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辛亥革命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16第四單元第15課辛亥革命教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作為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內容制定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教案的內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第四單元第15課辛亥革命教案”,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第四單元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第15課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三民主義;與改良派的論戰(zhàn);武裝起義;武昌起義;中國民國的
成立;袁世凱奪取革命果實;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二、重點難點:
1重點分析:
同盟會建立的條件和性質的分析是重點。一建立條件:1、經濟基礎:20世紀出,民
族資本主義的比較迅速的發(fā)展。2、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隊伍壯大。3、思想基礎: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4、組織基礎:興中會等革命團體的建立。二同盟會
的性質:它是在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成員的基礎上組成的,但它不同于
以上各團體,從其組織形式、組成人員成分、政治綱領和章程上看,它是中國第一個統(tǒng)
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2難點分析
武昌起義的條件是重點。1、經濟基礎:漢口的自然經濟解體早,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和成長早,此外這一地區(qū),交通便利,煤鐵資源豐富,也便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2、階
級基礎:隨著武漢地區(qū)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形成了近代資產階級
知識分子群。這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階級基礎。3、群眾基礎:武漢地區(qū)帝國主義入
侵較早,帝國主義的掠奪和封建主義的壓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斷高漲,這為資產階
級革命提供了較好的群眾基礎。4、起義準備:武昌起義前,革命黨人在武漢地區(qū)進行
了長期的起義準備。5、熊秉坤、金兆龍等人的革命主動精神。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說明了什么問題?對中國的革命有什么啟示?
義和團運動的失敗最終證明了農民階級不能完成反帝發(fā)封建的革命任務,中國革命需
要新的階級來領導,在這個時期,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中國的民
族資產階級的力量不斷壯大。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他們登上了歷史的舞臺。開始領導
中國人民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講授新課:
教師:十九世紀末,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的
力量得到了發(fā)展壯大。這時,中國的民族危急進一步加深。民族資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
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開始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民主革命。那么,同學們結合教材和千
米那學習的內容,分析資產階級革命能夠發(fā)生的歷史背景使怎樣的?
學生:閱讀教材,思考!
教師:(1)義和團運動失敗后,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了對中國的控制和掠奪。清政府內外
交困,試圖通過新政來挽救其統(tǒng)治危機。(2)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成立興
中會等革命團體,決心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教師: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了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進行了一系列的努力。最重要的是成
立了革命政黨同盟會。下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關于同盟會的內容,掌握同盟會的概況和
革命綱領三民主義的內容。
學生:閱讀思考!
教師: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它表達了資產階級再政治上和經
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推動了資產
階級革命運動的發(fā)展。但是,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不敢放手發(fā)動廣大群眾,也
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民生主義不是切實可行的土地綱領,只能是一中空想。這就
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派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在資產階級革命派成立同
盟會,提出革命綱領三民主義之后,資產階級改良派與之發(fā)生了激烈的論戰(zhàn)。請同學們
閱讀教材,思考,這場論戰(zhàn)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使革命思想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更多的人開始沖破改良思想的束縛,投身革命。
教師:對,由于更多的人投身革命,也促使了革命高潮的到來!
在同盟會的領導下,發(fā)動了許多次武裝起義。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浙皖起義和廣州起義。盡管這些起義都失敗了,但是,它們打擊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革命高潮該到來了。
面對資產階級的革命浪潮,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清王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學生:預備立憲!
教師:那么,清王朝采取的預備立憲是否能夠挽救它的統(tǒng)治呢?
學生:不能!
教師:對,最后,它的立憲騙局被揭穿,革命高潮到來了!同學們知道革命的高潮指的
使哪一次革命嗎?
學生:武昌起義!
教師:對,請同學們自己學習武昌起義的內容。
教師:武昌起義使清王朝在全國的統(tǒng)治土崩瓦解。但是,革命也存在著問題,問題在哪
里同學們知道嗎?
學生:回答
教師:剛才幾位同學說的都很好。
在當時的革命形勢下,一些立憲派和舊官僚投機革命,比如舊官僚黎元洪居然當
上了都督,說明革命潛伏著嚴重的危機。在武昌起義取得勝利后,1912年1月1
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宣布建立中華民國。請同學們自學關于南京臨時政府的
內容。思考:南京臨時政府是什么性質的政府?
學生:自學,思考!
教師:提問。南京臨時政府是以資產階級革命派位主體的政府。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則是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憲法。南京臨時政府名義上是中央政府,但
是,它并沒有實現國家的真正的統(tǒng)一。這就位袁世凱奪取革命果實提供了機會。
1912年3月,袁世凱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革命果實被篡奪了!請同學們
思考,為什么袁世凱能夠奪取革命果實?袁世凱奪取革命果實意味著什么?
學生:閱讀教材思考。
教師:提問。總結:袁世凱之所以能夠奪取革命果實主要有這樣幾條原因:1)武昌起
義后,同盟會處于十分渙散的境地,成分非常復雜,很多人把推翻帝制的希望寄
托在袁世凱身上。2)立憲黨人和舊官僚害怕革命的發(fā)展會危及自己的利益,也
希望袁世凱主持大局。3)革命黨人的妥協和退讓。4)袁世凱手握重兵,又得到
了帝國主義的支持。盡管袁世凱奪取了革命果實,但是,辛亥革命畢竟推翻了帝
制,在中國的歷史上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首先: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
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次,它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第三,它建立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第四,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
心。
課堂小節(jié):
教師:辛亥革命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旨在推翻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盡管
在最后,它沒有改變中國社會的社會性質,沒有完成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但是,
它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從
此,中國人民為了爭取民主和共和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斗爭。所以,具有深遠的歷
史意義!
