松,而是適應和更加便利帝國主義階段西方國家擴張的需要;是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資本輸出和瓜分中國的領土,先后程度差異,甚至表現(xiàn)出的矛盾,并不妨礙在侵略中的一致利益和一致行動,這就是帝國主義國家的本質。
2.甲午戰(zhàn)爭后,資本主義國家經(jīng)濟侵略形式的變化、原因和影響
形式變化:戰(zhàn)前以商品輸出為主,戰(zhàn)后發(fā)展為以資本輸出為主。
變化原因:①19世紀末,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由于壟斷組織的競爭,資本輸出日益增大,加之殖民地日益成為它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對海外殖民地掠奪更加劇烈。②中國在甲午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和清政府奉行的投降政策,大大助長了列強掠奪中國的野心。
影響:
①在中國開設銀行,這些銀行成為帝國主義對中國輸出資本的主要工具。帝國主義國家還通過貸款,攫取高額利潤,控制了中國的財政,嚴重破壞了中國主權。
②帝國主義國家紛紛爭奪在中國的鐵路修筑權,控制了中國的鐵路交通事業(yè),使他們不但能更大量地傾銷他們的商品,掠奪中國的農(nóng)產(chǎn)品和礦產(chǎn)資源,而且還便于運輸軍隊以加強對中國的控制。
③取得設廠權,在中國開辦許多工廠,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④攫取了采礦權,從中國掠走大量寶貴的自然資源。造成中國重工業(yè)極端薄弱和落后。
⑤資本輸出對中國傳統(tǒng)的封建經(jīng)濟也起了進一步瓦解作用。
3.關于資本輸出
(1)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
資本輸出是帝國主義為獲得高額利益對國外貸款和投資。這是帝國主義對外進行經(jīng)濟侵略的突出特征。資本輸出包括借貸資本輸出和生產(chǎn)資本輸出,它為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生產(chǎn)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jīng)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為主"的意思是指第一位,甲午中日戰(zhàn)爭以后,西方列強在向中國資本輸出的同時,還存在著商品輸出,但資本輸出居第一位。
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經(jīng)濟影響:一方面加劇了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落后和貧困,另一方面也加速了這些國家和地區(qū)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4.門戶開放政策(1899年)
(1)背景:①19世紀末,美國工業(yè)產(chǎn)值居世界第一位。②美國忙于美西戰(zhàn)爭,錯過了爭奪瓜分中國的時機,需要制定新的對華政策。
(2)內(nèi)容:①對任何條約、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②各國貨物,一律按中國政府現(xiàn)行稅率征收關稅。③各國在各自的勢力范圍內(nèi)對他國船只、貨物運費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國的"機會均等"費用。
(3)特點:"利益均沾"。
(4)影響:①是美國侵略中國進入新階段的標志,從此美國在對華政策上,不再追隨西方列強,而是有了獨立的政策,加緊和擴大侵華的步驟。②使帝國主義掀起的瓜分中國的狂潮,暫時取得表面一致,帝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宰割中國的同盟。③使美在華勢力大增,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1)"門戶開放"政策的影響。
首先,美國"門戶開放"政策是在未通知中國政府的情況下提出的,表明美國無視中國的主權尊嚴。其次,從內(nèi)容上看,帝國主義同中國簽訂的條約都是不平等的,外國的既得利益都是侵略利益,美國既然不加干涉,其實質也就是默認破壞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的現(xiàn)實;按中國現(xiàn)行稅率征收關稅,實質上是維持中國的低關稅率,把中國視為列強的產(chǎn)品銷售市場;第三,美國提出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美國在華商業(yè)利益,把中國變?yōu)橥暾?、穩(wěn)定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門戶開放"后,中國成為所有帝國主義國家共同宰割的對象。
(2)"門戶開放"政策同現(xiàn)在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有何區(qū)別?
前提不同:"門戶開放"政策是在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瓜分中國,中國主權淪喪的情況下提出的。對外開放政策是在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的國際合作時代,中國政府在中外平等交往,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堅持國家主權的前提下提出的。
性質不同:
"門戶開放"政策是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政策,是帝國主義國家為了更好地向中國傾銷商品,進行殖民掠奪提出的。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符合當今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和國際化潮流的。
結果不同:
"門戶開放"有利于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而不利于中國的民族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對外開放有利于中國引進外資和技術,促進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