課堂習題:
有人說,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說,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
社會的歷史命運,是一次失敗的革命。你怎么看?
www.lvshijia.net
板書設計:
第16課辛亥革命
一資產階級階級革命運動
1背景
2同盟會及其三民主義
3革命派與改良派的思想論戰(zhàn)
4革命黨人的一系列武裝起義
二武昌首義
1概況
2起義后的形勢
三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
1臨時政府的建立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3袁世凱奪取革命果實
原因
四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五、難點突破:
如何理解及評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三民主義?
理解:(1),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這個綱領包括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三個方面的歷史任務。其具體含義是:民族主義即“驅除韃虜,
恢復中華”,就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滿洲貴族的統(tǒng)治,變中國為民族獨立國家,這在客觀
體現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實現民族獨立的要求。民權主義即“創(chuàng)立民國”,就是要推
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這是孫中山政治革命的根本體現,是孫中山
三民主義思想的核心。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主張通過國家核定地價,逐步收買地
主的土地,實現土地國有,這是資本主義的土地綱領,是孫中山經濟思想的核心。
(2),三民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主張,未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土地所有
制等,具有很大的空想性。
(3),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三民主義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主要
矛盾,并試圖以革命手段解決這些矛盾,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
要求,也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
革命運動的發(fā)展。
(4),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將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是舊民主主義
革命時期理論的最高峰。它具有雙重性,這源于其階級性,也必將導致其實踐的雙重
結局。
評價:(1),進步性: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要求推翻腐朽的清政府;民權主義要求建
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生主義是想要貫徹“平均地權”的主張。在當時的條件上,這
些主張、表達了資產階級政治上和經濟上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
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因此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
(2),局限性:三民主義中國資產階級制定的革命綱領,它主張民族主義,又不敢明
確反對帝國主義;它主張民權;又不敢發(fā)動人民;它主張民生,又不徹底解決農民的
土地問題。這些都是資產階級的軟弱性的體現,其局限性決定了在三民主義指導下資
產階級民主革命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相關閱讀
第15課辛亥革命
第15課辛亥革命
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有廣義、狹義兩個概念,廣義的理解一般指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國進行的一系列活動。所以應掌握革命黨的建立、武裝起義、思想宣傳、武昌起義。通過輕敵推諉,中華民國的建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意義,認識中華民國成立的意義。
辛亥革命
一、背景
1.原因:
①失敗后,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了對中國的控制和掠奪;
②清政府內外交困,試圖通過來挽救統(tǒng)治危機。
2.條件:
(1)組織基礎: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成立等革命團體,決心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1905年,第一個全國性的統(tǒng)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在東京成立。
①性質:
②綱領:
(2)思想基礎:三民主義
同盟會成立后,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圍繞要不要,
要不要等問題展開思想論戰(zhàn),大力宣傳其政治綱領----三民主義。
(3)軍事準備:革命黨人在宣傳的同時,還多次發(fā)動。其中1911年發(fā)動的起義最為有名。
思考1:同盟會成立的條件和性質是什么?
二、經過
1.爆發(fā):武昌首義
(1)概況:年10月10日,和率先發(fā)難,武昌起義爆發(fā)。
(2)結果:起義勝利后,成立,推舉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國號為。
(3)影響:武昌起義震撼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短短一個月,全國十幾個省相繼宣布獨立,許多地區(qū)也發(fā)生了響應武昌起義的革命運動。清王朝在全國的統(tǒng)治土崩瓦解。
2.高潮
(1)成立民國: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中華民國
成立,以為國旗。
(2)頒布《》:年3月頒布,是近代中國第一部具有
憲法性質的國家臨時大法,具有反封建專制制度的意義。
(3)帝制的終結:1912年2月,下詔退位,清王朝多年的統(tǒng)治宣告結束。
思考2:辛亥革命和武昌起義的關系如何?
三、結果及意義
1.結果:1912年3月,袁世凱在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
原因:
①袁世凱手握重兵,具有一定的政治資本;
②資產階級的弱性和妥協性;
③的渙散,立憲派和舊官僚的破壞;
④帝國主義的支持。
2.意義:
①性質: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革命;
②作用:它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的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從此,觀念深入人心。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③影響: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
3.教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行不通。
思考3: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1.如何全面分析和評價三民主義?
所謂“民族主義”是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內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滿洲貴族的統(tǒng)治,變半殖民地的中國為民族獨立的中國。因為,清政府此時已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懊褡逯髁x”反對的是滿族統(tǒng)治者,而不是整個滿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國內民族平等的進步思想,客觀上體現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實現民族獨立的要求。
“民權主義”是指“創(chuàng)立民國”的內容,即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這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核心。
“民生主義”是指“平均地權”的內容,即試圖解決土地問題,消滅封建土地制度。其具體方法是,由國家統(tǒng)一核定地價,“其現在之地價,仍屬原主,所有革命后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于國家?!?br>
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是孫中山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它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但是,三民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也沒有徹底的土地綱領。這就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
2.結合史實分析說明辛亥革命為什么被稱為“比較完全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①辛亥革命有全國性統(tǒng)一的資產階級政黨領導,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制定了章程,設立了統(tǒng)一的領導機構,創(chuàng)辦《民報》為機關刊物。
②辛亥革命有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三民主義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綱領。
③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民眾。革命派通過與保皇派的論戰(zhàn),傳播了革命思想,把眾多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吸引到革命派一邊。革命派發(fā)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激發(fā)了人們的革命情緒,推動了各地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
④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政體,創(chuàng)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標志著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發(fā)展到了很高水平。
1.(08年廣東單科,11)“人間處處倡民主,天上誰人奉玉皇。一朵紅云旗五色,驚傳飛艇上天堂。”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現于
A戊戌維新時期B辛亥革命時期C新文化運動時期D抗日戰(zhàn)爭時期
解析:B辛亥革命提倡民主共和,中華民國成立后,國旗也是五色旗。
2.(2008年廣東單科,7)《民報》創(chuàng)刊號刊登黃帝象(見右圖)的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B宣傳排滿革命
C倡導個人崇拜D反對帝國主義
解析:B中山先生在《民報》創(chuàng)刊號,把同盟會的十六字綱領,闡發(fā)為三民主義,其中的民族主義指的就是“驅除韃虜”,指的是滿洲貴族。
3.(2007廣東單科卷)(14分)閱讀下列材料:
長期以來,很多學者將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概括為“兩個過程”,即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yōu)榘胫趁竦睾椭趁竦氐倪^程,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過程,主張以這一基本線索作為指導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重要準則。
近二三十年來,有些學者注重從現代化角度研究中國近代史,認為中國的現代化就是從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向現代工業(yè)社會的轉變,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840年以來中國錯綜復雜的歷史,可以用“從傳統(tǒng)到現代”這一思路作解釋。
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來研究中國近代史,可能會對1840—1911年間的哪些重要事件評價較高?(3分)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評價辛亥革命。(5分)
(3)綜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觀點,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影響。(6分)
參考答案:
(1)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爭。
(2)①政治:打擊了帝國主義,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
②經濟: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習;④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在推動現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3)新中國的建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的完成,為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道路。①政治: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進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時代,建立了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②經濟:建立了新的經濟制度,為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實現國家繁榮和人民共同富裕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前提;③思想文化:確立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為社會主義文化的全面繁榮提供了必要條件。
一、單選題:
1.(2007海南歷史卷)1912年,五色旗被定為中華民國國旗。五色旗的寓意是
A.天下為公,共建民國B.弘揚傳統(tǒng),共創(chuàng)共和
C.民族團結,實現共和D.各界聯合,維護民國
2.(2007全國文綜一)甲午戰(zhàn)爭后,清政府開始組建新軍。新軍的主要特點是
A.仿效近代軍制編練B.最早配備近代先進武器
C.大量征召有先進思想的青年D.多以文人充任高級官吏
3.(2007四川文綜)在近代中國,系統(tǒng)的出現闡釋了民生思想并把它作為綱領的政治派別是
A.地主階級洋務派 B.資產階級維新派C.資產階級立憲派 D.資產階級革命派
4.(2007上海歷史)“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fā)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天足興,纖足滅;陽歷興,陰歷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這首民謠反映了某個重大歷史事件引起的社會風貌的變化。這一事件是
A.戊戌變法B.洋務運動C.辛亥革命D.護法運動
5.(08全國卷Ⅱ,15)在清末,革命派與維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A.對西方列強的態(tài)度 B.是否實行“平均地權”
C.政體變革的方式和目標 D.應否推行議會制度
6.(08全國卷Ⅱ,16)列寧在評論近代中國的某一事件時指出,標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歐洲資產階級國家,并沒有支持中國的革命運動;相反,這一運動激起了他們“掠奪中國”的欲望,為此還與中國的落后勢力“實行聯盟”。列寧所指的事件是
A.義和團運動 B.辛亥革命C.五四運動D.國民革命
7.(08四川文綜卷,16)1904年爆發(fā)的日俄戰(zhàn)爭對當時中國國內的“立憲”,“專制”之爭產生了很大影響,立憲派和主張君主專制的人對戰(zhàn)爭結局抱有不同期望,立憲派普遍希望
A.日敗俄勝B.日俄俱敗C.日勝俄敗D.日俄休戰(zhàn)
8.(08年廣東理基,63)“各班會黨日昌明,……男子共和爭促進”。該情形出現于
A.辛亥革命時期B.義和團運動時期
C.抗日戰(zhàn)爭時期D.太平天國運動時期
9.(08上海歷史,共同部分27)右圖是1908年《申報》
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憲的漫畫,作者的意圖是
A.立憲制度與君主專制一脈相承
B.立憲制度與君主專制性質相同
C.立憲制度與君主專制不能相容
D.立憲制度與君主專制互不相干
10.(08海南歷史,17)列寧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孫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資本主義的愿望結合在一起的”。列寧具體指的是孫中山的
A.民族主義思想B.民權主義思想C.民生主義思想D.國民革命思想
11.(08四川延考)戊戌變法失敗后,立憲派曾參與的歷史事件是
A.萍瀏醴起義B.黃花崗起義C.辛亥革命D.二次革命
12.孫中山(1866~1925年)在回憶錄中回憶說:“28歲那年,我就與20多個華僑,在海
外成立起革命團體,決心用流血斗爭推翻滿清王朝。”孫中山“28歲那年”的主要行動是
A.成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
B.聯合其它革命團體,成立中國同盟會
C.他與革命黨人一起發(fā)動廣東沿海起義
D.他領導華僑支持康有為和梁啟超的戊戌變法運動
13.一部歷史小說中寫道:“下午6時15分,孫中山換乘馬車去總統(tǒng)府,由黃興和海
陸軍代表等迎入內府。當晚11時,舉行孫中山大總統(tǒng)受任典禮。他宣誓詞說:“中華民國締造之始,而文以不德膺臨時大總統(tǒng)之任,夙夜戒懼,慮無以副國民之望?!边@段材料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孫中山就任中國同盟會總理職務
B.孫中山就任反對袁世凱的海陸軍大元帥職務
C.孫中山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職務
D.孫中山宣誓就任中華民國海陸軍大元帥職務
15.魯迅在《阿Q正傳》里說:“(趙秀才和假洋鬼子)他們想而又想,才想出靜修庵里有一塊‘皇帝萬歲萬萬歲’的龍牌,是應該趕緊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h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了什么,而且舉人老爺也做了什么官。這些名目,未莊人都說不明白。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边@說明
A.革命已經深入人心,地主和舊官僚治開始資產階級化
B.除了少數人外,未莊人對于革命的真正意義了解不清
C.革命從城市向農村全面擴展,動搖了封建統(tǒng)治的基礎
D.只是形式上的革命,辛亥革命存在著失敗的潛在危機
16.孫中山認為:“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歷史上的政治和社會經濟種種中心都歸之于民生問題?!睘榇耍岢龅恼呤?br>
A.平均地權C.獎勵實業(yè)B.保護工商D.土地革命
17.“參議院對于臨時大總統(tǒng),認為有謀叛行為時,得以總員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員三分之二以上之可決彈劾之?!保ā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這一條款的根本目的在于
A.限制袁世凱B.維護共和制C.擴大內閣權利D.反對封建專制
18.20世紀初中國近代化的步伐明顯加快,其中最大的成果是
A.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有了初步發(fā)展
B.新文化運動極大了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C.《臨時約法》的頒布,是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D.結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建立了共和政體
19.洪仁玕、康有為、孫中山思想的共同點是
A.主張推翻清朝統(tǒng)治B.主張君主立憲
C.主張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D.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0.葉圣陶在一則日記中寫到:“課畢后閱報紙,見專電欄中有云:武昌已為革(命)黨所據,新軍亦起而相應……從此而萬惡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比沼浿械摹叭f惡之政府”指
A.清政府B.南京臨時政府C.北洋政府D.南京國民政府
二、非選擇題
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5分)
材料一“對于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低估的,這并
不足怪,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1)太平天國運動以推翻清朝專制統(tǒng)治為目標。結合天京事變的原因和《天朝田畝制度》,說明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主觀原因。(4分)
(2)請按示例概述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推翻專制政體所進行的艱苦的革命斗爭。(3分)示例:建立興中會等革命團體。
材料二五四運動前,陳獨秀說:“君主也是一種偶像,他本身并沒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眾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夠號令全國,稱做元首;一旦亡了國,象此時清朝皇帝溥儀,俄羅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尋常人還要可憐。這等亡國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拋在糞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眾的地方呢?”
——陳獨秀《偶像破壞論》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于天地之間?!薄逗幽铣淌线z書》
(3)據以上材料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國人對皇帝的看法,發(fā)生了什么變化?(2分)
材料三“皇帝,該算是至高無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還有什么陳腐的東西不可以懷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閘門一經打開,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騰向前,不可阻擋了。盡管辛亥革命后,一時看來政治形勢還十分險惡,但人們又大膽地尋求新的救中國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聲一響和中國工人階級力量的發(fā)展,不久便迎來了五四運動,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沒有辛亥革命,就沒有五四運動?!?br> (4)依據材料三分析說明,為什么說沒有辛亥革命,就沒有五四運動?(2分)
(5)綜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4分)
22.民國初期學生心目中的偉人
1913年對300名中小學生的調查顯示,他們崇拜的人物依次為:孔子、孟子、孫中山、
顏淵、諸葛亮、范促淹、岳飛、王陽明、黎元洪、華盛頓。
研究性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是提出課題。某中學歷史學習小組針對以上材料展開討論:
甲:中小學生崇拜孫中山、華盛頓,說明辛亥革命后社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乙:你看這些學生崇拜的仍是孔孟,說明辛亥革命后社會變化不大。
丙:沒那么簡單。他們?yōu)槭裁醇瘸绨輰O中山、華盛頓又崇拜孔孟呢?
請回答問題:(6分)
(1)你如何理解甲、乙的說法?丙為什么說“沒那么簡單”?(4分)
(2)根據上面的討論,為他們的研究擬定一個題目。(2分)
第15課辛亥革命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10.CADCCBCACC11-20.CACDDABDCA
2.A.新軍之“新”就在于改習洋操,按照西方軍制進行編練。其主要目的是為維護清王朝統(tǒng)治。B項“最早”與題干不符,C項與組建新軍目的不符。
4.C.從民謠辮子滅,跪拜禮滅可以看出這是辛亥革命之后才有的風俗。
5.C.在中國近代化運動中,革命派與維新派都追求民主政治,要求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沒有根本分歧,而分歧主要在于實現民主政治的手段和目標上,即暴力與改良,民主共和與君主立憲。選項AD為兩派共同點,B為革命派主張,維新派沒有提及,答案選C。申明,題干用“根本”一詞本人認為不妥,改為“主要”較宜。
6.B.材料表明中國的革命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選項ABD符合,向西方學習的“自由民主共和”等革命目標,排除A項,講話的人是列寧,1924年逝世,D排除。
7.C.立憲派是20世紀初,隨著“新政”和“預備立憲”而崛起的資產階級上層及其政治代表所組成的政治派別。代表人物:國內為從事實業(yè)的大資本家和紳士(如張謇),國外為已淪為?;逝傻目涤袨?,梁啟超。基本主張:召開議會,建立責任內閣,以便上層民族資產階級參政。同時當時康有為和梁啟超在戊戌政變后逃亡日本,也希望學習日本的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故當時立憲派希望日勝俄敗,正確答案為C。
8.A.考查信息解讀能力。抓住材料中的“會黨”和“共和”等信息分析解答。
9.C.解題的關鍵是讀懂圖意,專制是樹的下部,立憲在樹上部,中間是斷開的,二者截然分開。
10.C.“防止資本主義的愿望”是指孫中山想在政權建立后,企圖解決其它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制度后出現貧富分化的的弊端。這就是他所設計的資本主義經濟綱領,也就是民生主義。故選C
11.C.在早期的革命中,革命黨人主要依靠革命黨人和會黨組織,如萍瀏醴起義、黃花崗起義、二次革命等,只有在辛亥革命中,立憲派投機革命。
二、非選擇題
21.(1)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太平天國的領導人無法擺脫封建特權思想,不一能提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4分)
(2)建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提出民主革命思想并同改良派進行思想論戰(zhàn);發(fā)動武裝起義;建立革命政權—中華民國等。(3分)
(3)革命前認為至高無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對皇帝的迷信。(2分)
(4)辛亥革命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激勵著人們探究救國的新道路,這正是五四運動的產生的思想基礎。(2分)
(5)推翻了中國的君主專制政體;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4分)
22.(1)答:甲:共和體制確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乙:封建傳統(tǒng)觀念仍有影響。
丙:他們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孫中山和華盛頓,說明當時的社會正處于新舊交替之中。
(2)答:所擬題目規(guī)范、切題。
第15課辛亥革命教學案
為了促進學生掌握上課知識點,老師需要提前準備教案,大家在仔細規(guī)劃教案課件。將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制定好,未來工作才會更有干勁!你們會寫一段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嗎?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第15課辛亥革命教學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第15課辛亥革命教學案
課標要求
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教學目標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三民主義;與改良派的論戰(zhàn);武裝起義;武昌起義;中國民國的成立;袁世凱奪取革命果實;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重點難點
一、重點分析
同盟會建立的條件和性質的分析是重點。
(一)建立條件:
1、經濟基礎:20世紀出,民族資本主義的比較迅速的發(fā)展。
2、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隊伍壯大。
3、思想基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
4、組織基礎:興中會等革命團體的建立。
(二)同盟會的性質:它是在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成員的基礎上組成的,但它不同于以上各團體,從其組織形式、組成人員成分、政治綱領和章程上看,它是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二、難點分析
武昌起義的條件是重點。
1、經濟基礎:漢口的自然經濟解體早,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成長早,此外這一地區(qū),交通便利,煤鐵資源豐富,也便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2、階級基礎:隨著武漢地區(qū)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形成了近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群。這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階級基礎。
3、群眾基礎:武漢地區(qū)帝國主義入侵較早,帝國主義的掠奪和封建主義的壓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斷高漲,這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較好的群眾基礎。
4、起義準備:武昌起義前,革命黨人在武漢地區(qū)進行了長期的起義準備。5、熊秉坤、金兆龍等人的革命主動精神。
自主探究
通過閱讀教材預習掌握這些問題,上課時由教師或各小組進行預習檢測。
1、辛亥革命興起的歷史背景有哪些?(閱讀課本第一目第一段找出兩點,除此之外,你認為還有哪些?)
2、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興起的標志是什么?其性質和目標是什么?(第一目第一段大字和小字)
3、中國同盟會的性質、宗旨、機關刊物。(第一目第二大字)
4、三民主義革命綱領的內容和評價。(第一目第二段小字)
5、革命派與改良派論戰(zhàn)的內容和影響。
6、廣州黃花崗起義的歷史意義。
7、武昌起義爆發(fā)于何時?起義勝利后采取了哪些措施?起義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教材第二目)
8、中華民國建立的概況?!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地位和性質。
9、作為清政府大官僚的袁世凱為什么能當時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10、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講授學案
[重難探究]
一、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qū)別。
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tǒng),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tǒng)治權。
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臨時大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由參議院選舉之。
臨時大總統(tǒng)代表臨時政府,總攪政務。……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tǒng),負其責任。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tǒng)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fā)布命令時,須副署之。
法院依法律審判民事訴訟及刑事訴訟。
參議院對于臨時大總統(tǒng),認為有謀叛行為時,得以總員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出席員三分之二以上之可決彈劾之。
——摘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臨時約法》規(guī)定的立國根本原則和政體是什么?這具有什么意義?
(2)根據材料一,《臨時約法》對防止、限制袁世凱專權有何規(guī)定?
二、有人說,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說,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的歷史命運,是一次失敗的革命。請就上述觀點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跟蹤練習
1.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被稱為亞洲第一個“美國式”共和國政府,主要是因為它
A.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B.是在美國支持下建立的
C.廢除了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D.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的
2.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臨時約法》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它規(guī)定
①國家主權屬于全體國民②總統(tǒng)有權單獨頒布法令③國民享有居住、言論等自由④確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下列關于辛亥革命的意義,表述不正確的是()
A、徹底結束了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C、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D、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
4、(2007上海歷史,A組8)“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fā)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天足興,纖足滅;陽歷興,陰歷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這首民謠反映了某個重大歷史事件引起的社會風貌的變化。這一事件是
A.戊戌變法B.洋務運動
C.辛亥革命D.護法運動
5、中華民族在近代歷經磨難,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與抗爭,其中為近代中國民主政體的建立作出突出貢獻的是()
A.太平天國運動B.辛亥革命C.義和團運動D.五四運動
6、辛亥革命失敗給中國留下的深刻教訓是()
①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是中國革命最兇惡的敵人②民族資產階級沒有力量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③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導致辛亥革命的失?、茉诎胫趁竦匕敕饨ǖ闹袊哔Y產階級共和國道路是行不通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課堂小結]
檢測學案
一、單項選擇題
1.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興起的背景是
①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②清政府內外交困③清政府拒絕任何形式的改革④戊戌變法的失敗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同盟會政治綱領中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實質含義是
A.反對民族壓迫B.反對滿族統(tǒng)治
C.反清復明D.反對清朝封建統(tǒng)治
3.三民主義的核心內容是
A.驅逐韃虜B.恢復中華C.創(chuàng)立民國D.平均地權
4.三民主義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什么主要矛盾?
A.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B.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
C.資產階級與封建專制的矛盾D.中國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矛盾
5.孫中山盛贊黃花崗起義“與武昌起義并壽”。主要是指
A.這次起義的規(guī)模巨大B.導致了武昌起義的爆發(fā)
C.反映了革命黨人的英勇氣慨D.推動了國內革命形式的發(fā)展
6.武昌起義得以成功的原因不包括
A.革命黨人在其他地區(qū)的起義打擊了清王朝B.武昌地區(qū)革命形勢高漲
C.危急時刻革命黨人的革命主動精神D.清政府的統(tǒng)治土崩瓦解
7.1912年春,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A.宣告了中華民國的成立
B.標志著清王朝統(tǒng)治的結束
C.宣布廢除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
D.標志著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的誕生
8.《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其實質意義在于
A.否定了君主專制制度B.提高了國民的地位
C.在中國建立了民主共和的國家D.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9.1912年2月,孫中山認為“帝制從此不存留于中國之內,民國的目的亦已達到?!笔侵?br>
A.中華民國成立B.《臨時約法》的頒布
C.清帝下詔退位D.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
10.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實現了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巨變,因為這次革命
A推翻了統(tǒng)治中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制度B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
C給予人民充分的民主與自由權利D結束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統(tǒng)治
11.辛亥革命爆發(fā)后,江蘇在宣告獨立時,僅"用竹竿挑去了撫衙大堂屋上的幾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須破壞,巡撫程德全搖身一變,成了民國的都督。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現象是
A.辛亥革命迅速擴展B.清朝統(tǒng)治土崩瓦解
C.舊官僚投機革命D.民族資產階級軟弱
12.辛亥革命中資產階級孤軍奮戰(zhàn),在強大的敵人面前最終失敗,這在根本上是因為
A.中國廣大民眾覺悟程度太低B.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程度低
C.帝國主義的干擾和破壞D.中國自然經濟殘余的影響
13.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推翻帝國主義在華勢力B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tǒng)治
C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D促進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
14.辛亥革命“打開了中國現代化的閘門,使反動力量再也無法照舊統(tǒng)治下去了”,這主要是指它
A.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B.沉重打擊了反動統(tǒng)治的依靠力量
C.動搖了封建制度根基D.進一步瓦解了自然經濟
二、非選擇題
15.閱讀下列材料
曾幾何時,己為情勢所迫,不得已而與反革命的專制階級謀妥協。此種妥協,實質間接與帝國主義相調和。遂為革命第一次失敗之根源。夫當時代表反革命的專制階級實為袁世凱。其所挾持之勢力初非甚強,而革命黨人乃不能勝之者,則為當時欲竭力避免國內戰(zhàn)爭之延長,且尚未能獲一有組織、有紀律、能了解本身之職任與目的之政黨故也,……夫袁世凱者,北洋軍閥之首領,時與列強相勾結,一切反革命的專制階級如武人官僚輩,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黨人乃以政權讓渡于彼,其致失敗,又何待言?
——摘自《孫中山選集》第587頁
請回答,
(1)孫中山在上文中指出的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2)除孫中山總結的原因外,造成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還有哪些?
(3)談談你對孫中山上述講話的認識。
參考答案:
[重難探究]
一、(1)原則:主權在民;政體:“三權分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意義:否定了君主專制
(2)規(guī)定臨時大總統(tǒng)在國務員輔佐下行使行政權,參議院有彈劾臨時大總統(tǒng)的權力。
二、提示:
成功方面: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來的君主專制制度,創(chuàng)建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失敗方面: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也沒有得到徹底改變,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檢測學案
15、①革命派向反革命勢力及帝國主義妥協。革命派急于求成。缺乏一個有組織、有紀律的堅強的革命政黨。國內各種反革命勢力聯合并與帝國主義勾結。革命黨人當時沒有認清袁世凱的反動本質而拱手將政權交給袁世凱。②資產階級革命派沒有提出明確的反對帝國主義的綱領,沒有提出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沒有充分發(fā)動廣大人民群眾。帝國主義扶植袁世凱,并以軍事威脅、經濟封鎖、外交孤立等手段對革命派施加壓力,幫助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③孫中山高舉民主革命的旗幟,不斷總結革命失敗的教訓,以利于下一步的革命斗爭,表現了他不屈不撓堅持民主革命斗爭的崇高精神。
第13課辛亥革命
第13課辛亥革命
△課標要求: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一、背景:
△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準備了一些條件”。請問,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準備了哪些條件呢?
1、經濟基礎:的發(fā)展
2、階級基礎:的壯大
△當時,一些民主革命宣傳家大力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這又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準備了什么條件?
思想武器:西方的、等學說
3、思想基礎:的傳播重要陣地:和日本
著名的民主革命宣傳家:
△要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還需要哪些條件?
4、組織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和革命政黨的建立
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其它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成立:1905年8月,日本東京
②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建立:中國同盟會政治綱領:
地位中國第一個的政黨
5、軍事準備:發(fā)動一系列(其中最為壯烈的是)
6、有利時機:風潮的興起
7、其它條件:成為民主革命的搖籃
二、經過:
1、爆發(fā):武昌起義(年10月10日)
2、高潮:成立和《中華民國臨》頒布
時間:年元旦
①中華民國成立臨時大總統(tǒng):
國都、國旗:
中華民國主權屬于
國內各民族
內容國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及人身、居住等自由
確立行政、立法、司法的政體
②《臨時約法》實行制,總理由議會產生
(實行責任內閣制的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凱的,防止他)
影響: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民主憲法
3、結局: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其原因:
①袁世凱是頭子,握有重兵,對革命派軟硬兼施
②替袁世凱撐腰,以多種手段向革命政權施加
③革命營壘中的立憲派和乘機攻擊革命黨人
④孫中山等革命黨人被迫
三、評價
1、性質: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革命
2、功績:
①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制度
②建立起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
③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④為中國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一些條件
△上述性質和功績的相互關系如何?
性質是對功績的,功績是對性質的。
3、不足:
①沒有完成的革命任務
②沒有改變中國社會的性質
△導致上述不足的原因有哪些?
①主觀: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性
②客觀: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阻撓和破壞,其力量過于
△隨堂練習——《全品》第13課“典題探究”(見《全品》第13課,略)
△作業(yè):《全品》課時作業(yè)(十三)
第13課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課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學重點
一.辛亥革命爆發(fā)原因
二.《臨時約法》
三.評價辛亥革命
(二)教學難點
一.三民主義
二.袁世凱篡權
三.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知識結構
一.武昌起義
1.社會背景:《辛丑條約》的簽訂,中國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敗無能,應當推翻。
2.經濟基礎:清政府相繼打出“新政”和“預備立憲”的幌子,進行改革,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3.階級基礎:隨著新式學堂的勃興和留學教育的發(fā)展,革命知識分子的隊伍不斷斗大。
4.思想基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
①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被作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大力宣傳。
②上海和日本東京成為中國革命知識分子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陣地。
③著名的民主革命宣傳家有章炳麟、鄒容和陳天華等。
5.組織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和同盟會的成立。
①興中會
a.建立: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
b.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
c.地位: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
d.影響:民主革命團體如雨后春筍,紛紛出現。
②同盟會
a.建立:1905年8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骨干聚焦日本東京,召開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
b.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
c.機構: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執(zhí)行部庶務。機關刊物為《民報》。
d.地位:近代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例題:在20世紀初出現的資產階級革命組織中,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是因為它[答案]D
A.成立時間早B。使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C.實現了所有革命團體的大聯合D。有明確的綱領、公認的領袖和全國性的組織系統(tǒng)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政黨”概念的理解。政黨具備的條件有:是否有明確的政治綱領、組織系統(tǒng)和黨的領導人。選項A不能說明原因;選項B是同盟會成立的意義之一;選項C“所有革命團體的大聯合”不一定具備政黨形成的基本條件。
6.武裝準備:一系列武裝起義。
①發(fā)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推動全國革命進入高潮。黃花崗起義最為壯烈。
②革命黨人深入湖北新軍,做宣傳組織工作。參加革命團體的新軍官兵達五六千人。武漢成為民主革命的搖籃。
7.有利條件/導火線:“保路運動”。
①1911年,清政府秉承列強旨意發(fā)布“鐵路國有”法令,強行收回民間集資自辦的粵漢、川漢鐵路,引起轟轟烈烈的保路風潮。四川同盟會會員組織保路同志軍起義。
②清政府急調湖北新軍入川鎮(zhèn)壓。湖北防務空虛。
8.武昌起義
湖北革命黨人乘湖北防務空虛策劃起義,但消息泄漏,湖廣總督下令搜捕革命黨人,形勢異常嚴峻。
①經過
a.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率先起義,攻占楚望臺軍械庫。新軍炮兵、步兵聞風響應。
b.革命軍占領武昌。12日,占領武漢三鎮(zhèn)。
②結果:湖北軍政府成立。推舉舊軍官黎元洪為都督,宣布廢除宣統(tǒng)年號,改為黃帝紀元,國號為“中華民國”。
③影響
a.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有十幾個省區(qū)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
b.各省的立憲派和封建官僚投機革命,革命陣營內部潛伏著危機。
c.列強看到革命浪潮難以阻擋,就一面宣布嚴守中立,一面尋打新的代理人作為它們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它們看中了北洋軍閥頭目袁世凱。
義和團運動之后,清政府為挽救其統(tǒng)治危機而采取的措施是:實行“新政”和“預備立憲”。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是:中國同盟會。
民族資產階級領導革命的根本目的是:開辟獨立發(fā)展資本主義道路。
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為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辛亥革命的首要任務是:推翻清朝統(tǒng)治。
武昌起義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起義新軍的革命主動精神。
例題:下列武昌起義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C)
A.清朝湖北當局無力抵抗B。革命黨人籌劃周密完善
C.起義新軍的革命主動精神D。立憲派改變策略乘機附和
例題:“當初次之失敗也,舉國輿論莫不予吾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詛謾罵之聲不絕于耳,吾人足跡所到,凡認識者,均視為毒蛇猛獸,而莫敢與吾人交游?!辟Y產階級革命之初,出現孫中山所述情況的最重要的原因是(D)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B。改良主義是當時的主要思潮C。革命派長期在國外活動
D.資產階級革命群眾基礎差
二.中華民國成立
1.民國成立:1911年底,孫中山從海外回國。各省代表聚會南京,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1912年元旦,孫中山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為國旗。
2.《臨時約法》
①頒布:1912年春,孫中山代表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②內容
a.主權在民
A.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B.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
C.國民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D.國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b.三權分立: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
c.責任內閣
A.約法特別規(guī)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議會的多數黨產生。
B.總理可以駁回總統(tǒng)的意見。
C.總統(tǒng)頒布命令須由總理副署后才能生效。
例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其實質意義在于[答案]B
A.明確了人民的權利B。否定了君主專制制度C.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地位D。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解析]從題目中可以明確的看出約法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地位,但上升到本質的高度,這是民主的反映,從政治的角度來講,具有反對封建專制的偉大意義。
例題: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諸法令中,對原中國同盟會綱領未真正實施的綱領是(D)
A.驅除韃虜B?;謴椭腥AC。創(chuàng)立民國D。平均地權
3.評價
①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
②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逼鋵嶋H意義在于:否定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中華民國實行責任內閣制,其本質目的在于:限制袁世凱。
《臨時約法》具有中華民國臨時憲法的性質,在憲法實施以前,它具有與憲法相等的效力。它是中國近代惟一一部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獻,主流上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意志,代表了資產階級利益,帶有革命性和民主性。
三.民主豐碑
1.結果
①1912年2月12日,宣統(tǒng)帝宣布退位詔書,清朝覆滅。
②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袁世凱通電造成共和,孫中山向南京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接著,南京臨時參議院推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tǒng)。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落入袁世凱手里。
2.性質: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3.功績
①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②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
③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④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⑤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記憶方法:清政府帝國主義,共和資本主義。
袁世凱能夠篡奪勝利果實的原因?
1.帝國主義的支持。
中國民國建立后,列強以軍事威脅、外交孤立和經濟封鎖為手段,向革命政權施加壓力,并制造輿論,替袁世凱撐腰。
2.革命營壘中的立憲派和舊官僚,乘機攻擊革命黨人。
3.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妥協、退讓。
4.袁世凱的個人因素。
例題:辛亥革命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但沒有得到資本主義各國的支持,其主要原因是(C)
A.外國人不了解孫中山及其革命的性質B。資本主義各國不贊成武裝起義的斗爭方式
C。西方各國不愿中國走上獨立富強的道路D。列強已經選中了袁世凱為其代理人
例題: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A)
A.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B。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
C.使人民獲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D。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的殖民勢力
清朝統(tǒng)治的結束,意味著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結束。
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我們認為辛亥革命失敗了,其主要理由是: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
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并非封建制度。
辛亥革命并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國,然而民主政治卻難以實現,其根源是: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資產階級各個派別在政治上的軟弱性,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不充分,同時說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敗的。說它是成功的,是就其歷史功績而言。說辛亥革命是失敗的,是就其缺陷和不足而言,主要是指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使得辛亥革命沒有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改變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
例題: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實現了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是因為這次革命[答案]A
A.推翻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B。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
C.給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與自由權利D。結束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統(tǒng)治
[解析]本題關鍵要抓住“歷史性巨變”幾個字。作為一次革命給社會帶來的重大影響主要體現在政例題:辛亥革命的最后失敗給中國人民留下的深刻教訓不包括(C)
A.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是中國革命最主要、最兇惡的敵人
B.民族資產階級沒有力量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C.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
D.在帝國主義時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行不通
治方面是否結束了舊的政治制度、經濟上是否建立了新的經濟形態(tài)和思想上是否建立了與新的政治、經濟相適應的思想文化。辛亥革命雖然沒有推翻中國的封建制度,但它結束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即結束了舊的政體。
中國同盟會建立后,組織發(fā)動的一系列武裝起義相繼失敗。1911年爆發(fā)的武昌起義迅速獲得成功,并引發(fā)了全國性的革命高潮。革命為什么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呢?
提示:革命斗爭能否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決定的。思考此類問題思路一定要開闊,既要想到根本原因,也不能忽視直接原因。
1.武漢地區(qū)自然經濟解體較早,這一地區(qū)交通便利,煤鐵資源豐富,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較早,發(fā)展也較快,民族資產階級力量較為強大。
2.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資產階級的力量不斷斗大,形成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群體,為資產階級革命的發(fā)動提供了階級基礎。
3.武漢地區(qū)深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人民有著強烈的斗爭精神,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較好的群眾基礎。
4.四川發(fā)生的保路運動迫使清軍調動,造成武昌清軍守備力量薄弱。
5.革命黨人長期在武漢地區(qū)進行起義的準備工作,起義的時機已經成熟。
6.熊秉坤、金兆龍等革命黨人有著較強的革命主動精神,在計劃泄露、形勢危急的情況下,自行聯絡,提前起義,很好地把握住了機會。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革命性、民主性和局限性
1.革命性與民主性
①在政治上,它不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廢除了中國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體制。
②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樹立民主共和合法的觀念。
③在經濟上,確認資本主義關系為合法,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④在思想文化上,利用《臨時約法》規(guī)定的集會、結社、言論、出版自由,紛紛組織黨團和創(chuàng)辦報刊,大量介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新文化運動創(chuàng)造了條件。
⑤在對外上,強調中國是一個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啟發(fā)愛國主義精神,防止帝國主義侵略。
⑥在國際上,在二十世紀初年的亞洲各國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響的資產階級民權憲章。
2.局限性:《臨時約法》沒有規(guī)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綱領,也沒有具體涉及關系到“民生”的土地問題,帶有很大的階級局限性,在某些地方甚至是孫中山舊三民主義的倒退。
辛亥革命與武昌起義的關系
1.區(qū)別
①辛亥革命是指20世紀初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領導的一場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包括革命思想的傳播、革命團體及政黨的建立、武裝斗爭等。
②因武昌起義發(fā)生在舊歷辛亥年,人們把武昌起義稱為辛亥革命(即狹義的辛亥革命),同時又把孫中山領導的這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全過程稱為辛亥革命(即廣義上的辛亥革命)。
2.聯系
①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推動了武昌起義,武昌起義又使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達到高潮。
②武昌起義成功了,它達到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目的。
③辛亥革命失敗了,代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中國社會性質、主要矛盾、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都沒有發(fā)生變化,中國還將繼續(xù)進行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如何認識中華民國和南京臨時政府?
1.中華民國是1912~1949年中國的國名,南京臨時政府則是指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在南京領導建立的具有資產階級性質民主共和國性質的中央政權。
2.中華民國分為三個時期: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912年1月~3月);北洋軍閥時期(1912年~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年~1949年)
3.南京臨時政府是一個以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主體的革命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則是以“中華民國”為招牌,實質上是帝國主義扶植下的封建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的聯合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則是國民黨新軍閥找著“中華民國”的旗號,實際上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權。